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贵族礼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知识与能力
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了解奴隶主阶级是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和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手段来统治人民的。
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提高识图能力,并注意古今地名(或简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观看西周分封制的模拟表演,学习组织历史短剧演出的方法,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通过参与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等教学活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分封制”和“礼仪教化”,了解它们既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又是中国“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和德行”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渊源,从而加强孝亲观念。
教学重点:
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理解分封制和礼仪教化的作用,学习设计西周的社会网络图。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周初分封略图”,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
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历史短剧演出法,小组竞争与合作法。
板书设计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实行目的
2、主要内容
3、作用
二、贵族、平民与奴隶
三、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1、军队和刑法
2、礼仪教化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奴隶社会的历史,还记得中国的奴隶社会经历了哪几个朝代吗?(生答,教师板书)
统治者在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大事就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夏、商、西周都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当时的统治者究竟是如何管理广大的疆域、统治众多的臣民的呢?今天这堂历史课,咱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
(板书第6课课题)
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夏商西周时期……”一段楷体字,然后悬挂“周初分封略图”。引导学生看图并指出西周的疆域非常广大,但当时的通讯和交通手段又极其落后,因此,要有效地管理如此广大的地区,特别是边远的地区,就一定要有一个适合的制度。周正在总结夏、商统治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新的统治制度——分封制。
一、西周的分封制(板书)
师:在西周初年,周王实行分封制,大规模分封诸侯,形成了一个能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的控制网。那么,分封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呢?
实行目的(板书)
学生回答略
主要内容(板书)
师:下面,我们请六位同学为大家模拟表演周王分封时的情景,其他同学边观看表演边思考两个问题:“周王对哪些人进行了分封?”“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投影)
学生课本剧表演2分钟。场景1:周王分封嫡长子;场景2:周王分封其余诸子;场景3:周王分封功臣;场景4:周王分封异姓贵族。对话主要内容:周王分封;受封者表示效忠)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略。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周王对自己的儿子、亲属、功臣和异姓贵族进行分封;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叫做“授民授疆土”,同时还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就是诸侯必须接受周王的领导,要治理好自己的侯国和保卫周王;不仅周王能进行分封,诸侯也可以在侯国内进行分封;周王、诸侯等的地位由他们的嫡长子继承。
现在大家都很清楚了,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周王进行分封和受对者必须履行义务。(板书)同时,我们还知道了分封制是逐级进行的。
投影“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并适当讲解。
周天子
诸侯诸侯
卿大夫卿大夫卿大夫
士士士士
平民平民平民平民平民
奴隶奴隶奴隶奴隶奴隶
引导学生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找出主要封国都集中在大河流域,而且这些诸侯国国名同今天的一些地名也有联系。之后,提问学生:“为什么主要封国都集中在大河流域?”
学生回答略。
作用(板书)
请学生齐读“通过分封制……文化发展”一段,并用一句话概括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二、贵族、平民与奴隶(板书)
奴隶制社会的主要社会成员有贵族、平民与奴隶,他们组成了奴隶制社会的阶级结构。请同学们根据课本的有关内容分析、想像一下,贵族、平民与奴隶各包括哪些人?他们在当时各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分成四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第一至三组分别想像贵族、平民、奴隶的生活:第四组主要谈对这样的社会有何感想。时间2分钟,可以讨论,想像要合理,语言要精炼。
(在学生发言时,注意用平和的语气纠正学生想像不合理处)
“贵族”:周王、诸侯、卿大夫、士都属于贵族。贵族管理国家和人民,可以对人民判刑甚至处死他们,但人民却不能这样对贵族。全国的土地和财富都是贵族的,贵族根本不用于体力活,这些都是平民和奴隶在做。
“平民”:被大大小小的贵族统治着、剥削着,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工作,却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绝大多数都很贫困。但他们属于自由人,多少还有一点政治权利和私人财产,比起奴隶还是好一些。
“奴隶”:来源于战俘或犯罪的人,完全属于他们的主人,没有人身自由,没有丝毫财产,干的是最苦最累的话,吃的是最差又少得可怜的食物,所有劳动成果都归主人,是“会说话的工具”。被主人任意买卖、打骂,即便被随意处死了,主人也没罪。
“感受”:奴隶社会中,贵族残酷剥削、压迫平民和奴隶,贵族是统治阶级,奴隶和平民是被统治阶级,奴隶和平民过着悲惨的生活。但也正是平民和奴隶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师:同学们谈得都很好。了解了贵族、平民、奴隶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情况后,下面我们一起来设计一幅“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具体要求请看屏幕。
(投影“设计要求”:(1)包括所有阶级;(2)区分出阶级地位;(3)各阶级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社会网络;(4)简明、美观)
四个组集中讨论和设计,3分钟后展示各组的成果。
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各组设计的示意图,并根据设计要求加以简单点评:各组设计得都不错,只是还有些粗糙,请课后各组认真加以修改,我们将把它贴在教室里。教师可展示自己设计的示意图供学生参考。
师:奴隶主贵族对奴隶和平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奴隶和平民也必然要进行反抗。在这种情况下,奴隶主又怎么办呢?
三、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板书)
在本目中,主要用谈话法和读书指导法进行教学。
军队和刑法(板书)
师(提问):建立军队的目的是什么?夏商西周统治者建立起强大的军队,目的就是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平民、奴隶的反抗。当时,周王的常备军队就在14万人以上,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支庞大的军队。
从夏到西周,都制订了非常严酷的刑法,而且越来越严密。那么,刑法主要是处罚哪些人的?为什么会是这样?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总结:从夏至西周,统治者制定的刑法主要是针对平民和奴隶的,而贵族犯法只要缴纳相当数量的赎金就可以免刑。这就叫“刑不上大夫”(副板书)。还有一句话叫做“礼不下庶人”(副板书),什么叫“礼”呢?
礼仪教化(板书)
师:大家还记得商朝灭亡的原因吗?
