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12-01
经过多年的扩招,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以千万计。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生活中较为重要的一项议题,大学生就业难也时常被人提起。在此情况下,全社会理应建立起一套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监测预警体系,能够有效的反映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从而引导人才的培养与流动。
经过多年的扩招,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以千万计。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生活中较为重要的一项议题,大学生就业难也时常被人提起。在此情况下,全社会理应建立起一套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监测预警体系,能够有效的反映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从而引导人才的培养与流动。
一、大学生就业预警体系的涵义
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难题表现为过剩与紧缺并存。全社会的人才配给体制未进行合理的优化。在本文所研究的就业监测预警领域,主要是通过合理的指标监测,反映需求的发展方面。因此,本文经过梳理认为大学生就业预警体系应该包含高校、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等多个方面,同时辅以重要的技术手段能够对以上多方面信息进行分类汇总,从而得出重要的趋势性信息,进而指导行动。
二、预警体系的构建
从参与主体上看,预警体系将有外在的制度法规、信息方的中介服务机构、人才培养的高校及相应协调机制的政府相关机构。同时,在此基础上添加必要的技术手段,从而有效汇总信息,提示发展趋势。
1.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政策法规是大学生就业预警系统成功的重要外在条件,没有规则的有效统筹,分类指导将使很多工作难以有效衔接,取得实效。政策法规主要为各参与主体分配角色,制定工作内容和方法。在制度中主要包含大学生就业统计法规、大学生就业预警系统管理办法、大学生就业形势制度等。政府从宏观层面应整体协调政策体系的建设,作为市场重要的参与主体政府应着重该部分的体系建设,从而规范和引导体系的发展方向。
2.组织机构实施体系建设
在整个预警体系中主要由各级人社部门、相关层级的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及相关就业服务中介机构。根据初步的规划,其中人社部门主要负责就业信息的采集、汇总,整体上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教育管理机构协调高校内部的培养体系工作。高校主要负责具体培养工作的实施。就业服务机构主要为政府部门提供信息,为企业与高校建立必要的衔接。同时,在整体体系还应建立必要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整体体系的完备运行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撑。专家咨询组织建设也需采用兼收并蓄的态度,广泛的吸引多方智力力量参与该部分的建设和完善。
3.信息系统建设
在海量的数据面前,信息系统建设也是必要条件之一。通过大量的数据,把握数据的规律和发展方向,对于整体体系的完备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专家咨询决策体系也需要数据分析的支撑。
三、大学生就业预警指标体系
经过初步的考量,本文总结的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构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指标体系(如表一)。就业率指标(1)是最直观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指标,可以从宏观上对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分布指标(2)可以很好的反映出不同监测主体在毕业生就业质量上的差异性。创业指标(3)反映创办事业、自谋职业、自主就业指标。需求指标(4)可以反映出一个区域和行业的工作岗位供给状况。满意度指标(5)是监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就业过程满意程度的评价指标,是反映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满意程度的综合概念,对于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绩效、供需双方对接过程及就业质量研究都有重要的价值。
1.论大学生社会学
2.当代大学生网恋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3.大学生就业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4.大学生社会学课程设置刍议
5.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社会学研究
6.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变量分析——基于越轨社会学主流话语的理论整合
7.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8.从社会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9.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社会学分析
10.大学生“宅”生活热的冷思考——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
11.当代大学生厌学的社会学分析
12.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社会学探析
13.健康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宅族”健康问题研究——基于对上海市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
14.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大学生消费研究
15.大学生失业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16.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因素的社会学分析
17.大学生犯罪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18.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社会学探析
19.身份认同背后的情感与理性——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调查的社会学分析
20.大学生社团社会学角度之考察
21.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学解读
22.越轨社会学视域下大学生犯罪防治对策研究
23.影响大学生体育人口形成的多因素社会学分析
24.大学生就业难:一个社会学的审视
25.大学生兼职功能的社会学分析
26.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社会学解析
27.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社会学审视
28.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
29.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影响因素的社会学分析
30.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31.大学生犯罪原因之社会学浅析及预防对策
32.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社会学浅析——以江苏地区大学生为例
33.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34.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涵、发生要素及发育过程——基于社会学视角的释读
35.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困境解读
36.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信息查询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37.社会资本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社会学思考
38.消费社会学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探析
39.大学生就业功利化的社会学分析
40.大学生“偷菜”热的思考: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
41.大学生兼职动因的社会学分析
42.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社会学探析
43.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的社会学分析
44.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45.大学生消费新趋势的社会学分析
46.社会学视野中我国学校体育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介入
47.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教育社会学分析
48.大学生网恋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49.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社团特征分析与引导策略
50.对大学生从事休闲体育运动的社会学分析
51.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社会学透析
52.从社会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53.大学生体育课堂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54.从社会学角度探讨新时期贫困大学生不良择业心理及对策
55.网络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研究
56.关于实现女大学生公平就业的社会学分析及对策
57.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社会学管窥
58.越轨理论视角下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社会学解析
59.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60.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社会学探析
61.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越轨行为分析
62.横向学历对大学生毕业去向影响的社会学分析——基于对2010级本科毕业生的调查研究
63.论兼职大学生“弱势群体”身份及其特殊保护——以法社会学为视角
64.在社会学教学中培育大学生积极的社会心态
65.大学生医学社会学问题问卷调查与分析
66.大学生社会使命感状况浅析——基于社会学公选课的调查
67.社会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分析
68.普通高校大学生业余体育锻炼的动机、特征及社会学分析
69.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的社会学思考
70.社会学视域下农村贫困大学生学校适应问题研究
71.法社会学视野下的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及应对机制
72.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研究
