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心理调适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其跨出校门融入社会的标志,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在就业过程中,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个体的发展历程中,处于较低水平,属于心理疾病高发群体。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自负、自卑两极心理

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能力的不完善和缺乏自我评价的客观反馈 ,导致自我评价不准确。就业取向脱离现实。

(二)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

(三)沮丧失望心理

大学生容易出现沮丧、失望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毕业生面对就业时,不少毕业生对于能够接收自己的工作岗位不满意,认为环境差、待遇低,产生沮丧失望的情绪,导致就业不积极,甚至消极等待。

(四)嫉妒心理

现阶段的大学毕业生往往都存在很强的竞争意识,但同时由于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五)依赖心理

在面对就业问题上,不能主动争取就业机会,依赖学校、依赖家庭的心理突出。

(六) 功利心理重

急功近利,渴望高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就业时往往希望自己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不现实地期望自己获得此类工作。

(七) 就业期望与失落心理

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

二、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大学生整体就业压力的增大是直接原因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方向普及,大规模的扩招,从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数量上导致了向供给过剩的方向发展。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高是重要原因

从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一方面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层次较低,缺乏有针对性地专业心理健康辅导,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应用还处在很低的水平。

(三) 大学生自身的问题是内在原因

大学生处在心理成熟的过渡阶段,家庭和社会对这一群体的期望值较高,导致大学生自我定位容易出现偏差,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

(四) 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是外在原因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是停留在“产品推销”阶段,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还是比较薄弱,专业心理辅导能力不足,长期的就业指导能力不足,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能力不足。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一)正视就业现状,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国家发改委官方网曾经消息说,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0万。因此,如何应对今年的就业压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就业市场上的用人单位找不到人、大量的毕业生无处去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因此,要顺利就业就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

(二)充分认识职业价值,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要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培养,以平常心面对就业形势,以保持冷静的思维来进行生活中重大的抉择;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观念,建立新型的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三)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冷静和坦然的对待挫折,客观地分析失败原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其次,自己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

(四)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大学生要有自主创业的打算,不应单纯等待安排就业被动地寻求就业岗位,还要立志创业,主动走向社会,去开辟新领域、拓展新市场、创造新岗位。

通过以上综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新的经济刺激方案的出台和实施,社会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必将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虽然短期内无法根本消除,但必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科学而富有成效的就业教育,而逐步得到改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就业心理困惑,也将随着日益市场化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转变,而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只要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好环境,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心态,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就业本领,大学生就业就困难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方成智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 心理教育研究,2006(3),85-86;

2、杨小琼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研究》 广西大学硕士生论文 2007;

3、张尚兵 《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及调适策略的研究》河海大学硕士生论文 2007;

4、杨英法 康建林 领导决策失误的自我预防略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5,45-47;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和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应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即政府要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高校要强化教育内部改革;大学生也要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假如不能尽快解决这一难题,就会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大隐患。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待业人数约为34万,占总人数的30% 。到2005年,待业人数增加到93万,比 2001年增加了近两倍。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 495万,比 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 幅达19.9%,2008年达到 559万,比 2007年增加60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 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 长劳动 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无论从 数据统计还是从实际状况来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仅 15% 左右,而美国为 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 50% 以上,韩国、印度也在30%左右。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 教育的仅为 5% 左。因此,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并非是数量问题。那么 ,当前高 校毕业生就业难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二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形成的原因

1.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健全。渠道不畅通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 ”。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 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又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的人事管理制度,使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 (股份) 企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口、接收档案等问题而招不到人,这也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自己的身份望而却步。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各种条件进行 限制。另外,很多用人单位尽可能地接收高学历者,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也有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引进一个人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由此可见,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2.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

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不少学生高分低能,综合素质不太高。现在许多大学生思想浮躁,眼光过高,创造的价值也不能跟所要求的薪资等同,待人接物态度也不行,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的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而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年来,虽然加快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这项工作还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恐怕是教育体制改革不到位所致。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是最根本的症结。实践证明,离开教育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单纯依靠政府的管理措施,解决大学生供求结构性矛盾是不现实的。

3.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但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尤其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国家发改委曾明确指出,“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专业结构上,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 求存在差异,致使许多专业的就业形势冷热不均。中 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 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使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在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马上暴露出来。近年来,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 ,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人才供求过剩 ;而 有 的高校市场灵 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在地区结构上 ,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 情况比较差, 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在职业结构上 ,许多毕业生 的 目标职业过于集中,导致部分岗位人才过剩,而另一些真 正需要人才的岗位乏人问津。

