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1989年起,从事语文“高中单元整体目标教学实验”的研究和实践,至今已5年。其间,做了一番工作,也出了一些成果。但余心仍有所不解:“单元整体目标教学”(以下简称“单元教学”),方法无疑是科学先进的,学、研、教的工作辛勤不懈,而收获与之并不成正比。这是为什么呢?读到《评文化研究中的三种倾向》一文(载《复旦学报》1994年第3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8期)不禁豁然开朗,大有“于吾心有戚戚焉”之慨。俞吾金先生论道:“在当前的文化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第一种倾向是形式主义,”其主要表现之一“是片面地注重对哲学文化的方法论,尤其是逻辑方法的研究,忽视了从本体论角度出发,对文化现象和文化问题的思想基础作出深入的、批判性的反思”。文章所针对的当然主要不是中学语文教学,但语文教学应当属于文化研究的范畴,反思近些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界的轰轰烈烈的改革,似或多或少地犯了俞先生所言的毛病。教学设想花样迭出,教学方法铺天盖地,这本是好事,但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体”即教材的研究、探讨,比如教材编写的规律、原则,教材编写的体例、格局,教材选文的标准、规格等。就说“单元教学”吧,它的原则依据系统、控制的理论,它的过程契合思维认识的规律,它的实施合乎学生的学习心理,而且,从宏观上看,它也确乎是源于我们现行统编教材的“单元型”体例的。但没有对这一教材的内部作一番全面、细致、乃至瞻前顾后洞幽入微式的分析、探究,比如,体现循序渐进的“阶梯性”,体现由此及彼的“迁移性”等,这些问题还没得到很好解决,就热衷于“单元教学”特点的列举、论证,方法的总结、完善,这似乎有点舍本逐末。笔者认为,现行教材,尽管应“单元教学”理论之“运”而生,但却不尽如人意,亟待改进。
一、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
应当承认,现行教材为语文教学、为人才培养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且有目共睹的,数度的修改也更使之朝着科学的目标迈近了许多。现在这种“按单元、分文体”的编写格局也是科学的,合乎汉语教学的规律的。但社会随着改革而来的剧变,时代因了开放而来的飞跃,人们生活的情趣、节奏、质量,人们工作的强度、性质、特点均迥异于前,对几乎一日不可分离的语文自然生发出特殊的要求。与此相对照,现行语文教材便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弱点和弊端。具体说来,我以为有下列几点:
1.现行教材的编写意图与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有所悖离。
《教学大纲》和江苏省教委1992年在南通召开的“中小学语文教改座谈会”文件指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人教社的编写说明中,尽管也不乏这方面内容的强调,但过多地偏重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申,说得尖刻一点,语文教材很象政治思想工作的卓具形象性的宣传脚本,选篇注重宣传口径,堆砌政治名人的作品、权力人物的讲话,搞因人而改文,因人而废言……虽也强调潜移默化和渗透,强调“文道结合,但实际往往是得“道”而失“文”。
解决的办法,就是必须变语文教材的“政治化”为“语言化”。
2.选文篇幅冗长,内容陈旧,与时代对语文的要求有所悖离。
现代中学生阅读什么样的文章最合适?这是一个很需要精心研究的课题。笔者从对学生阅读心理、过程、结果的观察调查分析,从教师把握教材、实施教学的经过、效益的考察分析,认为:从篇幅看,最适合中学生阅读、阅读效果最佳的作品应在1500字左右。教师研讨教材深入,驾驭教材方便;学生钻研有望,兴趣容易保持。相对而言,增加难度,提高要求,扩展阅读都可行且易行,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效果的检测,都将有序有数,可调整、可控制。但纵观现行教材,无论基本篇目还是非基本篇目,均长文居多,比如《阿Q正传》、《反对党八股》、《春蚕》、《谈谈实事求是》等。它们或是出自名家之手,或是思想性极强,在那个特殊时代里为社会的进步起到过积极的作用,照理,应该受到教学双方广泛的欢迎,可是从客观的教学实践看,教师和学生对这些作品都有点敬而畏之的态度。究其原因便是篇幅太长了。有的长至七、八千字乃至万字,教师备课时把握它就已是“神仙难下手”,学生预习复习岂不更是“难于上青天”!要求学生有如此稳定的兴趣保持是不现实的。曾有“长文短教”一说,“长文”而要“短教”,能抓内中的什么?只能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事实上单以长短而论,又未免流于狭隘:得时合规,虽长犹短;而短得违情悖理,虽短犹长。仅观教材中的基本篇目,甚感选篇现实感不强。现代文中,五四以后、解放前夕的作品居多,或是小说,或是杂文、政论。每篇均成千上万字,教学中仅搞清时代背景就已不易,再理清这些特殊思维特殊文风的伟人的思维方式、表达个性更是难上加难,又何曾有许多功夫去慢慢品味咀嚼文章的语言因素,个中的微言大义。而加之社会时代的变迁,语言形式的渐进演变,尤其是特殊时代里特殊人物的特殊表达,在今天的这种信息密,节奏快的时代,似已不太适应了。
摘要:进年来,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在不断下降,究其原因错误不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本身而在于管理的过程,只要能够构建一套有效的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跟踪监控的管理制度,就能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66-02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不断深入,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毕业设计(论文)是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具有综合性的一个环节,是学生经过几年的系统理论学习和实验实习实训后,对自己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总结。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学生几年学习的成效,更直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是衡量本科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但近年来,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毕业设计(论文)投入不足,风气不正,出现雷同论文比例上升、论文质量整体下降等现象,严重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甚至难以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直接影响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由于综合训练环节的缺失,其后果往往在本科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要求、缺乏足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有所反映。