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课程规划

教学课程规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前教育课程规划分析

【摘 要】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的学前教育又是重中之重,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学前教育可以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一个好的开端更利于后期的保护。自从新课程教学改革在我国实行之后,学前教育的推进速度也明显加快,改革热潮已经渗透到学前教育中了,对于学前教育的发展不仅要在课程设计上有所改变,也要在教育的目标上加以转变,不断创新发展,提升办学理念,争取从根本上改善现有的学前教育状况。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幼儿教师;规划分析

前 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教育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专业,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并且给予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有着极高的期望,所以对于相关学校而言,理应加强学前教育相关方面的改革,争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幼儿教师。

一、学前教育专业现如今的社会现状

由于我国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国家同时对于教育方面的改革投入了相当大的关注,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也有了更加新颖完善的发展要求,相关专家提出,幼儿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同时也要提高综合素质方面,这就使得各大院校对于本校实际教育情况做出了不同的改革与提升。

作为一门非常热门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在新时期的要求下对于教师的质量、社会对于幼儿教师需求量等都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每个教师需要分析自己所在区域的学前教育实际发展状况,然后提出相对应的改革方法,作出符合该地区的教育转变,确保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够满足当地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加强对于幼儿专业教师的相关培训和审核,确保每一个教师都尽心尽力的完成他要完成的责任和义务,严格监管教师工作;顺利发展幼儿教师行业也需要在课程设置上、教材选取上寻求一个明确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教育的同时还有对其进行更深一层次的讨论与研究,日常的教育工作要做到严谨对待,全面发展,向着教育事业同一个目标共同发展进步,加强改善自身水平的同时时刻关注国家相应的政策变化,响应国家号召,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繁荣昌盛发展。

二、学前教育课程规划改革与设置

全文阅读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该课程内容具有跨专业、学科方向多且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本文在城乡规划专业层面下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提出教学改革内容。

关键词: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104-02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城乡规划专业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逐渐得到重视,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主要分为人文地理类和工程应用类,我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五年)培养目标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设置的课程以建筑设计及规划设计类课程为主。“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是一门知识面广、工程应用性强,具有课程内容专业跨度大的特点,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电力工程、热力工程、燃气工程、通信工程、防灾及环卫等工程规划。城市工程规划应用在不同规划层面(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中,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是保障城市生活、生产的基本条件,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依据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以我校五年制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大纲及培养目标为指导,在我校城乡规划专业2017级培养计划重新修订前提下,依托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综合改革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之一,是我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内容属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项规划部分。“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开设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掌握城市工程系统中的各R倒婊,为后续的城乡规划设计中的专项规划奠定基础。“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教学基本内容是讲述六大管线工程规划(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供热)及城市防灾、环卫工程规划,因此该门课程具有专业方向多、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本课程有较系统的认识,通过学习掌握工程系统规划中三大主体内容,即各专项工程规划设计容量规模、各专项工程设施布局规划及六大管线敷设规划,并且能将工程规划内容运用到不同规划层面的规划设计中。“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我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点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具有实践应用能力,而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学生对工程规划分析实践应用能力缺乏的问题,在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我校“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在大三开设,前期学习的相关课程有城市规划概论、城市规划原理,后期开设的相关课程主要有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等课程,该课程是学生较早学习的专业方向课,学时为56课时。我校针对目前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分散、课程设置的学期联系不紧密问题,进行了2017级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及教学计划调节工作。在此次教学计划调整中,将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时数进行调整,由原来56学时的理论教学课程,调整为理论教学40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在总学时、总学分未变的前提下,压缩理论教学学时为实践教学学时,提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二、理论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优化。由于“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内容跨专业方向多,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改革中,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优化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该课程自身的内容体系建立,另一方面是该课程在城乡规划课程群体系建设中内容体系构建。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中要与其他课程进行协调,注重与前导课程、后续课程的衔接,明确课程主干内容,将基础理论的讲授与规划设计实践培养相结合,在授课过程中增加规划案例讲解,贯穿“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工程规划应用能力。“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内容讲授中需对各专项规划内容结合城市规划的层面进行知识点分类整理,不仅仅是进行分专业讲授,即需要结合总体规划层面和详细规划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工程规划课程内容优化,有利于学生在城乡规划中对专业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同时随着城市发展建设,在工程规划方面出现了新的理论及应用知识内容,如针对我国城市内涝现象和排水问题,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指导我国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住建部2016年3月印发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纳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中,且规定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可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也可单独编制。学生还应对工程规划的发展趋势及理论应用进行了解、学习和掌握,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国家工程规划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规范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完善与更新。

