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概论

建筑概论范文精选

建筑概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设计要点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规模的环境建设使我国资源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一种新的建筑理念,绿色建筑是解决传统建筑在建造、使用过程中多污染、高能耗的有效途径。

1 人居发展问题

当前的建筑多是水泥钢筋结构,建筑材料耗能高,室内环境基本靠消耗额外的能源来维持,需要耗费大量的电能与其他能源。一些房地产项目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要,增设了一些不必要的建筑环节,虽然达到了一定的美化效果,但同时也耗费了许多建筑材料。此外,很多城市中的建筑都流行用玻璃作为外墙,不仅使建筑能耗增加,同时也造成了光污染。

2 绿色建筑的发展背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首次将生态与建筑合称为“生态建筑”,即“绿色建筑”。在1992年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与会者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绿色建筑”的概念。1998年,美国出台了LEED绿色建筑认证标准。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相继于1996年、1999年推出自己的标准,1998中国出台了具有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定义―简单地概括,就是“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外加环保和减少环境污染。

3 绿色建筑的概念与内涵

绿色建筑指的是建筑建造、设计及使用中充分考虑环保的要求,将建筑物和能源、环保、高新科技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有益于使用者的身心健康的同时,有效满足各种使用功能,并创造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和工作空间。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是:尽可能地使资源得以最合理、最大限度的利用,采用的建筑材料对环境污染小,并可以循环利用,且周围环境能与之和谐统一,相互依存的建筑模式[1]。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体现:①绿色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对周围环境尽量不产生或少产生不利的影响;②绿色建筑是一个可以提供舒适、健康、安全的工作、居住及活动空间的建筑;③绿色建筑本身在外观和内在使用方面都能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机部分,绿色建筑的使用者应具有一定的绿色意识。

4 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绿色建筑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具有以下可持续发展特征:①建筑坐落的地理条件,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的物质,地温适宜,地磁适中,地下水纯净,从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角度来看,绿色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和谐相处,对周围的环境不产生或少产生不良影响;②绿色建筑根据所处的环境,充分利用天然、再生资源,达到减少污染又节能的目的;③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绿色建筑是一种开放式的设计,建筑内部和外部采取有效的连通方式,能对气候的变化自动进行自适应调节;④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绿色建筑全面节约资源,建筑的发展以最小的资源和生态位代价,在广泛的领域获得最大的利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针对当前我国面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要建立节约型社会,必须加大发展绿色建筑的力度。

5 绿色建筑的设计要点与建设原则

对绿色建筑的衡量标准与理解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但其设计要点与建设原则应始终遵循其在自然界、人类之间的中介地位。其设计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考虑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筑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减少建筑与建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节约资源,使建筑随着科学的发展,有足够的面积以备将来发展[2]。②要尊重自然环境,优化设计,提高建筑的环境物理条件。要调研设计地段的各种气候条件,充分考虑建筑场地的朝向、地势地貌、定位及布局等;评价阴影范围、引导空气流动;顺应自然环境并保护环境;利用自然资源,再生资源。③保护植被与土地,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确保一定的绿化覆盖率,尽可能利用当地技术、环境材料,形成当代乡土建筑。④ 增强自然环境与使用者之间的联系,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中介,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到使用者身边,这是生态设计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

根据绿色建筑的内涵与特征,绿色建筑的建设原则大体上可以分为:①资源经济与较低费用原则;②传统特色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原则;③全寿命设计原则;④宜人性原则;⑤灵活性原则;⑥环境科学与建筑理论相融合原则。

6 绿色建筑的评价

绿色建筑评价以建筑群或建筑单体为对象,采用指标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是指按定义对绿色建筑性能的一种完整表述,它可用于评价已建成的建筑物与按定义的绿色建筑相比在性能上的差异[3]。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又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地与室外环境、室内环境质量与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一般项、优选项和控制项。控制项是绿色建筑的必备条件;一般项与优选项是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可选条件。

7 广西的绿色建筑发展之路

针对广西的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与广西实际建筑情况,广西发展绿色建筑的对策主要有:

① 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建筑

不管在乡村还是城市,广西各地区的地形地貌、水域河流及地表植被差异很大,因此需要因地制宜进行绿色建筑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不可以照搬某个地区的成功的建筑模式,而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在城市绿色建筑的建设中,首先要从根本上理解该地区所处环境的自然过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条件,使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和谐统一。

② 利用高科技成果,加快发展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它的发展不仅需要观念上的改变,还需要在建筑技术、材料、设备、工艺等各方面加以创新,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及网络技术等现代设计思想为绿色建筑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③ 借鉴广西传统民居的成功做法

广西有很多传统建筑到处都存在着“绿色”的影子,如传统民居在朝向、选址、空间组合、平面布局、构造处理及建筑用材等方面,处处体现出人们利用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建筑理念,以最灵巧简洁且经济的方式创造建筑环境的绿色建筑思想与经验。另外,广西的一些传统建筑所用的建筑材料及构造具有良好的环境性能。

参考文献:

[1]张勤.推行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城市[J]. 今日国土,2005 (9) : 34 - 35.

[2]仇保兴. 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J]. 建筑技术,2005(3): 38-39.

建筑概论范文第2篇

所谓的结构概念设计就是指用与结构设计相关的理论指导实践的设计工作。而如果在设计的时候,如果缺乏理论的指导,那么建筑在结构设计上就变成了个人的主观设计,而不是理论层面接受的设计。当然在结构设计的时候,其理论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符合现行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而且在设计的过程中,先进理论和先进工具的应用也是必须要考虑到的,不能出现落伍的情况。在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应该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

1.1方案选择的合理性设计方案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关系到以后工程的质量和结构,还影响着人们的居住。在结构方案的选择上,要遵守科学、合理、发展的原则,而且由于很多种因素都对设计方案造成影响,所以设计出来的方案就是多种多样的。方案设计出来了,又面临着合理的选择上,方案选择的不好,日后发生的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应该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选取的方案既要科学合理,又要经济,所以方案的选择很重要。在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选择的时候,要对建设地及施工材料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保证每一个环节的科学合理,还要有专业人士对各种影响设计的因素进行评估分析,选择出科学合理的结构概念设计方案。

1.2结构简图的科学性结构概念设计首先要有科学专业的理论作为支撑,而且一般情况下利用结构设计简图对结构概念设计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在结构简图的选择上,要遵照安全和准确的原则,选取合理的简图。因为如果选取的简图不够科学,那么相应的结构概念设计也会出现相应的错误,甚至对工程的质量问题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说,结构设计简图在制作时应该做到精确、科学,使出现的误差也在可控范围内,应该进行严格的审查,保证简图的质量。

1.3对计算的结果进行准确分析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数字的计算等方面设计出种类繁琐的计算软件,可是各计算软件在计算的结果上确实各不相同,让使用者也不知道哪个是正确的,所以在工程的设计中计算工作经常出现混乱。在进行设计时,软件的选择很重要,应该对各个软件进行系统化分析,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设计的原理等,选择适合的软件,确保计算结果科学准确。

2如何在结构设计中运用概念设计

2.1建筑场地的合理性选择建筑场地的选择影响着结构概念设计的结果,所以说对结构设计来说非常重要。建筑场地的选择要符合施工的条件,同时满足采光、水电、噪音等多方面的考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考虑建筑场地的抗震能力。选择的地点必须是抗震效果比较好的地点,以免发生危险的情况。一般在工程的初步设计之前就要进行建筑场地的科学选址和勘察,如果施工场地确实不允许,又必须在此进行建设,那么就应该做好科学有效的手段来降低危险系数。

2.2建筑基础的科学化应用建筑场地进行合理选择后,紧接着就是对建筑基础的科学化选择上,在选择的时候要根据建筑场地的地形和地质结构等进行分析,选取合理的建筑基础。一般在建筑基础的选择上有以下三种情况:

(1)桩基础。在地质比较松软或者负重比较大的情况下,大多会选择桩基础,因为桩基础能够使下部对上部进行力的承载;

(2)箱形基础。箱形基础的安全性比较高,抗灾能力比较强。一般高层建筑中会应用箱形基础。是因为箱形基础使下部的承载力实现均匀分配,保持地基的受力均匀;

(3)筏形基础。筏形基础能够实现分散建筑上部结构承载力,是下部承载力减弱,对地基进行力的控制,不出现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2.3结构规则的合理应用建筑结构中只要保证非结构件的正常稳定运转,就能使建筑材料的成本实现降低,因此主体建筑结构的选择,要做到合理、科学和对称性,在多数的施工中,实现抗侧力主体结构的对称,所选择的平面结构也应该是容易形成对称结构的。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同时符合平面工程的科学设计。

