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引出的若干高层建筑抗震设计问题的见解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对于建筑抗震设计的发展与背景、对于2010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内容,以及在今后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应该进行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发展与背景;最新修订;注意的方面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继唐山大地震,近年来我国陆续又发生大规模的严重地震,不断在敲响建筑抗震的警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也在我过建筑科技科研人员的精心研究下,做出了一次又一次的改动变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在人民政府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高层住宅,高层办公用楼等高层建筑陆续出现在了我们的视线中。所以为了人民更安全的生活,我们需要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上响应规范的微调,做出一些变化。本文结合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进程与最新的修改,对于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给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与背景

我国最早期的建筑工程抗震设计主要参考苏联的《地震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959年和1964年,我国曾两次起草并拟定了包括各类工程结构的《地震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草案),虽然未正式颁布,但对以后的工程抗震设计仍起了重要的作用[1]。而后,随着国力的发展与技术的提高,我国于1974年正式颁布了第一本工程抗震设计规范――TJ11―74《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试行)。1978年,TJ11―78《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简称《78规范》)[2],国家建委批准颁布。1989年,GBJ11―8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简称《89规范》)[3],建设部批准颁布。1990年开始实施,并于1993年作局部修订。2001年,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简称《2001规范》)[4],建设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于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作了局部修订,成为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版本)[5]。2010年,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目前已完成报批手续。我国在建筑工程抗震设计领域的规范基本成型。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最新修订

全文阅读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能源需求的刺激下,我国水工建筑(主要指水利水电工程设施)的建设开始蓬勃发展起来。而在水工建筑的设计建造中,防震抗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着水工建筑自身的安全和下游百万百姓的安危。笔者在分析了水工建筑抗震性能设计规范及要求的基础上,探讨了具体的防震设计方法。

关键词:水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抗震设计措施

一些大型水工建筑尤其是高坝在设计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抗震设计。如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在设计过程中依据抗震设计规范,采用了非常多的抗震设计,从而保证了其能够充分应对可能遭遇的强烈地震(否则一旦大坝被震塌,长江下游数亿百姓尽成鱼鳖,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各类水工建筑建设时,必须充分探究抗震设计规范,应用抗震设计方案。

1.水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与要求

1.1.水工建筑建设前应详细调查施工区的地层结构

根据地理学知识,在两个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或者岩层的不稳定地带,是地震的多发区。如日本就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就属于地震带,其每年发生的有感地震多达1500次以上。因此,在规划建设水工建筑时,务必要首先研究施工地带的岩层结构。首先,要确定该地带是否处在板块的交界处或者附近区域,若是,则应考虑另选新的建设基地;其次,要推算施工地区地壳岩层的形成年龄,一般新生的地壳岩层不稳定,容易引发地震,而岩层年龄很古老的地壳岩层则比较稳定,一般不会发生强烈地震。因此,在施工设计之前,可以利用一些探测仪器分析地层结构,掌握必要的资料数据,为水工建筑的全面抗震设计打下基础。

1.2.对施工区的地形地貌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在2008年汶川五一二特大地震中,研究发现很多水工建筑如桥梁、小型水库等并未在地震中被破坏,而是毁于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中。例如,强烈的地震会引发山体滑坡或者泥石流,其对水工建筑的破坏性并不弱于地震。因此,在水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施工区地形地貌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首先,是调查水工建筑施工区山体的稳定性。山体稳定性的大小直接与发生山体滑坡的概率相关,一般情况下,山坡较陡峭、碎岩山体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同时,还要研究施工区的地形地貌,是否会在地震中形成堰塞湖或者泥石流。在收集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设计出能够预防和抵抗这类次生灾害的十二级方案。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在大坝等水工建筑选址时,并不能仅仅根据这些数据确定施工地址(例如平原地带地壳一般比较稳定,但根本不能建设水坝),因此必须将抗震设计具体到水工建筑自身上。

全文阅读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规范化措施

摘要:现在中国的建筑行业正在快速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的标准和行业规范一直都在不断的提高和改革更新中。当代,人们不断对建筑的使用功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现在,本文主要概述的是针对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这个问题的阐述,并且提出了一些规范化的措施。

关键词:抗震设计高层建筑性能设计

Abstract: now 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s rapid development,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standards and industry standards have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and updated in reform. Contemporary,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f people on the use of building function. Now, in this paper is that the problem of design for high-rise building seismic elaboration, and proposed some standardized measures.

