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职业倦怠论文

教师职业倦怠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师职业倦怠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职业倦怠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应对

一、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缘起

1974年,美国心理分析师Freudenberger在论文中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的概念,并将其内涵描述为个体由于执着于某种生活理想或方式,或者是无法得到预期的回报而产生的一种疲劳和挫折状态。1981年,Maslach和Jackson编制了职业倦怠量表MBI(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这个量表包括情绪枯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无个人成就感(personal accomplishment)三个维度。此研究不仅较好的整理了职业倦怠的概念,也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1982年,Zabel等应用MBI对601名教师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最高。同年,Schwab等也应用MBI对469名中小学班主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教师面临较为严重的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它们与情绪枯竭、去人性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1985年,Pines又编制了包含身体枯竭、情绪枯竭和精神枯竭三个维度的职业枯竭量表BI(Burnout Index)。1990年后,职业倦怠的研究更加关注不同的职业群体,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也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料。1995年,国际劳工组织发表了“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专题报告,报告汇集了1985~1995年间发表的99篇各行业领域职业倦怠研究的文献,并指出教师是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最为严重的职业群体之一。自此,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开始受到学者和多国政府的广泛重视。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1.个体因素

首先,性别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尽管以往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但多数文献表明,女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水平更高。其中,女性对自身的不适更敏感、她们会面临更多的工作和家庭方面的冲突等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其次,从工作年限来看,年轻教师往往有较高的工作热情,但相对工作经验不足,而且面临更多的职业发展压力,因此他们也就更容易产生职业压力感和挫败感。不过,工作年限和职业倦怠之间似乎还存在诸多的中介变量。第三,性格也是影响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具有追求完美、固执、理想化、A型行为、神经质和自我抑制等人格特质的教师更容易感受到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Mills和Huebner运用MBI和NEO的调查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特质得分和7个月后的职业倦怠得分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第四,教师自我效能感也会明显影响职业倦怠水平。台湾学者孙志麟对415名小学教师的研究表明,其自我效能包括不良环境转化效能、教学执行效能、班级管理效能、学习评价效能、教学改革效能和亲师沟通效能六个维度。很显然,这些方面也会明显影响到教师的职业感受。

2.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emotional labor)是指个体通过控制自己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以使自己的情绪表现符合工作要求或让周围的人感到舒适。情绪劳动可以分为表层展现和深层展现,前者是指组织要求的表现,与内心状态并不一致;后者则是员工认同并想表达的真情实感。台湾学者江文慈通过深度访谈发现,小学教师的职业活动不仅涉及大量的情绪劳动,其心理历程也相当复杂。在正向情绪的表达方面,小学教师表层展现的原因是“礼貌客套,印象整饬”、“状况不佳,强颜欢笑”等;深层展现的原因有“教学需要,努力营造”、“专业认同,有感而发”、“个性使然,自然流露”。抑制负性情绪的原因包括“避免后悔”、“考虑后果”、“遵守伦理”、“同理体谅”、“个性修养”和“专业成熟”。可见,无论是正向情绪的表达还是负向情绪的调节,都涉及多种方式和多种原因,反映了小学教师工作的“心劳”。相关研究还发现,情绪劳动主要包括情感付出的频率、情绪劳动的强度、情绪表现的表里一致性和情绪表现的抑制等方面,这些方面和职业倦怠各维度之间均有明显的关联。

3.职业压力

教师自身的职业特点是诱发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Tagami等在教师职业倦怠的综述性文章中认为,容易导致倦怠的教师职业因素包括:职业行为的不确定性,指学生对教师相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会有不同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职业角色的模糊性,指教师的职业范围和责任领域具有极大的弹性;职业效果的非透明性,是指对教师工作效果很难进行即时的数量化评估和反馈。美国教育学会则把教师职业特点概括为:专门的知识技能、长期的专门训练、强调服务精神、专业独立自主性、自律的专业团体和伦理规则以及不断的在职进修。其中,专门的知识技能尤为重要,当前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一旦未及时进修,汲取相关知识,就可能被淘汰,这会造成相当沉重的专业压力。

4.人际关系

Leiter和Maslach的调查研究表明,同事关系不和谐容易产生情绪枯竭感和去人性化,而具有良好同事关系的个体则会体验到更多的成就感。在中小学,相对于师生关系,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则会带来更大的压力。尤其是家长的高学历化、教育观念的多元化、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一体化及权利意识的增强都给教师带来了明显的压力。而且,在教师和家长的互动中,教师还会面临角色混乱和角色冲突方面的压力。金子百惠对179名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表明,高低职业倦怠组教师在来自学生、家长、同事、校长的社会支持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广泛的社会支持可以明显地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5.组织特性

Kaigawa对22所中小学287名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认为“情绪枯竭”问题“需注意”和“危险”的中小学教师分别占19.5%和14.1%;“成就感低下”问题则分别占52.9%和56.4%;“去人性化”问题也分别占4.3%和6%。研究还发现,学校的组织特征是职业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教师和行政管理者的冲突、教师过重的工作负担、疏离化的组织氛围和不协调的组织工作方式。Takaci和Tanaka对63所中小学710名教师的研究也发现,教师的角色冲突、学校组织氛围、教师人际关系状态和对周围评价的敏感性能够显著预测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后果

1.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

台湾学者黄宝园从硕博士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中检索出职业倦怠、职业压力和工作满意度相关的研究354篇,对从中精选出的70个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研究发现,职业压力主要涉及工作负担压力、角色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和专业压力;职业倦怠包括情绪枯竭、去人性化和无个人成就感;工作满意度则涵盖了工作自身满足感、薪酬满足和升迁满足。研究结果还表明:第一,职业压力和工作满意度呈显著(p

2.职业倦怠和身心健康

职业倦怠可以区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为轻度的职业倦怠,此时会出现短暂的抑郁、易怒、疲惫与挫折感;第二级为中度的职业倦怠,其症状和第一级相同,但会持续两周或者以上;第三级为重度的职业倦怠,此时会伴随有生理疾患的产生,如溃疡和慢性疼痛等。近年来,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水平和心因性离职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统计,1992年,公立中小学在职教师因病退职者为3370人,其中因抑郁等精神疾患退职的1111人,占29.8%;2000年,因病退职教师为4922人,心因性退职者2262人,占46%;到2007年,因病退职教师为8069人,心因性退职者4995人,占60%。

四、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

1.中小学教师的被援助需要

Tomaru等通过对258名中小学教师的测查,编制了中小学教师“被援助需求状态量表”和“被援助需求特质量表”。前者用于测查中小学教师在当前教育教学中现实的被援助需要。后者用于测查在指导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方面,中小学教师一般的被援助需要。Tomaru等另有研究表明,在教师和家长和互动方面,教师的压力包括儿童指导上的困惑、家长不理解、儿童相关信息不全面、同事不支持4个要素。教师的应对方式包括逃避儿童问题、情绪自我调节、认知改变、解决儿童问题。Tamura和Ishikuma对214名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表明,女性教师的被援助需要较男性教师高,而男性教师的自尊感则高于女性。45岁以下的男性教师自尊感越高,被援助需要也越高;41岁以上的女性教师自尊感越高,被援助需要却越低。研究者认为这主要和不同性别教师得到的社会支持有关。

