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课程

化学课程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程“科学化”

过去的两年里,英国的信息技术课程发生了一场“地震”,乃至万里之外的我们都感受到强烈的震感。首先是在2012年1月,英国教育大臣迈克尔・高夫在一次演讲中批评信息技术课程“是呆板和无趣的”、“让学生觉得烦闷无聊”,为改革造势。并宣布现有的课程终结:“孩子们再也不用听无聊的老师讲怎么使用Word和Excel了”,他还明确了课程的未来之路:“我们不应忘记我们有‘计算机之父’图灵这样伟大的先驱,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将从9月份开始取消,让位于严谨的计算机科学。”

仅仅过了不到一年,2013年2月,以计算课程作为新的课程名称的国家课程方案出台。9月,英国教育部正式公布了计算课程学习计划,明确以计算机科学作为课程核心。至此,不到两年时间,信息技术课“变脸”为计算课,这一波“地震”才暂告平息。

这次英国“地震”的冲击波之所以如此猛烈,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一直把英国的信息技术课程当作我们学习的样板。在欧洲,英国是最早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并且是唯一在K12阶段全部独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国家,独立设课已有20年之久,曾被看作信息技术课程最稳固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怎能不引起我们的强烈震撼?

此次英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绝不是更名这么简单,在课程名称变化的背后,是课程性质的转变:从一门技术课程转向科学课程,从一门“应用型”课程转向“学术型”课程。课程的“科学化”能让课程的体系趋于完整、结构更加清晰,从而使课程地位长久得到稳固。就如同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它们之所以地位稳固,很大的原因是它们背后有数学、物理学、化学这样的科学体系的支撑。计算课程以计算机科学为依托,试图构建一个成熟的课程知识体系,摆脱原来课程内容摇摆不定、功利主义的倾向。

比如,在2013年正式公布的“计算”课程学习计划中,就鲜明给出了一系列“应教给学生”的具体学科内容:理解算法以及算法作为数字设备上的程序是如何被实现的,并通过精确和清晰的指令执行算法;为完成特定目标而进行程序的设计、编写和调试,包括控制或模拟物理系统,并检测和纠正算法和程序中的错误;理解简单的布尔逻辑及其在电路和程序中的应用;了解组成网络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了解它们是如何相互或者和其他系统通信;解释一个计算机系统是如何存储和执行指令……这些内容在原来以软件应用为主的课程中是难以想象的。

但是,课程的“科学化”也绝不会一帆风顺,甚至实施起来难度极大。这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课程内容如何“落地”?说白了,就是如何把深奥的计算机科学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理解、可操作的教学内容。就像上述课程计划中描述的那些“应教给学生”的学科内容,就具有非常浓厚的专业化、学术化色彩。如何通过恰当的教学内容设计,把它们变成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生动的故事,再衬托以学生熟悉的情境,最终用通俗的语言传递给学生,就成了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否则,就会像我国新课程中的“人工智能”选修模块一样,理论难以落实,最终叫好不叫座。

此外,课程“科学化”的度如何把握也是个难题。毕竟,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不必也不应该成为大学的预科。

“科学化”的英国课程改革在不少国内信息技术一线教师中产生了共鸣,这绝非偶然。因为国内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都是技术出身,他们对现行课程中那些软件操作类内容表示出忧虑,对计算机科学高度认同。课程“科学化”,信息技术课未来一条重要的出路,您想好了吗?

