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科学论文

教师科学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论文

一、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性

1.教育对象的复杂多变性决定教师工作具有较高的研究含量。

的确,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正处于人生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时段的学生。在这一时段内,不但学生的生理发生巨大变化,其心理也随之变化。因此,对于不同群体学生特点的研究就成为小学教师做工作的前提。其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标准,教学本身及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怎样启发引导学生,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怎样组织教学,等等,都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在领会教学理论精髓的基础上作出决定与判断。为保证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尽量减少负面影响,教师有责任审慎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2.社会文明的进步,对小学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时代在发展、在变化,环境系统已从超稳定的一端移到了剧变的一端,在现实条件中取得成功的条件已完全不同,信息时代需要新的素质品格。曾经,小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途径,但是如今已是信息时代,有了网络媒体,学生完全可以从网络上学到许多知识,而且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如何把小学生从外面多彩的世界拉回到课堂上来,如何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再塑光辉形象,这对小学教师将会是一个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经验或教育是招架不住的,当传统教育慌乱地企图还以经验方式应付信息社会的时候,很快就会发现陷入了拼时间和拼经历的境地,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误区

1.科研至上。

综观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相当数量不是在默默无闻地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作贡献,而是在大张旗鼓地为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做广告,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开展的背景下,教育科研成为某些学校之间相互攀比的筹码,成为花瓶或摆设。在有些小学,教育科研甚至成为教师评优的敲门砖。随着国家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成为教师晋升评优的附加条件,有些教师热衷于搞科研,就在于教育科研的光环效应,而是否对自身素质有所提高,对教育问题能否解决则不重要了。

全文阅读

生物学科教师教育论文

1加强教育教学技能的措施

根据新时期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明确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及其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确立相应的实验教学课程和训练内容,从而加强教师通识素养、生物专业素养和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等技能培训。具体思路和方案是:

1.1注重教学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明确师范生培养目标,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追踪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加强本课程群的教材和实验室建设;不断探索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师范生职业技能实训模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2构建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体系针对教师教育技能的具体要求和内容,构建师范生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训教学体系,将课程体系调整为学科专业基础课和教师教育课程两大方面。

1.2.1调整学科专业基础课,完善师范生专业知识体系学科专业基础课是师范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所涉及课程科目围绕中学生物所涉及到的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态学等课程以及高中生物学必修模块强调的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环境和稳态等内容开设,根据中学生物课程的知识重点和比例,设置专业课程结构,使师范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便能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1.2.2设立教师教育课程,加强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教师教育课设立公共教师教育课群和生物学科教师技能课群,前者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班级管理学、汉语口语、教师礼仪学、学科教学论、微格教学及教学技能训练、三笔字等常规课程,加强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如微格教学训练、教师口语训练和说课训练、三笔字训练、教学设计训练;同时设立生物学科教师技能课群,中学生物学实验设计与探究、生物学经典事件解析、中学生物学教学案例分析、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等课程,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生物知识素养。

1.3注重学生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技能训练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软件制作、网络课程创建、教学动画创作和DV创作等实验。让学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1.4加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实践建立贯穿大学四年的循序渐进的系统性教育技能培训体系,根据本科生四年的学习进程分别安排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服务、教育实习等教育实践环节,强化师范技能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师范性素养。

全文阅读

幼儿教师科学教育论文

一、研究对象

A市B区共有49所幼儿园,其中省优质园共19所,根据研究的需要和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了A市B区的5所幼儿园,分别是C幼儿园、D幼儿园、E幼儿园、F幼儿园、G幼儿园。为了更进一步了解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在这5所幼儿园中按年龄和性别层次进行抽样,共抽取了50名幼儿教师作为研究样本,其中,40名女教师、10名男教师。40名女教师中包括20名老教师和20名年轻教师。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调查结果

课题组成员对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高低的评价标准主要依据夏力主编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中对教师的科学教育活动评价标准。通过仔细阅读并分析50名教师的教案,了解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能力设计的现状。并对50名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以了解目前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现状形成的原因。

1.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目标设计能力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是结合科学教育活动的特点并以我国幼儿教育的总目标为依据而制定的。科学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是教师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之前,预先对幼儿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所要获得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和技能能力的期望和要求。

(1)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目标设计提出的依据不够科学。根据对教师的访谈和对教学方案的分析研究发现:有36%的教师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时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教育目标或直接参考教师指导用书上的教育目标提出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24%的教师根据幼儿园的具体安排,结合优秀教案提出教育目标;6%的教师在提出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时会考虑季节因素;14%的教师会根据家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科学教育目标;只有20%的教师是根据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来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的总目标。

(2)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目标的提出不够全面。科学教育活动目标的构成应该包含情感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以及知识经验。调查发现,94%的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提出了认知目标,80%的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提出了情感态度目标,只有58%的教师提出了能力目标。

全文阅读

教师教学儿科护理论文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道德素质培训

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关键是做好医德的培训,通过培训,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让教师主要通过言传身教,凭借人格魅力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可以聘请院内外知名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教学过程,感受专家的职业素养、得体的仪态举止、温和的语言、周到的服务,以及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

