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纺专业实习工作计划

家纺专业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展现代纺织人风采 树教书育人之典范(一)

编者按:科技和人才是社会和行业发展永恒不变的动力,而大专院校作为孕育人才的摇篮,是行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为巩固和落实纺织行业调整与振兴的总体要求,加速科教兴纺的进程,从而在全行业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和发挥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教育质量,同时为了提高纺织专业领域师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纺织之光教师奖和学生奖应运而生。近日,基于传播先进理念及为纺织高校间进行交流和互相学习提供平台的初衷,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组织行业主流媒体对2011年获奖的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走访,分享了他们的先进经验和治学理念,以更好地为纺织院校的教育教学研究及人才培养服务。本刊将对此进行系列报道,本期将以北京服装学院、天津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仅参评“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为报道主体,展现其教育教学成果精品、优秀教师和学生的风采。

纺织行业教育教学成果获奖项目

成果名称:构建TPO知识系统的男装课群优化

研究

获奖学校:北京服装学院

本课题根据男装课程的特点和国内外男装市场的运作规律与发展趋势,将重点放在完善男装课群模式与优化的系统研究上,从根本上解决了男装课程的优化、教材体系化、制度规范化、教师梯队专业化问题。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 3 方面。

①理念创新。构建了在TPO知识系统指导下,男装结构、男装纸样和男装设计课程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逐步完善男装设计方法、结构理论、纸样技术课群的年轻化、专业化教师队伍,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掌握和体验艺术与技术的相互融合在男装教学中理性、逻辑和务实的创作训练过程。

②方法创新。男装结构、男装纸样与男装设计课群的构建可通过TPO知识系统的渗透将技术思维与设计思维结合在一起,使男装结构和男装纸样技术性课程中充满人文气息的“变法自然”;使男装设计课程流于主观、随意,变得“有法可依”,使设计对结构的理解、对技术的把握变得真实可信,从而促进创新的现代设计教育在男装课群教学中实践。

全文阅读

对家纺专业中专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

中专家纺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必备的家纺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从事家纺成品设计、图案设计、织物设计及相关产品的生产、管理、营销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较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体魄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与家纺相关的设计、制作、营销等工作,“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装饰和生活用纺织品。织物设计是最基础的环节,决定家纺产品“用”什么织物;图案设计是中间环节,决定家纺织物“印”什么图案;家纺成品设计是最终环节,决定家纺印花织物“做”什么产品;“制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具体在生产线上的裁剪、缝制、整烫、包装家用纺织品等;“营销”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企业对市场策划、公关营销等。

一、加强文化素养培养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

从技术上来说,要抓住对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现在的学生跟以往相比,动手能力稍差一些,但是思维很活跃,所以学校非常强调学生的基本能力,特别是手工绘图能力。因为最优秀的纺织品面料设计都是要用手绘来完成的,计算机只是辅助工具,它不能进行高端产品设计,作为中专学校要对这点特别重视。

另外,思维是文化素养的提升。学生不单要学习本行业的基本知识,还要学习和阅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汲取包括舞蹈、电影、书法等的知识。只有加强这些文化素养提升,才能看懂欧美或者国际流行的家纺纹样是什么样的文化现象,才能对设计有更深入的理解,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二、重视企业社会实践,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离开市场和企业这一思考点,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就无从谈起,教育实施就无法展开。2005年国家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强调学校教育领域要重视和加强企业实践的内容:第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路转变,推动职业学校更好地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第二,要强化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切实加强与重视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以家纺专业面料设计为例,基本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织物设计,如纺织材料、印染工艺等;二是花样设计,包括色彩、纹样、技法等。多年来,各中专的家纺设计专业不断调整课程,与企业联姻,增加实践环节,做了大量工作,专业教学计划也在不断更新,但要真正实施却并非易事。以实践环节为例,要缩短教学与市场的距离,除了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增加纺织材料、印染工艺、设计策划和市场营销等课程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直接面对市场,增强实战经验。

三、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和学生自我管理

全文阅读

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建设

摘要:

调研和分析陕西省纺织行业发展现状、纺织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西安工程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办学中的不足,介绍借助学校优势教学资源,结合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确定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形成科学的建设思路,采取多项措施对纺织工程专业进行综合改革和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网络教学平台

2015年7月,我校(西安工程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被批准为陕西省高等继续教育特色建设专业。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陕西省特色专业和陕西省名牌专业,也是我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拥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已经积累了相当成熟的经验可供成人高等教育专业建设借鉴。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不能照搬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的做法,必须结合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来进行。我们对陕西省内纺织行业人才的现状及纺织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现状、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的生源情况和就业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分析,结合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实际,进行认真研讨,全面开展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建设工作。现将形成的思路和探索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的调研与分析

