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一、督教督学,家校共育

学校实施家长督教、督学制度,每天邀请家长进入校园开展“家长进校七件事”活动:一“巡”,家长或社区代表(至少三人)每天到校参加一个工作日的教育教学巡视活动;二“观”,家长进课堂听课(至少听两节课);三“谈”,与教师、学生交流谈心;四“问”,与学校行政领导沟通;五“督”,督促学生早餐管理;六“查”,检查校舍安全和文明校园活动;七“评”,给学校提合理化的建议或意见。通过每天的活动,学校主动积极向家长、社区汇报工作,宣传教育法规,宣讲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对家长进行教育方法的系统培训与指导。学校将家长指导工作重心下移,由专任教师和行政领导全面负责接待与指导工作,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和学校教育特点,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法的全面指导与个别咨询。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双赢的办学管理模式。家长在工作中详细了解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理解了老师工作的辛苦和成绩,获得了科学的家庭教育教学方法指导;学校在家校合作中总结了更多的办学智慧,赢得了全体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关心支持,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与发展。

家长委员会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促进者,同时也是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者,是联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纽带。学校每周向家委会印发行政会议纪要,让家长履行知情权与参与权。

为了提高家长、社区督学工作的有效性,使家长不但可以从学校得到指导,还可以从家长与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中得到互助,学校有目的地安排不同家庭教育风格的家长,或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相同问题的家长,一同来校工作,以利家长之间探讨和学校集中辅导。

在家长督学人员的选择上,学校还邀请一些特殊学生家长参与,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共同探究教育疑难问题,让这些家庭也能从一天的督学中得到快乐与收获。

二、搭建平台,资源共享

现代学校教育不但要有家庭互动,还应有社区参与,将学校周边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所在社区,以及热心教育的人士和单位组织起来,让社会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当中。学校有意识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改进办学模式与管理机制,提高学校教育的透明度与公信力。

为此学校制定了相应方案,明确职责、权利与义务,让社区全方位参与学校教育。

社团共组。学校组建了二十多个文体社团,并通过校讯通向全体家长及社区人士征召义务社团辅导员,同时建立家长资源库,让学生自由选择参与社团活动。由于家长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不尽相同,所以他们讲授的课程很好地弥补了学校教育所不能涵盖的领域,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家长也能从中体会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辛劳,育儿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更新。教师也从“家长老师”的课堂上获得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上的启迪。另外,学校还邀请岭南世家国学馆和“快乐写字书法”研究中心等社区组织中的专业人士作为社团顾问,协助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和综合素质。

信息共享。岭南世家国学馆的每期培训和最新活动信息,都会及时提供给学校,并邀请学生参观学习,为学生开设校本课程,实施国学教育和人文素养培育。香洲和谐社会研究会定期到学校为全体师生开展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香洲家庭文化交流协会将每期自办的家庭教育报免费派发给我校家长。

资源共用。学校管乐团组建需要高额的经费,单靠学校承担显然不现实,为此,学校采取“校办家助”的方式,组建起了珠海市小学第一个管乐团,由学生自带乐器,学校提供排练场地,聘请专业教练训练,取得了良好的资源共享育人效果。另外,中国移动公司每周提供《成长周刊》供学生阅读。

三、举办论坛,校务共商

家校共建论坛。家校共建论坛已成为学校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团队,定期研讨家庭教育策略,提高家庭教育科学性,破解家庭教育难题,不断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家校共建论坛使家长学校的形式更加多元。论坛内容不仅来源于学生座谈会,还来源于家长督学的建议,各年级分别开展家校社区共建论坛,由学校邀请师生代表、家长、社区代表和专家一起参与论坛,共同探讨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热点话题、难点问题,寻求教育的合力和最佳解决方案。

为了使家校论坛更有针对性,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性,学校完善家校论坛制度,变校级论坛为年级论坛,各年级根据本学段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有效组织论坛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的主题论坛。如每学年新生入学前,我们都会组织一年级家长开展学前教育论坛,对家长进行学生生活习惯、心理准备等方面的指导,及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合理的作息时间、学习用具的摆放等多方面的教育;对其它班级,则每学期进行一次家长论坛,要求年级组集体备课,校领导检查教案,行政领导随会听课,会后给予反馈意见。通过这些家长论坛,使家长既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又广泛表达出自己的意见,真正实现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放心,对老师教学充满信心的效果。

论坛不仅提高了家长的育人素养,改进了家庭教育方法,还改变了很多学生的错误认识和学习习惯,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论坛达成的教育共识,远比说教有效,学校教育只有形成合力,才能获得教育的一致性,提升教育的整体效应。

家校共建讲堂。“文化大讲堂”是学校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家校社区共建的要求开展的一项活动,即家长讲座。为此,学校建立了家长资源库,将有特殊才能的家长请进学校,做客学校文化大讲堂,让老师和学生在充分享受幸福课堂的同时,在高雅文化中不断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素养,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能力,超越课堂,真正感受校园学习的幸福快乐。

家校共建沙龙。学校基于“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家校共建理念,定期组织“十一小教育家校共建沙龙活动”,让教育走进家庭,拓展家庭教育的时空,发掘学生家庭的教育资源,鼓励家长关心和参与教育孩子的各类探究活动,将学校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中,以人为本,促进发展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关心每一名教师,关爱每一名学生,关注每一所学校已经成为打造和谐教育的重点课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广与深入,如何满足社会对人才日益迫切的需求,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更高的需求?因而很多教育专家通过研究,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在松北区教育局提出学习共同体构建的要求后,我校积极组织开展,先后构建了教学研究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家校合作共同体,我们在彼此之间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时,体会到了共同学习成长的乐趣。

一、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必然选择

我校在职教师113人,临聘教师5人,实际一线教师92人,在校学生922人,然而就目前的师资结构看,平均年龄接近43.1岁,35岁以下教师仅有44人,45岁以上55人,师资队伍趋于老化。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有的村小已经无力将所有的课程开齐,特别是信息技术、英语、美术等。而__小学集中了全镇中心校优秀教师的五分之四。长期以来,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头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

20__年9月松北区教育局号召成立了小学学习共同体。这一举措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促进,按照“均衡、协调、可持续”的原则,根据学校所在区域位置、师资状况、教学成绩等综合因素,将下属的村小有机结合,构建了多维度的学习共同体,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从而拉开了教育均衡发展的序幕。

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平台

学习共同体在内部倡扬开放,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渗透辐射,重在推进均衡.在共同体之间倡扬竞争,努力促进办学质量、办学品位的提升,重在谋求发展,在纵向均衡、横向竞争中充分激发基础教育的强劲发展活力。

1、理顺体制,明确责任。

中心校设立学习共同体办公室,研究、部署、考核各共同体的工作,中心校校长为该共同体第一责任人,业务校长为业务负责人,具体负责共同体工作,教务处为责任科室,具体负责各项活动的开展。村小校长为小组成员。

中心校月初召开校长例会,研究部署教学共同体工作,参加人员为村小校长和相关负责人。会议的内容主要有:总结上月的成绩与不足、制定本月工作计划。

2、建章立制,保障运行。为了调动广大教师的热情,一是中心校出台了与实施方案相配套的具体制度和工作细则,将每个共同体的四个学校捆绑在一起进行综合量化评估,中心校涉及小学的视导、评估、竞赛、考核等活动,应发挥共同体和龙头校的作用。中心校依据本办法每学年对共同体工作进行一次综合化、捆绑式的全面考核。对共同体工作成效突出的,有关评优等予以倾斜。共同体工作情况也作为校长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是要求学校建立各项工作制度(如教学共同体工作制度、校长碰头例会制度、成员校际间开放制度、共同体校际间集体备课制度,共同体教师集体培训制度,教师支教制度、名优教师培养制度、家校合作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使教师的思想从“校本位”扩大到“团体本位”乃至“中心校本位”,确立了“团兴我荣,团衰我耻”的理念,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促使了学习共同体逐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学习共同体是促进学校发展的甘露

(一)、教学研究共同体

为切实加强我校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在龙头学校__小学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基础上,进一步克服教师个体之间的缺失和差异,克服校校之间在突破课改难题时方法的单一与途径的狭窄,拓宽学习视野和研究方式。创建了教学研究共同体,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校本教研、课题实验、教育科研等活动形式,使我校下属的村小达到取长补短,互补互修,共同提高的最好效果。并能够有效地达成师生的个人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共同体发展目标。

