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接地技术论文

接地技术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峡水利枢纽接地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地处花岗岩地带,电站装机数量多,单机容量大,500kV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接地装置的入地电流可达33.3kA。按规范要求接地装置电位不应超过2000V,三峡电站的接地电阻应不超过0.06Ω。当电站接地装置处于等效电阻率为1000Ω·m的地区时,按估算所需接地网面积为70km2,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故立题进行探究。摘要:三峡电站接地电阻计算程序电位升高1前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规模巨大,电站共安装26台单机容量700MW的水轮发电机组,在电力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峡工程的接地装置设计能否满足要求是关系到电站平安运行的重大新问题。由于三峡枢纽工程地处花岗岩地带,属高电阻率地区。按DL/T5091-1999《水力发电站接地设计技术导则》规定,大接地短路电流系统的水电厂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要满足R≤2000/I。三峡电站网外发生500kV单相接地短路故障的最大入地短路电流可达到33.3kA,电站接地电阻应不超过0.06W。若电站接地装置所在地区的等效电阻率为1kW·m,可估算出接地装置的面积为S=(0.5ρ/R)2=(0.5/0.06)2=69.5km2,这是不可能的。为此,1995年提出了“九五”国家攻关课题《三峡枢纽接地技术探究》,承担单位有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现武汉大学),任务是编制立体接地装置分布、立体电阻率分布的接地电阻计算程序。若接地装置答应电位升高超过2000V需探究该值还答应提高到多少,以及如何采取电站接地网的均压、防反击和隔离办法等。2三峡水利枢纽接地装置的布置三峡枢纽工程的各种构筑物有大量的结构钢筋,在接地设计中应充分利用枢纽建筑物的自然接地体。根据三峡枢纽的布置,接地装置由6部分组成摘要:①大坝接地装置;②左岸电站接地装置;③右岸电站接地装置;④泄水闸接地装置;⑤永久船闸接地装置;⑥临时船闸和升船机接地装置。2.1大坝接地装置三峡大坝全长约为2km,大坝上游迎水面结构表层钢筋网孔为20m×20m,作为垂直地网面积为239000m2。在上游库底敷设人工接地网,网孔为50m×50m,水平地网面积为245000m2。2.2左、右岸电站接地装置三峡左、右岸电站接地装置布置相同,充分利用水下钢结构物连成一体,钢结构物有摘要:尾水护坦结构钢筋、尾水底板结构钢筋、蜗壳、锥管、进水压力钢管等。在主、副厂房各楼层的底板四面还设置了接地干线,每层的电气设备接地线就近和接地干线连接,每层楼板接地干线和垂直接地干线连成一体。避雷器接地引下线直接引至进水压力钢管。布置变压器、电抗器的82m高程平台和副厂房92m高程GIS室皆利用楼板结构钢筋作为接地装置。500kVGIS室敷设两条接地铜母线,GIS设备接地线和铜母线连接,铜母线和楼板中地网多点连接。副厂房顶上的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和副厂房顶上人工地网相连接。左岸电站水平接地网面积为28800m2,右岸电站水平接地网面积为36400m2。2.3泄水闸接地装置泄水闸全长583m,有22个底孔、23个深孔和22个表孔。闸门槽钢结构和上游迎水面结构钢筋连接,闸门槽钢结构顶端和坝顶门机轨道连接,底端和泄洪坝段的深孔底板接地网和1~7号泄洪坝段下游护坦接地网连接。泄洪坝段接地网面积为7200m2。2.4永久船闸接地装置双线五级船闸全长1600m,将船闸的闸室底板和侧墙结构钢筋和贯五级船闸两侧四条输水廊道结构钢筋连接一体,上下游导航墙的表层结构钢筋和船闸侧墙钢筋和人字门连接一起,永久船闸接地网面积为316000m2。2.5临时船闸和升船机接地装置临时船闸为一级船闸,船闸上下游导航墙表层结构钢筋和闸室底板结构钢筋和人字门连接在一起。临时船闸接地网面积为13300m2。利用升船机滑道将升船机蓄水槽接地网和金属沉船箱连接,蓄水槽接地网面积为3300m2。临时船闸接地网和升船机接地网紧邻,将两接地网连接在一起。以上6部分接地装置是通过大坝上游迎水面结构表层钢筋、贯穿整个大坝电缆廊道的接地干线、基础廊道接地装置和坝面门机轨道连接在一起的。3接地电阻的计算方法和程序验证三峡大坝区域散流介质分布极其复杂,电导特性各不相同,用常规接地计算方法无法计算分析三峡枢纽如此复杂的立体地网的接地参数。武汉水利电力大学采用边界元算法对三峡枢纽接地装置的接地参数作了数值计算和分析,编制了计算接地电阻的程序,完全在Win98/2000环境下利用面向对象的32位C开发平成了三峡接地计算软件的编制工作以及大规模的数值计算。首先根据对三峡枢纽地质结构的全面分析,确定了可描述三峡大坝地区散流媒质特性的物理模型,进而通过对三维电流场位势新问题的域内积分方程和边界积分方程的推导,建立了能有效进行三峡接地计算的数学模型。计算中考虑了大坝上下游水位、土壤复合分层以及长江河床目前状况的影响,突出了不同散流媒质电导特性的差异。利用在三峡模型基础上编制的程序可以计算均匀土壤和双层土壤中的一些简单或规则的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值,根据计算结果和已有的理论或计算结果的一致性,间接地验证了计算公式和程序的正确性。为了验证所编制的接地电阻计算程序的正确性,1997年10月24~30日在北京东辰科学技术探究所的户外沙池进行了两种地网模型(不同尺寸的倒T型地网)和土壤分层(水平3层、垂直4层)的模拟试验,测量的接地电阻值和程序计算的接地电阻值误差在10%以内。1998年3月17日在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琼脂电解槽中(电导媒质为水和琼脂)进行了两种地网模型(L型地网和倒T型地网)和土壤分层(水平2层、垂直3层)的小比例模拟试验,测量的接地电阻值和程序计算的接地电阻值误差在8%以内。利用计算程序对湖北省高坝洲水电站接地装置进行了计算,电站接地电阻的计算值为0.3914Ω。1999年6月21日对电站接地电阻进行了测量,测量采用电流电压表任意夹角法,测得电站接地电阻为0.369~0.384Ω。