学生回答略。
师:因此,西周统治者非常注意吸取商代的教训,一方面通过军队、刑法对人民进行暴力镇压,但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教化民心,进行“礼”的教育,让人民驯服地接受统治。那么,到底什么是“礼”呢?请一个同学为我们读一下课文中的有关楷体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礼”指的是合乎尊卑等级身份。
由此可见,所谓“礼”,就是每个人只能做和自己身份相符合的事,也就是下级顺从上级、人民顺从统治者的统治。(副板书:顺从)这和今天我们通常所说的“礼”的含义一样吗?(学生举例说明古今“礼”的不同)
这种礼仪教化在当时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礼仪教化在当时起到教化民众、凝聚宗族、巩固统治的作用,有利于中华民族尊老观念、家族观念和亲情观念的形成。
教师可进一步小结:西周的统治者吸取商亡的教训,注意治民之道,系统地提出了“礼、乐、刑、政”一整套治民之术,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礼”和“刑”。西周的礼仪制度和暴力镇压互相配合,共同作为统治人民的手段。在西周,“礼”只适用于奴隶主阶级,“刑”则专门对付和镇压平民、奴隶,所以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通过今天这堂历史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时,教师在黑板上作简单的记录,如了解了分封制,学习了用示意图的方法表达观点,知道了一些今天地名的历史渊源等)
世界上有五大久负盛名的宫殿,它们是中国北京故宫、法国巴黎凡尔赛宫、英国伦孰白金汉宫、美国华盛顿白宫和苏联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每一所宫殿都记录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其中,巴黎的凡尔赛宫在法国的政治和文化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她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奢华与高贵的建筑艺术,更是君主的崇高地位和无限权威。号称“太阳王”的路易十四借助这座美丽绝伦的宫殿,在法国将绝对君权推上了顶峰。
尊重建筑师甚于贵族
1661年财政总监富凯建成了豪华无比的“子爵山庄”。他为了讨好国王路易十四,请他到自己新建的宫廷赴宴。宴会空前盛大、奢侈,6000名宾客均使用金银餐具。但 “子爵山庄”的豪华激怒了国王,三个星期后,富凯便以“贪污舞弊”等罪名被捕,并被判处无期徒刑,“子爵山庄”的财产也被全部查抄。 “子爵山庄”事件后,权臣高尔拜上书路易十四说:“陛下可否知道,您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些战功足以表现您的伟大。但是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知道建筑物是最能表现君主之伟大与气概的,您何不建造一所全欧洲最为豪华壮丽的宫殿呢?这个宫殿就叫 ‘太阳王’的宫殿吧!”听了高尔拜的上奏,路易十四龙颜大悦,下令建一座比“子爵山庄”更大、更豪华的王宫,这就是后来的凡尔赛宫。
路易十四找到了当时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园艺家和画家,在路易十三的一所狩猎行宫的基础上建造起新的宫殿。作为君王的路易十四是个不可一世的家伙,他固执、残忍、阴毒、霸气,但作为一个有艺术情结的人,他却谦逊、随和、可爱。他懂得尊重艺术家的创作,从不对他们指手画脚或提出一些愚蠢的建议。他总是知人善用,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创作环境,还给他们很高待遇。他经常与建筑师们就规划设计进行讨论,和建筑师成了好友。
路易十四还将爵位赐予他欣赏的建筑师芒萨尔和画家勒•博亨,这令宫廷贵族大为不满。在这些人眼里,建筑师和艺术家只是匠人,社会地位相当于宫廷小丑,居然也封官加爵,这令他们难以接受。路易十四却大声对他们说:“你们听着!我在15分钟内就可以册封20个公爵或贵族,但是,需要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出一个芒萨尔!”贵族们顿时噤若寒蝉,满脸尴尬地悻悻而退。
路易十四对他的大臣从来不苟言笑,但对园艺师安德烈•勒•诺特尔却十分亲热。路易十四常常给予他丰厚的奖赏,并亲手把奖金交给他。有一次,诺特尔开玩笑说:“陛下,您总是这么慷慨,我担心这么下去有朝一日您会破产的!”路易十四开怀一笑,并上前和他拥抱。诺特尔成为宫廷大臣中惟一可以与国王亲切拥抱的人。
不懂跳舞者遭到驱逐
凡尔赛宫不仅显示了路易十四的伟大功业,而且也是他加强和扩大王权的一种体现。路易十四为了控制贵族,把他们集中在凡尔赛宫镜厅两侧的偏殿里,并让他们每天早晚来朝见,那时宫里住了近两万人。过去,国王生活中很随和,贵族大臣们可以自由地接近国王和王后,也可以随时与他们进行交谈。但路易十四决心与传统决裂,他制定了严格的礼仪制度,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吃饭、睡觉等都规定了严格的仪式。
路易十四在全国设置礼仪大臣。不遵循这些礼仪的人会被逐出宫外,而且再也无法接近他。路易十四尤其对跳舞的礼仪非常讲究,宫内的体面人若不懂跳舞的艺术也会被逐出。路易十四本人非常热爱舞蹈艺术。他曾要求他的舞蹈教师波尚建立芭蕾基本动作规范,规定手臂和脚的基本部位和各种动作的式样。由此而建立的芭蕾的基本技巧和训练体系至今仍是各个国家、各个派系芭蕾艺术的基础。他还要求他的朝臣们都要参加跳舞,并要求他们的舞蹈风格要高贵、典雅。 路易十四之所以重视舞蹈,是因为他认识到艺术可以用来提高他作为君王的威望。在路易十四统治时代,许多达官显贵不是因为政绩,也不是因为作战不力,而是不懂得如何跳舞而遭到驱逐。他也非常重视自己王者的风度。他认为扮演太阳或阿波罗之类的角色,可以在他身上激发起一种神圣的使命感。由于他曾扮演了芭蕾舞剧《夜》中的太阳的角色,而被人们誉为“太阳王”。
路易十四对服装非常讲究。一次,一位大臣在脖领上系了一条白色围巾,还在前面打了一个漂亮的领结,路易十四见了大加赞赏,当众宣布领结为高贵的标志,并下令上流人士都要如此打扮,从此使领带迅速风行起来。路易十四反复告诫贵族们:“一个完美无缺的朝臣应该懂得礼仪规范而且要像学习教理一样学习它。”他的宠臣瓦尔德马曾在他面前开了个玩笑,就被流放了20年。路易十四给他定的罪是“不懂得基本的君臣之礼”。通过路易十四对礼仪的改造,法国上下服从礼仪蔚然成风。每个大臣都在国王面前战战兢兢,惟恐犯错误。只要掌门官一喊“诸位,国王到了!”整个凡尔赛宫内嘈杂的声音就会戛然而止。国王的权威通过礼仪而被无限地放大了。
极度奢侈招致灭亡
