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师总结

建筑师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建筑师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师总结范文第1篇

2008年7月5日~7日,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学组在素有“青城”之称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学术年会,以《生态文明与建筑创作》为题,围绕西部地区的设计动态进行了交流、探索和总结,以期更好地将节能和环保绿色生态理念结合到当地的自然环境中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长马国馨院士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贺信指出:“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入党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并由此来延续人们的生存,建筑师的创作直接关系到城市化的进程,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发展,相信年会上人们有见地的理性思考将会给人们以重要启示。”

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理论与创作委员会委员及各著名建筑设计院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200余人聚集一堂。呼和浩特市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院长李俊奎结合内蒙的地域特点、背景文化与城乡建设向大会致词。大会分别由主任委员布正伟、副主任委员王国泉、张俊杰、赵元超和资深委员李大夏主持。

多年投身于内蒙古建筑事业的李大夏总建筑师以《洋生态与土生态》为题,讲述了国内外诸多对待生态可持续发展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他认为中国建筑师在生态问题上显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另外,对低端生态技术了解不足,对高端生态技术盲目崇拜乃是生态设计的一个误区。更新原有观念、发掘符合当地的可适宜技术,在生态观念指导下探索并完善可实施技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原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黄汉民以丰富的国内外地域建筑考察实例,对“土生态”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作了精彩的描绘,使人们认识到,“生态设计”是当今继承传统建筑文化课题中极为核心的内容。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栗德祥教授在其主题报告《绿色建筑设计思考》中,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系统评介了国内生态绿色建筑设计的前沿探索成果。他强调,现有的高端的生态技术仍属于实验阶段尚不能推广使用,但是朝着生态方向的理性探索仍然给人们带来希望。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院院长文兵和青年建筑师曹晓听,徐磊、柴培根、景泉、崔海东等以群体发言的形式,总结了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设计经验。呼和浩特当地建筑师刘铮、张鹏举、温捷强分别就“草原生态与人聚、人居”、“对应环境、和而不同”、“因地”等问题进行了表述。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总建筑师赵元超以《源于土地的设计》为题,介绍了西北院近几年在西北地区的设计实践成果;广西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蒋伯宁以《自然生态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为题,探讨了广西地区的地域特性及其应对策略:华东建筑设计院创作所所长杨明结合上海世博会工程实践生动阐述了生态技术的应用和现实思考;中房集团建筑设计事务所刘文杰介绍鄂尔多斯城市设计与建筑形态雏形;重庆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褚冬竹研究了重庆地区的生态环境及其应对措施:云南省建筑设计院戴梅就云南当地的地域特征、贵阳市建筑勘察设计院魏浩波就贵州省竹海的原生态环境中的建筑设计方式;西安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宁以《帝国的落日》为题阐述了传统意义上的生态理念。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洪勤建筑师《生态文明的经济性》、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彤《生态建筑创作实践》等都以缜密的理性分析引人深思;中建国际(上海)总建筑师江兵还在发言中回顾了建筑理论委员会多年来的活动。报告人以各自不同的视角,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对生态观念的理解和认识进行了解释和印证。

建筑师总结范文第2篇

在这里传统是指传统建筑学的观念,即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学科,它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构造某种体形环境等等。“传统”建筑师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师,而是指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王澍先生同样是这样一位“反传统”的建筑师。对于这样一位建筑师,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和各种各样的评论。在《设计的开始》一书的序言中对其的评论也许是比较准确和完整的———“王澍,一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家,他的建筑活动就如其生长的年代一样矛盾而敏感。他拒绝理论,但他的建筑文章超越一般理论论文而成为某种关于建筑的‘写作’;他抨击专业建筑学,但他的所谓‘业余建筑’活动超越一般而言的设计而指向某种关于建筑的建筑;他坚持感悟建筑本身,执着于功能解读,贬低造型艺术的重要性,但他的作品具有某种超越风格争论的艺术力量;他反对关于建筑的文学化叙事,但无论他的设计还是写作,都具有某种难以辨别其来源的文学气质;他强调建筑师首先应是一个文人,秉承某种批判使命,但锋利的矛头不仅指向自己之外,更始终指向自己,甚至以嘲讽与自嘲消解着‘批判’的戾气”(见图1)。

显然王澍与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师有很大不同,那么他在应对一些当今建筑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时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策略与方法目前,中国大部分建筑师做设计是没有理论指导的,所以才出现中国建筑师的无所适从,从而导致一味的抄袭模仿或是陷入形式主义而不能自拔。前不久的世博会中国馆竞标过程使这种“无所适从”达到了一个顶点,引起了建筑界的反思,有建筑师发出了做了这么多年的设计,却“不知道”的感慨。建筑师应该怎样对待理论,把理论放在一个什么高度,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回答。王澍自称是反对“理论”的说法的,但是看他的自宅(1997)、陈默工作室(1998)、上海顶层画廊(2000)、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2000),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设计,看他的文章,李渔、罗兰•巴特、福柯、结构主义、类型学等频频出现,这都是他关于理论的思考。

首先,王澍对于中国传统造园理论是很痴迷的。在《设计的开始》一书中,他用《造园记》作为描写自宅建造过程的文章的题目。王澍在自宅室内的设计中所面对的是如何在一个普通二室一厅的住宅中造出古典园林的感觉。于是便有了“二室一厅里插入五个假设的房子;房子之间插入一个桌房和一个椅房;一套灯具,一套只让幻想居住的房子———即所谓的八间不能住的房子”,形成了一个在现代住宅中的迷园。在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中,王澍关注的是如何让人生活在处于“山”和“水”之间的建筑中和如何体现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建筑与山水的和谐,而在一条倾斜于建筑主体的轴线上冲出的被称为甲乙丙丁的四个小房子则隐喻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亭子。同时在王澍身上,我们也能看到西方理论对他的影响。从王澍的上海顶层画廊设计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罗兰•巴特对其的影响。一个“幻灯机”,一个“照相机”都有着罗兰•巴特的摄影学理论与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子。

