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大学毕业论文

建筑大学毕业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建筑大学毕业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王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被业界誉为“中国最具人文气质的建筑家”。49岁的他获得了有“终身成就奖”意味的普利兹克建筑奖,有人认为早了点,王澍也没想到会这么快。因为普利兹克奖并不是针对设计师的某件作品而颁发的奖项,而是根据设计师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数量的作品作出的肯定,所以很多建筑师在60岁时才能得到。而处在特殊发展时期的中国,给了建筑师“提早”获奖的可能性。

“中国的一个半”

王澍的父亲是一名音乐演奏家,业余时间喜欢做木工。他认为艺术家是难以谋生的,所以要求儿子学习理工科。但王澍选择了一个和艺术有关的理工科专业,建筑学。

这名世界殿堂级大师当年颇有令狐冲的气质,恃才傲物,“离经叛道”的事数不胜,老师们对他又爱又恨。有的老师看他的方案,一开始时就警告,“你敢这样做下去就是0分。”但他愣是不听,照做不误。结果,他拿到了全年级最高分。因为他手上功夫极好,能把一个0分的作业以极高的标准做完。

这还不算,他大二就宣布没有老师可以教他;大三觉得商业效果图太假而拒画,甚至带着三四个学生去和教授谈判。当年建筑系凡有类似的“抗争”发生,系里第一个就会想到他。王澍曾说,这种反叛精神都源自钱钟韩校长所训话的“不要迷信老师”。不过对于这个“刺头”,东南大学也给予了足够的宽容,学校取消了必画商业效果图的限制,王澍的画作屡屡被当作“范本”。

在硕士毕业时,王澍的论文答辩全票通过,但是最后却没有给他学位,因为论文的题目叫《死屋手记》。“这个学生太狂了!明显是在影射建筑系和中国的建筑学界。”有人这样说。到同济大学读建筑学博士时,王澍也没“悔改”。一位老教授说,他曾经读过王澍的博士毕业论文,18万字却只有几个大标题。“一连串写下来,没有论文的条条框框,就像在写小说一样,一气呵成。但是其中的洞察、思考都很有层次,文字表达也相当到位”。

最广为流传的一件事,是他当着导师,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齐康口吐狂言:“如果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也只有一个半。半个是你,一个是我!”听了这话,老先生差点没当场气晕。

1990年,王澍完成了独立设计的第一个建筑项目――为杭州附近的小城海宁设计一个3600平米的青少年中心。此后在接下来的将近10年里,他没有接任何建筑设计项目。一个老师、同学眼中才华横溢的怪才,一个学了多年建筑的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有10年时间空白,在常人是不可想象的。

那段时间中国“大兴土木”,王澍却和妻子“隐居”在杭州。他经常和工人们一起在民间做装修,做最基本的工作,调水泥、垒砖头。寻找灵感,还有画建不起来的房子。甚至是看看远山、晒晒太阳也能过一整天。赚钱只是偶尔打零工赚一笔,同是东南大学毕业的妻子卢文宇的工资养起了夫妻两人。

让传统有生气地活着

在10年“空白”之后,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王澍变得温文尔雅,像个古人,喜欢箫管、画画、印章、书法,文学和哲学书都精读了很多,《世说新语》不少都能背出来――“设计图就像国画一样。”

他所设计的建筑,也都有着古典文化的内核。2000年,王澍完成了他第一个主要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吸收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如何让建筑自然地存在于“山”和“水”之间而不突出,是他设计这座图书馆的主题。在设计中,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从北面看,三层的建筑只有两层。矩形主体建筑既是飘在水上的,也是沿南北方向穿越的,这个方向是炎热夏季的主导风向。2004年,王澍凭这个作品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

2007年,王澍在杭州建造了由6个26层的高塔组成的大型高层集合公寓。这是个能“家家都长树”的奇妙建筑,6幢近100米高的住宅,用200余个两层楼高的院子叠砌起来,结构如编织竹席,整个连续的立面实际是一座江南城镇的局部水平切面直接树立起来。每一户,无论住在什么高度,都有前院和后院,每个院子都有茂盛的植物。它获得了2008年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

其实,他多项作品中让人最感兴趣的,是对古旧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2004年,王澍完成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为了发挥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他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象山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16万平方米的建筑,都是用废旧材料制作的。

“这几年,不少古旧建筑被拆除,出现大量砖瓦废料,我们就有重点地回收旧料、循环利用,中国民间早就有对材料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建造传统。”王澍说,“可持续发展是这几年建筑界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

王澍身上的文人味道很浓,所以和他聊天很愉快。他对弟子们常说的三句话:“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而是先想什么是有情趣的事情,并身体力行地去做”,“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

在王澍的描绘中,笔者被带入了他的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意境。大树下的朗读,房顶上的散步,田地里的萝卜开花……他说这一切就像他的童年回忆――荒芜的戈壁滩上,一群人在一起朗读普希金的作品,有一种纯粹的精神的美好。

不少建筑大师评价他的作品时说道:“看到设计的清新,人性的表达和对材料的尊重。”整个象山校区的建筑,片片鳞瓦,铺陈栉比,重重密檐,错落有致。如果你看到时,很难想象这些数百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都是从华东各省的拆房现场收集而来的。

“复活那些有尊严的材料”

笔者问王澍,你认为建筑在当代中国主要承担了什么责任?王澍说,过去30年,我们把两千年才成长起来的城市摧毁了,然后重建。没有一个城市能逃脱“垃圾建筑”的命运。他曾经看到过一个传教士在1900年拍的巴黎,也看到过一百年前的杭州俯视照片,真是美得让人落泪。

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作为宁波滕头馆的设计师,王澍的作品被更多人所熟知。滕头馆,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北部项目区中,是最后一个立项、却第一个完工的展馆。也许在此间停留过的人还记得,这是一栋由回收旧砖瓦做成的建筑。为了表达他的生态理念,王澍用“瓦爿墙”来装饰滕头馆的三面墙体。这些旧砖瓦都是从宁波的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收集来的,其中的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都有着超过百年的沧桑。一位德国建筑师看后非常激动,说中国人太了不起了!

建筑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到德国留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多学点知识,毕业后能够有更好的就业机会。然而大家都知道,德国的学位比较难拿,而且学制也比较长,在德国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在德国读学位比较特殊

德国的学位比较特殊,是与国际上许多国家不接轨的。中学是十三年制,中学的毕业考试叫做Abitur,申请大学也要看Abitur的成绩,成绩是5分制,很多比较好的专业有分数限制,比如说医学、建筑学、心理学、法律,有的学校经济学也是受限专业。大学的学制为8到12个学期,毕业后拿到Diplom(理工科),或是Magist(文科)相当于美国的marster digree也就是硕士学位。而我国的教育体制是12年制,所以想留学德国,高中毕业生或是大学在学不够两年的学生,只能申请德国大学的预科,而不能直接申请大学入学。

预科是为外国学生准备的

所以预科是专门给外国学生准备的,读预科首先是学习德语语言,其次是巩固高中学过的知识,预科又分不同的方向,比如说BWL(经济学)方向,Informatik(计算机)方向等等。一旦预科定了方向,申请大学时就不可以改了。有分数限制的专业也不是绝对不可以申请,只是有可能要等很久。比如说我申请过自由柏林大学的新闻出版专业,收到的答复是:今年本专业给外国人的名额是3个,申请人有140个,我排在第48位,我的Abitur成绩评估是1.6分,本专业的要求是1.2分。这也就是说,我要想等到这个专业,至少要等上5到10个学期。当然这也要视学校而定,自由柏林大学是比较知名的大学,文科专业水平比较高,所以招收学生自然也就比较挑剔。

公立、私立大学各有所长

德国的大学有其特点,它并不像我们的高校分出明显的三六九等,像什么重点高校,普通高校,大专,电大,职大等等。德国的大学基本上是水平平均的,有的大学历史比较长,自然它的很多传统专业比较强,有的学校建校时间短,但教学上却有很多新的仪器设备可以使用,所以说他们是各有所长。

比较公认的是TU 卡尔斯鲁勒,TU亚琛和TU达姆施塔特,是工科院校里面比较有实力的,特别是卡尔斯鲁勒的计算机专业,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海德堡和图丙根的医学是比较有名气的,曼海姆的经济学是全德国最好的,慕尼黑大学的法律也是很知名的。艺术院校里面要数慕尼黑、柏林、杜塞尔多夫、哈勒等。

如何选择专业

如果在国内大学学习2年以上,或是在国内已经毕业的学生,则可以直接申请德国大学的专业,在学的同学原则上也是不可以改专业的,也就是说如果你还没有毕业的话,就只能申请与你的专业相关密切的专业。而已经毕业的朋友就可以随便更改专业,通常是没有限制的。但是在更改专业的同时要考虑的一点是:选择有关的专业,有很多课程是可以认证的,也就是有些相同的课程可以不用再学,有很多考试就不用考了,这样就节省了时间和精力,甚至如果专业相关很多的话,可以直接越过基础课进入专业课的阶段学习,这样拿学位就可以省去至少2年的时间。

选专业与就业关系甚密

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不能不考虑的,那就是将来的就业问题。但是谁也不能保证今天的热门专业明天是不是就会令人找到满意的就业机会,有一句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许现在的垃圾专业没有人问津,过五到十年就成了最抢手的专业,就业一点也不成问题。