73.大学生“毕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一个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
74.从劳动社会学的视角探析大学生观念教育
75.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社会学思考
76.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竞技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77.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高校扩招走向的社会学反思
78.从社会学角度浅析当前大学生学习状况
79.关于当前大学生考公务员热的社会学思考
80.大学生角色期待与行为引导——基于角色扮演的社会学分析
81.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的社会学分析与预防策略
82.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猝死问题的思考
83.大学生考试诚信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84.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研究及培养对策分析——以广东海洋大学社会学为例
85.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高校扩招走向的社会学反思
86.高校大学生参加学校管理工作社会学探析
87.大学生“御宅族”生活的调查研究——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
88.大学生道德越轨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89.社会学知识的高校普及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90.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业余体育锻炼的动机、特征及社会学分析
91.当代中国大学生考研动因的社会学分析——以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
92.社会学视野:大学生心理障碍剖析
93.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的社会学分析
94.从社会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95.以社会学视角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关注贫困生成长,从“心”开始
96.对当代女大学生爱情观的社会学解析
97.贫困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的社会学透视
98.社会学理论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研究
99.从消费社会学看《布拉格的大学生》中人的异化
10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101.论强化大学生社会调查内容的教学——基于《社会学概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
102.苏北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特征的社会学分析
103.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学校预防——以社会学为视角
104.当代大学生考证热的社会学分析
105.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
106.高校体育与大学生社会理性的社会学透视
107.如何看待大学生的思政课逃课——用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方法分析
108.大学生缺失游戏精神的社会学分析
109.食品安全意识与行为的社会学研究——以某大学在校大学生为样本的分析
110.大学生自杀成因的社会学透视
111.大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学分析
112.90后眼中的网络——90后大学生网络偏好的社会学成因质性分析
11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学解读
114.同辈群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社会学研究
115.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社会学探析
116.激情与理性间徘徊——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的社会学解读
117.大学生体质下滑的社会学透析
118.社会学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分析
119.对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120.边缘人与漂浮者:关于大学生社会位置的一种社会学阐释
121.大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学分析
122.苏北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特征的社会学分析
123.大学生党员的角色认知和角色实践——对大学生党员角色的社会学解读
124.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社会学研究
125.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证热
126.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社会学解读
127.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社会学调查分析
128.情景逼迫:一种柔性暴力的生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失语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55-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特别是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深入,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也大力出台相关就业政策,鼓励和推动大学生就业,特别是鼓励大学生由从业者向创业者转变。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线工作者,能够把握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及就业心理调试,制定符合个体情况的职业规划,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一、注重分阶段,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从踏出校门到成功找到工作岗位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辅导员都需要分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1.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进入准确定位阶段。
俗话说得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凡事早作准备,总是有好处的,就业也不例外。辅导员引导好刚刚跨入大四年级的学生,建议他们从现在开始就好好思考:一年之后,他们想做什么工作?适合干什么工作?能够做什么样的工作?同时宣传好相关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国家出台了很多的就业政策,有很多的就业渠道:①上岗就业;②考研(或出国深造);③考公务员;④报考部队士官;⑤“西部计划”;⑥“三支一扶”即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⑦大学生村官;⑧自主创业等等。帮助他们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让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建立起就业信心,同时让他们明白老师都在为他们的顺利就业正积极努力的工作着,国家、学校、老师是他们强大的后盾,关键是他们要认真对待自己,对自己负责,准确定位好自己以后的发展,结合实际,脚踏实地。
2.引导大学生关注就业信息,进入就业准备阶段。
在前一阶段,应届毕业生定位好自己以后,辅导员接下来应引导应届毕业大学生如何就好业?如何增强就业意识?建议应届毕业大学生根据个人以后的就业发展意向,关注相关就业信息。例如,有同学毕业后打算去深圳找工作,他就应关注该地区的就业信息以及岗位人才需求条件;另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招聘会,同时带着几个目的去参加招聘会:①亲身感受当前的就业形势,提高竞争意识;②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特别是与现场招聘会的人力资源人员交谈能力,提升自信心;③熟悉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比如,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就应该了解哪一种编程语言岗位需求较多,是C语言、C++、还是JAVA等等,熟悉岗位需求以后确定好自己的专业目标,提高自己毕业设计的质量。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大学生自己的专业项目成果或者毕业设计作品作为自己应聘的硬实力。
3.告知大学生了解毕业流程,进入顺利就业阶段。
应届毕业生,在大四这一年并不轻松。经过前期的就业准备,这一阶段学生开始大量离开学校找工作,容易忽略学业问题。辅导员要提前告知应届毕业生了解毕业的流程,什么阶段必须完成什么学业任务等相关的学业问题,为他们以后顺利毕业做好准备。要强调的是务必保证辅导员与学生信息的畅通。有很多情况下,是辅导员联系不到外出找工作的学生,造成工作无法推进。现在的信息渠道非常多,如手机、电话、班级群和电子邮件等,保证信息畅通的关键是调动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和辅导员联系,不定时和辅导员或者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一下,这样学生身在校外也能了解学业信息,以后能够顺利毕业与就业,对学生自身利益是有好处的。信息的畅通能够让辅导员放心学生在校外的就业安全,同时及时地将就业信息给合适的学生,推荐相应同学,促进学生就业。
二、注重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引起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因素有很多: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简历投出无回音;同学间比较(例如:我的工作要比别人的好,为什么他的比我的好?);父母亲的期望值高;害怕回家乡工作;害怕人际关系太复杂不敢迈入社会;担心本科生学历低缺乏竞争力等等。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无所适从,焦虑等不良情绪,其结果是出现盲目的考研热,考公务员热,零工资就业,父母替子女应聘,啃老族,校漂族,听霸、面霸、拒无霸等就业畸形现象。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工作一线老师,是大学生就业遇挫后最容易进行倾诉的对象,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工作,对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认清大学生求职择业常见消极心理
