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地理学课程论文

人文地理学课程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人文地理学课程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文地理学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措施;教学质量;改革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34-02

国家十分重视教育质量提高,因为教育的发展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战略部署,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靠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提高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的教学质量利于增强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国务院在2010年就21世纪头20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尤其是优化本科教学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要深化改革并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从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更是要积极主动地担当起教育一线工作者的重任,将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进行教育改革的目的。

自上世纪末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之下,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出现了极大的变革,科技推动经济的腾飞。就人文地理方面来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但是,全球各个经济区域之间的发展并不平衡,而且,生态环境背负着经济增长带来的后果,环境污染加重,生态失衡,自然资源出现匮乏等一系列问题日渐显著。人类社会发展至20世纪后半叶,不仅出现人口膨胀、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业增长、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人文社会问题,而且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资源匮乏等重大环境问题也开始显现,成为各界关注的主要问题。在科技革命不断向前推进的大趋势背景之下,怎样实现生态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之间的和谐则是国际地理学界现在正在面对的重要任务。高等教育学院作为人文地理专门性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高校要主动肩负起这样的社会责任,积极建设重点学科,提供专业性人才的培训阵地。就在地理类、资源环境类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来看,《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是两个比较重要的基础类课程,其中《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该课程从人地关系的理论出发,对不同的人文现象、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在的地域结构构成和变化的特点进行分析,该过程会涉及到对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学习和探究,总的来说,是一门内容丰富,极具社会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特点的学科。该课程涉及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其内容丰富多彩,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地域性、动态性的特点。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人文地理教学方面的教学实践将在下文中从如何提高人文地理教学质量的问题出发,简要探讨开展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几个重要环节的改革,总结出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今后的人文地理教学提出相应的参考性意见。

一、人文地理学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人文地理学是以文化地理学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人地关系为核心,涵盖社会、人口、经济、语言、宗教、民俗、城市、政治等诸多内容,且涉及现实中许多热点与焦点问题,如文化现象、、经济发展等。所以如何能让学生多领域、多学科、多方位地去了解和学习知识,主动拓宽视野,以及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综合动态地分析事物的能力,是人文地理学教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真正传达人文地理学思想理念的深层意义。如今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充分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要按照针对性、效率性和可行性的原则,正确、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把多种教学方法优选组合,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各教学环节中,才是提高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手段。

二、人文地理学教学方法改革

1.大力开展启发式教学。人文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广泛,单一的教师授课方式会加深学生对一些抽象知识的理解。教学授课方式由单一性授课转变为启发式授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会更加增强。教师在人文地理教学的时候就要认真地设计好教学内容,通过实例启导学生深入到课本的理论知识中去寻找答案,然后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思考分析。由此帮助学生在学习人文地理知识的同时拓展学习的思维,积极地创新和探索。

启发式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积极地发挥其主导性作用,教师为主导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例如,在学生通过自由讨论活动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质疑的时候,教师不是直接为其解释和答疑,而是要引导学生利用手中可以利用的课本和资料,通过参加学习小组、活动团体等方式积极地交流来实现自己对问题进一步理解,这样一来,教师在做知识的分析和总结的时候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容易了。合作性的探讨有利于学生深入地获取新的知识,教师的引导性问题有利于对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做进一步的指导并及时地对其知识的理解做出评价和纠正,有利于学生及时改正错误;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个进程的观察实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思路。

2.运用多媒体引导教学。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型的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知识。这种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课程的内容设置一般都比较多,涉及到的知识包含各种方面,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觉到抽象难懂,此时,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以PPT、音频、视频等形式将具体的人文地理情境真实地再现,学生通过这种能够刺激感官的逼真学习环境能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多媒体教学的好处就在于能够带动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措施。

3.合理采用对比式教学。在人文地理学教学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一般包括地理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状况、生态环境、人口分布、民俗文化、经济状况等,区域之间有相类似的情况也有其具体的差异存在。要让学生对地理区域的人文地理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就需要一个分析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采用差异性和相似性的对比分析,因为针对特殊的差异一定有一些历史的人文和地理相关的深层次的原因。例如,教师可以做一个分析城市间地理差异的PPT文件,提供比如香港和澳门两个城市的地理景观图片,让学生从每个城市的不同人文特色判断其所在城市,再比如对比东、西部人们的饮食习惯,同学们可以从不同地理区域人们对于酸辣甜咸等口味的偏爱进行判断,并针对这样的口味偏好进行其自然元件、民俗习惯等方面的特色的了解。教师采用对比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层次来思考问题并探索其中的原因,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4.重视地图教学法。地图,宏观地反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地理教学中离不开地图教学。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若是用语言进行描绘的话会比较烦琐和抽象,而图像比较直接而客观,地图教学法是一种形象的讲解法。运用地图案例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特色,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很多复杂而抽象的知识可以通过图像形象、直观地获得,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还能培养读图、识图的能力和思维的拓展。例如,岩石的变化、地壳的运用、星体的运行等知识的讲解就可以通过版图、版画讲绘等方式将地理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展现出来。又如,人文地理中涉及到的人口、民族、宗教等都可以通过其分布图轻松地掌握。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媒介,通过读图获取知识,再通过用图将所学的地理事物联系在一起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很重视地图教学法。

5.教学手段、风格与技巧改革。教学手段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载体或设备,人文地理学课程内容具有动态性、交叉性、综合性等特点。而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符合此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风格是一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技能、技巧的合理组合和运用,是教学活动个体化的重要表现。教师要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学风格就得注重教学技巧的学习:首先是发挥好教师的导向作用,每个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设计都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和启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其次是要提高查阅文献能力,阅读是扩展一个人的知识和生活领域的重要措施,学生要获取知识就得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积极地扩大阅读量,独立地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科学地运用相关知识。在人文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交代实践部分的布置分析、研究工作内容后,采用查阅文献指导法,给学生列出一些查阅文献的任务,让学生能通过阅读和写作,完成自己的实践报告、论文等任务。

教态的完善。教师教态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形体动作以及教师的语言、语调、面部表情的综合体现。教师的教态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到教者本身的讲课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别注重教师的教态,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互动配合默契,课堂气氛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

三、结语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在进行人文地理教学时,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将这几种教学手段紧密结合、衔接一致才能达到人文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真正达到培养社会需求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才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及创新才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人文地理学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本章主要向大家介绍了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论文参考文献多篇写作及规范格式,与文献撰写案例;以《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改革目标取向及实现路径研究》例题参考文献为标准。

[1]保继刚.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到理想主义理性回归——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30年回顾[J].地理学报,2009,64(10):1184-1192.

