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户籍工作经验总结

户籍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户籍制度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

摘要

现行的户籍制度黏附着城乡差别化的入学、住房、养老保障等权利配置功能,严重制约着农村宅基地的社保功能向资产功能转化,是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关键因素。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两个基本假设,并运用加入控制变量的“双差”分析法,以重庆(实验地区)和武汉(控制地区)的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和实证检验了户籍制度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时间哑变量和地区哑变量的交叉项(即户籍制度改革效应)通过了1%的正显著性检验,说明户籍制度改革对实验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使得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农户比例增加了37%;而且在户籍改革力度较大的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相对较大。另外,“人均住房面积、小康村、城镇郊区村”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家庭人均非农就业收入、补偿标准”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鉴于此,建议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制度构造与功能分配,构建农业转移人口退出宅基地与在城镇落户享有城镇居民公共服务之间的衔接和转换机制,协调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在此基础上,制定农村宅基地退出程序和补偿标准,设计与城镇住宅用地管理制度统一的农村宅基地复垦整理、收回储备、市场供应与使用监管的政策框架体系,确保退出后的宅基地得到有效利用,从而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关键词 户籍制度;宅基地退出;双差法;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4)10-0129-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10.018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农村人口的历史性转移、迁徙。据统计,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已有1.6亿人,未来要达到60%的城市化水平,还将会有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并在城市定居[1]。但由于农村土地管理中宅基地退出机制的缺失,大量在外打工并且定居在城市的农民,其在农村占有的宅基地并未退出,导致了我国许多省份农村人口转移并未与农村宅基地用地缩减相挂钩,造成了大量宅基地的闲置和浪费,主要表现为在农村不同程度地存在“人走屋空”、宅基地“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向扩展等现象[2]。从资源优化配置角度来讲,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的建立,对于交出宅基地的那部分进城农民而言,他们闲置的资产得以盘活,并获得财产性收益,为解决其进城后的居住问题提供部分资金;而对于国家而言,这部分退出的宅基地可以进行复耕,从而增加耕地面积,也可以将其收归国有,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缓解城市用地紧张局面,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但是在现实中,农村宅基地退出改革并未如改革者所愿,而且也并不受农户欢迎[4],绝大部分外出务工农民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承包地和宅基地。学者们普遍认为,经济补偿标准、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状况、家庭赡养人口状况、社会保障完善程度等是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基本因素[5-7]。另外,是否还存在一些关键因素呢?邓海峰认为户籍制度作为一套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完善起来的、黏附着各种资源配置和权利分配制度的社会管理制度,严重阻碍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8]。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城市居民能够基于其所具有的社会身份获得城镇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使其在自主地选择职业、居住地的同时毫无后顾之忧。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以还原经济自由为导向的经济身份改革未能在农民身上得以实现,同时,社会身份又决定了他们在离开土地、脱离集体经济组织后没有新的社会保障来源,因此,农民仍然需要依靠土地维系生存,无法以自由人的身份去寻求更广阔的发展。可以说,现行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阻断了作为农民工进城务工配套制度出现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退出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致使我国出现了城市化进程不彻底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低效率的双重不利局面。户籍制度改革后农民获得了同等的城市合法生存权利,在此基础上农民工经济收入、消费心理、意识观念随之改变,与其联系最为密切的农村宅基地的总体态势、区域格局及耦合特征等方面也必然受到影响[6]。

从长期来看,土地和户籍制度的联动改革既能够为下一轮的中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又能够促进区域间平衡和城市内部的和谐发展[9]。因此,我们需要在认识和分析户籍制度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退出制度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退出机制为目的的政策建议。

1 户籍制度对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影响:黏附效应抑或替代效应?

