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思想

经济思想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伦理思想

可以说,在关于经济人的理论中,功利主义思想包括了,自由、平等、效率和自由放任的思想,这是近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遗产。而当代西方的经济伦理思想又主要是在上述思想的社会实际运用过程的矛盾冲突中发展和衍变的。具体地说,在当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中,表现出以下突出的矛盾。

(一)经济人假设的立论基础——“利己”与“利他”、“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的矛盾

经济人假设的历史背景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文明的出现。这一假设首先肯定了两个伦理前提:一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正义性,因而肯定人们遵守这一制度是所谓理性的表现。二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合理性、正义性,因而肯定人们在道义上追求自身满足的天性。

在古典经济学那里,“经济人”假设下的“利己”准则与“利他”,个体效用最大化与社会整体效用最大化是统一的。到了二十世纪,人们开始对经济人出于自私的利益最大化追求问题提出质疑。反对者认为,追求最大利润这一假定既不符合实际,也不可能实现。1947年,西蒙在《管理行为》中对经济人的假设提出更强烈的批评,他认为,与其说经济人的自私出发点和理性规定是人们真实行为的写照,还不如说它只是“具有很大的智慧和美学魅力”(注:[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杨砾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18页。)的形而上玄想。

自从七十年代琼·罗宾逊宣布“第二次经济学危机”以来,在重建经济学基础的争论中,经济人的立论问题又引起人们的关注。保罗·斯诺维克(PaulSlovic)和萨拉·利切坦斯泰因(SarahLichtenstenion),通过“偏好颠倒”(perferencereversals)企图证明即使在最简单的人类行为中,也不存在任何最优原则。尼尔森和温特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阿马蒂亚·森则在八十年代指出,如果重新考察亚当·斯密讲述的屠夫和面包师的故事,就发现古典经济学从未单独把自利作为经济人的立论假设,他说:“亚当·斯密恰恰明确地站到了另外一边,他并没有满足于把经济拯救建立在某种单一的动机之上。”(注:[印度]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王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8页。)

由经济人的争论还衍生了制度经济学关于人们接受经济伦理规范的个人主义或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基础的争论。所谓方法论个人主义,是指人类个体行为是社会行为的前提和出发点,所有社会或集体现象,诸如制度,都有待内生制度和制度变迁。与此相对照,整体主义关注对个人行为发生的社会影响。个人被看成社会化的人,已经将自己身处其中的社会规范和价值内生化。整体主义者集中考察社会“力量”(制度、社会惯例)如何制约个人行为。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将个人行为摆在第一位,而后者认为社会或制度整体高于一切。

尽管波普尔通常被看作是个人主义者,尽管他对整体主义的其他方面也有批评,但他仍指出,“社会群体大于其成员的单纯加总,也大于其任何成员任何时刻存在的诸多个人关系的简单总和……成员的个性可能对群体的历史和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但这并不妨碍群体有它自己的历史和结构。也不妨碍该群体对其成员的个性产生强烈影响。”(注:[美]马尔科姆·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陈建波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5页。)这种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的争论是十分激烈的,塔尔科特·帕森斯声称:“个人主义者”“要么根本不承认,要么从未公正对待过”下列事实,即经济行为发生“在一整套规则框架之内,不依赖于签约各方直接的个人动机。”(注:[美]马尔科姆·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陈建波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而海萨尼则反驳道,帕森斯的立场意味着“放弃根据个人目标和社会个体成员的利益来解释这些社会规范自身存在的任何可能。”(注:[美]马尔科姆·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陈建波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当然,这种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区别也不是绝对的,布坎南曾说:“在作为一种推导出社会组织原则的方法的个体主义与作为这种组织的一个描述性特征的集体主义之间,不存在任何逻辑上的不一致。……给定一些有关人类行为模式的基础性假设,以及一种特定的道德伦理立场,即可以根据个人选择的计算而将集体主义的政治经济秩序理性化。”(注:[美]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陈光金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8页。)

全文阅读

经济发展思想

摘要: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而人类却产生了盲目乐观的情绪,好像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经济也在盲目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后果也日趋严重,全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研究我国现今的经济形势,分析经济发展与社会和生态的关系,寻求一条相互协调的发展道路--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

引言:所谓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社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全文阅读