[2]保继刚.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的现状与反思[J].旅游学刊,2010,25(10):13-17.

[3]刘智运.论高校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6(2):24-27.

[4]许箫迪,王子龙,谭清美.知识溢出效应测度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7,28(5):76-86.

[5]赵勇,白永秀.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09(1):144-156.

[6]王坤.知识产权对象中存量知识、增量知识的区分及其功能[J].浙江社会科学,2009(7):54-59.

[7]聂长建,李国强.从“知识增量”向“知识升质”:以法学研究为例[J].理论与现代化,2012(3):62-69.

[8]张建华,刘仲英.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贡献激励机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7):966-970.

[9]石中英.知识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教育变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4):1-7.

[10]宣勇,钱佩忠.知识增长与学科发展的关系探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21-26.

[11]杨冠雄.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J].国外人文地理,1988(1):43-46.

[12]王宁.旅游中的互动本真性:好客旅游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6):18-24.

[13]章锦河,张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J].地理学报,2004,59(5):763-771.

[14]左冰,保继刚.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西方“旅游增权”理论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8,23(4):58-63.

[15]唐文跃.地方感研究进展及研究框架[J].旅游学刊,2007,22(11):70-77.

[16]杨奎松,谢维扬,赵世瑜等.遵守学术规范推进学术对话——关于“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的笔谈[J].中国社会科学,1999(4):49-71,205.

[17]郭来喜,保继刚.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研究,1990,9(1):78-87.

[18]Corley,K.G.&D.A.Gioia.Buildingtheoryabouttheorybuilding

[19]张茂泽.论学术批评[J].学术界,2001(2):85-99.

[20]保继刚,王宁,马波等.旅游学纵横——学界五人对话录[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21]毛丹.理想主义的改塑与解构[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3):99-108.

[22]保继刚,张骁鸣.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检讨与反思[J].地理学报,2004,59(S1):132-138.

附1:《论我国地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大道.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与全球变化研究[J].地理学报,2011(02):147-156.

[2]柴彦威,塔娜.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近期进展[J].干旱区地理,2011(01):3-11.

[3]刘卫东,金凤君,张文忠等.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12):1479-1487.

[4]保继刚,尹寿兵,梁增贤等.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12):1506-1512.

[5]方创琳,周尚意,陆玉麒等.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12):1470-1478.

[6]蔡运龙,李双成,方修琦.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J].地理学报,2009(11):1363-1374.

附2:《旅游地理学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微观领域.人文地理,2008(3)

2.朱桂凤.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理论与实践探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4)

3.冯琼兰.关于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高教论坛,2008(1)

(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1331)

附3:高职《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育

参考文献:

[1]李晓梅,项桂芳,彭花燕.谈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职

业素质培养[J].十堰职业技术学学报,2007,(8).

[2]李向群,卢睿.旅游人才综合素质研究[J].南宁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2007,(12).

[3]李因,汪艳丽,梁磊.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

人文地理学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毕业生去向 调查分析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中图分类号:F24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255-0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属于地理学类,可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具有学科基础广、专业口径宽的特点,各高校培养定位存在资源环境规划、城乡规划、数字城乡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等多种倾向,因此毕业生去向也非常广泛。本文以黑龙江科技大学这所地方本科高校为例,在已有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至今为止9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为在校生提供有借鉴意义的实用信息,也为本校和相关院校专业定位提供参考。

一、专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科技大学在2002年设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03年首次招生,2013年正式更名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与制图等信息化测绘技术,立足于城乡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面向城乡规划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治、土地评估、测绘地理信息等行业和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秉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强化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依托专业实验室、3S实验室等校内实践基地,以及已经建立的20余个稳定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加强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习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专业自2004年第一轮立项建设以来,借助教学评建大好契机,围绕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定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新一轮专业建设达到了校重点专业的要求。

二、毕业生去向总体分析

本次调查分析的对象是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07―2015历届毕业生,样本容量为368人。调查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考研、就业等基本情况。调查分析的来源是连续多年建立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调查结果显示了2007―2015届毕业生去向的总体状况,毕业生累计考研率达16.3%,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占14.9%,就业于国土调查规划、城乡建设项目管理、房地产评估咨询、农林矿产资源、地理信息技术开发等企业的毕业生占68.8%,如图1。

三、毕业生考研分析

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总人数为59人。2007届考研10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5.8%;2008届考研14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5%;2009届考研8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4.0%;2010届考研7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4%;2011届考研2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6.7%;2012届考研5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0.8%;2013届考研3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0%;2014届考研2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8%;2015届考研7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7%,历年的考研率变化趋势详见图2。以上数据显示历届毕业生考研率并不稳定,主要受当年就业形势、学生意愿和生源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把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学科分为地理类、农林遥感类、资源环境类、经济管理类及其他五类。通过数据分析(见图3)可知,考取地理类学科的毕业生为28人,占考研总人数的47.4%,所占比重最大,其他如考取土地资源管理、生态学、农林遥感等方向的研究生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由于地理类学科在本专业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学科中所占比重最大,所以对地理类学科考研情况进行详细统计分析(见图4)。地理学科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育四大类。考取自然地理学研究生为10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35.7%;考取人文地理学研究生为4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14.3%;考取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生为13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46.4%;考取地理教育研究生为1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3.6%。可见地理学科中考取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的比重最大,主要是因为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朝阳产业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而且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四、毕业生就业分析

对本专业2007―2015届除考研之外的309名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就业于国土调查规划企业、城乡建设项目管理企业、房地产评估咨询企业、农林矿产资源企业、地理信息技术开发等各类企业的人数为254,占总就业人数82.2%;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为55人,占总就业人数17.8%,详见图5。

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去向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参军、事业单位,其中行政机关单位就业人数为42;参军人数为4人;事业单位就业人数为9人。显然在行政机关单位就业人数最多,但是由于受国家政策和就业形势等方面的影响,行政机关单位的就业人数集中在2007―2010年,以后迅速下降,近年来几乎为零,如图6所示。

就业于企业的去向主要有国土规划类企业、房地产评估咨询企业、城乡规划设计企业、地质勘察类企业、地理信息技术开发企业等。其中在国土调查规划类企业就业的比重最高,在规划设计类企业和地质勘察类企业就业的比重最低,由此可见国土规划类企业是本专业学生在企业就业的重要领域。在各类企业就业的比重详见图7。

