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观念;体质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316-(2014)06-0089-1

1.前言:

人才竞争是现代社会最大的竞争,作为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体质健康教育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从而为学校素质教育服务。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行之有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促进健康与体育的有机结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增强自我保健和群体保健的意识和能力,养成终生体育的习惯。主要通过体育教学的手段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并学会用各种体育方法和手段来进行锻炼,养成健身的习惯,促进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2. 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课堂教学中学生中心主体不突出

现代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中心主体地位,但是往往在现在课堂上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只重视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因而在教学中低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体育教学重视教学组织形式,影响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过多的条条框框、过多的约束限制,把理应舒散筋骨放松绷紧的大脑的生动活泼的体育课堂,变成了严格按程式的身体操练,学生的个性受压抑,主体性难发挥。二是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的老师,只管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课堂教学,不懂得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的不同而灵活变通。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为了应付考试,放弃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被动练习,自觉活动的抑制导致能动性的消蚀,抑制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2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深,体质健康教育意识淡薄

过去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将传授运动技能看作是教育主要的目的,老师主要以练习、复习、提高技能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种传统教育思想观念至今影响着为数不少的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全方位的发展,造成教学中表面上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际上则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束缚了体育教学思想观念的进步与发展。

2.3课堂技能与理论教学不同步

体育课堂教学多以技能课为主,只在雨天或其他时间见缝插针地上少部分理论课。内容上以讲讲技战术,讲讲规则为主。部分老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开发上,重技能、技术讲解,忽视学生的多种需要,造成实践课上很少介绍项目的健身原理和方法。有的老师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懂得不多,这样就使得理论教学中健康教育理论与运动实践相脱离,运动实践课中又缺乏健康教育理论的正确指导。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2.4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传统教学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方法是理论笔试、运动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达标相结合的方法,造成许多学生死记硬背,苦练运动技术来应付考试,教学也因此围绕考试内容进行“应试”教育。 这种从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已不适应“体育与健康”人才培养的要求,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掌握健康理论知识、健身运动实践及其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方面的综合素质考核,以使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与培养目标相符合,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3 建议与对策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学校体育对体育与健康培养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其措施是:

3.1 转变教学观念

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及时调整和明确教学目标和思路,重“素质”淡“竞技”,彻底打破以竞技运动规则及竞技技术原理作为单一教学重点的模式,要有意识地逐渐将教学重点转向传授健身知识、健康技能、健身法则及培养学生健康意识、素质和能力上去! 通过体育课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健身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掌握健康键炼的方法,而且培养学生自觉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自我进行键康锻炼的能力和水平,最终达到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3.2 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

大力进行教材改革,增加相关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学内容应知识性、兴趣性、娱乐性、文化性、健身性兼备,走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道路;要重视理论知识,特别是健身理论知识的传授,用健康理念指导运动课程的教学,寓健康教育于教学各环节之中。

3.3 打破“师傅带徒弟”色彩的教学模式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把健康理念贯穿于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开发,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打破“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建立民主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注重人文关怀。

3.4 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

高校教师应加强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注意理论结合实际,探讨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切点,在学习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健康教育素养。

3.5 改革和完善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健康理念下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考核内容中增加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内容和含量,创新考核方法,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重视过程评价,发挥教学评价的杠杆调节作用,使体育课程的教学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封小青,宋广娣.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31)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 体育教学 健康意识 调查研究

1.前言

体育健康意识是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从心理学角度是指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活动的感觉、理解、判断的总和。体育健康意识是相对稳定的,它主要由态度状态和体育素质构成。

体育健康意识概念提出后,许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人们发现它不仅影响人们的学习、任务选择和目标设定,还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人际交往和对自我人格的建构。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比较薄弱,我们做这次调查研究,旨在探讨体育运动能不能影响个人的健康,从而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些有关体育活动与意识的借鉴和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随机抽取3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采用数理统计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样本总数300人(男生150人,女生150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主要的方式有:登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讯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网,查阅了大量的关于体育意识和体育健康意识的学术论文和资讯,还查阅了近十年来大量的相关论文和书籍,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样本总数300人,其中男学生问卷回收135份,回收率90%,女学生问卷回收143份,回收率为95.3%。有效问卷为270份,有效率为90%,其中男生为132份,女生为138份。

2.2.3数理统计方法

利用SPSS对回收的问卷通过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

2.2.4访问调查法

在发放问卷的同时对部分同学进行访问,整理分析访问信息。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对样本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基本情况的调查现状与分析