2.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改善意识

Miyashita对1208名中小教师、教辅人员和管理者的职业倦怠改善意识进行了大样本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小学教师提供的最能够改善职业倦怠的方法有:强化员工间的沟通和合作(30.8%)、精简工作任务(21.4%)、提高工作的趣味性(20.6%)、改变工作思路(18.7%)、增加教师(17.4%)、减少事务性任务(17%)、改革学校管理制度(15.9%)。中学教师提供的主要方法有:改革学校管理制度(22.2%)、强化员工间的沟通和合作(20.7%)、增加教师(18.9%)、提高工作的趣味性(15.9%)、改变工作思路(15.9%)、严守工作时间(15.2%)。此外,教辅人员和管理者提供的方法与教师虽然有所不同,但也多有重叠。即都强调增加工作人员数量、强化员工间的沟通和合作、改变工作思路和提高工作的趣味性对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性。

3.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的双向应对

首先,提高教师个人的应对能力是缓解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这方面研究涉及的主要变量包括改善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提高教师的社会交往能力、培训教师学习放松的方法等,相关研究报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教师职业倦怠论文范文第2篇

职业倦怠 高职英语教师 现状 学校制度

一、引发本课题研究的事件

某高职学院因为英语课程的师资问题差点导致英语教学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从中学调入的一名男教师一年后不顾学院的挽留执意调回了中学,还有三年才能退休的女教师想尽办法提前退休了,这给本来就已师资力量不足的英语教研室雪上加霜。英语教研室只好四处外聘,未果,只好通过加重其他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加大班级规模才解决了问题。在学期教学过程中,一女教师怀孕临时请假了(医生建议必须停止工作),这意味着得另找教师顶上,最佳的方案是请已退休的教师回来救急(她们熟悉教材、教学方法、学生等与教学有关的一切),结果三位退休教师没有一位肯回来临时顶一下,他们表示什么事都可以商量,惟独上课绝对不行。无奈只好请了英语已过六级的非英语专业的博士生来顶缺,可是没过多久,学生坚决要求换教师……以上事件至少说明了这一高职学院的英语教师职业倦怠严重。通过调查其它的高职院校,发现也有类似情况存在,这使得我们深思――我们的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如何?成因是什么?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研究综述

职业倦怠(burnout) 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 H.J.Freudenberger) 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他用“burnout”一词来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1980年的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使得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成了热潮,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更是成了研究的热点。所谓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着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Maslach和Jackson (1981)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状态维度,即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低的个人成就感。(1)情绪衰竭或情感枯竭(emotional exhaustion):这是一种疲惫和缺乏工作热情的感觉,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基本或完全丧失,它是教师职业倦怠表现中最典型的症状。(2)非人性化或人格解体( depersonalization ):这一现象是指情感远离了自身而表现出的对他人的无情和漠不关心,教师会用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学生。(3)低的个人成就感(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这一现象是指个体感觉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毫无价值,即对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当这种低的个人成就感与前两种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混合在一起时,就会大大降低或减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驱动力,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的不良行为,如敷衍、无任何抱负、个人发展停滞不前等现象。

国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比较晚,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研究数量逐年上升,最近几年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方法实证研究,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关系研究,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证研究,教师与其他行业的职业倦怠的比较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研究等。从中国知网的数据显示,发表在2003年以前(包括2003年)的所有文章共107篇,不多不少刚好是2004年一年的数量,2005年发表153篇,2006年以后(包括2006年)每年都在200篇以上,并且呈绝对上升趋势。纵观研究的对象,我们却发现研究高职英语教师的文章总共3篇(2位作者),核心期刊更是没有相关文章发现,而我们的高职英语教师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高职英语教学更有其特殊性,高职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就更值得作深入的研究。

三、调查研究的实施过程

1.结合Maslach和Jackson于1986年编制的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 ES), 并参考了各种文献中测量职业倦怠现状的问卷表设计了反映职业倦怠三个状态维度的问卷调查表一,共15个题项。根据高职英语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和作者本人现有的了解设计了研究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因素的调查表二,共罗列了30个原因。二份问卷都采用从“很不同意”(1分)到“很同意”(5分)的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

2.利用2009年暑期由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全国高职院校外语教师师资培训以及浙江省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高职高专分会2010年会的机会对87位一线教师进行了表一和表二的问卷调查。同时在问卷测量的基础上对其中的8位省外和7位省内的高职英语教师进行了访谈。在访谈的时候以一些典型的问题如“做高职英语教师是否没有成就感”作为切入口进行深度沟通,同时也不阻止访谈教师的自由畅谈。

3.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对作者在省内外各地熟悉的同行以及同行的同事进行了表一和表二的问卷调查,共收回81位教师的有效问卷。

4.利用本文作者所在学院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机会公布调查数据,多次分析探讨了相关问题。

5.对个别英语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包括访谈、随堂听课、与学生交谈)。

四、调查研究的结果

1.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总体情况

表一结果:三个状态维度的数值�

表一结果中的“高”指平均数在4或4以上,“低”是指平均数在3以下,“中”指平均数在3~4之间(包含3)。统计数据显示,职业倦怠三个状态维度的平均值都超过了3,最终的职业倦怠平均值为3.40,说明高职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明显存在,倦怠程度处于中等偏高水平。但总体情况没有作者本人想象得那么严重。其中有30.3%的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不严重,大约半数的教师(49.3%)承认自己有职业倦怠问题,20.4%的教师则承认有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根据调查表的年龄显示和访谈了解,职业倦怠教师群主要是年龄较长者,特别是50岁以上的群体,而造成这部分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年龄大的教师感到恐惧和排斥;学生和教师的代沟随着教师的年龄成正比,年龄大的教师不容易和学生沟通,不像小年青那样受学生欢迎;这一年龄档的很多教师在中专学校上升为职业学院的过程中没有及时评定相应的职称,到后来发觉越来越难。对于年龄大的教师来说,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发展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

职业倦怠三个状态维度平均值最高的是教师的低个人成就感(3.81),绝大部分(80.2%)教师认为做高职英语教师个人成就感低,这主要是特殊的教学对象――高职学生造成的。由于学生的基础差,英语学习素质相对较低,所以要在学生身上出成就比较难,同时教师要在自己身上出成就也比较难,不像本科学院的教师那样,语言学术研究环境好,又跟自己的教学密切相关。高职教师研究成本较低、研究意义重大的领域应该是英语教学,但是,在英语学科界这类的研究往往不被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很难发表,其成果很难得到承认。另外,英语课程属于各高职院校的基础课,领导不重视,学生不在乎,甚至有的学院课时多了就开英语课,课时不够了,就随便把英语课砍了。