五、结论

通过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07―2015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得出:虽然历届毕业生考研率不稳定,但考研学科方向相对集中,主要以地理学类为主,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和自然地理专业占绝对优势。在行政机关就业的毕业生集中在2007―2010年;在企业就业的比重较大,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就业的重点领域面向现代企业,而在现代企业就业的历届毕业生又以面向国土行业为主,主要从事国土资源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复垦专项规划及项目设计、地籍测绘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工作。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教出版社,2012

[2] 谢启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使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5(1)

[3] 吴晓敏,董萍,陆翔,等.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4] 王兰霞,王蕾,李巍,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思考[J].经济师,2012(9)

[5] 王兰霞,赵喜江,王蕾,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面向探讨――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2)

人文地理学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18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简章

为了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选拔质量,强化导师、学位授权学科负责人在吸引优秀生源和博士招生选拔过程中的权力和责任。资源环境学院特制订本方案,具体办法如下:

一、适用范围

本实施方案适用于资源环境学院所有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的普通招考、硕博连读考试方式的考生。

二、申请程序

(一)申请条件

符合我校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中规定的报考条件。

(二)报名

1.报名网址:yz.lzu.edu.cn

2.报名时间:2017年12月1日-12月31日

3.符合申请条件的考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网上报名系统进行报名,详细情况和有关要求按照《兰州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和《兰州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报名须知》执行,并登录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网站,在《资源环境学院2018年博士生报名须知》中下载所需要的报名材料。

注意:(1)请正确填写姓名、身份证号及各阶段已获学位(学历)证书编号等信息,以上信息必须与学信网上一致,否则将不能通过教育部录取资格审查。(2)按网报系统要求提交部分材料的电子版,作为准考资格复审的必要材料。(3)电子照片将用作考试、录取通知书、入学后学籍管理、档案材料以及校园卡等用途,请认真准备。考生在进行网上报名时须上传照片一般应为蓝(白)色底色的免冠头像数码近照,图像必须清晰,格式须为jpeg,大小控制在35k以内。相片尺寸为150(宽)×200(高)像素(pixel)。请考生在网上报名前,提前按上述要求准备电子照片。严禁通过软件合成、修复、修饰电子版照片。

(三)报名考试费

1. 报名考试费包括初试和复试两部分。根据甘发改收费〔2010〕1915号收费标准,报考普通招考方式的已获硕士学位和应届硕士考生报名考试费为每生200元,报考普通招考方式的同等学力考生报名考试费为每生290元。硕博连读考生报名考试费为每生110元。所有考生的报名考试费均采取“网上缴费”方式进行缴纳。

2. 未按期缴纳报名考试费的考生,视为自动放弃兰州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报考资格。考生报名前请自审资格,网上缴费成功后,所缴纳的报名考试费不再退还。

(四)申请材料提交

申请材料的模板可在资源环境学院网站下载,考生在网上报名成功后,请以EMS邮寄方式将有关报考材料于2018年1月9日前寄送到资源环境学院办公室,硕博连读考生将材料直接交到资源环境学院办公室。逾期未寄(交)到者,视为自动放弃兰州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报考资格。

1.普通招考考生需递交的申请材料

(1)《兰州大学2018年博士网上报名信息确认表》:网上报名成功后打印出的博士生网上报名信息,须本人签字确认,并粘贴一寸、近期、免冠、彩色照片1张。

(2)《专家推荐书》2份:一份由考生硕士阶段的导师填写(非应届考生可由所在单位相当教授职称的专家填写),一份由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的教授填写。

专家推荐书是资源环境学院确定博士生考生报考资格的重要依据,推荐人须给予高度重视。专家推荐书主要内容应包括:说明与考生的关系和对考生的了解程度、考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课程成绩、外语水平、科研能力、协作精神等。专家推荐书应由推荐人根据自己对考生的了解,实事求是、客观的亲自填写,并签字密封。如果专家推荐书的传递过程和撰写真实性受到质疑,资源环境学院不再进行真伪判断,直接取消该生参加“申请考核”的资格。专家推荐书格式请从资源环境学院网站下载。

(3)《科研计划书》:考生结合招生目录上拟报考导师的研究方向,选择某一具体项目(但不要求是将来博士期间必须做的内容),撰写一份科研计划书,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研究。计划书内容包括研究题目、目的与目标、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创新点等,列出必要的参考文献。除了寄送纸质版,还请将电子版科研计划书发送至ldzyhjxy@163.com。

(4)《兰州大学2018年报考博士研究生申请材料列表》以及佐证材料:佐证材料包括本科及硕士阶段的成绩单(加盖公章有效)、公开发表(出版)的论文(专著)、科研成果、获奖证书等材料的复印件,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或其他英语能力考试证书复印件,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还须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应届硕士生可提供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和主要结果)。

(5)硕士学位、学历证书(或证明书)的复印件:已获硕士学位人员提交硕士学位证书、学历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研究生证复印件;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提交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持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报考者,还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报告复印件。

(6)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同等学力人员还须提交以下材料:

①《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兰州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考生报考资格审查表》。

②已修硕士课程成绩单。

③中职或中职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复印件(若为公务员,请出具公务员身份证明)。

有正式工作单位的在职考生,还须提供在职单位同意报考的书面证明,并注明是否在职培养。

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还须提交由考生所在省教育厅民教处(或高教处)审核签字盖章后的《报考2018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

2.硕博连读考生需递交的申请材料

硕博连读考生除提交(四)中普通招考考生需提交的(1)、(2)、(3)、(4)材料外,还须提交以下材料:

(1)《兰州大学2018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硕博连读考生专用)。

(2)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有正式工作单位的在职考生,须提供在职单位同意报考的书面证明,并注明是否在职培养。

(五)报考资格审查

学院根据考生提交的报考材料,对照申请条件统一完成考生报考资格的审查工作,并报研究生院备案。报考资格审查通过的准考考生名单,将于报名现场确认前一周在资源环境学院网站上公布,考生也可电话咨询是否准考情况。

(六)报名现场确认

1.确认对象:普通招考方式准考考生(硕博连读考生不进行现场确认)。

2.确认时间:2018年3月上旬,具体时间网页或电话通知。

3.确认地点:资源环境学院办公室(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观云楼1409室)。

4.有效证件:

