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产品营销论文

农产品营销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第1篇

1.有较为丰富的资源优势。广东省的土地面积相对其他省份较少,但由于其是山地、丘陵、平原及海洋构成多样的土地类型,又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其助力,为因地制宜和土地综合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加上土地的适宜性好,复种条件好,农作物的生长量和生产能力强,弥补了土地资源不足的缺点。同时,广东省处于低纬度地带,气温较高,雨水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进一步促进了农作物的营养积累。因此,广东省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农作物可达到一年三熟。丰富的生物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给城郊农民专业合作社带来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独特优势,而优质的农产品正是发展“农超对接”模式必不可少的前提。

2.有较为明显的地缘优势。广东省作为南亚区域的交通枢纽,毗邻香港澳门,隔南海和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自古以来是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和主要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曾被誉为海上的“丝绸之路”。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使广东省更方便开展国际经济合作。良好的地缘优势也给农产品营销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也为国际市场的竞争带了机会和挑战。同时,交通便利也缩短了农产品与市场对接的时间,是推动“农校对接”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3.有庞大的人口优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山东、河南、四川和江苏。也就是说,广东省已成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同时,广东的综合经济实力已经连续多年位于全国前列,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储蓄存款、财政收入等重要经济指标也都居于国内前列,人均消费能力强。同时,广东省共有高校131所,其中普通高校38所,独立学院17所,高职院校76所。巨大的高校市场为“农校对接”提供了最优良的土壤,庞大的学生群体所带来的消费力为农产品市场开辟了巨大的盈利空间。

4.具有优秀的品牌优势。截止2010年,广东省涉农商标的申请量达到年均近500件。其中全部29个广东驰名商标中,农产品商标有7个。品牌所蕴藏的力量是巨大的,销量的提高使广东省农产品生产组织对品牌的关注度得到提高,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同时,在与广大高校对接过程中,众多的合作社努力发展自有特色农产品,积极抢占学生市场,这为农校对接的进一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利益对接机制不完善。我国“农校对接”的工作仍处于发展阶段,对接关系并不完善。大多数高校与农户之间还仅仅是买卖关系,只涉及产品购销,但缺乏技术服务和价格协商保护政策。农户如果不能充分享受到高校销售环节的增值利润,将会影响到“农校对接”的稳定性。同时有的高校还存在招标引商时收取高额的通道费用,这将极大损害农民合作的积极性。

2.营销人才不足。发展农产品新兴营销模式需要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网络交流工具,能够掌握信息的搜集、处理、等基本知识,这对于我国绝大多数农民来说,很难达到适应农产品新兴营销的要求。他们文化水平比较低,没有接受过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所以更谈不上农产品网络营销。所以我国依靠目前农民的观念和技能水平来大规模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还面临很大困难。

3.标准化程度不高。标准规格的农产品,须具有易配送和形成品牌认知的特点。但我国合作社起步晚,发展不成熟,导致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标准化方面的水平都不高。在目前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我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大部分都局限于生产环节,缺乏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环境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分级标准和包装标准等标准体系支撑,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生产。很多专业村镇都没有农产品的质量监测站,大部分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合作组织及农产品的生产企业都还没有建立检测室,缺少质量管理制度,因此,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面临很大挑战。

4.物流运作模式落后,组织化程度低。由于农业生产的分散化,普通老百姓的生产订单很少,无法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不利于农产品物流业的长期发展。而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单一性也导致了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过高。另外农产品物流技术水平也制约了农产品的流通。大多数运输工具仍为普通的运输车,有冷藏设备的专用车辆还很少,无论是公路运输还是铁路运输也都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情况。另外,合作社基本都在郊区,其资金实力不是很雄厚,因此在储存及运输方面还有一定的不足。

(三)发展“农校对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广东作为地处南方的经济大省,在发展“农校对接”模式下的农产品营销问题上,既有先天的优势,也存在着明显的劣势,因此,要想有效地实现“农校对接”模式下的农产品营销,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共存的局面。

1.政策支持为“农校对接”提供了机遇。2009年11月,教育部、农业部、商务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高校食堂农产品采购开展“农校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这个通知精神,广东省农业厅充分关注、引导和鼓励广东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从2009年开始,广州市每年评选出若干组织形式规范、合作内容明确、利益分配合理、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发展势头良好的合作社作为广州市合作社的品牌。这样,既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了资金投入,建设了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也提高了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鼓励其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

2.相关主体的蓬勃发展为“农校对接”提供了机遇。农校对接的两大主体是农户(合作社)和高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高校的规模迅速扩大,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食品安全质量意识随着国内外品牌的不断涌入和竞争而得以提高,这些都使高校向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为“农校对接”的广泛开展提供了充足的消费力和有保障的平台。另一方面,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也空前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快速发展,组织化程度高的农民组织相比农户来说更容易与高校达成合作协议,因为大组织能够提供更多的农产品,更好的价格和服务,这些都将使高校的合作意愿大幅提升。

3.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对“农校对接”提出了挑战。我国居民的食物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升级,一方面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另一方面也对农产品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内居民的食品消费观念的转变为绿色农产品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作物是把握机遇的方式之一。而高校中的食品在大学生的心目中优于其他途径购买的产品,因此进行“农校对接”合作,在高校销售农产品是更好的选择。

4.仍然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对“农校对接”提出了挑战。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农产品就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的高科技、高品质、低成本的同类产品竞争,农产品的价格也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过后,各国经济仍然处在艰难的恢复期。我国2012年的经济运行整体平稳,但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速都维持在低位甚至出现下滑。我国经济发展基本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经济发展缓慢也是由于以往不合理的增长结构面临困境。低迷的经济将不利于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影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5.其他农业大省的竞争对广东省“农校对接”提出了挑战。随着我国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国内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商品的流通也逐渐不受地域限制,低价优质的产品将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竞争力。我国其他的农业大省如产粮大省河南、山东等地的粮食销售在广东省内同本地的产品销售形成竞争。南部其他经济发达省份拥有更好的技术手段和营销人才,也将对合作社农产品营销造成冲击。另外国际贸易也使得农产品面临着更多的竞争者,只有不断增加农产品的自身优势,才能更好应对众多的竞争者。

6.立法滞后、缺乏法律援助对“农校对接”提出了挑战。首先对于合作社来说,为了在农校对接合作中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实力,它们需要充足的运营资金。这便导致合作社在筹资上会实施资金互助的行为,但这一行为在我国缺少立法依据,因此不能够有效地开展。另外为了在与高校的谈判中处于优势地位,合作社之间也会联合起来,成立联合社来使自身在谈判中取得更大的利益。但联合社也是法律上的一个难题,目前无法取得工商部门的注册登记,因此其行为有效性和合法性就不能得到保障。最后在“农校对接”中合作社和高校一旦发生纠纷,如何通过法律手段和相关的政策来解决问题也将是一个难题。

