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景园林论文

风景园林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风景园林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风景园林论文范文第1篇

BIM技术在进行三维管线综合设计时相对于传统的二维设计有着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对于工程量越大、复杂度越高的建筑工程体现得越明显。BIM可以通过三维虚拟仿真在虚拟的空间中对整个的建筑设计过程进行模拟,模拟的过程中可以很方便地实现“校审”过程,并且能够发现在平常校审过程难以发现的错误,这类的错误往往与规范无关,而与专业相关,或者属于空间高度上存在冲突。特别是市政设计工程中,由于市政管线较多,错综冗乱,并通过一个列表视图的形式显示出来,在三维场景视图中就会自动定位到该项所指示的碰撞位置,并且发生碰撞的物体双方会以一种“高亮”的形式显示出来。通过这种方式,用户可以很轻松地发现管线在设计时候的错误,并及时调整布线方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风景园林学概念及现状

风景园林是一门古老学科,据考证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由于地理气候,文化传统,地缘政治和历史背景的差异,造就了东方、西亚、欧洲三大世界园林体系。风它的基础知识包括地质学、自然地理、土壤学、气象等自然科学,生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生物科学;园艺学、林学等农业应用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相综合的新的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学科。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功能要求,经济技术的条件和艺术布局规律,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工创作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和建筑,道路的布置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和游憩的环境。通常所说的景观园林主要有生态效应(环境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生态效应主要体现在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的作用,公共绿化景观可以调节温度,减少辐射,同时可以调节空气湿度,影响气流和通风防风的作用。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出现,近代工业迅猛发展,特别是20世纪以来,工业生产中以“三废”为主的污染物大量的排放到自然界,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城市环境恶化,因而景观园林的生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风景园林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很长时期以来,由于传统的理解和认识的局限,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风景园林师们一直从事的似乎是一种填缝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近些年来风景园林的重要性日趋受到重视,自2011年3月8日起,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把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并称为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三大核心,有些大型项目甚至是以风景园林学为主导。

3风景园林学与BIM

随着新兴科学技术发展和人们对风景园林学日趋上升的要求,传统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已疲于应对,新的园林设计方法的技术手段的产生和使用变得日渐迫切。园林结构日趋复杂,传统办法却依然只是拘泥于二维图纸,其设计方法跟不上建造技术的发展。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两大核心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已与BIM积极会师,迎来行业的数字化时代。作为核心之一的风景园林学亦应积极面对BIM这股数字化浪潮,使其可以与建筑及城市规划的相关学科能够保持良好的工作平台沟通、流畅的信息交换渠道、合理的全生命周期统筹等。因此,如何能更好的将BIM为风景园林专业所用是个值得重视和深思的问题。园林行业和建筑设计行业有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除了浇灌用水之外,对于水、电、气、暖等资源与能源的消耗量与大型建筑相比要少得多,故其应用优势应该是体现在风景园林的整体布局的应用方面。从地形塑造、水系处理、景石布置、建筑物(构筑物)设计等由二维转为三维,以取得更加直观的整体把控效果。园林工程设计过程中往往因为一些人为的错误或配合上的失误,工程协调困难等,最终造成的图纸的反复修改,工作效率低下,浪费了设计师心血与时间,却还生成了不尽人意的景观效果。目前园林设计行业尚不需要与BIM技术达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高度融合,但是确实是在设计过程可以起到很强的辅助及协同作用。在设计阶段内达到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前、中、后期信息无障碍交换;数据全面了解,云端计算与无限计算协作式的操作;突破固有流程与体制的约束,信息模型跨越设计、施工等阶段间的界限;并且BIM具有信息实时反馈的特性。因此,BIM技术在未来的园林设计工程中的趋势是必然的。

4结语

风景园林论文范文第2篇

(一)课程设置

根据我校的专业设置要求,房屋建筑学课程学时无法延长仍为36节,学分为2个,但可调整为1周1次,1次4节连堂,将理论讲述与设计绘图或者小型构造模型制作相结合,简单介绍设计原理部分,并增加对中国园林中古建及木结构建筑的理论知识课时,不再严格按照原教材设置的章节授课,将学分确定为理论1分和实践1分,共2分两个部分。同时,为适应选择设计方向同学的要求,可再另外开设建筑设计原理选修课,课程内容主要针对各类建筑设计原理,拓展视野。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1.结合工程实际讲授课堂内容。由于房屋建筑学的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如果照本宣科,往往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接受起来也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在讲授过程中,不仅要将专业名词和意义逐一用容易理解的词语进行解释,还要从学生经常接触或熟悉的建筑物的构造、做法讲起,如果周围有合适的工程正在施工,就要让学生课后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去工地四周查看实际案例。2.抓住重点和难点,倾向突出。本课程的特点内容多,但内容之间往往缺乏联系、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建筑做法、建筑构造要求等,往往是一些规定性、规范性的东西,且带有地域性的差异,不同地区做法不同。因此需要对内容进行适当的归纳分类,划清重点。如:对楼梯和墙体的构造做法在园林建筑设计概念中最为关键,要重点讲述并且能自行设计,而对门窗及雨篷建筑的细部详细构造做法等可适当简略或者取消。再比如:在对建筑结构形式部分的讲解内容中,有针对性地增加传统园林建筑木结构的做法及运用的知识内容。