通过实践证明,实施“教学共同体”,是一项使弱校受益,师生受益、群众满意的举措,能有效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联片教研改变方式,集体备课扎扎实实。

集体备课以中心校为单位,每月第二周的周五下午集中活动。学期初,各学年组制定出详细的集体备课计划报教研办公室,审核通过后再实施。集体备课时,一般是以年级组为单位,分学科小组研讨,有的学年组还采取一帮一结对子的形式进行课时备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资源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我们充分发挥教学骨干的带头辐射作用,开展了大量工作。

(1)课堂教学对外开放。为了更好地发挥骨干教师在教研工作中的带头作用,各校的骨干教师每个学期对外开放课堂教学一周,这期间各校的教师可以随时到骨干教师班级来听课。

(2)艺体教师继续支教。我校艺体教师师资力量薄弱,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主要还是采取龙头学校专业教师支教的方式,要求__小学的音体美教师每周到所帮扶学校支教。

(3)组织新教师的过关课、老教师的引领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层层推进,促进教师共同提高。

(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教 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高。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想使我校教育工作能持续、优质、高效地向前发展,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必须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我们认为通过构建校内的学习共同体来促进教师向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从而满足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我校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是作为教师主动研究的平台而出现的,它体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点。多元化指构成人员多元,其中涵盖了我校各个学科的所有教师、学校管理者等;同时,各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内容和形式也是多元的。多层次指的是组织结构包括多个层次:年级备课组、学科教研组、科研课题组、非英语教师组、骨干教师组、名优教师组、青蓝互助组等等,从而构成了网络状、立体的组织结构。

我们建立教师业务成长档案,针对教师的学科特点我们分别组织了多个协助促进组。如:“飞鹰社”,英语教师协助非英语教师加强英语能力的提高,同时非英语教师也给英语教师一个反促进的作用,英语教师在给别人培训的同时自己的业务也不断的增强。而且像班主任教师在英语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还是辅助英语教师抓好学生的英语学习;“艺馨社”,艺体教师协助其他学科教师通过舞蹈、音乐、体育技能等方面提高个人才艺和综合素质;“清雅社”心理健康教师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等等。教师们在互相促进互相学习中逐渐成长起来。我校的林森老师获得国家级赛课一等奖,而且林森刚刚被区教育局派往吉林参加骨干教师讲座,许晓旭老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法在国家级网络经验交流会获得推广,李冬梅等20余名教师在国家、省、市赛课中获奖。李清雪等10余名教师在各级岗位练兵等竞赛中获奖。

通过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的构建,我们不仅可以实现对新课程教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而且还会实现对学校、教师的发展促进作用,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与问题研究同步。使我们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工作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与光彩。

(三)、家校合作共同体

一所优秀的学校,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有一位优秀的校长、有一群优秀的教师、有一批优秀的学生、有众多懂教育的家长。我校地处松北区西部,属于比较“落后”的地区,在松北区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却发现家庭教育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有些家长漠视子女的教育,有些家长与学校教育产生了反作用力,有些家长本身素质问题,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品质养成教育,更不要说什么家庭教育的方法、技巧等等了,这些与学校教育相违背的家庭教育问题,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于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为此我们积极构建家校合作共同体,通过家校合作,调动了社会各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多方位、多元化形成对学生教育的体系。家校合作,构建教育共同体,不仅能在思想和认识层面上拓宽了学校德育管理的途径,而且学校如能抓住这一宝贵资源的开发,还能扩大社会办学的途径,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家校合作的资源开发,真正从实处拓宽了社会办学的途径,做到了“一石三鸟”,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多元化教育的共同体。

1、家长学校——为孩子的成长奠基

认真配合学校做好“家长学校”工作。采用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以及广播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争取有效的家庭教育。家长学校做到了“有教材,有教师,有学员,有计划,有记录。”同时组织开好每学期一次的全校学生家长会,共同探讨有效教育好下一代的有力途径,以争得家长、社会对学校教育最大的支持。

本学期我校聘请著名家教教授来校为家长讲座,10月26日家教导报副主编,曾任黑龙江大学副院长的郑新春教授来我校进行家庭教育讲座,郑教授结合研究和咨询案例,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讲座从正反两方面深入浅出的对家庭教育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剖析,家长们中途没有离场,一直是很认真的听讲,部分家长还在会后与郑教授做了交流。

2、学校开放周——让家长走进学校的捷径

为了搞好“开放周”活动,我们要求各完小分别制定了“开放周”活动方案,每天都有家长参与的内容,每天都有记录。在各完小精心准备周密的安排下,活动的项目丰富多彩。

学校为家长精心准备了班级随堂听课、优质观摩课、参观校园文化建设、“让我们一起分享快乐”游戏活动、家教讲座、课间活动展示等。

3、家访——成为家校联系的纽带

为了让家访工作取得实效,我们组织了“百师进千家,家校合力助成才”活动,并设计了家访记录单,保证每学期对每一名学生家访一次。尤其对特殊家庭学生(贫困生、单亲生等)和学困生、后进生要完全掌握。学校要求教师在家访过程中树立“六种”意识,即树立主动意识,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热情与真诚,建立学校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的感情基础;树立研究意识,了解和掌握学生家庭的组成结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教育情况等第一手资料,为学校教育提供依据;树立沟通意识,与学生家庭不断加强联系,使教师与家长统一认识,形成教育合力;树立实效意识,留心观察,细致分析,把握家访最佳时机,争取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树立平等意识,注意交流方式,把握谈话分寸,努力创设和谐的家访氛围;树立服务意识,上门为家长提供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帮助家长客观分析子女的思想道德现状,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细致入微的工作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邱莹老师、张文文、牟凤艳、张少红等很多优秀的老师都 收到了家长赠送的锦旗。

因为家校合作共同体的构建,使家校形成了教育合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了家长最大限度的支持。运动会上学生整齐的服装、大型课间操上学生手中耀眼的太极扇、教室中擦玻璃,操场上扫雪时忙碌的身影……无不展现出家长甘心为学生为学校奉献一切力量的质朴心情!

四、有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教学研究共同体、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家校合作共同体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与家长的沟通和对家长教育方法的指导,家校形成教育合力也就会打造出和谐的优质的教育。学校、教师与家庭的有机结合,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我们都在倡导一种理念:那就是关注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大胆地让学生去闯,失败了也是一种体验、一种收获,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现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乐趣。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一起成长。以巨宝小学为例,我们为了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确定中队名、制作中队牌、布置班级展板……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从而使有限的中队空间成为无限的教育资源。现在,该校每个中队不仅有响亮甚至“古怪”的名字,如“小松鼠中队”、“雏鹰中队”、“喜羊羊中队”、“鸿鹄中队”、“小蜜蜂中队”等,这些中队的名称并不是单一的名字,而是蕴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在中队中形成了一种凝聚力。而且还有催人奋进的班训或口号,极富育人氛围,使学生得到了有益的熏陶,获取了前进的动力。

因为中队文化的有效创设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积极踊跃的活跃在各项活动之中,像“爱家乡赞家乡建设美好家园”演讲比赛、“班班唱红歌人人唱好歌”合唱比赛、“书写时代华章描绘祖国江山”书画大赛、“放飞梦想快乐无限”“六一”文艺汇演暨表彰奖励大会、“祖国您好”校园艺术节展示活动、“英语欢乐周”活动、数学科的“小小神算手”,“解题精英”竞赛、语文科百字百词竞赛等等,学生在学校为他们搭建的一个又一个的平台中展示自我锻炼自我。

我校曾派3名同学参加哈市“红领巾迎奥运冰城娃盼大冬”知识竞赛获得二等奖;王月等20多名同学获得中华魂读书活动省、市级先进个人;有10多名同学在哈市书信活动周“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中获奖;蒋宇航等23名同学获得市区校园艺术节各类单项比赛的奖励,我校合唱队被选入参加市级合唱比赛。看到学生的不断成长我们倍感欣喜与感动,这就是学习共同体折射出的无穷魅力。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基于这种认识,从顺峰中学办学之初始,我就开始了学校和美特色的打造,将和美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办学进程,从学校文化标识的形成到师生文化共识的建立,再到和美教育文化体系的构建,始终坚持“和美”,追随“和美”,给学校教育打上了“和美”文化的烙印。

和乐校园:以美启善,以和达和

2016年6月2日,由《中国教育报》、新华社等十几家中央媒体组成的采访团,在教育部新闻中心余冠仕执行副主任的带领下来到顺峰中学。

六月的广东已十分炎热,而绿树成荫、风景秀美的顺峰中学却格外怡人。采访团在蓝天、碧水、绿草组成的如诗画境中,漫步和心馆,徜徉艺美苑。那设计独特、别具一格的和美墙,从竹简、活字印刷、线装书到现代图书,展现出人类文明最精美的画卷。而在学校的“和美”主题场馆里,辞赋、雕塑、造型时钟、星光墙、熊猫外交、一带一路、桑基鱼塘、水乡龙舟,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融洽。走进学校和创美客空间,更是让人眼前一亮。那深邃的时光隧道、机器人、电子创客、3D打印,充满了现代科技的时尚气息。采访团一边观摩一边了解,不由得用相机定格下每一个精美的瞬间。余冠仕副主任情不自禁地赞叹:“真是特色学校有特色,普通学校不普通!”

