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活动分析论文

经济活动分析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神经网络活动分析论文

摘要经济活动通常表现为复杂的非线性特性,针对这种特性,给出了用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建立经济活动的预测模型的原理和方法,并描述了构筑于神经网络方法之上及其与神经网络方法相结合的先进的模型方法,为刻画复杂的、非确定的或信息不完整的经济活动对象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经济活动预测模型人工神经网络

经济活动诸如商品价格走势、生产活动的产量预测、加工的投入产出分析、工厂的成本控制等方面都是重要的技术经济层面。定量化的经济活动分析是经济学研究的必由之路,而建模是量化分析的基础,这是因为模型为科学分析和质量、成本等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针对经济活动中大多数研究对象都具有的非线性特点,给出了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rveNetwork)模型建立经济活动的预测模型的原理和方法,并描述了神经网络与各种先进的建模方法相结合的模型化方法,为经济活动的分析、预测与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1神经网络模型方法

现实的经济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客观上要求建立非线性模型。传统上使用回归与自回归模型刻画的都是线性关系,难于精确反映因变量的变化规律,也终将影响模型的拟合及预报效果。为揭示隐含于历史记录中的复杂非线性关系必须借助更先进的方法———人工神经网络(ANN)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并行处理、自适应、自组织、联想记忆及源于神经元激活函数的压扁特性的容错和鲁棒性等特点。数学上已经证明,神经网络可以逼近所有函数,这意味着神经网络能逼近那些刻画了样本数据规律的函数,且所考虑的系统表现的函数形式越复杂,神经网络这种特性的作用就越明显。

在各类神经网络模型中,BP(Back-Propagation误差后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是最常用的也是最成熟的模型之一。本质上,BP模型是对样本集进行建模,即建立对应关系RmRn,xk∈Rm,ykRn。数学上,就是一个通过函数逼近拟合曲线/曲面的方法,并将之转化为一个非线性优化问题来求解。

对BP神经网络模型,一般选用三层非循环网络。假设每层有N个处理单元,通常选取连续可微的非线性作用函数如Sigmoid函数f(x)=1/(1+e-x),训练集包括M个样本模式{(xk,yk)}。对第P个训练样本(P=1,2,…,M),单元j的输入总和记为apj,输出记为Opj,则:

全文阅读

国际贸易寻租毕业论文

一、国际贸易学者的DUP活动定义

1.DUP活动的定义。本世纪70年代,许多国际贸易学家进入对寻租的研究领域,极大地拓宽与丰富了寻租理论的学术空间。对国际贸易中寻租活动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成为当时经济学分析的屈指可数的前沿研究课题之一。

尽管有众多国际贸易学家对国际贸易领域的寻租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但只有巴格沃蒂等少数学者系统地给出了此领域中的寻租定义—直接非生产性寻利活动(DirectlyUnproductiveProfit-SeekingActivities,简称DUP活动):“这种活动带来的利润(收入)是直接非生产性的亦即这种活动能产生货币收入,但是这种活动既不会直接产生传统效用函数中包含的商品或劳务,也不会直接产生传统效用函数中包含的中间商品或劳务”(Bhagwati,1982)。

巴格沃蒂等人的DUP活动定义强调,这些活动尽管对个人是有利的,但对全社会来说却是有害的。这一方面造成了经济资源的耗费,另一方面使其结果的社会产出为零,因此它们导致对经济可供量的收缩。

2.DUP活动与寻租活动的概念比较。公共选择学派学者对寻租一词的定义,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寻租一词用来描述这样一种制度背景中的经济行为,在那里,追求满足私利的个人竭力使价值最大化造成了社会浪费而不是社会剩余”(Buchanan,1980)。

“个人的投资事实上既不会提高生产力水平,也不会降低生产力水平,但却会因此而获得特殊地位或垄断权力而提高他的收入,这就是寻租”(Tullock,1980)。

“寻租被定义为通过政府干预获利”(Anderson,Rowley&Tollison,1988)。

全文阅读

经济研究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研究丰富繁荣。在经济研究中,应当注意经济理论与经济对策研究相结合,深入调查,充分论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文章篇幅“长与短”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研究;调查论证;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篇幅