新经济思想管理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内,边际收益递减是其最基本的假设之一,它是指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时,连续增加一单位某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所引起的产出量的增量出现递减的趋势。但是,收益递减规律的实现不是无条件的,其中技术不变性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而现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所创造出的新的产品和服务正改变着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依赖稀缺的物质资源的生产逐渐转变为依赖技术的生产。与过去两百年中技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相比,今天的技术变革对经济的影响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也使经济逐渐分裂成两部分:传统经济和知识经济。技术这种快速、连续的变化使收益递减规律的前提假设——技术不变失去了现实的意义。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古典经济理论在解释当今日新月异的企业竞争格局演变尤其是网络时代的竞争态势时已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关于收益递增的研究日渐增多,从保罗•罗默应用收益递增解释长期的经济增长到克鲁格曼关于收益递增条件下产业选址问题的论述,直到布莱恩•阿瑟对于收益递增的一般特征的分析,经济学家正越来越多地用收益递增解释新古典理论处理不了的经济问题。

一、布莱恩•阿瑟的正反馈机制

传统经济学是建立在静态的均衡分析基础之上,以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为假设前提。依据一般经济理论,均衡意味着“最优”,即对资源的最优利用与分配。在此框架下,经济运行被描述成线性的、静态的、确定的、简单的和可逆的。也就是说,在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经济系统最终会达到可预见的均衡。布莱恩•阿瑟研究的是在报酬递增自然而然出现的情况下,经济学上资源使用和分配的动态性问题,报酬递增显示出经济中有许多可能的均衡点。他把报酬递增规律发生作用的这一过程概况为“正反馈机制”或“自增强机制”,它会放大微小的经济变化的效果,结果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比如计算机产品的兼容性至关重要,某一种特定型号的产品兼容程度越高,其价值就越高,消费者也倾向于购买同型号的兼容产品,以便获得“网络外部性”带来的种种好处。而消费者一旦采用该产品或技术,该产品或技术就会成为市场上的实际参照标准,因而该产品就能逐渐占据整个市场,这种最先被采纳的技术在市场上会被最有效地采用和不断改善,最终会垄断该市场,并且一般会被沿用至今。

传统的报酬递减指出经济中只有一个均衡点,但正反馈却显示出经济中有许多可能的均衡点,没有一种机制能保证在正反馈经济中,从诸多可能结果中挑选出来的结果一定是“最优结果”。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计算机键盘字母的排列形式是全球统一标准的,左上角字母的顺序是QWERTY等,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后发现这并不是效率最高的一种排列方式,如果按DVORAK来排列打字速度可提高10~30%。但是,在QWERTY排列已经普及到世界每一个角落而成为人们认同的事实上的标准后,谁还有能力改变这一既定的标准?因此,布莱恩•阿瑟的正反馈机制告诉我们时间领先战略似乎成了未来的竞争战略,理论上的最优标准并不是企业决策的关键,只有抢先让市场认定的事实标准才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必然产生优胜劣汰的正反馈效应,其实,这种正反馈机制在生物进化理论、化学动力学等中早已做过大量研究。生物进化论告诉我们,由于正反馈机制的存在,多个物种在争夺同种有限资源时,如果其它物种缺乏适应能力的话,占优的那个物种必然会逐渐地迫使其它物种趋于灭亡。目前,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市场的信息与物质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致使经济现象中的正反馈机制日益强化。正反馈的一个突出表现是资源向有利的方向集中,即产生垄断。在正反馈循环中,使用某种技术的人越多,技术越能得到改进,公司就越能获得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技术的经验。如果一种技术仅仅因幸运而在市场上领先,由于正反馈的强化作用,其发展就可能被加速而垄断市场。例如,在70年代初期,日本汽车制造商开始在美国大量销售小型汽车,由于日本占有了市场而又没有遭到底特律的强烈反对,日本的工程师和生产工人获得了经验,其汽车产量继续上升而成本下降,这些因素与增长的销售网一起使日本车在美国的市场份额迅速提高;结果是,工人的经验更丰富,汽车成本更低,质量更好。在底特律决定认真对付之前,这种正反馈循环已经使日本公司几乎完全占领了小型车市场。又如,美国政府在进行核电站计划时,选择了轻水反应堆这种技术,锁定了该行业的发展路径。

