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一个家庭看似有很多家庭成员组成,但是归根结底是有父母和子女组成。别看他的成分简单,但是让他和谐、融洽、愉快的形成一体,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就需要我们社会、家庭、教育工作者的共同配合,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融洽。而维持这一和谐融洽的主角是家庭与家庭教育。家庭的和谐就是社会的和谐,家庭的融洽就是社会的融洽。只有家庭教育的成功,才会有社会教育的成功 。
【关键词】家庭 : 教育: 和谐:
一、 家庭成员关系的处理不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对家庭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变革将引起观念的变革,在宏大的社会变革中,旧的道德观念受到严重冲击,新的道德观念尚没有确立,引起社会道德失范,道德标准呈多元化态势。这同样也反映到家庭中,过去,维系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是传统的伦理道德,如今,人们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中,开始注重个人权利、利益的追求,有的家庭成员之间则过分强调个人利益,缺乏关爱、真诚和沟通,缺少平等和谐的气氛,夫妻关系稳定性下降,代际关系中“尊老不足爱幼有余”现象明显等等,家庭中道德失范,使个人私欲膨胀,一些家庭赖以存在的基础动摇,当家庭出现各种矛盾时,容易产生报复心理,甚至发生暴力冲突,挫伤的不仅是个人的心灵,而且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就可能使家庭问题演化为社会问题。
(一) 夫妻关系的不和
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开放。造成婚姻的不够稳定,夫妻关系的不和,那发生这样的事其中必有原因的:原因一、是夫妻因一方下岗又无其它生活技能的家庭,多数的丈夫掌握经济大权,在外面酗酒、乱淫等情况容易产生家庭矛盾,从而引发夫妻关系不和。原因二、因夫妻一方有外遇或者一方无端猜疑对方,导致情感受挫,造成家庭矛盾、夫妻不和,甚至是婚姻危机。由于女性对感情过于看重,当遇到婚外恋情况时,首先觉得受伤害。然后委曲求全的加以挽回,当得不到相应的回应后,这样更加深了家庭矛盾,使夫妻关系更加不和。原因三、是大男子主义。丈夫好吃懒做,动不动就打老婆。大男子主义思想严重且愚昧,妻子不能忍受丈夫的长期暴力行为,且其它救济方法不利的情况下,更加重了夫妻关系的不和。
夫妻是家庭的细胞,家庭的稳定首先需要夫妻关系和谐。只有夫妻关系和谐才能营造出亲情关系,而亲情是维系家庭稳定的纽带,但在现时生活中,一些家庭成员之间缺乏应有的相互尊重、相互关爱,而是相互猜忌、怀疑,甚至发生暴力冲突,上演了一幕幕家庭悲剧,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大局。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学者,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家庭教育家。他不仅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教育理论,而且还将它实施与家庭教育中。他言传身教,精心培养,把自己一生治学处世为人的经验教给孩子们,使他们个个爱国,个个有出息。这与他日常的德育教育是分不开的。梁启超对子女的德育教育成为家庭教育中非常成功的一部分。尤其在独生子女为主的现代社会,梁启超成功的德育教育给今天的父母提供了厚重的借鉴。
一、梁启超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内容
1.热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梁启超教育子女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孩子们小时,他给他们讲中外历史上爱国英雄的故事。他常常让孩子们围坐在小圆桌旁,一边怡然自得地喝着酒,一边绘声绘色地讲。孩子们远渡重洋到海外求学后,他也从不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对学什么和学成后做什么,他都要结合国家的需要通盘考虑,精心策划,希望他们以自己的专长报效国家。梁启超有九个孩子,有七个留学海外,成绩优异,学贯中西,他们完全有条件进入西方上流社会,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没有一人留在国外,学成后即回国以所学报效祖国。
2.吃苦的思想。民国时期,梁家已进入了上层社会,但是梁启超希望子女们养成“寒土家风”。他常常教育他们要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不要在意物质享受。当他得知长女思顺抱怨加拿大的生活条件时,就写信告诫她“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梁思成夫妇回国后他就告诫他俩要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锻炼自己。他教导思忠不要消磨志气。“一个人若在舒服的环境中会消灭志气,那么在困苦懊丧的环境中也一样会消磨志气。”在孩子面前,他给自己定下诫律,说:“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梁启超要他们热爱生活,勤俭节约。
3.“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但问耕耘”的敬业思想。梁启超总是教导儿女们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1927年2月16日,他在《给孩子们书》中又说:“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傲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那里是那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二、梁启超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方法