由于毕业设计(论文)抄袭现象严重,目前在学界存在着取消与保留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取消的观点认为与其滥竽充数、东拼西凑,不如干脆取消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保留的观点认为毕业设计(论文)既是对学生大学阶段素质、知识、能力的全面考核,也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科学研究精神的基本训练,不仅不应取消还应该进行强化。关于毕业设计(论文)的代表性观点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错误不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本身,而在于管理的过程。本文尝试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模式方面进行努力探索与实践,形成一系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一、当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
根据笔者自己指导毕业论文的经验和实际调查,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方面
1.学生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到完成的时间有限。以我校为例,一般是在大四第一个学期末启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系统,由指导教师提交选题,学生选择。而此时正是考研的攻坚阶段,一些招聘会也集中在这一阶段。许多学生无暇好好研究选题,往往仓促的选择一个选题。而大四第二个学期又是学校安排的集中毕业实习时期。这个阶段指导老师一般多是安排学生研究选题、收集相关资料、撰写提纲等。但由于学生都在校外实习,从学校、院系到指导老师在对学生设计(论文)写作过程的管理上缺乏有效措施。毕业实习结束后,往往距离定稿答辩仅一个多月的时间,许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就是在这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开始着手到完成的。质量可想而知。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教师评价的概念;教师评价的原则;评价的功能;教育评价与学校的科学管理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教师的评价应是在正确的教育价值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师所应承担的任务、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于教师评价的依据应是、教师的工作具有与其他行业的工作不同的复杂性、方向性原则,指对于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利于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客观性原则,即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在确定和运用评价标准时要全面、不可片面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内容摘要:本文从教师评价的概念入手,研究了教师评价原则和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教师评价与学校科学管理的关系。
关键词:教师评价教育评价教育科研教育管理
教育评价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教师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前,很多学校都进行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学校内部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和工资总额
包干。再加上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工作已制度化,这些新问题的出现,促使了教师评价的工作必须走上科学化的轨道。如果没有对教师的比较客观、比较科学的评价,那么对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及对教师的奖惩就会成为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管理必须科学化。在学校诸多的管理工作中,对教师的管理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能够科学地、客观地评价教师的工作,应该是实现对教师管理科学化的最重要的标志。因此,随着学校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学校管理者就愈加感到教师评价工作的重要。
一、教师评价的概念
中师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特别要注重培养农村小学教师,农村小学教师应具备“三爱一搏”(热爱小学教育,热爱农村、热爱农业、博知多能),只有中师教育向农村经济改革的需要倾斜,才能适应当前农村经济改革,架起“科教兴农”的金桥。
中师化学教材中注重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偏重理论轻视实践,讲多做少的弊病,缺乏适应农村小学教育工作中必备的实用技能,为此教学中倾斜于农化知识和实用技能,并通过第二课堂渠道在教学中进行探讨性尝试,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教学设想
根据教材和本地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学生实际等,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向农化教学倾斜,其内容见表一。
中师农化教学的内容(一)
(附图{图})
二、教学途径
从86年开始在教学中渗透农化知识,结合教材内容,有计划地灵活穿插农化基础知识,并选择有实用性可迁移性的农化科技,组织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和农科试验小组进行试验,实施校内校外一组三结合(一个试验小组,教师学生、农户三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语言习得,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获得语言知识,养成语言运用习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吕叔湘先生曾不只一次强调,“从事语文教学必须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可见充分认识语言习得的特点,对于寻求语文教学的科学化道路是必须而有意义的。应该说,语言习得的个性特征是比较鲜明的,因为每一个人习得语言的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或许正由于这一点,我们研究语文教学的时候,常常忽视了这个十分关键而又基本的问题。我们完全可能也必须从无数个性特征中归纳出语言习得的基本的共性特征,来作为思考语文教学的重要出发点,因为语文教学其本质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习得语言。那么语言的习得具有哪些基本特点呢?