3.1.1样本大学生对体育健康意识的认识(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男生中,接受健康教育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提高身体素质次之,而养成锻炼的习惯占了最小的比例。在女生中,提高身体素质所占的比例更高一些,接受健康教育次之。

3.1.2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

通过调查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分析,根据国家体育人口的标准(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将调查对象分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和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两类。

3.1.3参加体育运动的次数

从表4可以看出,参加体育运动的次数一周3次及3次以上的,占43.3%,说明参加体育运动的次数不够。

3.1.4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

从表5可以看出,每次参加体育运动在30分钟以上的只占39.7%,说明参加体育运动所持续的时间总体情况比例不高。

3.2影响我校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相关因素的分析

3.2.1主观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表6):影响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主观原因主要有“周围的人体育锻炼的氛围不浓”。

3.2.2客观因素

通过表7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客观因素主要是“学校体育设施缺乏”和“资金有限,没能力进行体育消费”。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较明确,有较好的健康意识,对体育有良好的认识态度。

4.1.2影响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主观因素中的最主要原因是体育运动的氛围不浓;而客观因素中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校体育设施缺乏,不能满足学生想参加运动的愿望。

4.2建议

4.2.1通过对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健身意识和终身体育健身思想,营造良好的教育空间和氛围,从而促使大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终身体育生活方式。

4.2.2加大对高校体育设施的投入和改善,充分挖掘校内潜力,开拓校外健身空间。为大学生体育锻炼提供硬件保障,最终促使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健康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勇.对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2):171-172.

[2]杨明.体育健康意识调查与对策[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6,(4):95-96.

[3]魏冰,李庶鸿.论体育意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10,(2):152-157.

[4]张德主编.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5).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文章探讨的是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健康课的问题。本文从学校学计划和目标,体育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积极与校医联系,有的放矢的进行健康教学;体育课与健康课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发现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达到教学相长,五个方面论述了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健康课,希望对健康课程的开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 健康课 体育教学 教学策略

体育教师大多数都的通过自身的体育锻炼达到一定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运动生理学、解剖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取得教师资格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与其他科目教师相比,具有更健康的体魄、更系统的健康理论知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因此以前单纯的体育课也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该课程贵阳地区的课时要求为间隔一周一节,大多数学校都安排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而大多数体育教师仍然按以前的教学和工作经验,即遇到阴雨天上室内课时才讲一些教材内的健康知识,此次贵阳三创一办对健康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此期间我也对如何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课的教学有以下观点:

一、学校学计划和目标,体育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教法

利用统一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来督促体育教师完成健康课程的教学,初中涉及的健康教材包括: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七至九年级)全一册,《健康教育》中国和平出版社七到九年级各一本,其他教学内容艾滋病预防教育、缺碘教育等。

通过统一的健康课教学计划来督促体育教师完成健康课程教育,有多方面的意义。学计划有利于期末考试出题,统一标准和教学计划进度进行学生期末考核有利于健康教育进行质量分析,从而使体育教师不得不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有效的提高体育教师健康课的教学水平。因此。学校应学计划和目标,体育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教法。

二、 积极与校医联系,有的放矢的进行健康教学

学生每年都要进行体检,学生的健康状况校医那里都有一定的记录,每位学生的体检报告是最好的健康教育素材。例如:某某班的某些同学视力下降,在教学中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入《健康教育》八年级第八章“保护眼睛,预防近视”,又可接着引入“常见眼病的防治”一章,还可以引入看电视的卫生等有关于眼睛的健康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的放矢,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三、体育课与健康课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健康课程教材中有许多方面都与身体锻炼有关,体育教师在室外体育课锻炼指导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健康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的锻炼中掌握。例如:练习中长跑项目时,可结合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第2章“积极自觉地参与身体锻炼”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合理安排休息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有效锻炼,在实践教学中还可以在操场上设置一块小黑板进行板书,最高脉率=220-自己年龄。适应的运动脉率=(最高脉率—安静时脉率)X65%+安静时脉率,通过在中长跑中的脉搏测试结合健康课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如何更健康更有效的进行身体锻炼,从而使体育与健康课紧密联系起来,共同发展和提高。

