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技术变革

互联网技术变革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互联网和新技术下的资产管理业务变革与创新

摘 要: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资产管理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已经在资产获取及投资管理、分销及财富管理、资产服务等各环节对资产管理进行了实实在在的变革,并催生出一系列创新的业务模式。为此,资产管理机构必须积极应对,加大科技投入,拥抱生态系统,全面提升客户体验。

关键词:互联网;新技术;资产管理;变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111-02

一、互联网和新技术下资产管理行业的变革

从资产管理的价值链来看,从资产获取到分销,再到资产服务,各个环节的展业方式均由于技术的“赋能”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新技术改变不了金融的核心,即风险并没有被消除。只要仍存在金融资源的跨期、跨区配置,风险就仍然存在,而资管机构的专业价值也就仍然存在。

(一)资产获取、投资管理环节的变革

1.改变了基础资产的构成。过去的资产标的往往规模较大,趋于集中,比如大企业贷款、大型项目等。新技术的发展则通过新的渠道和新的风险管理手段,使一些过去不存在或没有纳入资产管理体系的基础资产也能被收录其中,比如P2P模式下的小额贷款、股权众筹模式下的初创企业股权等等,从而推动了资产管理基础标的去中心化和分散化,也扩大了整体基础资产池。

2.改变了资产估值的方式。工业时代的基础资产估值通常基于硬件和实体资产的价值,比如生产线、厂房等,关注的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信息时代的基础资产估值则是基于软件、数据、网络、服务的价值,关注的是关系链、数据和生态系统。例如,飞利浦从照明设备生产商转型为智能照明系统服务提供商,盈利模式也从耗材销售收入转为服务费用收取,其LED灯可免费安装,但通过智能照明系统节省电费,从节省部分分成。由此,对这类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现金流预测方式也需要相应改变。

全文阅读

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

摘 要: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信息网络逐渐普及。而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革。文章在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生产方式内涵进行了说明,并具体的阐述了信息技术网络条件下给人类生产方式带来的变化与影响。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生产方式;变革;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浪潮的推动,技术革命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发展的历史,逐渐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正被新技术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种影响与变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革命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变革,使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经济形态,面向数字化与网络化发展;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信息传输与获取方式,还改变了社会的资源配置模式,推动了社会经济与组织的变革与发展。文章通过详细分析了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于影响,对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1 人类生产方式的内涵与作用

1.1 生产方式的内涵

生产方式指的是人们用以生产生活资料的方式,是一种生产力因素的结合形式,需要交换形式与资源配置的结合才能实现其作用,生产方式具有社会属性与物质属性,分别表现在社会生产与物质生产两个层面。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性质的决定因素,而物质生产方式是通过社会生产来表现的。社会生产形式是社会范畴的方式,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与技术属性。技术属性指的是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社会属性指的是分工协作的程度,通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才能发挥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与效果。

1.2 生产方式的地位与作用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纽带,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必须依据生产力选择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会影响生产资料的消费与分配方式,决定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传导机制。生产方式会对社会变革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实现对上层建筑的改变。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信息网络对传统的生产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现代化的生产方式逐渐向网络化与社会化过渡,推动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全文阅读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的银行业转型发展前景与对策

摘 要:信息基础设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新增基础设施,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推进银行业基础设施的重大变革,推进银行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引发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化。因此,我们要将信息基础设施作为银行业发展的最基本基础设施,将信息技术作为银行业转型升级的先导力量,将信息数字平台作为银行创新发展的基础平台,推进银行业转型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革命 银行业 转型发展

科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之一,不仅推动了人类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革,更在推动人类社会加速进入信息社会。始于上世纪4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银行业的物质基础,也推动着银行业态变革,需采取措施提前应对。

一、信息基础设施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新增基础设施

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表现形式,全球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新增基础设施,其技术和装备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产业变革。随着关键技术的日趋成熟,全球信息技术的应用进入了大规模拓展期。当前,互联网应用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新增基础设施。

(一)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应用已覆盖全球五大洲

当前,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应用规模持续扩张,表现为虽然在五大洲互联网用户数占全球用户总数的比例不同,但已覆盖全球。一是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在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互联网用户达30亿,增长平稳,增长率达到30%,同比增长9%(见图1)。