(三)教学模式的改变

1.强化实践环节,注重运用能力的培养。因为延长了每次上课的课时,因此可以在教学环节中加入小型构造模型的制作和施工图的绘制,如楼梯模型、墙体大样标准施工图抄绘等,还可以加入1~2次与建筑设计原理相关的房间设计等。在理论讲述的基础上增加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对建筑结构的理解和认识,增加空间想象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践。2.教学方法手段多样。房屋建筑学这种工科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实际展示的图片内容特别多。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继续采用过去的“粉笔+讲台”的讲课方式,这一点与理科和文科专业完全不同,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把文字、图片、图像及动画制作结合起来,包括观看一些与建筑有关的纪录片,对学生的感官提供多种刺激,重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灵活,有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思维,特别是讲解某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复杂空间,都可以发挥电子课件的优势,易懂易学。3.后续增设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在对园林建筑构造的知识有了初步理解和学习后,对教材中有关建筑设计原理的部分通过后续增设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进一步巩固和运用,使学生今后在园林建筑设计中有建筑结构的概念,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掌握更加全面。综合上述教学改革计划,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及进度设置如下,共9周,36个学时。

(四)考核制度的创新

本课程最终的考核模式定为:“理论课程考试+平时实践环节成果”平均分来确定,摒弃了单独用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考查结果的方式,避免出现只会机械记忆、高分低能的现象,理论与实践并重,各占一半。理论考试方式也实行创新。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第一部分为理论闭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书面规范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部分为应用部分,该部分开卷,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绘图表达能力、绘图准确及规范程度。

二、课程改革效果分析

风景园林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综合设计;多学科交叉;课程群;教学整合

风景园林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建立在宽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之上,其目标是解决在复杂的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由于本专业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这一基本特征,作为风景园林师,就需要具备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此外,本学科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因此在培养体系中,必须把握“工程实践性”这一突出的特性,以“综合设计”为主线,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使学生不仅具备从多学科领域中获得知识的能力,而且具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一、从风景园林专业的职业需求解读素质需求

笔者对国内多家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与走访,发现用人单位的需求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一句话,即“上手快、能力强、潜力大、易合作”。具体到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上来,我们需要注重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风景园林师,在当今的大环境中,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才能够达到用人单位的就业标准呢?仔细解读用人单位的需求,所谓“上手快,能力强、潜力大”,对于以“工程设计”为主要工作的风景园林师而言,所面临的设计工作内容大体包括:区域层面的景观规划类、城市层面的景观设计类以及社区层面的景观设计类。这要求风景园林设计师必须具备知识储备和基本专业素养(表1)。可以看出,设计是一个综合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多方面能力的考量,具体包括学生的艺术鉴赏及表达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专业知识储备的综合运用能力这三项基本素养,它们共同决定设计师的综合设计能力,即用人单位的主要考虑目标。

二、风景园林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风景园林是兼具艺术色彩的工科类学科,在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分类中属建筑学类。在传统的课程体系建设中,核心知识领域一般包括4个方面,即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知识、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技术、建筑与城乡规划知识。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师资力量制定自己的培养计划。在课程设置中,一般会有针对于上文提到的专业素质培养课程。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一)课程体系各自独立

虽然近些年,随着风景园林教育的开展,很多院校都在结合自身特点,对本院各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与优化,教学体系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在不断拓展。但是,课程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整合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致使课程体系各自独立。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各专业课程往往由不同专业教师担任,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往往会出现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差异,其结果会致使课程之间衔接的不畅;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差异,如果课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与沟通,就很难将教师教授的课程融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之中。学生学到的知识较为零散,并分布于各门单独的课程中,无法进行有效的融合与贯通,更谈不上学以致用。以设计表达课程为例。设计表达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设计思路。然而,“设计”并不是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无“设计”的“表达”往往会因为缺乏灵魂,让课程显得苍白无力。在风景园林设计课程中,也无设计表达的相关内容,学生却需要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如果这两门课程无法衔接,就达不到最好的效果,如在设计的表现手法上,专业教师因为很多原因的限制,无法指导学生参与设计竞赛的全过程,此时更需要艺术设计教师的参与与配合。

(二)重复性教学使内容深度有限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选题重复、课堂内容重复,是教学过程中时常遇到的问题。当设计课程教师发现学生在表现力方面欠缺时,势必会进行表现技巧方面的重复性教学;而设计表达的教师,由于没有“设计案例”作为实践教学的基础,往往也会在课程中设定一些小设计,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各门课的学习重点。作为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课程——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每学期会选一个主题进行训练,而其他相关课程,如植物设计、施工图设计等,都为了能让学生实践而单独布置小设计。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将一种类型的设计重复多次完成。由于这些课程的课时数有限,学生只能进行简单的重复,无法真正深入学习。从宏观的教学体系来看,虽然这些课程的总课时看似很多,但并没有真正解决学生“如何学以致用”的问题。从近些年高校教学改革的总趋势看,缩短专业教学的课时、增加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必然趋势。

(三)理论及技能教学与设计教学脱轨

工程技术是风景园林艺术效果是否能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在校期间,学生需要了解更多与设计相关的技术知识。学院需要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来解决相关问题。其中,有些课程适合单独开设,有些课程与设计课程有很强的关联性,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植物设计、施工图设计等课程。这些课程最好能以设计课为主线,辅助穿插其中,让学生掌握与设计相关的技术技能。

三、以设计为主线的风景园林课程体系建设

风景园林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建立在宽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之上,目标是解决在复杂的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由于本专业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广泛,因此作为风景园林师,更需要具备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及强大的工程实践性。在培养体系中,须把握“工程实践性”这一突出的特性,以“综合设计”为主线,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运用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应的教学组织架构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力求反映出本专业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的能力。下面以湖北工业大学风景园林课程体系为例进行分析。

