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icu护士长个人总结

icu护士长个人总结范文精选

icu护士长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1.1研究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于2014年1—3月,抽取深圳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205名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1)连续从事ICU护理工作满1年及1年以上的注册护士;(2)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护理管理者、行政班人员;实习及进修护士;1年内累计学习、进修、休假等原因不在岗3个月及以上者。

1.2调查工具包含自行设计的ICU护士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监护室工作年限、工龄、职称、学历、婚姻状况、用工性质8项内容,及谢宝国等编制的职业生涯高原问卷[9]。职业生涯高原问卷包括层级高原、内容高原、中心化高原3个维度。层级高原4个条目、内容高原6个条目、中心化高原6个条目,共16个条目,其中12个负性条目,4个正性条目。采用Likert6级计分法,正性条目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有点不同意、有点同意、比较同意、完全同意分别赋值1、2、3、4、5、6分,负性条目反向计分。均分≥4分,可以认定为出现了职业高原现象[9],得分越高,说明职业高原状况越严重。该问卷中的层级高原是指个体在当前组织中进一步向上晋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的一种状态;内容高原是指个体不能从当前工作中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对当前工作产生厌倦;中心化高原指个体在当前层级水平上,向组织中心横向调动的可能性很小[10]。采取方便抽样法抽取深圳市三级甲等医院92名ICU护士为调查对象,进行预调查。调查问卷的信效度经评定,得出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838,结构效度为0.820。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本研究员为主,由经培训后的调查员协助问卷调查工作。应用统一指导语,向研究对象详细解释研究意图、填表细则及每个条目的含义等,并向研究对象承诺资料的保密性和匿名性,问卷由研究者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15份,回收有效问卷205份,有效回收率为95.3%。

1.4统计学分析将原始数据采用Excel2010建立数据库,双人进行数据输入和查对,运用SPSS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2结果

2.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205名调查对象,年龄21~47(29.60±4.61)岁,工龄为1~26(7.85±5.18)年,监护室工作年限1~22(6.15±4.51)年。男48名(23.4%),女157名(76.7%);大专66名(32.2%),本科139名(67.8%);护士64名(31.2%),护师83名(40.5%),主管护师及以上58名(28.3%);已婚107名(52.2%),未婚98名(47.8%);正式员工84名(41%),聘用员工121名(59%)。

2.2深圳市ICU护士职业高原总体及各维度得分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市ICU护士职业高原总体得分(3.76±0.74)分,层级高原维度得分为(4.26±0.97)分,中心化高原维度得分为(3.97±0.94)分,内容高原维度得分为(3.22±0.99)分。

2.3深圳市ICU护士职业高原及各维度得分在不同人口特征之间的比较结果见表1。由表1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可知,不同性别ICU护士职业高原得分仅在中心化高原维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即男性ICU护士中心化高原维度的得分高于女性护士;已婚状态和未婚状态的ICU护士职业高原得分同样仅有中心化高原维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即未婚的ICU护士中心化高原维度得分高于已婚护士;不同用工性质的ICU护士职业高原得分在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维度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即聘用护士中心化高原维度得分>4分,远高于正式在编护士,处于职业高原状态,但其内容高原维度的得分却低于正式在编护士;不同学历层次的ICU护士,职业高原总体及职业高原各维度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大专和本科学历的ICU护士职业高原及职业高原各个维度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表1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可知,不同职称的ICU护士职业高原得分在职业高原总体及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维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即职业高原总体和中心化高原维度,护师职称的ICU护士得分高于护士职称和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而内容高原维度,随着ICU护士职称的上升,内容高原得分也出现了相应的升高。

2.4年龄、工龄、监护室工作年限与ICU护士职业高原的相关性分析对于年龄、工龄、监护室工作年限3个连续人口统计学变量,采用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年龄与内容高原(P<0.01)、职业高原(P<0.05)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工龄与中心化高原(P<0.05)、内容高原(P<0.01)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监护室工作年限又与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年龄、工龄、监护室工作年限与层级高原维度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年龄、工龄、监护室工作年限与职业高原总体以及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维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可以纳入多重线性回归方程,进行进一步分析。

2.5人口统计学变量对ICU护士职业高原的影响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分别以职业高原总体及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年龄、工龄、监护室工作年限、性别、学历、职称、婚姻、用工性质为自变量,自变量赋值方法:大专为1,本科为2;职称中护士为1,护师为2,主管护师及以上为3;男性为1,女性为2;已婚为1,未婚为2;正式为1,聘用为2,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其中以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为自变量,层级高原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F=1.339,P=0.219,按照0.05的检验水准,不能拒绝H0,因此认为所建立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没有意义,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统计学变量不足以影响层级高原维度的得分。其他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人口统计学变量中年龄、婚姻、职称、监护室工作年限对职业高原及其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维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性别、用工性质、职称、工龄未进入方程,对职业高原及其维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为职称、婚姻、年龄、监护室工作年限与中心化高原具有线性回归关系,中心化高原与职称、年龄呈正相关,与婚姻和监护室工作年限呈负相关;婚姻、年龄与内容高原具有线性回归关系,内容高原与年龄呈正相关,与婚姻呈负相关;职称、婚姻、年龄均与职业高原总体具有线性回归关系,职业高原与职称、年龄呈正相关,与婚姻呈负相关。

3讨论

3.1深圳市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职业高原现状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的ICU护士整体处于职业高原的潜高原状态,其中层级高原维度得分最高,高于4分,进入职业高原。对于这个结果,笔者认为,这可能与ICU护士普遍认为目前职业生涯的垂直流动可能性小有关。这种垂直流动,在我国护理行业大环境中看来,主要包含了行政管理职务上的晋升和技术路径中的上升两条途径。从护理管理模式来看,护理行政管理路径以直线式结构为主,技术路径以金字塔式结构为主,这两种垂直晋升路径中,越是向上护理管理岗位和技术职称名额越是有限,正是这种局限,令得护理人员的垂直发展存在瓶颈,因此层级高原得分高。内容高原维度得分最低,表明ICU护士在重症护理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方面有机会得到充实,能够保持较好学习态势。原因可能与ICU护理工作内容有关,首先重症医学本身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拥有先进、复杂的诊断、治疗、监护设备与监护技术,随着重症医学的不断更新和发展,ICU护理工作内容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工作职能不断扩展,专科护理工作内涵不断延伸,为ICU护士新知识、技能的获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内容高原维度的得分最低。由此,笔者认为护理管理者可以把握ICU的专业优势,积极协助护士充实专业知识,开阔视野,以延迟ICU护士内容高原的产生。

3.2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职业高原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3.2.1年龄对职业高原的影响本研究中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对职业高原总体、内容高原、中心化高原维度均有影响,呈正相关,对层级高原维度无显著影响。究其原因可能为,ICU护士年龄适宜在22~35岁,因该年龄段者精力充沛,反应敏捷,又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工作热情高,有足够能力及精力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发展意愿,发展潜力大,所以医院、科室更倾向于提拔年轻护士,相比于年轻的护士,随着年龄的增长ICU护士体力、精力均出现下降趋势,在完成日常高强度三班倒的工作之余很难保持足够的精力继续进行学习、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护士们的工作经验不断得到丰富,知识累积也相应的增加,再提高的空间较小,如果科室以及医院不能或者很少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其对新知识技能获取的难度必然增加,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对内容高原的感知也很可能愈加的明显。年龄愈见增长,护士们的体力、精力受到影响,工作热情也在慢慢减退,学习积极性和动力不够,对新事物接受、创新和应变能力也会相应变差,能力提升相应的也会受到限制,形成了恶性循环,加之组织核心位置需要的人员数量有限,其在组织中横向流动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小,感知中心化高原也就难以避免。但是对于层级高原来讲,因为医院的组织管理、晋升模式的限制,年龄的影响因素表现的并不那么显著。

3.2.2婚姻对职业高原的影响本研究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已婚和未婚ICU护士中心化高原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婚者高于已婚者,即未婚护士相对已婚的护士,知觉到在当前层级水平上,向组织中心横向流动更加困难。同时回归分析也显示,职业高原总体、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维度均与婚姻负相关(P<0.01),可见婚姻对于职业高原总体以及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的得分有显著影响。结合ICU护士的职业背景分析,笔者认为,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ICU是工作压力最高的科室之一加之深圳是个“移民”城市,护士人群中外来人口的比例相对较大,未婚护士身在异乡,家庭支持力度不足,生活中需要独自处理诸多琐事,工作中又只能独自面对监护室工作的各项压力,更易于感知职业高原。且未婚在一线城市又同时意味着不稳定,生活或者职业上的变化较多,流动性较大,相比之下,已婚护士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更加完善,生活状态更加稳定更容易得到组织的信任,比较易于流向组织核心。另外有研究认为,进入婚姻的女性对工作和职业的投入降低,母亲角色成为生活的重心,形成“看重家庭弱化工作”的状态,本研究调查中女性占76.6%,处于此状态的已婚女护士很可能在职业高原总体、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维度上的感知也出现了相应的弱化。

3.2.3职称对职业高原的影响表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职业高原总体和中心化高原维度,护师职称的ICU护士得分高于护士和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说明对于处于初级护师职的ICU护士来讲,因组织核心位置有限,且多被更高职称者占据,移动可能出现了停滞。同时能够改变这种停滞所需准备中的向更高一级职称晋升,因为要求的条件更高,职称晋升难度越来越大,更加加重了护师职称护士的中心化高原感知。内容高原维度得分显示,随着职称的上升高原得分增加,说明职称对于ICU护士知觉内容高原有显著影响。职称越高,所能获得的新知识、新技术越少,容易对当前的工作产生厌倦。但是经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职称在内容高原维度未进入方程,究其原因,可能因为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职称对内容高原维度的影响不明显,而被其他因素所取代。

3.2.4监护室工作年限对职业高原的影响表3显示,经回归分析,监护室工作年限只在中心化高原维度进入了方程,并对中心化高原产生负向影响,这说明随着在监护室工作时间的增加,ICU护士的专业知识技能逐渐完善,工作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就意味着随着监护室工作年限的累积ICU护士得以具备更强的实力向组织核心靠拢。究其原因,ICU是一个专业性强的科室,监护室工作年限长是ICU护士理论丰富、专业能力过硬的有力保证,利于护理人员向组织中心移动。

3.3对策针对本次调查结果,弱化年龄、职称对ICU护士职业高原的消极影响,发挥监护室工作年限、婚姻对职业高原的积极作用,提出以下对策。

3.3.1组织方面

3.3.1.1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通过招聘新护士、接受其他科室护士轮转、增加护工等途径,改善ICU护士不足现状,努力实现(3~4)∶1的护理人员与床位比,减少护士工作量,保证休息时间,以利于自我充电,减轻护士身体和精神上的压力,缓解年龄带来的不利影响。

3.3.1.2规范层级管理,增加核心职位的设置根据《护理工作管理规范》按层级给予护士工作权限和待遇,履行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增加技术途径上升空间;推行组长带班制,设置带班组长职位,采取公平的竞争机制,鼓励符合竞聘条件者竞争上岗,唤起护士适度的危机感和提升ICU专业成长的紧迫感,为护士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向组织中心流动以缓解职称对ICU护士中心化高原的影响。

3.3.1.3完善培训体系,加强岗位轮换加强ICU专科护士培训及各种ICU专职护士培训,如仪器设备专职护士、呼吸机治疗专职护士、造口护士、PICC专职护士、营养护士、临床带教老师等,使ICU护士在不同的专职领域中成为专家,在新的角色中找到挑战性,体验到工作的成就感,有利于减轻内容高原和中心化高原的消极作用,更大的发挥监护室工作年限对中心化高原的有利影响;采取护士轮岗制,避免长期固定某一职位主观上产生倦怠或客观上不公平的状况发生,同时岗位的轮换更加利于护理技能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3.3.1.4帮助护士做好职业规划鼓励ICU护士进修学习、参与科研和撰写论文,鼓励晋升职称,支持在职提升学历。护理管理者协助ICU护士评估目前状况,设计个性的职业规划,在职业发展中明确目标,变被动为主动,以克服职业高原的消极影响。

3.3.1.5注重科室文化重视婚姻对职业高原的负向影响,积极组织联谊活动创造安全有益的社交机会;倡导温暖和谐的科室文化,营造家的氛围,对未婚护士给予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的支持,协助其减轻压力,鼓励已婚护士分享经营幸福婚姻的经验;由于ICU科室环境封闭,鼓励ICU护士业余时间走出工作,体验世界,加强与外界的沟通,舒缓心情,缓解压力。

icu护士长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镇静;护理;知识;态度;行为

[中图分类号] R19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6(c)-005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CU nurses'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KAP) about sedation in Shiyan. Methods This study was a convenience study, from January to June 2016, a total of 147 ICU nurses from Shiyan Taihe Hospital, Shiyan People's Hospital and Dongfeng General Hospital were interviewed. The measurement instrument included self-designed basic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about ICU nurses and ICU nurses' KAP questionnaire. Results ICU nurses' sedation nursing KAP total score was (62.08±10.42) points, the score of each dimension were (10.79±2.05), (27.74±3.51), (23.37±4.36) points. Education, length of ICU working, professional ranks of nurses and ICU specialized nurses or not wer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evel of ICU nurses' KAP (P < 0.05). Conclusion ICU nurses' KAP are in the middle levels, which are influenced by education, length of ICU working, professional ranks and ICU specialized nurses or not. ICU management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weak link of different nurses to carry out targeted training to improve clinical quality of sedation.