1.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我们先后走访了西安纺织集团等西安、咸阳地区国有大中型纺织企业和民营纺织企业,发现受到地域限制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加上企业管理缺乏创新意识以及行业薪资待遇偏低等因素的影响,陕西省纺织企业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的问题。同时,陕西省高校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少在省内就业,而且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也直接导致陕西省纺织企业人才储备存在很大缺口。具体来讲,目前比较缺乏的有产品研发人员、策划营销人员、精益生产管理人员等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全文阅读

纺织工程专业教学革新路径探索

学校教学单位重效益、重规模、轻质量,学生重学历文凭、轻水平能力,教师施教精力投入不足,考试浮于形式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国家提出的振兴纺织工业计划为纺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纺织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科技投入增加,新产品开发能力增强,科技和职工素质则成为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在这种背景下,纺织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由于新引进人才数量有限并且流动性较大,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倾向委派在岗员工到学校学习深造。近年来我校成人教育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人数有所增加,其中企业委派前来进修学习的学生成为该专业学生的主体,他们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岗位针对性强,毕业后均在纺织企业的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4]。因此,如何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成为学校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课题。这就要求纺织工程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现实出发,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的探索、改革与实践,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在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学校根据自身教育资源的环境与条件,瞄准纺织行业的实际需求,结合学生教育背景与职业生涯规划需要,遵循成人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科学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做好人才培养的定位。首先,准确定位成人纺织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根据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生产、管理和经营实际水平,对应人才类型需求的“研究(学术)型最少、知识型较少、应用型较多、技能型最多”的结构形态分布,并充分考虑纺织企业人才需求的行业特性,科学定位成人纺织教育人才培养类型:本科层次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兼顾职业型;专科层次以高技能型为主,强调职业型,培养重点是学生的基本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其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本科层次培养具备纺织工程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纺织企业等部门一线从事纺织品设计开发、工艺设计、生产质量控制、生产技术改造更新、企业计算机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及经营管理等方面业务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再次,定位专业的业务规格要求: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类型与培养目标,毕业生应掌握纺织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企业管理经营方面的基本知识、纺织品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纺织品设计和纺织工艺设计的基本技能,熟悉纺织原料及纺织品性能与检测技术,掌握文献检索、资料和信息查询方法,了解纺织行业发展动态,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纺织企业生产车间技术员岗位工作能力。

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成人教育纺织工程专业新型课程体系,坚持系统改革与整体建设、探索与实践、点面结合与有序推进。构建起以素质教育为载体,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关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高度融合,形成理论够用为度、专业面富有弹性、实践操作性强,以提高“能力与素质”为目标的新型课程体系。搭建“3+1+1”教育平台,其中“3”为人文管理教育平台、专业与工程教育平台、专业技术教育平台;第一个“1”为专业拓展教育平台,所配套课程系列模块仅作为选修课,供学生拓展专业面而自我选择学习(选与否,不影响毕业,合格者只记载课程成绩);第二个“1”为专业业务技能教育平台,分为棉纺织技术、毛纺织技术、针织技术、纺织品营销4个不同专业方向,以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需要。依据本科、专升本、专科以及业余和函授不同教育形式,对这5大平台对应开设课程系列进行统筹协调,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与配套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修订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本着“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精简内容,调整比重,对专业课程教学强化针对性、实用性[5]。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重,以满足本地区纺织行业和纺织企业具体岗位要求,形成特色。此次修订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在公共基础课中增加了计算机类课程。(2)加强纺织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增加“纺纱学”“机织学”“织物结构与设计”“针织学”等授课学时。(3)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科基础课设置中增加了“纺织材料实验”等内容。(4)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将教学计划中专业方向限选课“纺织品经营”修改为“纺织品商检学”,另外增加了“纺织厂设计”,使专业课程设置更符合培养目标要求。(5)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增加了“专业课程设计与上机”环节。(6)修订了“纺纱学”“机织学”“织物结构与设计”“质量控制”“纺织品后整理”等多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等教学文件。优化后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组成。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计划合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衔接良好,专业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得到充实和加强,教学效果良好,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教学内容的更新