(1)考生本人居民身份证原件。

(2)考生本人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持研究生证原件)、境外学位证书还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学历认证报告原件。

(3)提交申请材料中其他有关材料原件。

■以上证件和材料不全和不符合报考条件者,取消其报考资格。

三、考核与录取

所有准考考生的各项考核均由资源环境学院组织实施,包括同等学力考生的加试科目。考核的时间、地点详见学院网页。

(一)申请材料考核

资源环境学院按专业成立申请材料考核小组(包括考生报考的导师,一般不少于5人),根据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和科研计划书,分别进行考核,并给出成绩。申请材料评价和科研计划书考核满分均为100分。

(二)笔试考核

笔试内容包括专业英语和专业基础课两部分的考核。硕博连读考生不参加笔试考核。

1.专业英语

主要考察各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不指定参考教材。考试时间为1.5小时,满分100分。

2.专业基础课

主要考察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灵活运用能力,不指定参考教材,考试时间为1.5小时,满分100分。

(1)自然地理学专业笔试科目:自然地理学

(2)地球系统科学专业笔试科目:自然地理学

(3)人文地理学专业笔试科目:经济地理学

(4)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笔试科目: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

(5)环境科学专业笔试科目:环境学

(6)第四纪地质学专业笔试科目:地貌学与地质学基础

3.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

(1)政治理论: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科学哲学。

(2)自然地理学专业加试科目:全球变化,地理环境总论。

(3)地球系统科学专业加试科目:气候学、地貌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任选两门。

(4)人文地理学专业加试科目: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学。

(5)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加试科目:专题地图制图原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6)环境科学专业加试科目:环境地学信息系统、环境生物学、有机地球化学任选两门。

(7)第四纪地质学专业加试科目:全球变化,地球科学进展。

(三)综合面试

资源环境学院按专业成立面试专家小组,对所有考生进行综合面试。面试专家小组由不少于五人的本学科副教授职称(含)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以上专家组成。面试小组对考生的基础知识、科研素质、综合能力,对科研计划书中所提计划的阐述以及英语听、说、读等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无记名打分。每位考生的最终综合面试成绩为所有专家打分中,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成绩,满分100分。

面试要求考生准备10-15分钟的PPT向专家组报告,专家提问不少于10分钟。PPT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2)前期成果介绍;(3)科研计划报告,即对本人已提交的科研计划书进行汇报并作必要阐述等。

(四)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

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

学院党委组织参加复试的考生如实填写《复试考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情况表》,并对考生填写的考试作弊等受处罚情况进行认真核查;安排专人(包括党政干部、复试小组专家、导师等),对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进行考核,通过与考生面谈的方式,直接了解考生思想政治情况,并给出考核评语和考核结论,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五)体检

参加复试的普通招考和硕博连读考生均需到兰州大学校医院进行体检,体检时须空腹,同时携带一寸、近期、免冠、彩色照片1张,未参加体检或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六)录取

1.成绩排名

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本单位所有考生的考核成绩,确定申请材料评价、科研计划书、专业英语、专业基础课、综合面试成绩以及同等学力加考科目的最低录取分数控制线。

达到学校及学院确定的最低录取分数控制线的考生(包括硕博连读生),按照申请材料评价占10%、科研计划书占30%,综合面试占60%的比例计算总成绩并进行排名。

2.成绩公布

全部考核项目结束后七个工作日内,将所有考生的成绩在资源环境学院网页予以公布。

3.拟录取名单确定

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校有关录取要求,结合本单位博士招生计划、考生总成绩排名、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结果及体检结果等确定拟录取名单,并在网站上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上报学校研究生院进行最终审核。

四、招生纪律

整个考核过程严格遵守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考研辅导活动管理的通知》(教学〔2008〕1号)规定,除考试大纲外,不得以其他任何形式划定考试范围,任何人不得举办任何形式的考研辅导班;在岗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参加考研辅导活动(包括社会上的考研辅导活动)。

对在招生工作中违反有关规定、有舞弊行为或给招生工作造成损失的人员,有关部门将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或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对在报考中违反有关规定、弄虚作假或有舞弊行为的考生,有关部门将视不同情况分别给予批评教育直至取消其报名、初试、复试、录取、入学资格或学籍的处理。

五、联系方法

联系部门:资源环境学院办公室

联 系 人:吕卉

学院网址:geoscience.lzu.edu.cn/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观云楼1409室

邮政编码:730000

联系电话:0931-8911843

六、其他

人文地理学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字:自然地理;教学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127-02

21世纪是教育、知识和人才需求的时代。在知识经济发达的时代,其本质是“创新”,“创新”对教育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重要的是树立“教育创新”的意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与自然地理学相关的各专业在教学观念、内容、方法和目标上更需要不断地创新,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狭隘专业观、课程观、学时观等,尤其是在课程设置上,要与时俱进,适时地增加国家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新项目,让学生更早的接触科研,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获取最新的知识技能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国家需求的人才,根据自己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笔者根据长期以来从事自然地理教学的经验,就如何对自然地理学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创新提出探讨。

一、课程性质

自然地理学是全国高等院校地理学各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1]。自然地理学也是一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空间分异特征、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学科[2]。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受到人类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人为环境和自然面貌没发生变化的原始环境,要求人类要探索自然、了解自然的奥秘和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而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自然地理学的学习和研究与很多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如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自然资源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因此,自然地理学课程的体系和性质决定其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验教学环节。

二、问题

1.课程和体系结构不合理。中国现行的教育课程体系,是在学科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构建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专业性,理论教学内容比例过大,缺乏反映当今科学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内容。因此,导致自然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较少,缺少人文精神的培养,实践教学和能力的培养薄弱,教育类课程过于理论化,脱离中学自然地理课程改革实际和不易操作的弊端日益显现,政治理论性太浓,脱离实际严重,缺少针对性综合性应用性,需要整合。

2.实践教学观念落后[3]。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无论是自然地理教学还是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注重教学理论轻视实践的观念已习以为常。通过调查,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占专业课总学时数极少,其中包括自然地理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教师带领学生野外实习;第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室内试验;第三,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经验。其中以室内实验为主(这种室内实验占总课时很少),很少进行野外实习,致使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实践教学的目的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然而,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把课堂所学到的学科原理、方法和内容的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技能。因此,要加快改变实践教学观念,以此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实践应运能力。

