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绘画毕业论文

绘画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绘画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陈醉平时很随和,没有学者式的矜持。他时不时“幽”一“默”的“高级语言”玩笑,往往让人乐得前仰后合。虽然如此,我依然不敢妄加心理打探,以解这位长者目光的蕴含。但我相信,那是他超群禀赋、才情和旺盛精力的自然流露。再深入地接触到那些掷地有声的学术见解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风采,我深信赋予陈醉目光以“犀利”以“穿透力”的终究,是他用丰厚学养和人生阅历铸就的文化眼光。

承家学渊源,陈醉少时饱读诗书,抚琴习画,且因父亲戎马倥偬的不乏射骑精神的潜移默化,可谓“六艺”皆备。青年时,于大学追随敬业良师,刻苦学习绘画艺术。学成不久却赶上动乱,以致在“下放劳动”的“待遇”中,把沉甸甸的底层生活“课本”啃读一遍。1978年,命运垂青,陈醉在竞争中以优异成绩,考中恢复招生的第一届研究生,成为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的入室弟子。从此,陈醉如鱼得水,学术与艺术并驾齐驱,一路辉辉煌煌,直执蟪芍场?lt;BR>由“我要当总统”的稚子之愿,到“不能把名字仅仅留在粮本里”的青年大志,早先就奠定了陈醉文化眼光的高远取向。后来的理论研究,尤其对“形式感”和“艺术”的深入探索,则为其文化眼光注入更加明确的理性因素。概略地了解其学术的追求,对认识陈醉绘画艺术的神采无疑是必要的。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对力比多的揭示,为本世纪文化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在弗洛伊德看来,文明以持久地征服人的本能为基础。人的本能需要的自由满足与文明社会是相抵触的,只有克制和延迟这种满足,才能保障文明的进步。因此,人类发展的历史,乃是人被压抑的历史。在此历史中,人被规定为理性的存在,、幻想、激情和希望等丰富的人性构成,则被逐出理性的现实,归入文明的禁忌或心理学的冷宫。如何解放包括在内的丰富的感性世界,以“实现人性的全面复归”,便是以批判和改造压抑文明为己任的文化哲学的探索主题。

总体来看,陈醉的学术思考,属于文化哲学一路。拜读他一系列的学术著述,尤其那部影响深广的《艺术论》,文化哲学的探索主题——他表述为“文化超越”,赫然纸上,通篇贯穿。

然而,陈醉的学术贡献不在于他以独立思考策应了世界范围的文化哲学思潮,而在于他立足中国文化的现实,把“文化超越”这一主题,径直导向被现实原则严密封堵的千古——性意识和艺术。这本身就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年《艺术论》的出版所产生的核爆炸似的影响,便是一个明证。更重要的是,陈醉秉承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传统,把艺术和人生问题相联系,使自己的学术思考以至艺术创作具有深刻的人生实践价值。锐利果敢的学术思锋,使陈醉相信人体美是人类对自身的审美感受,却特别强调这种审美情感的物化实践,即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始终是与人的潜意识欲望和性意识紧密关联的。正是因为它永远保持着与现实伦理既互相冲突又互为余补的微妙关系,艺术才具有一般艺术或现实人体文化所不可替代的、特别而又永恒的文化功利。对此,陈醉表述为“欲望的升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或“人生情结的解脱”。即如他所指出:“艺术,是人对自身审美感的物化,它是对现实人体文化的超越,以前者更上升了一个层次,不知多少人生情结,在这里得到了解脱!”(《精神的追索》)

显而易见,陈醉没有像有些西方学者那样,以颠覆现实的偏激去寻人性复归的出路,而是慧眼识得现实生活可以拥有的“更高的层次”。在他看来,这个足以寄托人类更高理想的层次,由“欲望的升华”即“一种文化的超越”所构成,它的现实形态便是艺术。具体到人类感性世界的或性意识方面,那就是艺术。在陈醉的学术视野中,艺术不只是审美的,还是有文化功用的,是诉诸审美的人生问题的解决。这当然是深刻之见。

文化哲学式的艺术思考,作为意蕴深刻的理性成分,构成陈醉文化眼光的主体。凭着这种眼光,他不仅把“文化超越”的主题写在自己的著作上,而且将它表现在自己的画面里。在一定意义上说,陈醉的绘画创作,是其“艺术论”的继续和展开,是其对艺术文化功用的验证和发挥,是其追求“欲望的升华”或“人生情结的解脱”的自我实践。他曾用“苦恼时的创造”一言概括自己的作品,其绘画创作的价值取向是自觉和鲜明的。

在我看来,陈醉80年代以来创作的一系列作品,都是“主题性”的,即追求“文化超越”的。但是,与一般主题性绘画力求物化思想概念的旨趣大不相同,陈醉绘画的“主题性”不是强调对某个确切概念的表现,而是将这种表现本身或者整个绘画行为本身,作为“文化超越”之实践主题的贯彻与实行。对他来说,画画和画面的形式化,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自身。即如他的坦率表白:“我的一些作品,大多不是为了竞选展览而去绘制,所以对诸如题材、主题等‘常规项目’并未认真推敲。……更多的往往还是出于抑郁的排遣。”(《苦恼时的创造》)

本着别样而意深的“主题性”追求,他的作品包括油画和国画,尽管不乏情节性的具体描绘,却无法归结到某个思想中心。只因为在画面上展开的一切,不是概念,而是或眷恋,或创痛,或欣喜的情绪的吐露,是画家内心或潜意识中激越而又纠缠不清的感性心力的直陈。这种绘画追求,比之对概念的阐释或事件的记叙,更贴近绘画的特性,且有更高的要求。着意于心灵世界的排遣,特别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流动的情感体验和静态的形式结构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陈醉在这方面作过深入的探索,并颇有心得。他的代表作《空间,我们的》(油画,1982)和《熔》(油画1982),最初的画面是对留有美好记忆的自然景象的再现,然而实际呈现的具象“风景画”效果,却让画家深感“词不达意”。几经修改,仍不满意。后来,于琢磨中逐步将原先的自然形象抽象、幻化、“直至觉得寻找到了构成与心灵的透明点的时候,再一气呵成地将它画出来”,(《苦恼时的创造》),于是成就了目前的这种理想效果。他所找到的那个“透明点”,正是心理时间与形式空间的最大程度的契合。出于这次成功的探索,他80年代创作的大部分油画,多取抽象手法或表现式、印象式手法。显然,陈醉在艺术手法的选择上,绝不是唯表现形式的,而始终以“升华”、“净化”、“解脱”等绘画目的实现为准则。

陈醉不同凡响的绘画价值观,使他在追求自我理想目标的创作中,并不计较家派手法的纯粹性和构形逻辑的一贯性。在这方面他显得非常灵动,颇为“意识流”,甚至会不知不觉地顺随性情自动而形出偶发。《火祭》(油画,1985)一画,手法来源甚为丰富,它综合了写实主义的造型、表现主义的笔法、印象主义的色彩以及象征主义的构思和寓意。在画面上,画家唯我地调遣各家各派的手法,让它们各司其职、各显其能,并最终统一于、圆满于“我”的“文化超越”。就创作手法而言,最能体现陈醉个性的作品是《追思》(油画,1986年)。据画家自己介绍,在最初的草图中,他只画了一对抽象隐约的手。然而,画着画着,就多出了一只手;再画着画着,又多出一只手……等到作品完成时,线条交错构成的画面竟出现了五只手。手的“自动”增殖,不免让画家心生疑窦。但绝妙的是,有意或无意为之的画面,却有十分完美的效果。得意于出乎意料的成效和美好的过程体验,他权当一切是潜意识的驱遣,而不劳追根问底。现在来看,发生在陈醉创作过程中的这种偶然现象,自有必然之理。把人生问题诉诸审美解决的绘画目的论,自会使陈醉“沉醉”于绘画的展开过程,以致画笔不知不觉地随着心绪的流动漫游,在画布留下突破理性“草图”的灵动之迹。所呈迹象何以为手形,那只能说画家心中积郁了许多未曾释怀的关乎于“手”的人生情结。就这一点,我依然不敢打探他究竟为何的心理秘密。但我相信,陈醉作此画时,真的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陈醉,沉醉矣。

