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与生活论文

化学与生活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化学与现代生活论文

编号:O6(2015)21-02-03

作者:周学新

化学与现代生活论文,生活离不开化学,遍观周围,几乎每件事物都与化学有关。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自有人类以来就开始了对化学的探索,因为有了人类就有了对化学的需求。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国著名滑雪前辈杨石先生说:“农、轻、重、吃、穿、用,样样都离不开化学。”没有化学创造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人类的现代生活。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因此可以从人与化学的关系去探讨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化学作为一门庞大的知识体系,能用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满足社的需要,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它的成就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生存,而人的生存离不开化学。社会的一切发展,生命是基础。一切生命的起源离不开化学变化,一切生命的延续同样离不开化学变化。恩格斯说:“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没有化学的变化,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更不会有人类。是化学创造了人类,创造了美丽的地球。

就化学对人类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来说,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首先,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用到化学制品。 “民以食为天”,我们吃的粮食离不开化肥、农药这些化学制品。1909年哈伯发明的合成氨技术使世界粮食翻倍,如果没有他发明的这个化学技术,那么世界上就有一半的人得不到温饱,那么世界上就多了一半的人的生命面临危机了。加工制造色香味俱佳的食品就更离不开各种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防腐剂、香料、味精、色素等等,多是用化学合成方法或化学分离方法制成的。 如果没有合成纤维的化学技术,那世界上大多数人就要挨冻了,因为有限的天然纤维根本就不够用。我国1995年的化学纤维产量为330万吨,其中90%是合成纤维。 何况纯棉纯毛等天然纤维也是棉花、羊毛经化学处理制成的。再有就是合成橡胶,少了合成橡胶,世界上60亿人口又有多少亿人要穿草鞋过冬啊?合成染料更使世界多了一道多彩缤纷的亮丽风景线。所谓“丰衣足食”,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没有了化学,就没了保证。

总之,现代生活与化学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不管是生命本身作为一个过程,还是生命得以维持所必须依赖的外在物质条件,都离不开化学。没有生命还有化学,没有了化学就绝对不会再有生命存在。化学是生命存在的支柱,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作者单位:吉安市永新县高溪中学 343400)

全文阅读

论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方法与策略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和施教方法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是落实新课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从而真正达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小学语文教师应着重研究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学活动、语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语文生活化的教学问题,做到语文教学和生活实践的自然融合,从而落实新课标,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掌握来学习语文,是其中的精髓。可以说通过对生活中种种现象的把握来进行必要的读书识字,是个人发展的根本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改进,让教学内容充实学生的生活,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与此同时,学生从生活中获取语文学习的使用范围,同样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点内容。

1 观察生活,为课堂教学摄取生活的素材

很多学生由于缺乏观察的习惯,所以即使一些常见的事物,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写起作文来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教学就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观察。有一次,我让学生写一篇题为《我爱学校的冬青》的作文。虽然学校种有冬青,学生几乎天天都能看到,但要他们准确写出来就觉得有点困难。我就带学生到学校的甬道两边指导他们观察冬青。我先让学生站在远处观察,我启发:“从远处看,冬青是怎样的?”有的学生说一棵棵冬青一丛丛的;有的学生说一棵棵的冬青像一列列的威武士兵;有的学生说一排排冬青的枝丫互相穿插着,像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着肩。忽然,其中一个男同学高兴在喊起来:“老师,那冬青像一条龙”。听他这一提,我们都产生了共鸣。那排头的冬青比其它的冬青都要高,样子非常像一条张开嘴的龙头,有两根冬青的枝条高高竖起,像龙角。然后,我让学生来到冬青前观察它的干、枝、叶、花、果实。他们观察得很认真,并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其中就描述冬青的果实,他们就用了许多比喻,有的说像小樱桃,有的说像金丝小枣,有的说像玻璃球……观察完了,学生们回到课室里,提起笔来,挥洒自如,兴味极浓,写作情绪十分高涨。他们写出的文章各具特色,把冬青写活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情趣,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语文教学方法的生活化,就是师生共同参与生活化的活动获得对言语的感受、领悟。教师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学方法生活化的追求将促使语文教学实现两点转变:一是由知识的传授到言语感受的转变。二是师生关系由主从关系到合作关系的转变。小学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创设问题,考虑学生原有的生活基础,并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文章之间建立一种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可以获得知识建构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 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生活p思考生活,敏锐地捕捉折射心灵p反映时代的“瞬间”与“细微”,从一个自然景物,一件细微小事,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中,捕捉表现生活的本质,揭示人生底蕴的秘密,透过细小的表象,发掘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2 体验生活,为课堂教学激起情感的波澜