[Key words] Sedation; Nursing; Knowledge; Attitude; Behavior

随着重症医学的迅速发展,镇静已成为重症医学科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1]。恰当的镇静不仅能保证各种有创监测、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且可以减少危重症患者生理及心理不良经历[2-3]。ICU护士是制订镇静策略的参与者,也是镇静措施的具体执行者。此外,在临床护理过程中,ICU护士还承担着患者镇静状态评估、镇静效果观察以及患者镇静过程的反馈等大量工作,在镇静护理实践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4]。“知信行”理论是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一。该理论认为,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基础,信念和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知识只有上升为信念,才有可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去改变行为[5-6]。本研究旨在探讨ICU护士镇静护理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制订ICU患者镇静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ο笥敕椒

1.1 对象

2016年1~6月采用便利抽样的原则选取来自十堰市太和医院、十堰市人民医院和东风公司总医院3所三甲综合医院的147名ICU护士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护士执照;③从事ICU临床护理工作年限≥1年;④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次调查研究。

1.2 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工具包括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和ICU护士镇静护理知信行调查问卷两个部分。①一般资料调查表:主要包括ICU护士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ICU工作年限以及是否ICU专科护士等内容。②ICU护士镇静护理知信行调查问卷:采用苗琪琪[7]设计的ICU护士镇静护理知信行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知识、态度和信念以及行为3个维度共30个条目。知识维度为单项选择题,回答正确得1分,回答错误及不清楚不得分。态度维度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计1~5分。行为维度从“从不”到“一直”分别计1~5分。总得分越高,说明护士对镇静护理的掌握越好。该问卷的CVI为0.84,整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743。

1.3 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调查前先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填写方法等,取得配合后发放问卷,问卷填完后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5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47份,有效率为9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本研究对象年龄整体较年轻,为21~45岁,平均(27.01±4.39)岁,且以女性居多(70.75%),70%以上具有4年及以上ICU工作经历,半数以上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初级职称的研究对象接近80%。见表1。

2.2 ICU护士镇静知信行各维度及总得分情况

本研究对象镇静知信行总得分在27~70之间,平均(62.08±10.42)分,各维度得分分别为(10.79±2.05)、(27.74±3.51)、(23.37±4.36)分。见表2。

2.3 不同一般人口学资料ICU护士镇静知信行各维度及总得分比较

不同文化程度、ICU工作经验、职称以及是否ICU专科护士镇静知信行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不同性别、年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3.1 ICU护士镇静护理知信行水平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ICU护士镇静护理知信行平均得分为(62.08±10.42)分,得分率为72.19%,整体处于中等水平,说明ICU护士对镇静护理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在为患者实施镇静护理对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与以往的报道相一致[8-9]。根据知信行理论可知,知识是行动的基础,掌握的知识越深越倾向于实现某种行为[10-11]。危重患者镇痛镇静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知识点,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和长期实践才能掌握。这也提示护理管理者在日常培训时应加强对年轻护士镇静评估方法及工具的介绍,加大ICU护士对镇静评估相关内容的掌握力度[12-13]。本研究中ICU护士相对比较年轻,且在ICU工作时间不长,因此她们在为危重患者实施镇静护理时往往力不从心。而部分高年资的ICU护士在实施镇静护理的过程中操作规范、评估准确,能够得到医护同事的认可,可作为低年资护士学习的榜样。这种榜样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低年资护士镇静护理行为的改进和提高[14-15]。大多数被调查者均认为合理准确的镇静评估有利于预定镇静目标的实现,通过镇静评估可以减少或预防因镇静过度或镇静不足所导致的意外事件,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6-17]。此外,ICU患者的镇静治疗需要多学科共同协作实施,传统的医护角色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他学科对护理评估结果的认可[18-19]。

3.2 ICU护士镇静护理知信行水平影因素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ICU护士镇静知信行得分高于大专及以下学历的ICU护士,与Ramoo等[20]报道一致。高学历的护士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扎实,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以及主动学习、运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学历相对较低的护士,在临床工作中遇到镇静相关问题后,可能会积极主动地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了解自己在危重患者镇静治疗方面存在的不足或是错误并及时予以改正,从而不断提高镇静知识水平。本研究结果表明,ICU工作时间越长,镇静护理知信行水平越高。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掌握的关于镇静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对镇静患者的护理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当为患者实施镇静护理时,能够充分运用日常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准确为患者提供相关护理措施。对于职称来说,中级职称的ICU护士镇静知信行得分明显高于初级职称的护士,这可能是因为相对于初级职称护士来说,中级职称的护士无论是在知识的积累还是在临床经验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因此在为危重患者实施镇静护理时,中级职称的护士态度更加积极主动,而且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患者镇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研究结果还表明,ICU专科护士的镇静知信行得分明显高于非ICU专科护士,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前者接受过更加专业、系统的镇静相关知识培训,镇静知识更新快、理念更接近前沿,镇静护理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与其他学科医务人员沟通交流,最终使患者维持在合理的镇静水平。

[参考文献]

[1] 银杏,成守珍,林春喜,等.ICU护士镇静评估知识与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6,31(15):5-8.

[2] Chanques G,Jaber S. Why Is Lightening Seda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So Difficult? [J]. Crit Care Med,2013,41 (6):1573-1575.

[3] 冯洁惠,徐建宁,方强,等.医护合作策略在ICU镇痛和镇静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44-48.

[4] Conway A,Rolley J,Page K,et 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nurse-administered procedural sedation and analgesia in the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a modified Delphi study [J]. J Adv Nurs,2014,70(5):1040-1053.

[5] 王慧萍,唐丽玫,王国芳,等.知信行模式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1):998-999.

[6] 李维瑜,刘静,余桂林,等.知信行理论模式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护理学杂志,2015,30(6):107-110.

[7] 苗琪琪.某省7家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镇静护理的知信行现状研究[D].蚌埠:蚌埠医学院,2015.

[8] Burns SM. Adherence to sedation withdrawal protocols and guidelines in ventilated patients [J]. Clin Nurse Spec,2012, 26(1):22-28.

[9] 陶然,陈利群,吴俊梅,等.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机械通气镇静知识的调查[J].护理研究,2012,26(11):3085-3086.

[10] 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04.

[11] 杨玉凤,杨丽翠,高艳红,等.北京市ICU护士镇静相关知识和态度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6,31(14):55-58.

[12] Barr J,Fraser GL,Puntillo K,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in,Agitation,and Delirium in Adult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Crit Care Med,2013,41(1):278-280.

[13] 银杏,成守珍,林春喜,等.ICU护士镇静评估知识水平及其影因素调查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4):54-56.

[14] 黄珍,区洁芬.医护合作ICU 镇痛镇静策略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7):23-25.

[15] 葛向煜,胡雁,徐建鸣,等.护士主导程序性镇静对镇静效果及机械通气结局影响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15(4):445-451.

[16] 隗颖,张文敏,赵炳朕.镇静-躁动评分在预防ICU机械通气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4, 20(8):44-46.

[17] 周丹.ICU医护人员镇静镇痛集束化策略认知、临床实践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5.

[18] 赵琳,邓聪聪,郭兵妹,等.ICU护士主导型安全镇静管理方案的研究现状[J].护理学杂志,2015,30(23):95-99.

icu护士长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ICU;新护士;规范化培训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8(b)-159-02

综合ICU收治的患者来自于医院的各个科室,患者均存在2个以上脏器功能不全,患者的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并且ICU病房集中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存在仪器操作复杂、工作量大、突发事件多等特点。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如何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使没有接触过ICU工作和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及正规指导的护士尽快地掌握危重症的监护技能。实现从无经验的护士成为合格ICU护士的角色转变。关系到ICU护理队伍的建设和护理质量的高低。如何找到一个合理实用的规范化培训方法是临床护理管理者面临的课题。现将我院ICU 2010年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法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ICU原有护士20名,ICu工作8-10年2名,4-7年5名,1-3年13名。由于我院ICU床位扩展,新招聘护士15名,均为女性,其中4名已有工作经历,其余11名均为应届毕业生,年龄19-27岁,平均(22.09~1.04)岁,均为大专学历。

1.2方法

1.2.1制订培训计划

根据我院ICU收治患者的特点以及ICU专科护士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要求,详细了解新入科护士的基本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实施分阶段、规范化、标准化培训。

1.2.2编写培训教程

以《危重症护理学规范化培训教程》以及《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教程》为理论基础,组织带教组长共同编写适用于我院ICU工作模式的《ICU护士培训教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ICU相关的理论体系;②ICU护士工作制度与各班工作职责;③ICU基本监护技术以及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④常用护理操作流程;⑤各系统常见危重症的护理;⑥各类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⑦监护室突发事件的应对。

1.2.3成立培训小组

由护士长负责,成立理论授课小组和护理技术操作指导小组。

1.2.4实施培训计划

培训时间共5个月。

1.2.4.1岗前培训(3 d)新护士人科后,首先由护士长进行环境介绍,详细讲解ICU病房的各项管理规定,ICU护士的职责,以及人科后的培训计划、内容、目标等。并对新护士提出培训要求。

1.2.4.2理论授课培训每周进行2次集中理论授课,由护士长、理论培训小组成员实施,结合临床实例,利用多媒体手段,针对需求,强化重症监护基础理论,并突出专科特点,使新护士在理论方面加深认识,以便于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顺利进行。

1.2.4.3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与跟班实践指导培养科内1~2名示教护士,新护士人科后统一操作示教,主要培训ICU护理工作中常用护理技术操作以及常用仪器设备的临床应用。包括心肺复苏术、无菌吸痰技术、气道管理、呼吸机、监护仪等的使用,并集中进行统一模拟练习,提高其技能水平。

1.2.4.4建立仪器操作流程将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出现报警的原因及故障的排除方法,制作成卡片挂在仪器上,组织学习,方便护士使用。并将在使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实例进行学习和总结,提高其掌握和使用各种仪器设备的能力。

1.2.4.5临床“一对一”跟班培训学习常用仪器设备操作及基本理论培训阶段结束后,由有经验的护士进行“一对一”跟班带教,完成新护士进入临床工作前的培训工作,使其能够顺利承担起ICU常规护理任务,最终实现从护生到ICU护士的转变。要求带教老师在培训中做到放手不放眼,避免差错的发生。

1.2.5考核内容及方法

理论考核:从各位老师授课内容中以及我科培训题库中选择相应的题目进行理论测试。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包括各类仪器设备的使用,专科护理操作规范的掌握程度,以及突发事件的应对等。综合素质考评主要包括:带教期间的表现,主动认真学习的能力,医护患沟通能力等几方面。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x(sup)2(/sup)检验,以P

2结果

经过5个月的理论与实践操作的培训,有1名护士不能胜任ICU的工作而被淘汰,有3名护士因个人原因辞职,未完成培训计划,其余11名均顺利通过培训。

新护士在经过系统培训后,理论知识较培训前提高了(22.545±1.404)分,操作水平较培训前提高了(16.182±1.077)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对比国内外的ICU专科护士培训现状,国外的临床护士2011年8月第8卷第23期需要经过半年以上的专业培训方可进人ICU工作。而国内,有调查显示,87%的ICU护士没有接受过任何专科培训。我院ICU 2010年床位扩展,为了满足临床危重症患者的收治工作。笔者增加了护士配置,新人科护士中有11例无任何护理临床工作经验。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新护士的ICU上岗培训。笔者选择适宜的培训教程与培训方式以保证培训质量。

