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家校舍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但现实中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交往总是打上各种社会的烙印。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看。推动学校与家庭合作的动力之源有三个,即资源依赖机制、认可与合法性机制、关系网络机制。这些机制在某种程度上规定和调整着学校与家长的交往方式和程度甚至规则。对这些机制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家校之间的深层关系,寻求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家校合作;社会资本;组织社会学
学校和家庭本是互不相干的两个组织,它们之间为什么要交往和互动呢?道理人所共知,当然是因为学生。学生作为中介连接着家庭和学校。家庭与学校的互动有一个教育本身的目的,即为了孩子的成长。学校与家庭的交往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遵循着各种社会规则。因此,我们还需跳出教育看教育,否则很可能“不识庐山真面目”。那么这些社会规则是什么?它们规定着家校之间怎样的交往?组织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阐释视角,即资源依赖机制、认可与合法性机制、关系网络机制。
一、资源依赖机制
组织与其他群体或者组织不断进行着相互交流和交易。相互交流包括货币资源或者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或者社会适应性的交流。作为一个组织的学校也不例外,它需要与政府、社区、家庭进行资源交换。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交换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交换,即学费、教育税;一类是非正式交换,即择校费、家长请客与送礼。
(一)资源联结的脆弱
从很多学校的收费公示栏我们可以发现,上学交学费的历史终结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成了免费的义务教育。学校向家庭索取的货币资源不再是学费了,而是变成了借读费、资料费、补课费等。国家推行“一费制”,学校从家庭中能够索取的资源受到了规范和限制。这两个转变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种福音,长久以来“人民教育人民办”,改成了人民教育政府办,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然而这种转变对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杰弗里·菲佛(JeffreyPfeiffer)曾指出,一个组织满足特定的群体的努力是它对这一群体的依赖性与对其他群体依赖性进行比较的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群体的需求与其他群体的需求相互冲突的产物。在决定一个组织对其他组织的依赖性时,有三个因素比较关键。第一,资源的重要性,也就是组织运转和生存对其依赖的程度。第二,利益群体对这一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控制力。第三,替代资源存在的情况,或者利益群体对资源控制的范围,这也是决定组织依赖性的重要因素。目前,学校的资金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这种资源依赖是否会对学校和家庭的交往产生实质性影响?学校对家庭资源依赖的减弱是否会导致家长话语权的减弱?
对比一下中美学校的教育拨款体制以及相应的家长权利或许更有助于说明问题。美国的公立教育虽然是免费的,但资金都来自政府的税收,凡是有房产的人都必须付学区教育税,各个学区学校的经费来自本学区的学区教育税。正是这种拨款体制赋予了美国家长参与学校的权利,因为他们是学校的衣食父母,学区教育税是美国家长权利的标签。所以各州的教育法例都赋予作为纳税人的家长许多权利。首先,家长是学校管理者的伙伴,学校应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甚至创造机会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其次,每个学校都必须建立家长教师联合会,协调家长与教师、学校的沟通。家长对子女的学业进步、学习情况有很多发言权,家长可以进教室听课,因种种原因对任课教师不满均可提出换班;再次,家长有权查看学生所有档案记录,包括出勤纪律、考试分数、处分记录、心理咨询记录等,并有权查阅教师上课使用的教材、课本、作业、考卷等。
[摘要]家校舍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但现实中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交往总是打上各种社会的烙印。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看。推动学校与家庭合作的动力之源有三个,即资源依赖机制、认可与合法性机制、关系网络机制。这些机制在某种程度上规定和调整着学校与家长的交往方式和程度甚至规则。对这些机制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家校之间的深层关系,寻求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家校合作;社会资本;组织社会学
学校和家庭本是互不相干的两个组织,它们之间为什么要交往和互动呢?道理人所共知,当然是因为学生。学生作为中介连接着家庭和学校。家庭与学校的互动有一个教育本身的目的,即为了孩子的成长。学校与家庭的交往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遵循着各种社会规则。因此,我们还需跳出教育看教育,否则很可能“不识庐山真面目”。那么这些社会规则是什么?它们规定着家校之间怎样的交往?组织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阐释视角,即资源依赖机制、认可与合法性机制、关系网络机制。
一、资源依赖机制
组织与其他群体或者组织不断进行着相互交流和交易。相互交流包括货币资源或者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或者社会适应性的交流。作为一个组织的学校也不例外,它需要与政府、社区、家庭进行资源交换。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交换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交换,即学费、教育税;一类是非正式交换,即择校费、家长请客与送礼。
(一)资源联结的脆弱