3.教学模式陈旧。在很多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一直占主导地位,即老师是教学内容的传授者,是教学的指挥棒,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教学的被动者,教材是教的内容,课堂则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总之,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由于受被动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依赖于老师和盲目崇拜书本的思想,也形成了一种不爱提问、不想提问,更不知道提问什么的思维习惯。这种被动式学习方法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在这种压抑的学习环境中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改革

1.改革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教材结构是否科学、完善,教学内容是否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动向,教材体系是否适合学生的思维模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每个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如何,其本质上讲,主要取决于学生学了什么课程,并从所学课程中学得了怎样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地理学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其理论和应用方面的重点知识大多涉及我国目前社会经济的热点问题。特别是人地关系的问题、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关的提出、生态文明理念等理论提出后,对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具有指导作用。地理学科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人类社会中迫切、急需的实际问题,因此,要求自然地理教学要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做到以下几点:(1)自然地理学教材修订应当注重从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视角出发,把当前社会最新的观点、多种学科融合、综合和交叉的思路与方法贯穿于整个教材内容中;(2)应将系统的观点、区域的观点、全球变化与可加强学科内容融合,进行综合研究,以培养学生全局意识和辩证的思想;(3)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当前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话题,研究成果颇丰,可以适当的将研究成果增加到相关的教学内容中,加强对地理学应用的学习;(4)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涵养和社会生活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对教学内容需要适当补充和更新,并且与实践紧密结合。只有内容新颖,逻辑关系严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新的知识和方法,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2.以学生为本,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创新,自然地理学的战略目标也随之发生变化,其目标是:重新修订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培养适应新世纪、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服务,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4]。国家对自然地理学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地增加,但同时对地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不足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其学习激情,但却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实践能力,只有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随着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管理的深化,自然地理的实践教学也应时代的要求进行变革。在教学方式上,除了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之外,学生要积极参与教师的课题,适当的撰写有关自然地理课程的论文,鼓励学生大胆的参加各种大学生技能大赛等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培养学生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学科思维[5]。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对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创新思维有巨大的影响。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应当掌握熟练地掌握与自然地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其次,要了解最新的科研知识和实践方法,并且要具备亲和力和好奇心,要引导学生对实践内容进行交流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教师交流进修的机会,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同时配备齐全实践教学设备,以激励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最终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学有所用。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熟练地应用课堂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使学生易于理解,加深记忆。可运用以下几种实践教学方式:如普通的自然地理学室内实验、部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小组野外考察、区域专题调查等实践方式[6]。通过上述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环境的理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在野外实践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但最重要的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实习内容和区域的详细资料,教师根据具体的情况,挑选适合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可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探究性和综合性实验。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组合,熟悉所实践的内容,掌握相关的知识,进行实际观测和现场讨论,通过教师的现场指导、归纳和总结,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理解撰写实习报告进行。以此通过实践教学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是建立自信、团结协作、自我提高、增长才干的有效措施之一,达到实践活动的预期目标,满足社会对地理学人才的需求。

四、结论

由于科学发展观、知识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等理论的提出,自然地理学学科教学必须不断改革与创新。通过对自然地理学的不断地改革,会取得以下的成效:(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不断提高学生洞察事物的能力;(3)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学有所用;(4)拓宽思路,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5)提高教师的教学和道德水平,培养适合国家的人才。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和老师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参考文献:

[1]伍光和.从综合走向和谐自然地理学教学的感悟[J].中国大学教育,2007,(7).

[2]何彤慧,李龙堂,陈晨.自然地理学教材体系的变动与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3,(5).

[3]陈季,黄秀英.对高等师范地理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1(6).

[4]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现代自然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1999.

人文地理学课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风水文化 教学方法 内容设置

中国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受西方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影响颇深,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课程结构和评价标准。伴随着高等艺术教育大众化、市场化进一步加深,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逐年提高。因此,高等教育中与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相关的知识应进行扩宽,教学上应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以便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

风水是中国较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现象,是中国人创造的自然、人文和谐关系的一种理论,是关于居住(阳宅)和葬地(阴宅)环境选择的学问。从古至今,风水一直以一种人类活动的经验积淀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梳理历代有关风水的文献不难发现,风水文化与环境设计的形成、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历史实践影响了数千年人类文明的进程。

环境设计主要是用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手段解决自然、人工、社会三类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中国的风水思想正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蕴含环境设计的理念,可以看成是初级的环境科学,这在“人文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环境心理学”的论述中都有体现。将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引入到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科学地甄别其内容,系统地学习其精髓,可以帮助我们探讨中国古代城市、村落、住宅与环境的关联性,为深入了解聚落结构、建筑外部空间布局和内部细节营造提供依据,也为当今环境设计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提供指导。

一、风水作为专业课程的文化解读

风水观念源远流长,一些人认为最迟也是始于周代,从此风水便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结下不解之缘,成为中国人追求理想环境的代名词,人们试图凭借所选的佳境招致幸福。风水按照“气”“阴阳”“四灵”“五行”“八卦”等学说展开,形成两大流派,即形势派和理气派。风水以“负阴抱阳”为基本格局,以对宇宙天地的迎合、引导和顺应为总体思想,逐渐发展成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植根于社会的各个层面。

风水的产生早于其他学科,风水理论以传统哲学观念和方法为基础,架构的思维体系中有一部分心理因素,因而在被某些缺乏科研依据的商业机构或个人肆意转变为牟利手段之后,风水被看成是封建迷信的产物,受到大部分学者的批判。笔者认为,风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存在,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的整体审美思考,尽管其发展存在着许多历史的、认识的缺陷,范畴也欠精密,但不应一味采取盲目的排斥态度,而应用理性的视角发掘其科学智慧的一面,填补长期以来由于思想禁锢而造成的学术空白。

如今,很多研究者从民俗学、地理学、文化学、建筑学、规划学等不同领域探索风水,有些院校在研究生阶段设置风水相关科研方向,相比之下,风水本科教育刚刚起步。笔者认为风水具有当代价值,应该作为通识文化继续在当今社会发挥作用,在环境设计本科阶段设置相关课程,使风水美学融入到建筑规划、生态保护、空间布局等方面,指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更好地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