2.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培训

教学技能培训关键是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岗位培训,从教案、授课技巧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二是安排公开示范课或教学比武,提高专业技能。三是做好传帮带工作,让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与年青教师结对,一对一帮扶,提高年青教师的教学技能。

3.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儿科护理技术操作已经不能适应目前临床医疗的进步,又加上医院专科的不断细分,儿科老师特别是年青教师难以应付复杂的临床问题,这就需要聘请经验丰富、技能操作熟练的实训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比如儿科护理中难度较大的头皮静脉注射、静脉留置针的使用、颈静脉、股静脉穿刺等等。

4.加强教师教学质量考评

全文阅读

教师学科课题管理论文

在教科研年中,我县共收到课题立项申请447份,其中县局批准立项的课题有27项。可以看出,我县中小学做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很高,也在扎扎实实地做一些工作。下面就教师学科课题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看法,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出。一、对教师学科课题研究要有个合理的定位教师学科课题研究必须定位在实践性研究上。首先从研究课题的来源看,课题必须直接来自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需要;其次,从研究的过程来看,它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的,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进行教学;其三,从教师研究的目的来看,主要在于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要把课题研究的合理定位真正落实到思想上和行动上,防止出现和解决以下问题:(1)思想认识方面:将课题研究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包装和营销行为;(2)价值取向方面:为追求轰动效应,为提高学校和个人的知名度而搞课题研究;(3)操作策略方面:重文章的写,轻课题的做,重和获奖等结果,轻研究过程;(4)课题研究方式方面:做贴标签式的研究,把实验设想和实验结果混同起来。(5)实践行为方面:满足于点上开花,忽视面上结果。二、教师做学科课题研究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教育部基教司司长李连宁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教育教学改革最高境界是提升理念《我以为,提升理念的过程也就是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的过程,指导课题研究的过程,那么我们需哪些理念指导呢?(一)国际教育理念中国加入WTO,在更大程度参与国际竞争,必然引起我们教育思想上的深刻变革。这就需要构建教育国际化理念,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建立国际化教育目标。1、终身教育为信念的教育价值观全球化对学习者个人提出挑战,要求以更快的速度更新知识,终身学习,才能在认识世界中改造世界,在人和环境的和谐统一中实现可持续发展。2、树立以学会认知、做事、合作、生存四大支柱为核心的教育目标观。学会认知,主要从知识层面理解;学会做事,要求具备工作技能和社会经验;学会合作,强调高度相互信赖的人格和交流网络的形成;学会生存,就是学会做人,在四大支柱中居于主导地位。3、树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内容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等方面的根本变化。4、树立注重创造个性为特征的教育方法观WTO的特点之一是追求自由,而自由与个性是密不可分的。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观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新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赋予教育新的概念,教育即导致学习交流的活动。在未来条件下,教学过程是民主的。教育过程,是心灵沟通、灵魂撞击的过程。6、树立创新的知识观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但不能因为积累知识而压抑创新精神,传授知识的过程要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二)学科教育理念比如语文科,要树立以下四大理念。1、培育语文素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2、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三、教师做学科课题研究必须具备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就必须具备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独立钻研教材是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发展教材的基础。独立钻研有哪些要求呢?如语文科,从宏观上讲,要能把握学科教材体系,从微观上说,要能独立地钻研每一篇课文。钻研一篇课文的要求是:(1)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包括课文的思想、情感和思路;(2)弄清课文语言文字方面的特点,课文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内在联系;(3)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4)找准课文的基础知识;(5)结合年段教学要求、本组训练重点,弄清课文担任的基本功训练任务;(6)根据课文和学生实际,明确应给学生哪些人文教育;(7)挖掘课文具有的发展智力、培养习惯的因素;(8)根据课文的类型,弄清课文蕴含的教育方法;(9)根据课文的特点朗读;(10)欣赏课文的好词好句。钻研一篇课文的一般方法是:(1)通读;(2)把握作者思路、理解思想情感;(3)深入钻研词句,揣摩、领悟,准确把握词句意思;(4)准确把握课文表达特点;(5)吃透课文所承担的任务;(6)认真钻研课文的预习和思考·练习。(7)尽可能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四、老师做学科课题研究必须能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的编制教学目标编制必须体现三个维度,一是知识能力,二是过程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不仅仅只有认知领域的目标。(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1、教学重点教学目标已从过去的知识能力扩展到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教学重点也要有多样性,而且不应只局限于认知领域。非认知品质的培养,科学方法的教育,甚至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等都可能成为教学的重点,我们确定教学重点的视野应广阔些。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可从以下两个思路出发:(1)纵观知识体系,确定教学重点。纵观知识体系,确定教学重点,这主要是确定知识重点的思路。(2)挖掘知识的教育功能,把握教学重点。挖掘知识的教育功能,把握教育重点,这主要是确定非知识教学重点的思路(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2、教学难点同确定教学重点一样,确定教学难点也不要局限于知识本身的难易或教授、学习知识的难易,也许课堂涉及的知识内容不是难点,而蕴含在知识中的科学方法教育,或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的培养恰恰是教学的难点。在确定和突破教学难点时,主要要抓住三个关键:首先,必须明确什么地方难;其次,要搞清楚为什么难;三要善于抓住难的焦点。(三)教学策略的设计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着重思考下面问题。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如:(1)引导学生自我定向,思考如何由学生自己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程序,为自主学习定向;(2)引导学生自我探究。