1.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思想。梁启超不仅是孩子们的父亲,更是孩子们的朋友。在家中,他从不摆出一副家长面孔,强迫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他对儿女温和亲切,是他们的朋友。在家书中,他敞开心扉,什么都谈,自己的想法、工作情况、心理状态、生活困难,都向儿女倾诉。若有什么想法和意见,绝不强加于儿女身上而是平等地与儿女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正因为他尊重儿女的选择和决定,所以他的儿女也能把自己所想做的、所想学的、所想说的全部告诉父母,并征求父母的意见。这种民主和平等的做法,从他的家书中,可以明显的看得出来。
2.趣味主义的思想。梁启超是个趣味主义者,他教诲子女,无论做学问还是生活,都要有广泛浓厚的兴趣,只有兴趣盎然,才能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兴趣,是生活的源泉和动力。后来,梁启超的九个子女没有一个做官,他们各有专长,是个个领域的专家学者。
作者:杨国杰单位:太原大学教育学院
什么是“素质”无可量化,难以指陈,它是时代、阶级、文化和家庭教育等在一个人、一代人身上的总和。要说素质教育,家庭教育才是无微不至的素质教育。那样细致入微的素质教育,再好的大学也教不了,比不了,代替不了。它给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打下了基础。再从教育内容来看,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绝对负责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处处体现了爱的教育,孩子就是从这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爱,培养了仁慈之心。它的反馈就是感恩之心和孝道。我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孝道是百善的源头,可以叫做“元道德”,它是一个人道德形成的源头。爱的扩展和孝道的扩展,就是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和爱自然。《礼记》中说:“立爱自孝始”就是这个意思,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人连他的父母都不爱,那是很难叫他去爱他人、爱祖国的。从这里不难看出:家庭教育是下一代道德人格成长、发展的源头。再从0岁-8岁儿童智能发展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也是这样。研究者证明:在生命前四年中,你会发展出大约50%的学习能力,在8岁前又会发展出另外的30%。英国心理学家托尼说过:“婴儿出生那一刻,就真的已经是‘才华横溢’了。仅仅两年时间,他就学会了语言,比任何一位哲学博士都要好,并且到3岁或4岁,他在语言方面就是一位能手了。”布鲁姆研究也表明:儿童在最初几年里惊人地发展迅猛,然后逐渐减轻。一般来说,5岁前会达到其发展身高的一半。男孩子在3岁前达到其发展身高的54%,3岁-12岁间又发展32%,最后的14%,在18岁前完成。男女孩在4岁前都可达到相当于17岁时所测定智力的50%,4岁-8岁间发展另外30%,最后20%,在8岁-17岁完成。从这些资料看,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天才,特别是生命最初的6年是处在家庭教育当中,我们是培育他茁壮的成长,还是去磨灭了天才?不能不让我们家长深思。从以上的考察,不难得出家庭教育既有教育的基础性特点,又有人的品德和能力形成的根源性特点。为此,作为下一代第一任教师的母亲、父亲,要重视这一关键时期的素质教育为孩子人生奠基。
要认识家教对素质教育的不可代替性,走出那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是无能为力”的误区,真正认识家教的重要意义,有意识地把它抓起来。要重视爱的教育、孝道的教育、感恩的教育等源头教育。从源头上使下一代奠定爱父母、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爱自然。有人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着摇篮的手。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正直、勤劳、善良、乐观的母亲,这样的家庭就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圣殿和源泉。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将持续孩子的一生。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从小天资聪颖,悟性极高,3岁时就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他母亲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而且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钱学森的超人天赋有来自他母亲的遗传。钱学森在很小的时候,就置身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中。