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绘画作品

绘画作品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术绘画作品赏析

美术绘画作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美术绘画作品的欣赏热情从未中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扩张,以及国内美术绘画作品的不断创新演变,使得国外与国内美术绘画艺术灵感不断碰撞,美术绘画作品对于大众的吸引力日益增强。近几年,我国随处可见的美术作品展、绘画培训班等各类宣传美术绘画形式的活动对于大众审美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中,笔者就结合自身多年从事美术绘画的工作经历,基于各类美术绘画作品理论研究著作的参考,从审美能力的涵义、美术绘画作品的阐述、美术绘画作品赏析的重要性以及美术绘画作品对于审美能力培养的积极影响等几个方面,来浅析美术绘画作品赏析对大众审美能力的影响。

一、审美能力的涵义

基于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学术界对于审美能力概念的阐述和归纳也各有不同,其实从字面上理解的话,审美能力又被称之为艺术鉴赏力,是指人们对于美的艺术形式进行感受、判断、想象、创造的能力。结合中外艺术界、学术界相关文献著作对于审美能力的阐述和笔者自身从事美术绘画行业的经验,审美能力是基于人类的学习、训练、实践、思维能力和艺术教育等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能力。它是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类对于客观艺术形式的主观感知为基础,对于艺术形式进行创造、加工、认知的过程。纵观古今中外,审美能力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和历史经历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审美能力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国界性,它对于人民大众的思维意识具有提升和促进作用,可以激发人们用美的思维和认知来改变社会、改变世界,助力更为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形成。审美能力主要分为审美感觉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力三个部分。首先是审美感觉力。审美感觉力主要是指人的审美感官,是人类感受任何美的形式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是人类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其次是审美想象力。审美想象力是基于人的审美能力作用于任何美的艺术形式,并将美的艺术形式经头脑加工、重新激发新的认知和感悟的能力。审美想象力是人类对于任何美的艺术形式从客观形态转化为主观认知感受的必要途径。它有助于激发人类对于客观艺术形态产生美的感知能力,审美想象力的主要形式有类比联想、关系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再次是审美理解力。审美理解力是人类对于美的事物形态上升到审美感受的主要阶段。只有基于理解力的加工,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觉才会向着美的意识提升和转化。只有建立在理解力基础上的审美感知才是具有美学意义上的审美能力。

二、美术绘画作品的阐述

美术绘画作品是指以线条、色彩或其他方式为形式和手法,勾勒出来的或平面或立体的艺术作品。基于实用性的角度来划分,绘画作品属于纯美术作品,也就是说,它是专门供人类观赏的美术作品形式。人类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人类珍贵的美术绘画作品灿若繁星。从古至今,拥有丰富审美意蕴的绘画作品数不胜数。就近现代著名画家的绘画作品就有西方的《梦》《格尔尼卡》,梵高《向日葵》,中国近现代的齐白石《不倒翁图》《虾》,徐悲鸿《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奔马图》,张大千《黄山松》《山水》,吴冠中《北国风光》《长江万里图》《狮子林》等著作。这些都是人类在认识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珍贵财富和宝藏。虽然目前美术绘画作品种类繁多,而目前我国的艺术市场上所出现的相关美术绘画作品赏析之类的书籍著作质量却不高,绘画书籍赏析的作者出自各类人士,书籍和出版社也大多不成规模,书籍著作里面的内容大多浮于表面,对于美术绘画作品的解读过于浅显,大众读者通过这些书籍著作很难获得更为深入的美学认知,因此要想通过对于美术作品的赏析来获得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说,提升目前艺术市场上关于美术绘画作品赏析的书籍质量迫在眉睫。