以上所说的当产品或技术对市场份额呈现出报酬递增时,市场可能会变得不稳定,这一产品或技术最终能够取得支配地位从而将其它产品或技术驱逐出去,但这些假设都不存在战略操纵。因此布莱恩•阿瑟还研究了报酬递增下的战略性市场定价问题。他通过模型研究表明定价是削弱市场的自然不稳定性还是反而加强了不稳定性取决于厂商的时间偏好率。正反馈效应与贴现率有很重要的联系,若贴现率高,拥有很大市场份额的厂商会很快失去份额,抑制正反馈效应,从而稳定了市场;若贴现率低,生产者利用定价策略保持垄断地位,放大自增强现象,加大了正反馈的优势作用。

二、布莱恩•阿瑟的历史事件锁定论

在报酬递减情况下,静态分析就足够了,结果对进行选择的序列来说时唯一的,对过程中发生的小事件也时不敏感的。报酬递增下的分配问题会展示出多态均衡和可能的无效率,当存在几种可能的长期结果时,一种分配结果随时间的流逝最终被小而偶然的事件所选中,经济的后期发展很大程度上也许就取决于历史上的“小事件”。布莱恩•阿瑟假设,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技术在市场上同时竞争以获得市场份额时,一些无意义的事件或偶然的机会可能会决定最终谁会被率先采用。一旦这种技术被采用,它就会比其它竞争对手获得更多的改善机会,进而能进一步扩大其市场份额。这样,在偶然情况下被采纳的这种技术在市场上获得“率先使用”优势,并最终锁定其使用者,而其它类似的技术在市场上将逐渐丧失份额,最终被摒弃出市场之外。在报酬递增(或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下,早期的一些“机会”或“历史上偶然事件”的作用通过正反馈机制经常被“放大”,使得一种产品或技术的领先地位在早期就已成型。我们今天所看到或正在使用的产品或技术已深深印上了早期技术的烙印,这些历史上的“机会”或“偶然机会”实际上决定了该产品或技术的发展路径。为了证明“历史事件”的作用,布莱恩•阿瑟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来加以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在报酬递减或不变的情况下,“历史事件”无法改变经济系统运行中的特定规律。因此他认为,我们应从一种动态而不是常规的静态角度去看待此问题,即从报酬递增的角度去分析。他使用模型证明了,随着一些随机发生的经济事件(即偶然出现的历史事件)在技术选择进程中的出现和不断积累,在报酬递增带来的正反馈机制或自强化机制的作用下,会导致经济系统运行中出现多个可能性结果。在这里,“历史事件”或“机会”被解释为这样一种情形或条件:它超出了我们的已有知识范围,我们也无法用自己的方式来预测。它的存在使得与报酬递增有关的市场上资源的使用和分配容易出现多种可能性结果,而且,某一种可能结果一旦出现,往往就会倾向于长期被“锁定”。

全文阅读

论经济思想史在经济学发展中的地位

摘 要:学习和研究经济思想史具有经济学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许多重要功能,这包括更好地理解经济理论的创造过程,更好地体悟经济政策因时因地而制宜的重要性,培养经济学多元主义科学思维,作为思想基因库保留被排斥的经济思想,温故知新,以及直接作为认识世界的理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分析工具等。特别是对于经济学的范式革命来说,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更是居于核心地位,它可以为当前经济学发展中被忽视的重要理论问题特别是经济学革命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来源,并从过去的经济思想中重新获得建设新范式所需要的材料。

关键词:经济思想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范式革命;经济学多元主义

经济思想史是经济科学的基础性学科,但自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相对于经济学其他学科的繁荣而言,经济思想史学科就一直处于衰落的趋势之中。为了振兴该学科,就必须重新认识经济思想史在经济学发展中的作用。本文首先从该学科不断被边缘化的现状入手,提出为什么要重新认识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功用”问题,然后分别探讨该学科在经济学教育和经济学范式革命中的作用,最后则提出:只有经济思想史学科本身做出创新,它才能在经济学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 为什么要重新认识经济思想史学科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过去近三十年的时间中,作为与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处于平等地位的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学科,由于长期受到严重忽视,学科发展状况远不如西方国家,许多高校的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工作几乎陷入停顿状态,例如,除了笔者带领的团队外,我们至今仍没有见到有国内其他学者引用和使用过 2003 年版的英文著作《经济思想史指南》[1]一书中的材料。目前,该学科在全国普遍面临后继乏人的状态,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为例,其学位点在 20 世纪 80 年代是以经济思想史学科申报下来的,但到了 2015 年初,该学科只剩下笔者这样一位年过半百的教师。