全文阅读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教学思考

【摘要】《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课,课程授课内容多、难度大,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和培养人才的角度探讨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科的发展方向,找出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可以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教学思考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是我国城市规划专业的综合性跨学科专业课程。课程主要针对城市规划专业的本科生教学,主要介绍在规划阶段怎样系统的、合理的、高效的来组织各专业工程;该课程广泛涉及城市给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境卫生、消防、防洪、人防、抗震等专业领域,重点强化城市规划专业必须的管线综合规划、竖向规划和综合防灾规划知识介绍。

随着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一直在改进,教学体系和课程安排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本课程作为是城市规划专业重要的一门课程,随着城市规划学科整体教学改革的推进,本课程也应作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以逐步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

1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特点

1.1 专业性

城市工程系统涉及了城市中除了交通工程以外的其他八项工程系统,这八项工程系统在城市的范畴中各自相对独立的,各自具备自身的特点,城市规划要在规划层面将这些工程系统的进行统一规划安排时,需要对这些工程系统的建设条件和安全的运行环境有较好的了解,才能将这些工程系统科学合理的统筹在一起,即满足自身建设和运行的要求,又对其他工程系统不造成影响。

1.2 技术性

全文阅读

关于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的思考

摘 要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提高大学生素质,推进大学生就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具有长远意义。当前,虽然职业规划教育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师资不足、课程建设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 问题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毕业生不再是被动地等待工作,而是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新形势下,面对严峻的就业挑战,大学生该何去何从?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如何拓宽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正确而有效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迫在眉睫,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概况及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概况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大学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所做出的计划,它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主要通过对自我客观立体的探索、对职业世界深入全面的了解,依据科学有效的决策方法,对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的变化,目前,教育部已经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各级各类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研究。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全面开设,对于学校、社会及大学生自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就业率,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满足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对于大学生而言,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就业能力,也有利于自身规划意识的提高及其长远的职业发展。

全文阅读

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

[摘要]目前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于思想和认识没有完全到位,出现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资源配置能力或数量不够等不足,而学生由于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导致毕业时发生择业障碍。大学既是大学生完善自我、提升综合素质,完成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阶段,也是进入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关键期。基于此,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具有了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4-0072-02[作者简介]余海蔚(1985―),女,重庆人,硕士,重庆师范大学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课程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由波士顿大学的帕森斯教授最早提出,起初主要用于职业辅导。随着社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现成为学校教育和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较为成熟,他们对国民的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早至中小学。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我国开始了全面推行对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随着21世纪初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高校学生人数的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成为当前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也为高校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带来了挑战性。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于思想和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出现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资源配置能力或数量不够、学生重视度参与度较低等不足,而学生由于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导致毕业时发生择业障碍。

二、创新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的重要性

全文阅读

大学新闻传播学教育课程的规划模式

摘要:本论文以讨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新闻传播学课程规划为基础,针对当今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培养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方面提出一个本科大学四年的课程规划模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文素养;素质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综合素质培育课程;课程规划模式