文章没有真实的感情,就没有灵魂,也不能成为好文章。而感情来源于生活,要把文章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有景,有声有色,就要“成竹在胸”,亲身体验生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体验生活,做一个生活中的人而不是理论楼阁。要有意无意地安排一些“家庭作业”:整理好自己的小房间;洗干净红领巾、小手帕;给爷爷奶奶盛碗饭、泡杯茶;亲人生日唱首《生日歌》;进门出门打个招呼……尽可能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羞涩心理,扫除心理障碍,不要“作秀”,要自然而为,要养成习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亲情的珍贵,并把这浓浓的亲情化为一份感激,一份报恩之心,那么,他们的价值就会升华,就会日趋成熟,情感的积淀也就历久弥深,写起文章也就有情可抒、有感而发了。教师要注意经常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小事着眼,调动多种感官,带着好奇、兴趣和感情去用心观察生活,深入体味生活、真实感受生活。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写作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归类整理,并善于从中挖掘或捕捉身边生动、惊心、感人的瞬间,学生如能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亲近自然,感受生活,体味人生,写出动情感人的好文章来。

3 触摸生活,为课堂教学畅想真情实感

全文阅读

灵活教学与生物化学论文

1问卷调查

研究共对教学对象进行过2次问卷调查,即包括授课前摸底调查和课程结束后的学习情况调查。授课前调查摸底问卷包括:学生入学前知识基础情况,学习目标情况,对灵活教学的认可情况,对灵活考核的态度等。要求实名填写,以便灵活教学中目标和考核分组的区别对待。课程结束后学习情况调查包括:对所学知识的满意度情况,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对灵活教学的认可情况,对灵活考核的认可情况,对整个教改认可的综合态度调查等。

2设定灵活教学实践的范畴

受到教学改革实验条件的限制,本次教改尝试未能在同年级实行分班授课。灵活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要求和考核变化这5个方面的改变上。(1)教学目标的灵活:即根据学生文化基础情况等的不同,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2)教材内容的灵活取舍:一个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有其自己的独特性,其研究的内容和知识体系也是在不断充实和变化当中,而反映学科知识的教材为保持其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其内容往往也都比较庞杂,甚至与相邻相关学科多有交叉重叠的部分。在有限的教学时数限制下,面对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灵活取舍教材内容是必须的。而且,教学中对教材体系进行适当调整也是必要的。例如:教材第七章营养补充与兴奋剂中,有关运动员的合理营养和兴奋剂两节内容与运动营养学和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严重重复,教学中即可酌情删减。又如:教材第二章人体的无氧代谢供能系统中的第一节人体的能量代谢,讲述的是人体能量代谢概述性的内容,放在第二章下显然有突兀之感,所以在教学中将其提前单独组章讲述,显然更加妥当。(3)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群体是很不够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当时的状态、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条件等,灵活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使授课对象学到必须掌握的知识。即在教学中多采用直观、联系实践和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和语言。(4)对学生知识掌握要求的灵活:对文化基础水平差异巨大的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群体提出统一要求,让他们掌握相同水平的知识是不现实的,所以,理性的作法是要求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掌握不同深度的教学内容和知识量。例如:在讲授糖酵解供能系统时,要求那些来自高中的理科学生、有一定化学知识基础的学生,要明白1个含有6个碳原子的葡萄糖分子是怎样经过无氧分解最后生成为2个含有3个碳原子的乳酸分子的,并且能够清楚知道在这个过程中ATP是怎样生成的,生成ATP的数量是多少。而对于那些没有足够化学知识的学生,只要求他们知道1个葡萄糖分子在这个分解过程中生成了2个分子的乳酸,并有2~3个ATP分子生成。(5)考核形式和内容的灵活:考核是检验教师教学成绩和学生学习成果的载体。良好的考核制度是要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要能够反映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多少和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灵活教学法的教学成果检验体现在它对试卷设题的灵活、不同学生使用不同难度系数试卷、不同试卷所得成绩相同而最终成绩不同的公平、公正对待原则。即让不同学生自愿选择复习不同难度范围的知识内容,并参加不同难度试题的考试。