经济学是一门直接为现实经济建设、经济改革和经济生活服务的科学。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经济研究论坛百花齐放,呈现出丰富繁荣的局面。笔者认为,经济研究中有几个问题应当相互结合,不可偏颇。

一、经济理论与经济对策研究

经济理论研究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是对策研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理论的深化,实践就会产生迷惘,对策也就不会对现实 生活产生切实有效的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破为经济实践进一步深化奠 定了基础,创造了契机。经济理论是经济对策的依据,经济对策则是经济理论的 应用。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两者之间的依赖关系是多层次的。层次最深、适应面最广、成果最抽象的是基础理论研究,它所要揭示的是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既包括经济关系演变的规律,也包括经济运行的规律;处于中间层次的是经济制度研究。其目的是探索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同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相适应的经济关系体系和经济运行机制;层次最浅、适应面最窄、成果最具体和效益最直接的是经济对策研究。它的任务是探索一定经济关系体制和一定经济运行机制条件下,由一时一地的特别情况所产生的具体问题的 解决办法。时过境迁,旧的矛盾解决,新的形势又产生新的矛盾,又要寻求新的经济对策。

二、深入调查,掌握资料,充分论证,得出结论

经济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它必须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为研究背景,从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获取思维的材料,从中发现问题,把感性认识经过创造性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科学结论,指导社会活动,为经济发展做出切实的贡献。 在这方面应当避免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没有搜集足够的有关资料或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资料匮乏,从而使论证缺乏力度。只有以翔实的资料为依托,掌握大量的资料才能在论证作者的观点时发挥应有的基石作用,从而得出科学的论断。二是资料多而观点少,对资料缺乏概括分析。学术研究是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的产物,而资料罗列不少,但观点甚少或浅显易见,老生常谈,也就称不上有什么研究探索、学术价值和意义。三是对某一课题的研究现状了解不够,哪些问题已得到解决,解决到什么程度,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知之不够,以至于选题陈旧,研究的问题缺乏深度。

三、篇幅“长”与“短”的问题

全文阅读

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问题初探

摘 要:筒要阐述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毕业生就业难和学科发展研究少现象,进而从学科性质,功能,理论构架,学科领域研究现状等方面分析了该学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认清学科性质、完善学科理论构架、推动学科领域科研工作开展、学科教学和科研功能共同实现的建议。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性质;功能;理论基础;研究

近年来,中国林业得到快速发展。林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林业经济问题比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都更为政府和公众所关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以林业经济活动作为学科的落脚点,理应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毕业生难以觅得与专业一致的工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2006年获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硕士学位毕业之际,本专业15名毕业生,除去3名转为攻读博士学位外,另12名硕士毕业生无一人就业于林业经济管理领域。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但学科发展问题并没有得到国内林业经济管理学术界足够重视,仅有张建国先生等少数学者就学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为了引起国内学术界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关注,分析了该学科的性质、功能、理论构架、研究现状等内容,并较为系统地揭示该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科性质分析

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探索与发展,始于学习苏联,受着计划经济和木材利用思想的影响。经历了逾50年的发展历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科阵容逐步形成,大量专着和学术论文得以发表,然而该学科并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1.1 林业经济管理学作为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职能缺位

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科属性,其研究对象特定,即林业范畴内的经济和管理问题。鉴此,林业生产活动应是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其中森林经营活动显得更为基础。自德国学者福斯特曼(FauBtmarm)于1849年提出的森林最适轮伐期公式以来,国外林业经济学家以此作为研究基础,将森林经营所具有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税费制度、国际贸易等影响因子纳入其中,关注于森林经营活动最优化问题。自建国初至20世纪末,中国长期奉行木头林业,即一味追求林业的木材产出功能,导致了东北国有林区的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若以被主流林业经济学家抛弃的木材永续利用理论(TSM。Timber Sustainable Management)而言,中国森林资源不应演变为当前的资源极度匮乏地步。事实表明,中国林业发展与理论支撑脱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林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缺位,并未成为名符其实的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林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难以在林业中觅得一职。