(一)主干清晰的培养构架

湖北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方案,力求以本专业的实践性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为出发点而制定。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分为应用能力支撑体系和理论技能构建体系两大支撑课程体系,下设四大系列课程,即设计美学系列课、综合设计系列课、技术系列课和理论系列课(图1)。风景园林本科教育坚持以综合设计系列课为主干核心。一方面,创造优美空间环境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根本目标,综合设计与设计美学的结合是解决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现代风景园林是综合多学科的以科学知识、工程技术为主导的学科。传统的诗情画意、现代的艺术畅想必须归属于系统综合的科学技术。风格流派的创新首先是科学技术的创新,科学知识与工程技术含量远大于艺术含量,这是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而理论技能构建则是为了让学生走得更高、更远。

(二)构建多学科共融的综合设计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坚持以综合设计主线整合教学资源,形成一个以“横向联合,纵向渗透,多学科交叉”的、整合而开放的课程体系,以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通过设计课程解决实际操作的问题,构建以设计课为引导、以整合相关课程群为特色的教学架构体系。在纵向方面,设计课安排在一至四年级,贯穿整个本科教育阶段的全过程,突出了设计作为主线课程的核心特征。通过设计实践,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学习如何主动地拓展知识体系和领域,以整体的观念看待和了解整个专业教学中的诸多课程。在横向方面,通过“综合设计课程群”的模式,将设计美学系列课和技术系列课中,与设计最为密切的课程组织在一起。同时要求各学科的教师共同参与到设计课程教学中,通过设计课程来组织相关的课程教学,设定设计课题,从而保证教师能共同参与和解决学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在实践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习、组织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目标。

(三)构建以综合设计课为主线的课程群

1.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群——风景

园林学科背景下的初步课程教学一直以来,艺术价值都是诸多园林景观价值中最重要的部分,美感是设计的灵魂。设计初步课程群主要针对一年级新生。这期间,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强化专业基础课对风景园林设计课的引入。本课程以“设计初步”主干课为核心,设计美学为支撑体系,从基础美学入手,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形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力,形成科学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将除了设计素描以外的、与设计审美与表现相关的钢笔画、造型基础、色彩基础、模型制作等课程与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整合到一起,由设计初步课的教师做系统安排。随后,相关专业的教师要在设计初步课程的整体思路下,将课程内容以讲座的形式穿插在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中的潜力,促进学生交叉运用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艺术专业和设计专业的教师,以初步课为平台,共同指导学生完成一年级期间的作业。以引导学生入门,激发艺术想象力,强化观察认知力、发掘艺术情感与创作欲望为目标,争取在此阶段初步理解设计与美学的关系,设定美学目标。

2课程群——风景园

林学科背景下的建筑设计教学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和城乡规划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它们之间必然存在共同的学科基础,比如空间感。通常我们将其视为建筑的基本特征。如果教学中借鉴建筑空间构建理论与方法,让学生对园林空间进行空间建构和行为模式分析,并结合风景园林自身的特点进行训练,组建园林空间教学体系,就能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园林空间本质。这是风景园林专业二年级的主要目标。在此过程中,传统设计表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表达课程,都是在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初期需要解决的问题。风景园林设计1.2课程群以景观建筑设计为主线,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心手合一”,强调设计方法与表达技巧。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AutoCAD的软件为例。本软件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软件如何用;二是如何用软件来绘制专业的图纸。作为理论教学课程,课堂上多以知识讲授为主,没有更多时间进行实际操作,最终导致课程结束了,学生的制图能力还没有达到设计的要求,在学与用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桥梁。通过“课程群”这一平台,可以在实际设计操作过程中,根据学生对软件的掌握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在设计课程中期,根据学生对于软件掌握情况,以讲座的形式解决软件和制图的相关问题,并在实践周期间由专业教师和计算机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设计。

3.风景园林设计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学生在艺术、生态、心理、地理、人文等多领域都应有所了解。多学科的知识储备是当代风景园林师所必须具有的基本职业素养。如果说低年级组以艺术表达为主要教学目标,高年级组则从生态、技术、人文、地理等多领域进行引导。其中,与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最为紧密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建模、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种植设计、规划设计,要将它们引入设计课程群。综合设计课程群分别以室内外庭院设计、花园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居住区环境设计、公园规划设计、风景旅游区规划、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等类型课题作为媒介,探索园林与行为尺度、园林与种植、园林与自然和生态系统、园林与历史文化、风景园林与游憩、风景园林与区域和城市等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拓展知识体系,以整体的观点看待整个专业教学中的诸多课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风景园林教育中指出,风景园林具有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风景园林教育应培养学生在根植于人类传统和自然系统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环境设计,形成概念、协调关系和创作作品的能力。风景园林是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要部分。当今社会飞速发展,风景园林师担负着改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风景园林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是必然趋势。形成多元共存的、开放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多学科融合,协调与特色并重,积极融入实践,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只有不断完善教学组织架构和教学大纲,以素质和能力为培养目标,强调创新,强调对实践能力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学生。

作者:曾毓隽 陈波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风景园林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213-03

一、引言

风景园林学是保护、规划、设计和可持续管理人文自然环境的综合性学科[1]。在世界性的环境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空间与生态问题逐渐成为风景园林的中心课题。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树立强烈的生态理念,在掌握空间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正确地认识并引导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实施。20世纪后半叶,不少学者提出了面向园林规划的、区域规划的生态分析模型。不断发展的景观生态学及其指数方法大量应用在景观分析中,从而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景观结构与动态过程,并为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规划提供了客观的依据。风景园林的规划与分析离不开空间信息技术的支撑。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建立现代风景园林专业。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和环境生态危机的涌现,风景园林专业逐渐受到重视,社会需求大幅增加[2]。中国的风景园林专业属于工学和农林学科领域,在教育方法上比较重视空间规划设计、植物配置与设计制图方面的训练,缺乏对于空间信息处理技能的基本训练,而中国空间技术的进步也未能与蓬勃发展的风景园林教育有效结合。在中国城镇化发展与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与自然方面的问题,处理海量的多源异构数据,因此掌握一定的空间信息分析技术显得尤为迫切。高等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考虑纳入相应的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这对于进一步改进现有的教学内容是有益的探索。