3灵活教学改革实验结果与分析

3.1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为了对教学对象有清楚的了解,有的放矢地制订灵活教学改革方案,并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课题组制订了2份调查表。需要说明的是被调查对象中没有现役运动员在册学生。下面是有关调查的统计分析。3.1.1开课前摸底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开课前摸底调查问卷发放、回收各216份,全部有效。主要了解3方面内容:学生入学前知识基础情况、本科学习目标定位和对灵活教学改革的认可情况。(1)入学前学生知识基础情况见表1。从表1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烟台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来源复杂,其中大多数为高中毕业生,其次是来自于专业运动队的。而自我认可的真实文化程度,达到高中毕业水平的比例要比高中来的人低近10个百分点。中专毕业和初中毕业分别占到7.9%和12.5%,更有32%的学生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在关系到运动生物化学知识学习与理解的化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掌握的情况调查中,达到高中水平的仅占35.6%和41.2%,初中水平的则高达49.5%和45.4%,无基础的也达到了14.8%和13.4%。这一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了在运动训练专业讲授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的艰巨性。(2)学生学习目标定位情况见表2。从表2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多数同学想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和知识水平,拿到含金量十足的毕业证书,其人数占到了调查对象的56.9%;想全面掌握运动生物化学知识的也占到了37%;不过想拿到本科毕业证书即可和只需系统了解一下运动生物化学知识即可的人则占到了38.9%和39.4;甚至有4.2%的同学只为取得一段大学生活的经历,对能否合格毕业并不在意;对运动生物化学知识只初步了解一些的亦占到了23.6%相对较高的比例。这一结果虽然告诉我们多数同学珍惜大学的学习机会,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亦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所获知识的多少并不太在意,他们在意的是拿到那块“敲门砖”。这无疑也增加了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难度。(3)开课前学生对灵活教学改革的认可情况见表3。通过对表3的解读可知:2010级和2011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对分层教学目标设立、对根据教学目标不同而适当取舍教学内容和设立不同难度分卷考试的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给予了充分地肯定,也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和理解。对上述三项改革措施的认可度分别达到了65.3%、78.7%和70.8%。学生们的认可与支持是本课题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动力。通过对表4统计分析可知:学生们对老师课堂授课的满意度、对老师在课堂上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教学要求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满意和肯定的比例分别高达91.6%和85.3%。在对学生自我评估运动生物化学学习效果的调查中,达到预期和基本达到预期的分别占46.8%和47.4%,只有5.8%的同学没有达到学习预期。这些调查结果反映出灵活教学手段和方法在运动训练专业运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尝试是受欢迎的,是成功的。(2)课程结束后学生对采用灵活教学手段改革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所持态度。表5所列的项目多半是课前问卷的重复,目的是检验学生在开课前、后对灵活教学的认识是否存在变化。从统计数据上看:学生对灵活教学法用于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是给予充分肯定的。在结束课程后,对灵活教学的认可高达90%,对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综合态度93.7%的支持率;对分层教学目标设立的认可从开课前的65.3%提升到结束课后的95.3%;对根据教学目标不同而适当取舍教学内容的认可亦从78.7%提升到95.3%;对设立不同难度分卷考试的认可从70.8%提升到结束课后的80.5%。这些调查数据证明了学生对这次教改是支持和认可的。

3.2考核试卷成绩比较分析

全文阅读

浅谈现代生活与化学的联系的论文

目前在全国广泛使用的初中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1](以下简称“新教材”)是在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的基础上,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进行修订,于2012年出版的。新教材中的插图以直观的形式向读者呈现了教材所叙述事物的形态及变化规律,与说明文字互相补充,使教材内容更加完善,有助于学生理解,在教学中发挥了独特的教育功能。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教材培训工作中,广大师生对新教材中插图及相关文字的科学性和教学处理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涉及的某些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本文拟对人教版九年级上、下册化学教材中师生普遍关心的图文科学性及教学中的常见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仅做抛砖引玉,供教学和教材培训参考。

