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产业发展

经济产业发展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产业经济发展

一、武汉市生产业发展总体状况

(一)武汉市生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武汉市是中国传统的工业制造业发展重地,在工业制造业发展的同时,与之具有双向互动关系的生产业也随之兴起。总的说来,武汉市生产业的发展状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生产业的规模逐步扩大。2006年武汉市国民生产总值为2590.76亿元,其中服务业增加值为1279.1亿元,而生产业的增加值达583.53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2.5%,比2003年的21.8%增加了0.7个百分点,2006年生产业的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5.6%,比2003年增加了2.8%。近几年武汉市生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主要的生产业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在当年服务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呈现出上升趋势。

第二,生产业的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交通运输业、仓储邮政业等行业发展放慢,而信息服务业、软件业、金融保险业等新兴的生产业发展较快,特别是信息服务业,在得到政策扶持之后,已经成为生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2006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的增加值为84.57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106.6%。

第三,生产业的就业人数明显增加。从1994年起,武汉市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就一直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资金密集行业在服务业中并存,这一现象同样存在于生产业之中,因此,近几年生产业的就业人数明显增加,2006年末武汉市生产业的在岗职工人数39.12万人,比2003年增加了5.36万人。

(二)生产业的分类及统计标准

生产业,又可称作“中间投入服务业”,也就是市场化的非最终消费服务。在生产业中虽然并不涉及直接的物质生产,但同样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由于学者研究方向的不同,对生产业的分类概括也有区别。西方学者比较认同的分类方法认为,生产业主要指以信息加工和处理为主要任务的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管理、会计等。而香港地区生产业的内容归纳起来包括:(1)专业服务: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组装与构造、工程、测量等;(2)信息和中介服务:电讯、电影、广告与市场研究、信息技术服务、出版业等;(3)金融保险服务:银行、保安、保险、风险投资、债务市场、基金管理等;(4)贸易相关服务:会展、进出口贸易、航空运输、海上运输、快件、仲裁与调解等。按照联合国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一般认为生产业大致包括五个方面: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本文在考虑国际分类标准的情况下,结合中国及武汉市的实际情况,认为生产业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流通服务业、商务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以及科技服务业,具体包括以下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以及科技教育产业。

全文阅读

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措施

摘要:新时期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强化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经济的大力发展可以促使农业经济效益实现最大程度的提高,还可以正确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最后促使农业产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次研究立足于新时期下如何强化农业产业经济做出相应的探讨,主要分析了在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过程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在总结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加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针对措施,期望可以为后期强化农业产业经济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下;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措施

目前,在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农业产品跟农业产业,核心内容是实现经济效益。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在上述的基础上实现一体化经营体系,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部分:企业化管理的实施;区域化布局以及加工系列化灯。多种因素包括农科教、农工商、产供销等。这样一来,在一体化经营体系的前提下,就可以做使我国农业逐渐走向与良性发展轨道,实现一系列有效的自我调节、约束、积累以及发展。并且还可以促使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得到强化,服务与现代农业发展,促使农业经济效益实现最大程度的提升,最后满足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1.新时期农业产业经济发展趋势

在农业产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也将会朝着几个方面发展:

1.1现代化发展

农业产业经济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农业产业经济走向现代化,一直以来都是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其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而在我国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大环境下,农业经济走向现代化也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1.2信息化发展

全文阅读

优势产业领跑经济发展

【摘要】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充分把握国际海洋开发趋势,深入挖掘海洋资源与空间优势,突破传统的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以蓝色经济区建设为起点,推动海陆一体化发展,加速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提升。

【关键词】优势产业 海洋资源 区域经济一体化

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广阔的海岸线与海域空间、相对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深厚的海洋经济与科技基础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有利条件,是领先于其他沿海省市的相对优势。但同时,海洋资源衰退、近海环境恶化、海洋科技转化不足及传统的海洋管理体制都严重制约着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深入挖掘海洋资源与空间优势,突破传统的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以蓝色经济区建设为起点,推动海陆一体化发展,加速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提升,领跑国内蓝色经济区发展是山东所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

