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任职以来工作总结

教师任职以来工作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普通高校专任教师队伍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 近年来,普通高校师资队伍普通高校教师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职称、性别结构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文章分析了1998-2013年间教育部有关高校师资队伍的统计数据,从生师比、年龄、学历、职称、性别五个层次剖析了普通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现状,发现普通高校专任教师队伍现状主要为:教职工总量超编与专任教师总量缺编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专任教师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专任教师学历层次稳步增长、教师队伍年轻化、青年专任女教师人数激增。

[关键词] 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师资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6)01-0005-03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6.01.003

[本刊网址] http://

2010年7月,教育部施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有力支撑。合理规划教师队伍数量、及时了解教师队伍变化动态是解决我国普通高校师资总量超编、专业师资短缺、人才隐性流失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专任教师队伍作为普通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和关键的组成部分,解析其整体结构变化情况对我国普通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一、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体情况分析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教职工总人数增加126.6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人数增加108.96万人,占教职工增长总人数的65.19%。根据师资队伍的增幅趋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2001),在2002年高校扩招前,全国普通高校教职工总数变化趋于平缓,其中专任师资增加12.46万人;第二阶段(2002-2009),自2002年高校扩招开始,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全国普通高校也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教师招聘工作。全国普通高校增加教职工总数高达89.7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增加总数为76.33万人,占教职工增长总人数的85.09%。第三阶段(2010至今),自2005年开始,大多数高校开始专注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教职工增速逐渐减缓,专任教师人数比上一年新增人数维持在5万左右。为深入解析普通高等院校专任师资队伍结构现状,笔者从年龄、学历、职称、性别四个方面对普通高等院校专任师资队伍结构进行剖析,研究结果如下:

全文阅读

我国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变化分析及建设建议

摘要:对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类型结构、学历结构等进行分析,发现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高学历层次教师偏少、专业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合理等问题。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健全兼职教师聘任机制,完善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开展在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等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变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11-04

近年来,中职学校招生数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面对中职学校招生难的趋势,增加中职学校的吸引力,提高中职学校的认可度与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迫在眉睫,而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造就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为中职学校教师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条件,促进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变化总体情况分析

(一)教师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基本呈现梯队结构

年龄结构反映了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活力和发展潜力,其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中职学校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一般来说,学校老、中、青教师的理想年龄结构比例为2∶5∶3。依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结果,我国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布局较为合理,基本上形成了教师年龄的梯队结构。2005―2012年,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到2012年达到42.79%。伴随着青年教师比例的下降,具有丰富经验的中年教师所占比例呈现上升的趋势,到2012年达到54.57%,大于当年青年教师的比重。2005年老年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55%,之后呈持续下降趋势,到2012年下降到占2.64%。可见,近年来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基本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老年教师比重较小,以后可能延续这一趋势,如表1所示。

本研究把35~55岁的教师定义为中年教师。

全文阅读

中职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创建构想

[摘 要]本文以文献法和调查法为基本方法,以教育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为指导思想,从理论上构建中职教师的胜任特征模型。模型包括中职教师的人格结构,职业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3个方面。

[关键词]中职教师;胜任特征;模型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2 — 0156 — 02

2005年,国务院主持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法规。自此,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教龄在20年以内,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88.38%和87.65%;而教龄在20年以上,年龄在40周岁以上的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11.62%和12.35%。其中,本科学历达到94.3%,硕士学历达到16%。很显然,中职教师主要以学历层次较高的中青年教师为主〔1〕。

另据综合研究表明,大多数中职教师虽然年富力强,素质较高,但普遍压力较大,工作动力不足,而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现在中国各类中职学生在校总数已达到2012.3万人,其中2012年就招生761万,毕业生673.6万人〔2〕。中职学生总数规模已接近了在校高中生总数,其中每年招生规模已超高考录取人数。面对这样一支庞大的社会未来职业工作者的人群,如何进行专业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其中,教育和教学的 最根本、最直接的决定因素是中职学生的教育者——中职教师。

培养高水平的中职教师有很多渠道和方法,但为中职教师创建胜任特征模型,并以此来选拔和招聘以及培养中职教师不失为一种有效、快速的措施和策略。

全文阅读

重庆市小学教师职业责任心的调查

目的:了解重庆市小学教师职业责任心的发展特点,为教师的职后培训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教师职业责任心问卷,对重庆市432名教师职业责任心的发展特点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教龄和不同学校类型的教师职业责任心总体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不同学历的教师职业责任心总体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仅在个别因子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庆市小学教师职业责任心发展存在显著的教龄差异和学校类型差异,而性别差异和学历差异不明显。