钱学森最爱听母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杜甫忧国忧民、诸葛亮忠于汉业,为辅佐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故事,从小种下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的种子和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世界航空理论权威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钱学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虽然美国方面为他提供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物质待遇,但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始终没有忘记报效祖国的愿望。多年后,几经辗转,终于回到了祖国,投身于“两弹一星”的研究,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家族家教的功能仍可以从钱学森家族的事迹得到证明。钱家大约是出院士最多的家族,仅无锡钱家便出了十位院士和学部委员———台湾中研院院士钱穆、中科院院士钱伟长、钱仲韩、钱临照、钱临希、钱逸泰以及江南钱保功,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钱鸣高,中科院学部委员钱俊瑞。近代人才井喷,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基础性的伟大功勋。
身教性特征
身教性特征是指家庭教育的方式更多的以教育者的身教示范为主的教育,即在言传身教中以身教为主,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意思。不仅如此,在教学内容方面也体现出身教性,家庭教育的教材也是父母本身的行为、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等成为一本大书,父母生命之书,供孩子模仿、解读。如果说,学校教育是教书育人,而家庭教育则是身教育人。为什么家庭教育具有身教性?因为孩子一生下,便在父母呵护培养之下。孩子模仿力很强,有强烈的模仿心理,通过模仿父母双亲的行为在不断成长,家长的榜样就是无声的教育。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主要是打铃上课,打开教材开讲,而更多的是身教,用身体力行带出来的。教学内容则是家长的行为、思想意识、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等,即双亲生命这本“生命大书”。家庭教育说到根本上,便是孩子不断受益父母、体验父母和认识父母的过程。孩子是长时间读着父母这本“生命大书”而长大的。他们透过这本书理解与感悟世界。对孩子最大、最丰富的帮助莫过于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人都写好我们自身的这本生命大书,这样父母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的一个“源”。学校的教师,可以调换班任教,而在家庭中,一经形成两代关系后,就不可以选择了。不论孩子是好是坏,家长都得当他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水平不论是高是低,孩子都得是他们的“学生”。在这当中孩子成长的趋势,起主导作用的是父母的身教熏陶渐染,这无论你意识到与否,他都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家庭教育对于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这是列宁夫人克鲁帕卡娅一句名言。家庭教育首先需要匡正与完善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家长自身。与孩子相伴成长的过程中,其实是我们每一位家长理解生命、感悟生命,不断走向人性的丰富与完美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是生命理想。生命理想构建的核心指标主要应为:价值、灵魂、意识、尊严、丰富、诗意、宽广、美……父母有无生命的理想对孩子影响至深,因为这将决定着孩子在什么时候才可以探触到人类精神的天空,这将直接决定孩子的未来。我们日常会见到一些孩子做事漫不经心和萎靡不振,要从根本上究其原因,常常与他是否有生命理想相关。找不到活着的目标,你又要求孩子如何努力,那是徒劳的。一个孩子在一条道路上到底能走多远,是与生命理想密切相关的。有了理想,并且肯于锲而不舍地去努力,这对一个人的成功何其重要。而家长于此方的“呈现”,会伴随孩子的成长,时时写入孩子的心魂中。默默“写就的”,家庭教育心灵的滋养和生命的启迪,其深刻与持久,远远胜过后来通过语言告诉的。前边曾提到钱学森的无锡钱家人才“井喷”的事迹。其中常见钱氏家族的杰出父子档,更足以证明这一事实。在钱家父子档中有: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学榘、钱永健父子……其中不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大家(钱穆),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钱玄同)和科学巨匠(钱三强)。为此众多俊才兼出一门,它的核心力量、生命理想正是如钱氏家训中的这句话:“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老舍在谈到他母亲的时候,曾经满怀深情的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它充分说明了身教的生命教育。老舍的母亲是一位旧中国典型的劳动妇女,勤劳持家,自立自强。老舍热情、好客、待人诚挚、诚恳,这些性格是母亲的影响给予的。可见,父母是子女天然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犹如一股永不间断的力量,将持续孩子的一生。愿天下的父母都做好孩子一生的教师!