1.2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作为交叉学科缺乏学科基础

全文阅读

基于教学评价反馈的国际经济教学改革浅议

【摘要】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学教学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本文在分析了国际经济学课程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督导和学生在教学评价中反馈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国际经济 一体化 教学改革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的研究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内容。目前,市场全球一体化、国际生产分割、投资和贸易的自由化正日益把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必需的全部资源、资金和技术,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因此必须进行交流和相互合作。近50年来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又把世界各国的交往推到了一个新阶段。地球上的空间距离“缩短了”,信息的“时间差”也趋于消失。这种局面不仅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条件,而且加快了经济生活的国际化,使世界变得空前开放了。开放的世界使世界各国原有的“一国经济”正在走向“世界经济”,从而形成了“全球相互依赖”的经济格局。实践的不断发展正使得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开始关注各种各样的国际经济现象,国际经济学教学的重要性也日益提升。由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索行之有效的国际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对于塑造学生运用国际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提升其理论素养,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综合性应用人才,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基本特点

1、课程的理论体系涵盖面宽广。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国际贸易部分涉及到贸易利益、贸易结构、贸易保护、贸易收支、资本跨国流动、生产要素流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的内容;金融部分涉及到了国际收支、汇率决定、汇率政策、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政策协调等方面的内容。它们各自都有独立的理论体系,但在理论假设、理论推导、结论之中又隐含着时间上、逻辑上的关联。从教学内容的分量来说,教学的任务量较大,需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有详有略;在教学层次上,应有效地与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形成立体的层次性以及互补性。

2、与一般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相同。国际经济学理论在分析上分为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两种。前者主要针对某一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现象,提供理论分析框架,旨在解释诸如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贸易形态的决定、贸易政策措施对国内经济活动的影响等问题;后者则就某一与贸易金融有关的现象,进行价值判断,即说明其好坏,例如就一国贸易金融政策的制定提出依据。在分析框架上,各种理论模型往往以两国、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为主,主要是满足几何形式或者图示方法讲解的需要。这种二维图示的方法优点在于直观明了,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论证过程也较为严密。但其缺点也较为明显,即经济模型不得不加以简化,且限定在二维范围内。

3、国际经济学课程理论较抽象,要求有一定的数学功底。这门课程的很多理论,涉及到一定量的数学推导和二维图形分析,但都是基于一定高等数学功底为基础的。特别是古典贸易理论均衡价格的推导、特定要素模型收入分配分析、国际生产方式选择、国际资本流动、汇率的货币分析等核心理论,对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论授课之初,对于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温习,对于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尤其要求进行课前的预习,对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做到心中有底,并做好相关的准备。