三、美术绘画赏析是提高和塑造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艺术审美对于提升人民群众的自身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却并不是一劳永逸、短时间就可以养成的事情,它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探索和钻研,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只有将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作为一件常态化的事情来做,才能有足够的经验知识的认知和累积,才能形成对于美的认知和欣赏感悟能力。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和实践的验证,美术中的绘画作品赏析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和气质,对于人类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具有着意味深远的促进作用。因此,如果想要提升大众审美能力,就需要积极营造审美的氛围,尤其是重视美术绘画作品的强大审美能力提升、促进作用,充分依赖美术绘画作品来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美术绘画作品对审美能力培养的积极影响

全文阅读

绘画作品中的图形创意

[摘 要]

图形创意在绘画、设计作品中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方法。本文将对纯粹绘画作品和图形创意绘画作品进行比较,得出两者的异同,并引出图形创意对现代中国画作品创作的思考。

[关键词]

图形创意 绘画 国画

一、绘画作品中的图形创意

图形最早可见于原始社会的岩画,用于描绘狩猎、祭祀等生活场景。这些原始图形即是最早用来交流、传递信息的一种语言符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原始图形不能够满足日益频繁的沟通需要,于是经过简化而产生了一种新的符号——象形文字,这就是最初的图形创意。

随着图形创意在绘画、设计等作品中的运用日趋丰富完善,技法也越来越娴熟,同时图形创意也普遍成为高等教育艺术学院的一门基础课程。

绘画作品中的图形创意,就是将两种或以上看似毫不相干的要素或事物,以独特的方式重新组合,来创造一个新概念,或者以一种新的方式表达一个既有概念。它以其生动灵活的图形语言形象,概念的形象化说明与阐释,给观众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全文阅读

对两幅绘画作品的解读

为了激发幼儿保护动物的意识,我开展了主题绘画活动“没有动物会怎样”。我先请幼儿想象如果没有了动物,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呢?有的幼儿说:“没有了动物,我们就没有肉吃。”有的幼儿说:“没有了动物,就会破坏生态平衡。”……我对幼儿的大胆想象,进行了充分肯定,然后,请幼儿利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表现。孩子们画得都很认真,生动表现出没有动物的种种后果。

小A画出了很多座歪歪扭扭的房子,甚至还有被折断的树木。我看后,以为小A没有理解绘画的主题,于是对他进行了“善意”提醒,并重新发给他一张新的画纸,希望孩子能够重新设计自己的绘画作品。但孩子根本没有理会,依然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中。在作品展示的环节,我先请能力强、绘画效果完美的幼儿进行介绍,并积极鼓励和赞赏。我故意请小A延迟介绍自己的绘画作品,暗想他会为自己不搭调的作品和错过重新绘画的机会而后悔。然而,让我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小A自信地对小朋友们说:“如果没有了动物,就会发生地震。因为有些动物在地震前会出现异常反应。”听完孩子的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既有对孩子发散性思维和大胆创作的赞赏,又有自己对孩子行为自以为是错误解读的愧疚。

还有一次,在诗歌欣赏活动“雪花”中,为了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我提出问题:“雪融化后会变成什么?”有的幼儿说:“变成水。”有的幼儿说:“变成小河。”一个小女孩用甜美的声音说:“雪融化后变成了春天。”我为小女孩富有诗意的回答而感动。随后,我引导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雪融化后的变化,却见小女孩的画面上只是黑色,而其他幼儿画面上的颜色都是绚丽的彩色。我好奇地问:“你在画什么?”小女孩专注地回答:“春天呀。”“春天在哪里呢?”“小河里有成群的鱼儿,草地上有穿花裙子的小姑娘。”原来孩子涂色时用了很多种颜色,颜色混合到一起最后竟然变成了黑色。这就是孩子眼中最美丽的春天,这就是孩子最为独特的表现方式。我庆幸自己没有简单否定孩子的绘画作品,而是耐心倾听了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捕捉到孩子灵动的思想。

