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周刊

互联网周刊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互联网周刊500期,感言

行路忙,谁不少儿慌张。悠悠千载不顾望,鹏程即故乡。绿里疏花奔放,暂扣一缕烟长。源自青山龙脊上,水流知不去。

500期之际,很多人想了解《互联网周刊》的历史。简单说,其源头,来自全球第一大瀑布。九十年代末,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带队中国代表团,参加在蒙特利尔举行的一个会议,我们几个同学以民间形式去观摩,无意间碰到代表团,倍感亲切,等等。会后顺便驱车前往大瀑布,品着当地甜酒,面对壮观自然景观,代表团领导曾说了一个词,那就叫做“互联网周刊”。后来同学之间凭着一股热情,并获得支持,《互联网周刊》成立了。

500期,对自身而言,激情四射的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今后的500期、今后的N个500期,《互联网周刊》会依然坚持理想,为所有人奉献思想的光芒。甚或,仅此。

也借此特别机会,就我们的编辑使命公示如下(三个坐标、一个原则):

第一个坐标(CEO):各行各业的CEO,是带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群体。关注互联网的各行各业的CEO,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推动整个商业社会创新与进步的核心群体。《互联网周刊》是一本写给“关注互联网的各行各业的CEO”看的杂志。这是我们的目的地!

第二个坐标(技术):以技术为驱动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商业就是商业,但任何一篇能把具体的商业细节问题写到“底”的文章,都能被历史记录。以“信息时代的商业周刊”为内容定位,有别于其它商业刊物,《互联网周刊》是一本写“技术推动”的杂志。这是我们的DNA!

第三个坐标(社会责任):每一类机构,每一位公民,其使命都包括推动与分享社会的和谐与进步、长期可持续发展,即社会责任。做一流媒体,做一流媒体人,做一流文章,尤须传播社会责任,尤须去掉“小我”,回归自己本源的高尚、坚定、公和正,厚德载物,迎接财富。这是我们的理念!

一个原则(小题大做,或以小见大):在天空飞翔,需要落地并接近真实的物质与精神源泉。我们在选题方面,要摒弃贪大、图大、好高骛远的心态,我们要回到生活,关注CEO最具体的诉求。回到前线,通过深度采访、征询、调研、合作,把每一个选题做到最大,也就是小题大做。这是我们的价值!

全文阅读

《互联网周刊》回应“1元拍卖公司20%股权”传闻

【TechWeb消息】6月28日消息,今日有消息称,科技类杂志《互联网周刊》的经营公司北京互联网周刊服务有限公司计划以1元价格转让公司20%股权。

对此,《互联网周刊》发表声明回应称,对于媒体报道此文的标题及内容有许多不实之处。并表示,为了配合科学出版社上市等有关准备事宜,科学出版社、互联网周刊及有关各方,是以完全公开、自信、诚信、严格遵循政策法规的方式进行正常的工作,并得到了国家有关单位的指导和支持。

今日有消息称,据北京产权交易所信息显示,《互联网周刊》的经营公司北京互联网周刊服务有限公司拟以0.0001万元的价格转让20%股权,挂牌期满日期为2011年7月1日。公告显示,北京互联网周刊服务有限公司的股权结构为:北京东方常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持股80%,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持股20%。此次股权转让方为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公告披露的财务指标显示,2010年,《互联网周刊》营业收入674.63万元,营业利润-2.45万元,净利润-3.01万元。资产总计458.27万元,负债总计1452.03万元。

《互联网周刊》创刊于1998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主要面向新商业主体,包括IT人士、信息化人士以及广大网民。公司法定代表人是高在朗,主要经营范围包括设计、制作、、国内及外商来华广告等。(陶痴)

以下为声明全文:

针对6月28日上午新浪网(署名记者罗亮)发表的题为“《互联网周刊》资不抵债:1元拍卖公司20%股权”一文,中科院科学出版社、互联网周刊联合发表公开声明如下:

1)新浪网此文标题及内容有许多不实之处,作为自身有明确价值观的机构,我们对此表示遗憾,也希望借此呼吁自律、正向思维,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为社会的和谐与共荣共同努力。

全文阅读

商业周刊:中国互联网赋予全球无限契机

针对于中国互联网市场的蓬勃发展,《商业周刊》日前撰文表示,中国将于2006年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它的发展将给全球企业带来无限契机。