二、以往教学评价中反馈出来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全文阅读

对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写作通病的诊治

【摘 要】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是经济活动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文种,而写好这一文种的关键是“分析”,它决定了一篇分析报告质量的高低。而“分析”也是作者在写作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难点,很多人在写作时容易犯缺“分析”的毛病。本文就这一易犯通病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写作 通病 诊治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是以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各种经济核算资料和调查研究情况为基础,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探讨经济规律,评价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改进方法,反映经济活动分析结果的书面材料。它是对已经发生过的经济过程进行剖析,总结经验和规律。它的主要作用表现为:第一,可以为经济管理部门了解有关经济活动情况提供方便,使他们能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有效地引导和规范经济活动。第二,可以帮助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情况,使他们能及时肯定成绩、发现问题,进而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第三,可以为财政、金融、税务、工商等管理部门以及经济科学研究人员提供信息资料,使他们能够了解企业经济活动情况,以便加强管理,深化研究。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与经济工作总结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以有关方针政策为依据,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调查材料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探讨事物规律,从而用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很多差异,一般的经济总结更侧重于把经济工作的现实情况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常采用概括和抽象的方法,概括出经济工作中的一般规律。而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则通过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以数据、指标为核心进行思考,评价经济活动的成败、得失,主要以数量的增减为依据,较多采用具体分析的方法,避免抽象笼统。可以说,工作总结侧重于定性的分析,经济活动分析则侧重于定量分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经济活动分析报告不是简单的数据材料的综合陈述,而是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的结果。写好这一文种的关键是“分析”。能否运用数据材料和有关情况进行科学和深入的“分析”,是能否得出正确结论的关键。它决定了一篇经济活动分析报告质量的高低。因此,在掌握了丰富的数据材料之后,恰当地运用各种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是写作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重点,也是写好经济活动分析报告需要解决的一个难点问题。尽管这一认识在写作同行中已经达成共识,大家也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有效探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在写作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时,缺乏“分析”的现象还是成为许多人常犯的毛病。比如,有的在报告中只是堆砌一些经济现象,没有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这是一种缺乏“分析”的表现;有的虽然做了一些分析,但分析不够深入,浅尝辄止;有的在分析时缺乏逻辑性,材料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能体现出来,要么没有主从关系,要么没有推理过程等。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写作中这些问题的存在,本人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有些作者在写作时对分析对象不明确,没有针对性;其次,作者在写作中思路不清晰,对经济活动情况不熟悉,不懂得科学的分析方法,因而不能把数据与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从而造成材料与分析相分离的情况;第三,作者不能把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情况与整个经济环境结合起来分析经济现象,只见局部不见全局,只见个别事实不见经济活动规律等等。

针对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写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诊治方法,与同行商讨。

1 关键要确定一个明确的分析对象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是经济活动分析报告一个显著地特点。这一特点是确保经济活动分析信息价值的前提条件。一个企业,产品生产的环节有很多,销售的渠道和方法也多种多样,不论是在生产环节,还是销售环节,都有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一篇经济活动分析报告,不可能分析生产方面的所有问题,也不可能分析所有销售方面问题,不能面面俱到;必须分清主次,突出分析重点。如在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中,我们是要分析生产中完不成计划指标的原因呢?还是分析产品滞销的原因?是分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呢?还是分析销售环节中的成本问题?抓住一个主题,明确自己要分析什么,在分析主题明确的前提下,紧紧围绕所确定的分析主题,从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有的放矢地对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找到影响分析对象的关键性问题和关键因素,发现经济活动的发展规律。这样才有可能把分析报告写深、写透,并能提出有预见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全文阅读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文献综述

摘要:早在两百多年前,亚当・斯密在阐述劳动分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候就突出强调了规模报酬递增的重要性,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在主流经济学框架中对规模报酬递增现象进行研究的文献为数甚少。报酬递增是新贸易理论的一大支柱性假设。规模报酬递增为国际贸易直接提供了基础,可以带动经济增长,促进贸易及获得贸易利益,因此时研究规模经济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规模报酬递增;新贸易理论;贸易利益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019-02

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乃至斯密理论的继承者阿林・杨格,都从分工角度对市场与经济规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马歇尔是第一个重视并较为系统地研究规模经济问题的经济学家。自他之后,对规模经济的研究转而采用边际分析的方法。新贸易理论的规模报酬递增的假设・既贴近现实又很好地解释了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贸易现象。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与艾瀚南(Help-mall Elhanan)合著的《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1985)一书中提出了规模经济贸易学说。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Romer(1986)的开创性研究复兴了主流经济学对对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的分析。从此,经济学家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论证是否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去探求规模报酬递增的源泉・去分析规模报酬递增的影响。

1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论证

数十年来主流经济学家运用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的存在,他们利用各层面的相关数据说明了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活动中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

Davis和Weinstein(1998)通过估计13个OECD国家的支出变化与产出变化之间的关系来检验是否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现象。他们估计出来的产出需求弹性为l_6,因此推断出存在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Head和Rise(2001)利用美国和加拿大的总量数据对Krugman(1980)的规模收益递增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也表明,从整体看,这两个国家的生产活动具有较为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特征。

