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制药论文

化学制药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化学制药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化学制药论文范文第1篇

化学制药技术专业是河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专业的建设致力于探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产学研紧密结合、高职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应用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核心,形成了“以化学制药技术为主体,制药设备维护和医药营销为两翼,同时践行真实职业环境育人”的“一体两翼,实境育人”课程体系。

一、“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的构架

2001年石家庄市提出了建设“药都”的目标:计划将本市建成国内最大的抗生素、维生素生产基地以及国内外具有一定优势的半合成抗生素、生物制药基地与中药现代化基地,形成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药都”。按照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观”的要求,针对制药行业一线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实际需求进行调研,发现在大量需求化学制药生产、运行、管理岗位的同时,围绕制药技术的设备维护岗位和药品营销岗位也成为制药行业人才需求增长点。基于上述市场调研结果,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专家指导委员会论证,确定了以化学制药技术为主体,制药设备维护和医药营销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课程体系架构,这种“一体两翼”课程体系按类型由实践和理论两个教学部分组成。

1.实践教学体系构成

(1)基本技能模块。具有良好文化修养、美学修养、纪律观念、具有较强自学基础和能力、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通过政治理论与道德修养、军训、体育等实训课程来形成;计算机、英语应用能力:通过英语课的听说训练、上机实训来形成。(2)职业基本技能模块。具有基础化学实验知识的学习、操作、分析、设计能力;化工生产设备认知、操作、设计、维护等基本能力;化工生产系统基本参数测量及自动控制的基本能力;识、读企业生产设备图和工艺流程图的基本能力;化工生产过程中进行零件加工、设备维修及检修的基本能力;药品生产过程关于原料、中间体、产品的分析检测的基本能力;通过基础化学实验、化工机械实训、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实训、药物合成实验及药品分析实验来形成。(3)双证书模块。中级分析工证书: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实验室常用设备的使用、保养;常用试剂的配制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通过分析工培训来形成。(4)主体核心技能模块。具有化学合成药物生产的实用基本技能、工艺生产控制的基本能力、工业生产认知基本能力。(5)设备维护方向技能。具备常见化工制药机械的有关维护、维修、安全使用等基本能力。(6)医药营销方向技能。具备各种医药产品的营销策划、推销能力等。“一体两翼”所需的能力通过专业技能测试、生产顶岗实习、工作实习等形成。

2.理论教学体系构成。以职业岗位群需求为中心设置课程体系。一个“主体”:化学制药技术工艺操作控制方面以有机化学、化工原理、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分析与检测技术、制药工艺学、工业药剂学、制药工程设备、药事管理等课程为主。“两翼”:设备维护方面以化工机械基础、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制药机械和设备维护为主;药品营销方面以药理学、药物化学、药品营销学为主。这种课程体系的架构增强了专业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突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实境育人”教育教学方法

1.校内“实境育人”环境。校内实训基地不断地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在原有化学基础实验室、化工原理实训室、有机合成实训室、分析测试实训室、纯化水实训室的基础上,又建成了制药专业中试车间,改造了纯化水实训室,又新上纯水自动化灌装线一套。

制药专业中试车间,按照“教学、实用、安全、规范”四大原则进行安装设计,车间内部分为动力区和生产区,公用工程齐全,蒸汽、冷冻盐水、压缩空气、循环冷冻水等全部按照制药厂实景要求安装,是一个小型化的制药车间,实现了院校与企业工厂的“零距离”接触,为学生课程实习、顶岗实习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校内实境教学平台。在车间内不仅可以进行加热、制冷、高压等反应操作,还可以进行固液分离、流体输送、干燥、精馏等操作,并可以进行化工原理、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机械、化学反应工程等多门课程的现场教学,是一个完整的实境教学基地。

为了使实验、实训设备更加贴近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学院又购置了14个单元的化工仿真车间,在此化工仿真车间学生可以模拟例如离心泵、换热器、压缩、吸收、精馏、间歇反应、连续反应、加热炉、常减压蒸馏等操作。仿真车间涉及的仿真软件都具有真实的工业背景,工艺流程、设备结构和自控方案都来源于实际;精选的单元操作内容都是制药工业中最常见的;操作与控制界面先进;突出操作实践。仿真车间的建成和使用,在实境教学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校外“实境育人”环境。加强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的同时,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依托行业优势,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近几年,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先后选择了一批技术装备先进,管理科学规范,生产规模适度的生产企业,采用多种方式与之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采用走出去的方式与石家庄某制药厂合作,共建药物制剂实训基地。专业课的课程实验、工程实验、毕业设计均可在工厂由专业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完成,学生以工人的身份在生产一线跟班劳动,在生产实践中学习,使学生对药品生产过程的工艺、设备、车间布置、劳动组织、产品物流、市场状况、环保要求和新材料、新工艺研究开发等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为“零距离”就业奠定基础。通过与多家企业建立教学、研发和技术服务的关系,使产学研合作模式初步形成,极大地促进了化学制药专业的发展,达到了校企合作,互惠双赢的目的。

3.“实境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的大部分精力放在提高自身技术操作水平和技术改造水平,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六步走实践教学体系:即进行化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和对生产企业的体验实习、进行职业基础课程的实训和双证书培训、进行职业技术课程的实训与实习、顶岗实习、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与测试、进行工作实习或毕业设计。环节中渗透爱岗敬业、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等人文素质的教育。

三、“一体两翼、实境育人”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机制

1.规章制度建立与执行。学院积累多年教学管理经验并遵循教育规律,制定和形成了教学管理规范和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了教学管理文件汇编,使教学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我系根据各专业特点,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系级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并聘请了6位具有高级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工作严谨、规范,严格执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实力雄厚,爱岗敬业的教学师资队伍。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职5人;具有双师素质教师13人;硕士研究生8人;院级骨干教师8人。本专业教师在高职教育的改革中边探索边总结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绩。

3.教学质量标准健全。制定《教学管理规范》,对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各教学环节都制定了标准和要求。还根据学生提前就业所带来的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加强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工作的意见”、“提前就业学生教学要求”、“学生工作学期教学组织和管理办法”等文件,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应新时期教学需要。