特点之一:人文性这样说,决不是为了赶“人文论”的时髦。无论是我们自身语言习得的经验,还是许多典型的事例都告诉我们,语言的习得决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过程。可以说,语言习得是一种生命行为。我们总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成长我们的思想,铸炼我们的人格,陶冶我们的性情。法国人米亚拉雷说:“在母语教学中,社会学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就是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特别看重母语学习的根本原因。反过来说,有了母语,才有了特定的民族文化,子子孙孙才能在母语习得中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生生息息地繁衍下去。于漪老师说:“中学语文是教文育人。”这也是由语言习得的人文性特征决定的。分而言之,听和读,决不只是一个获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感受和体验说话人和作者感情的过程;说和写,也不只是一个信息输出的机械方式,而是言情言理的过程。这恐怕是电脑永远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语言交流的重要原因。
特点之二:实践性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这是对语言习得基本规律的总结。一个人即使不经老师的指导,只要有实践的机会,就会习得语言,甚至会成为语言运用的能手。对语文学习中语感的重要,大家早已形成共识。但语感是“讲”不出来,“教”不出来的,要靠大量的语言实践。朱熹说:读书是自己读书。这也是说语言习得非靠自己实践不可。可以说,任何人的语言习得都不是主要依赖于课堂中教师的“教”。高明的教师也只是帮助学生养成语言习得的良好习惯,提高语言习得的实践效率而已。叶老那句至理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正是以语言习得的实践性为前提而得出的结论。
特点之三:渐悟性渐悟,是禅宗的一种说法。悟,强调主体自身的渗透;渐,强调一个非人为的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对于语言习得来说,首先要自己“悟”,即自习得之。语言本身的许多特点决定了语言习得要靠“自悟”。它和数理化等学科不同,具有浓厚的情意性,使语言习得不再成为一个抽象而单纯的学习过程;换一种说法,即语言习得不像许多学科的学习主要靠“智”,而要靠“智”与“心”的结合,“智”与“情”的结合,甚至更强调“心”和“情”的作用。钱梦龙老师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是遵循了语言习得的这一规律的。强调了“悟”,还要注意到是“渐悟”而不是“顿悟”,不是刹那间的“觉悟”,而是在大量语言实践和积累基础上的一种“悟”,不能寄希望于某一节课,某一篇文章的学习而“悟”出语文之道。要强调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语言实践的积累,语感的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则可自悟,则可“点拨”生效。否则是空中楼,水中月,说“法”、点拨全是徒劳。
特点之四:随意性说随意性,似乎是与科学化矛盾的。其实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的统一。不能看不到客观存在的随意性,而强加以“科学性”。语言习得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过程无序。大而言之,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培养无序。大体说,听说在先,读写在后,但深入研究又并不如此。听与说似乎易于读与写,限在某一层次上看是如此;再高一层次,读写又是听说的基矗小而言之,某方面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尤其无序。学习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和逻辑知识谁先谁后?学写应用文、说明文谁先谁后?全无一定之规。二是凭借无定。叶圣陶先生说:“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我想这个凭借就是听说读写。但各人的凭借又有不同,有人则重于听,有人则重于读。但一般说必须凭借一定的相当的文字材料,而凭借什么样的材料又不完全相同。”这句话的意思是,同样的材料,不同的语言习得者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的习得结果;另一方面,凭借不同的语言材料又可得到相同的语言习得结果。
也许语言习得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但人文性、实践性、渐悟性、随意性可以认为是语言习得的最主要的四大特点。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便是教师按语言习得的规律教,也让学生按语言习得的规律去学。因此,必须在充分认识这四大特点的基础上去探索科学化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否则是难有出路的。魏书生老师之所以创造了语文教学的神话,正是由于他在深刻认识到语言习得的特点的基础上探索了一套科学化的做法。他的整个思想,尤其是教学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他的语文教学的一整套措施便是立足于让学生自身进行主动的语言实践,从而不同程度地达到语言习得的“自悟”,他的语文课堂教学常“随意”到让学生确定课文和制定教学目标。遵循了规律,便有了不同寻常的效果。
然而,我们又常常违背语言习得的规律去寻找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途径和方法,常常把语文混同于其它纯“理性”的学科,一味追求形成体系、序列,热衷于进行所谓“科学”的其实是机械的训练。夸大一点说,从小学到高中都程度不同地忽视(除极个别富有见识的探索者)学生语言习得的实践、积累和自悟。叶老在1942年就说过:“现在的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如果统计一下,全国有多少学校的语文教学有学生自主的阅读课和写作课,有多少学校的学生每天有半小时以上的课外阅读(被精神垃圾污染占领的时间不在之列),有多少高中生看完了四大名著,其结果将是令人吃惊的。而这个不遵循语言习得规律的后果已开始恶性循环,即许多由这种方式训练出来的学生已开始做教师又去训练别人。不少教师说“法”头头是道,真正动手动口便捉襟见肘了。自身的语言实践无法为学生提供语言习得示范,对学生更无法进行科学的“教”。
因此,我们应该多思考,多反思,回到语言习得这个根本上来思考,对我们目前的想法和做法进行反思。
素质是人们自身所具有各种心理的、生理的、外部形态等方面的稳定性特点的综合,即所谓禀赋。素质教育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训练,使受教育者形成或发挥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就中学生而言,就是培养他们具有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情感、身体条件和劳动技能。