二、“数字地球”与3S技术

“数字地球”是空间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概念。“数字地球”的构想是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提出的,其实质是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库与计算机构成的数字化地理虚拟系统,目的是使人们能够通过数字化信息网络,自由地链接、调用地理信息。“数字地球”的核心是3S集成技术。

3S包括GPS、RS和GIS。GPS即全球定位系统,可通过坐标系统进行全天候精确定位、定性和定时,在导航、测绘、军事、农业、考古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RS即遥感技术,各类卫星遥感能够全天候对地表实时监测,深入、准确地监测地表景观的状态。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各类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集成数据库平台,能够进行各类空间分析、演变分析与三维成像。GIS、RS与GPS所采用的数据格式具有共通性,能够达到无缝连接,极大地拓展了风景园林中分析、规划与设计的一体化能力。

三、空间信息技术促进风景园林专业技能变革

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大幅促进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技能的变革。主要的变化包括空间数据、景观的监测与分析、工作效率化方面。

风景园林研究、规划和设计均涉及各类空间数据。对于规划设计人员来说,获取、处理有效的数据是重要的专业技能。针对基础数据内容庞杂、种类繁多且尺度不一的特点,我国已经着手建设地图数据库、测绘档案等数据基础设施。各类商业遥感影像也是重要的数据源,可以根据用户要求有针对性的调取。规划设计人员能够在GIS平台上,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准确地掌握基地的地表状况,提高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貌景观进行广域、实时、高精度的监测,并通过GIS进行定量化分析;通过RS和GIS技术,规划师可以定量地掌握绿地植被分布状态,在GIS中可以进行时间序列演变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热岛分析、空间分析(包括网络分析、可达性分析、叠加分析等)、景观指数分析等,为绿地规划、城乡与区域规划提供基本的依据。

引入数字技术能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空间数字信息技术,尤其是3S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促进了数据与软件的无缝兼容,推动了园林设计的自动化进程。设计自动化包括办公流程自动化、数据采集自动化、输入输出自动化、分析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办公电子设备与软件集成化发展提高了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效率,国家大力推动的数据标准化与共享化也有力提升了规划设计人员采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3]。

四、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

(一)加强对空间数据的理解

风景园林专业的规划设计课程涉及到空间数据的处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上是围绕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而展开的。目前学生普遍缺乏对空间数据的理解,对于空间数据的基本属性、数据的格式与转换、数据的来源缺少科学的认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掌握各类空间数据的特征、理解数据的含义和表达、了解数据的来源途径和获取方法,熟练运用不同的空间数据格式转换技能,为识别有效数据、处理数据奠定基础。

(二)掌握空间数据的获取能力

空间数据来源广泛、质量混杂,初学者往往难以理清数据的来源渠道。比如有学生在课题中利用遥感图像进行绿化地解析,所采用的数据为网络下载的栅格数据,这类数据失真性较大,并不能用于绿地定量研究。出现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了解有效数据的获取途径。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国际、国家和省市等相关机构和商业公司的各类空间数据范围及其特性,以及这些数据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用途,使学生具有识别有效数据,掌握有效数据获取途径的能力。

(三)掌握基本的空间分析方法

深入、正确的空间分析是获得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的前提,也是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调整的基础。因此,应使园林专业学生了解、掌握利用GIS软件处理空间数据和进行空间分析的方法。GIS平台中的空间分析模块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表面分析、计量统计等功能,可进行时间序列演变与空间格局的量化分析,也可以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各类景观指数的演算,并制作相应的主题图,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

(四)掌握数据库能力

数据库是对各类工作数据的管理平台。对于景观规划、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方向的学生来说,需要收集、管理各类园林资源、植物和地理空间数据。而现实状况中,这些数据往往数量庞大、来源复杂、格式多样,如何管理好这些数据成为影响工作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数据库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应使学生获得数据库构建技能,进一步提升其管理数据、使用数据的能力与效率,对其将来的工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紧密。而空间信息技术本身是系统性的科学,因此需要以风景园林专业特点为中心进行知识点提炼,建立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教学体系。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包括理论与设计两大类型,成系列的规划设计课程为教学体系的中心,相关理论知识点是围绕提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这个目标来设置的。因此,空间信息技术课程也应以园林规划设计为中心,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空间数据处理技能达到提高规划设计能力的目的[4,5]。

一般来说,高校园林专业所设置的园林规划设计系列课程包括园林设计与园林规划两大内容。园林设计是针对中小尺度的场地,包括庭园设计、专类公园设计、综合公园设计、广场设计、居住区绿地设计、街旁绿地设计、带状公园设计等课程,园林规划是在大尺度的场地上实施的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区规划、度假区景观规划、滨水区景观规划等。设计的尺度越大,与城市、社区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越复杂,就越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并能够掌握、应用一定的空间分析方法。

笔者认为,针对园林专业课程内容和技能要求,可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且与相应的园林教学课程相对应。三个模块包括基础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空间分析模块,基础模块是理论教学,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是实践教学。基础模块以学生认知空间数据为基本目的,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的格式与分类、空间数据的作用与意义、地理坐标系统与地图学基本知识、3S技术原理、数据库基础、数据基础设施与常用空间数据源等教学内容。数据处理模块与园林设计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正确获取、处理基地环境数据为目的,教学内容包括DEM高程数据处理、GPS数据获取与转换、CAD文件格式转换、RS地物分析等。空间分析模块与园林规划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规划过程中能够进行科学地空间分析为根本目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等,并使学生能够制作主题图,作为规划的依据。基础模块、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三个模块教学内容应依次进行,只有掌握前一个模块内容,方能进行下一个模块的教学。