全文阅读

纺织工程卓越工程师培育探索与实践

摘要: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达成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针对纺织工程卓越工程师培育过程中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强调“学生中心和主体,教师主导”,提出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协同育人、任务驱动、过程性考核等改革措施,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纺织认识实习;纺织工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纺织行业不断提高生产工艺与技术的集成化和智能化,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加快形成现代纺织工业[1]。为了迎接和服务新一轮产业革命,教育部先后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新工科”建设等重大改革举措,旨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卓越工程科技人才[2]。我校(中原工学院)纺织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始于2011年。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及国际化需求,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爱国进取,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强,能够在纺织及相关领域从事纺织工程专业技术以及纺织品设计与开发、检测、贸易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是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纺织认识实习是纺织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纺织材料学”课程后,进入“纺纱学”“机织学”等专业课学习之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第三学期末)。该实习是学生大学期间第一次进入纺织企业进行实习,对于学生专业启蒙教育、专业信心及兴趣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专业认识实习将架起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自主向纺织专业课程学习过渡。为此,本教学团队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系统梳理目前纺织认识实习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一、纺织认识实习概况及存在问题

纺织认识实习是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培养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行业概况、专业内容和发展前景,激发专业兴趣,产生专业学习的欲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做好引导。在此阶段,学生刚完成基础课程学习,还未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对纺织工业发展现状、纺织品生产工艺、企业管理及职业信息等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和认识。传统的认识实习主要由教师讲授、现场参观(附近企业)、撰写实习报告等环节组成,这种实习模式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整个过程在教师的主导下完成,学生没有明确的任务,学习处于被动跟随状态,大部分实习内容可谓走马观花;(2)企业设备和生产工艺不具备代表性,科技含量及新颖性不足,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3)缺乏针对性的动员和严格的总结,实习报告类似流水账,没有问题交流和心得体会。因此,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难以达到培养纺织工程卓越工程师的目的。

二、纺织认识实习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认识专业、热爱专业、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又要发挥实习指导团队的引导作用,采取问题引导和启发、任务驱动、实习内容模块化、教学体系标准化、过程性考核等措施[45]。1.纺织认识实习的组织和实施流程。我校纺织学院高度重视卓越班纺织认识实习的组织与实施,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1)认识实习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实习基地建设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学院负责人积极联系河南省纺织工业联合会,协调对接企业,选择河南省纺织行业标杆企业,尤其是技术先进、工艺丰富的纺织企业,通过电话沟通并实地考察,积极推进实习基地建设工作。目前,我校纺织工程专业已在省内建成实习基地15个,申报河南省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1项,能够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2)校企协同育人,共同拟定实习目标和详细的实习计划,明确“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原则,聘请企业工程师参与实习环节讲解和指导。(3)全面做好实习动员,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明确实习内容和要求,强调安全教育及纪律,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和自主学习。邀请纺织工业协会专家或企业技术人员做关于行业现状和前景的学术报告,让学生建立行业信心。(4)现场实习践行问题导向。以南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纺织认识实习为例(见图2),以纺织加工纤维原料为起点和纺织终端产品为指引,设置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在现场实习中重点了解纺织加工过程、工艺实现设备及关键机构等。设置交流互动环节,让学生就专业、职业问题与企业专家进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实习效果。(5)注重实结,组织学生分组汇报,指导教师进行科学评价和反馈实习效果,并持续改进。2.构建纺织认识实习标准化实习内容及体系。针对大类招生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需要,重新梳理纺织认识实习内容,构建从纤维原料到市场产品,现代自动化、一体化工艺及设备等内容。加强对各模块认识实习内容的设计与建设,构建应用型标准化实习内容及体系(见图3),主要包括纺织原料(原料种类、品质指标、配棉调度)、纺纱工艺(开清棉、并条、精梳、粗纱、细纱)、组织结构(坯布认识及表示、区分经纬和正反)、织造工艺(络筒、整经、浆纱、穿结经、织造)、设备机构(设备型号、关键机构、自动化和智能化)、质量控制(制品及半制品品质、性能)及产品开发、企业经营8大模块的认识实习教学内容。971针对模块化纺织认识实习内容,设计每个模块的学习目标、引导问题及任务。通过听取专业学术报告、现场参观及实结等增加实践知识,使学生对纺织企业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及关键机构、制品及半制品的质量控制等有直观的认识和充分的了解,形成知识导图,引导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3.构建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达到实习的目的,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上述组织实施,构建标准化实习教学内容,能够引起学生重视,实现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对于实习环节考核一直是一个难题,为了准确客观地评价实习效果,经过多年探索,课程组构建了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实习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对考核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如图4所示,考核内容主要包括:(1)实习过程中的行业报告、文献检索和现场情况记录,开阔学生的行业视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占30%;(2)实习报告作为考核评价的主体占40%,主要考核学生对行业现状和前景的认识程度,对纺织工艺流程及设备了解的清晰程度,提高学生对专业前景、工艺流程及关键机构的认识;(3)组织学生分组汇报,现场答辩、互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问题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占30%。这种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效果,并进行持续改进。

