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绘画鉴赏论文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精选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绘画之鉴定是一门鉴赏、批评、审定相结合的专门学问,也是一项专门鉴赏、批评、审定绘画作品的实际工作。它与单纯的鉴赏和批评不同。鉴赏是一种较普通的艺术欣赏活动,主要是审美;批评是一种专业的社会科学理论,主要是品评;而绘画鉴定是一种专门的社会科学实践活动,主要是鉴别。但鉴定工作和鉴赏、批评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它需要较高的鉴赏水平和批评能力,要能正确分析、比较、评价、判断作品的高低、真假和精粗、美恶,但是分辨作品的真伪却是它的任务和目的。绘画鉴定也是一项鉴赏、批评、审定相结合的艺术综合研究工作。

绘画鉴定不是为满足个人精神需要的审美欣赏,也不是为指导创作与欣赏的理论批评,而是为文物、博物以及美术史研究和市场流通服务的基础性审定工作。它试图以科学分析方法鉴别古代书画的真伪、高低、精粗、美恶,为鉴赏批评、收藏交流,为继承学习研究中国绘画传统,提供准确可靠、真实而丰富的材料依靠,这就是绘画鉴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绘画鉴定的性质是纯客观的冷静判断、分析,如同科学研究一样,不带任何主观感彩,不抱任何思想政治立场和阶级偏见,实事求是,让材料证据说话。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原则指导绘画鉴定,这样才能明断真假是非、高低精粗,才能去伪存真。

要学会鉴定,应当有意识地对真迹、赝品进行不断地比较和分析,要具备历史、美学、文学甚至自然科学等广泛的知识,虽不要求鉴定者能动笔创作,但鉴定者必须对中国绘画创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以及绘画工具材料、装潢手段等,十分熟悉了解,而对中国绘画史更是必须精通。这是作为绘画鉴定家必备的基本条件。

个人和时代风格是关键

中国绘画鉴定的主要依据是作品本身的个人风格和时代风格。个人风格是由画家个人的思想、性格、修养、审美趣味、习惯爱好等多种因素形成的。因此他们使用的工具、材料也会各不相同,运笔的缓急、轻重、用力的大小、分寸,着力点的分布,笔锋转折的节奏等等也各有其妙。再者在作品的取材、主题、构图、形象造型、衣纹组织、皴法、笔墨色彩处理等等表现手法方面还会各具特色。所以根据这些个人风格可以判断鉴定出作品的作者。

时代风格离不开它的时代背景,它与当时政治经济、艺术思潮、物质生活、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条件密切相关,不同的时代绘画有不同的风格。如宋元以前绘画多宗教题材,壁画盛行,画家都是站着画,就是在绢素上作画也多绷在框架上,立者画。大约从宋代开始,将纸绢平铺在桌子上作画的方式才渐渐兴起来。这种平画和立画的用笔角度、用笔力度显然不同,产生的笔墨效果自然两样。宋元以前线条末脱离“刀笔线条”的风范,中锋用笔为正宗,线条讲究粗细一致,力量含蓄,“转弯要暗过”,富于弹性。南宋陆续开始出现抑扬顿挫、干湿浓淡、轻重快慢的富于变化的线条。明清时代文人画极盛,多自我情感抒发,笔墨风格更是多样。山水画在隋代之前不讲比例,“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北宋山水多取中原景色,南宋山水多是“剩水残山”,江南景色。唐宋绘画刻意经营,严谨,灿烂。元明后的文人画讲究“谈雅清逸”,讲笔情墨趣,忘形得意。五代、北宋花鸟画尚写生,元明之后尚写意等等。这些表征仅是时代风格的概括举例。时代风格体现在绘画题材、主题、比例透视、笔墨手法、制作技巧等各方面。由于时代不同,思想、生活、物质材料、审美观点、表现手法等等都会不同,将影响、改变绘画的各种构成因素,从而形成不同时代的不同绘画风格。

绘画中所出现的服饰装束、器物用具、风俗礼仪等,往往与历史制度和社会风尚有关,所反映的时代特点更为鲜明。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衣冠异制》曾专论这方面的问题,可见自古以来,鉴定家对此以十分注意。

绘画的装潢形成也有时代风格,如北宋人常画高头大卷,清代道光年间时兴扇面。书法印章也有时代风格,如明代风行小楷,清代康熙以后时兴“馆阁体,宋代印章形状多样,有钟型、鼎型等等。所以,根据时代风格来鉴定作品的历史较为可靠。

辅助依据可有五个方面

中国绘画的鉴定除主要依据绘画本身之外,其他与绘画密切相关的辅佐部分也是重要的辅助依据。

(一)印章

由于印章质地坚固耐用,又是画家或收藏家的“信物”和“身份证明”,对于帮助鉴定绘画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但是印章可以移花接木,伪造仿制,所以只能作辅证。

(二)纸绢

不同的纸绢由于质地特征不同,绘画效果也不同。不同的时代纸绢质地一般不同,如北宋一种白色发灰的纸,米芾、欧阳修都用过;明沈周、文征明常用一种白绵纸,质松而易变黑;南宋画院所用的绢,光匀细致,历久不退;明中期有一种粗绢,疏透如纱。宋画多用绢,元画多用纸。

绘画依靠质地而存在,所以纸绢是绘画鉴定的证据之一。但是由于纸绢的产地、质量不一,可能近期的一些纸绢反不如远期的耐久,相反,久远的完好,近期的破旧,这种情况也是有的。再者古代的纸绢后代人也可以使用,甲地的纸绢乙地的画家也可以使用,因而可能鱼目混珠,所以纸绢也只能作辅证。

(三)题跋款识

题跋有作者的题跋,同时人的题跋,后人的题跋。它说明作品的创作过程,或者对画的评价赞美,以及收藏关系等。款识有画题、作者姓名、籍贯、作画年月、作画是的年龄、地点等。款识有个人风格和时代风格,如五代绘画一般不落款,要么落款很简单;宋代绘画落款才渐多起来;明清题款,最为讲究。宋徽宗赵佶,喜欢对花院中的作品加押加印赵佶的花押一律用“天”,此为“天下一人”之简写;山人落款多是将“”二字紧联起来,既类“哭”字又类“笑”字,含义深远,极富特色。因此鉴定绘画用题跋款识作证,可以提供许多依据。但绘画可作伪,题跋款识也可作伪,所以也只能做辅证。

(四)著录

前人对于鉴赏或收藏过的书画,往往写成记录,编写为专书,这对绘画鉴定是很好的参考材料。但因为著录的水平、眼力有限,难免阴错阳差,又由于著录经历代转抄流传,易发生差错,因此著录也只能作为辅证。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2篇

1. 抽象绘画的缘起一般认为,美术史上第一幅纯粹意义上的 “抽象绘画”,诞生于 1910年俄国艺术家康定斯基之手。而在康定斯基之前是否有完全符合抽象绘画特征的绘画出现呢?这些绘画是画家有意识的追求,还是偶尔为之的“涂鸦”,抑或是恶作剧式的玩笑?是有一两幅还是成批量、成系列的“抽象绘画”作品呢?这些作品与美术史上的抽象绘画的创始人康定斯基有什么关系呢?