基础模块必须开设独立的课程,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既可以是独立的课程,也可以作为园林设计课程中的组成单元,或者采用连续性的讲座形式。

六、难点与展望

在风景园林专业引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面临基础薄弱、师资和设备场地不足等问题。当前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开设空间信息技术课程极少,个别院校即便开设有GIS课程,多以理论为主,上机实践操作较少,难以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产生实质的影响。尽管在科学研究和实际规划项目中,运用遥感与GIS分析方法越来越多,但是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来说,空间信息技术教学毕竟是新事物,目前缺少这方面的教学实践积累和相应的教学研究,只能是边尝试、边总结、边推进。

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引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要求主讲教师不仅是园林规划设计和研究的专家,还要熟悉3S等空间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技能。目前这方面的师资严重缺乏.虽然高校中不乏GIS、RS等专业的教师,但这些老师不了解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所开设课程难以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常导致学生听课后不知道如何运用。因此,高校风景园林学科应大力引入擅长GIS、RS操作,并有实际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经验的专业老师,解决这方面师资不足的问题。

教学空间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内容,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因此,该部分教学需要专业实验室和上机设备,还需购置相应的教学用软件。只有通过增加这方面的教学投入,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设备使用效率才能解决目前高校存在的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深,环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风景园林学科将承担越来越重的社会责任,必须根据社会情势调整现有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对高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笔者相信,师资问题和硬件问题都将获得解决,通过不断的探索,必然能够完善面向风景园林专业的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2010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10,(4).

[2]张启翔.关于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16-17.

[3]许浩.空间信息科学的发展对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C].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2005,(10):221-225.

[4]王浩,苏同向,赵兵.聚点成面、以面拓展、强化核心――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体系的创新建设[J].中国园林,2008,(1):16-18.

[5]林广思.关于规划设计主导的风景园林教学评述[J].中国园林,2009,(11):59-62.

风景园林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地形;植物;建筑设计;自然因素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自然因素的融入。对于园林设计师来说,只有将这些自然因素融会贯通,做到“天人合一”,才能充分展现风景园林的自然魅力,将自然元素与人文元素充分结合并展示给游客。总的来说,不论是地形、植被还是水体等,都是风景园林必须考虑的自然因素。园林设计师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将其纳入到研究领域,才能不断提高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水平。

一、地形因素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地形因素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至关重要,设计师只有重视地形特点,才能设计出好的风景园林。

(一)地形因素与景观建筑布局的关系

对于园林建筑设计师来说,要想保持良好的园林景观,就必须在设计时综合考虑园林当地的地形因素。设计时应该充分尊重当地的地形特点,将园林建筑的布局加以控制,以便与当地地形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一般来说,如果园林当地地形起伏大,就应该将起伏因素纳入到设计范畴中来。除此以外,在设计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掩埋法,以确保园林建筑景观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互契合。

(二)以地形因素为基础,确保园林建筑的视觉效果

园林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地形因素,这是保障园林建筑视觉效果的基础。风景园林作为城市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同时也是人们放松心情,陶冶心情的重要地点。所以在设计风景园林时,必须将地形因素考虑进来,确保园林建筑的视觉效果。一般来说地形上的因素有两方面需要考虑,其一就是园林建筑设计与地形方面应该统一,确保天际线尺度能够体现出设计者的特点与思路。其二则是如果地形坡度较大的话,设计时应该显现出地形的起伏,并将整个地形作为风景园林的背景。这就要求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师能够结合地势特点,对风景园林的整体定位加以考虑,从而确保建筑风格的和谐、统一。

二、植物因素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一)风景园林建筑中的植物必须提高建筑的美感

植物因素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同样必不可少。如果建设设计师能够将植物因素应用的得心应手、恰到好处,则能够使其贴近自然,极大提高其美感。为了能够极大发挥植物因素的作用,园林建筑设计师不能忽视一草一木,必须将园林中的草地、灌木都加以利用,确保其在园林中发挥相应作用。

(二)植物因素的应用必须与风景园林建筑景观相协调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尽量保障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这就要求园林设计师必须确保园林中原有的植被不被破坏。但是这样可能就导致园林的绿化面积有所减少,影响园林建筑的整体布局。有鉴于此,园林设计师应该灵活考虑,兼顾园林美观与生态和谐统一。与此同时,风景园林中的建筑布局应该与园林中的植被景观相互搭配、协调。比如说建筑物在修建时可以适当增加一部分外部平台,以便种植相匹配的植物,不仅增加了园林的植被覆盖,还有效节省了园林挖掘的面积。很多时候现代园林都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比较“硬”的感觉,而植物作为一种“软”的介质,可以较为巧妙的弥补、中和建筑的这种冷硬,给人带来随和、温馨的感觉。所以建筑设计师要充分利用灌木、乔木以及草地的作用,将其蕴含的丰富生命力以及色彩展现出来,带给人们充足的活力。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要结合植被的分布特点与生长习性,将建筑物与其充分融合起来,以便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从而为人们提供良好、温馨的栖息地。

三、水体因素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一)水所蕴含的文化可以丰富风景园林的内涵

除了地形与植被因素,水体因素也同样对风景园林的建筑设计有着重要影响。自古以来“水”就在我国蕴含着重要的文化内涵,所谓“上善若水”就展现着这一具有灵性的自然景观所具有的文化。在风景园林的景观设计中,就应该将水体的文化、意象特征加以考虑,确保风景园林的建设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充分发挥水体在风景园林中的装饰作用