半岛蓝色经济区定位与方向选择

一般而言,蓝色经济区是指以海洋资源为基础,海洋产业为特色,临海经济集聚发展为支撑的沿海经济功能区,但蓝色经济区又不同于一般的沿海经济区,其根本差异在于对“蓝色”的理解。关于蓝色经济区“蓝色”的理解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蓝色”是指采取开放政策,突破陆地向海洋发展,即依托海岸带空间,大力开发海洋资源,以海带陆,以陆促海,推动外向型临海经济区发展;二是从资源环境角度出发,实施“蓝海战略”,推动海陆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即以海洋资源承载力为基础,海洋生态环境维持为前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及绿色经济等环境友好型临海经济,打造“蓝色社区”。

结合山东发展现实,半岛蓝色经济区定位存在以下几种选择:一是从区域经济发展入手,把半岛蓝色经济区定位为国家海陆统筹试验区、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化先行区、国家海洋经济高地及沿黄流域主要的区域增长极,带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结构优化提升及向内陆辐射,拉动中西部地区全面发展;二是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入手,将半岛蓝色经济区定位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国际宜居城市群和国家海岸带综合管理试验区,通过大力推动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建立持续协调的临海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三是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应瞄准科技含量高、生态环境影响小、自然资源消耗低的临海高端产业发展,重点打造国家海洋科技产业化中心、临海高端产业集聚区和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实现以科技产业化、产业高端化和生态文明化为导向的临海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优化提升目标。

海洋优势产业选择与培育

科学合理地选择并重点培育海洋优势产业群是推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关键因素。海洋优势产业的选择要从长远着眼,既要考虑现有的产业发展基础和规模,又要分析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和产业带动力。未来海洋优势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提升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总量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功能,还具有拉动临海产业集聚发展、完善产业链和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的作用,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全文阅读

生产企业经济管理发展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当时的管理水平也与之相适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管理思想有了很大发展,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颁布的第一部法典、古罗马建立的层次分明的中央集权帝国以及古中国的《孙子兵法》都闪现出了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火花。18世纪中叶开始的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管理思想也发生了一次深刻的革命,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相继产生。在这一期间,亚当·斯密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国富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他的分工理论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根基。进入前工业社会,社会分工、分层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日趋复杂,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双方矛盾日趋突出,生产力水平也日趋提高,急需一套系统的管理理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与之适应。尽管早期的管理思想有其科学的一面,但毕竟非常零散,没有系统化,工厂主不可能完全认识到怎样进行管理才能既解决劳资关系问题,又不减少所获取的剩余价值。因此,如何改进工厂和车间的管理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时,泰罗抱着解决劳资双方矛盾的初衷,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人类的基本需要这一经济人假设,重点研究了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建立了一套企业管理理论———“科学管理———泰罗制”。与此同时,法约尔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系统地提出了十四条原则、五种管理职能,创立了组织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与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使管理学体系初具雏形。泰罗的科学管理论和方法在20世纪初对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起了很大作用,但要彻底解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专门研究人的因素、以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派———人际关系学派应运而生。它超越了泰罗的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为以后的行为科学学派奠定了基础,成为科学管理向现代管理过渡的跳板。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力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迅速提高,市场不断扩大,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因此,许多管理学者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积极从事管理研究,创立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出现了管理学说丛林。如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管理的关键在决策”的思路,对社会人假设进行了升华,提出决策人假设。综上所述,管理经历了传统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思想理论都是前一阶段的扬弃、修正,最终形成了系统的管理学体系。二、管理学的发展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管理学的实质是探求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与管理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即管理主体的外部环境总是变化的。因此,为了寻求三者之间的平衡,管理学也必须动态地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后工业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必将推动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从它的发展趋势看,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由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向复杂人假设转变。早期管理思想中,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认为人总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毫无责任心,麦格雷戈把这种传统的人性假设称作X理论。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趋于一致。之后,梅奥从霍桑实验”中认识到除了对经济利益的需求外,人们对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其他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也从不同侧面强化了社会人假设,其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社会人假设发展为一个精典而又精致的需求模型。当代管理学派中对人性的假设也犹如丛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决策人假设。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在组织中,不同层次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决策人。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可以看出,由于个人目的、个人偏好、个人利益的存在,人就会有多种需求。这些需求,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动机,因此引发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来满足个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在当今社会人们受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陶冶和洗礼,人性变得非常复杂,如果管理者不及时审时度势,引入激励机制与员工真诚合作,以满足员工的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组织效率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因此,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必将超越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升华为复杂人假设。