二、“农校对接”模式下农产品目标市场分析

著名的市场营销学者麦卡锡提出应当把消费者看作一个特定的群体,称之为目标市场。目标市场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分析目标市场有利于企业占领和开拓市场份额。

(一)目标市场的基本选择与定位在“农校对接”的模式下,农产品营销的目标市场是广大高校内的学生。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高校学生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可以带动当地农业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大量消费能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使农业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扩大生产。因此,为“农校对接”寻找更合理、有效的营销模式,就必须重视高校学生的农产品消费需求,了解目标市场。2013年,笔者根据对广州市高校中“农校对接”模式的客观情况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的调查对象为广州市高校的在校学生。问题涉及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包括学历、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个人月食品消费支出等;对“农校对接”的了解;以及对品牌农产品的消费意向等等。在163份有效问卷中,男女人数大致相当,全部受访者皆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受访者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主要集中在3000-5000元,人均食品消费支出80%集中在100-1000元,家庭收入高的相对在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也大,对于食品品质以及饭堂卫生环境的要求高。由此可见,客观分析和研究目标市场,有助于了解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针对目标市场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农产品目标市场营销策略根据杰罗姆•麦卡锡(E.JeromeMcCarthy)在《基础营销》一书中所总结的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四个基本营销策略,通过分析所发放的问卷调查数据,笔者认为,要发展“农校对接”模式,应该注重以下几个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产品策略主要是指农户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产品独特竞争优势,以期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更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广州市各大农业专业合作社所生产的农产品差异性并不凸显,因此农产品走品牌化品质化、专业化的道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营养价值、食物品牌、卫生环境以及口味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有着几乎相近的比重,也同样不可或缺。对农户而言,提高农产品的营养价值以及品牌知名度,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而对学校饭堂而言,良好的卫生环境以及不错的饭菜口味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由此可见,合作社可以通过高校饭堂宣传其生产的农产品的丰富营养价值,提升在消费者之中的知名度,甚至可借此打造品牌效应,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有14.8%的消费者一定会选择品牌产品,同时没有人选择一定不买品牌产品。虽然有大部分人在选择品牌产品时不置可否,但是可以看出人们更倾向于品牌产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与扩大自身的品牌影响力,有机会争取到大部分不置可否的潜在客户,提高经济效益。

2.价格策略。价格策略就是指商家制定不同的价格方案,以应对不同的市场需求。价格毫无疑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最为关心的要素之一,它承载了吸引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主要任务。因此,对消费者目标市场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采用不同的价格方案。并且发挥“农校对接”模式的优势,降低农产品价格,这样可以使农业专业合作社在与同类农产品供应商的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费在5-10元之间,体现了多数学生的消费水平。他们的价格需求主导了合作社对农产品的价格定位。值得注意的是有20.8%的同学每餐支出在5元以下,同时也有12.3%的同学支出在20元以上,他们的需求或高或低,合作社都应考虑设定合理的农产品搭配方案。比如:散卖的廉价菜式或是营养丰富、品种齐全的套餐等。这样才能在保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在价格策略上,不能忽视品牌对于产品效益的影响。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有22.1%的受访者不接受品牌产品的较高价格。72.4%的受访者对品牌产品10%以下的价格提高采取接受的态度,毕竟,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同时过硬的品牌象征着较好的质量,一定的价格提高,消费者还是会考虑购买。只有5.5%的受访者表示,过大的价格浮动变化会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家庭收入高的受访者相对而言在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也大,这一部分受访者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更高,注重农产品的品牌以及质量,愿意为更高质量的生活付出更高的代价。这为“农校对接”模式留下了一块很有发展潜力的市场。结合广州市高校的基本情况,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价格水平是大众普遍可以接受的,这使得开展“农校对接”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同类竞争对手中具有竞争优势。

3.渠道策略。渠道策略是指企业通过培养长期稳定的经销商以及建立完备的销售网络,使企业不用再直接面对消费者,而是由产品的分销商来联系在营销活动中的企业与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掌控营销渠道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营销主体效益的大小。通过上表可以看出54.6%的受访者偶尔会接受高校饭堂的推荐,这说明大部分的受访者对于购买何种食物的目的性并不强,同时29.4%的受访者则经常接受高校饭堂对食物的推荐,也说明了合作社可以合理通过高校饭堂的推荐,让消费者从多渠道了解与认知合作社的农产品,增强购买欲望,提高其产品在消费者中的品牌影响力。

4.促销策略。促销策略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很多的商家都开始利用一些活动(比如,大减价、买一送一等)来适当改变销售模式,以起到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做法。这种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提高产品的销售量,而且合理地使用还可以打响产品的品牌知名度,起到一定的品牌效应。即使在高校的饭堂中,促销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生性活泼,喜欢搞活动,高校饭堂可以开展一些限时折扣及打折促销活动,在学生们每天必去的饭堂开展一些对“农校对接”以及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的宣传。甚至可以在周末进行大学美食节等活动,提供一些试吃的产品让顾客品尝。通过总结分析,有将近一半的同学对“农校对接”模式是具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的。但54%同学对此模式还是一无所知,说明“农校对接”还存在不小的空间去发展。通过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营养价值的宣传,把食品健康的生活理念传播到大学生活中去,可以使“农校对接”这种发展模式的市场潜力被进一步激发。因此采取广告投入、面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产品细分、保证产品的品质、改变营销策略等有效营销手段,对于农业专业合作社与高校的效益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农校对接”模式下农产品营销效益分析

“农校对接”模式相对于传统的营销模式而言,有力地将农产品的各个供应链联系了起来,将自古以来我国的小农生产与飞速发展的大市场衔接起来,充分满足了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需求,逐步实现了合作社、高校及消费者三方共赢,这是一种可能引起农村经济模式变革的营销方式。

(一)合作社及农户效益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他们最关注的问题不外乎“种什么”、“怎么卖”。想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发展农村的经济,归根到底就是要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难题。“农校对接”这种模式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契机,也为农产品销售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

1.按需生产,稳定市场。在当前市场开放的大环境下,农户们广泛选择种植需求量较大、市场价格较高的农产品以求提高收入。但是,由于农户限于本身的文化层次不高、市场信息获取渠道较少等缺陷,农户对农产品市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市场进行的预测准确性不足,同时因为农户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在市场中盲目跟风,产量过剩的情况并不鲜见。农民合作社与高校对接之后,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对高校师生食品需求进行定期的调查,以实现对高校农产品市场的最新需求进行充分了解与分析,并严格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产品生产。这样不仅减少了生产成本,而且可以减低市场风险对农户的冲击,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

