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城市调研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市自**年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以来,始终视荣誉为责任,化责任为动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保持了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好势头,20**年又实现了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并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和成效。
(一)创建文明社区,不断创新发展。我市按照省、市的要求,在扎实开展社区整合的同时,顺应时代要求,满足百姓需求,开展了以“共创文明社区,同享幸福生活”为主题的文明社区、文明小区创建活动,先后推出了“九联一体化、服务千万家”和创建学习型文明社区(家庭和单位)等载体活动,涌现了一批特色明显、成绩突出的文明社区。
(二)创建文明行业,提升服务水平。我市坚持深入开展“共创满意窗口,同享社会温馨”为主题的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近几年来,以“树示范窗口,赛星级门店,创优质服务厅,评群众满意率”和“诚实守信我先行”等活动为载体,促使行业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服务环境不断提高,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三)创建文明村镇,推出新的品牌。以“共创小康村镇、同享安居乐业”为主题,在全市农村组织开展以抓好经济建设、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科技文化建设、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以城带乡等七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文明乡镇竞赛活动。涌现出中央文明委授予的第二批“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沙县凤岗镇西山村、泰宁县大田乡大田村等一批先进文明村。
(四)弘扬民族精神,加强道德建设。始终把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创建文明城市,推进以德治市的头等大事来抓,并与“爱我中华、兴我**、艰苦奋斗、建设小康”的主题有机地融为一体,从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农村以及外来人口抓起,构建了“强市富民、发展**”的良好德治氛围。在全市广泛开展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系列活动的同时,以建设信用**为载体,广泛开展以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创建活动,在各行各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服务理念。
(五)深化军民共建,再谱双拥新篇。我市军民共建在连续三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的荣誉称号后,与时俱进,扎实工作,不断创新载体和方式,向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不懈努力。
(六)加强区域共建,促进老区发展。根据省文明委拟定的《**省推进山海协作、结对共建闽西北原中央苏区精神文明的方案》,我市在明溪、清流、宁化、建宁、泰宁等五个原中央苏区县全面启动了创建“绿色生态文明带”活动,并分别与泉州市的丰泽区、鲤城区、晋江市、南安市、石狮市进行结对共建,结对双方均已达成共建意向,签订共建协议,在项目开发、文明共建、人才交流等领域开展全面的共建合作。我市五个原中央苏区县紧紧抓住与泉州市五区(市)结对共建的契机,用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着力实施,突出抓好“全面提高文明素质,着力打造创建品牌,健全完善文化阵地,美化优化城乡环境”为主题的创建活动,到2005年力争全部建成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逐步使5个原中央苏区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市精神文明建设在近几年来虽然取得了以上新的发展和成效,但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省委领导提出的“创新机制、增进实效”的要求,与中央文明办制定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要求,特别是与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除了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之外,在社会事业和人文环境建设上也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一;文明素质不高,存在不良陋习;职能亟待转变,环境不够优化;硬件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滞后等等。
二、关于创新机制、增进实效,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思考与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提高争创意识。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是全国综合性的最高荣誉称号,是振奋全市人民斗志、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检验我市发展实力和城市魅力,扩大影响力,增强吸引力,提高聚合力的极好机遇。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共识,增强抓好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继续弘扬和落实好已有的好机制与好做法,巩固和创新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成功经验和成果,虚心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创建经验和文明成果,迅速行动起来,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全面创建。要根据中央文明办有关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具体要求和市文明委拟定的《**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制定方案,分工协作,分步实施,扎实推进,确保目标任务的实现。
(二)围绕第一要务,深化创建内涵。一要紧贴“第一要务”,优化思想环境。紧紧围绕“强市富民、发展**”这个奋斗目标和第一要务,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代表**形象”的观念,营造全社会谋事干事、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二要狠抓诚信建设,优化服务环境。要以政府诚信建设为龙头,努力构建“信用**”体系。要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项措施,充分发挥市、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的作用,全面提高办事效率,以宽松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市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三要依法规范管理,优化法制环境。要把依法治市和以德治市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要结合“四五”普法,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市民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重点要抓好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治安、环境卫生、交通秩序、集贸市场、建筑工地和文化市场等“六项管理”,着力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同时,深入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学校的创建活动,营造投资者、经营者进得来,留得住的良好社会环境。四要主动把握机遇,推进区域共建。五个原中央苏区县要加强与泉州结对共建5个区(市)的沟通联系,协商共建项目和内容,抓好具体工作的落实积极争取对方的支持和帮助,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五要全面开展创建学习型文明单位(家庭和社区)活动。在去年全市确立的17个文明社区、62个文明单位、300个文明家庭为示范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全面拓展,使该项活动扩展到各社区、行业、单位和家庭,努力营造“以学习为时尚、以创新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氛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一、突出特色,抓住“灵魂”,高起点确立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