就业本身就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压力因素,通常会产生焦虑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等消极心理。如: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的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感到心惊胆战;有的同学对自己向往的单位因应聘人多、录用条件严格,失去了被录用的信心;还有的大学生不是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推销自己”,而是一味地等着家里亲戚、朋友给自己找路子,或者自以为自己有某些优越的条件,坐等学校帮忙落实单位;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信心,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
高校辅导员及时掌握每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对于出现消极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调试,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如,对于比较自卑的学生,鼓励其正确评价自己,多找自己的长处,利用自己的优势以长补短,寻求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对于容易产生焦虑和依赖情绪的学生,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就业,树立竞争观念,克服求职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客观的分析自己,合理的设计求职目标,增强求职勇气,减轻焦虑情绪。同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正确认识失败,克服恐惧心理,重新找回自信。帮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试。
2.避免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择业是“一种使人焦虑痛苦、剥夺人的安全感的自由,一种促使人想要逃避的自由,因为你必须选择,无人能代替你选择,且须由你对选择的后果负责”。
大学生由于阅历浅,心理不成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进入心理误区。如,期望第一份工作就能够达到理想状态的“一步到位”心理;“先找个单位混口饭吃”的“落脚”心理;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盲目自信;“挣钱第一”的心理;盲目攀比的“赶时髦”心理等等。
产生这些就业心理误区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前未做好职业规划。辅导员老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注重个人爱好,做好职业规划来克服就业心理误区。如引导大学生应更多地注意自身的一些能力,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根据自己的优缺点来进行职业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根据客观环境及个人的转变而调整职业目标。同时根据个人的职业兴趣,选择学习的对象,从而有利于个人的人生发展。另外,辅导员帮助大学生客观面对就业形势,认清求职过程中要求适当,保持平常心和谦虚的态度,更容易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就业,就好业。
3.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大学生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辅导员引导其不要过度担心,帮助大学生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
通过大学生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平时不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顺利。
三、注重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
高校辅导员在完成事务性工作的同时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一是做好用人单位的调研工作,辅导员掌握学生的特点及地域需求等情况,主动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获得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等,建立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档案;二是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学生就业后,做好跟踪调查,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档案。辅导员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确定就业研究方向,努力成为就业工作的研究者。从而为高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德育工作甚至招生工作等方面提供建设性意见,保证高校就业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 嘉.试论高职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就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2008(30)
2 刘凤利.浅谈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人力资源,2009(12)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势;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7-2004-02
Computer Specialized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JIANG Qun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uter College,HuaiNan 232001,China)
Abstract: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e computer specialized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day by day stern, the situation is unoptimistic, and the factors are various. This article conducts a preliminary study and analysis on computer science graduate’s employment, then makes a number of views and ideas on 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 teaching,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 career planning and so on, enriching graduate instructor works, improving higher talented person's employment quality.
Key words: university; university student; computer specialty; employment situation; career guidance
1 引言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实行自主择业的市场调节模式。而就业竞争的加剧,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形势更为严峻。
鉴于此类情况,我们认为,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及形势分析势在必行。因为它具有极强的现实性,缓解目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并从根本上、长远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2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2.1 计算机专业人数的快速增长与社会需求的变化
自1998年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校扩招使得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我国有1023所高校开设计算机专业,截止2007年底,我国大学和软件学院在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总数超过100万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趋向白热化,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残酷现实了。
2.2 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滞后
高等教育在理论研究方面人才的培养上有较大的优势,但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存在层次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陈旧,设备老化等严重问题。市场需要直接使用的实用型人才,而许多毕业生往往需要较长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最终造成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就业艰难。
2.3 毕业生应用能力欠缺
社会上缺乏集学科、技术和产业思维于一体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而且计算机学科综合和交叉的发展态势日趋明显,计算机专业涉及到电子、通信、建筑、信管、财经、法律、广告、新闻等专业的相关知识,而学生又很难成为这种复合型人才。另外同学们自身的创新意识、专业技能、合作技能、求职技能严重不足也是就业艰难的重要原因。
2.4 毕业生就业心理存在偏差,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自身观念亟待转变
目前,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不切实际。在2007年进行的一份就业调查中,大多数毕业生倾向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就业;期望就业单位的性质表现多元化,但事业单位、国企、外资企业仍是毕业生首选;毕业生要求的月工资底线平均值为2244.6元,其中选择2000元以上的占到53%。同学们不愿到农村就业,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尤为突出。有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没有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对自身没有准确的定位,导致期望值过高,好高骛远。调查中还有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及能力显得很不自信,认为在校所学技能不一定能适应市场要求。
2.5 就业服务没有深入到基层
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立有招生就业处和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还更多地停留在学校层面,没有深入到下面各个院系。这在某重程度上实际上影响和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学校和院系应该根据当下的就业形势,提前对学生开展就业相关的服务,提高服务的前瞻性、计划性、针对性。进行实习单位的介绍、就业形势的分析、就业观念的教育和个人自我价值的肯定的鼓励等。
3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3.1 培养和提高计算机专业专业学生自身素质
3.1.1 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