设计师在考虑风景园林的建设设计时,同样应该重视水体的装饰作用。水作为建筑的重要北京,可以体现出风景园林的另行。我们可以看到水上城市威尼斯就将水充分利用,在充分发挥水的实际功用的同时还将水体作为装点威尼斯的重要工具。而在我国同样如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有诸多作品歌颂人与水的关系,所以将水体资源加以开发,作为风景园林中必不可少的自然景观是一项非常科学的设计与规划。此时设计师就应该注意,人们对于水具有一种依赖情绪,在设计时就应该对水体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在开发时注重水体与风景园林建筑的合理搭配,避免喧宾夺主。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风景园林建设设计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感受风景园林中自然元素所带来的感受成为众多人们日益渴求的精神内涵。但是众所周知,风景园林的自然元素运用也不是随意堆砌的,需要建筑设计师综合考虑,将其心灵美与对自然的感受相结合,并加以再现。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实践证明,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必须将自然因素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现自然元素的魅力,为浮躁的城市化增添一份自然景色。

参考文献:

[1] 邓位,林广思. 英格兰湖区国家公园历史遗产保护及游人中心公园规划政策编制[J]. 国际城市规划. 2014(06)

[2] 林广思. 岭南庭园艺术继承与创新――基于双溪客舍乙座别墅的考察[J]. 装饰. 2014 (07)

风景园林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质量;

1引言

风景园林是美化城市的重要组成,我们在设计上不但结合了中国古代园林的优点而且在其功能上取得突破。古代园林注重意境,更侧重于它的美观,而现代园林将其艺术性和实用性结合在一起,在给人赏心悦目的同时为城市的绿化作出贡献,在一定程度上还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促使人们释放工作压力,引导人们积极健康的生活[1]。

2风景园林的重要性

风景园林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美感的冲击,更多地为我们周边的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的整体是围绕原有的自然环境而设计的,将人工环境巧妙地结合进去,从而将风景园林的功能扩大化。风景园林内的植物能够吸收汽车尾气以及有毒物质,使得空气得以净化,不仅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浓度还获取了植物的生长所必须的原材料。好的风景园林设计不单单是花花草草的拼接,而是科学合理的建造一个物种繁多,相互促进生长的自然生态系统,将资源再生化,减少资源的浪费[2]。因此,园林风景在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的存在减轻了我们保护自然的负担。

3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及其改进方案

3.1设计方面

我国还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风景园林对于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我们并不熟练建设技术,在制定设计方案上会产生很大的问题,比如,利用现有的资源对风景园林进行过度的装饰,导致它失去了原有的灵动性。在艺术设计上,对于植物的颜色不能把控,太过丰富的颜色容易让我们产生视觉疲劳,并且让人们感到烦躁不安。在植物的布局上面的设计,我们还不能很好的了解各种植物所具备的造景效果,因此,在风景园林施工前期我们需要聘请专业的设计人才对地方进行考察,并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来设计一科学合理的方案。

3.2建设人员方面

由于风景园林还不为大家所熟悉,我们的建设人员所参与的风景园林施工项目机会并不是很多。我们的建设人员不能很好地理解风景园林的内涵。在施工前期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加强他们的建设意识,并向他们阐述现代风景园林与古代园林的相同和差异。更重要的是要向他们传递绿色施工的理念,要做到不过度加入人为景观,尽可能的不去破坏自然美景,而是在其基础上发现不足,进而采用现有的技术去弥补,做到“天人合一”[3]。另一方面,我们要提升建设人员的自身素质,在当代社会人们会受到很多方面的诱惑,不顾一切的抛弃自己的原则,为了利益而偷工减料,这大大损害了我们的社会利益。所以相关的质量检测人员要坚持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做好质量关,不能纵容这种行为的滋生。

3.3管理制度方面

就目前而言,我们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制度上面还存在不少漏洞。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国还未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质量检测标准系统,这就对工程检测上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在质检这一关上有所松懈。对于这一现象,我们首选解决方案是在专业人才的指导和建议下制定合理的法定法规。比如,制定一个风景园林规模大小的衡量标准,并按不同大小的规模对植株数量、种植密度等进行规范,使得风景园林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体系,有利于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3.4工程管理方面

相对于建筑施工而言,我们对于风景园林的施工是陌生的,首先,作为一个监理工程师应当熟悉整个施工的流程,并在施工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一些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预测,并罗列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在材料的选购上,要明确选购的数量、种类,并在资金方面做好合理的分配。施工过程中,要时刻动态的检测园林建造,及时发现设计漏洞,并组织相关人员讨论解决方案。对于建设工人要一再强调绿色施工的理念,减少他们对原材料的浪费,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核污染。施工后期,监理工程师要做好质量的检测,植物生长的条件进行分析,根据生物学排除植物竞争生长的可能,对种植密度做好严格的审查,确保每一颗植株都能健康成长。再对园林整体的艺术效果进行评估,对园林进行价值的估计,看是否存在浪费资金的问题。最后,对风景园林施工做义工总结性的报告,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记录,为下一次施工提供经验。

3.5风景园林的养护工作方面

风景园林施工结束后,我国对风景园林的养护工作有所松懈。一些园林杂草丛生不仅在美观度上进行了破坏,更不利于一个良好的生态园林发展,没有良好的养护工作,一个再好的风景园林都只是一瞬间的美丽,那么风景园林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就好比我们给头发做了一个完美的造型,不懂得护理的人只能拥有一瞬的美丽,而懂得护理的人可以保持很久。同样的道理,在风景园林上我们需要聘请专业的定期养护工人,对杂草进行拔出,以免土壤营养的流失,不利于植株的生长。对于枝叶茂盛的植株进行修剪,以免挡住矮小植株的阳光,不利于小植株的光合作用。定期的施肥,改善风景园林的土壤肥沃程度,保证植物所需的无机盐和其他矿物元素。