新护士入科培训前问卷调查显示,15例中有12例有畏惧心理,3例不愿意到ICU工作。10例对ICU专科知识完全不知道。这可能和ICU患者病情危重,护士工作强度高,新入科护士没有临床工作经验有关。但是新护士学习热情非常高。学习态度积极,这是科内工作3年以上护士所欠缺的。经过规范化培训后,新护士的理论、操作技能都有了很大提高。再进入临床工作,缩短了新护士的适应时间,增加了她们到ICU工作的信心。

新护士中4名有工作经验的护士在培训过程中并未表现出绝对优势,培训后考核并未名列前茅。这说明没有工作经验的新护士在经过规范化培训后一样可以胜任ICIJ繁杂的临床工作。

icu护士长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ICU护士;职业倦怠;睡眠障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48-02

睡眠对于恢复体力、脑力的疲劳,增强免疫力,维护心理健康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睡眠障碍是指生理功能紊乱引起的睡眠困难,如入睡困难,容易早醒,睡觉惊醒后再入睡困难及睡眠过度等症状[2]ICU护士作为一项特殊的并且高应激性的职业,长时间的工作和轮班制度容易导致护士睡眠障碍。职业倦怠是一系列与工作环境相关的症状,是个体对工作中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的迟缓反应[3]。有研究显示,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工作人员的心理和生理,也会导致其工作效率下降、缺勤和辞职增加[3]严重影响了护理质量的提高和护理事业发展,而睡眠障碍是个体在职业倦怠状况下最容易出现的症状,因此,本研究是在探讨ICU护士睡眠质量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相关性,对改善ICU护士睡眠质量缓解职业倦怠,提供可靠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7月对本市两所三级院合医院从事ICU护理1年以上的护士,按照技术职称进行分层抽样,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及以上分别按33.00%的比例抽取,其中抽取护士36名占34.29%;护师35名,占33.81%;主管护师31名,占29.05%,副主任护师3名,占2.86%,共抽取105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性38名,占36.19%,女性67名,占63.81%,年龄20~55岁(32.25±8.19);工作年限1~35年,中位数为11.50年。婚姻状况:已婚66名,占63.18%;未婚38名,占35.71%;每月夜班数10~12次,102名,占97.14%;1~2次占3名,占2.86%。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2.1.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4]问卷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7个维度,18个条目。每个维度按0―3分4个等级计分,0分为无,3分为很差。累计各维度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为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PSQI总分≤7分表示睡眠质量较好,PSQI总分>7分表示睡眠质量差。

1.2.1.2 职业倦怠量表(MBI)该量表共有22个条目,采用0―6分评分。包括3个分量表:情感耗竭(EE)9个条目,0―54分:去人格化(DP)5个条目,0―30分:个人成就感8个条目0―48分。情感耗竭,去人格化评分越高,表示倦怠程度越重;个人成就感评分越低,表示倦怠程度越重。

1.2.2 调查方法 由研究人员发放问卷,请ICU护士按要求自行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05份,收回有效问卷105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描述性分析、单样本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ICU护士睡眠质量总体状况

PSQI总分(6.19±3.48)分,与国内正常人群(3.42±3.57)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552,p=0.000)。ICU护士睡眠时间为4~12(7.31±1.36)h。71名ICU护士睡眠质量较好,占67.62%,34名ICU护士存在睡眠质量问题,占32.38%,95名ICU护士存在不同程度影响睡眠的烦恼,占90.48%。其中67名ICU护士认为影响睡眠的因素是轮换班次,占该人群的70.00%,占被调查总数的63.33%。

2.2 ICU护士PSQI各维度得分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 ICU护士睡眠质量问题较多

本研究结果显示,ICU护士PSQI得分明显高于国内正常人群(P

3.2 ICU护士职业倦怠与睡眠质量密切相关

睡眠质量是衡量人心身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表2结果显示,ICU护士普遍存在职业倦怠:表3结果显示,职业倦怠与睡眠质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情感耗竭与PSQI的7个维度及总分呈正相关,去人格化与睡眠质量、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碍及PSQI总分呈正相关,说明ICU护士睡眠质量越差,其在工作中更多表现出烦躁、易怒或沮丧、焦虑等负性情绪,或丧失工作热情、对患者冷漠、麻木不仁等消极态度。而消极的态度与心理疾病有密切关系,睡眠作为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受到阻碍,得不到满足时,可导致人体心理功能发生变化,其中情绪状态的改变发生最早且较为敏感同时每一种情绪变化都可能影响睡眠,尤其是长期或过度强烈的情绪因素可产生睡眠障碍,最终陷入恶性循环,表3结果还显示,个人成就感与PSQI总分及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呈负相关。说明伴随睡眠障碍严重程度的加重,个体工作中认知能力和神经明显下降,导致工作效率低,出错率增加,影响护理质量,增加负性情绪,更多体验到挫败感,导致职业倦怠更为严重。

总之,良好的睡眠质量对ICU护士保持良好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及提高个人成就感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降低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徐厚平,王小云,2009年广州市某三甲医院护士睡眠质量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1.17(3):199-201

[2] 叶广华,老年睡眠障碍的现代诊治及进展[J],现代中医结合杂志.2003.12(8):2018-2021

[3] 陆易勤,工作倦怠感研究及展望[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3):206-207

icu护士长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护士;睡眠质量;影响因素

ICU护士因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环境,夜班轮换快,疲劳问题突出,易出现睡眠障碍[1]。研究表明,睡眠质量差会影响护士的注意力和判断力,进而影响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2,3]。为此,我们对杭州地区ICU护士的睡眠质量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护理管理者制定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3年2月~5月期间采用便利抽样法对杭州市3所综合性医院的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1)注册护士;(2)近1年来在ICU科从事临床护理工作;(3)无严重的躯体疾病;(4)自愿参加。

1.2 调查工具

1.2.1 护士基本资料调查表 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倒班年限、工作年限等。

1.2.2 睡眠质量量表 采用PSQI量表进行评估[4]。共7个因子,每个因子按0-3分计分,总分范围为0-21分。参考国内常模,总分≥7分为睡眠质量差,4~7分为睡眠质量一般,≤4分为睡眠质量好,总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4]。

1.3 调查方法 医院护理部同意后,由研究者本人对该院ICU护士进行现场调查,指导护士采用无记名形式填写问卷,并现场回收。共发放问卷90份,有效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采用描述性参数、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两样本t检验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组90人,均为女性;年龄:≤25岁12人,26~35岁40人,36~45岁21人,≥46岁17人;婚姻状况:已婚56人,未婚29人,离异或丧偶5人;倒班年限:1~10年32人,11~20年38人,20年以上20人;工作年限:1~10年28人,11~20年32人,20年以上30人。

2.2 睡眠质量现状 90名ICU护士中,31名(34.44%)睡眠质量较差,41名(45.56%)睡眠质量一般,仅有18名(20.00%)睡眠质量较好。PSQI量表总分为(6.45±3.16),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

3 讨论

表1显示,ICU护士的PSQI总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其中仅有18名(20.00%)护士睡眠质量处于较好状态。这与国内研究者高艳红[1]和杨左军等[2]的研究结果一致。ICU护士工作强度大,加上频繁的夜班致其作息极不规律,护士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往往又面临着各类学习考试及晋升职称的压力,有时无法做到工作与家庭间的平衡,各种现实矛盾使护士出现睡眠障碍的几率大大提高[1]。睡眠质量差可导致护士注意力下降、记忆减退,不仅对护士自身的健康构成威胁,也会严重影响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3]。因此,医院管理者及时采取必要的支持措施,逐渐提高ICU护士的睡眠质量意义重大。

表2显示,ICU护士的睡眠质量与年龄、婚姻状况、倒班年限、工作年限有关。已婚护士在工作、家庭、社会中扮演多种角色,除做好本职工作外,还要肩负起照顾家庭的重任,有时繁重的工作及夜班值班使护士无法做到工作与家庭间的平衡,这些是导致已婚护士睡眠质量差的重要原因[5]。夜班ICU护士多单独作业,其精神处于应激状态,夜班过于频繁,长时间轮班作业,会影响护士的生物节律,进而影响睡眠。本研究中被调查的90名护士,绝大部分需要轮班,平均每周至少有一次夜班,护士常常从日间工作变为夜间工作,然后再从夜间工作变为日间工作,生物节律失同步化,这是引起睡眠问题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超过1/3的ICU护士存在睡眠质量问题,护理管理者应采取有效针对性措施提高ICU护士的睡眠质量,比如适当减少夜班护士的上班时间,制定科学、有规律的排班制度,对年龄大的护士逐渐减少轮值夜班的频率或抽调至普通病房,适当增加ICU护士的编制,较少其工作负荷等。

参考文献:

[1] 高艳红,王志稳. 北京3所军队医院ICU护士睡眠质量及疲劳的相关性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8, 15(1):78- 80.

[2] 杨左军,邓晓明. 外科护士睡眠质量调查及问题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 17(23):50- 51.

[3] 王丽萍,周 双. 临床护士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1, 11 (10):706- 707.

icu护士长个人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危重患者;ICU护理小组;不良事件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10-02

文章抽取我院在2012年5月~2013年9月ICU收治的128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观察在ICU护理小组引导下的相关护理措施的采取对临床危重患者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效果,并作如下分析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我院在2012年5月~2013年9月ICU收治的128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男68例,女60例,且年龄均在46~98岁间,平均年龄是60岁左右,且APACHEII(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系统II)评分均大于10分,随机将患者分成A、B两组各64例,且两组在年龄、病情与并发症等资料上比较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A组给予临床ICU的常规护理,即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发展展开及时抢救工作,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对其给予一般护理与并发症护理等,而B组则建立专门的ICU护理小组,并在其引导下展开相关护理工作。

1.3观察项目

对两组监护平均时间、护理到位的程度与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患者住院时间、患者与家属对护理的满意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护理满意度可从宣教工作、病房环境创设与护士态度、操作等各方面展开[1]。

1.4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16.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并用t值检验结果中的计量资料,若两组比较发现P

2.结果

经过研究发现,B组监护平均时间、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患者住院时间均要低于A组,而护理到位率则明显高于A组,患者与家属均对护理表示满意,护理满意度高达93.75%,两组比较,P

ICU是各大医院中进行集中抢救危重患者的一个人特殊场所,同时也是对医院现有医学技术水平进行客观衡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其护理质量更是直接影响到ICU病房中各危重患者的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B组通过建立ICU专业护理小组,并在其引导下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取得了较显著的护理成效,B组中患者的住院时间、监护时间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等均要低于仅仅采用常规ICU护理的A组,且B组患者与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高达93.75%,可见,ICU专业护理小组的建立将能大大提高ICU患者的护理效果,提升总治疗效果。而ICU护理小组护理模式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3.1ICU专业护理小组建立

小组由护士长领导,配备一名护士长与责任护理,2名专科护士,由护士长定期组织组内护士查房以观察ICU患者住院期间易出现的危机因素,进而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方案,而责任护士则带领本组组员专门负责ICU患者护理与康复指导等各项工作以确保临床护理的效果[2];每位护士则负责ICU患者日常的一些护理工作与相关仪器的保养,同医生一起共同管理患者,一旦出现不良情况及时告知医生并协助医生及时处理。

3.2护理措施采取与质量评估

针对每位ICU患者的不同情况,护士给予其针对性、人性化护理,主动加强沟通,主动为其服务;重视患者的参与与知情权,主动将治疗与护理方案告知患者以取得了其配合,并加强对ICU患者的临床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观察,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服务;针对不同病症与ICU患者的心理、身体与性格特点,给予其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心理引导,减轻患者的恐慌心理,建立患者治疗的信心。同时,小组护士长加大对护理期间不良事件的管理,并总结出防范对策并落实到各护士身上以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构建危重患者的护理报告制度,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针对停电、患者自杀与气管插管脱落等不良事件提前制动相应应对措施,以最大限度保障每位患者的安全。此外,每月进行一次质量监控,对本月存在的一些护理问题进行总结,并由护士长分析总结原因,进而探讨出应对措施,而对那些表现优秀的护士则需给予其表扬与奖励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3]。