比如说在德国现在最看好的专业是Informatik(计算机),或是经济工程学,大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能找到工作,而且工资待遇也不错。其他的专业都趋于平稳,看学生本人的成绩和能力而定。

在这里我要说几个比较不好找工作的专业,这只限在德国,因为如果将来回国就业,又是另外一种情况,国内有更广泛的前景,在这里也许全无希望的专业到国内却正可以大显身手。比如说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学,在德国几乎已经饱和,每年却毕业很多学生,大多数是立即加入失业大军,或是转行,或是到国外谋求发展。身边就有好几个例子:同学的哥哥,建筑学毕业,在德国到处找不到工作,最后在英国伦敦找到一份工作,远走英伦。我在生物实验室打工的同事,大学学的是园艺建筑学,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只好又用她以前进修的生物技术助手的经验到实验室工作。另一个女孩学了8年的建筑,毕业以后在一家小小的公司里面画图,这样的工作一个高中生进修2年就可以做到了。而我的邻居也是学建筑学的,辍学已经有好几年了,因为他知道毕业就等于失业,与其如此还不如就这样泡在大学里,生活过的优哉游哉。土木工程学也并不乐观,我认识的一个德国女孩现在正在做她的毕业论文,她应该是比较优秀的,名牌大学毕业,6年拿下学位,在美国读过半年,葡萄牙读过半年,英语德语答辩、做报告,大部分考试成绩在2分以上,即便如此,她说很难找工作,她说她的同学里面无论成绩好坏,能力强弱,还没有一个人到目前为止找到一份工作的。生物学也并不乐观,我在实验室打工,我的老板是一个博士生,他刚刚做完博士论文,结束了在这个研究所的项目,我问他接下来怎样,他说他已经申请领失业救济了。

难的是把专业读到底

选择专业还要考虑自己究竟能不能念下来。因为德国的学位真的很难拿,与其半途而废,不如找一个相对比较好读的专业来“进行到底”。因为考试只有两次机会,如果两次都没有过的话,就只能换专业,再不过,就没有机会再学下去了。所以有很多人已经注册了很多个学期就是不敢去考试。我有个同学学的专业是微系统工程,课程很多,考试很难。刚入学的时候全系一个学期的同学有150人,其中不到5%外国人,到了基础课结束时,只剩下35个人了。可见选择专业的重要性,提早知道自己不能胜任,要知难而退,因为时间是最最重要的,尤其对于我们来说还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语言障碍。

大学的考试模式

德国大学的学制通常是这样:4到6个学期基础课程,然后有一个大考,叫做Vordiplom就是“硕士前”的考试,然后进入专业课程阶段,通常也使4到6个学期,然后又半年的实习,写毕业论文,Vordiplom毕业考试。考试通常有两种形式,笔试或是口试,笔试就不用说了,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口试是对于我们来说比较新鲜的概念,这里我简要的介绍一下。口试和笔试是并行的两种考试方法,其分量并不轻于笔试,通常时间比较短,只有半个小时,主考官是教授,一般每门课有2个主考官,学生可以自己报名,然后由秘书制定考试日期,每学期中间报名,假期的最后几周考试。考试前一个月可以没有任何原因取消报名,考前一个星期可以凭医生的证明推迟或是取消考试,否则不能参加考试按不及格处理。考试期间教授会提出若干个问题,被试者一一回答。考试时可以有观众,这样会减轻被试者的心理压力,也是对于观众的一次热身,对于以后自己参加口试是很有帮助的。

建筑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质量控制

1大体积混凝土的界定

结构断面最小厚度在80cm以上,同时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与外界气温之差预计超过25℃的混凝土,称为大体积混凝土。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1m 的大体量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

2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

结构厚实,混凝土量大,工程条件复杂(一般都是地下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要求高,水泥水化热较大(预计超过25度),易使结构物产生温度变形。大体积混凝土除了最小断面和内外温度有一定的规定外,对平面尺寸也有一定限制。因为平面尺寸过大,约束作用所产生的温度力也愈大,如采取控制温度措施不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所能承受的拉力极限值时,则易产生裂裂缝。

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主要问题

(1)泌水现象:由于混凝土分层分段浇筑,使混凝土上下浇筑层施工间隔时间较长,各分层之间产生泌水层,导致混凝土层间粘结力降低。

(2)干燥收缩裂缝:混凝土硬化后,内部的游离水会由表及里逐渐蒸发,导致混凝土相应地产生干燥收缩。在约束条件下,收缩变形导致的收缩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会出现由表及里的干燥收缩裂缝,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和承载能力。

(3)温度裂缝: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每克水泥放出502J的热量,如果以水泥用量350―550kg/m3来计算,每m混凝土将放出17500―27500kJ的热量,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在浇筑温度的基础上,通常升高35℃左右,如果浇筑温度为28℃,则混凝土内部温度将达到65℃左右。如没有降温措施或浇筑温度过高,混凝土内部的温度还会更高。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大约发生在浇筑后的3―5d,因为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散热条件不同,所以混凝土中心温度高,表面温度低,形成温度梯度,造成温度变形和温度应力,当这种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

(4)施工冷缝:因大体积混凝土的混凝土浇筑量大,在分层浇筑中,前后分层浇筑的间隔时期没有控制在混凝土的初凝之前,遇到了停电、停水及其它恶劣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混凝土不能连续浇筑而出现冷缝。

4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温度控制

(1)测温制度: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前,应制定得力的温控施工方案和技术保证措施,来确定浇筑块体的升温峰值、内外温差及降温速度的控制指标。自混凝土开始浇筑起72h内,每2h读取数据1次;浇筑后(47)d内,每4h读取数据1次;以后则可根据测温结果和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情况每天选取2次进行温度观测。当混凝土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及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之差

(2)混凝土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的控制:混凝土拌和料中,影响混凝土出机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砂、石和水的温度。在施工中,由于气温较高,我们要求混凝土搅拌站在砂石堆场搭设遮阳凉棚,以防太阳直接照射,并在使用前用冷水冲浇骨料,同时要求在水中加冰块降低水温。

5混凝土浇筑过程控制

混凝土运至现场后及时浇筑,混凝土失去流动性后浇筑困难时,不得二次加水拌合使用。浇筑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一般应控制在

浇筑混凝土应分层进行,其分层厚度为20~30cm,承台混凝土浇筑必须是一层浇筑完后再继续上层浇筑。浇筑梁体混凝土时,在全梁范围内水平分层连续浇筑混凝土;承台混凝土结构平面面积较大,采用斜向分段、水平分层的方法连续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浇筑连续进行,当因故间歇时,其间歇的时间根据环境温度、水泥性能、水灰比和外加剂类型等条件通过试验确定。当允许间歇时间已超过时,按浇筑中断处理,同时留置施工缝,并作出记录。施工缝的平面与结构的轴线相垂直,施工缝处应埋入适量的接茬片石、钢筋或型钢,并使其体积露出前层混凝土一半左右。浇筑施工缝上层的混凝土时,前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应≥1.2MPa,并凿除原混凝土表层的水泥砂浆薄膜、松动石子或松动混凝土层,将杂物清除干净。混凝土接合面原混凝土温度保持>20℃,先铺抹一层约厚15mm并与混凝土灰砂比相同而水灰比略小的水泥砂浆,或铺一层厚约30cm的混凝土,其粗骨料应比新浇混凝土减少10%,然后再继续浇筑新层混凝土。

采用泵送混凝土浇筑时,将浇筑至表层产生的浮浆及时除去,并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混凝土表面的提浆、压实、抹光工作。在初凝后,终凝之前进行二次压抹,以减少混凝土表面的收缩。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拌合物实测坍落度与要求坍落度之差的允许偏差符合以下规定:当坍落度≤40mm时,允许偏差为±10mm;当坍落度为50~90mm时,允许偏差为±20mm;当坍落度≥100mm时,允许偏差为±30mm.

6混凝土养护过程控制

为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混凝土的养护应根据当时的施工情况和环境气温采取相应的措施。夏季混凝土的养护可采用蓄水法,或覆盖草帘、塑料膜、水膜等方法。

冬季混凝土的养护可采用“夹心式”保温措施,即一层塑料薄膜+两层草垫+一层塑料薄膜,同时用塑料薄膜加草垫密封混凝土侧模,可用跳板或彩条布围实保温。养护期间应随时向草垫中添加热水以保证一定温湿度,夜间低温期间可以用碘钨灯升温。

7总结

综上所述,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不外乎以下五个不到位,即设计不到位、施工不到位、监理不到位、检测不到位、验收不到位。五个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质量。为了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在优化原材料和施工配合比、采用切实可行的混凝土浇筑方案、做好混凝土养护和测温等方面采取有效技术措施,坚持管理,完全可以让温度裂缝、施工裂缝等质量通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致 谢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秋云,聚散真容易。离校日期已日趋临近,毕业论文的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热情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建筑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1.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不掌握词汇就谈不上学习语言。在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己日益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外语己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必备的基本工具之一。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双语的要求。掌握一种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他们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管理和进行国际交流创造条件,真正做到“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成效不是很显著,甚至部分学生大学毕业了,说不出一句成文的英语,听不懂外国人讲话,更不用说用流利的英语交流了。要改变这种尴尬局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须从词汇教学入手。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也是语言学的时代。英语是世界性的通用语言,世界上的计算机储存的信息80%以英语为媒体, 50%的报纸是英语出版,75%的信件用英语书写,60%的电台用英语广播,对英语的研究尤其是对英语词汇的研究必然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众所周知,语言离不开词汇。