职业责任心 小学教师 对比研究

教师素质直接制约着教育的质量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教师的职业责任心是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教师的健康成长和专业素质的提高,也将影响师资培训工作的质量。小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对年轻一代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调查研究小学教师职业责任心的发展特点和存在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参加2012年暑期培训的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获得有效问卷432份。

2.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教师职业责任心问卷。正式问卷共28个题项。其中认知性4题,测量个体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和了解情况;评价性3题a,测量个体对相关的职业责任观点和行为的评价;主动性5题,测量个体在职业责任情境中采用责任行为的积极性;独立性4题,测量个体在对责任事件的思考或行为中是否有主见等特点;合作性5题,测量教师在工作中与同事的合作特征;调控性3题,测量教师在职业责任行为中的变通调控能力;效能性4题,测量教师在职业责任情境中自我预期特性。问卷采用5点Likert量表进行调查。

全文阅读

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摘要 本研究利用自编的《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问卷》以及修订的《小学教师社会支持量表》对437名小学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探讨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和社会支持的关系。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的职业适应水平与其社会支持有着较强的共变关系,社会支持高低不同的教师在职业适应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整体来看,校长支持、同事支持以及情感支持和讯息支持对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的预测力较强,而家人支持、家长支持以及工具性支持相对较弱。在此基础上,建议加大学校领导对随班就读工作的支持力度;为教师创造更多沟通交流的平台;进一步完善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工作,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

关键词 随班就读任职教师 社会支持 职业适应

分类号 G760

1.问题提出

基于“融合教育”理念的倡导以及我国切实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迫切需要,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班就读逐渐成为了我国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据教育部2011年的公报,目前全国随班就读特殊学生人数已经占在校特殊学生总数的56.49%。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随班就读学校的实际教学质量并没有像数字统计那么让人乐观,这些儿童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的教育质量、个人的发展状况和自身潜力的实现程度,并不理想。同时,教育对象的改变使随班就读任职教师面临教育环境、工作交际对象、工作任务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并且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他们对这种变化的适应水平不高,大多教师缺乏对随班就读特殊儿童高效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有的甚至没有形成基本的对随班就读的高度认可和对特殊儿童充分接纳的态度。并且,已有研究表明,在所有影响教师职业适应水平的因素中,社会支持水平的高低是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即从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的职业适应人手,探讨社会支持与其职业适应的关系,以期从支持的角度为提高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综合素质和职业适应水平提供一定建议。

有学者指出,职业适应是指个体在职业认知和职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改善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行为和智能结构,以适应职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的能力,并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联合会认为,职业适应不仅是个体对工作任务、环境等的适应过程,还是一种适应结果,是人与职业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过程。因此,本研究将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的职业适应定义为:随班就读任职教师在应对因教育对象改变而带来的新要求和挑战时不断调整自身,与新的教育对象、环境和条件进行互动和作用的状态和结果。在本研究中,重点考察目前随班就读任职教师对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任务所必备能力和素质的具备程度。

2.研究方法

2.1对象

全文阅读

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的调查与分析

摘 要 采用高校教师职业韧性问卷(UTCR)对512名高校教师进行职业韧性调查显示:性别、婚姻、年龄、职称等人口学变量对高校教师职业韧性有显著影响。其中,男教师职业韧性高于女教师,已婚教师职业韧性高于未婚教师,31~45岁教师的职业韧性高于46岁以上和30岁以下的教师,担任院/系主任或学科带头人等职务教师的职业韧性高于普通教师,高级职称的教师职业韧性高于中级和初级职称教师。

关键词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韧性;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71-04

当前,高校教师普遍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多重任务,不断攀升的职业压力,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导致许多教师工作缺乏激情、成就感低落、幸福感下降,职业发展遭遇困境或危机。这种状况会影响到教师个体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影响到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素质来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因而,教师的职业韧性日益受到关注。

一、概念界定

职业韧性(Career Resili-ence),又称职业弹性,它最早由London在其论文《职业动机理论》中提出。在London的职业动机理论中,职业韧性是一种个体特质,其含义为“在不乐观的环境中个体对职业破裂的反抗”[1]。Collard等认为职业韧性是职业自我依赖的结果,而职业自我依赖是指终身承诺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致力于积极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活和积极学习[2]。Ginny则认为,职业韧性是在持续变动的职业环境下保持可雇佣性的一种能力[3]。国内研究者李焕荣等认为,职业韧性是个体积极应对职业变更或职业变更倾向所带来的压力而拥有的一种心理特征和能力的总和[4]。职业韧性是一种动态、有延展性、可开发的心理能力或心理优势[5]。综合观点,本研究中将高校教师职业韧性界定为:教师在自身职业发展中面对各种职业压力或逆境时做出积极的调整和适应,且具有较强的从逆境中恢复并反弹至良好心理和工作状态的能力。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全文阅读