四、发现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正是进入青春期的时期,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变化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而这些不了解就会形成很多的问题,有了这些问题他们就会去寻找答案,而健康教育中就有很多的关于青春期心理健康的知识,这些知识在人教版《体育与健康》第3章中体育与心理健康一章中也提到了不少。例如: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一节中讲到,通过运动可以得到运动愉,这也是推动学生积极情绪的重要心理动力。通过理论知识的了解,让学生运动起来去发现这种运动愉,只要学生找到、尝试到,很容易让他们树立健康第一,生命需要运动的观念,有利于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生活方式。青春期的学生情绪是不太稳定的阶段。健康教材中调节情绪一节中就介绍了几种调节紧张情绪的方法:参加有氧运动、呼吸法、肌肉放松法、自我暗示法。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两种方法必然能对他在处理紧张情绪时有很大帮助,能消除紧张情绪是学生的需求,而我们体育教师就可以运用这一点切入教学,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利用多媒体,达到教学相长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 大体育 教学主题

中图分类号:TG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147-02

留心高中体育教材变化,必定能感受到高中体育教学方向的变化,并体悟到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现将自己的一点感受和体会进行总结,为今后改进体育课堂教学奠定基本的思想基础,也为体育教学改革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1 从《体育》到《体育与健康》之变

在传统的教育中,体育教材注重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编排,重在向学生展示完整的体育知识体系,呈现出关注学科知识的特点。现行的体育教材,由过去的《体育》演变为《体育与健康》,从科目名称的变化,我们就能感受到学科关注点的变化,不仅注重体育学科知识教育,更加关注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关注体育对人类的精神影响,扩大了体育学习的外延,更加关注体育的社会意义。

教材编排的变化标志着体育教育方向的转变。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和《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准确确立教学总目标和方向,由注重学科知识和技能教学向关注体育与健康的关系转变,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体育观,正确处理运动与健康的关系,让体育运动切实为健康服务。比如,很多人单纯地认为体育锻炼对身体有益,但是,当人身体疲劳时继续进行过量的运动,不但对人体无益反而有害,会导致人免疫力下降。如果青少年长期进行透支体能的体育运动,还会影响成长发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巧,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处理好体育与健康的关系,让体育学习真正成为健康的指南。

新教材还编排了大量体育运动对精神的重要影响、体育文化、健康饮食的内容,教师要将这部分内容放到与体育技能同样重要的地位,比如,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体育活动对人精神世界、社会交际的影响,体育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关系,对常见传染病对和常见疾病的预防,对心理健康的维护等。教师要将这些内容渗透到体育内容的教学中,比如,当一节课接近结束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今天觉得劳累吗?饥饿吗?你早晨(或上午)吃了那些食物,它们能为你提供多少热量?提醒学生关注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也可以向学生提问运动后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体育运动与精神调节之间的关系。教师也可以利用下雨(雪)、雾霾等不利于室外运动的机会,组织学生上室内课,就某一健康主题进行讨论式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对这方面的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还可以结合国内外某一重要的体育盛事,鼓励学生通过观看比赛、参与论坛交流等形式,了解与体育相关的文化和精神,开阔学生的体育视野,加深学生对体育精神的理解。

2 树立“大体育”的现代教学理念

所谓“大体育”的教学理念,一方面指我们的体育教学不再以课本内容为全部,而是尽力增加丰富多彩的体育内容和运动形式;另一方面,体育教学以强身健体为最终目的,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兼顾学生的心理、精神、意志等各方面的发展,保证学生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发展。“大体育”理念的核心内容是“健康第一”,运动为健康服务。这种教学理念,与中央倡导的“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础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相契合,符合时代对体育教育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运动习惯和个人爱好,将这些作为培养学生体育发展的基础。比如,大部分学生习惯乒乓球、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还有部分女生喜欢健美操、瑜伽、毽球等具有一定美感的运动类型。很少有学生喜欢跳高、跳远、投掷类运动项目。高中体育教学要和学生的终身运动结合起来,为学生掌握熟练的运动技巧、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纪要向学生传授普遍的体育知识,让学生有广泛的运动基础,又要有重点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学生的终身运动奠定基础。

同时,我们要正确理解“健康”这个概念:健康不仅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身体,精神和人际交往的全面完善状态,确立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多维健康观。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在青少年时期打好体质健康的基础,不仅是我们在学生时期完成学业和幸福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终身健康的需要。并进一步认到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必须通过长期锻炼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自身“健康”,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3 确立体育为健康服务的教学主题