Keywords: Design of aseismic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performance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特点

1、水平荷载是地震荷载中的最重要因素

水瓶荷载会造成建筑物产生不平衡,并且会在建筑的结构之中产生很大的轴力,这些都会和建筑物高度的两次方成一个正比的关系。所以,随着建筑高度的慢慢增加,水平的荷载就会完全不同。对一些高度不是很高的建筑物来说,,向荷载一般都是不会变的。但是如果随着建筑物的刚度和质量等等动力 特点的不同,水平地震荷载和风荷载的转变一般都是较大的。

全文阅读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6.2.2条调整所引发的思考

摘要:对我国先后颁布的三部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GB50011-2001和GB50011-2010)中第6.2.2条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调整原因。 通过与欧美规范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规范中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取值已高于欧共体。目前我国仍采用《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06),笔者提出现阶段异形柱结构设计中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建议性取值。最后通过对规范的理解,提出在设计过程中要精细化设计,以使“强柱弱梁”失效概率降到最低,并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2.2条;GBJ11-89,GB50011-2001,GB50011-2010;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异形柱;强柱弱梁

0、 前言

框架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能力与其破坏机制密切相关。试验研究表明,梁端屈服型框架有较大的内力重分布和能量消耗能力,极限层间位移大,抗震性能较好;柱端屈服型框架容易形成倒塌机制。

1.2修改原因分析

我国从规范(GBJ11-89)开始,正式引入抗震设计,早期的规范更多的借鉴了国外规范,缺乏实践检验,而汶川地震为规范(GBJ11-89)及规范(GB50011-2001)提供了一次检验机会,从众多文献中可以看到,规范(GBJ11-89)以后,严格按规范建设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在汶川地震中基本经受住了考验,相对规范(GBJ11-89)以前建设的房屋损毁率及破坏程度均较低。但在这次地震中也暴漏出一些问题,大量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端产生破坏,而框架梁基本完好,即“强梁弱柱”的破坏形式;而按规范(GB50011-2001)建设的房屋产生这一现象的比例,明显低于按规范(GBJ11-89)建设的房屋,可见采用增大框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及真实的反映框架梁实配钢筋面积的方式进行设计对“强柱弱梁”的形成是行之有效的。

2、 规范(GB50011-2010)与欧美规范的对比

就提高各类构件抗剪能力而言,各国措施基本相同。而在柱截面抗弯能力相对于梁需要增强多大幅度的问题上,各国规范大致有以下两类效果不尽相同的做法。一类以新西兰NZS3101规范为代表,取相对较大的柱弯矩增强系数,从而能达到在强震下仅梁端和底层柱脚形成塑性铰,其余柱截面原则上不出铰,即较理想的“梁铰机构”控制效果。另一类则包括欧共体EC8规范、美国ACI318-02规范和中国修订前后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因其柱弯矩增强系数取值较小,在强震下只能形成梁铰出现较早、较普遍,而柱铰出现较迟、塑性转动较小的“梁柱铰机构"。比较而言,前一类做法虽柱纵筋用量相对较大,但对上部柱截面的延性要求低;后一类做法柱纵筋用量相对较小,但必须通过限制柱轴压比和柱端约束措施以保证柱截面具有足够延性。

全文阅读

浅析新抗震规范下建筑抗震优化设计的相关问题

摘 要:地震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是地震比较活跃的国家之一,我们只有做好地震的检测预报工作,才能有效的降低地震带来的巨大损失。建筑工程如何有效的提高抗震性能,是目前国内外一致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新抗震规范的特点,展开对建筑抗震性能的全面探讨。