之所以提出打造“草原水城”建设目标,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是外地的发展经验启示我们,水是城市建设的活力之源,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必须做好水的文章。我市清水河治理总投资10亿多元,三期工程已经完成,张家口因“水”而“靓”;迁安投资12.5亿元综合开发流经县城的滦河水,铁岭投资4亿多元引入柴河水在县城开发人工如意湖,两座城市因“水”而“兴”。三座城市的经验启示我们:水是城市建设的活力之源;建设宜居城市,有水必须下大力开发,没水必须下大力引水;只有加速开发和充分利用水资源,城市面貌才能根本改观,居住环境才能显著改善,城市品位才能明显提升。
二是独特的资源禀赋提醒我们,水是城市开发的最大潜力,建设特色化宜居城市,必须做大水的文章。*拥有水库5座,大小湖泊12处,水面6.1万亩,位居全市第二;全县林地面积220万亩,草地202万亩,林草覆盖率67.8%。这种水草林相间且面积之大的自然禀赋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是少有的,特别是闪电湖、库伦淖毗邻县城和青年湖横贯县城南北,这是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具备了打造“草原水城”的良好基础。
三是形势的发展要求促使我们,水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命脉,建设品牌化宜居城市,必须做足水的文章。城镇化建设是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平台。各地都在加大工作力度,争相建设有品位、有特色、有影响、有知名度的现代化城市。作为后发地区,需要认清形势,正视差距,负重加压,以快补晚,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站位、更大的魄力,把城市建设往大里谋、往远里谋、往深里谋,强化责任意识和品牌观念,做足“水”的文章,真正把青年湖的潜力挖掘出来,把青年湖的希望拱托出来,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二、明确思路,统一思想,高站位认识“草原水城”的战略意义
打造“草原水城”必定会成为*城建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对加快*经济发展、提升城镇建设水平、提升城市形象和改善民生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打造“草原水城”是加快发展的新平台。城市是产业集聚的平台,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一方面,随着草原水城建设的有序推进,必将集聚更多的城建项目和相关产业,集聚更多的人口到城镇创业,有效拉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草原水城”这一独特而新颖的城市建设定位,使得湖光山色、绿水草原的优势更加突出,“秀水”与新城相互辉映的胜景更加迷人,必将为旅游添加新内容,使名气提到新高度,把接待提至新水平,加快实现“生态旅游强县”奋斗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2、打造“草原水城”是城镇建设的主攻点。只有把“草原水城”作为城镇建设的主攻点。才能让“水”的元素更好地体现在全县城建工作的总体思路中,通过沿河修路、傍路建房、以房兴商,为县城建设显魅力,为城建工作增亮点,实现城市价值与品位的双提升。也只有主攻“草原水城”,才能把地形地貌、水系水域、草原草场、楼堂馆所放在城建工作的全局中去谋划,合力去攻坚,*县城才能因水而“大”、因水而“活”、因水而“特”。
3、打造“草原水城”是提升形象的突破口。打造“草原水城”,可以更加科学巧妙地把*独特优越的自然禀赋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以草原、湖水、森林、建筑为内容,以自然、休闲、生态为主题,达到山水、树木、花草、建筑相互衬托、整体协调、局部精细的总体格局,展现“翠意缀城市、绿水城间流”的崭新城市面貌,使其真正成为*对外开放的“金名片”,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打造“草原水城”是改善民生的落脚点。城镇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打造“草原水城”的落脚点就是为了改善民生。建设一个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娱的精品县城,已经成为全县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和共同心声。“城在水间建、人在绿中居”的“草原水城”新定位必将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凸显“以人为本”理念。同时,在建设过程中,通过住房、用水、卫生、休闲、娱乐等条件的改善,可以大幅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三、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加速推进“草原水城”建设步伐
实施“草原水城”战略,涉及拆迁改造、道路畅通、产业发展、生态恢复、素质提升等方方面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一要注重规划,加大谋划力度。推进城市建设,必须高标准、高水平地搞好规划设计。“草原水城”规划编制注重体现前瞻性和独创性,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在更广泛的空间范围内和更长的时间跨度上进行规划,不管是总规、控规、详规,还是建筑设计,宁可花大价钱,也要请“高”人、请“大”家,做到放开市场、好中选优,只认资质、不认地域。特别是统筹生态、环境和城市关系,统筹道路、水系和城市的关系,突出“草原”和“水”两个标志性元素,对城市的主基调、标志性地段、重要建筑等每个层面、每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力求使每个建筑都成精品,每个区域都是景观,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张图纸干到底,全力打造具有*特色的高品位城市。
二要拓展空间,加大拆迁力度。没有大破,就没有大立;没有大拆,就没有大建。建设“草原水城”,必须以超常规的魄力和决心,坚决克服怕添乱、怕告状、怕上访、怕出问题等“怕”字当头思想,下功夫摸清底数,掌握第一手材料,科学制定拆迁方案,强化各项拆迁措施,下大力做好群众工作,拆出气势,拆出规模,确保拆迁任务顺利完成,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拆迁带来的新变化。同时,高度重视和解决拆迁过程中的民生问题,一方面,要组织召开听证会,认真吸收拆迁户的意见建议,避免节外生枝,造成经济损失和工作被动;另一方面,对于生活确有困难的群众,要通过实施新民居建设工程,列入城镇或农村低保范围等途径,给予妥善安置,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确保各个环节不出问题。
三要打造亮点,加大建设力度。按照谋划一批重点项目,推出一批亮点工程,整合力量进行集中攻坚的原则,对所有建设工程全部排出进度、倒排工期,打造亮点,确保按时优质完成。今年重点扎实推进青年湖周边的建设工程,确保9月底前青年湖大桥竣工剪彩,向国庆60周年献礼。其它城建工程都要加速推进,能快则快、能超则超,绝不能打持久战。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决不允许出现“半拉子”工程和“豆腐渣”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大型专业商场、便民超市、星级宾馆、精品小区建设,完善县城功能,提升县城形象。
四要破解难题,加大投入力度。打造“草原水城”,解决投入问题,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走“以政府投资为引导、适当负债为调节、市场化运作为主体”的多元投融资路子,实现“以城兴城、以城聚财”。成立政府投融资公司和资产经营公司,灵活运用抵押、拍卖、置换等方式,把政府所属全部固定资产推向市场,大做经营城市文章,把死钱变成活钱。出台优惠政策融资,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把政策放到最宽,把服务做到最优,吸引外地客商、民资和社会闲散资金参与工程建设。加大土地收购储备力度,实现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高度垄断,重点加大水、电、路、讯等配套建设,特别要加大青年湖周边等“草原水城”规划范围内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把“毛地”变成“净地”,把“生地”炒成“熟地”,实现土地升值,以地生财。要加大项目争取和整合力度,灵活运用上级投资,筹集更多的资金参与“草原水城”建设。