传统的体育教学关注技能、体能重于关注健康,尤其是忽视了运动与心理、精神的关系,忽视了饮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这正是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教师在组织体育课教学时,要将“健康篇”的内容与“体育篇”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促使“体育”与“健康”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当课堂上进行了某一项体育运动之后,比如,进行一场篮球赛、足球赛、乒乓球赛,或者一次中长跑,教师要利用休息间隙或者比赛完的短暂时间,组织学生谈谈比赛过程的感受,或运动后的精神状态的变化,促使学生认识到运动对负面情绪的宣泄、对积极向上心态的形成的重要作用。并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运动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向的精神风貌。

教师还可以借助体育课的机会,以漫谈的形式调查班级内男生抽烟、饮酒的状况,并组织学生提讨论的形式来认识吸烟、饮酒对身体的伤害,增加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做到自觉远离烟酒和,从思想上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注意对身体健康的维护。

男生对各种体育竞赛感兴趣,也对各种体育名人感兴趣。教师要利用这个契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种体育大赛中人们为了取得理想成绩妇幼违禁药物的现象,和部分运动员为取得冠军进行超体力的训练导致身体伤残的现象。让学生切实认识到体育运动和竞技性比赛是两个概念,认识到普通体育运动对人类健康的促进作用,因追求荣誉而损害健康的体育运动不值得提倡。

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改革的一大重点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体育观念,让学生切实认识到体育为健康服务,我们要通过运动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调节情绪、消除负面情绪,让体育运动成为身心健康的推手。

4 促进学生课内外体育运动相结合

体育课堂教学中,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是向学生传授一些动作技术和运动要领,并通过相应的运动训练来帮助学生掌握、巩固和提高运动技能,同时培养学生挑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精神和毅力。但是,仅仅依靠课堂学习和训练,想让学生的运动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健康水平有所改善,基本是不可能的。体育的核心精神在于“持之以恒”。学生只有长期坚持、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体育品质,才能享受运动带来的愉悦,才能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人家关系的和谐,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体质、改善健康状况。因此,坚持“课内外结合,拓展体育的教学时空”是体育教学成果得以巩固和拓展的必要途径。因而,每一节体育课的结束不是体育运动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运动阶段的开始。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学校学习与日常运动相结合的道路,是课内外的运动形成完美的对接,保证运动的持续性和长期性。但是,要达到这种目的并未易事,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改进教材,提高体育教学的生命力,并根据体育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热点、趋向,结合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为学生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制定科学可行的运动计划,促使体育运动伴随学生由课内发展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

总之,体育教学改革是展的要求,学习内容也会随着时展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结合社会现象对体育教学进行深度思考,切实搞明白体育教学的方向与核心。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向,采取多样的教学策略,促使体育教学与时俱进,切实为学生强身健体、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林向阳,黄汉升.论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的筛选机制和评价模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82-84.

[2] 张三花.回归生活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J].教学与管理,2004(19):33-35.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保健体育;健康教育;高校体育;作用

中国传统保健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宝贵民族文化遗产。它以祖国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运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导引健身功法等内容作为强身健体、保健康复、修身养性锻炼方法的一项体育运动。它不仅与中医学密切相关,而且有着其精湛的实践、理论内容以及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高等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用传统保健体育养生内容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引导和教育学生主动、积极、科学地锻炼身体,不仅能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和锻炼习惯,还能促使学生注意身体内部的活动规律和运行机理,身心并炼,真正达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的目的,为打下良好的基础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

1 现代健康教育的目的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又作出了最新的定义:“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皆健全”才算健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间的国力竞争已反映在综合国力竞争上,而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国民综合素质中起着支撑基础作用的就是人的体质,即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没有健康作基础的民族是谈不上建设、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竞争的。旧中国“东亚病夫”的历史给了我们不堪回首的教训。只有健康的民族才更具竞争力。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既是学校教育现状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故此,旧的学校卫生健康教育已不能满足需要,更完善、更健全的现代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愈凸现出来。

2 传统保健体育是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载体、手段

2.1 体育与健康教育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对于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健康教育中为达到目的而不可缺的手段。体育运动不但能增强体质,还能培养一个人积极向上的精神,乐观豁达的情绪,克服困难的毅力及坚韧不拔的性格,有助于健全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又能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增进友谊。体育锻炼促进个性培养,陶冶情操,帮助学生克服种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调节消沉、沮丧、紧张等不健康情绪和心理,培养勇敢果断、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诚实守纪、力争上游、胜不骄败不馁等的优良品质和作风。