实践性特征
家庭教育特别是婴幼儿、童年的教育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它不像学校教育多半是间接经验的知识的学习那样,而是以直接经验亲自实践为主的学习。为什么说家庭教育具有实践性?因为孩子一落地,身体、感官都处于原始状态,在母亲哺乳抚育下从呀呀学语到学坐、学爬、学立和学走等生命成长学习都必须是孩子亲历,在爬行中学爬行,在语言中学语言,是实践性的学习。在童年无论是吃、喝、拉、撒、睡等生活学习,及对人生提高生命质量的学习,即生命成长的教育,也都需孩子亲历求知、实践的过程。不是模拟、旁观,而是亲临其境的实践。家庭教育学的多半是孩子学会生长、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生命的提升直接经验,都必须亲历和实践。所以说,家庭教育塑造人,学校教育提高人。《弟子规》中有一句话,“不力行,但学文;涨浮华,成何人。”这句话说的是假如我们不去实践,那么即使你有满腹经纶,对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只不过多长些浮华而已。《弟子规》就是强调要做、要实践。从一言一行、一粥一饭做起,从一件衣服怎么放、一个杯子怎么执做起。家庭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那么,我们就应该注意“寓教育与实践中”。应该围绕孩子真实的生活引出教育问题,让孩子亲历,不是模拟、旁观,而是亲临其境,自我学会生长、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提升生命。保证孩子的实践,保证使孩子尽可能早地获得他所需要的活动,尽可能使孩子身体自由,手自由,脚自由,能够四处爬动、攀行。让他犯自己的错,然后从错误与尝试中学习。幼儿就是借助于实践活动而学习。他借助爬行的活动学习爬行,借助走路的活动学习走路,借助说话而学习说话。如果他的经验是新的,那么活动会使他头脑里多一条途径;如果他在重复原有的经验,那么他也是加强并拓展他已有的本领,养成良好习惯,受益一生。进入大脑的途径有五条,即五个感觉通道: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在活动实践过程中,同时也发展了各种器官和身心。
一、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诚然,在我们的周围成功的家庭教育很多,但也不乏“伤仲永”的失败例子。也有不少任性娇气的“小公主”和自我霸道的“小皇帝”。更有甚者,会出现李某某这样的极端例子。我们昆山市的中小学每年都有一项“万名教师大家访”的活动。笔者作为一名教师,也多次参加这样的活动,通过走访学生家庭,实地查看,和家长的交流。发现现在的中学生所受的家庭教育中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些瑕疵,甚至是严重的问题。归纳下来,有这几点:
1.从家庭教育执行的主体来看,存在缺位现象。家庭教育的主体毫无疑问是父母,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笔者任教班级的一个学生,一直表现很好,有段时间突然性情大变,原本开朗活泼的孩子,变得消沉低落,成绩也直线下降,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父母刚刚离异,和奶奶在一起生活。还有几位学生因父母忙于生意或工作,常常不能和孩子在一起,造成平时的交流很少。孩子的教育也处于一种“放羊”的状态。无论是离异家庭还是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无形中就不存在什么家庭教育,这些孩子大多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心理和精神上缺乏温暖,渴望关爱。形成孤僻,任性,反叛的性格,在学校很难和同学老师沟通,经常做出些不合常规的叛逆之事易以起别人关注。久而久之,甚至对社会充满憎恨。
2.从教育的价值取向上看,偏重于功利化,忽视人文培养。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个有利位置,再加上应试化的教育导向,家长们都比较注重孩子的智育培养。只要成绩好,其他都是次要的。不少家长目标很明确,就是考一个好的学校。这种价值导向下,忽视了孩子其他兴趣,也没有正确考虑孩子的能力。造成孩子心理压抑,最后就是逆反。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育还严重忽视了“人”的培养,精神上严重缺“钙”。在家访中经常发现一些在学校看似品学兼优的同学,在家中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自私,任性,生活能力极差,对长辈不尊重,对周围的人漠不关心。
3.在家庭教育采用的方式上,不够科学化。不少家长由于受拘于自身教育水平限制,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粗暴。调查发现,有些家长受功利化影响,忽视孩子的能力和兴趣爱好,越俎代庖,自作主张给孩子规划未来。并为实现此目标,多采用物质刺激和打骂的方式来加以督促实行。封建家长式作风,命令主义等落后的教育观念大行其道。孩子稍有不从,就是严厉镇压,不注重和孩子的交流和引导。家访中,还对老师自鸣得意“:管他,是为了他好”“,棍棒出孝子”。
4.在教育整个系统中,缺乏与其他子系统教育的衔接和配合。众所周知,国民的教育系统主要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构成,必须做到三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调查发现,目前的家庭教育缺乏与其他两者的衔接和配合。很多家长特别在孩子进入学校后,认为自己的教育使命已经完结。孩子的教育都是老师和学校的事,不少家长见到老师就说“:孩子拜托给你们了,我讲的话他们也不听”。平时也不主动联系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在老师告知孩子存在的问题,需要在家配合解决,也消极对待。即使教育,也是简单粗暴,缺乏耐心沟通。而对当前社会上一些消极现象,家长也缺乏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甚至误导孩子。笔者在一次班会活动中,针对当前有些老人自己摔倒后,好心人帮他扶起后,反而遭到诬陷这种现象展开一个讨论:假使我们碰到种情况,到底扶不扶。大部分学生都说不扶,理由是爸妈说的。还有家长对社会组织的一些公益活动,不积极鼓励孩子参加,更多的是教育孩子如何明哲保身。