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幼儿个性化的自我表现,需要我们的尊重、理解和支持,我们应该保护幼儿的自我表现和创作欲望,呵护幼儿追求艺术美的心灵。因此,对于幼儿的艺术活动,我们能够做的只是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鼓励他们用手中的画笔表现自己眼中的世界,而不是老师的世界。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的是: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的过程中,不要进行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而是让他们充分享受到艺术活动的乐趣。当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会对幼儿与众不同的绘画作品有更为独特的视角。如果以后我们看到“绿色的太阳”、“方形的苹果”时,不要扼杀而是接纳,不要批判而是赞赏,不要漠视而是倾听。珍视幼儿的绘画过程,鼓励幼儿的大胆表现,正确解读幼儿的绘画作品,理解幼儿独特的绘画行为,相信我们会把每名幼儿都培养成真正的创意大师!

全文阅读

绘画作品平面设计应用

构图在绘画艺术和设计艺术中都是作品创作的第一步,它能将作者的情感更充分的进行表达,构图在西方传统绘画艺术里很早就已经应用,不仅是绘画中重要的构成要素,对招贴、摄影等平面设计领域也有最直观的影响。本文从绘画的构图角度上,通过对艺术学构图法则进行分析,联系艺术视知觉等相关理论,具体从平衡、对比、节奏等方面对平面设计作品进行分析,阐明绘画构图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和意义。构图是指艺术形象的结构配置方法,绘画中运用构图把我们所想要表现的客观事物,通过主观思维进行提取,并通过作者的巧思和绘图技艺,合理地布局在画面上,传递出作者所想表达出的情感。在中国画中称其为位置的经营。凡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艺术作品都离不开好的构图,因而构图所表现的法则也影响了建筑、景观、招贴、摄影等设计作品的发展,其中招贴、摄影方面的表现形式和构图手法则是最受绘画艺术的影响

一、构图理论原理及作用

1.构图的概念

Composition(构图)这个术语,起源于古典修辞学,最早是在坊间口耳相传的技术术语。该术语从技术性层面地运用到一般原则的体现之间的实质性改变始于阿尔贝蒂的《绘画论》。经后人们总结整理慢慢形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构图学”其意为组合、构成,是艺术形象的结构配置方法。在《辞海》中称为“造型艺术”术语。艺术家为了达到作品所体现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空间安排和局部形象以及位置关系做了一定的处理,组成完整的艺术整体。在绘画书中统称为“构图”,在中国画中称其为“布局”;西方绘画艺术中称为“构图”,而摄影艺术中又称为“取景”。它是造型艺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并获得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构图在国画中,则称为“经营位置”。中国的布局,西方的构图学,还是摄影中常说的取景,从客观上讲统称为构图。总之,构图就是指根据表现者需要如何把要表达的形象进行归纳并合理的安排在画面中的方法,根据形式美学上的点、线、形态、光影明暗等手法使视觉要素和空间要素有机组织起来。

2.构图的目的和作用

在美术和设计作品中,艺术家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积累,对艺术作品都有自己想表达的想法称为构思,构思需要构图来展现。构图的目的是通过有效地组织视觉和形式要素来构成画面的形式感。把构思中最想体现的人或景物加以强调、突出,并主观的对表面的、繁琐的、次要的东西加以取舍,选择性的陪衬,使作品画面更强烈、更完善、更集中以突出艺术效果。很多成功的作品反映出画面的形式感,通过视觉要素的强弱对比,空间位置安排来形成画的视觉中心,从而产生一定的视觉效应,引导观众视觉流向,尽可能的按照作者构思的线路去观赏整个画面。作为艺术家要擅于发现不同题材的视觉美点,正如罗丹所说的“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才能寻找出最佳的构图方式。总的来说,就是把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别人的艺术,构图是一种艺术的活动,是通过可视物的各个要素的组织、处理,达到即富有形式美又传达出情感的艺术效果。但构图只能是最大限度的阐明艺术家的构思,不能成为表达构思的本身,其最终目的是产生一件艺术品。