在研究体育这个多功能系统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体育运动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它与德育、智育、美育同样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和促进作用。因此,在使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更要注重发挥体育的手段和作用。

2.2 体育与传统保健体育

传统保健体育依靠人体自身的能力,通过调养精神、调整形体姿势、调节呼吸、应用意念,来改善和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潜力,达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体育运动一般带有竞争性和对抗性,如跳远,要求跳得远;短跑,要求跑得快;游泳,要求游得快;球类运动,要有激烈的对抗。而传统的保健体育则更重视从内部调整,以人体内部运动,调整人体内部机能,也就是所谓的精、气、神的锻炼。其并不追求短时间内身体的剧烈运动,而是通过姿势、呼吸、意念的锻炼,慢慢地调整人体生理功能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它很适合现代高校中压力重重的学子们。

3 传统保健体育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作用

3.1 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心理模式、审美观、人生观、宇宙观等,在传统保健体育中都有集中的反映。中国传统保健体育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几千年的流传中,经历了历史的选择,一些优秀的思想理论和健身养生的实践被流传下来,特有的东方文化日益被世界人民所重视和喜爱。因此,作为高校,更应该在健康教育中应用传统保健体育作为手段,为振兴中华作努力作贡献。

3.2 涵养道德,利于育人

我国古代就有“习武先习德”、“崇尚武德、“德艺双修”的至理名言。把涵养道德作为参加传统保健体育锻炼成败的关键,这充分体现了传统保健体育对自身品德的培养和锻炼,非常有利于现代大学生的德育发展。

3.3 强身键体,增进身心健康

传统保健体育以“形神统一”为重要特征。在“形神兼备”,“内外兼修”上 追求完美的统一。既重筋骨锻炼又强调心神、意、气的结合。“内”,指的是心,意、气等内在情态和气息运动,“外”,指的是手、眼、身步等外在形体活动。肢体运动虽表现于外,但要求达到“动中有静”,即注意力集中,情绪安定,并根据动作变化,配以适当呼吸方法,达到形、意、气的统一。这些,在传统的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体育运动中尤为明显,这种特有的练功方法,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络,调精神,而且使人学会辨证的看待和处理问题,进而从中悟出一些为人处世之道,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3.4 有利于自身锻炼,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传统的保健体育要靠自己亲身去体验,用心去体会,悟出其中意蕴之深,意境之美。而且,传统保健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易于开展,经济实用,且不分年龄、气候、生活领域,有利于自身锻炼,且一经学会并坚持锻炼,终身受益,具有终身体育的作用。

4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保健体育是一项以轻柔徐缓、以柔为主,柔中带刚为特点的健身运动,进行锻炼时,要排除杂念,做到“入静”,从而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却烦恼,最终达到放松心理的效果,这对于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对人体所造成的紧张状态和巨大的精神压力,有非常好的缓解作用。

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一项体育运动,更重要的是,它融合中华传统文明,更具有育心智的能力,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健康教育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人类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剧,将导致人们精神压力的日益增加。而中华传统保健体育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改善手段,它将在现代健康教育中起到推动的作用,也将成为全人类所共有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一贯都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工作。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被充分利用在各行各业,体育学科也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受益的学科之一,而且中学体育与健康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其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经过近年来的实践、研究、总结,信息技术对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作用主要通过学校体育与健康的理论课教学、体育术科训练、体育二课活动、体育运动队训练、体育实践课教学、各项体育运动会的组织、编排等多方面来体现。

一、信息技术对体育与健康课理论教学的作用

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理论课是其中的一部分,要上好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更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今,学校的各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施,通过这近三年来对信息技术与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的研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学校进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上报的过程中,利用下载的测试项目的测试方法的视频对学生进行观看视频的学习,学生在实际的测试过程中,测试动作的规范性、到位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测试的速度也较以往快了很多,学生的测试成绩也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在进行运动损伤的教学时,充分利用下载的视频、图片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提高,同时学习也收到理想的效果,学生能够在运动损伤时进行自我处理,或帮助他人进行一些处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信息技术对体育术科训练、体育二课、运动队训练的作用