4.大学生就业观念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需要转变 ,全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需要调整。由于就业观念不适应,有的大学生盲目跟风,不能根据身的特点进行择业,还有的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就业目标的调整。目前,社会、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在观 念上还停留在以前计划经济的时代,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不能认同,认为大学毕业就应当马上就业,接受不了大学生失业的现实等等。这些观念如不转变,势必会使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1.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解决高校就业难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要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那些有碍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取消,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同时,政府应倡导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而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做到人尽其才。

2.高校要强化内部教育改革

目前全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中期阶段这一新形势要求全国高等学校重新定位,注重高等教育“生态结构 ” 的合理化。前一时期,全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存 在着研究型大学热 、综合型大学热、多学科大学热,片面追求成为“高水平大学”,造成高等教育生态结构失调。今后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是发展中国家,大量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多数高等学校都要把培养面向经济建设 和社会事业发展主战场的应用 型人才,也就是中、初级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既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也要培 养第一线的操作型人才。教 育教 学要更多地以就业为导向,花大力气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高校要 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 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 。

3.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 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 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 框 中解脱 出来,不能光眼睛朝上,更多的是要眼睛向下,即在就业地区面上 ,更多地 走向中西 部地区和小 城市与县镇 ;在单位取 向上,未 能应聘机关事业单位的,更多地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在职业取向上,未能应 聘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的,可以先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操作性岗位,以后有机会再发展;未能被单位应聘的,可自主创业。另外,要主动学习 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 。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在竞争 中才能处于主动地位。

在当前新形势下,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通过健全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推进教 育改革 、更新就业观念 ,才 能缓解直至解决 高校毕业生 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 余永英.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思考[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3):56—59.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自身 就业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的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大学生作为人才市场的直接供给主体,也是就业能力的载体,更是决定就业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众多因素中,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不足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因此,提高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保证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成为高校日常教育和就业工作中的重点内容。

一、就业能力的含义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源于就业,国内外常见的几种定义或描述是,所谓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也有人认为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就业能力与特殊能力。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人力资源的建设应该与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我国人力资源总体素质不高,高、精、尖复合人才短缺,人力资源的优势还没有真正地转化成人才优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亟需大量人才,而大学生是这支人才队伍的主力军和后备中坚力量,只有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实现科学合理地分配、利用这个宝贵资源,才能避免“人才”浪费现象,才能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才能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三、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专业理论知识能力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因素之一。据调查,高校当中多数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压力不大,很多学生缺少刻苦学习的精神和自学意识,高喊“六十分万岁”的口号,对专业知识一知半解,不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没有意识到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程度对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原本大学生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各类实习训练,应该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释、解决现实问题,指导实际工作,然而,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例如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面试过程中,连基本的营销专业术语都不懂,这样的学生难免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和挫折。

2.实践动手能力差。目前多数大学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相关机制尚不完善,课程设置与师资配置达不到实践要求,可供选择的实习机会过少等,当然,大学生自身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和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导致实践能力差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认识不到实践的重要性,态度消极,没有积极性,认真程度不够。对于学校提供的有限的、宝贵的实践实习环节蒙混过关,敷衍了事。这些都导致一些大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而缺少实际的动手能力,不能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充分利用在学校的这段时间进行多方面的实践活动锻炼和磨练自己,导致就业时面对实际工作时无从下手,对工作产生盲目性,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就业技巧能力欠缺。就业技巧能力是大学毕业生能否达到人格、兴趣、素质与职业上需要匹配的重要因素。就业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压力承受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自我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一些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向求职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其求职成功率不高。

4.自身就业观念不成熟。就业观念体现为就业意愿,这是大学生根据就业形势和自身情况对未来工作职位的一些设想,包括就业地区分布、单位性质、月薪、就业工作环境等等。这些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与社会需求是否匹配,其人力资本价值能否得以顺利实现。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成熟。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但是绝大部分毕业生在观念上还停留在以前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时代,认不清形势,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期望值过高。盲目追求高工资、高待遇、大城市,很少考虑专业发展、自身发展和用人单位发展潜力问题,从而丧失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