回顾美术史,有人可能会说康定斯基的抽象画是受到立陶宛画家席乌昂尼斯作品的影响,席乌昂尼斯才是世界上第一位抽象画家,他早在 1904年就创作了抽象绘画,康定斯基作品中都可以明显地看到席乌昂尼斯作品痕迹。[1]

即使席乌昂尼斯是第一位抽象画家,也无损康定斯基作为抽象派绘画的创始人的地位,因为,康定斯基是第一个有鲜明的抽象绘画理论和宣言的抽象画家。抽象绘画并不是凭空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的,历史为了她的诞生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理论的引导[2]自 19 世纪开始,西方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在哲学理论和美学理论上有了本质的突破。唯心主义哲学的兴起,是西方现代艺术从写实走向抽象的重要原因。形式主义的理论在西方最早是由康德提出来的,他关于形式的着名论断就是:审美判断所关注的是对象的形式,并且只是形式。自康德以后,早期的形式主义美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认为:美存在于1系中,纯粹形式并不是感性的,而是一种由单纯的形式关系所构成的表象,表象就寓有原始的或不。再后来叔本华的“意志”和尼采的“酒神精神”,在哲学和美学的意义上都给后来的抽象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正是基于这些理论的铺垫和现代艺术的蓬勃发展,法国评论家恩斯特·歇思诺早在 1864 年的一篇评论中就说 :“如果印象派倡导的精神和潮流继续下去,绘画在不久的将来将是仅仅几笔刷出来的色彩。”[3]果真是绝妙的预言!

(2)审美观念的变化科学技术是时展的催化剂,推动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进而使得整个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同过于超前的技术会遭到搁浅一样,过于超前的审美也会遭到人们的抵制,这样的悲剧在历史上一再发生,所以审美认同与否对于艺术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英国艺术家透纳在其“衰年变法”中出现了一些抽象化的作品。他的经历证明了此时的“抽象”艺术还是个时代早产儿。透纳显赫的艺术地位就是在人们对其“抽象”作品进行批评、辱骂、诅咒声中丢得一干二净,成了一个悲剧,没有得到时代的认同,虽然他的作品对后来的抽象主义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此也可以看出作为新兴艺术的“抽象绘画”在 20 世纪能够得到认可与普及绝非历史的偶然。

(3)摄影技术的发明与普及照相机的发明使写实绘画受到了空前严峻的挑战,也促使了艺术家对绘画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以至于一部分画家认为写实艺术已经枯竭,出于“对画事实的厌倦,艺术家开始追求抽象”①而拓展绘画的新题材。[4]

(4)绘画自身发展的结果[4]抽象绘画是历史传承的结果,作为现代艺术的一部分,抽象绘画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19 世纪中期,现代艺术从印象主义开始在起步,马奈1863 年创作的《草地上的午餐》被视为现代艺术划时代的作品。作为最有代表性的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绘画对抽象派绘画有着较大的启发②.塞尚是后印象主义的杰出代表,也是首先把现代主义艺术从具象带往抽象形式的画家,其中“把自然还原为圆柱、圆锥与球体的三种基本形状”的观点,影响了立体派的诞生,从而促成抽象艺术的发展。塞尚让抽象画有了理论和实践上的萌芽,立体主义的出现,让抽象画有了大展身手的可能。立体派将透视散点化,用大小不同的几何形状把支离破碎的自然形象的“零件”重新拼合,使画面的人和物几何立体化,使得绘画有了明显的抽象意味。

立体派的巨大影响力直接导致了几何抽象主义的产生。荷兰艺术家蒙德里安 1911 年在巴黎接受了立体派的绘画观念,并且把立体派演化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几何抽象画。

2. 抽象绘画概念与特征在《辞海》的词条中还有关于“抽象主义”的解释 :“抽象主义亦称抽象派”,“主张艺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用抽象的符号表现纯精神世界',反对用具体的造型语言描写客观物质世界,否定艺术的形象性、真实性和社会教育作用”[5].这种解说点出了“抽象艺术”的特点,对于抽象绘画也同样适用。比利时抽象艺术理论家苏福尔(Michel Seuphor)认为“在绘画里,凡其形象切断了自然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脐带,以致无法辨识、联系或思考其形象的绘画”[6]均称之为抽象绘画。

我们认为对抽象绘画的定义应有更为全面的表述:抽象绘画是用抽象的点、线、面、色的关系所构成的不同意义,以绝对抽象的形、点、线造型符号来表现抽象的时间和空间的节奏、韵律,来表现个人内心的感觉以及潜意识领域的意念,它远离物象的形似,摒弃客观世界的具体形象和生活内容。抽象绘画有两类:一类是几何抽象也称冷抽象,以蒙德里安为代表。另一类是抒情抽象也称热抽象,以康定斯基为代表[7].抽象绘画还具有精神性、内涵的丰富性、形式的独特性、视觉的愉悦性和解读的多义性等特点。

3. 关于具象绘画与抽象绘画按照绘画不同的形态可概括分成两大类:具象绘画与抽象绘画。具象绘画顾名思义能看到具体形象。抽象绘画它远离物象的形似,摒弃客观世界的具体形象和生活内容,看不到具体形象,只有抽象的点、线、面、色的关系所构成的不同意义。具象绘画包括写实绘画和写意绘画,所以绘画按不同形态也可分为写实绘画、写意绘画和抽象绘画三大类[8].

