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素质教育论文

化学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化学素质教育分析论文

怎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当前化学教师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本人想在这里谈几点粗浅看法,与大家共同研究。

一、教好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科学素质。

初中和高中化学教学大纲都明确要求: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教好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两个观念需要更新:

其一,强调化学“双基”教学,不只是为了升学需要,不只是为学生考进高一级学校进一步学习化学打好基础,还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未能升学(事实上大多数学生是不能升学的),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另外,“大纲”提出的“进一步学习”也不单指“升学”,还包括在实际工作需要时,以中学化学知识为基础,对化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如自学或业余进修等。

其二,“大纲”在提出要重视“双基”教学的要求之后,紧接着就强调化学“双基”教学必须同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要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应用。要“教育学生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中学是基础教育,是“不定向”教育,它的根本宗旨是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好德、智、体等方面的素质基矗中学开设的课程是一般的、通用的文化课程,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较为宽厚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中学化学教学必须改变那种以应考、升学为目的,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的脱离实际的倾向。

将新编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和即将投入实验的新编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与过去的旧大纲相比较,我们会发现明显的区别是:新大纲都一致强调:在化学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就是说,化学教学的任务是,既要用化学基本知识武装学生,也要使他们在思想、品德、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发展。这些教学目的,是主张“分数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迫使学生埋头于应考练习的“应试教育”所不能达到的。

全文阅读

化学素质教育论文

中学化学怎样实施素质教育?笔者在本刊1997年第6期上谈过几点粗浅看法。现再谈几点,与大家进一步探讨。

一、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纲要”所提出的四个方面的素质,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纲领和方向。但就某个学科而言,应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确定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我以为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心理素质教育,至于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教育,则不能认为是化学学科应该承担和必须完成的任务。也就是说,中学化学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心理素质这几方面着手。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和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主要内容,教好这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和“加强实验教学”。可见,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可以淡化“双基”教学,更不能认为,加强“双基”教学,就是搞“应试教育”。应当十分明确,化学中的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要切实搞好“双基”教学,做好化学基本知识的普及工作,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养,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这是“纲要”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符合素质教育的大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科学态度的建立以及科学方法训练,都需要融合于化学知识教学之中,通过化学“双基”教学来实现。离开了“双基”教学,其他方面的教育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化学“双基”教学,在观念上应有所改变,方法上应有所不同,这在前一篇文章中已谈过个人的一些浅见,这里不再赘述。

二、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要加强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这已为广大教师所共识。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和四个现代化建设必胜的信念。要使学生了解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认识化学问题。要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品质,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科学作风和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初中和高中教学大纲均有专项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为使爱国主义教育做得更有成效,要注意收集有关化学、化工的新成果、新进展,以不断充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除了在课内进行外,还可以通过参观、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师要提高本身的爱国主义觉悟和情感,才能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去激励、感染、熏陶和教育学生。

中学化学知识中蕴藏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结合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有助于学生能力、特别是认识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科学信念,即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们有能力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有了这种信念,就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科学探索中,披荆斩棘,开拓前进,这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具有的品格。

全文阅读

化学素质教育探讨论文

怎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当前化学教师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本人想在这里谈几点粗浅看法,与大家共同研究。

一、教好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科学素质。

初中和高中化学教学大纲都明确要求: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教好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两个观念需要更新:

其一,强调化学“双基”教学,不只是为了升学需要,不只是为学生考进高一级学校进一步学习化学打好基础,还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未能升学(事实上大多数学生是不能升学的),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另外,“大纲”提出的“进一步学习”也不单指“升学”,还包括在实际工作需要时,以中学化学知识为基础,对化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如自学或业余进修等。

其二,“大纲”在提出要重视“双基”教学的要求之后,紧接着就强调化学“双基”教学必须同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要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应用。要“教育学生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中学是基础教育,是“不定向”教育,它的根本宗旨是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好德、智、体等方面的素质基矗中学开设的课程是一般的、通用的文化课程,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较为宽厚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中学化学教学必须改变那种以应考、升学为目的,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的脱离实际的倾向。

将新编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和即将投入实验的新编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与过去的旧大纲相比较,我们会发现明显的区别是:新大纲都一致强调:在化学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就是说,化学教学的任务是,既要用化学基本知识武装学生,也要使他们在思想、品德、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发展。这些教学目的,是主张“分数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迫使学生埋头于应考练习的“应试教育”所不能达到的。