三、结语

全文阅读

“工商融合”视角下纺织服装产业技能人才的培养

摘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纺织服装产业链之间的关联度与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对“能工会商”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以纺织服装专业为特色的高职院校需在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整合纺织服装专业与商科专业,确定“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构建“工商融合”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同时依托校内外综合实训基地,开展“工商融合”型课程教学改革,从师资力量、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共享、质量评价等方面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工商融合;织服装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改革;保障体系

The Cultivation of Skilled Talents for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tegration”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e degree of relevance and intensity between different sectors of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chain is increasing steadily. As a result, the industry has increasing demand for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with both industry and commerce education background. Textile and garment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ased on investigating the industry’s demand for talents, integrate textile and garment schools with business school, set target for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with both industry and commerce education background, set up relevant curricula system, carry out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practical training base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llege and ultimately construct an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 by building up strong faculty, setting up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sharing teaching resources, establis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etc.

Key words: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tegration;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skilled talents; reform on cultivation system; security system

随着科技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纺织服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正朝着多元化、复合化方向发展,现代纺织服装企业急需“能工会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以及行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培养“工商融合”型技能人才,是纺织服装类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同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

一、“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将工科类专业与商科类专业相互交叉融合,形成具有多元化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工科类专业而言,拓展学习营销、管理、财务、经贸等商科知识;对商贸类专业而言,拓展学习特定行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服务技术等工科知识,就业时能够适应经营管理类岗位。

全文阅读

纺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阐述了校企合作共建“厂中校”,在纺织优势骨干企业设立“教学点”这一教学改革实践案例的工作方法、程序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成效。

【关键词】纺织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1实施背景

随着广西建设千亿元纺织服装产业战略目标的推进,本地新、扩、改建纺织项目不断增加,人力资源出现紧缺的现象。对此,我校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开启了全日制在校生和员工在岗短期培训同步并行的“产教对接、一体双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企业员工在班余时间到学校培训需要往返于学校和企业之间,不利于企业生产和管理的有序进行;二是校内实训基地还不能完全与真实工作情境、真实生产任务达到高度一致,毕业生仍然难以适应首岗的工作要求;三是实习指导教师校内教学任务较重,只能利用假期赴企业实践,培训学习的时间受到一定限制。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制约了校内实训基地功能的发挥,还对员工培训及全日制人才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在广泛的调研中,专业建设团队对进一步完善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达成共识,即校企合作共建“厂中校”,在纺织优势骨干企业设立“教学点”,提升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实力。

2实施过程

2.1主要目标及工作思路

校企合作共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产、教、学、做”统一的“厂中校”,将培训点搬进企业,把学生课堂搬到车间,充分发挥学校师资优势和公司生产设备的资源优势,共同实施在职在岗培训教育、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兼职教师聘请和培养和技术攻关与服务等工作。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校、生、企”三方共赢。

2.2工作方法和程序

全文阅读

基于CDIO理念对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CDIO教育理念是工科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先进模式及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题通过对纺织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修订,以CDIO理念着力推动基于问题和项目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计划项目加强指导,实行校企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改革考核方法,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对青年教师的工程教学能力加强实训等措施的实施,实现了提高学生的构思、设计、实施、操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关键词:CDIO理念;问题学习;项目学习;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95-02

如何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是近年来国内教育改革的焦点之一[1]。CDIO教育理念是当前应用最多的一种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方式,它被誉为“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性改革”[2]。CDIO理念针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层次的教育结构。CDIO教育理念是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不仅获得工程基础知识,还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3]。该理念充分体现“做中学”、“通过实践来带动学习”、“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思想[4][5]。

我校纺织工程专业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提高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改革实践。训练学生学会纺织产品设计或技术创新构思,并完成的产品或技术的改进与测试,直至产品投产或技术实施,以期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以CDIO理念修订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根据CDIO理念修订了培养计划,调整课程体系,修改了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新的培养计划增加实践环节的比例,减少了理论学时比例,集中实践环节学分(每周1学分)由37学分改为43学分。使培养计划不仅有利于工程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新的课程体系保证了知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且紧密与实践环节相衔接。课程设置时进一步增加设计和综合试验的比例,课程大纲的制定和修改要主要考虑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注重学生的整体能力的提高。

