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建筑设备工程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仿真平台;建筑;前景

中图分类号:K826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近十年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智能建筑产业发展速度已名列世界之最。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采用集散型控制技术对建筑设备进行全面、实时的监控,提高了建筑设备的运行质量,为建筑物的管理者提供集中的显示操作控制和强大的运行数据处理功能、减少管理的工作量,降低建筑设备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中起着重要作用。楼宇设备自动化的产生就是顺应于这种形势而产生的,一个好的楼宇自动化管理控制方案可以帮助我们最大可能地利用外界自然条件,同时使运行中设备的实际出力能及时追踪负荷的变化,使空调系统随着室外各种条件的变化而调整工况,这样既达到了我们所要求的舒适度,又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能源,经济性较好。但是在实际工程中,BA系统是否达到了如设计所说的要求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检测装置,工程完成之后,并没有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标准来进行评估,这就使得我们的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

根据此种形势,我们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方法来完成BA系统的功能性测试,基于以上形势,针对现代楼宇自控系统,就需要我们制定出一套用于检测BA系统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和节能功能的平台和方法。此平台的实现就是要建立空调系统各部件的数学模型,然后采用一定平台实现整个系统的组态模拟。

1、背景

近年来,建筑与空调系统的仿真模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研究,分析和实现一个空调系统,我们需要进行试验,试验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在真实系统上进行,一种是先构造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试验来代替或部分代替对真实系统的试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第一种方法在某些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但第二种方法日益成为人们更常用的方法,主要原因在于:

(1)系统还处于设计阶段,真实的系统尚未建立,人们需要更准确地了解未来系统的性能,这只有通过对模型的试验来了解;

(2)在真实系统上进行试验可能会引起系统破坏或引起故障,对一个处于运行状态的系统进行没有把握的试验将会冒巨大的风险或者经济代价大,有时甚至做不到或者没有意义;

(3)需要进行多次试验时,难以保证每次试验的条件相同,因而无法判断试验结果的优劣;

(4)试验时间太长或费用昂贵。

在仿真中,即可以进行物理仿真,也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机仿真。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我们目前所说的仿真一般都是指计算机仿真。

BA系统功能质量检测平台的研究就是基于计算机仿真的一个课题,有了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此质量检测平台才有可能实现。为了解决本科研成果的独立产权问题,本论文拟采用VC++来代替原先的Labview来实现其功能。

2、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空调系统动态模拟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空调动态模拟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建筑能耗模拟仿真,一种是基于系统控制模拟仿真,所以根据模拟的目的不同,模拟的时间尺度及描述模型特性的侧重点不同。本文着重研究基于系统控制的模拟仿真。

美国国家标准局在1985年发表的HVACSIM+就是用于控制模拟的仿真系统,可以由用户自己定义系统的部件类型及搭配形式。在其数学模型中,只有空间和时间作为独立变量,任一过程都不能独立求解,只能联立求解HVACSIM+的模拟程序对空调系统有详尽的描述,但对建筑物的描述却十分粗糙,采用了集总参数来求解墙体温度。这样就掩盖了热惯性对室温的重要影响,而且,此仿真程序在部件间的时空联系上也没有反映出质(水或空气)的流动瞬态过程。基于以上原因,HVACSIM+系统可能掩盖了空调系统在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不能准确反映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不能够准确测试用户所制定的控制策略。所以此系统在解决利用仿真系统来测试控制策略的目的上,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1986年,英国的STRATHCLYD大学ABACUS研究室与比利时列日(LIEGE)大学LBL研究室联合开发出空调系统动态热模拟程序ESP,这为建筑空调系统的模拟仿真打下了基础。1988年,建筑空调系统的模拟仿真逐渐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国际能源局也随之成立了专门的子项研究空调系统的仿真。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空调系统仿真平台的研究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都是在西方国家所开发模型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研究。

1989年,清华大学空调实验室的朱颖心博士开发出的空调系统动态仿真装置ESAC具有通用性好,使用灵活等优点,适用于对建筑空调系统进行短期能耗分析,可代替现场对实际的空调系统控制装置进行开发调试。ESAC与以前的动态模拟系统比较,加入了质的流动动态过程,并提出了一套适于求解水力网络不稳定流动过程的数值解法,避免了稳态流动假定带来的误差,而且此系统对建筑物有详尽的描述,并且是将空调造成的室温变化与自然条件变化造成的室温变化分别处理再迭加,这样为进一步深化建筑物的热响应计算留下了余地。ESAC比较适合于建筑物短期能耗分析,如果将其应用于检测空调系统控制策略的仿真模拟,由于对系统一些过程模拟的忽略,如阀门的动作过程,表冷器冷冻水在盘管中的流动过程,回风和送风过程中空气流动的湿度延迟等,这些过程的忽略都使系统的真实过程受到了影响。

1993年清华大学的李吉生博士,就建筑空调数字仿真系统的主要功能、系统组成及实现、应用研究方面进行了论述,但没有提及具体建模过程,也没有提及与能耗模拟软件的不同与比较。李博士在其论文里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空调系统过程分析方法:最小能耗分区方法,并系统地考虑了建筑空调控制系统各个环节实现所用的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空调系统多工况分区选择问题,同时结合最小能耗分区法给出了多种空调系统的多工况分区,对空调系统的系统配置、设备选型都有指导意义。

上述都是对空调系统本身对进行的仿真,但是针对空调系统的控制过程所进行的仿真,尤其是组态仿真,目前进行的研究极少,根据搜索的资料,主要有下述研究内容:

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空调系统组态控制仿真软件》中,对空调及其控制系统进行了数字仿真,用户可以根据工程中涉及的实物、被控对象和设备等的具体要求,进行系统组态仿真,此软件的使用有三个状态:设计状态,调试状态以及运行状态。但此系统也没有给出具体的建模过程和仿真系统建立方法,只是对系统的组成和所能实现的功能进行了介绍和描述。

另外,在清华大学硕士论文《建筑与空调系统的仿真模拟》中,对建筑及空调系统的热湿特性进行了描述,并给出了空气处理相关设备的模型,将空气处理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分析。该文中对系统组成部分各部件的模型给出了较详尽的描述,但是该系统各个部件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不能随机对各部件进行组合,系统一旦建立,也不能对系统随意更改,即不能实现“组态”。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非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

二、评审级别

助理工程师(初级)、工程师(中级)、高级工程师(副高级)。

三、评审方法

采取“直通车”的办法,不受每年职称评审一次例会的限制,根据申报情况随时组织评审。

四、评审申报材料

1、高级工程师审核表一式三份(中级以下不需填);

2、辽宁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定表一式三份(帖上照片);

3、辽宁省专业技术资格报评推荐表一式三份;

4、反映个人学历、资历、的相关证件(原件、复印件);

5、主要业务成果(获奖证书及有关业绩证明复印件);

6、论文、著作(原件、复印件);

7、一寸照片四张。

五、评审的工作内容

1、计算机职称考试考前辅导;

2、职称指导与推荐;

3、工程师报卷资料指导;

4、高级工程师答辩培训与指导。

六、评审条件

1、学历、资历要求

高级工程师:博士毕业满2年;本科满5年。工程师:博士毕业;硕士、双学士学位满2年;本科、专科满4年。

2、业绩成果要求

高级工程师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国家级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②省(部)级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③市、省直厅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或二等奖两项以上;④科技成果被列为市、省直厅局级以上重点推广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获得有关方面的奖励;⑤市、省直厅局以上先进科技工作者;⑥省(部)级重大科技情况(信息)成果二等奖。工程师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省级以上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②市、省直厅局科技进步三等奖;③科研成果通过技术鉴定,并有一定推广价值(须附“技术鉴定证书”);④市、省直厅局级重大科技情报(信息)成果奖;⑤科研成果被列为市、省直厅局级推广项目。

3、论文、著作要求

在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参加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时,对论文数量不做限制性要求。经本(行业)企业采用的技术创新报告、发明专利、研发项目、工艺方案、技术鉴定报告、可行性方案、行业标准等可替代论文。

4、直接申报

(1)助理工程师:本科毕业1年、大专毕业3年、中专毕业5年;

(2)工程师:硕士毕业2年、本科毕业5年、大专毕业7年;

(3)高级工程师:博士毕业2年、硕士毕业7年、本科毕业10年。其工作业绩、技术水平和贡献以近五年内取得的成果和业绩为依据。工作业绩、论文(著作)、外语及计算机能力水平按现行评审条件掌握。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设备安装,土建施工,协调配合,措施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我们知道建筑工程项目是一个系统化的项目,整个项目就是一个整体,在具体的施工中各种电气设备的安装工作和土建工程是同时进行的,两者统一于整个建筑工程之中。两者不管是在地点还是时间上都有可能出现交叉作业的情况,在具体的工作中必须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如果只注重其中的一方面,则会给另一方面的工作带来不便,导致两者的进度不一,最终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所以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之中,相关的单位必须做好协调工作,不仅仅包括施工单位还包括设计单位以及监理单位都必须共同努力协调设备安装和土建工程的实施方案,使两者有序的进行,这样对于提高整个工程的作业秩序以及作业效率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各方在配合问题上应该履行的职责

1. 建设单位应该认真履行其协调职责

(1)建设单位规整个工程具有协调的职责,在施工时要加强对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协调,制定出合理的设备安装与土建施工的配合方案。

(2)加强对设备安装单位和土建施工单位的施工计划的审定,确保两者不存在冲突。

(3)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如果设备安装工作和土建施工出现了矛盾,应该及时的协调化解矛盾,为施工的正常进行创造条件。

2. 监理单位应该履行的监督职责

(1)监理单位必须对设备安装工作及土建施工工作的质量、进度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控制。

(2)严格审核设备安装与土建施工的配合方案,及时发现问题,提出修改措施。

(3)加强对设备安装与土建施工中的重要步骤和部件的质量控制和审核工作。

三.设备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问题的具体分析

1.施工准备阶段

在具体的施工准备阶段,要做设备安装于土建配合问题必须注重以下几点:

(1)技术准备阶段。土建施工前,设备安装和其它相关专业人员会同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共同审核施工图纸,以防遗漏和各专业施工之间发生冲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过监理方或建设方与设计单位沟通,及时变更.以便能顺利施工。

(2)组织准备阶段。施工前还必须加工制作和备齐土建施工阶段中的预埋件、预埋管道和零配件。在预埋预留配合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如钢套管预埋施工、防雷接地安装施工等方案。

2.具体施工阶段

根据土建浇捣混凝土的进度要求及流水作业的顺序,逐层逐段地做好预埋预留配合工作,这是整个设备安装工程的关键工序。在这阶段,设备安装工程的预埋一般分:

第一阶段土建结构的模板支设完成阶段。主要是完成放线工程,有给排水管道预留洞的位置、尺寸的放线及按照放线尺寸预留各孔洞木盒;照明灯盒、开关面板插座、配电箱等位置的放线;预留空调排水管位置、电梯等大型设备预埋构件等尺寸、位置的放线。