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去读、想、做、说、议、画,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自主活动,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结论。(3)引导学生自主评价。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基于对自己的认识,依据学习目标和自主的评价指标和准则,对自主的学习目标、策略、方法、计划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进而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4)引导学生自我调控,思考如何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寻找学习差距,考虑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策略和方法,以促进目标达成。(5)引导学生自我激励,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2、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积极创设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学习的机会,如设计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设计分层次的练习和作业,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难易适中,梯度明显的练习或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情,弥补性加以选择和完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学业成就评价方法,以增强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四)教学方法的选择第三次全教会文件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中央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为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指明了方向。1、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内心活动,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处于积极状态,主动去获取知识,促使身心发展的方式、方法。在设计运用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从以下特征去考虑:(1)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但学生的学是主动而活泼的,非强制性的学。(2)全面性。教学方法要注重体现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也是启发式教学思想主张的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处于积极状态。(3)启发性。所用的教学要能启发、引导学生,使他们想学、爱学、善学,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知识启发他们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4)发展性。启发式教学应该重视学与思相结合,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创新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培养。2、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围绕某一中心课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最后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在设计讨论式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要精选讨论课题。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讨论式教学,讨论课题要精选,精选时以下原则可供参考:(1)重要性原则,讨论课题应是重要的内容;(2)疑难性原则,讨论课题应是一些疑难性问题;(3)模糊性原则,讨论课题应是学生感到模糊的内容;(4)抽象性原则,讨论课题应是比较抽象的内容。讨论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知识形成性的计谋;知识应用性的讨论;知识探索性的讨论;评价性的讨论;综合性的讨论。二要精心组织学生讨论。讨论式教学的具体步骤一般是:自学准备分组讨论集中讨论教师总结巩固成果。五、教师做学科课题研究必须具备课题研究的常识首先,要有课题意识。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脑子里总是要想着,我是在搞课题研究的。课题研究是一项很严肃的科学研究工作,必须严格遵循课题实验方案,从实验的指导思想、实验原则到具体的措施,都要遵循课题实验方案,不能做课题的时候随意做,而到了总结的时候,把成绩都往课题上靠。为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必须对下面几个变量加以控制。1、控制教辅用书要控制教辅用书特别需要控制各种练习册。可以推荐课外读物,如文学读物,科普读物等,要按照教材的思路特点,补充一些练习的形式,特别是复习巩固和适当发展的形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2、控制教学时间一定的教学效果,一定的教学质量是和教学时间相联系的。不能为了证明课题实验的效果,而随意增加教学时间和随意增加家庭作业。3、要重视资料和实验的积累。(1)关于课题实验方案的思考。如课题实验方案是否合理,措施是否切实可行,哪些需要改进等?(2)教学心得体会。根据课题方案教学,在教学中很得意的设计,很满意的教学效果,还有印象特别深刻的实例。(3)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课题实验方案教学学生的学习有什么明显的变化?有什么典型的事例?六、老师做课题研究必须学会反思课题实验中的反思,目的是为了实现课题研究的意义而对课题进行评价和调整。课题实验中的反思是一种辨证思维,从多角度多方面对课题实验活动进行反思,使课题实验符合教育的规律。首先是对课题的前提性反思,即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是否科学,在课题实验中对实验前提的反思,有可能导致理论上的突破。如从80年代起就有不少人在搞学法指导的研究,但大都成效甚微,这是为什么?有识之士经过反思,认为是理论不完善所致,应该是学习指导,而不是学法指导。学习指导包括学习情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而学法指导仅是方法指导而已。学习指导既涉及认知领域又涉及非认知领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当前的教学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应该是对学法指导反思的一个结果。其次是对实验过程的主要措施的反思,如我省的指导--自主课题实验,先学后教,超前断后是其主要措施。先学后教是不是适用绝大部分教材,是不是适合绝大部分学生?超前断后是不是也太绝对了?复习巩固教育学中的这一规律是不是对此实验不适用?对课题实验中的主要措施的反思,可能导致对实验方案的大调整。教师课题实验不允许在学生身上失败,及时反思及时调整实验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以为,自学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而不是某一环节。教学的程序可以是先学后教,也可以是学中有教、教中有学,教材内容很难的,要允许先教后学。总之,教师学科课题研究要成为必要和可能,除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立钻研教材的基本功,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和具备课题研究的常识外,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淡泊名利的平常心,力戒浮躁学风,真正脚踏实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使教学和研究相辅相成,教、研相长。参考文献1、《论教师研究的合理定位》(闵钟)2、《关于教育科研要注意的几个问题》3、《WTO与教育理念》4、《语文课程标准》5、《学会钻研课文》(徐文博)6、《教学设计新视角》(李锐)7、《素质教育观念下课堂教学新视角》(严旭峰林祖荣)8、《关于小学语文实验工作的几点建议》(蒯福棣)9、《怎么做一位学者型的语文教师》(姜汉林)10、《教育与反思》