1677年,路易十四宣布朝廷和政府机构将设立在凡尔赛,浩大的扩建工程再度全面展开。两个大马厩,朝臣宫,王子及亲王、王妃、命妇所用的南翼楼和王权办公处北翼楼、举办音乐会等活动的大翠安农宫殿相继建成,凡尔赛宫的建筑面积扩大了5倍。直到50年后,凡尔赛宫才全面落成。凡尔赛宫的宏大气派和高贵奢华更成为欧洲王公争相模仿的对象,显示着浓重的追求享乐的气象。路易十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豪华绚丽、温文尔雅的时代:法语的优美精妙、戏剧艺术的登峰造极、凡尔赛宫的豪华与壮丽,精美而细腻的法式烹调艺术。它集中了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体现着一种强大的专制政体的力量。
“王夫人随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红楼梦》第三回)这是黛玉进贾府后和贾母第一次一起家宴的一个片段,从宴会开始的入座,到在一旁伺候的夫人丫鬟们站的顺序,还有严肃紧张、悄然无声的氛围,足见贾府的礼仪规制是何等的严格明晰。黛玉第一次到贾府,作为客人的她应该坐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这同时也是因为她是贾母嫡亲的外孙女,而且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母唯一的女儿,贾母对这个亲生的外甥女肯定十分疼爱,在座次上高看一眼也是正常的,黛玉坐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这也体现了“客人上座”的待客礼仪,这种待客之道体现了中国人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客人上座”的礼节作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一直保留至今。黛玉坐下之后,迎春姊妹三个依次坐上座位。王夫人、王熙凤、李纨在一旁拿筷盛饭伺候着,尽管后来贾母命王夫人坐下了,但是王夫人也没有同桌坐下来吃饭,而只是在旁侧陪着贾母而已。
还有在很多宴会中,王熙凤和李纨一直站在边上伺候着,这是当时“妇姑不同席”的风俗,应该是满族的礼制,即便是深得贾母欢心的王熙凤也是要遵守做儿媳的规矩的。《红楼梦》讲述的是“富贵百年望族”的生存流变,其中包括很多传统习俗和礼仪规矩,但它更大的意义是通过这些风俗人情的描写塑造了很多经典的文学形象,黛玉初进贾府,事事留心,处处在意,生怕自己出错,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心思缜密之人,从就座进餐到饭毕漱口吃茶,她一直在察言观色,言行谨慎没有半点不妥之处,这也是她多愁善感性格的一个侧面衬托。黛玉外表形象弱柳扶风、但是性格刚强、心思缜密,在贾府,她是一个没有父母双亲在身边陪伴,没有家族势力在身后支撑的“孤女”,处在寄人篱下的生存状态中,但是论相貌、论才学她都是当之无愧的头筹,在百花争艳、美女如云的贾府,宝二爷最为衷情的也是她,在逆境中生存是最磨炼心智的,如此高傲倔强的性格要想在纷繁芜杂的大家族中生存,没有时时留心、处处在意的缜密心智是不行的。黛玉进贾府第一次宴会的表现,就足以让黛玉的文学形象和性格特点“先声夺人”了。
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地,“客来敬茶”已经成为我们招待客人的一项基本礼仪活动。《红楼梦》中客人来了也都要先上一盏茶表示主人对客人的欢迎和重视。林黛玉初到贾府时,王熙凤首先捧茶献客;贾母八十岁寿宴时先请客人入大观园用茶,用茶更衣后才开始宴席。如果是尊贵的客人,还要献多道茶。贾元春省亲到达贾府省亲别院正殿时,贾家人首先是献了三道茶,如今“客来敬茶”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礼仪活动,寻常百姓家来了客人无论是否宴请,都是要先沏茶送到客人手上。贾府还有一个规矩就是饭后献茶,共献两道,第一道茶是漱口茶,饭后茶水漱口是多多益处的,可以达到口腔保健的功效。那时尚无牙膏牙刷之类的东西,“以茶漱口”就相当于咱们现在刷牙的功用,那时,但凡用得起茶叶的名门贵族睡觉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以茶漱口”,不同的是,王宫贵族们一天要“以茶漱口”很多次,而且在很多不同的场合之后都会“以茶漱口”,在黛玉进贾府的这场宴饮中,饭后送来的第一道茶,黛玉不知是漱口的茶,但感觉和自己家中礼仪规制不同,她自然明白贾府规矩讲究很多,留心观察便知这是饭后漱口用的茶,幸亏黛玉心思缜密,不致于闹出笑话,试想如果当时黛玉把那该吐出来的漱口茶咽了下去,是要落下一个多么大的笑柄啊!《红楼梦》中很多场合都提到了“以茶漱口”,在第十四回中,凤姐哭秦可卿之后,来旺媳妇献茶漱口,宝玉在说“女儿”二字之前,都必用“清水香茗”漱口,不然“浊口臭舌”唐突了“女儿”二字是会被“凿牙穿腮”的。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用茶漱口”可谓益处良多,一是可以消除异味,二是可以保护牙齿,这功用相当于现在的牙膏,但是“以茶漱口”的其他功能却是牙膏所达不到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预防流感,经常用茶水漱口,儿茶素覆盖在口腔咽部的黏膜细胞上,能防止流感病毒和黏膜细胞结合,达到预防流感的作用。还有研究证明,哺乳期妇女用茶水漱口,有预防牙龈出血,提高乳汁质量的功效。临产期的孕妇用茶水漱口,能增加食欲,提高睡眠质量。由此可见,“以茶漱口”不仅是王宫贵族的一种宴饮礼仪,也是一套科学的养生之道。
“以茶漱口”是符合养生保健和有益健康的,但是饭后立刻饮热茶却是不科学的。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与食物中的铁结合会形成不溶性的铁盐,影响人体对铁的吸收,时间长了会导致缺铁性贫血;茶叶中的鞣酸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鞣酸蛋白,会干扰食物中营养物质的正常吸收;饭后立即饮茶,还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消化。最科学的饮茶时间是餐后一小时饮茶,由此看来,黛玉在家中林如海教女饭后过一时再吃茶是符合养生之道的。但是作为王宫贵族的贾府的宴饮规制是不是对身体不利呢,这就要提到饮茶的种类、功用甚至是烹茶的火候了。茶在宴饮聚会中扮演着随处可见的角色,但在什么样的场合用什么样的茶是特别有讲究的。贾府中饭后饮用的茶肯定也是有不同功效的。在《红楼梦》中,光是茶的品种就有很多,如老君眉、普洱茶、六安茶、龙井茶、枫露茶、茉莉花茶等等。贾母最爱喝的是老君眉,在第四十一回中,妙玉给贾母献茶,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着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便吃了半盏。