二、抽象绘画鉴赏的误区

抽象绘画诞生百年以来,对其批评和攻击时有发生,情形千奇百怪,不胜枚举,不分中外。对于抽象绘画这样新生事物的理解与接受是个十分漫长、艰难的过程,既有具象审美思维的惯性作用,也有现实利益的纠缠。

1. 观者的误解“看不懂,抽象画太难了”,“抽象画是乱画的”,“抽象画太简单,小孩子都会”,“抽象画没有标准,不知好坏”[2],这是抽象绘画的观众常说的话。观众对于一幅完全不知从何看起,也不知所云的抽象绘画,说什么都不过分,盲目自卑、盲目崇拜的有之,恼羞成怒的亦有之。于是便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演绎、解说,便有了上面的那些说法。

2. 画者的误会在绘画的圈子里,常听到画具象的画家说抽象画家是“画不好具象才去画抽象”,抽象画家则说具象画家“只会抄袭”,这样的相互指责正如林风眠先生说的那样 :“抽象主义和具象画家用相对观念来看对方,都看到对方的荒谬而且可笑”[9].

3. 先进性的误说抽象绘画在 20 世纪初期出现,具有相当的先锋性,对后来的整个视觉艺术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席卷了整个 20 世纪。但是现代艺术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媒体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层出不穷,在艺术选择多样化的今天,抽象绘画更是失去了先锋性、实验性。百年以来,抽象绘画和具象绘画一样已经成为经典艺术,都是艺术家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不存在哪种绘画“先进”或者“落后”之说,如果说存在差异的话,就是画面艺术效果的“好”与“不好”的区别。

4. 无限拔高的“骗局”抽象绘画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然而“万事皆有度”,过分夸大抽象绘画的作用和意义也是不适当的。对抽象艺术做了诸多研究的理论家王瑞芸专文叙述抽象绘画不过是一个《被提升的恶作剧》[10],认为“当抽象表现主义的吵闹嬉啼被批评界、画商、收藏家

、媒体等共同操作成一个高雅风格时,大众只有被愚弄的份。波洛克有一次带了朋友去自己画室看画,他指着一圈依墙放着的滴画问朋友 :你能把这些东西叫做艺术吗 ? 如果我知道怎么去好好画一只手,我会去画这些垃圾吗?说完,他痛哭”[11].毕加索甚至说过一句别有深意的话:“ 现代艺术是强加给人类的一个最大的恶作剧。”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当其中任何一个方面被过分地夸大,都是荒谬的,抽象绘画也是如此。这需要用更加理性的态度来对待抽象绘画,随意贬低和无限拔高都是有失偏颇的。为此提高大众的审美意识和辨别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抽象绘画鉴赏品评的方法

美术批评家在对美术史及不同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创造了多种研究与鉴赏方法,为我们鉴赏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开启了方便之门。要想正确鉴赏绘画作品,首先要了解和掌握鉴赏的基本方法,因为,鉴赏方法是打开绘画鉴赏之门的钥匙,也是绘画鉴赏的核心。绘画鉴赏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社会学的鉴赏方法;感悟式的鉴赏方法;比较学的鉴赏方法;形式分析的方法。[8]

1. 社会学的鉴赏方法

社会学式的方法最初是由 19 世纪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提出的,他发现文学艺术作品并非仅仅同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意图有关,而且还同种族、时代、环境等社会因素紧密联系。

它注重绘画作品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物质条件下产生的;注重绘画社会学意义的探索,通过对特定时代政治、社会、文化等背景的深入阐发并以此来研究绘画的意义及发展变化,同时考察作者的经历、生平和创作意图,把作品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去考察。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意义。而这些因素不是单靠画面的观察就能完全了解的,所以社会>:请记住我站域名/文化背景,积累相关的知识才能很好地鉴赏作品。因此,这种鉴赏方法适合于对写实的、故事性和情节性较强的绘画作品,所以对待具象性绘画表现的历史事件、宗教题材及有故事性、情节性的美术作品,采用偏重社会学式的鉴赏方法并结合其它方法较合适,有助于对作品进行准确地把握和解读。

2. 感悟式的鉴赏方法

面对一件动人的绘画作品,我们会激动,会思考,会联想。这种激情与思考深切投入的鉴赏方式,就是感悟式鉴赏。感悟式欣赏要求观看者要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和有激情地去欣赏绘画作品,并在欣赏过程中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和审美修养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它适合于写意绘画和抽象绘画的艺术作品。因为这类作品不是对客观对象的如实描写,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作者主观意识中,并在那里经过处理所创造的形象;是内在与外在、主观与客观结合的产物,它和视觉的直接摄象有所不同;是与画家的情感、修养、境遇密切相关,带有很浓的主观情感色彩,造型与形式上表现为夸张、变形,而主题一般较为模糊和曲隐,或者根本没有主题。

3. 比较学的鉴赏方法

比较学鉴赏的目的,是通过对不同主题、风格、流派、造型、形式及表现手法的比较,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特色。在比较鉴赏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绘画作品的好坏、水平的高低是可以通过比较来鉴别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作品之间并不是简单的谁好谁坏的问题,而是表现方式和风格上的不同。因此,比较的内容主要是形式方面的,可以根据作品形式上的不同,去分析比较,当然也涉及画家个性、经历及社会等因素。至于具体对比哪些内容,还需要依靠作品本身诸因素的提示,所以比较的方法其实也是多种鉴赏方法的综合运用。比较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纵向、横向、整体、局部、同类、异类等比较。

4. 形式分析的方法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3篇

4、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

5、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

6、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

7、审美接受不单是视觉接受,也不只是大脑接受,而是整个身心的接受

关键词:形式分析意蕴解释价值判断

在常人眼里,画画远比看画难,其实不然。著名艺术社会家豪泽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所以有许多儿童画家,农民画民间艺术家也是文盲;但绝无儿童鉴赏家和文盲艺术家。可见,绘画艺术鉴赏是一种由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能力。

绘画艺术鉴赏教育是将受教育者带入绘画这一特殊视觉领域,使他们在大量接受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训练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育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在我们的绘画艺术教育中,我认为应将绘画鉴赏作为其基本内容,单纯靠学校每周一、二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训练来练就绘画赋形表现能力,无疑是不自量力的。而培养绘画鉴赏能力无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学校教育可以实施见效的。这在西方许多国家都曾达到验证。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这种特殊努力呢?