情绪衰竭维度的平均值达到了3.38分,有69.9%的教师表现出中高水平的情绪衰竭,说明高职英语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情绪和生理资源被消耗的感受很深。的确有很多教师缺乏工作热情,教学时显得疲惫不堪。

与低个人成就感和情绪衰竭两个维度的高数值相比,教师的非人性化平均值相对较低,说明我们的高职英语教师尽管感觉工作疲劳、又没有成就感,在学生面前的行为还是体现了一定的职业道德,没有对学生表现出极度地冷漠无情,用过分消极、否定的态度对待学生。

2.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显示,KMO=0.848,Bartlett’s球型检定结果显著,数据适宜进行因子分析,采用正交旋转(varimax)自然归类得出特征值大于1的六个因子,累积解释总变差的56.5%(见表二结果)。根据每个因子所包含的原始题项。

因子1包含考核制度、奖励制度、培训、培养政策、地位等5个题项,这5个题项都跟学校的制度有关。目前各高职院校的考核制度、奖励制度推行“技术理性”的绩效主义量化考核,将绩效量化为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其它工作等几个模块,每个模块下又包含有一些复杂的小项。同时各个院校为了在各类评估中能够底气十足地展示教学成果,把科研(课题、项目、论文)和各类比赛获奖赋予了超常的比重。英语作为各学院的基础课程,教师队伍最庞大,而能够申请课题、项目的渠道,可的期刊,以及各类可获奖的机会少得可怜,这种教师人数与机会绝对成反比的现实使得英语教师在决定教师津贴和奖励的绩效量表里的排名绝对靠后。在高职学院强调工学结合、专业建设的今天,讨论公外英语教师的培训培养成了没事找事的瞎折腾。英语教师群体少有机会有效参与学校的决策,通常情况下只是决策的承受者。综合各个方面,英语教师自感地位低下也是很正常的。

因子2包含了学生英语水平、个体差异、自主学习能力、自信心、自控力等学生方面的因素。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素质较低,英语基础较差,同时还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调查(袁荣儿2007)发现有百分之十的学生英语一窍不通,基础很差,对英语毫无兴趣,再加上没有很好的自我监督能力,上英语课只是报个到而已,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学生没有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有41.2%的学生自认为对英语学习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的英语学习目标是什么。基于这样的学生现状,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很难,学生收获不大就怪罪教师,而教师对学生的不配合很无奈,久而久之教师就很容易陷入教学倦怠。

因子3包含了教学课时、教学天数、教学精力、师生比、单调乏味、课题任务、论文任务等因素,汇合成巨大的工作压力。目前的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造成英语教师与学生的师生比严重失调,结果导致教师的课时量绝对超标,周课时18节的教师比比皆是。由于教师忙于课堂教学,没有时间研究教学,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学生有意见,疲于应付的教师本人更感乏味,恶性循环,再加上科研任务遥遥无望,倦怠不可避免。

因子4主要是指教学环境,它包含了高职英语教学大形势、各学院英语教学小环境、施展空间、发展空间、教师权威的削弱等5个题项。自上而下的改革呼声很高,但由于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的特殊性,使得英语教学的创新举步艰难。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何去何从,大部分教师很迷茫。另外,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英语教学,教师的课堂讲授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而因特网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呈多元化方式,也由此削弱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

因子5显示,科技的发展和英语作为地球村语言的普及对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与学生的沟通能力、与行业合作能力缺一不可,否则教师的教学技能将大打折扣。这一倦怠因素在老教师身上尤为明显。

因子6主要是年龄、职称、婚姻、家庭压力等个体方面的因素。每一位教师的具体情况不同,造成倦怠的原因也不一样,但是男性教师因为个体因素造成倦怠的情况比较突出。

教师职业倦怠论文范文第3篇

职业倦怠

中小学教师

【论文摘要】随机抽取广州、肇庆、湛江8所学校1355名中小学教师为对象,考察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职业倦怠的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1)中小学教师价值追求中最主要的是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安全感,最不看重的是管理价值。(2)中小学教师出现显著的职业倦怠现象,其中在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两个方面表现明显。(3)教师的价值观与教师职业倦怠显著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安全感对教师的职业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管理价值、名利追求价值倾向对教师情绪衰竭影响显著,成就感、智性成长价值追求影响教师的个人成就感,名利追求、人际关系追求对教师的是非个『生化倦怠有显著预测作用。

一、问题提出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活动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对职业价值的认识和态度,是个体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任何职业价值观的内涵都是作为职业活动的主体与作为客观环境的客体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工作价值观是人们对教师职业所赋予的一定看法和意义,是教师自己或他人对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的认知,是人们对待教师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

已有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倦怠受到诸如社会期望过高、社会地位与工资待遇低等社会因素,学校管理制度、教育评价制度、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等学校因素的影响。即”7.潮口下呱和14FI孤姗但是,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着对环境的反应态度,直接影响着对职业的体验与职业行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是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呢?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急剧转型期,教育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茶地进行着,教师价值观也在随之出现变化。陈春莲(2009)认为当前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功利性和个体化、规范性和务实性、角色期待趋于理想化等一系列变化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

大珠江三角地区是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为了解这里的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倦怠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找到合适的教师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建设途径,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为中小学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广东省广州、湛江和肇庆三市中小学教师的价值观和职业倦怠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当前沿海地区的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倦怠的状况,分析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广州、湛江和肇庆三市抽取小学8所、初中3所和高中3所,派发问卷1400份,收回有效问卷1355份。其中广州市530人,湛江市365人,肇庆市460人;小学521人,初中478人,高中356人;公立学校828人,私立学校527人;男教师617人,女教师738人;本科以下学历T67人,本科学历588人;无职称156人,初级职称447人,中级职称438人,高级职称313人;未婚659人,已婚6%人。

(二)研究工具

1.教师职业价值观量表。

采用伍新春等人修订编制的教师职业价值观量表对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测量。}s}ns-zn该量表将教师职业价值观分为名利、管理、人际关系、智性成长、利他、安全感、成就感以及独立性八个维度,量表共56道题。采用5点记分法,极不重要记1分,极重要记5分,得分越高,价值观水平越高。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2-0.87之间。

2.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采用伍新春等人修订的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对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进行测量。该问卷由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去个性化三个维度22道题目构成。该量表采用7点分值,从0}6表示出现症状的频次依次增加,得分高表示偏向于该维度所描述的特征。教师倦怠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00.86之间,分半信度在0.780.84之间,再测信度在0.750.76之间,达到心理测量学的标准。所有数据用SPSS15.0 for Windows统计分析工具进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职业价值观现状分析

职业价值观量表采用5分评分法,3分为理论中值,小于3分为处于低价值观状态,大于3分为处于高价值观状态。从职业价值观各因素的分析结果看,除职业价值观中管理追求以外,其余各因素均超过中值,价值观总分也超过中值,表明总体上而言中小学教师在各个维度上均有较高水平的追求。具体在职业价值观的各个维度上,教师价值观中最重视的是成就感和安全感,其次是人际关系与独立性,往后依次是利他、智性成长、名利、管理。