综上所述,针对危重患者建立专门的ICU护理小组,实现责任负责制,制定护理方案与应急对策,进而在其引导下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专业化的护理,将可大大提高护理效应,减少不良事件的出现与患者监护、住院时间,并为临床众多危重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从整体上提高患者与家属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有利于患者病情的缓和。

参考文献

[1] 欧阳凤珍.ICU护理小组对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5):1032-1034.

icu护士长个人总结范文第7篇

1.1研究工具

选取SCL-90量表。该量表是Derogatis等(1973年)编制的一个包括90个题目的症状自评量表,它一般让被试者对一段时间(通常是1周)以来的状态(如“极易哭泣”“感到害怕”)进行1级~5级评定(也有个别研究采用0分~4分),其中1分代表“无”,5分代表“严重”。其10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其中“其他”因子主要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研究者很少对其进行分析,本研究中由于大部分研究者并未提供“其他”因子的数据,因此这个因子未做分析。

1.2文献搜集

按照辛自强教授等的研究确定文献筛选原则,结合护理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文献筛选标准:①研究使用的量表应是SCL-90;②研究至少报告了某一个ICU(院级ICU和科室ICU)量表9个因子的描述统计结果,应包括例数、均值和标准差;③考虑到ICU护士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的发表时间设定为2000年—2012年;④研究对象为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院级ICU和科室ICU护士。文献排除标准为:①按照特殊标准选择被试者的研究,比如男性护士、高年资护士、合同制护士等;②基本数据不清晰且无法修正的研究;③相同作者重复发表同一批数据的研究,本研究中只取其中最为权威文献的数据。按照此标准,研究者在中国知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优秀硕博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主题词“ICU护士”“重症监护室护士”“ICU护理人员”搜索题名、摘要和关键词,再在结果中搜索“SCL-90”“症状自评量表”并筛选从2000年—2012年的文献。本研究数据年代以文章中所述年代为准,对于未报告取样时间的文献,根据相关研究资料以及一般的周期,采取发表年减去1年。

1.3文献编码与相关特征描述

按文献搜集步骤,本研究得到2000年—2012年符合要求的文献18篇,涉及1305名ICU护士。由于大多数SCL-90的研究均采用1分~5分的5级评分,为了统一,将0分~4分计分的各项研究采用将各因子均值加1的方式转化为1分~5分计分。

2结果

2.1ICU护士心理健康状况随年代的整体变化

为了考察ICU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与年代之间的关系,分别对SCL-90中9个因子与年代之间的散点图进行了分析,发现这9个因子均分均与年代呈线性下降模式。为了更直观地表示ICU护士SCL-90各因子与年份的关系,研究者根据样本量计算了每年的加权平均数。发现各因子随年份波动,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见图1。为了考察ICU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在10年间的变化,对SCL-90各因子与年代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ICU护士SCL-90各因子均分只有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和精神病性与年代没有相关关系,其余各因子均分都与年代呈负相关;因子标准差方面也是偏执和精神病性2个因子与年代没有相关关系,其他因子呈负相关。对样本量进行加权操作后,年代可以解释强迫因子8.6%的变异;解释恐怖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5.3%、2.9%、1.7%的变异,其他因子的解释度均不超过1%。进一步对对各因子的标准差与年代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代与绝大多数因子标准差存在正相关。说明ICU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异程度显著加大,ICU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集中程度不如10年前。总之,ICU护士SCL-90得分随年代逐渐下降,本研究按照辛自强等的做法通过计算效果量(d)、解释率(r2)来评估ICU护士心理健康状态的提升程度。其中SD是所有研究数据标准差的算术平均值。ICU护士SCL-90各因子分最近10年变化明显,各因子均值差异分布范围从0.09~0.46,从d值可以看出,因子分大部分都处在下降的区间,平均在0.17~1.03个标准差,r2值表明SCL-90各因子得分下降了1%~21%。依据Cohen对效果量(绝对值)大小的区分,当效果量d大于0.5时可视为“中效应”,即肉眼可见,并足以引起重视的效应;大于0.8时视为“大效应”;0.2~0.5视为“小效应”。由此可知,强迫、抑郁、焦虑3个因子为小效应;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因子的年代效应为中效应;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随年代变化的效应为大效应。表明ICU护士在这10年间的心理健康状况逐渐变好,变化幅度大致为中效应。

2.2不同地区ICU护士心理健康状况随年代的变化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同地区护士的社会地位的不同,护士尤其是ICU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研究者对不同地区的ICU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研究。本研究中,对地区按照医院所在地属于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市三类进行了分析,其中有一篇文献针对东北地区多所三级甲等医院进行分析,未指明城市,不做分析。直辖市医院的ICU护士的效应量d变化较大,从0.08~0.96。其中躯体化效应量的变化为大效应;恐怖因子的效应量为0.80,是中效应;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为小效应,其他因子变化量很小。r2值的范围0.00~0.19,各因子分有升有降。躯体化因子19%的上升表明心因性的躯体化症状在ICU护士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恐怖因子分14%的下降则表明ICU护士的安全感有所增强。。考虑到样本的因素,副省级城市医院的ICU护士只有从2004年开始分析,副省级城市与直辖市医院的ICU护士在年代效应上存在显著差异,按照Cohen的标准,除恐怖因子外,大部分因子的效应量都在小效应的范畴。r2值表明副省级城市医院ICU护士各因子分得分下降了1%~4%。地级市的样本量较少,本研究从2005年的数据开始分析。地级市医院中ICU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直辖市和副省级市有显著差别。从效应量d来看,躯体化、强迫两个因子可以分类为大效应;焦虑、敌对、偏执3个因子的效应量是中等程度的效应;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为小效应。r2值表明SCL-90各因子得分降低了1%~21%。

3讨论

3.1ICU护士心理健康状况随年代变化情况

本研究从年代效应的角度来探讨ICU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对SCL-90各因子与年代之间的散点图可以看出,年代对于ICU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影响,通过加权后的因子得分与年代之间的相关分析,发现几乎所有的因子均值和标准差都与年代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负相关,通过计算效应量和解释率,发现ICU护士最近10年SCL-90大部分因子都是呈现下降趋势。表明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医院对于护理人员尤其是ICU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取得了一定成效,ICU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在逐年提升。近些年,医院对于护士的心理健康工作非常重视,目前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机制,有些医院也已经配备了专门的人员开展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着员工帮助计划(EAP)的推进,有些大型医院也开始将护理人员心理健康工作外包给专业的公司来运作,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些努力的确取得了一定效果。由于护理人员心理健康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ICU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随年代的变化波动性较大。当然,本研究中由于ICU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数量较少,导致分析的样本总量较少(1305人)。并且早期研究中,部分研究报告不甚严谨,样本量过少(如1999年数据样本量只有18人)。这些问题都导致了本研究中数据的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3.2不同类别城市的ICU护士的特点

考虑到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本研究按照医院所在地类别对ICU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直辖市医院获取的资源最多,副省级市也就是省会城市次之,地级市最少。虽然考虑到地区的平衡,基本是每个地级市都有一两所三级甲等医院,但是其员工尤其是ICU护士的地位和收入存在着较大差异。本研究发现,直辖市ICU护士的效应量变化较大,表明心理健康状况有自己的特征,因为心理焦虑、压力过大导致的身体不适感有增强的趋势,但恐怖因子的降低也说明医疗环境改善对于ICU护士心理安全感所起到的作用。副省级城市SCL-90大部分因子效应量都只能达到小效应,表明副省级城市医院在ICU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上的关注有待加强。地级市的ICU护士SCL-90各因子效应量变化相较于副省级城市变化更大,尤其是躯体化因子的效应量竟然达到了-1.03,综合其他的研究结果,认为更多的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于优质医疗服务的追求,医疗资源向直辖市、副省级市的集中,导致地级市ICU护士的工作压力降低,心理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4建议

从研究结果来看,ICU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在近十年间逐渐好转,但变化不是特别明显。说明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成效,同时又不能掉以轻心,护理人员尤其是ICU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仍然非常值得关注。

4.1构建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为了持续提升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医院管理部门和护理管理人员应对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持续关注,构建一个由上而下的包括医院管理部门—护理部—科室护士长组成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医院管理部门应当成立职工心理健康领导小组,并由主管副院长担任组长,统一协调医院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该领导小组应包括医院主要科室主任、行政部门主任等人员。在护理部中,护理部主任既是医院心理健康领导小组的成员,同时又是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导者。护理部要建立专门机构,设立专职人员组织管理全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科室中,护士长是护士心理健康的信息收集者和危机处理者,也是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最为基层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建立护士心理健康月报制度,由科室护士长每月向护理部汇报本科室护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护理部建立全院护士心理档案,并按季度向医院心理健康领导小组汇报。

4.2开展员工帮助计划,提升重点人员心理健康水平

icu护士长个人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岗位轮换认知;角色压力;工作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5(c)-006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job rotation cognition, role stress and job satisfaction in ICU nurses. Methods 156 ICU nurse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job rotation scale, role stress scale and job satisfaction scale revised by Wen-Hsie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different demographics of nurses, job rotation, role stress and job satisfac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159 questionnaires, 155 valid questionnaires taken back, the effective recovery rate was 97%. The average score of job satisfaction was (65.80±10.03) points, each dimension scores: internal satisfaction was (18.68±3.69) points, value commitment was (15.78±2.70) points, hard promises was (16.75±2.44) points, retention commitment was (14.59±2.94) points. Nurses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 level had different job satisfaction (P < 0.01); different marital status and department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job satisfaction (P < 0.05). The job satisfact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job rotation cognition and negatively with the role stress (P < 0.01). Conclusion Nursing administrato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CU nurses' job rotation cognition and role stress evaluation; rationally planning the job rotation of ICU nurses, improving the positive cognitive of job rotation, to promote the benefits of job rotation; regulating nurses' role stress and improving the nurses' job satisfaction.

[Key words] ICU; Nurses; Job rotation cognition; Role stress; Job satisfaction

护士工作满意度是护士对其工作中各个方面的一种主观的评价,工作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和护理服务质量。ICU是专门收治危重病症并给予精心监测和精确治疗的单元,患者病情变化快,随时可能危及生命,特殊的工作环境决定了ICU护士工作压力突出,工作满意度低。ICU护士工作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ICU疑难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关系到医院的核心竞争能力[1]。因此,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尤为重要。ICU护士的岗位轮换认知、角色压力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目前尚无文献从实践角度探讨分析。本研究拟通过分析ICU护士岗位轮换认知、角色压力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充分了解ICU护士工作满意度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护理管理者制订以人为本的管理规范,帮助护士提高工作满意度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4年8月20~28日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159名ICU护士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在职的注册护士;②护龄≥1年;③同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进修护士、实习护士;②因病假、产假等原因不能完成问卷填写的护士。符合纳入标准的155名研究对象中,男11名(7.1%),女144名(92.9%);婚姻状况:已婚66名(42.6%),未婚89名(57.4%);第一学历:中专27名(17.4%),大专94名(60.4%),本科及以上34名(21.9%);技术职称:护士82名(53.6%),护师56名(36.6%),主管护师13名(8.5%),副主任护师及以上12名(1.3%);本专业工作时间:3~10年63名(46.4%);所在科室:综合ICU 54名(34.8%),内科ICU 24名(15.5%),急诊ICU 22名(14.2%),心脏ICU 30名(19.4%),新生儿ICU 25名(16.1%)。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方法 问卷填写采用统一指导语,在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发放问卷,并说明研究目的和方法,取得支持和合作。调查对象独立完成问卷,填写结束后当天收回。不能当天收回的问卷请护士长协助,于一周内收回。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59份,收回有效问卷155份,有效应答率为97%。

1.2.2 研究指标与测量工具 ①ICU护士基本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态、护龄、学历、职称、职务、岗位、所在科室、本专业工作时间。②岗位轮换认知:采用岗位轮换量表(job rotation scale)测量,该量表是台湾学者Ho等[2]根据Campion等编制的量表修订而来,用来测护士对进行岗位轮转的感受。量表采用1~5级评分,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在本次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③角色压力:采用角色压力量表(role Stress scale)测量,由台湾学者Ho等[2]根据Kahn等编制的量表修订而来,用来测量个体面对特定的角色所表现出的压力水平。包含3个维度: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和角色负荷,共计9个条目。量表采用1~5级评分,分值越高,个体的角色压力越大。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9、0.82、0.81,在本次研究中一致性信度为0.76。④工作满意度:采用工作满意度量表(job satisfaction scale)测量,该量表由台湾学者Ho等[2]根据Judge等编制的量表修订而来,包括内在满意度、价值承诺、努力承诺及留职承诺,共计17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总分85分,用以测量受试者对工作的满意度。得分越高,护士满意度越高。量表在本次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岗位轮换认知、角色压力等连续变量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人口学特征护士工作满意度得分情况