场景中彰显的特色得益于我和团队成员们对“和乐”校园文化的顶层设计。无疑,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展现校长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

“一个学校要发展,一定要有一种校园文化的定位。”当前,人们对校园文化概念的阐述众说不一,但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上理解,它都至少包括三部分,即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它们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以潜移默化而深刻久远的影响。这种文化是超越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方法渗透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自觉追求,是一种健康、和谐、积极、人文、向上和可持续发展的氛围营造,因此是学校的灵魂所在。

顺峰中学一向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引领,无论是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围绕“和美”特色展开,实现了价值认同的共同投向;同时,我们注重物质文化的“隐性”教育,注重精神文化的“润化”教育,注重制度文化的“生活”教育,收到了“以美启善,以和达和”的教育效果。

以美启善的环境文化。学校的景观是静态的,建筑是固化的,但倘若为其赋予文化意义,所有建筑与景观就都会鲜活起来。顺峰中学创建时间不长,但她恰恰像一张白纸,我们相信,只要用心,就可以在上面画出美丽的图画。为此,从建校之初开始,我就带领老师们围绕“和美”理念,对校园文化和学校形象等进行了精心规划、设计和包装。毋庸讳言,视觉包装是最直观的宣传手段,因此,走进顺峰中学,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深受“和美”意味的淘沥,浸润在和美的氛围之中。

以善达和的组织文化。从接手创办顺峰中学起,我就倡导用“家”的理念来经营学校,因为“能达和者,莫过于家”。因而,顺峰中学在教师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家”;而教师之间也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家人”。既然是家,就要有家的形态、家的氛围、家的感觉,因此,在学校的每个办公室都有“顺峰家人”的集体照,有功能齐备的茶水间,有整洁有序的会议室。在这里,“顺峰家人”们交流沟通,教研学习,嘘寒问暖,互助互爱。学校成了和美、温情的家园。

学校经常在学期末或学期初组织教师集会,以激发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通过各种活动和评比,联络老师们的感情,让他们树立共同的命运感和协作精神,由此而建立起了顺峰中学新型的同事关系,即同事=同志+家人。我相信,基于理想认同的关系是相对单纯的关系,基于家人互助的情感是相对持久的情感。这样,我们基于共同追求的教师文化就建立起来了。

以和达和的制度文化。两年前,顺峰中学被确定为区现代学校制度改革试点学校。借助这一良机,我带领全体教职工搭建起“六会联动、和美共治”的学校治理新架构,将和美共治会作为学校最 高决策机构,实行扁平化管理,让各权力站点通过发声渠道和议事渠道对学校管理实现有效监督。显然,依法治校、多方参与、民主监督带来的不仅是更为畅顺的管理,更是内外办学力量的激活。这是制度建设带给我们的“以和达和”。

和谐班级:美美与共,各美其美

2015年12月31日晚,顺峰中学初一(14)班迎新派对即将举行。当日下午,就有家长早早送来美食,准备和孩子们一同度过这欢乐的夜晚。

果不其然,节目一开始,熙堰同学就开始了他的“拿手绝活”――吉他演唱《年少有你》,清新的歌词,加上优美的乐曲,让人心情一下子舒畅起来。

乐希和嘉莉合作的歌曲《入戏太深》则让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尤其是乐希的尤克里里伴奏和嘉莉的深情演唱,让孩子们一下子沉浸在乐声里,心中的学习压力仿佛立时减少了大半。

接下来的小品《疯狂电视台》完美展示了廖宇同学的满腔才情。“哈哈哈!”节目开始没多久,全班同W就被他逗得前仰后合……晚会最后,同学们还抽取了礼物,每个收到礼物的同学都很开心。

晚会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全新的十四班,一个多才多艺的班集体。同学个体的精彩,成就了这个班集体的多彩。

顺峰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素质和所处环境,都要求学校必须极度重视德育工作。而班级是学校德育的最重要阵地,班级既是师德的展示场,也是学德的形成场。因此可以说,一个学校的班级文化如何,直接决定着学校校园文化的走向。顺峰中学既以“和美”为办学理念,其班级文化自然要契合“和美”主题。无疑,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级建设当“以和为贵”,因为只有“和”才能凝结同向动力,走向同一目的。同时,班级又是个性斑斓的文化聚合体,只有顾及个体生命诉求的建构,才能产生真正持久的向心力。

和馨家校:联合共治,协同育人

每逢周三、周五下午放学时段,顺峰中学门口就会准时出现一道闪着荧光的风景线――他们就是学校的交通志愿者队伍。无论风雨,他们都会准时来到,为学校办学保驾护航。在那一天,他们在不同的指挥点上,手拿鲜红指挥棒,尽心尽责地为顺峰学子奉献自己的力量。让人欣慰的是,在日复一日的奉献中,家长交通志愿者们渐渐产生心灵的默契,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不仅一起疏导交通,还互相帮忙接送孩子。他们在微信群里传送音乐相册,把大家在烈日下、风雨里执勤的身影留在大家的记忆里,成为大家心中的暖流。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作用。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基础性和个别性的特点,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而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角――家长,则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因而,忽视家长力量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能成功的。事实上,实行家校联合教育,已是当今学校办学的世界流行趋势。

由于顺峰中学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大都年轻,缺乏经验,因此在建校之初我就打定主意,要办一所不一样的学校,并希望通过改变办学思路,创新办学方式,探索合理开发家长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协同育人的新路子。而今,办学八年,学校已成立七届家委,举办四次家长大讲坛活动,每学期多次真人图书“阅读”和一次家长会。如此把家长请进来,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推动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共进,建立了协同教育的科学体系,使学校、家庭的教育优势得到有效整合。同时,因为在家校合作中互帮互助,共同推进,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多了一份温暖的情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和谐温馨”的家校合作文化。

家长委员会成为协同共治的核心力量。学校每个年级都成立了家委会,M织了一批有较高素养、懂教育并热心学校工作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教育教学保驾护航。每逢开学,校长及全体行政人员都要和家委会代表展开对话,介绍学校办学理念、学期工作计划,邀请家长和家委会代表走进校园,熟悉学校生活,参与学校管理等。学校还经常组织家委们聚会,邀请家委参加学校各项大型活动,在学校重大决策问题和课程改革及突发事件处理上都要求家委献言献策、贡献智慧、共同担当。这些活动,加强了家校沟通,推动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和谐发展,使“顺峰家人”和美共建的教育理念得到彰显。

家长志愿者成为推进联合教育的中坚。办学以来,学校就探索开展各种各样的家校合作办学形式。其中的家长大讲坛尤为开阔学生视野,因为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其中高学历、高素质者居多,他们的人生经历、知识储备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学校把他们请进来,将行业知识带入课堂,以生动形式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社会的窗口。

而家长真人图书则让学生们“体验”了不同的人生。学校创办的“顺峰和悦真人图书馆”,是区内第一家真人图书馆。学生们在“阅读”这些真人图书中,关注社会百态,体验人生百味。

家长义工则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得以贯通。学校主动邀请热心家长进入校园参与活动,既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也增进了他们对学校的理解。许多家长义工在虚心学习和投入工作中,成为老师们的得力助手。而家长义工参加学校体艺节、爱心义卖等活动,则成为了有力的推动者。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23-0000-00

引 言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方面难免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情况,尤其是一些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同学对理论性较强的数学课产生了畏难心理,在数学学习中出现了兴趣不足、不愿学习、成绩较差等现象。笔者认为家校合作的教育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取得理想的成绩。