以画为目的,固然比以此画为手段更利于也更需要达到这种大化之境。即便如此,要以油画取之,难度还是很大。此非画家不能也,乃油画“天性”之限也。油画对作画物理时间的相当要求,似乎注定它是为“写实”而存在,它不善于接纳变化无常的心理时间。陈醉在《苦恼时的创造》文中,坦述过自己面对面布却不得配合的深深的苦恼——他恨不得将一番惆怅洒落画布,画布却说:“先生,您得慢慢地来。”这种感觉真切而实在,没有商量的余地。画家日益高涨的“意写”心气,自然与之相去甚远。

也许这是原因之一,陈醉于90年代更多地投入国画创作。学贯中西的陈醉,以前也画国画,只是在这一时期,他对国画的“写意”品格有了更新的认识。凭着不断锐化的文化眼光,他洞察了国画的写意性与“文化超越”主题的默契。这种默契,于“升华”、“净化”、“解脱”的社会实践尤其是自我实践,无疑深具价值。于是,陈醉欣然向往,全力以赴,创作了一大批兼具审美意义和人生实践意义的优秀画作。

这批几乎皆以女性的万千仪态为母题的国画作品,体现了陈醉按自己的学术观点阐释女性美、人体美的推进过程,也体现了他将自己的丰富修养集结于绘画的渐入过程。以《女娲》系列(1995)为界,他的国画创作实践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995年以前的国画创作,其总体格局和倾向一定程度地延续了他表现在油画上的一般兴越,“陈醉式油画风”由强渐弱地吹过这一阶段的画面。它表现为对情节、情景的相对的讲究,对画面构成性、装饰性的追求;手法上有糅合中西的倾向,但更多地运用了现代绘画的造型手段,如抽象、分解、重构等;作品之间的画风变化,频繁而跳荡,多样而异趣。很明显,画家是在努力地探索各种可能性。这一系列的探索,赋予《故园明月在》(1992)、《长恨歌》(1989)《二泉》(1989)《乡思》(1990)、《谁染霜林》(1991)、《榕荫古渡》(1993)等作品,以殊异的风格和别样的情调。画家旺盛的创作热情和广泛的审美趣味,深厚的艺术功底和超强的变革能力,都在这些异彩纷呈的画面上得以说明。

与后期的创作相比,这一阶段的作品着重表现了一种“现实”的女性美。作为女性美的载体,画中女子不是来无踪去无影的仙女,她们有这样或那样的“现实背景”,来龙去脉是清晰的、合乎逻辑的。譬如,沐浴于盛唐温泉的贵妃(《长恨歌》1898)、踟蹰于断墙残垣间的摩登女郎(《传人》•1993),还有或徘徊椰林或掩以蕉叶的农家少女(《椰林深处》,1991;《细雨沙沙》•1992),等等。不言而喻,嵌入“现实背景”的女性美,使审美具有一种“合理性”。

《女娲》系列的推出,开启了一个更有深入之得的创作阶段。该系列依凭“神话”的支持,将女性美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来,成为几无障碍和遮掩的“裸”的美。尽管《女娲》仍有某种过渡的性质,譬如它来源于神话,但端绪已经理清,把女性美提升到生活中的“更高的层次”的路数已经明了。“神话”很快就脱离了神话,显现出它的“理想”本质;“抽象”也不必委身于抽象手法或抽象的形,它的确切意义就是“理想化”。于是,接踵而至的女子,虽有“现实”的感性特征和魅力,却毫无可供盘根究底的“现实背景”。女性美在后来这些形象上,升华、净化为毫无羁绊和伪饰的“裸”的纯粹之美。“理想化”使女性美从现实中“超越”,它赋予审美以更多的“合情性”,审美对象也因此突破了“女权主义”的狭隘,成为抚慰人类感性世界的妩媚女神或观音。

诸多苦恼问题的解决,使画家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它带着画家激涌的热情、抑郁的思绪甚至或原始的欲望,带着画家化为心理图式的文气和诗、书、画、文的全面修养,喷薄而出,直泻卷面。迹化于幅间的,是一个出神入化的境界。对创作者来说,它包含着一种走笔如神游的快畅审美体验;对欣赏者来说,它透射着一种静观如神抚的沁心审美慰藉。

陈醉以往常用的画面意味的“线段”,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上发展为中国气派的“线条”。它已非单纯的构形要素,而已然扩张、升腾为总揽全局的造型手法。“线条”的时间性,向变化无常的心理时间显示了无限的适应弹性。恨不得将全部情怀倾诉一尽的陈醉,终于得到了回答。画纸说:“先生,您看着办!”

他早年练就一手狂草好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以书入画,写得或潇洒狂放、或缠绵细劲、或朴拙老辣、或天真简约的画面形象;他以书载文,兴起或哲理淡出、或趣味雅逸、或情意缱绻的画外意象。《空楼待归图》(1997)拙线漫笔勾一散坐沉思女子,竖长幅间的纯素空白把“等待”的时间性心理体验,和不曾迹现的丰富空间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闲卧图》(1998)以偏侧右边的题诗草书,和左边的一斜垂花枝一懒卧女子,构成疏朗空旷的画面。诗为半阙《蝶恋花》:“闲来懒卧惜花丛,爱赋歌诗,却意倦情慵。欲睡难眠心事重,漫捻芬芳数落红。”诗意和着斜枝垂花,在欣赏者的感觉印象中,形成一种荡漾般的动感,仿佛处处飘扬着闲思散绪。如果说在他的《西窗夜雨》(1996)、《沐泉图》(1997)、《青丝有韵》(1997)中还有较明显的西画造型、构图甚至构成成分的话,那到了《追梦》(1998)、《浅海无浪》(1999)和《初尝榴莲》(1999),则是在画面上纵情书写“狂草”了。再往后到2000年,在《窗外何人唤阿娇》、《一阵金风》和《香飘恨是又一秋》中,简直是将心中的美人随心所欲地颠倒摆弄,更获得了犹如太空失重般的飘逸自由。

画家的“欲望的升华,实现于画面,表现于画面。画家所理想的一切,以形、以书、以文,综合地获得于画面,获得于绘画的过程。我想,如此境界,是审美的,但更是人生实践的。

注重人生实践价值的艺术,追求“文化超越”的艺术,纯化语言是必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这种“更高的层次”,只能靠摆脱了现实羁绊、抖落了现实浮尘的艺术方式,才可能真正达到。这意味着艺术的人生事功价值,根本地取决于它的形式化。

由而,造型艺术语言的锤炼,是绘画创作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工作。陈醉一贯重视这方面的修养,以致对绘画的形式特性和形式美规律有深度的领悟。早在大学期间,他凭聪慧和勤奋,深得周本义先生的真传,对西画语言有很好的把握。他画于六十年代的一批水粉风景写生,如《水乡清晨》(1963)、《太湖落日》(1963)、《明日起航》(1965)和《古老的曲调》(1965)等,在构图、用笔、调色和整体控制方面,都显示了上乘的修养。而且,他利用形式因素表达主观情感的才能,是非常突出的。他的这批画颇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的趣味,这在当时肯定是比较前卫的,甚至今天看来仍不失新鲜感。《水乡清晨》一画的形式感尤其强烈。画家以轻逸灵动的笔法,简括而细腻地捕捉了蓝紫灰调中的微妙色彩变化;流畅的冷暖转换、明快的色度比照、中性灰的均衡把握以及恰当的轮廓线起伏处理,使整个画面透着一种沁人心脾的优雅和清冷的“薄意”。这种兼得绘画性和装饰性之微妙的形式感,不仅普遍见于他包括作于时期早期作品,而且一直延续到晚近的油画,甚至于新近的国画。《空间,我们的》、《追思》、《圆,扩大的外延》、《熔》等油画代表作,都是在这种形式感的基础上向新的方面推进的。值得强调的是,这几幅作品以及《福》等,在以形、线、色彩分割或构筑画面空间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均衡中寓飞扬之势、统一中见巧趣变化的画面效果,显示了陈醉把握构图规律和空间形式品格的深度。

陈醉有很好的色彩感和色彩修养。他的油画作品色彩亮丽丰富、细腻雅致,加上形态运势颇有考究的笔触效果,显得既有节奏平和的装饰味又不失油画所注重的厚重感。他并不在意描绘光照效果,但恰到好处的色彩对比和灵活的笔触处理,使其画面往往能给人以“透亮”的明。