在王澍的身上,中西方文化很奇妙的交织在一起,无论在他的文章还是在他的设计中,都能看到中西文化的碰撞。但王澍在这种碰撞中并没有迷失自己,而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对于自己的每个设计直到每个细部的做法,他都能说出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受到什么的影响。王澍的设计可以说是在理论的思辨与技术的营造之下产生的作品。

2王澍现象对当今中国建筑界的意义

建筑师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师;开发商;矛盾;合作关系

前言

开发商较注重市场动态和信息,第一个听取到用户反馈的信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而开发商不能没有建筑师,一个商品房能否受到欢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设计师的设计水准。有智慧的建筑师,都会消化开发商提供的市场信息,并进行全面的新设计,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益。

一、建筑师与开发商的困惑

过去的业主与建筑师是委托与被委托关系。现在的开发商作为业主,不仅要委托设计,而且往往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还要参与设计,时而推荐这个方案,时而要求那种布局,甚至自己动手绘制草图,要求建筑师照样设计;途中经常变更原来提供的条件,提出新的要求,让建筑师进行修改,即使已经开始施工,也往往要求设计返工推倒从来;更有开发商不愿听建筑师的意见,没有讨论的余地,甚至强行要求完成违反原则的设计;也有随意减少设计时间,压低或拖欠设计费者。

上述事实,致使建筑师困惑重重,觉得似乎规范的设计方法行不通了,经典的设计知识不管用了,决定设计的权威性被削弱了,甚至不得不违心地去做不愿做的事。因而出现建筑师与开发商关系紧张、不能密切配合的局面,引发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中止设计合同。

开发商也很为难,认为建筑师完成设计拿到设计费,事情就完了,而他们还要建设、销售盈利、事情还很多,一步考虑不周,后果不堪设想。他们要投入资金,承担风险,为了把住宅建设好,绞尽脑汁、精心策划,不断修改调整,都是为了有个好的结果。为什么有的建筑师不理解其苦衷,不愿听他们的意见,总是要坚持自己的观点,配合起来很不愉快。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赶快结束设计,下一个项目换个设计单位,实在不能协调,则终止合同,另行委托。

二、建筑师与开发商要相互理解

建筑师与开发商的配合不可没有。如果出现矛盾,双方应该主动寻找原因,行之有效地去解决问题,相互增加一些理解,体谅对方的困难。

解放以后,商品住宅的出现至今时间不长,市场还不规范,缺少健全的规章制度约束,无序竞争更激化了这种不规范的行为。设计单位数量太多,僧多粥少,私人设计、越级设计、压低收费、粗制滥造屡见不鲜。开发商发愁找不到一个好的设计单位,担心由于设计问题影响了开发的结果。建筑师与开发商都处在惶惶不安的境地,不是集中精力实实在在把事业做好,而是费尽心机地考虑如何应付变幻不定的局面,大家都是浮躁的心态,缺少沟通自以为是地忙碌着,产生矛盾是很自然的现象。

福利分房时期的居民拿到钥匙就高兴得不得了,现在居民用积蓄买房,自然对住宅的毛病要进行挑剔,对住宅设计与建设的要求严格得多了,建筑师与开发商当然不能用老一套方法工作了,但该怎么做还缺少成熟的经验,尤其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建筑师与开发商都在学习与探索,努力适应住房改革的要求,这需要一个过程,才能逐步掌握和熟悉新形势下设计与开发的方法。这个阶段内发生一些矛盾也在所难免。

建筑师应该懂得开发商不是/基建科0,过去的建设单位拿着国家的钱给公家办家,住宅盖好后分给住户,任务就算完了。开发商用的是自己的钱,为自己的企业办事。住宅盖好后要卖给住户,运作好了赚钱,否则就要赔钱。他们把住宅开发当成职业,要对住宅建设事业负责,对住户负责,对企业负责。开发商深知设计的质量关系着开发的成败,唯恐建筑师把设计搞不好。经常深入社会收集资料,东奔西走捕捉开发信息,他们从未停止研究与调整开发的决策,因而在委托设计时往往带有主观的建议,即使设计开始了,甚至施工阶段,也还要求建筑师修改设计,以实现他们逐步完善的理念。

建筑师需要冷静地思考,开发商对建筑师的种种要求,也是事出有因。首先他们有的是以前多年从事基本建设的老手,或是拿有高等学历文凭的内行,或是在商品住宅市场中拼搏多年有一定经验的佼佼者,他们懂建设也懂设计,对建筑师提出的许多意见是正确的。其次,开发商与住户直接发生关系,住户的要求向他们反映,住户的意见他们第一个听到,过去住宅存在的问题,现在住宅的理想设计,将来住宅发展的趋势,他们研究得最透彻,因而拥有住宅设计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对建筑师的设计要求有根有据,不会轻易改变。再次,开发商作为业主有主动权,设计要为业主负责,在当前设计市场尚不完全规范、存在无序竞争的情况下,开发商的主动权表现得更为明显,心理优势更为突出。/不听我的,就不让你设计0,建筑师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有时不得不无条件地按照开发商的意志办事。另外开发商投入资金,从事的是商业活动,精打细算、斤斤计较也是必然。时间就是金钱,方案一旦确定,期望早日投入市场收回成本,获得经济效益,因而设计周期压得特别短,更想把设计费压得低一些,付费时间往后推一些,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开发商应该了解住宅建设过程中建筑师是设计的主体,从制度的规定与技术的可能性考虑,任何人不能改变,因为设计需要专门的技术,并有它自己的规律和特点。经过比较,一旦选择了设计单位之后,就应该充分相信设计者能搞好,放手让建筑师根据提供的设计依据和要求,调动创作的灵感,独立自主地进行设计。不是不让提出设计意见,而是不要强加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开发商的建议,绝大部分是正确的,但有些是强调了某些方面,缺少全面考虑;有些住宅在某地很受欢迎,而搬到另一个地方就行不通。所以不能过分坚持自己的想法,允许建筑师对所提建议进行综合、消化、吸收,考虑后而采纳,也应允许提出反对意见。建筑师的设计是多专业共同完成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比较详细的工作计划约束着设计的进度,所以建筑师不愿意轻易修改设计。建筑师主要是技术性比较缜密的脑力劳动者,完成一项设计并不容易,需经过调研、创作、制作等一系列过程,科学设计周期是设计质量的保证,不要随意缩短设计时间。建筑师的劳动成果应当得到尊重,理所当然地得到相应的回报,压低设计费或推迟付费时间,对建筑师也是一种伤害,势必影响双方密切的配合。