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一是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是要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富有正义感,同情心和职业道德;三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立志回报社会。
3.1.2 专业和实践能力
社会要求计算机专业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要扎实,并能灵活运用于实践中。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如下:
一是扎实的专业基础。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必须熟练掌握几门基础语言与编程能力,只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软件更新速度。
二是优秀的自学能力。计算机专业与其它专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计算机的发展速度,有的专业十年前、二十年前的书籍仍可以拿来钻研,而计算机专业,三年前的书可能就已经淘汰了,因而,作为计算机的人才,一定要具有优秀的自学能力,才能跟得上计算机的发展速度。
三是英语的阅读能力。计算机专业很多前沿的书籍都是英文撰写,各种编写语言也均为英文,因而对于英文较差的计算机专业,仅仅只能称为一个“operator”。这也是很多计算机专业用人单位看中英语四级、六级的原因。
四是社会交际能力与团队精神。计算机专业很多学生过多地将时间与电脑接触,进行人机对话,缺乏与人沟通能力。而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是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与同事团结协作,进行组织管理所必须具有的能力,学会与人交往的关键在于以诚待人,以情感人,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拥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与敬业精神。
3.1.3 保持良好的择业心理
近年来,IT专业市场需求不平衡,行业需求也不平衡。如通信业的需求明显下降;金融业和运输业竞争激烈;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急需计算机人才。IC人才、网络存储人才、电子商务人才、信息安全人才、游戏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对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门城市对普通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相对饱和。而信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需求大量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因此,计算机专业类专业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一定要有正确的定位,充分剖析自己,是做研究、开发、生产还是做营销、管理,不能眼睛只盯在眼前利益上。
3.2 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便对自己的专业、自身情况有一定的认识
3.2.1 大一注重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及成功教育
大一,要对学生进行适应大学生活教育,引导大学生迅速融入班级,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感知社会。在此基础上,要进行专业教育、初步树立专业思想、让学生爱我所学,学我所爱。
3.2.2 大二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拓展,锻炼其综合能力
大二要先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利用寒暑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适应能力。
3.2.3 大三以强化专业学习、明确职业发展规划教育为重点
对大三学生来讲,在明确自己未来职业目标的基础上,应进一步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特别是对进入社会前的职业准备期要有明确的规划。此外,还应培养自己的良好的情商,深入接触社会,了解、搜集就业信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
3.2.4 做好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择业与创业教育
对毕业生可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择业观与创业教育,还可结合专业特点,召开专题报告会, 如邀请优秀校友、相关行业企业家到学校作报告, 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介绍就业形势、选人用人标准等,为学生创造增加感性认识的机会,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求职竞争力,对大学生的就业也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使学生迈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4 充分发挥辅导员作用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辅导员在整个就业指导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辅导员建设,发挥辅导员作用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关键。
1) 利用计算机专业的优势,搭建网络平台,利用QQ群或者E-mail等方式,密切关注毕业生心理动态,重视做好个别咨询工作,适当加以引导,及时最新求职信息。
2) 努力搭建计算机专业专业大学生实习锻炼的平台,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做好毕业生推荐工作,完善实习模式,协调、解决学生在实习与就业中出现的问题。这种形式可以同实习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结合起来。大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可以锻炼能力,加深对社会的了解,而且在与实习单位的直接接触中,可以发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自身的不足。甚至一部分大学生在实习锻炼过程中,由于工作突出,可能被实习单位"预定",提前就业。
3) 做好升学指导,为大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提供政策咨询,并参考学生的职业理想、个性特点、智能水平、身体素质、家庭状况等,鼓励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升学的院校和专业。
4) 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辅导员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引导毕业生服务西部,服务基层,参加“三支一扶”等基层计划:一是把思想工作做透,通过网络、宣传板、主题班会等途径加强毕业生基层就业思想教育,宣传国家基层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增强毕业生基层就业意识,激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热情和使命感。二是把组织工作做细。辅导员紧紧抓住“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基层选调生”、“大学生选聘到村任职”等基层就业项目,做好宣传动员、选拔推荐、资助服务工作。三是将服务工作做到底。在服务期满后,仍然为毕业生提供派遣等周到便捷的服务,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爱与关怀。
5) 加强对于学生自主创业的研究和引导。大学生创业能够实现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创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学习创业知识等,请自主创业成功的校友介绍
创业经历与成功经验,教育学生打破传统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毕叶.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55-56.
[2] 黄高锋.高校中文专业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2):59-60.
[3] 田爱民,蹇东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63-64
关键词:高校学生档案;档案管理;大学生就业
Abstract: the employing units and candidates two-way choice of employment in our model. In this proces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file to be connected by the bridge units and their. It is proof that the students' ability and quality, is the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employer for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of personnel,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rchives, archival documents and play a reference value, promoting flexible employment. This paper from the service employment perspective, focusing on the import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file management work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archives; archives management;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60万人,较2010年增加了近30万,加上约150万的往届待就业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就业大潮中,诚信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首要标准,除了面对面考量应聘者,更重要的是查阅学生档案,获取客观、真实的信息内容,全面地了解应聘者的个人情况。高校学生档案在此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参考与凭证价值,因此必须有效地开展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把各类人才输入到社会最需要的岗位中去。
1高校学生档案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档案是记录学生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等情况的以备查考的文件材料的集合。它具有原创性,随着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成为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1.1高校学生档案记录信息的全面性。
高校学生档案,客观记录了学生从高中到大学期间形成的一系列文件材料,具体包括学生的学生登记表、学籍卡、学习成绩单、思想品德的考核表、家庭情况登记表、毕业生论文、学位证、参加党团材料、奖惩材料、体检表等[1]。它是学生各方面的真实反映,包括了学生学习能力与品德修养,个人的优势和不足,过去到现在的成长历程,因此用人单位可以从整体上了解应聘者,避免以偏概全而失去优秀的人才。