根据世界互联网统计机构的数据,截止2016年12月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总计已达约37亿户。其中,互联网用户数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更快,例如印度互联网用户2015年同比增长率达到了40%,远超世界平均增长率的10%。2015年3季度,印度已超过美国,成为继中国之后的第二大互联网用户市场。这都表明,互联网基A设施正快速覆盖全球。二是互联网全球覆盖率呈现较大差异。根据世界互联网统计机构的数据截止2016年12月底,亚洲互联网用户数占全球总数比例继续上升,已经占到50.2%,依然保持用户数全球第一的地位;欧洲地区用户数居世界第二,占到全球用户总数的17.1%;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用户数世界第三,占全球总数的10.4%;非洲的互联网用户总数占全球总数的9.1%;北美地区互联网用户总数位居世界第四,占全球总数的8.7%;中东地区的互联网用户总数占全球总数的3.8%,大洋洲占全球总数的0.7%,比例最低。其中,亚欧大陆总体约占76%,欧亚非总体约占85.1%(见图2)。可见,虽然各地区互联网用户数占全球总数的比例不一,但全球互联网用户已经遍布全球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引发的互联网时代。

全文阅读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

【摘要】当今社会享受着第五次技术革命带来的幸福时光,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信息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渗透和扩散的历史过程,本质是信息互联互通和信息能源的开发利用,目的是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互联网经济。实现“互联网+”的关键在于“围绕一个中心”“实现两个转变”“推进三个融合”“创新四项技术”。政府推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必须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头脑,把主要精力放在夯实“互联网+”基础设施方面。

【关键词】互联网+ 互联网经济 实体经济 传统产业 技术革命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信息技术成果的互联网,就如第一次科技革命时的蒸汽机和第二次科技革命时的电力一样,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和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央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关于“互联网+”的新观点、新探讨层出不穷,互联网行业的研究报告陆续推出,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逐步深入,笔者从“为什么”“是什么”和“如何做”三个角度提出自己的思考。

为什么要提出“互联网+”?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有深刻的背景。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渗透率越来越高,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资源配置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使“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①

16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蒸汽机、电气、原子和计算机三次科学和技术革命(The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科技革命)。蒸汽机和机械、电力和运输、相对论和量子论、电子和信息五次技术革命(The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推动世界经济发生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三次产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经过电气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目前,第五次技术革命和第三次产业革命尚未结束(约1945~2020年)②,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化制造(3D打印)和绿色能源等技术正在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人类社会将进入互联网经济时代;以大化学、新生命、大成智慧和物理科学为标志的第六次技术革命③即将发生。

在科技史上,一项新技术或重大发明成果的问世和普及并不能称作技术革命,只有整个经济社会随着技术的渗透和扩散引发了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才能称得上技术革命。卡萝塔・佩蕾丝(Carlota Perez)在《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中通过“技术―经济范式”对人类历史上的五次技术革命作了深入的分析(图1)。佩蕾丝认为,技术革命每隔40年至60年爆发一次,每次技术革命的发展浪潮持续大约五六十年,随着新技术的渗透和技术革命的扩散,可以划分为两大时期,前二三十年称为“导入期”,后二三十年称作“展开期”。

全文阅读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探讨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信息技术教师要分析网络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并且从多个角度分析改革的路径,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找到适合学生需要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本文主要基于新时期信息技术课程在高校的改革现实,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122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以新的技术为内容的课程已经成为高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教师要认识到新时期信息技术课程所具备的特点,并且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等多方面的因素,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教师还应该认识到新时期信息技术可能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考虑多种因素,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从而对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完善与改革,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技术课程在新时期的发展。本文主要基于新时期信息技术课程在高校的改革,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笔者认为,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需要认识到互联网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消极与积极影响,并且制定相关的改革措施,从而全面提高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效果。

2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特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与更新,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信息技术课程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而对于高校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新的理念与新的特点才能够适应新时期课程的要求并使其顺利进行。高校信息技术课程在互联网背景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新特点:

第一,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资源越来越丰富和广泛。在互联网背景下,由于信息技术与电子科技的发展,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不断的更新加快,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不断的收集新的信息,重新整理教学思路、整理教学内容、整理教学方式,并且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都能够有适合的学习方法,最终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

全文阅读

把握“互联网+”与“+互联网”背后的真问题

只要真正抱着自我革新的认知融入互联网,实现传统产业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创新转型,站在“风口”的中国经济,就能在新动能的驱动下再次“乘风高飞”

1月27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于此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转型迈向中高端的关键时期,互联网及由其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衍生变革,被寄予厚望。