全文阅读

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科学教育论文

一变化与挑战:小学科学教育变革

(一)教育目标:从“精英”到“大众”

出于政治和科技竞争的原因,“做个科学家”成为20世纪60年代科学教育的目标,尤其是在美国。为了达成这一科学教育的目标,美国科技界与教育界共同研制了一批反映当时科学发展最新水平、呈现学科知识基本结构的小学科学教材;与教材内容改革同步,引进“发现教学法”和“过程”观念,试图以此两者为核心,为社会发展培养科技精英奠定基础。然而,只适合20%的学生的精英教材,对80%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现代科学技术在人类生存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更加明晰地认识到,科学课程应体现对所有学生的价值;对一个国家来说,普通民众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养,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因此,科学教育的目标逐渐由培养“精英”转移到提高“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上。科学教育目标的转换,对小学科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能力构成了挑战。在“精英”模式下,教师需要传授体系完整、逻辑严谨的科学知识,教学所需的是充裕的知识储备,教师知识和教学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而在“大众”模式下,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同时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理解以及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教师缺乏科学素养,缺乏探究的实践和能力,仅靠书面化的知识系统,显然难以胜任教学要求。

(二)教学方法:从“过程”到“探究”

20世纪60年代的科学课程改革,强调科学的“过程”性。与“知识”取向所秉承的静态知识观不同,基于“过程”取向的科学课程反对科学教学中静态、僵化的知识灌输,希望中小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知识结构。然而,这一时期的科学观仍然以“静态知识”为主流,“探究”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掌握体系化的“知识”,体验“过程”与“探究”只是学习人类已经取得的科学成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科学课程依然难以跳出唯“知识”的窠臼。伴随着对科学性质的重新认识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探究”将“过程”取而代之。建构主义珍视儿童对自然世界的天生的探索欲望,希望通过儿童与他人共同的学习和研究建构知识,让儿童形成对科学本质的更现实的观念。同时,建构主义强调科学、技术发展史对儿童科学知识建构的价值,把科学史、科学哲学作为中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资源,“认为研究科学知识的创造和协商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知道科学中人性的一面”。建构主义理论和实践为中小学科学教育贯注了极大的活力与创造力,但也因过度强调儿童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导致科学教育的形式繁荣和实际教学质量的下降。于是自20世纪90年代始,“科学的探究”成为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新举措。“科学的探究”与“探究”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探究不仅仅是儿童自我建构的过程,这个建构的过程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规范,这个基本的规范即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小学科学教师如何成为儿童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科学界的代表”,如何在学生的自由活动和教师的引导、讲授与活动、动手与动脑之间形成平衡,让儿童通过探究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提高科学素养,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中的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应对与建构:关于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思考

没有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就谈不上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这已被反复证明。在当代科学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实现由“静态”到“动态”的转换,这也是小学科学教师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动态的教师素养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科知识。小学科学教师对科学学科内在的概念、原理、原则、方法等系统知识以及知识之间关系的掌握情况,决定了小学科学教师的素养层次。在学科知识方面,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关注小学科学课程所涵盖的相关学科的结论性知识,更要关注对科学学科性质的理解,以及科学知识和技术与个人发展、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为了实现对科学性质的理解,教师需要通过学习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经历科学探究实践;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掌握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质,形成一定的提出问题、观察实验、收集信息、形成猜想、技术设计、交流合作和科学思维的能力”。唯有如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才有可能将系统的学科知识内容贯穿于具体的科学探究任务之中。第二,引导儿童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探究”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强调他们经历过程、体验过程、在思考与探索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思想方法;除此之外,探究式科学教学还旨在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思考和探究,在智慧的积极参与中,理解现象、探究本质、交流观点、建构知识。毫无疑问,把科学探究简化成课程上的科学教学,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正如美国著名科学教育专家阿瑟•A•卡琳所说:“虽然探究教学是模仿科学家进行研究所经历的一般过程,但由于儿童受到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职业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中小学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形式,学生在探究中能够理解自己在做什么,使科学探究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准备材料、设置情境、进行引导、提出问题、提供信息、讲解、解释———教师要为儿童在真实世界里动手做科学探究进行各项准备。这些是教师引导儿童进行科学探究所负的责任。”