六安茶是前清名列御制贡茶六品之一的好茶,贾母为什么不喝呢?原因在于六安茶属于绿茶,老年人肠胃功能虚弱,吃过荤腥食物之后饮用绿茶可能引发腹泻。而老君眉口感清淡,滋味温和,有降血脂、降血糖的功效,老年人饭后饮用较为合适。《红楼梦》中提到较多的一种消食茶就是普洱茶。在第63回中,宝玉吃了面食,怕他积食,让他喝了一茶缸子普洱茶。要煎出一壶好茶,需要茶好、水好,还要掌握好火候。烹茶的水要以贮藏的天然泉水、雪水最佳。在《红楼梦》中,烹茶高手当属妙玉,妙玉用旧年的雨水烹好老君眉奉与贾母,用梅花上的雪水烹茶,招待大家。那时的雨水和雪水是天泉,没有污染,是最好的洁净水,最适合沏茶,和现在的雨水是不同的。烹茶的火候也是有一番讲究的,不能用刚煮开的沸水沏茶,一般要用80度左右的开水沏茶,这样才能保持茶的清醇幽香。品茶除了要看茶品茶器茶水之外,还要营造饮茶的环境和景致,可谓一杯茶关乎一场礼。曹雪琴借“红楼茶仙子”妙玉之口详细地论说了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博大精深。在《红楼梦》中,喝茶品茶在很多场合被赋予了风俗和礼节的含义,“吃茶定亲”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礼仪,虽然黛玉和宝玉最后没有走到一起,但在会开玩笑的王熙凤口中却是这样说给黛玉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原来,古代茶叶种植采用播撒菜籽的方法,人们希望出嫁以后的女儿能够像茶树一样,在丈夫家里落地生根、繁衍子孙、并且能“饮子之茶、与子偕老”,相依相守、直至白头,所谓“女子不吃两家茶”便是此意了,吃茶和定下姻缘就有了这样的关联。
管家的起源在于法国,只是老派的英国宫廷更加讲究礼仪、细节和虚荣,将管家的职业理念和职责范围按照宫廷礼仪进行了严格的规范,成为行业标准,英式管家也成为家政服务的经典。所以,在英式管家享誉世界的最初,只有世袭贵族和有爵位的名门才能享受,原因无他,出白宫廷血统尊贵而已。
浆洗过的雪白衬衫、黑色或白色的背心、黑色的领结、黑色的燕尾服、笔挺的黑色长裤和锃亮的黑色皮鞋,对了,还要加上一丝不乱的头发和永远笔挺的身板,这就是人们眼中英国管家的标准装束。除了最早的管家流行戴过假发之外,六七百年来,这样的形象已经成了管家的典范深入人心。
当然豪宅里还会有一个女管家。不过,女仆的工作在那时只是煮饭、浆洗这样不见光的范围,所以,即便是一个统领所有女仆,管理上上下下家事的女管家,人们也不会分太多的注意给她。
其实,管家的正式职称应该是一首席仆役长。
小型军队般的仆人们分工明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范围,而管家统领众仆,给每一个人分派工作、监督和验收。他清楚哪怕是最不常用的礼仪,知道1831年和1832年波尔多葡萄酒的细微差别,了解世界各国的佳肴名馔,让每一件名贵摆设都适得其所。购物、家庭理财、洗熨衣物、接待客人、准备晚宴、房屋维修、整理园艺、与外界商家联系等,事无巨细都需要管家来安排,保证整个宅子运转良好。他甚至比主人更清楚贵族们的游戏规则,刻板地按照传统礼仪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所以最好的仆人没有自己的生活,一切以宅子、以主人为重。
如果有人以为早晨用熨斗熨报纸、晨起的三声敲门、擦鞋之前先放入撑子等等琐碎的小事就是管家的全部,那真是亵渎了“英式管家”的名号。连主人早餐中的烤面包都只是厨师助手的责任范围,何况上述鸡毛蒜皮?
管家最大的作用是规划和监督府上的人事,最见功力的则是举办大型聚会的时候:一位英式管家跟随他的主人来到印度。在一次户外的盛大餐会上,站立在主人后面的管家被一个男佣告知,一只老虎正向他们走来。于是管家轻轻地走到主人身后,缓缓地俯下身子,在主人的耳边小声说:
“尊敬的主人,恕我打扰,我能借用一下您的长枪吗?”当人们听到一声枪响后,管家用优雅的语调说:
“大家请继续用餐,先前发生的事一点儿痕迹也不会留下。”
这个故事当然富有很深的传奇色彩,但在管家这一行业里流传至今。每个向人们讲述这个故事的管家,脸上无不洋溢着自豪的神情。因为,在国外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承认英式管家是绅士中的绅士。
一个英式管家的日常工作
深色的燕尾管家服,雪白的衬衫和手套,举止优雅,严谨干练……
为主人开门的时候要一手前一手后,微微躬腰;摆餐台时要用尺子去量坐椅、盘子、酒杯之间的距离;主人早餐时要把熨过的报纸折成方块放在盛有餐点的盘下……
从过去到现在,英式管家在豪门中扮演的角色是相当多元化的,举凡购物、管理家庭财务、准备餐点、送孩子上学、洗熨衣物、招待客人、准备晚宴等,都由管家交代工人执行,最后监督验工。一个英式管家手下往往有一支完善的家庭服务队伍。家庭教师、厨师、保镖、花匠、裁缝、保姆、仆人的工作都要由管家统筹管理。
一个英式管家早晨起来为主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熨报纸。熨报纸是一项历史悠久的管家服务。这项服务并不是为了夸张管家的工作,而是为了体现服务精神中的完美原则。熨报纸可以将报纸中新鲜的油墨去掉,并起到杀菌的作用,使主人在清早阅读报纸时不至于把手弄脏。熨报纸的熨斗就是熨衣服的普通熨斗,但是要专用,要不当天的头条就会出现在主人的衬衣领子上了。不过,这种服务即使在英国的贵族家庭中也很少有人用了,除非是那些遗老遗少为了摆谱。
敲门
清早起来,管家进主人卧室要轻敲3下门,如果里面没有回应,心里默数到10,再敲3下,如果还没有回应就可以直接推门进去了。给主人送早餐时,要把熨过的报纸放在早餐下面托在银盘里端进去。进门后先把早餐放下,然后把报纸递给主人,之后走到窗前把窗帘拉开。
护卫
管家要时刻保持警觉。以送主人上车为例,保护主人上车时,管家要面向车头,打开车门之前要左右环视一下,这样即使真有歹徒,至少可以暗示他你是有防备的。打开车门后管家应站在车门的后面,这样如果有紧急情况前面有车门挡着,后面有管家挡着,可以确保主人的安全。
出行
主人如果要出游,管家事先要做出详尽的计划。一般至少设计两条路线,预防堵车。路线的安排中一定要有医院,如果有突况比如小孩受伤,马上可以送去就医。
传话
有时,客人就在房间里见客或进行商务会谈。这时,作为管家就要陪侍一侧。随时接受吩咐。如果外面有口信或者电话留言给这位客人,管家要把这些口信和留言的内容写在纸条上,扣放在托盘上,给这位客人送进去。他看完后,再扣着拿出来。这时,房间外面都会安排保镖。
摆宴
筹备成功的晚宴,这是英式管家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布置晚宴餐桌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布置餐具之前,桌子上的东西要全部清理掉,把刚熨过的台布铺上来,然后定椅子的位置,最靠边的椅子距离桌角的长度和椅子之间的长度要一致。
椅子位置固定好了,接下来要放鲜花和烛台,一般放4个烛台,每个烛台上插5支蜡烛,这5支蜡烛要一般长,4个烛台上的蜡烛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要成一条线。