一、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概述

1、家校合作

上世纪60年代就有一些西方教育家提出了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承担着同样重要的责任的观点,后经发展衍生为家校关系、家校交流等概念。我国教育界在上世纪80年也提出过类似的教育理念,后来由马忠虎教授在其编写的《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一书中对“家校合作”这一概念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地来白学校方面的指导。”①

2、学习共同体

共同体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腾尼斯提出,指人类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社会关系,以及与社会关系相对应的价值观。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是对共同体概念的衍生,指在学习过程中,以学习参与者和教育者为对象共同建构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及其与之对应的观念、方法和策略。郑威,李芒2007年发表在

《当代教育科学》第二期上的论文“学习共同体及其生成”对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定义为:“如同在社会交往中一样,学生、家庭、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相互交往,相处一段时间足够形成一套共有的习惯和习俗,这就是学习共同体。”②

二、初中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问题及原因

初中数学知识在整个中学阶段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相比较小学数学知识,初中数学知识更注重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因此对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而言,学习起来会有一些困难,难免会出现没兴趣、不会学、成绩差等问题。

1.学生课堂参与不足

一些学生在数学课学习时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在课堂中既不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也不愿意参与到对具体数学问题的思考中去。课堂参与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首先,学生进入初中后需要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方面进行调整,应该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学会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进行转变,但是一些学生适应能力相对较弱,一时间不能习惯这种转变,在学习中出现不愿参与的情况;其次,家庭教育缺乏针对性,一些不愿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问题,最为常见是对学生缺乏激励,在家庭教育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然会远离教学活动。

2.认知加工速度慢,元认知发展滞后

初中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认知加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认知加工能力指个体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它表现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之中;元认知能力则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认知的能力,它表现为人对内心正在发生的认知活动的认识、体验和监控。③在数学课堂学习中,一些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这就是元认知发展滞后的具体表现。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初中生的思维还处在成长阶段,在抽象思维、发散性思维方面还达不到成年人的标准,因此在数学思维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另一个方面则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有侧重,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会不但能够会解题,而且能从解题过程中学会提升思维品质,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元认知能力。

3.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造成在课堂中出现不能集中精力甚至厌学等现象的重要原因。据笔者了解,很多数学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往往具有共同的一个学习特征:课前不预习、课中不学习、课后不复习,可以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没有计划,也不能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归总。长此以往的发展,不但阻碍了认知水平的发展,也无法树立起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构建初中数学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既能够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给予学生更灵活的教育方式,也能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信心。因此,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可行性。

1.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够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学习兴趣不足,而“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方式不但注重依据学生的个性进行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且也注重塑造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品质。学生在“家校学习共同体”教育模式下,一方面感受到自己成为了焦点,自己受到了来自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无形中自我意识得到增强,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则会产生较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愿意依照“家校学习共同体”为其指定的学习目标而努力。长此以往,就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保持着愿意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观心态。

2.通过合作学习共同体让家校双方相互受益

“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在双方参与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应该从哪些方面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共同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过程在双方不断的反馈过程中让双方相互受益。首先,家庭通过“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高了教育能力,加深了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每位家长都有一套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然而每位家长的职业经历和社会背景都不相同,所以在教育孩子这方面难免有考虑不周之处,看到孩子数学成绩较差,有的家长会耐心的与孩子沟通,并帮助孩子找出问题之所在,也有的家长简单粗暴的训斥一番就草草了事,认为孩子学习是学校的事情,与家庭教育无关。“家校学习共同体”可以克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片面性,并且能为广大家长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家长直接可以相互请教学习,家长与老师之间同样也可以相互学习,大家围绕着共同的问题进行探讨,制定出教育策略,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3.增强家校共同教育的协同性,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困难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具有较大不同,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交集,甚至会出现“真空地带”,即学生在放学后并不及时回家,而是去了网吧,假如学校和家庭没有一个协同机制的话,那么学生则既有可能把“真空地带”扩大,对学校说家里有事要请假回家,另一面对家长说学校要加自习,回家要晚一点,自己则去了网吧上网的例子屡见不鲜。“家校学习共同体”旨在为学校和家庭建立一个畅通无阻的沟通机制,杜绝类似事件发生,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构建初中数学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具体策略

1.更新数学学习理念

“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初中数学教育中首先要做的是转变观念,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在课堂中,学生不但要熟练的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解题的基本技巧,而且能够反思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形成数学思维,培养数学素养;在家庭中,家庭教育要塑造学生探究知识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树立“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精神。其次,“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要与新课标精神融合起来,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主动去探究,这样不但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而且让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2.变革数学学习方式、拓宽数学学习内容

首先,基础知识是数学学习的根,要变革数学学习方式,首先要做的是夯实基础,要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把握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1/(|x|-1)无意义,x的取值范围为_____ 。有的同学填x=1,这是错误的。因为这里有个概念,即分式无意义的概念和一个运算绝对值的法则,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一个概念和一个法则,才知道|x|-1=0,解出x=±1的正确答案。而且由于数学是一个连贯性很强的学科,正确掌握了绝对值以后会为之后初二学次根式、初三学习无理方程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如果在学习某一内容或解一题时碰到了困难,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有关的、以前的一些基本知识没有掌握好所造成的,因此要注意查缺补漏,找到问题及时解决,努力做到发现一个问题及时解决一个问题。其次,要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推理证明能力。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在讲解公式、定理、概念时,揭示其的形成过程,而这个过程却又是同学们最容易忽视的,在家庭教育中,则可以不断提醒学生要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求知精神。

3.明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数学教育中的角色

要建立“家校学习共同体”,必须要明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角色,前文中从时空和教育内容的角度对二者做了区分,但具体到数学教育,二者所扮演的角色则需要进一步的明晰。家庭教育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主要承担着感性的角色,即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具备勤于思考的学习精神。而学校教育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承担着理性的角色,即通过知识的传授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大量解题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司其职,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都非常重要。“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就是明确二者的角色后,在具体的数学教育中对二者进行协调,找出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4.调动教师和家长合作教学的参与的积极性

要构建高效率的“家校学习共同体”,必须要各个角色的积极参与,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各种因素的充分调动,而这其中最为核心的是调动教师和家长合作教学的参与的积极性。要让家长懂得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意义,更多的了解和关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邀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这样不但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增进了学校和家长的相互了解,从而使家校合作更为融洽、高效。

结 语

初中数学的学习对每位学生而言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学习能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进入高中的学习奠定基础。而在家校合作共同体理念指导下的初中数学学习则不但提高了学生数学素养,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精神,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勤于思索、乐于探究,可以说是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马忠虎著.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郑威,李芒. 学习共同体及其生成[J].当代教育科学.2007.2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发现二:社区教育学校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实体,在整合教育资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组织、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

发现三:通过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

发现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载体,深化多层面教育规律的研究与运用,有利于达到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

青少年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成长的,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构成的生活系统中实现身心成长、知识增长和逐步社会化的。其中,学校教育有着理论系统性、群体竞争性、参与性、科学艺术性和形式规范性等特征;家庭教育因其血缘继承性和社会细胞的小空间、小结构的特点,体现出亲切感人、及时具体、持久面广的特征;社会教育的优势则体现在空间广泛、形式多样、人际广涉、贴近实际等方面。三者的辩证统一则体现在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中。因此,三种教育形式合力作用下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才是教育的真正目标,而构建协调统一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体系是实现教育创新与和谐发展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形式有着相互无法替代的个性优势功能,只有三者合力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本课题研究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深入进行学校、家庭、社会立体教育网络的建设及协调运作的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结合立体教育的有效模式,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会优势互补、互动共进、协调发展的运作机制一体化体系。

通过三年的深入研究与积极探索,北京市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体系,实现三方的资源共享与互补,在其机制、路径和建设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形成了协调发展的可操作、有优势、有特点的四种重要模式。

模式之一:政府主导,建构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从体制上保障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体系的协调发展

这一模式主要建立在子课题组之一――北京市西城区教委、西城区职业与成人教育中心的研究基础上。

1.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的总体构想。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北京市西城区提出了政府统筹领导、街道社区与教育部门共管,社会、学校、家庭相互结合,即:“一个主导,两条渠道,三位一体,七个体系”的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框架结构。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主导,是政府主导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二条渠道,是街道社区与教育部门两条渠道共同管理,开展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三位一体,是社区、学校、家庭三方共同合作,开展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七个工作体系,是从管理、课程研发、实践活动、教科研、队伍建设、资源统筹、保障七个方面加强建设,促进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