全文阅读

素质教育化学管理论文

中学化学怎样实施素质教育?笔者在本刊1997年第6期上谈过几点粗浅看法。现再谈几点,与大家进一步探讨。

一、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纲要”所提出的四个方面的素质,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纲领和方向。但就某个学科而言,应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确定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我以为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心理素质教育,至于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教育,则不能认为是化学学科应该承担和必须完成的任务。也就是说,中学化学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心理素质这几方面着手。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和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主要内容,教好这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和“加强实验教学”。可见,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可以淡化“双基”教学,更不能认为,加强“双基”教学,就是搞“应试教育”。应当十分明确,化学中的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要切实搞好“双基”教学,做好化学基本知识的普及工作,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养,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这是“纲要”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符合素质教育的大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科学态度的建立以及科学方法训练,都需要融合于化学知识教学之中,通过化学“双基”教学来实现。离开了“双基”教学,其他方面的教育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化学“双基”教学,在观念上应有所改变,方法上应有所不同,这在前一篇文章中已谈过个人的一些浅见,这里不再赘述。

二、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要加强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这已为广大教师所共识。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和四个现代化建设必胜的信念。要使学生了解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认识化学问题。要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品质,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科学作风和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初中和高中教学大纲均有专项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为使爱国主义教育做得更有成效,要注意收集有关化学、化工的新成果、新进展,以不断充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除了在课内进行外,还可以通过参观、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师要提高本身的爱国主义觉悟和情感,才能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去激励、感染、熏陶和教育学生。

中学化学知识中蕴藏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结合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有助于学生能力、特别是认识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科学信念,即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们有能力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有了这种信念,就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科学探索中,披荆斩棘,开拓前进,这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具有的品格。

全文阅读

化学素质教育途径论文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片面追求考试分数、题海战术,无原则地赶进度延长复习时间等等违反教学常规的现象大量存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正常发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不能完成教育所承担的社会职能。改变这个局面,实行向素质教育转轨,初中化学教育应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习题教学,活动课教学,育人环境等方面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

一、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教会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真正掌握,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而不应全部以解题的技能训练来代替它,防止淹没在题海中。

教学中要注意不能简单地从化学原理及概念入手来讲授,可以从化学的实际应用或者化学的发展史或是化学知识研究的途径出发,再深入至化学原理及概念,以致再分类,解释,做练习,从而使学生在接受化学新知识时学得实际些,理解得深刻些。只有针对不同的概念和知识,将化学的发展史、方法论和人类生活、社会实践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才会激发起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偶然与必然、机遇与创新、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作出积极的响应。也只有把“由旧知识发展成新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才能促使学生由“学会”变得“会学”,从而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知识的迅猛发展。

其次,课堂教学中必须对化学概念和知识予以适度的“强化”,此处的“强化”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应促使学生树立知识是发展的、进化的观点,任何化学概念和知识都不是静止的和僵化的,而应是发展进化的。现代科学的高度发展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例如C60的发明说明碳元素不仅仅只是组成金刚石和石墨。其二是应促使学生树立实践的观点,懂得任何概念、知识都不是干巴巴的定义,相反应是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广阔天地,煤气中毒事件的屡屡发生、化学污染屡禁不止、亚硝酸钠误为食盐的多次中毒事件的发生、山西甲醇兑酒中毒事件的出现等等,不能不说是化学教育的悲哀!

另外,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不时地将化学家的远大理想、爱国事迹、顽强拼搏精神等穿插到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二、化学教育靠实验育人

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规范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上。

全文阅读

化学素质教育学习论文

如何使素质教育真正在化学教育中得以落实,使其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自觉行为,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笔者认为探究学习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有效而又富有特色的方法。

探究学习在观念上的平等、开放、民主,在过程中的自主、体验、个性,在形式上的生动、多样、有趣,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探究学习”是在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J.J.Schwab)倡导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等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探究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它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其成为美国教育改革中较有影响的教学方法。在美国的科学教育改革中,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是支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课程理念。

一、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

步骤

目的

学生活动

全文阅读

论文化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提升

摘 要:加强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既是时代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高校必须把文化素质修养作为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目标予以重视,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性。本文通过对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对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行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 文化素质教育 思考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大学生,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上世纪末,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国家教委提倡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高等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会遇到许多理论问题,又会遇到许多实践问题。高校作为传播和创造人文精神的重要基地,必须把人文素质修养作为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目标予以重视。

一、对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和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素质与知识、能力之间固然是相辅相成的平行发展的关系,但提高了科学素质并不等于素质的全部内涵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实践证明:具有丰富知识和较强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一个较高素质的人,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而忽视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并不是完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但在实际操作当中,往往将素质教育也当作一种教育模式,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仅仅依靠片面增加一些课程来充当所谓的素质教育课,而不是对现有课程和教学内容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加以渗透。

文化素质教育是为了实现对人的尊重,对人文力量的肯定,对人格完善的追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我们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文化,它是全部社会文化的灵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业务素质是学生服务社会的特殊本领,如果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无论是在学业学习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都能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学业和工作。文化素质教育对业务素质而言,一方面为学生学好业务打好文化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会从更深层次上推动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对于身体和心理素质来说,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能够珍惜生命,重视健康,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进而使自己能够应付和承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困难和压力。