一、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在进行这个探究活动时,常有师生认为教材图1-19所示用哈气的方法来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水蒸气有科学性问题。有的来信认为“哈气后玻璃片上有小水珠,更大程度上只因为温差大,而不是呼出的气体中含水多”,“从嘴里出来的气体由于温度比外界高,所以遇到较冷的玻璃后水蒸气发生液化,产生水雾,而空气与玻璃温度相同,其中的水蒸气不会液化,因此没有水雾”,等等。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理解上存在一些偏差。该现象可以用“露点”,即“饱和温度”的概念进行解释。在恒压下多组分气体混合物冷却到开始冷凝时,出现第一个微小液滴时的温度,称为该气体混合物在该压力下的露点,即饱和温度。[2]由于空气中水的饱和蒸气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因此对于空气,在气压一定时,露点温度的高低只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有关,水蒸气含量越多,露点越高。[3]反之亦然,因此可以用冷却具有明亮抛光表面的容器,并测量此抛光表面因凝结水蒸气而呈雾状时的温度(即露点)来测定空气的湿度。[4]教材图1-19中的学生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玻璃片上出现水雾,表明人呼出气体的露点高于室温,而另一片放置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未出现水雾,表明空气的露点低于室温,更低于人呼出的气体的露点。因此人呼出的气体中水的含量高于人吸入的空气中水的含量。上述解释涉及了过多的概念,初中学生显然难以理解。而以上来信中的一些观点可归结为“人呼出的气体温度比体外空气的高,所以即使二者的水蒸气含量相同,人呼出的气体遇冷也更容易产生冷凝水”。对此我们可以设计以下过程来说明问题:将一定量的常温气体加热至人体体温,这个过程没有水的参与,则气体中水的含量不会发生改变;再将该气体冷却至室温,这是上述加热过程的逆过程,显然也不会有冷凝水产生。因此,如果气体在冷却后产生了冷凝水,那么该高温气体中水的含量,一定要大于常温时相同质量的气体中水的含量。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2-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是仿照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实验的原理进行的一个半定量原理性实验。图2-3展示了该实验所使用的仪器装置。由于实际操作中可能难以得到进入瓶中水的体积占总体积1/5的精确结果,因此在一些课堂上常会看到围绕这个1/5展开的误差分析。例如,水的体积小于1/5,可能是:(1)红磷的量不足或没有充分燃烧;(2)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3)装置气密性不好。大于1/5,则可能是:(1)止水夹没有夹紧或者没有用夹子;(2)塞瓶塞的动作过慢。这些分析具有相当的思维深度,对于竞赛备考也许是适用的。但在新课的教学中,学生初学化学,知识储备有限,类似的误差分析容易冲淡教学主题,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致。因此除非学生接受程度合适,否则初次讲授时建议不涉及误差分析,可留待复结时适当提高。同时,目前对该实验的很多改进,主要着眼于提高测量精度,保证进入瓶内水的体积是1/5。作为初中阶段的演示实验,应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突出原理,淡化细节,最好使用标准化通用仪器,使装置简单明了,避免仪器过于复杂,分散学生注意力,偏离教学主题。

三、硫在氧气中的燃烧

教材中的图2-11显示了硫在氧气中燃烧使用的仪器和部分实验现象。一些实验改进为消除产物SO2的污染,将装置设计得较为复杂。我们在操作中,在集气瓶中预先盛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适当减少硫粉用量,并及时熄灭火焰,就能够避免产生明显的空气污染。过于复杂的装置改进违背了演示实验的简明性原则,会增加学生的理解负担,影响教学效率。同时,强调实验安全和环保也不应绝对化,宜转变思路,通过多种方式灵活进行。[5]例如,结合教师的上述操作设计简单习题,让学生讨论这样做的目的,既拓展了化学知识,又向其渗透了绿色化学思想;同时,让学生通过该实验闻到极少量SO2的味道,对健康并不会产生影响,反而有利于提高其环保和自我保护意识。