不同人口学特征护士工作满意度得分不同,本科及以上学历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得分低于大专及中专护士,已婚护士工作满意度得分低于未婚护士,新生儿ICU护士工作满意度得分低于综合ICU及内科、急诊、心脏IC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2.2 护士工作满意度得分情况

ICU护士工作满意度平均得分为(65.80±10.03)分,各维度得分及维度的条目均分见表2。

2.3 护士轮换认知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护士岗位轮换认知得分为(24.74±4.45)分,护士岗位轮换认知与工作满意总分呈正相关(r=0.272,P < 0.01),与内在满意度(r=0.184,P < 0.05)、价值承诺(r=0.211,P < 0.01)、努力承诺(r=0.265,P < 0.01)、留职承诺(r=0.283,P < 0.01)4个维度均呈正相关。

2.4 护士角色压力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护士角色压力总分为(25.81±5.30)分,其中,角色模糊得分为(9.42±1.65)分,角色冲突得分为(8.44±2.29)分,角色负荷得分为(7.95±2.72)分;护士角色压力总分和3个维度得分与工作满意度及内在满意度、价值承诺、努力承诺、留职承诺4个维度均呈负相关(P < 0.01)。见表3。

2.5 影响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多因素分析

以护士人口学特征、岗位轮换认知和角色压力的相关分析结果作为基础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岗位轮换认知和角色负荷是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 < 0.01)。见表4。

3 讨论

3.1 ICU护士工作满意度现状

本研究结果表明,接受调查的ICU护士工作满意度得分为(65.80±10.03)分,总体上对自身工作较满意,ICU 专科业务较强,使其比其他科室的护士更有价值感和工作热情[1]。各维度得分中,留职承诺维度的条目均分较其他三个维度低,说明ICU护士可能存在离职倾向。ICU护士长期从事危重患者抢救工作,应激事件较普通科室多,长期处于压力大的工作环境中,护士的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这可能会促使其离职。条目均分最高的维度是努力承诺维度。本组研究对象中,工作1~3年者有83人,占53.5%;未婚者89人,占57.4%;年轻未婚护士居多,来自家庭生活的压力较小,在工作中护士有足够的精力与体力对患者进行护理,因此其专业的努力承诺得分较高。

3.2 不同学历、婚姻状况、科室的ICU护士工作满意度不同

在本次调查中,ICU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与护士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及所在科室相关。护士受教育程度越高,工作满意度越低。刘保萍等[3]研究也表明,不同学历中本科护士的个人发展满意度低于专科和中专护士,但柏兴华等[1]、李莉等[4]研究表明,高学历的护士职业满意度较高,在“工作的控制与决策权”、“职业发展机会”方面认可度高。这提示护理管理者应该重视护士分层管理,不仅向高学历护士提供与专业水平相适应的发展空间和参与决策的机会,激发她们的工作热情,还应对学历不高的护理人员进行引导和培训,以提高、壮大并稳定护理队伍。

婚姻状况和护士工作满意度具有相关性,未婚护士的工作满意度要高于已婚护士。与李莉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已婚ICU护士除了每天都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以外,还要面对许多繁琐家庭事务,且承担更多的照顾家庭、养育子女的责任。ICU集中收治疑难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快,护士经常需要加班,因而影响到其家庭生活,可能引发工作与家庭之间冲突,导致工作压力增加,容易产生工作疲乏,相对于未婚护士更易引起不满,工作满意度也就更低。这提示护理管理者应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合理安排护士的工作量,使其兼顾工作与家庭,提高其工作满意度。

不同ICU护士工作满意度不同,综合ICU护士工作满意度最高,新生儿ICU护士工作满意度最低。新生儿ICU收治体重较低、发育不全、营养不良等病情危重新生儿,工作量、工作强度、技术难度并不比其他ICU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由于专科特点,无法为医院创造更好更多的经济效益,薪酬相对低[5]。薪酬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是个人对物质满足的需要,也是工作能力与水平的外在体现,是个人成就与社会地位的象征[4]。新生儿ICU作为综合医院的必备科室,医院应同时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维护新生儿ICU护士权益方面做出努力,从而提高护士对工作的主观热情,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

3.3 ICU护士岗位轮换认知与工作满意度相关性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护理人员对于岗位轮换认知的认同度越高,工作满意度越高,且与内部满意度、价值承诺、努力承诺及留职承诺4个维度均呈正相关。岗位轮换又叫做工作轮换或职位轮换[6],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个人在工作任务之间有计划的移动。它包含了两种方式,即部门内的轮换和部门间的轮换。与部门内部岗位轮换相比,跨部门的岗位轮换具有更加丰富的功能角色,被用于激励员工、培训员工多方面的能力,通过识别员工特质进行人岗匹配[7]。医院内护士跨部门岗位轮换主要方式是年轻护士规范化轮转,轮转培训对年轻护士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自身专业发展,为医院培养多专业的护理人才。李秀川等[8]在文献中报道,轮转培训可以缩短人才成长周期。秦彦荣等[9]报道,本科毕业护士轮转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培养和提高了本科毕业护士的教学意识和教学管理能力,有助于其明确个人职业发展方向,也有利于护理部教学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轮转培训能降低护士重复同一工作的枯燥感并刺激创造产生,提高护士的知识和技能[10];亦可提供护理管理者对护理人才全面评估的机会,识别人才的特质进行人岗匹配,从而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但是护理工作是高度专业性工作,在实施岗位轮换前,除了给予相关专业训练课程外,应辅以工作指引,强化对新任工作流程的熟悉度。护理管理者可以根据科室性质和护士专业能力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轮岗周期。合理的轮岗周期对确保护理质量、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激发护士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十分重要[11]。“轮岗”是一项激励与风险并存的管理方式。陈俊春等[12]研究岗位轮换对护士长心理健康的影响时发现,轮岗护士长有更多的躯体不适表现、人际关系处理不佳、精神紧张焦虑,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未轮岗组。因此,护理管理者在关注轮岗带来的成效等积极作用时,不能忽视轮岗对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应做好轮岗后护士支持系统的构建,使护士保持积极的态度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满意度。

3.4 护士角色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护士角色压力总分及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负荷3个维度得分与工作满意度及内在满意度、留职承诺、价值承诺、努力承诺4个维度均呈负相关。角色压力可以负向预测工作满意度,其中角色负荷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角色压力往往会导致消极的状态结果:高的工作紧张水平,低的工作满意感,低的组织承诺,低的工作绩效。如果一个人在一个组织里长期处于高紧张、低功效的状态,他会倍感无力,对工作失去热情,其所服务的对象也会埋怨他的不称职。试想这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在这样的状态下,他怎么还可能会对工作抱有很高的满意度呢?这样恶性积累下去,那么其以后的努力程度和服务质量也必然难逃角色压力这种消极后果的不良影响。因此,对护士的角色压力进行有效的管理、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应该对员工的角色压力进行有效的管理,关心角色压力大的护士并引导他们对自身的角色压力进行调节和疏散,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以此降低其服务破坏行为,降低服务破坏带给组织的消极影响。

综上所述,护理管理者应重视对ICU护士岗位轮换认知及角色压力的评价;合理规划ICU护士的岗位轮换,提高护士对于岗位轮换的正向认知,促进岗位轮换益处的发挥;调节和疏散护士角色压力,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柏兴华,张晓春,苏兰若.ICU护土职业满意度的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5):148-150.

[2] Ho WH,Chang CS,Shih YL,et al. Effects of job rotation and role stress among nurses on job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L]. BMC Health Serv Res,2009.http:///1472-6963/9/8.

[3] 刘保萍,陈海英,李建青,等.护士满意度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7):9-11.

[4] 李莉,曾丹.大型综合医院临床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5):348-350.

[5] 伍心莲.某市医院儿科护士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及对策[J].当代护士,2013,1(下旬刊):39-40.

[6] 肖志颖.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543-550.

[7] Casad S. Implications of Job Rotation Literature 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ractitioners [J].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2012,25(2):27-41.

[8] 李秀川,叶平,李玉洁,等.CCU轮转培训模式在心血管内科低年资护士专科培训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2):1349-1350.

[9] 秦彦荣,王学艳,靳燕芬,等.本科毕业护士轮转临床护理教学管理的做法与体会[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0):40-41.

[10] 唐静萍,皮红英.初级职称护士轮转培训调查[J].医学院学报,2014,35(8):867-869.

[11] 陈海燕,李金香.急诊科护士轮岗周期与护理不良事件的关系[J].华西医学,2011,26(9):1401-1402.

icu护士长个人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层及护理模式,ICU,评价,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46-02

近年来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层及护理已经在全国各大医院实行,它是一种护理管理、护理组织结构、护理服务改革的一种尝试,将责任制护理与小组护理结合在一起,集合了护理层级管理、责任制护理、小组护理和原有功能制护理的优点,提高了护理人员科学有效配置的效率。下面就我院在ICU实行层级护理模式谈一些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我院ICU护士的年龄、性别、学历、职位以及工作年限等,按个人分别统计好作为参考。

1.2 层级设置及排班

我院按照护理人员的能力在层级设置方面有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3个岗位,每个岗位的职责依据《护理管理工作规范第4版》划分。然后按照A(8:00-15:00)、P(15:00-22:00)、N(21:30-9:30)的形式进行连续排班,每班都设有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等岗位以保证护理质量。

1.3 层级培训

根据护士级别的差异,培训不同的内容。(1)责任组长的培训[1]:主要是提高临床、教学、科研、管理四个方面的综合能力,并且对护士进行考核与评估。(2)责任护士的培训[2]:初级责任护士培训内容:按护士毕业后规范化训练内容进行培训,包括形象塑造及礼仪知识、常见疾病及其护理、常见治疗检查、常见药物、常见护理技术、常见病人护理问题、护理记录、常见法律、伦理与护理问题分析与处理、文献查证与阅读、案例分析、品质管理(护理品质概念介绍并参与活动);(3)助理护士的培训[1]:以进行基础护理、安全技能基本知识培训为主,包括医院及病区的规章制度、患者及护士的消毒隔离技术、鼻饲饮食的要点、注意事项、记录患者一昼夜出人量等。

1.4 层及护理的评价

1.4.1 ICU护理质量的评价

目前我院ICU有一张护理质量指标,要求护士每天根据实际情况登记,有相关负责人每月进行统计考核、评价。

1.4.2 患者满意度的评价

由于ICU患者康复直接出院的病例不多,多数患者转科,所以我们采取电话回访,把患者的评价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2结果

层及护理模式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而且ICU患者的满意度情况也得到了改善。

3 讨论

3.1 ICU实行层及护理模式的的目的

由于ICU在我国各大医院建设中起步较晚,护理人员短缺,护理水平也存在差异。因此,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其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目的性更为明确,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及其潜能的挖掘,进而推动护理人员的成长,提高护理质量[3]。

3.2 ICU实行层级护理模式的意义

3.2.1 实行层级不理模式有效缓解了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

ICU病房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故抢救工作相对其他科室较多,特别是在夜班,护理人员既要保证患者安全又要保证工作的质量,心里难免会高度紧张,身心俱疲。护理人员不足、护理强度大,流程复杂,工作时没人指导又加重了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4]。

3.2.2 实行层及护理模式提高了服务满意度

层级管理模式的实行确保了护理工作的有效、有序地进行,使ICU病人得到了更为安全有效的服务(1)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以及助理护士的设置有效保证了各项护理工作的准确性,主治医师与护士之间能够有效交流,提高了医师对服务的满意度。(2)加强了与病人,病人家属以及主治医师之间的交流,保证了对病人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的质量,缓解了家属对ICU病区不设陪护的担忧,提高了家属及患者对服务的满意度。(3)在交接班时,责任组长对各班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沟通,对转入和转出的病人严格把关并做好相关记录,继而提高了合作科室的满意度。

3.2.3 层及护理模式的实施确保了患者的安全

层级护理模式中把安全纳入到了分层管理中,各级护士之间根据职责,加强了关键环节以及薄弱环节的管理,提高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系数。

