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个性化教学

教师个性化教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谈个性教育中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一、对教师个性化教学的认识

一般的观点认为教师的个性是在一定个人个性的基础上赋予了教师职业所特有的个性,包括教师个人自身的个性和教师职业的个性。教师个人的个性是从心理学上对个人所下的定义,是指一个人能力、气质、性格以及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教师职业的个性是指教师职业给这个群体的特殊规定性,适应教师角色规范的要求在教育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性。教师个性的显现和张扬离不开教学这个大舞台,因此,研究个性化教学是对研究教师个性的关键所在。

教师个性是教师个体个性和教师职业个性的统一,同样,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也是由教师的个人个性和教师职业共同决定的。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征和需要形成符合教学规律和自身发展的独特的有创造性的教学。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不仅强调学生间的差异,也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与重点突出;不仅强调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也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笔者认为,教师个性化教学在当前更注重教师的个人个性在教学中的运用。从教师的职业个性来看,我国的教师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师职业观念的制约,教师的教学模式已经固定化,教师缺乏了自身的个性,教育也因此失去了活力。教师自身个性的作用往往是隐性的,力量却是不可忽视的。

二、加强教师个性化教学的价值分析

个性教育不仅包括对学生的个性的培养,也包括对教师个性的培养;不仅包括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包括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对学生的个性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对教师自身的学习和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层面上理解教育也是对教育理念的升华,因此加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1.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

“为人师表”是教师长期以来的教育理念,这也深深的扎根在人们心目中。教师个性及表现出来的行为可以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无论是在学识上还是在人格上对学生的表率和导向功能都是毋庸质疑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手段和方式的简易化和丰富化,教师学识地位的表率逐渐弱化,而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所张扬出的个性更为学生推崇。这种人格魅力是潜移默化的,出自于教师自然的表现,对学生的影响却是多方面深层次的。

全文阅读

浅谈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摘 要:现代社会是一个倡导个性和创造性的社会,同样如此,教育者也应该重视以全面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的个性化教学,然而当前的个性化教学在观念上和教育实践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学校的管理方式、文化氛围、评价方式上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个性化教学。

关键词:教师;个性;个性化教学;教学过程

一、个性化教学的涵义

对于什么是“个性化教学”,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

邓志伟在《个性化教学论》一书中,认为个性化教学的实质是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尝试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使他们在个性、社会性和学术性等方面的成长超过传统的非个性化教学。教师适应学生是学习过程的核心。 [1]

孟秀认为个性化教学就是“教师要针对自身的综合特质,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独特个性、能力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整体教学思路和教学程序”。 [2]

国外学者克拉林则认为,个性化教学就其实质来说,意味着寻求各种不同的变体和途径,藉以按照各种不同的个人特点去达到一般的培养目标。 [3]

笔者认为,个性化教学就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活动。

全文阅读

PCK促进教师个性化教学

摘要: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对个性化教学方式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师形成个性化教学方式的知识基础,又是引导教师理解学生的关键因素。教师在建构个性化教学方式过程中需要以“对话”的方式不断丰富学科教学知识。

关键词:教师;个性化教学;学科教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6-0052-02

在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深化的今天,课堂教学研究的关注点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变革成为当下课堂教学研究的主流。从教师发展的角度看,教师构建适合自身特质的个性化教学方式成为教师发展的新追求。在发展教师个性化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通过对教师知识的研究,我们发现,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PCK是教师教学的知识基础,它与教学内容相关,具有实践性、个体性和情景性等特征[1]。它直接关系到一个教师如何组织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更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

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必须立足于学科,将学科的知识内容、学习对象相结合,通过适当的路径与教师已有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行融合。

一、在对话中发展教师PCK的有效途径

PCK的生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发展教师PCK最有效的方式是“对话”,通过对话使PCK从隐性走向显性,由独享走向共享。根据对话的对象和目的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全文阅读

幼师个性化教学探微

摘要:根据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以博雅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幼师个性化教学的研究项目,从个别化教学典型模式,个性化教学的背景、内涵、特征和要求等方面,研究、实验、构建幼师个性化教学模式。认为幼师个性化教学是教育者和学习者基于资源的,以掌握为目标的适应性教学。具有民主性、主体性、和谐性、创造性。在实施过程中尊重个体的个性,尊重个体的需要,注重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