四、“一体两翼、实境育人“课程体系的成效

1.实践能力大幅度提高。课程体系能满足培养目标对职业能力培养标准的要求,并能根据技术发展的实际予以更新。这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从化学制药专业2001级开始策划建立并实施。几届学生下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2.高就业率。几年来,已经有400多名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实习实训任务,基本实现了“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零距离”上岗。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

3.实质性办学。有校内的实训车间作基地,与多家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与几家企业开展实质性联合办学的探索实践。

4.高就业质量。由于企业参与教学全过程,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因此,毕业生更加适销对路。并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5.落实双证书。2004年首次开展“化学检验工中级工”的培训和考核工作,02级60名制药专业学生全部拿到《化学分析中级工》证书,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实力。04级将分析工培训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所有学生经过培训,既能拿到证书。

化学制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药学本科教育 药学高职教育 药学理论 实验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051-03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努力构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路,是我国教育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药品生产、使用、临床服务等内容,药学高等教育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协调发展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各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比例;协调发展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等各类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比例;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高等药学人才培养体系,使之更加适应我国药学发展和健康服务体系的要求。本文就高等药学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作一分析,讨论其培养目标与岗位的选择。

一 高等药学本科生的培养及适用目标

我国药学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开始走向正规。据《中国药学年鉴》2007年记载,我国设置药学类专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475所,其中本科院校269所,高等专科学校38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65所,总后勤部及武装总队3所,在学制培养上,本科教育多采用4年制,也有少数学校的临床药学为5年制,专科教育一般为3年制。据文献报道,我国现有医药生产企业5146家,其中生物制药企业4000多家,中药制药企业1万多家,化学制药企业4000多家,医药销售企业1万多家。我国药学人才培养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远无法满足医药行业的人才需求。合理培养大批药学人才是药学教育领域的重任。

1.培养药学本科生,是一个重要的层次

由高中转入专业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经过4~5年的学习,在专业上已掌握较为广泛的知识,其理论应高于高职生,经过实习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已经具备了从事药学各岗位的基本能力,属于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药学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是药学硕士、博士培养规模增加。在现行的高教体制中,科研论文数量、重点学科建设、SCI论文、硕博士培养规模是重要的评价指标,硕博士大量培养的结果,势必形成“本科无用、硕士将就、博士有用”的局面,每年各高校大多数本科毕业生追求考研,而药学本科教育有些方向不明,不知道哪里需要本科毕业生。在每年的大型人才招聘会上显示出很多企业非博士不要,硕士生就业也会受到威胁。在社会实践中,药学领域各岗位的工作本科生完全可以胜任,不一定非要硕博士才能担当。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是当前药学领域需要多少学术型人才、多少应用型人才和多少复合型人才,按比例和规模协调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有些企业和单位为了提升自己的形象,在招聘人才时定位过高,一个本科生能胜任的岗位一定要用一个硕士或博士,这实际上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2.药学本科教育还承载着培养潜在学术型人才的重任

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作为药学人才的培养基地,应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加强对药学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培养合格的新型药学本科生是当今药学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3.在我国现有的药学高等院校中,设立的专业较细化

如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海洋药学、药学管理、中草药资源与开发、生物制药技术、药品营销、临床药学,另外还有很多研究方向。这些专业和方向的设置与市场需求有很大关系,都需要打好基础,如抓好公共课(外语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等几个部分,另外也开设和生命科学有关的课程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等,在学完基础课程进入实际环节后则要加强甚至进行个体设计,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计划。培养和发现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兴趣,从中发现有科研苗头的学生再进行进一步引导,最终确定有科研潜质的可建议走硕士、博士之路,这样更利于做到投资明确、人尽其才。

4.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培养合格的本科生必须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本科课程的教师要相对稳定,其次要求教授也必须走向讲台,担任本科课程的教学,以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学生提供创造锻炼和提高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按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和个性特色,学习与就业方向的选择亦如此。如果一个班级50人,毕业时其中45人都选择考研,那么其中一半是出于无奈是为了以后好就业,而非科研苗子或愿意终身搞科研。

在本科学习期间,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很有必要。有了导师制,老师与学生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有利于学生良好学风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并可尽早地进入实验室适当参与一些科研工作,开拓创新思路,培养科研意识、动手能力、综合分析与逻辑判断的思想、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既可丰富实习活动,更使学生终生受益。

化学制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 生物制药技术 核心技能 课程体系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随着“十一五”规划等政策出台,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迅速,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需求逐年增加,市场缺口大,人才匮乏制约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与国外相比,我国现代生物制药业起步较晚,发展不完善,给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对口就业机会小[1][2],国家劳动部颁布的工种目录中有关生物制药的工种设置也不完善,甚至可以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生物制药工种。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求高职教育既要有“超前意识”,满足市场需求趋势,培养面向第一线的高素质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工人,又要拓展生物制药技术的“内涵”,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行业内转岗能力;既要服务企业,又要对毕业生的出路负责。

高教部16号文件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与本科教育是不同的,高职教育的立足点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技能是高职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本文拟结合浙江生物制药产业与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从生物制药技术核心技能的提炼入手,探讨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而引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1. 核心技能

1.1 核心技能的提法

所谓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具体到本专业就是掌握和运用各项生物制药及相关技术的能力。核心技能最近提得比较多,但还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概念,这里可以理解为在各项专业技能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养成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一项或几项技能。

1.2 核心技能的特点

生物制药技术涉及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药学及相关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专业技能多且杂,从中提炼出能作为核心技能的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代表性,要能够体现生物制药技术的特点,代表特定的生物制药工艺,核心技能的总和要能反映生物制药各项技术与工艺的总和。

2) 通用性,通用性有两方面涵义,一是要在生物制药生产中有一定的通用性,二是能作为单元操作技术,辐射相类似的其它行业工种。

3) 独立性,核心技能应相对独立、完整,平行设立,不能包含或包含于其它核心技能。

4) 对应性,核心技能应与相关的生产岗位或职业一一对应。

5) 有机性,核心技能之间应能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1.3 核心技能确立的意义