全文阅读

化学新课程教学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1.加强化学新课程理念的修养

认真学习,内化和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新课程标准,明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实质,明确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思想、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内容体系、学习方式、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内容,以便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

2.注重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

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同时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的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的增加。这些大量新内容与新要求的出现,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巨大挑战,这就要求化学教师不仅是一个学科知识专家,更是一个有着渊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其广泛而全面的知识,深邃地洞察,丰富的社会阅历,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康的人格来影响,指导学生的发展。

3.注重跨学科综合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传统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在素质结构上往往专业化有余而综合素质不高。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生活的健康与幸福,很多都离不开化学。而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问题往往不是单一某一门课程能解决,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在此显得格外重要。为防止各领域彼此孤立,互相重复或脱节的状态,要求化学教师全面拓展各方面的修养,同时把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一个完整的人,不要把他们分隔成各学科的“模块”,在教学中潜移默化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4.增强信息意识和能力

全文阅读

新课程化学教学

新课程的化学教学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以正确的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模式。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学习的方法,锤炼学习精神,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化学又是一门自然学科,所以,教师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多方面思考,不受思维定势,应用所学知识大胆假设,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不要盲目地否定学生的想法,应积极给予指导,得出正确结论,让学生有信心学好并应用好所学知识。

二、给予课前重点和要求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应用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发挥作用是关键。针对新课程标准和已实施的新教材,我们认真研究教材,学习周边学校的先进的教学理论,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探讨适合化学教学的模式,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化学课堂效率,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以丰富的情景导入新课

例如,以教师演示实验为情景,以影像资料为情景,以生活中的图片和视频为情景,创设这样的融现实、书本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情景,改变传统式课堂上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灌输的思想。学生产生了学习热情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

四、精练习题,提高课堂效率

全文阅读

新课程理念在化学课堂

摘要:化学素养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学链,有效的研,发展学生的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化学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高度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对化学知识的管理,整合,迁移,应用也是新课程新高考的要求。让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落地生根。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化学素养 优化思维 实验教学 知识的整合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学链,每一节课都是链中的一个环。只有环环相扣,才能使教学这根链不出问题,教与学得以稳步推进。让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落地生根,使新课程改革不再是外在的压力,而是一种内生动力和生活常规。我们的课堂教学转型的方向是从现在的通过知识技能的灌输转向知识技能的学习,让学生的主体性凸现,让学生的个性获得解放,让教学变成研究、变成生活。这里的研究指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合作研究;这里的生活指从教学本身找到生活乐趣。

理念一:化学素养的培养

化学素养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内涵上说,其要素包括化学知识,实验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化学新课程教学目标也从传统的“知识能力”一维目标,向“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转化。只有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化学素养的基础上,才能提升学生的化学自主学习和综合应用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始终把学生置在主置,先学后教,想方设法服务于学生的生命发展。善于运用“针对性策略”:教师按照教学程序给足“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时间,通过督促、检查、指导等措施,尽可能提高这两个环节的学习质量;更要针对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坚持运用先让学生暴露自学和小组讨论留下的问题,再通过大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再要重视“反馈评价”的环节,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动评价,形成内部督促与外部督促的合力,有效的研,关注发展,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理念二: 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

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学习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思维能力有差异,而思维能力不同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遇障碍的大小、多少则必然不同。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的环境,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实践了没有,经历了没有;关注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又如何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在实践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在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帮助与鼓励,提高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还应给学生提供信息和线索,启发思路,介召方法,补充知识,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究。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在习题的讲评中,不仅要讲解解题的规范、规律及方法,更要讲如何审题,圈出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进行分析及转化;充分听取学生意见,指出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出现的障碍,查明原因,适时点拨,耐心疏导及时校正。在学生分析、表达、交流、修正的过程中,既优化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又帮助学生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老师怕学生不懂,讲解超前,讲得过多、过细,将会干扰学生的观察和思考,严重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解题时需要教师用简炼、精辟的语言启迪思维,促进学生产生“顿悟”。知识只有在不断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巩固,并达到掌握的层次,也只有运用知识于新的情景这中,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才能使知识 产生广泛的迁移。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活用知识的过程中,思维能力获得了锻炼的契机,知识和技能不断内化为智能。重视过程教学,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学习。

全文阅读

新课程初中化学课堂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2)08-0008-01

摘要:初中化学有着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新课改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 有效 教学课堂