二、绘画构图中“形式构成规律”在平面设计的应用

绘画构图是丰富多元的,所有创作作品都具有独特的构图和表现形式。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还是可以总结出可遵循的、具有一定共性的“形式构成规律”,以下就从几个共性较高的构成规律谈谈它们本身的特征并结合广告招贴、摄影的实例中分析构图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全文阅读

解析妥木斯的绘画作品

摘 要:妥木斯绘画的吸引之处就在于把生活环境和艺术经验以高度个人化的语言表达出来。以娴熟的笔触和变化的线条诠释了个人对草原特有的情感。结合他的生活经历,不难看出他画中传达他特有民族生活、民族气质。

关键词:中国油画;民族特色;风格

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034-01

初看妥木斯的油画作品,他独特的艺术面貌,给我们呈现的空灵感觉。特别是其中国特有绘画语言风格所感染。妥木斯绘画的吸引之处就在于把生活环境和艺术经验以高度个人化的语言表达出来。以娴熟的笔触和变化的线条诠释了个人对草原特有的情感。虽然还以草原上常见的马、人为题材进行创作,不过他笔下的事物更具有主观性,着意于追求画面丰富多变的肌理效果,提炼形体与动态感,使形象极为单纯和简练,结合他的生活经历,不难看出他画中表达他特有民族生活、民族气质。他的画采用了中国画的留白手法,画面的背景多不怎么交代,一般情况下,都把物体边沿的线条刻画,加强画面的中国意味,他的一些画多形成以装饰性为主题的感觉。

他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此——中国特色的油画本土化。

诗意、安宁可以说是他大多画表达的情感。画面空灵的感觉始终存在。这和他的生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就像拉斐尔的绘画语言多柔美、高贵,这多与他本人一生生活殷实所影响;我们熟悉的梵高一生生活拮据,这也导致他的画风: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极强。出生在大草原的妥木斯,画风一贯以纯净的、深沉的、和粗线条的,就像草原那样的空灵。

他绘画的背景多是草原和纯朴自然的草原民族,这个广博的故土给了他创作的源泉。他师从于多以色彩造型、用色彩来表示结构的罗工柳先生,罗工柳先生鼓励学生写生和写意相结合,以民族特色为主要教学纽带。鼓励学生多以“民族特色”为着力点。也是因为这个“民族特色”影响着妥木斯的创作。表达着对内蒙古故土的热爱,也表达着对中华民族的敬仰。

倡导中国油画走自己的路,怎么走这个问题影响着很多人。那时出现的小幅风景油画:近似印象派画家作风的写生内容,如中国画写意似的用笔的油画,对妥木斯以及当时国内苦苦探索油画语言的同学而言,带来了富有启发性的直接影响。这些画给了妥木斯一些启示和支持。

全文阅读

吴昌硕绘画作品的特点

吴昌硕(1844~1927),名俊卿,字昌硕,号缶庐、苦铁、大聋等,为浙江安吉人士,出身于一个贫穷的书香门第。他一生经历了诸多磨难,尤其是在早年,十七岁时遭遇战乱,一家人流离失所,在外飘泊五年之后才得以重返家乡。当时全家九口人只剩下了吴昌硕父子二人,父亲迁居安城,开垦荒园,过了近十年的耕种生活。后来吴昌硕出门游历,以篆刻为生,直至50岁经友人推荐才做了安东知县,但仅任一月便辞官而去。辞官后久居上海,潜心于书画、篆刻等艺术创作,终成清末海上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观中,把传神写照、笔精墨妙、不似之似、超以象外、迁想妙得等传统审美观点视为评判中国画的重要标准。中国画讲究“神韵”,要求表现对象在似与不似之间,继而有创造性地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境界。在吴昌硕的画中既有传统画风的精髓,同时又包含浓厚的个人情感,用墨用色大胆、运笔流畅、笔力苍劲、独具一格,具有高超的艺术境界。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选择和表现对象,融合晚清各家之长,然后遗貌取神,加以创造革新,以极度简练概括的笔墨来表现深邃的意境,抒发丰富的思想感情。他所作的画笔恣墨纵、不拘成法,外貌粗疏而内蕴浑厚、虚实相生、能纵能收、疏可走马、密不容针,这正是“大处着眼,小心收拾”的结果。他以泼墨写叶,浓墨勾叶筋,淡墨画花卉蔬果,而盘旋往复,贯通全画的则是以书入画,画因书的流动而生意盎然。设色古朴,用笔豪放,充分表现了吴昌硕古拙、浑重、豪迈的画风。