3.2.4 层及护理模式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

护士长可根据ICU科室的具体情况,对各级护士实行层级培训以及业务考核,这样不仅提高了年轻护士的专业素养以及基本技能,也大大提高了责任护士的业务水平,使ICU科室的护理能够有效、科学、合理、规范地进行,提高护理效率。

3.2.5 层及护理模式提高了ICU患者的护理质量

我院要求护理人员每天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记录,责任组长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估,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与指导,这样不仅加大了管理制度而且改变了传统护理模式中的诸多弊端,使得基础护理以及护理措施有效地落实到患者身上,提高了护理质量。

4小结

ICU科室的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护理体系也不够完善,层级护理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护理观念,使护理由“以提供者为主导”向“以患者为主导”转变。我院ICU科室实行层及护理模式以来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确保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家属、主治医师以及相关科室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虽然层及护理管理模式使得ICU科室的管理制度以及工作水平有所改善,但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再接再厉,学会总结,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学习,使ICU科室的护理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周玉华,彭粤铭,曹静.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13,10:116-117

[2] 李威,彭粤铭,曹静.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04:56-58

icu护士长个人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危重症护理学 学科发展 发展趋势

危重症医学已经成为日趋成熟的新兴独立学科,依傍这门新兴学科的危重症护理学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危重症护理学是在长期的护理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的,与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的兴起和完善密切相关。由于各类危重症患者往往同时存在多器官、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病情复杂多变,要求护士掌握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通晓各种危重病症的治疗与护理方法,熟悉各种危重症监护的技术操作,掌握多种现代化监测与治疗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迅速发现患者的主要问题,采取积极有效护理措施,密切配合医生,抢救患者生命。

1 学科发展历史

早期的监护理念源自现代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Nightingale F,1820-1910),她曾撰文提到应该为外科手术后的病人建立单独的病区,并在1854-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为严重负伤的士兵创建了护理病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各地纷纷建立创伤治疗中心,救治许多战伤和失血性休克病人,并促进了创伤与休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从而形成ICU的原始模式。1952年北欧爆发流行性脊髓灰质炎,出现许多脊髓型麻痹导致呼吸衰竭的病人,当时组建了呼吸治疗单位,把抢救器械和危重病人集中在一处,通过气管切开,畅通气道和肺部人工通气进行救治,使病死率明显下降,从而促进了ICU在欧美地区的发展。1956年美国Baltimore city 医院建立了较为规范的综合性监护病房。196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倡导建立“急诊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即把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室救护和重症监护治疗病房形成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系统。EMSS的出现,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在EMSS的三个服务环节中,危重症护理学成为急诊医疗服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1969年美国创立重症加强护理学会,1971年正式命名为美国危重症护理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nurses, ACCN),并出版美国危重症护理杂志。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危重症护理工作有了很大发展。中华护理学会成立了“危重症护理学专业委员会”,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了“香港危重病学护士协会”,大大促进了ICU护理在香港的发展,也加强了与内地ICU的联系。为适应危重症护理学科的发展和专科护理工作的需要,满足广大护理人员的要求,使更多合格的ICU护士充实临床一线,中华护理学会等学术团体多次举办重症监护治疗学习班,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加强护理队伍建设,许多大型医院相继设立ICU,以适应危重症医学发展的需要。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孤立地取得进展。在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边缘地带,思维和研究往往最为活跃。随着危重症医学和医学电子学的进步,对危重症的监护治疗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监护仪器设备和技术日新月异,监测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有创监测技术正在被无创监测技术所取代,监测指标愈来愈客观和精确,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监护治疗更加科学化、智能化,管理更方便、快捷,ICU的功能不断扩大。护理专业理论与基础医学、危重症医学和急诊医学有机结合,监护技术与护理技术紧密结合已成为必然趋势,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重症护理学已经逐渐发展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兴学科,以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患者为服务对象,对他们进行全人、全时段、全身的监护。

2 危重症护理学重点领域发展和研究回顾

2.1 以危重病人为中心

护理工作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其重点应放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上。在监护病房,尤其强调做到病人的身旁护理,需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充足的注册护士,重视医生、护士和患者家属三者之间的协作,找出最好的沟通方式,发现病人所需,促进患者康复[1]。

基础护理研究方面,在机械通气患者身上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机械通气病人由于气管插管或器官切开,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症状、想法和要求,与医护人员和亲属在交流上的困难常导致病人焦虑、恐惧、情绪上的不安定和孤独感,不利于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护理问题。目前国内外有关同机械通气患者交流方法的研究成果有两类,即无声的(非语言的)方法和有声的(语言的)方法。无声交流法包括手势、观唇辨音(lip reading)、纸和笔、选认图片等;有声交流目前较前沿的方法是使用发声治疗装置,针对已气管切开、并且有完整的发声器官的患者,其应用效果随病人的年龄、疾病诊断、损伤类型、呼吸辅助装置的类型和心理因素而异。与置有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器官切开)、正在机械通气病人交流的最好方法尚无定论[2]。

另外关于危重病人的选择权方面的探讨提出:不仅要尊重病人的“生的权利”,而且要尊重病人对危重病的救治的“自决权”。有些医院开展了病人清醒时的预嘱,将签名了的预嘱绑在腕上或做成胸卡,以便抢救时遵从病人的意愿,还进行了“尊重人的尊严”的哲学探讨[3],趋向将此作为护理的哲学主题。注意遮盖病人的身体,尊重病人的隐私,使病人选择舒适、无疼痛、无痛苦。倾听病人的心声,死亡时,不孤单,身体洁净,死得体面、有价值。不仅关怀临终的病人,还开展对家属的服务。

2.2 全面护理质量管理

健全的ICU制度与管理是发挥其功能和避免医疗护理差错的重要保证,制度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ICU的护理质量,而护理质量与患者的生命安危紧密相关,关系着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和病残率。现有的ICU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依据管理学和护理学的双重特点确定的,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首要、以预防为主、以数据为依据的特点,实行标准化的全面质量管理。

护士的工作充分量化,英国重症监护协会制定有明确的标准,每周工作的时数定量,每班的工作都有具体的指标,能较好的评估护士的工作负荷;ICU制定有明确的入院标准和住院时间,有完整的经济核算系统,尽可能的节约卫生资源;在临床、科研和护理的学术效果的评估中,经济核算、病人消费、卫生资源的消耗作为医疗护理效果的重要指标。如在评估一项护理成果时,同样也要评估它的经济效益。因为在ICU住院费用高、卫生资源消耗大。还因为部分病人占有床位时间延长,影响需要紧急救治病人的治疗时机,影响医院的抢救效率。

2.3 护理技术发展以医学发展为导向

危重病护理技术的发展是随着各医学专科的发展而进步的。特别是随着各种高难度手术的开展,急、危重病人的复苏、各脏器支持的新技术等,危重病的护理不断总结出新的经验。根据这些经验,结合历史上的经验,以及检索文献所获的资料,发展成为新的工作依据,制定出有依据的护理程序。将这种护理模式称之为“循证护理实践”(Evidence-based nursing practice)。例如在心血管外科新开展高难手术,通过细致的护理,更好地控制生命,减少或平稳度过心衰,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病人的花费;血管介入治疗中抗凝的护理,制定出较好的护理措施,减少血管的并发症;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进行术前心理探访,术后监护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在护理严重颅脑损伤的病人过程中总结出全面快速生理复苏的护理措施,降低颅内压,加强基础护理,减少了死亡和致残,降低了经济消费等。护理人员还总结了呼吸机依赖的病人的脱机办法,持续肾替代(CRRT)技术的操作与护理等等。随着新、高、难医技的开展,高水平的护理专项技术应运而生,总结出“循征护理实践”(Evidence-based nursing practice)的模式。这种护理模式大大提高了监护病人的服务质量。

此外,护理技术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在澳大利亚圣文森医院的监护病房内,护理人员自己动手取标本,在另室自己检验,约5分钟能获得结果[2],不仅有利于掌握及时的病情变化的信息,指导临床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提升了护理工作的技术含量与价值。在不久的将来,ICU护士将逐渐进行目前属于医生的操作与处置,如Swan-Ganz导管插入、气管内插管、动脉穿刺以及一些药物的使用与管理。

2.4 信息技术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的不断提高,人类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医学诊疗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远程医学(telemedicine)已成为现代医疗技术发展的方向和代表。它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及护理、远程教育等所有医学活动。

作为远程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危重病的远程护理更是目前发展十分迅速的跨学科的高新技术,为危重病护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手段,并可大大节约并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救治成功率,使偏远地区也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护理服务,从而真正实现医学信息共享。另外,护理的文件处理逐步实现电子化,微机的使用日趋广泛。为了“循证护理实践”,快速的检索护理信息已消除了时间和地域的障碍,危重病人护理的社区服务也将以信息为中介,从ICU向外延伸。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安放在病人家中的一些医疗设备,如无线监护、心电遥测装置、心血管信息系统、24小时动态心电记录仪(Holter)等采集的病人数据,及时地分析诊断,进行治疗和护理,并可以建立传呼系统,便于病人及时与医护人员建立联系[2]。

目前环球护理专业网站已开始运行,如美国危重症监护护士协会的网站等。通过全球的护理网站,护理技术的交流,信息的传递必将促进护理专业的快速发展。

2.5 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和护士的心理调整

由于ICU的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护理工作应注意对病人及亲属,以至护士本身的心理调整,有利于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研究表明,在危重病人的护理中,人文和心理因素及病人的文化背景、种族类型、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的影响对疾病的康复起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危重病人的临床护理中,心理护理占了较大的比重。目前部分国家和地区的ICU开展了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服务和心理咨询,通过多种措施和方法,使得过度焦虑等不良情绪得以调整。患者由于与亲人隔离而产生的分离性焦虑引起了护理人员的广泛关注。许多研究表明,家属探视并不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允许家属探视,可以降低患者及家属的焦虑程度,增加患者的信息,减轻患者的孤独,因此,弹性的ICU探视制度的理念正在逐步形成[2]; ICU护理人员要能运用创造性的策略来减少床旁技术对患者的躯体损伤,调整患者的病理心理,对于疾病的康复是非常有利的[4]。

由于ICU特殊的工作性质及环境,护士所承受的压力比普通病房的护士要大,尤其是新护士[5]。BROSCHE等[6]指出,较多的学者都在探索如何帮助家属面对病人的死亡,但护理人员经常面对死亡的负面刺激,如何减少这种负性刺激对护理人员的危害却为人们所忽视。ICU的护士不仅要有敏捷的思维和快速的应变能力,而且要善于调整自身的心理,增强自制力、表达能力和适应能力以适应紧张的工作,实现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完美结合。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护理管理者对工作负荷的调配、护士情感的疏通、重视给予护士心理调整的时间,如可按个人意愿安排脱产学习等方面。研究表明通过规范工作流程、开展ICU心理咨询有助于缓解ICU护士的心理压力[7-8]。

2.6 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

按专业化标准培养符合现代监护要求的ICU专业护理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国内外关于ICU专科护士的培养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述和研究。在欧美国家,ICU专科护士是一个能够为所有危急重症病人及家属提供满意的护理并具有资格的职业护士。1975年,美国重症监护护士委员会成立了AACN资格认证有限公司,开始进行急危重症监护护士资格(critical care registered nurse, CCRN)的认证。截至2002年底,美国已有超过40000人持有CCRN资格证的护士在神经内科、儿童或成人重症监护病房工作,其ICU专科护士资格要求:①必须是学士学位的注册护士(RN);②在两年内直接护理重症病人(新生儿、儿童或成人)时间必须达1750小时;③具备该资格后,方可参加CCRN考试,才能获得证书,并且每三年更新1次 [9]。其主要职能是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对心电监护资料分析处理;对心肺骤停进行救治;对机械通气系统进行维护,并能掌握拔管和停机指征及掌握允许使用的药物和药量,并能对用药反应做出解释等[10]。继美国之后,加拿大、英国等欧美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也开始实施专科护士培养制度。在欧洲,英国护士从专科学校毕业后需进行6-12个月的ICU专业训练;瑞典是1年,奥地利是9个月,丹麦是1年半。结业者授予ICU护士证书,待遇方面优于普通病房护士。1995年日本成立了专科护士认定制度委员会,并开始在ICU领域培养专科护士[11]。可以说,实行ICU专科护士准入制度已成为全球护理界关注的发展趋势。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指出,根据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发展临床专业护士。2005年至2010年内,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包括:重症监护、急诊急救、器官移植、手术室护理、肿瘤病人护理等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2002年,北京护理学会受北京市卫生局委托与香港危重病学护士协会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性的“危重症护理学文凭课程班”,为期3个月,目的在于对ICU护士进行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并颁发“危重症护理学业文凭证书”,率先在全国启动ICU专科护士的资格认证工作。随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也相继开展了ICU专科护士的培训。但是我国ICU高级护理人才的梯队模式还没有建立,从事ICU专业的入门条件和资格认证工作尚在论证和起步阶段,ICU专科护士的发展还有待于更加系统的专科培训、规范专科认证标准、明确专科护士的岗位职责、完善实践能力的评价手段。