体育术科训练是高中学校重要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之一,同时又是为国家培养体育教师、运动训练员等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关系着一个学校的高考升学率等。近年来全省体育术科考生都上万人,要训练好体育术科,对辅导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贵州省近年来考试项目都为800米、100米、立定三级跳远、运动投掷铅球等4个项目,一个教师对多个项目的示范、讲解、训练方法等毕竟是有限的,在以往都没有收到较好的效果,2014年进行了信息技术与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的研究,把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体育术科训练中,通过下载相关项目的动作视频,让学校进行多次学练,通过用摄像机拍摄学生的动作,让学生观看,发现和分析其错误或不足,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使我校的体育术科过关率达75%以上,并取得了我校学生3人体育术科分排名全省前十名的好成绩。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外文化娱乐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外向型的文化生活,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内容丰富,体现形式多样、直观形象,使学校的课间操更加生动、有活力,使学校各个运动队在省市县运动会都取得非常好的成绩。

三、信息技术对体育实践课教学的作用

体育实践课教学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三维目标是否得以真正地实现,体育实践课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实践课教学的内容涉及的运动项目广、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的要求快速,有的要求耐久,有的动作复杂惊险,有的练习变化无穷,有的要求动静结合,有的技术要求精细,有的技术要求粗略,这就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不管你怎么努力,一个人的精力、学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一样运动技术都能够学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弥补了不足,从而更好地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的新课程目标。

总之,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包含体育理论课教学、体育术科训练、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运动队训练、体育实践课教学、各项体育运动会的组织、编排、早锻炼、课间操等多个方面,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把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做好,提升体育教师的各项能力,真正把《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落实到位。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优化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不断变化,大众体育发展迅速,富贵病、老年病及其他伤病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来预防和康复备受关注。为顺应社会发展和需要,1989年教育部首次增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1998年更名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1年,体育康复治疗类专业开始纳入国家全日制高等教育招生计划,此后,全国各大体育院校陆续开始设立体育康复类专业课程。2004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了目录外专业“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科学系现设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设置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暂时不具备条件,因此2012年新设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大学生都可以参与,从该专修班开设以来,至今仅三年时间,各方面都处于摸索阶段,存在课程内容不合理、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如何优化适合学生基础、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成为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的培养目标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科学系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保健推拿与康复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保健推拿与康复技能,能够适应体育产业的发展,满足医疗卫生保健单位、教育系统等的需求;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相关保健知识、保健推拿与康复的基本知识,了解保健推拿与康复的发展简史,掌握常见疾病的推拿治疗方法、常见运动损伤的诊断、推拿与康复;通过实践课的学习,大学生应掌握基本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为主,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必须达到中级以上保健师技术等级标准,结业时取得中级以上保健按摩师技术等级证书。该培养目标范围相对较窄,专业技能着重掌握保健推拿相关知识,对运动如何促进健康、运动如何对运动损伤及慢性病等进行康复的要求仍不严格。目前开设保健推拿康复专业的体育院校其培养目标大部分侧重于运动损伤的康复训练与治疗和促进健康,理论为辅,实践为主,培养掌握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损伤治疗和按摩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对运动损伤进行及时处理,指导提前预防和康复治疗的相关人员。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体育教师,社会体育专业主要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出的大学生擅长体育运动技能,并掌握了运动解剖学等运动人体科学相关课程内容,所以应鼓励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大学生在系统掌握体育理论的基础上,培养通过运动促进健康、促进运动损伤及慢性病康复的技能,培养目标的方向除了中级按摩师外,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特长和要求往体育保健师、私人教练、健康管理师等方向延伸。由于康复治疗师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医学基础,到医疗机构就业受授予的学位限制,专修班大学生并不适合往这一方向发展。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共有课时288个,内容以推拿为主,有180个课时;医学类、功能锻炼内容太少,只有32课时;物理疗法和营养学等其他内容34课时;实践课共42课时。因此,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运动人体科学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但缺乏全面、深入的健康、康复知识,在专修课程安排上,应适当增加运动与健康、运动康复等知识,适当降低推拿相关内容课时的比例。虽然专修课时有限,但我们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多一个方向就多一个选择,现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各中小学体育教师接近饱和,社会体育指导的市场尚未成熟,我们尽可能地发挥“体育”的优势,尽可能向“运动”“健康”相关职业发展,拓宽就业面,真正做到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体育科学系不另外安排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大学生去其他场所的实习。为了大学生专修技能的提高,应增加实践课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利用课外和暑假的时间,到专业的推拿医院、康复医院进行见习和实践,增加临床经验。现已开设了保健推拿实践基地,专修大学生利用晚自习时间安排班表轮流值班,在老师的指导下为系部大学生做保健和康复推拿,提高了学生的技能。今后的实习重点可往健康检查、健康评估和通过运动疗法获得健康发展。