核心技能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广泛的行业调研与专业分析的基础上,对专业定位和专业建设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关系到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的问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刚刚起步,以“岗位―核心技能”为着眼点来规划专业建设不失为一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之路[3]。核心技能的“通用性”,有利于我们立足生物制药产业,拓展相关行业就业岗位,部分解决人才培养的超前性与产业发展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即毕业生出路问题;核心技能的“独立性”与“对应性”,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组织实施,在有限的学制中有目的地“分方向、有专攻”,进行特长培养,满足企业人才“多样性”与“专一性”的需求;核心技能的“代表性”与“有机性”,有利于打破原有专业学科格局,以技能教学为基本单元构建课程体系,以实训为核心,走“工学结合”之路。

2. 生物制药技能分析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有[4]:中草药及其有效生物活性成份的发酵生产;改造抗生素工艺技术;大力开发疫苗与酶诊断试剂;开发活性蛋白与多肽类药物;开发靶向药物,以开发肿瘤药物为重点;发展氨基酸工业和开发甾体激素;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开发;血液替代品的研究与开发;人体基因组的研究。而生物药物的生产工艺技术可分为天然产物分离提取制药、发酵工程制药、基因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蛋白质工程制药等6个部分[5]。

我们对浙江及周边地区第一线人才需求进行市场调研并作了岗位分析后发现,生物制药及相关企业中发酵车间、分离纯化相关工序车间、制剂车间、品控、化验、检验等科室部门的操作工、技术员、检验员、实验员、化验员、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QA、QC)等岗位,以及市场与售后服务部门的销售工程师、医药购销员等岗位,部分生物医药科研型企业的实验员等岗位,有大量高职层次的人才需求。

通过与企业进一步的交流,我们发现企业对上述岗位的员工素质有明确的、务实的要求,即具有一定的生物医药行业综合素养,且熟练掌握一项技能特长与上岗岗位相适应。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毕业生在具备一定职业素质的前提下,只要熟练掌握一项技能特长,就可以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这一技能特长,就是我们要从岗位职业技能中提炼出来的核心技能。

生物药物的制造过程比较复杂,跨学科、综合性强,涉及到的技能也较多,但类似于化学工程,可将各项生产工序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单元操作,从而提炼出相应的岗位职业技能。同时还要考虑到,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的是生产、建设、销售第一线的人才需求,我们在提炼岗位职业技能时则要针对第一线的实际需求,剔除不适合高职学生掌握的,在生产第一线中极少涉及的生物制药专业技能,如基因操作等上游技能,重点整合在各生产工艺中具有共性的技能。

2.1 专业基本技能

包括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微生物操作技能(灭菌技术、纯培养技术)、简单生化分析技能等。该部分技能是掌握生物制药其它技能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一些实验员岗位上,亦可成为主要的岗位职业技能。

2.2 生物制药生产技能

1) 发酵生产技能

包括菌种的选育与培养技术、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技术、空气与管路设备灭菌技术、发酵设备与工艺控制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6],是劳动部颁布工种发酵工程制药工的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2) 生化分离生产技能

生化分离技术较多较杂,主要包括固液分离技术、细胞破碎技术、萃取和浸取技术、沉淀技术、吸附及离子交换技术、膜分离技术、层析技术、电泳技术、结晶技术、蒸发与干燥技术等[7],是劳动部颁布工种生化药品提取工的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3) 细胞培养技能

随着细胞工程的快速发展,生物疫苗与人源单克隆抗体企业的兴起,细胞培养技术人员的缺口越来越大,因此,细胞培养技能可以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个岗位职业技能方向。

2.3 分析检验技能

包括制药及相关过程中的药物分析、生物医药分析、药物检验、微生物学检验、药品包装检验等,主要技能可归纳为滴定分析技术、光谱分析技术(红外、紫外)、色谱分析技术(高效液相、气相)、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等,是劳动部颁布工种药物检验工的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2.4 拓展技能

以管理学、营销与谈判、药事管理学、药学综合知识为基础,主要满足生产管理、医药购销等岗位需求,是由于就业面的拓展而衍生的岗位职业技能。

2.5 分析

以上各项技能(包括生物制药各项生产技能)对应相关岗位群,通用性强,适用面广,相对独立而又有机关联,几乎囊括了适合高职生物制药技术毕业生就业的所有岗位技能,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专业核心技能体系。在这个技能体系当中,最核心的莫过于分析检测技能与生物制药生产技能,前者通用性最强,后者专业性最强。从专业口径与就业面的拓展分析[1][8],中药制药生产技能可以嫁接到生化提取制药技能之中,而化学制药中的分析检验岗位、食品生产中的发酵生产与检验岗位、生物化工领域则与生物制药技术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生物药物的制剂生产工艺相对单一,以冻干与无菌制剂技能为要。由此可见,设立核心技能大大“拓展”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内涵”。

上述为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体系,然而对于个体来说,在有限的学制中完全掌握以上所有核心技能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这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就业意向以及个体的兴趣爱好,选取一到两项核心技能(生化分离生产技能仍需细分),进行特长培养,这也是核心技能培养模式的特色之一,即专业上的“宽口径”与个体上的“窄口径”相结合。

3. 课程体系设置

3.1 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

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导,辅以实验课程;传统的高职工科课程设置是理论与实验合开一门课,教学思路还是学科式授课。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倡导“能力为本”,培养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设置也必须进行调整[9]。新的课程体系要以技能养成为核心,以实训课程为主线,建立核心技能培养模式。在实训课程的开设中更要打破原有的学科界定,以核心技能为轴来组织教学的开展,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仍然要把握“适用、够用”的原则。

3.2 分段目标制的“工学交替”课程体系设置

目前,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采取的是“2+1”的“工学交替”课程体系设置,每学期均以实训(课程)为主导,培养目标明确,辅以理论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1学期,开设基本实验技能实训课程,辅以基础化学、微生物学等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与微生物操作技能。

第2学期,开设生化分析实验实训课程,辅以基础生物化学、仪器分析等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化物质定性、定量分析技能。

第3学期,前1个月,开设制药分析与检测技术实训课程,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制药过程中所涉及的分析与检测技术;后3个月,学生进生产企业岗位实训,最后1周返校完成课程设计,对岗位实训进行总结。

第4学期,开设生物制药技术实训课程,辅以相关理论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对岗位实训中遇到的生物制药工艺的生产原理与技术(可包括发酵、生化分离、中药提取、合成制药中的生化环节、疫苗制备、制剂等)进行展开教学与实训,同时完成职业资格考证。