二、风水课程的教学方法

风水理论纷繁复杂,旁系颇多,目前还没有一本完整的理论成果可作为教材使用,许多古代风水典籍都是用文言文编著,往往晦涩难懂,本科生要想较全面、深入的进入风水世界具有一定难度。此外,大多数授课教师没有相关实践经验,只是从书本上或是网络上了解一些成功案例,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在基础课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确保风水文化的传播不在扭曲和误解的基础上建立,所涉及的内容集中在有确凿理论依据的部分,去除模棱两可的观点,案例引用也应有所考究,以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在专业课阶段,为了达到课程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可以聘请校外风水专家、风水职业设计师担任专题客座教授,参与课程教学,使课堂传授的观念、内容、方法与业界发展同步,避免常规的内容宽泛、形而上学等问题;在实践课阶段,可推行“真题真做、虚题实做、实地调研”等教学策略,将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化为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强化学生实践体验学习和实战设计意识,提高活学活用、古为今用等能力。

目前,国内环境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通常采用三段式教学,即大一阶段的专业基础课,大二、大三阶段的专业方向课及大四阶段的专业实践课。风水作为课程不能局限在单一时间段来完成,应融合本科四年的专业视角采用贯穿式教学方式,涉及风水的流派宗旨、形势美学、经典案例研究、现代实际运用等内容,将知识点整合到相关设计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加强风水知识与专业方向的联系,在实际案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深奥艰涩的风水不是一件易事,本科开设的风水课程在内容上应更偏向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纯风水理论应适当弱化,感兴趣的学生可在研究生阶段,根据对风水的理解及个人特点选择更宽泛的学习内容。

三、风水课程的设置及内容

本科一年级主要通过秋季写生进行实地感知,从中了解风水的基本流派及特点。环境设计类学生在一年级末通常会安排去外省写生采风,常去江西婺源、安徽西递、宏村等风景秀丽、明清建筑保留较完好的地方。这些地方整体规划布局严谨,既讲来龙,又讲去脉,是中国风水村落的典型代表。风水术在其漫长的历史变革中,曾出现过诸多流派,特别是鼎盛的唐宋时期,以杨筠松为代表的“形势派”可谓为主流。该流派强调“山龙落脉形式”为主,因传播地始于江西,故又称“江西派”。形势派注重在空间形象上达到天地合一,遵循“山环水抱必有气”等规律。如果教师仅在课堂上枯燥的讲授“龙、砂、穴、水、向地论”五诀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在外出写生时依据实地实景进行具体讲解,则既生动又让学生印象深刻。

二年级主讲风水基本理论。围绕大一阶段所了解的“形势派”,以“阳宅”和“阴宅”两个方面分专题进行研究。阳宅形法又细分“宅外形”和“宅内形”,“宅外形”是对宅外视野所及的范围进行整体环境质量评估,常以“辨形”“察气”两种相宅手段,以及“觅龙、察砂、观水、点穴”为主要内容,授课时需要将古代最佳城址、村址、宅址的风水图配合以上要点详解,再选取清代紫禁城的风水平面图进行分析。“宅内形”是对宅院形态的规定,同居住者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主要是对尊卑大小、方圆整缺的权衡,可延伸到大三阶段的室内设计方向课程中。在探讨“阴宅”问题时,主要与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联系起来,所谓“圣水深壑,灵山翠微,亿年安宅,巩我丕基”,天子的灵魂要和山川大地相配相融达到永存,因而从风水的角度剖析帝王陵寝是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帝王陵寝除了强烈的礼制色彩和大规模建筑群的空间组织处理方面的精湛造诣外,细致探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如何使整体环境赋予艺术感染力,是值得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传颂的,经典案例可选用北京的明十三陵、河北的清东陵等。

三年级划分不同专业方向。本科阶段主要涉及的室内设计包括家居空间和公共建筑空间。后者涉猎范围更广,内容更庞杂,因此在设置风水室内方向课程内容时,只选取家居空间进行深度剖析,主要从功能分区、空间流线、色彩照明等方面展开。比如,客厅的玄关设计、卧室门朝向的讲究、老人房的灯光色彩、儿童房的书桌摆放的注意事项、厨房的布置、卫生间设计中的禁忌,以及一些带有美好寓意的物品与方位的配合问题。景观设计方向则侧重选址、择向、营造、树种的意蕴等方面,包括地理、气候、水文等诸多因素的审辨和选择,以及对应的优化处理方法。比如“四灵兽地形”模式、“水口”序列,以及如何做到“藏风聚气”等,运用风水知识对山水空间进行有效组合,从而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格局。

四年级阶段,对风水有基本认知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方向的需要,把风水知识与操作方法直接作用于毕业设计作品中,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观点展开进一步论述,以毕业论文或是期刊论文的形式完成。

结语

高等艺术院校是培养设计人才的摇篮,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无论将风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还是将风水作为一种普及学科,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审美价值,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生存艺术与规划原则,将风水科学引入到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可以使现代环境设计蕴含传统文化美学,对推动当代艺术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曙D,等.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王其亨,等.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

人文地理学课程论文范文第7篇

他就是朱翔,著名区域经济学专家、湖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府经济发展规划专家咨询组成员……

湖南是我的第二故乡

1955年8月,朱翔出生于北京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在四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父母均是解放前新式大学――中山大学毕业的高才生,在国家科研院所工作。父母工作忙,已经赋闲在家的祖父母便担负起照看和启蒙朱翔姐弟的任务,在国文功底深厚的祖父的引导下,朱翔从小熟读《古文观止》和唐诗宋词。祖父不仅教他们读,还要求能流畅地背诵,小朱翔每天都在进步,“神童”一说也在街坊间传开。诵背古文经典,为他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记忆能力的训练打下了基础,成为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朱翔的快乐童年随着“”的到来而提早结束。父亲在这场浩劫中遭受冲击,1969年,被下放到岳阳造纸厂从事体力劳动,母亲则来到该厂医务室工作。年仅14岁的朱翔和弟弟随父母南迁,姐姐和哥哥相继下乡当知青。

第一次来到美丽的江南,朱翔就被深深吸引住了,烟波浩淼的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湖中君山小岛宛若“白银盘里一青螺”,湖边名楼和楼上那篇他早就能倒背如流的奇文更是时时激起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情。父母一有空就带着朱翔兄弟到住所附近的洞庭湖与长江交汇处游玩,给他们讲古城巴陵的典故和君山岛的动人传说。洞庭湖留在少年朱翔记忆深处的不仅是它的壮美,更有其富庶物产和淳朴民风。当年吃肉需凭票,一个月难打一次牙祭,可朱翔兄弟正值长身体,食量也大,每到周末,母亲便去湖边渔船上买比市场上价格低的鱼虾,有时还能买到鸡蛋,全家人便可美餐一顿。朱翔的母亲是厂里和当地有名的医生,对病人照料周全,一些在她那里看过病的渔民对这位大城市下放来的“臭老九”非但不敌视,反而充满感激,不时变法子悄悄送些捕捞的鲜鱼。现在回想起来,朱翔还津津乐道:“那时真是吃鱼虾吃腻了,湖南是我的第二故乡。”