因为词汇是组成语言的最基本材料,没有词汇,也就无所谓句子,更无所谓语言。外语教学离不开词汇教学,词汇学习贯穿于语言学习的全过程,不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听、说、读、写、译都无法顺利进行,它直接影响学生英语能力的运用和发展。因为词汇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才是意义的单位。正如语言学家Wilkins所说:“我们不能接受语法比词汇更重要的说法。事实是,没有语法就只能传递有限的信息,然而,如果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传达不了。”;可见词汇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地位。要想熟练运用语言,首先必须熟练地掌握词汇。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对词汇知识的掌握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人的词汇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其语言能力,词汇量的多少亦可用于衡量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阅读能力。

没有一个较大的词汇量,人们无法运用学过的句型知识与语言功能进行有效的交际。任何第二语言学习者都会意识到,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总是从学习其词汇开始的,而且当语法系统发展得相当完备时.词汇的习得依然远离目标。可以说词汇的学习是一个终生的认知过程;没有人能掌握英语或汉语的全部词汇。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外语使用者之间最显著 的差别在于所掌握的词汇数量的差异。郑树棠教授在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上指出,影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是词汇量。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语言的基石,是语言信息的载体和语言能力的基础。没有词汇,语言就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2.词汇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部分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掌握一定量的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基础。 Canale和Swai时旨出,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交际能力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词汇则是使交际得以进行的语言能力的核心部分之一I2]。词汇能力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只有掌握了充足的词汇量,才能听懂和读懂他人的话语和文章,才能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也才能在交际中得心应手。反之,人们在交际中的困难和障碍也大多是因词汇不足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词汇水平是衡量一个人语言水平高低的参数之一,因而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理应占有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大学阶段,基本的英语语法规则,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学完,词汇开始制约学生英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所以加强词汇学习应是大学英语教学区别于高中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

词汇教学是我国英语教学中非常值得我们多花精力和时间去研究、摸索、探讨的一个方面。这既是现实的要求,也是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加入WTO,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在国家建设和其个人发展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他们的词汇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们的英语水平。外语教学大纲和各种语言考试大纲,都以词汇量为重要考核目标和命题、选材的依据。例如,CET考试中阅读理解中短文的难易度是以词汇量为主要依据的,阅读部分所占的比重很大,词汇贫乏使考生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受到极大限制,这是大部分考生失分的一个主要原因。作文部分则更突出地表现大部分考生对词汇的运用能力差,用词不得体,不能准确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由此可见,词汇学习和词汇教学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表硕士毕业论文

建筑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与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172-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门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以及城镇规划、土地管理、环境检测以及地理地质等相关知识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国内有116所高等院校开设有此专业。根据教育部于2012年9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被拆分为两个专业,分别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代码: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代码:070503),两专业皆可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

在这样的专业调整背景下,新疆农业大学立足于社会需求,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学科优势,优选和确定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作为今后的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如何重新构建学科专业体系,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成为学校今后一段时间内本科专业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原专业及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最初设立的目的与初衷是为了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与管理过程中,但从新疆农业大学开设多年的实际效果来看,该专业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和学生就业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

(一)专业缺乏准确定位

乍一听“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这个专业,会感觉该专业定位宽泛、培养目标囊括多个专业领域、学生就业去向定位多方向,优势体现非常明显。但正是这些“优势”导致该专业发展至今弊端和问题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所在,就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难以明确、专业缺乏准确定位。

新疆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业务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理论,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知识,设计、规划、评价、决策、策划、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够在规划、环保、国土、测绘、城建等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领域从事管理、科研、教学、技术等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定位过于宽泛,要求学生兼具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致使学生业务培养目标过于多元化,也使学校面临着专业难以准确定位、难以突出品牌特色,而学生面临着什么都需要学、却什么都学不精的尴尬困境。

(二)课程设置过于宽泛,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如上所述,正因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口径太宽、学生业务培养目标过于多元化,导致该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该专业学生要求毕业后能够胜任规划、环保、国土、测绘、城建等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科研、教学、技术等工作,这就要求专业课程设置需要面面俱到,包括国土资源、生态环境、城乡规划、城市管理等诸多方面,而目前惯行的本科专业(学分制)四年制难以保证如此庞大的课程体系设置,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学而不精,形成专业不“专”的窘境。

新疆农业大学依托自己的学科背景,在2012级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设定的专业主干学科为地理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主要课程有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自然资源概论、环境科学概论、生态学原理、资源环境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利用与规划、村镇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测量学、地理数学方法、新疆地理与旅游资源概论等。从设置的这些课程可以看出,教学内容囊括资源、环境、生态、城市、规划、管理等多方面,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杂乱无特色,重点不突出,在社会上找不到完全与之匹配的部门、行业。可见,按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业务培养目标来全方位设置课程并不符合科学发展原理与规律,也违背市场规律,课程设置应当针对市场需求与相应的行业部门,有的放矢。

(三)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偏差较大

由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知识繁多而驳杂,就业前景并不理想,毕业生多从事与其专业不符的职业,据麦克斯-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主要本科专业中专业对口率最低的十大专业之一,排名第八,对口率为44%。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该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偏差较大。专业口径太宽,学生学的杂而不精,似乎什么都会又都不会,社会上也没有完全匹配的部门、行业,导致就业市场和各用人单位难以认可并接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而用人单位更愿意吸纳与其完全对口的专业的学生,例如,规划部门愿意吸收城市规划、建筑学等专业的学生,环保部门愿意吸收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环保类专业的学生,国土部门愿意吸收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测绘等专业的学生等。泛而不精使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前述诸多专业的学生相比几乎毫无专业竞争优势,导致该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专业对口率很低。新疆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2012年以前就多年未招生。

二、学科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新专业带来的机遇

如前所述,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我国开办多年以来,各地各高校都面临着许多教学管理、学科建设、学生就业方面的困境。鉴于此,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将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代码: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代码:070503)两个专业。此次学科与专业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新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首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调整和设置,帮助该新专业明晰了专业内涵、理顺了学科关系、明确了发展方向。具体来说,就是明晰了未来城乡规划教育和实践的发展方向,使地理学科参与城乡规划实践,用地理学理论统筹指导城乡规划、建设和发展,成为了新专业的具体内涵。这正好适应了城乡规划学科的综合性和人文地理学的专业性发展趋势,也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定位上更加细化、明确,承担起了培养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使命。

其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调整和设置,明确了该新专业的培养方向和教育目标,使得其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都较强。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背景与优势,优选特色方向,显得更具灵活性和自主性,新疆农业大学就优选和确定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作为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以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掌握基础人文地理知识和理论的,精通基础城乡规划知识和技能的,面向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规划设计部门以及相应企事业单位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新专业方向确立的基础上,接下来的工作重中之重就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体系,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与课时结构,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

再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调整和设置,对学生来说,改善了原专业学生学而不精以及专业竞争优势不明显的境况,使得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也有了更加对口和明确的用人单位,更好地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面临机遇的同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存在着诸多挑战,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与结构的优化、在学时有限前提下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等。各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优势,并以此组织教育实践,实现规划人才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高。基于以上问题兼顾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新疆农业大学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了完整的课程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

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微观居住区的管理规划,从事城乡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业务能力要求

在上述培养目标指导下,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前沿发展、应用前景,了解相近专业如城市规划、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了解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了解城乡规划管理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掌握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技术、具有较熟练的遥感、GIS、计算机和绘图等技术的操作能力,掌握资料调查与收集、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归纳、整理相关数据和撰写论文的能力;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较好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协同攻关能力;外语要达到能较顺利地查阅外文期刊以及运用外语交流的水平。

(三)课程体系构建

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及综合教育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课程体系是主要的理论教学环节,构成人才培养知识结构的基础。除了提升基础素质能力的课程如思政、大学英语、高数、体育、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和普通基础课以及公共选修课之外,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堂教学课程体系主要还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限定选修课以及任意选修课,具体课程主要是结合学校的学科背景与社会需求设定。其中,专业基础课主要有管理学原理、经济学、自然资源学概论、生态学原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学、地统计学、遥感概论、地图学、城市地理学、地理数学方法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及专业限定选修课主要有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与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规划与管理、村镇规划、旅游规划与设计、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资源调查与评价、居住区规划与设计和资源环境经济学;任意选修课主要包括维吾尔口语、专业英语、建筑美学、新疆地理与旅游资源概论、矿产资源管理概论、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城市规划制图技术、公文写作、专业文献检索以及文献综述与科技论文撰写方法。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为课堂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与用人单位及社会搭建起一个桥梁与平台,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实践。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堂实验、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及毕业实习和设计4个环节。其中,课堂实验根据各门课程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实习主要有自然地理学实习、遥感实习、地图学实习、土地利用与规划实习、村镇规划与设计实习,前三者各一周、后两者各两周;专业实习为校外城乡规划综合实习,为期12周,集中安排在大三暑期及大四学年初始;此外,还有8周的毕业实习和累计10周的专业文献综述及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同时进行),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的具体内容以有利于学生就业为宗旨。

综合教育课程体系则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劳动技能训练(包括公益劳动与支农劳动)、社会实践(含社会志愿者工作),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就业指导等环节。另外,学校还出台了《新疆农业大学综合素质学分管理办法》,规定学生参加校级以上(含校级)各类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文体竞赛,参加学校和有关部门组织的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支农劳动获奖,参加自治区和国家组织的各类公共考试,职业资格与技能认证考核,阅读学校推荐的课外书目、学术论文,以及听取学术报告与专题讲座等,取得成绩者,由学校认可并以学分形式记载在学生学习档案中,要求至少应取得8个学分(其中非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至少2学分),促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综上,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在重视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又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外,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新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重在明确专业内涵与方向,优化课程体系与结构,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当然,新专业的建设是一个积累经验逐步完善的过程,目前新疆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也一定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今后还将历经一个不断反馈与修正完善的过程。

结语

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并进行的学科和专业调整,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给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承办高校及教学工作者应该在明确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汲取以往教训,结合社会需求,重构专业体系,优化课程体系与结构,加强实践教学,以提高专业竞争力,促进新专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城乡规划的合格人材。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颁布新版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新规.中国教育,2012-12-04.