三、建筑师与开发商携手并进

建筑师与开发商的目标是一致的,是紧密联系工作的。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现在需要的是自身努力,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严以律己、互相谅解、携手并进把工作完成得更好。

建筑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设计水平未必尽美尽善,尽管从未放弃学习,但总是赶不上住宅建设发展的步伐,作出的设计有时也会不被用户所接受,难怪开发商不放心。某设计院为开发商完成的住宅设计,住户按图纸买房,即一抢而空。这样的设计单位开发商肯定欢迎,可有些设计单位就难以做到。当然,当开发商资金雄厚、经验丰富,信任与放手建筑师的工作,尊重建筑师的劳动,不附加任何条件,对于这样的开发商,建筑师肯定欢迎,更能够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创作出优秀的设计。

建筑师应该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欢迎开发商参与设计。凡是对住户有利,符合市场要求的都应该接受。住宅是商品,购买者可能提出各种要求,建筑师应尽量满足。例如:多层住宅入口处加坡道,本不属规范要求,但残疾人住在一层需要坡道,建筑师就应该设计坡道,用户满意了,开发商满意了,何乐而不为。即使有些意见不能接受,也不要轻易拒绝,而应弄清楚为什么要提出,有没有其他办法进行解决。例如:开发商为了解决回迁回题,提出一梯六户的单元式住宅方案,采光、通风等都存在问题。建筑师不愿采纳,但了解意图后,在原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增加两个天井,既解决了设计问题,又解决了回迁问题,双方都很满意。再如:商住楼的商场,根据疏散和流线布置了五部楼梯。后来一端卖给银行,要求单独使用两部楼梯。这样剩余部分就需要再增加一部楼梯,不仅布局不合理,且费时费工,最后建筑师还是进行了修改,因为这是商品房,随着销售而修改是其特点之一。对于违反规范的意见,建筑师是不能接受的,例如:随意增加层数,减少建筑物的间距,,灵活性要有,但原则性一定要坚持。

开发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开发经验还很少,在住宅建设的一系列过程中,还不能成功地把握每一个环节;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长期利益与近期利益的关系时,还缺少综合分析能力。无序的市场竞争使有些开发商不知所措,有的开发商不是选择实力强、经验丰富的设计单位,而是以收费多少为标准,却忽略了地摊与名牌商品的差别。有的开发商缺少对市场的调查,找不准适应住户要求的户型,没有能力向建筑师提出有把握的设计要求,时而推荐上海的,时而选择北京的,一会儿是复式的,一会儿是跃层的,拿不定主意。每种方案都有它的特定环境,不进行调查与深入研究,没有真正领会其内含,教条地搬过来,就得不到用户的欢迎。有的开发商不尊重科学的工作程序,过分强调节省时间,由于准备不足、设计条件提得不准确,经常修改,反而延误了时间;设计人员由于时间太短,使设计粗糙,深度不够,给施工带来麻烦,影响了竣工时间。

建筑师与开发商是一家,从事的是一项工作,虽有分工不同,但没有绝对矛盾。实践证明,一个优秀的住宅小区,设计与开发都必须搞好,哪一方面出了问题都不行。建筑师与开发商应该紧紧的拧在一起,考虑问题时不要限制在局部的范围,要看是否对最终的住宅建设有利。建筑师的设计不是单纯的对开发商负责,而且要直接对住宅建设负责,对住户负责,把设计当成开发过程的一个环节。对开发商提供的设计依据和设计条件,不要盲目地服从,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问个为什么,凡有利于开发建设的就执行,否则就提出来,与开发商商榷,得出正确的结论。主动考虑用户和市场的需求,精益求精,完成高质量设计。对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发生与设计有关的问题,应积极地配合解决。建筑设计成品不是其他商品“一种价钱一种货”,而要“不同价钱一样货”。既然接受了委托合同,设计费显然可以相互协商,但设计必须是高质量的。

建筑师总结范文第4篇

建造这幢房屋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只能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清除改造狭小而杂乱的内部空间,以缓解房屋内部采光不足的问题。新房子的设计方案首先要给每一个内部房间比如公共区域和厨房更多的自然光线。为了满足这要求建筑师们打开了房子一侧的围墙,开辟出更为开阔空间。在一层,有舒适的起居室厨房和餐厅卫生间共用一个浴室的双儿童卧室。后花园开辟了游戏室洗手间包括有洗衣房和另一间浴室的服务区域。夫妇俩和建筑师力图构建了在老房子中并不存在的二层划分为主卧步入式衣帽间和浴室。

内部的天井和露台的设计是获得足够光线并解决原有屋内过于阴暗的最好的方案同时它将屋内的静态空间和外部的阳光绿色区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内部的天井和露台使每个房间与外界连通起来,因此显得更加开敞。