测量的接地电阻值和程序计算的接地电阻值误差为2%~6%。4三峡水利枢纽电阻率的选取根据物探部门提供的电阻率资料摘要:长江水电阻率为50Ω·m;两岸表层土壤电阻率平均为1000Ω·m;岸边和河床深层均为花岗岩,电阻率为15000Ω·m;江底岩石的厚度为30m,深层岩石的电阻率为22000Ω·m。按上述电阻率通过程序计算,三峡电站的接地电阻达到1.2Ω,远大于规范中0.06Ω的要求。为了获得三峡枢纽准确的电阻率原始资料,1999年3月3日对已完工的单项工程临时船闸的接地电阻进行了测量,测得接地电阻为0.369Ω。然后通过计算程序的反复试计算,算出三峡枢纽电阻率的实际近似值,水电阻率50Ω·m,岸边和河床底岩石电阻率为280Ω·m;深层岩石电阻率为4400Ω·m。说明长期浸泡在水中的岩石电阻率远低于完全干燥的岩石电阻率。5三峡水利枢纽接地电阻的计算5.1三峡电站500kV系统单相短路电流三峡电站分左、右岸两个电站,左岸电站装机14台,右岸装机12台,左岸电站比右岸电站和系统的联系紧密,左岸电站的500kV单相短路电流比右岸电站大。两电站500kV配电装置为3/2接线,左、右电站间无直接的电气连接,左、右电站的母线都分为两段。左岸电站500kV配电装置的母联断路器合上时为一厂运行,断开时为二厂运行。当500kV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单相短路电流、电站和系统供给电流、地网内和地网外短路的入地短路电流见表1。5.2三峡枢纽接地电阻的计算由于三峡枢纽接地装置的面积很大,同接地体材料为钢材,具有较大的内电感,接地网是个不等电位体,按等电位体的计算程序计算应加以修正,计算的接地电阻修正系数为1.75。电站初期的运行水位为摘要:夏季洪水期上游水位为135m,下游水位为70m,冬季枯水期上游蓄水位为135m,下游水位为66m;电站终期的运行水位为摘要:夏季洪水期上游防洪水位为145m,下游水位为66m,冬季枯水期上游蓄水位为175m,下游水位为66m。根据水下接地网面积用程序计算得到三峡电站接地电阻值如下摘要:(1)初期洪水期枢纽接地电阻值为0.199Ω。(2)初期枯水期枢纽接地电阻值为0.200Ω。(3)终期洪水期枢纽接地电阻值为0.168Ω。(4)终期枯水期枢纽接地电阻值为0.162Ω。初期左岸电站分二厂运行时,接地装置电位升高不超过3650V;终期左岸电站分二厂运行时,接地装置电位升高不超过3066V。当左岸电站为一厂运行时,接地装置电位升高为6660V,若要接地装置电位升高不超过5000V,则左岸电站运行机组不能超过11台。最终的运行机组台数应根据接地电阻的测量结果决定。6三峡电站地网电位答应升高值按规范要求“大接地短路电流系统的水力发电厂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宜符合R≤2000/I”,即要求接地装置的电位不宜超过2000V。这对三峡电站显然是不现实的,可以提高多少?需进行一系列的试验探究,关键是低压装置、控制电缆和继电器的工频伏秒特性。电缆的工频伏秒特性是比较平坦的,当电缆的屏蔽层剥掉4cm,电缆可承受工频电压15kV。继电器的工频伏秒特性更平坦,在0~30s的范围内可以认为是一条水平直线,继电器可承受工频电压5.5kV。故电站接地装置的答应电位升高到5000V应该是容许的,只需将电缆的屏蔽层剥掉1cm就可以了。7三峡电站接地装置的均压和隔离办法7.1均压办法由于三峡电站入地电流较大,接地装置电位较高,使接触电位和跨步电压增高,会危及人身平安,因此必须对高压配电装置的接地装置进行均压设计。厂坝间副厂房82m高程布置有500kV主变压器、并联电抗器、避雷器等电气设备,若利用楼板的结构钢筋焊成5m×5m的网孔,接触系数Kj为0.048,跨步系数KK为0.3,而答应接触系数Kj为0.071,答应跨步系数KK为0.12,跨步电压不满足要求,需敷设帽檐。布置在主变压器室楼上的500kVGIS,同样可利用楼板结构钢筋焊成5m×5m的网孔,其接触系数Kj为0.048,答应接触系数Kj为0.1。布置有高压电气设备的副厂房顶,由屋顶结构钢筋焊成5m×5m的网孔,其接触系数Kj为0.048,答应接触系数Kj为0.071。因此应在82m高程地网边缘经常有人出入的通道处敷设和接地网相连的“帽檐式”均压带。此外,对于所有明敷金属管道,都应有多点良好的接地以避免对人身平安带来的危害。7.2改善地网内部的电位差由于三峡枢纽地网较大,地网对角线达3500m,地网电位差达100%,左岸电站地网对角线600m,地网电位差也达到50%,为了减少地网电位差,在有可能对低压设备产生较高电位差的高程上,敷设1根铜带以减少地网电位差。左岸电站共敷设4条贯穿全厂的200mm2铜带,在副厂房82m高程下部和75.3m高程下部各敷设1条贯穿左岸电站的铜带;GIS室楼板内横向敷设2条铜带,以减小控制设备和低压电气设备所承受的地网电位差,这样电位差可控制在5%以下。如地网答应电位升高到5000V,控制设备和低压电气设备上的电位差也不会超过250V。不会对这些设备产生危害。电站内未安装低压避雷器,较低电压等级的避雷器只有10kV金属氧化物避雷器,避雷器额定电压为17.5kV。接地装置的电压升高到5kV时暂态电压为9kV,也不会对避雷器产生反击。7.3转移电位的隔离办法三峡电站对外通信采用光纤传输,左、右岸电站间通信线和信号线也采用光纤传输。电站无低压配电线路向电站外送电,左、右岸电站间仅有10kV厂用电有电气联系,而10kV电压等级的绝缘能耐压28kV水平。接地装置区域内的金属管道应和接地装置多点连接,以避免在厂区发生危险,引出接地装置外的金属管道宜埋入地中引出。8结论(1)建立了三峡电站接地电阻计算模型,采用边界元法编制计算电站复杂接地网和不同散流介质分布的接地电阻计算程序,并对计算程序进行了一系列的验证试验,误差在10%以内。(2)物探部门提供的三峡枢纽电阻率远高于经在临时船闸实测并通过计算程序试算得出的枢纽电阻率,说明长期浸泡在水中的岩石电阻率远低于完全干燥的岩石电阻率。(3)通过对电缆和继电器的工频伏秒特性进行试验,电站接地装置的电位升高到5000V是容许的。(4)三峡电站500kV系统在地网内和地网外发生单相短路时,左岸电站一厂运行时入地电流分别为20.6kA和33.3kA,二厂运行时入地电流分别为11.27kA和18.25kA。(5)利用计算程序计算得到三峡电站初期运行水位枢纽接地电阻为0.200Ω,终期运行水位枢纽接地电阻为0.168Ω。初期和终期左岸电站分二厂运行时接地装置的电位升高不超过3650V。左岸电站以一厂运行时运行机组不超过11台时接地装置电位升高不超过5000V。(6)三峡接地装置材质为钢材,具有内电感,地网内电位差较大。为改善地网内部的电位差,可敷设几条铜质接地带以减小接地钢带上的电位差。参考文献[1DL/T5091-1999.水力发电厂接地设计技术导则[M.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11