五要提高层次,加大管理力度。城市是建起来的,更是管出来的。要以“三制”建设为重点,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理顺体制,按照“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口”的原则,整合优化现有管理资源,加快城市建设与管理职能的分离,加强工程监管,对于在建设过程中不按设计施工,私自降低工程标准、偷工减料,侵害群众利益甚至造成不安全隐患的,将坚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失职渎职行为。建立机制,强化城建、交通、公安、工商等部门职能,加大对卫生秩序、交通秩序、市场秩序和治安秩序的整治力度,建立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健全法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规章,依法办事,强化监管,真正做到城市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把城市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六要讲求文明,加大创建力度。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是优化发展环境、打造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必须明确创建标准,抓住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教育,规范行为,扎实开展文明市民、文明示范、文明窗口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切实破除“城市环境、农村习惯”,为推进城市文明搭建良好平台;要坚持体现特色、注重品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城市功能,注重文化内涵,彰显城市魅力,同时搞好城区的美化、硬化、亮化、绿化、净化,重点抓好镇容村貌改善和乡风文明建设,形成崇尚科学、诚信守法、勤劳致富、勤俭持家的文明和谐新风尚。
四、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为打造“草原水城”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广泛宣传。对外,要充分发挥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的作用,把县委、县政府打造“草原水城”的战略目标宣传出去;对内,要通过各种途径把“草原水城”的战略目标宣传下去,统一全县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使其更好地为建设“草原水城”服务,提升*的知名度。结合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草原水城’怎么建?我们怎么干?”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为建设“草原水城”奠定浓厚的舆论氛围和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比较大城市社区建设的蓬勃开展,近年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的社区建设则存在基础差、起步晚、进展慢等问题,需认真研究解决。
存在的主要问题
认识上的误区:社区居委会就是多了“社区”两个字
目前,一些领导和基层工作者对新形势下社区工作的变化和社区建设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认识不足,有的甚至认为社区居委会无非就是多了两个字,工作性质还是“换汤不换药”,只是在原来居委会的摊子上换了形式和说法。因此,社区建设工作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既无班子(领导班子),也没法子和房子。也有人认为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所需要做的事,于是以本地经济尚不发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差等理由为借口,工作始终务“虚”不务实,社区调整力度不大,社区建设投入小,各项工作迟迟无法落实。
“巧妇”的烦恼:无米之炊怎了得
有的基层领导说,社区建设是好,但关键是一个“钱”字,兴建区、街两级社区服务中心需要钱,完善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钱,安置老居委会成员以及落实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工资待遇等问题都需要钱,而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少、支出大,保运转甚至保工资都非常困难,哪里还有财力物力投入到社区建设?所以,一切只能“从实际出发”,工作只能“雷声大、雨点小”,只能以汇报迎接检查,以文件应付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
艰难的适应:“单位人”何以转变为“社会人”
在一些中小城市中,“单位”的观念根深蒂固。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行政机关、厂矿企业和学校,在单位的社区硬件设施建设中一般前面是办公大楼,后面是生活宿舍区,社区沿用的仍然是“看好自家门,管好自家人”的模式,实行封闭式管理,与外界几近隔绝,社区资源无法做到社会共享。而大量经济收入低居住条件差的下岗失业人员、居民和农村进城人员虽然有“社会人”的身份,却缺乏社会化的管理,其管理仍旧是政府在唱独角戏。另外,许多社区居民总是习惯于“有事找政府”,对下放到社区的保障和服务职能持不信任态度。
不和谐的音符:“行政化”、“形式化”的现象
社区作为城市最基础的社会组织实体,应实行社区居民自治,让社区居民自己处理社区内的事情,这也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主要目标。但在一些地方,旧的行政管理体制仍然继续延伸。一是区街政府部门仍然“大包大揽”,对社区各项工作指令性多,指导性小;二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纷纷在社区内设置组织机构,对社区派任务、下指标,“费不随事转”、“权不随责走”现象大量存在。另外,一些地方工作中追求形式主义,有的只换“牌子”不换“班子”,工作走过场,应付了事;有的片面强调社区内广场面积的大小、绿化率的高低、硬件设施的好坏,忽视社区建设的实质,不重视社区居民的要求和实际,不注意解决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对策和建议
强化责任,突破认识性壁垒。中小城市要做好社区建设工作,首先必须解决好领导班子的认识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把社区建设工作提高到维护社会稳定、加快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使社区建设工作成为城区政府工作的主题,作为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件大事来抓,列入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通过强化责任来抓认识、抓落实,要建立领导带动机制、督查考核机制、政绩考评机制和责任制度等相应的社区建设工作制度,区、街道、居委会主要领导要成为社区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明确责任、量化任务。同时,通过抽查和考核相结合,调度和考评相结合的机制,将社区服务中心的建立、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的落实、社区管理体制的理顺、新开发区社区居委会的规划和建设等硬性指标以及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组织等社区建设内容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相关部门主要领导政绩的重要依据,并与干部的提拔使用挂钩;对社区建设工作中避“实”就“虚”,进展缓慢,没有取得任何成效的的责任领导不能评优,不能提拔重用。
多方投入,充分整合社区资源。现阶段的社区管理是以“块”为主的属地化管理,其范围包括社区居民以及驻社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组成的社区整体。社区建设也必然要以这个整体为平台,形成共同参与、多方投入、共驻共建的新机制。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帮助解决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社区居委会要多动脑子(想办法),多跑步子(找部门),主动加强与驻社区单位的协作,充分调动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支持、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努力探索建设和整合社区资源的新途径。要通过“上面争一点、财政拨一点、单位赞助一点、社会捐赠一点、自己筹集一点”等多方投入的方法来进行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争取公安、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 到社区设立相关设施,要通过“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化方式鼓励社区内外的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社区内的资源,同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驻社区单位组织和社区居民的资源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使社区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