我们对房子中原有的元素保留得很少,建筑师们说,当我们意识到这幢房子处于如此糟糕的状态我们致一决定为了使其变好必须对它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造。很幸运,他们得到了业主的全权委托。但是业主保留了对于改造材料的选择权。他们应该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因为他们的品位非常杰出,建筑师们说。建筑师和业主达成了致意见,通过多次抛光打磨修复处于糟糕状态的拼花镶木地板,使之呈现出如同玻璃般的光泽。

建筑师总结范文第5篇

1.1建筑设计与城市的关系

讨论建筑设计的意义首先应该讨论建筑设计与城市的关系。可以这么说:随着城市的出现人类历史上最辉煌最激动人心的建筑艺术的大幕也跟着揭开了。营造城市所投入的巨大劳动和智慧让一个个文明灿烂登场又黯然谢幕。建筑设计是微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建筑物;而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研究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从以下几方面浅谈建筑队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

1)首先是绿化。建筑物是需要占地的,势必会侵占原有的植物覆盖区。优秀的设计可以改善植被被破坏的程度,甚至通过好的绿化措施能创造出更有利于人们生活的区域。

2)第二是交通。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给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加剧了城市人车拥堵的状况;此外汽车数量的激增、尾气排放量的增加,对城市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好的设计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的压力;对环境污染也会起到相应的改善作用。

3)能源。新建筑的建设对水、电、气、暖的需求量也加大;同时也加剧了城市污水处理的压力。好的设计应把节能措施作为重要的设计原则,减轻能源的消耗。

4)文脉。一个优秀的建筑外观造型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建筑。而恶俗的设计则会让城市消减甚至失去本有的特色。

5)空间。很棒的空间设计能够吸引人们驻足或者休憩,带给人们需要的内心感受,甚至能与人们起到共鸣。一个优秀的社会公共空间带给人们的,英不仅仅局限在容纳人们活动;应该更好的促进公众活动。评价建筑优劣的标准有很多,但以上五条原则是其中最最基本的准则,是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的空间上最具体的体现,也是建筑设计存在意义的基础。

1.2建筑与社会文明的关系

建筑的构筑本身就已经集合了大量的物质资源,同时也凝结了无数人类的智慧和劳动。在文明发展史上,许多的历史文化都是伴随着一些标志性建筑而流传下来的。建筑的构筑因其复杂性和长期性往往会滞后于同期的科学文化发展。但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往往凝结着某个时代最辉煌的科学艺术文化,甚至会超越它的形象本身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征而流传千古,世世代代的影响着后人。这种建筑所代表的意义也已超越了一般建筑存在的意义。建筑物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会为相应的社会阶层服务。因此在建筑史中关于建筑物中形制、形象所反映的森严的等级、阶级思想就不难理解了。虽然建筑不会成为社会经济文化进步发展的先锋,但它却会随着设计人或是使用者思想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形成某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成就和没落。虽然所有的建筑都改变不了最终湮灭消失的结局,但其在精神文明上的传承和影响却是长久存在的。由此可见建筑设计在文化和哲学上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1.3建筑与人的关系

建筑设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功能。建筑的功能是什么?功能就是空间的使用者对空间环境的各种需求,包括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年轻的建筑师往往将建筑的空间功能片面的理解为平面功能,实质上平面功能仅仅是空间功能最最基本的要求。这种方法是国内僵化建筑教育方法的产物。而有机的,立体三维的思考建筑空间功能往往能创造出更富有意义的空间环境。(例如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的做品)人类大量的活动是在建筑中进行的,所有与人生理有关的问题都需在建筑中得到解决。如呼吸、行走、坐、卧、进食、排泄、取暖、避寒等等。这是建筑设计要解决的第一步,也是人为自己创造的空间最原始的功能要求。其次,作为高等动物的人比其它生物对建筑空间更高的需求。比如人类的羞耻感,对空间隐秘性的需求;对光线、高度以及声音等的需求。

最后,需要满足人们的社会性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比如特殊人群对某些特殊空间的特殊需求,这往往会跟人们的社会背景、社会地位以及其他某些特殊方面相匹配。所以,功能所体现的就是人(设计者)在充分考虑自身多种需求再结合所了解到的人群的特殊需求的条件下为人(使用者)所创造的相对应的空间环境。然后,人(使用者)就会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社会活动,这样的空间的优缺点又会在生理、心理或是文化习惯上影响了特定人群。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建筑是为人服务的,人创造了建筑,而建筑反过来又影响了人。我想这就是建筑设计的主要目的和终极意义。

2建筑设计理念的新思考

建筑的实用性、建筑的思想、建筑的设计手法,这三个因素是建筑师支撑整个建筑创作始终的基本内涵,也是建筑师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引导设计的三大主要依据,它们之间互为因果、互相依存。我们说建筑设计的前提是设计形成的建筑最主要要满足其相应的使用功能,在此前提下,通过建筑思想的指引,运用相关的建筑设计方法,可以完成具有某种意义的建筑作品;相反,面对具有某种意义及功能的建筑作品,分析其设计方法,也可以总结出一定的设计思想来。不论是通过正反哪方面来看建筑设计,建筑的实用、思想、手法都是贯穿建筑设计始终的。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并不单单只针对某一个建筑个体而言。大量的群体建筑的建筑设计中,将不同的个体分析为不同的几何形体,以此作为总体的设计方向和研究。使每个单体建筑之间有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筑师们运用这种手法设计出了大量的、各种功能的建筑出来,而这些就成为了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3结语

建筑师总结范文第6篇

为纪念已故的张玉泉先生,《建筑创作》杂志社策划出版了《中国第一代女建筑师张玉泉》一书,并于2006年9月12日下午在中国中元兴华工程公司召开新书座谈会。中国建筑协会副理事长马国馨、中国中元兴华工程公司总裁丁建、全国勘察建筑设计大师黄星元、黄锡谬等人应邀出席了活动。