二、在把握家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解决以上问题,科学有效地搞好家庭教育
应该看到,在我国目前的大多数家庭中家庭教育方面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实行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长大后成为一个与社会有用的人。是我们广大家长必须思考的问题。不光有想法,更要有行动。但良好的实践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只有掌握家庭教育的规律性和特点,才能结合自家实际,因材施教。
近几年来,学生的自杀事件越来越多。在近几个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新闻里,就先后有数名孩子选择自杀。他们有的是大学,有的是中学,生命还没来得及展开就选择了离开。随着这类事件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我们不禁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再来看一个数据。据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当前青少年犯罪率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案例的70%以上,而18岁以下的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例总数的80%,13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明显增加,最小的只有8岁。青少年犯罪年龄趋向低龄化,犯罪性质暴力化,犯罪手法成人化和智能化。现如今,青少年犯罪的高发态势,已经被认为是和环境污染、并列的世界三大公害之一。这个问题非常值得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思考。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2010年底,我们对全国8000多名高中生和几百名中学老师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从小学一直到高中阶段有很多需求。其中,高中阶段的学生需求有:面对生活困难的方法,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如何从错误中觉醒,如何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如何学会自我反思,如何面对逆境等等。由此可见,学生成长的烦恼各种各样,并不仅仅局限在学习上。
此外,我们在全国选了5所学校对1000多名学生做了连续3年跟踪调查。调查发现,学生和家长的沟通环节中,有几个问题十分突出:家长对学生期望值很高,但沟通很少;家长最关心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家长较难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家庭教育责任重大
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自三方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阶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构成了重要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九十年代儿童出生、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指出:“家庭对于培养和保护从婴儿到青春期的儿童负有主要责任。最先向儿童介绍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准则的始于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而且是孩子永远的课堂。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面临着学习成绩、心理健康、社会认知、行为规范、与人交往、自我概念、情绪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倘若家庭教育有所缺失,后果往往不可估量。因此,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健康成长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中央教科所曾在京、津、冀地区做过有关《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主要因素》的调查。该调查分析了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家长的教育观和行为对孩子影响非常大,达到91.4%。(见表1)
现代家庭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认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①包办一切;②成绩至上;③放任不管;④金钱替代。
论家庭主体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对中央政府部门的教育改革文件的分析
关于家庭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探讨
对孝顺的新思考
家校联手引导孩子妥善处理“学生时代十大关系”
家庭教育与国际传播
实施“家文化”工程的思考——智慧家庭教育与企事业单位“一家人”文化
从实践案例中看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家庭教育策略