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和对一般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够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方法和过程与特定年龄段和不同能力层次孩子的现实以及特定的教学情境联系起来。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加以强化的能力。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来说,要想形成这种基本的探究教学能力,一方面,需要教师在职前与职后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探究习惯,把知识的系统学习融入科学研究的过程;另一方面,小学科学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发展规律、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将前科学概念转化成科学概念的机制和特点。一旦具有扎实的学科基本功,同时对学科课程中不同分支学科间关系、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学科内容与学生发展之间关系形成了深度理解和把握,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生成和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高水平的小学科学教学素养的形成也就指日可待了。第三,教育、心理学知识。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是形成教师专业知识的基础。新的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标准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观念,形成一定的科学文化积淀,包括新的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索观、科学教育观,同时关注有关儿童发展的最新研究进展,关心自己所处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并把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学习融入专业实践之中。小学科学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所需要的,并非仅仅是纯粹的系统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很难直接运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与学校生活中。因此,如何把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小学科学教学的特点和性质结合起来,与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并转化成教师对学生、学科教学的态度和能力,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的核心任务,即是培养小学科学教师基于教育理论建构自己对小学科学及其性质的理解,形成恰当地处理知识的确定性与教学现实的情境性之矛盾的能力。第四,对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的学习与把握。把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纳入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必修课程体系之中,是当今国际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基本趋势。20世纪80年代之后,“如何通过科学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得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从而不仅学到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一直是国际科学教育界的核心话题。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等课程,是有助于教师形成对科学性质理解的基础学科。正如论者所言,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给我们提供了科学发展的历史、科学研究范式转换的轨迹,以及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失误,有助于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与技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功过得失,以及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所存在的局限性和破坏性”。对科学哲学、科学史的了解和理解,有助于提升小学科学教师对科学性质的洞察力。

全文阅读

科学发展发挥教师论文

摘要:高等院校作为知识、理论和人才创新的重要基地,教师肩负着“科教兴国教书育人”的重任。在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的传道方法、授业观、解惑观都需要坚持科学发展与时俱进。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三为主”的思想,注重“四实”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同时,现代新型教师应向学习型、研究型发展,并在教学研究中发挥主体作用。

关键词: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主导作用:现代新型教师

科学的发展观是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性概括和升华。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观上的与时俱进,其本质是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观,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和可持续发展。高等院校成为知识创新、理论创新、人才创新的重要基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与时俱进。教师肩负着“科教兴国教书育人”的重任,为培养对象传道、授业、解惑。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观念、知识和主导作用也应与时俱进,并向学习型、研究型发展。

一、教师传道方法的与时俱进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教师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将学科知识“填鸭式”的灌输给学生,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基本属于被动式、死记硬背式,所以很多用人单位反映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重理论知识轻动手能力,更缺少实践锻炼。

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出现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现代科学知识内容丰富、发展迅速,教师不可能在几年学校教育时间内完全传授给学生,而且,现代知识更新也很快,单纯的传授学科知识已跟不上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此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教师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教师更重要的职责在于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获取和应用所需知识和信息。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方法,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当的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挖掘潜能,还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同时努力发挥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挖掘各种潜能和个性特长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一个宽容、轻松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机会、环境和条件。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激发者、指导和帮助者,各种知识、素质、能力和发挥个性特长的培养者,将教学重点放在激发促进学生“学”上,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和可持续发展。

“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我们在教学中坚持改革教学体系、内容,同时进行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三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思想,注重“四实”(实验、实践、实训、实习)和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结构、方式、方法、手段和考试等方面的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探索出培养“新型信息技术人才”新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八双”即双计划、双大纲、双教材、双教案、双教法、双练习、双作业、双考核),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练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演示教学讲解操作,边讲边练、演练结合、平时与期末考核结合,对新型人才培养效果很好。

二、教师授业观的与时俱进

全文阅读

农村科学教师德育论文

一、农村初中科学教师师德方面现状

1.师德腐化,缺乏师表师爱

一方面对待学生,缺乏爱心尊重。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尊重学生,就是把学生当成一个有独立人格、个性,富于主动性和发展性的个体来培养。”但据调查显示,48%的学生,32%的家长认为教师不能公正的对待学生,对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不闻不问,甚至时有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语言:“你这都不懂!”“你不读书就滚回家种地种蘑菇去!”等,学生问“老师好”,老师也没反应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忽视、被轻视,甚至被歧视的地位,结果导致了师生关系紧张,使学生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部分教师依法施教观念淡薄,打骂或罚惩学生现象严重,如罚做作业、罚劳动、罚做好事、罚请家长来校、甚至罚款等不一而足。另一方面素质低下,功利思想严重。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不努力,课外则拼命做有偿家教,在公共场所不顾及教师形象,常口出污言秽语,淫词不断,甚至赌博,女教师则烫发染发、着奇装异服已成为学生效仿的理由,还有的教师收受家长礼品甚至暗示家长送礼,功利思想严重,偏离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原则。

2.监督不力,相关制度缺失

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只关注成绩和升学率,不注重教师日常行为的监督,对教师为提高成绩而对学生采用不人道的教育手段视而不见,甚至帮助掩盖,而部分领导本身素质低下,如自家的有偿家教学生数比别人还多,有的甚至染上贪嫖赌通病,由于领导的不重视和监督机制的确实,由此造成了师德师风腐化的局面。