(二)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1.教师职业倦怠状况。

教师职业倦怠量表采用5分评分法,3分为理论中值,小于3分为处于低倦怠状态,大于3分为处于高倦怠状态。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总分接近理论中值,表明中小学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从职业倦怠的各个维度上看,情绪衰竭和低个人成就感两个维度上,教师职业倦怠表现明显,而在非个性化化这个维度上,则教师倦怠水平比较低。

(三)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分析

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对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倦怠各维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倦怠显著相关(r=0.137,P

通过对职业价值观对职业倦怠及其各个维度的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表),职业价值观中的安全感因子是职业倦怠的预测变量,对安全感的价值观追求与职业倦怠呈现显著正相关;职业价值观中的安全感、名利和管理因子是情绪衰竭的预测变量,其中管理因子与情绪衰竭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而安全感、名利两个因子和情绪衰竭成显著正相关;成就感、智性成长两个因子是低个人成就感的预测变量,与个人成就感成显著正相关;名利和人际关系因子是非个性化的预测变量,其中名利与非个性化成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与非个性化成显著负相关。

四、讨论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分析

从表1可以看到,在职业价值观中,教师最重视的是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安全感,其次是人际关系与独立性,往后依次是利他、智性成长、名利、管理。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教师的评价和期待普遍提高,教师职业也获得更多的尊重,因此成就感是教师职业价值观中比较重视的一个因素。作为教师,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社会竞争激烈,教师普遍被视为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业,因此作为教师,可以满足个体的职业安全需求。这与青兴春(2007)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他的研究发现教师对安全稳定因子的评价时在各个因子中排名最低的一个,利他奉献因子的排名最高,表明教师在择业时并非追求安全和稳定,而是看重教师职业中的奉献精神以及对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 这些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与本研究的对象主要处于经济发展的广东地区有关系,在这些地区社会生活节奏快,经济急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活和就业压力等都迫使人们更加看重职业的稳定性和所带来的安全感。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分析

职业倦怠是助人行业中表现明显的一种心理现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主人行业,已有研究指出教师作为从事教育的专业工作者,在其生涯发展的一定阶段往往会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fs}-as在实际工作中,职业倦怠是教师将其工作付出与回报进行比较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反应,是教师将其工作付出与回报进行比较时出现不平衡的结果,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本研究显示(表2),中小学教师存在一定的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特别是在情绪枯竭和低个人成就感两个维度上,中度衰竭和高度衰竭的比例较大,表明教师职业衰竭主要体现在情绪衰竭和低个人成就感两个方面上。在调查中发现,教师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在遵守纪律、刻苦学习方面的程度比以前的学生差。这主要是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大多在娇宠的环境下成长,优越的成长环境让他们产生一种自我优越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听从老师管教的意识差,教师普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他们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处理与纪律有关的工作。同时,由于是独生子女的关系,家长对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关注程度和倾注的心血也比以前大大增加,这都导致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期望大大增加,这些期望或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进而转变为教师所面对的压力。由于教师在教学以外的工作量增加,必然导致在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投人都相继减少,影响了教学质量,进而造成教师的个人成就感降低。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也不能感受到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便容易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一旦出现职业倦怠就会对教学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内心产生一种对工作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的降低。

(三)教师职业价值观与教师职业倦怠关系

个体的职业价值观会影响其工作意愿或目标,并进而影响其努力程度与工作表现。职业价值观作为个体的个性心理系统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对于价值取向高的事情,在实现过程中会有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产生增力性,促使人们努力工作,从而产生较高的工作绩效。而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工作中对压力源、工作绩效以及人际关系的感受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研究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及各个因子与教师职业倦怠及各个因子具有显著相关。

价值观的安全感因子与职业倦怠程度和情绪衰竭程度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可知安全感可以作为职业倦怠的预测变量。教师职业观念中对职业安全感的重视程度越高,那么其在工作中就越容易产生衰竭。价值观中的安全感因子、管理因子和名利因子依次进入了职业价值观对情绪衰竭的回归方程,其中安全和名利与情绪衰竭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表明教师在工作中对安全感和名利越看重,其就越容易产生情绪衰竭。陈春莲(2009)也指出,与以往相比,现在的教师在对职业价值评价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因素,因此教师很容易陷人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不相一致的情境中,对自身工作意义的审视也就出现不可避免的心理困扰,从而容易产生情绪上的衰竭。阎管理因子与情绪衰竭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表明教师在工作中对管理评价越高,就越不容易产生情绪衰竭。

价值观中的成就感和智性成长与职业倦怠中的低个人成就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教师对成就感和智性成长的职业价值追求可以预测教师职业中个人成就感的降低程度。教师职业是一种创造性职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与时俱进地总结经验,增长知识,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这是作为教师的职业性质所赋予的一种要求,也是大多数教师的追求。但是教师究其劳动形式而言,却是一个重复循环的过程。学生一批一批地换,课程一年一年地教,而且很多教师也承受着升学、职称评定、班级管理等压力,难以达到有较高成就感和获得更高的智性成长的期望,由此容易造成教师的个人成就感降低。

教师职业价值观中的名利因子和人际关系因子同为职业倦怠中的非个性化因子的预测变量。名利因子与非个性化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人际关系因子与非个性化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在工作中对越追求名利,便越容易产生非个性化的枯竭行为,而说明如果在工作中重视工作氛围的人际关系,与工作中的同事、上级等关系融洽,有利于减轻职业枯竭程度。

综上所述,教师职业价值观中的功利性、务实性追求是导致职业倦怠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合理地调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有利于预防教师职业倦怠。

五、研究结论

1.中小学教师在职业价值观的各个维度上均有较高的追求,其中教师最看重的是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安全感因子,最不看重的是管理因子;性别、婚姻状况、学历和学部是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教师职业倦怠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本文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内涵,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不断增大,情绪低落、性格变异、缺乏个人成就感已不再是个别现象。突破仅讨论教师素质问题的藩篱,探究隐含其中的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1 教师职业倦怠的内涵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在1974年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概念,用来说明个体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与生理综合症。随后,许多学者陆续重视对它的研究。1974年,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将“职业倦怠”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helping professional)的人们由于每日工作时间太长、工作量过于大、工作强度过于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就是指教师不能够顺利应付长期的工作压力,而产生的各种不良心理反映。

2 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

教师职业倦怠,并不是由具体的某一件事造成的,而是由于不能有效缓解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导致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映过程。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有。

2.1 教师本身的原因

教师工作目标定位失准,在现实中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值,从而产生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再加上本人的性格缺陷,如内向、孤僻、暴躁、不和群、缺乏自信心,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职业倦怠。

2.2 社会压力的影响

合格的中学教师不仅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懂得科学的教学规律,师德高尚、爱岗敬业,还必须达到相应的学历要求。现行的职称晋升、职务聘任、岗位末尾淘汰等制度,必然给每一位教师巨大的压力。许多人认为,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反之,教育质量下降,人们自然就会将责任归咎于教师。这些因素形成的巨大压力超过了部分教师的承受极限,出现职业倦怠心理。