关键词:幼师个性化教学;涵义;特征;要求

一、幼师个性化教学的提出背景

随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落实和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博雅教育引导计划的实施,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目前中等幼师学生文化素养薄弱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缩短之间的矛盾,是幼师课程设置的瓶颈,更是幼师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解决这个矛盾,当务之急是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学校多媒体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给教育教学带来改革的新思路,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专家学者在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致力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期望通过幼师个性化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个别化教学典型模式

(一)程序教学:是按照一定程序能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水平学习的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按照一定的顺序呈现出精心设计的问题,学习者按照自己的能力、速度进行学习,然后完成填空、选择、判断或者解决问题,学生完成的每一个环节都给予及时的反馈。这种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只是学生学会的速度和所用的时间有所差别。

(二)掌握学习:是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教师假设: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在学生发生困难的时刻、在困难内容上给予足够的帮助,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决定掌握学习内容所用时间的多少,对能否掌握学习内容及其学习程度没有影响。掌握学习的重要形式是:依据学生不同的需要来变化教学时间。对学习掌握慢的学生,教师给予指导矫正性教学;对掌握快的学生,教师给予一些扩展性的作业。这种方法有利于掌握慢的学生,对学习掌握快的学生因等待其他同学赶上而影响学习效率。

(三)独立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学习某一主题的学习方式。国外的研究表明,在英语和历史等社会学科上,传统课上的学生和参加独立学习的学生第一年学习成绩没有差异,但到了第二年或第三年,参加独立学习的学生和教师熟悉了独立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成绩显著提高,独立学习经验不断丰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养成,运用各种资源的能力、独立性和创造性越来越强。

全文阅读

教师个性化教学形成的几个阶段

教师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将自己的思想、理论与技巧等融进教学过程中,形成学生乐于接受的并有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活动,它是以教师个性化的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是教师在注重自己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推动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

个性化教学的形成意味着教师教学艺术的高度成熟。但是教师从开始教学到实现个性化教学,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阶段和教学实践过程。麦克唐纳(McDonald,F,)曾经把教师阶段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过渡阶段(transition stage)、探索阶段(explofing stage)、创新和实验阶段(invention and experimenting stage)和专业教学阶段(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ge)。他认为在过渡阶段,教师效能感低,只是了解学生;到了探索阶段,教师在运用教学基本技能方面具有了自我效能感;创新和实验阶段,教师则能创造和尝试新的教学策略和技巧,逐步形成批判性判断能力;而到了专业教学阶段,教师则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帮助其他教师方面表现出创造性。而个性化教学作为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形成也遵循这样的发展路线。

根据麦克唐纳(McDonald,F.)的研究成果以及对教师教学实践的深入研究,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准备阶段、适应阶段、创造阶段和形成阶段。这四个阶段是个性化教学形成所经历的四个必不可少的阶段,也是教师教学艺术日臻完善的必由之路。

一、准备阶段:个性化教学有序开展的前提

此阶段是教师模仿重点学习对象的阶段。俗话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教师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模仿、学习、借鉴。模仿是人类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在一开始教学时,因为没有教学经验,所以总会不自觉地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适当的模仿有利于教师均成长,倘若一味模仿、照抄照搬则有害无益。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无论别人经验多么好,总该领咯它的精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要是生般硬套,学习好的经验也可能得到坏结果。”因此,教师在这个阶段,协忌盲目模仿,应选择卓有成效的教学经验,把与自己个性相一致的教师作为模仿对象。模仿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教师应注意吸收借鉴被模防对象的积极的教学经验、鲜明的教学特色,使之成为发展自己教学、形成自己个性化教学的有力帮助。

教师一般需要用1--3年的时间来经历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熟悉学校教学环境;学习、熟悉课程与教科书;向有经验的有鲜明个性的高水平的教师学习;学习备课、上课、组织教学及课堂评价等教学基本功;逐渐积累教学的经捡。由于初任教师受传统教育教学的束缚较少,因而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教师应抓住机遇,使自己在一个高的起点上有更大的发展,为个性化教学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适应阶段:个性化教学秩序入门的积淀