第二阶段沉梁及底筋铺设完成阶段。主要完成管道铺设及预埋构件的放置加固,是按照第一步的放线做好给排水预埋管道的铺设及穿梁排水管道的套管预埋;空调排水管的套管预埋;照明、开关、插座线管以及弱电线管等电线管的预埋;防雷接地网的焊接;大型设备预埋构件的加工固定等。

第三阶段面筋完成及封模前阶段。主要是检查前面两个阶段的施工质量及工艺,对于遗漏的要补上,没能固定的要固定,同时做好与土建的交接手续,随后土建检查钢筋都符合要求后,浇捣混凝土。在浇捣混凝土过程中设备安装人员必须时时跟踪,以保证预埋工程的完善性。并时刻与土建施工员保持联系,以便在土建施工到位时能够及时预留到位,保障预留工作的顺利。

结构施工完成后,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土建便会拆模、放线。进行砌体工程施工。设备安装施工员必须掌握土建的砌体进度,从而与土建密切配合做好墙身过墙管等工程的施工。设备安装工程一般分三个阶段完成:

(1)拆模后土建清扫、放线阶段。设备安装人员必须在土建清扫完垃圾及放好砌置线以后,才能按照砌置校核出结构预埋阶段所预埋孔洞的位置、尺寸是否正确,避免砌体完成后重新打开砌体修整管洞;检查预留的线管、水管是否通畅,同时做好半成品的保护措施,防止砌体施工中砂浆、垃圾等进入管道并阻塞管道。

(2)砌体施工阶段。设备安装施工人员必须掌握土建详细的砌体进度并跟踪到位,防止落下任何孔洞,同时配合土建做好各种孔洞的预留,如:配电箱预留洞、空调排水管预留洞等。

(3)砌体抹灰前施工阶段。这是砌体工程中最需配合的阶段,设备安装施工员要与土建施工员做好每个小阶段的交接工作。设备安装人员要按图纸的要求于墙身开槽铺设墙身水管、线管及安装户内配电箱、开关面板盒等。在此阶段如果土建专业不能给出完整的水平线,将直接导致开关、插座面板的高度无法按图纸施工,并导致安装后的高度参差不齐。若土建专业没有打出灰饼也将导致施工后的开关、插座面板无法与批挡后的墙身保持在同一个平面。以上这些都会使工程质量大打折扣,降低了工程的整体水平。

3.装修施工阶段

在此阶段设备安装工程应突出施工。并进行电气绝缘摇测、管道试压、防腐及保温工作,为装修施工创造条件。装修施工前,土建及设备安装的各专业应针对工期要求就工序安排、局部布置、流水作业、产品保护等充分考虑。安装人员在按图施工的同时,应考虑各种风管、冷凝管、探头、喷头的分布对装饰效果的影响。装修施工时要在阀门、风机盘管空调器等设备下留有检修孔。各种穿屋面的管道应在屋面防水层施工前进行,装修完毕前,安装人员应充分考虑灯具等器具的固定,装饰人员应根据需要准确地留好安装孔。各种开关、插座、灯具等在油漆末遍涂刷前进行。此时安装工应注意不能污染墙面和顶面。末遍油漆时油漆工不得污染已安装好的各种器具。卫生设备的安装在卫生问贴面后进行,但千万不能将水泥砂浆等污物落入卫生洁具内(安装人员要做好保护)。设备间或设备层的地坪应在各种设备、管线施工结束检验合格后施工,并向集水井做好泛水。

四.结束语

一般而言建筑工程都是规定了具体的完工时间的,所以其工期是相对固定的,为了保证整个工程项目的顺利完工,参与各方必须共同努力配合,主要包括工程的设计方、施工方以及监理方等等,他们必须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设备安装和土建工程施工的方案,在进行设备的安装工作时,安装人员必须要和土建施工人员进行协调和沟通,不断的了解土建施工的最新施工进展,这样的话就方便为自己安培安装工作做好准备。与此同时,土建施工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施工时,也要注意了解设备安装工作的动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只有这样两者才能有序的进行,才不会出现因为配合的失误导致工期延误的情况,这个工作可以说是整个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保证。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时加强设备安装工作与土建工程工作的协调配合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不仅仅可以缩短工期,也可以有效的节约成本,对整个工程的顺利完工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林YANG Lin 关于设备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问题之浅见 [期刊论文] 《山西建筑》 -2010年7期

[2]李诚勤 周立军 关于建筑设备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问题的思考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4期

[3]何玉影 水利水电工程设备安装与土建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期刊论文] 《科技资讯》 -2009年17期

[4]龚德滨 浅谈设备安装与土建施工的配合问题[期刊论文] 《中国房地产业》 -2011年4期

[5]马海莲 浅析水利工程中机电设备安装与土建施工的协调配合 [期刊论文]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年3期

[6]王德辉 建筑电气设备安装与质量控制问题研究 [期刊论文] 《科技致富向导》 -2010年15期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环境学 核心基础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126-02

Course Teaching of Built Environment

Li Shuzhan,Li Hongxin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China 450001)

Abstract:In the paper,we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built environment and carried out a comprehensive teaching reform form many aspects such as course orientation,course continuity,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combined with several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eaching.