“观千剑而识其器”,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触艺术作品。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读画”,进而接受。这种接受非观赏接受。象在展览馆看画展,随意遛一遛,大体看一看,有赏心悦目之感即可。我们追求的是鉴赏性接受。在以往的美术鉴赏中,有被戏称为“三段论”的欣赏模式,即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的评析。实际上重点放在前两项,后一项是总结、尾声。如欣赏董希文《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把重点放在德育性接受上,就是把绘画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现将在教学中总结的培养绘画奖赏能力的“鉴赏四步法”略作论述:

第一步:简单描述

在欣赏的开始,先是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以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夏加尔的《散步》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学生会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只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在学生叙述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鉴赏情操:面对作品,它给了你什么直观感受,教师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审美共享。这阶段不可批评学生所讲的见解,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第二步: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是将感性立即转化为理性分析。我们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是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感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图和底的关系等。这是鉴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如夏加尔的《散步》,学生通常能感受到画面中的快乐气氛,通过教师诱导和提示,学生会发现原来这种氛围是画家刻意营造的,夏加尔所追求的单纯的形、色、人物动态都体现了天真和童趣,欢乐和喜悦的气氛来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也起了很强的烘托作用。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形象到风格。分析时切忌繁琐和硬性解剖,破坏作品的整体生命。

第三步:意蕴解释

>意蕴是作品中的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从外在层面到内在层面的探讨。对超越画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问底,当然,我们不能只中循迹而求。

>意蕴解释的成败关系到能否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蕴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蕴在可喻不可喻之间,有时教师很难将超越作品的意蕴揭示出来。加之学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体验,如明代沈颢所言:“看画以林泉之心则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卑”,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这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浸润和弥散。

美术欣赏课教学

>仍以《散步》为例,通过对作品背景的介绍,让学生知道,这幅画表现的是夏加尔自己和他的妻子。他把自己画在中间,举手托起婚后刚刚生了第一个儿子的妻子,让她在空中自由回旋,以庆祝他们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再通过对个性、思想、艺术观的介绍,学生就能够理解画家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人物动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而领会画家的意图,分享画家的喜悦之情,欣赏他富有儿童般幻想的艺术魅力。

第四步: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是从内容与形式、风格与风味、革新与继承等方面对作品的优劣作出判断,可以参考专家对此的批评与评判。而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当采取开放式的、多元的评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夏加尔的作品,我们着重于他的独特性、开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我在评价达.芬奇《梦娜丽莎》时,除了指出它的“优”外,还有意指出它的“劣”,如:人物与背景的处理不自然,似剪贴一般;边缘线的处理过于生硬;受当时材料的限制,色彩单调;现在的色彩也灰暗了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明白对绘画作品的判断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应尽量收集各种意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绘画作品赏析;审美主体;审美客体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是绘画作品赏析中的关键,即使对相同的审美客体而言,赏析结果也会因审美主体不同而有所差异。审美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在绘画鉴赏中起鉴别作用,一个绘画作品的赏析不能仅靠审美客体的美学属性,也不能依赖于审美主体的主观评价,应该是二者相结合,用哲学中的辩证法看待这个问题。

一、 绘画作品赏析简介

绘画作品我们并不陌生,国内外诸多名作如《蒙娜丽莎》、《印象・日出》、《最后的晚餐》等,我们虽没有机缘亲见原作,却也都拜读过这些名画,被作品深深地打动。把个体对作品的印象加以文字描述,就是绘画作品的赏析。绘画风格包括印象派、抽象派、形而上画派等诸多派别,派别的形成主要因为审美主体间差异。一种派别代表一种风格,隶属不同派别的绘画作品风格大不相同,我们可以说,不同的派别造就了多样的审美客体。

(一) 审美主体

审美主体是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可以对审美客体进行专业的、客观的、全面评价。一般来说审美主体都是指个人主体,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成为审美主体的资格,也并不是有资格成为审美主体的人一直都担任着审美主体的角色,只有当从事审美实践活动时才有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的区分。审美主体所具有的能力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有的能力,而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对客观对象规律性变化的感知能力。审美主体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种存在,在绘画作品鉴赏过程中由于审美主体差异有较大的影响,审美主体的过往经验、情绪情感、审美能力等在绘画作品赏析过程中影响各不相同。所以绘画作品鉴赏不能放大审美主体的主观评判能力,以免出现偏颇。

(二) 审美客体

审美客体又称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相对应存在,审美客体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具有固有的美学属性,在绘画作品鉴赏中被逐渐识别体现。审美客体随着时间变化、自然变迁、社会变换等逐渐发生变化,尤其是绘画作品鉴赏中的审美客体,受绘画风格影响很大。莫奈的《印象・日出》,为印象派的代表巨作,以“零乱”笔触展示日出时雾气交融的景象,将建筑、港口、船舶等以随意零乱的画笔展现,给人一种相似又不相识的错觉。曾经遭到嘲讽的画作最后为印象派打下基础。从中不难看出,审美客体具有的美学属性并不唯一,因此在绘画作品鉴赏过程中,审美主体也可能因时代背景等因素对审美客体有不同的评价。就算是如今名声大噪的梵高、毕加索,他们生前画作并未得到赏析,作品都是在后人审美能力提高后才得到人们的重视。

二、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

审美主体是与审美客体相关相对的美学范畴,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是在绘画作品赏析中最基础的名词。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依存,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没有审美客体就无所谓相对的审美主体,没有审美主体也就没有绘画作品赏析的过程。审美客体客观存在的美学属性能提高审美主体的鉴赏能力,使审美主体得到专业知识上的完善发展。审美主体的存在使审美客体的美学属性被发掘,被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完成一个绘画作品鉴赏过程。绘画作品鉴赏既不能放大审美主体的作用,也不能对审美客体加以偏颇,应用哲学中的辩证法看待二者的关系。

(一)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作用

在美学发展过程中,一度放大审美主体在绘画作品赏析中的作用,致使赏析出现偏颇,甚至“一面倒”的局面。审美客体是客观的存在事物,比起作为审美主体的社会或个人应该更具有现实意义。在绘画作品鉴赏中我们提到的审美客体均为绘画作品。纵观历史不难看出绘画风格受社会影响很大,大平盛世时,各种画作歌颂太平,颠沛流离中,各种作品表达凄凉。特别是在审美主体作用被放大时,绘画作品风格大多按照审美主体的好恶发展,桎梏着作家前进的步伐,影响了一个时代的美学发展。在审美主体作用被放大的时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审美主体控制着审美客体的风格派别。理想的绘画作品赏析应该是审美主体与绘画作品创作者共同肯定审美客体的美学价值。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有诱导、趋向、甚至决定作用。

(二)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的影响

在绘画作品赏析中,审美主体并不是完全占领主导地位,审美主体也受审美客体的影响,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有导向作用。审美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美学属性是它的固有属性,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就是从这些客观存在的事物中获得。审美是一种精神上的存在,从哲学角度上来讲,唯物论主张物质决定意识,因此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必定受客观存在绘画作品影响。虽然审美主体在绘画作品赏析中占有主要位置,但随着唯物论深化人心,审美客体的地位也在逐渐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范围和趋向总是受审美客体的导向制约。