三、课程考试及学位授予

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的考试分为期末的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运用水平考试,并要求大学生参加娄底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中级保健按摩师技能等级考试,取得中级以上的保健按摩师技术等级证书方可完成结业。专修班大学生还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公共营养师的考试,目前课程内容增加了营养学课时比重,但营养学并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特别擅长的领域。在学位授予方面,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都授予教育学学位。卫生部科教司2003年9月1日颁布的《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准入标准(康复治疗师)》试行条例规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毕业生才可以参加国家康复治疗师资格统一考试而获得康复治疗师从业资格,因此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大学生不太适合往这一方向发展。

四、小结

体育康复相关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我校保健推拿与康复开设时间不长,尚处于摸索阶段,培养目标较单一,着重培养中级按摩师,没有发挥体育专业学生的特长,忽略了运动对健康、康复的影响,导致毕业生就业门路较窄等问题;课程内容设置不完善,推拿理论课时比重太高,康复医学相关内容比重太少;教材选取单一等,建议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可以根据大学生意愿和特长,往成为健康管理师、体育保健师和私人教练等方向延伸。课程内容上加大运动康复和运动损伤治疗的相关教学课程比例,相应降低保健推拿知识的教学课时,增加大学生课外实践的时间,在推拿医院、康复医院和健身房等场所见习和实践,算入期末总评成绩,严格考勤。除专修专职教师外,可常聘请专业康复医生、推拿师、公共营养师和私人教练等专家为专修大学生开设讲座,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展已就业的该专修毕业生与在读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指导,根据就业市场和自身特长有目的的学习,提高就业率,为社会体育和康复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邹秋英 周知华 王国基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科学系

参考文献:

[1]刘春雨,朱波涌,韩小燕.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现状及本校面临的挑战[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

[2]李靖.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中医学课程设置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

[3]陈建,徐国栋,杨翼等.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

[4]李洪修.学校课程实施的组织社会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运动处方

1、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与适宜运动处方研究,是针对目前青少年的体质素质下降而提出的,目前青少年速度耐力、近视率、肥胖率提高,通过什么方法,才能提高他们的体质素质,是本课题探讨的问题。适宜的运动处方就是针对不同男女学生、不同年龄学生,利用不同的锻炼方法、采取不同的手段来提高青少年体质素质。早在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提到“体育锻炼是实现健康生活的根本手段”。健康的生活包括身体的、心理的、社会的良好适应。根据青少年体质素质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影响到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才对本题目加以研究,指导教学,通过适宜运动处方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青少年学生体质素质下降并不是偶然现象, 它不仅源自于社会、学校与家庭, 而且还源自于学生本身。要改变这一现象同样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 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 从体育价值观与意识转变、增加体育保障措施等入手, 齐抓共管。体质素质,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体质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体质素质经常潜在地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中,自然也表现在体育锻炼方面。一个人体质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体质素质水平。提高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状况,就是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学生本人的重视,并且采取适宜的运动处方,改善青少年体质素质。什么样的运动处方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体质素质?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与适宜运动处方关系如何?另外,能够建立几套运动处方来提高青少年体质素质是本论文提出的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世界上发达同家对国民体质监测有5个特点。政府性;如日本、美国,日本从19世纪初就开始对学生体质进行调查,1930年制定了《体质测定法》;美国1956年成立了“青少年健康总统委员会” 系统性;如日本系统地研究国民体质已有90余年的历史。科学性;体质监测指标除了简单可行、科学有效外,还必须结合国际体质标准化委员会确定的8项统一测试指标进行。社会性;除了政府的政令外,要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效用性;要十分重视体质测试结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向关注我国国民的体质状况,并不断采取措施,

调查研究国民体质状况,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国民体质的增强。1979年,在国家体委、教育部、卫生部的共同领导下,组织了对全国16个省、市青少年儿童的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学生体质测试的数据,初步掌握了我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现状,制定了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评价标准。为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来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