二、以CDIO理念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和创业计划项目

全文阅读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背景下《染整概论》课的教学与实践

摘要 目前多数工科院校均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本校被列为试点,对教学计划作了相应修订,《染整概论》仍在教学计划之列,而且有的专业为限选课。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及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提出了轻纺院校纺织工程等非轻化工程专业《染整概论》课授课的教学体会,包括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教学方法,并提出部分内容应进行双语教学。

关键词 纺织院校教学体会染整概论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计划”。其宗旨是使培养的人才能主动适应工业界的需求,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在“十二・五”期间国家产业为工业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人才要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意识,培养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工程师。第一批将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作为“卓越计划”的试点院校,2011年10月19日,又新增133所高校作为“卓越计划”实施高校。

苏州大学是第二批新增的“卓越计划”实施高校,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的“纺织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染整)”专业都是实施“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染整概论》是国内轻纺院校非轻化工程专业包括纺织、服装、非织造及皮革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程,多数专业将本门课程设置为必选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类纺织材料染整加工的基本原理,加工内容及工艺过程;了解染整的质量要求;染整加工新技术;印染废水及处理等,使学生对纺织品的完整加工过程有较为清晰的了解。本课的主要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高素质、宽口径的工程技术人才。我校的《染整概论》课程主要开设对象为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非织造工程三个专业的本科生,共讲授36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对纺织品的染整加工技术有鲜明深刻的认识,和自己的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学以致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启发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最重要的。笔者根据历次讲授本门课程的经验,有以下几点教学体会及设想。

一、合理安排选用及编排教材,根据授课对象设计教案

教材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面对众多琳琅满目的教科

书,如何选择并组织教学内容非常重要。本课只有36学时,但传送给学生的信息量很大,包括印染用水、各种纤维的前处理、染色(包括颜色的产生及配色原理、染料基本知识、禁用染料、各种纤维的染色原理及方法、染色产品的质量要求)、印花(印花糊料、印花方法及工艺、特种印花、印花产品的质量要求)、后整理(一般整理和功能整理)、印染废水及节能减排新技术。我的经验是选择几本好的相关教材,比如蔡再生编著的《染整概论》论述非常全面;陈国强编著的《新编丝织物染整》则对丝绸产品的染整加工作了全面的论述;而郑光洪编著的《印染概论》则对纱线和针织物的染整有相当篇幅的介绍。综合几本教材,重点突出设计教学内容,争取让学生了解常规纺织面料染整加工的基本知识;并查阅相关文献,将最新的前沿技术整合在相应篇章及时传达给学生。而且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内容的侧重不同,如对纺织工程专业来说,学生熟悉纺织过程及各种纤维的性能,授课以讲授纺织过程给染整加工带来的影响为主,如前处理直接受纺织加工影响的工序需重点讲解,对于新型纤维的染整加工特点亦需要涉及;对服装工程专业,重点放在功能性面料的加工方法、特种印花的讲授,多介绍不同风格及功能的面料,以激发其设计灵感以及染整加工对服装制作的影响,并增加成衣染整的内容;对于非织造工程专业,可根据非织造布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染色主要讲授原液着色法、泡沫染色、微胶囊染色等,整理部分可根据非织造材料的主要用途设置,如抗菌、阻燃、拒水等。

二、模块教学

全文阅读

“纺织之光”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五)

纺织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项目名称:纺织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完成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完成人员:李 津、宋广礼、杨 昆、刘丽妍、王 威、陈 莉、李娜娜、匡丽S、李英琳、徐 磊、徐秀萍

根据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天津工业大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重点、校企协同育人为关键的思路,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基础上,以纺织工程专业针织与针织服装专业方向为试点,对纺织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满足了当前行业、企业对创新型纺织人才的需求。

(1)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国家“卓越计划”的要求,构建了以现代纺织工程技术为基础,以针织产品设计与工艺实现为主线,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着力点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形成了与产业链对接的涵盖纺、织、染、服装全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增加企业实践教学内容,将“创新方法”等课程和创新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构建了突出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专业培养方案。

(2)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校内依托国家级纺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虚拟仿真教学示范中心,通过现场教学、上机实习等实践环节,实施集纺、织、染、针织服装设计与制造、纺织品质量检测于一体的工程实践,并以行业设计竞赛和学科竞赛为引领丰富实践内容。校外依托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系统的进行企业课程的学习和工程实践。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派教师进行企业实习和专业培训,有 5 名教师为国家级“纺织面料设计师”等职业资格的考评员;选聘20余名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企业导师,结合机制创新,形成了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