布置好烛台就该放盘子了。盘子要放在每位用餐者的正前方,之后相应地摆上3套刀叉、4种杯子。还要根据上酒的顺序来调整杯子的位置。坐椅、盘子、酒杯之间的距离都要用尺子量好,而不能目测。
行李
当客人要离开时,就像要出外旅游一样,管家要负责整理行李。行李的放置也是有规矩的。证件都放外面。衣服一件件收好。鞋子要用鞋套套好,摆放在行李箱的两边。
贵族生活理想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玉器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玉器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的转化,比如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巫术化、神器化的过程,商周时期的礼器化、政治化过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德治”的儒家学派赋予玉诸多美德,玉被人格化、道德化,成为儒家道德观念的载体。
二、春秋战国时期玉观念的形成
商周时期,王权取代了神权,成为了国家社会控制的主要力量。周王制礼作乐,就是希望通过礼制建设来改变统治方式,来区分社会的等级、强化先民的观念、形成内心的秩序。无论是青铜器,还是玉器,都在礼制建设过程中被赋予了周礼的内涵。统治阶层通过各种方式强调玉器的礼用功能,玉器所代表的礼制以及各种规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个人。在这种背景下,先民对于玉器的认识实现了一次升华,也就是玉器等同于礼器,用玉制度等同于周代礼制。对于玉器的认同,实际上就是对于周礼的认同,也是对于政治权力的认同。
春秋时期,礼制崩坏、王道衰微,用玉制度被破坏,各诸侯纷纷僭用天子之礼,代表君权的用玉制度崩坏,代表极权的用玉思想盛行。西周时期通过垄断玉器的使用、规定玉器的用途等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控制臣民的日常行为,更不能控制臣民的意识形态。这种现状让统治阶层和知识分子不得不思考如何将玉器和道德联系到一起,将用玉观念和内心秩序联系到一起,从而提升玉器在礼制建设、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孔子《论语・阳货》认为:“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乎,乐乎,钟鼓云乎哉?”也就是说,玉帛、钟鼓等外在物质表现并非礼乐。真正的礼乐应该是内心的秩序。叶友琛《周代玉瑞文化考论》认为,《礼记・聘义》借孔子之言指出,玉器具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种品德。早期的管子也有相似的论述。玉德论的出现,和儒家塑造君子形象、君子人格的需求是相契合的,这也许就是玉德论出现的原因所在。实际上,归根结底,玉德论的出现主要还是因为统治阶层、知识分子在面临礼崩乐坏、等级僭越等现象不得不寻找新的社会控制的方式。
先秦诸子对先王是非常认可的,在不同场合都强调周王制礼作乐的贡献。实际上,周代的礼制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规定旗帜、命服、乐器、车马器等物品的使用来体现等级差别,同时也通过规定青铜器、玉器等奢侈品的使用来强化等级观念。西周社会所制定的等级制度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以至于后世的统治阶层和知识分子一直在缅怀这种社会控制的方式。
三、春秋战国时期玉观念的发展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淳认为,从二里头文化到商周的青铜器是贵族权威和等级法则的象征,从最早铸造的二里头青铜爵上,我们可以体会到礼仪和宴饮在维系等级社会中的重要性。三代期间,青铜器的使用成了贵族权威和权力合法性的象征。实际上,玉帛、钟鼓等外在物质表现仅仅起到提示的作用,真正的权威来自内心的敬畏,无论是石器时代对于神权的敬畏,还是青铜时代对于王权的敬畏,都是统治阶层通过各种方式灌输给臣民的,都是来自于内心的秩序。
因此,无论是儒家的内圣外王,还是其他学派的治国方略,都试图将玉礼纳入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将玉观念提升到道德层面,从而在各个社会阶层中形成价值认同。孔子的内圣外王理论,实际上就是强调修身养德,加强修养,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孔子将玉器的特性和为人之道结合到一起,在《礼记・聘义》云:“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玉器在维护等级、维护政权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在维护内心秩序、修身养性等方面起到了媒介的作用。统治阶层正是通过玉器的人格化和道德化,玉礼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来实现对于各个阶层的社会控制。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玉观念的升华。
图1为1987年长沙市五里牌出土,现藏于长沙市博物馆的战国双面透雕龙凤纹青玉佩,彰显了王公贵族至高无上的地位。
《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就是随时随地以“佩玉”中展现的“玉德”,来警示自己,用“玉音”来端正自己,用“玉步”来要求自己,使“非辟之心无自入”。这其中贯穿着儒家意识形态中的礼、义、忠、信等学说的哲理。佩玉的使用不仅增添了贵族仪表上的威严显赫,同时又彰显出美玉的艺术价值和品德,两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使得王室和贵族对玉器尤为重视。
当然,还有学者认为,真正的玉礼更多的是一种理想,存在于那些积极主张复礼的士人心中。经过这些士人不懈的系统化、理想化的构建,玉礼得以以近乎完善的面貌存在于以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为代表的礼经之中,作为儒家经典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保留下来。文献中的西周玉礼,似乎存在被后人构拟的可能。但有一点,春秋战国时期玉观念的形成特别是对于佩玉的重视,和这一时期出土较多玉佩这一现实基本相符。
四、春秋战国时期玉观念的具体表现
这一时期玉器种类较多,有璧、琮、圭、块、佩、璜、管、珠等三十几个品种,有学者根据其用途分为礼仪用玉、丧葬用玉、装饰用玉、实用玉器等四大类,笔者也较为赞同这样的划分。