2.广开销路,增加收入。生产者和消费者应适应宽容价格波动。农产品价格波动具有合理性,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表现形式,也是消费者和生产者福利的保障。“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永远是“难兄难弟”,构成了一个循环陷阱。因此,生产者、消费者应保持适度宽容的心态,理性面对。诚然,政策扶持、价格调节仍是必备手段,但是要在市场规律的条件下灵活运用。探索推进农业产业支持政策,农业产业从田头到餐桌,从农户到市民,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建立综合的扶持政策。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建立我国农产品调控目录制度,探索创立农产品价格稳定基金以保证目录制度的运行,在总结目前个别地方蔬菜价格政策性保险制度,蔬菜最高限价的基础上,进行试点、总结、提高,然后予以实施与推广。

3.建立品牌,提高竞争力。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是以农户单一耕作为主,这种规模极小的生产方式既不能保证农产品的产量也无法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我国的农业生产难以建立起一个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因此,大力发展“农校对接”模式,一方面可以保证农业合作社的农产品销售,使农业专业合作社更快发展壮大。另一方面,高校的农产品采购量使得生产力有限的农业合作社向产品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扩大的合作社规模和专业化的生产,可以搭建出品牌建设的平台。合作社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展龙头企业,并且以龙头企业拉动合作社,将龙头企业的品牌打入市场,带动其他小合作社的建设,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

4.促进合作社与农户的合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要途径。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千家万户的农民实现了与市场的对接。因此,要继续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壮大龙头企业。政府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为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采用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要加大对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的改组改造,把有市场、有效益的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改造成为龙头企业。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广泛吸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社会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龙头企业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到主产区建立生产基地,带动农民调整结构。合作社走规模化生产的道路,不仅促进了农产品市场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而且能够使农户的生产行为产生一定的市场导向作用,让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革新。在“农校对接”的经营模式下,农业专业合作社可以积极联合各大高校及各大科研单位的种植技术专业员为农户及合作社提供农业生产技术专业培训,将程序化的种植管理流程合理引入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建设中来,使合作社的产业结构做出合乎市场需求的调整。

(二)高校效益分析

1.降低成本,减少高校开支,减轻学生负担。在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模式下,把农产品从生产地运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需要经历许多繁复的中间环节。首先,在收获季节时农产品采购商会直接到田间地头进行收购,然后这批农产品就将被转手给各大市场的农产品批发商,这些批发商把收购到的农产品再进一步销售到全国各地的批发市场,最后高校到各大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农产品的采购工作。上述的每一个经销环节都会从中谋得经济利益,也就是说农产品的价格在一次次的转销中节节攀升,到最后农产品被高校所收购时的价格与当时被农户售出时的价格相比就会产生极大的差价。而“农校对接”这种经销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简单直接的生产者——高校的运输供应链,把高校的农产品采购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在客观上也使农产品在流通中的营养损耗降低,缓解了运输中对鲜活农产品储存保鲜的压力,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高校减少了开支,学生的生活成本也降低了。

2.提升食品监管水平,保障食品安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问题始终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农校对接”模式中,高校中的广大学生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是巨大的,“农校对接”模式对保障农产品的安全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可以要求对口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按照高校的需求生产无公害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因为“农校对接”模式下农产品物流运输环节得到很大的简化,这种改变有助于对农产品进行更加细致的跟踪调查,从生产源头上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方便对农产品的安全生产进行有效监管,保证安全可靠的农产品上市。流通环节的大幅减少更有助于建立农产品可追溯机制,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可以快速发现问题所处的位置、环节,加快问题的解决速度,使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农产品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3.减少物流中间环节,有利农产品保鲜。相对于其他大部分商品而言,人们对于农产品新鲜程度的要求更高。然而,大部分农产品却仅有很短的保鲜期,市场对农业专业合作社提出了较高的农产品存储条件要求。在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模式下,农产品的物流运输经过了一层又一层的中间商环节,直接导致农产品最终被消费者买到时的新鲜度已经大大降低,农产品的品质已经不能完全达到消费者的要求。但是,在“农校对接”的营销模式下,农产品的供应链得到了极大的缩短,当物流运输的环节减少时,直接的影响就是运输上花费的时间也会相应缩短,在收获农产品之后将其直接运输到高校,无论对合作社或是高校都有着极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合作社可集中资金购置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能够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和保鲜,合作社的冷藏设备可集中为农产品冷藏保鲜,最大程度保证农产品本色上市。

四、结论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第2篇

1.1优质化营销策略

优质化营销策略又称为高品质营销策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更重视吃好,对农产品品质在安全、营养、绿色、保健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要把好质量关,把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质农产品作为抢占市场的重要策略。南通园得乐米业有限公司就采用了这样的策略,园得乐与一些种植大户签订协议,由公司统一提供种子,统一施肥用药,从源头上管控大米的品质,最终能够进入园得乐加工流水线上的稻谷,含水量都在13.5%至14%之间,且色泽鲜亮。园得乐旗下的两个大米品牌“苏中绿洲”和“苏通梦缘”先后获得“南通名牌产品”、“江苏名牌产品”的荣誉称号,公司虽没有设置专门的销售部门,但产品销路却宽广。

1.2品牌化营销策略

随着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消费者挑选的余地加大,市场竞争越来越集中于品牌的竞争,名牌成为开启市场的钥匙,谁拥有名牌产品,谁就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权。江苏景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近年来采用无公害、绿色培育技术,创出了“景瑞”品牌,被国家工商总局的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公司生产20多个品种的绿色蔬菜,产品销往上海大润发、沃尔玛等大型超市、连锁饭店、宾馆酒店、高校以及机关单位,虽然蔬菜的价格比一般的要高出一倍,但仍然供不应求。

1.3规模化营销策略

在生活中经常出现一筐苹果不好卖,十筐苹果就好卖,一百筐苹果更好卖的现象,这就给人们一个启示:农产品规模化营销的重要。南通通州区东社镇新街硕丰葡萄专业合作社,起初发展500亩葡萄时,不少人担心产品卖不掉,结果并不是卖不掉,而是供不应求,于是又扩大了500亩,现在发展成了千亩葡萄生产基地,一到销售旺季,前来批发、团购的车辆络绎不绝,社员们足不出户就能把产品卖出去。