在我国,即使是从事经济思想史教学的教师,也几乎没有以该学科为志业的。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思想史学科的状况与我国略有不同。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似乎不断地在增加,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经济思想史学科领域中几个专业期刊的创立,如 1983 年创刊的《经济思想史和方法论研究》、1990 年创刊的《经济思想史杂志》和 1993 年创刊的 《欧洲经济思想史杂志》 以及 《经济思想史》(History of Economic Ideas)杂志;其二,经济思想史学会在国际范围内的成立与扩大,美国经济思想史学会(U.S. History of Economics Society)自 1973 年成立以来就迅速扩张,成员不断增加,欧洲也出现了三个活跃的经济思想史学会,类似的学会也出现在日本和澳大利亚。

[2]但上述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发展都是在大学之外发生的,在大学之内,尤其是在经济学院中,经济思想史学科不断地被边缘化,甚至濒临灭绝的境地。道格拉斯?多德教授指出,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三个必选的“课题领域”:经济理论、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此外,还有自选的两到三个其他领域。但现在呢?经济理论仍然存在,再加上数学;但两个历史学方向已很少要求,也很少开设了。[3]著名经济思想史家马克?布劳格在久负盛名的《经济展望》杂志中的一篇文章中写到,“经济思想史的学习和研究备受主流经济学家的歧视,甚至有时被公开蔑视为嗜古成癖已经不是一个秘密。这种现象并非今天才发生。实际上,过去 30 年以来,提到思想史在现代经济学中所扮演的角色,论者都不禁对此哀叹”。[2]海因茨D. 柯兹在“经济思想史欧洲学会”的 2006 年年会上发表主席讲演时也指出,经济思想史学家已成濒危物种,该学科被边缘化由来已久。

[4]近年来,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突显出经济思想史以及经济史学科在西方经济学界所面临的生存危机:2007 年,澳大利亚国家统计局拟将这两个学科划归到“历史、考古学、宗教和哲学”分类中,由于遭到经济思想史学家的激烈反对,这种从经济学分类中试图移除掉这两个学科的动议才未落到实处。但欧盟研究委员会已经将这两个学科归类到“人类过去的历史研究:考古学、历史和记忆”之中;2011年,经过经济思想史家的努力,它们才重新被划归经济学科的分类之中。[5]澳大利亚国家统计局和欧盟研究委员之所以要将经济思想史学科划归到考古学之类的学科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受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有效市场”假说在“思想市场”问题上的支配性影响所致。

全文阅读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经济分析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已经表现出了许多的缺陷和不足,开始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是综合性的发展,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关键。这就对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实现有效的经济管理,必须加强对经济管理方面的改革和更新。本文介绍了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以及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产生的一定影响,分析了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经济管理;影响因素

经济管理思想是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不论是在社会方面还是在企业管理方面,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经济管理思想也会随着发展变化,否则,就会对经济管理和社会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我国的经济管理思想经过了很长的发展时间,不同的时期,经济管理思想也有不同的侧重点,而且经济管理思想的发展和进步都是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一定的阶段,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还是会对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概述

经济管理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概念,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就是在传统社会的经济体制以及社会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管理思想,其主要方面还是对经济的管理。经济管理思想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社会资源的管理和自然资源的管理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也相互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就是对这两个方面的综合管理。经济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农业、企业以及金融业方面,而且当代的经济管理思想的形成,也是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改进和发展。即使是在当代的经济管理思想中,主要内容还是农业、金融行业和企业以及一些现在的经济企业等方面。因此,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经济管理的思想还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体现出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基础性地位。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就像我国的传统文化一样,虽然今天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传统文化的学习还是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对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是我们不能否认的事实。经济的有效管理,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一定的指引,还需要良好的基础支撑,因此,只有实现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有效结合,才能取得有效的发展和进步[1]。今天社会的发展变化很快,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已经表现出了许多的缺陷和不足,但是对今天的经济管理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