3.6资源使用方面

风景园林建造中,普遍存在过度装饰园林,失去了风景园林本身的自然风光,而且造成了资源大大的浪费。因此,我们在设计上引进了减量设计,既保持了自然环境的美,又缓解了浪费的现象。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高效节能型材料,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还降低了施工成本。对于清洁能源也要加以利用,在植株的灌溉上,我们可以收集雨水和污水,采用简易净化装置过滤,再次使用,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也保证植物所需要的水分,一举多得。

3.7植株质量和土壤条件

对于植株苗我们要选用根系发达,长势良好的植株,并进行适当的修剪,这样才有利于后期风景园林景观的发展。对于难以成活的植株种类进行重点栽培,了解其生长习性,提高其成活率。对于园林土壤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处理,比如在酸碱度上根据植株需要的环境条件来改变,增加土壤的有机物,增加其松软度,有利于前期根部的有氧呼吸,利于植株生长。

4结语

风景园林是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把握好目前所存在的漏洞。在技术方面努力提升,主动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园林技术,熟悉整个风景园林的施工流程。在资源的使用上,我们要坚决贯彻绿色可持续发展政策,杜绝一切破坏和浪费行为。对于人员的管理上,加强风景园林建造理念的宣传,将其广泛化,提升自身的素质,严格检查工程质量检测。只有我们努力的去学习,才能将风景园林建设越做越好,让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空气越来越清新。

参考文献

[1]王艳霞.从不同阶段实现园林设计与施工的结合[J].中国园艺文摘,2011(2):16.

[2]霍艳梅.加强风景园林施工项目管理[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7(6):24.

风景园林论文范文第7篇

生态主义的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论文或图纸上的空谈,也不再是少数设计师的实验,生态主义已经成为风景园林设计师内在的和本质的思考。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风景园林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了后两者,占据了首要位置。

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风景园林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风景园林的形象。风景园林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

1 与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的主要生态学理论

1.1 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城市中的生境条件比较恶劣,环境资源比较匾乏,物种通过本身一系列的相应变化来增加自己的适合度,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环境资源,从而保持系统的稳定。群落中物种多样性尤其是遗传多样性越高,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强,群落抗干扰的能力和维系自身动态平衡的能力也就越强。景观生态学中强调景观的异质性可提高物种总体共存的潜在机会。因此在现代风景园林的构建过程中以生物多样性原理为指导是其最基本的前提。

1.2 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理论已在种间关系、种的多样性、种群进化、群落结构、群演替以及环境梯度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生态位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格林尼尔的“生境生态位”;埃尔顿的“功能生态位”;哈奇森的“超体积生态位”。在这里我们主要引用马世骏的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植物生态位的配置,这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

在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学习性与生态环境条件,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合理地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或种内的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于种间互补,既充分利用光、温、水、气及养分等环境资源,又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

1. 3 互惠共生原理

互惠共生又称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共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种类的分泌物对加一些植物和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英、白蜡与九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外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胡桃能分泌一种叫胡桃醒的物质,它能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因此在胡桃树下的土表层中一般是没有其他植物的;其它如:丁香、洋槐、薄荷、月桂、稠李、风信子等都会分泌一些不利于其他植物生长的物质,在园林中的植物配植时胡桃与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类植物狗脊和里白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在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应用植物间的这种相互关系,能有效地促进群落的稳定。

1.4 生态平衡原理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海湖泊水系的协调以及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己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与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园林建设的道路,如上海、北京、合肥、南京、深圳、厦门等。

1.5 生态调控原理

生态调控是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研究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的城市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中心事物是生物群体,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消极地适应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环境,因而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演替,无论是生物种群的数量、密度的变化,还是生物对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均表现为“通过自然选择的负反馈进行自我调节”的特征。而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尤其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与其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人积极地、主动地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其系统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所做出的决策,因而它的调控机制主要是人为的而不是负反馈的调节。生态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要使其具有合理的结构、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系统本身可以自我调节,达到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就需要以生态调控原理作为指导,使整个系统实现循环再生、协调共生、持续自生。在生态园林这一生态系统中,由于人的社会性与能动性,表明了它同自然生态系统间的重大区别,它可以通过人类进行有限度的协调,使系统的生态效益最高,使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协调,使系统更加适应外部环境。

2 生态学理论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2.1 应用生态学原理,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现有场地往往经过很长时间已经形成了新的动植物生态系统。在景观改造时,根据生态平衡原理,要充分的保护利用,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组织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去。主要手法有:

2.1.1 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

乡土植物是指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它们是最能适应当地大气候生态环境的植物群体。除此之外使用乡土物种的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能促使场地环境自生更新、自我养护。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也是时代对风景园林设计师的伦理要求。

2.1.2 尊重场所自然演进过程

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常常不会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但是从生态学理论来看,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作为风景园林设计者应尽量保留原场所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树、已有地被、及名树、古木、水、地形等,这是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认识和尊重,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的美感, 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