第5学期,前半学期以专业选修课强化学生专项专业知识,后半学期开设专项综合实训课程,实行小班授课、小组实训,实现专业内分方向、“准订单”培养、“特长培养”,同时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业后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行业内转岗能力,完成“人才的组装”,即核心技能的分化养成。

第6学期,开设毕业(设计)实习课程,学生进企业完成顶岗生产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论文。

3.3 存在问题及对策

1) 课时大幅减少下的理论课程如何开

以“倒推”的方式确立理论课程的授课内容,即从核心技能出发,确立必备的技术支撑,然后确立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而确立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将对核心技能养成不是那么重要,或者生产实践中几乎用不上的理论知识砍掉,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时现场加以讲解,甚至可以结合实训项目引导学生自学。

2) 重视技能培养的同时如何搞好素质教育

依据核心技能整合课程后课时总量大大减少,学生自主支配的课余时间增多,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此外,重点抓好专项综合实训课程,搞好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的“在岗学习”能力,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罗合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J].文教资料,2006,(10):156-157.

[2]沈光涛,常灏,黄耀江.我国的生物产业状况与前景[J].生物学通报,2006.41,(10):15-17.

[3]刘南槐.论按岗培养问题[J].职业,2007,(3):22-23.

[4]雷利芳.我国生物制药业发展之我见[J].海峡药学,2007.19,(1):104-106.

[5]滑静,杨柳,张淑萍,王虹.生物工程制药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6.33,(10):25-29.

[6]熊宗贵.发酵工艺原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

[7]孙彦.生物分离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化学制药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岗位需要为核心设置专业并开发课程。对医药中等职业教育层次的专业、课程及教学进行改革,从而使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达97%以上,再就业率达100%,各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职业教育定位的科学之处,并已经得到职教战线同仁的公认。中等职业教育重在职业能力的提高,而职业能力是指职业活动效果、质量、速度能够起决定性作用的能力,如操作能力、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等等。将这些职业能力分解开来,就置换为中职教育教学中的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与开发,它们始终是社会需求与中职教育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社会需求和就业岗位需要永远是中职教育的活力所在。

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门的正确引导下,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专家和职业教育实践者经过探索,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格在培养技术操作型人才上。据此,作为医药中等职业教育,本校来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而使各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市场调查与分析。企业需求为第一

本校从1990年代开始,成立专业委员会作参谋,请医药行业的专家和往届毕业生参加,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请用人单位和历届毕业生对本校各专业开设的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征询用人单位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对人才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期望与要求,对岗位群知识与技能的需要等,将医药企事业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放在首位,了解市场需求人才的特点。自2000年开始,学校连续5年,对于来学校招聘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省内外医药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多方面调查和研究,先后采用“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到企事业“现场调研”等方式,收集到大量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及最新岗位需求信息。

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综合与分析,为学校的专业开设、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了可靠且最新的依据。

二、紧密结合就业岗位需求。科学调整专业并合理设置课程

在充分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需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用人市场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在座谈会和问卷调查中,用人单位和历届毕业生认为学校的传统专业,如化学制药、中药制药、医药商品经营等3个专业适合社会需求,并已向社会输送了数千名毕业生。但这3个专业包括的职业领域较广,如果在每个专业中根据岗位群的需求设置专门化,则毕业生会更受欢迎。因此,学校近几年相继开设了药物制剂专业、药物分析检验专业、生物制药专业、微生物制药专业作为化学制药专业的专门化方向;开设了中药专业、中医药专业,作为中药制药专业的专门化方向。几年来,上述专业的招生和就业均保持较好的势头。

根据近几年的问卷调查情况,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学校拟开设的两个新专业中,医药物流需求量较大,前景看好;而中药栽培虽然也有需要,但据目前的状况和实际,用人量不大,就业面窄,且省内已有相关学校开设有此专业,所以新开专业意义不大,学校综合这些意见后,决定开设医药物流专业,暂不开设中药栽培专业。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中等职业教育应该牢牢把握的航向。

根据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建议,针对企业的需求和中专生在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学校先后在几个专业中增删了十几门课程。如删去了物理化学、统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学、市场经济分析、拉丁语等理论性太强、实际岗位中用得少的课程,增加了药事法规与管理、抗生素生产技术、商务礼仪等必备课程。并且增加了综合化课程,如片剂的制备、注射剂的制备、医药经营知识必备等,在学生学习的第五学期还开展了实训周,集中一周时间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进行综合化训练,将各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串起来,例如片剂制作技能,让学生在学校的全真实训场——片剂车间,从配料开始,经过混合、制粒、烘干、压片、包衣到包装,包括半成品和成品检验等做完全过程,使学生体验“真枪实弹”的操作。另外通过增加实验、认识实习等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与此同时,对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每一届-4,改,每3—5年都有一些大的修订,做到将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指向岗位需要。由于这些做法,使毕业生连年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三、以培养操作型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改革

要培养操作型人才,必须有操作型教师队伍作支撑。学校在教学工作任务连年增加的情况下,坚持教师参加实践制度,并作为对教师考核的一个指标。每年的寒假、暑假及两个黄金周都是教师参加实践的好机会。教师们赴竹林众生有限公司、辅仁药业、开封制药厂、宛西制药有限公司、天方医药集团公司、杨森药业集团公司、羚锐制药集团公司、麦迪森制药公司、河南省医药公司、周口同和堂连锁公司、禹州药材市场、毫州药材市场等医药企业参观学习,多次到百泉药材交易会和大型制药设备交易会、周口制药设备厂、武汉制药设备厂等工商企业参加实践。另外,每学期都进行教师基本功竞赛,包括普通话、板书、实际动手操作技能、实验技能、实训技能等。在有限的财力支持下,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如执业药师、会计师、经济师,还包括各类对口的高级工等级证书等,并组织教师参加在职研究生班的学习。目前学校已有双师型教师40人,已结业在职研究生42人。

根据培养操作型人才的需要,在全校教师中开展“我培养的对象需要学习什么”、“如何培养实用型人才”等讨论,通过讨论,端正了认识,摒弃过去以学科系统为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树立中职学生学习应以“够用为度”的思想,后续课程和实际中直接需要的知识必须讲,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中间接用到的知识略讲,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中用不到的就不讲。根据这个原则,学校编写了一批校本教材,并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医药职业教育研究会组织的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在学生中运用,切合学生实际需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生和企业反映良好。