5.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许多学生成功考上大学后,心理上产生一种成功感和优越感,忽视了职业规划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自我认识,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水平等方面概括不准;二是对个人缺乏准确定位,盲目攀比或随大流;三是脱离社会,对社会的工作岗位、人才需求情况不清楚;四是对工作岗位优劣缺少客观评价的能力;五是匹配失败,仅根据自己的主观条件或社会需要选择职业,没有找到自身特性与社会需要的最佳结合点;六是就业目标死板,不能根据社会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个人计划等等。

四、提升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企业就业;企业就业心态;分析;对策

一、引言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为历史最高,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转变大学生就业心态,鼓励到基层就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拓宽大学生就业途径,是高校缓解就业压力和提高就业质量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毕业生就业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分配向市场调节的转变,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很多挑战,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压力。具体表现为环境、政策、教育、自身等障碍因素。这些因素通常表现出复杂的关联关系,彼此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此对这些障碍因素进行剖析,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是缓解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重要途径,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就业心态问题分析

1.从众心理

当前我国很多大学生都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在择业以及就业时存在一定的盲目从众心理,没有主动出击去寻找就业机会,而是盲目跟风报考公务员或者是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考取各种证书,甚至是不惜花费很多财力去报考辅导班。在择业过程中,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就业优势的全面客观分析,导致最终错失很多就业机会。而且他们普遍趋向于北上广等发达城市的就业市场,不愿意投入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工作,即使最终勉强挤入就业岗位,也会发现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残酷的岗位竞争甚至会导致失业,进而不得不进行二次就业选择。

2.自负心理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很多大学生由于自信心膨胀,心理定位偏高,而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迟迟不能落实就业岗位。具体而言,多数大学生以学历文凭以及各种证书为就业砝码,过高的估计自身价值,在就业时将目光锁定在国企、外企等大企业,完全过滤了规模较小的中小型企业,而且对工资待遇以及工作岗位的要求定位很高。然而,就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远高于学历,工资薪酬也并不是与学历和证书挂钩,所以自负心理导致就业定位过高,最终往往会被筛选出局,承受沉重的打击。

3.自卑心理

在中国的大学生群体中,不乏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而又成绩平平或者是存在一定生理缺陷的学生,他们往往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心,甚至过分自卑,总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胜任工作,也无法和别人在就业岗位竞争。

4.依赖心理

多数大学生会寄希望于学校、老师、父母以及各种人际关系,依赖亲朋好友以及老师同学去帮助其开拓就业渠道,然而更多时候并不能通过人际关系找到满意的工作,因为他们在择业时就放弃了自我选择权,完全依靠父母或者亲友好友的意志去选择从事相应的工作,最终因依赖心理而陷入就业困境。

三、大学生就业心态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1.社会因素

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不平衡,表现在专业需求不平衡,大学生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不平衡等方面,而且市场信息资源不充分,不利于招聘单位把握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也不利于大学生抓住就业机遇;另一方面,就业市场中仍然存在招聘歧视现象,直接侵害了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利,常见的招聘歧视有学历歧视、性别歧视、身体健康状况歧视等,这就导致很多优秀的大学生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进而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打击,甚至产生自卑心理,无法鼓起勇气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父母忽略子女的实际就业需求,而将自身的就业期望施加在子女身上,过多的干涉子女的就业,甚至为以自己的意志为子女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限定子女的就业发展方向。

3.学校因素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中心,而且还缺乏全面的就业心理辅导。具体表现为,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及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无法惠及所有学生,平时也得不到学生的普遍重视,导致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及就业观,甚至无法依据自身实际能力水平来量身定制职业发展规划,进而引起很多大学生出现盲目从业心理。同时,由于很多学生对学校的就业心理辅导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而且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来落实相应的心理辅导工作,导致很多大学生无法正视就业心理问题,就业心理障碍得不到有效的排除。

4.自身因素

大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之前都缺乏对就业市场的全面了解,就业心理准备不充分,在面临种类繁多的招聘信息时往往不知所措。因为他们不了解就业市场情况,不明白招聘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就业方向等各方面的要求,进而无法有效地过滤筛选就业信息。而且由于就业心理准备不充分,一旦遇到预期目标与现实情况不相符的状况,就很容易形成强烈的心理落差,甚至形成就业矛盾心理,出现焦虑、恐慌的症状,进而影响应聘结果。同时,多少大学生无法正确评估自身的能力水平,没有用坦然的心态去面对求职的失败和挫折,并对就业产生畏惧甚至自卑心理,严重制约了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