(二)管理职能由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向信息职能延伸。传统的和现代的管理职能,构成了一个管理循环体系,使管理工作周而复始地进行,每循环一次,管理水平就提高一级。但随着全球经济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的进程加快,缺乏信息渗透的管理工作将显得苍白无力,要么管理节奏跟不上,要么管理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强化信息职能,将是管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其表现有三,首先,信息职能能革新企业内部的生产力要素结构,使资源转换系统的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并同时以不断增加的柔性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快速变化。其次,信息职能能促成管理系统的优化,促进组织的创新,使组织的绩效不断上升。信息职能能提高计划与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成为信息时代企业生存、发展、竞争致胜的有力武器。信息职能的引入,与传统管理职能将构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管理职能系统。信息职能为传统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了全方位、全过程的信息,反过来,传统管理职能又促使信息职能去开发、收集、处理、传播、分配信息资源。

(三)管理学新的理论前提———“合工理论”向传统的分工理论提出了挑战。200年以前,亚当·斯密以制造针为例论述了劳动分工的作用。而且,他的这一分工理论成了近代产业革命的起点,也成了后来的管理学家创建管理学的理论前提。确实劳动分工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有利于专业化和职能化管理。但是,这种理论发展到今天,负面效应日益显露出来。现代社会,一方面追求产品个性化,生产复杂化,企业经营多元化,如果片面强调分工精细和专业化,则使得企业的整体协调作业过程和对过程的监控越来越高,结果致使企业整体效率低下;同时,把人分成上下级关系的官僚体制,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相反腐蚀着人的精神,摧残着人的身心健康,以至于走到了分工与协作原则初始动机的反面。另一方面,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运用,使简化管理环节成为可能。同时,与市场变化和高科技发展相对应的是劳动力素质大大提高,员工不再满足于从事单调、简单的[1][2]复杂性工作,对分享决策权的要求日益强烈。与分工理论相比,合工理论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即借助信息技术,以重整企业业务流程为突破口,将原先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再合理地组装”回去,将几道工序合并,归一人完成,也可将分别负责不同工序的人员组合成工作小组或团队,以利于共享信息、简化交接手续、缩短时间。另外,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幅度,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从而打破官僚体制,减少了审核与监督程序,降低了管理成本,减少了内部冲突,增加了组织的凝聚力,大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员工的个人发展。

全文阅读

产业集群和经济发展

摘要:产业集群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它具有显著的特点,我国现有的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缺陷需要解决,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集群;经济发展;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产业发展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应对新的国际竞争压力,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产业集群。美国的硅谷、好莱坞,中国北京的中关村,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卓有成效的实例。

集群本意为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在某地集中出现,早在20世纪70年代或更早的时间,就有国外学者将集群引入到经济学,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1990年美国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重新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并用产业集群的方法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从此,产业集群的概念得到学者的普遍接受并风靡一时。

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它至少应包括如下几个因素:

首先,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一般来说,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其它机构往往都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这是产业集群形成基础。中国纺织集群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这三大经济圈最为集中,全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中,76.38%的纺织企业,60.97%的从业人员,86.04%的出货值都聚集在这里。西安高新区以大唐电信、海天天线、华为、中兴、西电捷通、宇龙等企业为代表,3G技术为支撑的通讯产业集群,2005年营业收入突破15亿元;以德国英飞凌、美国爱尔、美光、应用材料、西岳电子等40多家企业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2005年产值超过35亿元。

其次,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其它机构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联系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

第三,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内部不仅包括企业,而且还包括还包括上下游、互补产品的生产商以及提供专业化基础结构和提供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职业培训机构、技术标准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等,很多产业集聚群还包括商会和涵盖产业群成员的其他集体组织,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这是产业集群的实体构成。

全文阅读

经济产业集群发展

摘要:产业集群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它具有显著的特点,我国现有的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缺陷需要解决,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集群;经济发展;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产业发展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应对新的国际竞争压力,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产业集群。美国的硅谷、好莱坞,中国北京的中关村,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卓有成效的实例。