至于企业内部是否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由于企业层次上的微观数据很难获得,所以这方面的文献非常少见。但最令人瞩目的就是Lucas(1993)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工产品生产中的规模经济效应研究。根据Lucas(1993)提供的分析结果。自由舰的累计总产量每翻一番,生产一艘自由舰所需的时间就会下降12%~24%。同时,在生产胜利舰、护航舰和坦克的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

全文阅读

财务经济分析理论框架探讨

摘要:财务经济分析作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实用的,实际应用最普遍的学科,当然其在实践的时候人们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与此同时,对于财务经济的理论探讨却呈现出一种边缘化的趋势。其边缘化的主要原因是财务经济分析理论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不合理。本文将从财务经济分析的基本原则、基本假设等方面,深入的讨论进行财务经济分析的理论结构的研究,研究其内容和其目的。

关键词:财务 经济分析 基本目标 基本假设 基本原则

首先,我们要对财务经济进行分析,要抓住其起点、中心,其起点和中心分别为:核算经济信息,对财务的资金和财务的能力进行分析;同时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要素进行客观的评价,以此来评价企业过往的经营业绩,对目前的财务情况和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评估和预测,使有些决策能够顺利实施。财务经济分析学科概念从提出到现在,虽然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理论上并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最重要的原因是缺少金融经济分析理论。

一、建立财务经济分析框架必要性

长期以来,不管是从最开始的经济活动分析道财务分析,还是到现在的财务经济分析,人们都始终关注着财务分析情况,同时,相当部分的专家门也一直在对其探究。例如,张先治教授总结出财务分析具有边缘性和独立性的特点,樊行建教授则是财务经济分析的创始人,这些事例都说明了人们对财务经济的重视度。但是如果想要更好地解决财务分析在实践中的运用,一个明确的财务分析框架结构是必不可少的,也有过很多文献对其也都进行过一系列的探讨。虽然也有过很多文献对其进行了一些讨论,但仍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传统的教学实践一直沿用“四要素”:偿债能力,资产运营,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框架,框架结构内容窄,层次低,不能达到现实中分析主体的需求,与此同时,在理论上也会有更多的误解,所以,对财务分析进行重新的构建是财务分析学科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离不开实践,而且是必须从实践的基础上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财务经济分析的基本原则

(一)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的原则是:要求主体对某一行为事件发生需要的成本必须小于这一行为事件所产生的效益。假设把主体事件的财务分析当做经济活动,这就意味着主体进行的财务经济分析所产生的成本必须小于效益。站在信息论的角度来进行财务经济分析,这就是第二次信息加工过程,因此主体对信息再加工的成本就要算作是财务经济分析的成本,如果进行第二次信息加工实现了超额收益,而这收益就算作是经济分析产生的收益。这里所说的超额收益指的是在财务经济分析的基础上或者不进行财务分析是决策之前所产生的收益差。除此之外,财务经济分析的成本效益原则对其主体在进行财务经济分析的时候有如下要求:一是只有一个会计期间,如信息处理成本和超额收益,只要信息处理成本低于超额收益,进行财务经济分析主要的经济分析是可行的,否则是不可行的;二是。与若干个会计期间相关的信息处理成本和超额收益,只要信息处理的现值成本低于超额收益的现值,主要财务经济分析的经济分析是可行的,否则是不可行的。

全文阅读

信用利益研究综述

摘要: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信用经济时代,经济学的研究也进入了“现代”发展阶段。然而,信用利益作为经济利益体系中新界定的范畴,对其进行专门性论述的文献极为稀少。为此,本文将在研究国内外目前在“利益”及“信用”两个领域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尝试将纷繁芜杂的各种信用活动整合在经济利益这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内,希望借此能够提升信用理论的研究高度,同时为我国信用利益的实践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

关键词:信用 利益 信用利益

现代市场经济已经发展为信用经济。然而,对于信用交易活动的研究则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对于利益、经济利益的研究所跨越的历史则更长。本文将就国内外目前在上述两个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总结。在依次分析国外研究状况和国内研究状况的基础上,完成最后的总结。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利益理论研究