九年义务教育是公民的素质教育。初中化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学科,必须研究如何从学科本身出发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即通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使之具备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及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比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大纲》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改变了以往教材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而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了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了通过介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些都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中学化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从教学内容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听讲。
从教学方法上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习。
精细化管理是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手段,将管理工作的各级组织和单元做到制度化、格式化、程序化,提高组织管理的执行力和效率的一种管理方式[3]。近年来我院内科教研室基于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在以往教学经验的积累及改革的基础上,结合授课教师与学生的反馈信息,应用计算机进行临床医学辅助教学,通过网页制作软件构建一个内科学临床教学模块,即以“典型病例资料库”为核心的荟萃分析集;并以网页课件为基础,充分利用医院信息化系统,实现高效、全新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1内科学临床教学模块建立的研究背景
随着与河北医科大学非隶属附属关系的建立,我院临床医生教学意识和技能也在逐年提高,虽然每学年开学前各教研室都进行了集体备课和师资培训,但无论是理论授课,还是见习带教,仍然存在对教学大纲理解程度和教材内容取舍不一,实践教学时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遴选和指导比较随意,见习带教教师每学年都由低年资主治医师轮流担任,造成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教学质量难以再提高的问题。因此基于精细化管理理念,细分教学管理单元,加强临床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我院的教学工作重点。我院2011年以内科教研室为主开始研究内科学临床教学模块的建立,逐渐形成教师易于掌握使用的教学素材型模块,2012年开始采用并鼓励教师使用,并在使用中进一步完善。
2内科学临床教学模块的设计管理
2.1运用临床案例教学法(TBL),根据内科学教材和课程、见(实)纲中要求掌握的内容,搜集、筛选、整理内科学各三级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病例,并按系统归类形成“案例模块”。
2.2运用问题教学法(PBL),对临床诊治过程分阶段编排并提出临床问题,编写“问题模块”。
2.3编写教师在撰写教案过程中,引导、补充、评价和总结应遵循的标准,形成“指导模块”。
2.4编写实践考核方案、教学评价体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这就为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探讨指明了方向。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人的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包括哪些构成要素,人们进行过探究。笔者认为,科学素质内涵比科学文化素质的内涵窄,科学素质主要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科学教育的过程,能逐渐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同时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意识。
中学化学教学应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中心,这是时代的要求。本文试就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一初步探讨。
1.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
科学知识在构成科学素质五要素中起着基础作用,它是人类世世代代积累和传递下来的宝贵遗产,它是今后学生从事科学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矗因此,在中学阶段通过化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活动,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
化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但化学知识总量大,应该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关键性知识让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主要有:①最基本的化学现象和事实、最普遍的化学常识及科学史知识。②化学计量系统,化学用语,命名法。③最重要的化学概念和最根本的化学原理,包括溶液理论、气体定律、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热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④典型金属、典型非金属、过渡元素、稀有气体以及有关的化合物知识。⑤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核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地球化学、化学分析、化学合成。⑥化学与社会、化学科学新进展、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化学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重大应用以及与当前社会发展与生活密切关联的问题。