[2] 2011年工作与专业对口率最低的本科专业排行榜[N].网易教育,2011-06-08.

[3] 彭位华,张勇,刘雪艳.专业调整背景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皖西学院学报,2013,(1):134-137,156.

[4] 赵映慧,袁兆华,王杜春,等.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13,(4):94-98.

[5] 陈昆仑,李丹,王旭.学科调整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机遇与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3,(6):22-25.

建筑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社会学;关联性就业;文科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 C916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7)01-0077-05

一、问题与假设

一项利用麦可思公司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有近三成大学生的工作与专业不匹配,与美国、加拿大、欧洲国家大学毕业生不匹配比例10%-20%相比,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匹配比例过高。不同专业毕业生专业与工作匹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能够提供职业特定技能的专业(如建筑学、卫生医疗、自然科学和工程与技术)毕业生相对于提供一般性技能的专业(如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毕业生更可能找到与专业相匹配的工作[1]。另一项实证研究也显示,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的关联度最高,农科类次之,关联度最低的是文科专业[2]。麦可思研究院的2011年、2012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据对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全国本科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仅为67%,国际政治学专业相关度低至16%。从本科专业门类来看,专业相关度最高的是医学(89%),最低的是历史学(46%)和法学(48%)。将2009-2011届大学毕业生的同期专业相关度进行比较,发现本科院校高于高职高专院校约7-10个百分点,211院校高于非211院校2-4个百分点,约三成的大学生抛弃了大学四年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选择了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3]。

由此可见,专业与职业存在较大比例不匹配现象,尤其是文科类专业更为突出。把专业与就业不匹配现象归结为就业难,本文由此提出的问题是: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一定要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吗?从事专业不对口或匹配性差的工作就是就业难吗?如何评估文科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据此提出关联性就业假设: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内核结构与结构使大学生就业选择呈现出匹配性差异和相关性选择,专业对口不是评价就业的标准,在社会发展和职业链条中找到专业位置就是就业,这对实现专业、职业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社会学专业作为文科类专业的代表,历史悠久,1838年由法国人孔德创立,随后得到发展,189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创立世界第一个社会学专业,至今仍是最基础的一门社会科学和专业,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引进社会学,建国后的1952年取消了社会学专业,1978年得到恢复,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巨大发展,社会学类本科专业达到416个。社会学专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其专业职业属性相对较弱,其毕业生就业状况能够较好体现关联性就业假设的条件,以成都理工大学社会学专业为样本,通过考察就业状况来检验关联性假设。资料来源包括:(1) 2010年7月至8月进行的毕业生追踪调查,以社会学2002年至2010年毕业的学生600人为总体,以网络问卷方式调查了80人,回收有效问卷80份。男生占42.5%(34人),女生占57.5%(46人);本科占62.5%(50人),双学位占20%(16人),研究生占17.5%(14人);出生时间从1978年至1987年,最大年龄32岁,最小年龄23岁。就业是指毕业生实际在岗位上工作并获得报酬的劳动状况,就业状况反映出专业教育质量,设计12个指标进行测量。(2) 2009级(75人)、2010级(66人)毕业生就业协议中所表明的就业单位。(3)2015年召开毕业10周年回母校的30名毕业生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

二、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关联性就业特点

我校社会学专业1995年创办至今,就业率一直在90%以上,呈现出就业单位性质多元、就业领域宽、就业岗位多样、职业向上流动等特点。

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包含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两种形式,横向关联是以本专业为基础而在不同职业之间呈现出来的关联,可以用就业领域、职业变动、工作满意度、就业途径等四个指标来测量。(1)社会学专业的基本职业特质是社会管理、社会调查、社会工作,就业领域包括党政机关、教育、文化等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职业包括社会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政策研究与政策评估、社会管理与社会规划、公共关系等。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分布以企业和政府部门为主导,呈现出企业就业比例下降而政府部门比例上升的趋势。在第一份工作中,销售类有10个,公司、党政部门的行政管理类有27个,学校等教育机构有7个,广告传媒类有5个,其他15个。就2009级就业单位性质来看,除去未就业的6人外,在就业的69人中,就业单位是企业的为36人,党政事业单位为15人,考研留学为10人,其他为8人;从2010级就业单位性质来看,除去未就业的5人外,在就业的61人中,就业单位是企业的为34人,党政事业单位为8人,考研留学为7人,其他为12人,这些职业体现了横向关联的特点。(2)从职业变动率来看,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成的毕业生至少变动了1次工作单位,企业就业比例由最初的62.7%下降为目前的53.1%,政府部门就业比例由最初的26.6%上升为目前的32.8%,在学校就业的比例和自主创业的比例在提高。(3)在工作满意度方面,近6成的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表示满意,1/3的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是一般。(4)在就业途径方面,2/3毕业生通过人才市场就业,1/3通过家庭、亲戚、朋友等非市场途径就业。

纵向关联是同一职业的不同环节、不同职级之间的关联,表现为职业的晋升状况,把承担一定管理责任的岗位称为管理类业务,只是普通职员或工作人员身份的岗位称为执行类业务。2010年数据显示,管理类业务由最初的41.3%上升为目前的57.8%,执行类业务由最初的58.7%下降为目前的42.2%,中级职务由最初的4.8%上升为目前的25.0%。

本文把就业单位性质多元、就业领域宽、就业岗位多样、职业向上流动等特点的就业情形称为关联性就业,它是文科类专业普遍具有的一种特质,目前文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就是关联性就业理念的体现。

关联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连带性,是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在内容、功能、机制等层面所具有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关联性就业是以本专业为基础而在专业对应的职业领域寻求工作并适应社会变化需求而调整职业的过程及结果。(1)关联性就业以专业为基础,专业的职业属性显著度对职业方向具有不同的指示作用;(2)关联性就业是一个动态的调试过程,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而发生变化;(3)关联性就业是社会结构中的子系统,受就业形势的影响;(4)关联性就业是一个比专业对口或职业匹配更具有现实解释力和实践性的概念,更符合专业发展、社会发展与职业选择的现实和内在关联,更能够指导专业建设和职业生涯规划实践;(5)关联性就业是提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内核结构与结构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6)关联性就业作为一种理念,目的是把握好就业质量与数量、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辩证关系,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观念,立足提高一次性就业率,然后逐步提高就业质量。

三、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关联性就业的生成机制

专业、职业、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是关联性就业机制,目的在于揭示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的发生原理,论证关联性假设的可行性,关联性机制可以分为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社会学专业对职业的影响途径即关联性机制体现为:直接提供工作知识和技能的为4.7%,间接提供工作思路的为23.4%,通过培养健全人格而更好适应社会的为67.2%。

(一)关联性就业的内在机制

首先,专业内部关联。任何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都由内核层和层构成,能够直接提供工作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属于内核层,是专业的核心部分,由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构成,能够间接提供工作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属于层,是专业的非核心部分,由通识通修、选修等课程构成,内核和构成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内核层凸显专业个性和差异性,是就业的显性标志和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依据,层凸显专业共性和通约性,成为职业迁移和转换的显性标志。社会学核心课程和课程能够支撑社会学毕业生选择与社会相关联的就业领域,任何社会组织都有管理、文秘、公关、调研等功能,这就为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岗位,这也是社会学专业的职业适应性较显著且具有跨专业就业优势的原因。

其次,专业之间的关联。专业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积累和建构起来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认知和方法两个部分,认知是专业的知识结构,方法是专业建构和演化的哲学基础和研究技术,从古代到近现代,知识体系从笼统混沌到分化具体再到综合,文理交叉,科学与人文融合,这为专业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协同创新奠定了基础。我国目前的专业设置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门类,基本专业352种,特设专业154种,在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中确定62种国家控制布点专业,专业介绍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专业实验、修业年限、授予学位[4]。文科类专业就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等7个门类,管理学具有文理交叉的特点。文科类专业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和人,社会是具有自身结构、功能和运行规律的有机体,其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结构是专业形成和演变的基础和前提,以社会不同侧面和属性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社会科学,主要专业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以人自身的思想情感和心理为对象形科学,主要专业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既有分工和差异,又存在交叉和共性,专业差异性体现在学科知识体系和具体工作领域方面的不一致性,这是专业成立的基本依据。专业共性体现为文科类专业在通识通修课程设置上的一致性,都有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具有一致性,都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思想政治理论、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研究方法、外语应用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共同的要求;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具有一致性,都设置了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