四、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从1998年开始,在学生中实行部分学分制,鼓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学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摆在突出的地位。近年来,学校依据国家的职业分类标准中,医药类各工种岗位群的职业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教学大纲相衔接,按岗位群分为不同的模块,按各模块的需求设置实训项目,并加大实训人力物力的投入,抽出23周时间让学生参加实训,使每个学生在毕业前均参加不同工种的中级工技能鉴定。几年来,学校学生在拿到毕业证书的同时,有99%的学生均能顺利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与此同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每学期都利用第二课堂和选修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有一部分学生在拿到“双证书”的同时,还拿到“普通话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高级营销员证”等证书,这就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有利的通行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并提高了他们再就业的能力。

化学制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制药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b)-0140-02

Study on reforms in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teaching in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OU-YANG Zhen YU Xiaofeng CHEN Hongxia HAN Bangxing XU Xiuquan

Pharmacy School of Jiangsu University in Jiangsu Province, Zhenjiang 212013,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thought of opening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in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major and summarizes it's reform measures in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The teaching quality in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has been remarkably improved by adopting the reform measures above.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制药工程专业是建立在药学、生物技术、化学和工程学基础上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主要应用化学、药学、工程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要求学生具备坚实宽厚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实际能力[1]。该专业实践性、专业性较强,其中实践教学是该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 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认真的实践作风、提高实践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开拓创新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此理念,江苏大学制药工程专业自创办以来一直坚持以实践促理论的原则,重视创新,强化实践,为加大实验与实践环节的训练,专门设置了综合实验的实践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改革研究,以提高综合实验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本校在制药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和体会,对该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1 开设综合实验环节的思路

制药工程是以生产药品这种特殊商品为对象的工程类专业,工程类专业本身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药学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这些都要求制药工程专业加强实践环节。目前制药工程一些主干课程都开设了实验课,但由于每门实验课的课时均不多,其实验内容多局限于本课程的知识点而不能拓展,各门课程之间的知识点不能有机的结合,如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只注重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药剂学实验只注重剂型及其评价,药物分析实验只注重药物分析的方法与技术等,基于此,笔者在各主干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结束之后,及时开设综合实验教学环节,将主干课程的实验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实现药物制备整个过程即从中药提取分离(或药物合成纯化)、制剂成型、质量评价到药物分析的锻炼,发现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将所学各主干课程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有机结合的综合能力,并进一步升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素质及创新能力。为此本校制药工程专业在创立之初就把综合实验环节视作重要的教学内容写进教学计划之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于本校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成为本校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一大特色。事实证明,综合实验的开设和不断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奠定了进一步深造或就业的基础。

2 综合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制药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改革重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本专业以往的综合实验教学内容偏向于验证性和演示性的实验,大多是课前由教师定好实验内容,准备好试剂、材料及实验设备,3~5个学生一组,按照既定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去做,而且往往是全班同学做相同的实验内容。整个实验过程学生是被动的参与,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学生甚至自己不动手做实验,依靠同组其他同学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得不到基本的锻炼,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综合实验内容做了以下改革,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1 综合实验内容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

教师的科研项目大都来源于学科理论的前沿或来源于工程实际,有完整的科研体系。学生亲自参加科研工作,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开拓科研思路,而且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是一项严谨和艰苦的工作,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实验技能,从而促使他们更努力地学习。此外,由于承担科研课题的教师学术水平较高,经验丰富,学生参加部分科研工作,和教师一起讨论和研究,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且能在科研工作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把综合实验与教师课题结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且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便于教师科研的发展。如学生参与的课题“响应面法优化桑黄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中,首先要求学生查阅文献了解桑黄的有效成分、提取方法及含量测定方法,确定桑黄提取工艺路线,然后进行单因素实验,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选择合适的因素和水平进行响应面设计,优化桑黄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通过参与此类创新型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学生能亲身体验科研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

2.2 综合实验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制药工程专业是培养既懂药物制备又懂工程技术应用的药学复合型人才[2],将综合实验环节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实验室研究与工业生产的区别,了解工业化生产的重点,了解企业生产的工艺流程和工序操作,并可针对药厂中某药物制备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设立综合实验研究选题,将综合实验环节与生产实践环节相结合,解决药物生产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如生产实践中发现利血生的合成工艺有待改进,由此设立“利血生的合成工艺改进研究”的综合实验选题。实验要求:(1)利血生药物合成工艺路线设计和选择(重点要考虑原辅材料的供应和价格,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技术条件与设备要求,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2)完成利血生小试并对其工艺进行优化;(3)用最佳小试工艺放大到中试。学生经过药厂的生产实践,切身体验了药物生产的整个流程及关键步骤,掌握了一些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可利用本校的实验设施完成诸如“利血生的合成工艺改进研究”“贝诺酯的合成及片剂制备”、“银杏总黄酮的大量提取及速释滴丸的制备”等“应用型”综合实验项目。通过综合实验内容与生产实践的相结合,通过综合实验内容与生产实践的相结合,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实验室研究与工业生产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有助于学生就业。

3 综合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制药工程专业以往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多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被动地按既定的内容、步骤进行实验,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对教学内容做了改革,则教学方法也发生根本的改变。学生可自立选题,或结合教师课题进行选题,确定选题后,学生独立地查阅文献并整理思路,拿出实验方案,进而进行整个实验。在此期间,教师采取与学生平等讨论、切磋交流、协同合作的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除了在学生会感到棘手的几个关键环节进行把关与审视外,指导教师对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的学生大胆放手,以充分保证学生的独立自主,让他们亲自去体验、感受、摸索、思考和发现,从中品尝艰辛,积累经验,享受成功,获取信心[3]。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

4 综合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

制药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践课程,以往的考核方式由于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教师只能通过学生实验中的表现及最后呈交的实验报告作为考核的依据,考核方式单一,呆板,不够客观。随着综合实验内容的改革,我们建立了新的考核体系,不拘泥于原来的实验报告形式,而是根据系统、合理、有效原则,要求学生以论文的形式提交综合实验结果,参照研究生管理方法,建立更灵活的多元考核评价标准。考核内容具体分为两大部分,即实验部分和答辩部分。实验部分主要包括文献查阅及利用、主题综述、实验方案、工艺路线设计或选择、数据分析及实验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辩部分主要包括论文表述、结果总结、讨论以及对所提问题的回答。指导老师和答辩老师根据实验部分和答辩部分的表现进行量化考核。事实证明,这样的考核方式更加公正、客观,考核成绩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总之,制药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是整个实践环节的重要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制药人才的需要。目前该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4],在后续的教学中需要不断的改革和实践。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实践中不断地大胆的改革、探索和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才能真正提高综合实验的教学效果,培养真正的具有高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蒋建兰,刘明言,白鹏,等.我国高等院校制药工程本科专业调研[J].化工高等教育,2003,(1):15-18.