2.4抗震抗灾能力的强化建筑设计和施工的成功与否,不只是外型和质量的方面,还有抗震抗灾上的需求。所以机构概念的设计,要考虑到抗震抗灾的问题,在设计时要多增加防线,以期实现减弱地震的危害性。当然结构的变化也能起到抗震抗灾作用,比如安装特定的原件,使得建筑体对地震的破坏力进行有效的减弱。

2.5结构刚度科学化选取建筑结构在刚度的选择上至关重要,而且在建筑结构概念设计中也必须遵守刚度的要求。结构刚度可科学化选择,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还能够对地震等灾害起到危险性降低的作用。与此同时,结构刚度的科学化选取还能扩大空间的占有率,使建筑平面的利用率等都能得到合理的利用。

3实施结构概念的措施

为了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在进行结构概念的设计时,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措施:

(1)在建筑场所的选择上,要选择抗震性能比较高的,如果选择的场所抗震性能较差同时还必须在此施工,那么要进行科学的补救措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危险;

(2)在结构材料的选择上,要选择抗震系数比较高的结构材料,而且选取的材料还应具有良好的均匀性,满足抗震的要求,保证安全性;

(3)在结构构件的组合上,添加赘余等组件,减小地震的破坏性,也可以多增加防线;

(4)在构件的延性上下功夫,通过采取多种有效的手段,提高刚度和承重能力,增加抗震的能力;

(5)在构件的连接上,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加强对节点的控制,保证其连接的质量;

(6)实现所有设计的完全一致,在相关的数据等方面做到精确一致,保证方案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4结束语

建筑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概念设计;建筑结构设计;应用

作为建筑工程项目开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筑结构设计不但会关系到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质量。所以,相关单位要充分重视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并且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有效提高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在其中合理地运用概念设计方法,可以有效地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方案,提高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因此,设计人员要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要积极、合理地运用概念设计方法。

1概念设计概述

所谓的概念设计即为在尚未经过数值计算,特别是在一些很难通过相关的规范制度做出明确规定或者是很难进行精确理性分析的问题当中,根据整体结构体系以及分体系彼此之间存在的力学关系、试验现象等总结获得的设计思想与设计原则,以此来从整体上来完成对建筑结构的总体规划与布置,有效管理与控制抗震细部方法等[1]。在建筑设计方案制定的时期,这一设计方法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完成对结构体系的构思、建立以及选择等,进而能够获得更加准确以及概念清晰的方案,从而为后期的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提升其经济性以及安全、可靠性。

2概念设计在结构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2.1有效弥补计算机设计中存在的缺陷

在采用计算机完成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时候是会存在许多缺陷的,其无法正常完成方案初步设计工作。这是由于计算机设计往往会为设计师造成一定的错觉,会使得设计人员觉得计算机程序的运用简单易行,因此就会对计算机软件产生过度依赖的心理,于是就不会去专心地研究与学习结构概念的相关知识,进而影响到其设计能力的提升。另外,一些设计人员会存在一种习惯,即会在设计过程中应用分析程序。然而其却没有充分意识到假如采用正确的软件会使得设计效率与设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而假如选择的软件是错误的,那么就会造成结构设计发生问题,会留下潜在的隐患。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弥补计算机设计存在的缺陷,那么就应该合理运用概念设计,要鼓励与引导设计人员积极地学习结构概念的相关知识,进而充分利用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制定出最为理想化的结构方案。

2.2有效优化结构设计

对于每位建筑设计人员而言,其都需要充分地了解与掌握结构概念。因为利用结构概念可以帮助其创造出新的灵感以及更加准确、清晰的思路,可以帮助设计人员在充分遵循正确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有效地防止概念混乱以及定性不正确等诸多问题的出现[2]。除此以外,工作人员在面对一些技术问题的时候,假如其可以充分了解概念设计,那么就能够准确地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然后再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当前实行的《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当中就涉及到概念理论,而且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一个围绕概念理论而制定的结构极限状态设计准则,这一种设计方法会更加科学、严谨,进而可以有效提高结构设计的完善性与可靠性,有效地实现结构设计方案的优化。

3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3.1在建筑场地选择中的应用

为了可以有效地提升建筑结构设计的有效性与科学性,那么就必须要做好建筑场地的选择工作,因为只有充分保证建筑场地的科学、合理性,那么才可以也使得后续建筑设计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有效地确保其工作价值的实现。因此,在选择建筑场地的过程中要合理应用概念设计。具体而言,必须充分注意以下要素:(1)地形因素。因为不同的地形也会对建筑结构产生不尽相同的影响,而且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还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制约,所以在开展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结构设计的要求,考虑到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而综合考虑选择出最为合适的地形。(2)地质因素。由于地质因素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的建筑结构设计税票,特别是对基础结构设计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选择建筑场地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地开展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估以及分析,进而充分确保施工场地的地质能够有效地满足建筑施工的要求[3]。(3)抗震性因素。由于抗震性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因为只有在充分确保建筑结构有着良好的抗震能力以后,那么才能够有效地确保建筑的使用安全。因此,在选择建筑场地的时候,也要合理地应用概念设计,进而尽量防止在在那些极易发生震动的地方开展建筑操作。

3.2在基础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结构的设计人员根据建筑物的具体结构形式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然后再充分遵循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基础设计类型进行选择。例如筏型基础以及箱型基础等等[4]。在具体采用箱型基础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确保建筑物的负载能力,可以及时、均匀地传递给地基,这样就能够对地基不均匀沉降现象产生有效地抵御作用,而且使其可以有效地完成对周围土体的协作互助,进而有效地提升建筑物的抗风以及抗震能力。在选择使用筏型基础的时候,就会使得建筑物上部结构存在着非常大的荷载。对于建筑而言,其具有非常小的承载能力,这一结构类型能够使得建筑物上部得到有效的分散,而且使得地基获得更大的承载能力,在此状况下就会使得极不均匀沉降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避免。

3.3在高层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在受到水平负荷作用时候,会造成高层建筑结构侧移现象的发生,这是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重点与难点问题,每位建筑设计工作人员都必须要给予充分重视。在具体开展结构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充分遵循概念设计基本原则,不但要充分考虑相关的要求与标准,与此同时还必须要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抗侧力体系,不但要对建筑物四周存在的其他建筑物的位置、结构等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与考量,而且还要对这些建筑物对所要建设建筑物的风压布局所、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的考量[5],进而要在具体开展结构设计的时候,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提升建筑物的竖向荷载及其抵抗力,要合理地运用概念设计基本原则,努力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力,使其能够保证平面结构的简单性以及规范性。总之,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也使得我国建筑行业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然而,其在建筑结构设计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那么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就应该合理地应用概念设计方法,以此来有效地提升结构设计的完善性与可靠性,有效弥补在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优化结构设计方案,有效促进建筑结构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

作者:杨涛 单位: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建筑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空间概念围合实体关系形态

人类的祖先凿地为穴或构木为巢,创造了避风雨,御严寒,防侵袭的赖以生存的场所,其目的,不是使用围成空间的壳,而是空间本身。从原始人类挖掘洞穴到当今世界上充满金属与玻璃光泽的建筑,人们对建筑形式的追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无论如何,建筑技术怎样更新,材料、样式怎么改变,建筑活动的目的仍然是为人服务,它必定要满足人们对它提出的使用功能上的要求,为人类提供一个身心庇护与交流的天地。建筑创造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含义,就是通过对物质形式的安排而获得某种有目的的空间,从而构成对人的生活有意义的场所.

1建筑空间概念发展的

建筑的原型是一个遮风避雨、驱虫避兽的场所,原始人用界中最常见的材料和最简易的工具:树枝、树叶、石块或泥土等来搭构围合成使用空间。虽然在此类最初的建筑活动(包括人类最早搭建的草棚与洞穴)中已经隐含了空间概念的基本特征,然而对于空间概念的提出却是很晚的一件事。

18世纪之前,从没有在建筑论文中出现过空间这一概念,直到19世纪初才有德国的美学家开始使用(具有建筑意义的)“空间”这一术语。谈到建筑物如同“限制和围合的一个限定空间,形容一座教堂为必要的精神生活的集中,它因而将自身关进空间的关系当中”.在这里“空间”这一概念虽然具有建筑空间的含义,但它更多的是站在的高度来进行论述的。

《SpaceTimeandArchitecture》一书的作者,著名建筑史学家S.吉迪翁(SigfriedGiedion)把人类的建造历史描述为三个空间概念阶段:

①穴居人类,虽然证据显示他们有惊人的创造力,但只是利用而非建造。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的建筑,如美索布达米亚人和埃及人的金字塔,但这些只是服从于外部的建造,真正的内部空间还没有出现。就如同我们在希腊和罗马的城市广场中所见到的用雕像、石柱和方尖碑等作为控制元素所形成的空间。从现代的意义来说,这个空间概念是关于实体之发射能,彼此间的关系及其交互作用,是由实体而向外发展的空间概念;可以称为第一个空间概念阶段(有外无内)。

②公元100年,古罗马万神庙出现了第一个塑造的室内空间,圆形的穹顶至今让人感到震撼,内部与外部空间区分了开来,与宇宙空间大自然的空间的差别做了更为详尽的解释:建筑空间是在大自然中用一定的元素界定出来的物质场所。这种中空而包被的空间概念,支配了西方乃至世界各个国家的发展方向。但遗憾的是外部形式被忽略了。技术和观念的困境使外部形式与内部空间的分离又持续了两干年。可称为第二个空间概念阶段(内外分隔)。

③1929年,密斯。凡。德。罗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使千年来内外空间的分隔被一笔勾消。空间从紧身衣般的封闭墙体中解放出来,“流动空间”出现。这称为第三个空间概念阶段,它是关于内外空间互动关系的发展.