2.3 学校环境的影响

长期应试教育,以学生学业成绩作为评定老师高下的唯一依据,许多中学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学校的制度丝毫不考虑教师个人的需求、不惜以剥夺教师的节假日为代价,以各种手段强制教师补课,借继续教育无限度强制业务进修。学校的领导观念陈旧,急功近利,不惜牺牲教师切身利益。并不能从实际上关心教师。在评优、晋升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过程中拉关系、走后门,都会对教师产生影响从而出现职业倦怠心理。

2.4 工作方面的原因

学历提升、职称评定、、考核评优等使许多中小学教师产生焦虑感,再加单一的教学方法与单调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环境,使教师感到“雄关漫漫真如铁”,如今迈步无法越。从而引起职业倦怠。

2.5 教学对象的原因

当今许多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与热情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优裕的生活条件使他们不肯付出艰辛的劳动,各种社会诱惑使他们耐不住长期进行学习的寂寞,盲目追捧歌星影星、金钱至上,享乐至上。学生的行为表现背离了教师的期望,教师对学生崇高而远大的期望无法实现,职业信念动摇,精神回报缺失。

2.6 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因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教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信任感缺失,消极情绪表现明显,更有甚者自我封闭,很难听从别人的建议。

3 避免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管理策略

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阻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发展,严重制约着我国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切实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已经是我们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

3.1 指导教师加强自我修养,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鼓励教师遭受挫折时不能失去信心,不屈服于眼前的困难,放眼未来,要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自古英雄多磨难”的豁达从容应对,指导教师理性地分析所遇到的困难,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组织教师通过阅读古今中外成功人士创业的书籍、观看励志影视材料等活动增强工作信心。保持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格。

举行丰富的文娱活动,增强生活的信心与勇气。指导教师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培养健康的爱好和情趣,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组织教师学习书画、组建校园乐队、积极参与职工娱乐活动,释放压力,保持开朗愉快的心境。培养更多的爱好与兴趣,通过欣赏艺术,拥抱大自然使他们的抑郁心情变得开朗。

指导教师积极地进行社会交往,参加学校以及社会的集体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家长及朋友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

3.2 创建民主和谐的环境,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学校着力创建公平合理、具有激励机制的制度,在教师竞争上岗、晋升职务、评审职称、进修深造、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 公正对待,一视同人。

学校管理者要关心、尊重教师,虚心听取广大教师合理的建议和意见,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提供更多的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加强学习和借鉴,结合实际,大胆创新,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学校,建立一套现代化的民主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团队意识。适当使用经济奖励、荣誉奖励、感情投资、榜样作用等手段,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举行一些活动,如文体活动、参观研讨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等,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加归属感。

3.3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效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十七大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加大投入,有效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大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切实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全社会共同参与,提高全民对发展教育的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创建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切实保障教师的各种权利。使教师职业逐渐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让每一位教师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之中去

总之,为了广大教师的身心健康,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要努力消除职业倦怠的负面影响,促进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春艳.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5(15).

教师职业倦怠论文范文第5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京学院、西安培华学院、西安翻译学院、陕西服装工程学院、西安国际商贸学院、西安思源学院8所陕西民办普通高校专职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心理方面、教师职业态度方面的论文44篇,以及相关论著等。

1.2.2 问卷调查法

在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设计和发放问卷共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对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分析得出,问卷信度为r=0.84,P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

2 结果与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笔者从民办高校体育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学历五个维度出发,通过对教师职业倦怠水平、教学与科研、教师权益保障和教师流动四个层面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找出与四个层面直接相关的影响因素,从而间接反映出教师的工作态度。

2.1 职业倦怠因素分析

教师职业倦怠就是指教师在持续参与教育教学事务时,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紧张心情及较低成就感,在特定的职业发展阶段时所导致的情绪低落和身心疲惫的心理状态。从5个维度对民办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其结果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内部层面的影响因素,其随着因子的变化表现出的特征也不相同,其中性别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情况的影响较大。

2.2 教学与科研因素分析

体育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是教师的业务的生命线,同样也是体育教师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指标。民办高校体育教师对教学科研的认同感呈现中度水平,但不同因子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认同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调查结果见表2。

从调查结果显示:职称是教师教学与科研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职称评审的两个主要的因素是发表文章的级别和课题方面的研究。在调查中发现,民办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几乎是零,在其他中文核心发表的文章也是微乎其微。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的教龄。从而反映出学校对教师的关心力度不够,学校对教师职业的稳定性感觉相对较差。

3.1.2影响教师教学与科研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的职称。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与学校为教师创造的科研环境密切相关。

4.2 建议

从民办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生态现状的调查,要解决目前民办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4.2.1通过政府职能部门解决民办高校教师与

公办高校教师同等待遇的问题,已解决教师在思想上的落差,以及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认同。

教师职业倦怠论文范文第6篇

教师职业倦怠是近些年来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职业倦怠的危害不容忽视,它不仅对教师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还会给社会增加负担。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对职业倦怠研究的情况,然后分析了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并提出几点缓解策略,希望帮助广大教师在减轻、消除和预防职业倦怠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进而更好地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关键词

教师 因素 职业倦怠 缓解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和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师在工作中的投入也将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教育。然而,随着教育和科研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了焦虑、身心疲惫。他们抱怨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学校管理体制不合理等等。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大不如从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职业倦怠。什么是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的根源及其影响因素有哪些?有什么样的应对策略?本研究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帮助广大教师在减轻、消除和预防职业倦怠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进而轻松愉悦地面对自己的工作。

一、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

最早提出“职业倦怠”的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他于1974年在一本名为《职业心理学》的杂志上提到:职业倦怠是工作强度太大且忽视自己所需而带来的疲惫不堪的状态。他认为职业倦怠在各个行业的工作者身上均有体现,由于他们常年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久而久之对工作的热情大不如从前,逐渐导致职业倦怠。国外对职业倦怠的研究起步较早,Freudenberger认为职业倦怠的情况在那些对工作乐于奉献、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的人群当中最常见。Maslach和Pines提出了职业倦怠的三个特征: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以及低个人成就感。C.Cherniss认为许多人对自己工作的期望和现实不符合,最终导致他们的付出与所得不一致。此时容易产生幻想破灭和职业倦怠。耶鲁大学Sarason的研究强调,当社会条件不能提供帮助建立与人联系的情境时,要保持服务工作的投入是很难的。

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基本是引用国外的相关资料。关于职业倦怠的概念刘维良、杨秀玉分别在其作品《教师心理卫生》和《教师职业倦怠解析》当中提到过。刘维良指出:职业倦怠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过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杨秀玉提出: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徐富明、吉峰和钞秋玲等提出了三个职业倦怠因素:情绪疲惫、少成就感和去个性化。曾玲娟提出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呈显著正相关。刘晓明的研究表明:教学效能感在职业压力和倦怠之间具有调节作用,高教学效能感可以降低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的程度。连榕的研究告诉我们当前教师存在一系列问题:压力大、焦虑、疲倦和无助。在职业承诺和职业倦怠之间,继续承诺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呈正相关,情感承诺、规范承诺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之间呈负相关。