三、结语

绘画作品赏析属美学范畴,随着时代进步得到充分发展。但赏析结果受诸多因素影响,诸如梵高、毕加索等大画家就受时代的桎梏,没有机会在当代将作品发扬光大,随着大众美学意识的提高,他们的作品才得到认可。任何一个时期都可能有审美局限性,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不能说现在的审美结构就是完美的,但是相信随着美学的发展一定会愈加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 黄雅璐.审美价值与审美主客体关系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2014(04).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美术 鉴赏课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1-0046-01

高中美术鉴赏不同以前小学、初中美术作品欣赏,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之间却有明确的区别。鉴赏,是鉴别和欣赏的意思,欣赏则不包含鉴赏,欣赏意味着肯定和赞赏,鉴赏则不意味着肯定和赞赏,而是对一流派的艺术主张和作品内容、体现思想和艺术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鉴别之后,才能决定对这一流派的作品给予肯定和赞赏的态度,还是否定和批判的态度。高中美术鉴赏课对欣赏课的要求更高,高中学生可能一时难以适应,我们要做好引导工作。

一、要教育学生区分于以前的美术欣赏

首先要教育学生区分于以前的美术欣赏。不单纯的认为课本上提供的绘画作品都是肯定赞赏的性质,课前要对当前所学课时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做出自己的判断,课上再由教师给予讲解和正确的鉴赏。

二、教师和学生共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其次,教师和学生共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课下教师和学生分别准备讲课时的绘画作品的资料,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增加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课堂中,教师提供欣赏作品的挂图或课件,师生共同分析作品,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分析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和赞扬,并补足学生资料的不足,这样不仅使学生记忆深刻,兴趣增加,也更加突出了新课程改革中,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这一宗旨,使美术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创新的过程。

三、鉴赏课应与实践相结合

美术鉴赏应重视理论基础。美术鉴赏分为直观感受和理论知识,缺乏理论知识,学生思路混乱,无法完成欣赏。一开始上鉴赏课,有的学生连绘画形式都不了解,对什么是水粉,水彩,油画等分不清楚,教师有必要在开课初期把这些画种做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在理论和绘画作品结合之后,学生对美术鉴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时,我们再辅以较浅的绘画实践,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所学的鉴赏知识。例如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课本第九课《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一课,除了让学生了解欣赏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作品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做简单的水墨小品练习,切身体会中国画“幽静,清雅”的意境,同时对中国画的工具――纸墨笔砚,及他们的特性、使用也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绘画文化升起民族自豪感。再如第十六课《中国民间美术》,可以课前教师先准备好简单的剪纸图案,再由学生用刻刀等简单工具进行模仿制作,让同学们也体验一回“剪花娘子”的乐趣,也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国民间艺术。

四、美术鉴赏课应多应用多媒体技术

过去的鉴赏课,学生们只是通过人手一本的课本来了解、认知绘画作品,绘画作品画幅小,而且数量有限,这些局限性,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得到完美的解决。PPT的展示,不仅让学生们欣赏到更多的名画,而且画面质量非常高,可以局部放大观察细节。另外,影像、声音、动画使教材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具有动态感,营造出立体的教学氛围,强化了学生的审美感受。例如,在欣赏朱耷的《高石水禽图》等中国画作品时,配以古筝、古琴乐曲,画与音交相辉映,古声古韵,有声有形。

五、学生应从美术欣赏走向研究性学习

适当的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是美术与社会和其他文化相联系的需要。研究性学习使美术鉴赏走向了一个新台阶,赋予了新的意义。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作为指导者,研究性学习的题目由老师或学生自己列出。通过民间调查,网络搜索等方式广泛搜集资料,并把所得的图片,视频等围绕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整合、汇总,形成研究报告。这种学习方法,扩大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学习视野,增加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对美术文化的扩展探索,加大了知识面。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多媒体;美术鉴赏课;应用策略

美术鉴赏和美术技能训练一起构成了高职美术教学的完整体系,在高职生的美育学习中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鉴于课时分配的有限性,美术鉴赏课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课堂中所占比例并没有达到理想的配置标准,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输送给学生更多的美术鉴赏知识,已经成为长期困扰着广大高职美术教师的问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普及,其巨大的搜索能力以及融合音乐、视频、图形、文字为一体的演示能力注定了其成为现今条件下成为美术鉴赏课堂中重要辅助工具的必然选择。高职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导入多媒体授课方法,不仅能够在提高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效率上起到重要作用,更能对高职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综合审美能力提高上起到重要推助作用。

1 多媒体技术在高职美术鉴赏课堂中的积极影响

1.1 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增加课堂知识的生动性

以实现信息共享为目标的电子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金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改变了数千年来人们的信息收集方式和思维习惯,庞大的数据信息在多媒体的演示下能够将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开始,高职课程改革对美术课堂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加人性化的要求,美术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应该通过教学方式的采用,引导高职生快乐学习和主动探究学习。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为广大教师在美术授课过程中创造集图像、背景、音乐为一体的学习条件提供了便利,为高职生在宽松、生动的课堂环境下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创造了条件。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能够把原本只出现在书本上的绘画作品进行高清晰、大尺幅的绘画作品展示给学生学习,并且能够通过调整不仅实现全图展示,还能够通过局部放大、缩小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如引导学生欣赏《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略,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但却掩饰不住自己的一腔苦衷,画家用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将韩熙载的面部表情极尽细致的刻画出来,这幅画的精髓在人物表情刻画上,传统依靠课本的授课方式难以让学生仔细的进行人物观察,通过多媒体,学生就能够很好的感受到作者手法的高超,在积极的观察中提高美术鉴赏学习的积极性。

1.2 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大大扩充美术鉴赏教学的内容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能够有效综合各种传播手段传达的信息,通过综合运用放映方式,能够在美术欣赏课中营造出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视听效果。在美术鉴赏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积极调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调动相关教学资源,直接对学生进行感官的刺激,能够高效的激发学生在美术鉴赏学习中认识美、感悟美以及表达美的感官反应。多媒体技术丰盈美术鉴赏课堂内容具体表现在:1)化解美术鉴赏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学生在赏析画作,尤其是西方抽象主义绘画作品时,往往因为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学习而觉得枯燥无味难以下手,有了多媒体技术的参与,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回顾时,就可以对这些抽象画作进行直接展示,让学生一眼观摩出这些作品的绘画风格,并在授课者的引领下逐步找到欣赏抽象主义绘画的方法。2)画面、音乐、文字综合运用,提高课堂的涵盖内容。在美术鉴赏课堂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中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源,并通过ppt等具体演示方式对绘画作品进行绘画介绍、背景音乐、文字标注等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组合播放,使学生在进行美术作品赏析过程中可以同时接收到视听方面的综合信息,扩大了教学容量。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参与还相对节省了有效地课堂时间,学生可以利用课上时间加深对优秀绘画作品感悟、分析,也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独特的赏析心得,在相互分享间加深对绘画作品传达思想的理解。