四、大学生就业心态问题的相应解决对策

1.强化职业素养教育,增强就业竞争力

强化职业素养教育需要国家、学校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具体而言,国家需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整个社会对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通过实现相关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为职业素养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学校需要设置相关的课程,并配备专业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职业素养教育以及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以及健康的就业心理。

2.着眼未来,设立职业发展规划

大学生在入学时就需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以及专业特点来设立职业发展规划,并根据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的收获与成长来不断完善职业发展规划,明确就业目标以及就业发展方向,进而为将来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志向、有抱负的大学生,在就业时需要着眼于未来发展,紧紧围绕职业规划来进行择业,同时不要过分纠结于工作岗位的薪资待遇以及地域优越性等,要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在工作岗位实践中施展才华,用更多的工作阅历来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3.结合自身条件,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

就业市场化以及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面临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大学毕业生要客观地评估自身的能力水平,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来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积极的就业心态。切勿好高骛远,要坚持从基础做起,从中小企业入手,以便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残酷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大学生的各种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论文以大学生就业心态这一关键因素作为切入点,提出对策建议,希望藉此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优化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以及家庭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心态,从而把握就业发展机遇,为大学生的职业道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严玉菡.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0,16:225-227.

[2]李旭鹏.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教育管理策略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3:22-23.

[3]马相海.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4,

22:137-138.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工作思路 措施 问题 对策

0 引言

就业是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录取生源的质量和教学管理。就业率更是社会评价高校办学水平、学生高考择校的重要指标,和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时下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一个困扰政府和高校的难题。大学生就业难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就大学生自身而言存在一些就业观念上的偏差:大学生对个人现实的切身利益考虑过多,而对个人成长的长远意义考虑不足;就业目标定位过高,仍有一步到位的思想;而对就业是一个逐步实现目标,不断调试目标的过程认识不足,个人期望超越社会需求,形成较大反差。

1 工作思路

由于毕业生人数增加,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较高,加之全球经济萧条,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同时学生的就业期望始终居高不下,也为更好的开展就业工作带来很大难度。针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特点和目前就业形势,广泛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活动,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近几年的学生就业工作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1 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咨询工作,帮助学生克服各种择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他们既为自己即将走向社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奉献给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同时也常常表现出矛盾的心理,所以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参与竞争,勇敢地迎接挑战,在择业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我系开展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工作,帮助学生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树立自信心,树立勇于竞争的勇气,勇于向挫折挑战。避免从众心理,一切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求出发,不与同学攀比,从各个方面精心策划,面对就业。

1.2 鼓励学生在毕业前学习本专业以外的其他技能,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时对专业背景的限制也逐渐的淡化。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知识更新的加快、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增加,个人专业背景的限制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严格,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意识到员工的专业知识在经过短期培训中就能掌握,有“轻专业重能力”的观念。

1.3 鼓励毕业生报考专升本和公务员

面对学生毕业生数多、用人单位少的专业的客观情况,考取本科和公务员无疑又是毕业生的一条出路。对于那些有能力考上本科和公务员的毕业生,为他们提供信息,给予指导,充分重视这项工作。

2 具体措施

2.1 做好学生的就业准备工作

通过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专栏、网上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咨询等多种形式,在毕业生中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程序的指导,同时加强了在需求信息、就业技巧和就业观念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积极做就业前思想和心理准备。

2.2 制定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针“先就业再择业,稳定自己的工作”,并在督促毕业生签约过程中,对指导教师做出四个针对的要求:

2.2.1 首先,针对学校周边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展开工作。

2.2.2 其次,针对学生干部展开工作,让学生干部起到带动作用。

2.2.3 然后,针对优秀毕业生展开工作,让优秀毕业生起到带动作用。

2.2.4 最后,针对特困毕业生展开工作,确保100%的就业签约。

采用层层扒皮、逐一击破的办法,最终达到人人就业、优质就业的目的。

2.3 发动全员参与

努力建立全员参与就业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指导教师、各专业教师在就业工作中的优势和潜力,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拓展就业市场,稳步提高就业率。广泛发动教师积极联系用人单位,获取单位需求信息;要求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论文的同时关心所指导学生的就业状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就业签约。