从很多学校的收费公示栏我们可以发现,上学交学费的历史终结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成了免费的义务教育。学校向家庭索取的货币资源不再是学费了,而是变成了借读费、资料费、补课费等。国家推行“一费制”,学校从家庭中能够索取的资源受到了规范和限制。这两个转变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种福音,长久以来“人民教育人民办”,改成了人民教育政府办,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然而这种转变对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杰弗里·菲佛(JeffreyPfeiffer)曾指出,一个组织满足特定的群体的努力是它对这一群体的依赖性与对其他群体依赖性进行比较的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群体的需求与其他群体的需求相互冲突的产物。在决定一个组织对其他组织的依赖性时,有三个因素比较关键。第一,资源的重要性,也就是组织运转和生存对其依赖的程度。第二,利益群体对这一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控制力。第三,替代资源存在的情况,或者利益群体对资源控制的范围,这也是决定组织依赖性的重要因素。目前,学校的资金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这种资源依赖是否会对学校和家庭的交往产生实质性影响?学校对家庭资源依赖的减弱是否会导致家长话语权的减弱?
对比一下中美学校的教育拨款体制以及相应的家长权利或许更有助于说明问题。美国的公立教育虽然是免费的,但资金都来自政府的税收,凡是有房产的人都必须付学区教育税,各个学区学校的经费来自本学区的学区教育税。正是这种拨款体制赋予了美国家长参与学校的权利,因为他们是学校的衣食父母,学区教育税是美国家长权利的标签。所以各州的教育法例都赋予作为纳税人的家长许多权利。首先,家长是学校管理者的伙伴,学校应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甚至创造机会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其次,每个学校都必须建立家长教师联合会,协调家长与教师、学校的沟通。家长对子女的学业进步、学习情况有很多发言权,家长可以进教室听课,因种种原因对任课教师不满均可提出换班;再次,家长有权查看学生所有档案记录,包括出勤纪律、考试分数、处分记录、心理咨询记录等,并有权查阅教师上课使用的教材、课本、作业、考卷等。
本文作者:兰奎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美国经济学和社会学家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一书提出,集体利益包括相容性(inclusive)和排他性(exclusive)两种:相容性利益是指利益主体在追求这种利益时是相互包容的,即所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若干年后,他在《国家的兴衰》(1982)一书中又进一步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共容利益”(encompassinginterests)的基本概念。拥有共容利益主体,其自身利益与社会的繁荣密切相关,因而有强烈的激励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理性地追其自身利益的个人或某个拥有相当凝聚力和纪律的组织,如果能够获得稳定社会总产出中相当大的部分,同时会因该社会产出的减少而遭受损失,则他们在此社会中便拥有了共荣利益。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是规避风险,彰显共荣利益的平台。广义的合作可以用来指称人类群体活动的三种形态,即“互助”、“协作”和“合作”。狭义的合作则是合作的高级形态,它包含着工具理性的内容而又实现了对工具理性的超越,可以看作是人类较为高级的实践理性的现实表现[5]。在公共安全教育的实施中,政府、社会、家庭、高校通过互动合作,从共荣利益角度去整合资源,而不是单一的追求自身利益,在利益的诉求上更多倾向于合作共荣,构建多元主体的合作模式,从而更从容的应对风险社会所带来的冲击,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缺乏信任、互动与回应机制: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困境
家庭教育是人类最原始、基础的源头教育。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对安全的第一意识便是来自孩童时期的家庭教育。随着现代性本身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导致的风险无限扩大化,风险社会作为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关键性影响的另一种力量开始崛起,我们所处的社会结构开始由物质财富分配向风险分配重组。而高校在公共安全教育的实施中往往关注的是他们自身的狭隘利益,忽视了家庭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一方面,由于地域、时间、文化层次、工作关系和自身的参与意识等影响和制约,家庭无法也不愿参与高校的管理和教育;另一方面,高校教育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也不愿意家庭广泛的参与,因此家庭和高校之间的互动将无从产生。尤其在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和路径上,高校多从维护学校的稳定出发,而忽视了学生本身,或者家庭的因素,那么形成的结果就是输入与输出信息的极不对称性,故而,公共教育的实施主体便失去了约束性和自觉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无法兼顾到对家庭因素的考量。人的自利性造成了“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务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务,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务: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务。”[6]因而由人组成的组织或利益集团在常态下更关注自身的利益。政府作为“政治人”,是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但在现实中,政府往往又无法绕开自己的利益,无法避开“经济人”理性的支配,常会选择在更短的时间内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日常中,政府的公安、司法、卫生、文化、工商、质检、宣传、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并没有与高校形成紧密衔接和良性互动。据调查,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公共安全教育仍由校内某一职能部门承担,这就造成了公共安全教育师资、资源的紧缺,教育成效不明显,尤其是风险社会所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使大学生在风险面前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应对,风险意识淡薄,这也是高校突发性事件频发的诱因之一。公共安全教育制度缺乏全员参与,缺乏互动平台,安全教育常常成为事后的补救,缺乏前瞻性。一定程度上说,是信任、互动、回应机制的缺乏和预警机制的不健全。