1.2高校学生档案记录信息的真实性。
高校学生档案一部分是学校或其他机构直接开具的证明材料,一部分是学生个人填写后经有关部门审核鉴定的结果,因此这些形成材料具有客观性、真实性,是值得信赖的有力凭证。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仅凭应聘者的一面之辞而决定录用与否往往会出现偏差,通过查阅学生档案,可以获得真实具体、翔实有效的客观证据,据此才不易看错人、选错人。
1.3高校学生档案记录信息的不可更改性。
档案本身的唯一性和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人档隔离”的特点保证了学生档案的信度。在特定的阶段内,学生档案是处于“封存”状态的,由学校学生档案保管部门负责,形成者或者他人根本无法与档案接触。如遇特殊情况需对档案有关内容进行更正或更新,需要有关部门开具证明信,加盖公章后交由档案保管部门,以散材料的形式附在原始档案前后,直到下一阶段“解封”后才将这些散材料按照特定的顺序排列到档案材料中,这也是档案集中保管的优势,使之有“资格”成为学生就业中的重要参考与凭证。
2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学生档案的实存形态往往是由在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决定的。虽然大部分学校都有特定的学生档案管理机构、管理工作制度、管理人员等,但是在具体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学生档案在就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2.1高校学生档案归档问题
高校学生档案基本上沿用旧有的归档范围,主要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科学习成绩登记表、奖惩信息、身体健康状况信息、参加党团的材料等资料。这些档案主要侧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政治觉悟及身体健康状况的记录,而体现学生实践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及诚信记录的材料则没有包含在归档范围内。对于大学生就业,用人单位需要得到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考量的信息,而学生本人也希望能够向求职单位展示出自己的“多才多艺”。所以,高校学生档案工作应在更加广泛的时空范围内,根据需要定期调整归档范围,完善学生档案归档体系,动态、全面地记录学生的多维素质,使用人单位找到适合的人才,也有利于今后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使用。
高校学生档案在归档和整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即忽视了档案的完整性。档案的完整性是指档案材料数量上不能残缺不全,要确保档案的内容完整,注意前后联系,完整地记录学生某个方面的特征。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往往在档案提供利用时,档案部门才发现有关材料缺失而临时匆忙补件,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很可能耽误学生就业的大好时机。如果能够在归档时严格按照归档范围收集、整理学生档案材料,及时查漏补缺,就不会因档案结构上的不完整而导致档案价值的减弱,影响学生就业。
2.2高校学生档案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问题
高校学生事务繁多、机构部门业务交叉,使得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往往不是由档案管理部门独自完成的,而是在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完成的,从学生档案的收集到提供利用整个业务活动中,需要经过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团委以及院系办公室等相关部门[2],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对于学生档案的最终形成尤为重要。因此学生档案管理部门,应该起到良好的协调调度作用。而目前看来,档案部门大多是被动地接收相关部门送交的档案材料,并没有按照最终的利用需求来指导、协调好各部门的送交工作,体现出档案管理部门缺乏管理工作的主动性,这使得一些学生档案的联系性和完整性不佳。大学生就业需要用到档案材料,但因为之前协调管理工作不到位,档案分散在各个部门,学生不得不自己到处寻找,混乱不堪。高校学生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增强责任意识,以服务学生为工作宗旨。
2.3高校学生档案提供利用问题
所有档案管理工作,最终目的都是使学生档案的价值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发挥出来。否则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等都是徒劳。就业环境下,学生档案的利用工作与平时的查考利用是不一样的,需要学校档案保管机构、学生个人、就业单位三者联动,做好沟通,服务就业。档案保管机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学生档案能否完整、准确、及时地提供给用人单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还是像平时一样重复“你来我找”的动作,不能主动推送服务。再加上某些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档案意识不强,很可能因此而错过相互“握手”的机会。
另外在提供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高校为了确保档案的安全性,其做法是将相对完整的学生档案封存保管,直至大学生毕业找到工作,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才将该毕业生的档案转递到公司,这时用人单位才真正看到了学生档案,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严重的信息滞后的表现,其危害就是单位辛辛苦苦招来的人与档案记录事实不符,因为有些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在简历或者自我介绍中制造一些浮夸内容来粉饰自己,而“档案不会说谎”,在一定程度上,用人单位会因应聘者缺乏基本的诚信意识而将劝退,这种尴尬局面的造成与档案提供利用的滞后性不无干系。虽然这种学生档案利用模式一直都在沿用,彻底的改革是不现实的,但是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创新工作方式,服务学生就业。例如可以在学生就业时提供档案复印件等。
3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举措
3.1增强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工作主动性
从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要树立主动提供服务的观念,与时俱进,在思想和工作方法上积极创新,寻求更加人性化、生动化的服务形式,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机会,例如通过QQ查档,方便、快捷。另外,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要主动协调各相关档案形成部门的工作,动态收集、跟踪学生档案,使整个学生档案工作处于一个高校、有序的系统之中。
3.2对高校学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建立学生档案管理系统,对现有的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既可以保证纸质档案的安全,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还能克服信息不对称。[3]例如,可以在高校网站的主页面上建立“学生档案”板块的链接,学生个人和用人单位可以点击进入学生档案管理系统,分权限查阅有关内容,同时建立互动交流平台,使档案管理人员和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及时沟通,最大限度地服务就业。
3.3健全管理体制,依法治档
2008年8月20日,国家教育部和档案局联合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这是一个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体制的规范,从整体上约束了高校档案工作。[4]各高校应该在此办法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档案完整性、连续性、流动性等特点,制定适用的管理规范,“因档制宜”。
高校学生档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履历,做好高校学生档案的管理工作,对促进大学生就业、为社会输送人才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不断完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真正使高校学生档案发挥其价值,为大学生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朱玉媛.现代人事档案管理.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80~81
[2]曲德强.高校学生人事档案与大学生就业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131~13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思考
进入21世纪,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大幅攀升,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都达到了600万以上,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611万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630万人,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660万人,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680万人,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699万人。针对这种形势,党的十提出了“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鼓励青年创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等一些列新任务、新要求,为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背景分析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
在短短的五六年中,高等教育的规模随之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一路走高,实现“大众化教育”取代“精英教育”,随之带来的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1.毕业生人数增幅过大,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高等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近2700万,毕业生699万人,还有人力市场未消化吸收的大批往届待就业毕业生,这个数目的逐年累计,增加了人才市场的毕业生人数。2.经济形势影响明显,近几年,受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及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国内经济疲软、民营企业融资难导致很多企业规模紧缩,甚至破产,带来大批失业人员,对大学生就业产生负面影响。3.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我国高校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多是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专业属性,缺少人才培养特色,难以培养出适应市场的高级复合型人才。4.学生能力较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扩大了录取比例,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的不到位造成师生比例失调,带来了毕业生就业能力较低。5.就业观念传统,形势的不断变化,并未能有效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计划经济时期的“铁饭碗”思维根深蒂固,盲目追求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或者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不愿意到欠发达地区或基层就业。