2.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的网络化。网络化是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实现了纵向对接、横向联动。纵向对接,体现在管理层面上,北京市西城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和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对接,他们是上下级关系;体现在教育层面上,则是三级纵向青少年教育网络的内部对接,即西城区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学校――居委会市民文明学校。其中以西城区社区学校为龙头,以七个街道社区学校为骨干,以148个居委会市民学校为基础,开展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同时辅以学校资源开放为依托,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横向联动,一是区级单位横向联动,西城区政府所属的一些职能部门成立“专项教育指导中心”,如司法局成立“普法教育中心”,妇联成立“妇女教育中心”,计生委成立“婚姻教育中心”、科委成立“科普教育中心”等,从不同角度和内容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二是街道一级的辖区(社区)横向联动,由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牵头,街道和驻区的相关单位签署协议,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共同开展青少年专题教育活动。

3.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的主要特点。(1)政府主导是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的关键,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社区青少年教育,不断加强统筹领导、制订规划、增加投入,为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奠定可靠基础。例如北京市西城率先确立社区教育目标是“大力促进社区教育向社会化、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决定组建西城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并对机构的组成、职责、任务予以明确规定。文件的颁布与实施在构建社区教育体系,特别是形成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早在2005年,北京市西城区就下发了“关于成立社区教育学校促进学习型城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对社区教育学校的性质、职责、任务、工作机制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向全区公示了七所社区教育学校的位置、面积、校长等相关信息。七所社区教育学校总建筑面积达16140平方米,区政府为七校前期投入3200万元。社区教育学校的建立标志着社区青少年教育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社区教育学校上承区社区教育学院,下接全区148个居委会市民学校,其准确定位和功能发挥,使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切实把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落在实处。总之,政府在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中,切实发挥了关键性的主导作用。

(2)科学指导在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导向作用。如北京市西城区建立了一支社区教育专家队伍,并经常聘请国家与北京市著名专家学者来区培训、评估、指导。近年来,西城区开展了政府社区教育管理职能转变、剥离及形成“购买”服务机制研究;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社区教育学校为主体、市民学校及其他各类学校为载体的教育培训体系与运行机制研究;形成和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开展社区教育科研、评估、培训、指导的社会参与机制及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等。

(3)社区自主。北京市西城区进一步完善政府、街道、居委会三级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在对“区―街―居三级管理”体制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三个层级的管理职能进行了划分,明确了在政府主导下,“三级管理”的重心在街道,“三级管理”的基础在社区居委会。尤其是在街道社区与教育部门共管的运行机制中更加突出了社区的自主地位,不断增强社区意识、强化社区行为。

(4)特色品牌引路。北京市西城区重视加强青少年教育活动的载体建设,把学习周、青少年科技周、社区学校教育活动展示月、青少年艺术节等作为常年固定的活动,大力开展青少年社会实践大课堂活动、青少年志愿者特色服务活动,全面推进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与此同时,坚持特色品牌引路,各社区、社区教育学校或单位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时因地制宜,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和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教育活动品牌,推动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发展。

(5)管理走向社会化。近年来,北京市西城区十分重视推动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社会化管理,开展了一系列推进社会化管理实验,区政府充分发挥全区社区教育协会、社区学院、区职成教中心社会组织或单位的作用,利用协、学会和教育实体自身团队性强、社会性强及人才资源丰厚等优势,通过社会组织或社会单位,加强全区社区教育工作者、社区教育机构和社区教育工作部门与国内外社区教育组织、机构、专家的联系,加强社区教育科研工作,提高理论水平,深入开展社区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模式之二: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实体――社区教育学校,以社区教育学校为中心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立体教育网络模式

1.社区教育学校的涵义、特征。社区教育学校是新型的教育机构。它的特征是:(1)以政府名义规定学校的职责,学校享受相关政策保障。(2)是一所没有围墙,面向辖区全体成员的超大型学校。(3)它要结合区域教育资源,引领区域教育需求,衔接区域内各种教育因素和教育力量。(4)社区教育学校由西城区教委与辖区街道办事处共同领导,实行双重管理。社区教育学校是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型教育机构,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连接社会各方面教育因素,整合社会各方面教育资源,发挥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职责。

2.社区教育学校的作用。(1)组织作用。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网络具有许多功能,主要是教育功能。进行教育离不开活动,开展活动就要有人组织。由于各方面情况各异,隶属关系不同,整合资源、组织活动的重任由社区学校承担,再恰当不过。社区教育学校有良好的设施设备,专业教育人员是开展社区教育理想的专门机构,组织辖区内青少年、市民及机关单位参与各项教育活动责无旁贷。(2)示范作用。社区教育学校是在“以人为本”、“学习社会”理论引导下,为辖区所有成员提供教育服务。(3)引导作用。社区学校面对全体市民,在满足教育需求的前提下,要引领教育需求,将零散的教育转向规范化教育,将自发教育转向自觉教育,将即兴式教育转向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4)辐射作用。各项教育活动要辐射到辖区各个学校、家庭及单位,起到辐射地区、影响地区的作用。(5)教科研指导作用。社区各项教育活动,应该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有严格科学规定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一项工作,更要成为一项科学研究、科学探索,特别是所开展的工作多是创新活动,应该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地工作。

3.社区教育学校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学校的网结作用主要是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来实现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德胜社区教育学校确定了以活动为主的基本工作形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完成各种教育任务,在市民和青少年踊跃参加的前提下达成教育目标,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实现立体教育网络中的网结作用。

社区教育学校活动形式多样化。(1)主题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学校要向市民和青少年传达中央的精神和政府的决策。从国民教育出发,加强正面教育、提高政治素养。如奥运精神传播、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意识教育等。(2)专项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学校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开展专项教育活动,如普法宣传教育等。(3)艺术社团活动。社区教育学校充分整合地区内的多种资源,组织了多种艺术社团,开展大面积、大规模的艺术实践活动。如协助五路通小学成立了舞蹈艺术团,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同时,帮助学校突出办学特色。(4)专业技能培训。社区教育学校充分发挥教育、教师、设备诸多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各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专项培训。

模式之三:通过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设学生团队,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体系的协调发展

1.在校外教育机构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北京市密云县青少年宫通过课题研究发现,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体系协调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活动的开展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抓手,是联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桥梁和纽带。其衔接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学校教育的内容,需要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实践、去检验,要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补充和完善;二是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社会实践活动能为家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家庭教育计划得以满足和科学地实现;三是从社会教育的角度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课堂在社会,社会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的社会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体育健康、劳动技能教育的宝贵财富;四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的主阵地是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共建社会实践的大舞台,才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促进理想的升华。

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北京市密云青少年宫课题组将协调三种教育形式、有效促进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作为研究专题,引导教师充分利用了校外教育联席会会员单位、学生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共建单位的机构职能,从活动的场地联系、设备设施准备到活动的多元评价,均体现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特点。

2.在校外教育机构中建设学生团队,以学生团队的建设与活动开展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北京市石景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课题组主要以学生团队――小荷艺术团的建设与活动开展为切入点来探索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共享的途径,达到了多种力量的汇合,从而大大拓展了学生从课堂到社会的视野,使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真正落到了实处。课题实践充分证明:学校、家庭、社会可共享资源具有公益性、公共性、整体性特点。合理共享资源,可有效地发挥学校、家庭、社会资源潜在效益;共享优质资源,使得资源效益最大化成为可能。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共享性研究价值体现在:资源共享促进了学校及校外教育的发展;学校联手校外机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及德育主题活动,有效促进了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促进了学校艺术教育发展、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协调机制、加强横向沟通、开展联动活动是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共享的有效运作模式。

模式之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奠定坚实基础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范文第6篇