“宜居城市”是指适宜于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是所有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一个城市是否宜居,不仅要看城市发展的经济指标,更重要的是看城市是否能够满足居民在不同层次上对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因此,“宜居城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最基本要求,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和出行便利性等,较高层次的建设目标则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更高要求,如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个人的发展机会等。目前,建设宜居城市已成为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已被我国众多城市列为发展目标。建设宜居城市,对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改善人居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0*年5月,建设部科技司通过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编写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为我国宜居城市的建设、管理提供了一个导向性的科学评价标准。通过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和公共安全度六大指标体系和四项综合评价否定条件,对城市作出综合评价,并按百分制计算“宜居指数”。《标准》将城市分为宜居城市、较宜居城市、宜居预警城市三类。宜居指数在80分以上且没有否定条件的城市,即可确认为“宜居城市”。该标准对我市建设宜居城市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我市宜居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更加开放、富裕、文明、美丽的“大*,新*”的总体目标,把“打造滨水生态环境优越的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城市特色,挖掘城市潜力,打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吸引力和影响力,宜居城市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一)“一创六建”活动成效显著。近几年,我市围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为内容的“一创六建”活动,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实施“畅通工程”、“绿化工程”、“光亮工程”、“蓝天工程”,打造五城(即水上运动之城、书法之城、兵学之城、地热温泉之城、商旅之城),坚持“以河为轴,两岸开发”,推动“大水城”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为宜居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我市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无障碍设施示范城市。沂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被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我市被省政府授予“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城市。
(二)生态环境良好。市区依山傍水,风光秀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有“天然氧吧”和“养生长寿山”之称的蒙山距市区仅数十公里,纵贯南北的沂河和横穿东西的祊河在市区交汇,世界最长橡胶拦河坝与正在建设中的沂河东调水利枢纽工程,将使城市水系概率(水面比建成区面积)达到29%(一个城市的水系概率超过10%即为一类区),并形成15平方公里的滨河绿化带,加上十几万亩环城森林绿化带、100公里的滨河大道,使*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水城,为建设宜居城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近几年,大力推进绿色沂蒙建设,节能降耗和资源管理取得新进展,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沂、沭河水质在淮河流域率先达标,成为全省出境河流水质最好的城市,*滨河湿地跻身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加大了滨河景区建设和祊河、涑河、青龙河、陷泥河等综合整治力度,营造了“天蓝、地绿、水清、街净、路畅、灯明、墙洁、楼美”的生态环境。
(三)文化底蕴丰厚。我市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东汉时期珠算发明家刘洪,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东晋书圣王羲之,唐代书法大师颜真卿等都出生在这里。我市境内文物古迹荟萃,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为建国后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现有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华东烈士陵园、王羲之故居、诸葛亮故居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0多个。我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打响沂蒙文化品牌。先后成功举办了书圣文化节、蒙山长寿旅游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世界颜真卿文化研讨会、中国*(首尔)文化周、沂蒙精神晋京展等一系列活动,书圣文化节成为“全国十大文化艺术类节庆”和“全省五大节庆”之一,形成了“春有诸葛亮,秋有王羲之”的节庆品牌,成为*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城市名片。
(四)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商贸富市”、“科教兴市”战略,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七位,*批发市场成交额多年居全国同类批发市场前列,*城成为闻名全国的商贸物流城,集聚了一般区域性中心城市不可比拟的“人气”和“商气”,商贸物流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城市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金字招牌。
(五)发展环境优化。在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加强了政策、服务、安全、社会等软环境建设,积极营造让外来投资者和居住者放心、安心、舒心、省心的良好环境。*先后荣膺“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第21位”、“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列全国城市综合实力百强榜60名,荣登世界银行的政府效率单项奖榜首。
三、对我市宜居城市建设的现状评价
对照《标准》,我们对*市区截止到20*年宜居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宜居指数”得71.84分,为较宜居城市。
(一)“社会文明度”方面:社会文明是城市宜居的重要前提条件,主要包括政治文明、社会和谐、社区文明和公众参与四项。我市公众参与得分较高,达到标准值的77%。
(二)“经济富裕度”方面:经济富裕是宜居城市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就业率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五项。这方面我市尚有欠缺。
(三)“环境优美度”方面:环境优美是城市是否宜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城市景观四项。从部门提供的数据看,我市环境优美度较好,达到标准值的86.0%。其中,气候环境比较适宜,生态环境各项指标基本接近或达到宜居标准值的要求,这说明我市在城市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创六建”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四)“资源承载度”方面:城市资源量,决定一个城市的自然承载能力,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总体评价我市资源承载度较好,是标准值的74.5%。市区人均城市用地面积是标准值的1.45倍,这既说明城市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有大量的承载能力,也说明城市改造建设任务繁重,节能降耗和污染治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五)“生活便宜度”方面:生活方便、适宜是宜居城市最重要、最核心的影响因素。从生活便宜度评价结果看,我市商业服务设施较好,市政设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居民对其服务质量满意度较高。