四、原子结构模型与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全文阅读

分析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生活化理论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教学 诊断 调节 激励 生活化

[论文摘要]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 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从现实的语文课堂看,教师比较注重教材内容、教学流程,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只是一厢情愿地训练讲解,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看教学效率,这样做往往是事倍功半的。长此以往,学生就可能产生厌倦的心理。而在不能不为的强迫之下,学生的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培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语文是人们在生活中广泛运用的工具。课本作为教学资源有其独特的价值。其实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后都站着一个有血有肉的作者。当课堂中师生用智慧与他对话,就可以发掘其价值。另外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与实际生活贴近,注意力只限于课本,学生很难深刻地认识到语文的本质和学好语文的必要性,这样就很难产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所以希望通过此研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生活,同时把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源泉,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学习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并使情感得到真正的陶冶。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语文“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让学生从生活体验积累中上升到生活体验的实践。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为我们诠释了“贴近生活”的内涵:“第一,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第二,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第三,根据现代生活的发展前景来规划语文教学的未来。”这三点,正告诉了我们“生活化语文教学”具体的做法。

三、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的生活化

制定目标时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预设生成结果,使语文课堂能走近生活,走进生活。传统的课堂生活以知识为中心,学习教材是学生生活的唯一,使得学生的课堂生活单一、枯燥。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要努力寻求生活化的素材;从教材中寻找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善于创设利于学生参与思索的情境,在一定的氛围中讨论、交流。改变学生体验渠道,由单一体验走向复合体验。以课本为原点,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由封闭走向开放。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应该从生活中来,与生活相结合。在设计学习方式时,要尽可能把学习的内容跟真切的生活相联系,拉近语文教学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人,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学习中健康成长。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全文阅读

基于陶行知理念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摘 要】

为了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注重将生活中的事物融入到教学中,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成绩。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关键词】

陶行知理念 生活教育理论 初中语文教学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融入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应用能力。并且,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

初中语文教学基本以学习教材中课文内容为主,而没有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使教学显得比较空洞。并且,课本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平时的生活差距甚远,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全文阅读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 ——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审美的泛化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审美化。这一现象在国外已引起文化学家、社会学以及美学家、艺术理论家等的广泛关注。EduardodeFuente在题为《社会学与美学》(‘Sociologyandaesthetics’,发表于《欧洲社会理论杂志》2000年5月号,第239-247页)的一篇文献综述中对此进行了富有参考价值的概述。他介绍了当代西方社会学与美学相互渗透的最新趋势,指出:西方的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审美化(aestheticization)过程,以至于当代社会的形式越来越像一件艺术品。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开始把审美化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并开始重新思考社会学与美学的关系。他纵览最近10多年来的西方社会学、美学著述后指出:许多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与美学家都一致认为:审美化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织原则。审美化这个论题的一个主要倡导者维尔什(WolfgangWelsch)在发表于《理论,文化与社会》的《审美化过程:现象,区分与前景》(‘AestheticizationProcess:Phenomena,DistinctionandProspect’)中认为:“近来我们无疑在经历着一种美学的膨胀。它从个体的风格化、城市的设计与组织,扩展到理论领域。越来越多的现实因素正笼罩在审美之中。作为一个整体的现实逐渐被看作是一种审美的建构物。”维尔什所说的“审美化过程”实际上不仅限于城市装饰、购物中心的花样翻新、各种城市娱乐活动的剧增等表面的现象。维尔什(以及其他的一些学者)实际上是把审美化看作是一个深刻的、经过媒介而发生的、体现于生产过程与现实建构过程的巨大社会-文化变迁。这种变迁使那些把审美仅仅看作是“蛋糕上的酥皮”的社会学家感到震惊。维尔什理解的深层的“审美化过程”意味着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或社会变迁过程,它对于社会学或社会理论具有核心的意义。他甚至于认为,如果说经典的社会学家把理性化(韦伯)、社会分层(杜克海姆)等看作是现代性的动力并以此为研究中心,那么今天的社会学研究则应该把审美化作为研究中心,因为审美化无疑与理性化等一样成为社会组织的核心因素之一。