Key Words:Built Environment;The Core Basic Course;Teaching Eeform

建筑环境学是1998年专业调整以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新设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与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及流体力学共同组成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平台,但是,唯有建筑环境学反映了本学科本质特点,是本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核心基础。

1 课程特点及教学难点

建筑环境学课程涉及内容广泛,从与采暖空调密切相关的建筑外环境、建筑热湿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体对建筑热湿环境的反应,到建筑空气环境,再到建筑光环境和声环境,包含了建筑、传热、声、光、材料、生理、心理等多门学科内容[1],其中很多内容都是学术界的前沿,而且很多问题仍在讨论中,这就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本课程信息量大而且不连贯,术语与理论公式较多,理解困难。

建筑环境学部分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的教学内容重复。例如,建筑环境学在建筑热湿环境章节中针对建筑热湿环境的内、外扰量及透光围护结构和不透光围护结构的传热性能从机理分析到实际运算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但这部分内容在后续的“空气调节”专业课中仍将重复介绍,从而导致了课时不必要的浪费。

建筑环境学课程教学的实用性不突出。目前环保与节能减排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各种建筑环境测试、建筑及建筑设备的节能评估、节能诊断已成为社会急需的技术,但是作为其学科基础的建筑环境学课程则侧重于理论分析而缺乏实际技能和方法介绍。这往往使学生觉得课程脱离实际,没有实践操作性,因此缺少学习热情。

2 教学探讨

根据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笔者在教学中对本专业数届本科生进行了教学改革探讨,总结几年的实际教学经验,得到以下几点体会,希望对建筑环境学课程建设的良好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1 充分认识,明确定位

建筑环境学是学生真正接触本专业实质性内容的第一课[2],因此,该课程的学习是激励学生热爱本专业并由此建立社会责任感的契机。在课程教学中,特别是绪论介绍中,应采用浅显生动的讲述,使学生了解建筑-设备-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建筑环境学是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特色与核心基础,它反映了本专业与热能动力专业的根本区别,明确本专业的根本任务就是贯彻“以人为本”的主线,营造舒适、健康、绿色的室内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后续所有课程的学习都是围绕该目标而进行的。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能够树立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2 结合后续课程,注意前后衔接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建筑环境学课程总学时数为48学时,课时少而内容多,因此不能面面俱到。由于后续课程中有部分内容重复,所以在本课程讲解过程中应互相结合,侧重点不同。例如,冷热负荷计算在建筑环境学中热湿环境章节占有较大部分,但是该内容在后续空气调节课程中将更加详细介绍,因此,在本课程讲解中将侧重于定义、成因分析,详细讲解负荷形成机理,而具体公式计算过程、计算机程序应用则由后续课程重点讲解。这样,“少讲”优于“多讲”,可使学生将知识点“吃透”,而不至于“囫囵吞枣”。

在教学体系设置上,应当使建筑环境学的教学内容与“空气调节、供热工程”等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建立起有效的衔接。我院在课程设置上,将“建筑环境学”安排在大二第二学期,将“空气调节、供热工程、建筑环境测试技术”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学生经过建筑环境学课程的“垫底”后,立刻接触到专业技能的训练,这样前后连贯,学生将更加清楚前期良好地建筑环境目标是如何通过后期一系列的设备技术实现,更加明确各门专业课程目的与任务,学习系统性更强。

2.3 多种教学手段应用,增强实践性

目前,建筑环境学的讲解主要依靠课堂讲述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虽然相比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直观性增强,但仍存在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增强参与性和实践性。建筑环境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要想让学生将课程的理论知识理解透彻,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借助一些简单仪器、设计一些小实验或小调查,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笔者在课堂授课的同时,组织学生分别体会室外阳光下和背阴处体感温度差别,加深对室外空气综合温度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测试不同朝向、不同围护结构的教室的温度变化,向学生说明建筑布局、围护结构的热湿传递与建筑节能的关系;通过实地参观建材市场,使学生掌握甲醛等有害物质的来源、危害及释放特性,加深对室内空气品质重要性的感受。这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活动使得枯燥的课本内容变得生动起来,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4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注重能力培养

目前,多数高校的考核机制是理论成绩所占比例高,因此,学生只注重学习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考核方式必须进行改革,应把专业知识应用的程度作为考核的重点内容。我院采取的考核方式是:课后思考题作为小作业,占50%;科研论文作为大作业,占50%。通过课后思考题的论述,学生对于课本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而通过科研论文的撰写,则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工程能力。针对学生初次接触专业知识、没有撰写论文经验的特点,笔者将学生分为数组,每组建议1~2个与建筑环境学相关的科研题目,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问卷调查、简单实验操作等步骤独立完成课题,并指导学生参考固定的论文格式形成较为规范的科研论文,并进行课堂汇报。学生普遍对这样的考核方式很感兴趣,在论文选题、实践操作中不断主动提出问题并形成热烈讨论。通过这样的考核过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具有了一定自我培养工程能力的素质,对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建立了充分的自信心。

建筑环境学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初步宏观认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的一个窗口,是正确合理运用暖通空调等专业技术手段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格外重视,应通过不断的教学探讨,加强该课程与各门专业课的衔接,改进教学手段与考核方法,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颖心.建筑环境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J].高等建筑教育,2003,2(3):26-29.