(六)“公共安全度”方面:公共安全是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从评价结果看,我市的城市公共安全较好,是标准值的80%。在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生命线工程方面,市政府已制定并建设了预防、应对自然和人为灾害的机制、预案和设施,生命线工程完好率较好,达到标准值的85%,近3年来,市区公共安全事件的成功处理率为标准值的80%。
四、我市建设宜居城市的思路、对策及建议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城市要不断满足舒适、休闲、健康、安全和文明等人类最基本的追求,打造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培养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
我市建设宜居城市的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滨水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和谐、宜居宜商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大水城为突破口,以安居为主线,突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搞好社区建设、平安创建、精神文明等工作,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将我市建成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生活便宜、安全有序的宜居城市。
(一)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宜居城市夯实基础。宜居城市应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便于居民出行、购物、就医、就学。为此,应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置市民居住、办公、商业、交通、绿化等城市空间,使分散的经营和企业开发行为纳入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政策约束。要坚持规模适度超前,使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雨污系统、绿地系统、环卫设施、停车场建设配套完善,城市道路通畅、电力充足、通讯发达、停车便捷。同时,应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注重城市地上和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在交通繁忙路段建设立交桥、高架桥,进而建设地下轨道交通。通过政策扶持、信息引导、市场化运作等措施,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
(二)搞好城市住房建设,为宜居城市提供安居保证。宜居城市要先“居”后“宜”,要有结构合理的房源,让居者有其屋。近年来,市区供房总量急剧增加,但供房结构不尽合理,小面积的商品房少,廉租房、安居房供不应求,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要求的任务依然艰巨。为此,要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大量兴建普通住宅,适度供应高档住宅,特别要着力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弱势群体住户的住房问题。根据居民的住房需求,合理编制住房建设规划,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控制住房户型和价格,,在保证供房体系合理、完善的基础上,确保绝大多数居民改善住房的愿望得以实现。
(三)搞好社区建设,为宜居城市提供有效载体。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社区已成为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环节。我市的社区建设才刚刚起步,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为此,要改变目前社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滞后、市政基础设施与住宅建设不同步、缺少居民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社区管理人员少经费不足等现状,在完善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同时,科学规划社区布局,优化调整社区规模;建立新型社区管理方式,科学界定居委会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加大社区经费投入;增加社区管理人员,确保社区工作正常开展。逐步把城市社区建设成为物业管理有序、社会服务完善、邻里关系和谐、居住环境优美、具有浓郁人文精神和地方文化特色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四)搞好生态建设,为宜居城市打造良好环境。宜居城市应具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安静的生活环境和整洁的街区,有适宜的开敞空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此,要抓好市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要加强市区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防治。加快市区内河治理,形成环绕全城的生态水系,努力保护好滨河生态湿地,进一步拓展市民亲水空间。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起循环、可利用、生态型的产业体系。要抓好市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市区集中供水、供气、供热步伐,消除燃煤锅炉,减少机动车尾气造成的污染,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降低工业污染,改善水质环境。要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加快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建设,进一步增加城市绿量。通过加强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好城市的绿地、空气、水资源,努力使城市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和谐。
(五)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为宜居城市构筑安全网。宜居城市应是安宁有序的城市。为适应宜居城市对公共安全更高的要求,今后,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大防控”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和改进工作,健全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妥善解决好涉及群众利益的各类矛盾,有效预防和处置。要建立健全社会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解决居民收入差距大、社会保障覆盖率低等问题,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维护社会秩序,推进民主法治进程,确保社会安定、百姓安宁。
