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工程教育论文

建筑工程教育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建筑工程教育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工程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科 毕业论文(设计) 指导方法

工程学或工学是应用科学和技术的原理来解决问题。工科是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代表性学科有土建类、水利类、电工类、电子信息类、热能核能类、化工制药类等等。工科的培养目标是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是培养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的工作人员。

我国每年大学本科学生中,工科类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以武汉大学为例,全校五个学部每年共招生约7650人,其中工学部招生约1640人(水利水电学院约390人,电气工程学院340人,动力与机械学院约460人,城市设计学院约150人,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约300人),约占本科总招生人数的22%。这些学生毕业后将进入社会的各行各业,成为教学、科研和工程建设的中坚力量,本科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将是人生的一大转折,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也是他们四年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升华,是他们踏入人生的重要里程。作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如何使得学生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尽可能将本科期间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同时使得他们的个人能力得到提高,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难题,尤其对于工科类本科毕业生,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尤其重要。总得来说,对于工科类学生,通过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使得他们能够“学以致用”。

一、工科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特点

以2012级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岩土与道桥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为例,全系采取公布选题,双向选择的模式,全系20名指导教师提供了89个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供59名本科毕业生自由选择,最终同学们选择了其中的41个课题(如表1所示)。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所选择的41项课题中,有10项为毕业论文,占总课题的24%;另外31项均为毕业设计,占总课题的76%。学生所选课题中,教授指导课题22项,副教授指导课题17项,讲师指导课题2项。学生所选择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均来源于真实的工程,且都是应用类课题。可见,工科类学生在进行毕业选题时,倾向于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题,且倾向于选择知名度较高的教授、副教授作为自己的指导教师,学生对于毕业设计(论文)选择的倾向性受当前就业形势的影响很大。

二、工科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工科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的学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升华,是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最佳锻炼机会。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工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主要概况为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硬件及管理方面

工科是以实践应用为主的学科,大学本科期间学生大多数以课程学习为主,要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就需要进行相关的试验及工程实践。然而,目前许多工科院校试验条件有限,尚不能满足所有本科毕业生的应用要求,因而造成许多毕业生的本科论文(设计)都是“纸上谈兵”。另一方面,目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相对松散,各高校虽然都制定有相关的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标准,但在具体实施方面缺乏执行力度,很难做到从立题、选题、开题、中后期检查、评阅、答辩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以至于到最后很多都是“能过且过”,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很难保证,学生也无法起到真正的锻炼作用。

2.学生的态度和执行力度方面

当前工科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也是如此,前面分析中已经看出,学生选题倾向于应用性强的课题,同时也热衷于选择知名度较高的教授或副教授作为自己的指导老师,大多数学生希望藉此为自己接下来找工作或者读研能够提供帮助。而且,在大学四年级下学期这半年时间里,大多数学生开始为自己的工作奔波,投入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许多学生都是集中在答辩前一个月甚至一周才开始真正投入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3.教师的指导方法和重视程度方面

目前高校教师普遍肩负着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任务,工作量较大,因而往往希望能够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能够对自己的科研任务有所帮助,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由于时间短,而且学生也处于锻炼阶段,对教师的研究工作不仅起不到帮助,反而会占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就使得许多教师对待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不够重视和认真,选题也没有考虑本科生实际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在指导时间和方法上投入不够,学生往往处于“放羊”的状态,到最后答辩时也就应付着毕业了,如此以来,后面的学生也会觉得毕业论文(设计)就是这种水平,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学生无法通过毕业论文(设计)起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错失了踏入社会前最好的一次自我提高的机会。

三、工科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方法探讨

考虑目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工科类本科毕业生选题特点和实际情况,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工科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在时间层面上,由于目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都是安排在第8个学期,与毕业生考研或求职冲突,可以考虑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分解进行,即在第7个学期或者更早的第6个学期就开始安排毕业生的选题工作,这样一方面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考虑选题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也能够有较为充足的时间来与学生交流。

2.在选题安排层面上,指导教师应该尽可能的结合自己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进行立题,同时尽可能安排学生到现场考察参观,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所立选题也应该充分考虑本科生的知识结构,以能够系统的巩固所学专业知识为主。

3.在指导模式方面,可以考虑多个指导教师形成团队的模式,这样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可以弥补指导教师时间不足的问题,也可以考虑让指导教师的在读研究生作为助教,一同辅导本科生。

4.在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方面,应该提出明确具体的考核指标,不仅要考核学生,同时也要考核相应的指导教师。考核指标也应该分配到平时的指导工作中,不能仅仅以毕业答辩为准,同时适当加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奖励力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 结论和建议

工学是应用科学和技术的原理来解决问题的一门学科,该学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也应该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对武汉大学2012年岩土与道桥系本科毕业生选题分析,发现毕业生选题受就业形势影响很大,同时对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的分析发现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改进。结合本人自己的教学经历,分别从时间层面、选题安排层面、指导模式层面以及考核标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和建议,希望对工科类学生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有所帮助,使每一位毕业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姜远平,刘少雪. 从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2004.

[2] 高明生.工科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2009.