2.4 制定奖惩措施

在近几年的就业工作中,我系不断的改进完善就业制度,加强就业考核,对于我系的签约情况,每周例会都进行通报,对于签约率比较低的团队及时督促。

2.4.1 电话费用补贴:为了更好的让指导教师与毕业生沟通交流,督促毕业生签约,经系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开设与毕业生联系的专线长途电话,并对每位指导教师补贴电话费。(补贴电话费数=指导毕业生数*10元)

2.4.2 指导教师费与毕业生签约率挂钩。

2.5 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小窍门

2.5.1 建立QQ群,便于与学生沟通交流,并可以及时摸清毕业生岗位变动情况。

2.5.2 建立公共邮箱,如果谁有招聘信息就可以发到公共邮箱,为没有就业单位或将要更改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提供最新的招聘信息。

2.5.3 指导教师建立个人博客,经常收集招聘信息,为没有就业单位或将要更改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提供最新的招聘信息。

2.5.4 经常与毕业生沟通最新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理念等,让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理念,并取得毕业生的信任,为以后的就业签约工作打好基础。

2.5.5 与往届毕业生取得联系,是否能够提供就业岗位。

3 存在问题和对策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稳定发展以及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需要,直接关系着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切身利益。2000年高等院校扩大招生后、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由于毕业人数增加,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较高及用人单位竞相追求高学历,同时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这些都给就业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3.1 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3.1.1 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度。

3.1.2 学生就业稳定性差。

3.2 针对就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更进一步开拓思路,转变观念和思路,拟采取以下对策:

3.2.1 积极实施“就业基地”战略,为更好地拓展就业渠道,努力使实习、实训基地成为就业基地。

3.2.2 建立健全就业反馈网络,探索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范文第6篇

1 滇西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简述

1.1 就业期望值过高

随着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迅速增加,大学生由“天之骄子”很快转变为普通劳动者,大学生面对这一急促的变化,一时很难调整过来。在滇西地区内,教育发展很不平衡,现在不少大学生甚至还是“村里面的第一个大学生”,通过艰苦的努力,极为困难地考上大学,自然而然就对毕业前景有很高的期望。然而,我国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极为严峻,社会无法给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待遇都很好的职位,大城市以及发达地区所能提供的工作机会也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因此,很多大学生一开始所设定的工作期望,很有可能就会遇到现在的障碍,在现实中经受挫折。

1.2 就业方向模糊

大学生入校后,不久就会通过各种途径得知大学生就业困难。他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失落,然后就陷入迷茫之中。于是,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态度来应对大学生活和将来的职业生涯。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应对,采取消极的态度,过一天算一天,把大学混过去,等着毕业的日子来临,有机会做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有的学生对就业缺乏主动性,“等、靠、要”的思想较强;有的学生则极为关注社会潮流的变化,别人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什么都想尝试,到头来发现什么都不适合自己,导致最终迷失自己,丧失信心从而影响其在毕业时就业的方向。

1.3 职业定位狭窄

经济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相对容易一些,这和客观环境提供的工作机会有关系,也和他们主观因素有关系。一般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就业观念越是灵活,而滇西地区高校学生就业观念保守,择业定位偏执几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他们一般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只有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才算是正规就业,而进民营企业就属于临时的权衡之计。然而,现在的“国考”,录取率太低,对一般大学生而言,能成功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概率低,因此,对于绝大部人来说,一心只想做公务员的愿望,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偏执心理。

2 影响滇西地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分析

2.1 社会因素

滇西地区的制造业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吸纳就业人数很有限,没有创造财富的第二产业源泉,也就严重影响到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第三产业,所以毕业生就业的途径有限,部分集中到了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这一单一的途径中。

2.2 家庭因素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在大学生就业选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滇西地区的学生一般都是在农村长大,从小就是在学校生活,自主性不够强,因此,虽然到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是基本上没有多少社会经验,所以在择业的时候,家长的意见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对儿女最殷切的期望。这种期望,在儿女找工作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都希望孩子找到稳定的、待遇较好的工作,另外最好工作地区要是家乡,工作前景要很好等等。家长的这些想法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2.3 大学生自身因素

滇西地区高校大学生在就业中,引起心理问题的自身因素可以归为以下几种:

第一,自身定位不准。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同时存在着对自己过高或者过低的估计,不能客观评价自己。一部分学生在找工作时,过于好高骛远,往往会遇到挫折,因此会经常感慨怀才不遇从,而导致心理问题;一部分学生却保守消极,面对机会也没有行动起来的勇气,而当机会错失后,又会自怨自艾。