2 多媒体在高职美术鉴赏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1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美术鉴赏课不仅仅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绘画作品鉴赏能力为授课目标,更以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以及美好人格操守为终极目标,因此在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在专业鉴赏能力与高尚道德情操为己任,积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广大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引入,将绘画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动态、多样的背景介绍中,更多的理解作者在进行作品创作时的心理起伏状态,从而在精神共鸣的氛围中更好地进行画作欣赏以及人生经验的丰富。以欣赏雷诺阿在1876年创作的油画《煎饼磨坊的舞会》为例说明,该画集中表现出了一群在位于蒙马特高地一家酒馆消遣娱乐的巴黎人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喜悦心情。评论公认此画是在露天的环境中完成的,甚至他的朋友雷渥对绘画的创作环境如此表述:“我们每天把画搬到煎饼磨坊去,这在有风时尤其吃力,画随时有可能会像风筝一样被刮走。”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准确的将雷诺阿用一种棉絮般的风格(这是因为他早期接受了在瓷器上绘画的训练)表现出流溢的光线中的人物表现出来。从上向下俯视的取景抬高了地面,使得长凳呈对角线延伸并断然截断了前景,艺术家仿佛将身体微微前倾,以更好地进行观察。学生通过对绘画环境的切实感悟以及被雷诺阿自身绘画特色的了解,准确鉴赏作品便能够更加顺理成章。

2.2 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提高美术鉴赏课堂的授课容量

古今中外,优秀的画作不计其数,按类型分可以分为国画、西洋画、雕塑、漫画、油画、工艺美术等等,数量庞杂,形式多样,这就客观上造成在进行美术作品鉴赏课需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绘画作品。只有通过对质量优秀、数量足够的绘画作品的赏析,扩大学生的审美眼界,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提供足够的学习案例供学生研究,有了多媒体的参与这种困境便被迅速扭转了。例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国画的绘画特点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画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众多优秀的国画作品使学生对国画有了基本的感性认识,通过课堂上的反复播放,并加以系统地讲解,利用鉴赏――引导――归纳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总结出我国国画的特点,更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见识到大量绘画风格不同、画作对象各异的优秀国画代表作品,提高学生的绘画眼界。

3 结语

在高职美术鉴赏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授课者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降低美术鉴赏过程中的鉴赏门槛,同时能够将单纯的美术作品欣赏拓展到绘画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中,使高职生在有效地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美术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审美能力提高以及人格魅力塑造提供丰富的课堂素材。

参考文献:

[1]陈洁萍.理想状态下职业院校美术素描教学接受式教学过程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56157.

[2] 宋琼.关于高职美术鉴赏教学与美术批评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0(07):237238.

[3] 印小云.激发兴趣 乐在其中――高中美术鉴赏课快乐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21):4748.

[4] 李玫,张振举.论中学美术鉴赏课的审美性[J].大众文艺,2010(15):199200.

[5] 贡加兵.浅谈几种新的教学方法在美术鉴赏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中),2010(10):6869.

作者简介: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美术;鉴赏力;审美观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26-02

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

正如多听音乐可以培养乐感,多读文学作品可以提高文笔一样,只有大量地鉴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才能够从实践中领悟美术的魅力,从而逐渐地培养美术鉴赏力。大量鉴赏优秀作品,可以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吸取其精华部分,对人们艺术修养和鉴赏力的提高有直接的利好。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艺术作品多种多样,其中不乏掺杂一些质量稍差的作品,作为初学者来说,无法判断哪些才是优秀的作品,这会阻碍人们对真正美的艺术的追求。因此,我们需要有专业的老师来选择和指导对优秀艺术作品的鉴赏实践。

培养美术鉴赏力就要提高眼睛感受形式美的能力,鉴赏名画可以有效地提高这种能力。中外名画是艺术家呕心沥血的代表作,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升华流传至今。其中包含的不仅仅是美术能力的精湛,更是千百年来精神文化的传承。我们在欣赏名画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学习名家在绘画上的细节处理以及他们对色彩、形体和构图的构思,通过长期锻炼,对美术作品的辨析力和领悟力会逐渐丰富和提高,眼睛感受美的能力也会逐渐增长。优秀的美术作品会引来许多人临摹,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复制品,虽然对原作品的临摹相似度很高,但还是很难将原作的审美和精神准确的地传达给观看者。所以我建议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应该到美术馆、画廊或者博物馆去欣赏原创作品,与艺术大师通过作品进行面对面的触碰。

由于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不同以及天生审美观的差异,会对美术作品的风格有不同的喜好。例如有人喜欢雄浑的山河作品,有人喜欢清秀的花植作品,还有人喜欢抽象的思维作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不过对于其他风格的作品也应该有所涉猎,不能轻易地排斥,更不能贬低,要培养全面的美术鉴赏力。美术作品也有高雅的格调和低俗的趣味之分,对初学者来说,要根据老师的建议选择个性鲜明、有独创精神的作品,尤其是那些经过岁月的筛选流传下来的古今中外名作,一定要避免让平庸粗劣、格调低下的作品影响初学者的第一印象。

二、学习相关艺术知识

美术鉴赏力不是个人天生的能力,需要经过后天的培养,学习相关的艺术知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相关的艺术知识不仅包括中外的美术发展史、技法理论和艺术概论,还包括相关的文学、哲学、和民俗文化等。首先,对我国美术发展史上出现过的绘画大家及作品要十分熟悉,包括吴道子的“吴带当风”,黄荃、徐熙的“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董源、巨然的“照耀古今,为万代师法”,还有吴门画派的唐寅和文征明,扬州画派的郑板桥、李蝉。此外,从我国美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各个朝代所呈现的画风也有所不同,唐朝雍容华贵,宋朝严谨精细,元朝淡然清幽,明清两朝则以水墨为上。对于西方的美术发展史需要了解的是在不同时期产生的不同绘画流派的风格和特点,要知道西方几种典型的绘画风格,如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抽象主义。对于中西方的美术发展史要了然于胸,当看到一幅艺术名品时,在欣赏形式美的同时要联想到其创作背景,这样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深刻地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真谛。