文章指出,今天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如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与生活场所。在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接着文章分析了在这种审美泛化的语境下文艺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文化研究兴起的必然性,指出文艺学的出路在于正视审美泛化的事实,紧密关注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文化/艺术活动方式,及时地调整、拓宽自己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对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正在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1)引发这种反思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于文艺学的现状并不满意,而这种不满又集中表现在文艺学研究与公共领域、社会现实生活之间曾经拥有的积极而活跃的的联系正在松懈乃至丧失,即大家所说的文学研究的“边缘化”。(关于文学研究的“边缘化”,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一种是指文学由于获得了独立于政治与经济的地位以后,不再做工具了,因而也就边缘了,这个意义上的“边缘化”很多人认为是好事,我也认为是好事,因为文学研究在革命年代虽然很“中心”,但是它是计划体制与专制政治的产物,它实际上是通过自觉地做政治的工具、丧失自主性而成为“中心”的。这种说法我在很大程度上认同,我自己也曾经撰文这样主张过。但是这只是边缘化的一种含义,独立于政治的东西不一定就是边缘化的,文艺学研究摆脱了政治的奴婢地位以后也不见得就一定是边缘化的。“边缘化”的另外一种含义是由于脱离研究对象的实际而造成的封闭孤立。

文艺学知识生产的特出问题之一表现在不能积极有效地介入当下的社会文化与审美/艺术活动,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文学艺术活动,尤其是大众的日常文化/艺术生产与消费活动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在大学文艺学这个教科书形态的文艺学的研究与教学中,问题尤其严重。学生明显地感觉到课堂上传授的文艺学知识存在严重的脱离实际、僵化教条的问题,从而生产对于文艺学课程的厌倦、不满以及消极应付的态度(当然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不否定有些大学的文艺学教学正在进行改革)。这里,我们无法详细地描述或列举这些变化。(2)而把目光集中于因文化的大众化、商业化以及大众传播方式的普及等原因而导致的大众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相应的审美活动的日常生活化(或曰审美的泛化)。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在今天,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经不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雕塑等经典的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泛审美/艺术门类或审美、艺术活动,如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电视连续剧乃至环境设计、城市规划、居室装修等。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如北京的中国美术观、北京音乐厅、首都剧场等),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可以说,今天的审美/艺术活动更多地发生在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与生活场所。在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

有些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者或倡导者则把后现代主义与审美化过程联系起来加以分析。这方面最有影响的理论家当推博德里亚。博德里亚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强调“符号与商品的交融”、“实在与类像之间的界限的消弭”、“审美的内爆”等,意在突出符号在现代社会中的建构作用。“对博德里亚来说,正是现代社会中影像生产能力的逐步加强、影像密度的加大,它的致密程度,它所涉及到的无所不在的广泛领域,把我们推向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实在与影像之间的差别消失了,日常社会以审美的方式呈现了出来,也即出现了仿真的世界或后现代文化。”(5)博得里拉提出了“超美学”的概念,所谓“超美学”,指的是“美学已经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日常生活当中,因而丧失了其自主性与特殊性。艺术形式已经扩散渗透到了一切商品和客体之中,以至于从现在起所有的东西都成了一种美学符号。所有的美学符号共存于一个互不相干的情境中,审美判断已不再可能。”(《后现论》,第175页)

费塞斯通的《后现代主义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也是通过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来讨论后现代社会的重要尝试之一。他认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正在消灭艺术和生活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后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的消失。今天,符号与图象的流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尤其是城市社会生活)中的一大景观,它们已经渗透到当代社会的日常生活的肌理中。(6)

全文阅读

生活化教学与高中化学论文

1新课程对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要求

新教材的编写中也体现了很多生活化的因素。如选修1“化学与生活”模块从关注营养平衡、促进身心健康、探索生活材料、保护生存环境四个方面,帮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和相关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认识到化学发展对改善生活和保护环境的促进意义,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如选修2“化学与技术”模块从走进化学工业、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化学与材料的发展、化学与技术的发展四个方面,结合了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常见化学品,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大有裨益。在其他模块中,也都渗透了生活化教学的思想,很多图片的情景创设是源于生活的,教材的“学与问”栏目中也提出了很多生活中的化学,资料卡片、课后阅读资料中介绍了与化学有关的职业、化学材料的用途,等等。有的课的标题就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选修6第四单元课题二“身边化学问题的探究”等等。