(一)礼玉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出现了一套规范的礼乐制度,即周礼。三礼中有较多关于玉的记载,对管玉的机构、用玉范围、玉的用途、用玉规定等都有明确说明,周礼也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1.礼器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上述提到的璧、琮、圭、璋、琥、璜等物,就是后人经常提到的“六瑞”。关于礼器的使用,不同等级之间有着严格的界定,《周礼》中对此也有明确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在妇好墓中出有较多的琮、圭、璧,而在殷墟平民墓葬中却很少能见到,由此可知,礼玉与等级礼仪制度的密切关系。春秋时期,礼仪玉器仍然为玉器中的主要类别,战国以后,礼仪玉器开始衰落,此期除了用于祭祀、朝聘的大型玉璧外,其他礼仪玉器发现不多。
2.玉兵器(象征性礼器)
新石器时期就开始以玉器制作兵器,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工具,因为玉在当时被认为是神物,具有一定的神力。至三代时期,玉兵器被作为帝王、贵族大臣的仪仗器,作为分等级、尊贱的工具,意在观瞻而不在实用。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的发达促使铁制工具开始普遍使用,玉兵器也逐渐退出,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礼器或装饰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二)葬玉
丧葬之礼在中国起源很早,早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文化中,就发现有许多散布在尸骸附近的石珠、兽牙等,这说明当时已有随葬的器物及风俗。古人信巫鬼,有着多元的信仰,认为人与万事万物都存在某种神秘的联系,并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仍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上,仍可以与常人一样衣食作息,再加上受“事死如事生”习俗的影响,因而死后也要把生前所珍爱的东西带到墓内。他们想使尸体不腐,于是想到了用当时最为珍贵、最具有神秘感的玉来保护尸体。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说“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这话道出了当时人们使用葬玉的目的,“使死人为之不朽”的思想在当时较为流行。葬玉主要有玉、玉握、玉覆面、九窍塞、玉衣等。
(三)装饰玉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礼制的崩溃,改变了原有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体系。前期作为礼器的璧、环等物,礼器功能减弱,实用性增强,逐步转化为佩饰和装饰品。这一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对玉的高度崇尚,并以佩玉来显扬自己的地位、权势、仪表和风雅,与之相应的装饰品开始大量出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类玉器的造型丰富,形态万千,大致可以分为服饰玉、剑饰玉两种。
1.服饰玉
服饰玉是随身佩戴玉器的统称,一般包括璜、佩、块、璧、环、瑗等。其上龙纹、谷纹、蟠螭纹、勾云纹、蒲纹等纹饰多样而华美,镂雕玲珑而剔透,佩玉与衣物的丝绸锦绣相匹配,充满着富贵华丽之气度。
2.剑饰玉
镶嵌在铜质或铁质长剑(含剑鞘)上的玉饰被称为玉剑具。剑鞘饰玉,从东周开始,春秋战国诸侯贵族,为标榜财富实力,显示社会地位,表明身份,在所佩之剑上饰玉。吴国玉器窖藏出土的剑首及剑格及,江苏六合程桥东周墓M2出土剑首和璋等,金胜村出土的谷纹和璋,证明镶有玉饰的剑,从一开始就有剑首、、和四种完整成套玉饰的规制,为战国和汉代玉剑具的形制提供了规范。图2为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战国透雕双龙纹玉剑,其时人们将玉剑镶嵌于剑鞘上,供穿带佩系之用。在古代玉剑是地位和权利的象征,是贵族特有的配饰。
(四)实用生活玉器
春秋末年“礼崩乐坏”,社会制度发生了极大变化,玉的礼器功能也逐渐减弱,装饰性和实用性大大增强。
玉镜架,淮阳平粮台16号楚墓中出土了1件玉镜架,形如梭形,上窄下宽,器表饰卷云纹、贴金,时代这么早的镜架尚属首次发现。
玉梳,是一种梳妆用具,其形制和现代木梳相同,差别在于古代的玉梳背部多有纹饰。
玉块,为环形形状,有一缺口,主要被用作耳饰和佩饰。春秋、战国时期玉块数量最多,此期玉块形体较小,一般直径在3至5厘米,普遍饰有纹饰,素面的很少。
玉带钩,是一种勾形玉器,是腰带的连接器,类似于现代的腰带扣。春秋时期玉带钩多为素面,器形简约,具实用性。进入战国时期,玉带钩造型变化多样,开始在带钩上琢纹饰。
(瑞典)奥维・洛夫格伦
乔纳森・弗雷克曼 著
赵丙祥 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1月
定价:30.00元
现代人所习以为常的一切,其实都是被规训、建构出来的。这便是《美好生活:中产阶级的生活史》一书想要告诉我们的。
严于自律、讲求秩序、严守时间、美好健康的家庭生活,这是奥维・洛夫格伦和乔纳森・弗雷克曼两位作者总结出的瑞典中产阶级的典型品质。其实这些品质对全世界范围内中产阶级,包括正在形成的中国中产阶级,是有普适性的。
汪峰在《春天里》中唱道:“还记得许多年前的春天,那时的我……没有信用卡也没有她,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没有情人节也没有礼物,没有我那可爱的小公主。”把歌词中的“没有”换成“有”,便是歌者现在的生活方式,而这恰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
我们可以将歌词与书中对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学术总结一一对照。
“信用卡”意味着时间观念。精确的日、时,甚至分、秒的时间观念不是自古就有的,它是随着工业生产和劳动分工的细化产生的。最初是规模化生产和管理逼迫工人按照纪律化的时间观进行劳动和生活。后来中产阶级的孩子从进入学校,就被课程表、课间休息、铃声等规矩灌输进承载着新道德的时间观。
“她”和“小公主”意味着被有意构建的家庭。家庭在中产阶级社会和农民社会中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农民组成家庭是出于经济的需要,中产阶级组成家庭是出于情感的需要;农民家庭是生产单元,中产阶级家庭则是消费单元;“亲热只能被四只眼睛看见”是每个农民的行为准则,在公共场合拥抱、亲吻而不感到羞愧的只能是中产阶级。