要想更好地鉴赏一幅美术作品,了解和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是必不可少的,了解美术的表现形式、艺术特征是学习美术的基本素养。美术从广义上来讲包括雕塑、绘画、建筑和工艺美术等,单从绘画来看,以使用工具、材料和技法来划分可分为油画、水粉画、中国画、素描等;以画面形式和社会功能来划分可分为:漫画、年画、宣传画、壁画、插图和连环画等;以描绘对象来划分可分为:风景画、人物画、历史画、风俗画等,每个画种还可以分为更加细化的种类,如中国画按照描绘题材还可以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等。通过相关美术知识的学习,可以清楚地分出美术作品的题材,感受不同的美术形式带给我们的不同艺术感受。此外,根据不同美术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需要掌握不同的鉴赏方法,例如鉴赏工艺美术时要带有触觉上的感官;鉴赏建筑艺术时要带有运动上的感觉。掌握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把握作品,准确地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过艺术作品反映的是现实生活,因此为了更加准确地领会原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学习相关的宗教、民俗和哲学是有必要的。一个民族和时代的艺术和这个民族和时代的哲学是密不可分的,许多流传至今的艺术名品、美术著作中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观念。以中国的美术艺术为例,讲究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画以立意,这种高度的写意性、表现性就是与哲学相联系的表现方式。通过学习哲学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艺作品的精神,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文艺作品的研究来得到哲学方面的启示。不仅仅是中国,西方的美学艺术也深深受哲学、时代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在中世纪,绘画大部分是为基督教服务的,文艺复兴之后也有许多绘画是以宗教为题材的。同时绘画还与文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诗经通过绘画的图解,顾恺之也曾经用类似连环画的形式再现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阅读文学作品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培养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为提高美术鉴赏力服务。

三、注重结合审美体验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提升审美观就是在为自己寻找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如何才能提升自身的审美观呢?首先,要多看一些名家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经过时间的检验,在今天仍然称得上不朽之作,可以充分地验证其艺术造诣和成就。在观看这些艺术作品的时候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感性直观,细细品味作品中的色彩和构图,经过长期的实践,自己的感悟力和辨析力就会慢慢丰富起来。其次,要带着审美的态度去体验生活。我们知道许多知名的画家和诗人都是十分感性的,他们会带着细腻的情感去理解周围的生活和自然环境,写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千古绝唱。在美术作品中也有许多描绘大自然、描绘日常生活的作品,正是因为他们有一双发现生活美的眼睛。

提升审美观还要培养开放的艺术观念。所谓艺术观念,指主体对不同流派和风格的美术作品的观念和看法。培养开放的艺术观念就是不仅要懂得欣赏美的、具象的作品,还应该懂得欣赏丑的、抽象的作品,其实作品的美与丑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划分,要想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实质,就应该以开放的艺术观念、用一种欣赏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作品。此外,许多人会将绘画看作是对实物临摹和复写,将其逼真程度作为评价它的唯一标准,这种做法在鉴赏美术作品当中是有极大误区的。随着照相机的普及和流行,绘画逐渐丧失了其记录和存录的作用,但是绘画并没有因此而衰落,就是因为绘画不仅有其“写物”的特征,还有其“写心”的重要功能,也正是这项功能才使得绘画的艺术境界更高一层。画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仅仅是对事物的一种复写,还渗透了自身的情感,这也正是许多著名艺术作品经久不衰、耐人寻味的原因。所以用开放的艺术观念去欣赏艺术,才能鉴赏更加丰富多彩的美学艺术。

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出来的,需要我们长期实践,不断地积累艺术知识和提升艺术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试着练习一些绘画,对眼睛感受形式美有非常好的作用,并且要学会用审美的态度去感受生活,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体味生活,这也是培养美术鉴赏力的最终要求。

参考文献:

[1]孙清予.论高效美术课堂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J].戏剧之家,2015,(01):137.

[2]何岩.关于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1):136-137+157.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8篇

首先,从认识上看,绘画鉴赏是高中美术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语言(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绘画形式语言主要是指:作品所使用的视觉语汇(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作品中组织视觉语汇运用的形式美法则。它对于高中学生鉴赏绘画作品而言,是欣赏渐入佳境的起点,是鉴别评价绘画作品的最终依据。“构成绘画作品最重要的、最为先声夺人的因素是画面的形式感,营造形式感的首要因素便是绘画语言的使用。”

因此,绘画鉴赏是要运用感知、记忆、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比较、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意蕴的活动。

其次,在教学方法的指导上。以往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一般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整堂课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筋疲力尽、昏昏欲睡。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主动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因此,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学生身上。要多多运用讲解、讨论、比较等方式来开展绘画鉴赏教学;鼓励学生用文字描述、表演、造型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主动地收集、筛选、分析、整理视觉图像和相关背景资料;组织学生利用美术馆、博物馆、当地的艺术作坊等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开展参观、调查、考察等活动;以及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合作性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等等,都是为了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当然,教师还要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课堂情景,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绘画鉴赏课的前提。如:在上西方现代绘画欣赏时,以著名油画《蒙娜丽莎》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把临摹好了的一张全开的《蒙娜丽莎》油画挂在教室里,虽然学生们以前也在很多印刷品中看过这幅画,但从来没有看过如此大的、真实的画面,许多同学站在画的面前,津津乐道,甚是惊奇,在学生们止不住地发出啧啧的赞叹之际,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这时教师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油画的特点和技法。介绍《蒙娜丽莎》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的内容,思想感情等等,以及作品给观赏者带来感受,在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等,使学生感到美术作品的背后还有丰富、有趣的内容。学生有了学习绘画鉴赏的兴趣,从而为上好美术鉴赏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9篇

在常人眼里,画画远比看画难,其实不然。著名艺术社会家豪泽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所以有许多儿童画家,农民画民间艺术家也是文盲;但绝无儿童鉴赏家和文盲艺术家。可见,绘画艺术鉴赏是一种由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能力。

绘画艺术鉴赏教育是将受教育者带入绘画这一特殊视觉领域,使他们在大量接受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训练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育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在我们的绘画艺术教育中,我认为应将绘画鉴赏作为其基本内容,单纯靠学校每周一、二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训练来练就绘画赋形表现能力,无疑是不自量力的。而培养绘画鉴赏能力无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学校教育可以实施见效的。这在西方许多国家都曾达到验证。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这种特殊努力呢?