(二)关联性就业的外在机制

首先,职业之间的关联。职业是社会分工所要求的实践活动及其领域,是解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劳动实践,也是个体获得生存发展资料、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依据,各种职业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由此构成职业体系,职业之间存在互补性和通约性,互补性是指职业之间构成产业链条的相互支持性,通约性是指职业之间在工作流程、思维方法、知识基础等方面的互通性,具有较强的职业迁移性。单位是职业的载体,是拥有不同专业的个体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分工与合作的场所,在一个单位内部以及在不同单位的业务和交往过程中,存在多种专业分工与合作,这为文科类专业就业提供了机会。

其次,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联。根据专业的职业属性的显著度与职业方向的显著度的关系,把关联性就业分为两种类型:(1)职业属性越明显的专业,其职业方向就越显著,专业方向直接指示职业方向,可称为强关联性就业;(2)职业属性越不明显的专业,其职业方向就越模糊,专业方向间接指示职业方向,可称为弱关联性就业。强关联性就业的专业往往是社会结构及分工体系中比较具体的专业,研究对象是社会的某个局部或子结构,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学、艺术等;弱关联性就业的专业往往是社会结构及分工体系中比较抽象的专业,研究对象是社会整体,如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哲学、文学。强关联性就业的专业可以称为工具理性为主的专业,其社会知名度和认同度较高,往往被称为热门专业;弱关联性就业的专业可以称为价值理性为主的专业,其社会知名度和认同度低,往往被称为冷门专业。

强关联性就业与弱关联性就业受到社会结构及其就业形势的影响而呈现出复杂的就业结果,一是强关联性就业不一定取得充分就业的结果,二是弱关联性就业不一定取得不充分就业的结果。目前从专业对口角度来定义就业质量,专业对口的就业就是高质量的就业,专业对口性差的就业就是低质量的就业,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体现了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思想,但这是一种静态思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可以做到,却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人力资源市场的建立为专业人才就业和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提供了机会,任何文科类专业均在社会中有自己的结构定位和功能定位,加上文科类专业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二者共同决定了专业之间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关联性就业也就具有可行性。

再次,专业、职业与社会之间的关联。社会是专业和职业的实践场域,是专业和职业孕育以及演变的源泉。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变迁而呈现出复杂的关系,直接体现为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新旧职业交替现象突出,新职业层出不穷,职业的关联性更加突出。对已经就业的大学生而言,面对变动中的职业结构,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在学好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需要提高学习能力,掌握最一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有助于增强职业适应能力。

通过社会学专业关联性就业的实证研究,揭示了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的发生机制,证明关联性就业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从而为文科专业就业和专业建设提供了理念和方法论的启示和借鉴。

四、关联性就业观对文科专业建设的启示

(一)更新就业理念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专业、就业、创业相结合,处理好专业内核与外延、本行与外行的关系,既立足本专业,又能根据形势实现专业迁移,努力提高就业率,改变从一而终、等、靠、要的惯性思维。

在职业选择方面,用A、B表示不同专业所构成的职业领域,a、b表示职业领域中的一个工作,首先寻找专业对口性强的职业,即a∈A,就是在专业对口的职业领域A中找到一个工作a;当不能找到对口性强的职业时,就是去寻找对口性弱的职业,即a∈B,就是在B职业领域中找到一个工作a,总之要实现就业。

在职业迁移方面,在职业实践过程中,在对口性强的职业过程中不断向高端迈进,提高就业质量;对于对口性弱的就业情形就是职业迁移,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而提高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二)打造专业特色

专业方向和特色越显著,毕业生就业的目标越明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需求就越清晰。就社会学专业而言,毕业生比较认可的三个专业方向是公共关系、调查与统计分析、社会工作与管理。有毕业生建议设立社会工作方向,鉴于社区发展迅速现状,可增加社区建设类课程,可包含心理建设。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建议将现有的社会保障课程延伸细化,并且学校能和更多的后勤保障单位合作,提供毕业生更多去社区或者劳动保障部门实习的机会。完善公共关系方向,建议学校与公关公司、广告公司或者营销策划公司合作,提供实习机会,提前感受行业气息,这与另一项调查结论是一致的,认为课程设置应遵循宽且精的原则,应有1-2个方向能与社会需求靠拢,如管理、营销[5]。二是深化课程教学设计,增加与就业和工作密切相关的应用型课程,如开设市场营销、应用文写作类课程,“定期举行针对当前社会热点的社会学分析讨论会,以相对强制性的约束引导大家自觉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增加一些社会学对企业运行及管理方面的影响及研究类课程,从社会学角度对企业进行独特的分析。”这与现有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课程设置要以贴近企业生存环境、能对工作产生直接指导作用和能力的课程为主,而以研究性课程为辅,突出SPSS、应用写作、公共关系、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团体与个案工作[6]。三是建立相关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公共关系、市场调查、社区服务、政府管理等环节受到实际训练。有毕业生就建议:“在教学初期就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较早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认知,更全面地认知自己和专业工作方向。”

(三)营造就业氛围

对部分弱关联性就业专业而言,尤其需要扩大专业的舆论空间。企业和政府组织以及公众对社会学认知不足,影响就业。目前需要借助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利氛围,通过专家学者的宣传、对社会建设的建言献策、普及社会学知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加用人单位对社会学专业的了解和对毕业生的接纳;政府在就业岗位方面给予应有的支持,如各级政府部门购买专业社工服务以增加社会学专业人才就业领域,发挥政府宏观政策调控作用,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措施[7],取消某些职业资格证书在报考条件上排斥社会学专业的规定。

(四)提升综合素质

弱关联性就业和强关联性就业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为此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就显得更加重要,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身心健康状况、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等层面,具体表现为大学生获得的各种奖励和荣誉称号,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英语、计算机水平、演讲辩论赛、科技竞赛等,通过这些素质训练,可以为大学生实现关联性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扬.大学生专业与工作匹配研究:基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82-88.

[2]李海波,等.大学生就业与专业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7):97-99.

[3]麦可思研究院.2011、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董金秋, 王平.高校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评价研究[J].社会,2003,(2):16-18.

建筑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老百姓充分享受到了现代文明与高科技成果带来的无尽便利,但也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繁琐与痛苦。为了帮助老百姓解决这些烦恼,J.省略是浪淘金(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网站,是刚创建的互联网科技公司,研发团队成员来自Google、微软、中国移动、新浪等互联网领跑企业,对互联网产品和技术有着深厚的理解,并且曾经参与、领导了多软业内知名产品的研制和开发。J.省略是优秀生活服务展示的舞台,是用户与商家之间快捷沟通的桥梁。在J.省略成长的奥秘所在。

在Google快速成长

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发展。

熟悉周杰的人都知道,他意志坚韧,沉着冷静。

2002年,周杰从耶鲁大学毕业,由于“911”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远未消除,所以在美国找工作很艰难。周杰先后面试了四家企业,Google是其中最后一家,但第一个给了他录用通知。Google的面试给周杰留下了深刻印象,周杰阐述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这个论文绝大多数人听了半个小时后很难明白的,而面试周杰的那位副总裁听了之后,提出的问题却切中要害,但周杰并没有立刻签约,而是在拿到其他几家企业的录用通知后,最后就决定选择了Google。周杰认为待遇只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觉得整个团队特别有冲击力,相信Google这个企业一定会成长得很快,个人也会进步更快。周杰加入Google,去的是刚刚筹建的广告部门,不到十个人,宣传广告虽然才开始推出,但业绩却增长非常快,每周增速都有20%―30%,每天都有上百万美元在账上跑,最初搭建系统时没有想到会那么成功,于是系统很快就不稳定了,必须不停地去解决危机。Google一直维持着高增长,整个技术团队接近200人,整个公司约400人,差不多每隔半年人数就要翻一番,业务每年都是成倍增长,管理制度也一直在改,因为总是根据新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整。在Google解决这些成长性的挑战时,周杰也在同步成长,周杰很快成为Google资深工程师,并任广告支付系统的研发经理,成为Google最年轻的华人总监,在企业占据重要位置。在Google总部的四年里,周杰做出了很多贡献:他全程参与了Google广告平台各个系统的研发;而由他领导开发的Google防网上欺诈系统,负责支持包括广告平台、电子支付在内的所有Google商业产品;同时,他还领导开发了Google Linux桌面搜索产品。

周杰认为Google之所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最大的原因就是有一个非常强的创新活力的企业氛围。其他很多企业都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而Google在早期时,高管只是在整个企业形成共识,把握发展方向,项目组长和基层经理往往自己就决定了很多产品的发展方向,很多工程师都有机会自己去推动一个产品的发展。

和李开复一起战斗

俗话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成功的周杰并没有停止追求的脚步,而是不断的给自己提出目标,然后努力的去实现。