(二)高校学生自主创业现状
针对就业形势,党的十七大和十分别提出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和“鼓励青年创业”的政策,国家先后出台了涉及融资、税收等诸多优惠政策。各地政府部门推出了面向大学生的创业园区或创业培训基地等,借此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因此,高校应因势利导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意识,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了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模式,也缓解了就业压力。然而,高校大学生在创业的途中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如:传统观念、创业环境等,加上社会阅历有限,在信息收集、问题处理和判断决策等方面不足,导致创业失败的比比皆是。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能否在竞争中取胜;于是,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产品”,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成为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有效举措,有利于学生选择职业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对促进高校就业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多数大学生缺少工作经历,他们在择业时通常以兴趣作为判断标准。科学的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种类与特点,并能够结合专业、兴趣和社会需求做出理性的选择;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引导其摒弃工作岗位有高低贵贱的错误认识,理性看待就业。
(二)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克服就业创业心里障碍
择业心态是一个复杂的心里过程。尤其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众多大学生缺少充分的心里准备与良好的心里素质去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合理的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对自己的认识和分析,帮助他们客观理性看清自己,克服就业心里障碍,养成冷静应对和理性思考的心态,进行职业选择。
(三)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和掌握求职技巧
就业信息是求职的基础。提供和选择就业信息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的就业指导可以联系各类用人单位,收集各单位的岗位需求信息和招聘条件等,为毕业生实时提供就业信息。另外,高校可以结合学生的成绩、表现和兴趣等综合条件为用人单位推荐合适的人才,促进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就业指导在制作简历、写求职信或自我推荐以及面试等方面给予求职者很大的帮助,有助于毕业生分析自身优劣,进而在求职时扬长避短,降低求职失败机率。
(四)就业指导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现在,想通过创业实现就业,但是设想过于理想化,缺乏经验,多以失败收场。就业指导能够通过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教会他们运用创业模拟测试等手段,对自身的条件、市场潜力及可行性进行理性分析,结合专业与爱好,确定适当的创业领域。
三、当前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瓶颈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大学生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受到了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家庭的高度关注。大学生迫切需要得到全面、系统、科学的就业服务,于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处在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晚,在许多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时间滞后
当前,大一、大二和大三期间,学生在校时间相对宽裕,而多数高校没有开展就业指导,我国高校多在大四开设就业指导教育活动,开设时间明显滞后,大四期间,更多的学生在找工作、考研、实习和做毕业论文,没有精力和心情参加就业指导教育。
(二)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主要表现在:1、高校就业指导老师人数明显不足,就业问题的凸显使得高校逐渐重视就业指导工作,成立机构、添置设备。但在人员配备上有专职和兼职,专职人员很少,许多学校仅3人左右,兼职就业指导队伍多由辅导员组成,辅导员每天要处理大量日常性事务和思想工作,难有时间和精力为大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2、缺少专业性的就业指导人员,就业指导涉及就业的程序、形势、政策、档案等,与心理学、教育学等都有关联,还需要工作经验,这对指导老师有很高的要求,而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晚,理论和实践都很不成熟,就业指导队伍年轻化、专业复杂,工作时间短,兼职指导老师更是没有经过系统的就业指导培训和学习,造成就业指导队伍专业水准较低。
(三)就业指导形式单一,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我国的就业指导多以就业指导教育课或讲座的形式开展,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范围窄、简单化,主要对共性问题集中指导,缺乏对个性化的指导,不能因材施教。这种形式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造成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从而不利于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
(四)创业过程充满制约因素,参与者少,成功率低
国家和政府部门虽然在创业中制定了一些政策和优惠措施,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由于部门职能交叉,相互推诿、沟通不畅等制约,导致创业者在创业中面临种种不便。在我国,受到观念束缚、资金匮乏、经验不足、创业教育落后等方面影响了创业热情,多数创业者半途而废或者以失败收场。
四、加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措施
严峻就业形势将进提升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面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制约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解决,进而开创我国就业指导工作新局面。
(一)树立就业指导工作新理念
大学生职业观的养成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对就业指导进行长期性、系统性地规划,树立新的理念,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工作,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具体如下:大一的就业指导重点培养专业与职业匹配意识,教育他们对专业、适合的领域及该领域需要哪些技能等有较深刻的了解;大二期间的就业指导侧重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和提升自我规划、自我设计的能力,帮他们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就业指导的全过程,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大三期间主要进行职业技能和择业观教育,结合就业形势和政策,提供实践机会,训练技能技巧,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行职业定位;大四时重点进行安全教育、心理辅导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顺利走出校门,正确步入职场。
(二)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严峻就业形势,要求高校有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就业指导队伍,保障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1、建立数量充足和相对稳定的就业指导队伍。增加就业指导队伍人数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各高校可通过有效的选拔,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且热爱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充实到队伍中来,或者引进与招募社会上就业指导专业人士补充到队伍中去。2、优化就业指导队伍结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应坚持专兼职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的策略。其中,专职教师主要从事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负责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和日常性工作,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和创业教育;兼职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还可以邀请校外的专家、企业负责人、校友参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指点创业实践。3、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就业指导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涉及心理、社会、法律等多学科,可结合就业指导岗位需求和特点,制定人才选聘标准,选拔优秀人才进行赴外交流和进行继续教育,提升队伍的知识水平和业务层次,实现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
(三)丰富和优化就业指导工作内容