一、引言

早在十九世纪,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校长就曾提出,高等教育的目标不应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在追求职业需求、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职业志向的同时,高等教育还应该为国家培养服务型人才、促进学生人性和理性方面的健康发展。担任耶鲁大学二十年校长的里察•拉维因(RichardCharlesLevin)认为,拥有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他倡导的教育是追求自由的精神,负责任的公民,具有远大的志向,和独立思考与批判的能力。威大校长和耶大校长的高等教育理念都在强调,作为负责任的公民应该为社会的需要服务。当今美国的高等教育,不论是理工科或文科专业均特别重视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的平衡发展。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大众传播学术界已经开始探索高等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人才的问题。曾经开创大学培养职业技能性新闻记者的密苏里大学,也终于在九十年代初开始培养具备高人文素质、广博知识,但仍具备专业技能的新闻传播人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国家迫切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高等教育(highereducation)步入大众化也迫使当今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行相应的调整。那么作为一所应用型的高等学府,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技能,才能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本论文是以目前美国与台湾地区的新闻传播学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为参考基础,以新闻传播学专业为例,提出一个课程规划模式方案,并为大陆培养应用型新闻学专业人才,规划一个为期四年的本科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案例。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高综合素质、敬业精神、判断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人”,培养具备专业知识的“才”。高等教育担负的职责不仅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精英教育,更大的使命应该是为国家培养社会建设与改革需要的人才。这种人才不仅必须具备扎实、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专业实践经验与技能,并且能够充分掌握和运用其专业知识。但同时也必须具备广博的人文素养与深厚的知识积累,以及具备独立思考与批判的精神。高等教育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职业院校教育人才的培养有基本理念上的差异: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为目标,是培养为社会各行业提供未来的领导阶层的人才;而职业学院教育则为各行业培养基层的技术性专业人才,这种人才发展的潜力主要是在其专业领域成为未来的“工程师”。那么目前海峡两岸培养的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具有何种发展方向上的特征?目前海峡两岸的高等教育多往实用性、职业化的方向发展。为了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现今两岸许多大学校都不约而同地开设大量专业性、实践性的课程,传授狭窄的专业理论知识,两岸的高等教育机构已逐渐成为职业培训的场所[1]。在课程规划方面也呈现出缺乏培养人才理念的办学现象。开设课程往往不是以培养现代专业人才的目标为导向,而是以任课教师的个人能力或兴趣开设课程,其结果是规划出的大学四年课程如同一个“大杂盘”,缺乏教育的方向感。那么,新闻传播学课程规划的理念应以什么为建构的依据?我们应该培养具备哪些方面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于现代人的素质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我们应该依据什么标准来确定新闻传播学教育的课程内容?

(二)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规划

教育的核心是课程,而课程的规划与设置应该考虑到社会的需要。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与改革的要求,课程设置的理念必须同时代的发展步调相一致。当今我们需要培养的不仅是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而且是具有智慧的专业人才。智慧是人的综合知识和判断事物的集中体现。自然科学向我们提供知识,但是它无法为我们提供智慧,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我们提供了智慧的养分。因此我们需要从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中获取智慧。人文素质的养分主要取自于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众多领域的肥沃土壤。文、史、哲知识不仅可以培养我们全方位的、广博的知识基础,也为培养我们独立判断与批判能力提供条件。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较为宽广的视野,培育广博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知识基础,也为培养学生好学善思的素质提供养份。通过人文素质的养成教育、通过广博的知识文化积累,和高雅的文化环境氛围的熏陶,学生不仅可以拓宽其知识面,还能在思想、道德、文化、审美、身体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也为培养人的自主创新的能力提供条件。创新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训练开发出来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依赖有针对性的教育,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和锻炼获得的[2]。要想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的文化水平高、知识面广,融会贯通的能力就强。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指人们能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头脑中构成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事情的新形象[3]。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的基础。人文学科中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治学、社会学等课程为培养人的文化素质,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素质教育的培育需要整合学习专业化和学习职业化的教育目标。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两者间应该是一种有机的结合。素质教育是学生技能培养的延伸和提升,它不应局限于教授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是需要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看待问题。对素质教育与实践性课程的授课比例需要进行合理的配置与均衡的发展。在规划课程时需要了解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考虑课程与课程间相互渗透的设计。开设每一课程应明确认识该课程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每门课程的安排必须能充分体现出应用型的教育理念。在撰写教学计划时需要明确说明开设每一门课程预计达到的目标,并根据这个目标设计每一门课的具体内容和撰写课程大纲。此外,需要具体说明学生学习某一专业课程后应该“掌握”、“具备”何种能力。例如,具备独立进行创作的能力等,并且说明在技能的训练上要达到何种程度。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处理好技能训练与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审美素质间关系的问题。基于上述理念,本论文以莆田学院新闻学专业四年本科修读172总学分,设计以修读83学分的专业课程为案例,提出一份“新闻学专业四年学习课程规划表”(见表—)。此表根据学生对不同传播媒体的兴趣,区分为A、B两个专业轨,供学生选读。不论选择A轨或B轨作为未来发展方向的学生均须修读至少47学分的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必须修读至少36学分A、B两专业轨共同选修的专业性课程。此项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的规划可大致归纳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延伸)课程”和“综合素质培育课程”三类。