走向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有效路径
公共安全教育是一项合作的事业,在风险面前,各利益主体是积极索取自己的狭隘利益,还是积极互动、资源共享、互惠信任、平等合作。很显然,应对风险的公共安全教育绝不是高校自身的义务,而是政府、社会、家庭共担的责任,那么只有各利益主体的广泛参与,平等合作,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合作新模式,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才能得到合理解决,利益相关者的投入与回报才会相匹配,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快乐成才塑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切实提高公共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1培育风险文化,构建风险共担机制
高校在实施公共安全教育时,要放眼世界,洞察国际风云变幻时局,结合青年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提高他们对风险的认识、应对和化解能力,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为了保障这个机制的良性运转,需要政府、高校、家庭形成良好的诚信、授信和互动,在互动中促进利益的共荣。同时强化风险的共担,使每一个主体在风险面前,都出自整体的利益,而不是自身或某个集团的狭隘利益。
摘要:心理素质教育应发挥论文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要发挥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必须充分认识家校合作的意义,开辟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心理问题的产生都可以从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和间接的原因。因此,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相互配合,发挥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合力,是使心理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从现有研究看,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比较多,研究者们也找出了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的有效途径,如专题心理素质训练、学科教学渗透、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等。随着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助推作用。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意义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优化教育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家校合作中,家庭全方位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学校尽全力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使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密切合作,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化了家校教育资源。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认知、个性、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因素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家长缺乏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教育方法粗暴等。
孩子从六七岁开始,学校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学习、生活场所,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教师和同伴成了影响他们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具有系统化、专业化的优势,但也存在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不利因素,如大班教学,教师缺乏对每个学生心理的全面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校和家庭、社区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开展一致的行动,学生才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近年来,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一小学对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共享共建共育办学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通过积极引导社区、家庭、社会组织和公民有序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等工作,创新办学模式,促进学校管理与运行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优质化,使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督教督学,家校共育