临沧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分析

【摘要】通过对临沧市22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现状的抽样调查,发现临沧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在实习课教师比例、“双师型”教师数量、外聘教师数量等方面结构不合理。本文主要从临沧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结构分析,浅析新形势下临沧中职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临沧市 中等职业学校 教师队伍结构 思考

一、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综合情况

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据2013年临沧市教育局统计信息,临沧市1区、7县中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2所,共有专任教师827人,在校生19614人,聘请校外教师108人,生师比达到24:1,教师专兼比约为8:1,这只是一个平均水平。临沧市各地区中职学校在校生相差悬殊,永德县生师比最高,达到40:1。2011 年教育部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目标中提出:到2015 年,专任教师生师比降到20:1以下,专任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比例占到30% 以上[2]。由此看来,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与教育部要求平均生师比20:1相差甚远,临沧市中职聘请校外兼职教师数量有待进一步加强。

表1 2013年临沧市22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综合概况

二、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专任教师岗位分类情况

(一)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实习指导课教师的结构

临沧市中等职业学校 2013年在整个专任教师队伍中,文化基础课教师及专业课、实习指导课教师在各地区中职学校分配比例差异显著(见表2)。临翔区、凤庆县、云县、永德县、镇康县、双江县、耿马县、沧源县文化基础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总量的比例分别为39%、48%、58%、53%、46%、100%、66%、33%,专业课、实习指导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总量中的比例分别为61%、52%、42%、47%、54%、0%、34%、67%,从表2可以看出,双江县没有专业课、实习指导课教师。总的来看,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专业课、实习指导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50%。

全文阅读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干预策略

为了探讨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干预策略,本研究采用《教师职业倦怠自测问卷》对西站小学61名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不同性别、班主任与非班主任、教龄等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找出应对策略,从组织和教师个体两个方面来进行干预,以减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和教育教学质量。

一、教师职业倦怠概述

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1.情绪衰竭感。处于职业倦怠的教师常常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容忍度低,并且在情绪上缺乏活力与热情,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并对生活冷漠、悲观。2.人格解体。教师人格解体的表现之一是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将学生视为没有感情的动物;用带有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学生;用标签式的语言来描述学生。不仅如此,对同事也常常持有多疑妄想的态度。3.低成就感。当教师感觉他们的职业所带来的金钱、学生赞同、社会认可等很少时,无法产生教师的职业成就感,甚至产生较强的自卑感。

二、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以西站小学全体教师为研究对象,发出问卷62份,剔除无效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61份。其中女性48人,男性13人,班主任23人。2.研究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选用了《教师职业倦怠自测问卷》。

三、研究结果:1.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总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倦怠度很低2人,占调查人数的3.28%;倦怠度较低35人,占调查人数的57.38%;轻度倦怠20人,占调查人数的32.79%;倦怠度高4人,占调查人数的6.56%。其中职业倦怠总人数为24人,占调查人数的39.34%。2.性别的职业倦怠差异。在性别方面,接受调查教师中男教师占21.31%;女教师占78.69%。职业倦怠男教师占职业倦怠总人数的16.67%,职业倦怠女教师占职业倦怠总人数的83.33%。女教师的职业倦怠高于男教师。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女教师既要教育学生,在家庭中还承担着大部分的育儿、家务等任务。二是接受调查的女教师总体上比男教师承担了更多的工作任务。3.是否班主任的职业倦怠差异。小学班主任的职业倦怠率为43.48%,显著高于教师总体倦怠率。原因在于小学班主任除了担任课程任务外,在班级管理、和家长沟通、处理学生问题等方面承担的责任和压力要大于一般科任教师。国外有研究表明,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重要因素。4.教龄的职业倦怠差异。教龄在10—20年的教师职业倦怠率最高,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职业倦怠率居中,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职业倦怠率最低。教龄在10—20年的教师往往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虽然已经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但其知识的输出速度远远大于自身的学习速度,加上家庭负担比较重,因此他们的职业倦怠率最高。而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并取得了学校、家长、学生的认可,所以倦怠程度最轻。