这一空间概念所描述的,正是现代建筑所表现出的,内外交融,与自然融为整体的空间,它与古代的神庙和教堂等的封闭与幽暗的空间,有着很大的差别。只有在建筑中人们才可以绕过或穿过界面,感受到“内”与“外”的空间。人们终于可以穿过想象的界面向前迈进,空间在我们地感受行为中流动了起来。

当然,这是一个长期酝酿的思维发展过程的结果,从此,人们开始对建筑的“实体”产生了新的解释:我们通过实体的墙和屋顶来进行建造活动,但我们使用的却是被实体所围合的虚的部分,这虚的部分,就是内部空间,才是建筑的真正“实体”。

挪威建筑学家诺伯格。舒尔茨从建筑空间的角度出发,提出建筑的组合元素是实体、空间、界面。并提出“存在空间——建筑空间——场所”的观念。在建筑创作中,空间重于实体;空间是建筑创作的目的,实体是创造空间的手段,界面则是围合空间的要素。

2.建筑围合实体与内部空间的关系: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曾提出:“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是说,建筑对于人来说,具有使用价值的不是围成、组成空间的实体的壳,而是空间的本身。有形的实体(墙体、屋顶)为媒介,而真正有用的是虚无的空间,实体是手段,空间才是目的。

如电影院它所拥有的使用价值就是提供放映的空间。但作为满足使用功能的实空间来讲必定是由围合实体所组成,围合实体对空间的形成是起到相应的作用的。所以不能因过分注重空间而忽略了围合体所起到的作用。有了围合体就从自然空间、虚空间变为人造空间、实空间。而且通过围合实体的多变能反映出空间的层次变化,空间的组合变化又确定了围合实体形式。所以,形成围合实体和空间的紧密关系。以下几点将对建筑的围合体的作用与内部空间之间的关系作为分析。

2.1围合实体的形式是内部空间的反映建筑物的外部围合形体特征不是凭空形成的,也不是设计者随意决定的,而是内部空间的外在表现,内部空间是什么样的就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外部围合形体。然而,在某些时期的建筑中又体现出形式决定空间,观察古典建筑就会发现外表的形式过分的强调而内部的空间失去了应有的功能,限制了空间的组合使空间显得牵强。到底是空间决定形式还是形式决定空间在这个上,一直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著名设计师密斯。凡。德。罗曾强调“把形式当作目的不可避免的只会产生形式主义”。指出空间的功能决定于外部的形式,因为过分注重外部形式设计出的空间不能满足功能上的需要,而且呆板,无活力。而有空间决定形式设计出的空间,不仅满足不同功能空间需要,而且内部空间灵活只有内部有活力外部才有生命。但是,也不能把形式看的无足轻重,作为内部空间的反映,它必然受制与内部空间。在内部空间的组合、排列上也应考虑和外部形体的统一,做到表里如一。围合实体的形式应真实、正确的反映内部的空间变化。

2.2围合实体对空间起到的基本物理功能建筑的围合实体除了体现出建筑的实体特征,形成建筑外部的视觉变化同时又形成内部空间的层次变化外。而且,又解决了空间最基本的问题它坚固了建筑,使空间实体化,又起到了保温或凉爽,保持干燥或湿润,隔音等一些基本物理功能。最主要的是保温、通风作用,不同地区的建筑形式体现出适应于这地区环境的特点,围合实体为建筑形式完成适应当地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北方地区因气候比较寒冷所以建筑的围合体比较厚重,目的是为了避寒保持室内温度。南方地区较为温暖而且潮湿所以建筑围合体比较清薄,利于内部空间通风。或许采取其它形式,但无论用那种形式它必须适合所在的地区环境,这样才能使空间在使用程度上达到合理。

2.3围合实体的质感处理与外部内部效果围合实体除了完成基本功能和围合空间外,本身它的形式不同、质感不同还能产生不同的室内外视觉艺术效果。质感的不同主要于材质的不同有很大关系。我国古典建筑在质感上给人色彩艳丽的艺术效果,这就和它所用的材质有关。现代建筑使用的材质很多,砖的运用使围合体界面形成了丰富的层次纹理变化,体现出建筑的朴实质感。粗糙的石材、木、混凝土等材质的运用都能形成不同的质感和艺术效果。特别是玻璃材质的出现使建筑技术得到了新的发展,它的明亮、通透的质感,改变了以往的建筑形式,使室内与外界有了一定的联系,增加了室内的明亮。围合体外部材质的选用不同,不但使建筑外表形成了质感不同的艺术效果,使建筑的形式多样化。而且,还可以使某些材质在围合体内部得到体现,使室内室外的质感得到内外统一,达到特有的艺术效果。如砖材的使用不但外部形成层次同时内部也形成丰富的肌理,还有木材、石材等。但有些材质不宜在室内大面积使用,因为人和室内的关系更为密切,空间要便于人的使用,如材质过于粗糙不利于人的使用,可使围合体某部分选用从而增加室内的艺术效果。当然,可根据室内的效果改变材质,使材质附加在围合体上完成室内效果。

2.4围合实体的比例处理在空间形式上的作用围合实体的长、宽、高比例发生改变不但使建筑形式发生变化,同时它还配合内部空间营造一定的空间氛围。围合体的比例变化不同可表现出多样的空间,不同形状的空间又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甚至会到人的情绪。围合体的高度改变会形成一个形状窄而高的空间,由于它的竖向性比较强烈会使人产生向上的感觉,同时激起人们兴奋、崇高、激昂的情绪。如:哥特式教堂,高直的外部围合形式反映出内部空间的窄而高,设计者正是利用这样的几何空间特点,发挥教堂的使用特点,让人产生希望和超越一切的精神力量,向上追求另一种境界,使人感觉到离神的距离缩短,满足了精神感受。相反,围合高度降低所形成较矮空间使人感到压抑。当长度发生变化时,围合体所形成一个细长的空间,由于纵向性的特点,使人产生深远的感觉,细长型的空间运用会诱导人在心理、情绪上发生变化,使人对空间的深处产生好奇、期待。随着空间的深度增加这种心理上的变化会更强烈。围合体的宽度变化一方面会对空间的物理功能起到不同作用,另一方面体现出建筑的体量美。

通过以上几点,可看出要成为实空间是要借助围合体来完成,而建筑围合实体保证了空间的使用功能又体现出内部空间的形式,因此,建筑实体和内部空间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同时又证明了围合实体的作用。我们不能因某时期的建筑注重围合实体而忽略了空间的价值,也不能因某时期注重空间价值而否定了围合实体的作用。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体。

3.建筑围合实体形态与内部空间形态

围合实体形态决定空间形态,空间形态通过围合实体形态得以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从形态学的角度,围合实体成为空间的手段。下面我们将通过具体建筑

个案的讨论来枚举若干种典型的围合实体形态。

3.1连续

“连续”是指同种性质的围合实体在改变方向后仍然相连的一种形态关系。这是从传统建筑中继承而来的一种属性一一由于结构的限制,几乎所有的实体都担当承重的作用,实体表面改变方向的拐点对结构的整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连续性成为必然。近代的结构革命一一钢铁与混凝土以及框架结构体系的广泛,使实体从承重作用中解放出来,不连续成为可能。对于围合实体的垂直表皮而言,结构作用既已剥离,拐点的连续性变得没有必要。各段表皮之间的连接处由于没有荷载传递,只需进行构造层面的处理,可以彻底断开或者以透明玻璃填充。水平表皮的受力情况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在结构梁的帮助下,可以在一面、两面甚至三面与垂直表皮断开。表皮形态变为分离的片断,每段表皮承担自身的荷载,并且无须对位。

当代建筑实践中围合实体所应用的材料和构造,已不限于主义建筑运动之始的实墙开洞或者整片的透明平板玻璃。不像当年那种“非黑即白”(不是实墙,就是透明玻璃)的处理方式。随着“轻表皮”的,垂直方向的“层化”处理方式成为一个显著特征。保温、通风、采光、景观、私密性等表皮功能需求,可以通过不同层的表皮构造组合解决。在此基础上,围合实体的匀质性可以实现。