集群本意为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在某地集中出现,早在20世纪70年代或更早的时间,就有国外学者将集群引入到经济学,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1990年美国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重新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并用产业集群的方法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从此,产业集群的概念得到学者的普遍接受并风靡一时。

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它至少应包括如下几个因素:

首先,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一般来说,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其它机构往往都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这是产业集群形成基础。中国纺织集群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这三大经济圈最为集中,全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中,76.38%的纺织企业,60.97%的从业人员,86.04%的出货值都聚集在这里。西安高新区以大唐电信、海天天线、华为、中兴、西电捷通、宇龙等企业为代表,3G技术为支撑的通讯产业集群,2005年营业收入突破15亿元;以德国英飞凌、美国爱尔、美光、应用材料、西岳电子等40多家企业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2005年产值超过35亿元。

其次,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其它机构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联系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

第三,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内部不仅包括企业,而且还包括还包括上下游、互补产品的生产商以及提供专业化基础结构和提供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职业培训机构、技术标准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等,很多产业集聚群还包括商会和涵盖产业群成员的其他集体组织,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这是产业集群的实体构成。

全文阅读

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研究

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

摘要:海洋科技突飞猛进,新的可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不断发现,海洋已成为巨量财富源泉,为解决困扰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两大问题展现了新的曙光。本文简要介绍了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的概念,分析了海洋经济产业的特征,最后提出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海洋产业经济对策

资源枯竭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瓶颈,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能源价格飙升,世界人口激增,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政府则面临着来自这些方面的各种威胁。人类在反思自我的同时,加快了调整和自然界的协调统一的步伐,不断的拓展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寻求新的资源替代来源,而海洋蕴含的巨大能源资源,正是人类未来希望所在。

然而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开发不是很充分,海洋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依然不是很发达,海洋中的高科技含量并不是很高,基本上还是以传统海洋产业为主,海洋经济的增长主要还是依靠资源消耗型的粗放性增长模式。因此,仅仅依靠初始的开发模式,难以维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调整海洋开发思路,转变经济增长的模式,坚持科学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增长模式。

1、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概念

海洋经济包括海洋的开发利用及其保护和与之相关联的各类产业活动。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相关的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船舶工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产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沿海旅游等主要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研究教育管理服务。

而若按照形成时间分类,海洋产业可以分为传统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和未来海洋产业。传统型产业主要是指海洋捕捞业、海水制盐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新兴海洋产业是指海水增养殖业、滨海及海洋旅游业、海水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药物和食品工业、海水直接利用业和海洋服务业。未来海洋产业技术尚未成熟但是有很强开发价值的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和海水综合利用等。