1.4加工化营销策略

一般的农产品通过加工,不但能增加其价值,而且能销得更快更好。南通通州区二甲镇的增福花生剥壳专业合作社,带动518户农户进行花生剥壳加工,有自动剥壳机866台,年加工花生米30000吨,产值超过两亿元,产品直销苏、浙、皖、沪、鲁等大中城市;骑岸镇的爱民草绳加工专业合作社,把大量廉价的被多数农民视为累赘的稻草,加工成草绳后销往上海、浙江、福建等地,不仅减少了过去因燃烧稻草造成的污染,而且直接为种植水稻的农户每亩增收30元左右。

1.5订单化营销策略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农贸市场、大中型超市等销售主体签订产销合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指导农民按规定种植品种、按标准生产产品、按时间数量交货,从而保证了农产品有一个稳定的生产和销售的渠道和空间。南通十总镇柏树墩荷兰豆营销专业合作社,与江苏嘉安食品有限公司订立了长期的产销合同,带动1311户成员种植荷兰豆1298亩,为农民增收近400万元,实现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三赢。

1.6社区化营销策略

在城市中,星罗棋布的社区蕴藏着巨大无比的潜力。农产品直接进入社区,投入少,见效快,资金回笼迅速。因此,“社区营销”被视为一种全新的分销方式,并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南通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与企业合作在社区开设平价农产品直营店,店内销售基地直供的蔬菜,并由物流中心补货,保证了菜品新鲜。直营店主营蔬菜、水果、肉制品、水产品、粮油、干货、调味品等九大类400多个品种,市民能一站式购满“菜篮子”。直营店的蔬菜平均价格比农贸市场低10-20%,个别品种甚至低40%以上,居民得到了价格实惠。截至2014年8月,南通市区设立的直营店已达12家。

1.7外向化营销策略

发展外向型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南通市农业、商务部门以及检验检疫局帮助企业开拓出口市场,每年组织人员参加国际知名农交会、农洽会、展览会和广交会,指导企业申办各种国际认证,打破农产品国外技术壁垒。南通农产品外销的路子越走越宽广,去年全市出口农产品值4.5亿美元,今年前三季度出口总值达4.62亿美元,排名全省第二,增幅全省第一,除销往日美、欧盟、东南亚等传统市场外,还销往南美、非洲以及俄罗斯、韩国等新兴市场。

1.8网络化营销策略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产品信息传递,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近年来,南通市供销合作总社高度重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工作,利用系统资源平台,大力开展联合合作,通过指导县市区社搭建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引导农产品营销主体开展电子商务、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等方式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开辟了农产品营销的新途径。2013年底,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在淘宝网开设通农物流商城店,2014年8月8日,通农物流与中国电信合作建设的通农物流自有商城网站又开始运营,形成了淘宝商城与自有商城双运营模式,为广大市民提供新鲜的农产品与快捷的配送服务。

1.9体验营销策略

农产品体验营销是将农业、生态、休闲和娱乐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举办美食、采摘、观光等体验活动,让消费者在品尝美味的劳动成果的同时,加深对农产品的印象和好感,进而拉动农产品的销售。南通久发绿色休闲农庄经过不断地扩建发展,从一个荒草丛生的零边拾地,建设成为四季花开,风景怡人的旅游休闲景点。农庄通过时令瓜果采摘、特色风味小吃以及提供多功能的商务旅游等吸引游客。这种体验营销的新型营销模式不但帮助企业在农业、旅游方面占据了优势,而且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几点启示

2.1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产品营销策略实施的主体

各类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施农产品营销策略的主体,这些主体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顺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克服了农民单家独户走向市场面临的诸多难题,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变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为合作经营,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各地应当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引导农户以各种形式入股,建立专业合作组织,维护和代表农民利益,扩大营销规模,提高交易效率,从而推动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发展。

2.2政府是农产品营销策略

实施的推进者政府应引导农业向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形成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带;应为农产品营销提供基础建设资金,基础建设包括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化建设等;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保证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规范法律法规的制定,强化监督机制,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行为;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推动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制定和落实财政、税收和信贷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为农产品营销提供专业化队伍;帮助农产品企业开拓出口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防范出口风险。

2.3标准化管理是农产品营销策略得以实施的质量保证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第3篇

湖南省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当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截止到2013年底,虽然湖南省互联网普及率和网站建设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是和国内发达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湖南省互联网普及率为32.2%,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21位,低于全国水平的42.1%,远低于北京的74.3%和上海的69.6%;网站数目只占全国网站总数的3.1%,远低于北京、上海的14.9%和10.1%。因而,当前湖南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2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人才供应不足电子商务行业近年来迅速发展,正处于开拓阶段,对技术、网络营销、运营人才的需求最为迫切,急需的电子商务运营人才占19.22%;技术人才(如IT技术)占21.24%,网络营销的企业占15.46%,供应链管理人才的企业占4.79%,而其他各类人才都很缺的占39.11%。可见,在湖南省电子商务行业对各类人才的缺口都很大,特别是既精通网络技术又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复合型人才较少,使得湖南省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速度缓慢。

1.3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

⑴产地农产品运输成本过高。当前,湖南省的农村公路是影响农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虽然农村地区兴建了柏油路,但也只是供低重量货车或者小车辆通行,还有部分村未通车,乡村公路流通问题未完全解决。农产品种类繁多,生产规模小且分散,在农村农产品运输以分散的自营运输为主,运输成本较高,而且损耗较大。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区域性特点,丰收季节农产品物流设施缺乏,淡季农产品物流配送设施闲置的现象明显。

⑵农产品流通环节损耗严重。一方面,虽然湖南省冷链物流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现有的冷藏设备普遍陈旧,农产品物流以自然形态或常温物流形式为主,缺乏必要的冷藏、保鲜、防潮、防虫等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由于流通环节要经过“生产者—产地集货批发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专业批发—零售商——消费者”等诸多环节,不仅增加了流通成本、时间,使得农产品损耗增加,严重阻碍着本省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

2湖南省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几点对策

2.1鼓励企业、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网络营销网站积极鼓励涉农企业以及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专业的网络营销网站。可以建立网络营销服务公司和市场,比如建立大宗的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大型农产品网站平台,为涉农企业或者农户提供生产资料采购、产品促销以及大宗交易等服;二是在乡镇建立一级的信息服务中心,主要作为网络营销服务公司的基层机构,将农民的农产品信息直接上传到网络营销服务公司网站上,并且将网络营销服务公司的涉农信息传达给农民,起到良好的中介作用。2.2培养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专业人才加大培养从事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技术人才。一是建立多种农村职业教育的方式,培养从事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技术人才,如农业类职业技术学校(院)、农民夜校等;二是建立多层次的完善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开展各种知识的培训班,培训具有中等技术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三是加强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政府可以制定相应原优惠措施加强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作教师,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水平。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第4篇