吴昌硕有着独特的艺术发展道路:先习篆刻、石鼓文,而后学画,致使他的笔法与他人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他总是以篆籀之法入画,用石鼓文的笔法作画,精心苦练,创造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并自成一家,开拓了宽博厚朴的画风。他的画作一扫清末画坛的萎靡柔弱之风,将钟鼎金石之力、气、姿、韵融于绘画中,使笔下的蔬果、花卉绝不飘浮轻滑,而是古茂厚重,色彩斑斓,有一股雄劲苍古的金石之气,百看不厌,耐人寻味,流露出苍茫厚重、雄浑遒劲的古韵。他自己说,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从他的画中不难看出,他的用笔采用悬腕中锋,笔力苍劲老辣,力透纸背。常用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紫藤等,所作紫藤,疏密有致,繁而不乱,尽显以草隶之笔入画的气势。他的用笔深厚有力,富于书法的韵味,而用墨酣畅、醇厚也是吴昌硕绘画的独到之处。更为重要的是吴不仅仅把笔墨作为造型的手段,而是把笔墨作为感情的载体,充分发挥了笔墨的表现功能,这也正是写意二字的真谛所在。

诗、书、画、印一炉冶,是吴昌硕绘画艺术的理想,也是他绘画的重要特色。吴昌硕认为诗、书、画、印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是相通的,艺术家精通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就有可能创造出有巨大艺术价值的作品,且他在实践上也真正做到把诗、书、画、印熔冶为一炉,使绘画演变为一种综合艺术。吴昌硕的每一幅作品,从绘画题材、构图布局、笔墨设色、落款铃印,无不经过仔细推敲,成竹在胸,笔到意随。他注重画面的整体配置,从空间的虚实、繁简、疏密、奇险到画、诗、跋、印的相互补充、呼应和生发,形成完美的、有机的、气脉绵延的联结,许多作品还留下诗句来衬托画的内容,寄托他的思想感情。所以,吴昌硕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堪称一绝,并对近代画坛影响极大。

吴在绘画布局上喜欢采用对角倾斜构图,作画也往往从画幅中间落笔,构图与不同前人,这些布局使他的画作极具古意,同时又极具现代感。他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和蔬果,用色大胆,其用色似赵之谦,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红梅、牡丹,色泽强烈鲜艳,布局疏密相间开合得体,构图饱满并运用书法增加气韵。

在72岁所作的《桃实图》可算是吴作品中的精品代表作,这幅画的布局、用笔、设色等方面充分显示出了他在画这幅画前的苦心思索:看整个绘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鲜红的大仙桃,或藏或露,令观赏者色香扑鼻,垂涎三尺;枝干从画面的右上角凌空垂下,斜曲交错,给人以刚正平直的感觉;画面的左下角有一巨石从外伸入,起到了与上下顾盼的作用,同时也象征着长寿万年。石头与树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大一小,一面一线,虚实相生。《珠光》这幅画是他在77岁时所作,从这幅画中我们能看到他布局风格的大开大合、大疏大密,他把紫藤那繁杂的生长规律用笔墨描绘的杂而不乱、层次分明,画中擅于用长线,构图饱满气势宏伟。