全文阅读

经济区的产业发展释解

有以合浦汉墓群为代表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以刘永福故居为代表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以京族哈节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9项等。此外,还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为该区域文化产业的开发、保护、利用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观念因素。文化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对人们观念、意识、价值观等都会产生影响,对社会的聚合、民族的认同、内部关系的协调会有较大影响。发展区域文化产业要解放思想观念,因为一个区域思想观念的解放程度会影响到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西部后发展地区,历史上属于一种后发性、边缘性的文化,具有较明显的“重商、受用、兼容、多元”的岭南文化特色。其核心城市南宁,既受岭南文化影响,又有壮族文化特色,形成纯朴包容、热情好客、不排外的民风,但与珠三角相比,开放意识明显不足,部分人观念相对封闭守旧、小富即安,缺乏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精神。3.技术、人力与资本条件。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人才与资本的支撑。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区域产业技术的发达程度,对区域文化产业产生影响。文化产业不仅仅需要一般的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创意人才。资本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产业的发展应该有充足的资本支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实力较弱,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现代大工业少,高技术产业薄弱,民间资本不活跃,创业氛围不浓,人才开发、引进和储备力度不足。这些都成为制约其区域文化产业的不利因素。制度因素制度的成熟度是影响区域文化产业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最终都是通过制度来规范实施的,稳定健全的制度为区域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文化产业要生产文化产品,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受到市场机制调控,所以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着区域商品文化的发达程度、区域文化产业资源整合的质量、区域文化产业的竞争程度以及文化产业商品各环节的流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后发展地区建立的经济区,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环境、行政区划体制、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等旧的制度尚不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不健全,缺乏创新。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总体判断从全区情况看,近年来广西文化产业有一定发展。根据统计部门完成的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统计数字,2010年广西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80.21亿元(按国家统一口径调整,含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等),比2009年增长26.89%,其中全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59.21亿元,占广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8%,比2009年提高0.05个百分点,比2009年增长28.28%。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不仅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也推进了和谐广西建设。但从总量来看,2010年广西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增速低于全国3.29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低于全国1.07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占全国GDP的比重和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均落后于广西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置[9],文化产业发展亟待发力。就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而言,地区差异明显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另一个现状。在全区14个市中,2010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在50亿元以上的只有南宁市(59.29亿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其余三市均尚未突破10亿元大关,防城港、钦州两市各只有2亿多元。法人单位增加值占本地区GDP比重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有南宁(3.29%)、北海(2.32%)2个市,防城港市、钦州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到1%。基于201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情况,有学者将广西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排名[11]。从排名结果看,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四市分别排广西14个市的第一、第五、第六、第七名。南宁市的综合得分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这与实际相符,作为广西的首府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其无论是在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市场化程度,还是在相关产业支持条件等方面都高于其他城市。而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基础因子和发展潜力因子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作用不大,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发展模式。总体说来,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还处于粗放型、初期到中期的起步发展阶段。(二)四市文化产业各有优势,互相补充,共同发展。从单个市来看,其对各自文化资源、文化发展目标还比较清晰。但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来看,各市自成体系,未能实现区域合作共赢与有效整合。(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与思考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存在规模偏小,产业链不完整、发展不均衡、结构松散、产出效益低、区域辐射能力较差等问题。但从区域文化产业视角分析,其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1.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四市虽然有各自的规划,但就经济区整体而言,尚没有以经济区为一体的文化产业总体规划出台,没有形成贯通的产业链条,也未能在政策、社会氛围和资源整合上形成合力。四市文化产业发展缺乏互动与合作,交流联合少,未形成集约化和产业化开发的主体模式,一体化程度低。各市产业布局差异性不够,在产业政策、项目设置、发展目标、龙头企业设定方面趋同;区域特色资源的强势聚集与优化配置方面转化率和利用率低。其区域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发展缺乏长期、规范、稳定、深入的联系,合作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多种优势叠加的特点。比如,特殊的区位优势,经济区开放开发的优势,在广西相对的经济基础优势,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优势等。综合优势未能有效发挥,因此如何用好用足优势是其发展的关键。2.创新理念认识不足。根据波特产业竞争力四阶段①,虽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文化产业存在优势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其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时期,即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发展的阶段。要在2015年实现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按照文化产业发展的跳跃性程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应该走跳跃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②。而其应如何创造条件,跳过工业主导阶段,直接步入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期,走出一条西部后发展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创新驱动的新路径,目前在学理层面缺乏探讨。如何以区域文化产业理论为指导,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一个区位文化产业整体进行分析、论证,特别是在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及面向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桥头堡的战略地位来思考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尚待分析探讨。3.区域文化产业特色不鲜明。评价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标准是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大而全并不是一个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良好的必备条件。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应该有所取舍,突出特色。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文化产业规划来看,出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现象,市与市之间文化产业出现同质重构现象。从整个经济区而言,未能体现出作为区域文化产业的特色。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后发展地区,其文化产业发展更应该思考特色发展和错位发展战略。