此阶段是指教师使学习对象的教学经验为己所用,在教学上基本摆脱了模仿的束缚,自己逐步适应教学,并能独立地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这个阶段,教师开始走出别人的“影子”,逐步树立自己的教学形象,教学能力逐渐得到提高。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独立、反思、创新。由于教师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准备阶段教学经验的积累,逐渐能摆脱模仿的束缚,因此教师的教学开始慢慢独立,但是独立不是完全独立,此时教师还需在借鉴与自己个性相一致教师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再加工,只是这时的教师多了些反思,有了些创新。

全文阅读

解读个性化教学教师之维的几个点

个性化教学的教师之维是指从教师的角度来研究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与发展。在这种新的研究视角下,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内涵也需进一步解读:教师的教学要达到个性“化”的水平;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是动态发展的;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应是一种主观追求;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是建立在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的;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共同的影响。

个性化教学 教师 内涵

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将自身的知识、经验、人格特征等因素充分融入教学过程,从而形成一种风格独特的、被广泛认可的教学。对这种教学的研究将教师个性因素在其教学成长中的作用表现以及教师如何运用这些个性因素来形成具有其独特风格的个性化教学等内容作为研究的重点。同时,这一视角的确定也意味着个性化教学的实现将不再是理念式的生搬硬套,作为发展中的事物,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也蕴含着比单纯的个性化教学理念更多的内容。因此,对个性化教学教师之维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

一、评价标准:要达到个性“化”

个性,又称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1]。从言行举止、兴趣爱好到待人接物、生活状态,个体存在于社会中的每一时刻都表现着他们的个性特征。从这个意义上看,每个人都存在着与他人不同的差异。同样,在任意两个教师之间也都会呈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同。因此,从个性的本源层面上看,每个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带有其自身的“个性”特征。然而,这种“个性”特征在教学中的体现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已经形成了个性化的教学。

当个体不断地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到某种活动或事业中,并逐渐塑造出了较为独特的生动具体的人物个性特征时,我们说,这种活动被该个体个性化了。因此,对于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的理解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特殊,二是稳定[2]。特殊,即为每个教师区别于他人的主要教学特色,是属于教师自己独有的“个性”表现。这是形成教师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支撑点,但却不是教师形成个性化教学的充分条件。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要有一定的程度标准。教师只有不断地将自身这些“点”式的“个性特征”融入到实际的教学中,逐渐地形成一条条“线”式的独到的教学理念,并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继续将这些“线”式的教学理念融汇到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更为稳定的具有其“个性”特征的教学风格时,我们才说,教学被该教师个性化了,此时,教师的这种教学也才能称之为他的个性化教学。

二、形成过程:动态发展的

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不是指教师自身个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的简单体现,它是指教师将自身个性特征充分融入教学活动中,从而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具有个人特征的一种教学。因此,这种教学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简单拼凑而成的,它需要经历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种动态发展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二是它的存在不是绝对的静止的,而是要在动态的变化中不断完善的。

全文阅读

阅读教学中教师个性化教学初探

【摘 要】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具有个性差异的生命个体,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个性需要张扬,更需要引导。语文阅读教学要倡导个性化教学,应高度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追求的目标。本文试图从教师个性化“教”的维度入手,对阅读教学中个性化教学的方法策略进行论述,从教师“个性化分层、个性化解读、个性化阅读”三大板块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尝试,力求构建语文阅读个性化教学的操作体系和运行机制,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地阐述见解、表现自我、展现才华、体验成功,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

【关 键 词】 个性化;分层;解读;阅读

语文是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事物的不同感受和对作者及其作品的不同情感体验,教师应以张扬个性为宗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实践中学会认知、学会审美,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正是语文学科人文性本质特点的具体反映和价值追求。“素质教育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积极的具有人生价值导向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传递人类民族文化遗产,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精神。由此可见,个性化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突破,也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起点――个性化分层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学生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若按传统的教法传授课堂知识,“背景知识―文本作者―字词教学―段落层次―问题阐释―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这样必然会使语文教学呈现“台上滔滔不绝,台下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无法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而,教师在个性化教学中,在把握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实际,根据学生主体、教学目标、施教过程、作业管理等实际情况实行分层教学的方法,促成学生传统思维模式的根本改变,从潜意识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学生内在的课堂参与意识,打开学生广阔的个性思维空间,品味到成功的愉悦。