第二,社会经验不足。滇西地区高校学生,一般都来自偏远山区,上中小学的时候就缺少各种社会交往锻炼,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因此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多少社会经验。这些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往往缺乏分析社会形势的能力,遇到合适的就业机会也不能准备把握。

第三,就业能力不足。近几年来,我国劳动力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表现在一般制造业缺少劳动力,而且高端人才也是极为缺乏。然后,作为高端人才的后备军,大学毕业生却没有很好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3 调适滇西地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几点建议

3.1 改善就业环境,促进大学生正常就业

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要懂多方面入手,作为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最重要的解决途径就是政府主管部门要通过法律、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第一,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就业市场机制;第二,教育就业主管应该对专业设置进行改革;第三,社会要大力帮扶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特别是营造好自主创业环境,为大学毕业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舞台。

3.2 改革大学课程,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

高校不仅要长远考虑本校的专业与市场需要的关系,而且在课程的层次,也要把内容和就业需要联系起来,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的时候,为学生将来多方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宽口径,厚基础”要成为在每个专业都贯彻的原则。

3.3 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坚持全程化、专业化。第一,新生入学就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培养就业竞争意识。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和就业前景的认识,明确学习目的,避免因为对专业前途误解而导致在求职时产生认知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发生;第二,在校学习期间,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积极准备;第三,为毕业生提供多种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召开各种招聘见面会,还有开展毕业生就业讲座,传授就业的技巧,跟踪毕业生动态,为需要心理辅导的同学及时提供帮助等。

参考文 献:

[1]邓丽芳,等.大学生情绪向性、表达性与心理健康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

[2]安方明.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王季桃.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6,14(4).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就业现状;应对策略

建国以来,体育教育专业一直作为体育院系的重要专业支撑体育院系的建设和发展,为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培养了大量的合格教育师资,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规模得以不断扩大。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体育教育专业育人质量总体不容乐观,社会对体育师资的需求量又有限,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难度就进一步加大。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人才市场的产品滞销供过于求的现象则更为严重,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处理好就业问题已是地方师范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受高校扩招的影响

由于受高校扩招的影响,有的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甚至不具备办体育系条件的学校,毕业论文 为了争取招生名额,盲目申请体育教育专业,因而呈现出体育毕业生相对过剩的状况。有些高中为了提高升学率将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但有一定体育基础,对体育尚有爱好的同学集中加以训练,报考体育专业,导致体育生生源暴增,从而出现恶性循环。

2.受课程设置的影响

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重技术轻理论课,技术课学时过多,课程设置内容体系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没有与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相适应。这与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大相径庭的,离素质教育的目标也会越来越远。要改变这种现象,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当前流行的、感兴趣的、健康向上的、简单易行的运动项目。

3.毕业生就业准备不足

好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受计划体制的影响较大,这种保守的就业观是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一些学生在校期间不认真学习专项技术、专业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在应聘过程中表现平平,从而失去就业机会。而且,尽管高校提倡素质教育,中小学推行健康快乐体育,但现实中用人单位在毕业生选用上都注重专项和外语、计算机水平,大多数学生因不能令用人单位满意而无法达成就业协议。

4.受用人单位的影响

面对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用人单位顾虑重重。学生诚信受到质疑,由于学生文明素养不高,面试技巧较差,加上自我包装(学习成绩、获奖情况)中水分较大、签约后毁约、往届毕业生跳槽等现象,造成毕业生在社会中满意率和稳定率不高,从而影响学校形象和毕业生就业率。

二、应对策略

解决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综合考虑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本人等方面的因素。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进行课程改革、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全程化、提升毕业生的素养、充分调动其自主择业等方面着手来改变这种就业难的现状。

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事实上,农村体育教育师资力量不是很好,但由于条件艰苦,许多毕业生不愿去农村就业,这也是毕业生就业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职称论文 政府机构如能从宏观上进行调控,则可以大大改善就业难的现状。据有关部门表示,今年国家将从奖助学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以奖励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就业的试点。目前,中国农大、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已经实施了对外地生源去西部基层就业进行奖励的规定。政府也可根据实际需求适度控制招生人数,取缔不合格学校的招生资格。