全文阅读

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效果不佳的现状,提出授课教师要从理论与实践结合、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教师个人知识储备更新和对学生年龄层次性格特点的把控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以与班主任、辅导员管理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率和积极性,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关键词:市政工程;规划;设计;给排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182-02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壮大和社会文明的进步[1]。市政工程是研究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内容,对任课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根据本校开设该课程的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与城镇规划专业的专业要求,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心理特征及该门课程的内容和重要性,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任课教师、班主任以及辅导员在对学生的管理上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旨在提高任课教师的授课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为城市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向[2]。现在课堂上大多都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到处看,互动较少,学习效率不高,“教”和“学”不同步,上课成了一个彼此应付的过程,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程度不高,往往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在工作单位要重新学习,没有发挥高等教育专业课应有的教育作用。

在市政工程规划中,管线综合设计非常重要,其涉及城市空间学、城市规划学、工程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它是一个多对象、多因素、多学科,且综合性很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与科技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社会历史条件、时间阶段、自然条件以及地域场所的制约,另外由于个体差异,也会导致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内容有所不同。如果设计不合理,就会对城市空间利用造成浪费,给工程留下不应有的遗憾,还会给施工、生产和生活造成不便,甚至会给管网的安全运行、经济的合理性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市政工程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联想假设,引导学生进行互动,浅显易懂地把问题带出。安排专门的课程实践,多到施工现场去观摩学习。多查一些经典案例,结合知名设计师的设计思路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产生感性认识,逐步形成自己的设计思路。

全文阅读

“旅游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介绍了目前“旅游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管理系“旅游规划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和问题,针对教师参与旅游规划的实践项目较少;实践教学不足,教学方法陈旧;规划专业软件及原理课程开设较少等问题,指出任课教师应通过参加规划实务以提高专业素养,同时提出以下教改建议:强化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创建规划实验室,丰富教学手段;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等。

关键词:旅游规划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42-02

0引言

“旅游规划学”是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核心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我国旅游学研究中的一个成长最快、最具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新兴研究方向。这门课程一方面向学生传授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规划及旅游开发等相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对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提高就业率,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产业发展等意义重大。

伴随着旅游规划研究与实践的飞速发展,大量的专家学者纷纷置身于这一研究领域当中。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数字化期刊群检测搜索了多篇“旅游规划学”教改论文。其中,杨朗探讨了“旅游开发与规划”课程的全方位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李广宏强调了案例教学在“旅游规划”课程中的重要性;吴艳茹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思路;赵媛分析了如何在该门课中展开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郑辽吉指出学生在旅游规划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郭海燕等强调应结合社会实践培养出规划人才。以上研究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对策借鉴。

全文阅读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浅析

[摘 要]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一种教育教育活动,对大学生大学目标的确定、职业目标的形成和实现,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措施,从而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 课程建设

目前,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是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来说,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以及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就业形势的变化,社会的导向以及学生的需求等方面,调整学生的就业观念,增强大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存在着自我认识还不够清晰,对职业环境认识不清,职业期望过高,没有切实可行的计划实施方案等问题。因此,无论是从客观还是主观上都反映了在高校课程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大学生大学学习目标的确定、职业目标的形成和实现,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又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只有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地、客观地分析,才能提出一些符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实效和要求的可行性措施,从而帮助大学生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设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目前,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通常只是以讲座的形式给毕业班学生开展,也有部分高校在大学四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课程,在教学改革之后仍然大多高校是给高年级的大三、大四学生开设此门课程,然而很多高校大四的学生都已经走上了实习岗位,或者开始忙于找工作,所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度呈现出明显的临时性,突击性的特征。因此,正是由于课程开展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使得职业生涯规划发挥不了它本来该起的作用,对学生也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仍然很茫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认识不清,更别提有明确的规划了。

2、专业教师队伍的缺乏

全文阅读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兴课程,并逐渐成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现状进行分析,积极探索在课程重要性认识、教学设计、师资队伍建设、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思路,力求为高校职业生涯课程建设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89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1971年由时任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伦博士提出,如今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已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和日趋大众化,中国的高校毕业生承受着空前的就业压力。根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新浪网和北森评论网近年来的联合调查显示,中国只有12%的高校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了解自身职业发展面临优势和劣势的大学生是18%,仅8%的大学生表示清楚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大多数被调查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茫然无措。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对自己真实的性格、兴趣、爱好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规划出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职业生涯走向。今天,国内高校已基本普及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作为舶来品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引进和传播的过程中,高校在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课程建设、师资力量培养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发展的前途和实践效果。

1 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现状

1.1 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很多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够重视,课程教学仍然停留在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完成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即单纯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提供招聘信息,进行求职指导。这种教学模式只是暂时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无法避免学生在就业时的迷茫与盲从,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长期走向。

1.2 课程吸引力不足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