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发展趋势下的互联网金融论文

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1.1金融贸易的形式我国金融卫星通信在网络中的运行,构建了全国电子联行系统、金融信息系统、金税信息系统和中国证券交易系统等。这些金融系统的建立直接使得现实金融交易的形式可以在网络金融发展中继续进行。因此,网络金融贸易的主要形式仍以传统金融贸易的投资、融资为主,只是贸易的途径有所变化。除此之外,互联网发展与电子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各种金融企业如商业银行、借贷机构、信贷公司等实现了网络业务的发展。网络银行的出现和网上金融产品的购买使得目前的金融贸易从窗口化转为网络化。受网络支付形式影响,第三方支付平台成为互联网金融贸易的特有形式之一,专门针对网络人群的多种理财产品也纷纷出炉,如“余额宝”等。

1.2金融发展的途径在互联网环境下,金融发展的途径较传统金融模式有所改变。在传统金融模式中,金融发展依靠金融业务工作人员的推广以及金融机构所做的广告;而在互联网环境下,金融业务的开展可以通过多个平台实现:首先,网上银行业务开展使得原本银行卡所具有众多金融业务都能够在互联网中实现,银行系统中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银行可持有者所预留的联系信息进行银行业务推广,只需要发短信或者打电话进行业务推销即可,不需要进行一对一的现实业务销售;其次,由于网上银行的便捷性和节省人工等特点,为金融机构节省大量开支,将这些开支用于个人和企业客户所持有的银行卡的“返利”活动中,使人们能够更加主动地了解网络金融业务。

1.3金融业务的特点网络金融业务除了具有虚拟性、便捷性和节约成本等特点之外,还具有广泛性特点并且不受时空的限制,这些金融业务特点同时也是互联网服务的基本特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广泛性特点表现在以网络银行为首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所推出的金融业务模式的相似性上,只要一种网络金融产品风行,就会有多加银行相继在网上银行中推行此业务或者积极与第三方金融平台建立联系,支付宝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多个网上银行的兼容就是网络金融业务广泛性的特点表现;网络金融的不受时空控制性也表现在网络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即在网络银行中进行支付、转账、查询、缴费等业务,不受银行营业时间和银行卡所在地的影响,网络模糊了银行系统的地区差别,使金融业务的服务时间完全做到了“24小时不打烊”。

2.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凸现出来的问题

2.1金融平台建设问题金融平台是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状态下的金融平台包括各大银行的网络银行系统、手机银行系统、具有支付功能的软件平台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信贷平台等。这些金融平台的发展历程不一样,在网络金融中的作用不一样,在网络金融中所占据的地位也不一样。网络金融平台建设的不协调使得网络金融服务和金融交易存在失衡的问题,例如网络银行能够承办的大笔存贷业务数量远远小于现实银行,这就意味着,网络金融平台建设本身还存在着不完善的情况,即便是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人们对于网上金融的认知度还远远低于其他日常生活行为。

2.2网络金融的安全风险问题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网络金融安全的风险越来越严重。在传统金融模式下,人们进行金融业务依靠银行单据,信票是纸质的,并且由三方保存,能够保证金融行为的妥帖,但在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金融交易双方不见面,所进行的交易实际上是信息的交换,交易双方也不能产生即时的、可以当做凭据的信票,金融信息一旦泄露或者被篡改,金融交易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很可能造成交易一方的巨大损失。

2.3金融业务载体的统一性问题互联网金融发展中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互联网金融载体与现实金融载体的不统一。金融载体即人们实现金融交易时必须使用到的工具或者信息,如在银行窗口办理业务需要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等。作为互联网金融代表的网络银行登录方式不一致,有些银行采取U盾的登录方式,有些银行采用账户密码结合的登录方式,有些银行采用手机校验的登录方式,虽然不同的登陆方式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网络金融交易的安全性,但每种登录方式都与现实银行金融业务载体不同,一旦人们要在网络与现实中同时办理金融业务,就需要准备两种完全不同的业务载体,这阻碍了网络金融业务和现实金融业务的相互转化和有效联系。

全文阅读

探讨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摘 要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尤其是一些新型的网络技术的出现,人们越来越重视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应用。关注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网络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研究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现状,并详细的阐述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移动 互联网络技术 现状 发展

目前,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传统的移动互联网络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研究的深入,一些运动子网络,以一种相对稳定的方式得到信息,所以,对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进行研究是必然趋势。在新形势下,研究高新移动互联网络技术是现在的主要任务。因此,现阶段研究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1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现状