二、农村初中科学教师师德方面问题原因分析

1.学校缺乏相应重视。学校重师德理论,轻师德践行,对有违师德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注重师德实践能力的培养,监督不力,造成师德认知和实践的脱节,就只能培养一批师德理论上的“圣人”,师德行为上的“小人”。

2.领导自身素质不高。师德教育具有重要性、特殊性和艰巨性等特点,提高师德修养,需要靠领导的教育引导和同事的帮助,由于部分领导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对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造成学校师德建设质量低下,师德师风腐坏的现象日益增多。

全文阅读

教师教学论文:学科馆员与教师教学思索

本文作者:王珊工作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一)教师的教育信仰迷失之痛教师的教育信仰迷失之痛表现在物质与精神匮乏下教师夹缝生存的现状。经济体制的转型带来了中国教育的消费时代,市场竞争、学校自主、经济效益、教育服务的价值观渗透到教育领域,商业文化消解了神圣教育的公益性,资本的逐利性滋长了教育腐败,钱权择校为国人诟病,而教育学界关于“教育产业属性”的争论也冲击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每根神经。是秉持独善其身的人文情怀?还是追求物欲满足的随波逐流?最终市场逻辑无限放大了教育的经济属性,教育的公益性被淹没在教育泛市场化的思潮中。伴随着对私益的追求,教育演变为无序状态,并蚕食着教师微弱的理想激情。而再次击碎教师们乌托邦情结的绩效工资制度不仅将教师视为“经济人”、“工具人”,而且让分数、升学率改头换面,再次合法合理地成为评价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尺。教师不得不牺牲对应然价值的追求,一如既往地生活在“起早摸黑,满眼分数”的实然状态。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自我蹉跎中,教师最终蜕变为这种生活的寄生物。他们栖息其中,支持他们的意识形态早已失去原有的理想激情,对私利的角逐除了官能的满足并不能带来所需的价值关怀。长期生活的惯性使他们早已丧失出走的勇气,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使他们感到找不到出路的痛楚与困惑,甚至是某种程度的绝望。(二)教师的教育信仰迷失之源直面迷失之痛,不禁要问教师的教育信仰何以迷失?缘由是多方面的,然追本溯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现代社会的去信仰化、无根化是其迷失的社会根源。正如韦伯指出,现代社会已经被科学理性“除魅”,但“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2]。科学也许能够解释实然世界的一切,但却无法作为应然世界里解释价值、信仰问题的工具。因而韦伯将人类理性划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以“目的、手段和附带后果作他的行为取向”,价值理性即“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举止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3]。在被“除魅”的现代社会,价值理性黯然无光,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目标,人们只是判断目标达成的手段是否合理,从未怀疑或判断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人们被囚禁于工具理性的铁笼,至于信仰,则留给了宗教,而对于本来就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社会更是雪上加霜。正如许纪霖指出,自从二十世纪作为宗教替代物的儒学崩溃后,在中国社会的信仰领域便出现一片真空[4]。那场旷世的科玄论争虽然以科学派的胜利,“玄学鬼”被唾弃而告终,但用理性追求信仰以指导人生的科学派仍未能解释“科学何以能支配人生观”的问题。对科学、技术及理智化的顶礼膜拜,带来教育中极端功利主义的滥觞,它最终由基于教师信念的活动异化为种种简单的技术行为和操作的机械叠加。自由意志与人格独立性的沦丧是教师的教育信仰迷失的本质根源。正如石中英指出,失去意志自由和认识独特性的人只能活在别人的世界,何谈信仰[5]。一些所谓“知识精英”构建的“文化霸权”支离了教师早已破碎的精神生活。课改十余载,从诸多专家堂而皇之宣称新课程改革必须大破大立、必须对教师进行彻底“洗脑”,到对新课改忽视系统知识的诘责、对课程理论基础含糊不清的争论,直至到对忽视传统本土文化的批判,教育学界已从讴歌的热情回到客观、反思、批判的冷静与清醒。战斗在课改一线的教师们却只有无数次地“被培训”、“被灌输”和“被引领”,他们的呼吁、困顿与反抗最终被淹没在学界喧声鼎沸的争论与质疑中。“教师感性经验丰富而理性认识匮乏”的陈词滥调让“知识精英”们肆无忌惮地通过学术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发展起一种比公开“洗脑”更为可怕的控制技术———对个人意志和独立认识的“漠视”。于是,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被塞给了毫无准备的教师。知识的不确定性、价值有涉、情境性等新理念固然打破了教师坚守的“知识真理”神话,但强扭的瓜不甜,当教师精神的自由与独立性枯萎的时候,他们只能成为别人的工具。傀儡般的课堂教学如舞台表演般矫情做作,充斥着无实质意义的对话与活动;失去知识载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也只能如同“贴标签”般的机械生硬。