2.大力进行教学改革

学校应大力进行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规范教学内容。把不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改编,根据现实而定,不能照搬照抄。打破陈旧、落后的体育教学观念,培养现阶段优秀的体育人才。以适合现实的需要,适合时代的发展。学校也可根据市场需求和地方特色增设新专业领域,如哈尔滨有学校率先增设体育旅游专业,这就迎合了市场需求,从而增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几率。

3.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就是要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学生毕业时或择业时的临时性工作。应以全局观点系统考虑,构建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一年级着重职业生涯认识和规划;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培养;三年级着重职业定向指导;四年级着重择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四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4.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择业的能力

如前分析,好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受计划体制的影响较大,这种保守的就业观是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大学生应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先就业,再择业,增加自己就业的机会。同时,体育院校的大学生还应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专业能力,这样在面试中才能以实力获得机会,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另外,在就业进行双向选择的今天,大学生应该主动的去寻找机会,而不能闭门造车、等待机会。否则,机会也会擦肩而过。

5.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扩招带来的大学毕业生的素养降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当前一些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素养低下也是用人单位顾虑重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象,留学生论文 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对其加强人生观、世界观、诚信的教育,提高其人格魅力;另方面,大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单位要尽职尽责,不能一有困难就逃避,盲目离职,妄自尊大,只有这样,才能使用人单位放心,从而改变就业难的现状。

参考文献

[1]李英玲.辽宁省高校体育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解决途径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101—104.

[2]刘丙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I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34—36.

[3]张玉琴.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难的几点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43—45.

[4]李英,杨爱华.我国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1:106-109.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经济发展形势对就业有着客观的影响,但影响就业效果的因素中不可忽视自身的原因。大学生如果能够正视自己,树立健康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做好充分的从业准备,一定能走出就业困扰。

一、当前就业形势对在校大学生产生的心理阴影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它对整个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很多行业不景气,经济萎缩。于是,许多企业纷纷裁减人员。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相对饱和状态。这使得原本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更加突出。根据教育部门的统计,有30%的当期大学生在毕业离校时还没有找到工作。连续三年来,全国大学生的就业率保持在70%左右,平均每年有100万以上的应届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压力,就业形势严峻。这使得许多在校大学生心里压力大,特别是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对就业诚惶诚恐,悲观失望,倍感害怕,继而丧失在校学习的信心。目前,上大学“无用论”已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很多在校大学生认为继续读下去是在浪费钱和消磨光阴。于是出现了一些大学生未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作者本学校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形。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原因分析

鉴于上面的原因,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力疏导,消除在校大学生的就业阴影。这就首先需要让他们明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是经济形势使然,更多的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1、就业观念出现偏差,个人功利心较强,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

现在很多学生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择业过程中盲目攀高,追求“三高六点”式的职业(“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六点”即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缺乏到生产一线、基层去锻炼的思想准备,就业愿望脱离自身条件、就业实际和国家需要。还有些学生甚至表现为不主动出击,消极逃避就业市场,抱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依赖关系就业和坐等就业。

比如:在今年10月14日,深圳诺瑞贸易公司来本校招聘接单员和采购员若干名,工作地点在福建的一个小镇。学校组织国际商务专业类应届毕业生去应聘,学生在了解了公司相关信息后的主要观点如下:

①“这个不知名的公司福利那么差,又是小地方,没前途,我就算应聘上了也不去。”

②“我还以为是深圳,本来还担心简历都没做好,一个穷地方,还好没浪费简历。”

③“职位那么低,又没前途,我才不要委屈自己呢。还是等下次学校给我们找个好些的企业单位再说吧。”

2、对市场需求了解不够,不是工作难找,而是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所学的东西脱离社会需要,使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学生只是死学书本知识,对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岗位缺乏认知,以致招聘单位在问及对具体岗位的理解以及在开展相关工作时需具备哪些技能时,学生并不能做出满意的回答。

3、学生缺乏职业意识,不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

据了解,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现在,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如成都大翰咨询公司在招聘新人时,要综合考察毕业生的五个方面: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好身体是工作的前提条件;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最重要和必需的,而专业素质则是锦上添花。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来表现,而这些行为以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意志等为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 而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仅把工作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并没有认识到职业对自身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三、对在校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几点建议