>> 浅析台湾农产品大陆营销的客户关系管理 台湾地区农产品运销体系的建设经验与启示 台湾特色农产品如何打开中国大陆市场(下) 台湾的道德教育及其对大陆的启示 台湾技职院校实务专题特点及其对大陆高职专升本教育的启示 台湾新能源法律政策及其对大陆的启示 台湾夜市发展历程及其对大陆休闲美食旅游的启示 台湾技职教育、生涯教育及其对大陆的启示 台湾农产品安全追溯的现状和启示 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农产品营销中的品牌策略 品牌营销:农产品拓展市场的利器 提升农产品品牌营销策略的探讨 农产品品牌营销策略探讨 农产品品牌营销策略 论台湾土地开发许可制及其对大陆地区的启示 农产品的营销 欧盟农产品地理标志制度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浅析日本农产品价格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合作经济视域下丹麦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与经验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8-09-12/2014-03-04.

[5] 周琼,刘玲,阮军.台湾农产品安全的法律体系及其特点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2011,04(2):29-33.

[6] 王爱红.农产品品牌营销分析[J].商业研究,2009(12).31-32

[7] 祝捷.农产品的包装设计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06).

[8] 杨鹏,王伟,梁丽琰.农产品品牌营销现状及价值浅析[J].农业与技术,2014,(1):222-223.

[9] 沈群红.台湾农产品产销履历制度研究[J].全国标准化优秀论文选集,2009,(4):471-473.

[10] 徐佳伶.谈谈农产品品牌营销――以台湾地区“我的一亩田”为例[J].新闻传播,2010,4(2):33-35.

[11] 孙安民.营销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213-216.

[12] 吴先福,余刚.探析农产品品牌事件营销的基本策略――以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案例[J].农业网络信息,2013,(2),113-115.

[13] 贾艳艳.事件营销在品牌塑造中的应用研究:以蒙牛乳业为例.硕士论文.2009-05-01.

[14] 石勇.台湾美食推广“盛宴”[J].农经,2011,(3):34-35.

[15] 徐安琪,赵婧.浅析当今品牌的故事营销[J].商业营销,2011,(11):179-179.

[16] 温韬.品牌竞争时代的营销策略研究――对故事营销的应用与思考[J].营销论坛,2013,(8):69-70

[17] 张可成.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理论与实践[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1.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特色农产品,促销策略,农业展会经济,生态旅游农业

 

一、特色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促销的概念

安徽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境内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且分异明显,各种类型的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全省按地形、地貌大致可分为五个区域: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大别山区、皖江平原区和皖南山区。安徽省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和生态条件,造就了一批具有安徽地方特色、符合市场需求、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市场信誉的特色农产品。安徽省特色农产品分布比较广泛,近年来生产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水产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

特色农产品是指具有特定的生产区域、特殊产品品质、独特的市场优势,有一定生产传统和产业基础,经过扶持和培育能够尽快形成适度生产规模,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能够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性优势农产品。[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特色农产品市场逐渐成熟,形成买方市场农业展会经济,消费者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特征,特色农产品促销水平的高低是关系到特色农产品是否能够实现优质优价的关键要素之一。

特色农产品促销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传递产品信息,帮助与说服消费者购买特色农产品,或使顾客对该品牌产品产生好感和信任,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从而有利于扩大特色农产品销售的一系列活动。[②]成功的特色农产品营销活动不仅需要制定合理的价格、选择合适的分销渠道向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而且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促销。促销策略是四大营销策略之一,正确制定并合理运用促销策略是安徽省特色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的必要保证。特色农产品经营者需要根据产品的特点和营销目标,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对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促销方式进行选择、编配和运用。

二、安徽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

(一)特色农产品产业已成为区域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近年来,安徽省立足地区资源比较优势,抓住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从市场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粮经、茶叶、山珍及果蔬、水产、畜禽、林特产、中药材等七个方面初步构建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核心期刊。经过努力,特色农产品总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已成为区域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

以安徽省铜陵市为例,该市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业效益提升明显。2008年,全市6大特色农产品种养户人均纯收入5880余元,高于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5个百分点以上。发展“一村一品”,是该市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一项重要措施,该市确定15个“一村一品”市级示范村和5个培育村,通过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围绕无公害蔬菜、生姜、凤丹、中药材、花卉苗木等6大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建立和完善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展会经济,发展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特色产业示范村进行产业联结、村企互动。如表1所示,统计了部分铜陵市特色农产品如凤丹、白姜、三黄鸡、皖南土鸡、河蟹、莲藕、荸荠、葡萄等产销量,其中凤丹、白姜均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质优良,特色鲜明,仍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表1铜陵市特色农产品调查表(2005年)

 

品种名称

2005年

市场销售情况

原产地

备注

面积规模(万亩、万头只)

年产量(万吨、万头只)

年产值(万元)

凤丹

1.2

1200

1500

国内外

铜陵县凤凰山地区

2006年4月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铜陵白姜

1

1.5

7500

国内外

铜陵县

“绿色食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三黄鸡

90

250

3750

国内100%

铜陵县

 

 

皖南土鸡

55

45

1350

国内100%

铜陵县

 

 

樱桃谷鸭

90

280

5600

国内100%

铜陵县

 

 

河蟹

1.5

0.15

7500

国内、香港等;100%

铜陵县

“绿色食品”

莲藕

1

2510

5300

国内100%

铜陵县

已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

荸荠

0.5

750

1500

国内100%

铜陵县

已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

葡萄

0.15

0.3

1500

本地及周边

市县

郊区灰河乡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品牌关系质量;顾客忠诚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农产品市场空前繁盛,农产品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农产品的质量上,更逐渐演变成为了农产品品牌之间的竞争。而在影响农产品品牌的诸多因素中,品牌原产地形象越来越显示着其重要作用。消费者-品牌关系是将关系营销理论嵌入品牌背景而形成的较前沿的品牌理论研究领域,对于品牌关系的研究,学者所选取研究的行业基本集中于服务行业和耐用品行业,而将其应用于农产品的研究非常少。本文尝试从这一新的理论出发,研究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是如何通过影响品牌关系进而影响顾客忠诚的。