教育信仰回归的前提是它曾经存在。拨开现代社会的纷纷攘攘,探寻教育信仰的文化源,解放蕴含其中的文化力,才能最根本地解决教师存在的困境,回归到教师原有的人性丰满状态。(一)教师的教育信仰之文化源“道”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终极依据”。“它高居于天地人鬼之上,又与天地人鬼相应的宇宙、社会与人共有起源与图式”[6]。它几乎无所不包,构建了可以解释一切的思想体系,使人们感到安心和安全。因而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而言,“诚意正心修身”(道统)是灵魂,“齐家治国平天下”(政统)与“格物致知”(学统)都受它的制约,即“道统”成为中国古代精英意识的心理和文化基础[7]。正是对“道统”的坚持,使儒家精神超越功利的价值观念体系,成为中国古代教师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和对教育理想的承诺。他们始终是圣贤文化的代言人,以圣贤学问及其人格修养严格要求自己,而经世治国、兼济天下的社会使命感也成为中国古代教师思想的魔咒。正如孔子要求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身自养是从政的先决条件,人格理想的追求是政治抱负实现的前提。最终,“内圣外王”的儒家理想成就了中国古代教师的君子人格,并成为他们对合乎伦理原则的理想社会的心灵献词。他们将道德伦理秩序的基础进一步推演到人内在的“人性”,把人类应有的至善行为看成教育的终极目的,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种本质存在和人文精神成为中国古代教师根本的生命态度和教育信仰的文化源。当这种最幽深的来源与最基本的依据由于历史的裂变而被摧毁的时候,教师的教育信仰也就成为飘泊的浮萍,失去理解和解释教育生活的效能。因此,现代教师必须穿越断裂的天堑,回归业已隐去的本原,重拾业已失落的人文精神,才能抵制商业社会的粗俗,超越现有体制的束缚。(二)教师的教育信仰之文化力教师的教育信仰不仅是教师的终极教育理想,更是其教育行为的根本准则。它不仅表现为教师的教育生活态度,更体现出一种超越性的、具有强大凝聚性的教育力量。当这种力量扎根于民族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中,以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心理积淀作为其支持背景时,教师的教育信仰也就有了其独特的文化力。这种文化力体现为一种道德力,它是一种精神超越,始终发挥着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因而教师能“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们不仅要成“经师”,更要做“人师”;他们通过“正言”、“正行”、“正教”去教育和影响学生。这种文化力还体现为一种凝聚力。它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彼此认同的文化基础,用共同的教育信仰将他们凝结为一个共同体,为实现其共同的目标而前仆后继。他们“无玷清议”,心系天下;他们对国家与权力始终拥有批判的位置;他们无论是为帝王之师,还是讲学隐居于山林,始终以守护于心中的“道”来阐释其教育理想及政治抱负。因此,释放这种文化力,赋予堕落扭曲的教育精神之永恒动力,使之能抵抗现代社会的科学主义、功利主义与消费主义的侵蚀并超越现有体制的窠臼;释放这种文化力,才能使教师的教育信仰不至于停留在肤浅的、聊以的阿Q精神层面,或退化为“孤芳自赏”、“众生皆醉,唯我独醒”的消极防御,而真正成为一种积极的入世态度,一种重要优质的文化资本。