1.1 新型移动互联网络需要更为先进的理论与协议的支撑

传统互联网络技术是以数据通信作为最初设计,这种网络理论与协议都能符合互联网发展的需求。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络技术对网络协议适应性、可靠性和变化性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互联网络理论与协议已经无法满足新型移动互联网络的需求。因此,新型移动互联网络需要更为先进的理论与协议的支撑。传统的路由协议的基础是以最长前缀匹配为原则,一旦运动主体发生位置变化,IP包就会出现错误投递。在此条件下,传统的路由协议与理论不能胜任移动网络数据传输的要求。

1.2 移动互联网络自身特点需要新的路由协议与理论

全文阅读

我国网络传播研究十年状况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国内1999~2009年四种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所发表的有关网络传播研究论文,对609个样本进行文献分析,总结了十年国内网络传播研究的现状,勾勒出十年来网络传播研究的主题变迁轨迹。最后回答三个问题,一是网络传播是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二是发现了网络传播独立研究领域的结构框架;三是证明了一种新型媒体研究的扩散呈现创新与扩散规律。

关键词:网络传播 媒体 研究

导言及研究方法

我国网络传播业的日新月异,热点现象层出不穷,使得网络传播的研究者们疲于进行应景式解释,理论创新不够,知识积累有限。所以目前有必要对我国十年网络传播的成果做一番梳理,有助于惩前毖后。

国外的最早研究是1996年国际传播学会旗下的首要学术刊物《传播学刊》出版的一期互联网研究专辑,标志着主流传播期刊对互联网这一传播新媒体的关注。而国内至少就在传播学科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而言,对互联网的研究主要兴起于1996年以后。国内第一次对互联网研究成果的总结是金兼斌学者2002年4月发表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的文章《有关互联网的传播研究述略》,其对国内研究介绍的评述时间截止到2000年4月,并未对之后国内已不断出现的总结互联网传播研究现状的论文加以分析。后来学界也纷纷涌现对互联网研究状况总结归纳的论文,如《互联网研究现状述评――以中国大陆传播类期刊为例》(王芳,《现代传播》,2003);《十年来我国网络传播研究的进步与不足――对1996~2005年网络传播研究的实证分析》(赵莉,《国际新闻界》,2006)。但是现有的总结不是连续性不强,就是没有涵盖国内网络热点频出的2007年、2008年。

本文以学界公认的四种新闻传播类权威期刊为例,分析互联网传播研究现状,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我国核心新闻传播类期刊十年来发表的有关互联网论文的频数(关注度),考察网络传播是否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二是已有互联网传播研究关注的主题,考察网络传播独立研究领域的结构框架;三是考察一种新型媒体初始化研究阶段的特征。

期刊选择标准。本文选择《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和《现代传播》这四种新闻传播类期刊,它们都是全国最重要的新闻学和传播学学术刊物,主办单位是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学界和业界享有良好声誉。从操作性上讲,这四种刊物从1999年至2009年保存完整,而且还备有电子版本,搜集资料工作较易展开。

研究范围。本文的样本为1999年至2009年的四种期刊中有关互联网传播研究的论文、消息。

全文阅读

“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及相关思考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互联网+文化产业+”模式逐渐兴起,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促使我国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的衍生产业都得到了一定的建设。本文从互联网作为文化产业的新发力点入手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互联网+文化产业+”主要发展趋势,希望能够为“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产业+”;新发力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724.6;G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良好的激励开放环境作为支持,只有良好的环境支撑,各相关产业才能够实现长足发展。互联网时代背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塑造了新发力点促使文化产业在建设过程中能够享有更多的资金、更为丰富的内容以及更加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文化产业的兴盛创造了有利条件。新时期,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互联网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也更为清晰。

一、互联网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发力点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文化产业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的民族文化创造力也得到了适当的激发,甚至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我国文化产业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形成了新发力点。首先,互联网借助创意整合、资本支持、软件技术支持等要素,以社交网络作品作为依托,逐步构建了具有极大包容力的文化商业生态系统,能够方便人们将文化资源、制度资源以及技术资源等进行跨时空组合,进而实现在地、在场、在线三种文化生产方式的纵横贯通,促使文化产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的隔阂被逐渐消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1]。其次,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文化产业的平台经济得到了一定的重塑,进而重新构建了平台型经济集群,促使文化产业中双方或者多方之间能够构成良易体系,进而凸显合作增值效应,并且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平台经济也受到相应的影响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信息和实体的聚集会推动产业集群的出现。再次,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文化产业客户服务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不仅服务范围和深度得到了相应的拓展和深化,并且能够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促使社会大众对文化产业的认同度得到明显提升,为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创造了条件。最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为文化服务贸易的开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在互联网的支持和嵌入背景下,全球文化服务的融合趋势愈加明显,特别是在高端文化设备、移动终端以及电子游戏等方面的融合趋势更加强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文化产业逐渐实现全球化布局的发展态势。