二、文献回顾与概念阐释

1、品牌关系研究概述

品牌关系的研究是西方品牌理论研究的最新前沿课题。Fournier(1998)将人际关系理论引入顾客与品牌间的关系讨论之中,认为拟人化的品牌是顾客的伙伴,与顾客之间存在着类似人际关系的复杂的多种形式。以我国学者何家讯、姚作为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品牌关系就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姚作为,2005;黄静,2006;何佳讯,2006)。对于品牌关系的研究包含了多个层次和角度,周志民(2005)认为品牌关系质量是对品牌关系的状态研究。品牌关系质量是指品牌关系的状态及其强度,现有的品牌关系质量维度都是借助于人际关系理论进行研究的。Fournier(1998)提出品牌关系质量由爱与激情、自我联结、相互依赖、个人承诺、亲密感情、品牌的伴侣品质六个维度组成。姚作为(2005)在《关系质量的关键维度-研究评述与模型整合》一文中归纳出信任、承诺和满意是众多学者普遍认可的俩个品牌关系质量的维度。何佳讯(2006)在中国文化背景的关系研究下,根据关系取向和关系分类,提出了品牌关系质量本土化的测量模型。他认为,“信任”和“象征价值”是品牌关系发展中的初级阶段,而“真有应有之情”是品牌消费比较高级的阶段。综合以上讨论,结合本文的研究并考虑到简化模型的需要,本文在衡量品牌关系质量时,选取众多学者认可的信任、承诺俩个维度,并采用了何家讯提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一个维度即象征价值。

2、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研究概述

Jaffe与Nebenzah(2001)认为原产地形象就是目标市场消费者对产品的原产地或原产国的内在印象,是消费者对该国的一种总体性感知。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品牌原产地形象,为原产地形象的一个分支,是消费者对产品品牌来源地的整体认知。Schooler(1965)在营销研究学刊发表的论文《中美洲共同市场上的产品偏见》认为原产地作为外在线索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向。靳明、周亮亮(2006)在论文中对绿色农产品的原产效应和其品牌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结合其原产地形象效应的特点,提出了如何构建及保护原产地品牌的营销战略建议。学术界对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的研究多为理论性探讨而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3、顾客忠诚

很多研究对顾客忠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对顾客忠诚的概念形成统一的认识。不同学者对忠诚概念的界定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采用韩经纶和韦福祥(2001)的定义:顾客忠诚是由于价格、产品/服务特性或其它要素引力的影响,顾客长久的购买某一品牌产品或服务的行为。相关研究表明,吸引一个新顾客所付的成本是保持一个老顾客花费的4一6倍,从品牌忠诚者身上获得的利润是从品牌非忠诚者身上所得利润的9倍。品牌关系质量真是可以发现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衡量工具,可见从品牌关系角度研究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对顾客忠诚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三、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本研究以顾客忠诚为因变量来判断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是如何通过品牌关系质量进而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意向的。就农产品品牌原产地的形象而言,相关研究都是以消费者感知等为中介变量,而将品牌关系这一全新维度作为原产地形象与顾客忠诚之间的中介变量的还没有相关研究,品牌关系是阐述了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研究以顾客为导向的品牌发展和探讨农产品行业内消费者的忠诚的影响因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前文的文献综述,结合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能够通过品牌关系质量影响顾客忠诚,我们将品牌关系质量主要划分为信任、承诺、象征价值等三个维度,可以初步得到以下理论研究框架:

理论框架图

由此,进行如下探讨:

1、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对品牌关系质量的影响

品牌形象作为消费者对特定感知的综合,是对品牌相关的产品功能、品牌价值、利益等与品牌相关的所有联想的集合,作为消费者视角的品牌构念,品牌形象无疑是多维度的。而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更是将品牌形象这一概念细化,重点放在品牌的原产地的形象方面。Gary A.Knight和Roger J.Calantone于2000年在Han的光环构念与总结性构念模型基础上进行融合,构建了“灵活性模型”,说明了原产地形象会对消费者的信任产生正向的影响;另一方面,在越来越讲究品质生活的今天,消费者更加注重农产品产地这一问题,而农产品品牌的原产地也就成为了农产品与消费者互动关系中的关键环节。正如山东的苹果,山东省所塑造的这一有着适合苹果生长的环境、气候以及苹果大省的形象,无不使消费者对山东苹果充满了满意和信任的情愫;因此笔者认为农产品品牌原厂地形象必然会影响消费者品牌关系,而消费者品牌关系的衡量要素是品牌关系质量,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1: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正向影响品牌关系质量。

H1a: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正向影响信任。

H1b: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正向影响承诺。

H1c: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正向影响象征价值。

2、品牌关系质量与顾客忠诚

Thorbjomsen,Breivik和Supphellen(2002)通过研究品牌关系质量与品牌忠诚之间的关系,发现品牌关系质量与品牌忠诚呈显著正相关关系。Algesheimer,Dholakia和Hearn(2005)也认为品牌关系质量会正向影响品牌的忠诚意向:此外,Bhattacharya和sen(2003)指出良好的品牌关系会导致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进而对企业进行宣传,为其介绍新顾客,并容忍与其相关的负面消息。而我国学者周志民(2007)也指出,品牌关系型态会正向影响顾客忠诚。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品牌关系对顾客忠诚是有影响的,但是学者们的研究多数都是将品牌关系或品牌关系质量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对顾客忠诚的影响。周志民(2007)指出,事实上消费者行为非常丰富,今后的创新方向可以是不同品牌关系质量维度对各类消费行为的影响。本文就试图研究品牌关系质量各维度,即信任、承诺和象征价值对顾客忠诚的影响。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2:品牌关系质量正向影响顾客忠诚;

H2a:信任正向影响顾客忠诚;

H2b:承诺正向影响顾客忠诚;

H2c:象征价值正向影响顾客忠诚。

3、品牌关系质量的中介作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品牌关系质量发挥着中介作用。Henning Thurau,Gwinner和Gremfe:探讨了关系利益对顾客行为的影响和关系质量的中介作用。林翠莹(2004)研究指出,品牌关系质量在功能性品牌形象与非功能性品牌形象对品牌忠诚度的影响过程中发挥这中介作用。很多学者将品牌关系质量作为一些变量与顾客忠诚的中介变量,通过前面分析,本研究认为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通过影响品牌关系质量进而影响顾客忠诚,由此提出假设:

H3: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通过品牌关系质量间接影响顾客忠诚。

四、预期结论与营销建议

在品牌营销领域,随着品牌关系理论的建立,从品牌关系的角度探讨顾客忠诚很有必要;而以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为前置变量,研究特殊行业的顾客忠诚也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预期会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会正向影响品牌关系质量。而且可能信任的相关性系数会高于其余两个维度的相关系数,这是由农产品行业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的认知应该是信任>承诺>象征价值。第二,品牌关系质量会正向影响顾客忠诚。其中承诺和象征价值两个维度的相关系数可能会高于信任,而且消费者也更多的呈现出行为忠诚。第三,品牌关系质量在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和顾客忠诚之间发挥着中介变量的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农产品输出地应该认识到品牌原产地形象对于消费者品牌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会影响到顾客的忠诚。因而本文通过理论探讨,提出以下营销建议:第一,地方政府结合地区特色打造城市形象。一个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城市形象,易使消费者向往并对其农产品产生信任感。第二,地方政府区隔自身形象,与其他地区形成差异化。有象征价值、有独立意识的农产品原产地形象,会达到追求品质生活的消费者的青睐,正如西湖的龙井代表着一种品位,促使消费者形成较高的忠诚度。第三,政府与企业联合,打造区域农产品优势。对于现在新兴的“农超对接“发展模式,政府和农产品企业应该学习其核心模式,创新农产品发展模式,设计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名称与标识,结合城市形象发展区域农业、区域旅游等方面。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的最大不足是没有做相关问卷与数据分析,导致预估的结论不够准确。以后的研究者可以选取一种典型的农产品品牌进行调研与数据分析。本文对关系质量的划分仅考虑了其中三个维度,而品牌关系质量还有其他的几个维度,以后的研究可以拓展品牌关系质量测量维度,更加深入的探讨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与品牌关系质量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许庆武,姚劲夫.消费者对认证特色农产品品牌的信任与购买行为研究[J].农业考古,2011(03).

[2]许基南,李建军.基于消费者感知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形象结构分析[J].当代财经,2010(07).

[3]靳明,周亮亮.绿色农产品原产地效应与品牌策略初探[J].财经论坛,2011(07).

[4]郭锦华.品牌原产地形象与购买意愿的实证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

[5]周志民,卢泰宏.广义品牌关系结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1(11):98一105.

[6]何佳讯.品牌关系质量本土化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5):101-106.

[7]姚作为.基于品牌关系的服务消费决策行为研究.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6(4).

[8]周志民.品牌关系评估的研究范畴.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l):34-40.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黑龙江垦区现状及其农业具有的竞争优势,探讨了黑龙江垦区农业市场信用机制与现代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黑龙江垦区农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垦区农业市场信用机制与现代市场体系的策略.对促进黑龙江垦区农业的持续、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地处边疆的黑龙江垦区.以其独特的区位和实力,充分发挥了屯垦戍边稳定边疆的骨干作用。随着我国垦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垦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产品市场流通历经多次变革.取得长足发展。但对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仍显滞后.农产品销售难时有发生,农产品流通方面尚有许多工作需要加强。笔者近期就市场信用机制与垦区农业农产品营销和市场体系建设问题做了一些调研和思考。

1黑龙江垦区农业现状及其优势

黑龙江垦区地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山麓,按行政区划分布在全省12个市(地)、74个县(市、区)。现有总人口165.8万人.全部从业人员79.7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49.1万人。垦区土地总面积5.6万km,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2%;其中耕地238.2万hm,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5;人均占有耕地1.43hm;另外垦区还拥有林地93.73万hm.草原38.47万hm,水面28.27万hmz,具有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垦区是在我国东北边陲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上开发建设的.素有“北大荒”之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建成了我国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中央直属垦区.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垦区已经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商运建服综合经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既具经济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的完整社会经济区域。垦区农业具有的核心竞争能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垦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北大荒自然资源富集,水利资源丰富,土地广袤肥沃,具有保护完整的原始沼泽生态系统,林地、草原面积广阔,生态环境良好,污染小,是一座绿色的宝库。(垦区农业的组织化优势。垦区农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农场为主体、以产业化经营为纽带,以产出和效益为目标,利益联结与行政引导相结合的组织化经营新模式。③垦区的大农业生产优势。垦区土地集中连片。适合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基本实现了农业田问作业机械化。④垦区农业的科技创新优势。垦区重视农业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垦区种植业全部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模式化栽培、标准化作业,一系列高产栽培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植保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和田间标准化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资源产出率。

2垦区农业市场信用机制与现代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

2.1垦区农产品营销问题仍是垦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垦区农产品营销问题仍是垦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帮助垦区农民解决营销问题是垦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农产品营销是指农产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过程中的生产、采集、加工、运输、批发、零售和服务等全部营运活动。改革开放30年.垦区农业的市场化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农业机制尚不健全,垦区农产品市场流通问题尚未很好解决。现在看来,垦区农产品营销问题仍是垦区农业发展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是垦区农民增收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也是垦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必然会影响垦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叉快发展。解决垦区农产品营销问题需要各方面共同关注,视之为垦区“三农”工作的一件大事。

2.2垦区存在市场风险阻碍了垦区农业市场化进程

市场风险是指农产品供求失衡导致的价格波动和价值实现的困难。近年来,垦区农业市场风险增加,已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已经制约了垦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影响垦区经济全局的突出问题。市场风险的存在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需求弹性小。大多数农产品属于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对农产品的直接消费量减少。二是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市场机制对农产品产量和生产结构的调节,是根据现行的生产价格而不是未来的生产价格进行的.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所以生产无法迅速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三是农业生产及农产品供给的季节性强。垦区农业的生产经营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农业生产的时间性强,错过季节,损失就难以避免。受生产特性的影响,农产品进入市场一般都表现出很强的集中性,并且大多属于鲜活产品,一旦流通受阻.后果不堪设想,垦区的农业市场风险更加严重。当前垦区农业所面临的所有市场风险,集中在一起,就是农产品竞争力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垦区农业市场化进程,降低了垦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3垦区现有市场体系不完善导致了垦区市场信用缺失现象

垦区农产品市场体系虽已初具规模,但还存在规模不够大、布局不合理、交易方式和管理机制落后、商业地产性质的农产品市场与区域主导产业衔接不紧密等方面问题,不能很好适应垦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要求。近年来,垦区一些农产品出现了“种少了富不了、种多了卖不掉”的现象,一批有品牌、有质量、有优势的农产品受到了市场的欢迎,也有一些农产品由于营销跟不上,不被消费者认可。逐渐退出市场。农贸市场目前仍是垦区农产品零售终端的主要途径。垦区现有的农贸市场需要加快升级改造,取消马路市场,实行退路进场,建设固定的大厅式交易场所,完善场地、道路、水电、垃圾处理等必要设施已经成为垦区市场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垦区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垦区市场信用机制缺失现象的出现,垦区个别农产品质量出了问题,一些农产品营销出现“不公平公正、不诚实可信”的现象。目前来看,由于农业生产以家庭经营为主,生产者数量多,规模小而散,加强诚信建设尤为迫切。