教育信仰的文化根源随着历史的沉淀而成为不言而喻的背景,并渐渐淡去。寻根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教育信仰的回归,更是为了在现代语境中的重建。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回归传统并非抱残守阙,而是尊重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时俱进地发展与创新。因而在经历迷失,探寻回归之后,重建教师的教育信仰就尤为必要。(一)关注教师的存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故古人将君与师并列,师与天、地、君、亲共享世人尊崇。“师云亦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在中国古代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与尊严。如今,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豪情壮志中,教师无疑被“边缘化”,最终成为教育异化的“替罪羊”。忆古思今,就教师地位而言古之师与今之师相去甚远。在当代社会,非常有必要给予教师更多的关怀,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存在,从而使教师的教育信仰得以生长。关注教师的存在,即认识到教师不仅是肩负社会使命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关注教师的存在,即认可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8]。它要求教师撕掉面具,回到作为“人”的丰富人性状态;关注教师的存在,即是关注学生的幸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才是有理想的人,才能关心别人;关注教师的存在,即是要改善教师物质生活匮乏,精神世界荒芜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最终指向教育幸福的深层关怀与本然追求。(二)重塑教师的自由教师的自由体现着教师的存在,是教育信仰得以重建的基础。正如存在主义者奈勒指出,“人的存在的基本特点是他的绝对自由,这种自由绝不可以受宗教、政权、学说或另外一个人的压制而被否定”[9]。教师的自由即教师决定他自己,他是其思想意志自由的主体,他能在教育生活中诠释自己、实现自我。毋庸置疑,失去自由意志与人格独立的教师不可能拥有教育的信仰。即使有,那也不过是别人的信仰而非自己的信仰,因为真正的信仰必须在自由的精神状态才可能形成。重塑教师的自由必须保障其思想意志的独立性。真正的知识分子“绝不是完全服从政府部门、大公司甚至同行业会政策目标的职员或雇员”,而是有独立思考的个人[10]。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坚持知识分子应有的原则与立场,能够对“强权说出真理”,能够坚守教育的终极理想。重塑教师的自由离不开民主的精神。自由与民主永远是孪生,民主尊重多样的个性并遏制绝对的权力。面对现代社会中“知识霸权”的精神屠杀,只有民主的意识、能力及信念才能保障教师的自由,抵御“洗脑”与“漠视”,保持自我精神的独立。重塑教师的自由必须唤醒教师的自我意识。自由是人类的本质,但往往被科层制遮蔽、被商业与功利腐蚀,从而被人们贬低,甚至遗忘。只有唤醒教师的自我意识才能让教师正确认识自我,主动地承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真正地摆脱从属的地位,在成其为自己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受到幸福与自由。(三)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重建教师的教育信仰离不开其人生境界的提升。人生有不同的境界,尼采提出了人的三重精神境界。从忍辱负重的骆驼境界到挑战传统、勇猛无比的狮子境界,最后到象征着精神独立、自由与创新的孩子的境界。然而,人生境界不仅指人性所能达到的“高度”,还指人生活其中的“心境”或“意义领域”,即人愿意生活其中的一种“状态”[11]。当人们认可、接受这种“状态”并愿意为之付诸努力,也就是在实现他们的信仰。有信仰的生活才是高尚的生活、文明的方式和理想的人生境界。因此,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是实现其教育信仰的重要途径。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一个不断觉醒的过程,它反对灌输,需要教师人文精神的回归以获得信念的支持。人生境界的提升更离不开实践,它是基于认识基础上的行动。教师的人生境界不是喊口号,而是体现为教师能否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并自觉按其要求行动。当然,教师人生境界的提升还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教育改革与创新不可能在短期完成,教师不可能等看到改革的成果再考虑是否进入,改革的不确定性影响着教师对其教育理想的追求。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之后,他们从理想主义变成了犬儒主义,表现出愤世嫉俗与玩世不恭。因此,重拾失落的人文精神,重视作为我们精神根基的民族文化经典尤其是教育经典的学习,强调多种教育仪式的精神陶冶力量等,都能有效地提高教师修养、提升人生境界。佛语云:“欲求净土,先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只有守住心中那片教育的“净土”,才能寻觅到属于教育的美丽。(四)建立教师对教育的科学认知教师的教育信仰必须建立在对教育的科学认知基础上。没有科学的教育观,仅凭一腔热血的盲目相信不能称其为教育信仰,只能称其为迷信。教师的教育信仰必须是教师对教育价值理性认识上的升华,是对教育应然价值的追求,对教育本真的极度崇拜和信服,如果离开了这种科学的认识,教师的教育信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教育的应然追求就是学生的幸福,这种幸福不仅是教给学生何以为生的本领、生存的技能,更应给予学生生存的理由,即存在的意义。现代教育使学生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生存能力,却忽视了引导学生去思索其存在的必要,从而造成了他们精神的虚无、灵魂的漂流与流离,从根本上威胁了他们的幸福。当人生幸福成为教育的应然追求,教育的本真价值也就体现为对真、善、美的执着向往与努力践行。教育也就从生存教育升华为生命的教育、存在的教育。真是这种存在的本体,善是存在的趋势,美则是存在外在表征。这种对教育的科学认知成为教育信仰的知识基础,它虽然是缄默的知识,但更加是行动的知识,它指引着教师将其对教育的理性的认知升华为热忱的教育信仰,成为其孜孜以求的目标。

全文阅读

学校教师层面改善教育科研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以某地方高校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教师教育科研的现状,指出教师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并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提出改善教育科研现状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教育科研现状调查分析

教育科研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服务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决策、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推广教学成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作为大学办学的主体,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办学水平,因此,培养“科研型”教师,提高大学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能力并促进其专业成长.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意义重大。

在前一阶段地方高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活动中,高等教育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承担的工作出发,提出以课题研究为实践活动载体,努力构建学校发展的支撑体系,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水平。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工作的现状,了解教师的真实想法和建议.以期找准影响和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学校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一、问卷调查总体情况

本案例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调查对象为教学部门和管理部门的教职工。其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59.8%。调查对象职称结构分布情况如图l所示,其中担任行政职务的有18.5%,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占29.8%。共发放问卷313份,回收答卷284份,有效问卷2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8%调查内容主要围绕“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教育科研的价值”、“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选题和方向”、“当前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和“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等方面展开,共设有13个选择题,1个开放性问题。在回收的284份问卷中,有116~q问卷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参与人数占42.2%(以有效问卷为基数)。

1.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职称结构、教学管理工作对教育科研能力存在影响。从职称结构与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看,如图1所示,在省级或校级课题中,负责人是教授或副教授的比例远高于讲师、助教,其中教授、副教授分别有60.O%和29.5%主持省级课题,讲师、助教分别只有6.1%和6.7%,这反映出教育科研与教师的成长密切相关。青年教师在成长中参与科研活动,可以积累经验、打下研究基础。27.2%的讲师和45.6%的助教未参与课题研究.反映出这部分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尚未形成、经验欠缺。这就要求注重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形成研究团队。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