(一)主体分层

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智力、 原有知识水平和认知风格三个因素决定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客观上存在的差异,认同和照顾学生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业水平、认知能力,把学生主体分为甲、乙、丙三个层次,依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层次,来确定他们的学习任务、学习速度、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

(二)目标分层

全文阅读

教师观念文化个性化教学论文

一、个性化教学背景下教师的观念文化

(一)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矛盾

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是教学生成重要还是教学预设重要?这是教师在个性化课堂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如F小学教师在“科学”学科中学习“电气的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利用2节电池怎样使小车跑得更快?于是,让学生去进行试验和探究,有的学生用两节电池去做“串联”与“并联”的实验,观察小车到底是串联时跑得更快,还是并联时跑得更快,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能进行串联和并联并进行“试车”。但是,在日本专家加藤幸次和中泽米子等看来:“为什么只是规定让学生用两节电池却不是3节电池或其他数量的电池,比如10节电池呢?”此例说明,教师过分强调了对教学过程的教学预设,预先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该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什么?”“会怎么样?”“结论是什么?”等等都在“掌控”之中,从而使学生缺少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缺少了更多的创造空间。

(二)学生主体和教师中心之间的矛盾

新课改主张和倡导新的教学理念,并明确指出:“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与评价者,而不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裁判者”“法官”,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目前,仍然存在的状况:如F小学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分配律”教学中的提问:用文字表述下面式子:“(a+b)×c=a×c+b×c”,有些学生回答:“a加b乘以c等于a乘以c加上b乘以c”,这个答案其实没有错,但由于与教师的答案不符,被教师阻止回答,并“正确的”替学生说出了乘法的分配律应该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结果不变。”在此,笔者认为,第一,教师没有尊重学生和学生的话语权和个性化回答的权利。第二,教师没有真正转变自己的角色观念,仍以“课堂教学中心”自居,缺乏从学生视角去思考问题,从而出现教师“越俎代庖”,剥夺了学生的学习选择权。

(三)划一性与选择性的悖论

开放式个性化教学强调由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案走向学生的“学案”,由教师的教教材到教师“用教材教”,将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需要改变教案的划一性,关注学生的学案的可选择性,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节奏,让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开放式个性化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关注,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探究,但是在教师如何将学案的可选择性充分发挥出来的过程中又往往会出现教师教案的划一性的弊端,如规定学生的探究的问题和范围,不能有效体现学生的可选择性。

二、教师观念文化的障碍因素分析

全文阅读

在个性化教学设计中寻找语文教师的教育个性

摘 要:体现教育个性,彰显教师的艺术与智慧,是新课改背景下教育者们广泛关注的课题。在教育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学过程显示教学个性,并取得有效效果是我们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设计;教育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179-01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个性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育的力量就是从教育者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中流露出来的。我们平时上课要求都写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教案。特别是在新课标下,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如何设计好教案做好课前的准备就越发显得重要了。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基础,设计好了才望上好课,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般来说,教师在写教学设计前,应做到“六看”。“六看”指的是看课标、看教材说明,看训练重点、看预习提示、看教材内容、看课后练习。

1、看课标。“课标”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也是备课的依据,备课前要钻研课标看看教材同课标有什么联系,该体现什么重点,对所备课文有什么要求。

2、看教材说明。教材说明最能体现课标精神和编者意图,要通过看教材说明把握所备课文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从而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应的教学方法。

3、看训练重点。训练重点,是集中体现教学目标的,它是针对课标和教材体系本身确定的,看训练重点就在于教学定向,要围绕训练重点定目标,选方法。

全文阅读

强化教师个性修养 优化教学风格生成

教师个性修养是教学风格的生成基础,教学风格则是教师素质的重要因素,优秀的教学风格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强化教师个性修养,优化教学风格生成?自然成为关系到教师成长的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一、教师个性及修养强化

个性,也可称之为人格,它指的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参见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

有教育专家的研究表明:人的个性结构是一个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整体。其层次、特征主要有:

(一)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

(二)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

(三)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

(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