从国外和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职业倦怠问题对教育和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对教师群体还是学生,职业倦怠都有着消极的负面影响,同时还会给社会增加负担。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方面的不足,寻找有效的策略来缓解教师的压力。

二、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

1.自身因素

教师的工作地点一般不是在讲台就是办公室,缺少一定的户外运动来增强体质。再加上平时教学任务多、科研压力大,很容易产生烦躁厌倦的心理,时间一长既影响自己的身体也影响工作,最终形成职业倦怠。此外,教师的工作中也有很多的挑战和竞争,遇到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教师会否定自己的能力,严重缺少自信心,降低自身成就感而导致职业倦怠。还有一部分教师在刚参加工作时带着美好的憧憬,认为教师这一职业工作稳定、轻松、压力小,还有长假。当他们从事工作多年才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的想象相差甚远,收入低、工作压力大、科研负担重。这种差距让他们有很大的失落感,从而逐渐产生职业倦怠。

2.学校的影响

一些学校在管理制度方面不健全,有时甚至缺乏公平公正,致使很多教师由于得不到公平的待遇而对工作产生抵触心理。此外,学校为了提高本校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不断给教师施加压力,比如提高班级的成绩、规定学生的升学率或过关率等。学校不断地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却提供不了应有的辅助设备,这使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得心应手地工作从而心存抱怨。有些教师缺少对待工作的热情,只是将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充实课堂内容。这种单一重复的工作最终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

3.社会的影响

从古至今,教师一直被当作是为人师表的典范。他们是“蜡烛”,要点燃自己照亮别人。因此,社会将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赋予给了教师。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还要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更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高校,教师在上课之余,还需要总结教学经验,发表相关论文。这种过度的压力使教师身心俱惫。此外,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理想也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教师的工资待遇低、住房困难等等都是教师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策略

1.教师调整自身的状态

(1)加强体育锻炼,调整自己的情绪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适度地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而且可以减少压力带来的不良情绪。如教师可以去操场跑跑步、打打球,课余时间多参加学校工会组织的教师之间的运动比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2)正确地认识自己,建立合理的职业目标

教师应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估量,既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因为现实与自己理想的差距而悲观失望。当出现职业倦怠时,教师要积极地寻求解决的办法。比如找身边的朋友、同事以及家人聊天。将心事向周围的人倾诉,可以将内心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这样做可以慢慢地缓解职业倦怠。

(3)善于发现工作中的乐趣,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

很多人认为教师的工作太过单一、重复,没有新颖性。个别专业的教师好多年使用的都是同一本教材,甚至对教材上的内容倒背如流,上课可以不带课本进行教学。我们应该学会在工作中发现乐趣,激发工作的动力。比如教师可以在网上查找一些与课本相关的最新信息,结合生活当中的热点话题和学生进行讨论,在课堂中多组织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和游戏。教师可以把学生当作朋友,和他们讨论教学内容,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教学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乐趣。

2.健全学校的管理制度并给予教师应有的支持

(1)健全学校的管理制度

首先,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决策。很多研究表明,适度地放宽教师的自主性,使其树立起自信心,有利于缓解职业倦怠所产生的压力。教师拥有了更大的空间,对于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学校也可以设定一些奖励机制来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多为教师创造一些进修的机会,去别的学校交流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最后,学校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对教师进行考核。不能单单从班级的成绩来判断教师水平的高低。多鼓励教师丰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定期更新教辅设备,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国外研究表明,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因此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学校应当满足教师在教学、科研以及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及时地提供或优化教学条件,改善教学环境,努力去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以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3)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好多班级都是大班授课,这样的授课方式不利于教师很好地了解每位学生,另一方面,大班授课课堂纪律差,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需维持课堂秩序,使教师容易产生疲惫感,教学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学校可以尝试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其次,学校应当尽可能地配备充足的人力资源,降低教师的工作负荷。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创新,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避免教师总是带同一年级。

3.获得社会的支持,提高教师自身的成就感

(1)社会要认可教师所做的贡献

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因素对职业倦怠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呼吁社会各界,包括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对教师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理解,从而达到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目的。

首先,要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就要重视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为教师创造宽松的人文环境。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尊重知识和人才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我们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师重教的氛围,提高教师的自我期望。此外,不能把眼光放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上,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教师,重视教师未来的发展,促进教师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

其次,要给予教师充分的社会信任。社会信任对个体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社会信任氛围,教育管理部门要呼吁和引导公众及媒体,使公众对教育和教师有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教师也会信心十足地投入到教育工作当中,展示出高度的自尊感和满足感。此外,教师也应当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比如多与家长开一些座谈会,和家长沟通以获取最大的社会支持。

最后,社会要对教师持有合理的期望。教育不是万能的,教师的个人能力有限,社会不能把教育的责任一股脑地推给教师,要对教师建立合理的期望。社会还应当努力改善教育环境,尽量减轻教师职业带来的压力。同时,社会要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使教师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教育工作当中。

(2)采取激励机制,增加教师的成就感

研究表明,使用诸如赞扬、奖励、奖金和晋职等等激励机制能对缓解教师职业倦怠起到良好的效果。物质上的奖励可以大大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政府和学校应当重视提高教师的待遇,还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师的工资待遇。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得到了提高,他们就不必为生计操心而影响到工作。此外,要改革学校内部的分配体制,争取达到公平合理。同时,社会和学校还应当关心教师的情感、期望值等需求,并尽量采取措施来满足他们,从而提高教师的成就感。

(3)实行教育改革必须考虑教师的需求

教育部实行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改革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而给教师造成一些压力。英国的特拉弗斯指出,教育改革要让教师参与进来,提供建议并参与策划,要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改革,使教师了解相关的改革信息并满足他们的需求。然而我国在对中小学课程的改革中,忽略了教师是否能够自如地应对新课程、新教材,也没去了解教师该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去运用新教材,不少中小学教师只能盲目应付,因此产生职业倦怠。教育改革一定要重视此类问题,真正做到关心教师并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引起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同时,要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倦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教师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长期积累下来的。教师要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来进行适当的调节,才能愉悦地工作。如果产生了职业倦怠心理,教师也不必过度担心和焦虑,可以尝试相关的缓解策略进行自我调节,从而努力消除职业倦怠对工作带来的影响。希望本文可以帮助广大教师在自己的工作道路上轻松应对各种职业倦怠所产生的问题,更好地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明立.教师职业倦怠的管理心理分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3).

[2] 蒋奖,许燕.职业倦怠研究进展[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4(2).

[3] 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给我国的启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3).

[4] 林美玲.教育改革、教师倦怠与报酬[M].台湾: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2.

[5] 刘维良.教育心理卫生[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1999.