全文阅读

防雷接地地网监测技术论文

1防雷接地地网的构成

防雷接地地网的作法多种多样,有利用建筑物基础建设而构成的地网,也有增加人工地极做成的环型或直线型的人工地网[2]。防雷接地地网中有时由于土壤的原因也会加入了如降阻剂、离子地极等,从而使地网电阻值符合要求,总的概括防雷地网就是由接地地极(或建筑物基础)、水平地极及引线组成,并对土壤高的地区进行土壤改造或加入高性能地极。对于地网的构成与做法就不再一一探讨,以下就防雷地网建造好后的后期检测与维护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2防雷接地地网的检测方法

防雷接地地网的接地电阻的测量有多种方法,一般有电压、电流法、比率计法、电桥法等检测方法[3]。如图1所示,无论采用哪种检测方法,均需要采用二到三根辅助地极放至于合适的位置上,并采用相应算法的仪表—接地地阻测试仪进行测试。以接地电阻检测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电压、电流检测法为例进行探讨,在实际检测中,防雷接地电阻检测中要增加辅助地极及地极引线,每次的检测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辅助地极的选点(辅助地极插入点)并安插到地面泥土层及引线接线,比较麻烦。当选点处后期被占用,如加上了水泥、沥青地面、其他装饰构件或建构物等,这样就对检测造成困难或无法检测。

3防雷接地地网的周期检测的实用性方案探讨

针对于检测的特性及每次检测时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及由于加上了水泥、沥青地面、其他装饰构件或建构物等影响后期的检测问题,均有理由对检测方式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为解决以上所提出的问题,第一步可以在从开始地网建设时就设立好检测点,并在检测点上安装上检测辅助地极,并从辅助地极处敷设好导线,导线一端连接辅助地极,一端在接地电阻检测仪检测点处引出,每次检测时,只要将接地电阻测试仪和引出导线连接上即可检测。辅助地极导线的敷设可按现场情况敷设,建议采用管道保护,从而增加其耐用性。当辅助导线敷设好后,复检时就不再受检测点处的再建物的影响(当再建物在建设时,应当对所敷设的导线进行保护),且每次检测时花费时间更小,又因辅助地极选点无变化,得到的数据对比性更强。

4实现接地地网的实时监测方案探讨

如上述,接地地网解决了选点问题和再建物的影响问题,但仍然要操作人员选择时间并到现场进行检测,对地网的监测仍然达不到实时监测的要求。要做到接地地网接地电阻值的实时监测,则应进行进一步的改造。可以在辅助地极引出导线处加入智能检测仪表,或增加控制线路,控制线路可使仪表周期性动作,时间可内定,并可读取接地地阻测试仪所检测的数据。读取数据后再由一个如DTU(无线数据发送模块)的设备通过GPRS网络进行无线发送至服务器或其他方式的数据发送到服务器,通过服务器的数据处理后,再由服务器通过Inter⁃net网络传送到监测端如用户电脑,用户电脑并安装相应的软件平台,用户电脑接收数据后并分析,对防雷接地地网电阻值进行统计出表,对不合格的地网进行报警或告知管理人员,从而实现接地地网接地电阻的实时监测。

全文阅读

广播电视工程接地技术论文

1接地方式

1.1按电器设备分类

(1)安全接地是把电器设施的外壳和大地相连,一旦电器设施出现绝缘损坏导致外壳带电的时候,就会自动切断电源,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2)防雷接地是在高处设立避雷针和大地连接,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雷击,防止因雷击造成对工作人员与电器设施的安全。

(3)工作接地是建立一个基准电位保障电路的正常工作。在一般情况下,基准电位设置为0,并处于电路系统内的某一部分。若基准电位未和大地相接的时候,一般理解为相对零电位,不过零电位容易受外界电磁场的影响,因此不是很稳定,致使电器设施无法正常工作。若基准电位和大地相接的时候,基准电位就不会受到电磁场变化的影响。某些时候,不恰当的工作接地反会导致电器设施无法稳定工作。

1.2按电路性质分类

为防止电器设施在工作中不受电路干扰,使其具备更好的兼容性,因此对电路进行设计的时候,常常会依据电路性质进行分类,比如电路处理信号可分成模拟地与数字地两种,根据信号的强弱还可分为功率地与信号地。任何一种对应的接地都应进行分别设置,尽量不要将不同的接地混合在同一个电路,比如模拟地与数字地在一般情况下是无法共用同一条地线,不然它们将会造成很大干扰,从而导致电路工作出现异常。