[2] 孙春华.充分发挥建筑环境学核心基础课程的作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1):72-74.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电气 ,节能 ,技术

Abstract: China is energy shortage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energy consumption and demand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power consumption and rapid growth, how to rational use of energy, reduc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ctively develop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ical energy saving has the very vit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electrical building, saving energy,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作为能源消费大国,我国的能源相对短缺,石油和天然气每年都要依靠进口,其次由于其能源利用率低,所以在每平方米建筑中的能源消耗约为发达国家的2至3倍。因此我国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论文的发展空间巨大。近年来,电气能源供需矛盾激化,建筑用电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所以我国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迫在眉睫。如大量使用节能产品,不仅每年可节约用电数十亿度,同时可以延缓温室效应,这样同时造福了经济与社会环境。

1建筑电气节能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1.1 空调系统的节能

空调系统的能耗占建筑能耗的40-60%,而且目前空间设备的选型普遍偏大,节能空间较大。

1.1.1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主要是对建筑物的空调设备,包括冷热源(制冷主机、锅炉)、水泵(冷冻泵、冷却泵、热水泵、补水泵)、冷却设备(冷却塔)、末端设备(新风机组、组合式空调机组、风机盘管)的监控。从节能角度而言,在保证环境舒适、保证一定的室内温度和湿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机组的运行,以节约能源。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在大多数智能建筑中使用,经过了十多年的经验积累,逐渐成熟,理论上其节能效果可达20-30% 。但由于这种系统涉及空调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需要很好的配合和现场二次编程、后期维护技术要求高、成本高等因素,系统的开通率和运行尚未理想,有待完善。

1.1.2主机房模糊控制系统

此技术主要是通过全面的参数采集,运用现代模糊控制技术,对主机房的主机组、冷冻水系统的水泵和冷却水系统的水泵进行控制,实现空调冷媒流量跟随负荷的变化而动态调节,确保整个空调系统保持高效协调运行,降低能耗。这种系统的特点是只集中于主机房的设备,容易实现,节能效果显著,逐步得到推广。

1.1.3蓄冰空调技术

冰蓄冷空调是指在夜间用电低谷时段,开启制冷主机,将建筑物所需空调冷量制备好,并以冰的形式储存起来。在白天用电高峰时段,关闭制冷主机,进行融冰供冷,达到同样降温的效果。采用该技术的意义在于,为用户降低电费的同时,达到电网移峰填谷的目的。

1.2供配电系统的节能

1.2.1正确的负荷计算

供电设计中,负荷计算是确定建筑物容量选择设备的基础,也是节电的基础,负荷计算偏大,必须导致设备选型过大而浪费资源及耗电。目前的负荷计算常用单位指标法和需要系数法。单位指标法是按不同建筑物提出的单位面积变压器容量装置指标,适用在方案设计及初步设计时估算负荷用。需要系数法引自工业企业的负荷计算,现在民用建筑中套用,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中用作负荷计算用,作为选择变压器和导线的依据。

1.2.2合理选择变压器负荷率

变压器每天24小时运行,本身有一定损耗,包括两部分,产生于铁芯的铁损和初次级绕组的铜损。制造厂设计时,负载为50~60%范围内,变压器处于经济运行区,即运行最经济,这是降低变压器损耗的一种方法。

1.2.3选用低损耗变压器

目前普遍使用的干式变压器系列已发展至11型。按变压器行业的规定,每一个新的系列均比前一个系列节能。例如新型低损耗干式变压器SCB11型与SCB10型相比,空载损耗平均低10%,负荷损耗平均低10%。

在TN和TT系统接在型式的低压系统中,应选用D.Yn11接线的变压器。这类变压器的优点是三相电流不平衡时,变压器仍可得到充分的利用,也有利于抑制三次谐波,有利于节能。

1.2.4灵活选择变压器容量、台数和供电方式

变压器的单台容量一般不超过2000KVA为宜。对于南方地区,只制冷、只在夏天使用,有明显的季节性。办公大楼空调设备只在上班时使用,此类设备宜使用专用变压器,按季节性或时间性停用。其供电方式应灵活、在变压器间设低压联络开关,可以在一定季节或晚上停用部分变压器,以节约能源。对体育场馆,非比赛用电时可停用部分变压器,用部分变压器供整个或几个场馆用电。

1.2.5合理选用电缆导线截面

合理选择电缆、导线截面。在满足允许载流量、运行电压损失等各种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应按经济电流密度合理选择电缆及导线的截面,从而降低电能损耗。

1.2.6改善电力品质

随着电子产品的增多和可控硅调光、变频调速设备的使用,网络中的高次谐波成分增加,使变压器发热增大,中性线电流增大,电耗增大。因此,对建筑物的电气设备应认真分析其产生谐波的可能性和数量。治理谐波的方法就是在电网中装设谐波滤波器。谐波滤波器分无源滤波器和有源滤波器两种。无源滤波器是由电容器和电抗器串联而成,结构简单,且价格较低,用得较多。当网络的非线性负载及谐波较稳定时,应选用无源滤波器装置。当网络的非线性负载变化较大,谐波不稳定,且无源滤波器不能有效工作时才选用有源滤波器。目前对用电设备产生的谐波值很难作出准确的计算,只能凭工程经验估算,运行后再作相应调调整。

1.2.7应急电源的选择

目前使用的应急电源有柴油发电机组、UPS不间断电源、EPS应急电源、蓄电池组等。每一种应急电源各有特点,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场合。从容量考虑,发电机适合大容量的设备(如消防水泵、电梯),可靠性高,但自起动时间较长、一般要求15秒以内起动并带全负荷。UPS容量较小,但切换时间短,一般为2~10毫秒,特别适用于容量较小、要求切时间短的设备,如计算机房、音响设备。EPS容量比UPS大、但切换时间稍长,在250毫秒以内,适用于照明及动力负荷。从节能角度考虑、UPS和EPS都利用蓄电池作基本电源,需要对蓄电池充电、消耗电能。因此,从节能考虑,宜使用柴油发电机组作应急电源。

2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节能体系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的各具特色的建筑节能体系稍有不足。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先后建立起了节能评估体系,在各国的建筑节能技术实施过程中都依靠该体系的规范和准则,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对电气节能的效果和电气节能技术进行评估。