众所周知,金山公司是中国知名的软件企业,其产品在市场上颇受青睐。但多年以来,由于盗版问题的困扰,公司始终在为实现盈利而苦苦挣扎。去年,金山公司决定将业务中心转向互联网。

去年9月份,公司推出了一款在线游戏“仙剑”。令人史料未及的是,这款在线游戏居然一炮走红。在短短的6个月内,注册用户已超过170万。该款游戏的收费标准为:每月4.2美元,或每25个小时1.2美元。据公司预计,其2004年收入将翻一番,达到2000万美元。同时,公司还计划将该款游戏推广到海外市场,并力争成为全球一流的在线游戏供应商。

对于年轻的金山公司而言,成为全球一流的在线游戏商可能并非是件易事。但从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发展状况而言,也许金山并不是在“夸海口”。目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势如爆竹。仅2003年的新增用户数量便达到2200万,使得中国网民数量达到惊人的8000万,成为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市场,仅位居美国之后。但据投资银行PiperJaffray的预计,到2006年,中国的互联网网民数量将突破1.53亿,将美国远远甩在后面。这其中的重要推动力还要源自中国经济市场的稳定和高速发展。Norson电信咨询公司常务董事CraigWatts表示:“目前,中国互联网市场在‘疯狂’发展。”

目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毫不逊色与90年代美国硅谷的发展。除了像金山这样的本地公司介入外,雅虎和eBay等海外企业也争相进入,并以各种形式拓展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另外,来自大陆以外的企业家也纷纷到这块新兴的市场投资。来自纽约大学38岁的MBA-PeggyYu已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零售店,他希望自己的站点能够成为“中国的亚玛逊”。世界巨富李嘉诚在大陆创建了“TomOnline”网站,目前,该网站已筹集基金2亿多美元寻求上市。

投资人更是看好目前的市场状况。与上市时相比,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的股价已经翻了7番。自从旅游站点在去年12月上市以来,Tom Online和知名的在线游戏供应商“盛大”均表示与今年谋求上市。而风险投资家的胆子似乎也大了,今年二月份,B2B拍卖站点“阿里巴巴”获得了来自FidelityInvestments、软银及其他投资商的8200万美元的投资,这是中国互联网市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风险投资。

当然,中国互联网市场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比如,中国所有上市的互联网企业的市场资本总和还不足100亿美元。该数字仅相当于eBay的1/4,雅虎的1/3。在许多市场上,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还落后于美国和日本。

政府扶植

全文阅读

2013《互联网周刊》年度人物

马蔚华

马蔚华是近年来中国银行家里的重要创新者之一。当大多数银行对马云“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的“厥词”不屑一顾时,马蔚华用《互联网金融 恐龙遭遇白垩纪》表达了自己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几个月后,当其他银行在余额宝面前稍显手忙脚乱时,招商银行从容不迫地推出了自己的金融互联网产品。2013年,马蔚华时代结束了,但他的影响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容忽视。14年间,招商银行从一个地方小银行崛起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翘首,若干年后回头看,也许对互联网的开放态度与创新精神,是马蔚华留给招行乃至中国银行业的宝贵的财富。

王小川

王小川用十多年的坚持感动了很多人。王小川颠覆了一项“铁律”:商业并购,无论是台上的光明正大,还是台下的幕后交易,都只是大佬们的游戏,对于被并购的一方而言,终究难以摆脱“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命运。然而,在搜狗收购中,作为被收购的一方,王小川却成为了第一主角。原因不难理解,搜狗的核心价值,就在于王小川本人,或者说是王小川长期坚持的一些东西。王小川告诉世人,搜狗收购案中,决定性的因素,不是资本,不是渠道,不是市场份额,而是人,人心中的理想、理念,拥有理想、理念和技术的人。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欣慰。

谢平

谢平是国内“互联网金融”概念的提出者。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谢平,来自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江浙地区,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激荡岁月,更是中国金融领域改革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多年的央行工作背景,让他对中国宏观金融形势有着最全面的认识,深厚的学术背景,让他所提出的互联网金融理论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近年来在中投工作的经历,又给了他充分的实践机会,获得了广阔的国际视野。拥有如此丰富的履历,对谢平而言,“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推动者”,可谓实至名归。