关键词:新抗震规范;特点;性能化抗震;抗震设计方法

Abstract: Earthquake is a natural disaster threat to human lives and safety, China is one of the seismic active countries, we only do earthquake detection and forecasting work,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huge losses brought by the earthquake. How to improve construction works effectively,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is concern consistent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combine the features of the new seismic code to start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building seismic performance.Key words: new seismic spec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seismic design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973+.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4-0020-02

1 新旧抗震设计规范的对比变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抗震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也随之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和以前旧的抗震规范相比,在抗震理论和设计方法方面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1)现行的规范对抗震设防依据、场地划分和地基基础设计的规定做了调整和改进。

(2)新规范对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方法做了较为具体的规定,提出了长周期和不同阻尼比的设计反应谱,并对建筑结构分析适用模型作出了较明确的规定,增加了弹性分析和弹塑性分析的要求,当侧移附加弯矩大于水平力作用下构件弯矩的1/10时,应考虑重力二阶效应;明确了按楼盖刚度、扭转效应等的区别对待划分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分析的要求;对结构分析计算软件的选择和对电算结果的分析判断提出明确要求。

全文阅读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6.2.2条调整所引发的思考

摘要:对我国先后颁布的三部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GB50011-2001和GB50011-2010)中第6.2.2条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调整原因。通过与欧美规范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规范中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取值已高于欧共体。目前我国仍采用《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06),笔者提出现阶段异形柱结构设计中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建议性取值。最后通过对规范的理解,提出在设计过程中要精细化设计,以使“强柱弱梁”失效概率降到最低,并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2.2条;GBJ11-89,GB50011-2001,GB50011-2010;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异形柱;强柱弱梁

Abstract: China has promulgated three of the standard aseismatic design (GBJ11-89, GB50011-2001 and GB50011-2010) in the first article 6.2.2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s the reason adjustmen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rules and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can see, the bending moment of Chinese code column increase coefficient has been higher than the European Union. At present our country still use the concrete special column frame structure technical regulations (JGJ149-2006), the author propose special-shaped columns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column advisory bending moment increase coefficient values. Finally through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ndard, and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process to fine design, to "strong column weak beam" failure probability to a minimum, and puts forward concrete Suggestions.

Keywords: building the standard aseismatic design article 6.2.2; GBJ11-89, GB50011-2001, GB50011-2010; The column increase coefficient moment; Special-shaped columns; Strong column weak beam

中图分类号:TU97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言

框架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能力与其破坏机制密切相关。试验研究表明,梁端屈服型框架有较大的内力重分布和能量消耗能力,极限层间位移大,抗震性能较好;柱端屈服型框架容易形成倒塌机制。

在强震作用下结构构件不存在承载力储备,梁端受弯承载力即为实际可能达到的最大弯矩,柱端实际可能达到的最大弯矩也与其偏压下的受弯承载力相等。这是地震作用效应的一个特点。因此,所谓“强柱弱梁”指的是节点处梁端实际受弯承载力Maby和柱端实际受弯承载力Macy之间满足下列不等式:

全文阅读

框架结构震害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关于框架结构设计的修订浅析

[摘要]:结合汶川大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填充墙的震害及结构碰撞破坏等,分析了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等抗震设计问题,以及结构填充墙的作用和预防碰撞措施等的新旧规范对比,可供结构设计参考。

[关键词]:汶川地震震害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beam, column, node, filling wall damage and structure collision damage in Wenchuan earthquake, analyzes the frame structure of " strong column and weak beam ", " strong shear weak bending ", " strong joint and weak member " seismic design problem, as well as structure filler wall and prevention of collision measure the contrast between new and old criterion, which can be reference to structure design.