绘画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有人问陈逸飞,让你最为折服的艺术家是谁?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毕加索。

在陈逸飞的心中,只有毕加索才称得上真正的、天才的艺术大师,在他生命最后的那些日子里似乎要告诉我们什么才是今天的艺术,今天的艺术该由什么组成的……

英国传记作家阿瑟・米勒所作的《爱因斯坦・毕加索、空间时间动人心魄的美》是近年来选择方法最为确切、文笔最为流畅的对科学艺术的综合论著,他还原了一个全新的多彩的毕加索。

毕加索的绘画艺术诞生在卓有成效的印象主义绘画浪潮之后。印象派绘画在西方艺术史上是一场彻底的革命!是对古典绘画和宫廷绘画艺术的背弃。随着印象派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与它独具的平民感,印象派绘画成了中产阶层和小资阶层乐意接受的艺术形式而发扬光大起来。印象派艺术为后来的画家赢得了前所未闻的自由,随着印象派绘画在艺术史上地位的确立,印象派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过去。

毕加索一生的作品数万幅,真正的主题似乎只有一个――人・何为人性。

毕加索用他天才的破天荒的艺术手法表达人,这个最为熟悉的主题,目的只有一个:与你一起颠覆平缓的艺术史。

他诸多的艺术手法模糊了造型艺术这一定义,他将所有的艺术语言直译成他的语言,漫长一生多变的画风只有他一个人在艺术史与商业价值上畅通无阻。他是集大成者,有些作品接近抽象,无具体美的法则可遵循,有的作品却又非常古典,感情细腻,邻家女孩与为生计而忙乱的在他手中呈现出另类的美感,至今无人企及。他在上世纪50年代起成功地担当着何为20世纪艺术的最为热情的令人信服的解说者。

他画音乐家,将三个奏乐人组成了纪念碑,他描绘的乐曲美美地固化在你的心头,以至到今天无人能在这一形式上有新的建树与超越。

他画战争这一人类最大最深远的罪行,采用隐喻的手法,用妇女婴儿无辜的生死作为镜子照射出战争狂人们丑恶的嘴脸。巨幅的画画特殊的手法,简洁到了只有黑白与线条,在艺术史上是个特例。

他画女性的哭泣,令人可怖地生厌,动人心魄的美貌的女性竟会如此令人作呕,但作为绘画又那般令人难忘,他的这一作品在艺术史上填补了一项发掘与描绘人性多面性的重要空白。

在艺术史上,他首创了以现成品组合为雕塑作品的先例。他首创了完美的陶艺与绘画的组合,首创的以城市工业垃圾构建成奇妙的艺术品至今保持着现代雕塑收藏品中最高的价位。我们看到,陈逸飞在他生命的晚期似乎也在寻找着这条路,并试图走出另样来。

毕加索20岁前后所作的诸多的绘画作品,如今的单价均已越过1亿美元的大关,在艺术商品化的今天是个奇迹,在全世界艺术品拍卖最高价的前五位中有三件是毕加索的。

他与友人创立的立体主义作品永久地改变了西方艺术史的进程,大大扩展了今日人们对艺术这一领域的认识。

以他为先导的立体主义用100年后今天的话来讲,为绘画也为所有的艺术寻找到了一条腾飞之路,构建推出了一个人才辈出的平台,让毕加索的追随者与达・芬奇、伦勃朗的拥戴者有一个共存出新的诺大的空间。

毕加索的所谓变形、夸张、四维、扭曲、分割、组合只有一个目的:改变拓展我们认知的世界,创立一个全新的美的观念,走一条前无古人的不归路,完成作为一个艺术家毕生的梦――终极绘画,终极艺术品。他是幸运的,一个世纪老人用一生的不懈努力完成并超越了这个梦,今日的毕加索在艺术家的心目中即是上帝,诸多有成就的大艺术家们无法回避他真实存在过这一史实,因为任何一位艺术家都无法真正摆脱毕加索这位艺术之神对他的影响!

毕加索改变了世界,毕加索让我们认识美的世界的范畴在今天变得无限大。顺着毕加索的眼光向前看去,你可以看到达,芬奇、拉斐尔、伦勃朗,看到梵高、雷诺阿、塞尚。你会明白这是一种传承,是发扬光大。毕加索用立体主义,结构主义,用后印像派的,用抽象的技法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方式。他告诉我们,绘画的语言可以是如此丰富的,因为人的内心世界是多彩多维的,所以表达方式也应该是多彩多维的。但无论你如何表述,这一切都应该是在人性的基础上围绕着美的精神展开的。这实际是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艺术层面对文艺复兴精神的一种回归,一种发扬光大。这才是“当代艺术”的基石。

绘画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彩专业;毕业创作;实践分析

中图分类号:J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195-01

水彩画是用水调和透明颜料作画的一种绘画方法,适宜进行风景、速写等清新明快的小幅画作,是艺术实践的重要绘画手法。水彩画在我国已经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创作形式多样、作品内容丰富、而且逐步形成具有中国整体风格的水彩画创作体系,而且具有绘画材料价格低廉、画作风格清新、色彩浓淡相宜的审美特点。水彩画创作强调颜色的透明性、色彩技法以及创作情感的表现,是美术艺术创作活动中的重要形式。

一、水彩专业毕业创作现状概述

我国许多高校及专业美术教育学院均已开设水彩专业或方向,对促进水彩画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然而高校水彩专业相对滞后的教学模式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水平,程式化的教学体系在高校水彩专业教学中的广泛沿用影响了学生对水彩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原创能力,现阶段我国高校水彩专业毕业创作现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作品缺少表现力和文化内涵

高校水彩专业的学生入学时文化课专业基础较为薄弱、入学后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短期学习目标和长期专业目标不够明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作状态,加之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注重临摹教学和写实教学,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全面,使得学生所创作的水彩作品缺乏表现力和文化内涵。

(二)作品过分依赖数字化信息资料,缺乏原创精神

在社会快速发展,咨询日益发达的形势之下,水彩创作的素材搜集主要依靠网络,学生由于缺乏创作经验普遍存在过度依赖网络照片、图片及其他数字化信息的情况,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逐渐淡化,使得毕业创作缺乏原创精神和个人的情感体验。与此同时,作品创作一味追求画面写实效果最终导致作品表现形式单一化,无法表现出水彩画的绘画性、表现力及感染力。

(三)作品形式语言单一,无法发挥水彩画的优势和特点

水彩画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特点及绘画方法,只有综合各种创作技法良好的表达个人情感及艺术感觉才能使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水彩创作中的湿画法具有淋漓尽致的写意效果,干画法则注重色彩的层次感,目前许多水彩专业学生的毕业作品缺少对绘画技法的综合运用,作品表现形式过于单一,不能充分发挥水彩画的特点和优势。

二、水彩专业毕业创作现状解决对策分析

在艺术多元化的背景之下,针对水彩专业毕业创作不容乐观的严峻现状,高校应该积极改变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使学生具备进行水彩创作的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逐渐增加创作课程的课时安排,改变原有的教学结构,保证写实和临摹教学水平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原创能力的培养,同时强化构图、色彩、色调等画面要素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应用综合技法自如创作奠定基础。

在水彩专业学生毕业创作阶段,专业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帮助学生明确水彩创作的艺术本质和内涵,对优秀水彩作品的绘画形式进行细致的分析,并且从作品的构思、构图、表现形式、绘画技法及精神内涵几方面提出创作的基本要求,鼓励学生进行原创。在作品创作中期根据学生对作品的构思指导学生进行题材选择,指导学生对数字化信息进行整合和驾驭,协助学生确定适合作品的绘画形式,及时解决在绘画中出现的技法及画面关系的问题。

绘画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人们不难发现,在中国从事抽象绘画创作的人很多,但鲜有倾心于几何抽象绘画者,绝大多数中国抽象画家制作的是“自由挥洒”的抽象绘画。在抽象绘画的创作方法上,中国画家更是“别出心裁”:有人以指头作画;有人将带有墨水的冰块放在宣纸上让其自然溶化;有人用注射器喷射墨水;比较多的则是泼墨和泼彩,依靠水墨和颜料流动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来制造图画,这类绘画与天空中的云彩、太湖石的形状和大理石的纹理相类似,它们仍然模拟的是自然事物的表象形态,绝不能算作抽象绘画;更有甚者,有人将“日常行为”与“观念性叙事”说成是抽象艺术,真可谓荒谬至极。