1.3按屏蔽接地的分类

全文阅读

接地问题广播电视技术论文

1接地方式的主要种类

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接地有多种分类。以电气设备的不同可分为:安全接地、防雷接地和工作接地。安全接地是电气设备外壳直接与大地连接;防雷接地是在建筑物或建筑物的高度与大地连接,通过避雷针防止雷击,以避免发生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况;工作接地是为实现正常运行的目的,所提供的基准电位。基点位置处设置为不接地,因此它可以被视为零电位。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零电位往往不稳定,容易受到外部磁场或电场变化而改变。接地方式根据不同的屏蔽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静电屏蔽,这种方式是指为了将金属外壳不被电场所包围,使用金属体包围导体,从而使屏蔽层与大地相接,阻塞带电体的外壳。第二种方式是交变电场屏蔽:包围带电导体,使得金属屏蔽作用更加完整,进而使得敏感电路对交变电场的影响得以降低,另外也能够起到防止耦合电压干扰的效果。科学合理的使用屏蔽与接地,能够使得接地的效果更加明显,这样不仅能够将静电屏蔽,同时还能够让电子设备受到的干扰和干扰源都得以减少,进而保证了整个系统的电磁兼容性。一般情况下,要保证广播电视设备能够安全正常运行的前提基础是要求其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规范的接地操作。如果接地操作不好,就会造成信号的传输或者设备的安全运行受到影响,更严重的将会触发一系列的触电事故等,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广播电视工程中接地应注意的问题

调试与安装工程系统过程中,其电子设备都会有较大的运行功率,这样就会有一定的磁场产生进而形成一定的干扰,另外更为严重的就是其导线与电源之间产生的耦合作用形成的干扰,即电容、电感的耦合作用以及电磁场的辐射等。我们必须要规范其系统接地操作和步骤,让整个操作流程能够确保安全性与稳定性。因此在安装与调试器广播电视系统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要注意系统信号地和其他接地的连接次序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数码设备采用了独立的模拟和数字信号连接到地面,分别汇合后,尽可能在靠近当地公共接地母线处接地;在信号高的方位通常是采用外壳接地的方式与机柜的外壳相连接在一起,与箱体外壳接地集合,通过安全的接地螺栓,有序的排列在金属外壳上,以保持良好的电气连接系统。

2.2要注意机房数字设备接地的规范性

当机柜内设备比较多时,特别是当今科技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现代数码设备广泛的应用到广播电视技术上去,数字地线、模拟接地引线、接地信号、电源线和机柜外壳电线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因此,可敷设一条平行排列的绝缘系统,使用两条半环型接地母线作为信号总线,靠近安全接地螺栓。另一种方式是在屏蔽地,使用箱体外壳母线接收附近的信号,在信号系统总线上,连接到附近的柜体总线上。在操作中,要确保电气性能良好,电力的阻值应尽可能的小。

全文阅读

曼地亚红豆杉嫁接栽培技术论文

论文关键词曼地亚红豆杉;嫁接栽培;砧木;接穗;管理

论文摘要以南方红豆杉为砧木,曼地亚红豆杉为接穗,通过嫁接可以使曼地亚红豆杉提早开花结果,并能加快枝条生长。介绍曼地亚红豆杉嫁接栽培中砧木和接穗的选择、嫁接方法以及嫁接后的管理。

红豆杉为我国一级濒危保护植物,其根、枝、叶和树皮中能提取新型抗癌药物紫杉醇—抗癌效果最好的药物,被誉为“晚期癌症的最后一道防线”。曼地亚红豆杉为红豆杉科红豆杉属,雌、雄异株,是经过美国FDA认证的专门用于提取紫杉醇的首选红豆杉杂交品种,其紫杉醇含量高达0.04%~0.08%,比我国天然红豆杉紫杉醇含量高4~10倍,可以长期采集枝叶提取紫杉醇。以南方红豆杉为砧木,曼地亚红豆杉为接穗,通过嫁接,可以加快曼地亚红豆杉枝条生长,并能提早开花结果。试验表明,以6~7月为最佳的嫁接时间。这时气温适宜,当年的曼地亚接穗枝条已半木质化至木质化,移栽的砧木苗已成活,嫁接成活率可达90%以上。

1砧木和接穗的选择

1.1砧木的选择

选择优良植株二至三年生的南方红豆杉实生苗,接口下方砧木的不定芽要及时抹除,减少养分消耗,直到新树冠形成为止。南方红豆杉地径达到0.5~2cm粗时,嫁接比较适合。砧木过小,嫁接后生长缓慢;砧木太大,影响嫁接成活率,同时后期管理难度较大。

1.2接穗的选择

选一年生、二年生侧枝作接穗,穗长5~8cm。从母本树上采下的穗条及时用塑料薄膜包扎,在阴凉处贮藏,最长可以贮藏7d。雌、雄株母本分开剪取繁殖,不能混淆,以便成活后用在盆景开发上。穗条要健壮,选择、无病虫危害枝条。

全文阅读

工程接地技术广播电视论文

1安全接地技术

安全接地的方式就是把电器设备外的外壳和大地相连接,当设备外面的绝缘外壳被破坏从而是机壳带电的时候,它能够让电源的保护电路切断电源,从而达到保护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的目的。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电气设备在正常的使用情况下是处于绝缘的状态,如果一旦电气设备的绝缘层出现破裂,就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在安全接地技术中,以大地为零电位,将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电路机电与大地连接,一旦出现设备绝缘层老化、破损的现象,接地技术就会将电流、电压印象大地,从而有效的保护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2防雷接地技术

在我国当前的电力事业当中,雷击是电器设备最大的自然危害,不管是直接被雷击中,还是感应到雷击,如果设备没有受到有效的保护,一旦设备受到雷击,设备就会瘫痪,严重的还会引起电火灾害,就会给整个电力系统造成巨大的影响。为了避免设备被雷击,一般会在高处设置避雷针,在和大地连接在一起,从而有效地防止雷击对于设备的破坏和对于工作人员的威胁。防雷接地和安全接地都是为了能够更有效的保护设备和工作人员的安全[2]。在广播电视工程中,以大地为连接的,采用圆钢作为防雷接地装置的接地线,接地线的两端必须按照规定的搭接长度焊接达到点连接。同时也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电气设备中采用避雷针,利用保护装置将雷电波引入接地网,从而保障广播电视工程的稳定性。