建国初期出于重工业发展的需要,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将农民禁锢在土地之上,保证农业生产稳定,控制农村人口过快流入城镇为主要目的的户籍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户籍制度制约人口自由流动与迁徙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被逐步地弱化,如今已经在事实上丧失了限制人口自由流动的功能[10],进而演变为排斥农村人口与城镇居民分享资源,维护城镇居民既得利益的制度工具[11]。现实中出现的如下矛盾现象即可说明问题:中小城市因其户籍含金量较低,其政府最终将趋于不断降低户籍门槛;相反,户籍含金量较高的大中城市最终则趋于不断提高户籍门槛[12]。这种制度安排所引发的更为深层次的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别导致农民无法自由流动、农村土地要素无法自由流动从而使得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无法货币化。因此,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并不在于放开户籍制度对人口自由流动进行约束等问题上面,而在于恢复户籍制度的单一功能,取消黏附于户籍制度之上的各种资源配置和权利分配的具体制度,使其从区别公民待遇的手段转变为纯粹的公民身份证明和政府人口统计工具[8]。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而且户籍制度应该要与土地制度联动改革。

全文阅读

市区人口普查整治方案

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在人口普查前全面开展户口整顿,是确保人口普查数据信息质量的基础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为确保第六次人口普查顺利进行,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关于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前进行户口整顿工作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户口整顿目的

通过开展户口整顿工作,全面调查掌握本辖区内常住人口、暂住人口、人户分离人员、境外人员的情况和数据资料,清理解决户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户口登记项目更加齐全、准确,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完善,人口资料准确翔实,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做好我区人口普查前的户口整顿工作,决定成立市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户口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任组长,区公安分局局长任副组长,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区公安分局,办公室主任由公安分局副局长何小波兼任。各镇(街)成立相应机构开展工作。

三、工作任务

(一)核准户籍人口底数和户口登记项目。重点核准户籍人口户数、人数及姓名、性别、相片、出生日期、民族、籍贯及公民身份号码等主要户口登记项目。

(二)重点摸清以下情况:

全文阅读

横琴新区新型户籍制度创新的路径与瓶颈

摘要:目前在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中,地方逐步成为户籍改革的积极推行者,他们的改革与创新实践主要是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不公平。但这种做法并不能满足横琴新区。因为横琴开发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新事物,这是一个涉及港澳的新区开发项目,它有着复杂的社会构成,有着特殊的区域定位,有着较高的实践和理论诉求,所以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但是国家、广东省及珠海市对横琴新区开发的积极性较高,因此“比特区还特”的政策定位可以被解释的更为宽泛。这为横琴在户籍制度改革上“先行先试”提供了可能,也使横琴的户籍改革备受瞩目。

关键词:横琴新区;新型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D63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2

横琴新区作为国家级开发新区从设立之初就担负着先行先试的重任,它要以新一轮改革为契机,通过大胆创新,摸索出一条粤港澳合作的新途径,打造三地共建的新模式。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横琴开发的不断深入将会有大量的人员进入新区,这对横琴新区的户籍管理提出严峻要求,同时也要求横琴加快户籍制度创新的步伐。不过对于横琴来说户籍制度创新则需要慎重进行,因为作为一种制度,一旦确立实施它将成为刚性的规范,这将决定横琴能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起到示范作用。所以我们要从横琴特殊的户籍诉求入手剖析横琴户籍制度创新的困难并寻找实践的可能路径。

一、横琴新型户籍管理的特殊诉求与定位

横琴地处珠江口西岸,毗邻港澳。按照《横琴总体发展规划》,2015年横琴新区人口将达到12万,202年人口将达到28万。在未来短短的5-10年间,横琴新区人口数量将增长15-25倍,人口素质结构将以外来高科技、高端服务业人才为主,社会经济将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社会结构将从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发达的后工业社会。

依据《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横琴未来的发展会具有如下的特点:第一,社会多元性。依据横琴开发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作为“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示范区的横琴必然会综合港澳台因素及境外因素,横琴新区将率先应对社会多元化带来的商机和挑战。第二,国际高端性。作为未来珠江口西岸的区域性研发平台、融合多方优势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际高端人才将成为横琴社会的中坚力量。届时,世界范围内不同专业背景和研发领域的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将汇集于此,施展才华地。第三,跨境流动性。未来横琴社会的多元化结构及其发展的市场导向决定着横琴未来社会的巨大跨境流动。