2006年7月,周杰为了故乡、为了老百姓、为了真诚报国的赤子之心,决定回到文化底蕴浓厚的中国北京。因为最早选择在硅谷工作时,周杰的想法是先在一个企业做几年,然后就出来自己在北京创一番事业。但是当他正准备照此计划行事时,恰好那时李开复正在筹建Google中国,特别需要管理人员,他当时就找到了周杰。周杰仔细斟酌,认为正好可以熟悉一下中国的环境,便答应了李开复,回到了中国。周杰领导开发了Google中国本地搜索产品系列,包括谷歌地图、谷歌生活、谷歌公交等。但是,Google的本土化过程并不顺利。2006年是Google中国最困难的时候,“感觉快支撑不住了,因为大家的期待很高,但是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到了2007年,Google整体情况就好了很多,“一个企业的核心不是看暂时的市场份额,必须看团队有没有起来,有了团队就能开发出好产品,市场份额就是自然有的”。周杰特别佩服李开复,李开复很睿智,口才也特别好、阅历深、思考方式独特、富于敬业创新精神、决断很迅速。留给周杰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他给李开复写邮件,李开复那边正值早晨六、七点,但很快周杰就收到了回复。周杰由此感觉到李开复的拼命三郎精神。由于Google会对每一名新员工进行性格测试(该企业有个“四色理论”,分别为蓝色、橙色、绿色、金色),结果发现企业同事中橙色比例极高,橙色正是以冒险作为自己的特征,Google就是以是否具有创业精神作为衡量新员工的标准之一。因此,从Google辞职出来创业的人也很多。

Google地图的现在与未来,地标是主流

峥嵘岁月,沧海智剑,成就英雄本色。

2006年周杰回到中国后,就开始做Google地图这个项目,将地图推到Google的首页。从技术层面上来看,地图这个产品有两个作用,第一个是能用,就是大家可以用这个产品达到他想要做的事;第二个是好用,就是用起来很方便,想到的就可以用到。

Google地图是希望给用户一个舒服的体验,就是希望使用的功能可以直观的摆在身边,可以方便的使用,就研发了几个功能:第一个是搜索地图,在找到的地图位置上双击,可以看到近距离效果, 地图还可以拖动显示,比如说王府井这一块有什么样的建筑,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另外,地图上有个鹰眼,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相对的位置,通过鹰眼就可以看到。比如故宫,如果希望看故宫中央里面是什么样的? 在Google地图的鹰眼上就可以看到故宫公园里面各个景点,还可以看到大概的地理位置及详细的内容;比如很多的高校,希望了解学校里面的详细情况?就可以看到学校各个楼的分布情况。第二个功能就是搜索周边,比如找王府井附近的宾馆,就可以通过找到一个位置,然后找到更多希望找到的信息,左边会有描述的文字说明,如果希望看到了解更多的信息,可以弹出一个小的图片,看到更多的网上信息。左边还有一个附近搜索,就是当找到一个点的时候,在这个点的周围可以找一些餐厅之类的信息并且可以看到。为了方便输入,在搜索周边里面建立了一些小功能,因为有时候输入地点找不是很方便,用感觉比较直观一点的方法就可以直接看到地图,如在地图附近找信息,可以输入一个银行,在这个视野范围内找,就可以找到看到示图上面的所有银行的大概位置,这样会方便用户的搜索。同时,在打印方面也做了改进,如果只打印这么一个图,一般这个图打印到打印机上以后显示出来会比较难看,而Google地图的打印功能就是将这个图进行重新整合,这样打印出来就容易看了,并且还加了一些备注功能,这样在打印时可以加一些关于页面的描述,做一些自己的标注在里面。第三个功能就是行车路线,这个主要是为了方便找到一个行驶的路线,并且做了一个调整,让整个过程感觉更方便一些,比如说可以在各个拐点上看到一些小图,这样的话就会更方便一些,会知道当时的状况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很方便开车的人来看这个地图。Google同时开发了公交搜索,因为在中国用公交的习惯会比开车更普遍,希望更好的满足中国老百姓的需求。整个地图上面还有一些小的功能,像打开地图、可以缩起、缩进等等。

Google地图是个大市场,这个地图的希望是很大的,因为从Google地图的经验来讲, Google地图在欧洲、美国是非常成功的。人们都是大面积的使用,因为有很多的信息是生活当中需要使用的。中国的地理信息以前没有像国外整理的那么充分,所以几年前这个市场没有起来。而地理信息上电子化也就是四五年之前的事,可以在网上获得地理信息了。但是这个信息一直不是很发达,所以产品的质量一直不是很好。但现在的地理信息质量与美国相比的话还是有差距的,不过已经到了都可以基本使用的范围,而且地图这个市场趋势还会不断的提高,像互联网在1998年、1999年的感觉一样。因为当时网速比较慢,还受到一些限制,但是这个事情改变的非常快。

Google地图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就像飞机起飞一样,在跑道上已经跑的非常快;Google地图像一个大金矿,可以将大的光芒发挥出来。并且Google就是这么一些人,最好的就是大家可以群策群力的将Google地图的潜力发挥出来,所以Google也希望在Google地图上提供一块平台的概念,可以让其他的企业在上面利用Google的基础平台。因为像开发一些数据对一些小企业来说成本会高一点,但是Google可以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在上面做各种各样的应用。这样在海外看到了很多的例子,比如说在地图上面做旅游景点,就可以在地图上看到别人是如何评价这个旅游景点的,甚至可以在Google地图上看到这个景点的照片,可以看到周围宾馆的介绍,还可以在网上进行预订,并且在边栏上就可以预订。但是整个Google在中国赚钱的想法是次要的, Google就是希望可以有更多的用户来使用Google地图,给大家创造一个比较好的上网环境,希望用广告推动更多的产品开发出来。

2008年1月,周杰还一直关注着在这家工作了多年的企业。周杰认为目前是Google最艰难的时刻,面临着的可能是第一次下滑,因为业务不断扩张不一定是好事,以前Google一直向上发展,很多问题被掩盖了,现在许多问题会暴露出来,将构成一定的考验。

让老百姓生活更简单的创业路

多年的思考,不断的总结。周杰凭着过人的胆识和毅力,凭着求实、创新与奉献的精神,周杰决定选择离开Google中国。

周杰认为在中国选择项目不难,但关键是选择自己特别喜欢的事业,然后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做下去。

2007年10月周杰决定在北京中关村清华科技园创立浪淘金(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打造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全方位精准广告营销平台。周杰要做到给有需求的老百姓看感兴趣的商家广告,实现商家广告效率的大幅提升,帮助老百姓解决数不清的生活繁琐与痛苦,让老百姓生活更简单轻松。

J.省略致力于成为生活服务专家,让老百姓可以方便地找到满意、实惠的服务。J.省略将比Google地图做的更好,更成功。

建筑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近几年我国家电产品出口每年都以20%的速度持续增长,1996年出口达27.5亿美元,产品已进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电风扇出口量居世界首位。另外,近年来我国家电产品在质量和品牌上也有了不小的进步;目前国产家电产品已在国内市场上确立了优势地位。据1997年7月对我国35个城市百家大型商场家电产品销售情况的调查,十大畅销品牌都是国产产品(市场报,1997.7.7)。

总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产家电产品已在国内市场上大体站稳了脚根。然而,其今后的发展前景究竟如何,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着哪些重要问题,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

一、问题何在

现在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是:什么是新的消费热点或经济增长点?一般认为家电产业似已难当此任,因为这个产业正面临着需求不足和生产能力过剩的困境,因而需要寻找新的替代热点,以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问题真的是这个样子吗?本节将通过对家电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普及率的比较分析,显示出其背后所隐藏的一些其它因素。

生产能力与经济增长点

为了寻找新的消费热点,人们已提出了很多备选对象,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个人电脑、轿车和住宅。然而,只要我们深究一下具体情况,就会发现这些新的可能热点与那些老热点所面临的困境是完全类似的。根据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有如下的表-1。

表-1:主要家用机电产品的生产能力及利用率(1995年)

━━━━━━━━━━━━━━━━━━━━━━━━━

┃│生产量│年末生产能力│利用率(%)┃

─────────┼────┼──────┼──────

┃摄像机(万部)│4.6│35.4│13.0┃

─────────┼────┼──────┼──────

┃微机(万部)│83.6│624.9│13.4┃

─────────┼────┼──────┼──────

┃房间空调器(万台)│682.6│2035.4│33.5┃

─────────┼────┼──────┼──────

┃录相机(万部)│208.3│516.9│40.3┃

─────────┼────┼──────┼──────

┃家用洗衣机(万台)│948.4│2183.2│43.4┃

─────────┼────┼──────┼──────

┃彩电(万部)│2057.7│4467.6│46.1┃

─────────┼────┼──────┼──────

┃家用电冰箱(万台)│918.5│1820.8│50.4┃

─────────┼────┼──────┼──────

┃电话单机(万部)│9956.4│19368.6│51.4┃

─────────┼────┼──────┼──────

┃自行车(万辆)│4472.2│8199.3│54.5┃

─────────┼────┼──────┼──────

┃摩托车(万辆)│825.4│1489.6│55.4┃

─────────┼────┼──────┼──────

┃照像机(万台)│3326.1│5766.1│57.7┃

─────────┼────┼──────┼──────

┃吸尘器(万台)│805.5│1283.6│62.8┃

─────────┼────┼──────┼──────

┃轿车(万辆)│33.7│51.9│64.9┃

─────────┼────┼──────┼──────

┃组合音响(万部)│2465.7│2567.2│96.0┃

━━━━━━━━━━━━━━━━━━━━━━━━━

注:资料来源见《中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综合·行

业卷》,第3列系根据前两列计算而得。

由表-1可见,这些产品(除组合音响外)的生产能力全都处于严重的利用率不足的状态。根据国际上的一般标准,生产能力的合理利用率通常在85%至90%之间。以此为据,上述家用机电产品的平均生产能力利用率均在50.9%(中位数),这比合理的标准(取为87.5%)低36.6个百分点,即其实际利用率只有正常利用水平的58%。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如仅以利用率是否充分来做为判据,那么个人电脑和轿车也同样没有资格做为新的消费热点,因为它们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也很低。就住宅而言,1996年上半年商品住宅的销售率仅为74%;估计建筑施工行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也不会很高,这从目前流行的垫资施工作法即可窥见一般。