3数字设备的接地

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电气设备是广播电视工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里,数字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多,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对广播电视工程的效益有着直接的关系[3]。为此在这些设备上,应用接地技术,加强信号与信号之间、电源与殿宇之间的评比,在确保设备稳定运行的情况下,下降系统内的各个信号地就近的接到信号地母线上去,各个屏蔽地以及机柜外壳地就近的接到屏蔽地及外壳地母线上去,两条半环型的接地母中部位置靠近安全接地螺栓。同时还要确保接地母线的性能要求,确保工程电气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4结语

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广播电视工程已经深入到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然而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其运行需要依靠电气设备来维持,而电气设备作为电力系统中的一部分,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电气设备出现安全故障问题,从而给广播电视工程造成严重的影响。接地技术作为广播电视工程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广播电视工程应用接地技术是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确保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广播电视行业取得经济效益的技术保障。

全文阅读

接地技术电子通信设备论文

1电子通信设备现状

我国设置的电压大多是220v的,很多设备都是在此电压下能够正常工作的。有很多设备在正常状态下会发生漏电现象,但是人体与地面的绝缘度低,如果通讯设备被人接触之后就会形成一个电路,一个由设备、人体、地面构成的电路,如果漏电严重就会造成人员伤亡,想要确保通讯设备的安全,与地面接触良好,就必须接地体的电阻小于4欧姆,简单说来,接地体必须严格安装,可以选择一块小钢板,必须导电性好的,性能适合就可以,把接地体埋进地底两米以下,用导线连接,作为引线与通信设备连接,接地体周围撒上盐在进行掩埋,这样是为了增强其导电性。

2接地技术的干扰方法

大多数没有接触过接地技术的人来说,可能对接地技术理解不正确,认为家用电器和电子通信接地是一样,就是用一根导线将带电导体与大地相连,把线放入地下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这样是不科学的,这样的接地方式会成为共莫干,共莫干是一种通讯干扰方式,共模干扰的形式包括:尖峰干扰、射频干扰等一列方式,如果运用到电子设备中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如果电流过大的话,会造成通信混乱,严重的会毁坏通信计算机系统的逻辑算法,造成计算机崩溃。如果一个电子设备正常工作时,导线上的电压的压差很低,电路设备的符合较大,在启动时,导线存在内阻,当接地出现错误时,此时线路上电压就会出现错误,从而产生干扰,线路尽管还会提供给系统正弦波形,但不能良好的除去干扰,因此,除去共模干扰的前提条件为正确的接地方式。

3接地技术的含义

接地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非常成熟,连接的方式很多,其中有一种是分散连接方式,这种方式是让设备和各个通讯系统分别并相互分离,所以分线很多,各个地线难免会交叉,从而导致分散接地会受到干扰。所以在连接方式中,并联接地才是一种较好的接地方式,这样不会出现交叉、环形回路,就不会有任何通讯线路进行干扰。接地的方法种类很多,但通畅就用就用两种,其中有直流悬浮,这种方法可以避免与地表接触,这样保证不会触电,当通讯设备的电路中交流地与直流地相连接,就会引起电压干扰。所以,交流地和直流地要避免这种事情发生,不让他们接触。如果电阻小的话,设备的数字电路和地面相连,可以减少电路耦合。这种方式可以弥补直流悬空的不足,因为他们是相分里的,不会与之交叉,这样就很好的处理干扰和静电,起到保护作用,更好的让电子设备保持通信状态,并且信号很好。

4接地技术的抗干扰

接地技术要想抗干扰,有一种方法是减小电阻,阻抗是有电阻和电感组成的,所以电阻在抗干扰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不过是在低频电路中。地线的电阻公式是:RDC=PS/A。由此的得知电阻率、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有着密切的联系。不管是横截面积还是导体长度其中一个改变,都会产生影响,从而会产生很多种减小干扰的方法。如果在高频的电路中,电感是一个可以进行抗干扰的方法,它和地线长度有着一定的联系,在截面一样的情况下,圆的比片状的导电性要好,根据这一点可以改变电阻的大小,从而可以避免干扰设备。还有有一种情况为地环路干扰,因为在降低阻抗的同时,大量的地环路也出现了,因此还要谨记,凡事都有利有弊,选择适当的接地方式,降低不必要的干扰。

全文阅读

技术接受模型的局限性分析及其拓展

摘要 本文介绍了技术接受模型在预测消费者接受新信息技术行为方面的主要成果,同时分析了该模型在研究方法中的一些局限性,指出应该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去考察消费者接受新信息技术的行为,并认为消费者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行为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和产品因素的共同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拓展的技术接受模型。

关键词 技术接受模型;局限性;内在动机;参照群体;拓展的技术接受模型

中图分类号 F0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2-0064-04

作者简介 王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管理;(江苏 南京 210016)

曹细玉,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广东 中山 528402)

一、技术接受模型及其主要成果

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据估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组织中约有50%的新投资投在信息技术领域。随着人们越来越依赖电脑系统以及新信息产品的不断涌现,研究那些能够有效促进消费者使用信息产品的因素,已经成为研究人员和实践者最重要的课题。因此,在过去的20年里,大量的研究集中在辨析影响使用者接受新信息产品行为的因素方面,其中,技术接受模型就是用来预测和解释个体接受新信息技术产品行为的理论。我国学者对技术接受模型在理论界已经作过大量介绍,本文主要讨论该模型的局限性,并提出拓展的技术接受模型。