2.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科学素质教育的第二个方面应该强调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应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因为,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不论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笔者认为,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依据,科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是一个属于能力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如有观察、思维、想象、实际操作和创造能力等,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一、要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教学管理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并不仅仅只是学校的事情,还应该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力量,让教育教学管理科学化。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现代教学管理的先进经验,动员组织学校的全体成员、家长、其他社会成员参与到教育教学管理中来。首先,学校方面,不仅仅是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还包括各个科研组管理系统的所有教师都应该重视教育教学管理,注意自己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学校要建立良好的教学管理系统,从学习、生活、安全、纪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化管理。其次,家长方面,学校要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多举行亲子活动,多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情况,以便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学生。最后,社会方面,要争取社会力量,发挥各部门的作用,避免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要注重教育教学科学化管理中的师生交流
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发展阶段,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有效地管理好学生。课堂教学并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所有的课堂教学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都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这就需要注重师生交流,促进教育教学的管理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例如,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程序的编排者,应该在课堂之前、课堂之上和课堂之后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用眼睛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用心灵去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督促成绩优异的学生,指导成绩较差的学生,秉承一视同仁的理念,让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三、结语
师生交流还能促进教学相长,教师了解学生之后,更能够不断地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促进了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教与学的双向发展。此外,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还应该注重营造一个舒适宽松和谐的校园氛围,要不断美化校园环境,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的教育教学科学化管理境界得到提升。
作者:张继武 隋丽梅 单位:吉林省敦化市大桥乡学校
一、小学教育管理科学化所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管理观念不能够跟上时展
教育管理观念会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深远的影响。要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就必须要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管理观念。然而,我国的中小学管理者们在进行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时都缺乏先进的教育管理观念作为支撑。陈旧的教育管理观念是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们不主动研究新情况,最后使得陈旧的管理理念保护了落后的管理方式。这样还谈什么教育管理科学化。
(二)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其研究的是管理者通过各种方法,引发被管理者们的需要,让被管理者们的行为能够按照管理者的期望发生。由于我国现在很多小学都是公立学校,很多的小学管理者们都没有注意到激励机制对教师的激励作用。在缺乏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很多小学教师们都只是凭借自己的一腔热情与兴趣在进行教学。教师拥有强烈的热情与兴趣无疑对教学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却不可能太长久。学校应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来长期的激励教师,让教师们能够更加积极的投生于教育事业中来。
(三)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不完善
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是缺乏完善的用人机制。在我国的小学教育管理活动中,没有一套完善的用人机制与淘汰机制来作为支撑,使得管理主体往往会存在能级不符的情况,最终使得“能人提不上来,庸人沉不下去”。现在很多学校都没有重视管理队伍的建设,很多时候都是降低了人员的要求,最后直接导致了冗员堆积。其次是思维上存在着定式。长期以来,很多学校的管理者都是把教育管理单纯的作为行政管理工作来抓,下面的教师们只需要按照“行政服从,执行照办”这样的工作方法来工作,从而遏制了学校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不利于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实现。
二、实现小学教育管理科学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