Key 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earthquake damage;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eismic design code for buildings

中图分类号:TU3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 言

汶川地震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建筑结构的严重震害给广大结构设计者留下了深刻反思和学习的资料。笔者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实际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关于框架结构设计的修订,进行了分析。

2. 结构主要受力构件的震害

全文阅读

关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2.1-2条第3)款的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一个框架结构基础(平板式筏基)的工程实例,从有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角度进行对比验算,阐述了地基基础计算时地震作用对基础内力的影响。从而得出结论,在进行基础冲切、剪切验算时应该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以防发生没有明确的预警的脆性破坏;基础承受弯距验算是否考虑地震作用组合可适当放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关键词:抗震设计, 建筑, 框架结构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base frame structure (flat plate raft ) project, from have without the earthquake effects combination angle to undertake contrasting checking, elaborated the foundation calculation of earthquake a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effects of internal force. To conclude, in basic punching, shearing checking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the earthquake effects combination, in order to avoid without a clear warning of brittle failure; foundation subjected to bending moment calculation considering earthquake action combination may be appropriate to relax ( choos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

Keywords: seismic design, building, frame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TU97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2.1

4.2.1下列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2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黏性土层的下列建筑:

全文阅读

对当代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发展趋向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地震以造成人类重大影响和威胁而位居各自然灾害之首。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重大的威胁,给全人类带来重大的危害,这使得建筑房屋抗震工作十分的重要。在人类抵御地震灾害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设计理念和严格的施工质量来提高建筑物等工程设施的抗震性能是保护公众生命安全、减轻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以当代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趋向为切入点,分析了当代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内涵、发展和各国设计规范的对比。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发展

中图分类号:TU3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作为建筑抗震工作的重要依据,在很在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抗震工作人员必须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有效地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当代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内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指为了减轻地震对建筑的破坏程度,减轻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对建筑建设规范作出的要求和规定。它包括对地震所产生的作用的客观分析、由各方制定的关于建筑建设活动的规定文件、对建筑的结构抗震性能的分析、对不同的建筑物和建筑场地的地基分析,以及建筑抗震方法策略经验的总结。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受国家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较大,因此,它能够反应一个国家的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和抗震理念,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当代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趋向及问题

随着抗震理论的不断提高,当代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也不断的发展。目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现状是反应谱理论在设计规范中的应用比较全面,但是动力理论尤其是非线性动力理论的应用还有待完善。应用抗震设计规范的对象一般都是数量较大、面积较广的结构物,一些比较复杂的设计规范必须进行精简,形成具体简单地设计方法,才能够被更好的利用。在当代建筑设计规范的发展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全文阅读

08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细要在变电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 本文结合2008 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细要,探讨变电工程中建构筑物抗震设计理念,以及设计工作中应该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以利于今后开展变电站建构筑物的抗震设计工作。

关键词: 抗震设计 变电站选址 楼梯 强制性条文

引言

汶川地震发生后,根据建设部落实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要求,相关部门在2008 年7 月底推出了针对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2008 版(以下简称新“抗规”),变电站是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变电站的抗震设计十分重要,笔者就近两年来新“抗规”在变电工程中的应用做经验总结并提出设计建议,以供同类工程参考。

1.更加重视山区变电站的选址工作

变电站的选址是建设变电工程的首要步骤,对工程建设的投资和建设速度有重大影响,是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新“抗规”的3.3.5 条是本次修订新增的条款,针对山区房屋选址和地基基础设计,提出明确的抗震要求:“1.山区建筑场地应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和使用要求,因地制宜设置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边坡工程;边坡应避免深挖高填,坡高大且稳定性差的边坡应采用后仰放坡或分阶放坡。2. 建筑基础与土质、强风化岩质边坡的边缘应留有足够的距离,其值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的高低确定,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震时地基基础破坏。”

在兼顾出线规划及工艺布局的前提下,山区变电站应结合自然地形布置,高差较大区根据配电装置区分成台阶式布置,边坡较多的采用了分阶放坡的方式。主控楼、配电间及构支架靠近边坡布置时,其基础距坡顶和坡脚的安全距离应据抗震设防烈度确定。新“抗规”的4.1.8条也更加明确了不利地段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在1.1~1.6范围内采用”。山区变电站选址时若无法避开、非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不利地段时,必须按增大系数认真核算地震作用的影响。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