学校实施家长督教、督学制度,每天邀请家长进入校园开展“家长进校七件事”活动:一“巡”,家长或社区代表(至少三人)每天到校参加一个工作日的教育教学巡视活动;二“观”,家长进课堂听课(至少听两节课);三“谈”,与教师、学生交流谈心;四“问”,与学校行政领导沟通;五“督”,督促学生早餐管理;六“查”,检查校舍安全和文明校园活动;七“评”,给学校提合理化的建议或意见。通过每天的活动,学校主动积极向家长、社区汇报工作,宣传教育法规,宣讲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对家长进行教育方法的系统培训与指导。学校将家长指导工作重心下移,由专任教师和行政领导全面负责接待与指导工作,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和学校教育特点,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法的全面指导与个别咨询。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双赢的办学管理模式。家长在工作中详细了解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理解了老师工作的辛苦和成绩,获得了科学的家庭教育教学方法指导;学校在家校合作中总结了更多的办学智慧,赢得了全体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关心支持,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与发展。
家长委员会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促进者,同时也是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者,是联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纽带。学校每周向家委会印发行政会议纪要,让家长履行知情权与参与权。
为了提高家长、社区督学工作的有效性,使家长不但可以从学校得到指导,还可以从家长与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中得到互助,学校有目的地安排不同家庭教育风格的家长,或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相同问题的家长,一同来校工作,以利家长之间探讨和学校集中辅导。
在家长督学人员的选择上,学校还邀请一些特殊学生家长参与,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共同探究教育疑难问题,让这些家庭也能从一天的督学中得到快乐与收获。
二、搭建平台,资源共享
专家指导是行知实验校发展的风向标,由于行知实验校特殊的定位,要求实验校的发展应与陶研理论的发展相互配合,通过专家指导将最新的陶研理论应用于实践教育活动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在实际的教学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也能进一步促进陶研理论的深入研究。因此专家指导不仅是促进行知实验校不断突破的有力保证,也是行知实验校不断发展的充分养料。然而目前福建省大部分行知实验校都缺乏经常性的专家理论指导,有专家指导也只是短暂的考察,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结对子的实践与理论互助,大多情况下,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活动脱离,各为其政,导致理论研究水平与实际教育水平不符,最终造成理论研究沦为纸上谈兵,而实际教学又缺乏科学指导的局面。同时,当下福建省行知实验校的交流匮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不足;二是校际之间的交流欠缺。家校沟通不足带来的问题是学校不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会出现一些学生在校表现良好回家却判若两人的现象,在校的假象将会误导教师的判断进而失去学陶的真实意义。而校际交流欠缺则造成经验分享失去平台,成功的经验难以相互借鉴,失败的教训也无法相互启示,这成为提高和发展福建省行知实验校整体水平的巨大障碍。
(一)确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新目标
针对行知实验校“建设模式雷同,办学特色不够突出”这一问题,建议各类行知实验校确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新目标,以此强化校园文化的办学特色,打破定式的格局。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尽量多的行知实验校能结合地区优势,发展特长之处,创造其他行知实验校无法实现的条件,以此保障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性。例如宁德市柘荣县柘荣中学的“百草园”,就成为了其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发展起来的特色校园文化。而对于大部分行知实验校都具有的共同特色,要求各类行知实验校能不断深入,挖掘独特亮点,形成特色传统,追求“特”,实现“新中新”。例如在大多数学校都举办类似的学陶活动时,能找到突破创新之处,将相同的活动办出不同的风味,以此形成独有的校园文化特色。
(二)开辟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两手抓的新途径
针对行知实验校“倾向物质建设,精神内涵渗透不足”这一弊端,建议各类行知实验校开辟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两手抓的新途径,以此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内涵。具体说来,就是要让校园文化建设植根于学校的优良传统中,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理念,融合区域文化的发展,真正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一是要求各行知实验校做到不片面重视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单纯关注学校的环境设施,而忽略在校师生实际师陶学陶能力的培养,同时各校需要经常对师生进行学陶思想的教育,并定期做好师生交流工作,保障师陶学陶实质性工作的开展。二是要求各行知实验校的考察单位不以外在的物质文化建设作为评价的首要标准,而是关注真正的精神世界,注重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所在。不仅看行知实验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绿化建设,更看校园师生师陶学陶的实际水平,通过与校园师生的深入交流了解其对陶行知教育理念的认识,知晓其真实的师陶学陶感悟,以监督行知实验校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校园文化建设。