王卫

王卫的顺丰在电子商务时代将越来越受关注。顺丰不只是速递,顺丰优选由下而上进入电商,顺丰银行、顺丰支付等金融类域名,王卫早已低调注册,传闻中拒绝的FedEx收购,预示着他绝不会满足于快运行业的成功。大数据、金融支付、快递、电商、航空、信息系统都有王卫的身影。8月获得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中信资本和古玉资本的投资更是对王卫经营理念的肯定。通过顺丰的布局,王卫在快递行业向上游逆流而上的思路虽是管中窥豹,也犹可见一斑。虽然如此,作为顺丰迄今的成功的企业文化,仍是今后的看点。

全文阅读

《互联网周刊》2010云计算应用发展高峰论坛嘉宾观点

云计算应用,我想问题的出发点首先要想到它的盈利模式在哪。一个新的技术一个新的创新如果不能市场化,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从而不能带来利润的话,它的发展就会带来瓶颈。因此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怎么样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把各方面资源调动起来,从而参与,实现共赢都能够节约成本或者是取得利润。从政府部门来讲还能够取得一定税收,这是我所关心的问题。

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中心总经理朱近之:中国用户需要弹性平台

谈到云计算在中国其实跟美国的情况不相像。在美国,客户主要关心的是怎么降低成本,怎么控制成本。在中国,客户的出发点,则是比较偏向于如何利用云计算发展我们的增值服务,如何提供更多更快的新的业务给我们的客户。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我们云计算厂商可以怎么做?从切入点来说,中国的云计算实践可以从电信、政府、中小企业的角度出发。同时

因为中国客户需要的是弹性,中国的人口多,中国的网民在全球也最多,中国的业务爆发性比较强。对应于此,它需要的是有弹性的支撑平台,云计算平台作为一个IT平台,是我们业务后面不可或缺的一个工具。

英特尔公司软件与服务事业部中国首席研发官杨诚:人带领机器的时代到了

计算机技术发展至今已经从设备带领人过度到了人带领设备。在PC时代人们习惯于拥有一个PC然后所有东西都是以PC为主。现在不同了。大家开始思考的方向变了,我需要做什么事,我需要什么设备来配合我要做的这个事。产品变得越来越个性化。而云计算就是实现这个愿景的条件:按需所取,保证了高效以及绝对个性。总结来说,第一,云计算因为不贵,所以珍贵――它能够让东西很便宜,让大家都能够享有,第二因为不繁,不会犯错,所以非凡。怎样做到?那就需要安全的、简化的而且是开放式的标准。

VMware高级产品经理吴启新:云计算的实际落脚点在于虚拟化

实现云计算真正的落实点是在虚拟化,通过虚拟化再加上严格的控管之后,把个已经虚拟化好,可以管理的过程提供给用户。VMware擅长于虚拟化技术和解决方案,同时,我们也在尝试,在开放的虚拟化平台或者云计算平台上做一些普适的应用,比如说电子邮件服务。企业开通一个电子邮件的帐户,一年的维护费用大概是30和60美金而如果在云计算平台上开一个电子邮件帐户,一年的维护费用5美金,这样的对比是明显的。

全文阅读

主流期刊引领未来

5月23日,第三届南方传媒高峰论坛暨2009中国主流期刊大会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举行。本届大会由华南理工大学主办、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以“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期刊的未来”为主题。与会嘉宾分别就“分众化时代主流期刊的定位”、“期刊与电视、新媒体间的互动”、“主流期刊的品牌建设”、“期刊的经¬营管理之道”、“期刊研究与期刊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了讨论与交流,对主流期刊的现状与未来发表了不少富有见地和启发性的看法。

主流意味着“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什么是主流期刊?在简要介绍广东省的出版情况后,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朱仲南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我们不要简单地封自己就是主流,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我们愿意担当,所以我们觉得应该把责任与使命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既然把自己称之为主流,就要担当这种责任和使命”,“销售量不是评价一个期刊好坏的唯一标准”。

本次与会的主流期刊大多是时政财经¬类杂志,“理想”、“情怀”成为嘉宾发言的关键词。《南方人物周刊》主编徐列提到,“时政类期刊一定要有理想存在,对社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一定要包含新闻理想,扮演t望者的角色。我说的理想主义并不是高于现实主义,这个职业决定了你要有理想的平台,否则你就不要做一个时政类的杂志”。《新民周刊》社长丁曦林提到主流期刊的界定,“什么是主流期刊,期刊在特定的读者群和特定的区域当中是否能够引领有影响力的人群,是否维护他们的价值观,这是关键所在”。