[6] 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2).

[7]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 周鸿.教育社会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教师职业倦怠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工作环境;教师幸福感

工作环境的定义

不同的人对工作环境一词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所指的工作环境,采用的是英国教育家Elizabeth Holmes在《教师的幸福感——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及职业发展》(《Teacher Well-being——Looking after Yourself and Your Career in the Classroom》)一书中所作的定义。在这本书中,作者对教师的幸福感和教师压力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将其分为隐性因素和显性因素,最后指出,在教师们的眼中,一个理想的工作环境应该具有这样的特征:(1)有共同的目标和期望;(2)作为专业人士,得到上级、家长和学生的尊敬和认可;(3)有权参与决定影响教师工作的事务;(4)与同事有平等的升职机会;(5)对于努力和成就给予重视和奖励;(6)可以为专业提供发展机会;(7)像样的工作条件。

已有研究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症,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状态,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随后Maslach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长时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有关专家表示,教师、医护工作者等相关从业人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在这类助人的职业中,当助人者将个体的内部资源耗尽而缺乏补充时,就会引发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

新教育改革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在《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中指出:“谈到教师的职业倦怠,一般无外乎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工作压力大;二是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三是社会期望与教师实际素养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四是教师成就感过低。”他重点从两个方面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了分析,一是教师的工作压力问题,二是教师的孤独感问题。最后,他指出,管理上的整齐划一、同事关系上的日渐疏离,职业与生命的割裂相悖,最终造成了教师生活的碎片化与平面化,使教师心理承受着来自外在的(学校认同与同事认同)和内在的(自我认同)重重压力并不堪重负,这是职业倦怠最根本的原因。

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教授在《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文中将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分为四个方面,即社会因素、组织因素、职业因素和个人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在职业发展中体验幸福:第一,社会支援、合理期望;第二,学校支持、施展才能,包括实行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及引导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第三,自身努力,构筑信念。教师要了解自我,确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养成专业心态中的良好心态,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世界。

在金忠明、林炊利编著的《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一书中,将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得更为具体,分为内外矛盾,包括赞誉与现实的背离,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反差,理念先进与评价体系落后的矛盾,新课程对教师的高要求与教师个人素质偏低的矛盾,教育变革的“好教师”标准与传统标准的矛盾,圣人标准与常人心态的矛盾,自我抱负水平高与工作准备不足的矛盾,角色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矛盾,工作负担过重与教师承受能力有限的矛盾,高精力投入与低成就感的矛盾。该书提出了克服倦怠的具体行动,包括体育锻炼,让生理“机器”协调运转;合理饮食,给身体健康提供“燃料”,为自己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确立合理的专业期望;投身教育变革实践;明确角色责任;提高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另寻工作。克服倦怠的心理调适方法有:学习“水”的智慧;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将问题视为朋友;学会情绪疏导;寄情教学工作;心里要有“时间表”,反躬自省,善待自己。克服倦怠的要素组合是:树立对教师角色的合理期望;有效疏通教师的消极情绪;建立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尊重和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形成积极健康的学校文化氛围;践行“行政为教学服务”的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幸福感——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及职业发展》研究了教师援助网的一些研究资料和案例,将教学中的幸福感和压力分为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两大类。显性因素包括:工作量、管理、家——工作分界、控制点、责任与检查、人际交往的数量、行为和违纪、工作环境、职场欺凌、无助感、信息时代、技能利用不足等。隐性因素包括:教育的灵魂,教学的情绪依附、教师的公共印象、对“发现的忧虑”、限制反映的机会、勉强寻找帮助、隔绝、要求完美、遇到攻击性强的家长、同事或学生等。

一般的解决方案,也大多从内外两方面来进行,从外部而言,多是要求给教师减压并提高教师待遇;从内部而言,往往是期望教师能够通过情绪管理等策略自我减压。

教师职业倦怠的三种理论关照

目前,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解释理论。

一是资源守恒理论(Conservation of Resource Theory,简称COR),是用于解释人如何因为环境需求、资源供需之间的调节关系而产生压力的一种理论,它由Stevan E. Hobfoll提出。基本原理是:人具有努力保护和获得资源的倾向,最有价值资源的损失会使人产生不安。心理压力产生的来源之一是损失,而职业枯竭是工作所需的资源耗尽率大于补充率时所产生的现象。具体到教育教学情境,就是当教师失去了特定的资源(比如晋升、进修机会少),或珍贵资源(指教师的能力、知识、时间、精力等)受到威胁,不足以应付需求(比如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全新要求使教师不足以应付),或投入珍贵资源却无法得到预期回报(比如教师每天起早贪黑,忙忙碌碌,却不见学生学业有明显进步,甚至受到学生、家长和同事的误解等)。

二是社会胜任模式(Social Competence Model),由Harrison W. D.提出,主要揭示职业倦怠与自我对工作之胜任能力的知觉有关。所谓胜任能力是指个人与社会环境互动,且影响环境的能力。具体到教师职业,就是指教师对该职业的胜任能力的预计。最初踏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往往具有强烈的助人动机,希望能够以一己之力教书育人,培养未来的栋梁之才。但是,是否能够达到目标,并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个人的主观意愿,还需要众多因素的支持:如学校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学生的资质潜能、学习的意愿,教师个人专业知识和各种技能的准备情况等。

三是生态学模式(Ecological framework),代表人物是Carrol J.和White W.,该理论模式强调的是有机体及其环境(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该分析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强调任何因素都不是造成职业倦怠的唯一因素,研究职业倦怠不能从单一环境或个人因素入手,必须从环境与个人交互作用这一动态的视角去把握,从生态学的观点来解释教师职业倦怠,就必须探究教师个体与周围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这个角度看,教师职业倦怠乃是一种生态学上的功能失常现象。具体的影响因素包括:(1)个人因素,如身心健康,职前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情况,个人遇事的应对方式、对挫折的容忍度,对目标、需求、兴趣和价值观等的态度。(2)环境系统,包括教师所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具体有四个系统:一是微观系统,是教师最小、最直接的环境系统,如自身所任教的班级,所处的备课组、年级组和办公室等部门。二是中间系统,是一个较高层次的工作组织,是由多个微观系统所组成的较大的整体,教师所在的学校就是一个中间系统。三是外环系统,是一个没有直接对教师工作产生作用的生态系统,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种种措施、种种教育改革,简言之,就是整个中小学教育圈子。四是宏观系统,这是一个超越且囊括外环系统的系统,就是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大圈子。这四个系统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程度依次是由大到小、由直接到间接。

如何改善教师工作环境

结合以上论述和分析,减轻教师职业倦怠应该多管齐下,工作环境的改善无疑应成为重中之重。这里的工作环境是指教师眼中的工作环境,而不仅仅指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工作环境。