全文阅读

管理经济思想下经济法现象分析

一、国家管理经济思想视角下的经济法现象分析

我国经济法在很多方面均是后来居上,其原因何在?主要就是因为,这些现象均是由国家管理经济思想的诠释。随着国家管理经济思想的发展,经济法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并且越来越成熟,国家管理经济思想的不同,导致经济法的内容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进行具体分析的时候,可以将我国及前苏联等转型国家的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比较,以及比较西方国家之间的发展水平,进而明确国家管理经济思想和经济法之间的关系。

(一)我国及前苏联等转型国家的国家管理经济思想以及经济法研究水平与西方国家的比较

通过相关研究表明,西方国家的经济思想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自由放任、国家干预、混合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因为没有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自由放任经济思想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进而出现了凯恩斯主义。在二战之后,尽管新自由主义开始出现,但是凯恩斯主义也没有被全部否认。例如,汉森认为,自19世纪末以来,世界大部分国家经济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而是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化公共经济,进而出现了“公私混合经济”概念。一般而言,混合经济主要就是政府与私人企业并存的一种混合经济体制。当然,大部分西方国家均是以自由放任经济思想为主,国家干预只是一种对自由放任模式的纠正。而我国于前苏联则是另外一种情况。我国以及前苏联等一些有着传统经济的国家,将管理经济当成是国家的一种职责。从这些国家角度分析,国家管理经济不再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而是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国家需要对经济进行全面、合理的管理,国家管理经济思想非常全面。通过我国及前苏联等转型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法研究水平相比可知,经济法体系与研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着国家管理思想,其主要呈现一种正比关系。无论是我国还是前苏联,经济法体系与研究水平均要高于西方发达国家。

(二)西方不同国家管理经济思想以及经济法研究水平的比较

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济思想均是以自由放任为主,辅助以国家干预,但是因为国家干预程度的不同,导致各国之间的经济法研究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西方国家中,美国与英国的经济最为自由。尽管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凯恩斯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自由放任思想,但是,也只是将国家干预当成是一种应对经济危机的策略。德国经济思想的来源主要就是弗莱堡学派,其主要核心内容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其代表人物认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集中计划经济均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理想的经济体系就是自由竞争为主,辅助以国家干预。法国的管理经济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德国管理经济思想的影响,在二战之后,实行了计划经济,并且还掀起了一些国有化高潮。在管理经济思想中,尽管凯恩斯主义、弗莱堡学派均主张实行国家干预,但是前者是一种消极的应对策略,而后者则是一种积极的参与。所以,德国、法国的经济干预要宽于美国、英国,相应的经济法研究水平,尽管均是世界经济法体系的来源,但是德国经济法研究要优于美国经济法研究。日本管理经济思想在美国与欧洲的双重影响,主要介于两者之间,相应的其经济法研究水平也是处在两者之间。尽管日本经济法对国家投资经营法内容有所涉及,但是也是主张反垄断的,其经济法研究水平与体系要比美国发达一些,但是和欧洲国家相比,也存在着一定的落后性。

二、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相关分析可知,经济法水平和管理经济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基本上呈现一种正比关系。自由经济国家对国家管理经济理念有着一定的抵触心理,从其角度出发,认为国家管理经济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也缺少对经济法的相关研究。在国家管理经济理念相对先进的国家,非常热衷研究管理管理经济理念。在进行研究的时候,一定会涉及行政法、民商法等法学,需要进行自主探究,明确其相关联系,进而推动经济法的不断成熟。由此可以看出,在研究经济法的过程中,国家管理经济思想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促进经济法的进一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全文阅读

经济学教学中经济思想渗透分析

【摘要】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强、严谨性高的学科,经济学课程的开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有学者表明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经济思想非常重要,本文在分析经济思想为何要渗透于经济学教学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经济思想渗透于经济学教学中的价值作用进行探究,希望以此为经济学教学的完善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经济学 经济思想 渗透

从国内经济市场来看,特别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想得到有效实现,培养经济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学者经研究表明: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经济思想有助于教学的优化,有助于经济学教学改革进程的推进[1]。鉴于此,本文对“经济学教学中经济思想渗透”进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作用。