科研和教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护理科研开展方面,各个国家的护理组织及学会,积极提供资金,鼓励和支持护理研究。丹麦等北欧护士联盟,为了发展护理研究,从提高护理教育水平入手,重点培养护理研究生、博士生;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是澳大利亚“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作业”研究中心和亚洲护理协作中心,共同推动中西方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作业[12]。

2.7 ICU工作负荷及护理人力配备的评估方法

在ICU 成本消耗当中,护理人力资源的消耗占ICU总成本消耗的一半以上, 因此,ICU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非常重要。ICU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同样以护理工作量的评估为基础,其研究起因是由于ICU评价疾病严重度和成本效益的需要。评估护理工作量的工具主要是趋向于发展各种护理工作量的评分系统,评估主要是基于临床护理活动及治疗干预内容等[13]。所有这些评估工具主要归为两大类:一是以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干预的程度来反映护理工作量;二是依据护理活动内容来测量护理工作量进而进行人力配置。

目前以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干预的程度来反映护理工作量的评估工具主要有:1974年由Cullen提出的治疗干预评分系统(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scoring system, TISS)和NEMS量表(Nine Equivalents of Nursing Manpower use Score)。TISS是一种衡量工作人员工作负荷及指导人力资源配备的评估方法,对我国ICU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但由于存在操作不方便等的局限性,TISS已不再占主导地位。NEMS量表内容包括专科系统支持、护理诊断、ICU或非ICU治疗干预项目, 共有9个条目,与TISS28计分有很高的相关性,目前有相应的软件对病人电子病历中与NEMS中相关的治疗干预进行筛选,评分省去了由医生或护士人工进行评分的过程,在欧洲各国广泛应用[14]。依据护理活动内容评估测量护理工作量的方法还有GRASP量表及OMEGA评分系统等。GRASP系统包括50项护理操作,将护理项目分为11类:饮食、排泄、生命体征、辅助呼吸、吸痰、清洁、翻身及协助病人活动、治疗、给药或输液、采集标本、转送病人及其他。其中每一类和每一类中的具体项目都是选取花费护士时间多或出现频率高的项目,根据测量每一项工作的平均时间给每一项操作固定的点数,护士根据每个病人所需护理项目的点数再加上一定百分率的延误或疲劳时间点数来决定护士工作。GRASP已被开发成为软件,成立了GRASP网络维护中心软件,可以不断地维护升级。目前此评估软件在英国被广泛应用。不同国家的不同医院以大量的临床研究为基础,通过评估工作量根据自己的特点及需要发展了适合自身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它们之间虽然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但其研究发展为ICU病房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文献资料中关于我国用量表或评分系统评估工作量以进行人力配置的研究较少。目前多采用床护比来配置护理人力。ICU是各类危重病人集中治疗监测的特殊病房,对护理人员的配置要求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卫生部2005年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评价指标中要求重症监护室床护比应达到1:2.5~3。而根据福建省卫生厅的《福建省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资料显示,我省ICU的床护比平均仅达到1:1.75,达到1:2.5-3的要求的仅占11.76%。

3 福建省ICU病房建制及护理人力资源现状

根据ICU建制的相关标准,福建省护理学会危重症护理专业委员会对福建省重症监护病房建制及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进行调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二级乙等以上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以信函的方式就ICU管理模式、人员配备及仪器配备等方面情况进行调查。调查表参照国内外有关文献,结合我省实际自行设计,经专家咨询并予以修订后,形成正式的“福建省重症监护病房建制及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表”,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医院概况,第二部分为医院ICU设置及仪器配备情况等。调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参加“福建省重症监护培训班”的77所二级乙等以上医院以信函的方式发放问卷。资料收集完成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并统一编码,使用Epidata3.02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共发放问卷91份,共回收问卷67份,回收率73.6%,有效问卷62份,有效率为92.5%。

3.1 福建省ICU病房的专科化尚处于起步阶段

ICU大致可分为综合ICU、专科ICU和部分综合ICU[15]。本次调查的医院中多种类型ICU 并存,共有各类ICU 62个,其中综合性ICU 23个(占37.1%),专科ICU 30个(占48.4%)及部分综合ICU(包括外科ICU、急诊科ICU、内科系统ICU等)9个(占14.5%)。

目前对于何种ICU模式是最佳尚无定论。现阶段国外ICU逐渐向专科ICU发展,因其能显著降低院内死亡率、减少住院天数及削减医疗费用[16]。美国ICU发展轨迹是初始专科ICU―综合ICU―更高层次的专科ICU,美国目前的专科ICU的技术水平与装备数量均属于综合ICU层次,只不过其收治的病种限于某专科[17]。我省ICU以专科化ICU为主流,但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还需进一步完善。

3.2 福建省ICU的规模尚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调查的62个ICU总编制床位数为542张,实际开放床位数565张,占医院总床位数的1.1%,床位使用率平均为95%,62.9%的ICU床位数在8张以下,仅有19.4%的ICU床位数在8-12张。62个ICU中平均每张床占地面积约13m2,其中32个ICU有设置单人间,平均占地面积约25m2,但仍有48.4%的ICU未配备单人间;在房间布局方面,大部分的ICU采用长方形的布局(64.5%),其次分别是扇形(19.4%)和环形(12.9%)。

《重症监护学科建设指南》中指出:从医疗运作角度考虑,每个ICU管理以8到12张床位为宜;床位使用率以65-75%为宜,超过80%,则表明ICU的床位数不能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应该扩大规模;此外,一般来说,从人员配置、经济效益和管理的角度,8-12张床位的数量作为一个ICU的管理单元最为合适。另有学者提出:一个ICU单元最多设置12-15张床位,因为超过12-15张床,对于一个护士站来说是难以应付的。如果床位需要超过12-15张,那就最好建2个或更多的ICU[18]。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省ICU床位使用率平均高达95%,另外,从ICU的占地面积来看,我省ICU开放式病床平均每张床占地面积13m2,而指南建议为15-18m2,实际每张床的占地面积较标准小,拥挤的环境将会给护士的操作和患者的情绪带来不良的影响。此外,设置单独的隔离病房是用于收治器官移植等需保护性隔离的病人,或收治严重、特异性感染,需进行严密隔离的重症病人,有利于降低ICU院内感染率[15]。而本次调查中仍有42.8%的ICU未设立单间病床。福建省ICU的规模不能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3.3 ICU基础设施及装备与建议标准尚存在差距

每床用房面积平均13.0m2,单间病房配备率是51.6%。按实际床位数计算,所有ICU均配备监护仪和微量泵,平均每张床配备1台监护仪及1.5台微量泵;66.1%的ICU有配备输液泵,平均每张床0.6台输液泵;95.2%的ICU有配备呼吸机,平均每张床0.5台呼吸机,即每两床配备一台呼吸机; 24.2%的ICU配置纤维支气管镜;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和床旁X线机的配置率分别为13.1%和26.2%;22.2%的ICU有配备血液净化机,均来自三级医院。在空气消毒设置方面,54.8%的ICU使用空气消毒净化器,其次是自然通风加紫外线消毒(30.6%),仅有19.4%的ICU采用中央层流净化装置,表明空气消毒净化器已逐渐成为我省ICU空气消毒最常用的设备。大多数医院的床旁X光机和血液净化机都是共用的,基本能满足ICU病人的需要。《指南》中规定:三级医院的ICU应该每床配备1台呼吸机,二级医院的ICU可根据实际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呼吸机,我省三级医院平均每两张床1台呼吸机,远不能达到规定要求。仍有部分其它项目与《指南》中的规定存在差距。

监护病房(ICU)是危重患者集中监护和治疗的场所,人员走动多、操作多、患者插管侵入性监护与插入导管多、输液输血或其制品多等,再加上如果ICU无空气净化设备或通气不足,易造成严重空气污染。本次调查得出空气消毒净化器已逐渐成为我省ICU空气消毒最常用的设备,原因可能为通常使用的紫外线照射和产生的臭氧对人体均有害,所以不宜用于人正常活动状态下的空气消毒;使用层流净化装置,杀菌效果虽然好,但价格昂贵[19]。空气消毒净化器与紫外线消毒相比, 具有动态、连续消毒的作用, 其广谱特性优于紫外线消毒,并能除去空气中的尘埃和异味;与建筑层流净化相比, 具有费用低、能耗小、结构简单等优点,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医院ICU房间的大小, 正确选用空气消毒洁净器、定期更换活性炭过滤器,这将是ICU空气净化消毒器达到净化和消毒作用的基本保证[20],以有效防止发生院内感染。调查中仍有43.5%的ICU采用自然通风及紫外线消毒等,还需进一步完善。

3.4 辅助用房和辅助人员的配备需进一步完善

62个ICU中,79%的ICU有设立医生办公室,37.1%设有工作人员休息室,82.3%和71.0%的ICU设立了专门的更衣室和值班室。另外有2个ICU(3.2%)设有实验室,18个ICU(29.0%)设有家属接待室,40个ICU(64.5%)设有配药室, 10个ICU(16.1%)设有配膳室,还有2个ICU分别设有图书室和示教室。

在辅助人员配备方面,62个ICU中,有6个ICU配备了呼吸治疗师,共8名;仅有1个ICU配备了1名物理治疗师、1个ICU配备了1名营养师、1个ICU配备了2名临床药剂师、1个ICU配备了1名康复治疗师。

虽然我国目前并未对辅助用房(如家属休息室、图书室等)和辅助人员(如呼吸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等)的配备做出硬性规定,但此方面的配备在日常医疗护理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开展,人们对医疗护理的期望和需求不断提高,除了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外,患者家属的良好心理支持对患者身心康复的促进作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李玲[21]建议在ICU病室附近设立家属休息室,同时也应准备书、报、杂志等,定时播放音乐、小品、卫生常识及最新医疗成果,使家属放松,以良好的心态去影响和感染患者。另外,张振伟[22]提出为提高危重病人抢救快捷程度,如条件允许,ICU可设立(或与检验科共建)临床实验室,应有工作人员休息室、办公室、患者家属接待室、会议室等;朱晓玲[23]认为ICU内有多种高精尖监护医疗设备,应配有一定数量的专科治疗师,如呼吸治疗师、营养师、理疗师、专业维修人员等,定期调试维修设备,根据病人病情变化及时有效地处理和调整治疗计划,以防止ICU护士承担非护理性工作而影响临床护理工作时间,确保在编在岗。可见设立辅助用房及辅助人员的意义已不局限于人性化的层面,扩展到了在不断追求高质量的抢救水平的同时,重视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医患关系建立的层面上。提示在今后的ICU建设中应更多地将医疗技术和人文有效结合,使人员和设备成为提高医疗技术、创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平台。

3.5 ICU的管理模式

目前国内ICU管理模式分为开放式(无专职ICU医生)、半开放式(ICU医生与原专科医生共管)和封闭式(ICU专职医生专管)等三种模式[2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省ICU的管理模式以半开放式为主(占43.5%),患者的医疗措施由ICU医师和原专科医师共同管理; 其次是开放式ICU(占35.5%),它只有一支护理队伍,患者由各专科医生管理;最后是封闭式ICU(占21.0%),患者的医疗活动完全由ICU医师负责,专科问题由ICU医师邀请专科医师查房或会诊,进行协调解决。等级不同的医院ICU管理模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6.270,P<0.05)。