3.2并置

并置是指多个围合实体单元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一一单元各自完整,相互独立,共存于一个较大的秩序内。这种秩序下空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小级别的表皮单元内部的空间,另一种则是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残余空间。

卒姆托设计的瓦尔斯温泉浴场用一系列特殊的形态创造了并置的关系。浴场的承重结构是一系列矩形的墩子。墩子的大小各异,不均匀的布置在基地上,通过占据空间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墩子内部“挖出”空腔,成为担当不同功能的小室。墩子承担的混凝土无梁楼板,从墩子顶部一面、两面或三面挑出。楼板之间留有6cm的缝隙,用透明玻璃封闭。楼板的上表面与后面的山坡相连,形成一片镶嵌着一条条玻璃缝隙的草坪。卒姆托的墩子在形态上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如果忽略墩子内的空腔,墩子就变成了极粗的柱子。浴室的形态可以理解为一系列独柱支撑的伞状

结构的组合。如果承认空腔,而忽略墩子闭合的事实,墩子就变成了墙。浴室的形态可以理解为有若干组曲折的墙体支撑的独立结构。如果承认所有这些事实,墩子就成为筒体。筒体具有比承重墙或者柱更有趣的形态。筒体是一座最基本的房屋,它有完整的空间和表皮,并区分内外。浴室因此既是一幢建筑,又是一个建筑群。筒体内部是封闭的传统的静态空间,而外部是由若干筒体围合并分割的流动而开敞的、既是室内又是室外的公共空间。在整个建筑的外部围合实体的处理上,筒体之间的空当被充分的重视,要么封以透明玻璃,要么完全开敞,使既内又外的公共空间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3.3嵌套

嵌套是指两层围护实体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一一一层始终位于另一层的一侧。空间由此被划分为三部分一一两侧和中间。我们以“嵌套”为这种关系命名也许并不十分准确,实际上指这种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一两层围护实体分别闭合。但是,我们截取其中任意一段进行研究,它都具有以上的普遍的关系。

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设计的森林别墅是现代建筑中两层围护实体嵌套的典型个案。该别墅是一个收藏家住宅,要求有展厅和工作室等比较特殊的功能。妹岛的策略是首先将功能进行分类,展厅作为核心空间,厨房和餐厅以及起居、等功能交错编织在一起作为公共空间,卧室、工作室、卫生间等功能性明确的空间相对独立。我们既可以说妹岛重复了一个传统的东方院落式形态关系,同时又可以认为是对文丘里“里衬与残余空间”的实践。两层圆形的围护实体偏心嵌套在一起。小圆包裹核心空间,通高,靠玻璃屋面采光。公共部分布置于两层表皮之间形成的环状空间内,取消不同功能分区之间的隔墙,使各种不同功能得以相互渗透。同时,由于内外环状围护实体偏心布置,之间的环状空间的匀质性得以改变,产生了由宽到窄再到宽的循环运动趋势。功能性较强的空间外化为盒体突出于外环之外。内环围合的展厅空间类似于传统的院落空间,不仅在于其顶部采光的形式,而且它也确实成为整个别墅的内在核心,从而使建筑具有了某种程度的内向性。环状空间类似于沟通各个不同房间的廊。天光透过内环表皮上的洞口间接进入环状空间,为其提供柔和的采光,也同时暗示内核空间的“院落”属性。内外两层环状表皮相对完整,表皮上的洞口异化为盒体,并且与地面脱离,强调了环状围护实体的延续感。洞口超常的比例与尺度,模糊了门与窗之间的区别一一既提供人的出入,又提供景观与采光。两层围护实体上洞口的刻意设置的对位或错开的关系,改变了环状空间内的方向性,丰富了空间体验。

3.4运动

运动指围护实体的某一部分通过改变相对位置,使整个系统的形态发生变化。这就将建筑本体推向四维,引入了时间。其实建筑师并不希望创造严格意义上的“动态建筑”,只是想获得多个静态的累加。也就是说,运动只是手段,目的是通过改变围护实体的形态得到的多种对应的空间形态。要实现围护实体形态由一个向另一个转化的过程,其代价是显而易见的。除了实体上的门与窗,真正意义上可以运动的围护并不是很常见。运动部分的面积和重量都是构造上的难题,运动的惯性和频率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当然也有观念的问题。比如在大部分建筑师的意识里,“墙”应该是静止不动的。这是从传统建筑形态中继承下来的。也不是说所有的围护的运动都会明显的改变空间形态。比如密斯设计的吐根哈特住宅曾经设置机关,使整片的透明玻璃沉入地下,达到室内外空间的完全开敞。透明平板玻璃对于密斯的意义是凝固的空气。玻璃的“消失”只是意味着空气由凝固状态变为流动状态而已。从建筑师的主观意识和实际效果上来讲,此举对空间形态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结语

建筑概论范文第5篇

1.1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不足

由于近年来建筑工程行业发展过于快速,企业对利润追求过于强调,导致估算、概预算数据过于苛刻,削减资金投入现象严重。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工程概算和决算出现超支现象。究其主要原因是对于项目投资概预算不合理所导致的,但是这个方面的研究报告却鲜少被人们所重视,也缺乏相关内容的研究和可行性分析。这一现象也导致项目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对后续工作造成重大的影响。存在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1)部分项目选择的可行性报告编制单位不正确或者编制单位选择的编制人员存在选人不当的现象。有些研究单位,实际对项目实施所涉及的专业和领域缺乏了解,选择编制的人员也不是本行业中的优秀人员,编制的项目概预算可行性报告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就可想而知了。

(2)建设单位普遍存在对可行性报告研编内容的规范性要求不明确,这样导致编制人员在编制的过程中,无法做到工作优化方案。有的时候也存在规划的内容过于复杂,重要技术参数规定的较细致,实际施工建设难度加大,可行性严重下降。

(3)部分项目委托编制可行性报告的资金费用偏少,这就会直接导致编制单位对编制工作参与人员投入减少,还会导致现场调查勘察工作不够深入,收集、掌握的相关数据资料不足,存在闭门造车现象,研究报告科学性和可执行性较差。

1.2缺少合理的建筑工程设计

建筑工程设计工作可以看成是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核心与灵魂,也是建筑工程施工将设想变为现实的重要依据。拟建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能否顺利地完成质量目标、进度目标和投资目标的重要指导性和决策性的依据。这一工作的落实情况的好坏也直接取决于设计工作质量的优劣。由于许多工程项目急于开工,由此造成设计周期被严重缩减,甚至存在边设计边施工现象,更有甚者在施工之后补设计图纸的不良现象,这样一来,工程质量难以保障,为资金投入概预算工作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资金投入严重失控,直接造成工程进度、质量、投资目标无法顺利完成。

1.3项目管理较为混乱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是实行一整套被普遍认可的管理技术方法,这些技术和方法被应用到计划、评估、设计、施工、验收、保养等整个工程全寿命期之中的,也是保证工程目标顺利达成的重要手段。工程以按时、按概预算、遵从规范的思维模式,达到理想的工程效果。项目管理的作用就是要求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要在规范的一系列标准的要求之下,科学合理的完成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而保证建筑工程目标的达成。

2提高建筑工程概预算工作的措施

针对以上概预算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以此达到能够科学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概预算工作效果的目的。

2.1科学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工作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要选择行业内较为优秀的单位完成,也要加大报告编制工作的投入,保证其资金费用的合理投入,在编制人员的选择中也要尽量保证人员投入和配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优秀性等。这样才能为建筑工程顺利施工与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2.2优化设计方案设计方案是工程施工的灵魂,设计方案要尽量优化,这是施工概预算科学性、合理性、可执行性的必要保障。这也是细致编写概预算方案的重要依据。在设计之前要充分做到实际现场情况的勘察、了解工程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特点、水文特性等内容。

2.3完善工程概预算管理工作

工程概预算是为建筑工程顺利完成保驾护航的重要条件,工程概预算工作完成于执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优劣。对于工程概预算的管理工作必须具备全局观念,必须时刻牢记从大局出发,在概预算工作落实过程中逐步提升管理工作的水平,加强监督检查工作的落实,加强从业人员持证准入制度的落实,在实际意义上充分发挥对整体工程调控资金合理投入的目的。

2.4科学设计施工图

施工图是直接指导施工操作的指导性和规范性文件,施工图的设计必须在切实了解施工现场全部情况的基础之上来完成。施工图要准确描述反映出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包括地质地貌、水文特征、保护建筑、保护植物、文化遗址、环境气候特质等因素的描述,加强施工图预算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执行性,是有效防治发生“三超”现象的有力前提。因此,加强和提高施工图质量,充分做好施工图概预算,避免或减少施工图发生错、漏、缺等不良现象,切实保护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目标的顺利实现。