“互联网+”写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被视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于政商学三界,“互联网+”均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之一。其中,互联网万能论似乎被部分人奉为圭臬,认为只要把电脑、鼠标、网线加上,任何行业都可能创造出奇迹。与之相对,“+互联网”概念作为一种回应,其指向也颇值得关注。大多数持此论者,更多倾向于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看待。

“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一时间莫衷一是。

一般而论,对“互联网+”的阐释,一部分人侧重于从以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革命出发,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产业覆盖“跑马圈地”。而对“+互联网”的理解,一部分人是为传统行业和产业在互联网时代实现转型升级从而“活下去”、“活得好”乃至“越活越好”寻找出路。

两者都重视互联网,而观察其差别可以发现,“互联网+”有颠覆式、化学反应式思维方式的特点,比如对某些传统社会生活和经济业态产生颠覆性改变,如网络专车、网络送餐等。而“+互联网”具有改进式、外在性思维方式的特征,比如重视以互联网为新渠道和新工具,来提升和放大传统行业所累积的产品、服务、实体技术、品牌、文化等优势,从而改善自身效率和客户体验。

事实上,“互联网+”和“+互联网”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中国站在新一代互联网科技革命的“风口”乘风起飞的路径选择,两者存在表述上的不同,又有着相互支撑的逻辑。

全文阅读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产业革命

信息通信技术为什么能够带来革命?

在过去很多年间,ICT技术都在产业内部发生作用 不过目前可以看到的ICT技术不仅仅是产业内的技术而成为一种以快速、连续、系统作为主要特征的通用技术,能够提供更好、更快、更便宜的服务。随着电信业价格下降,ICT的技术应用开始向非ICT部门溢出 带动了社会劳动生产力,进而增加整个经济效益 如今,信息通讯技术带给我们最根本性的变化实际上是媒体的融合.未来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将会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实现广泛的连接,在这其中也带来了包括病毒、欺诈等相应的成本。

最近这些年 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变化最大,我们把这个阶段的技术应用叫“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国务院提出的八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呈现出替代或者成为中国支柱性产业的趋势。过去我们认为宽带是信息通讯技术的基础设施网络;未来,互联网和计算机的融合、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到物联网等技术融合不仅组成了基础设施网络,同时还与公共应用平台一起会成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在智能之道最经济最核心工业层面,技术间不断渗透交融,带来了各个方面的革命,三网融合带来广播电视的革命,移动互联网,尤其大数据对生产方式的调整使整个产业模式都带来很大一个变化,比如劳动力的作用在下降、劳动对象在发生质变,同时导致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生产方式都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有人提出。信息生产力是当代最活跃的生产力”,在信息生产力引领下我们需要考虑生产方式怎么调整、生产关系怎么调整、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怎么布局等一系列问题。

在麦肯锡评出的未来十二大颠覆性技术中 移动互联网技术位居榜首,第三、第四位分别是互联网技术、云技术。而随着自动汽车、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新兴产业的发展,ICT技术都作为最基础的层面来支撑,未来数据通信技术发展变革核心是以互联网为基本平台向产业各方面扩展。

全球科技创新的大潮如今引发了总结性的变革,即新一轮的产业变革。比如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被引入制造业领域后必须加上制造业控制技术、传感技术等,在能源领域需要融合能源方面的再生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展利用范围,推广多领域跨界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将重塑经济发展方式和国际竞争格局,这对我国产生深远影响。

新一轮信息技术和工业融合怎么走?

在工业领域,80年代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到90年代有计算机辅助和制造工程,再往后出现了企业资源规划ERP……虽然在2000年到2001年这一阶段新的变革并不多,但是到2001年之后工业生产的远程思维比如网络制造、云制造、智能制造快速发展了起来,可以看到一个融合的趋势。通信技术ICT技术的发展早在工业融合先前十年,互联网技术应用从90年代到现在正从生活服务阶段步入生产服务阶段。换句话说,也就是互联网进入生产领域,或者叫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或者叫工业4.0,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

为什么ICT技术可以驱动产业变革7它的机理到底是什么7这里面可分为三个方面:

全文阅读

互联网金融带给传统金融的挑战和机遇

摘要: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很大的冲击和影响,文章从五方面做出了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空间源于传统金融的“意外施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壮大让传统金融“压力山大”,传统金融在与互联网金融的交融中“负重前行”,传统金融受到互联网金融启迪也在“创新求变”,传统金融只有在改革变革中才能完成“华丽转身”。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融合发展;金融创新