[2] 元英进,蒋建兰,赵广荣,等. 21世纪初高校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构想[J]. 药学教育,2002,18(3):1-4.

[3] 欧阳臻,宁德刚,徐卫东,等.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和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4(6):71-74.

化学制药论文范文第6篇

培养目标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具体化,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而提出的。工程认证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内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同时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体内容及要求包括如下几点。

1.专业应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内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3.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该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二、培养目标制定依据

1.本专业的社会需求。

首先,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能力”,需要培养大批掌握药品生产制药技术与工程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工程技术、熟悉国家药品相关政策法规的工程师技术人才。其次,本专业人才培养应与社会需求状况相适应,着力满足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2.本专业的学科支撑。

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支撑学科是化学工程、化学和药学,具有鲜明的化学、化工特色,以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生物基化学品重点实验室和本学院创新药物研究平台为依托,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药物研究平台和产业化技术科研基地。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药物化学、制药工艺和现代制剂技术等领域,研究方向包括: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研究,手性药物合成方法学和工艺技术研究,经皮给药技术、功能型缓释控释材料和分子跨膜吸收机制等研究,新型生物载体、微流控芯片设计与制造等研究。

3.本专业的性质与学校的定位。

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学校培养目标的细化和延伸,既要体现专业特点,同时也应符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培养模式。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和建设,形成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近年来,学校顺应国家产业发展的需求,在2010年成立了制药科学与技术学院,并将制药工程专业发展纳入学校“985工程”重点建设,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经费等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支持。为适应社会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学校不断对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逐步完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已经毕业的学生,部分正逐渐成为制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由此可见,本专业的性质和定位完全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思路,是学校学科和本科专业布局及今后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培养目标的定位

本专业制定培养目标按认证标准中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构成。

1.知识要求:

掌握化学、药学和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药品制造技术与工程设计的专业知识,掌握药物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生产装置与设备的设计方法;熟悉国家关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新药申报管理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制药工程学科前沿、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2.能力要求:

能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提出并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药品制造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对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与人沟通能力;具有应用英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检索中外文文献、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3.素质要求:

具有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良好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进取心,勇于面对各种挑战的潜质,具备树立较强的药品质量、安全及环境意识。

四、培养目标的衡量与评估

本专业以学生必须具备的毕业要求为目标,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本科生培养计划,精心设计各个教学和实践环节,以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实施,通过对各个环节进行过程控制,保证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从而使培养目标得以达成。这样每一项毕业要求被分解到每一门课程及其教学实践环节当中,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都围绕毕业要求而展开,同时要求学生参加必要的课外活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通过答辩并成绩合格,以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为标志衡量培养目标的达成。良好的教学过程控制,得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其毕业生应具备以下三种竞争优势。

1.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

制药工程专业是大连理工大学重点发展的新专业,本专业具备培养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良好环境,具有优势的学科支持、强势的科研实力后盾、产学研结合的良好氛围、优质的办学条件和敬业爱岗、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特别是许多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经历和经验,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和企业委托课题,具有从事工程教育的优良条件。秉承“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突出创新”的办学理念,使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2.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足。

基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本专业毕业生基础和专业知识扎实,工作严谨认真,态度端正,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本专业的毕业生肯于吃苦、乐于奉献,一般情况下,毕业生在企业工作五年之后都可成为技术或管理骨干,自身发展潜力巨大。

3.具备深造潜质,深受名校认可。

本专业学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出国继续深造的比例从2010至2012年平均在40%以上。国内其他研究生培养机构(如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对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评价较高,认为本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工作踏实、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境外高校也同样认同本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近几年已经有多名本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到国外著名大学攻读学位。

五、结语

化学制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药学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基金来源] 湘潭大学第七批教改课题(课题编号:湘潭大学教发【2011】30号)

中图分类号 R944.9 文献标识码 A

一、教学改革的宏观教育背景

21世纪是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在新技术推动下,作为高新科技产业的医药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医药发展的远景规划明确提出:“2010年的医药行业将发展成为科技教育先导型,质量品种效益,规模结构合理型的高科技、外向型、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也就是说医药行业在本世纪的经济发展中,将成为我国战略发展的主题之一。”我国药学教育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在药学人才培养上,我国药学本科教育培养的目标之一是培养一大批既

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和“研究型”[1]人才。

药学专业是我院新办专业,从专业建设之初,即开始了药学本科教学新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我院根据21世纪对药学人才的要求和我院的实际情况,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创特色”的原则[2],摆脱传统的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束缚,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重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二、教学改革的内容及其措施

(一)改革教学模式,适应时代需要 为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模式转变,在教学模式上,传统药学教学实施的是“专才教育”,本科培养目标单一,定位过高,要求通过四年的本科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药学高级专门人才,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沿用20世纪60年代初完全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7],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意识难以体现,导致学生修业的课程太多、太专,负担过重,学生疲于应付各课程的考试,很少有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机会,学生的社会适用性较差。此次教改后,在药学教育指导思想上,坚持药学教育为我国创新药物的研究服务,为我国医药工业的腾飞服务,和我国的执业药师制度的实施相结合的办学思想,将药学模式从传统的纯化学模式转变为化学-生物-药学模式,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形成新的药学学科体系[9]。期间两次修订了药学专业教学计划,优化了课程设置,建设有特色的药学课程群的新教学大纲,包括能适应时代需求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大纲。