综上所述,吴昌硕绘画的艺术特点为:以“苦铁画气不画形,不似之似聊象形”为宗旨,绘画以篆印入画,格高韵古、元气淋漓、动人心魄,使观者为之心壮。从他的写意花鸟来看,可贵之处是大胆求新,将诗文、篆刻、书法熔于一炉,使画面显得古朴质实、刚柔相济、雄浑苍厚、光华辉映,爆发出一股雄劲苍古的生命力量,一扫清末画坛柔媚轻巧和清艳之风,令观赏者耳目一新,对现代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单位:盐城高等师范学校)

全文阅读

绘画作品艺术形式论文

一、绘画作品中的形式要素

1.构图

构图在表层意义上讲就是所谓的“位置经营”,也就是对客观物象在画面当中进行空间位置的安排。深层来看,它是在画面当中对各个形式要素进行整体组织与安排的过程。不仅包括客观物象的空间位置,而且含有各种形式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形与色的结合关系、画面的节奏韵律安排、虚实关系的组织、画面氛围的营造等由各种形式要素结合运用所体现出的关系。

2.笔触

笔触是手的运动使画笔在画面上留下的痕迹。它既是个性化的艺术修养体现,也是画者心灵释放的记录。它流露出画家的能力水平、气质修养和感情状态,如,伦勃朗的笔触肯定有力,哈尔斯的笔触轻盈欢快,柯罗的笔触魅力潇洒,凡•高的笔触热烈奔放……笔触无疑把画家的真性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形体与色彩

形体与色彩是画面的核心和灵魂,怎样结合形体与色彩是每位艺术家在绘画中不断思考与探索的问题。绘画就是要达到形与色的完美结合。形体成为深层意义上的构成要素,根据绘画者本身所考虑的表现内容来看,它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不完整的,从构图与形体的关系上体现绘画者所思考的视角以表达其情感。形体完整与否,关键要看它在构图中的视觉要求,最终要符合画家的表现目的与艺术直觉。色彩是绘画作品至关重要的视觉传达语言,其中,纹章学方式、色调表情方式和纯色构成方式是色彩语言的三种构成方式。纹章学方式,即以装饰性色彩传达某种象征性涵义。色调表情方式,即用色彩构成画面的色调,色调在绘画中对画面氛围的影响尤为重要。纯色构成方式,即运用纯粹的色彩构成,追求色彩自身的表现力。

4.材料肌理

全文阅读

绘画作品的观者形成

【摘 要】作为以平面图像形式存在的绘画作品,自身具有的表现性使其必须处于被审视的状态。而作品的观者并不是单一纯粹的,实践观者与隐含观者的构建过程可以引发我们进行思考,其存在的互相影响也是复杂多变的。本文将以马奈的《奥林匹亚》为线索,以简单的图像分析剖析该作品的绘画目的和绘画形式,并通过对其的深度思考让我们了解作者是如何在形式中构建不同类型的观者的,以及这些观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关键词】奥林匹亚;观者形成

序 言

艺术作品向来都是以一种桥梁的形式存在于作者和观者之间,无论它是一件平面图像作品,还是以在空间中三维立体的状态存在,它承载创作者的灵感、技术、情绪,表现在大众面前。作为注定被审视的物品,绘画创作必定是有意的、主观的,这样的艺术作品创作出来有其目的性。德国文学批评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在《阅读活动》中提到,文本自身就意味着一个“隐含的读者”,他也许与实际的读者相吻合,也许不能。在笔者看来,作为同是被审视者的绘画作品也同样如此。即是有目的性,就必定会有其自我构建的理想观者。因此,作品的意义是由实践观者和隐含观者同时构成的,分析绘画作品必须从这两点出发才能全面。

一、作品观者的形成

当观者看到一幅绘画作品,他遇到的不是作者的世界,而是图像的世界,因此,观看形成的观看体验与作者的世界无法隔离。在马奈的《奥林匹克》中,这名叫维多利亚・姆兰的摆着极具的姿势,“一只手豪不知耻地屈曲着”,始终捂着她的。但是她的眼神却是直接热烈的,毫不避讳的看着观者,如同看着企图与她发生关系的嫖客。不知不觉中,观者似乎真的成为了一个嫖客,被她注视着,由于内心的思想被洞察而感到焦虑不安。这是作者创建的一个圈套,他让男性观者走进画中,与作品进行直接的对话,并且形成最直观的感受。观者观看事物的方式,就是不自觉将自己置身其中,这是普遍存在的观看心理,或是成为画面人物,或是成为与之对话的那个人。