那么,这些情况是否意味着我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总需求不足呢?不然。从1985年至1996年,十二年间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1984年为100)年均上涨率为10.2%;由此可见总需求不足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同期内,我国GDP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亦达10.2%;因此,更不存在所谓滞胀这种离奇的状况。

如果我们仅以当前生产能力利用率的高低做为判断经济增长点的依据;那么在我国94种主要的工业产品中,只有19种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85%以上(据第三次工业普查);其中,只有三种是最终消费品,即白酒、组合音响和电风扇,它们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分别为:97、95和90。显然,靠这三种产品来带动或支撑经济的增长是绝无可能的。

普及率说明了什么

现在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下面的表-2是1995年我国城乡家用电器主要产品的普及率状况(电话计入了初装费)。

在表-2中,全国平均数是以城镇权数为29%和农村权数为71%计算而得;饱和拥有率也是全国平均数,此列和价格列的数字皆为估计值。其中:录相机的饱和拥有率被设定在100,是因为我们把VCD合并于此项目中。

表-2:1995年家电产品普及率(百户拥有率)

━━━━━━━━━━━━━━━━━━━━━━━━━━

┃│城镇│乡村│全国平均│饱和拥有率│价格(元)┃

────┼────┼────┼────┼─────┼─────

┃微机│3.00│0│0.87│33│4000┃

────┼────┼────┼────┼─────┼─────

┃空调│8.09│0│2.34│35│4000┃

────┼────┼────┼────┼─────┼─────

┃录相机│18.19│0│5.28│100│2000┃

────┼────┼────┼────┼─────┼─────

┃洗衣机│88.97│16.9│37.80│100│2000┃

────┼────┼────┼────┼─────┼─────

┃彩电│89.79│16.92│38.05│100│4000┃

────┼────┼────┼────┼─────┼─────

┃冰箱│66.22│5.15│22.86│100│3000┃

────┼────┼────┼────┼─────┼─────

┃电话机│10.00│1.00│3.61│100│2000┃

────┼────┼────┼────┼─────┼─────

┃照像机│30.56│1.42│9.87│100│500┃

────┼────┼────┼────┼─────┼─────

┃组合音响│10.52│0│3.05│33│2000┃

────┼────┼────┼────┼─────┼─────

┃录音机│72.83│28.25│41.17│100│300┃

━━━━━━━━━━━━━━━━━━━━━━━━━━

注:第1、2列资料来源见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微机、电话机的数字是估计值;在农村有关数据中,凡因不可得者,皆以零为其估算数。

由表-2可见,对全国而言,在十种主要的家电产品中,没有处于饱和水平的产品;即使是所谓的新三件[2]也仍然处于高速成长期,其他产品(除录音机以外)则大致处于导入期。十种家电产品的全国平均普及率仅为20.4%(以不同产品的价格和饱和拥有率计算加权平均),这就说明,从全国来看,我国家电市场刚刚步入成长期,其未来的空间拓展潜力还很大,目前只不过利用和开发了这个市场1/5的容量。由此,我们不难得到如下结论:根本无需去寻找新的消费热点,这些新型的家电产品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20年左右),给予我国经济的增长以有力地支撑。

为了看清这一点,我们以目前普及率最高的洗衣机、彩电和冰箱(不考虑录音机)为例,做些进一步的分析。

1995年我国人口数为12.1亿人,假设今后其以每年1%的速率增长,至2020年其总数将为15.53亿人。设那时每户人数为3.1人,则届时全国将有5亿户。现再设上述三大件的平均更新周期为10年,百户拥有率为100;则饱和水平时全国三大件的保有量将各为5亿台,如以维持饱和时期更新水平的需求量作为最大生产量,则那时我国每个大件的年生产量将为5000万台(不考虑进出口)。

1995年我国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的生产量分别为2058万台、919万台和984万台。由表-1可知,如这三大件的生产能力利用率由当前水平达到85%,则其年产量应分别为3794万台、1520万台和1857万台。在此基础上,还需分别再扩大32%、229%和169%,才能达到上述各自5000万台的年生产量水平(也就是饱和时的年需求水平)。或者说,如以1995年三大件的年产量为基准,要在2020年达到各自5000万台的年产

量,则在今后25年间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的产量年均递增率应分别为3.6%、7%和6.9%。至于那些普及率远不及这三大件的家电产品,其增长前景更是一望可知了。

小结

由上文的分析可见,问题并不在于缺新的消费热点或经济增长点,而在于当前生产能力利用不足与未来广阔市场前景的矛盾;矛盾焦点在农村。

先看新三件的情况。由表-2中的数据不难算出,其平均拥有率的状况是:城镇为81.75%,农村为12.99%,全国为32.93%(皆以新三大件的价格和饱和拥有率加权计算平均)。可见,在城市中,新三件的市场已高度成熟,即将进入饱和区域。但农村市场则刚步入导入成长区。

再看十种家电产品的情况。由表-2数据可算出,十种家电产品的城镇平均拥有率为52.08%(如以对称的S增长曲线做为参照,则其已过了加速高成长区域的拐点),而农村的平均拥有率仅为7.47%。可见目前城镇家电市场已相对成熟,但农村市场仍然处于导入阶段,与城市整整相距两个阶段。

这种差距显然不能用总需求不足来解释。目前我国农村的人均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城市平均水平的1/3至1/4(计入城镇居民的非货币化的福利),这就说明上述差距是由收入(过低)制约造成的,短期总需求的波动影响不了这种长期内形成的缺口。

为了看清这一点,我们给出下述直观的描述。在1979年至1985年,农村是用基本农副产品与城市的老三件[3]相交换,后者每件的价格约在200元左右,相互交换的双方之当量大体一致。但到了1986年至1995年,基本农产品的(城乡)需求受到自然约束,故其供给受此约束已无法大量增加(相应地,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增长也大幅度降低);且农村此时对老三件的需求也基本得到满足(城市则更是如此),故其供给增加也呈相对停滞状态。

这时,城市部门新三件的供给能力出现大幅度增长,但除了满足相对狭小的城市需求之外,一时找不到更多的出路。因为新三件的单价约在2000元左右,比老三件的单价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而农村却没有新的剩余产出(即较大的新收入增量来源)能与之匹配。而要以原有的基本农副产品与之匹配,则农业人口要减少9/10左右,即农业人均剩余产出要提高10倍(即要提高一个数量级,总产出大体不变),这在短期内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更简要地说,当前生产能力利用不足与未来广阔市场前景之间的缺口,是由于在1985年之后,我国产业(就业)-收支-供求流程出现了转换断裂所致。对此点的详细分析,请参见“产业就业重组和城市化进程”一文。[4]

二、未来市场

本节将对我国家电产业的未来前景做出进一步的描述。其中包括市场的容量、走势和结构。

市场容量

在前文中,我们仅给出了我国当前10种有代表性的家电产品。实际上,还有很多很有前途的家电产品未及考虑,如摄像机、VCD、家用冰柜、小型光盘机(MD)、家用传真机、数字式收音机等等,它们将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而进入更多的家庭。另外,还有一些小家电:如微波炉、吸尘器、电熨斗、排油烟机等等,也未及考虑。同时,像彩电这种产品,也将向大屏幕、高清晰度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如果把这三方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那么以上述10种家电为代表的家电市场容量(每户平均为17180元,根据价格和饱和拥有率加权计算而得;注意这是一个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存量概念,与年流量不同),至少还要扩充一倍以上。以此为据,至2020年,如以那时的平均普及率达到饱和水平之值为100,则前述10种家电的实际全国平均普及率20.4%将被归一化为10%。

另外,1995年我国总户数为3.01亿户,其中城市为1.09亿户,农村为1.92亿户(根据1997年《中国统计摘要》中的市镇和乡村总人口,以及各自的户均人口数--抽样调查数,计算而得)。则由前文的假设,2020年我国将有5亿户,这相当于3.0亿户的166%。

如以1995年户均普及率为10%(见前述归一化计算过程),并以该年的家电市场总存量为10个单位;并设2020年户均普及率达到100%(新标准),由于户数还增加了66%(人口增长和家庭规模的缩小),则归一化的2020年的市场总存量将为166个单位,相当于1995年的17倍左右。要在25年间达到这一水平,则家电产业(或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将为11.9%(以可比价格计算)。

现设未来25年我国GDP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为8%,则家电产业的GDP增长弹性将为1.49。这种简略的估计表明,从未来的长时期看问题,我国的家电产业仍将持续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结构与趋势