正如徐列所言,在中国,新闻类期刊这个相对不算很大的市场上,由于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追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和读者群,细分化非常明显,因而也就不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大会上,《南方人物周刊》追求的“有料、有趣、有种”,《新周刊》的“观点供应商”、“视觉开发商”、“资讯整合商”,《中国周刊》的“硬朗”,《凤凰周刊》对独立视角和新语言方式的追求,《新民周刊》在自身理想与海派文化间的融通等,都引起与会者积极的响应。尽管存在风格的不同,但与会主流期刊共通的,是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对读者需要的迎¬合和引导,对杂志可读性的追求和对市场的尊重与开拓。《21世纪商业评论》从广告收入转向为企业提供高端商务服务的知识平台,《凤凰周刊》对高端团购客户的重视都是对其中最后一点的证明。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期刊有未来

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下,期刊尤其是强调信息内容的主流期刊何去何从?国外报业在互联网冲击下大幅衰退,期刊会不会步其后尘,因为互联网而消失呢?对此,嘉宾们大多保持了乐观的态度,《南风窗》社长陈中的一句话很具代表性,“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期刊有未来”。《新周刊》执行主编封新城说,“杂志不可能被互联网夺取阵地,例如2006年,中国有很多风投拿大笔的钱投电视杂志,当年就失败了,这是实践证明了的,互联网永远不可能代替杂志”。《新民周刊》社长丁曦林则认为,“报纸、杂志、网站的存在和发展呈现着一种叠加的关系,人们选择期刊还是网络阅读,没有严格的排他性,而是相互兼容”,“当今所有媒体当中,期刊是最轻巧最便于携带的媒体”,“网络和移动终端提供新闻产品的时候,存在明显的技术瓶颈,商业模式未成熟,所以我觉得杂志的消亡目前不可能”。

乐观来自于对杂志本身特性的判断和认知。内容、观点提供商的角色成为各位老总经¬常提及的主流期刊定位。陈中总结了杂志的两个特点:一是新闻再播率或者再创造,期刊的优势最为明显;第二是品相,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期刊在携带和收藏方面优越于报纸和网络。丁曦林也强调,杂志这种传媒介质适合将新闻信息的深度调查和独立思考完整地呈现出来,这样具有文献意义的贡献,是新媒体所不具备的,主流期刊完全能够利用自己的原¬创性对抗整合性,用深度战胜浅薄。

全文阅读

媒介品牌的移动传播策略

随着媒体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传媒企业的品牌意识愈发强烈。媒介品牌的经营管理是提升媒介形象、增强媒介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媒介品牌的传播环境。传统媒介品牌要打开移动互联网的大门,就要了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品牌传播环境,采取相应的策略。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品牌传播环境

移动互联网融合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特点,具有便携性、强时效性、精准性、个性化等特点,深刻影响着受众的生活娱乐方式,同时也影响着品牌传播的生态环境。

1.传播边界虚化,广告即内容、内容即广告

传统媒体时代,广告主根据覆盖人次决定投放广告及频次。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结构的改变使传播主体多元化,每个受众都是传播主体,品牌要思考的是如何制作内容引发受众的分享和扩散,形成多级传播。因此,分析用户行为、进行个性化推送能够使品牌传播事半功倍。

2.“受众”变“用户”,传播手段重人性化和互动性

大众传播时代的品牌传播基本以“一对多”为主要方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品牌传播是融合传播,开始进行“一对一”和“一对多”的混合传播。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众需求不断细分化,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品牌传播正好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建立互动关系,提高用户参与感,传播效果大大增强。

3.移动互联网全方位辐射,改变传播路径

全文阅读

500期里程碑

2010和2011年,推出了一系列封面故事,涵盖云计算、SNS、电子商务等各个方面,使周刊的产业影响力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产生了显著影响。

《互联网周刊》创刊号出版,中国唯一聚焦互联网时代的平面媒体就此诞生。

《瀛海威哗变惊天下》一石激起千尺浪,周刊一时风靡高校。

《互联网周刊》在中国IT核心地带,树立了“全世界计算机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的巨幅广告牌,向社会传播她的办刊宗旨,后被评为十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最佳十大广告语”。