高名潞将中国抽象绘画归于“意派”和“极多主义”,应该说这样的解读准确地指出了中国抽象绘画的属性和特征,但这类“意派”和“极多主义”抽象绘画是背离真正的抽象艺术的毫无意义的把戏。我坚持认为抽象艺术的本质是“理”而不是“意”,“理”是事物内在的客观的道理,而“意”是人对事物的主观判断。抽象艺术表达的不是主观的判断而是客观的本质。

意大利策展人和批评家奥利瓦从人类学的角度、从道家和禅宗的层面来阐释中国抽象绘画,尽管他用“伟大的天朝的抽象”来形容中国抽象绘画,但我们知道西方人从人类学角度来分析异族文化其本身就带有居高临下的种族优越感。

不管是高名潞,还是奥利瓦,中外评论家都在论述中将中国抽象绘画“异类化”,这也从学理上确认了中国抽象绘画与西方抽象绘画的本质差异,并证明了中国抽象的“伪抽象”性质。

正如任何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经过中国人固有的感性主义思维方式的改造,其原有的理性主义品质都会大打折扣,抽象绘画在中国也发生了变异。中国抽象艺术家“制造”了一种中国式的抽象艺术,而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抽象艺术”是没有价值的,因为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是以这种文化能否给人带来生命质量的提高亦即它在多程度上提高了人的生命质量为衡量标准的,我们没有看到中国抽象绘画对中国科学进步的帮助,没有看到它对中国人生存能力提高的裨益。

抽象艺术是对世界内在本质的揭示,而世界内在本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抽象艺术属于科学范畴,就像数学、物理学和化学一样,它是没有民族差异的。有民族差异的科学就不叫科学,我们不能想象有两种数学,分别叫做中国数学和西方数学,所以我坚持认为中国式的抽象绘画不是真正的抽象绘画。

需要指出的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和无数艺术家的苦心探索,随着康定斯基抒情抽象、库普卡的俄尔普斯主义、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义、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塔特林的构成主义、拉里奥诺夫的辐射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无定形绘画、光效应艺术、机动艺术、色场绘画、硬边绘画的不断推进,在极简主义出现之后,抽象绘画已经走到了自身逻辑与历史的终点。由于再也不能另创新格,抽象绘画在西方当代画坛几乎绝迹。换一句话说,抽象绘画在西方早已成为一个过时的历史现象。

中国伪抽象绘画与抽象绘画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本属异类,完全可以另立名目(譬如干脆就叫做“意象绘画”,但不管标以何种名目,这类绘画都是毫无文化价值的),而不应挂羊头卖狗肉,打着抽象绘画的旗号欺世盗名。我呼吁中国批评家、画廊老板和收藏家们擦亮眼睛,不要让形形打着抽象绘画旗号的骗子及其欺世盗名的图谋得逞。

每年四五月份,美国的大学也和中国的大学一样,艺术系的毕业生要做一个毕业生作品汇报展出。我所在的俄亥俄肯尼恩文理学院(Kenyon College)今年四月即在新落成的冈德画廊举办了一年一度的艺术系四年本科毕业生的作品展。

绘画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彝族;毕摩绘画;旅游产品设计;现代;工艺产品

毕摩是彝族人的祭司。顾名思义,毕摩绘画艺术在内容、形式、审美诸方面都有着其独特的、原始的、民族的特殊性。彝族毕摩绘画艺术包涵了自然景物和人文事物两个方面。它通过绘画与文字相配合的形式来叙述故事、塑造形象、抒感、反映历史生活、表达生产生活和历史事件以及美好愿望等的文化艺术体系。

1 毕摩原始宗教仪式内容

(1)经书插图。(2)鬼板图画。(3)综合材料及草扎鬼神。(4)插神枝。(5)原始泥塑等。以上几种毕摩绘画艺术的特征有着彝族人独有的、纯粹的、原始的趣味,它既有东方艺术本源线描艺术的情结,也有立体的“三维”审美因素,从二维到三维巡回探索中,梳理出彝人自己的原汁原味的、本质的审美情趣,也有色彩美趋向的,富有魅力的生动图式。

2 彝族毕摩绘画艺术的形式表现

彝族审美历史是一个连续与非连续相结合的过程。随着人类文明的推进,原型浑融型逐渐为分解型所替代。毕摩绘画艺术在彝族文化中,虽不占重要比重,但以图式形象艺术的形式派生出来,也就包含了彝族人造型艺术形式表现的深层内涵。

(1)质朴与神秘。在众多民间美术中,都蕴藏着天然的质朴秉性。质朴乃原始天然之内在本质之意,不加修饰之容。质朴就是本色的淳朴与直率的状态。这也是民间造型的精髓所在。神秘是原始宗教艺术所共有的一种审美取向,地处西南的彝族传统绘画,由于地域偏远,交通闭塞,其审美旨向有鬼魅的“巫”的成分,主要归根于毕摩画具有彝族的传统宗教绘画,原始宗教的审美情趣赋予了毕摩画神秘的形式美感悟和表现。无疑其形式与内容都有机地形成了毕摩画具有地域民族性特征的质朴与神秘感。

(2)夸张与写实。任何造型艺术最常用审美造型方式就是夸张与写实。夸张与写实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故此,在毕摩绘画中两者并存,呈现出的现象,有必要提高到审美的高度加以探讨。在毕摩绘画中,夸张的手法更是多见,诸如: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将猛虎与动物、人和谐的在画面中出线。在造型处理上将方的画得更方,圆的画得更圆,短的画得更短,长的画得更长等,以熟练的绘画技巧来表现夸张的韵味。而变形则不同,它是以舍弃、改变事物的固有特征的前提下,根据艺术家需要来取形,有时可取随心所欲的形进行塑造。毕摩绘画作品有意识的通过超自然的物质形态特性来赋予其原始宗教的神性。从众多毕摩绘画图式中夸张造型看,明显受到了原始造型思维影响的成分。

(3)古老与现代。古老与现代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两个阶段。艺术发展也随人类的发展从古老走向现代的过程,彝族毕摩绘画发展到今天呈现出来面貌有古老与现代双重的审美特质。古老的成分主要在早期毕摩画中,这部分作品未受到外界绘画的影响,是纯粹的原始宗教绘画。此类绘画主要继承彝族古代的神秘的审美品质。西班牙画家米罗说:“我喜欢历史上离我们最遥远的画派――原始的艺术家们”。越是远古画家越要单纯的描绘自己所想的事物,以孩子般的天真与童心般的好奇心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彝族毕摩画从总体看,因受到外界绘画的影响少,故依然尘封着古老原始的面貌。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贵州、云南的毕摩画因受外界的影响,而部分作品已经包含了现代成分的气息。

(4)旅游商品开发。旅游商品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购买的,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实物。旅游商品具有多类别、多品种的特点,主要包括:1)旅游纪念品。这主要指以旅游景点的文化古迹或自然风光为题材,利用当地特有的原材料,体现当地传统工艺和风格,富有纪念意义的小型纪念品,如宜兴的紫砂壶、泰山的手杖等。2)旅游工艺品。这主要指用本地特色材料制作的设计新颖、工艺独特、制作精美的艺术品。如蜀南竹海的竹子人物头、成都锦里的三国文化产品等。

工艺品产品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形式存在,除了实用性外还具有较强的审美性。造型具有一定的性格,造型设计可以使工艺品在外观、触觉及肌理等对人的感官有直观的“美”的体验,也使工艺品设计更有“人情味”。我们可以利用彝族毕摩绘画的形式来进行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彝族毕摩绘画以线条为主要造型语言,将典型的毕摩特色植入到我们的工艺品造型上去,使我们的商品设计既有历史文化的底蕴又有现代生活的气息,枝格阿龙(相当于中原汉族神话中的后羿),他出生在龙年龙月龙时,有神奇的身世,具有降魔伏鬼的特殊本领,乐于为民除害和主持公道。在毕摩绘画中通常也是以支格阿龙的形象为主体进行构图是重要的绘画元素,我们将它提取出来作为人物加以开发设计,保留它人物造型的线性及特色的彝族绘画方式,同时可以融入Q版人物造型的手法,显得更加现代,有较强的亲和力。