引言

寻求有效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每个化学教师的期盼。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等方面的探究都必须围绕有效教学展开。也只有通过探究式、交往式、过程活动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开展有效教学,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如何促进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1.1更新教学理念,自觉实践新课程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教育更是在不断地发展。教育工作者的头脑要不断地进行“翻新装修”,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的发展需要。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理念没有更新,我们的教学就会出现“《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的现象,专家把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穿新鞋走老路”。在平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常会有“走老路”的习惯,这说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了。

全文阅读

化学工程课程的建设

1科学处理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针对化工行业的特点,讲述化工的产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感觉可以学以致用,体会化工行业与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息息相关性。比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结合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以食用添加剂为例为同学讲授有关精细化工生产及工艺方面的有关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目前食品问题频发的现象以及深层次的内在原因,提醒学生加强对于自身食品安全的关注,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2注意联系典型化工生产过程简介,并与一般相结合,突出化工行业的特点

其次,联系比较典型的化工生产过程,讲述化学工业的实际过程及核心问题,激发学生在化工方面的求知欲望。比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结合现代化工行业的发展历史,以合成氨为例,讲解现代化工的起源以及典型的化工实际生产的工艺流程;并通过百年的合成氨历史回顾,加深同学们对于化工行业的认识,尤其是激发学生对于化工的基本原理以及典型化工工艺的兴趣,为下一步的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开端。

3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再次,利用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比如,笔者结合视频、实物、PPT等,以炼油行业为例,讲解现代石油化工的起源、发展;并结合近些年频发的有关化工行业尤其是炼化行业抗议事件,与学生充分互动,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近些年国内兴起的“邻避运动”,启发学生思考抗议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化工行业生产与地方发展、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为正确认识和理解化工行业的作用和地位以及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奠定基础。

4采用目前先进的网络技术,拓展课程内容

针对目前网络和移动终端飞速发展的形势,充分利用这些先进平台作为辅助教学平台,提高课程教学的互动性。比如,微博,或者专业类的QQ群等,通过一些专业问题或者是日常生活遇到的化工专业问题引导学生们之间深入讨论,提高专业的实用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

全文阅读

课程教学过程优化探析

【摘要】阐述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改革的思路,以广西大学数学模型课程为例,探讨数学模型课程教学过程优化,介绍实施数学模型课程教学过程优化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模型 课程教学 过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30-02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改革的思路

传统的课程教学存在缺陷:教学内容上不脱离教材,教师常照本宣科;教学模式上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教学上,教师以灌输式为主;教学考核上,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表现为辅,平时成绩亦仅限于考勤、作业,有的学生平时不好好学,只是期末时突击,应试现象严重,等等。这样造成的后果是:教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达不到课程教学的目的,不适应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亟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为适应21世纪对现代人才的培养要求,课程教学应达到什么目的呢?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知识体系,都有其基本要求。我们认为,课程教学应至少达到如下的目的:一是知识传授。学生应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概念、方法与技能。二是能力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学习、研究本门课程的基本方法与能力,而且还应培养学生一般的学习与研究能力,包括自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协作能力等。三是综合素养。包括学科素养、人文素养等。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传统的课程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而在知识传授中又以教师传授为主。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不能达到上述教学目的。传统的课程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且课堂教学的重点在教师讲,忽略了教学过程的其他环节,忽略了学生主体怎样学。

从系统控制论的观点来看,课程教学过程可以看做一个综合的开环系统,它包括三个子系统:教子系统、学子系统及评价子系统。其中,教子系统又包含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教学目的确定、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作业批改、答疑等,学子系统包括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问题研讨等,评价子系统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考核)、对教师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因此,我们应让三个子系统运转正常,特别是要让这三个子系统紧密地联系起来,重视教学过程系统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综合素养的关系。