随着如火如荼的建设工程项目上马,横琴对人才人力的需求也提到日程上来。横琴岛内自有居民的规模和知识结构显然无法满足横琴新区的发展需求,所以引进人才是必然选择也是必经途径。如何引进人才?光靠波动性较大的引才计划是难以持久的,要留住人才,让他们不仅要在那里工作,还要在那里生活、安家,更重要的是给予其制度上的身份保障。未来在横琴工作与生活的人群多样且复杂,他们中既有横琴岛的原有住民,又有伴随横琴大开发而迁入的外来工作人员,同时还有大量的在横琴工作的流动性人员,还有伴随澳大而进入横琴的港澳人员。这样大规模的人才涌动也对户籍管理制度提出迫切需求。不过在高端人才引入横琴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技术人员和劳务人员的引入问题,毕竟这一部分人群是横琴建设的主力军。由于横琴的地域空间有限,承载力不够。所以如何处理这个难题就成了重中之重。如何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保障他们的权益和满足他们的诉求将是横琴户籍制度创新的难点所在。

全文阅读

天津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思路研究

地籍管理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业务和城镇国有土地管理的基础,同时也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地籍管理是随着土地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各种形式的变更、出让、出租等越来越频繁,政府和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必须掌握快速、动态变化的地籍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原有的靠手工操作、图纸管理的模式,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计算机网络化图文办公,实现地籍信息的采集、处理的自动化,实现不间断的数据流。从而使地籍信息方便、快捷地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高效地保持地籍信息系统的现势性,提高土地管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

1 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任务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其中包括城镇地籍测量数据(包括宗地、地形、地类入库)、纸质地籍档案数据检查整理及手工录入、原发证纸质档案影像扫描及入库、地籍属性数据与图形数据连接;保证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影像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之间良好的数据转换;就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所要求的数据标准和要求与外业测绘承担单位做好一切相关衔接工作。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目前应用系统的框架结构主要有两种方式:基于三层体系结构的C/S模式和B/S模式。

结合天津国土资源局地籍管理的情况,新开发的应用系统采用以B/S结构为主,C/S结构为辅的技术架构。一般应用系统采用B/S模式构建,对应用性能、交互性要求比较高、图形处理部分的应用系统,采用C/S模式来构建。

2.2 硬件体系结构设计

全文阅读

税务户籍调研报告

新一轮税收征管改革建立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征管模式,在提高税务机关工作效率、强化税务机关内部制约、促进计算机在税务管理各项工作中的应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税收征管模式的影响、基层税务管理人员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局限性、计算机技术手段的依托作用尚未全部发挥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税源监控在新征管模式下还存在许多亟需改进和完善的问题,本文对税源监控中税务登记户籍管理方面的现状、问题及税务机关的对策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当前税务登记户籍管理的现状

1、税务登记户数与工商登记户数差距悬殊,漏征漏管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目前海门市工商与税务部门缺乏信息正常交换机制,加上管理模式差别很大,因此,工商与税务登记户数的差距有不断增大的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2001年我市工商登记户数为25834户,而同期税务登记户数仅18531户,为工商登记户的71.7%;从2002年8月份统计数据看,工商与国税企业户数相差136户,私营经济户数相差156户,个体经济户数7111户,共计相差7303户。从2002年1月以来的税收检查看,共清理漏征漏管户达1080户,查补增值税526万元。大量漏征漏管户的存在,造成了纳税人间的不公平竞争,在不少税务登记户中产生了抵触情绪,给税收日管带来不少弊端和矛盾。

2、纳税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对户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在我国经济处于新旧体制交替的特殊时期,随着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民营个体经济的大力发展,新的经济形式、经营方式、生产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格局:如分支机构、办事处经销点、承租承包企业等,这些企业存在着生产不规范、经营不正常、内部管理不科学等问题,为基层税务部门准确把握征税对象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主要体现在:

一是非正常纳税户(失踪户)不断增加。目前,就有失踪户986户,占纳税户数的6.6%,这些失踪户除了部分尚未清缴的税款外,其流失在外的未缴销发票,随时都可能使国家税收蒙受损失。由于对失踪户缺乏必要的监控,一些蓄意偷税的纳税户将失踪作为偷逃税款的一条捷径,只要换个经营场所,变个企业名称,就可到新的征收机关登记注册新办企业,由于部门之间缺乏征管信息的相互传递沟通,尽管原辖管机关电脑上存储着该企业情况,但企业已不存在,对其欠税只能挂帐,久而久之,划入陈欠或死欠,而该纳税人在新的征收机关又可故技重演,一再得逞。