色彩作为工艺品的视觉语言,不仅具有审美性,而且具有较强的象征性和符号性。结合彝族毕摩绘画中常用红、黄、白、绿、黑等五种颜色,每种颜色都具有丰富的含义,表现了彝族先民的五色观。其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认为这五行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物质,彝族的五色观中又以黄、红、黑三色为主,彝族服饰、漆器也是如此。因此,在现代旅游商品设计时保留彝族特色的五色观,与我们设计的新形象加以结合,使彝族毕摩绘画的灵魂注入其中。

人对材质的感知过程也是不可否认的,而质感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审美的表现形式,利用良好的材质与色彩可以使工艺品以最简约的方式具有艺术性。材料的质感肌理是通过表面特征给人以视觉、触觉感受以及心理联想的。例如,木材、竹材给人自然、质朴人情味等,材料本身都是带有情感色彩的,把握材料本身的情感因素是进行创新设计的前提。

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像不可分割的硬币的两面,他们共同的基础是满足人们的基本功能性要求和审美需求。产品设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在研发毕摩绘画为基础的产品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上述的造型因素、色彩因素以及材质因素,这样才能设计出能满足现代旅游商品的特性,并且能够是商品本身赋予典型的毕摩绘画特征。

参考文献:

[1] 邱松.造型设计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柳冠中.苹果集――设计文化论[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 滕菲.材料新视觉[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绘画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油画语言;表达;毕业创作;个性化

油画传入中国,掐指一算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中国高等院校开设油画专业课程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作为学习成果的汇报,毕业创作成为一年一度检验毕业生学习成果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方式。一些活跃于当今画坛,并取得瞩目成就的艺术家,大都是通过他们的毕业创作让全国甚至全世界认识他们的,他们在大学生时期所做的油画创作探索,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后来的艺术创作,并成为中国当代油画发展中亮丽的风景线。作为传统的美术专业教学,毕业创作的重要性对于每位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阶段的结束,更重要的是人生一个全新的开始。

油画语言具有很宽泛的含义,它不仅包含着一切可以使用的技术手段和构成画面必不可少的因素外,还包括现代画家在绘画的材料上大大的拓宽了使用的范围。斐德勒说过:“哲学家以语言文字表现他的精神思索,才能成为精神思想;艺术家的精神,以表现技巧表现出来,才有艺术价值”。按照现代绘画艺术理论,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的艺术语言,每一个成功画家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语言,作为油画专业毕业创作,在毕业创作的这个重要阶段,也是油画语言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油画语言的形成离不开对材料技法的研究。专门从事研究绘画材料与技法的专家,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马克斯・多奈尔指出:“关于绘画材料的各种法则,对所有画家来说,不管他属于那一个画派,都是一样的。画家只有完全掌握了各种材料,才能奠定发展个人风格的牢固基础,同时也才能保证其作品永久性”。我们进行油画创作,不管是具象写实,还是抽象表现,都避免不了对材料的透彻了解和对技法的熟练掌握,也回避不了造型、色彩、笔触、肌理等绘画基本要素和技巧手段的讲究与追求。绘画大师在艺术上取得的每项成就,除了历史条件和个人才华因素之外,与材料技法的探索和精益求精的艺术执着是分不开的。油画的材料技法对画面效果的影响极大。从油画的工具材料、基底制作、颜料和媒介剂的选用、制作程序到各种表现技法、笔触肌理无一不对油画的语言产生影响。拉尔夫・梅耶曾说,美术家研究绘画材料和方法,目的是为了能运如自如,从而产生最佳技巧特色,完全表达出自己的意图,同时也为了保证其成果成为不朽的作品。

油画语言的形成与画家个性化的材料技法是直接相关的,不同的材料技法的应用,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油画语言。不同种类的绘画材料都有其特定的物质性能,并且不同的使用者对不同的材料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使用它会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觉效果。油画材料技法的选择和使用,能使作品产生不同的冲击视觉神经的形式美感,从而使作品能够具有更多的可读性。画面表层材料使用的厚与薄,粗糙与光滑,画面的笔触和肌理的细腻与粗放,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油画语言样式。同样的材料技法,在不同的画家手中,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油画语言。因为材料技法与画家这个人结合起来,画家个性化的使用材料技法,画家对材料技法的主观处理造成了绘画语言上的千差万别。例如,刘小东运用直接画法,功底扎实,受弗洛伊德的影响,画面轻松自然。忻东旺运用直接画法,主要表现农民工,厚薄结合,颜色厚重,表现出的人物形象夸张生动,毛焰作品的题材、画面图式构成很简单,受西方现代画家的影响,从丢勒、戈雅、德拉克洛瓦、维米尔等古典主义绘画大师那里吸收了古典主义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油画语言。

绘画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实用绘画 专业 研究

21世纪,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艺术产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而对“实践应用型”艺术人才的需求大大超越了对单一知识型人才的需求。独立学院作为专门培养实践应用技能人才的院校,其为社会培养符合艺术市场需求的专业美术人才的目标也越来越迫切。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对艺术形态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另一方面是专业体系课程理论及教学方法的陈旧制约着艺术培养技能的发展。例如绘画基础教学方法,特别是在50年代引进的前苏联契斯卡柯夫等教学法的影响下,教师主要侧重灌输式的训练,由理入道。学生不适应在“大艺术、大绘画”观念下进行绘画基础的学习,而此项训练又是当代艺术工作者所必备的全面素质的基本要求。因此,绘画艺术教学进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旧的教学方法要改革,新的现成教学方法尚未成熟,这些成为制约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

独立学院作为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基地,结合研究性学院的成熟课程理论与市场的实际发展方向,重新构建并完成实用绘画专业的建设,通过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优化实践教学课程布局,搭建产教结合平台,办出专业特色,惟如此,才能够在艺术教育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亦才能适应时展和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问题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财政部发出关于批准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规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管理必须按照有关规定执行,教育部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根据《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任务书》进行检查和验收。我国多所高等学校都进行了特色专业的建设,但是独立院校艺术系的特色专业建设尚须不断地深入研究,因此,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方案的确立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绘画专业是一门涉及艺术和市场两大领域的专业课程,但作为独立学院对实用绘画专业的研究近乎盲区。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此加以探讨与分析。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艺术系实用绘画专业主要为社会培养应用能力较强的绘画专业人才,通过在校期间严格的专业教学与市场接轨的技能训练,学生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我们立足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在办学过程中坚持“厚基础”、“重实践”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在专业方面奠定稳固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掌握从事艺术工作的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为继续提高准备必要的条件。因此,高校要特别注意加强基础理论课,建设为加强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使课程的内容密切结合艺术实践,恰当地联系当前艺术市场活动,以求理论与实际更紧密地结合。

具体来说,为实现“厚基础”、“重实践”的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

1.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夯实基础。

为了实现实用绘画专业的优势互补,我们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增加了不同方向的模块学习。如油画方向模块、版画方向模块、国画方向模块等,各方向都系统学习理论课程,从而使学生在系统学习某一方向专业课程的同时又能够对其它学科专业的主要课程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基本理论素质。同时,我们利用多学科方向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打通一系列的优质课程。学院倡导教师在基础教学中严格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新,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建设等多种手段强化基础教学。此外,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优秀艺术人才培养打下厚实的基础。

2.重视基本技能培养,强化学生专业基础。

独立学院艺术系以培养艺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尤其重视。我们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的调整,进一步突出基本技能类课程的重要地位。我们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制定相应措施,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强化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完成基本课程学习后,方可进入工作室。

3.具体的专业课学习中突出教学方案中的实践性,解决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内容较少和社会适应性不足的问题。

独立学院在加强课程体系等软件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如建设艺术作品推广基地等,为推进产、学合作构建平台,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建设,使新专业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

4.探索与改革教学方法与方式。

现阶段,高校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期,但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至深,一时难以摆脱“灌输式”学习方法,不适应大学开放式教学、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因此,高校在教学方法与方式上进行探索与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尝试“导引”的教学方法,以发挥青年教师的团队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从宏观“导向”到微观“引领”,主讲教师通过理论讲授,从“方向”上指引学生“进入”所学专业。