相比之下,我国的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评估体系并没有建立,显示出了相对的不足性。因此需要我国尽快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并分析自身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这将有利于我国在短时期内取得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展的巨大进步。我国现在实行的建筑节能标准和规定对电气节能内容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加大了操作的难度。所以,国家建筑行业的相关部门有必要对电气节能和建筑节能测评体系的建立采取硬性措施和实施内容的规定。

近几年我国开展的基础数据统计的工作,对各地区不同气候特点评估,已着手对当前用电情况和建筑电气运行的数据统计,在进行比较分析后,就将进行定量分析,针对不同的问题和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节能技术改造,针对各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出现,国家出台对应的鼓励措施,这都有助于科研效果和科研动力的加大,使科研成果快速传换为大范围应用的产品,从而形成科研进步和生活节能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国家可指定出操作性强、实施审核简便的科学测评体系,明确划分一些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强制性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加强管理,使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论文发挥实效,以取得长足的发展。我国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前景直接关系到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大计,将创造我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3.结语

节能已成为现今各个行业领域关注的重要话题,而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空间还很大,因此,在这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电气设计人员,应在设计中精心考虑,反复衡量,除了在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等各种技术指标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同时,电气设计人员还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将节能技术用到建筑电气设计中,精心思考,反复斟酌,从而真正达到提高效率,节约能源,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节约型的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10,(02):109-112.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 人工智能 智能控制 技术

智能建筑于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美国,主要依靠智能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集成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实现各种不同功能。智能建筑是由多种高、新科学技术综合产生的。人们通过建筑智能系统尽情享受个性化、舒适化、节能环保,符合现代绿色建筑要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一、智能建筑研究现状

智能建筑自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在美国,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极大发展。智能建筑相对于其他的普通建筑而言,其特征主要是安全、便捷、高效、舒适。随着建筑智能化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建筑工程规模越来越大,智能建筑已逐渐引人关注与研究。根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其主要结构包括信息系统、设备管理系统以及安全系统,复杂的智能建筑可根据具体需求设计特点的功能模块。

智能建筑是伴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兴起的,以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为基础,并与建筑施工技术、控制技术息息相关。该技术的发展对智能建筑具有直接影响。智能建筑发展一般划分如下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开始于20世纪80年底,该时期以单功能系统的研发为主流产品。随着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设备的应用,逐步研发出了各种研发产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闭路电视监控、火灾自动报警、空调设备监控等系统。该系统结构简单,且可通用、可互换,只需调整控制参数。

(2)第二阶段,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多功能系统为代表。随着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以ASC为代表的微控制器研发成功并得到广泛推广。ASC可根据具体要求进行定制。ASC的通信功能实现了各专用控制器间的信息共享和管理功能,如综合保安系统、建筑设备设备自控系统、有线电视、火灾自动报警与控制系统等。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现的集成系统。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兴起,通信协议由专有型逐步转向开放型。

(4)第四阶段,21世纪的集成管理智能化系统、计算及网络系技术,智能控制系统依托互联网,实现了智能建筑的系统化、集成化与独立运行和管理。智能建筑实现了基于虚拟现实与多媒体技术的人机接口和融合处理。

二、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1)知识库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是智能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专家系统管控着整个系统正常运行,专家系统是在所需控制对象和规律的基础上研发的。该系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水平,能解决专业问题。根据一个或多个专家提供的特殊领域知识、经验进行推理,综合模拟专家的决策来解决复杂的问题。引入基于控制专家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控制系统。采用知识表达技术,建立模型知识库,利用逻辑推理法则,制订系统的控制决策。为智能建筑的自动化提供了最优控制决策支持。专家控制系统改变了传统依托数学模型的控制系统设计的局限性,使数学模型与知识模型相融合,知识信息处理技术与控制技术相结合。专家系统现在广泛应用于物业管理、自动缴费业务与智能支持等领域,在社会上评价均很高。

(2)人工神经网络在建筑系统建模、学习、控制、优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目前广泛使用到了语音识别、最优化计算、图像处理等等控制领域。随着智能建筑的自动化功能需求的不断增强,在现代智能建筑物内安装的自动化设备愈来愈多,能耗也越来越大。智能建筑改变了传统的自动化、半自动化的响应速度,且其对设备要求越来越低。智能系统中的建筑学习模式的开放,使智能系统的成本越来越低。尽管建筑神经网络模型存在实时性,但随计算机运行速度的提高与神经网络算法的改进,建筑神经网络控制不断完善。神经网络学习控制将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可完成建筑物监控、保安、照明、娱乐等任务。

(3)随着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仓库技术、分布式数据库的不断走向成熟,科学家不断将其引入到了建筑物的智能决策系统当中,能使智能建筑实现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智能决策帮助了中、高层决策者进行方案决策,为决策者提供详细的信息,帮助决策者明确决策目标和对决策问题全面认识,能提供各种决策方案,并能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能力、决策水平、决策质量和决策效益,从而达到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结论

智能建筑由于其依托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能够比较自由的设计个性化服务,从而使我们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变,随着经济的发展,智能建筑逐步走向个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而智能建筑的关键技术是智能控制技术,因此,只有促进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发展智能建筑。

参考文献:

[1]郭维钧.智能建筑的最新发展[J].施工技术,2007,(04).

[2]李旭.智能建筑浅谈[J].中国科技信息,2005,(07).