二、“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文化产业+”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逐渐成为热点问题,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大平台、大融合、大联盟、大整合、大视频、大植入、大市值、大研l、大创新、大创业等,下面结合其中较为典型的几点进行具体分析。

全文阅读

产业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趋势研究

【摘要】 随着以产业互联网为主导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也促使移动化加速向传统行业渗透,本文从产业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及移动互联网现有的发展现状出发,评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能力及机遇,研究移动互联网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产业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 智能化 可穿戴设备 网络安全

一、产业互联网时代到来

互联网正在从以消费互联网主导时代向产业互联网主导时代转移,互联网经济开始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产业互联网的产生和迅猛发展,推动着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变革,同时不断向物流、交通、金融、传媒、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从改变消费者的个体行为习惯向改变企业的运作管理方式与服务模式的发展模式转变。

二、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移动化加速向传统行业渗透,各行业对于信息化建设和接轨互联网的需求显得异常迫切。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领先者。预计到2017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增长4.5倍,接近6000亿元,是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伴随着移动互联网跨界融合的日益深入,企业级应用逐渐起步,移动金融、移动教育、移动医疗的领域将会产生新的发展动力。

三、产业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地位

移动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点和促进信息消费的核心产业,已成为我国转变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新热点;成为信息通信领域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业务领域。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以其巨大的信息交换能力和快速渗透能力,通过定向整合生产要素,来扩展新的创造空间,从而改造甚至兼并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国家出台“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引领国内互联网+产业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发展迅猛,带动软件、存储、和显示等产业发展,借助政策和发展东风,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大有可为。

全文阅读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物联网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阐述了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介绍了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网络内结点的分类及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物联网;关键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091-01

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就是物联网,完整的物联网集云、管、端一体,即以云设备为核心,以移动网或固网为基础,以芯片为抓手,是一种融合多项信息的新型技术体系。

1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必须具备标识能力,感知能力、自主接入、信息相关等诸多功能,因此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感知、接入、互联网、服务管理、应用[1]。

图1 网络体系结构

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全文阅读

网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课题目的:

近年来网络游戏产业发展迅猛,游戏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各个环节逐步完善,产业链初步成形。网络游戏产生的机理是源于对高级化交互式数字娱乐的社会需求。需求拉动供给,并且为供给链各环节提供价值分享。网络游戏产业链各环节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相互关联、相互依赖关系,上、下游之间存在扩张和整合的可能性。网络游戏产业模式的核心是运营模式,以及由此衍生发展收入模式、产品模式、技术进步模式、利益分配模式等。随着网络游戏的发展,一种新的信息业趋势也随之未来。本文首先介绍了网络游戏业的产业模式, 然后论述其代表的信息业网络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 ICP) 的紧密合作的新趋势, 最后对如何实现更好的合作提出建议。

课题意义:

游戏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领域。当前,网络游戏产业已经成为备受各方关注的新兴行业。据英国市调公司Juniper Research的最新一份调查报告指出,预计2011年全球游戏市场的整体产值会到达350亿美金,而游戏产业也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娱乐产业,重要性远远超过电影、音乐等产业。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中国网民的快速增长,网络游戏在我国已经逐步兴起,并成为一个高利润、快速发展的产业领域。网络游戏这个新兴的游戏产业,作为网络历史上最成功的盈利模式之一,网络游戏已带动信息业的新趋势的形成,日益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分析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的现状,以及相关信息业的新趋势,对于促进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回顾和总结近五年来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研究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趋势,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主要任务:

1. 收集有关网络游戏的相关资料

2. 了解网络游戏产业,以及游戏产业带来的问题

3. 分析我国成功的游戏产业的成功因素有哪些

全文阅读

网络招聘典型模式与发展趋势探究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普及,网络招聘行业兴不断发展,不同类型的网络招聘模式不断涌现。本文将在简要分析网络招聘行业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对其典型模式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究。

关键词 网络招聘 模式 发展趋势

一、网络招聘发展背景

第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网络渗透率不断上升,网络招聘平台的潜在用户群体不断扩大。随着90后成为求职主力军,他们更能适应互联网环境,也会非常自然选择网络招聘平台求职,这也使得网络招聘成为大势所趋。