课程结束时,师生共同展示、研讨,验证学习“结果”。教师个别辅导,从微观上抓好“过程”教学,解决更具体的技能训练及艺术素养细节上的直接熏陶,使学生真正能走进艺术,让学生了解教学的目的、目标。在每一次课程前后与学生对话、提问、讨论,形成融合式、对话式教学方式;采用举例讲解与板书相结合的形式,同时教师做局部的示范,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必要时可用模型示范、多媒体演示等手段:在每次主题训练过程中,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按不同模块的具体情况来划分训练时间段,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训练;欣赏经典美术作品,分析其中的形式要素、文化背景、符号意义、审美特征和艺术语言等,强调多视点的理解;举办学生作品橱窗展示汇报。并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自我分析和相互评价。

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是宏观“导向”,到微观“引领”。所谓的宏观“导向”是指选派一名主讲教师,利用第一天上课的第1―2节,将本学期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大致内容,与所开设的专业课之间的关系以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串讲一遍。从“大方向”上指引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思想域。课程全部结课时,要求每位学生交一幅优秀作业,组织一次教学成果展览。并开展互动式现场教学总结研讨会(3―4名教师分单元作结课总结、现场答疑,每个班选1名学生代表总结学习心得),从宏观上验收教学结果,并将总结会过程整理为影像资料加以保存。所谓微观“引领”是指大班串讲后,学生分别回到自己的专 业课教室,由各班专业教师再结合“案例分析”等教学法,根据各班学生的个性,具体讲授每个单元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绘画技能的练习。这样又从“微观”上抓好“过程”教学,解决更具体的技能训练及艺术素质细节上的直接熏陶。这样,学生上课前,先有了一个明确的整体的学习思路,然后能分班接受每位代课教师的不同风格,小班之间也可互相借鉴,从而形成在统一要求下的多样化风格的作业形式,学生的思维方式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

在小班教学中,教师还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二者相互启发思维,促进发展使原来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在训练过程中强调思维的灵活性与艺术的敏感性的养成,重视对学生造型审美力的培养,以及最为重要的对学生自身创造力和独特经验的激发,最终使他们能够掌握视觉艺术的基本原理,又能够抛弃常规,脱离对传统观念的因袭,以真实独特的审美思维表达自己偏爱的形态,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世界里做出自己理智与情感的明确反应。与此同时,教师鼓励学生收集各种材料,发掘新的艺术语言魅力,使之更好地与现代艺术理念相结合,并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的理解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及绘画基础与艺术创作基础的关系,将“由技人道”和“由理人道”的两种方式综合起来,帮助学生艺术的感觉和科学的思考,掌握具象与抽象的造型语言的表现规律。

5.改革培养方式,增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艺术教育更强调注重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艺术个性和素质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校要鼓励各专业教师在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倡导教师积极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或带领学生参与到具体实践中。针对要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定位,高校要鼓励教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同时高校要建立健全实践激励机制,如设立学生艺术实践奖学金,对在高水平艺术比赛与评奖中获得荣誉的学生进行奖励,激发学生参加艺术实践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优秀艺术人才脱颖而出。

6.严格过程管理,重视毕业论文选题,倡导实践性强的研究。

高校学院要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提倡选择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与学生实习和实践相结合的实际性课题,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获得全面、切实的锻炼。学生论文的选题注重结合不同方向特点,多选取专业技能技巧研究的题目。

实行毕业论文(设计)评审和答辩制度。成立由专家教授及专业课教师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和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小组,开展本专业的答辩工作。通过严格的答辩程序、明确的评分标准和科学的评价,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得到一次全面的综合训练。实用绘画专业的教务负责部门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严格监督。教学部门与评审委员会密切配合,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准备、选题、指导、考核、答辩等环节进行阶段性检查和监督。

制定《艺术系常规教学检查管理规定》,各级教学督导机构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进行全程督导。为规范毕业论文评定,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等级评定标准》,要求专业指导老师、毕业论文评阅老师、答辩组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

毕业生的毕业作品展览将择优演展,接受检验,力求全面、充分展示出学生四年学习的成果及达到的艺术水平。

7.推进“假期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活动。

“假期课堂”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理念的具体而有效的形式,是教学方式的创新,也是办学理念的革新,目的是让学生在各种场所、以各种形式,向社会学习,向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与经历的人学习。假期课堂是一种离校不离课的教学方式,是把与社会、行业和实践等密切结合的课程离开学校融入具体的环境中进行的教学方式。具体包括:①某些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直接由老师带领进行,如作品订单、艺术创作等;②某些课程一部分在学校开设,然后延续到艺术产业中。如一些适合于项目教学的课程;③具体的专业调查,如油画艺术的市场调查;④根据具体情况而进行的其他有效的方式等。

“实践”与“创新”是实用绘画专业教学的基本特点。学生假期除了休息以外,完全可以进行跨专业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并对前一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回顾总结,通过这个过程查漏补缺,调整学习认知。

8.迅速形成团队,进行重点的专项课题研究。

本文便是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科研项目基金项目的资助,编号:YS2009054。

9.其他方面。

思想道德是教育的核心,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都离不开对人的思想道德的教育,艺术教育更是如此,思想道德的修养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艺术修养水平。学院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围绕教学组织有益身心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人格不断得到提升。高校要引导学生成立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多种主题班会、学术讲座等,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

高校要高度重视体育活动,开展丰富的群众性和竞技性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也为学生从事艺术创作打下强健的身体基础。在课程内容方面,针对绘画专业学生的特点,高校要从实际出发,设置多样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自觉性,把趣味性和健身性强、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补充到教学中。如可以开设的教学项目有健美操、太极拳、羽毛球、乒乓球等,使实用绘画专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上升。体现出良好的体育素质。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不再是建立一个封闭的堡垒,而是要营造一个开放的空间。对于独立院校艺术系实用绘画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只有结合实际的教学工作,反复实践与研究,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改革,使教学实践与研究同步发展,同步提高。实用绘画专业教育的研究是艰苦的,但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独立院校实用绘画专业的艺术教育必将走向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吴廷玉,胡凌.绘画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丛书.人民出版社,2001.1.

绘画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如果忘了为什么出发,就去看看初升的太阳。2015,故事还在讲述,梦想还在讲述。

陈家业

1988 生于浙江温州

2008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2012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

现为职业艺术家

他选取宋元中国的经典作品,在油画布上再创作,用油彩呈现中国水墨的质感,以“撕裂”、“焚烧”、“揉搓”多种方式,精致刻画细微的光影差别,展现物质本身被外力作用后的变化。他无意毁灭美好,而是以自己的方式致敬传统。

涂少辉

1977 生于新疆

2000 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国画系并留校任教,讲师

2010 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

从作品最初的《桃园物色》、《若即若离》,到近年来的《似是而非》、《蛛丝游记》,涂少辉提取中国花鸟画的经典形象,在绢本上建构了自己独具古典意味的艺术样式。他的形象包括凤凰、鸟、云、花、叶子等,都是从传统花鸟中来的,又被赋予了活生生的当代文化的解读。

姬子

原名王云山,1942 年生,河北宣化人。

研究山水绘画迄今50多年,现生活、创作于北京。

他的山水经历了从眼中山到道中山、从具象到抽象,直到哲学思辨的艺术高度。他用很拙的笔法、很单纯的构图,把水墨画到他想象中的那个世界里去了。他的画面没有细腻的笔触和学院的规矩,却是用很自我、很自信的语言在呈现一种力量。

李关关

她的马,是柔软的、静态的,有如美人出阁。在冷色调的绢本上,构图单纯、毛发丰盈,那些马低垂着眼眸,一副自省的样子。同样画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投射,徐累的马是徐累,徐悲鸿的马是徐悲鸿,唐朝韩干的马是唐朝韩干,而李关关的马就是李关关。

范琛

1972 生于北京

1996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

2002 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贾又福教授硕士研究生

2008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人民总装备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总装备部美术书法研究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他从中西方绘画传统与现代审美观上得到启示,找到色彩这条线索,借此打开山水画由色造境的新景观。他的作品样貌很宽,既有北方大气开阖的壮观,也有南方行云流水的意韵,在他笔下都融合为独特气息的色彩之境。