朱翔在岳阳造纸厂子弟中学读完了初中和高中。“”时期的学校几乎没有学习任务,对于朱翔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难受的了。无聊之中,他从父亲的书柜里翻出了几本化学书籍来看,不料这一看就看上瘾了,中学未毕业,倒先自学完了大学的化学课程。朱翔天资聪颖,具有惊人的学习能力。一位叫吴俊卿的语文老师非常看好他,常常把朱翔带到自己家里看书和谈心,从时政到个人前途,从治学到处世,师生俩无话不谈。1973年,朱翔顺利完成高中学业,经吴老师等推荐,学校破例聘请他留校任教化学,从此,与教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7年,对中国知识青年来说是幸运的一年,也是朱翔揭开他人生新篇章的一年。当年,高考制度恢复,他闻讯毫不犹豫地报了考,并如愿成为“”后首批高考入学的大学生,来到了地处岳麓山下的湖南师范学院,攻读地理专业。久旱逢甘霖,好学成性的朱翔如饥似渴地在书山学海里钻研,晚上寝室熄了灯还点上蜡烛加班,周末去得最多的地方总是图书馆。在校4年,朱翔门门功课优秀,并一直担任班上的学习委员,同学们对他的勤奋好学有口皆碑,他也因此被评为湖南省“新突击手”和湖南省高校“学习标兵”。曾是同班同学的妻子贺清云教授回忆说,朱翔那时候只知道学习,几乎没有娱乐活动,正是这种“异常举动”让朱翔走进了她的视野,并最终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大学期间,朱翔还广泛涉猎了众多学科,经历了国门初开,思想解放,知识潮涌的大洗礼。大学毕业时,学业优异的他再次上演了数年前留校任教的那一幕。

大学毕业后不久,朱翔结婚生子。初为人父的他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妻儿,但仍旧念念不忘给自己充电,想方设法挤出时间来学习,准备报考研究生。1985年,朱翔如愿进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研究所攻读硕士。读研期间,才学俱优的他众望所归地担任了由国内20多所大学和研究所联合编辑的地理学术刊物《青年地理学家》主编,同时还担任全国青年地理学会副主任。3年深造结束,摆在朱翔面前的选择有多种,在北京工作的家人希望他北归首都,大都市上海的母校挽留,远在美国的舅舅和已定居澳大利亚的哥哥也发出邀请,但他毅然回到了地处内陆的湖南师范大学继续任教。这次回来,很多人都不理解,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因为这里是养育过他的故乡,有培养了他且求贤若渴的母校。朱翔在湖南师大一干又是20年,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学科领军人物。期间,他担任过地理系主任、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

破解湖湘增长极

有人曾这样评价朱翔:作为知名区域经济学家,他很会写,写的专著论文为“大长沙” 和湖南经济发展理清了思路;他很会说,说的政策主张经常影响政府决策。

在他的科研项目中,最有影响也最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是长株潭一体化的研究与规划。其实,朱翔早年的研究专长并非经济而是地理。可当看到原本富裕的鱼米之乡在改革开放后与东部省份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时,他坐不住了,湖南必须走符合本省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也许,地理和经济天生就有关联,朱翔敏锐地钻进了这一前沿交叉学科,从此,他的科研主攻方向便牢牢锁定直接服务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由于具备深厚的地理学功底和平时广泛涉猎的学科知识,加上刻苦钻研,朱翔很快在经济规划研究领域崭露头角。1991年,他发表了题为《湖南省增长极研究》的论文,对湖南经济空间开发格局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全面研究全省不同层次和类型增长极的基础上,阐明了湖南应优先发展长沙、株洲、湘潭等东部中心城市,以此为核心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进而形成网络式开发格局。随后他又发表了该领域的大量论文。他的专题研究,多次引起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提出湖南经济发展增长极概念后,朱翔便一头扎进了如何规划这些增长极的研究中。首先瞄准的便是被他自己称之为湖南第一增长极的长株潭。朱翔把湖南比成一个经济巨人,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犹如这个巨人的两条腿,农业产业化是巨人立足的土地,长株潭城市群则是巨人的脊梁骨。在纵观长株潭三市经济和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他又率先提出发展与控制并重,反对片面追求GDP增长速度,力挺建设生态型城市。从20世纪90年代起,朱翔先后出任湖南省经济发展规划专家咨询组成员、湖南省政府土地监察专员等职,主持了长株潭区域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长株潭“3+5”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等一系列重大研究项目,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了基本参考依据。2007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南迎来了又好又快的重大发展契机。朱翔又投入这方面的专题研究。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但他却很少提及自己。

近年来,朱翔倾心研究和规划的又一重点是环洞庭湖经济圈。由于泥沙淤积,洞庭湖急剧缩小变浅,洪灾频发,给湖区人民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威胁。与此同时,过度捕捞致使湖中水生动物锐减,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湖区经济因行政区划而自成体系,缺乏联合互补,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洞庭湖是上天赐给湖湘人民的一个宝贝,洞庭湖平原是举国闻名的粮仓、鱼仓和经济作物产地,让其重新焕发活力,无论对于湖南还是全国而言,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由朱翔领衔的课题组先后完成了国家和湖南省许多关于洞庭湖的研究课题,诸如洞庭湖区防灾减灾经济学研究、环洞庭湖经济圈建设研究、长江三峡建坝后洞庭湖区环境演变研究、南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等研究,为洞庭湖区综合治理提供了研究实证和理论依据。