“24小时热水”意味着现代卫生观念。农夫相信污垢孕育着生命,从前瑞典西约特兰地区有句俗话说:“农夫的手应该脏到下粒种子都能长出来。”中国农村也有一句俗语:“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中产阶级则认为,洁净和肮脏是文明和野蛮的区别。他们让清洁变成时髦,甚至成为一种道德。一个没有气味的世界是优雅的、贵族的。与时间观念一样,对孩子卫生观念的培养从家庭延伸到学校。瑞典《小学读本》里的一条规则“每天用冷水洗手洗脸,夏天勤洗澡”让笔者联想到那句耳熟能详的“饭前便后要洗手”。
中产阶级的“美好生活”是在与旧贵族阶层和农民阶层的双线作战中成长起来的。中产阶级认为自身具有诸多美德,如极高的道德标准、自我规训和节制、勤勉与理性、对科学和进步的坚定信念,并坚信这些品质农民和贵族都不具备。本书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中产阶级和农民的文化对立上,只在结论部分对中产阶级向旧贵族的进攻略有阐述。
文/星岛
中国乃礼仪之邦,相见礼俗内容也很丰富,且各朝代有异同,而各民族因风俗习惯不同,要有相当的差异。塔吉克族人若久别相见时,多以吻手为礼,若遇尊贵长者于特别隆重场合时,则抱膝而吻或捧足而吻。藏族人平素相见,则伸出双手,掌心朝上,并弯腰以示恭敬。解放前,若普通藏民路遇大贵族,则需站在路边,脱帽弯腰,低头吐舌,以示恭敬;若遇贵族小官,则只需低头弯腰即可。若藏族贵族相见,则以额头轻轻相触为礼。汉族则沿袭古俗,行跪拜礼、拱手礼、鞠躬礼等等。另外,清朝还有许多有意思的礼仪:
1.九白之贡
这是清代蒙古族最高礼俗。自古以来,蒙古族尚白,重九,以白色为圣洁、高贵、吉庆的象征,以九为神圣、众多、富足的数字。崇德三年(1638年)清王朝命喀尔喀蒙古的土谢图汗、车臣汗和札萨克图汗每年各进献白驼1匹,白马8匹,称为“九白三贡”,并形成定制。
2.抱见礼
清中叶以前,满族流行抱见礼,这种礼只限于亲人久别重逢或分别时,但不限男女。行礼时,双方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皆抱腰接面。后由于汉族文化的影响、渗透,清中叶后,满族尚觉此礼不够雅观,渐渐改行汉族执手礼。
3.拜冬礼
清代,每年逢冬至日,家家户户都要相互拜贺尊长。无论男女,都要换上新衣互相作揖,拜贺;家家幼小都要向尊长行跪拜。
4.利是礼
“利是”,俗称“红包”或“封包”,包内裹着银钱。这种“利是”包用于春节贺岁,相见互送吉利;还用于婚嫁时的聘礼或赏物。清末,开始出现的“利是封”,印制十分精美,红纸上印有金字或图案。相见送以“利是封包”,不仅体面,而且显得特别吉利。
5.行乞礼
乞丐之间相见,亦要按“礼”行事。乞丐多居破庙,新来的乞丐不得随便闯入,若想入伙,便要按“礼”行事。陕西韩城一带的行乞礼为先把打狗棍和布褡裢放在门外,点燃一袋烟后,手捧烟袋进门,说:“各位老少请!”乞丐头发问,新乞丐要规矩回答圆满后,乞丐头才会允许新乞丐入伙,并给他规定休息处。否则,将被赶走。
清代皇家为何挂白色春联
文/杜雨
如今一进沈阳故宫的大清门就可以看到,朱红的门扇上挂着硕大的“将军门神”,而大门两侧的对联是白底黑字,也是采用挂的方法,和我们现在贴的对联大不一样。
对于清代皇宫对联不用红色而用白色,专家解释这一点源于满族特有对色彩的偏好,主要与满族早期狩猎经验有关。
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说,满族早期有一个风俗叫尚白贱红,就是说崇尚白的颜色不愿意用红的颜色,为什么呢?因为早期满族是狩猎民族,白色是雪的颜色,很崇拜雪的颜色,红的颜色对猎人来说是一个不好的颜色,在森林里面或者雪原里面红的颜色是最容易受到野兽攻击的颜色,所以猎人一般不穿红衣服。
满族的先辈认为白色是吉利的颜色,但随着受汉文化影响的不断深入,满族的平民百姓想法首先转变了,满族平民百姓开始贴红色对联了,而白色对联渐渐成为清代皇宫的专用色。
至于对联采用挂的方式,佟悦介绍,这样不仅用起来干净,而且如果保存得法的话,可以多次使用。像目前摆放在沈阳故宫的一副皇家对联,就是光绪年间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紫禁城名称由来
文/王晓梅
北京的故宫又称紫禁城,是皇帝、皇后和皇族居住的内城。
【关键词】舞蹈礼仪;文化;民族礼仪;社会功能
舞蹈或某种舞蹈现象为什么得以存在和产生,为什么得以长期发展,首先在于它对人类具有生命意义或社会存在价值,或具有某种社会性功能。古往今来,舞蹈礼仪是宣传教化、陶冶情操的有力手段,让所有舞蹈行为规范系统化,在舞蹈者、观众、社会三者之间体现互相的一种尊重与促进,也让舞蹈这门艺术具备了更多的标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舞蹈礼仪之所以依然处在举足轻重之地位,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其二,自身独特的社会功能,从而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且在参与人员身上发挥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一、舞蹈、礼仪、社会
(一)舞蹈与礼仪礼仪是人们在社交活动需要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舞蹈是一种以肢体动作作为交流语言,结合多种艺术塑造人物、诠释情感的表演艺术形式。和人们平日生活中的礼仪相差无几,舞蹈礼仪的目的是让舞蹈变得标准化、体系化与典型化,例如各类舞蹈场合的穿着要求,不同舞种间的交流方式,如果想融入其中,并享受不同文化习俗的乐趣,就请遵守相应的礼仪规范。掌握舞蹈中的礼仪文化不仅仅体现舞者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并且其象征着不同舞种相对应的本土文化特征。具有了舞蹈礼仪的规范,才能营造出合理合适的舞会氛围;才能让人们沉浸在舞蹈当中,领悟舞蹈优雅表面之下涌动着的精髓,精准展现出舞蹈的情感,感受舞蹈的生命力;才能避免在舞蹈中产生不经意间侵犯他人的情况,进而相互尊敬。