第二,传统招聘模式覆盖范围狭窄,招聘成本过高,招聘效率较低,越来越难以满足实际的招聘需求,其实际招聘规模逐年缩小,而随着互联网对各行业的不断渗透,其覆盖范围广、招聘效率高,招聘成本低等优势不断显现,传统招聘模式逐步向网络招聘过渡并在这一过程中演化出各种满足不同招聘需求的网络招聘模式。

二、典型网络招聘模式

随着近年网络招聘行业的兴起和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下五种相对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招聘模式。

第一,综合招聘模式,代表性企业有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这一模式发展较早,这类企业目前是网络招聘的领军企业,占有超过半数市场份额。以前程无忧为例,前程无忧提供包括招聘猎头、培训测评和人事外包在内的全方位专业人力资源服务。其招聘猎头服务在国内创立了网站+猎头+RPO+校园招聘+管理软件的全方位招聘方案。

全文阅读

移动互联网特性及其发展前景

[摘 要]最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不断增长,其规模正在逐渐超过固定互联网用户的规模。由此可见,移动互联网势必成为全球信息产业化的竞争焦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迅猛发展为移动网络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应用空间,并且促进了移动网络宽带化的全面性发展。本文将主要探讨移动互联网的概念、特点以及其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业务; 用户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341-01

一、移动互联网的概念

所谓移动互联网是是指互联网与移动通信这两者在基于各自长期的独立发展后进行互相融合的所产生的新型网路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是以宽带IP为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能够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等多项开放式的电信网络.

二、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一)移动终端的便携性。

移动互联网的基础结构是一张立体的网络结构。GPRS、EDGE、3G、4G、WLAN和WIFI将这种立体结构物进行无缝覆盖,使得移动终端具有通过上述任何形式联通网络的特性;再加上移动终端便于用户随身携带和随时使用,所以这样就使得用户可以在移动状态下能够使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的接入和使用互联网服务并利用互联网上各种的资源。

全文阅读

浅析中国新闻评论样式变化趋势

摘 要: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表议论、讲道理,表明观点和立场、影响并引导舆论的一种新闻体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评论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本文试以当下现有新闻评论的样式为线索,分析中国新闻评论变化的原因与趋势,并试图为今后新闻评论更好的发展提出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新闻评论样式;变化趋势;多元化;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4-0129-02

一、中国新闻评论样式变化的原因

新闻评论作为议论文的范畴,是现代各种新闻舆论工具,如报刊、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网络所普遍运用的体裁。其主要样式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题评论、述评等[1]。它以现实生活中典型的新闻事件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为由头,阐明立场和态度,以舆论的力量影响受众,达到激浊扬清、贬非扬是之目的。在计划经济时代,社论、评论员文章等主要社论,为新闻中国的发展,人民意识形态的指导做出了重大贡献,当时的新闻评论往往由权威党报统一刊发,较为注重政治宣传效果[2]。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舆论环境逐渐宽松、受众意识发生转变、媒体在市场中的竞争日趋激烈、传播技术的更新等原因,中国新闻事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新闻评论变得开始注重经济与传播效应,新闻评论观念发生了转变,其不仅仅是计划经济时代党政机关的宣传工具,更是新时期意见交流的平台,新闻评论更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闻评论形式的变化,传播技术的变革使得新闻评论的媒体形式、传播形式、文本形式突破了传统的报章文体形式,新闻评论传播形式呈现融合趋势。而新闻评论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转变的原因是多样的,既包括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媒介技术发展方面的原因,具体如下:

1.舆论环境日渐宽松,受众意识发生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不仅使得政治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社会文化以及新闻言论也越来越开放自由,加上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与文化意识不断进步,受众的文化思想也越来越多元开放,而舆论环境的日益宽松与受众意识的开放多元也必然使得新闻评论更加注重评论本身的新闻性,不再刻意强调其政治宣传效果,而新闻评论的样式也必然变得更加多元丰富。

2.新闻业界转企改制,新闻生产更加注重市场需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与发展,新闻事业单位由原来的国家财政拨款逐渐转企改制开始注重新闻业界的市场效应,受众需求的满足逐渐被提到了新闻业界发展的首要地位。单一老旧的新闻评论样式设置显然不能适应受众日益多元的需求与同行之间的激烈的竞争,这也促使新闻评论样式不断推陈出新。

3.互联网等技术发展,丰富了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S着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当前新闻媒体的表现形式变得日益丰富,新闻评论自然也不例外,网络等新媒体的新闻评论中不仅能够加入格式图片、音频以及视频动画还能加入超链接等网络科技新元素,而网络评论的丰富多元化也促使了报纸评论、电视评论等传统评论样式的改进与发展。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