2.5加大政府职能部门监管力度

建筑工程概预算工作的具体落实,单靠企业自身的监督管理是不够的,要加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从行业规范、市场准入、企业评估等方面,大力实施监督管理严查、严管、严罚、严处制度的落实,形成企业不敢违规的行业监管风气,为建筑工程质量提升保驾护航。

3结论

建筑概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础形式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182-01

一、高层建筑概论

建筑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是随着经济的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JGJ 37 )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中规定:住宅建筑10层及10层以上为高层建筑。

除住宅建筑之外的民用建筑高度超过24m者为高层建筑(不包括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单层公共建筑)。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均为超高层建筑。

现代高层建筑是是商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高层建筑基础承担着将高层建筑上部结构的荷载传递给地基的重要作用,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了业内人士的重视。

二、高层建筑主要基础形式及适用范围

(一)筏形基础

筏式基础一般采用现浇整板作为上部结构与地基的接触平台,因此也叫板式基础。目前,这种基础一般有两种形式:倒肋形楼盖式和倒无梁楼盖式,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倒肋形楼盖式基础中含有纵横板底架梁将接触划分成若干小区间,其板底架梁增加了基础的强度和刚度,有效减小板的厚度;倒无梁楼盖式基础板底无架梁,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平板覆盖在地基上,由于没有架梁为其提供足够的刚度,板厚要比倒肋形楼盖式基础厚的多。

在通常倒无梁楼盖式筏板基础使用比较普遍,其原因是倒无梁楼盖式筏形基础在钢筋绑扎、模板支撑、混凝土浇筑等施工过程中施工比较简便,施工速度较快,对加快施工进度较为有利,但其导致整个基础工程的钢筋和混凝土使用量相对倒肋楼盖式筏型基础较浪费,对控制基础工程的总造价不利。倒肋楼盖式筏形基础与倒无梁楼盖式相比具有材耗低、刚度大的优点,缺点是基础浇筑相对比较麻烦。

总体上来说,筏形基础主要适用于位于软土地基,使用条形基础不能满足上部结构的容许变形和地基容许承载力的建筑;柱距较小,柱子的荷载较大,必须将基础连成一整体,才能满足地基容许承载力的建筑;风荷载或地震荷载起主要作用,必须保证基础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时的高层建筑。

(二) 箱形基础

箱形基础是由顶板、底板、外墙和一定数量的纵横交错的内隔墙组成的一种钢筋混凝土空间箱形结构。它的主要优点是:刚度大、整体性好、传力均匀、能抵抗和协调由于软弱地基在大荷载作用下产生的不均匀变形、抗震性能好、稳定性能好。设置箱形基础,其使基础埋深加大,可卸除原有基础的一部分自重应力,地基承载力有所提高,并使建筑物重心下移,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定性;由于埋深较大,箱形基础外壁与土的摩擦力增大,增大了基础周围土体的结构的阻尼,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箱形基础的中空部分还可用作地下室,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其主要缺点是:当箱形基础内隔墙较多时,给支模等施工带来不便,增长施工时间;过多的内隔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地下空间的利用。

当地基极其软弱且不均匀沉降十分严重,筏形基础所提供的刚度不足以满足上部结构对地基不均匀沉降要求时,一般采用箱形基础。

(三)桩基础

桩基础由两部组成,一部分是桩基的承台一般可采用筏型基础的底板或箱形基础的底板,另一部分才是桩本身。桩承台作用是将上部荷载传给桩,并使桩群连成整体,而桩又将荷载传至较深的土层或持力层去。桩,按受力性能来区分,有摩擦桩和支承桩两种。摩擦桩主要是通过沿桩长四周表面与土壤之间的摩擦力,将荷载扩散至下部地基。同时,摩擦桩的桩靴处与下部地基土挤压,也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但所占的荷载比重较少。支承桩,则主要通过桩靴压力传荷载至下部坚实土壤或岩石的持力层。

桩基础适用条件为:浅表土层软弱,在较深处有能承受较大荷载土层作为桩基础的持力层情况下;在较大深度范围内,土层均较软弱,且承载力较低情况下;高层建筑结构传递给基础的垂直和水平荷载很大情况下;高层建筑对于不均匀沉降非常敏感和控制严格时;地震区采用桩基础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情况下。

三、总结

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当中,选择正确的基础形式是非常重要的。高层基础如果选型不当,将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基础工程在建筑工程造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通常情况下可以达到25%左右,在结构复杂或者地质情况复杂时,所占比重还会有所增加,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能很大程度上降低工程造价;基础工程的施工工期可以占到土建工程工期的30%左右,合理选择基础形式对缩短施工工期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选择正确的基础形式以及对所选的结构形式进行合理的设计,主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地质条件,地质条件是影响高层基础选型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各种基础形式针对不同地质条件各有优缺点及适用范围;2、上部建筑结构形式选型,不同的上部结构,对地基不均匀沉降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据上部结构的不同结构形式选配合理的基础型式,保证上部结构和基础形式的相互协同工作,充分利用上部结构的刚度;3、高层建筑结构功能要求,高层建筑基础选型应满足建筑物使用上的具体要求;4、抗震要求,在地震烈度比较高的地区,基础选型要充分考虑在地震作用下基础可能出现过大变形、不均匀沉降和倾覆的情况,选择经济适用、安全冗余度高的基础形式;5、在建工程周边建筑,在建工程周围已有建筑物很大程度上对基础选型影响,当建筑物间距很小的条件下,若采用筏形或箱形基础,在深基坑开挖时,可能会对已有建筑物的基础或主体造成局部下沉、开裂等情况;6、工程造价,在基础选型时,应在满足上述因素的前提下,选用造价最为经济的基础方案。

参考文献:

[1] 孙少鹏. 浅析高层建筑中的结构与基础选型[J]. 商情,2011,6

[2] 董伟 秦萌. 论筏形基础特点及施工工艺[J]. 大科技?科技天地年代,2010,11

[3] 孙利辉. 高层建筑基础的设计选型与应用[J]. 价值工程ISSN,2011,9

建筑概论范文第7篇

低碳概念主要是尽可能少的使用化石能源,避免化石能源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从而对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建筑对于能源的消耗较大,那么为了能够减少建筑所消耗的能源就需要在其设计规划中引入低碳概念。建筑是人和自然进行能源交换的媒介,建筑无论在建造中还是在使用过程中都会消耗较多的能源。低碳的建筑设计将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所带来的能源消耗,首先在建筑的选址方面就可以避免占用树林以及水源地,然后在建筑的设计中可以更大限度的节省空间,有效利用建筑来增大空间优势,而且在建筑建造所使用的材料中尽可能使用节能材料。并且还可以可以加装相应的节能设备.通过这些方式就会使得建筑建造和建筑使用中所消耗的能源大大减少,这就可以有效的达到低碳目的。我国是建造大国,但是在建筑设计中并没有注重低碳思想的引入,所以在建筑建造和建筑使用的过程中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没有达到环保低碳的效果。在建筑设计中引入环保低碳的理念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而且还可以为居民节省一定的能源费用,所以将低碳理念运用在建筑设计中可以更大限度的节省能源的使用。

2建筑设计中低碳设计策略

建筑的低碳设计包含着建筑的设计、建造、使用以及废弃方面,要能够在这些方面都能够达到低碳的目的,下面将详述建筑设计中的低碳设计策略。

2.1高效利用建筑空间

高效的利用建筑空间将可以使得建筑物所需的建造面积减少,尤其在城市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城市的面积有限,所以必须在有限的面积上更高效的使用空间。目前高效利用空间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建造高层建筑,高层建筑可以在有限的面积上让更多的人居住。所以高层建筑被广泛的运用在城市的房屋建造中。这将有效的缓解城市居住面积偏少的情况,同时减少建造也可以更大限度的节省能源。而且高层建筑可以更大限度的节省土地的使用,避免占用过多的土壤,从而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2.2建筑的环境属性

运用低碳理念所进行的建筑设计主要是能够与环境进行教好的融合,而且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程度是判定建筑设计是否低碳的标准。所以低碳建筑设计既要能够满足建筑所需要的功能,也要能够和环境达到较好的融合,使得建筑和环境达到相对和谐的统一,让建筑物和环境能够较好的共存,而不会在建筑的建造、使用以及废弃后对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可以使得建筑物和环境呈现出和谐的局面,这是目前许多建筑设计所无法满足的。