(三)设计多角度全方位深入交流的新模式
针对行知实验校“亟待专家指导,家校、校际交流欠缺”这一不足,建议各类行知实验校设计多角度全方位深入交流的新模式,以此打造强大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交流的平台。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各行知实验校能拓宽交流渠道,将交流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更好的指导实践教学,推动陶研理论的完善。一方面,学校可设置家长座谈会等交流模式,以家庭区域为单位组建家长小组,由家长小组组长牵头,定期举办座谈会,给予家长彼此交流经验的机会。同时在学校内开展家校会谈,定期邀请家长到校与老师交流,及时沟通,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例如福州市屏西小学的“家长开放周”活动。另一方面,可由行知实验校的指导单位组织,成立校长论坛,建立校际关系网络,并进一步分为现场会议与网络交流两种形式,不仅可以定期组织会议共同探讨问题,也可以通过建立校长论坛网站,令校长们可以及时快速地针对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借鉴成功经验,以此为各行知实验校的主要校领导提供分享经验的平台,避免行知实验校由于发展水平不一导致走弯路的现象,实现福建省各类行知实验校整体水平的提高。
纵观福建省行知实验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总体发展趋势是良好的,但也必须看到,在行知实验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建设模式、指导交流等方面的不足,这些问题将阻碍行知实验校未来的发展,作为福建省陶研工作的前沿阵地,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改进不足,才能为福建省陶研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为福建省陶研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保障。
以课改作为兴校契机 以研训强化教师素质
——八一总场中学校本研训自查报告
我校本着切实搞好校本研训工作,更快更好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有关指示精神,面向全体教师,以教育教研能力培训、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和青年教师为重点,以新课程实验改革为突破口,通过抓校本研训,努力达到“以课改作为兴校契机,以研训强化教师素质”的宏伟目标,促进我校的快速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效,现将我校03—05年度的主要作法总结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53个教学班,2900多个学生,155位专职教师,初中教师71人,其中本科学历28人,专科学历41人,中师学历2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7%;高中教师84人,其中本科学历76人,专科学历8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0%。校园面积168亩,校总建筑面积13467平方米,生均5.82平方米。有教学楼4栋(含有教室60多间);科学馆1栋(含有200多个座位多媟体教室1间,图书馆、阅览室4间,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及贮藏室9间,舞蹈健身室1间);综合楼1栋(含有全校办公室、会议室20间,电脑室4间,语音室3间),学生宿舍5栋,食堂10小间,标准运动场1个。学校安装了卫星教育网,全校办公室配有电脑并已联网,学校在海南省教育愽客成长网上建立校园网站,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网页。学校图书馆藏书43680册,各种报刋杂志230多种。各教室配备投影仪,语文、英语、音乐教师每人配备教学收录机,
二、校本研训工作的具体做法
我校在校本研训活动中,根据学校“常规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以师德教育为根本,教师理论、教育科研、教师职业基本技能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培训为基础,重点以“课题为载体,教、研、修相结合”的校本培训模式,切实抓好校本研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1.建立机构,建章立制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2011级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教育改革研究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重庆 400000)
摘要:家校合作是新时代的发展呼吁下的一种全新的关系理念,探索家校合作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家校合作的概念、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家校合作的角色定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家校合作的反思这几个方面介绍了家校合作的进展及其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家校合作;现状调查;文献综述;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02-02
苏霍姆林斯基说:“施行学校--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很好的培养年轻一代,而且还可以使家庭和父母的道德面貌完美。没有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对学校生活的积极参与,没有成人与孩子之间经常的精神上的接触和相互充实,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家庭本身,不可能有学校这个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机关,也不可能有社会在精神上的进步。”[1]因此探索家校合作以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参考了1999年至2051年校园CNKI中的30篇期刊论文及万方数据中的20篇学位论文,并对其进行了整理。
1.家校合作的概念