长江边上的铜陵,是一座有着青铜古韵、山水灵秀的工业新城。新世纪之初,铜陵因倾力打造“均衡教育”而享誉全国。2010年,铜陵提出在安徽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作为主城区的铜官山区,我们已经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和学前教育基本普及。三年多来,我们围绕教育现代化建设,推动基础教育装备提升、素质教育内涵提升,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学前教育优质普及,努力办好更均等、更优质的基础教育。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第一工程”来实施,把德育共鸣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第一风景”来打造,为德育增添了正能量,为教育增添了新活力。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学相长,德育共鸣,是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对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针对德育建设中的“孤岛”现象、德育教学中的“两张皮”现象,2011年,我们以区教育系统为主体,在全市率先组建了“文明出发、健康成长”德育大联盟。近三年来,我们积极倡导“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让每个地方都成为一块德育责任田”的育人理念,打造阳光风景线,深耕爱心责任田,完成了对立德树人工程的顶层设计。总的布局就是区域推进德育合作,重点加强德育互动,持续产生德育共鸣,全面打造德育风景。各学校按照“教学相长,德育共鸣”的新要求,自我加压,担纲承梁,发挥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基层德育实践中,我们坚持以“教学相长,德育共鸣”为主导,把立德树人的粒粒珍珠都“拾”进德育大联盟这个宝盒,并“串”成项链、“秀”出风景。区域化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联动效应、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一、德育互动:教学一点通,师生一起来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德育工作是“天字号工程”,每天都要从零做起。在学校,我们强调教书育人,强调教育教学全过程育人,注重德育教育的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成长。德育,是育心、育德的文化。有人群,有互动,才有德育。德育互动的精髓,是春风化雨,是润物细无声,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教学常规的循序渐进,离不开德育工作的一点就通。为此,我们牢牢把握德育教学的五个环节,即:课堂教学,德育渗透一点通;课外辅导,言传身教一点通;校园活动,同伴互助一点通;校外实践,学思结合一点通;家校合作,和谐共育一点通。这五个环节,我们也称之为德育工作“五堂课”,即课中课、课外课、校园课、校外课、家校课。应该说,德育渗透,言传身教,同伴互助,学思结合,和谐共育,就是启迪我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家校之间,多献一点爱,多行一点善,多尽一点责,多用一点心。近年来,我们重点加强德育工作“五堂课”建设,在全区推广“学情日记”工作法、“德育互动”工作法,认同度越来越高。

相约课内外,师生一起来。在学校,我们始终秉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把“自由、尊严、快乐、希望”作为师生共同信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所有的课都当德育课来上,把所有的课都当艺术课来上,凸显“课中课”,强化“学中学”,这就是能够形成德育共鸣的相约课堂。教育有爱,学习充满情意。德育共鸣,校园充满生机。我们常年坚持的开学第一课、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红领巾文明岗、教师护导、道德讲堂、阳光体育大课间、科技创新、艺术展演、节日小报、学雷锋志愿服务、家校QQ群,等等,都是德育互动的有效载体。有德育互动,才有同心同德,才有校园风景。在我们区,相约校园、师生同台、同伴互助、家校合作,以及经典诵读、感恩教育、阳光体育、才艺展示等,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所产生的德育共鸣效应,已成为立德树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二、德育共建:小手拉大手,城乡手拉手

离不开自我与社会而产生德育共鸣。从“天生我、地载我、群帮我、亲养我、师教我”,到“我学习、我发现、我快乐、我感恩、我能行”,是自我与社会产生德育共鸣的总纲。这几年学校搞文明创建,我们讲得最多的是“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城”。开始也有争议。有人说,小手拉大手,大手的力量大。我们认为,“小手拉大手,大手的力量大,小手的后劲足”,这样说就有意义了。我们强调“小手拉大手”,而不是“大手拉小手”,更多还是基于对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小手拉大手,是家庭内外、长幼之间形成德育共鸣的有益探索。我们提出小手拉大手,是给孩子成长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体验,让孩子学会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城乡手拉手,是我们坚持了十多年的德育品牌,目前,各个学校都在做,已经形成了常态化的工作机制。随着社会的大发展,这些年来,城乡手拉手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城乡结对”的基础上,过去是“送教下乡”,现在已经有了“送课进城”;过去是“以城带乡”,现在是“城乡互助”;过去是对农村学校“教学指导”,现在是城乡学校“教研互动”;过去是城里孩子到农村去帮助穷孩子,结穷亲戚,现在是城乡孩子共同学习、共同展示,共同成长。城乡孩子之间、城乡老师之间的德育共鸣,是我们开展“城乡手拉手”活动所追求的德育效果。

三、德育拓展:学校少年宫,社区大课堂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我们能为孩子提供的,既有学习空间,又有与学习关联的拓展空间。教育,有学习类型的教育,也有拓展类型的教育。孩子的学习动力、媒介素养、审美情趣、团队精神、公民意识、社会责任等,都可归为拓展教育的范畴。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抓的学校少年宫、社区大课堂,就是我们进行的德育拓展创新。学校少年宫,符合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社区大课堂,符合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换句话说,学校少年宫,符合我们提出的“打造阳光风景线”;社区大课堂,符合我们提出的“深耕爱心责任田”。童道善行,福田心耕。从德育共鸣的角度看,“学校少年宫、社区大课堂”是一个有机组合,是我们能够开发、建设、实验、推广的儿童成长拓展空间。

学校少年宫,是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教育设施和装备优势,为学校及周边未成年人提供德育、体育和艺术类教育服务。我们区的学校少年宫由试点起步,坚持公益领航,目前已覆盖全区60%以上学校。在活动课程设置上,学校少年宫与学校办学特色挂钩,并将其与阳光体育大课间等互动整合,形成了一校多品。在开放时间上,我们充分考虑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求,陆续开设了“四点半课堂”“双休日课堂”“寒暑假课堂”和“星期五俱乐部”等。与学校少年宫相对应,我们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积极构建家校社区一体化育人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在各社区建立了社区大课堂。经过四年不懈探索,我们的社区大课堂已被打造成德育的拓展空间、孩子的体验园地,成为社区教育的主打品牌。学校少年宫、社区大课堂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社会大课堂,加强了学校与社区的双向开放与衔接,使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实现了互动与共鸣。

四、德育创新:阳光风景线,文明我担当

打造阳光风景线,需要我们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陈出新。围绕在全国率先实施的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学校与社区合作,我们推出了“娃娃楼长”德育实践项目,孩子们在“五老”带领下,在成人指导下,参与社区楼栋管理,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得到提高,构建了一道别样的风景。随着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在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基础上,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了“家校QQ群”,为家长和老师搭建沟通平台,让每个家长都能参与班级管理,家校教育合力大大增强。通过开发“文明小博客”网络社区,我们将孩子的成长记录袋由纸质化变成了电子化,平台的创新不仅拓宽了记录的形式,还增加了展示的功能,孩子的兴趣也大幅提升。

校园小记者,是学校与报社共同开发,有着广泛影响的德育共鸣创新案例。目前,本地党报为我们设立校园小记者专版,小记者队伍也由原来的几十人扩充到四百多人。大到全市的党代会、人代会,小到学校的家长会、班队会;近在社区、企业,远至田间、山野,到处活跃着小记者们的身影。同时,学校自主开发的一些德育创新项目,我们密切关注,并提升为区域推进项目。如我区人民小学开展的“班级我担当”德育课题研究项目,经过提炼和总结,已经成为铜官山区学生自主学习、班级自主管理、学校自主发展的“三自主”工作模式的核心内容。文明我担当,正逐渐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动、校园内外的亮丽风景。

五、德育成长:相约中国梦,美德少年行

2013年,我区部署开展了“中国梦、父母心、少年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活动伊始,我们就提出要紧紧依托“文明出发、健康成长”德育大联盟这一平台,以“美丽中国梦、美好父母心、美德少年行”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爱心为主导、以育人为根本、以创新为动力。我们对学校的要求是,积极创设“山水铜韵、天地人和”的人文环境,重点开展“美丽中国梦”学习教育活动、“美好父母心”关爱服务活动、“美德少年行”主题实践活动。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校;公共体育设施;全民健身价值

0 引言

2006年国家的《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中指出“明确政府在发展体育事业中的基本责任,强化政府的政策规划和公共服务职能,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兴办体育事业的积极性”。公共体育服务作为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推动经济公共体育设施的合理规划和利用是实行全民健身计划,进一步改善国民体质与健康状况,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我国高等院校大多数位于大中城市,并且高校公共体育设施作为公共体育设施的重要成分,在全民健身需求中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因此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聚集效应、辐射功能、带动作用,在对社区体育的促进发展中应当从目前单一的教学功能,转变为以教学为主、服务社区的综合功能,这种转变对于城市社区体育水平及质量的提升将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 公共体育设施概念

公共体育设施是指由国家投资或筹集社会资金兴建的,用于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满足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或观赏运动竞技以及运动员训练、竞赛需求的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灯光球场等体育活动场所。①