二是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急剧膨胀。最近,我们对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86户总机构下属的717户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中,有33户既未在总机构缴税,又未由分支机构缴税,只报开票部分收入,隐瞒现金收入现象较为普遍,满足总分支机构条件的分支机构仅占12.5%,多数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名不符实,滥竽充数。街道下属单位的分支机构名不符实现象更为严重。同时分支机构扩张趋势日趋明显。从调查的市属商业系统下属单位的分支机构情况看,16户总机构下属分支机构达79户。

三是对纳税人变更注销管理脱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格局复杂多变,一方面大量的转制改制企业的兼并、联合、分裂、资产重组、企业的破产等情况出现,税务机关获取上述信息的渠道并不畅通,税收管理往往滞后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企业注销、变更登记在管理上脱节,另一方面,就税务机关内部的征管体制而言,同一征管部门中存着收入隶属、收入级次的不同,存在着属地管理与垂直管理的交叉重叠,存在着单管户与共管户的区别,使征管分局之间出现较多结合部、交叉部,造成了对部分纳税人税收管理失控的局面。

二、税务登记户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全文阅读

慈溪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思路研究

摘 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地籍管理的相关工作经验,以慈溪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为工程背景,探讨了基于GIS构建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模块设计,系统总体设计和主要模块的相关设计思路,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GIS 地籍管理 信息系统 业务功能模块

中图分类号: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037-02

地籍管理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业务和城镇国有土地管理的基础,同时也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地籍管理是随着土地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各种形式的变更、出让、出租等越来越频繁,政府和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必须掌握快速、动态变化的地籍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原有的靠手工操作、图纸管理的模式,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计算机网络化图文办公,实现地籍信息的采集、处理的自动化,实现不间断的数据流。从而使地籍信息方便、快捷地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高效地保持地籍信息系统的现势性,提高土地管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

1 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任务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其中包括城镇地籍测量数据(包括宗地、地形、地类入库)、纸质地籍档案数据检查整理及手工录入、原发证纸质档案影像扫描及入库、地籍属性数据与图形数据连接;保证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影像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之间良好的数据转换;就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所要求的数据标准和要求与外业测绘承担单位做好一切相关衔接工作。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全文阅读

《基于劳动力乡村―城市迁移的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评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

[摘 要] 较为详细的评价了任媛副教授的著作《基于劳动力乡村――城市迁移的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指出该书“现实针对性强,较好的创新性,研究方法科学”这三个特点。认为该著作对推动我国大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且对我国城市化质量及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城市化;户籍制度;改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7. 087

[中图分类号] F291;D63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196- 01

0 前 言

任媛副教授撰写的《基于劳动力乡村―城市迁移的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一书,是一部较系统研究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著作,通过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的内在机理,构建了系统的户籍制度改革理论框架,为设计户籍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为促进劳动力乡村―城市迁移的顺利进行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该书有三个特点。

1 现实针对性较强

全文阅读

论统筹城乡发展中联动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摘要:我国城乡在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制度上都存在典型的二元结构,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三者必须同时着手做出改革,单方面的对任何一种制度进行改革必定会受到其他制度的牵制而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成渝地区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将户籍、社会保障以及土地管理制度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性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二元结构;三位一体;联动改革

一、引言

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等一系列的原因,我国在现阶段存在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居民在家庭收入、消费支出、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由此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乏力、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

成都和重庆都存在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很明显,区域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人多地少的矛盾也十分突出。他们从改革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具有典型的意义,对其他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本文着重分析成渝地区基于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管理制度的联动改革,并尝试得出促进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一般路径[2]。

二、我国城乡户籍、社会保障以及土地管理制度的二元结构

我国城市和农村在户籍、社会保障以及土地管理制度上所存在的二元结构,对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交流产生了很大的阻碍,现在我们首先分析这三种制度二元结构的基本表现。

我国户籍制度的特点是:根据地域和家庭成员关系将户籍属性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农业户口意味着拥有农村的集体土地以及相关的农村社会保障,而城市户口则代表着在城市享有各种社会保障,因此户籍制度带有深深的身份烙印。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各自享受的福利待遇、就学就业机会不同;户籍管理带有很强的社会治安功能,将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隔离开来。