1、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简介

全文阅读

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研究

一、异质性理论下的集群形态和集群再结块

1.个体网中异质性同质性(Homophily)最早由Lazarsfeld和Merton?(1954)提出[28],起始于社会学研究,其指行动者之间某种属性上的相似或相同。异质性和同质性的研究多聚焦于个体网层面,关注个体的异质性对个体间连接造成的影响,如性别、种族、年级等对友谊的影响[29,30]。研究结果表明相似的行动者之间更容易形成连接。不同原因会导致同质性的分类有所差别。如Kossinets和Watts(2009)针对大学邮件网形成的研究中[7],将同质性分为结构同质性(StructuralHomophily)和个人同质性(Individ-ualhomophily)。前者用来解释相同的选课、小组讨论等结构性因素导致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后者则用来解释因相同性别、种族等建立的连接。这种因相似而主动进行的选择也可称为选择同质性(ChoiceHomophily)。随着网络理论的发展,逐渐有学者开始关注组织层面的异质性对连接的影响,而这些研究的背景往往并不尽相同,如组织间个人网络形成的研究关注选择同质性的作用[31],但联盟的研究则关注结构同质性的作用[32]。笔者研究的对象是集群内的技术结块,技术之间也具有异质性。技术虽是由个体开发,属于组织的,但并不能将其简单的划归至个体网络或组织网络的研究之内,因此之前的研究结论并不能简单的适用于技术网络。2.异质性对技术结块的作用产业集群的形成往往是因为组织地理上的邻近能够为其带来信息和技术优势,次级产业集群的形成的主要原因则有可能是组织在技术或产品上的邻近性[9]。高技术企业结块的重要原因在于彼此的知识溢出[33],组织倾向于与拥有特定技术的其他组织在技术结构上进行聚集。那么,研究的问题实际上表达的是不同技术之间是如何形成联系的。从网络视角考察,研究的问题即是同质或异质属性的点之间如何形成边的问题。衡量技术网络中的异质性需要确定不同技术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影响着组织间的技术转移和吸收[32]。笔者认为这种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差异性,如专利申请人、技术的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或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的不同;二是实质差异,如技术实质内容和技术基础的不同。现有的关于技术和知识异质性的研究主要关注技术间的实质差异。可以分为两派,一派认为组织不会轻易让同质性知识在组织间流动,因为这会削弱组织的竞争优势[34]。而竞争异质性影响着组织间的知识和信息交换,因此异质性的知识因其互补的特性更容易产生创新的机会[24],使网络行动者获得更好的绩效[35,36],组织更乐意与拥有异质性的组织进行技术和知识的交换。这意味着在技术网络中,异质性技术间更容易形成连接。另外一派学者认为同质性知识更容易吸收和转化,集群聚集就是因为企业在原件性知识上有着极高的相似性知识[37],因而集群内企业可以更好的获得技术溢出。因此,在技术网络中,同质性技术间更容易形成连接。这些研究结论之所以不同,除了研究背景的差异外,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知识异质性的具体划分不同,形式上具有同质性的技术间并不一定易于形成连接;第二,未考虑集群动态性的发展,如企业在初创期可能更倾向于吸收同质性的知识[36],发展成熟期则可能更愿意吸收异质性的技术。因此,需要重点关注两方面,其一是特定网络可能需要不同的异质性分类,其二是异质性技术在集群发展不同阶段的连接亦有可能有所不同。3.技术异质性和组织异质性在不同研究背景之下,同质性或异质性的分WANGLUOJINGJIYANJIU|网络经济研究类一直是研究者需要首先关注的问题[27,28]。笔者认为,知识间的异质性在技术网络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为内容方面的异质性,即技术的主题是不同的,如计算机技术和原子能技术具有内容异质性;另一个分类为形式方面的异质性,即技术的表现形式有差异,如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具体到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内容方面的异质性可以表示为技术间所属次级分类的差异,称之为技术异质性;形式方面的异质性则重点表现在技术是否更具应用性。一般认为,企业的技术更偏向于应用,科研机构的技术更偏于基础理论,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引用。集群发展的技术源一般为科研机构[38],称之为组织异质性。技术异质性差异较大的技术可能具有互补性,相互连接更有可能引发突破式的创新。因此,在创新对组织绩效影响巨大的生物技术产业中[39],组织更愿意引用技术异质性差异较大的技术。同时,生物技术产业依然处于发展阶段,产业未完全细分,如诊断设备的专利多基于在先的诊断方法技术。这使前面的论断得到加强。另一方面,技术异质性差异较小的技术之间的连接更易于产生渐进式创新,其技术主题相差不远,因为相同的知识基础集群内组织更容易从同质性技术间得到技术溢出。基于此,提出本文的两个相反的论断。论断1在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中,技术异质性差异较大的技术间更容易形成连接。论断2在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中,技术异质性差异较小的技术间更容易形成连接。在产业集群中,公共研究机构的重要作用在于输出或溢出其基础性知识[39],企业亦愿意基于理论知识进行技术上的研发(有许多生物技术企业本就源自公共研究机构的衍生,即academicspin-offs)。而公共研究机构(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往往基于本身开发的前期技术或其他公共机构的在先技术,较少受到企业的技术反哺。医院有的技术具备理论性,与公共研究机构技术的连接更多;有的具有实用性,与企业技术连接的较多。基于此,提出本文的第三个论断。论断3在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中,组织异质性差异较大的技术间更容易形成连接。。同时,生物技术的发展不过短短数十年,在发展初期,许多知识和技术是同质性的,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异质性知识和技术逐渐增多,开始出现许多交叉领域[15],如生物信息学等。因此,需要考虑到网络的动态性。在集群发展初期,集群规模较小,组织的聚集往往是基于某一类技术,还未出现众多差异化的技术。在集群发展后期,会有边缘技术出现,一些边缘技术也会逐渐变为核心技术[32];研发人员的增多和流动带来知识和技术交换,技术异质性差异大的技术间的连接逐渐增多。因此可得出如下推论。推论1在生物技术集群发展初期,技术异质性差异小的技术更容易形成连接。推论2在生物技术集群发展成熟期,技术异质性差异大的技术更容易形成连接。同理,在集群发展初期,许多生物技术企业来自于学术衍生,集群技术多来源于作为理论前沿阵地的公共研究机构。随着集群发展,企业数量增多,规模增大,企业的研发能力增强,技术间的连接开始出现以企业技术为核的结块。医院在研究基础理论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实践活动,其技术部分处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和部分属于应用技术的研究。因此得出如下推论。推论3在生物技术集群发展的初期,公共研究机构的技术多与组织异质性技术结块。推论4在生物技术集群发展的成熟期,医院的技术起到连接企业和公共研究机构的作用。推论5在生物技术集群发展的成熟期,公共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技术皆多与组织异质性技术结块。