1、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已有所好转,在校大学生应该重树信心

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今年以来,世界经济逐渐复苏,国内外贸形势已是东去春会,大量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发展环境总体趋于改善,在此形势下,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金融危机对外贸的消极影响逐渐消退。尤其是服装、纺织、机电等传统行业的订单猛增。但“用工荒”大量存在,很多沿海企业招不到外贸人才的情况时有发生。可见,在校大学生还是有很好的就业前景的,最主要的就是做好就业前的准备,树立自信。

2、奉行先就业后择业的宗旨

我们要学会把握眼前的就业机会,切莫“眼高手低”。否则将可能被汹涌的就业浪潮所吞噬,只能是失业。如果放低姿态,才能成功就业。尽管期初工作环境艰苦,但要抱着磨砺自己的心态,不断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如果将来还继续留在这个企业工作,是有可能成为企业独挡一面的人物,会有大好的发展前途。这样的例子很多。即使今后想跳槽大中型的企业,也是有一定资本的。因为经过几年的磨砺,自己得到了很好的成长,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熟知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岗位技能。自然提高了自己的身价,这比盲目挑高更有现实意义。

3、应着重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职业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它不是以这件事做了会对个人带来什么利益和造成什么影响为衡量标准,而是以这件事与工作目标的关系为衡量标准的。很多时候,良好的职业素养应该是衡量一个职业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个人的角度来说,适者生存,个人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有很大的发展;从企业角度来说,只有招募众多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他们可以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因此,在校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当下,在校大学生应着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树立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大学生应树立和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更好的规划。第二,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有关社会资料表明:职业个性是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这将有利于掌握自己的个性所在,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第三,提升自身的职业品质。所谓的大学生职业品质就是指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这是逐步实现社会化的一个过程。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从以上来看,职业品质对一个人的成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这也同时是企业择人时非常看重的一个方面。因此,在校大学生应以此为导向,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第四,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的帮助很大,是自己以后工作的一块基石,更是自己以后事业成功的基础。现在很多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的技能要求越来越严格,所以在校大学生更应该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

通过在职业素质方面的长期培养,这将必定为在校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择业取向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也会为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4、做好从业知识储备,并努力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好转,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找到工作。关键是我们能不能胜任工作,是否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那么我们在校大学生就首先要了解你想在社会上从事的工作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这就需要在校大学生通过一定的途径收集招聘信息,熟悉企业招聘的工作岗位,然后结合自己的兴趣初步划定自己将来的职业面向。然后再摸清这些岗位对人才有哪些知识和技能要求。最后朝着这个要求去努力,做好从业知识储备。有些岗位需要凭证上岗,那就必须努力获取证书,做好入职的准备。这才是在校大学生要做的事情,而不是普遍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或者庸人自扰,杞人忧天。在我们身边很现实的例子就是我院07届商务专业毕业生陶鹏和李小英就是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外贸单证员和外贸跟单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优势以及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从应聘队伍中脱颖而出,现就职于深圳东迪欣有限公司,而且其中一个同学今年还被外派到美国。

5、充分利用周围内外部资源,进行岗位锻炼,积累从业经验

在整个大学期间,充分利用假期,调动周围内外部资源,跻身企业,进行多次的职业锻炼。这点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是弥补先天不足的重要途径。

许多企业需要引进的是一进企业就能够上岗的人才,也就是要求“上岗快,动手操作能力强”。但是往往很多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主要是些理论性的东西,要么这些理论是在脱离实际工作背景下学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企业整个业务运行的过程。要么有工作背景,但这些内容已经陈旧,无法适应企业的新变化。结果就会出现书上的都知道,实际做时无从下手。所以大学生要成为受企业欢迎的应聘人才,就必积累从业经验。而要获得这一从业经验,就必须调动一切关系,借宿企业,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这将大大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

当然,在校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掌握求职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除此之外,高等院校也应为学生的就业做好服务。如我院从大一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同时,就业办积极联系用人单位,与他们建立长久合作关系,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这些都将为学生的成功就业起到良好的作用。

最后,用中国就业促进协会副会长陈宇的话作为我的结束语。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因为他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少,而是他需要就业的东西没有学到。大学教的都是和就业无关的东西,所以我认为大学生在他们学习的现有知识上再加上四条,第一条是了解社会生活,第二条是熟悉职场规则,第三条是寻找自身位置,第四条是品尝从业滋味,这样他们就可以成功就业。因此,在校大学生对就业形势无须过多悲观。

参考文献

[1]康勇.从高校扩招谈大学生就业与成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2]郭文理,李维维.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建议[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