1.作品完成前的观者

在作品没有完成之前,观者便是作者自己。在《奥林匹亚》里的这个观者拥有着两个身份。一是创作者。作者在脑海中进行构思,通过线条、块面、笔触、色彩等的处理将脑海中的图像复制出来。在复制的过程中,客观表现与主观认知难免产生差异,于是,他不停的对脑海中的图像进行加工处理,随着作品的完成,观者的对象也从脑中的图像转到客观作品上。

全文阅读

张懿美绘画作品研究

摘 要:本文根据对画家张懿美进行亲自访谈搜集的真实资料,对其的艺术作品的时代特质及个性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再现了张懿美不同人生阶段的艺术作品风貌的转变,积极肯定了其在艺术事业中顽强执着追求的精神气质及她在艺术领域中所作的贡献。以期较为客观公正地再现一位执着坚毅的艺术家平凡而丰硕的一生。

关键词:张懿美;油画;国画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24-02

一、张懿美生平略历

张懿美,笔名一弥,女,汉族。1928年3月出生于福建省邵武市,高中毕业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系学习,得黄宾虹,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教授的指导。1949年解放中国画和油画合并为绘画系,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绘画本科系,有得林风眠,光良等教授的指导,1951年毕业,是一位中、西绘画结合的女画家。

二、张懿美的绘画作品分析

(一)张懿美油画作品赏析

1、张懿美早期(1960—1970)和中期(1979—1980)的绘画作品以油画为主。

全文阅读

后印象主义画家绘画作品中的装饰性

【摘 要】本文通过对凡高的作品欣赏与分析引出后印象派作品中装饰性的研究,通过欣赏与分析,研究后印象主义的风格与特点,以及装饰性在作品中的运用。凡高的作品有强烈的感染力, 后印象主义的画家大多借鉴了东方绘画的平面特点,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凡高对日本的浮世绘颇有研究,而高更对古代壁画埃及符号很感兴趣,画面里夹杂了平面构成的理论知识使得画面更具有冲击力。通过对大师的作品研究,讨论在现当代绘画作品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以及对当代绘画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后印象主义;装饰性;凡高

一、后印象主义的起源和风格

“后印象主义”是在19世纪20年代之后才被人们这样称呼的,它实际上是指继承印象主义画派后与之相左的艺术类型,这是由于写实主义太过精彩的结果。后印象主义广义上指继承印象派,并加以改革发展的不同流派,但狭义上多指凡高,高更,塞尚等人的画法。

他们用“黄色系上加入黄色”来反对印象派的“在紫色系上加入黄色”。他们接受印象派的画法,但又不满足于印象派对自然描绘而强调主观感受,可以这样解释,印象派是用主观的颜色来描绘客观的事物,而后印象派是先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这种色彩就是客观物体的,它们以前什么样子并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画家在这一刻感受它是什么样子的。作品是画家内心情感的外化表现。他们认为不能像印象主义那样模仿世界,而是表达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

后印象主义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可以这样说,在艺术史上,在后印象主义之前,绘画作品的风格还是局限在侧重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再现,包括印象主义在内,仍然是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瞬间的色彩感受,而从后印象主义开始,人们开始抒发个人的情感。

二、文森特・凡高的作品风格

后印象主义最具典型的代表画家是凡高,塞尚,高更,后期还有吐鲁兹――劳特克,雷东,波纳尔,莫罗,夏凡纳等代表画家。那么在这些画家当中凡高是最有感染力的。他不仅是19世纪法国画坛的骄傲,而是全世界画坛的骄傲。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