金融最能嗅到技术革新的风向,他受益于技术革新,推动着技术发展。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大背景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存在的基础是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第三方支付、众筹等新兴金融模式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深化,并引领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

互联网金融植根于传统金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科技信息技术手段在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对传统金融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金融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时代气息、网络特性更加明显。这种变革使得传统金融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系统也更加便捷。由此产生的普惠金融、平台金融、信息金融和碎片金融等相异于传统金融的金融模式,把整个市场无缝链接,使市场的灵活性、有效性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影响到国家、社会和企业等方方面面,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开了大门。

一、互联网金融的前世今生

作为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起步发展远晚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这即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有关,也与改革开放进程有关,更与中国经济市场化水平有关。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从“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化”到“第三方支付蓬勃发展”再到“互联网实质性金融业务发展”,各阶段都有引领发展的热词焦点,但也都存在令人警醒的典型案例。从央行等十部委联合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可以感受到,互联网金融行业已度过早期粗放发展阶段,正在进入“有法可依”时代。这也表明,管理层一方面在促进着传统金融向互联网转型,另一方面也预期互联网金融积极与传统金融融合。

互联网与金融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将对金融产品、组织、业务、服务等方面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电商企业、手机理财APP、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平台等,充斥着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的便利和收益是实实在在的。尤其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利用其大量数据信息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不断推出具有更便携、更智慧、更具针对性的支付产品,将金融支付彻底带入“基层”,中小微企业受益最为直接、广泛。

当前,互联网金融以其特有的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等优点,受到青睐。但与之俱来的风控弱、监管弱、信用风险大、网络安全风险大等问题,近年来曝出的“跑路”、“诈骗”等案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但这些问题是新生事物发展中的问题,我们相信也必然会随着发展不断完善解决。作为新生事物,积极的、向上的发展变化是主流。从当前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网购”、“微信支付”、 “闪电借款”等具体应用来看,互联金融的前景充满生机和力量。

全文阅读

余晓晖:互联网或拉平“微笑曲线”

随着工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制造业开始变得尤其重要,微笑曲线的低端可能会慢慢抬升。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度陷入低迷的GE响应美国奥巴马政府号召,押宝回归工业,酝酿发展“工业互联网”,并将其称为一次新的产业革命。无独有偶,在世界范围内,有同样想法的不止GE一家。为了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德国包括西门子等企业提出了“工业4.0”的倡议。中国也将两化融合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两化深度融合”。

“虽然是不同的提法,但是他们的本质是相通的,内涵是相同的,方向是一致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晖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简称CEI)记者。

在余晓晖看来,不管是“两化深度融合”,还是“工业互联网”、“工业4.0”,都是要通过广义的互联网技术最终提高工业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打破生产的地域分割、优化与用户市场的关系。

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CEI:我们看到除了数据链、传感器、服务器等技术突破外,互联网与工业融合更像是一种基于自动化的数据整合。互联网与工业融合解决方案的核心技术支撑究竟是什么?

余晓晖:首先要明确互联网在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互联网思维,另一个是互联网技术。

目前,尤其在中国,互联网所具有的开放、分享、协作、平等、交互等思维正在深刻影响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企业更为注重用户的需求体验和企业间的协同分工。

全文阅读

4G:引爆革命或被革了命

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让移动互联网时代全面到来。在《移动浪潮》中,作者迈克尔・塞勒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把这个阶段称为“第五次的浪潮”。他认为,技术专家共创造了五次信息处理的浪潮:第一浪,大型电脑;第二浪,小型电脑;第三浪,台式电脑;第四浪,互联网个人电脑;而第五浪,正是移动互联网。这也是一个被查克・马丁视为“决战第三屏”的年代。在《决战第三屏》一书中,这位“移动革命的布道者”提出,相对于“第一屏幕”的电视和“第二屏幕”的个人电脑,作为“第三屏幕”的智能手机,对文化、商业、互动体验、消费行为、生活方式上的改变是颠覆的、突破性的。在最近出版的《决胜移动终端》中,马丁深入和丰富了他的理论。然而,在斯科特・斯奈德看来,这还是一个“无线新时代”。不过稍有不同的是,当人们不加区分地说“移动互联网”时,斯奈德则重点突出地谈“4G通信技术”。

在《4G革命:无线新时代》中,斯奈德旨在探讨4G通信对商业、组织和社会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正面的、迭代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与其说,我们期待他会给出哪些具体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倒不如认清他是在向管理者启蒙与引领――为什么4G会对企业产生超乎想象的改变,怎样选择正确的无线应用技术,如何识别无线技术创新带来的契机,以及未来移动市场究竟是怎样的?