关于特殊儿童家长参与特殊教育的问题探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家庭教育的重要价值,并在一些国家层面的教育改革方案和改革举措中阐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实施办法和策略等。近期,中华女子学院家庭教育立法课题组分别在湖北、云南、广东三省的武汉、十堰、昆明、保山、广州、汕头六市包括农村地区,采取典型抽样方法,围绕公众对家庭教育立法的态度、认知、服务需求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引来媒体的关注。
此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公众普遍对家庭教育立法认同度较高。74.3%的人认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家庭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其中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家庭教育立法的认同度更高。
随着《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继出台,各地开始推进家庭教育建设。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仍然存在三大缺陷。
一是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庭教育立法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分别有69%的受访人认为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缺乏相关知识”、67%的受访人认为“缺少经验借鉴”、42.8%的受访人认为“缺少获得帮助的机构”。二是家长自身的素质与教育能力参差不齐。三是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深圳市宝安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副主任张琼说,家庭教育市场缺乏准入机制而鱼龙混杂。因为政府的专业机构人员的指导难以满足广大群众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很多民间机构和组织纷纷抢占家庭教育市场,导致“科学不足,市场有余”,一味迎合家长而不是科学的指导,后果严重。
由此,专家呼吁,家庭教育既需家庭投入,也需要国家的支持和保障。应当有一部专门性法律,对家庭教育的诸多问题予以明确。
有人认为,家庭是私有的,家庭教育是自主的,所以国家不应当干预。“其实,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关乎个人和家庭福祉,也关乎社会和谐和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公共利益性。”中华女子学院法学院林建军教授说。从此意义上看,家庭教育不仅是私事,也是一种具有重要公共利益性的公共社会事务。为此,家庭教育既需要家庭投入,进行家庭私育;也需要国家的支持、指导和保障,提供社会公育,尤其是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过程中必须给予全面、必要的组织指导。
家庭教育立法并非“控制家庭”,而是强调家庭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保障公民在家庭中受教育权的实现,可以作为立法的宗旨之一。”教育部法制办公室副主任王大泉建议,立法要致力于建立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体系,建立对家庭教育市场化服务的监管机制和质量标准;要致力于将家庭教育纳入国家公共服务的范畴,成为财政开支的一部分;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合作的公共治理框架,充分发挥各种主体的作用;要明确不同主体的权利义务,要有具体明确的职责规定,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目前,家庭教育立法在我国不仅为社会发展所必需,且推动立法的条件渐趋成熟。已经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等均涉及家庭教育,并从法律和政策层面对家庭教育的责任、要求作了相应的规定。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制定有关考试、学校、终身教育、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法律”;全国妇联制定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也将促进家庭教育立法取得实质性成果。
摘 要:本文针对药家鑫案、陶汝坤事件、李天一事件等引起人们热议的社会事件,提出对家庭教育的反思。文章对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指出当今父母在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文章主要论述了家庭教育的内涵、内容、原则及方法。
关键词:社会问题;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原则;家庭教育方法
当人类社会产生了家庭之后,家庭教育就没有断过。不同的家庭教育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自古就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好的家庭教育,而到了现代社会,现状令人堪忧:药家鑫案、陶汝坤事件、李天一事件、复旦投毒案等,残酷的现实不得不让人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
当药家鑫在法庭上说到“为了练琴挨打”,“被关在地下室一个多月,看不到希望,想自杀……”时,药庆卫才意识到自己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父子错失了交流的机会。这是典型的专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这些家长总是规定孩子做这做那,对孩子的一举一动横加干涉、限制、斥责,甚至经常进行打骂。这种严厉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够催生学习上的成果,但是,孩子很难从中学会如何承担责任,长期下去会使其产生胆小、怯懦,甚至冷酷或暴躁、反抗等不良行为。用药庆卫的话说,“我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令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罪。”