《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金磊在开场的主持词中阐明了这本书的出版意义:在第12届亚洲建筑师大会召开前夕,我们在时间紧迫的条件下高质量地将这本书出版,是为了向亚洲建筑师展示中国还有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建筑师前辈,同时该书的出版不仅是作为对亚建协的献礼,也是在中国电影史掀开新的百年之际,奉献给张玉泉的家人、百岁诞辰的著名电影导演费穆先生。

《中国第一代女建筑师张玉泉》(以下简称《张玉泉》)由张玉泉的子女费麟、费琪编著而成.全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张玉泉在事业、家庭、工作、生活等方面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张玉泉生于1912年,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1938年与同为建筑师的丈夫费康创办了“大地建筑师事务所”。1942年冬费康突病英年早逝于上海,张玉泉独立经营事务所直至1950年。解放后张玉泉受聘于上海市人民政府,任建筑师。1951年张玉泉参加华东建筑工程公司工作,1954年随公司迁京,后华东建筑工程公司改为一机部第一设计院。张玉泉历任主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被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的专家,1976年退休。

书中还用大量篇幅,展示了张玉泉在诗词、书画等方面的深厚造诣和修养.同时可以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到她的喜怒哀乐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丹青绘神韵,翰墨见风骨。这或许是本书立足建筑师又超越建筑师范畴意义之所在。

金磊就本书的出版意义表达了几点感想“第一,虽然张玉泉女士已经离开我们两年多,但出版的传记《张玉泉》一书,不仅记录了张玉泉风华正茂时的青春,更有她沧桑的人生和丰厚美德,不仅有建筑作品之美,更有书画作品之美。第二,在中国建筑史上,人们早已知晓的是梁思成、林徽因,往往将他们与整个20世纪中国建筑史相联系。但张玉泉也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更可贵的她是中国第一位执业女建筑师。她以她的智慧和英年早逝的丈夫费康建筑师一起创办的“大地建筑事务所”,为中国早期的国防工程作出了贡献。正是由于张玉泉不平凡的经历,以及以她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女建筑师所走过的历程,让我们《建筑创作》一行人自觉自愿地走近了张玉泉,为建筑师写一个历史.为一个时代做一些工作。第三,现在人们常说一个人影响了一个事业,一个人影响了一个城市。但我想说,通过编辑张玉泉一书,我们意识到,如果我们是在偶然间发现了张玉泉和费康的建筑经历,那么本书则用书中的图片、故事、绘画、诗文见证了曾经有过的岁月。本书附录中张玉泉、费康等人跟随梁思成考察北京传统建筑的图片,不仅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深入考察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丰富了北京的历史存照。第四,这看上去是一本家书,但它胜似家书,它开启了建筑师与青少年学生的学习之窗.从中不仅读到了建筑理念,更有大量的立人先立己的教育子女的中华美德。读罢该书.不仅有文化的力量,更有精神的力量,因为它让人从中感受着生命。我认为,该书会因张玉泉而精彩,会因读后的感动而震撼。相信这本用心讲故事的书能够让人有很多感触.愿我们能从张玉泉的坚毅、执着、追求中感受到心灵的呼唤,相信读者会和我们一起感受到这本浓墨重彩绘丹青的书。”

儿女榜样 巾帼代表

张玉泉的儿子、著名建筑师费麟回顾了此书的编著过程,同时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与敬仰之情,“编完这本书我有一个感想,在中国当一名建筑师很难.当一名女建筑师更难,而当一名独立执业的女建筑师则难上加难。2004年我的母亲默默地走了,她这一生是坎坷的一生,含辛茹苦的一生,淡泊名利的一生,这本书凝结了家人和很多朋友、前辈、同行的关心和期望,我觉得它已经超脱了个人的视野,向我们展现了近百年来中国建筑史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涵盖了建筑、文学、电影、新闻等多领域的景象。”

说到写这本书的初衷,本书另一位作者、张玉泉的女儿费琪女士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用略带哽咽的话语说:“今天参加这个会我很激动,因为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我母亲才30岁。这本书自1997年我们家庭内部开始准备,自从母亲去世后,我和哥哥重新整理了很多资料,当时我们的想法就是觉得我母亲有很多优良品德,我们只想给后代留下一些纪念和学习榜样。我母亲不是一个英雄人物,也不是一个模范,她只是一个普通建筑师,但是从整理大量资料以后,我发现她虽然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她确实有着不平凡的一生。”

费琪介绍,这本书的出版,她和费麟总共用了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整理大量图片和文字资料。在回顾母亲艰辛的一生时,费琪总结为“少年坎坷,中年丧偶.晚年幸福。”同时,费琪还讲述了母亲最为人所佩服和敬仰的精神:“母亲对生活的态度非常乐观,她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人对事十分宽容,从来不计较任何利益。她退休时住的是才30多m2的小屋,但是她始终把退休时院里颁发给她的大绒花挂在墙上。我们后辈觉得做了一辈子建筑师最后才住这么小的房子实在是说不过去.但是母亲却从来没有任何怨言,她反而说北京的房子很紧,我一个人够住就行了。她对别人非常宽容,但是对自己要求很严,对子女和儿孙向来都是以身作则来教诲。”

张玉泉生前的同事汪明清回忆说,“玉泉大师创作态度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从不哗众取宠.非常敬业。从她身上不但看到了勤劳、勇敢、温厚、善良的美德,还看见了开拓、进取、自强的时代精神,是一个新型母亲的形象。”

作为中国女建筑师中的先行者和榜样力量,张玉泉以她坚忍不拔、乐观积极的态度在人生舞台上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女建筑师风采.同时也对中国新一代女建筑师产生了影响与启迪的作用。