破解湖湘增长极,朱翔乐此不疲,精益求精。他先后主持和参与过30多项城市、县区的发展规划,足迹遍布全省城乡和山川。朱翔总是说,经济规划学者只有把办公室搬到现场,才能准确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否则就可能会造成决策失误和经济损失。他一年到头有100多天在外头跑,1998年编制洞庭湖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他带着一帮学者连续几个月串村走巷,下河港进湖汊,饿了啃干粮,困了住条件简陋的乡镇小店。这种“亲密接触”使得他至今还能准确地说出湖区近百个乡镇的名称、方位和主要经济特征。调研结束回来时,又黑又瘦胡茬满脸的他把妻子吓了一大跳。正是凭借这种较真劲,朱翔在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特别是破解湖南经济增长极领域得以厚积薄发:《区域综合开发理论与实践》、《长江开发与湖南经济发展研究》、《推进湖南城市化进程研究》、《环洞庭湖经济圈建设研究》、《构筑中部发展轴心》……望着书架上一排排凝聚着智慧和心血的著作,令人叹为观止。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破解湖南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已成为朱翔科研的最大亮点和特色。对此,一些省市领导对朱翔的科研成果给予充分肯定,称赞他是当今湖南知识界“学以致用,服务地方经济”的典范。此外,他是国内多家权威期刊的审稿专家和编委,他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有广泛的学术联系,他与韩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同行学者经常进行交流……

小讲台演绎大乾坤

2004年国庆55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精彩中国》栏目推出特别系列报道,朱翔应邀介绍湖南。一串串数据和大量信息在唇齿间生动涌流,三湘大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被朱翔用语言演绎得精彩纷呈,倾倒了许多观众。央视主持人张泉灵称赞他为“湖南的活字典”。

其实,早在多年前,湖南师范大学校园里就盛传这样一则故事。一位中文专业的学生在听了朱翔教授主讲的选修课后,向学校申请转到冷门的地理专业。“他上课从不看讲稿,讲起来滔滔不绝”,“他对数据和新信息了如指掌,信手拈来”,“他的讲课深入浅出,风趣幽默”,“他的课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人在饱耳福的同时开启心智”……听过朱翔讲课的人都对他好评如潮,“名嘴”的雅号在校园里不胫而走。

小小的三尺讲台,朱翔一站就是30多年,从中学讲台到大学讲台;从“市民课堂”的讲台到中国顶尖学府的讲台;从湖南省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班讲台到国家税务总局培训中心讲台,再到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巡回讲台,朱翔将一名教师的使命不断推向极至。他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税务总局培训中心金牌教授”、“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师范大学十佳师德标兵”、“湖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等殊荣。

“我没有诀窍,我所做的就是用心用功。”自打1973年站上讲台,他就一直在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力图使课堂生动。在讲授地理学时,朱翔这样描述中国地理区域特征:首先把中国分为东部与西部、北方与南方,西部则以昆仑山为界,分为大西北与大西南。南方气候暖湿,植被葱郁,可称为“绿色中国”;北方有广阔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可称为“黄色中国”;大西北荒漠和戈壁黄沙漫漫,瀚海无边,可称为“金色中国”;大西南有雄浑的青藏高原,冰川绵延,雪峰皑皑,可称为“银色中国”。朱翔进而指出国土整治方向:“黄色中国”向“绿色中国”转变,“金色中国”向“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转变,“绿色中国”应更加“碧绿可人”,“银色中国”则主要是保护好原生环境。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描述,循序渐进的引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经意间训练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形象思维、生态思维、协调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

随着科研项目的增多和深入开展,朱翔又自觉地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科研中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会议上获得的丰富信息,为他颇具特色的案例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峡工程、长株潭一体化、环洞庭湖经济圈……都能在他的课堂上得到生动剖析,单单这些事件本身就足够抓住学生视听神经,加上生动风趣的语言和精心设计的悬念,朱翔的课堂经常场场爆满。一堂课听下来,

已经说不清到底是在学专业,还是了解国情、掌握形势,抑或在接受思想洗礼和爱国主义教育,甚至是享受语言大餐,也许兼而有之。如今,身为博士生导师的朱翔,已先后培养30多名研究生,每年还为本科生讲3~4门课。在他带过的研究生中,有的已成为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教授,有的担任了政府部门负责经济工作的官员,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任湖南师大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周国华教授曾师从朱翔攻读硕士研究生,如今已成为全省的知名区域规划研究专家。

朱翔的教学和教学研究同样相得益彰。2000年,他被聘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组成员,一直从事国家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朱翔在担任国家初中、高中地理教材和地理图册主编时,对新教材编写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立足于挖掘潜能,启迪心智,养成创新思维,促进学生自我提高。3年多的时间内,他和同事们先后编撰出版了4本初中地理教材、10本高中地理教材和12本中学地理图册,在全国26个省区推广使用,这套新版教材被誉为推行素质教育的样板之作。而他的10篇报告稿,则被高等教育出版社结集出版为《中国地理大谋略》一书,列入教育部教师培训丛书。他主讲的《人文地理学》还入选湖南省精品课程。

死不了的诀窍是心中不只装着自己

科研上硕果累累,讲台上满腔激情,电视镜头前谈笑风生,初次结识的人,又有谁会知道,面前的这位儒雅学者曾是一位绝症患者,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呢!

1997年底,朱翔被查出患有恶性淋巴癌,此病死亡率很高,妻儿闻讯后抱头痛哭。他却没当回事,校方坚持把他送进长沙城里最有名的医院治疗。手术后需长时间住院化疗,朱翔一听就不干了,在他的坚持下,提前办了出院手术,把药物带到条件简陋的校医院做化疗。化疗的副作用使朱翔的头发全掉光了,并时常伴有全身彻骨的疼痛,他戴着妻子买来的假发,坚持为学生授课,处理日常的行政事务。回到病房,他会一边乐观地安慰妻儿,一边忘我地学习和工作。在校医院化疗期间,朱翔不仅没有因病落下一节课,而且成功申报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一项长沙市规划课题,还为学校节省近2/3的医疗费用。

战胜病魔,其乐无穷。当医生惊讶地确认他已经度过危险期时,昔日的许多病友均已故去。湖南卫视获悉后,专程邀请他在一档娱乐节目做了一回特殊的嘉宾。当问及活下来的诀窍时,朱翔戏言:“我早就知道死不了,因为我没时间去想自己会不会死。”

朱翔担任湖南师大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8年,一直主张科研不能单干,要带出团队,培养新秀,实现共赢。他率先垂范,每次申报课题,都尽可能多地吸收本院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参与,拿到课题后,他又会安排学生参与研究工作,让学生在实战中学习,加速提高,同时还让学生获得许多经济资助。在朱翔的带动下,学院的学术氛围日益浓厚,科研实力迅速攀升,横向课题项目和人均科研经费均稳居全校之首。目前该院大多数教师都主持科研课题,几乎所有学生都参与了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