全文阅读

浅谈学习化学新课标 实践化学新课程

浅谈学习化学新课标 实践化学新课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样一个总体目标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教育面临着重大变革,化学教育目标在发生变化,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在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因此,我们应努力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定势,更新教学理念,逐步实践化学新课程。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树论文联盟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般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如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从学生熟悉关心的蓝天碧水到丰富多彩的日用品,救治病人的药品,再到新材料、新能源,符合中学生的认识特点,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他们身边,从而使学生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化学课标》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化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如元素概念的形成,一改过去先严格定义,再进述后应用的教材编排程序。而是根据当代学生接触物品丰富,媒体信息来源广泛的特点,先让学生领会各种补剂(补钙、锌、铁、硒等)就是指元素,了解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一段感性认识以后,再进述元素概念,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同时,也学习最基本的知识。如第三单元,课题1水的组成。水电解实验产生氢气和氧气,学习检验反应产物,h2纯度等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同时进行安全教育。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以“学生为本”,其内涵就是教师信任学生具有建构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智力潜能的差异;理解学生情感态度的体验。由此教师应相信学生有自主建构认知体系的能力,且觉察到学生的认识风格因人而异,从而做到施教有别。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实际出发,制定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化学教学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应当转变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要将过多的“自我表演”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合作学习时间,促进学生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口头表达、讨论问题、发表见解。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多做暗示。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化学教学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新课标化学教材这一教育理念尤为突出。

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应该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如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和热量。学生先探究化石燃料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还有一个罐装液化石油气瓶,学生仿佛回到自家厨房里,感受到燃料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认真探究,分析又发现使用液化石油气应特别注意安全问题等等。化学课题生活化,问题引入情景化是化学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获取信息,用化学思考方法建立模型,然后进行

全文阅读

走进化学新课程,构建化学新课堂

一、高中化学“小组合作式学习”教学法的创建背景

新课程已走进了我们教师的生活。全新的课程标准,全新的教材,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从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看,我们远远达不成这样的目标。在现在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不能自主学习,老师不会或不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样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减弱,而支撑学习的唯一动力就是考大学。即使是优生也谈不到创造性的学习,更谈不到主动学习,只能进行模仿学习,做考试题只能做对那些见过的题型,一旦出来新题型,也不去思考,等待老师的讲解。到了高三,在备考的过程中出现了两极分化,而在高考中因为思维定式而出现的错误屡见不鲜,而人们只简单地理解为“粗心”,这样的“粗心”越来越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思想陈旧,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2.在指导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的教学环节上,准备不足,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调控不力;

3.不能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帮他们树立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4.不给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二、高中化学“小组合作式学习”具体内容

1.主动性原则

全文阅读

高校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过程的优化

有机化学是高校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之一,具有课程内容丰富,社会应用性强的特点。但教学中教师若不精心设计,就容易使学生觉得内容枯燥、结构庞杂,到毕业时脑子里留下的是一大堆模糊不清的结构式、反应式等。要克服这种现象,教师除具备应有的事业心和丰富的学识之外,应不断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有机化学一般在大学二年级开设,针对大学二年级的现状,本文根据学生学习的认识规律、教学过程特点,提出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过程的四点要求。

一、确立教学目标,重视教学引导

教学目标就是教学活动预期的教学效果。目标明确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它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如果教学目标意识淡薄,随意性大,则会有意无意浪费教学时间,导致教学低效甚至无效。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教的目标也就是学的目标。因此,不能单强调教师教的目标,还要让学生清楚学的目标。只有教与学的目标明确,教学才能成为双方自觉的追求,形成教学合力。

重视引导就是强化学生的注意力,排除其它干扰。为此,教师不仅要在精讲上下工夫,让讲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而且还要注意进行精心的指导。在每讲一个内容之前,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渴望得到新知识的状态,让学生对教师要讲的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会使教师发出的引导信号与学生大脑接收系统产生共振,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把自己当作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通过分子结构、电子效应理论(诱导效应、共轭效应),亲自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以分子结构为基础,指导学生推测化合物的性质、特征反应、反应历程、制备方法等,强化发现问题能力的训练,把结构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结构和性质的内在联系,并逐步建立这种联系的思路或模型。

分子结构反应中心(官能团)元素性质

轨道特点反应类型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