2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误区

过分突出生活化情境创设,甚至流连忘返,没有及时提炼教学问题,导致喧宾夺主。比如在讲酯的知识时,有的教师播放了很多品种的花还有红烧肉的图片,足足花了五分钟导入,只是为了说明花和红烧肉中的成分是酯类物质。这样的导入就是不成功的,过多过长的生活化情景淡化了知识本位,这样的导入也不具备深入思考研究的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用熟悉的生活情景拉近学生和知识的距离,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上课做好铺垫,而不是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地在臃肿的“生活化躯壳”里寻找需要的信息。教师应适当应用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体验生活与知识的联系,感到学有所用。没有充分发挥生活化情境的作用,浅尝辄止,或为了生活化而凭空虚构,滥用情境。生活化教学可以应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如课前导入、概念讲解举例、实验说明分析、课后作业布置等等。但很多老师对生活化教学理解不到位,应用不灵活,基本就是用教材的情境导入后就没有深入挖掘,没有提出课程教学与教学相关的需要探究的问题,有虎头蛇尾之感。当然每种教学方式都有其适用范围,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生活化教学,如一些原子的结构特点、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电解总方程式的配平等内容,就是记忆性强或要求大量练习掌握技巧的内容,应该多花时间讲解并练习巩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生活化当成公开课甚至常规课的万能钥匙,为了赶时髦,体现新课程理念,就牵强附会地将所有内容创设成“生活化”;甚至凭空虚构事例,有的还和学生生活经验相左,引起学生质疑,课堂效果反而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将生活情景自然巧妙地镶嵌在知识讲授中,避免突兀感。

3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提出实际的生活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切身的生活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整合,运用直观语言、游戏竞赛、实物演示、多媒体播放等方法,沟通生活与教材的联系,使新知识的呈现便于为学生所接受。还可以设置开放性、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及时将知识验证于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学习金属材料时,可以分为纯金属和合金,铜器表面会生成铜绿,钢铁会生锈,银器使用时间久也会变黑,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各种金属材料的抗腐蚀性,并尝试提出最稳定的合金原材料配比,或可行的电镀方案。如在学习硫化氢时,可以设置这样的生活情景:城市下水道中出现高浓度硫化氢是常见的,硫化氢中毒事件屡见不鲜,如南京就曾发生过有人不小心掉进下水道而致死的事例。根据此可以拓展问题:实验中若有硫化氢尾气产生该如何处理?要是误入高硫化氢环境应如何应对才能将危害降到最低?若某工厂大规模排放硫化氢,有何可行的解决方案?以研究课题促进教学。生活中经常涉及到化学知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或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可行的研究课题。如市售食盐中碘的检验;探究菠菜和豆腐不能一起煮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调查常用电池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及电池的种类、使用范围、性价比,了解废电池回收的意义;验证购买羊肉时根据肉的颜色来判断新鲜程度是否有科学依据;调查常用燃料的种类、产热率、性价比、燃烧产物的污染性,提出合理使用建议;探究酸性水果或食醋能解酒的相关化学反应及其原理;实验探究水垢的形成与去除;调查本地区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和回处理方案;调查市售补钙保健品的种类、钙的存在形式和钙元素的含量;调查不同品牌洗发水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否含有月桂基硫酸钠、二乙醇胺、甲醛、1,4-二氧杂环己烷等有害成分;调查当地机动车尾气产生的污染及其治理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作者:梁娟单位:北重五中