(二)改革课程结构,加强学科联系 在教学课程结构上传统药学课程结构化学内容比重较大,而有关生物学的知识、创新药物的研究、合理使用药物、药物代谢及毒副作用的研究等内容显得薄弱。教改后,优化改革药学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专业课程设置反映“厚基础、重专业、求应用”的特点,在宽口径的前提下,设置了若干专业方向课程组,供学生选修,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提供条件。

现代社会需求广泛,变化迅速,常给人以日新月异、目不暇接的感觉,知识的半衰期在缩短,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的教育必须是厚基础、宽口径的,大学里教的不一定是学生毕业后马上就能用的知识,大学必须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的学生应具有适应性、多样化、特色化的特点[10]。在药学的学科发展上,化学是药学的基础,医学是药学的命脉,分析是药学的手段,生命科学是药学的前沿。为了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后劲,必须加强基础科学的教育。因此,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中,第一至第四学期安排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所授课程为数、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高分子化学六大化学的基础知识以及药学仪器分析课程,理论、实验学时安排的比例均为1:1,占总学分比例为62.7%。第五学期至第七学期,安排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占总学分比列为30%,第八学期为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就业教育。在专业课中,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作为基础医学科学重点开设,分子生物学等作为基础和前沿学科,必须开设。重视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设计工作,加大对生产实习的教学投入。使学生有着宽厚的化学基础和坚实的医药学功底。

(三)改革实验教学,适应 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 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上,传统药学的实验教育是实验课从属于各理论课,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各学科之间实验内容割裂或重复,实验成绩只占理论课成绩的很少部分,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4]。通过此次教改,建设起药学实验中心,实行开放式管理,实验室全面向学生开放,包括课余时间,给学生们创造更多的从事科学实验的机会,使实验室真正成为学生们探索科学真理,练就一套过硬的实验室工作本领的场所,提高药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同时,构建药学实验课教学新体系,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建设,结合科研活动革新和改进实验内容,形成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研究性实验为辅,探索性实验为补充的实验教学体系。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四)完善教材体系,改进教学手段 为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应运新课程体系的建设,我院不断完善教材体系[11],选择面向21世纪的课堂教学教材,编写适应时展的实验课程教材,现已编写出药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的实验教材。为使教学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制作药学课程群的多媒体课件,所有药学专业课程均在网络教室采用多媒体教学,使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宏观和微观领域的现象转化为直观具体的再造表现,优化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科学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保障新课程体系的顺利执行 我院制定了各种教学管理制度,以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新课程体系的顺利执行。首先,将授课质量作为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具体体现在教研室、系部、院领导三级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新教师试讲制度等,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其次,为了保证考试质量,我院坚持巡考制度,贯彻监考须知、试卷印刷管理条例,坚持考试成绩分析制度,对所有药学专业的必修课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以考促教。再者,根据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进程,适时修订学生实验室规章条例、学生实习责任书等,并开展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六)实践教学创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教学作为药学专业学习重要的一个过程。药学专业学生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对实践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才能在现今激烈的就业竞争下拥有较大优势。我院针对此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对于大二、大三的部分ψㄒ悼翁庥凶排ê竦男巳ぃ并且能有较多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的学生,我院把这些学生自由组织在一起,成立兴趣小组,可进行申报校级或者县级创新性实验项目,并由相应的导师进行指导实验,定期进行实验成果汇报,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动手能力。其次,我院在学生大三课程结束之后就开始进入实践教学模式[12],在大三暑假进行工厂以及制药企业等的参观见习,而进入大四,在完成前八周课程之后再进行毕业实习和个人生产实习,学生可选择进入实习单位或者生产企业进行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可选择导师,由导师负责安排毕业论文,并在学校集中进行实习考核以及论文答辩。其中,充裕的实习时间使得大多数公司不愿意接收短期实习生的问题得以解决,并且使找工作与实习相结合,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实习效果,也对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由导师负责制的实践教学模式,导师的专业性以及素质可保证实习质量,也使得更多有生产经验的老师加入进来,鼓励老师与企业相联系,参与企业研发以及生产,同时让企业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实习指导委员会,作为指导教师,并结合该行业技术要求和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水平大大提高,从而在当今社会的人才竞争中占有更大的优势。

化学制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工业战略产业;指标体系;Weaver-Thomas模型;定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1)04-0117-05

收稿日期:2011-03-02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小城镇产业布局分析系统开发”(2006BAJ05A06);重庆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重庆市小城镇产业优化决策分析系统开发及应用示范”(2008AC0043)

作者简介:张芳玲(1987-),女,山东青岛人,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方法及应用;罗泽举(1965-),男,重庆市人,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数据挖掘。

一、 引言

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国民经济发展的好坏与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从工业中筛选战略产业对提高和保持国家与地区竞争力的作用更加突出,所以,选择工业战略产业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利用2009年山东省统计年鉴的数据,对山东省的工业战略产业进行选择。

二、 战略产业的定义以及工业战略产业选择综述

关于战略产业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认识,陆大道[1]认为,战略产业与主导产业没有不同之处。谢伏瞻[2]认为,战略产业是指对提高和保持国家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对国民经济运行有着重大影响的产业,它类似于支柱产业,其内涵包括四层含义:产值比重大,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巨大的潜在社会需求,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是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支撑力量。综合看来,战略产业包括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主导产业[3],即战略产业包括了现在的优势产业和潜在的优势产业。同时战略产业是不断变化的,任何一个产业部门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都有可能成为战略产业,而且最终有可能退出战略产业系统。

目前国内研究者对工业战略产业或者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很多,主要有“瓶颈基准”、“后发展优势基准”、“平衡发展基准”、“协调基准”、“就业基准”、“技术进步基准”、“高新产业基准”等,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灰色聚类法,DEA(数据网络分析)法等[4],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都根据所研究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

三、 山东省工业战略产业选择模型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

梅晓文、雷欧[5]选择了弹性系数、技术水平、技术进步速度、工业总产值规模、固定资产规模、就业规模、利税规划、增加值率、劳动生产率、产值利税率、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指数共14个指标,对引起中部崛起的战略产业进行了评价选择,本文根据山东省经济与工业发展的特征从中选择了10项可比指标,它们是:工业产值规模(GYi)、固定资产规模(GZMi)、就业规模(JLi)、税收规模(SRi)、技术进步水平(Ei)、产业能耗系数(NCi)、成本费用利润率(CPMi)、工业废水排放系数(WWDi)、固定废物排放系数(FWDi)、废气排放系数(EWDi),各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1.GYi=Yi/∑Yi式中,Yi 为第i产业的工业总产值,∑Yi为所有产业的工业产值;