2 高校公共体育设施概念与特点

高校体育设施是指为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满足高校对体育的需要而建设或建立起来的设备和场所等的总称。

高校体育场馆作为高校教学设施的一部分,在高校建设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高校的公共设施和基础建设。就高校体育设施的根本功能而言,它是为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科研服务的,是高校师生从事体育锻炼、开展体育活动的场所。这些体育设施具有以下特点:①比较先进完备,许多设施投入巨大,符合国际一流标准;②功能多样化,具有锻炼性、休闲性和娱乐性,能满足大众体育的需求,同时与城市大规模的体育中心互相补充;③由于主要面向高校师生,设施的特点符合成人开展体育活动的需求;④这些体育设施多分布在社区中心或城市文化区域的节点,对周围有较广的覆盖面和较强的辐射力。但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较低,仅为我国体育场地的30.2%,同时开放的体育场地中利用率也不高。我国高校提育场馆多用于比赛和训练,大部分时间闲置不用,使用率很低,我国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整体上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因此,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力度不够,高校体育自身经济价值和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利用。

3 全民健身设施需求的现状

随着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我国居民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育服务等方面的公共需求开始全面快速增长,人们开始追求休闲、健康、时尚的生活,由此带动起大众体育运动的热潮。但与此同时,群众日益增长的、旺盛的、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与薄弱、紧缺的公共体育设施资源之间的矛盾又完全彰显。首先,“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只占全国体育总量的2.3%,由于各系统体育设施对大众开放程度不高,真正用于群众体育健身的只占全国总量的10%”。②因此体现出现有的公共体育服务难以提供大量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急需的体育设施;其次,城市居民不参加体育运动,也因为体育设施分布结构不尽合理,部分资源未能够充分利用,短缺与闲置并存等原因。例如:新兴运动项目的场地建设步伐没有跟上,数量严重不足。对于运动场地的建设上,还停留在一些传统体育项目上,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最后,社区体育设施绝大部分是由金属材料制成,且几乎都安置在质地较硬的水泥地或行道砖上,因常年使用,又缺乏必要、及时的保养和维护,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严重影响了健身者的人身安全。

4 高校公共体育设施的全民健身价值

在全民健身运动热情高度增长的大环境下,2002年7月2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把“大力推进全面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群众性体育设施服务体系”,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摆在了突出位置。另外,在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也提出 “亲民、便民、利民”口号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纲要提出:“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③为高校构建多元化群众服务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要向社会开放的目标。

构建多元化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解决群众的健身场地问题,因此高校体育设施服务于社会,体现了“取之于民,服务于民”的公共政策;是优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区体育事业的需要,是加强公共体育服务的重大举措,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范文第8篇

机制创新――家长教育高调起步

提升资源质量,让资源更优化 2014年4月初,在市、区教育局关心支持下,本校与北京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潍坊行知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潍坊创新教育政策研究院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宗春山、金琰等专家管理团队,启动“亲子共成长教育园区”项目,实现校园内部及社区教育辐射格局的根本变革。该项目的目标定位是:通过专家团队引领,建设一处“一脉相承、两轨并行、三位一体、四育联动、五格并举”的新型学校和社区,探索一个“学生入校、家长入学、各学所需、各用所学”的双主体双轨制办学模式,真正从根本上实现城乡接合部薄弱学校的高质高效提升问题。

减少资源数量,让资源更紧缺 为进一步提高家长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学校在保证资源质量的前提下,把专家课程和相关活动打包,实施差额供给。全校近千名学生,报告厅却只能提供270座,只有在“爸妈群”抢到票的家长才能凭票入校,现在,每次幸福家长课程都座无虚席,形成“不够的”效应;中国教育电视台邀请学校部分师生、家长到北京参与《老师来啦》节目录制,采用“抢票”的方式确定赴京人选等等。各项活动的机会需要家长通过指定方式“抢票”才可以得到,抢不到就意味着失去参与的机会。“抢票”成为清平热词。

建立评价机制,让竞争更有趣 为了激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学校创造性地实施了家长会员升级制――“清平乐幸福卡”。根据升级标准和条件,对守群先锋、学习典范、义教达人、公益之星、抢答冠军等评价项目进行量化赋分,根据家长得分情况对其进行升级奖励,从普通家长会员到VIP到金卡会员,再到铂金卡会员,最终到钻石卡会员,每一级别分别享受不同档次的特权。

模式创新――“金字塔”式推进

机制构建的同时,学校开始了点面结合、辐射带动的“金字塔”式家长教育模式的探索。

塔尖――钻头行动,培育家长教育志愿者 自2015年2月14日启动“亲子百日记”(清平乐亲子记)工程起,每天都有十几位自愿参与的家长坚持写亲子日记,校长、家庭教育专家点评反馈。亲子日记成为嵌入家庭的一把“利器”,它是积极家庭教育理念在生活中的实践与反思,主要是共同成长与见证,从教育与心理学角度增加一双关注家庭的眼睛。

塔颈――种子行动,培育家长教育护旗手 为了培育家庭教育的“火种”,本校为家长开设了“清平乐爸妈课”,每周五晚上由专家轮流为家长提供系列家庭教育系列讲座.向家长传授家教知识、策略。种子行动主要针对的是家长群体中的积极分子,目的就是培养这批家长成为学校开展家长教育的“护旗手”,培育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一个“缓冲带”,利用“同理心”与“共情”原理,实现家长影响家长、家长教育家长的目的。

塔身――碎片行动,推进家长教育全员化 自项目开始实施,学校开通了“清平乐爸妈群”交流平台,群内设有早报、晚报、早读、午诵、夜播、分享、夜话、故事、抢答、点名等固定栏目,所有资源都可以随时下载或在线收听、收看。同时,学校还实施了“派发迷你音箱”行动,为每一个班级配置了5个蓝牙多媒体小音箱,将金妈早报、宗爸晚报精选内容拷贝到音箱存储卡中,让那些没有条件上网的家长们也能听到家庭教育的早晚报。通过这一系列的碎片行动,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相理解,增进家校之间的合作互助,推进了家长教育的全员化进程,成效显著。

塔基――辐射行动,推进家长教育区域化 2014年4月,学校被确定为潍坊市“亲子共成长教育园区”项目唯一一所基地学校,成为全市家长教育的先锋。多次为全市家长教育培训提供直播现场,学校“开学第一课――家长入学”在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山东新闻联播报道,省内外多地同行到学校参观调研,学校成为家长、家庭教育资源采集基地……清平小学,已经成为全市乃至全国引领家庭教育的一支新力军。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范文第9篇

一、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互动的基础

一从概念上看:

学校教育包括从幼儿园学前班、九年制义务中小学教育、高中和大学教育、为培养各类人才的艺术体育等类专门教育。广义的社区教育范畴是指除了普通的小学、中学、大学而外的一切教育;狭义的社区教育可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类。其中非学历教育又包括功利性教育(有证书和一般性两种技能培训)和素质性教育(以提高各类人的各种素质为目的)。

这两种教育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内含和概念上不同。但都是对他人的教育。在教育这个共性话题上,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两种教育。

二从内容上看:

学校教育是系列化的学历教育,有必要的校舍、资金、师资、教材、规划等一系列软硬件保证,有层层的直线领导和主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保证。社区教育包罗万象,面很广,又有多个部门领导和主管。其主要内容是包括知识培训、生活保障、体育锻炼、健康养生、休闲娱乐“五位一体”的家门口教育。

这两种教育各有自己的独立系统。前者较专,专业学历教育;后者较宽,业余技能为主教育。但其教育内容都是以增长知识、提高素质为主的教育,两种教育应该互有促进。

三从人员上看:

学校教育以文化知识教育为主,人员很单纯,除了学生就是教职员工。社区教育以德育技能教育为主,受教育对象面较广,基本上包括绝大部分社区居民。而师资面也较广,能者为师,聘请领导、有一技之长者和各项专业人士担任。

学校的教师、学生来自不同的社区,又共同关心着本社区的活动和建设,参与一些本社区的必要的大型活动。本社区的一些教育组织和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了学校的教育共建组织,对学校进行一些德育和专业教育。双方共建着社区文明。学校和社区和谐互动,优势互补,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推动着两种教育。

四从关系上看:

学校教育是条状阶梯教育,由教育部门主管。社区教育是块状面上教育,由社区党政领导主管。学校建在社区,老师、学生生活在社区,社区是大本营。学校教育促进着社区发展,为社区教育提供了各种方便;社区为学校输送生员,解决着校外的矛盾,社区服务着学校教育。两者关系密切,是和谐互动的基础。