党震

1973 年生于山东济南

1996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本科

2008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田黎明工作室,获硕士学位

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河南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党震的作品分为风景与人物两个系列。他的风景系列,构图概括而凝练,色调以冷色调或土地原色为主,对比鲜明的色块彰显出强烈的表现力。而他的人物创作,擅于把现实矛盾的基因展开于笔墨的形式中,这使他的绘画语言在当代水墨绘画语言和语境建构上往前迈进了一大步。

魏西源

1989 生于邯郸

2009 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

2013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

作品《都市青春》获2009 届壁画系毕业创作三等奖

他画得都是自己切身的生活场景,从人潮涌动的国贸,到灰灰的中央美院,再到荒草凄凄的南湖公园,这些都构成这个少年画笔下的都市青春。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少年受到西方艺术大师怀斯的影响,宁静、踏实、淡淡的怀旧之感。

许莹

199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

1997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

2004年考取中央美院田黎明先生研究生

2007年获硕士学位

2007年考取中央美院李少文先生博士研究生

她并不满足于传统笔墨语言之上的提升,也并不刻意追求现代流行语言在画面中的价值。对于女性内心世界的追问、探究、剖析,才是她不断追求的艺术方向。他的作品从灰色到淡色,再到近年来的重彩,恰好反映了艺术家在反复思考纠结中见大见真的过程。

王煜

1978 生于辽宁开原

2001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得学士学位

2004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人物画工作室,获得硕士学位

现执教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他的工作方式是利用具有新闻属性的图片,剔除掉原新闻性刺点,从中提取动作、姿态、表情、关系等元素,再转换成新画面的刺点源,这种方法论使他的水墨摆脱掉“意境论”、“笔墨论”,水墨直接作为一种工具,进入到当代艺术语境的表达中。

吴思骏

1971 出生于江苏如东

1996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同年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

他以卡通动漫的青春寓言方式,转化为传统文人画叙事中的文学场景再现,云朵、木马、飞鱼、败荷等物象的呈现,给观者带来诸多提示。这种隐私化、自我化、场景化的表达方式,带有寓言性和表演性的青春童话日记,正是70、80后一代特有的精神特质。

舒昊

1973 年生于重庆

1994 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现居住于成都、北京两地,职业艺术家。

舒昊与很多关注社会现实的新媒体与行为艺术家不同,他始终强调通过绘画去记录与再造日常的信息。报道事件的文本及图像成为他绘画的起点,通过日记、周记的绘画积累,将对社会、人生的关切注入极富肌理感的绘画中。

李磊

1965 出生于上海市

1983 毕业于上海市华山美术职业学校

现居上海,任上海中华艺术宫副馆长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李磊在不同身份之间自由游走。他写诗、作画,用抽象的词藻和色彩描绘他所生活的大上海。“海上花”是上海的花,也是纽约花、巴黎花、东京花,内容丰富又绚烂至极。而作品背后的艺术家,竟然生活地如此调理、平静。

任芷田

1968 生于湖北浠水

1989 毕业于武汉大学

职业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抱持着艺术理想一路走来,毕业于物理专业的任芷田在经历了丰富人生之后还是回归到艺术。因于“心智的直觉”,相比艺术他更看重生活。那些物化成画面的图像,抑或凝结在“如意”上的包浆呈现着任芷田生活的豁达――呼吸足矣。

邵译农

1961 出生于青海西宁

1982 青海师范大学油画专业毕业

1987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届助教班毕业

职业艺术家,工作于北京

邵译农的作品很简单,简单到你可以轻易指认出作品的形状。他的作品又很深刻,深刻到每个作品中都蕴含着沉重的文化积淀。他的作品都是随着对象本身的态势而生长完成的,它们注重材料本身的特质和情感,却又因其生长性而区别于物派的抽象,并被赋予一种不同于物质本身的记忆。

反正小组

成员:曹太平、杜雪、彭伟华、杜雪、秦川、许权、雯

成立于2013年,85后为主的青年艺术团体。专注于油画技法创新和年轻艺术家的诗性表达。

与别的艺术小组不同,“反正”不赶时髦,不空谈艺术理论,所有的创作从生活本身出发。小组成员性情各异,或激情,或沉稳,或高亢,或低调,或外放,或内敛,每一个人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呈现。反正小组的最近一个展览叫“没有风的冬天”,年轻人用热情记录着艺术――“反正有诗意”,反正在诗意中生发。

冷墨小组

成员:李飒、于洋、方志勇、李皓、黄祺、孔妍、金京华

成立于2013年,冷墨翻译自英文Coldink,旨在以严肃冷酷的立场讨论以“墨”为精神核心的中国艺术。

他们抱持着近乎80年代艺术家的那份真诚,在浮躁的环境下潜心创作,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的力度让人激动。冷墨的展览接连不断,而新作从来不会让人失望。这些创造力从何而来?也许正是传统文化所生发出来的力量。

付小桐

1976 生于山西

2000 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毕业,就职于河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2013 中央美院实验艺术系硕士毕业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一针,一针,一针,一针,一针,一针,一针,一针,一针……付小桐的作品名称前要加上百万计的针孔数量来描述制作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量。想想制作的过程,安静地扎孔的画面比作品更美。没有音乐,只听见针穿过宣纸的声音,这就是他的作品。

叶剑青

1972 生于浙江

1998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

2002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高级研修班

2007 获中央美术学院造型类油画博士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教师

生于浙江的叶剑青身上带着强烈的江南气息。画中“观音”、“水痕”“倒影”等意向不断提示着南方视觉中的氤氲温和。他用一幅幅壁画尺幅的作品抒发着胸中的豪迈,一幅26米长的《富春山居图》,诠释了一个他心中的传统中国。

王璜生

美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州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

王璜生的名字代表着一种专业,一种眼界,一种能力。在美术馆界的认知强化了他作为馆长的形象。生于艺术世家的王璜生,艺术追求上更加随性自由,在传统材料与新手法的结合方面他有着过人的敏感。馆长与作品之间,“游?象”从容。

邓国源

1957 生于中国天津,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邓国源的国画,抽离了描绘对象的形状,以一种纯粹的点、线、面构成花园、山谷、野外的情境。透过这些元素,我们又能看到中国画中散点透视所构建的场面:宏大又不空泛,细密而不拘谨,作品如一座精神的花园。

宿哲

1984 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2002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附中

2007 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

中国民族书画院美术研究员,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生活中的宿哲就像广告片中的人物一样积极向上。而阳光的外表下却负荷着对时代的怀疑与反思――我的青春献给谁?而立之年,不减少年的激动与热情,他的作品永远让你热泪盈眶。厚重的笔触和浓烈的色彩附于扎实的造型之上,情感则自发于纯粹的内心感触,于此彰显一种青春的能量。

葛冠中

2008 毕来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绘画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立体主义绘画;第四维度;同时性;建筑空间

中图分类号:TU-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072-01

一、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特点

毕加索于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宣布着立体主义抽象绘画的确立。这幅作品在形体的处理上,没有遵从以往古典主义的写实手法,而是将形体简化、抽象,使其具有几何特征和立体的雕塑感。在色彩的处理上非常的简单,甚至是一种忽略的态度,这与现代主义建筑在色彩的处理上有着相似之处。最重要的是毕加索首次将一个物体的正面,侧面以及一些零碎的细节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新的具有多维度的画面。

毕加索之所以采取这样的绘画方式,共有两个原因:第一,他认为物体的形态和色彩应有主观和客观之分,前者是画家的个人感受,后者是物体的固有特征,而一幅优秀的绘画中应将这两方面和谐体现。他受到了赛尚的思想和非洲雕像的启发,既这两者对结构的重视,体悟到了结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秩序和规律,所以像方形、圆形这类简单但有规律的几何形体被引入到立体主义抽象绘画中,成为物体结构的载体;第二,毕加索尝试将不同时间观察到的不同方面整合到一起,这使得画面第一次具有了多维性。他认为物体在人们脑海中出现时不会是绝对完整的,而是一些有特征的片段,他的创作手法就是将这些片段重组。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毕加索立体主义的绘画特点:(1)几何化。这或多或少地影响到现代主义建筑简洁且具有形式美的几何形体关系。(2)是其最重要的特点――“同时性”,这对建筑的空间具有明显的启发作用。并且由此引出了第四维度的概念――“时间维度”,这与建筑空间中的时间属性相符合。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所体现的这两个特点对当时的抽象绘画具有推动作用,对当时的建筑大师柯布西耶也产生了影响。