(六)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为宜居城市提供动力。宜居城市不仅需要物质文明,更需要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适应宜居城市建设的要求,要不断转变城市居民的思想观念,改变生活方式,增强城市意识、文明意识、环保意识,提高居民精神文明程度,提升其综合素质。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兵学、书法等历史文化,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彰显现代商业文化,营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社会道德规范。要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争取尽快获得国家级文明城市称号。要加强以政府、企业和个人为重点的诚信体系建设,强化诚信道德、制度、网络建设,逐步形成规范化的诚信自律、监督和服务机制。要进一步弘扬和实践沂蒙精神,充分发挥其激励、凝聚、教育和导向作用。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精心组织实施“精品工程”,不断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七)加快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宜居城市提供物质基础。宜居城市建设需要经济的强力支撑。为此,要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能快则快的原则,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把*建成鲁南经济带中心城市和龙头。要着力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优先发展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积极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新型产业,把*建设成鲁南制造业强市。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发展会展、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科技信息等新兴服务业,将*建成闻名国内外的现代商城。大力发展水上运动、兵学、书圣、红色等特色旅游项目,突出“蒙山沂水”旅游品牌,把*打造成商旅结合、文武兼备、红色经典、绿色生态的最佳旅游城市。
为搞好我市宜居城市建设,建议:
一是尽快制定宜居城市建设规划;
目前农民工的城市住房条件基本不尽人意,他们基本没有固定的住处,在哪工作就在哪居住,吃喝拉撒睡基本都在空间狭小,卫生条件差的临时住所。虽然农民工大都比较年轻,这使他们对自己的健康状况都比较自信,即使患病也不太在乎,但实际上恶劣的居住环境还是给他们的身体造成了伤害。据统计,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其中仅建筑业农民工队伍就达3200万左右,占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占从事建筑施工人员总数90%以上。可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走入城市,他们在城市的住房问题也成了一大难题。现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大解决住房问题的方式基本如下:
1.1公共场所
许多农民工在进城后找到工作前,如没有亲朋好友可以提供可住宿的住房,而且又没有钱可以住在旅馆,那么他们也就大都住在本来为城市人设计、建造并管理的公共场所。
1.2建筑工地的工棚或未竣工建筑物内
所谓的工棚,一般是指建筑工地搭建的存放钢筋、水泥、塑料管等建筑材料的临时性的简易棚子,大都是水泥瓦(石棉瓦)作顶、草席竹席挡墙,具有夏不隔热、冬不御寒的典型特征。至于建筑工地里未竣工的建筑物,更是农民工们比较好的栖身地。
1.3雇主提供的集体宿舍里
雇主能提供集体宿舍,对农民工来说已经是比较理想的住宿条件。但此类集体宿舍受建筑成本的限制,往往是高低铺、过道狭窄,不仅不能像城里人的住房那样有必备空间,而且没有了个人的隐私空间。
1.4雇主家里
住在雇主家里的一般都是家庭保姆、护工等。因为要照顾小孩、老人、病人等,一般来说雇主也就不能不让农民工住到自己家里。
1.5城中村
所谓城中村,简单的说就是城市中的村庄。中国的城中村,特指在城市急剧扩张中,政府行政和开发商尚未能够征用并强拆的农民住房群。
2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意义
2.1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是推进城市化、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化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今后较长时期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17.92%,2008年达到45.68%,30年提高了个近28个百分点,成绩有目共睹。但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难度不断加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工难以留在工作地实现安居乐业,而是如同候鸟一样往来于城市与农村,不断的外出务工又返乡回流。从长期来说,随着农民工住房问题的逐步解决,可以实现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高,有效降低生育率,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村人均土地拥有量,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放。
2.2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
在我国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仍将有源源不断的农民工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民工潮将是社会一个长期存在不可避免的现象。由于农民工不能真正进入城市,大量人口依然滞留农村,农村整体贫困面貌难以改变。而且由于外出务工农民实际已不再适应农村生活,因此,当其年老时,必将面临在城市去留两难的尴尬境地。而且不少农民工的子女从小在城市成长,已经不具备农业生产的知识,更不会回到农村务农,这就造成大量的社会问题。如果能妥善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稳定。
2.3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
人口素质及其结构状况是现代城市竞争力的一个典型特征。农民工和城镇居民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共同创造者,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能够从客观上要求他们对城市作出持续贡献。农民工普遍特征就是特别能吃苦、对报酬的要求相对较低,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务实进取的精神,以及他们所带来的开放、竞争和创新的氛围,使城市竞争力不断上升。
3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思路
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不解决,基本生存条件就难以改善,健康、安全、发展就谈不上。而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涉及巨额资金和一系列复杂社会管理问题,在此浅谈几点解决思路。
3.1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要注意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方面解决。要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逐步解决,当前最迫切的是为农民工提供具备基本人居条件的住所。在解决农民工住房的具体操作中,要充分考虑农民工的作息规律、地域分布特点以及经济承受能力,避免不切实际的建设造成住房闲置。
3.2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首先是城市规划中必须给予考虑。其次,城中村改造是解决农民工城市居住问题的主要途径,通过城中村改造,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在城市居住,缓解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的住房困难。再次,鼓励利用闲置厂房、学校、仓库等改建适合农民工居住的房屋。
3.3要研究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长期政策
这包括公积金政策、廉租房政策、经济适用房政策等,通过这些政策的调整,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政策范围通盘考虑。
3.4放开农村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在中国现有土地制度框架下,中国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村集体土地只能限于耕种或村庄内公共建设,不能抵押和买卖。而恰恰在城市郊区,有大量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如果能允许在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廉租房,就有可能解决农民工的定居问题。
住房问题、农民工问题都是“两会”热议的话题。对于如何解决好农民工的住房问题、能否妥善处理好农民工进城的定居问题,是衡量一个国家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一。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和谐,安居才能发展。如何让农民工安居乐业,目前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庆武.中国流动人口现状[j].东亚劳动力流动与迁移.