2.3建筑的材料选取

运用低碳理念所设计的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要使用节能材料,因为为了达到低碳的目的需要严格要求建筑施工中的各个要素,另外现今的建筑材料大多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破坏,而且在建筑物废弃之后也无法有效的回收。从而对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目前在我国建筑建造中所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就是水泥,虽然水泥的强度更高质量更好,但是水泥的使用会造成较大程度的污染,而且会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这并达不到低碳建筑设计的标准。另外使用水泥会使得建筑物废弃之后拆除与处理变得非常困难,从而再一次的破坏环境,所以为了能够更大限度的满足低碳设计就需要选取低碳的建筑材料。

2.4建筑的材料利用

为了更好的达到低碳建筑设计的目的就需要更大限度的使用建筑建造所使用的材料,通常我们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是一次性的,即在使用过后这些材料就会被废弃,那么被废弃就会污染环境,但是对这些材料继续加以利用就可以达到低碳环保的目标。

2.5建筑物的体形设计

建筑物的体形设计和建筑物使用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也有较大的关系,如果建筑物的体形设计合理就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减少建筑物使用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将建筑物的通风设计的更加合理就可以有效减少空调所使用的能耗,但是在不同地方建筑物所使用的体形有较大的区别,所以要依据不同地方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建筑物的体形,使得建筑物体形和环境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此外还要能够有效的利用建筑物的体形来更大限度的减少能源的使用。例如在建筑物中设计透明的天窗将使得建筑物使用中所消耗的电能有效降低,房屋的隔层设计将使得房屋冬暖夏凉,使得房屋使用中空调消耗的电能显著降低。

2.6智能系统的设计

建筑概论范文第8篇

地域性或民族性文化,尤其在现今,都必须最终被视为全球文化的地域性化身”。这种矛盾,说明了维护地域性建筑或延续民族性建筑,不能与现展背道而驰,而是必须与全球发展相配合。

梁思成先生早在1953年访问苏联时就注意到被前苏联称为具备“民族的形式”的建筑,这种建筑是当时苏联在抵抗欧美的国际风格建筑时发展出来的,梁先生体会到建筑设计应该“根据每个民族的特点——它的语言、它的历史等等所形成的文化的形式,应当利用各民族遗留下来的建筑遗产”。他认为实现“民族的形式”的建筑可以包括“在规划改建旧城市的时侯,原则是尽量地保存古建筑,把它有机地组织到城市规划里去”,也可以表达在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中,将该民族传统建筑的艺术重新融合组成“完整的艺术形态”,尤其是像莫斯科的地下车站那样(图1),就是可以充份体现苏俄民族“文化遗产的应用”的佳例。由此可见,“民族建筑”,并不局限于古老的建筑或以传统形式营造的建筑,而是包括重新体现民族当代文化的城市规划或建筑设计。

法兰顿认为“地域性文化(建筑)有时会加插重新演译的民间元素。(但是)它会尽力在避免流于过度封闭的情况下,去教化一种源于地域的当代文化。(因此)它会倾向在矛盾之中创造一种地域性的世界文化。要持续任何真实的文化,则最终视乎我们在吸取外来影响的同时,创造地域文化的重要形态的能力”。

这个观点,与罗哲文先生在讨论中国建筑文化发展时的见解不谋而合,“就是外来文化必须在本国、本民族、本地区原来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最后成为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东西”。

综合此上中外论点,民族建筑(NationalArchitecture)和地域建筑(RegionalArchitecture)可以包括城市改造规划、当代建筑设计,或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民族建筑和地域建筑的定义的重点在予基于尊重或认识该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吸取及融合世界文化,而重新演译和创造。

2古建筑、古典建筑及仿古建筑的定义

古建筑,英文是“AncientBuilding”,泛指“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实物。现在我国建筑历史学均认同1840年为“古代”与“近代”的分野,理据是“1840年鸦12片战争爆发,西方建筑进入中国,近代建筑由此在中国产生”。而此之前的则被视为古代建筑。“古建筑(现在)保存的数量和其他文物一样,年代愈早的愈少。物以稀为贵,形象化地说明早期古建筑的重要性”。撇除它的其风格雅俗或质量优劣,古建筑实物的主要文化价值在于它可以成为罕有的真实科学证据,因此具备予以保留实物的基本理据。然而,单靠年代的古远并不能成为保存的唯一理由。第一,以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单靠存在年代的久远并不足以支持其原物必然真确或必须研究的条件,例如很多古建筑,即使确认原物未曾全毁重建,但由于木材不耐久的特性,大都经过大规模修复,其中尚存元素可能已经不再具备期望的科学研究价值;第二,以探讨文化的角度来说,研究那些依然具备表达传统社群模式元素的建筑,可能比保存一些再无人民参予的遗物的意义重大;第三、以保护和持续发展文化的角度来说,除非该古物拥有其他遗迹不可替代的重要科学证据,否则保护文物应该以平衡各方面的价值,如历史、文化、科学、建筑、艺术、社会等重要性为原则。以保护建筑文物来说,衡量其其建筑的设计及技术理应比现存物料年份的远近更能判断它的建筑文化价值。

至于“古典建筑”这个名词可以泛指是英文ClassicalArchitecture的翻译。这个西方名词在西方建筑史上的定义是比较狭义的。根据英国权威建筑历史学家森玛逊(Summerson)的定义,它特定指古希腊或古罗马在公元4世纪罗马陷落之前的,在西方历史上称为“古典世代”(ClassicalWorld)的建筑,或后期“一座从远古世代的建筑语言直接或间接抽取装饰元素而形成的建筑”[7]。那些在18及19世纪欧洲参照该风格而发展的建筑潮流则顺应称之为“古典复兴”或“新古典主义”。例子就有在1823年由名建筑师史密克(Smirke)仿古希腊神庙风格设计的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图2)。然而中国历史没有“古典世代”,所以强把这个西方名词“古典建筑”借用,意义不大。如有使用,通常是指古代风格的建筑,重点在于成品的风格,而不在予其或实物年份。

而“仿古建筑”,可能是是指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模仿某个历史时段的独特风格而再造的创作品或仿古品,但是完成品未必具备社会文化意义;第二种是抽取古代建筑的美学或形制意念而再创作的新建筑,然而其设计或营造过程未必与它所借用的古代文化有关。其实仿古的情况并非现代的产品,“中国的古代仿古源远流长”,例如清代皇宫建筑的北京颐和园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图3),都可算是封建社会末期的皇室匠师仿照古代杰出地方风格建筑而营造环境的作品。

综合以上定义,古建筑确实存在研究的价值,但是必须认清个别古建筑,甚至个别建筑组件的真实性,方可用作研究的材料。然而一般古典风格的建筑或仿古建筑则可以提供启发,可以作为建筑或城规设计发展的参考。

3文物建筑和遗产建筑的定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里,“文物”大致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窟寺文刁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艺术品、工艺美术品”、“重要的文献实物”等以它们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确定。因此“文物建筑”应该是指跟据《保护法》的标准确认为具备上述文物价值的建筑物,并非所有古旧的建筑均是文物建筑,而且也不是只有华贵堂皇的建筑方是文物建筑。有些表面不太起眼,但具备重要意义的民间建筑或近现代建筑,亦可以成为文物建筑。

我们可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准则,对比近年被公认为适用于东方及西方文化的1981年的《巴拉》BurraCharter(全名《保护具有文化重要性之地点的》),里面认为具文化意义的建筑,必须具备“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世代有美学性、历史性、科学性、社会性或精神性的价值”[10]。因此,以历史、艺术及科学等价值作为并重的标准进行综合判断的方法在在中外是一致的。

另外,近年比较常用的名词是“遗产建筑”,相应英文词语HeritageBuildings。这个趋势也许与我国近年日益重视参予国际“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名册的申请有关。使用“遗产”一词侧重文物作为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资源,让我们可以保存、发展和传承下去的意思,这个概念跟英文词语“Heritage”的含意是一致的。《巴拉》的主旨其实亦是在予鼓励可持续性发展遗产建筑。

4历史建筑的定义

所谓“历史建筑”,并不等同以前的建筑,亦并非所有以前所兴建的建筑均属于“历史建筑”。“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由此推论,“历史建筑”应该是指具备记录以前有意义的信息的建筑,换言之,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因此是附合《巴拉》所说四类文化价值之一。没有“历史价值”的以前的建筑并不算是“历史建筑”。

然而具备“历史”讯息的建筑,除了作为研究的教材,还有甚么意义呢?《说文解字》中说:“历,过也,传也”。因此历史不单是过去的事实,也必须具备“传承”的使命,而要“传承”就必须适当地将具备历史讯息的资源,包括文献、习俗、遗迹和建筑的文化意义为下一代解说。