要想更清楚地了解我国家电的市场前景,仅仅对其容量做出估计,还是很不够的;还必须对其结构与趋势进行分析。而由前文的分析可知,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家电市场的城乡结构。在下面的表-3中,我们给出了部分家电产品的城乡百户拥有率的动态过程。

表-3:城乡家电产品百户拥有率的变化过程

━━━━━━━━━━━━━━━━━━━━━━━

┃││1985│1986│1987│1988│1989│1990┃

────┼─┼───┼───┼───┼───┼───┼───

┃彩电│城│17.21│27.41│34.63│43.93│51.47│59.04┃

┃├─┼───┼───┼───┼───┼───┼───

┃│乡│0.80│1.52│2.34│2.80│3.63│4.72┃

────┼─┼───┼───┼───┼───┼───┼───

┃洗衣机│城│48.29│59.70│66.77│73.42│76.21│78.41┃

┃├─┼───┼───┼───┼───┼───┼───

┃│乡│1.90│--│4.78│6.79│8.15│9.12┃

────┼─┼───┼───┼───┼───┼───┼───

┃冰箱│城│6.58│12.71│19.91│28.07│36.47│42.33┃

┃├─┼───┼───┼───┼───┼───┼───

┃│乡│0.06│--│0.31│0.63│0.89│1.22┃

────┼─┼───┼───┼───┼───┼───┼───

┃录相机│城│41.16│51.67│57.38│64.16│68.07│69.75┃

┃├─┼───┼───┼───┼───┼───┼───

┃│乡│4.33│--│9.68│13.04│16.23│17.83┃

────┼─┼───┼───┼───┼───┼───┼───

┃照像机│城│8.52│11.91│14.34│16.03│17.21│19.22┃

┃├─┼───┼───┼───┼───┼───┼───

┃│乡│--│--│0.50│0.63│0.79│0.70┃

━━━━━━━━━━━━━━━━━━━━━━━

━━━━━━━━━━━━━━━━━━━━━━━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

────┼─┼───┼───┼───┼───┼───┼───

┃彩电│城│68.41│74.87│79.46│86.21│89.79│93.50┃

┃├─┼───┼───┼───┼───┼───┼───

┃│乡│6.44│8.08│10.86│13.52│16.92│22.91┃

────┼─┼───┼───┼───┼───┼───┼───

┃洗衣机│城│80.58│83.41│86.36│87.29│88.97│90.06┃

┃├─┼───┼───┼───┼───┼───┼───

┃│乡│10.99│12.23│13.82│15.30│16.90│20.54┃

────┼─┼───┼───┼───┼───┼───┼───

┃冰箱│城│48.70│52.60│56.68│62.10│66.22│69.67┃

┃├─┼───┼───┼───┼───┼───┼───

┃│乡│1.64│2.17│3.05│4.00│5.15│7.27┃

────┼─┼───┼───┼───┼───┼───┼───

┃录相机│城│70.34│73.59│75.53│72.96│72.83│72.66┃

┃├─┼───┼───┼───┼───┼───┼───

┃│乡│19.64│20.95│24.24│26.08│28.25│31.15┃

────┼─┼───┼───┼───┼───┼───┼───

┃照像机│城│21.32│24.32│26.48│29.83│30.56│32.13┃

┃├─┼───┼───┼───┼───┼───┼───

┃│乡│0.87│1.0│0.99│1.16│1.42│1.94┃

━━━━━━━━━━━━━━━━━━━━━━━

注:资料来源见历年《中国统计摘要》及《中国统计年鉴》

由表-3可见,在1995年,彩电和冰箱的农村普及率相当于城市1985年的水平,洗衣机的农村普及率相当于城市1982年的水平(城市洗衣机的普及率在1981年为6.34%),录音机的农村普及率相当于城市1984年的水平,照像机的农村普及率相当于城市1979年至1980年的水平(城市照像机的普及率在1980年为4.29%)。因此,大体上可以这么说,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家电普及水平滞后了十年稍多一点的时间。而城市家电市场的高速成长期大体是在十年前开始启动的。

从家电市场的城乡购买份额上看,在1985年至1995年,城市购买居于主导地位;但在1996年之后,农村市场将逐步居于主导地位。以彩电为例,1996年农村普及率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这相当于约1200万台的购买量(农村约有2亿户,而城市仅有1亿户);城市新置购买量约为400万台(等于普及率比上年提高的百分点乘以1亿户),更新购买量约为450万台(以1995年的普及率乘以5%,再乘以1亿户),城市购买总计为850万

台。显然,1996年农村购买量至少已和城市旗鼓相当(1995年相应的数字是:农村彩电购买量约为680万台,城市为780万台。方法同上)。

由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来看,我国农村家电市场在九十年代后半期已开始逐步进入了高速成长期。为了对我国家电市场的长期扩容趋势有一个大致的把握,我们把新三大件的产量变化过程列于表-4之中。

表-4:新三大件的历年产量(万台)

━━━━━━━━━━━━━━━━━━━

┃│80│81│82│83│84│85│86│87┃

───┼──┼──┼──┼──┼──┼──┼──┼──

┃彩电│3│15│28│53│134│435│415│672┃

───┼──┼──┼──┼──┼──┼──┼──┼──

┃洗衣机│24│128│253│366│578│887│893│992┃

───┼──┼──┼──┼──┼──┼──┼──┼──

┃冰箱│5│6│10│19│55│145│226│398┃

━━━━━━━━━━━━━━━━━━━

━━━━━━━━━━━━━━━━━━━━━

┃│88│89│90│91│92│93│94│95│96┃

───┼──┼──┼──┼──┼──┼──┼──┼──┼──

┃彩电│1038│940│1033│1205│1333│1435│1689│2058│2109┃

───┼──┼──┼──┼──┼──┼──┼──┼──┼──

┃洗衣机│1047│825│663│687│708│896│1094│948│1069┃

───┼──┼──┼──┼──┼──┼──┼──┼──┼──

┃冰箱│756│671│463│470│486│597│768│919│928┃

━━━━━━━━━━━━━━━━━━━━━

注:资料来源见1988《中国统计摘要》和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

由表-4可见,从1980年至1996年,我国新三大件的产量在1988年达到第一个高峰,而后在1989年至1993年经历了一个波动和停滞时期(特别是洗衣机和冰箱),再从1994年开始了新的增长期。这启发我们提出如下我国家电市场长期扩容的趋势:在1980年至1995年前后,这是我国家电市场扩容的第一波,其中城镇市场的扩张居于主导地位,产品形态是批量的标准化基本产品(如21英寸的彩电)。从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城市市场的成熟和农村市场的低度开发,第一波宣告终结。这正是我国家电产品生产能力出现暂时性过剩的基本根源。

第二波将在2000年前后大规模启动,它将席卷第一波所未涉及到的大部分农村人口。严格地说这是一批与原有的城镇人口数量大体相当的新城镇人口。因此,第二波中的主导市场是由这部分人口的消费构成的。就产品形态而言,大批量的标准化基本产品将与小批量、大容量的多品种产品市场(如大屏幕、多画面的彩电)平分秋色。后者与原有城市人口中的更新市场相对应。

第三波约在2010年前后启动,它将使全国绝大部分人口被包容于其中。届时,我国的城镇人口比例将达到70%左右。在这一波中,原有的主要家电产品都将成为更新市场中的第三代产品,同时还要有各种新型的数字化视听产品进入家庭消费领域。这时的家电市场将是一个小批量的、量子化的超大容量市场。这里的量子化是指每一件产品都有可能不再是完全相同的了。

三、生产方式

目前国内家电产品的新购市场主要还是第一代产品(对应于前述的第一波)。其特点是:单一的品种和一般的性能,技术已陈旧过时,其在发达国家已基本上被淘汰;它适宜于用大批量的生产方式来进行制造,其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农村消费者。其代表性的产品为21英寸的彩电,价格已降至2000元左右。对于这类产品,发达国家很难与我国的家电产业竞争。

而当前的国内更新市场则是以第二代家电产品为主(对应于前述的第二波)。其特点是:具有较多的品种和较高的性能,技术已高度成熟,适宜于用批量的生产方式来进行制造,其对象主要是城镇的中高收入消费者。其代表性的产品是25英寸以上的大屏幕彩电,价格约在4000元左右。对于这类产品,发达国家的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

我国家电市场的上述特征还要持续到下世纪初叶。这是我国家电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对此不能有丝毫的放松。但是,目前国内还有一个市场值得关注,其对象是高收入消费者,约占我国人口的5%至10%。对应于这类消费者的是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家电产品(对应于前述的第三波)。其特点是:具有极多的品种、规模和极高的性能,功能和用途极其多样化,技术已相对趋于成熟,适宜用精益的生产方式来进行制造,价格约在万元左右。对于这类产品,发达国家居于垄断地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以10%来计算,也有3000万户左右;其市场容量也甚为可观。特别是在10至15年之后,这类产品将成为我国家电的主流产品,且其具有高附加价值。因此,它们是家电产业必争的战略制高点和未来。

然而,由于我国家电工业的制造技术和产品技术至目前止仍主要是通过引进获得的,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很弱,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配套能力较差,这成为我国家电工业的致命弱点。一旦第三、四代家电产品的国际化竞争在我国展开,我国家电产业原有的优势地位将可能不复存在,并很可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1]本文作者是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家电产业课题组的成员。

[2]洗衣机、彩色电视机、冰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