[3]张海燕,马凤仙.我国智能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智能建筑,通常同时包含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根据国际标准,智能建筑应包含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电气工程的设计是否正确,不仅直接影响到建筑的消防安全,也直接关系到各种消防设施的有效作用,因此,智能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二、系统形式的选择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有3种基本形式,分别是:区域报警系统、集中报警系统以及控制中心报警系统。在确定相应的系统设计形式,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被保护对象的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的难度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通常应当使用控制中心报警系统的设计形式,同时还应当满足下列性能设计要求:

第一,采用模拟量火灾信息探测处理方式,或者智能化火灾信息探测处理方式,能够实现数据连续采集和有效传输。

第二,采用总线制系统结构,有助于实现系统集成思想,有利于增强系统工程适应性。

第三,提供可靠的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应实现较低的误报率,并配备可靠的稳定性,提供较强的兼容性。

第四,提供火灾探测器环境补偿功能,灵敏度能够分时自动进行调整,同时提供基本的火灾模式识别功能。

第五,提供数据共享功能,有智能化电源及设备监测,并提供网络化数据通信以及消防设备优化管理功能。

三、火灾探测器的选择及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设置

1.火灾探测器的选择

作为报警系统的检测元件,火灾探测器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灵敏度等技术指标,对消防系统的正常运行起着关键作用。它有很多种类,包括离子感烟探测器、光电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气体式探测器、红外线式探测器、紫外线式探测器。按其测控范围,火灾探测器又可分为点型和线型2大类。点型火灾探测器,只能控制警戒范围中某一点周围的温度烟等参数。线型火灾探测器,则可以探测警戒范围中某一线路周围烟雾温度。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模拟量火灾探测器,它是新型火灾探测器,其本身并不报警,作为火灾探测用的传感器,其输出值能够真实地再现变化着的输入量。

总之,智能建筑中火灾探测器的选择,应根据实际环境情况进行,实现及时准确的报警。应考虑探测区域内火灾的形成、发展特点,考虑房间的高度及环境条件,同时应充分预想可能引起误报的各种因素,经过综合分析后才能确定如何选择。

2.火灾探测器的数量确定

可采用公式计算一个探测区域所需设置的探测器数量:N≧S/(K•A)

其中,N为探测器数量,取整数;S为该探测区域的面积;A为探测器的保护面积;K为修正系数特级保护对象,取0.7到0.8,一级保护对象K取0.8到0.9,二级保护对象K取0.9到1.0,

智能建筑中应当配置的探测器的数量,包括所有探测区域内所需的火灾探测器的数量。

3.火灾探测器的设置要求

通常以独立的房间对火灾探测区域进行划分,探测区域内的每个房间内,至少应当配备一个火灾探测器。消防逃生通道等场所应当划分为单独的探测区域,并根据场所环境配置相应的探测器。

不同场所应当配置不同类型的火灾探测器,具体如下图1所示:

图1

4.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设置

每个火灾探测区,应当至少配备一个手动火灾报警按钮,而且火灾探测区内,任何位置与最近的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距离,应当控制在30米以内。设置位置应当明显,而且便于操作,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可同时充当消火栓启泵按钮。

四、火灾报警控制器和消防联动控制的设计

1.火灾报警控制器的设计

火灾报警控制器是火灾报警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当接收到发送来的火灾信号时,火灾报警控制器发出声光报警信号,记录时间、自动打印火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并输出控制其他消防设备的指令信号,组成自动灭火系统。

其设计应当满足以下3个性能要求:一,能接收火灾信号,并启动火灾报警装置,也可指示着火部位和记录有关信息;二,能通过火警发送装置启动火灾报警信号,或通过自动消防灭火控制装置启动自动灭火设备和消防联动控制设备;三,实现对系统运行的自动监视,并能对特定故障给出声报警和光报警。

火灾报警控制器,按照监控区域分划分,可分为区域型和集中型和控制中心报警系统。应当根据智能建筑的保护等级、耐火等级,确定报警区域的设计,同时应当合理确定火灾报警控制器的额定容量。火灾报警控制器的额定容量,也就是火灾报警控制器可以接收和显示的探测部位地址编码总数,应大于系统保护对象实际需要的探测部位地址编码总数。同时控制器上每一总线回路所连接的火灾探测器和控制模块或信号模块的编码总数的额定值,应当大于该总线回路中实际所需的地址编码总数。可以按照具体工程的实际规模大小和重要程度确定该余量,通常情况下,都是按照火灾报警控制器额定容量或总线回路地址编码总数额定值进行选择。

2.消防联动控制设计

当确认火灾发生后,联动启动各种消防设备,实现报警功能和扑灭火灾的作用。智能建筑消防联动控制设备,如图2所示:

图2

智能建筑消防联动控制设备,应当有下列部分或全部控制装置:火灾报警控制器、消防应急广播系统、非消防电源控制装置、消防电话系统、电梯回降控制装置、室内消火栓系统控制装置、室内消火栓系统控制装置、自动灭火系统控制装置、常开防火门防火卷帘的控制装置、防烟、排烟系统和空调通风系统控制装置。

火灾报警控制器,能够接收显示和传输火灾报警故障信号,同时可以向自动消防设备发出控制信号。

消防应急广播系统,是火灾疏散和灭火指挥的重要设备,在火灾发生时,应急广播信号音源设备发出,经过功率放大器放大后,由模块切换到指定区域的音箱实现应急广播。可根据人员所在位置距火场的远近,按照顺序发出火灾警报,有利于人员有秩序的疏散。