“家校合作”目前未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英语中表达“家校合作”的最常见的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对此,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家校合作进行了解释。
[摘要]以图情类影响力最大的4种期刊在2000-2009年的载文量与被引频次为样本,采用符号检验与相关分析的方法,从合作模式与合作频率两个方面分析科研合作对期刊论文被引频次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合作的影响力明显高于独立(无合作)发表的论文;②在获得被引频次方面,国际合作并不优于国内合作,高校并不优于研究所;研究机构的合作次数与被引频次呈正线性相关关系,但机构的合作频率与篇均被引次数没有显著相关。
[关键词]科研合作合作模式合作频率被引频次
[分类号]G350
1 研究背景
科研合作是科学工作者为了达到生产新的科学知识这一共同目的或实现各自的科研目标而进行的协同互助的科学活动。对科研合作模式的分析可揭示不同国家或机构的合作偏好,可以揭示科学体系中的热点与冷门研究主题,也可以揭示两个单位之间的密切的合作关系。
在合作模式的划分方面,可以以作者、机构、省市、国家等为划分单位,选择不同的划分单位就会有不同的划分结果。荷兰莱顿大学的科技研究中心(Center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WTS)根据论文中标明的机构所属国家/地区,将论文的科研合作模式划分为三类:无合作(No collaboration,论文仅出自一个机构)、国内合作(National collaboration,论文由两个及以上机构合作完成,但这些机构属于同一国家或地区)和国际合作(International coHaboradon,论文由两个及以上机构完成,这些机构跨越两个及以上的国家或地区)。CWTS的根据机构划分合作模式的做法受到广泛认可,许多学者基于这一划分方法展开研究。van Leeuwen在研究1982-2003年间各国的科学论文模式时发现,国际合作论文的影响力高于国内合作论文,后者的影响力又高于无合作论文的影响力(即论文的被引频次);Adams、Roberts等人也发现国际合作论文明显比其他类型论文能吸引更多的引用。
在国内,浙江大学所发表的SCI论文中,合作发表(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或与国外机构合作)的论文明显比独立发表(不与其他机构合作)的论文的影响力更大。如果以机构类型为划分依据,可以将科研合作模式划分为“校企合作”或“产学研合作”等,也就是将机构划分为:高校、研究所、企业等”。钟旭等人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分析了中国社会科学期刊合著率的变化趋势”;汪冰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情报学报》、《情报科学》等lO种情报学期刊的合作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加强合作研究、发挥集团效应有助于我国情报学的发展;魏瑞斌从作者的合作规模、机构之间的合作、地区之间的合作等角度分析了图情领域的科研合作状况;吕淑仪分析了15种图情期刊的合作状况,发现图情领域大多数合作仅限于同系统同单位合作,国际合作非常薄弱。
本文以图情领域为例,从“按国家/地区划分”与“按机构类型划分”两个角度研究科研合作模式对期刊论文被引频次产生的影响,从“按院、系、所划分”这个角度研究合作频率与被引频次的线性关系。具体研究问题包括:
针对以家校合作促进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问题,研读了相关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探讨了家校合作培养中专生创业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总结了几项具体的研究策略。
家校合作创业能力策略研究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从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国外的关于以家校合作促进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的文章不是很多,直接论述这方面的专著也不多。但是对家校合作的研究已经有了很丰富的成果。资料显示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近年来,美国为着重研究解决公立学校的危机问题,把家校合作作为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题;英国、德国、法国、芬兰和挪威等欧洲国家也将家校合作作为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事实上,我们知道这些国家的青少年毕业后都有很强的创业能力。让我们反思一下,这些孩子身上所展示出来的创造能力难道不能说明是家校合作的成果吗?
为了研究更具体的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成果,笔者研读了几本外国人的著作。比如:江本胜著作、猿渡静子翻译的《水知道答案》(日)、坂元良江著作、曹艺翻译的《飞吧,孩子》(日)、A.S.尼尔著作,王克难翻译《夏山学校》(英)、雷夫·艾斯奎斯著作、卞娜娜翻译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美)和秘籍华人黄全愈著作的《望子成人:家庭教育在美国》等。这些著作都反应了作者充满智慧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就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要善于赏识教育孩子积极展示自身的优点,充分展示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积极地大胆实践,平时要主动与人沟通与交流,要在游戏和生活中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2.国内研究现状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国内的关于以家校合作促进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文章不是很多,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专著。可查阅的相关的研究信息散见于各种理论性论文。其对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理论性的描述较多,但对于影响中专生创业能力不强的现象及原因分析研究得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几乎没有发现有专著明确而系统地论述中专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家校合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