2000年纳斯达克崩盘,互联网业岌岌可危。同年5月16日,由互联网周刊资助的互联网研究与发展中心(CII),在国家统计局有关部门帮助下,了我国第一个电子商务指标体系及其测算指数。两个月后,根据这一测算结果,宣布了重要结论:“按现行资费政策,中国电子商务距赢利至少还有4年零2个月。”

《互联网周刊》从最初的冲击中站稳脚跟,发出了第一个“反击”信号。

《体验经济:灭了经济人理性》一文指出:“胡泳关于信息经济是体验经济,价值不在产品和服务,而在‘体验’的说法,我深以为然。这是DotCom忙活完这阵,缓过气,转入主动进攻后,需要认真考虑的第一个战略制高点。”

此后,周刊为了突出这一重大主题,一连刊发十余篇有关体验经济的重量级文章,并最终汇集成2004年出版《体验经济――来自变革前沿的报告》一书,显示了对产业大势的出众把握能力。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媒体界在长达两年时间内,对体验经济竟毫无反应。

全文阅读

与网络美女对话

在网站的协助下,三位网络美女接受了《互联网周刊》的采访。对于绝大多数的网络用户来说,她们的联系方式自然是秘而不宣的;因此能够得见网络上行踪飘忽的美女,自然算作幸事一件。

眼前的这三位网络美女,气质各有不同:风凌翼有像洋娃娃一样黑色的卷发,眼睛和睫毛都是蓝色的,牙齿上有一颗镶钻闪闪发光,粉色T恤和粉色的鞋子让她看起来十分妩媚;披着黑色直发的Mioo颜色清淡许多,身上的帽衫和双肩书包也让她平添许多书卷气;Yumi周身运动打扮,头戴棒球帽,身着大号的运动装,头发则染成了俏皮的黄色。

互联网周刊:你们知道自己在网上有多出名吗?

Yumi:反正差不多到哪个社区都有人认识我。

风凌翼:有时我跟网友视频聊天时,他们就说“我原来在某某网上见过你”;我的照片还被别的网站用在宣传海报上;在ChinaRen校友录,有一个女孩的相册里放着我的照片,我觉得特别奇怪。

互联网周刊:听说Mioo曾当选Hawa网第一届VJ宝贝大赛的亚军,当时为什么要参加这个比赛?

Mioo:就是觉得好奇,往论坛上贴了一张摄像头拍下的大头照。之后还为自己拉了选票,先是邀请QQ上的好友参加,后来到论坛上发帖子,结果很多网友给我投了票。

互联网周刊: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照片贴到网上或者喜欢视频聊天呢?

全文阅读

国外大众期刊互联网转型的策略探析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数字出版物和电子阅读工具的逐渐风行,加之现今快节奏的阅读要求,读者对传统期刊的期待早已不限于纸面,基于不同网络平台的数字化期刊产品随之出现,传统期刊的互联网转型也越来越成为大势所趋。如今外国众多的传统期刊已经进行了较为成功的互联网转型,而国内期刊在这一方面的经验却不甚成熟。鉴于外国各大期刊集团的互联网转型方式各不相同,本文写作的目的是提供给中国期刊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一些分析。

关键词 数字化期刊;互联网转型;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5-0009-06

1 国外数字化期刊的现状

1.1 受众新媒体参与度与期刊转型的关系

根据在2016年年初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73.95亿人口中,有34.19亿人接入了互联网,2015年一年内的互联网接入率比上一年高出10%。在互联网接入设备中,电脑和手机占主要地位,而就社交媒体的使用量来看,手机的使用率最高,2016年全球手机上网的使用率比2009年高出了38.6%,仍在不断攀升的趋势中。如图1所示。

在不断膨胀的手机上网需求中,人们对速读、泛读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因此在这种现象的指引下,互联网期刊应运而生。互联网期刊不是单纯地把纸版期刊通过扫描或者重排的方式数字化、电子化,而是将整个出版流程都放在网上完成,组稿、审稿、编辑、出版、发行各个环节都是通过网络实现。[ 1 ]互联网甚至对期刊的制作提出了比纸版期刊更具互动性、可视性、简洁性的具体要求,正因如此,传统期刊在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面临较大的难度。

1.2 国外互联网期刊发行现状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