高校应根据学生实际、人才需求和社会需要优化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具体内容如下:1、进行就业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政策的有效解读能够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工作,顺利就业;法制教育有利于促使学生知法守法和依法办事。2、进行择业观教育。通过择业观教育引导学生合理定位、理性择业,号召大学生响应国家政策,发扬奉献精神,到西部区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3、指导就业信息和就业技能技巧。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报纸、招聘会、电视广播等途径获取就业信息,并结合自身专业和爱好选择匹配的岗位,同时加强对面试技巧、求职礼仪等方面的点拨和训练,提升自身内涵,增加就业机率。4、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就业压力可以导致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通过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心态,实现“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换。
(四)开展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高校通过优化创业师资力量,进行创业教育,开展创业培训,培养创业意识,进行创业模拟,制定合理的创业计划,做好风险防范与处置,邀请成功人士传授经验,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创业。政府应在健全和落实创业配套措施与规章制度上下功夫,在全社会营造积极的创业氛围,多措并举引导人们转变传统思维,职能部门应简化创业审批环节,节省大学生的创业成本,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梦。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就业 焦虑
[作者简介]马建新(1969- ),男,江苏泗阳人,淮海工学院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传统文化和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江苏 连云港 222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淮海工学院党建思政研究课题“高校贫困生就业焦虑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S201400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90-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增加态势。教育部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由此,处于弱势的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各种其他压力因素的叠加,使得部分贫困生表现出明显的就业心理焦虑。如何帮助这些大学生克服焦虑情绪、消除心理障碍,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压力,应成为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过程与结果
(一)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对象。于淮海工学院2014届在册贫困生中随机抽取420人,其中,男生142人,女生278人。问卷共发放420 份,回收420份,有效问卷415份,有效率98.8%。
2.研究工具。本次研究运用W.K.Zung教授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该量表是用于测量和评估焦虑症状的程度,分析被试者的主观焦虑症状的非常简便的临床工具,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也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①
3.研究过程。通过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淮海工学院贫困大学生进行就业焦虑测试。研究在2014年4月即毕业生择业的高峰期开展,部分同学已落实合适的工作,没落实工作的学生焦虑心理较为明显。同时,这段时间也是毕业生返校的高峰期,便于调查研究。在淮海工学院助学中心和二级学院的协助下,将被试者集中到教室并告知测试目的,在被试者的同意和配合下以无记名的方式发放并回收问卷。
4.数据处理过程。将规律性答案的问卷和不完整问卷进行筛查、剔除后,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最终数据分析结果。
(二)研究结果
1.贫困生焦虑现象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415名被试者中,121人(29.15%)对当前的就业比较乐观;其余70.85%的被试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其中,轻度焦虑的占被试总数的44.82%,中度焦虑的占22.17%,重度焦虑的占3.86%。
2.贫困生就业焦虑的表现。贫困生的就业焦虑症状与其他学生的就业焦虑有共性,也有其自身特点。除就业焦虑的程度较重以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症状:第一,认知方面常常表现出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无心开展毕业设计和论文工作,部分出现抱怨家庭、社会甚至消极厌世等现象。第二,情绪方面出现自卑、沮丧、缺乏安全感,部分出现紧张、抑郁、易怒等症状。第三,行为方面表现出不愿与人交往,社会活动减少,自我封闭、缺乏进取心,有攻击,严重的甚至有报复社会、自伤自残行为。第四,在生理方面表现为食欲不振、面容憔悴、失眠、身体莫名不适和疲惫感等。
3.贫困生就业焦虑的特点。首先,影响程度深。一方面,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情况的限制,其进取心和自尊心常被社会无情的就业市场摧毁,挫折感导致自卑自弃的心理常常发生;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原因,他们对于找到工作以尽快摆脱贫困的就业期望值很高。所以,因贫困所导致的就业压力非常沉重,使高校贫困生的就业焦虑表现得更为突出、更深重。其次,持续时间长。贫困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就面临着包括就业在内的各种压力,贷款、奖助学金、勤工俭学等造成长期困扰;毕业时激烈的就业竞争使他们又陷于持续焦虑状态。最后,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共存。由于平常经济压力的存在,贫困生常处于特质焦虑中。当面临就业还需要更多的金钱时,这时特质性焦虑会进一步加剧就业时的“状态焦虑”,从而出现他们的就业状态焦虑程度高于其他同学。②
二、贫困生就业焦虑成因分析
心理学认为,焦虑产生的原因是个体在缺乏充分事实根据和客观条件的情况下,知觉到行为目标与自身能力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会使个体的预期目标丧失,从而产生一定焦虑情绪。③焦虑的程度与预期目标的意义和价值有关,目标意义和价值越大,则焦虑的程度越重;目标意义和价值越小,焦虑的程度越轻。适度的焦虑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有利于目标实现;过度焦虑则会破坏心理平衡,影响正常社会功能的发挥,阻碍人的行动,不利于身心健康。④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原因有很多,与其他同学的就业焦虑相比,有相似性也有特殊性,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一)内在原因
1.心理压力大,期望值过高。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生活、学习方面的压力,贫困生长期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了能尽快摆脱贫困,减轻父母负担,他们的就业动机非常强烈。另外,这些学生大多深知父母和家庭对自己的期待,对待择业大多存在过高的期望,在经历现实的挫折和碰壁后,这些学生更容易产生失落感,导致对就业问题感到焦虑不安。
2.自我调适能力较弱。近年来,就业市场的现状是供大于求,大学生择业难的现象是客观的,遭受就业挫折是难以避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心理调适能力强的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够尽快做好自我调适,迅速从挫折的阴影中走出来;然而,对于平时不善于排解压力的贫困大学生来说,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大范围的投简历和多次面试的失败,会使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打击,如果不善于自我调适,焦虑、不安甚至是恐惧就会产生。
3.个人素质欠缺。大多数家庭较贫困的学生进校后,就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用到学习上,试图证明自身价值。他们中的一些人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失去了全面锻炼和发展的机会;一些同学的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操作、独立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欠缺。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是会学习的人,更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大学生是否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良好的道德品质、较高的专业素养以及一定的沟通交流和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如果在这些方面有所欠缺,在择业过程中是一定会遇到挫折的,产生焦虑心理也是难免的。
(二)外在原因
1.来自家庭影响。每个贫困生家庭都有其特殊性,亲属将家庭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尽快毕业、找到工作,摆脱家庭的困难现状。然而,家庭的高期望值和低支持力使得贫困生一入学就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临近毕业时,面对找工作不易的现实,部分学生就在家庭的高期望与社会的低就业现状中挣扎、煎熬。当他们不能依靠自身能力找到满意工作时,心理包袱会越来越重,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或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2.来自社会的影响。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也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这其中,有专门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如就业经济补贴、创业扶持等。但这些政策对于数量庞大的贫困生群体来说,帮扶的力度和广度是有限的。此外,就业市场的不健全、用人单位的差异标准及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等都影响着贫困大学生的择业成功率。许多学生在不能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后会产生焦躁沮丧甚至抱怨仇恨的心理。
3.来自学校的影响。当前,许多高校对贫困生的就业工作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口头上和政策上的重视多,认识观念和举措上落实并不到位。许多高校并没有对贫困学生进行专门的生涯规划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机制,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他们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帮扶。大部分高校是问题发生了才开始补救,更有小部分高校因为贫困生欠交学费、欠贷款扣发学生的毕业证、学位证甚至就业协议书等。这些都无形增加了贫困生的压力,加剧了贫困生的就业焦虑。
三、消减贫困生就业焦虑的对策