2.2 基于生态调控原理,利用并再生场地现有的材料和资源

生态调控原理中的循环再生,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贯穿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始终,生态的风景园林设计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和资源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2.3 土壤的设计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在设计中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就显得很重要。主要考虑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分析植物的生态学习性,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土质。特别是在风景园林的生态恢复设计模式中,土壤因子很重要,一般都需要对当地的土壤情况进行分析测试,选择相应的对策。常规做法是将不适合或者污染的土壤换走,或在上面直接覆盖好土以利于植被生长,或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全面技术处理。采用生物疗法,处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增加微生物的活动,种植能吸收有毒物质的植被,使土壤情况逐步改善。如在美国西雅图油库公园,旧炼油厂的土壤毒性很高,以至于几乎不适宜作为任何用途。设计师哈格没有采用简单且常用的用无毒土壤置换有毒土壤的方法,而是利用细菌来净化土壤表面现存的烃类物质,这样既改良了土壤,又减少了投资。

2.4 以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为理论的植物配置的设计

2.4.1 植物材料的选择

根据生态位理论,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择配置植物种类,避免各个物种对空间和营养的争夺,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长良好,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又能形成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园林景观。根据各种植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如干旱、贫瘠、土壤密实、污染严重、病虫害严重等),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选择植物种类,尤其是高大乔木优势种的选配,直接决定了园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程度。园林生态设计中要求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营养,各个种才能协调共生。

因此,在植物材料选择时,应该因地制宜,发挥不同植物的各自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生态条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相应的选择。

2.4.2 运用具有生态效益的植物

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植物造景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

2.4.3 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

物种多样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和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认为,群落结构愈复杂,系统也就愈稳定。因此,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多个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比单物种中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资源,具有更大稳定性,即保持各物种多样性如动植物种资源多样性、各种文化特质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深远的生态环境意义。

2.5 以循环为主的水的设计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从生态因素方面对水的处理一般集中在水质的清洁、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水的动态流动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方面。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利用湿地中大型植物及其基质的自然净化能力净化污水,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大型动植物生长,增加绿化面积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

风景园林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声光电园林设计

一.声光电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城镇居民的休闲和娱乐的时间正在发生着改变。城市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和活跃起来,晚上的休闲与娱乐则是与城市居民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人们对晚上休闲娱乐的场所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本文偿试利用声光电等电力电子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架起一座沟通园林与城市居民游乐的桥梁。唤起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对声光电等技术在园林中的应用的关注和对使用者的尊重。论文以城市绿地特别是以居住区绿地环境空间为研究对象,将声光电在园林中应用的思想与园林规划设计等的理论相结合,阐述了声光电在园林中应用的理论基础,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声光电在园林中应用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初步建立了声光电在园林中应用的框架,最后能过部分实例,诠释了声光电在园林中应用的模式与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晚上休闲娱乐场所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文就光电元素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唤起园林设计和绿化施工人员对光电技术在园林中的应用的关注和推广实施,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二.声光电的施工技术

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太阳能发电已成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技术。但是太阳能的利用受地形、地势、位置、云雨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存在着间歇性和光照方向、强度随时间不断变化的问题,这就对太阳能的收集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园林灯光环境离不开光源的开发和灯具设计形式及技术的发展,光源与灯具设计除区其光亮、色彩给城市园林带来的美感之外,灯具本身的形象和特色也为美化城市园林增添优雅的笔触。本书适用于从事园林灯光环境设计及城市规划等专业人士。

灯光喷泉是一种将水或其他液体经过一定压力通过喷头喷洒出来具有特定形状的组合体,提供水压的一般为水泵,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逐步发展为几大类:音乐喷泉;程控喷泉;音乐+程控喷泉;激光水幕电影;趣味喷泉等,加上特定的灯光、控制系统,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

喷泉原是一种自然景观,是承压水的地面露头。园林中的喷泉,一般是为了造景的需要,人工建造的具有装饰性的喷水装置。喷泉可以湿润周围空气,减少尘埃,降低气温。喷泉的细小水珠同空气分子撞击,能产生大量的负氧离子。因此,喷泉有益于改善城市面貌和增进居民身心健康。

法国巴黎的德方斯广场上,有著名的“阿加姆”音乐喷泉,建于1980年,66个喷头呈“S”形布置,喷出1-15米高的水柱,能表演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佩潘和阿乐纳德合作的《水上芭蕾舞曲》等十多个精彩节目。随着音乐的变化,水柱有时轻歌曼舞,有时又挺拔高耸,在绚丽多彩的水柱间还配有鲜艳夺目的火花。火花是由特制的火花喷射管喷出的,与水花交织在一起,景观奇妙。日本的水力喷射动物园,在一个直径10米水池内,安装着6036个旋转的喷头。它们能喷射出老虎和狮子搏斗、老鹰和羚羊厮杀等奇妙的场面。这些喷泉多是利用电脑控制水、光、音、色,使喷泉艺术进入崭新的时代。

喷泉景观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根据现场地形结构,仿照天然水景制作而成,如:壁泉、涌泉、雾泉、管流、溪流、瀑布、水帘、跌水、水涛、漩涡等。完全依靠喷泉设备人工造景。这类水景近年来在建筑领域广泛应用,发展速度很快,种类繁多,有音乐喷泉、程控喷泉、摆动喷泉、跑动喷泉、光亮喷泉、游乐喷泉、超高喷泉、激光水幕电影等。

三.声光电在园林中的应用.

根据视觉景观的不同功能分区,各区声音主题不同,体现意境也不尽相同。将景观规划对人们的视觉引导延伸到听觉是重要的途径,利用具有引导性的仿生声音实现人们对听觉的引导,达到未见其景先闻其声的意境。在安静休息区域,配以水、鸟、虫等自然声景来进一步丰富现有的声环境。

声景观是景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利用和开发声景观对提升公园艺术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南昌市人民公园进行声景观调查,划分出公园内的自然声景和人工声景,并对声景观的应用现状进行科学分析;最后,从艺术的准则上对其进行设计,对完善城市公园声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