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整合资源,促进区域联动按照国家、广西出台的有关指导文件,成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发展规划》《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接;尽快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体制改革意见等一系列规划和文件,支持经济区文化产业走科学发展道路。成立文化产业推进机构,作为联系政府、企业、民间、市场的桥梁;充分发挥多层协商机制作用,建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联系会议制度,加强在规划协调、科技创新、旅游等多方面的合作。打破区域、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界限,推进经济区文化资产和文化资源重组,促进地区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区文化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积极参与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产业国际合作,使经济区成为中国东盟优秀文化的展示场和面向东盟的国际文化产品集散地。(二)更新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更新观念应该用好国家级经济试验区政策条件,坚持走高端、原创、国际化发展之路,突出开放、创新,努力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成文化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创新要素的汇聚地、文化创意精品研发制作基地和文化产品的展示与集散地。既要依托相对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等要素驱动,又要依靠投资驱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更要实施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技术密集的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助推文化产业科学发展。在发展方式上,以保护文化生态、不破坏环境、可持续为原则,建构创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在发展格局上,遵循市场导向、高成长、产业关联、综合效益的原则,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资源整合、国际接轨”的创新发展格局;在政策构建上,与体制创新、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对接,在增强行业监管、突破发展瓶颈等方面进一步体现创新。突破经济区所面临的阻碍约束,以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的高度进行创新,构建现代市场体系。(三)合理定位,突出产业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必须拥有特色资源,注重特色发展,才能形成区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优势主要表现为: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深厚的民族民俗底蕴、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日益重视及经济区政策优势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要立足区域特色和优势进行科学规划,从宏观上讲,首先是合理的区域定位。将其放在广西以及全国乃至东盟的经济坐标中,跳出单一市单向发展的狭隘眼光来谋划发展。从微观上讲,综合评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资源禀赋和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明确其行业特色与整体资源优势,从区域文化角度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推进文化产业结构重组,更新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重点布局特色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两大部类,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型特色文化产业带。以此为依据选择重点扶持和建设的文化产业类别和项目,逐渐形成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四)发挥优势,推动率先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具有特殊的区位、开放开发等诸多优势,充分发挥利用好这些优势,可助推区域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第一,其面向东盟各国,借助广西甚至华南、西南等地文化产业优势,嫁接国际文化产业市场,充分发挥引进和输出文化产品的功能,增强文化集聚和辐射功能,建设泛北部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交易市场,建设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带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第二,发挥经济基础优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后,经济实力快速上升,在广西乃至西南地区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充分发挥好改革实验区优势,用好先行先试政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探索适合文化产业发展在科技、金融等方面的新路径,为区域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助力。随着经济区一体化的逐步推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不同区域经济主体的发展共识。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更是区域文化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具有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基础与条件。但从各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看,其区域文化产业特色不鲜明,定位不清晰,更缺乏从区域一体化角度谋划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在后发展地区建立的经济区,要实现2015年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应该实施创新驱动,走跳跃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区域联动、整合,促进区域合作。合理定位,突出特色,发挥特色优势,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率先发展。

作者:丁智才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广西财经学院

全文阅读

经济林产业化发展走势

一、政策扶植,科学规划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时期,经济林的发展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大作用。但经济林的发展不是个短期的盈利项目,不能给农民带来即时的经济效益,因此需要政府切实加强对经济林发展的宏观管理,合理制定规划,联合相关部门从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两方面双管齐下。2007年8月,国家林业局、国家发改委等7个部门联合制定出台了《林业产业政策要点》,从税收、财政、金融等多方面实施优惠政策积极扶持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其中对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建设,经济林果品储运、保鲜、分选、包装、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及现代物流配送产业等给予明确的产业扶持。从良种的引种、繁育到科学种植、规模化推广,从招商引资到产—供—销一条龙的基地建设,到各项目资金的投入到品牌的建立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二、科学种植,提高品质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产业化步伐的加快,经济林产品的供给在整体上已从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买方市场已经形成,产品的优势正在由以前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目前我国果品品质虽然已有大幅度提高,但仍存在由于提前采摘而造成的果品成熟度不足、果品颜色和光泽不正、形状不一致,大小不均匀、果实口感较差、风味不正等问题。并且,在果品的生长管理阶段仍存在着使用农药不当、滥用生长激素等问题,不可避免的造成果品品质低、农药残留超标,与国际产品标准相差甚远。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水果的优质果率约在35%左右,果品产量中仅有5%能够参与国际竞争,还有近15%是属不合格产品,而发达国家的优质果率已达到70%,符合出口标准的高档果品占50%以上。因此要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科学种植理念融入到经济林产业管理的各个阶段。引导农民对低产园改造和老品种进行改良,选用新优品种,建立新品种种植基地,优化品种布局。根据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名特优经济林新品种,保证优良品种的供应,推广栽培新技术,及时开展技术培训,推广无公害栽培管理经营理念,多施有机肥,适期疏花疏果,多用系列促产增收增质技术,少用、不用植物生长激素,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及市场需求适时采收、贮藏、运输,有利地提高经济林产品质量,保障了经济林产业较快发展。