一中变”、抗击“非典”、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等阶段性工作,各街基本上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城市管理工作方式方法,当前这一时期的城
市管理主要工作是围绕市委、市政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中心目标,针对当前城市管理工作中
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强城市环境管理。
一、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机制。一是要建立起党工委统一领导,行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
导具体抓的强有力的领导机制;二是制定各项城市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市、区的有关精神和工作要求;三是继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不断提高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与质量。
二、营造舆论氛围。一是通过大小会议宣传发动、布置“城市管理年”的各项工作;二是组
织各社区居委会、有关机团单位出城市管理宣传知识墙报(板报),印制、派发城管宣传资料、单张,开展广泛的宣传,提高机团单位
和广大市民对城市管理的了解和认识;三是组织开展社区城市管理论坛,听取各界意见,发挥全社会的创造性和力量,为城市管理献计
献策,共同推进城市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优化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推动工作。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仅靠城管科或城管中队力
量是不够的,管理的力度也是不够的,只有充分发挥、调动各方资源,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一是加强与工商、派出所等城市管理相关
单位的沟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不定期召开重大建设管理事务协商会议,共同协商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重大问题,让彼此发挥所长,更
好地促进城管工作的开展;二是加强与区职能部门的联系,贯彻区的有关精神与工作要求,对街道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本着“属地管理
,守土有责”的原则,及时反馈给区有关部门,并跟踪、督促,防止事态严重。三是发挥机团的作用,通过召开会议、上门拜访、派发
宣传资料等方式,让机团单位了解城市管理的重要性参与进来,并定期召开会议,及时通报情况,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问题,确保各
阶段、各专项任务的完成;四是深入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把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城市管理年”目标上来,切实把解决
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作为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重要工作来抓,吸引群众广泛参与。
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城市管理责
任制。城市管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只要城市存在,城市管理就必须配套,因此,在推进城市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建立长效管理
机制,避免为了解决一时问题,而遗留历史问题。主要做法:一是加快推进旧居住小区的物业管理,夯实城市管理基础。把旧城区以社
区为单位进行环境改善和谐社区整治后,引进小区物业管理;已覆盖物业管理的小区要一手抓稳固,一手抓提高,引导具备条件的居民
小区(楼)成立业主委员会,进一步提高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二是做好城管进社区工作。去年底街城管中队已经在社区建立“一区一
员”制度,公示了责任人的姓名、联系电话,责任落实到岗到人。接下来就是如何加强管理的问题,要做到管理网络进社区、管理内容
进社区、管理手段进社区、法规宣传进社区,密切城管与社区的关系,切实为群众解决问题。三是对“六乱”等现象,要从根本上进行
管理,重点抓好主要大街、肉菜市场周边以及重点“窗口”地区的整治,通过深入到位的宣传、规范化的管理,使“六乱”工作经常化
、制度化,避免突击管理所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四是加强对街道环卫站、消毒站的日常管理,全面落实责任制,加强环境
卫生整治力度提高保洁率,加大除四害消杀工作力度防止疾病传播,全面改善旧城区环境,建设和谐社区。
五、结合实际,选择适
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每条街有每条街自己的特色,作为老城区的老街,平房危房多、居民生活水平较低、没有成片的机团宿舍,很难象
别的街一样轻易就可以圈地成小区并引进物业管理公司,但我们可在实际考察的基础上,以条件是否成熟为标准,哪里成熟创建哪里,
一步步地推进创建工作;小区创建成了,物业公司不愿进驻,居民群众不肯接受,那就变通一点,在保证了保洁、保安的情况下,通过
让利等方式,先把物业公司请进来,让群众一步步地接受,给彼此磨合的空间。由此可见,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老城区、老街,必须
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做工作。
六、抓好队伍建设。要抓好三支城市管理队伍的建设,保证及时处理群众投诉,确保辖区
范围内城市管理工作的日常化、规范化、高效化。结合辖区实际,一是抓好街道卫生保洁队伍的建设,及时发现、及时清理卫生死角,
保证辖区范围环境的长期干净整洁状态;二是抓好街道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和市容环境监督员队伍的建设,全力开展辖区范围内的整治“
一、我县城市治理法律情况近况
我县新城区现有面积8平方公里,13余万人,随着县城市治理行政法律局的成立,相对集中行政处分权的行使,我县的城市治理工作正逐渐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因为城市治理体系体例未理顺,条块关系不协调,法制不健全等缘由,城市治理难以构成合力,难以构成一起负责,一起参加治理的制约机制,城市治理仍处于行政治理与依法治理并存,人治与法制相连,法律与抗法同在的复杂矛盾抵触中,严厉障碍了城市治理走上科学、长效的治理轨道。
当时社会各界对相对集中行政处分工作的期望值十分高,而城管法律的情况又很差,两者之间的反差不断是困扰我们的难题之一。如在整治无照商贩时,我们要面临三种分歧治理对象,一是社会弱势群体,二是唯利是图者,三是违法对立者,反治理事情较多,并且非常复杂。良多市民一方面要求法律治理部分按照有关司法律例予以取缔和处分,甚至以为司法律例的力度不够,但愿重罚重管。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市民对无照商贩极为同情,在法律进程中,常常围观甚至围堵法律人员、车辆,无形滋长了违法者的气焰。从外表看是群众不睬解不支撑,其本质是深条理的,如社会需求问题,弱势群体的营生问题,对治理部分的逆反心思问题等。
二、改善法律情况的建议
(一)进一步增强城管本能机能的宣传,是营建优越法律情况的前提。