建筑工程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吉林省;民办高等教育;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293-02

一、吉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契机

1.省政府政策。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好形式下,吉林省民办高等教育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振兴吉林输出多层次,多类型的应用人才。《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吉政发[2006]11号)中指出: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5%。这就为民办高校的生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在《吉林省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若干规定》中明确了民办教育的性质是公益性的,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确立了民办教育的地位,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社会需求。吉林省是一个经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省份,很多家长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过去是没钱接受教育,现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许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希望子女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所以家长都愿意为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付出。此时,高等民办教育通过它灵活多样的办学机制,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给那些想接受高等教育,却因为某些原因没有考上公立本科的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希望。打破了以往的一考定终生。民办高等教育不仅有较高的就业率,而且考研率也在逐年增加,这充分证明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是值得信任的。它不再只是简单的公办教育的补充,而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3.任人唯贤的企业聘用制度。民办高校的编制都是人事制。这就使得教师不再养尊处优,没有铁饭碗。每个教师都有紧迫感,如果不能胜任职务,就有可能被解雇。同样的,只要工作认真努力,办事效率高,业务水平高,就会被重用。之所以民办高校会这样做,就是因为民办高校面临的生存压力要远大于公办学校,只有用办学特色,明确的奖惩制度,才会使得学校不断发展,办学效率高于公办学校,这也成为了民办教育的优势所在。

二、吉林省民办高校的比较分析

吉林省11所民办高等学校规模较大,专业设置齐全,教育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就业率高等等都是他们共同的优点。而每所学校还存在着自身独特的优势。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的通信网络实验室是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认证和培训中心,在全省高校中是唯一一家。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装饰学院一直坚持服务于建筑行业、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办学宗旨,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原则。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各个学校之间成功经验可以相互借鉴。知道了对方优势是什么,自身可以取长补短或者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那么还有什么因素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呢?通过下页表1来分析一下(表中数据来自各高校官方网站)。

1.由下页表1格我们可以看到,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有24个专业,排名第五,但是在校生人数却最少。这说明专业设置存在着问题。有更加优化的空间。专业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源就是民办教育的生命线,只有这样才能坚持可持续发展。

2.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考研率超过了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名列第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绩呢?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12.7,这在11所学校中这个比例是名列前茅的,并且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占到了70%,这就为较高的考研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说明了该校教师过硬的业务水平和该校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3.表格也暴露出大多数学校不注重图书馆建设。虽然多数高等民办教育都有自己的图书馆,而且个别学校的规模并不小,但是为什么图书馆如同虚设,根本没有多少同学去学习或借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概有两点,其一,图书馆的书与本专业毫无关系,或者不是要用的版本。其二,有很多同学根本不知道图书馆里有他们要用的书。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走访的几名学生中,有的根本没去过图书馆,有的不知道具置在哪,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学校有图书馆。这使得巨大的图书馆资源造成了浪费。学校应该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可以通过任课教师制定图书馆图书采购计划,并由任课教师宣传图书馆强大的资源,丰富学生业余生活,为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打下坚实基础。

三、不同视角看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的发展

1.学生角度看教育。第一,在大一开设大学阶段学习规划课。大学不是学习的终点站。有的同学上大学后认为不用再学习了,即使学习也不用那么用功了。所以学校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针对不同专业,根据时展,市场需求为他们提供学习规划。第二,在大四开设毕业生指导课。有的同学到了大四想考研,却不知道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教师应该为学生找工作,继续深造或者出国留学提出建议、解答疑问。反过来,较高的就业率,考研率也证明了学校高质量办学,促进招生。第三,严格实习制度。一些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生的理论基础不错,但是实际的动手能力不强,社会实践少,缺乏团体意识。所以学校要加强实习的考核,不要只是走形式。把对实习的重视程度提高到专业课水平,切实的达到社会实践的要求。

2.教师角度看教育。第一,提高教师地位。教师不仅是个打工者,也是个需要尊敬的职业。教师不仅需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也需要得到校领导的尊重。加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让教师对学校有主人翁的意识,才能使教师全心的投入到教学中。第二,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1]。刚到民办学校的教师往往需要及时的调整心态去对待学生。不要只是认为学生基础知识差,不好管理,自觉性差等等。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因材施教。第三,完善教师结构。民办高等学校的教师一般是由离退休教师,从公办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请来的兼职教师,应届高校毕业生(其中有非师范专业的),被招聘来的在岗教师构成。虽然来源广泛,但是结构失衡。离退休教师学识高,经验丰富,但是精力不如年轻人旺盛;兼职教师教学好,是民办大学的中坚力量,但是难免有临时工的观念;应届毕业生有热情,有理想,思想新,踏实肯干,但是经验不足。所以教师结构要比例适中,以老带新,中青年教师积累经验,逐渐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教学质量。

3.社会大众看教育。第一,建立学校与社会的沟通机制。目前,许多民办高等学校急需获得社会的承认,虽然民办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已经建立,但作为民办学校还应该建立一整套社会沟通交流机制,积极主动地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以提高社会对学校的认知度,也进一步督促自身提高办学质量[2]。第二,民办高等教育形象。公众对民办教育机构的印象除了来自于亲身接触的民办学校外,主要来自媒体。而从媒体获得的民办教育印象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民办机构的广告,二是各类涉及民办教育的人物形象。这种影响当然是负面的,而对各民办教育机构的招生广告,公众也会本能地认为是花钱做的宣传,很难扭转负面的印象[3]。这无疑给民办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社会对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不能一视同仁,孩子如果上了民办学校,就意味着低人一等。学校应该引导大众观念,把学校学生取得的科研成果,比赛成绩公布给大众。

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就要多听基层的声音,同样一个学校的发展也要这样,而且要多听不同的声音。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只要拥有科学的管理,规范监督机制,奖惩观点鲜明,以人为本,以事业培养人,以优厚待遇和良好的教学环境吸引人,就必将走在民办教育的前列。

参考文献:

[1]田敏.对民办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宁夏教育科研,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