3垦区市场信用机制与现代市场体系建立研究

3.1加强垦区农产品营销工作。提高垦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加强垦区农产品营销工作,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要把做好农产品营销工作作为发展垦区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建设垦区现代农业不仅要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工业技术装备农业,更要把农产品营销作为重要环节,用市场的观念指导农产品生产。用现代营销的理念指导农产品销售,构建完整的垦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二要把做好农产品营销工作作为提高垦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针对垦区消费观念的改变,要在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营销手段,树立垦区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形象,打响垦区农产品品牌,引导消费,提高竞争力。三要把做好农产品营销工作作为促进垦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通过加强垦区农产品营销,一方面提高垦区农产品生产者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更有效、及时地把农产品卖出去;另一方面通过市场信号的有效传递,促进垦区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和农户调整生产结构,强化质量意识,培育农产品品牌,提高生产效益。四要加强投入和政策支持垦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吸引社会力量投入垦区农产品市场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人机制,促进垦区市场建设与繁荣,提高垦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_2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推进垦区农业市场化进程

现代农业市场风险防范体系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的市场机制是指以私人为主体,以市场为依托,以风险利益为纽带.以保险作为主要手段建立风险损失基金所形成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现代农业风险防范是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提高现代农业综合经营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现代农业由于技术水平先进、组织化程度高、市场容量大和经济效益好等特征,其抵抗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要强于传统农业。另一方面,现代农业本身的高投入、高技术、高产业化和高市场化率的特点,又使其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信用风险等。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风险防范体系,把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以转移和分担等多种方式化解出去,可以对现代农业和农户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经济补偿。现代农业市场风险防范体系的风险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可以大大提高现代农业和农户抵抗风险的能力,极大地调动和提高社会各界投资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和信心。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市场风险防范体系对于加快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和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将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在分析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影响的基拙上,探讨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政策的调整,建立农业国内支持新体系、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新体系和国家支农政策新体系。

一、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压力

1990年前后,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苹果、烤烟等国内价格普遍低于国际价格,比较优势明显。但近十年来,农产品成本年均以约10%的速度递增,致使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60个百分点,国际竞争力日益减弱,只有大米、生猪和苹果、烤烟仍有比较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产品的进口调控主要依赖许可证、进口配额、检疫标准、国有外贸企业垄断经营等非关税措施进行,关税措施主要用于配额数量之外的农产品,配额内税率普遍很低。根据乌拉圭(农业协议》和《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我国加人WTO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不利影响主要有:1.贸易措施关税化影响。由于谈判基期1986--1998年我国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关税化后的关税等值为负值,这使我国不仅失去非关税措施这一传统屏障,而且因关税减让幅度过大而失去高关税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只能通过和缔约国谈判上限约束关税和靠关税化的“例外条款”应对。据《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加人WTO后农产品进口的关税总水平要从2001年的2196削减到2004年的17%,美国关注的农产品削减到14. 5 %。特别是大豆,因税率降到3%,且国内外价格差距较大(加上关税进口大豆价格低于国内市场20%左右),加入WTO后受到的冲击很大,2001年,大豆进口创历史最高纪录1440万吨;2.配额扩大影响。WTO《农业协议》规定关税化后市场准人机会不低于减让基期国内消费量的3%,在减让期结束扩大到5%,这对我国粮棉油进口不利。1994 -1998年,年均进口小麦、玉米、大米合计661.5万吨,加人WTO后,初始年配额多增进口976.9万吨,2004年多增进口15541万吨。专家估计,仅小麦至2004要损失60亿元,有近300万麦农要离开麦田生产。棉花生产因最终配额与以往进口量相比增加较多,2004年配额数量相当于1998年国内产量19. 8%,因而所受影响比谷物更大。植物油情况与棉花类似,国内生产受到影响很大。据中国加入WTO农业专家组利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开发的“中国农业贸易政策模拟模型" ( CATP )测算,至2005年,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籽的比较优势将分别下降21,19 % ,16. 36%,21.36 % ,40. 83%和13.21%,使这些产品更加缺乏国际竞争力。同时,对生猪、大米、烤烟、甘蔗、苹果的国际竞争力也有一定的冲击。

二、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政策调整

1.建立农业国内支持新体系。按WTO农业国内支持总量AMS的“微量允许标准”(发达国家为5%,发展中国家为10%,中国人世谈判为8.5%),我国可有基期(1986一1988年)农业总产值8.5%,即412亿元的农业国内支持总量(农业生产性补贴)。除去可豁免的AMS部分,近年AMS占基期农业总产值仅有2%左右,即还有约315亿元的农业国内正支持空间。这为我国扩大实施“黄箱政策”(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生产投人补贴、牲畜数量补贴、贷款补贴等),减轻粮棉油等比较弱势农产品的成本压力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我国传统的农业国内支持“黄箱政策”主要以农产品价格补贴为主,贷款补贴(贴息贷款)为辅。价格补贴大多用于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支农服务的收费标准,以及农产品购销环节的补贴。我国对农产品价格支持的另一途径为粮食的垄断性保护价收购。据《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加人WTO后不能实施农产品出口补贴,只是保留今后出口补贴权利。因此,我国通过保护价收购支持农产品价格在加人WTO后将被取消。加人WTO后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的构建应把重点放在加大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等生产投人补贴上,同时扩大黄色补贴范围,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对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等实行补贴,以此来达到优化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结构,提高补贴效率,并借鉴国际经验,减少农民收益较少的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补贴,把支持与补贴的重点转向农业生产者。 2.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新体系。WTO《农业协议》中有一些条款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保护,如“特殊保障条款”、“特殊和差别待遇”、“特别处理”、“微量允许标准”等。灵活运用这些条款,能够采取恰当的调整措施减少某些农产品的过度进口,并能有效地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的法律措施保护。WTO《农业协议》有许多“灵活”操作空间,如关税配额管理,WTO各成员就有应用关税、拍卖、先到先得、按历史记录等多种管理办法。因时因地管理好我国的关税配额,能减轻进口农产品对同类产品生产的冲击。并尽快建立起综合协调、适时高效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体系。如加强农产品出口信贷支持;提高农产品出口退税比率,加大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支持;制订、完善反倾销、反补贴以及保障措施立法。这三种手段可作为抵制国外产品进口冲击的强力“武器”。

3.建立国家支农政策新体系。加强农业投入保护,增加农业保护力度。WTO农业协议“绿箱”政策的12项措施我国还有6项空白。在农业科研、市场促销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安全补贴、生产结构调整补贴、地区发展补贴等方面还有着较大的发挥空间,是间接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的有力措施。应从主导、控制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向管理、服务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