一、经济思想为何要渗透于经济学教学中

众所周知,经济市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反而瞬息万变的趋势非常明显。因此,倘若经济学教学内容及方法不能及时更新,则会大大降低教学质量,进而使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受到极大的阻碍。而经济思想注重学生敏锐的洞察力的培养,同时能够及时树立危机意识,显然将其渗透在经济学教学中具备非常显著的优势。基于整体层面分析,本人认为经济思想渗透于经济学教学中是由以下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一)经济市场变化因素

上述已经提到,经济市场瞬息万变,倘若经济学教学方法及内容更新不及时,则教学工作便失去时效性。而经济思想危机意识强烈,渗透于经济学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获取具有时效性的知识,同时掌握解决经济市场危机的方法,显然这对经济学教学的活性的提升是具备推进作用的。

(二)经济学教学自身因素

全文阅读

经济思想在经济学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在各项事业均取得较大进展的社会背景下,经济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信息化与全球化的带动下,加强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在经济学的指导下可帮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要将经济思想逐渐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为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本文就经济思想在经济学教学中的渗透展开简要探讨。

[关键词]经济思想;经济学;教学;渗透;措施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6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1

1 在经济学教学中渗透经济思想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趋势的带动下,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有效开展经济学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适时渗透经济思想也非常必要,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1 适应市场需求的必然途径

教学的实质是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因而加强教学的实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前提。电子商务及国际贸易不断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各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在这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要及时融入新思想,以更好地帮助企业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传统的经济学教学理念无法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加强经济思想的渗透可改善教学现状,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

全文阅读

经济思想在经济学中的渗透

1在经济学教学中渗透经济思想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趋势的带动下,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有效开展经济学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适时渗透经济思想也非常必要,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1适应市场需求的必然途径教学的实质是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因而加强教学的实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前提。电子商务及国际贸易不断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各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在这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要及时融入新思想,以更好地帮助企业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传统的经济学教学理念无法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加强经济思想的渗透可改善教学现状,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

1.2经济学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经济学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培养专业性人才,帮助人们客观分析当前的经济环境,为下阶段的经济活动做准备。虽然当前的高校教学中现代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实际教学质量仍然存在较大不足,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等弊端,导致经济学教学的优势无法有效发挥出来。经济思想的渗透可以很好地改善经济学的教学现状,突破传统的经济学教学。

2经济学教学中的不足

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配合才能实现,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能力、教学设备及教材等都会对教学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1教师自身不足这种不足不仅表现在专业能力上,同时也表现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上。教师自身的专业经验对教学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高效的经济学教学需要教师依据自身经验,全面理解并合理安排教材内容。这就对专业教师提出较高要求。

2.2学生个人意识的影响经济学在高校中比较普遍,其作为一门基础性较强的学科往往无法得到学生的重视,学生仅出于对学分的需求,侧重于对考试技巧的掌握,而在系统性知识与思维的培养中存在较大。

全文阅读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西方经济学阐述

摘要:在中国几千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萌生了许多重要的经济思想。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的许多经济论述、观点堪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经济思想媲美。中国历代商贾的著名代表们更是用自己的经济实践阐述着一个个经济学观点。遗憾的是这些经济学观点疏于理性思维和范式研究,没有形成经济学理论体系。本文试用西方经济学的部分理论阐述中国古代商贾的部分经济观点。

关键字:中国经济思想;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6(c)-0121-02

一、中西经济思想的比较

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在约公元前三世纪虽然发现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存在和作用,并且初步论证了社会分工,但他们却鄙视手工业和商业。中国也是一个中农轻商的国度,经商被人们视为“贱业”。中国古代有“士农工商”四大行业,“商”被排在了最后,甚至有时一提起商人,人们便会想到“无商不奸”、“为富不仁”等贬义词。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和西方古代经济思想中均有“重农轻商”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生财之道有两种:一种是属于家务管理的一部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前者是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这种财富是有限并合乎自然的。后者的目的是增加货币,因而这种财富是无限的,也是违反自然的。而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写道:“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它的意思是根据市上货物的多与少,就知道是贵还是贱。贵的上涨到极度反而要贱了,贱的下跌到极度反而要贵了。贵了就要把它像大粪脏土一样出掉,贱了就要把它像珍珠宝玉一样取进。钱财一定要让它活动、运转、流通如同流水一样。

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亚里士多德还是司马迁都非常重视货币流通的作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