(二)舞蹈礼仪与社会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中,为了让彼此间的交往能够顺利开展,不得不重视礼仪。交往中,博得对方喜爱与信赖的第一步就是要懂礼节、讲礼仪。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结下良好的情谊。舞蹈艺术的物质载体是人,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更加直观性地展现出人的内心思想与精神情感,透过舞蹈礼仪,可以感受到一个民族的风格气质和精神信仰。自舞蹈诞生于婴儿时期起,就有了礼仪加以规范,对于舞蹈来说,“礼仪”似乎已经渗入舞蹈本体,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周王朝统治者制立了一套严明的制度——“制礼作乐”,以“礼”来区分等级贵贱,以“乐”来协调人际关系。为何将“礼”与“乐”联系在一起?“礼”是包括了仁、义、礼、智、信等在内的一种伦理道德规范,而中国封建时代的宗法血缘制度正是其摇篮。宗法血缘制的特点及成功之处就在于其情感性,将“礼”渗透其中,使得伦理规范的强制性被一种“人情味”所笼罩,人们的种种“发乎情”的行为,都在一种不言中“止乎礼”。由上文可知,“乐”亦是充斥着“情感性”,因此,“礼”与“乐”的并肩而行,似乎如虎添翼,使得人们在受到“礼”的规范下,甘心沉溺于内心的情感圣地,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有序、等级严明。综上可知,舞蹈礼仪与社会有着紧密的关联,加之其对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舞蹈礼仪的社会功能使其一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
二、舞蹈礼仪的社会功能
(一)规范形体、提升形象如今,每个人都置身于这张社交大网里,社交犹如空气般无所不在。人的外在形象,举手投足间都会对双方之间的交往产生微妙或显著的影响。舞蹈的最初目的,就是借助舞蹈严谨的礼仪程式来规范身体姿态,展现出优雅的风度,高尚的修养,使受众群体把感悟延伸到在社会生活中,对人对事都能以礼相待,从而获取愉悦的情感,达到社会和谐。所以,无论是为了自身形象还是出于国家形象的考虑,舞者都应当加强礼仪规范的学习。
(二)发扬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建设中国自古以来就被世人尊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的礼仪文化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它的积淀在社会中展现出独特且耀眼的光芒,舞蹈礼仪的出现就是充当着对这一文化继承的角色。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第一,礼仪与舞蹈的结合,历史篇章被重新翻开,一些民族独有的传统舞蹈文化在消失的边缘被救回,在舞蹈工作人员与其他专业学者跨学科调查的分析下,挖掘出被世人所遗忘、遗漏的礼仪文化;第二,正是因为有舞蹈礼仪的存在,舞者能在一些演出、比赛的活动中尊重舞蹈组织的规定,尊重对手,从而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与民族文化素质。
(三)展开和谐互动,促进人际关系“讲礼仪”一直是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所信奉的圭臬之一。汉代是我国古代乐舞发展兴盛繁荣的时期,“倡优伎乐列乎深堂”,在这样的环境中,汉代的豪门贵族亦加入舞蹈的行列中,歌舞自娱便成了汉代宫廷与豪门贵族的日常活动之一。“以舞相属”便是汉代风行的一种自娱舞蹈之一,是一种带游戏性质的礼节舞蹈,类似于宴饮聚会中传酒令或诗令的游戏。它是在一人自舞——相属他人——他人继舞为报——相属另一人这样的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体现舞蹈礼仪与人际关系。《后汉书》中,“酒酣,智起舞属邕,邕不为报……智诟邕曰:‘徒敢轻我!’邕拂衣而去。”可见,“以舞相属”的目的不在跳舞本身,而是要通过这种舞蹈来审视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优劣好坏。在这样一种互动的舞蹈礼仪活动中,可以使个体感受到与群体联系的一种安全感,并且建立礼尚往来、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舞蹈礼仪作为礼仪的一种,在人际关系中无疑起到了剂的作用,使得人们在舞蹈中既能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又能借舞达礼、借礼传情,在以礼相待与舞蹈娱人的共同作用下促进人际交往。
三、舞蹈礼仪的文化性体现
追根求源,之所以具有这些独特的社会功能是因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下面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来阐述舞蹈礼仪文化性在社会中的体现。
(一)不同的时期,呈现舞蹈礼仪的文化性众所周知,文化具有时代性,固然,舞蹈礼仪也拥有着深厚的时代特征,处在不同的时代,舞蹈礼仪所凸显的侧重点也就不同。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而使得人们认知不足,对大自然产生畏惧,幻想通过巫术祭祀达到目的,而后发展出的远古氏族乐舞,其动作厚重古朴,体现着原始宗教的巫术礼仪文化。改革开放时期,舞蹈的礼仪逐渐多样化,把中西方元素融入一体,并且对舞蹈动作、服饰等各方面进行精雕细琢,让人目不暇接,舞蹈礼仪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新颖的服装类型、打破成规的舞蹈动作,相互吸收、交融的文化是当时文化背景最好的诠释。
(二)不同的地域,诠释舞蹈礼仪的文化性世界上共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带有各自特色的舞蹈礼仪文化特征。在礼仪方面尤为突出的是西方芭蕾舞,它以开、绷、直、立为技术原则,是塑造个人礼仪形象形体美的核心点;以典雅、和谐、流畅为审美原则,在芭蕾舞中常常见到优雅礼仪性的肢体动作,如男女生表演之间的互动,开始结尾的造型等,这些元素都是西方礼仪文化的重要体现。芭蕾舞在欧洲跨越封建与资本主义社会过程中,它高贵的气质和统治阶级的礼仪形态与当时的社会意识融合在一起,舞蹈礼仪与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舞蹈礼仪中的文化性得以充分体现。
(三)不同的历史背景,体现舞蹈礼仪的文化性中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各不相同,而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往往孕育着不同的舞蹈礼仪。西南边陲的部落民族与北部边远的游牧民族的舞蹈礼仪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傣族舞蹈风格温婉柔和,婀娜多姿,具代表性的孔雀舞充分反映着民族的性格,像水一样柔软,轻快婉转;蒙古族的摔跤舞属于男性舞蹈,是勇敢、实力、荣誉的象征,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们的开朗豁达和豪放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