马国馨院士分析了中国女建筑师的现状,并提倡应重视女建筑师发挥的作用。他说,“作为一个女性建筑师,玉泉大师非常不容易。现在我们国家建筑师中,女建筑师的比例已经达到近50%,但在我们整个社会中.大家对提高女建筑师地位认识的还不够,这和我们女建筑师在社会

上发挥的作用是极不相称的。在提高女建筑师地位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费麟的女儿、美国注册建筑师费菁用在美国念书时的一个小故事话语轻松地抒发了作为女性建筑师的自豪,“我刚到美国的时候,在一个建筑师事务所打工,我的老板跟我说你有三个遗憾的地方 第一你是一个建筑师,因为那时美国建筑市场不是特别景气,第二你是一个中国人,第三你是一个女的。这三点加起来都让你赶上了。我当时年轻气盛,想20年后你会为你的话后悔。现在,我并不希望别人把我们看成女建筑师,我们就是建筑师,同样可以创造卓越的作品。”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谈到,从事这个行业的艰辛和风险很大,而作为一个女建筑师,能一生都这样乐观、执着地追求事业,没有对建筑的热爱是做不出来的。这本书尤其对职业建筑师而言,不亚于一本专业的“巨著”,作为建筑教育方面更应该加大力度宣传,因为它是一本好教材。

建筑人文 以人篆史

似乎我们总认为记录建筑史,靠的是那些残垣断壁的砖瓦城墙,或是风格各异带有时代印迹的高楼大厦,却忽略了人在其中的记忆作用。以人铭记建筑史,比用建筑来铭记建筑史,更充满着真实与历史的气息。

中元国际工程公司总裁丁建一语道出其观点:“现在很多写建筑史的书都是建筑物史,但《张玉泉》以活生生的人来写,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是一个开创。”庄惟敏院长的发言也表达了这种观点,“张玉泉先生在我学建筑史的时候有所了解。这本书给我感受最深的,它不是一个一般的建筑师传记,作者用一种切身的经历情感,用对建筑的热爱写成.将近百年来建筑的发展史娓娓道来,因此非常有感染力,可读性极强。”

马国馨院士结合2008年奥运会所倡导的“人文奥运”的口号,畅谈了他对“建筑人文”的理解“我们国家申办奥运,提倡人文奥运,实际上是希望使我们每个人的才能尽快表现出来。过去我们一说人文,就是非常少的几个英雄人物,而普通的芸芸众生中,是不是也应该寻找出我们学习的榜样?从《建筑创作》杂志社近年来出版的《中国青年建筑师》、《建筑师宋融》及《张玉泉》等老前辈的书开始,我们已经形成了人文建筑和建筑人文非常好的开端。”

中元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孙宗列丝毫不掩饰拿到这本书时的兴奋:“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在讨论会上看到费总收集的原始资料感到非常震惊,一个家庭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不懈地为建筑事业而奋斗,在今天终于拿到这本书,我感到很振奋。”在人文意义的体现方面,孙总也阐述了个人的想法:“这本书的确和一般的建筑史书有很大区别,我们宣传中国自己的建筑师太少了,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建筑书籍.不仅可以在我们国内,而且完全能够推到更广阔的世界建筑舞台,因为它饱含了历史沉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对我们年轻一代建筑师有很大的启迪作用,用这本书献给第12届亚洲建筑师大会很贴切。”

本书出版单位天津大学出版社薛家治、韩振平两位副社长介绍了出版此书的初衷,第一是想给其家里人留作纪念,第二此书社会价值不可估量,对激励后人奋斗进取很有帮助。同时,他们还从出版宣传的角度谈到此书的现实意义,“作为出版人,来宣传张玉泉这种精神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建筑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出版建筑文化的书,是为了启发更多的年轻建筑师,使他们在学习张玉泉的同时,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轨迹以真正地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最后,与会者认为,通过《张玉泉》一书,人们不但可以更多地从“人”的角度去了解一个活生生的张玉泉和她的家庭,了解她的追求和抱负,她的学识和修养,她的为人和爱好,她的坚韧,她的自强,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建筑师,了解建筑师与社会的沟通,同时也让社会对建筑师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这里所描写的是张玉泉一个人,表现的却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记述他们的自身修养,为当今的年轻人树立榜样,使我们优秀的文化得以继承并发扬光大,这也是普及和宣传建筑文化的关键所在。

建筑师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U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2-0012-01

一、引言

建筑与人是密不可分,相互关联的。人类生活及意识形态决定了建筑的意义。建筑设计反映着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形态。简单的讲,建筑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作为从事建筑设计的人员来说,人性化的、不断完善的、优秀的建筑设计将直接作用于人民生活,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来说,工程设计项目真正变为建筑物,是会让人感到激动和欣慰的,建筑师的自豪感也因此而生。建筑设计不应该是盲目组织和不加思考的砌筑,建筑师们应当在形成作品前充分考虑社会环境、经济、政治、人文以及美学各方面的因素,依据建筑设计原理及方法,从而对作品进行系统分析,使建筑不仅能够满足现阶段人们的使用要求,而且能够丰富我们所赖以生活的社会与环境。

二、建筑设计的方法

建筑实用、建筑思想、建筑手法,这三个因素是建筑师支撑建筑创作的基本内涵,也是建筑师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引导设计的主要依据,它们之间互为因果、互相依存。我们说建筑设计的前提是设计形成的建筑首先要满足使用功能,在此前提下,通过建筑思想的指引,运用相关的建筑设计方法,可以完成具有某种倾向的建筑作品;相反,面对具有某种倾向的建筑作品,分析其设计方法,也可以总结出一定的设计思想来。不论正反两方面看建筑设计,建筑的实用、思想、手法是贯穿建筑设计始终的。我们知道建筑设计的方法很多,也并不能统一出一种或几种固定的设计手法。正因如此,我们才有了多种设计流派和多样的建筑设计。但是就某种流派而言,都会有其相对特有的建筑设计方法和手段。从包豪斯到现在的高技、结构、解构、后现代以及简单主义的发展等等,虽然设计方法多种多样,但对这些设计方法而言,都对建筑多样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筑设计方法的产生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人类生活与思想的总结。运用它能使我们科学严谨的对待建筑设计。建筑设计的最基本的过程是一个“由简至繁,由繁至简”的推敲过程。我们可以拿极少主义的建筑设计例子来看,“极少”并不是不经过设计,而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繁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下面笔者就建筑设计的六种方法逐一进行分析:

1、平面功能(流线)法

建筑平面设计是解决绝大部分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对建筑物的功能分析时就会对所构想的建筑设计进行具体的分析。虽然建筑是一个三维向量的产物,不应该也不可能单一谈论一个局部,但是对于建筑的今后使用,平面分析还是有必要单独提出和研究的。平面处理的好坏直接作用于建筑的使用功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怎样通过使用流线的分析,设计出合理的建筑功能来。比如我们对公共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常常要从使用人员的使用流线之间的关系、密集人群的安全设计、个体私密性等问题进行平面功能的组合;应该提供一个开放、安全、稳定、有亲和力的公共空间。而这些处理在大多数情况下建筑师在分析平面功能关系时必须全面考虑。平面功能(流线)法是目前建筑设计人员大量采用的一种设计方法,其主要概念是,先分析用地关系,通过了解建筑物的使用性质,从功能出发进行平面功能的合理组合,同时考虑建筑的空间设计等环节。

2、构图法

现代建筑的基本体量、空间或其它要素,都可以归纳为简单的几何形体,如矩形、正方形等。建筑设计通过构图要素来分析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从中分析出形体之间的比例、尺度、对比、主从、韵律、均衡、重点等形式美的规律。使用构图法进行建筑设计的一个前提是:建筑师是怎样对其所设计的建筑进行定位的。关于探讨几何关系与构图也并不是到现在才有的,早在希腊和罗马时期,研究几何关系就已经相当深入了。构图法的一个典型实例是巴西国会大厦。

3、结构法

结构法亦称为结构主义的建筑设计方法,其主旨是通过建筑的结构形式来表达建筑设计。结构与建筑空间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通过结构设计的表达来演绎建筑物的性质,现代建筑大师也曾经把建筑结构要素当作装饰要素来处理。但那些结构要素本身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结构外露,就像要告诉人们建筑内容是如此的丰富,以至于人们看到此类建筑有时甚至会有点不知所措。

4、符号象征法

我们把特定的或约定成俗的符号,使用在建筑表面或建筑内部的特定装饰部位;或者,用这些符号来演绎建筑平面以及空间体量。比如国内经常能看到运用传统大屋顶这一特定符号来说明历史文脉的呼应和延续。虽然部分建筑设计生硬的照搬这一特定的符号并不一定能很好的体现建筑文化的传承,但是纵观国内外的很多建筑作品,符号象征法在建筑设计中还是不断的采用。该方法大量运用在一些对建筑形象有特殊要求的建筑设计中,如企业可能试图通过建筑设计与企业符号的结合来展示企业的形象等。

5、建筑沿革法

建筑沿革法,就是要对以往的建筑设计进行系统的分析,从中提炼自然法则、历史、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情趣以及人们的思想,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从而进行建筑设计,力求通过建筑设计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

6、综合法

我们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并不是只针对一个简单建筑而言。大量的群体建筑的建筑设计中,将不同的个体建筑分析为不同的几何形体作为总体的设计方向和研究。使之对于每个单体建筑之间有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清晰地、明辨的。我们运用这种手法设计出了大型的、综合的建筑和城市来。这种方法是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

三、国内建筑设计需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谈建筑设计方法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还应该考虑些什么?我们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建筑设计是不能没有文化和历史的。然而我们在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和历史这一工作上还远远不够。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国际级的建筑大师。“这是为什么?”我们不禁要问!建筑是要靠对人们的热爱和对建筑创作充满激情的建筑师来完成的。我们的邻国印度也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他们拥有世界一流的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作为一个建筑师,在近40年的建筑实践中,他注重将建筑和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并致力于解决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而带来的人民生活问题,并设计了著名的干城章嘉公寓。该公寓是为低收入群体做的居住建筑,在建筑设计中更多的是考虑人性的意义。建筑师不能是仅仅为少数有钱人工作来满足他们的奢望。更重要的是能够为经济条件较差的民众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建筑对人应该是平等的,我们需要这样的民族建筑师。当我们走在上海这一中国目前经济最发达地区的街道上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看到高楼林立,我们更应该看到广大市民的居住和生活状况,虽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条件得到了空前改善,然而看到依然还有一根根简易晾衣杆从破旧民居的窗台伸出来的时候,作为建筑设计人员,大家都会有一种内疚的思考。

建筑师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奖,理念,运作模式,中国建筑传媒奖

建筑奖的意义不仅是对建筑师角色的定义和对个人的肯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奖代表了当今建筑行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势,是建筑文化的“风向标”。对于国家层面的建筑奖来说,它更多地阐释了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对建筑的独到见解。

1.普利策奖

普利策奖创办与1979年,以Pritzker家族的姓氏命名。每年举办一次。表彰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的优秀品质,以及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性做出持久而杰出的贡献。享有建筑界“奥斯卡”的美誉。普利策奖的运作及资金来源全部由凯越基金会主持,提名程序简单且完全公开,评委由长期成员和不断更换的职业建筑师组成。长期成员指评委中与建筑相关的人士,平均担任评委的时间是十年,从业建筑师担任评委的时间是六年左右。长期成员保证了评委会构成的连续稳定,而不断更新的建筑师则使普利策奖得以持久的活力。普利策奖另一个特点是评选过程中,评委需对提名建筑进行实地考察,以他们全方位的亲身体验为评选依据,而不是仅仅依据照片、图纸、文字说明等,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二手资料可能对评委造成的误导。