(一)结合贫困生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但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远没得到足够的重视。贫困生的就业焦虑越来越严重,要求高校必须特别重视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1.要重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高校要利用各种渠道开展贫困生的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等品质的教育。鼓励贫困生正确地面对客观现实和实际困难,勇于接受经济贫困的现实,正确地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都要对自己充满信心,乐观地面对一切生活现状。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锻炼和改进自身的不足,艰苦奋斗、迎难而上。
2.帮助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贫困生产生心理焦虑大多是遇到问题没能得到及时排解导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排解困惑提供帮助,遇到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向同学倾诉,寻求解决办法;相反,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利于身心发展,将导致问题更加严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贫困生要主动参加学校的各项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流、扩大交际面,增进理解、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3.加强他们的挫折教育。人生会遇到很多挫折,贫困生也不例外。我们要培养贫困生勇敢顽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让他们意识到只有经受挫折和磨难的成功才更有价值,挫折本身就是一种财富。一方面,挫折能打击人,给人烦恼、痛苦甚至毁掉一个人;另一方面,挫折也能给人力量,使人变得成熟、果敢和坚强。
4.指导贫困生学会心理防卫,进行自我调适。高校要教育贫困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保护自身心理健康。当出现心理焦虑、忧郁等消极情绪时,能够科学地运用心理防卫机制,乐观地对待暂时的困境,化解心中的困惑,积极地做好自我调适,预防可能的心理困惑发展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二)广开渠道,提高素质,增进就业竞争力
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注重就业力培养。高校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传授上,而应该着眼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上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沟通技能、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1.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贫困生综合能力素质。社会实践活动寓教于乐,形式活泼,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这些活动不仅具有教育功能,还能达到激发人的斗志、催人奋进的目的。若要贫困大学生提高社会竞争力,必须要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检验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接受社会挑战和磨炼。因此,高校要多方搭建平台,加强校企联合、校社联合,扎实开展“三下乡”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贫困学生还要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感恩意识,努力服务社会、回馈社会,提高社会责任感,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高素质人才。
2.搭建锻炼平台,服务贫困生的能力培养。高校应该针对贫困生的特点,开展适合贫困生的文体活动,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朗读比赛、趣味运动会等,充分挖掘贫困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参加多样化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学会推销自己、展示自己,提升自信心。让贫困生在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同时锻炼能力,培养一技之长,实现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加强指导,多方位服务贫困生就业
1.高校应重视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尽可能地为贫困生就业提供便利条件。除正常开设就业指导课外,还应对贫困学生实行个性化辅导,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调整就业期望值,消除模糊认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他们拓宽就业思路,到基层就业,到适合自己、有利于发展自己特长的岗位上去工作;引导他们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工作,到西部地区、到自己家乡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建功立业。
2.高校应给予贫困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实际支持,多方位地为贫困生就业提供服务。除了在思想和心理上给予贫困生关怀以外,要采取多种措施服务他们就业。如实施“贫困生就业援助计划”、减低就业成本、科学做好生涯规划、有侧重地开展就业培训等。此外,还要加大对贫困毕业生的经济帮扶力度,完善各项“奖、贷、助、补、减、免”的资助体系,切实为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尽可能地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问题。
(四)政府加大支持、家庭给予更多理解帮助
1.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政府应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服务学生就业。⑤凡涉及贫困生办理就业手续的,要一切从简、一切从优。对涉及贫困生利益的,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有所倾斜,如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规范人才选拔机制,提高人才市场竞争的公平度,减少人情因素,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让贫困生在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上择业,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不公平,减少贫困生的心理不平衡状态。政府还可以加大优惠力度,吸引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西部就业,引导有志的贫困生到艰苦地区工作,建功立业。社会还要大力宣传自立、自强的贫困大学生典型,用身边的事例去激励他们走出焦虑心理的阴影。
2.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家人和亲友要尽量理解贫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苦衷,给予他们更多宽容和理解,为他们就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家人还应该关注学生择业期间的心理状况,对他们持合理的就业期望,以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增强择业自信心,正确面对择业中遇到的挫折,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从容面对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切问题。
[注释]
①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42.
②谢玲平,邹维兴.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方式与状态――特质焦虑的相关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2(4):28.
③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11.
>> 新形势下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的探索与实践 新形势下对本科毕业设计指导的探讨 新形势下对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指导的研究 本科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及对策分析 探索新形势下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 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新模式研究 新形势下电气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本科毕业设计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的探讨 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的实践与建议 对本科毕业设计的剖析与思考 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管理与探索 问题导向的本科毕业设计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开展探索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生命科学类本科毕业设计环节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工科类本科毕业设计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新形势下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提高高等教育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探索 本科毕业设计对毕业生未来职业的导向之探索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于毅,闫岑.浅谈大学生就业、毕业设计与考研之间的矛盾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1):408.
③李长春,薛华柱,何荣,宫阿都.高校毕业设计存在问题与改革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备,2010(7):161-164.
④沈显庆.培养“双师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7):122-124+127.
⑤邓崇亮.地方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与构建[J].贺州学院学报,2011(12):120-124.
⑥王德才,蒋凌云.实施课程置换的订单式教学,构建金三角三方盈利校企合作模式[J].商情,2010(25)
⑦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7-23
⑧楼盛华.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8(3):309-312.
⑨郝燕萍,周英,罗艳华.高校生师比现状及其合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