三、产品深加工,品牌促发展

在我国,重生产轻加工、重造林轻管理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我国是经济林产品生产第一大国,但创造经济效益方面多为原料直接出口,产品加工率较低,经济林产品加工是当前生产中薄弱环节。比如,水果深加工比例仅占水果总体产量的11%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果品加工占果品产量的比例一般都在35%以上,有的品种甚至达到80%~90%以上。因此为使产品增值,提高经济效益,要加强深加工环节的力度。建设经济林产品加工企业要按工业投资建设程序进行,依托当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必须进行市场调研,可行性论证,切忌盲目性投资。开展深加工、精加工,把资源优势变成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在深加工的项目建设过程中,要自有资金与引进资金相结合,科技支撑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结合当前形势与长远利益,注重发挥地域优势,发展区域化生产,扩大规模效益,形成基地经济新格局。

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它代表了一种潜在的竞争力与获利能力,产品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品牌的竞争.特别是在信息社会,产品从诞生之日起就应当拥有自己的品牌。因此要不断加大对品牌建设的投入,推进品牌型建设。健全市场机制,转变产品重加工,轻销售的现状,做到生产—品牌—销售三项接轨,增加品牌的宣传力度。各级政府部门引导农民走产业化路子,调整产业结构,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地域特色,避免注册商标的重复性竞争,避免“一种特色产品,多个注册商标”的分散局面。我们要开拓经济林产品市场必须要创经济林产品名牌,实施品牌战略。

四、经济林产业化

全文阅读

旅游产业经济发展

一、旅游产业是后发展地区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

贫困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世界许多国家都十分关注并提出了不少解决此问题的对策与措施。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贫困落后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但同时也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落后地区应该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而放弃机会成本较大的产业重点发展,西部的农牧业和采掘、原料工业长期以来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其存在的基础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大,而这一部分成本既没有从经济的角度进行量化考核,也没有从社会的角度进行环境保护的考察。现在看来,其实际的机会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不具备继续作为先导产业的条件。

西部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具有独特性,旅游产业是西部真正的优势之所在。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目前西部12省区拥有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占全国总数的35%,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占总数的34%,国家森林公园占总数的18%;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西部12省区拥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占全国总数的32%,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总数的28%。同时,西部还是我国最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全、有特色,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业本身以及它带动的相关行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从

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从而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提供一个适当的结合点,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通过开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开发特点鲜明、品位较高的旅游产品,而且能够通过旅游开发及旅游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摆脱以往部分地区因贫穷而破坏生态,越破坏越贫穷的恶性循环,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旅游产业具有率先实现对外开放的产业优势

旅游经济本身是一种开放型经济,一个地区独特的旅游产品可以吸引大量的境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从而使旅游业一步成为对外开放的外向型产业,这不像其它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那样需要较长的整体水平提高过程。旅游产业总体上看不是高技术产业,对人才、技术的要求也低于其它高创汇产业,只要其旅游产品具有特色,对外知名度高,吸引力、竞争力就强,就可能使其国际旅游在旅游产业整体水平尚不高时能得以快速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自身也需要对外开放。这是因为,一个地区发展旅游尤其是国际旅游,必然要建设一批符合国际水准的旅游接待设施,如宾馆、餐馆等,这些设施,一开始就必须按国际旅游的通用标准进行建设,与国际接轨;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一开始就引进外资和外国的管理方式与模式,促进了与国际的接轨,从而使得旅游产业成为了不少地区率先对外开放并推动地区对外开放整体步伐加快的先遣队。旅游业的发展等于向外国人开了一个窗口,比较全面地展示该地区的面貌促进外国人对该地区的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对外国人需求和国际惯例的了解并对各相关要素加以改进,促使旅游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旅游区的投资环境得到迅速而有效的改善,加快其对外开放的力度与步伐:

首先,旅游业建设发展的蓬勃兴起,可以并且在很多地方己经带动了欠发达旅游地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及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为旅游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如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也为外来投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实际上,贫困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同时也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这些地区往往存在着基础设施差,进不来、出不去等问题,从而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自中央确定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支持,尤其是对旅游业等产业的支持,其中发行国债的相当一部分将投入到对西部地区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这是西部旅游地区难得的发展机遇。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