(一)社会和学校应该重视教师教育现代化

教师教育的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要求各个国家实现教师教育现代化。教师教育现代化要求教师教育体制形成多元化格局,要求高质量的合格教师人力资源,要求教师资源的合理布局。教师教育现代化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师教育专业化。朱永新教授认为,事实上,从心理学上讲,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并没有绝对的关联,工作压力大的人不一定产生职业倦怠。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与其说是工作压力所致,不如说是没有充分专业化的必然结果。世界许多国家都把改革师资培养体制,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来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如果一个人手头拿的是空钱包,没有人能从他那里得到什么。对于知识的投资,永远都是最值得的投资。”当今世界专业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从政府部门到专业协会,从地方教育当局到基层学校,都强烈感受到教师的渴望需要被倾听、更需要予以支持。从国际教师教育的趋势来看,教师教育专业化已经成为各国教师教育改革普遍追求的目标。教师专业化应该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教师职业专业化,二是教师培养和培训专业化。教师职业应与社会其他职业一样,如建筑师、工程师、医师和律师等,具有专业化特征。

二是教师教育从注重学历向注重资格转变。确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规范教师教育的资格观念,是发达国家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无论从教育现代化的需求来看,还是从未来教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来看,都必须强调教师教育的资格观念,而不仅仅是学历观念。只有在资格上达到标准,才可以说达到了教师教育现代化。

三是建立教师教育的认可制度。教师教育需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从国外教师教育的发展来看,教师资格证书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要想从事教师职业,必须通过教师资格认证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因此,教师教育的认可制度,要按照四个步骤,即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建立教师资格认证、制定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及确立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制度。

四是教师教育的培养者和培训者也应该实行资格认证制度。事实上,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组织的管理等方面都是不同的,而目前教师教育的培养者和培训者往往是一体的。从质量观角度来看,建立教师教育者的认可制度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教师要与同事合作,重视集体的作用

教师的孤独感也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教育是一种集体协调性很强的职业劳动,它需要包括各专业学科教师、德育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在内的全体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地工作。一个教师能力再大,也只能完成教学的一部分工作,而不可能是全部。只有整个教师集体团结协作,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集体团结一致、关系融洽,是搞好教育事业、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要保证,教师集体的团结一致也能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师要使自己的教育活动真正有益于学生,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之间就要团结合作,互相配合。”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指出:“教师集体的统一是最有决定性的一件事情。就是最年轻、最没有经验的,如果在统一的、精诚团结的集体里,有很好的有才能的领导者来领导,那么跟任何一个教师集体分道扬镳的有经验、有才能的教师比较起来,也要做出更多的事情来。”因此,每名教师都要与同事做到知识共享、团结合作,在同伴互助中做一名有幸福感的教师。

(三)学校应该给教师一个参与学校管理的平台,践行行政为教学服务的理念

教师职业倦怠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文科教师;高职院校;职业倦怠

文科在高职院校成为边缘化的科目,重工轻文是高职院校的普遍现象。高职文科教师区别于高职工科专业教师,在我院,教学对象一般为全院一、二年级学生,教学内容是与理工科完全不同的语言类教学。所以他们的职业感受,工作状态和发展需求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因此,高职文科教师的职业倦怠会严重影响当前我院正在推行后国家示范建设期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它严重破坏了教学环境,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的职业发展,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

一、调查

本研究以我院文科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我院文科教师的工作压力状况,探讨教师工作压力的来源,数据结果表明 56.09%的文科教师处于一般倦怠状态,数目达到了半数以上,而严重倦怠状态的教师高达13.41%。,职业倦怠问题有半数以上的被调查教师属于一般倦怠以上,说明教师工作倦怠情况已经非常明显。

压力源方面,22.4%的文科教师反映工作压力主要源自学院各种教学检查,有20.3%的被调查教师的工作压力来自教学准备工作量大,两者加起来占到了被调查教师的42.7%,由此可见教学工作准备量大和学校各种教学检查成为主要压力源。

(1)了解文科教师对教学现象以及教学评估活动的看法。在现行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学生发展有帮助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品德培养并重赞成率分别为67.4%和81.7%,在现行的高职教育改革中,文科教师还是比较赞同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等模式,这给文科教师的教学,教改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别于理工科,把语言类教学适用于高职教学理念,存在一定压力和挑战。

(2)了解文科教师的工作在社会上和学院层面上所获得的支持,以期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解决方案。我院文科教师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帮助最多的是家人和朋友,符合这一项占了73.2%,其次是同事间的协助与支持,占了40.5%。学生给予的支持这项符合占了48.8%,说明了学生给予老师的情感回报和支持是有效缓解心理状态的。学校各部门能积极配合教师工作这一项中,符合仅占了3.3%。

二、讨论与思考

1.调查发现

通过调查和数据统计,高职类文科教师的倦怠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情绪衰竭方面,表现为厌倦备课和上课,敷衍学生和教学督导;很少或几乎不申报学科课题和研究;在人格解体方面,表现为学校课堂上不愿或者很少与学生交流;对学生关心不够 ,与同事交往疏远;不关心教学改革进展和学校发展;在个人成就感方面,教师觉得幸福感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产生平时工作混混或者辞职的念头。

2.启示和建议

高职文科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总结如下:

(1)社会因素。在社会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力发展工科重点科目,重视实训教程。要求文科教师走专业方向路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职院校“重理工,轻文科”的思想指挥棒下面,基础课教师处于尴尬的处境,这种尴尬的地位打击了文科教师的自信心和职业成就感。

(2)职业因素。首先,高职院校的文科教师担负着全院的语文,英语等基础课,具有受益面大、课时多、教学要求高的特点。其次,撰写论文,课题研究,学历进修等成为教师绩效考核和评聘职称的硬性指标,给教师增加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3)学校组织因素。首先是教学督导听课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一切学科都只凭两节课的听课进行量化给予评分,人为因素较大;其次,在绩效管理制度上,过分重视科研成果,而高职类文科存在学科弱势,科研上力量欠缺。文科教师评职称上存在较大障碍。最后是缺少对文科教师的人文关怀 ,教师难免会感到孤独和抑郁。

(4)教师个人因素。文科教师在学校大环境中缺乏引导,缺少职业发展策略,从而导致文科教师职业发展缓慢。

3.解决高职文科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对策建议

(1)社会和学院的政策支持。学院加大对于文科学科资金投入,给予政策支持,认可文科教师隐形付出,切实提高高职文科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建立完善的教师教学辅助系统,为高职文科教师在个人专业发展提供服务和帮助。建立科学合理的督导听课评分制度以及其他教师评价体系。

(2)教师自我建设。文科教师加强自身建设,变压力为动力,学会职业规划,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保持乐观,积极心态,设定循序渐进的职业目标,增加抵抗职业倦怠的能力。

(3)加强人文关怀。学院及系部要加强对高职文科教师的理解与关怀,创造一个愉悦放松的工作环境,给教师营造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多进行教师间,教师与领导间,教师与学院间的对话和交流,多创造课余各类文娱活动和沙龙,对于提升教师个人修养和抗压性起到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超平.谁来为教师减压[N].中国教育报,2005—10.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姜研. HRM 视角下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D] . 辽宁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