何种管理模式较适合ICU的发展目前尚无统一结论。现阶段国内外倾向于采取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认为封闭式管理能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医疗责任明确,ICU能够充分发挥其监测和治疗优势,而开放式管理存在医师顾此失彼,与专科病人相冲突的现象,半开放式管理存在责任不明确,相互间协调不一致,出现学术上的矛盾等问题[25-26];另有国内学者提出选用何种管理模式应根据具体情况,条件具备的医院,应选封闭式管理模式,基于现有人力资源及国内医学整体水平,参考广东的实际经验,半封闭式管理不失为一种合宜的选择,尤其对于人力资源较紧缺的医院,封闭式和半封闭式均为可选管理模式[17]。因此,ICU管理者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形成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

3.6 ICU护士处于缺编状态,不利于ICU护理质量的提高

本次调查的ICU护士固定编制人数为862人,编制床位数542张,床护比为1:1.6;现有护士数1012人,ICU实际床位数565张,床护比为1:1.8。

人员编设是否正确、合理,会直接影响护理岗位人员的数量与质量,影响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流动及流失率,继而影响到工作效率、护理质量[27]。根据《指南》的要求:专科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2.5~3:1以上,而通过本次调查得出:护士与床位数之比为1.6:1,可见现有的ICU护士人力配备严重不足,处于一种超负荷运转的状态,而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策法规、岗位设置、护理标准等。目前部分医院的管理者认为先进的仪器是解决人力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临床上需要大批经过专业培训、精通业务、技术熟练的护理人员来监视仪器并护理病人,所以对重症监护病房性质误解为仪器多了可以节省人手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28]。如果ICU护士编制过紧,往往会出现以下弊端:①不得不空床,重点处理抢救病人;②不得不降低收治病人的危重程度,而收治一些不够住ICU标准的轻症病人;③降低治疗护理质量,甚至发生差错事故;④护士因工作量大,长期紧张,积劳成疾[15]。在调查中发现实际床护比高于编制床护比,原因可能与各医院往往会根据工作量的实际需要等另外聘请相应数量的编制外护士来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有关。

3.7 ICU护士整体素质不高,专业可持续发展力量不足

ICU护士中男性32名(3.2%),女性980名(96.8%);年龄方面,45岁以下人员占总人数的84.0%,其中25-34岁年龄段人员最多,占总人数的51.6%;其次为25岁以下年龄段,占32.4%,说明我省ICU护理人员整体上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学历方面,以大专学历的护士所占比例最大(46.2%),其次为中专及以下学历(39.4%),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护士所占比例最小(14.3%)。由表2可见,等级不同的医院之间ICU护士的学历构成不同,三级医院以大专学历为主,而二级医院则以中专学历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nn- Whitney Test,z=16.870,P<0.05)

本次调查中以初级职称所占比例较大(占85.8%),其次为中级职称者119人,占11.8%;副高及以上职称24人,占2.4%。由表3可见,等级不同的医院之间的职称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Test,z=2.220,P<0.05)

从表4中可见,工作年限低于5年者占绝大多数(65.6%),其次为工作59年者(19.6%)。

福建省ICU护士45岁以下的比例达84.0%,从经验、能力、体力等方面综合评定,中青年(即25~40岁)是护理人员在临床发挥作用的最佳年龄段[ 29] ;学历方面,大专学历所占比例最大(46.2%),从年轻护士精力及体力充沛,反应灵活,接受能力强,适应ICU病房工作量大、病情变化快的角度来看,总体而言此次调查中,年龄及学历结构比较合理,也表明近年来随着高等护理教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我省大量本科、大专毕业护士开始不断进入临床工作,同时可见相当一部分临床护士在承受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同时,坚持自学,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使护理人员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不再以中专学历为主体;但二级医院高学历人才缺乏的现象较突出,仍以中专学历为主。

值得重视的是,在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我省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护理博士教育项目也已开展。但本次调查显示,ICU护士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缺乏,可能与我省培养的高层次护理人才目前数量较少, 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的是教学和科研工作,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研究生较少等原因有关。

另一方面,技术职称普遍偏低,以初级职称为主(占85.8%),高级职称的护士仅占2.4%,中高级职称者偏少,表明我省ICU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护理人才结构;与此同时,护士临床经验缺乏的现象显著,工作年限低于5年者占绝大多数(65.6%),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ICU临床教学和护理学术水平的提高。可见我省ICU护士整体素质不高,成为制约本学科发展的不可忽视的环节,而如何解决高学历护士年轻化导致的工龄短、技术职称低和临床经验缺乏的问题是今后护理管理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 福建省危重症护理学科发展趋势与思路

福建省危重症护理学科在护理管理、护理技术、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及护理理念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内容不断深化。总的趋势是:以人为本、以提高护理质量为核心、以技术为手段、以教育为阶梯、以医学发展为导向,以人文护理为着眼点,向逐步完善的护理专科发展。未来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多角度地开展危重症护理相关课题研究工作;二是要从国内外循证护理的角度来看,更加侧重于实用性研究,目的是切实高效地服务于患者。发展目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4.1进一步完善ICU专科护士培训和资格认证

推动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客观需要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二是需要一批先驱者的开拓以及后继人才的发展。然而,提高护理专业人员的学术素质是危重症护理学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目前缺乏健全的危重症专科继续教育体制,已呈现“高技术装备和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的矛盾局面,而ICU护士资格认证培训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成立相应机制承担起省内ICU护士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任务,结合当前急需和北京等城市的实践,总结国内的经验,借鉴国外的理论和方法,建立ICU专科护士及护理专家的准入标准,尽快将ICU高级护理人才培养与使用列入我省护理人才资源研究范畴。可以分步走,首先在省内建立ICU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实施ICU专科护士培训准入制度;再进一步论证在有研究生教育的资深护理院校建立CNS教育培训项目,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以培养高素质的ICU护理人才。

4.2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核心能力的培养

调查表明,我省基层医院如何进行合理的ICU护理人力资源建设是今后学科发展的关键点。各级医院应该按照国家卫生部门的要求,根据本医院的级别、ICU实际工作量合理配备人员,重视ICU在医院危重病救治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大力支持,建立规范的ICU病房,配备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形成合理的医疗护理人员梯队。核心能力是帮助护理专业发展的工具,可指导护士如何在临床持续有效地发挥专业功能,达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30]。省级综合性医院可成立多个监护小组,如:心脏监护组、器官移植监护组、呼吸机管道管理小组等,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化队伍,提高全省的监护水平和管理质量,并积极借鉴国内外同行的成功经验,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探索出一条符合我省实际的ICU发展道路。

4.3 完善危重症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根据全国危重症学科建设指南,以循证护理为根本,完善危重症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首先,结合各医院的实际,进一步规范我省的危重症护理实践标准、各级人员岗位说明书、绩效考核标准、重症专科护理管理制度等。其次,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护理流程,重视病人的基础护理工作,满足病人重症期的基本生理需求。第三,专科护理和院内感染预防工作与护理科研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以数据为根本的质量管理。第四,加强多部门的协调沟通,实现医疗、护理、医技、后勤为一体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第五,以病人安全为核心,建立风险管理的预警机制,完善各项紧急预案。

4.4 开展护理科研,加强危重症护理学的理论体系建设

明确学科定位和归属,将理论体系系统化和条理化,改变目前学科研究“大而散”的现象,规范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临床实际需求为着眼点,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开展护理科研工作。重点领域有:重症护理评估、病人舒适、院内感染的预防、护理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同时,加强现有ICU护理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工作,分析成果应用的可行性,为避免重复研究及研究的持续性和深入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4.5 规范危重症护理学教材和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各高校护理专业危重症护理学教材和课程体系参差不齐,因此从危重症护理学的课程教育入手,撰写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危重症护理学教材,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很有必要。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是我省一所有研究生教育的资深护理院校,如何以此为依托建立我省CNS教育项目,也是今后学科发展的重要课题,必将为促进我省危重症护理学科与国内、国际的早日接轨、提高ICU护士的整体素质,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

4.6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护理学要从“描述性”到“解释性”,提高科技含量,与国际接轨,否则临床资料将失去可比性,不利于国际交流。因此,不断引进新理念、新技术,并广为传授,实属重要之举。引进不是单纯模仿,而是一种革新,必须结合我省的实际,探索前进的道路,得出自己的见解和经验。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参与国家重大课题研究的实践中,可以使本学科在理论和方法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争取能够联合有关单位和个人,为研究资源的充分利用、信息的交流等发挥枢纽作用。由此可见,发展危重症护理学,既要走中国的道路,又要与国际的进展相接轨。通过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缩短摸索周期,另一方面充实我国、我省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内容及理论方法体系;在参与重大课题的研究中丰富和发展危重症护理学。与此同时,还应致力于开辟国际间人才培训交流渠道,争取在未来的5~10年或是更长一段时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造就出一批在危重症护理学领域具有国际水平的骨干人才。

参考文献:

[1] Kathleen McCauley,Richard S. Irwin. Chang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in ICUs to Achieve Patient-Focused Care: The Time Has Come. Chest, Nov 2006; 130: 1571 - 1578.

[2] . 危重症监护病房(ICU)监测与护理实用全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60-265.

[3] Mary Thiers. End-of-life decision making in ICU[J]. Crit Care Nurse 2006 Apr; 26(2): 16-17

[4] 张倩.ICU高技术应用对患者的不利影响及护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2): 57-58.

[5] 郭欣颖,郭爱敏,李艳梅.ICU新护士焦虑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 371-372.

[6] BROSCHE T .Death, dying, and the ICU nurse [J].Dimens Crit Care Nurs,2003,22(4):173.

[7] 林筱莹,许晓洁.规范工作流程有效缓解ICU护士心理压力[J].现代医院,2008,8(1): 126-127.

[8] 袁卫红,张莉,李满华,等.ICU护士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6):636-637.

[9]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ritical-Care Nurses and AACN Certification Corporation. Safe guarding the patient and the profession: The value of critical care nurse certification[EB/OL].www.省略.com.

[10] 周枫.过渡监护病房的收治标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2):78-80.

[11] 郭燕红.建立专科护士制度,提高护理专业水平[J].现代护理,2004,10(9): 785-786.

[12] 马继红.香港医院ICU的组织管理与发展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2,2(3): 35-36.

[13] Guccione A, Morena A, Pezzi A,et al.The assessment of nursing workload. Anestesiologica,2004,70(5):411-416.

[14] Anel J,Florian B,Bernd H,et al. Automatic calculation of the nine equivalents of nursing manpower use score(NEMS),using a patient data man agement system. Intensive Care Med,2004(30):1487-1490.

[15] 蒋冬梅,唐春炫. ICU护士必读[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6] SUAREZ J I, ZA IDAT O O, SUR IM F, et al. Length of stay and mortality in neuro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mpact of a specialized neurocritical care team . Crit Care Med, 2004, 32: 2311 - 2317.

[17] 肖正伦. 广东综合ICU现状与未来及危重病救治网建设[J]. 现代医院,2007, 7(10): 5-6.

[18] 周恒瑾. ICU建设的创新设想[J]. 中国医院管理,2006,26(11): 62-63.

[19] 孙晓春, 周连高. 重症监护病房空气消毒效果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0, 10(4):288-289.

[20] 陈渝, 任波. ICU 空气消毒洁净器原理及应用问题探讨[J]. 中国医学装备, 2007, 14(2): 7-8.

[21] 李玲. ICU家属探视制度对病人及家属的影响[J]. 现代护理, 2008, 14(1): 44-47.

[22] 张振伟. 重症监护病房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相关内容解读[J]. 中国医院, 2006, 10(7): 6-10.

[23] 朱晓玲. 实用重症监护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2):99-100.

[24] 邱海波, 陈德昌, 陈俊豪. 论危重病医学及其学科建设[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1, 17(2): 83.

[25] TOPEL I A, LAGH I F, TOB IN M J. Effect of closed, unit policy and appointing an intensivist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Crit Care Med, 2005, 32: 299 - 306.

[26] 孟祥忠. ICU病房建制现状与发展新模式的调查分析[J]. 医院管理杂志, 2002, 9(3): 260-261.

[27] 关永杰, 宫玉花. 护理管理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101-118.

[28] 王一山. 实用重症监护治疗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8.

[29] 杨翔宇, 成翼娟. 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现状及分析[J]. 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10) : 16~18.

[30] 陈永强. ICU护士的核心才能[J]. 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12): 955.

课题组成员:

1.姜小鹰,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2.李 红,福建省立医院副院长,副主任护师。

3.许 乐,福建医大附属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

4.方东萍,福建医大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