非消防电源控制装置,是帮助消防控制室在确认火灾后切断有关部位的非消防电源,同时接通警报装置和火灾应急照明灯,以及安全疏散指示灯。

消防电话系统是消防专用的通讯系统,消防电话可以及时了解火灾现场的情况,并及时通告消防人员进行火灾救援。

电梯回降控制装置,消防控制室在对火灾进行确认后,能实现电梯控制,使其全部停在首层,同时接收电梯的反馈信号。

室内消火栓系统控制装置和自动灭火系统控制装置,用于对火灾确认后实施灭火行动。

常开防火门防火卷帘的控制装置,主要是用于火灾时实施防火分隔,有效防止火灾的进一步蔓延,尽量减小火灾事态扩展。

防烟、排烟系统和空调通风系统控制装置,则用于防止烟气蔓延,向人员提供有效的救生保障。

五、结语

智能建筑中的智能化设计体现着现代电子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其在防火领域应用的产物。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建筑的高要求,将会向智能设计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生活功能的智能设计也会在建筑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智能建筑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应当遵循国家相关方针政策以及公安消防部门的有关法规,针对保护对象的特点,实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火灾警报系统。

参考文献: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中央管理系统;设计;应用

1.前言

当前科学技术正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之下,智能建筑物便应运而生。智能建筑指的是,凭借软件集成的办法,使得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电子通讯技术、自动化控制操作技术能够和建筑物实现系统的融合的建筑物。在这其中,相关人员借由对各个电子设施的实时监控,及对楼层信息的处理,实现电子计算技术与建筑的有机整合,从而实现建设物建设的低成本,并且能够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目标。较传统的建筑物来看,智能建筑物更为安全、舒适,同时又具有智能化的优点。所以,智能建筑物不仅仅是新世纪新建筑物的杰出代表,更是展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具体表现。

2.智能建筑的未来展望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的发展日益国际化。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办公工作更为繁重,因而人们对于建筑物有了智能化的要求。自我国引入智能建筑的概念以来,我国的智能建筑设计及建设行业飞速发展,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在环保、节能等社会效益上也颇有成就。可以说,智能建筑在升级传统的建筑产业、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要建设智能建筑,首先要设计好智能建筑当中的中央管理系统。据相关人员统计,国外的智能中央管理系统只是占到整个智能建筑建设成本的10%,但其会使得建筑物的整体价值提升30%左右。不仅如此,智能中央管理系统还会提升建筑物的综合使用效率,达到50%左右。总之,中央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是智能建筑物建设的重点和关键。

3.智能建筑中央管理系统存在的重要意义

3.1节能意义

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代价是耗费了大量的能源资源,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资源缺口。为了实现节能的目标,在建筑中节约资源甚为必要。在节能的角度来看,受中央管理系统管理的智能建筑在节能、节水上效果显著。所以,自动化控制的智能手段在节能上有良好的意义。经过中央管理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建筑物之中的各个设备都会处在恰当良好的运行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智能建筑物不仅能有效控制能源的消耗,又可以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居住环境。

3.2统一管理意义

智能建筑的中央管理系统其实是一个综合的自动化管理智能系统。这套系统将建筑物中的各个功能系统整合到一个整体之中,从而利用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实现统一管理。中央管理系统虽然是一个整体系统,但是并不是简单的集成管理。其需要参考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管理,将住户的声音、图像等信号综合分析整理。

3.3网络管理意义

在目前,智能建筑物的中央管理系统怎样实现更为高效、准确的管理和控制,并且能够考虑住户的个人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借由电子通讯网络,人们已经找到解决办法。相关人员将智能建筑物中央管理系统与住户个人客户端通过网络进行连接,住户可通过网络对建筑物进行个性化管理,从而满足住户人性化管理需要。

4.智能建筑中央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

4.1中央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

智能建筑物中央管理系统使用的结构一般是分级式的,在这个结构中,中央管理系统中通信总线是作为建筑设备信息交换、合成的平台出现的。并且,该通信总线联合其他通信线路,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电子信息网络。建立该网络的目的在于建筑设备实时控制数据的传递,实现各设备之间的数据共享。

4.2中央管理系统的设计内容

从当前的技术条件来看,智能建筑的每一种设备必须配套支持本系统工作的操作软件,这就要求每种设备根据其相关的功能而单独发展。所以,人们要做到对其他设备的操控,就要了解甚至熟知其他设备的操作系统,显然这为人们的居住制造了很多的麻烦。为了解决这些麻烦,达到智能建筑物预先设计的“安全、舒适、智能化”的理想状态,相关人员在进行智能建筑中央管理系统设计之时,就要对该系统的管理层和控制层进行具体的设计。4.2.1中央管理系统的管理层设计就中央管理系统的管理层设计来说,这一层关注的应该是在“整合”上。借由中央管理系统中通信总线的存在,实现建筑物各管理设备系统的整合,并且具有适当的开放性。智能建筑物中往往会安装有来自多个公司的设备,这些设备会使用不同的操作软件。其实,这种情况是符合当前多科技公司共同开发的模式的,多科技公司以完善智能建筑物的中央管理系统为最终目标,在竞争之中会提升彼此的水平,也促使中央管理系统更为完善。4.2.2中央管理系统的控制层设计中央管理系统的控制层的关注点在于“实用”。智能建筑物虽然由中央管理系统进行控制,但其中的各个设备必然会在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上存在着差别,导致其数据传输时的信号不一致。一般来说,传输时的信号有两类:(1)实时信号收集:智能建筑物中各个设备实时收集本设备的工作数据;(2)下层网络及TCP/IP方式:借由收集自动操控单元的标准异步串行通讯状体,获得设备的工作状态,实现对设备的控制。中央管理系统的控制层利用其中的控制模块,方便地对上面两种传输信号进行获取,从而根本地降低智能建筑的建设成本,以及化简施工时的难度。

5.结语

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建筑物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必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要求。通过本文的论文,我们了解到,智能建筑物的中央管理系统势必会迎来良好的发展前景。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必将成为智能化建筑物的大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