陶汝坤虽然没有像药家鑫那样被判死刑,但他要在监狱度过12年的黄金时光。陶家附近邻居告诉记者:“陶家夫妇因为忙于工作,陶汝坤从小就被寄给了爷爷奶奶,父母忙于工作对他教育不够,导致了他有点孤僻和偏激。”这是一种典型的放任型的教育方式。源于这类家长对家庭教育不重视,只管孩子温饱。这一类型在我国现阶段较为普遍,特别是在农村,这些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意志并不是十分坚强,自觉性也有限,爷爷奶奶素质较低,知识贫乏,年老体弱,根本没有能力对其进行很好的教育。如果这样任孩子自由发挥,很自然地产生孤独心理,还可能导致做事缺乏信心,没有责任感,容易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李双江之子李天一近半年来因涉嫌伙同他人女子被刑拘,引起公众热议。因打人而被劳教一年,出来半年后又犯事,真可谓是“屡教不改”。我们且看其家教,李双江的邻居说:“李天一一向飞扬跋扈,出了这样的事情并不意外。李天一在院子里就是有名的蛮横,我儿子以前经常被他欺负。”在一次采访中,李双江坦言:“不打儿子,舍不得,有时真想打,但不能打,劝说,我们吓唬他,还没有打,自己的眼泪先挥下来了。”这就是过分溺爱型的教育方式。此类父母成天忧心忡忡,生怕这担心那,一旦孩子犯了错误,就为孩子找借口,从不进行严格的教育。假如孩子与别人发生矛盾,不是正面引导,而是护短。全家都娇宠孩子,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要求一概尽力满足,言听计从,对孩子的呵护过头,造成孩子缺乏自我自制能力,没有独立意识,依赖性极强,使孩子过分自尊,形成狂妄自大、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的个性,导致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这三个例子只是典型,绝不是唯一,如果我们再不好好反省我们的家庭教育,很可能下一个药家鑫、李天一就会发生在我们自己的孩子身上。这些父母之所以没有教育好孩子,我们认为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家庭教育的内涵,没有了解家庭教育的内容、原则及方法。只有对家庭教育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才能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
【摘要】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教育的长足进步、家庭规模的缩小和负担系数的降低,极大的改善了当代青少年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他们的生存质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由于传统文化及社会环境因素,导致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的一些新问题,本文分析了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产生这些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当代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转型 家庭教育 困惑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022-02
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教育的长足进步、家庭规模的缩小和负担系数的降低,极大的改善了当代青少年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他们的生存质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生存环境的改善与望子成龙的传统文化心理和当代独生子女家长希望孩子实现人生梦想的强烈渴望相纠结,也导致了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的一些新问题[1]。
1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作用。而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对子女教育越来越重视,关注投入也越来越多。但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各种文化观念的不断更新给当前家庭教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带来了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把握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推进其不断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1)教育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不少家长认为子女升学就是一切,他们只看分数,只重智育,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而把子女升入重点中学,考上名牌大学作为家庭教育的唯一目的和任务。“学习至上”成了孩子的生活格言。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不少孩子在学习上是佼佼者,而在生活上却缺乏自理能力。甚至有的孩子长期沉沦于书本之中,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极为低下,思想道德素质也因此被忽视。