全文阅读

库尔勒市非户籍人口定居意愿研究

[摘要]为促进新疆“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以及构建库尔勒市的社会和谐,需推进有意定居的非户籍人口定居本市具有特殊意义。对库尔勒市210位非户籍人口进行问卷调查,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非户籍人口进行定居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可知,在库尔勒市务工的非户籍人口愿意定居本市的占总人数的752%,非户籍人口在户籍问题、就业人数、年龄、职业类型以及融入感等方面因素影响程度最大。

[关键词]非户籍人口;定居意愿;Logistic模型;库尔勒市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034

1引言

据《库尔勒市2015年统计年鉴》显示,目前库尔勒市总人口为5642万人,其中非户籍人口占1240万人,占总人口的2198%,城市化率达到6455%,可知库尔勒市城市发展速度较快,也侧面反映非户籍人口对库尔勒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影响着库尔勒市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非户籍人口与城市发展并非同步,库尔勒市非户籍人口并未享受到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了解库尔勒市非户籍人口的定居意愿,居住现状、工作环境、生活质量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进而推动库尔勒市经济、社会发展。

2研究设计

21数据来源

由于数据获取途径的限制,本文数据来源主要以调查问卷为主。调查区域以行政层级形式分别选取萨依巴格街道、塔什店镇、恰尔巴格乡、哈拉玉宫乡、托布力其乡、普惠乡六个点;调查对象为1997年以后出生,未持有库尔勒市户籍,但在库尔勒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问卷内容涉及库尔勒市非户籍人口的个人基本情况、住房现状、住房需求、住房政策四个方面。问卷实际收回253份,剔除指标缺失严重问卷与常规判断不真实问卷43份,得到有效问卷210份,有效率为83%。

全文阅读

第六次人口普查专项试点工作总结

《**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的通知》(陕政发〔2009〕46号)和《国家统计局关于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准备工作的通知》(国统字〔2008〕131号)“要求各省要认真做好普查的技术业务准备,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相关的专项试点工作”精神,为探索在人口普查登记过程中如何查准户籍外出人口积累经验。省局决定以2009年7月18日为调查时点在**市**县开展**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外出人口专项试点工作。经过试点工作组的认真准备、精心组织和周密安排,参加试点的省、市、县(区)、乡(镇)政府的积极配合与支持,高质量地完成了普查试点任务,试点工作圆满成功,达到了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锻炼队伍、培养骨干、推动工作的预期目标。

一、基本情况

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省户籍外出人口试点调查方案》要求,**省于2009年7月17日至30日在安康市岚皋县进行了为期14天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省户籍外出人口专项试点工作。来自全省十市及杨凌示范区统计局、安康市辖区10个县和岚皋县蔺河乡的业务骨干、光明村和中坝村的普查指导员、普查员共70余人参加了这次试点。

岚皋县蔺河乡光明村和中坝村试点登记家庭户和集体户473户,户籍人口1862人,其中户籍人口外出半年以上549人,占户籍人口的29.49%。常住人口1382人;公安部门户籍资料显示,两村共523户1882人,比试点清查登记多出50户20人。

各市及杨凌示范区以及安康辖区县的会议代表共调查家庭户和集体户100户,户籍人口386人。户籍人口外出半年以上87人,其中:外省74人、省内外市1人、市内县外1人、县内乡外11人。常住人口343人,其中:户口登记地在本乡镇街道299人、外省4人、市内县外6人、县内乡外27人、户口待定7人。

整个试点工作经历了准备、实施和分析总结三个阶段,全面完成了调查点的确定、调查物资及调查表发放、调查员培训、绘制小区地图、摸底、入户登记、与户籍人口进行比较、入户复查登记、核实、过录、汇总、与初次登记情况进行比较、试点总结等正式普查的全过程(除数据处理外)。

二、试点特点

本次试点是**省针对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一次实战演习。在整个专项试点工作进程中,各级工作人员事前都做了充分准备,省局对培训工作非常重视,派出骨干同志在试点工作布置会上认真细致地向与会代表讲解了调查工作重点、难点、填报方法等,与会代表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理解,掌握了普查方案,熟悉了调查表的指标解释和填报方法,掌握入户调查的方法和技巧,并深入住户摸底、现场登记、手工过录汇总、对比讨论等一系列实践环节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最后的总结会议为此次综合试点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