英国遗产组织在2008年发表《保护原则》(全名:《保护原则:可持续管理历史环境之政策与指引》),对遗迹建筑和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作出精辟的定义:“历史价值关系到昔日的人物、事件和生活方式如何与当下发生联系,而这种联系倾向是〈展示性〉或〈联想性〉的”[12]。所谓“展示性价值”,“IllustrativeValue”,是指该座建筑或遗址,能够为当代或未来人民展示昔日某些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人物,或生活方式。而“联想性价值”,“AssociativeValue”,则是指该建筑、遗址、地标、地貌、街道、或环境,具备触发或启示当代或未来人民对历史上重要的人物或事件的联想即可。这个联想的程序,有可能是因为这里确实是某历史人物踏足或某事件发生的地点,但又或者更广义来说,是某重要历史文学作品的背景,或某重要历史理念进程的环境亦可。

举例来说,山西永济市普救寺(图4)就是因为它是著名文学小说《西厢记》的背景而成名,而《西厢记》的重点不单是它引人入胜的故事,而是因为在云云中国文学中,它罕有地反映元代恋爱与礼教的冲突,并“对封建婚姻制的大胆挑战”[13]。因此普救寺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具备了令人联想到重要的历史文学作品和历史社会状况。

由此可见,“历史建筑”的“历史价值”并不能单纯从实物或文献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在很多时候应根据这项历史讯息是否能够为当代及未来人民作出“展示”或“联想”,从而为人类文明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来进行判断。“遗迹遗址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人,而人恰恰是历史活动的主体这些实物离开了人它也就不成其为历史”[14]。因此可以说,如果一座遗址述说的是一群早已烟没的社群事迹,那么它的历史价值就很有限,或许只能算是科学的证据;反之,如果是一片在某特定历史时段上因为独特的人为或环境发展过程而形成的民间传统建筑组群,而与它的历史发展紧密联系的社群尚存,那么很明显,这些建筑就具备“展示”或令人“联想”该族群历史进程的条件。以位於广东省开平县的世界遗产开平碉楼(图5)为例,它见证着清末民初的历史民间生活巨变,以“华侨从北美带返之建筑风格与地方乡土传统交融,表达人类价值观之重要交流”[15]。因此开平碉楼能够属于重要的“历史建筑”,并不因为它的物质年代,而是因为它“展示”及令人“联想”到重要的历史。

5传统建筑的定义

中文“传统”一词包含了“传承”和“统合”的意念,因此“传统建筑的概念应是:以传统历史沿传而来的建筑工艺技术,使用传统建筑体系的材料所建的具有传统形式的建筑物”。这概念应该是包括传统的历史建筑,以及根据传统理念、形式及工艺营造的后期建筑。尤其是表达在未受城市化的乡镇,“地域性文化(建筑)都倾向在一些文化交节点和可以避过全球文明化的最终街冲击之处兴旺发展”,这种情况在中国,即使在不太偏远的地区乡镇,也十分常见。“传统民居(都是由)各地各民族根据自已生活习惯、生产需要、经济能力、民族爱好和审美观念,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和材科,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地进行设计和营造”。尤其是民宅,它的基本功能是居住,而人类的居住愿望,即使在现代先进的科技及经济条件容许下,在特定的环境和文化中,基本上跟以前的时代分别不大,“居所的形态,有时从百代传承而来,似乎永恒地可靠”。地域的社群人民在没有现代专业建筑师或工程师的指导下,很自然地倾向采用行之有效的技术及形态来配合地域性及当时的技术和资源,而不会刻意地创新或表达现代风格。从这一个层面来看,中国乡镇的民间建筑,除了少数近年的现代化公用建筑外,其余大多数的地域性民宅或社群建筑,如祠堂、庙宇、仓库、市集店铺,不管实际建造年份,大致都是依据传统形式营造的作品,也就是说,都可以算是“传统建筑”。最佳的例子就是在2008年列为世界遗产的福建土楼(图6)。世遗的评价是:福建土楼“以非凡形式反映了社群长久有恒地响应聚居诉求,表达出七个世纪以来夯土建筑杰出艺术的沿起、创新及发展”。可以注意到世遗的着眼点不在土楼的特定历史时段,而是一个传统有恒的发展。最明显的是其中永定高北村的土楼群,包括了明朝初建但现已毁废的五云楼、清末建造而仍然住满了村民的世泽楼和承启楼,甚至有迟至20世纪60年代由该村海外华侨归来,用传统技术新建、以便宗族聚居的侨福楼。证明传统建筑不在乎年份,而视乎营造的意念和工艺。

然而,传统并不代表被动地盲目接受前人遗留下来的东西,而是需要有意识地、有系统地、切合当代文化的思想去整合、展示、联系、演译和传承。美国现代诗人艾略特(Elliot)(图7)在《传统与个人天才》一文中指出“传统是不能依靠承继而来的,你如果要得到它,就必须以极大的努力去获取。它需要历史触觉。历史触觉包括了一个现在式的观点,而非局限于过往式的前事”。也就是说,传统不是死去的旧习俗,一项有意义的传统必须具备为当下的文化观点和人文发展作出启示的价值。

与“传统建筑”一词意念最接近的英文词汇是“TraditionalArchitecture”。英国金奖建筑师葛艾活(EdwardCullinan)(图8)曾为这个名词作出解释。他在1984年向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的演说中指出:“我想将建筑传统定位为一种共享及可持续的营造手法的发展,目的是实践性、艺术性及社会性,而非古老性或怀旧性的”。由此可见“传统建筑”的定义的重点在于它是否包含承前启后的社会文明思维,而不是在于它的建造年份。

6结论:建议着重研究中国建筑的文化传统价值以探索持续发展的方向

中国现代文化史学家钱穆先生(1895-1990)(图9)对文化有以下见解:“文化是一存在,而存在则必然有时间性,即是此存在之传统。传统要有持绩,而其中便有变化。传统则亦有生命牲的”。以上诠释与西方人类学大师列维-斯特劳斯Levi-Strauss(1908-1999)(图10)在1983年提出的意见有异曲同工之情况:“文化是由行为规律所组成。有些规律是由人类群体从以往的社会结构累积下来的传统的痕迹。其他的就是为了某些目的而有意识地被采纳或变化。”。综合以上两位中西文化大师的见解,可见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要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建基于这国家或民族共拥的“传统”之上。建筑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元素,建筑文化不可能脱离传统,而建筑文化的持续发展是传统建筑文化的承传与演化的一个程序。

建筑概论范文第9篇

关键字:绿色建筑;发展;经济性

1 引言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房屋建筑行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房屋建筑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对促进工商业和农业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空间的就业机会。

虽然建筑行业能够显著的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一直以来的建筑行业的粗放的发展模式。大量的建筑工程消耗掉了过多的能源、资源,并且在是施工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有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的耗能已经占到了社会各个行业耗能总量的30%左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还将保持一个积极发展的态势,建筑面积也将不断的增加,如果不对传统的建筑行业进行变革和创新,每年的建筑工程将会消耗掉更多的能源。所以绿色发展是建筑行业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 绿色建筑的概念

目前,关于绿色建筑的理念在我们国内已经被广泛的传播。一些房屋建筑企业也打着绿色建筑的噱头进行产品的宣传和推广。这也造成了社会上对绿色建筑的认识有一定的误区存在。所以必须要对绿色建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绿色建筑能够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前进。

现在看来,国内外对绿色建筑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绿色建筑的理念最早提出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的建筑师提出,首次将生态和建筑联系在了一起。认为生态建筑就是要使得建筑物和周围的环境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其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

国内的绿色建筑研究学者也对绿色建筑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是归根到底绿的建筑的实质都是可持续发展。这里我们看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对绿色建筑的阐述。一种说法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建筑物,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物。另一个对绿的建筑的定义是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方便的居住、工作和生活的空间,同时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能够保证对资源(能源、土地、水、材料)有一个高效率的利用、并且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最低限度的影响。这个对绿色建筑的阐述是比较全面的,它关注的是建筑生命周期内的全过程的节约,重点关注的是如何保证人民的健康并尽量减少环境污染。

3 绿色建筑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3.1 绿色建筑的特点

1)绿色建筑强调的是全寿命周期,它主要强调的是建筑在使用寿命时间内对环境的影响。从项目选址、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的整个过程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建筑物的寿命的组成部分,要在建筑物的这个使用寿命这个时间段内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的估算。同时也要考虑到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并不仅仅是发生在建筑物存在的这一时期里面,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就是在这个的基础之上前后不断的扩展,要皆可能多的考虑到与建筑相关的各个环节。往前可以追溯到建筑材料的开采、运输和生产的环节,往后可以考虑到建筑在被拆除后产生的垃圾进行自然降解和有选择的回收利用的过程。采用全寿命周期的概念就意味着从原材料采购环节就要入手分析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尽量就进取材,减少运输能耗,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淘汰落后的、耗能高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建材的选择要具有前瞻性,尽量选择可循环再利用的建材。所以全寿命周期的概念在建筑的前期建造过程中就要充分的被重视起来。