二、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互动的方式

一是让学校融入社区,促进教育改革,支持社区教育。

让学校融入社区,是借助社区的力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如海曙区好多学校已建立学校教育委员会等各种教育组织,邀请社区领导、派出所领导、学生家长代表、“五老”校外辅导员、社区内有教育基地的单位领导等共同参与学校的德育教育,定期进行双向沟通,为学校的德育教育提供了不少方便。

学校还运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开门办学。如海曙区许多学校正在做的那样,规定家长开放日,邀请社区领导和家长走进学校,进行听课、观摩、参观、座谈,听取对学校教育的建议和反馈。举行沙龙论坛,学校网上开展家长博客论坛,定期进行亲子活动,编印家校联系专刊等等,使学校、社区、家长共同为搞好学校教育献计献策。学校和社区共建家长学校,共同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教育、礼貌教育、文明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让学校融入社区,学校资源向所在社区开放,支持社区教育。有的学校,主要是暑、寒假时期,学校的教室、电脑室、图书室、操场等学习、活动场所适当的向所在社区开放,开放的方式有无偿的、有偿的、适当补偿的等多种方式。学校用这些经费进行适当的维修和购置用品。社区在使用学校的软硬件时,制订了必要的规定保证其完好率,并做好学校的保卫、安全等工作。有的学校用本校的教室和必要的设备,支持所在社区的四点钟学校, 由社区派社区干部和校外辅导员组织学生活动和做作业,解决了部分家长的后顾之忧,使双职工家庭的孩子有了放学后的活动场所。

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优化硬件资源,做到教师资源共享、场地设备共享,是造福于社区居民的实事,是推动社区各类教育的好事,也是将学校融入社区、让社区了解学校的重要措施。既是开展社区教育实验的重要内容,又是学校服务社区的有效方式,更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

让学校融入社区,建立定期沟通制度,共同关心学校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优化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干部、“五老”校外辅导员、社区志愿者五支队伍,使学生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促进着学校教育改革。

二是让社区了解学校,活跃假期活动,优化育人环境。

让社区了解学校,是双方建立必要的联系制度,由社区出面,解决一些青少年的校外问题。如个别学生的迷恋网吧问题,由社区干部和校外辅导员、志愿者一起组成督查帮教组织,不定期的进行巡查和个别教育,用“疏导”的方法做好工作。对个别家庭有困难的学生,由学校通报社区,使社区在救助中有的放矢。对个别家庭突发性造成的特殊困难,也由学校和社区双向发动,在学生和邻居中进行帮助。如果由学校老师、社区干部、校外辅导员三者携手,共同做好学生的家庭访问工作,可能针对性会更强,效果会更好。

让学生在暑、寒假期间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搞得更好,这也是学校和社区共同关心的内容。学校在向学生布置暑、寒假作业时要有社会实践的内容,并向社区通报情况,使社区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安排实践活动。海曙区不少学校每年暑假都派优秀教师和年轻教师参加社区暑假活动,进行及时的商量和适当的指导,使社区的暑、寒假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建立经常的、及时的、有效的学校和社区联系制度,使学校支持社区教育,优化育人环境和育人过程,促进社区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和社区工作的发展。

学校和社区相互依托,同建共促,双向互动,也是活跃青少年假期生活,避免家长一味追求文化补习、加重青少年学业负担的方法之一。由学校和社区一起搭平台,对保青少年假期安全,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发挥社区平台作用,调动家长积极性,促进社区工作发展,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三、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互动的思考

一是要树立大教育观念。

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方法。学校教育是提高学生的素质,社区教育是提高居民的素质,两者互有影响、互相促进。提高了居民的素质,其中很大部分是学生家长的素质,反过来能使家长更好地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有效的教育。所以要树立大教育观念,对学生不但要传承知识、传承文化,更要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只有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才能造成良好的环境和气氛,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使青少年有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反过来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事实上,社区教育的一部分内容,也和关心、促进未成年人的成长密切相关。

二是要关心社区教育。

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学业教育,但也要关心社区教育、关心终身教育。因为学生生活在社区里,接触着各种人,如果社区教育发展了,人们的知识增长了,人们的文明程度高了,人们都有着高度的自觉性,在这样的氛围中生活,学生带来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就会大大减少。现在,海曙区已建成“十分钟社区教育服务区”。全区建立了区社区学院,8个街道社区学院以及75个社区分院。广大居民求学、求美、求健康、求上进的热情正在进一步高涨。广大居民的终身教育,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着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该关心社区教育,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尽力为社区教育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三是共同减轻学生负担。

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市教育局规定的保证初中及小学生每天9和10小时的睡眠时间、每天家庭作业不得超过2和1小时、每天体育锻炼不得少于1小时等硬指标能得到落实。使学生在思想上、心灵上、身体上、课外时间的支配上能得到解放。要改变教育评价体制,不能单单围绕分数的指挥棒转。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中的重分数轻德育、重题海轻指导、重罚批轻鼓励、重排名轻心理等老观念,使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动手的时间、锻炼的时间、了解社会的时间。使老师和家长重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做到动手、动脑,学会生存、关心别人。特别要扭转个别学生存在的厌学,轻生,烦恼,苦闷,和老师、家长的对立情绪等逆反心理,切实减轻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和争优排名的心理压力。既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学生的和谐发展。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校老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社区、家庭要尊师重教、支持教改。

四是“在同一片蓝天下”成长。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范文第10篇

新课改协调教育要求途径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他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当代教育应当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新课改对学校、家庭、社会如何协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1.新课改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学生的生活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培养具有完善个性、乐于并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生活化”的个人,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家庭和学校不仅是学生最重要的两个生活场所,而且是对学生生活最重要的影响者,双方只有积极沟通、协调,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新课改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学生的价值体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落实基本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可是在现实教育中,在对待学生价值体系的问题上,学校与家庭往往不太一致。在目前全社会价值体系异常复杂的情况下,这种方向上的错位,必将大大降低教育的整体功能。所以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学生的价值体系,需要家庭与学校、社会共同努力。

3.新课改期望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保障改革顺利进行

从操作层面上看,新课程改革在教学方面有许多新的方式,这些方式能不能顺利实施,取决于家庭能不能积极配合。在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尝试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减少或者不留家庭作业,这时家长不能理解和接受,这些家长希望老师多布置一些家庭作业,以充分安排孩子们的课外时间,这样他们才觉得放心,才觉得老师尽到了应尽的责任,这种理解上的差异,需要通过协调、沟通来消除。

二、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中要各自发挥作用

1.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所不可少的。青少年在校接受教育期间,正是他们身心发育的最佳阶段,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智力发展也处于最好时期,求知欲、接受能力最强,学校教育目的明确、计划具体针对性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较之其他方面的影响具有更多的优势。

2.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决定家庭教育的层次。家长自身的知识、品德、情趣、修养、仪态、举止、言谈等会使孩子先入为主,对子女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质量产生一定的导向和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而且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具有长期性、持久性,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甚至走向社会后仍然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是非常重要的。

3.社会教育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各种信息的不断增加,单纯依靠学校一个渠道来传授知识,学生只限于课堂来获取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所以各种校外教育机构在吸引青少年参加有益的活动、占领校外教育阵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中,无疑对学校教育起到了一个补充和促进的重要作用。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的教育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也各有不足之处,三方面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整体教育的作用,没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仅靠学校教育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或者学校教育显得孤立无援。

三、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结成教育网络

根据目前教育中出现教育分力,影响教育效果问题,我们提出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发挥各自的作用,又形成一股合力。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或放弃任何一个方面,否则,会出现残缺的、不成系统的教育,遗患无穷。

1.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教育,在方向上要保持一致和统一,共同的教育和要求使学生努力方向更明确,避免了不知所措和犹豫徘徊。三方面的教育都要按照教育目的提出的要求,作为教育的统一目标和要求,当然在内容上、措施上可根据各自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教育方式。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家长要积极和教师沟通配合,不能各行其事;社会教育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携起手来,创造必要的环境,使学生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感受到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目标一致,使他们更加坚定信心。

2.教育作用的互补性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各自发挥着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那么,要使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结成教育网,除了统一要求外,还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使其各有侧重,形成互补。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提供各种追求和选择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条件,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人生活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学校则应该按照教育目标,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培养学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还应根据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3.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