二、柯布西耶的立体主义绘画

柯布西耶在参加一次画展时,曾说过他希望大家今后可以把它作为一名画家来看待。确实,在现代人的眼中,他在建筑上的成就远远超出绘画,但是他在建筑上的许多构思源于他深厚的绘画与艺术底蕴。柯布的绘画风格属于纯粹主义和立体主义,他画面上的那些几何化的静物以及具有建筑色彩意味的色彩处理和多维的画面形象源于立体主义的绘画特点。他对于绘画的研究势必影响到他对于新建筑建筑空间的设计思想,这也是提及柯布西耶绘画的原因。

三、立体主义绘画与柯布西耶的建筑空间

立体主义绘画中几何化的简化形体可能对柯布西耶在建筑外形的设计上有所影响,但同时性的特点才是立体主义绘画的灵魂所在。同时性观念在建筑上的运用就是“第四维空间”,在立体主义绘画上的具体体现就是将不同时间观察的不同方面一同整合在一起。萨伏伊别墅是柯布西耶现代主义新建筑中的代表作,它的内部空间摆脱了以前建筑空间封闭、单一的形象,转而以一种开敞、流动、复杂的建筑空间所代替。正如立体主义抽象绘画的特点一样,它的内部空间在每一个角度上观察到的形象是不同的,人们需要花费空间去感受不同位置所带来的不同空间形象,最后将这些空间整合起来形成对这所别墅的整体认知。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对空间设计的追求。柯布西耶的这种对建筑空间的设计思想与毕加索对待抽象绘画的思想不谋而合。同样,柯布西耶对绘画的探索也影响着他对空间的理解。空间中的第四维度――“时间维度”仍是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要素,可见立体主义绘画的同时性和第四维度对建筑空间设计的影响。

四、结语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作为抽象绘画的开端,其拥有的特点影响了柯布西耶的绘画观念,继而影响了柯布西耶对建筑空间设计的探索。但它并没有直接地在其建筑形态和内部空间形态上有所反映,只是影响了柯布西耶的创作思想。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更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作为抽象绘画的开端,促进和推动了抽象绘画其他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康定斯基的抒情抽象,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俄国的构成主义等等,这些流派的绘画元素或多或少地直接体现在建筑的外立面或形体关系上。所以,我认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间接地影响了柯布西耶对建筑空间的设计。

基金项目:辽宁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抽象绘画与建筑形态和空间设计的关系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时奋.毕加索画传[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绘画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毕加索 油画 装饰语言 构图

一、 毕加索油画中形态的装饰性

装饰艺术泛指艺术修饰,对事物造型的轮廓进行雕刻和装饰,从而达到审美上或情感上的满足,这是一个美化的过程。艺术有着极其漫长的发展历史,在原始时期人类就有着装饰自身的嗜好,如用藤草、贝壳、牙齿等装饰自己。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金银、珠宝、玉石等材质,人们将它制作成首饰和器皿。[1]据《中国工艺美术史》记载,器物的装饰最早是石器和骨器上刻有简单的线条。如今,随着工业与商业的发展,艺术的装饰性随处可见。毕加索油画作品所拥有的独特绘画形态,对现代艺术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也让我们对油画中的装饰性有更新的认识与思考。

毕加索是西班牙著名现代艺术大师,他的艺术生涯丰富而迭变,呈阶段性发展。他的一生分为童年时期、蓝色时期、玫瑰时期等共九个阶段,他的绘画形态也有着各种不同的变化。油画中的形态主要呈现在点、线、面之间的不断重构与变幻之中,他作品的形态与装饰艺术中的形态特征有许多契合之处。有秩序规律化、构图单纯化、视觉平面化以及思维意象化等特征。将毕加索油画作品与装饰性特征联系起来分析,其一、秩序规律化:他原始时期创作的《奥尔塔工厂》充分的表现出了这一特征。将绘画对象都处理成块面结构,把现实中的物体进行块面分解,使之规则化、程式化、条理化,让画面整体具有装饰性特点。其二,形式夸张化:《亚维农的少女》体现出这一特征。在客观写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夸张、概括等艺术特征,这种手法有着浓烈的装饰性形态造型特征,装饰性绘画中,突出主题和生活实质。其三,构图单纯化:《镜前的少女》中,画中主体人物以基本圆形和三角形等组成,运用粗的黑色线条来对轮廓进行表现。产生了强烈的明暗对比与线条的装饰性,用夸张、扭曲等手法,对物体的表象进行了重构。查阅可知,“画家画的视觉像是现实表象基础上的重构,而这重构主要依据画家想要表达的主旨”。[2]我们发现,他对现实女性形象的特殊思想情感和生活态度,形成了一幅富有装饰趣味的立体主义油画。

毕加索是位善于思考、喜爱创新的艺术家,他接触了许多著名大师绘画作品,并学会使用简单的要素构建一个轮廓或者一幅画面。在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创作中沿用了许多这种思想。从以上内容可得出结论,他的作品表现出许多装饰性的形态特征,让我们在探索毕加索绘画的形态以及构图的道路上发现了一个新的闪光点。

二、毕加索油画中色彩的装饰性

在毕加索的绘画中色彩显得特别的生动、赋有力量,它强烈的视觉冲击与绘画语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毕加索的绘画殿堂里存在着两个特别的色彩时代,即“蓝色时期”与“玫瑰时期”。

在装饰性色彩语言中,有强调固有色与布局均衡性的特征。其中强调固有色,也就是物体色的基本特征。他的作品《犹太老人与男孩》,以蓝色为高纯度的整体色调,体现出劳动人民的痛苦和不堪;布局均衡性,这是形式美的客观要求。色彩给人重量感的对称,如深色感觉沉重,浅色清新,重色、浅色相互均衡才干达到和谐。在《亚威农少女》中体现出装饰性色彩特征中的色相主观性特点。即视觉艺术中,各种色彩都会给人联想和象征意味,以引起美的感觉。色彩的象征范围很广,涉及人对色彩的特定喜好,与地域、习惯、文化、时代息息相关,更与人对审美观念、情感和素养有直接关系。

除了毕加索,还有许多绘画大师作品中有装饰性色彩的表现,譬如,马奈、高更、梵高所创造的油画,响亮的颜色及具有质感的笔触。苏珊・朗格指出:“艺术直觉是一种直接的,合乎理性的直觉”。通过观察可以看出,他们作品的画面饱满理性且大胆,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色彩的视觉感受与思想魅力。

三、当代绘画的影响

当代中国许多画家在不断探索着具有装饰性语言的绘画,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艺术兴起,装饰性运用更为加广阔。例如:运用电脑将图片不断进行风格化,形成具有装饰性效果的作品。从毕加索的油画中可以看到,装饰性语言并不是某一个时期或者某一个人创造出来的,他的油画推动了装饰性思维的进步。装饰色彩在生活中也成为了影响人类心理变化的因素,如主题餐厅、酒店房间装饰、食物、服饰等运用装饰性色彩中的变化来调节人的视觉感受与心理情绪。终上所述,毕加索绘画的装饰性色彩中不仅仅只是有表象作用,它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怀与艺术涵养。

结语:

作为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毕加索是一位极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直至晚年,他从未停止过自己的绘画创作,也从未停止过对艺术最高境界的追求,他值得受世人的尊敬。之所谓:“艺术无界限,行者无边疆。”从毕加索作品的线条与色彩中,共同探讨了装饰性语言的特征,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毕加索艺术的思维方式以及对艺术的挚爱、大胆创新,都值得我们学习。装饰性只是绘画表现形式中的冰山一角,我们要勇于去探索与创造有独特风格的作品,从新的视角发现和挖掘不同的绘画语言,以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以及表现形式创造独特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性语言。如塞尚所说:“我欠你的绘画真理,将在画中告诉你”。

注释:

[1]刘淳.《中国油画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2]丁月华,李波,朱锦秀.《视觉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参考文献:

[1]刘淳.《中国油画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2]丁月华,李波,朱锦秀.《视觉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四川人名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