二、方法与数据

1.数据来源集群内的知识交换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专利属于显性知识,专利中记载的信息量占所有技术信息量的90%以上[40]。生物技术多以专利进行保护,制药业和仪器产业的专利数量在美国所有产业中位居前五[2]。专利引文可分为施引和被引(CitationMade和CitationReceived)两种。引文数据基于以下原因可以较好的适用于研究主题:第一,专利数据具有地理边界性,适合做产业集群的分析[41];第二,引文数据适合进行动态性分析,数据信息完备,反映了一定时间跨度内的知识和技术的流动[41-43];第三,专利引文既能够反映企业之间的技术连接[44],亦能够反映企业间的知识流动,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不同性质的技术之间的连接程度和方向等指标研究集群内再结块现象;第四,专利数据适用于社会网络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SNA),SNA的方法可以从整体的角度探寻集群的技术结构变化[45]。2.样本与数据整理选择波士顿集群作为研究样本。波士顿集群是全球最早出现的产业集群之一,集群的发展完全契合于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发展历程中带有明显的技术特征,其生物技术风险投资项目在全美位于前列[17]。波士顿集群拥有全球领先的生物技术企业,如Biogen、Genzyme、Am-gen、Genetics等,他们与科研院校,如哈佛、MIT、波士顿大学等一同支撑着集群的发展,集群内组织之间有着频繁的知识和技术流动[46]。使用USPTO的专利引文数据[44],数据中的专利授予时间从1976年至2006年,将专利区域限定在波士顿地区,专利分类限定在医疗领域,并将引文整理为矩阵格式。3.变量设计专利引文的迟滞性可能长达50年,但50%的专利被引发生在授予专利后的十年以内,在第5年的时候被引数量达到峰值[44]。因此,在分析子群体形成时,以5年为一个周期,这可以保证前一周期的最后一年的专利引文在新周期中能够得到最大的体现,从而更好的观察次级集群技术结构的变化,并保证研究的动态性。数据被划分为5个周期。根据Chandler(2009)的研究[47],将1976年至1993年划归集群发展初始期,1994年至2006年划归成熟期。技术异质性:生物技术可以再细分为多个子领域,同领域之间的技术在各方面都具有相似性。专利因技术相似性可以分为诊断方法、制药、设备制造和纯技术四个子领域[44]。在引文数据库中,则将技术划分为医药、设备、纯技术和混合领域。因为研究的问题是技术异质性对连接形成的影响,除引文矩阵外,还需构造每个专利在技术差异上的属性数据。参照Bell和Zaheer(2007)构建属性数据的方法[5],以五列向量分别表示五个时期的技术异质性。技术异质性属于分类变量,如果该技术属于医药类别,赋值为1,设备、纯技术和混合领域的赋值分别为2、3、4。组织异质性:专利技术分别属于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医院,不同主体的技术在理论性和应用性上有不小的差异。同技术异质性一样,五列向量构建组织异质性,用来测量技术在理论和应用上的差异。赋值1、2、3、4分别表示专利属于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医院。4.统计方法研究需要测量两类关系:一类是技术分类(即技术异质性)对专利引文的形成是否存在影响;一类是组织分类(即组织异质性)对专利引文的形成是否存在影响。但变量并不是独立抽样,而是来自于同一个网络内的关系数据,因此需要使用基于随机置换的检验方法得到较为精确的结果[48]。对于技术异质性和组织异质性对结块的影响,采用随机置换关系列联表(RelationalCon-tingency-Table)的检验方式,该方法能够对矩阵与分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自相关随机检验[48],从而估计是否异质性技术间更容易结块。另外,用UCINET软件[49]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1.集群内的动态结块正如产业集群一样,次级集群也是不断演化的。首先使用图形和描述性统计的结果研究次级集群的结块随时间的变化,这能对次级集群的发展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通过探索性的图形分析,可一览子群体是否因技术异质性而结块。技术结构的绘制使用Pajek软件[50],采取Kamada和Kawai(1989)的绘制方法[51],每个时期均将连通子图(Component)独立标明。在图中,[1]表示专利属于医药类(Drugs),为黑色;[2]表示其属于诊断与医疗器械类(Surgery&MedicalInstruments),为灰色;[3]为生物技术类(Biotechnology),为浅灰色;[4]为混合医药(Miscellaneous-Drug&Med);为深灰色。顶点越大,表示专利被引次数越高。每幅图中存在数个连通子图,这些连通子图即是集群中的技术次级集群。从图1至图5中可以看出:最初的联通子图在发展中不断加入新的专利,规模不断扩大,这表明集群中技术的影响力存在“马太效应”,即富者越富。要注意的是,这个效应并不是针对单个专利,而是针对单个次级集群的,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高被引专利往往是技术先进、影响深远的专利,因此后期专利不断附加其上,新连接的形成遵循偏好连接的模式(PreferentialAttachment)[52]。初期联系较紧密的四个专利形成的次级集群联系依然很紧密,这四个专利皆是器械专利。随着时间增长,出现了规模远超其他群体的最大次级群体,如图5所示,这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群的技术溢出非常有效,技术间的连接紧密。网络在初期的技术流动局限在同质性圈子里,但在第三期(图3),网络开始出现比较明显医药专利与器械专利的结块,在后两期中,异质性技术间的结块进一步扩大。这意味着在波士顿集群中,初期同质性技术易聚集在一起,在后期才逐渐出现异质性技术的结块现象,这可能是因为集群发展中逐渐出现了对互补性技术的需求。这直观上证明了推论1和推论2。每一期的技术网络结构指标数据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密度与网络规模负相关,密度之间无法进行比较,但是点度可以进行比较,随着时间的发展,平均点度逐渐降低后又再次升高。这表示初期和后期技术间的连接比较紧密,集群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2.技术异质性对技术再结块的影响本节分析在集群发展的不同时期,技术异质性如何对结块产生影响,并对论断1和2、推论1和2进行验证。其影响如表2所示,对角线以灰色标出,表示技术组内连接数量。每组中连接频数最大的格值以黑体标出。为了更方便直观的对统计结果进行讨论,将组内与组间连接频率进行比较,如表3所示。从30年的区间考虑,医药的组内连接呈现增长的趋势;器械的组内连接则越来越少,越到后期,与其他技术的联系越紧密;混合技术则一直表现出非常低的组内连接,这也和其技术性质符合。因为1976-1981年的大部分格值的期望值都小于5,无法进行卡方检验[53]。但从图1中可以看出,集群内仅有器械和混合两类专利,而两类专利的连接都仅存在同类之中。从表2中可以看到,四个周期的卡方检验都非常显著,表示四个时期异质性差异大的技术间都形成了结块,证实了论断1,否定了论断2。属于集群发展初期的有三个时期(1976-1981,1976-1987,1976-1993)。图1显示了第一个时期的结块状况,结块全部发生在同质性技术之间。但据表2,第二和第三时期的异质性技术之间已经存在结块,在1976-1987年间,技术结块是以器械技术为主的;而在1976-1993年间,技术结块则是以医药技术为核心。这与推论1相反,意味着集群在发展初期即存在了异质性技术间的结块,而技术间的连接往往以某种特定类型的技术为主。3.组织异质性对技术再结块的影响本节分析在集群发展的不同时期,组织异质性如何影响结块,并对论断3、推论3、4、5进行验证。如表4所示,对角线以灰色标出,表示相同组织类型技术的组内连接数量。每组中连接频数最大的格值以黑体标出。同上一节一样,将组内与组间连接频率进行比较,制成表3。表3可以分析技术结块的趋势,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技术的结块90%左右发生在异质性技术之间,企业技术从同质性结块为主逐渐变化为以异质性结块为主,医院则从异质性结块为主转变为既有同质性连接和异质性连接较为平衡,各占约50%。在集群发展初期,两个时期(1976-1987)的卡方检验都不显著,表示这10年集群技术间以组织同质性的技术连接为主,再增长5年后,卡方检验才显著,意味着组织异质性的技术连接出现在发展初期的末端。这与论断3不符。从表3可以看出,初期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连接以组间连接为主,证实了推论3。在集群发展成熟期,除医院技术外,组织差异性大的技术间更容易形成连接。因此若将论断3的时间限定在集群发展成熟期,则其成立。同时,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皆多与医院的技术形成连接,这意味着医院技术起着连接两种组织异质性技术的作用,推论4得到证实。根据表3,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技术结块皆是以组间连接为主,证实了推论5。实际上,该结论再次表明了公共研究机构在集群中具有重要的知识溢出效应。