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石,家庭教育是形成青少年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环节和基础。为人父母者,无不期望子女胜过自己,早日成才。子女是父母爱情的结晶,也是他们生命的延续。父母对子女寄予厚望,符合情理。关键是怎样把期望变成现实,这正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素质教育的重大课题。
对于青少年一代的素质培育,学校、社会和家庭,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认为,在各种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基础,也是最为根本的。这不仅因为人从呱呱落地开始就在家庭中生活,就受到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几乎渗透到青少年一代的每一个方面。正如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所说,孩子们从母亲那里接受到的是生命的教育。一部分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看得简单容易,或者认为“树大自然直”,“长大了就会好的”。等到发生了难于解决的矛盾,或是自己的孩子不仅没有成为有用之才,反而堕落、学坏,则已悔之晚矣。
我国是世界上独生子女数量最多的国家。目前,全国领取独生子女证的父母已有5000多万对,如果把没有领证的也加在一起,估计有6000万对左右。这个庞大的数字表明,素质教育对于家庭教育来讲,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课题。一家一个独生子女,究竟怎样抓好家庭教育,任务相当艰巨,必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把青少年一代的品德教育抓紧抓好,着力于从家庭教育抓起,打好坚实的素质教育的基础。
眼下,文化、艺术、影视、书籍、网络中不健康的东西很多,对青少年危害极大。有的青少年学生长期荒废学业,泡在网吧中不能自拔,以致误人歧途。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学校、社会应起很大作用,但千万不要忘记家庭教育这个容易被忽略的基础作用。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应拿出足够的时间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倘若只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孩子教育,出了偏差也不闻不问,把责任推给老人,那是很危险的。
我曾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那些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品德高尚、有所作为的学生,一般来讲,都有很好的家庭教育做基础。这些优秀学生的家长,有专家、学者、高级知识分子,也有党政机关干部,更多的是处在第一线的普通劳动者。家庭条件也许并不优越,有的家庭生活还很清苦。但他们十分注重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从小抓起,一丝不苟地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绝不溺爱孩子,绝不娇生惯养。这些家长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关爱子女,善待孩子。这些普普通通的为人父母者,把望子成才与家长自身的表率作用统一于科学的家庭教育之中。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讲究耐心引导,循循善诱,既讲大道理,又能从身心健康上关心爱护他们,从而使家庭教育成为孩子成才的不可分割的关键一环。从这一意义上讲,任何其他形式的教育都无法替代家庭教育。至于少数家长,教育方法不当,采取棍棒教育,或溺爱迁就,那当然会使孩子畸形发展,但正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强化健康的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少数家长,不愿承担教育子女的任务,把青少年学生的品德教育完全推给学校,推给教师,推给社会。他们只管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对子女的身心健康、良好品德的形成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殊不知,这是极不严肃、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我想,孩子们一旦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教育和父母真挚的关爱,良好品德的形成便只能是一句动听的“时髦话”而已!
随着社会的进步,形势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生活的改善,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教育必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但是,无论情况怎么变,教育手段如何新,家庭教育仍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既不能放松,更不能取消,应当通过强化家庭教育,把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慈善》杂志2003年第4期、第6期在“素质教育之花”栏目中分别刊发了两位家长的文章,一篇是任清川写的《女儿叫我感动》,另一篇是刘明娟写的《电脑架起心桥》。两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在家庭教育中深化孩子的品德培养,从小严格要求,给予足够的关爱,促使子女走上成才之路。其实,许多家长都有深刻体验,富有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不妨拿起笔来,写成文章寄给我们,以便在素质教育中把家庭教育这个基石夯实打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