3、运动处方概述

运动处方的概念可以将运动处方理解为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以及体育教师、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私人健身教练等,根据患者或体育健身者的年龄、性别、一般医学检查、康复医学检查、运动试验、身体素质测试等结果,按其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身体素质以及心血管、运动器官的功能状况,结合主、客观条件,用处方的形式制定适合患者或体育健身者的运动内容、强度、时间及频率,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达到科学地、有计划地进行康复治疗或预防健身的目的。运动处方制定的原则:实事求是性原则;全面锻炼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健康的因素在增长,运动处方、体育活动作为一种低支出,低风险,低副作用和令人愉快的治疗手段和教育手段,易被人们接受和采用。在我国,人们在锻炼领域,关注青少年身体活动如何促进他们体质素质的发展,以及身体活动多少来增进青少年的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功效的研究较多,较少谈及运动处方给他们带来体质素质方面的影响。随着锻炼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运动处方包括运动的频率、频度、项目、时间的选择。适宜的运动处方,如有氧耐力锻炼,竞走、中长跑慢跑、跳绳等稍长时间的持续活动,脉搏在160次/分钟以下,从运动生理角度讲,这种活动能使心脏充分舒张和收缩,减少淤血,有利于心血管系统和肺组织的发育,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青少年体质素质。运动处方的采用注意走路、跑步的速度,投掷力量的大小,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和动作频率的快慢。

4、研究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什么样的运动处方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体质素质?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与适宜运动处方关系如何?这些问题均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文献资料法 先后收集了研究课题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资料,将资料搜集工作看作重要组成部分,将贯穿本研究的全过程,包括选题、研究思路的梳理、实证研究的开支以及论文的撰写都以此为基础,由于相关文献较多,即使论文写作完成,资料的收集也难穷尽,疏忽在所难免。 专家访谈法 访谈有关运动处方专家、心理专家、教授、体育权威、为构建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与适宜运动处方关系的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打下基础。 问卷调查法 研究主要应用体质、健康、心理测量方法,遵循编制标准化健康、心理量表研究的程序和已有的相关标准化量表选择条目,建立初测量表,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对石家庄学院、石家庄市十五中、长征街小学学生抽样测试,调查对象为3000余名,研制青少年体质健康评定量表,评定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有效量具。 测试法:课题组成员根据学生的情况,学生一入学或升入上一个年级,就对其进行素质指标、功能指标的测定,针对他们的身体素质,结合课课练体育教学模式、适宜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在每学期的期末再进行素质指标、功能指标的测定,比较其指标的变化状况。总结运动处方的实施后的教学效果。数理统计法 对所测的数据用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

5、研究阶段

第一个阶段实验设计阶段,为了确保体质健康特征条、目的全面的收集,本研究采取如下途径:首先,进行文献检索与理论研究,研究者对体育学、心理学、社会认知理论、认知建构理论、青少年体质素质等领域的相关成果进行深入的分析,收集各种相关论述,对其中使用的有关问卷与测量工具作了仔细的分析,获得有关体质健康认知的描述条目。其次,为了探查青少年关于体质健康的认知,研究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归纳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 组成因素。第三,形成量表。在青少年体质健康认知结构基础确定的基础上,初步筛选出项目,并征求体质健康、运动处方、心理体育教育学、健康学、社会学和体育教育领域等方面的意见,对每个条目可读性、内容的相关性、意义的明确性和简洁性,形成量表的基本结构和项目内容。第二个阶段是计划实施阶段,根据不同的学生,试图建立运动处方,运动处方就是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坚持锻炼,每次在30分钟以上,出出汗,每次运动中体验运动的感受,注意运动前准备活动的热身,运动结束放松全身。针对学生体质素质的下降,解决教与学的关系十分重要。第三个阶段是推广阶段,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水平,针对青少年的肥胖、近视、耐力素质下降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对每次课都要精心策划,让学生节节都达到中等强度以上水平,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心理渐趋成熟的时期,良好的身体智力,强壮的体魄,坚强的意志以及良好的性格的形成时期。培养青少年的锻炼动机、引导其行为目标、从参与体育活动及言语教学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投入到运动中去,体验运动乐趣,每节课上让学生出出汗,排排毒。每节课,利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解一些体育理论知识、运动的注意事项、运动损伤的处理、运动疾病的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提出沉迷在网络中,有损于身体健康,合理安排到室外锻炼,也有益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建议教师给学生安排做什么运动,教师争取跟着做什么运动,每节课上教师和学生感到――累并快乐着。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国家国民体质检测中心.2000年国民体质研究报告[M].2003

[2] 符明秋.重庆市城市居民牛活方式及体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学.1999,20(6):8―10.

[3] 史儒林.青海高原地区大学生生活方式和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 徐元玉,翟芳,周烈.当代大学生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6,27(2):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