总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弥补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不足,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

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感悟

全文阅读

中学化学教学中科学素质教育论文

一、化学科学知识教育

在基础教育中,化学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生活和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知识,是化学科学素质的基础,是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可以淡化“双基”教学,相反,加强“双基”正是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素质。问题关键是怎样摆脱应试教育束缚,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抛弃“满堂灌”和“题海战术”,走出以“考纲”代替“大纲”,以“考点”代替“双基”,以“解题”代替“实践”的纯应试教育的怪圈。做到“教师应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借鉴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坚持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大纲语),素质教育下的“双基”教学就是教会学生“会学”,重视学生动脑、动手,指导学生真正理解化学知识的内涵和联系,最终达到“会用”。

二、化学科学能力教育

这是科学素质的核心,大纲上说:“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能综合应用化学和其他科学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能力型和创造型人才。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应充分发挥实验的优势,加强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效果要明显,要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同时要引导学生对各种实验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及时如实地记录观察的结果。通过观察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启迪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实验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多创设一些学生动手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引导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际问题,在学生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并对实验全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向学生充分展示教学的思路和解题的思路,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特别应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积累知识,开阔视野,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三、化学科学方法教育

这是科学素质的翅膀,是获取科学知识的手段。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方法,就能更深入地理解和牢固记忆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科学的方法对人一生的学习和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掌握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在化学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科学方法。如在“碱金属”的教学中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做出推论和预测,当这些推论和预测以过多次论证后,即可将其中的正确部分上升为理论。又如在有机物烃的教学中,以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烃为典型的物质,分析它的结构、性质以及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推导出这类烃的通式和通性。

四、化学科学意识教育

全文阅读

素质教育下的化学教育论文

一、化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影响素质教育

非智力因素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称为动力系统,兴趣爱好在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中起着动力性和方向性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在整个化学教育中起着促进、动力、定型、补偿和保证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其成为诱导学生学好化学科学知识的诱因。所以,我们要注重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首先进行情感培养,可以从化学的实际应用或者化学的发展史或是化学知识研究的途径出发,再深入至化学原理及概念,以致再分类,解释,做练习,从而使学生在接受化学新知识时学得实际些,理解得深刻些。只有针对不同的概念和知识,将化学的发展史、方法论和人类生活、社会实践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才会激发起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偶然与必然、机遇与创新、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作出积极的响应。把“由旧知识发展成新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才能促使学生由“学会”变得“会学”,从而在学知识的同时素质得到提高。其次,发挥化学实验在兴趣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激发学生的猎奇心理,促使其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规范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上。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我们不应该忽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包括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的能力;基本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包括方法的选择、组合和修改);观察、测量、分析和判断能力;选择仪器、试剂、技术和条件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实验中,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观察。认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在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上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形成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勤奋求实的科学的实验态度。逐步训练学生自己观察问题、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分析和科学实验,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在巩固所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起到学生素质的培养。

二、重视创造品质的培养

能力培养实现的目标教学的核心,创造性是现代人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成分。化学教学在促进学生一般能力较全面提高的同时,应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给予特别关注。要善于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独立地“发现”他为曾学习过的化学知识经验,对某一化学问题提出新颖的见解、思路或方法,指导学生独立地设计、完成新颖的化学实验,解决新颖的化学问题等。尽管上述“新”的东西对人类的文明来说,不是新的发现或创造,但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是创新精神的表现。创造性学习不但能使学生当前的化学学习生气勃勃和富有成效,而且可以为将来创造性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激 发 创 新 意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创新精神;在培养创新精神的同时,也锻炼了创新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的同时,更激活了创新意识,更具备了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作者:高建华 单位:固安县教师进修学校

全文阅读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大学语文论文

1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

1.1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从目前的教学模式来看,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占绝对的支配地位,教授每篇文学作品都会沿用一种讲课模式“作者生平+主要作品+写作特点+作品影响+文本选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课堂笔记的记录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欣赏和思考作品,课堂活动和与教师交流更是甚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1.2应用型本科院校忽视大学语文课程。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指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纲》充分肯定大学语文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的地位。可见,大学语文课程是其他任何课程不能够取代的,尤其是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它所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一门课程的范围。他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为其做出巨大的贡献。但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在专业课程的计划中每学期所学习的内容有充分的课时,有些专业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会反复出现,既浪费了课时又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而给大学语文课程留有很少的课时,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选修课变为没有课。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取消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1.3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教师的文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他们有时候难以与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会造成大学生对文学理解的障碍,部分教师的文学功底比较薄弱,对大学语文教学信心不足,存在畏惧心理。大学语文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只有几名教师担任,并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教育学科团队,从而导致教学科研方面的进步十分缓慢。

2大学语文课在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作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