四、结论

本文研究了技术异质性和组织异质性对集群内再结块的影响,根据实证结果修正理论推导出的论断和推论,得出以下结论。(1)在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中,技术异质性差异较大的技术之间更容易结块。(2)在生物技术集群发展成熟期,组织异质性差异较大的技术间更容易结块。(3)公共研究机构的技术倾向于与组织异质性差异较大的技术结块,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而在生物技术集群发展成熟期,企业的技术倾向于与组织异质性差异较大的技术结块,医院的技术起着连接企业技术和公共研究机构技术的作用。(4)在集群的技术网络演化中,技术往往倾向于连接某类特定的技术。在集群发展初期,技术倾向与属于企业的技术进行连接;在集群发展成熟期,技术倾向与属于医院的医药类技术连接。论文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本文研究结果丰富了集群研究的理论内容。从更加微观和动态的角度剖析了集群内再次结块的现象,探讨了技术网络结构是如何形成的。结果表明了在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异质性对技术结块有着不同的影响。第二,网络的涌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许多因素影响着网络的发展。但正如TerWal和Boschma(2011)所观察到的,现有研究很少关注集群演化的根源[21]。引入了异质性理论研究此问题。异质性理论的应用一直集中在个人网层面,根据产业背景,将其分为技术异质性和组织异质性。研究结果与先前关于个人网的结果非常不同,结果表明反而是异质性的技术间更容易形成连接。在实践层面,研究结果再次证明了集群的发展需要不同主体的不同类型的技术,公共研究机构有着非常强的技术溢出效应,而医院则起着连接理论和应用中间体的作用。作为产业园区的管理者,应注意多引进不同类型的组织,重视互补性技术的孵化。网络具有复杂的结构,其演化亦如此。关于异质性对技术结块的影响依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技术异质性和组织异质性对技术连接的影响是否会有阈值?超过阈值影响则急剧变小。未来的研究可以使用技术或知识互补性的理论来解释异质性技术间的连接。因数据、方法、样本等原因,研究还存在一些限制,如因单独抽样引起的研究结果外部效度问题。因数据所限,无法区分更多的异质性,数据仅仅囿于专利的表现形式。笔者亦希望未来的进一步研究可以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全文阅读

信息技术采纳研究现状及展望

[摘要]信息技术采纳问题一直是管理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本文整理分析了近年来管理信息系统领域国际顶级期刊中有关信息技术采纳问题的文献,对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共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理论引入和验证时期、理论修正和整合时期、多元化研究时期。本文对这三个历史阶段分别进行综述,探讨信息技术采纳理论的研究现状,并对当前信息技术采纳问题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采纳;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0.7;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6)03-0019-07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和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当前4G乃至5G移动通信技术和高速光纤互联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更加明显的体现。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与经营活动和大众生活的互相融合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同时也促进了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研究的繁荣。

组织和个人对信息技术的采纳决定了信息技术的发挥效果,信息技术采纳关注的是组织及个人对信息技术接受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相关问题。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里,信息技术采纳问题一直是管理信息系统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热点问题.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就。Fishbein和Ajzen的理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Davis的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Rogers的创新扩散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Schifter和Aizen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以及Venkatesh等的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都是信息技术采纳问题的经典模型和理论。Venkatesh和Davis、Taylor和Todd对以上经典采纳模型进行了补充和扩展,从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和采纳对象视角来研究信息技术采纳行为。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近年来在管理信息系统领域国际顶级期刊中有关信息技术采纳问题的论文,总结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结合当前信息化建设高速实施的背景,展望信息技术采纳研究的发展方向。

二、研究方法

本文按照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分别进行检索搜集文献,通过使用EBSCO、JSTOR、Emerald等数据库和Google Scholar搜索工具。按照IT Adoption、IS Adop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option、Information System Adoption、IT Acceptance、IS Acceptance等关键词进行全文检索,筛选出有关信息技术采纳问题的文献。为保证所选文献能够代表对信息技术采纳研究的最高水平,本文将文献期刊来源限定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内的国际顶级期刊。包括MIS Quartedy、Information&Management、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Management Science、Decision Sciences、Decision Suppo~Systems、Journal of Management Systems、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Information systems等。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