新古典经济学是目前西方的主流经济学,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已经逐渐成为所有经济理论研究预设的前提,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已经对象化为对个人效用、厂商利润及国家福利的最大值求解。而把经济利益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在对经济利益本质与规律的研究和揭示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进展。

相反,正在流行的“利益集团理论”尽管属非主流经济学,但体现的却是对经济利益更为直接的研究。利益集团是“因兴趣或利益而联系在一起,并意识到这些共同利益的人的组合”。在制度经济学看来,“利益集团的压力在结构变革中起了重要作用”。集团之间通过相互博弈实现利益的重新分配,并导致经济结构和制度的重大变迁。该理论研究表明利益集团所代表的群体利益己超越集团内每个私人的利益。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同样把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应用到经济贸易研究领域中,在延续斯密、李嘉图在贸易利益方面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借用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等分析工具,构建各类数学模型,继承新古典“最优”与“均衡”的核心理论,阐明了贸易国获取贸易利益的手段以及贸易利益最大化的方法。

在奥塔.锡克《经济一利益—政治》著作中,他认为:“人们的需要和利益是经济活动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和客观决定的动力。” “一定的需要或爱好形成人们的利益。利益是以特别强烈地和比较持久地满足一定需要为目的的。这些需要是:物质需要、对活动和关系的需要和文化的需要。”客观地讲,奥塔.锡克对需要与利益关系的认识是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的,但是他对利益概念的界定有失偏颇。他仅仅描述了人与自然客体对象的关系,而没有看到需要的满足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过程才能实现。强调了利益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利益的社会属性。

全文阅读

西方经济学原理及研究方法探讨

摘要:文字笔者简单概述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借鉴的关键点,包括: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经济学的研究规范、以若干基本理论为纲、长期演变的过程。并深入探讨了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与实验、文献研究和个人探索、理论模型、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数学方法。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借鉴参考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0506-00000114-0102

当前国内许多经济学者和经济工作者掀起了一股齐力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大浪潮,其目的:一方面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建设中有所参考;另外也可在国内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中有所借鉴。笔者此次探讨也即为研究西方经济学,即为能够有效吸取其有用成分,选择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价值核心来进行借鉴和学习。并在以后的经济工作中,做好指导作用。

一、简单概述

“西方经济学” 指西方国家不同时期所呈现的主流经济学,当前“西方经济学”特指为美国经济学说以及相关研究教材。它是西方国家经济学者对其国家市场的经济运营方式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所做出的一种理论概括。并历经200多年的深入讨论和探索,使经济学的研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基础理论体系和基本规范。“西方经济学”目前是西方各国家在制定其经济政策中最基础最根本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西方经济学众多分支学科当中的理论基础。但这一成熟的西方经济理论基础,同时也存在着资产阶级形态意识的说教,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予以识别。从而有效吸取其有用的成分,舍弃其资本主义宣教的内容。目前国内经济学家早已将其形成了共识。其不同的认识方面为“西方经济学”到底在哪些层次或哪些方面上可以为我国经济体制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从发展我国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笔者以为,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一)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经济学中的逻辑起点在西方经济学理论展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时现时隐贯彻始终。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应以个人为起点,个人是最基础的单元同时也是研究经济的基础和根本,个人形成了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决策单位。任何的经济活动也均是由个人进行发动的,其经济活动后果也将由个人进行全权负责。因此个人对他所参与的经济活动能够达到的经济目的以及他所想要的预期效果最清楚。所以,个人自己的选择应是他自我看来最优化的抉择。由此得出,个人也就是组成经济活动的最佳单位。经济学的本身也即是一门抉择性学科,因此经济学必须将决策者、选择者个人作为经济学逻辑的基本起点。这一点在国内经济学中也应注意。国内提出过公有制起点说,企业起点说等,但这些起点均离不开个人。因此中国经济学也应以人作为最基础的逻辑起点。因此经济学的研究必须以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物的关系为主。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