四、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干预策略

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各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比如教师的人格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等。因此最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的措施是把个体的改变和社会组织的改变结合在一起。1.小学教师组织的职业倦怠干预。(1)社会层面。社会应该提高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尊师重教。(2)学校层面。首先,学校管理者要分工明确,建立公平的业绩评定制度,学校实行民主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与更大的自由度,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并以公平的赏罚制度来保障。其次,学校管理者要善于使用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发展和成熟,尤其要加强对教龄在10——20年的教师的激励与培训,引导他们由成熟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成长。第三,学校应提高班主任的待遇,减轻班主任负担,加强班主任培训,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最后,由于小学教师中,女教师占大多数,学校管理者要关心女教师的身体和家庭状况,从而降低职业倦怠。2.小学教师个体的职业倦怠干预。教师应该加强个体的心理保健与调试。具体来说,教师的心理调适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1)合理饮食与锻炼。个体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不可分,而教师工作是以脑力活动为主,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合理的饮食结构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更能帮助教师缓解精神压力。(2)学会合理归因。通过归因训练,可以使教师成为更加内控的人,他们会更加容易把事情发生的原因归结为个体可以控制的因素,如方法和努力程度等,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3)拥有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态度是成功的阶梯。例如在工作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见解,遇到问题不逃避,采取积极的应对手段。这样可以使教师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加大,从而降低因逃避问题而产生的职业倦怠。(4)提高专业素养。作为教师必须善于学习,终身学习。教师应该努力争取在职进修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追求专业成长。

全文阅读

麻省理工学院专职科研人员与专任教师的对比研究

摘 要: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通过对该校专职科研人员和专任教师在结构、任用、晋升、考核和薪酬体系等方面的比较研究,为我国高校建设专职科研人员队伍提供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的专职科研人员在人数比例上大于该校专任教师,其体系成熟且分类细致,在任用、晋升、考核和薪酬体系方面与专任教师均有所区别。在我国高校中,对科研经费使用比例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专职科研人员队伍的建设受限。因此,要建立一支大规模和高水平的专职科研队伍,在充实科研财力的基础上还需要配套完善相应的经费管理机制。

关键词:麻省理工学院;专职科研人员;专任教师

中图分类号:G5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4-0070-06

有关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研究,英文文献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师资管理来提高高校教师工作动力和效率问题 [1-2 ],以及通过对比高校中长期固定合同教研人员和短期合同教研人员,来了解短期合同的教学和科研人员所处的边缘化现状 [3-5 ],还有对高校师资聘任和留任的研究等 [6 ]。但对于高校专职科研人员的建设则少有涉及。

在中文文献中针对中国高校专职科研机构和人员的发展建设内容有不少研究。其中,王维克 [7 ]等人的研究指出,编制缺失和薪酬缺乏保障是高校建设专职科研队伍所面临的实际困难;李军 [8 ]总结了中国高校目前设立专职科研机构的经验和成果;陈鹏和陈志鸿 [9 ]等认为美国高校师资管理中的公开招聘制、终身教职制和灵活年薪制对于中国遴选一流教师有借鉴作用。

针对国外一流大学专职科研人员建设对于中国高校科研建设的借鉴方面,姚建建等 [10-12 ]分析了美国多所大学专职科研队伍的结构规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程光旭和梁莉 [13 ]研究得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人力资源结构中最显著的特点是高级研究人员和专职研究人员的比例较大;李甫贵 [14 ]认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大量引进研究人员是该校成为著名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因素。但在中文文献中并未涉及到国外一流大学的专职科研人员同专任教师的区别等内容。

本文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通过对该校的专职科研人员和专任教师在任用、晋升、考核和薪酬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以希为我国高校的科研建设提供借鉴。

一、教学科研职能的人员构成

全文阅读

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的师资结构分析

【内容摘要】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从2011年起开始试行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如果说完全学分制是以学生选课制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那么教师数量和质量就是学分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以全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来组建教学队伍。文章以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为例,从任课教师所承担的课时比例的角度对本校师资构成、师资优化、兼职教师管理等问题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 师资构成 师资优化 兼职教师管理

一、师资构成

完全学分制的核心是学生真正做到自主选课,这就要求有数量充足、特色各异的“课程超市”供学生选读。而拥有学识渊博、数量众多、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是学分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在聘用任课教师方面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既面向海内外高等院校引进优秀全职教师,又面向其他高校和社会业界精选生产与创作一线的技术骨干、工艺美术大师和艺术家,形成本校“精干高效的专职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的师资结构。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全校六个学院共开设出各类课程42008个课时,其中全职教师任课20388课时,约占总课时的49%;校外兼职教师任课18936课时,约占总课时的45%;校内兼职教师①任课2684课时,约占总课时的6%(图1)。从中可以看出,学校教学主力基本上由全职和校外兼职两种任职性质的教师构成,校外兼职教师所担任的课时数量几乎占据了学期总课时量的半壁江山,是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日常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坚持“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原则,积极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拓宽教师来源渠道,聘任知名艺术家、设计师和其他高校优秀教师为学生授课,缓解了学校建校时间短、高层次优秀师资相对短缺的局面。这些社会教育资源的加入,为学校教学发展注入了活力,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有利于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推动完全学分制改革向前发展。

二、师资优化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