2)要在最大程度上节约能源资源,做好对环境的保护,尽量减少建筑物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建设部对建筑工程提出了“四节一环保”的要求,也就是用来强调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

3)要保证建筑根本的功能需求。保证建筑使用人员的健康是最基本的要求,节约能源资源不能建立在牺牲人的健康的基础上。同时要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在绿色建筑的建造而后使用过程中坚决不能出现奢侈与浪费的现象。

4)建筑要与自然做到和谐统一。我们大力提倡发展绿色建筑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建筑和自然的协调统一,做到和谐发展的目的。

3.2 绿色建筑的发展规律

要统筹兼顾好绿色建筑的生产与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全面安排。既要保证经济效益又要有社会效益。建筑业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发展的落后也会影响到建筑业的发展,反之建筑业的不合理发展也会阻碍经济的长期发展。

绿色建筑要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绿色建筑的发展要遵循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规律。要做好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满足以下两方面:一是使得环境与经济协调,保持经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二是处理好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人类的发展是:一方面要做好各个利益方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也要在成本--收益的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绿色建筑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同样需要与各利益方在结构上平衡、在发展上协调统一。

4 目前绿色建筑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力提倡发展绿色建筑对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绿色建筑在我国已经被强调了好多年,但是缺乏实质性的进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政府的推广力度不够

政府一直在提倡发展绿色建筑,也在向社会积极的推广绿色建筑技术,但是建筑行业的开发商过分的注重企业的短期经济效益,多数还采用传统的施工技术,使得国家制定的一系列鼓励发展绿色建筑的方针政策很难得到落实。这就要求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绿色建筑的推广力度,来促进建筑开发企业从事绿色建筑事业的积极性。

2)绿色建筑的造价相对较高

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新兴技术,在工程建筑的过程中必然要采用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这就增加了建筑工程的初期投资。开发商基于初期融资的压力和对建筑建成之后的收益的考虑,从自身思想认识上对绿色建筑者这种模式还不是很认可。这还是开发企业没人认识到发展绿色建筑的核心,忽视了绿色建筑在降低建筑物的运行成本和社会经济效益大等方面的优势。

3)技术力量薄弱

目前国内缺乏对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和施工技术的深入研究,也缺少成功的实例。建筑施工企业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和绿色建筑的施工技术掌握不到位。过分担心采用新技术所带来的风险隐患,这就导致我国国内的绿色建筑技术停滞不前。

4)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现在建筑企业对绿色建筑的认识还比较片面,认为建筑工程的绿化的程度高、能够节能。就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直接发展动力还要落实到改变建筑开发企业和工程业主的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上来。从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对绿色建筑的施工技术研究的相对较多,却忽视在经济方面的研究。绿色建筑的经济优势的研究成果会比较明显直观。对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能分析不到位的话,会造成投资者担心成本的回收问题,也会影响到人们对绿的建筑的购买欲望。

5 结论

绿色建筑的发展离不开全社会对绿色建筑理念的充分理解和认识。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的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使得绿色建筑的发展能够符合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的采用先进的技术,减少能源资源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来真正实现绿色建筑的宗旨。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建筑概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措施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在进行高层建筑的设计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比如建筑结构要有足够的强度,要有适宜的刚度,建筑结构有合理的自振频率等。另外,为了避免大震下高层建筑倒塌,在进行建筑结构的优化时要保证建筑结构的强度够硬,这是一个前提条件。因此,在建筑结构的优化过程中,要对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才能设计出符合人们要求的建筑产品。

一、建筑结构概述

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要进行内力、位移等多方面计算,计算的过程也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以保证最大限度地获取准确的数据。对建筑结构进行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建筑结构的材料分析

从线弹性的角度对建筑结构进行分析时,一般假定内力和位移的量,想象结构与具体的构件在弹性工作形势下,具体分析的过程则根据弹性理论进行研究。弹塑性的析方法一般用在计算地震环境下的建筑结构的薄弱层变形时。

(二)刚性楼板分析

在对高层建筑的内力与位移进行计算时,通常都假定楼板对自身的平面有无限的刚性,由于平面的外刚度极小,可以将其排除。假定楼板结构为刚性时,在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时就要运用相关的措施以保证楼板平面的整体刚度。

另外,还可以通过计算图形对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进行分析,分析时的计算图形主要有三种,即一维、二维协同分析以及三维空间分析。

二、如何进行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

为了保证现代化的建筑能不断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同时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利用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建筑结构。

(一)优化基础拉梁设计

这种优化设计主要针对多层框架的房屋,当这类房屋的基础埋得比较深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基础拉梁的位置进行设置以达到最优状态,宜于按照框架梁的结构进行整体设计,并且按照规定来设置箍筋加密区。但针对建筑物的抗震特性来说,应该采用短柱基础。一般来说,当独立的基础埋置不深时,可以根据抗震的要求,在两个主轴的方向沿线上设置基础拉梁。基础拉梁的尺寸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横截面宽度是柱中心距的三十分之一至二十分之一左右,基础拉梁的高度取柱中心距的十五分之一内。基础拉梁的顶标高通常要与基础的顶标高相同,当基础拉梁的框架底层不算太高或者基础埋得不是太深时,也可以把基础拉梁的面积设计得比较大,以便用基础拉梁平衡柱底的弯矩。

(二)优化框架梁、柱箍筋的间距

不同抗震等级的框架梁和柱箍筋有不同的特性,比如其加密区的最大箍筋间距和最小箍筋直径,这些参数都有明确的规定。根据相关规定,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常常将框架梁、柱箍筋的加密区最大间距设置为100毫米,非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为200毫米。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模拟时将框架梁和柱箍筋的加密区间距也设置成为100毫米,并且计算出加密区的箍筋面积。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也有可能会因为非加密区采用200毫米的箍筋间距而导致配箍不足。因此,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应该适当地增加箍筋的直径或者将箍筋间距的加密。

(三)优化独立基础设计荷载的取值

现代化的建筑物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越来越多,而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的房屋则大多采用柱下独立的基础形式。当房屋地基的受力范围内没有软弱的粘性土层时,总层数在八层以内而且高度在25米以下的民用框架房屋可以不用进行验算地基基础的抗震承载能力,但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风荷载的影响。在对以钢筋混凝土为原料的多层框架房屋进行整体的计算分析时,必须要考虑到风荷载的影响,不能因为风荷载的影响不明显就忽略掉这一部分。另外,在设计独立的建筑结构基础时,在设计外荷载的柱脚内力值时,只取轴力设计值或者只取轴力与弯矩设计值,都会导致建筑物的基础尺寸偏小,会影响基础结构以及整个建筑结构的安全。

(四)优化地下室层数

地下室也是建筑物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对地下室的结构进行优化,有助于提升空间的利用价值。由于地下室的隔墙比较少,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基础形式常采用筏板式。在利用计算机对这一部分进行设计时,应该同时输入地下室的层数和上部结构,这样可以一次性计算出地基以及基础底板的竖向荷载。同时可以利用现有的数据对层间侧移刚度比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比较的结果,可以正确地判断、调整房屋的具体嵌固位置,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如果在对建筑结构的整体计算过程中,输入的地下室层数比实际的层数要少,会导致在发生地震灾害时底层的柱底部位会因为抗震能力降低而受到破坏。

(五)优化建筑结构计算中几个参数参数

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化处理,能较快捷地得到相应的计算结果,但对计算出的结果不能盲目使用,应该经过认真的分析判断以保证其合理准确,才能将各种参数应用于建筑的过程设计中。一般说来,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的参数有建筑结构的自振周期、楼层的侧向刚度比、柱底内力设计值、楼层地震剪力系数、墙和柱的轴压比等。众多的数据参数都是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依据,因此,参数的准确性也影响了建筑设计的安全稳定性。为了通过分析来判断计算机计算出的结果是否合理,在进行相应参数的计算时,一方面要保证有合理的结构方案,准确可行的结构计算简图,另一方面要根据建筑结构的具体特征,正确地填写相应的场地类别,而且对于总信息中的各种参数要进行合理的选取。在应用这些参数时,要按照相关程序来进行设置,以便设计的结构更加合理可行。

结语

现代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人们的生活脚步也越来越快,也加快了城市建设的进度。建筑物越来越多,导致建筑物的发展方向向高层化,但是高层建筑具有自身的特点,无论是建筑物的形式、建筑原材料还是具体的力学分析模型都逐渐复杂,多元化。加强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是建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通过不断优化建筑结构,才能让建筑物满足经济科学且人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韩科峰.浅析高层建筑结构优化设计[J].中国科技财富,2011(02):798

[2] 何飞平.浅析建筑工程中建筑结构优化设计[J].知识经济,2011(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