1、城市治理行政法律局作为一个城市治理综合法律的部分,其本能机能还没有被广阔市民所调查和认知。因而碰到法律受阻时,常有不明就理的群众围观起哄。从近况看,还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首先,城管法律机关要把城管法律人员特殊能喫苦、特殊能贡献、特殊能忍耐、特殊能战役的精神向社会传达,以取得各级指导、社会各界对城管法律工作和法律人员的了解和支撑,提高城管法律机关的公信力和城管法律人员的亲和力。其次是做好相关司法律例、政策的宣传。应用新闻媒体、网站、常识竞赛、律例征询等方式,大力宣传城市治理方面的司法、律例、政策,提高市民的司法认识,营建优越的城管法律气氛,然后使广阔市民可以盲目地舆解、支撑、承受、共同城管法律工作的顺畅开展。
2、增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协作,从正面指导大众,宣传步队新形象。新闻媒体是城管法律宣传和言论监视的首要载体,我们城管法律机关要进一步高度注重和充分发扬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最大限制地用好传媒的积极效果,最大限制地削减负面效应。经过媒体,大力弘扬正气让社会言论、各级指导公平地评价城市治理行政法律工作,一定法律队员的成果;客观地看待我们这支刚成立的年青城市治理行政法律步队;要看到虽然我们的步队还存在着如许和那样的不足,但我们的步队是富有生机的,我们的工作是积极努力的,我们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让大众晓得我们的步队视形象如生命,不断为改善形象在努力。
(二)增强本身建立,提高步队本质是改善城管法律情况的必备前提。
1、增强常识储藏。随着城市治理相对集中行政处分权工作的不断深化,城市治理工作的领域愈加宽广、工作内容愈加丰厚、工作方法愈加多样。一切这些都对城管法律人员的营业程度、常识构造、工作办法、应变才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法律人员不只要具有坚决的政治崇奉,还要纯熟把握城管法律营业常识。因而,城管法律人员必需坚持注重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用新的常识充分本人的思想,优化本人的常识构造,切实提高本身的思想程度和工作才能。构成优越的学习气氛,提高了营业技艺,完成了由经历型向学习型机关的改变。
2、增强作风建立。坚持文明法律,必需从城管法律步队思想作风建立抓起,在正直法律思想、改变法律观念、改良法律作风上下功夫。一是执行“三公开”,即政务公开,准则公开,做事顺序公开。二是果断根绝“吃、拿、卡、要”等不良景象,对违纪违法人员严厉查处,加强了机关工作的通明度,保证了广阔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能直接、实时反应,然后进一步改良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城市治理的效率和程度。三是法律执行罚缴别离,进出两条线治理,收费、罚款悉数到指定当地交纳。重塑了法律机关高效、清廉、勤政为民的新形象。
(三)健全司法系统,是改善城管法律情况的基本。依法行政的前提是要有法可依,司法律例建立的滞后,已严厉影响到了城市治理法律工作的正常开展。相对集中行政法律是个重生事物,城市治理机构的设置应有司法根据和响应的法律主置。只要经过立法,确以为城市治理的正当主体,城管法律局才干理直气壮地开展工作,只要城市治理工作有了明确的司法支撑,才干谈可持续发展。因而须尽快制订合用于城市治理综合法律,操作性强的当地性律例或条例,使之成为可以遵照的司法系统。不然处置违章行为对方拒不顾全时,法律人只能一筹莫展。因而健全司法系统才是最基本和最应先行的工作。
一、城市道路交通现状与原因
目前城市道路交通十分堵塞,基本每条道路塞满了汽车,象蜗牛一样慢慢地爬着,有时甚至是一动不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给造成负面影响,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规划设计先天不足
道路建设规划不够合理,超前意识不强,历史欠账太多,缺乏统筹和科学论证,造成城区路网结构不尽合理,交通循环不够流畅。停车场规划建设未得到重视,停车场建设不够,满足不了日益增加车辆的需要,特别是人口密集场所,缺少充足的公共停车泊位,加剧了占道停车和乱停乱放的现象。
(二)人为因素加剧交通堵塞
市民遵守交通秩序意识还不够强,由而产生的人为因素更加剧交通堵塞。比如:行人闯红灯、横穿道路、翻越隔离护栏等违法违章行为时有发生,出租车急刹急停,骑摩托车不戴头盔、超速行驶、随意调头、乱闯红灯等现象屡禁不止。商家占用车道营业,地下停车场为改为商场,单位和个人的车辆在公共道路上乱停乱放。
(三)管理落后跟不上形势要求
交通管理虽有很大进步,但比起日益增加的众多车辆和日益严重的交通堵塞,交通管理手段仍然落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一是执法不严,管控难以到位。受办案指标考核的影响,少数执法人员执法理念存在偏差,对交通违法行为往往重罚款、轻教育,重机动车辆查处、轻非机动车和行人管理。交通运管部门对外地车辆和非法营运的车辆还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解决城市道路交通堵塞,让道路畅通,城市美丽起来,事关每一个市民的切身利益,事关的城市形象,是构建平安、和谐的重要内容。加强城市道路管理,是一个涉及人、车、路、环境的动态系统工程,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交通规划,改善交通环境
要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完善城区路网结构,形成城区道路环状循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确保交通顺畅。要加快公共停车场建设,将城区公共停车场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切实改变城区车辆停放混乱的状况;针对主城区停车难、停车乱的现状,公安、建设等部门要按照主干道每500米有一个小型停车场的要求,逐步规划建设一些小型停车点。对已建成的停车场,要发挥其功能,尽早解决地下停车场挪作他用的问题。
(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交通行能力
要充分认识公共交通这项公益性事业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加快城市交通结构优化调整,在规划、投资、建设、运营和服务等各个环节,为公共交通发展提供优先条件。要增加公交线路和公交车辆,统一规范管理,提高公交通行能力,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堵塞的作用。
(三)重视交通宣传教育,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交通安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市政府要把《道路交通安全法》列入普法重要内容,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要履行好自身职责,配合公安交巡警部门共同做好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形成社会化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机制。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大交通宣传教育力度,选择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谴责不文明的交通行为,提高全体市民遵守法规、安全出行的意识。教育部门要着眼于未来,从小抓起,把交通安全知识纳入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增强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做遵守交通秩序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