2.阿卡汗奖

阿卡汗建筑奖始于1977年,由阿卡汗殿下创立,其目的是支持并鼓励穆斯林社会中优秀的建筑作品以及其他改善建筑环境的行为。该奖项较其他建筑奖最特别之处在于它接受所有建筑类型,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比如,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项目,郊区景观开发,住宅方案,工厂和车间,教育和康复学校,新城镇、城市保护和棕地再利用。同时也不仅奖励建筑师,还表彰那些在项目实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城市政府、营建商、业主、主要的工匠和工程师。获奖作品涵盖了布基纳法索本土建筑师迪耶贝多•弗兰西斯•凯雷设计的小学、孟加拉乡村银行的住宅计划、让•努维尔设计的巴黎阿拉伯文化中心、杨经文设计的开创性的马来西亚生物气候办公楼和土耳其罕•蒂梅尔泰金设计的住宅。

3.柏林奖

“柏林建筑奖”创立始于1990年代初,当时柏林墙的倒塌,使柏林迅速跃为“欧洲最大的建筑工地“,这给柏林、德国、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建筑师带来了一个创作的繁荣时期,同时也为当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探索性的试验场。该奖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繁荣柏林地区的建筑创作,推动和倡导进步的建筑文化。柏林奖是一项因建筑作品的杰出而同时授予建筑师和业主的奖项,该奖的奖励方式也较为特别,不设奖金,获奖的建筑师及其业主将各得到一份证书,并得到一块铜制铭牌永久固定在该建筑上。评委由建筑师和文化界人士共同组成,是该奖项较为注重建筑的社会属性的体现。与普利策奖和阿卡汗奖相似,评审程序是首先由建筑师和业主自愿申报,评委会通过对有效的申请文件进行反复比较和充分讨论,确定初选项目并对这些项目逐一进行现场考察,考察后确定最终的获奖名单。

4.中国建筑传媒奖

中国建筑传媒奖(以下简称传媒奖)是国内建筑奖的新秀,2008年10月由南方都市报发起,两年一届,从专业、社会和文化层面,表彰具有突出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的优秀建筑作品。该奖因注重建筑的社会评价而受到广泛关注,被称为“推动公民意识的建筑奖”。

传媒奖的评委会由的建筑杂志主编和建筑学者组成,以保证奖项的专业性、学术性、公共性。共设有八个奖项:最佳建筑奖、居住建筑特别奖、青年建筑师奖采取个人申报与提名人提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最终由评委会评选产生。杰出成就奖、建筑评论奖及组委会特别奖由提名人提名,最终由评委会、组委会评选产生。初评由初评委员会负责,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对个人申报的作品进行评议、投票,选出提名作品;二是对所有提名作品进行投票,包括被提名人的作品,和自荐作品中评选出的提名作品,按照得票数量高低,各奖项分别产生三个入围作品,每个提名人每项奖需选三个作品。之后,入围的作品会在官方网站及建筑论坛进行公示,接受公众投票。各奖项中得票率最高的作品或个人,在终评中占有一票。同时,评委会对建筑奖项的入围作品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结束后,评委会召开终评会议,投票产生所有获奖作品。

5.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奖项本身的理念及运作模式的解读,比较分析各奖项的独特之处,笔者总结出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和思考:

(1)鼓励建筑师和业主之间相互权衡的合作关系。业主和建筑师的想法往往相左,业主追求“低投入高回报”,而建筑师则希望能更多地体现自我价值。只有在两种相互作用力平衡时,才能实现双方的目标,达到“双赢”的结果。从这个层面上讲,一个优秀的作品是优秀的建筑师和好业主相互权衡合作成功的结果,不是建筑师个人的创造。取得业主的信任和理解,良好甲乙双方的关系,是改善建筑创作环境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师和业主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被戏称为 “厨师”和“上帝”的关系,业主就是“上帝”,他们的喜好决定了作品的评判标准,甚至是建筑师眼中高于行业规则和职业道德的设计原则。这对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2)越来越关注建筑的社会属性。建筑是人类文明物质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建筑本身的结构、外形等技术特征,它在社会、文化方面的意义更为深刻,所以越来越多的建筑奖评选不再仅仅是由建筑专家来评说,更多地公众参与进来。

(3)评委的组成多层次多样化。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评选的权威性、公平性、公正性,各个建筑奖的筹办都在评委人员的组成、组织方式上花了很多心思。只有多层次,多样化的评委组成才能确保评审工作的活力,同时又不失连续性和影响力。

(4)倾向于真实存在的建筑而非纸上的方案。建筑的意义不仅停留于思想层面,更要付诸于实践。建筑的创作也不仅仅是思维的活动,而是从想法到作品的整个过程;从方案的设计到建造的过程会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干扰和作用,建筑师化解排除这些不利因素的能力将直接决定了到最终建成作品的质量和效果。

(5)评委需要亲身体验一个建筑作品的好坏。“以人为本”是建筑设计的原则之一,但过于追求“创新”,与众不同,使得建筑的使用价值被忽略,近年来甚至诞生了不少“怪诞”的作品。人对建筑的体验是全方位的,不仅局限于视觉,也可能是听觉的、触觉的、嗅觉,是混合的,单凭图纸和照片就下结论的做法已被发现是武断且不科学的,因此,越来越多的建筑奖不仅要求是已真实存在的项目而且还要实地考察进行评审。

参考文献

[1]杨晓龙,普利茨克建筑奖评选方法研究,建筑论坛,2006.6:24

[2]华霞虹,华昕若,阿卡•汗建筑奖与伊斯兰世界的当代建筑,建筑学报,2005.1: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