四年前,该书首次出版,在国内分别在2011年、2014年被引进和再版。这意味着,它与美国4G的推出几乎是同步的,同样属于“且行且摸索”阶段;而对于国内4G建设而言,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先进(经验)的,在不少地方却又是滞后的。原因很简单,在点上,它无力兼顾中国的国情;在面上,它又无法预见Wifi的反扑。所以,《4G革命》的尴尬在于,当国人吐槽4G的本质仍是2G,用户体验成短板,网速还不如中国联通的3G时,在它的祖国,美国用户发现随处可见的免费WiFi网络和4G的杀手级应用缺失,令他们很难找到理由去消费4G,到头来竟成了他们令全世界4G用户羡慕的“最幸福的烦恼”――4G流量根本用不完。

眼前的局面或许连电信运营商都始料未及。期许下的4G能带来变革,未曾想,最有可能被WiFi先革了命。以美国为例,四大运营商Verizon、AT&T、T-Mobile和Sprint,将4G信号几乎覆盖了美国人口的97%,4G用户数量也十分可观,但他们猛然发现,原来世界上最快、最大的网络却是大家用自己的一个个路由器共同搭建起来的。它建设成本低廉,用户又不必为频谱付费,也就是说,Wifi的广泛使用顿时让4G英雄无用武之地。来自美国思科的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三分之一的智能手机数据流量经由Wifi路由器处理,预计到2017年将升至50%,甚至更高。现在这一大趋势在平板电脑上体现得更突出,目前超过三分之二的平板电脑只通过Wifi接入互联网。好比斯奈德在书中借由4G技术提醒管理者要思考移动市场的战略意义和重要性,同样的,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他们得重新评估4G网络的上行压力和警惕又一次被互联网公司“过顶传球”(OTT)。

所谓“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局”,在斯奈德写作《4G革命》的事情上也是如此。身为美国决策战略国际公司CEO、沃顿商学院的高级研究员,斯科特・斯奈德在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宽带和电子商务等领域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咨询经验。他较早地洞察到“移动互联+”所产生的创新驱动力,例如,他在书中专门用一章的篇幅来系统阐述了十大因素:快闪族、隐私和安全、无缝对接、识别设备、嵌入的力量、Z一代、生物融合、公司的消亡、低端革命和管制无线生态系统。至此,斯奈德向我们展示了理解未来的框架,只不过有一点是他没考虑周全的,其实在通往移动互联网的道路上,路径不光只有4G且4G也不是主要的选择。

另外,以一本13余万字的书来阐述无线技术革命对诸多方面的变化,而且还得从理论到实践,就篇幅来说必然“难以承受之重”,其结果往往是点到为止、浅尝辄止。但就核心观点来看,斯奈德基本提到了移动互联的基本特征,譬如便携设备的随身随带、在线状态的随时随地、客户需求的随时随刻和服务提供的随叫随到。而斯奈德对移动互联时代下企业管理的一些看法与拉里・韦伯《无处不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管理面临的变革与挑战》不谋而合,后者认为互联网已将企业与用户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影响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成功的社交企业将随着社交能力的拓展形成一种综合的数字战略。这种战略不是在一个角落的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制定并自上而下地实施的;相反,它会自下而上地流动并在整个企业平行推广,更讲求开放、透明、互动与对话。

事实上,自斯奈德写完《4G革命》之后,有关描述移动互联时代趋势的著作是层出不穷。除前面提到过的《移动浪潮》《决战第三屏》等之外,还有像村清行的《移动互联时代的商机》、肖震的《掘金微时代:移动互联下的生存与制胜指南》、丹・S・肯尼迪的《终极营销:移动互联时代的精准营销策略》、胡世良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与变革》、沈拓的《不一样的平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保罗・斯盖尔敦的《移动就是一切》等。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移动互联的大势所趋、全面来袭几乎已成共识,只是他们并不关心背后的技术支持究竟是Wifi还是4G,这就好比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围城》一书的作者钱钟书所说的:“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在这个意义上,斯科特・斯奈德的《4G革命》其实只写对了一半:无线引爆革命,而4G有可能被革命。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