全文阅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生活化理论与实践

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生活初中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从现实的语文课堂看,教师比较注重教材内容、教学流程,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只是一厢情愿地训练讲解,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看教学效率,这样做往往是事倍功半的。长此以往,学生就可能产生厌倦的心理。而在不能不为的强迫之下,学生的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培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语文是人们在生活中广泛运用的工具。课本作为教学资源有其独特的价值。其实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后都站着一个有血有肉的作者。当课堂中师生用智慧与他对话,就可以发掘其价值。另外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与实际生活贴近,注意力只限于课本,学生很难深刻地认识到语文的本质和学好语文的必要性,这样就很难产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所以希望通过此研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生活,同时把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源泉,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学习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生活初中语文,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并使情感得到真正的陶冶。

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语文“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让学生从生活体验积累中上升到生活体验的实践。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为我们诠释了“贴近生活”的内涵:“第一,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第二,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第三,根据现代生活的发展前景来规划语文教学的未来。”这三点,正告诉了我们“生活化语文教学”具体的做法。

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的生活化

制定目标时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预设生成结果,使语文课堂能走近生活,走进生活。传统的课堂生活以知识为中心,学习教材是学生生活的唯一,使得学生的课堂生活单一、枯燥。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要努力寻求生活化的素材;从教材中寻找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善于创设利于学生参与思索的情境,在一定的氛围中讨论、交流。改变学生体验渠道,由单一体验走向复合体验。以课本为原点,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由封闭走向开放。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应该从生活中来,与生活相结合。在设计学习方式时,要尽可能把学习的内容跟真切的生活相联系,拉近语文教学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人,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学习中健康成长。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4.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全文阅读

生活融合与化学教学论文

一、化学教学与生活融合的必要性

高中化学的知识内容多,学习任务重,在一节课中要掌握多个知识点,学生在无形中对化学学习望而却步.在这种学习心态的影响下,如果教师不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就会让学生产生怕学、厌学的情绪.在这种形势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的素材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让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化学教学与生活融合的方法与手段

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融合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但前提都是找到合适的生活素材,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运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和研究.

1.利用生动的生活知识

点缀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素材,主要体现在情境和探究.选用形象而合理的生活素材作为情境引入,可以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牢牢抓住学生,从而展开教学活动.例如,在讲“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时,我采用了在汽车中经常用作装饰的“苹果花”作为情境引入:随着汽车的越来越盛行,苹果花作为汽车中的时尚装饰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使用.两片绿色的叶片和中心花朵会不停地欢快摆动,趣味十足,你们知道是谁为苹果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吗?然后带领学生探究“苹果花”中的动力来源,发现原来是硅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从而进行硅的知识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对硅的印象很深,甚至有的学生在学习这节内容后跃跃欲试,自己做了一个类似“苹果花”的用硅来发电的汽车装饰品.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生活中的知识形成主线进行科学探究,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氯气”时,我摒弃了实验室制氯气的方法,用生活中的84消毒液和洁厕灵在课堂中制取氯气,让学生根据它们的成分猜测生成的气体.在讲解到氯水的漂白性时,我又播放了一段液氯泄露事故的视频,发现在视频中氯气泄露过的地方麦地一片枯黄,油菜变白.先让学生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说明氯气的性质可能有哪些?然后进行实验讲解氯水的漂白性.始终将生活中的素材贯穿在氯气的制取和性质的探究中,让课堂变得生动丰富,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利用丰富的生活知识

充实化学练习学生学习后进行练习的目的是巩固知识,能将知识学以致用.在练习中选用生活素材,既让学生的知识得以加强,又让学生通过知识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对“铝的性质”这个知识点进行练习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每逢节假日,有些小商贩在街头卖氢气球,他们充气球的氢气是在一个铁桶里反应得到的,请问:小贩制氢气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这些铁桶不会被腐蚀掉?学生就会从金属和酸溶液制取氢气转换到用铝和氢氧化钠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再看到氢气球时就会想到铝和氢氧化钠产生氢气的原理.又如,在对“钢铁腐蚀条件”这个知识点进行练习时,我变换机械记忆题目,转换为生活情境题:小李晚上在家经常帮妈妈洗铁锅,但有时在第二天早上发现锅底有红色物质出现,其可能的原因是().A.未洗干净,剩菜和铁反应B.残留洗洁精和铁反应C.铁锅未擦干而被空气腐蚀生锈D.铁锅与空气接触肯定会生锈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很快可以得到答案,同时巩固了铁锈蚀条件的知识点.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