2.GZMi=ZMi/∑ZMi式中,ZMi为第i产业的固定资产,∑ZMi为所有产业的固定资产;

3.JLi=Li/∑Li式中,Li为第i产业的职工平均人数,∑Li为所有产业的职工平均人数;

4.SRi=Ri/∑Ri式中,Ri为第i产业的利税总额,∑Ri为所有产业的利税总额;

5.Ei=Yi/KiiLβii式中,Ki为第i产业在第t年资金总额,i为第i产业的资金产值弹性,可取i=Ki/Yi,βi为第i产业的劳动力产值弹性,可取βi=1-Ki/Yi。其中,Ki等于当年固定资产净值和流动资金平均余额之和;

第4期张芳玲,罗泽举:山东省工业战略产业选择研究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年6.NCi=NMi/Yi式中,NMi为第i产业的综合能源消耗量;

7.CPMi=(Pi/Ci)×100式中,Pi为第i产业的利润总额,Ci为第i产业的成本费用总额 ;

8.WWDi=WWi/Yi式中,WWi为第i产业的污水排放量;

9.FWDi=FWi/Yi式中,FWi为第i产业的废物排放量;

10.EWDi=EWi/Yi式中,EWi为第i产业的废气排放量。

(二) 工业战略产业系统优选的WT模型

WT模型是Weaver-Thomas模型的简称,方创琳[6]在中国工业战略产业系统发展研究中对WT模型进行了详细介绍。WT模型的原理是把一个观察分布(实际分布)与假设分布相比较,以建立一个最接近的近似分布。WT模型构建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针对某指标,把所有产业从大到小排序,然后将排在第一位的产业作为该指标的一个工业战略产业,依此类推。

第二步,把所有指标各自对应的战略个数做平均,所得的值为利用该模型对所有指标所确定的工业战略产业个数。

第三步,把第i产业相对于第j项指标的排序值组成一个工业战略产业综合排序矩阵,对每一个指标赋权,算出各个产业的排序值,取排在前面的在工业战略产业个数以内的产业为工业战略产业。

模型的计算公式及意义如下:

WTnj=∑mi=1(Cni-100ENij/∑mi=1ENij)2(1)

式中,WTnj为第n个产业第j个指标的WT组合指数;Cni=100/n,当i≤n时,

0,当i>n时,n为第j个指标各产业重新排序后的第n个产业;ENij表示第i产业的第j项指标值; i=1,2,…,m; m为产业总个数; j=1,2,…,N; N为指标总个数。

nqj=k, nq=[(∑nj=1nqj)/n](2)

式中,nqj表示第j项指标对应的工业战略产业个数;k为当WT1j=minWTkj(k=1,2,…,m)时,即最小的WT组合指数出现的位置数;nq表示全部指标对应的工业战略产业总个数。

A=A11A12…A1N

A21A22…A2N

Am1Am2…AmN={Aij}mN,Bi=∑Nj=1ejAij(3)

A表示工业战略产业综合排序矩阵;Aij表示第i产业相对于第j项指标的排序值,其值可正可负;Bi为工业战略产业综合排序值;ej表示第j项指标的赋权值。

四、 山东省工业战略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利用WT模型选择山东省工业战略产业的步骤如下:

(一)评价指标求算

利用山东省按行业分组的38个工业产业基本统计资料,分别求算第i产业对应于第j项指标的指标值,指标求算结果如表1所示。

(二)WT值求算

对第一步骤计算得出的各行业的各个指标值按由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然后利用MATLAB计算各行业的WT值,并确定工业战略产业的个数。由上述模型求得,山东省工业战略产业个数为nq=15,说明山东省工业战略产业系统是一个由15个工业战略产业构成的有机集合产业群。再对计算出的各个WT值进行综合排序,从而得出能带动山东发展的15个工业战略产业是:通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金属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见表2)。

对模型实证分析结果的思考

有些产业虽然没有排在前15位,但是他们却不一定不是工业战略产业,因为WT模型只是对各产业已经实现的历史数据进行运算求值,这样的求算结果势必也只能是某地区的支柱产业,并不能超越各产业的发展基础而超前地按照工业战略产业的定义选出起先导作用的产业部分。

目前,在生物产业领域,山东已经培育出了西王集团、东阿阿胶、齐鲁制药、鲁南制药、绿叶集团、威高集团、福瑞达、登海种业、冠风种业、东方海洋、保龄宝、龙力生物、曲阜裕隆等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于2010年6月18日至20日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与此同时,山东将构建一批生物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到2015年争取有5家以上生物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平台落户山东,组建20家左右的生物类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在进一步完善现有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到2015年,山东将争取设立10家左右的省级生物产业基地,其中再增加1家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争取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生物企业超过5家,过50亿元的生物企业超过10家,规模以上生物企业突破800家。因此,应该把生物产业作为山东省工业战略产业之一。

四、 结论

通过对山东省工业战略产业优选过程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我们得出山东省的工业战略产业为:通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金属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生物产业。

不难看出,我们选出的工业战略产业大多为传统产业,它提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着重从发展工业战略产业开始,尤其是从技术领先、能耗低、投入少、产额高的新兴工业战略产业入手,促进自身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推动山东省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

参考文献:

[1]陆大道.信息与区域发展[C]//郭生练,刘彩木,胡树华.中部发展的现状、战略与对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29.

[2]谢伏瞻.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方向与政策作用[J].经济学动态,2000(12):18.

[3]向晓梅.地区工业战略产业特征与形成机理[J].广东社会科学,2006(5):28-31.

[4]解志红.重庆市工业主导产业选择[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梅晓文,雷欧.中部崛起的工业战略产业选择[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96-103.

[6]方创琳.中国工业战略产业系统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1995,15(2):118-127.

The Selection of industrial Strategic Industr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ZHANG Fangling, LUO Zeju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