“观千剑而识其器”,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触艺术作品。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读画”,进而接受。这种接受非观赏接受。象在展览馆看画展,随意遛一遛,大体看一看,有赏心悦目之感即可。我们追求的是鉴赏性接受。在以往的美术鉴赏中,有被戏称为“三段论”的欣赏模式,即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的评析。实际上重点放在前两项,后一项是总结、尾声。如欣赏董希文《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把重点放在德育性接受上,就是把绘画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现将在教学中总结的培养绘画奖赏能力的“鉴赏四步法”略作论述:

第一步:简单描述

在欣赏的开始,先是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以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夏加尔的《散步》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学生会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只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在学生叙述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鉴赏情操:面对作品,它给了你什么直观感受,教师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审美共享。这阶段不可批评学生所讲的见解,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第二步: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是将感性立即转化为理性分析。我们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是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感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图和底的关系等。这是鉴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如夏加尔的《散步》,学生通常能感受到画面中的快乐气氛,通过教师诱导和提示,学生会发现原来这种氛围是画家刻意营造的,夏加尔所追求的单纯的形、色、人物动态都体现了天真和童趣,欢乐和喜悦的气氛来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也起了很强的烘托作用。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形象到风格。分析时切忌繁琐和硬性解剖,破坏作品的整体生命。

第三步:意蕴解释

>意蕴是作品中的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从外在层面到内在层面的探讨。对超越画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问底,当然,我们不能只中循迹而求。

>意蕴解释的成败关系到能否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蕴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蕴在可喻不可喻之间,有时教师很难将超越作品的意蕴揭示出来。加之学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体验,如明代沈颢所言:“看画以林泉之心则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卑”,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这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浸润和弥散。

>仍以《散步》为例,通过对作品背景的介绍,让学生知道,这幅画表现的是夏加尔自己和他的妻子。他把自己画在中间,举手托起婚后刚刚生了第一个儿子的妻子,让她在空中自由回旋,以庆祝他们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再通过对个性、思想、艺术观的介绍,学生就能够理解画家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人物动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而领会画家的意图,分享画家的喜悦之情,欣赏他富有儿童般幻想的艺术魅力。

第四步: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是从内容与形式、风格与风味、革新与继承等方面对作品的优劣作出判断,可以参考专家对此的批评与评判。而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当采取开放式的、多元的评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夏加尔的作品,我们着重于他的独特性、开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我在评价达.芬奇《梦娜丽莎》时,除了指出它的“优”外,还有意指出它的“劣”,如:人物与背景的处理不自然,似剪贴一般;边缘线的处理过于生硬;受当时材料的限制,色彩单调;现在的色彩也灰暗了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明白对绘画作品的判断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应尽量收集各种意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绘画鉴赏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教育 美术教学 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2-0022-02

一、培养学生参与美术鉴赏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新课改要求,将高中美术鉴赏课分为五部分,通过研究发现,要想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到述评活动中去,进而产生分析艺术形式、讨论美术作品的兴趣,在找到乐趣之后还会自觉主动地去欣赏,并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中将直观的面层欣赏进入到深入的理论分析之上。

二、正确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准确应用美术术语,恰当与人交流

方法一:对比法。为使学生在知识和美术走的鉴赏中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可鼓励并引导学生在海量中外美术作品混杂的图片中进行鉴赏,对比法还能帮助学生理性的认识作品。我在讲授《20世纪的国外绘画》一课中,为了使学生对现代主义绘画特点有明确的认知,就分别选取了三组不同的作品,包括三幅传统绘画、三幅现代绘画,并积极引导学生就色彩、造型和真实性等方面进行了一一对比,使学生对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色彩的装饰性、造型的二维效果和形象的符号性等特点记忆非常深刻,这一形式不但能给学生产生感官刺激,激发课堂兴趣,而且能使学生产生理性的认识分析,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效果。

方法二:合作交流法。在美术学科中,其语言元素包括点、面、线、色等。由于受到文化环境因素及意识形态的差异影响,各民族的美术语言也各具特色。如,中国绘画讲求笔墨、意趣、虚实、章法和皴法等。而西方的绘画作品则更为突出透视、质感、空间和色彩等。我们都知道,不同学生因生活阅历、个性和知识结构的差异,也会在作品欣赏中产生不同情境的再造。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中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看法并进一步交流沟通的话,即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法,在后期的交流中,会逐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分析,以此为基础对艺术作品进行重新的审评,这样不但能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水平,还能使他们在合作交流中获取更广泛的知识信息。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来收集美术鉴赏的关联信息

任何美术加上活动都必须有特定的对象,在高中美术课程中,鉴赏对象除了中西绘画作品外,还有中外雕塑、建筑和工艺等诸多形式。课堂鉴赏中多采用图片形式。教师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中找到与课堂相关作品和图书杂志等的图片及摄影摄像资料,将其制作成课件直观的展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将中西美术作品、传统与现代美术作品的对比中,让学生能快速找到不同之处,使课堂教学内容更深刻。此外,还可利用录音录像等的展示来丰富课堂资源。当然,学生也可以在现实重视收集各类信息资,包括中国结、年画和剪纸等用以传阅,这些灵活的方式都能带给学生更强烈的视觉和触觉刺激,激发出学生进一步创作的欲望。

四、从身边材料入手,选用多工具方法对课堂鉴赏作品进行再实践

高中生的求知和探索欲很强,书本知识难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应鼓励他们用平面设计和3D立体美术设计,按照课本中的雕塑和设计鉴赏作品独立去完成创新设计。

五、帮学生梳理美术、自然和社会间的关系,将美术认识放到具体的文化情境中

美术作品发展至今,积淀了不同时代的人文背景。每种美术形式的形成都与当时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紧密相连。中国画崇尚自然,而不同地区地貌之别也在画家师法自然中呈现了不同特点的作品。如北方山水画多峥嵘壮阔、雄浑厚重、山石突兀;南方山水画多自然墨色湿润、清新秀逸。教师应在作品鉴赏中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吸收作品内涵的人文营养。此外,教师可通过设立研究性的课题,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渊源,博大精深,高中美术鉴赏和别的学科并无两样,均具有德育教育功能,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盛均离不开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将我国人类文明的艺术精品展现给学生,并对学生的深入理解提供正确的指引,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高中美术课改下的创新教育已是大势所趋,教师唯有对其深入了解并践行,通过创新方法使美术教育深入学生内心,方可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其创造力。总之,只有主动完成教学目标,才能使美术教育改革马到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