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基础教育论文

化学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化学基础教育管理论文

要讨论“中美基础教育孰强孰弱”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更客观的视角来观察中美基础教育的差异,并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和我们以往的基础教育观,从中认真思考发展个体的创造力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中美教育比什么,以及怎么比,所得出的结论将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比较的是数理课程的学术性难度,中国的基础教育肯定超过美国;如果比的是教育的效果、学生的实际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则美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是我们难以否认的。

中国基础教育的特点是进度快、难度高、知识点多。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我国学校教的知识难于、多于美国,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然比美国的教育省略了很多东西。省略的是什么,与创造力有何关系。这需要我们进行具体而细致的分析。譬如,美国小学四年级的课本中涉及热空气上升原理的课程教法是:指导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热空气气球,学生要自己准备各种材料、自已动手制作,失败了再重新做。这样,整整一个星期的教学时间都花在制作一个热气球上。相比较,我国学校同类课程的教法则是,教师照课本讲原理,学生听讲后背熟即可。

不难发现,美国学校一星期的课程,我们只用10分钟就可完成。正是由于进度快,所以课程内讲授的知识点多,但我们的快进度是有代价的,即我们省略了动手制作的全过程,因而我们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尝试到成功,也不会体验到失败;不会知道照着书上的程序做仍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材料的性质是否符合实验要求,也包括具体的操作细节是否有误差。在这样一个自己动手的全过程中,学生必然要思考、要选择、要寻找失败的原因、要克服各种困难。如此学到的原理,就不只是书本上的抽象定义,而是包含着自己亲身经历和真实体验的生活道理。

中美两国教学过程的差异向我们显示,同样是一个知识点,对中国学生来说,这只是书本上枯燥乏味的并与自己的生活毫无关联的抽象理论;而对美国学生来说,书本上的内容是有趣的,并且是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因此,与实际生活相连的教学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促使他们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知识观;同时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这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毫无疑问,当我们用10分钟完成美国学校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时,我们的学生就不可能像美国学生那样得到多方面的知识收获和多方面的能力训练。

我们常常笼统地说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比美国难,其实,我们只是难在数学课程上,而其他课程,尤其是社会人文课程,美国学校的要求则远远高于我国。美国的孩子从小学起就开始学习按规范要求查文献、写论文,搞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从中美两国社会人文课程的比较来看,我国学校教育的课程难度低,教学要求更低。这意味着,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我国的教育落后于美国,而人文素质是构建创造能力的总支撑,这方面的缺陷则是影响创造力发展的根基性的缺陷。

即使是数学课程,我们的难度也只是集中在数学的解题技巧上,而不在用数学思维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上。也就是说,在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我国学生的教学优势则不再显现。当中国的学生把大量时间花在解高度抽象的数学难题的时候,美国的学生在参与各种各样的社全实践活动,并从中积累相应的经验和形成相应的能力。中国的基础教育与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工作脱节,而美国的孩子却在中小学阶段就不断积累未来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经验。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我国学生由于深埋在智力游戏般的数学谜题中,使他们没有时间参与各种对他们的未来有更重要影响力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际生活与实际工作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自我表达的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中国的教育是基本忽略的,而美国的教育却极为重视。在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中,含有很多非常实用并且学生无论将来干什么都用得着的内容,包括如何在最短时间里介绍自己,如何说服别人,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在众多可能性面前恰当地选择等等。显然,美国学校比较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多方西能力,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非常细致的能力训练。

全文阅读

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论文

摘要:中等职业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尴尬,颇多。此文就中职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了,提出了解决的途径和办法。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尴尬专业

随着的变革与的,教育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和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全面展开,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却相对滞后,无论在教育观念、课程、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文化基础课教学问题尤为突出,面临尴尬,亟待改革。

一、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生源质量偏低使文化基础课教学遭遇尴尬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语文、理化、、等科目加起来都不足百分。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提起文化基础课就“头疼”。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大酱碟”,需要了就“沾一口”,否则就弃之一旁。文化基础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学情景甚是尴尬。

2.教育系统内部认识偏颇使文化基础课教学被“忽视”

全文阅读

论日语基础教学中日本文化教育的导入

摘 要 日语和日本文化息息相关,没有了特定的文化背景,日语就没有了生命。要想提高日语教学质量,需要在日语基础教学阶段导入日本文化教育。本文论述了导入日本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在日语基础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 日语 基础教学 文化 导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Introducing Japanese Culture Education to Japanese Basic Teaching

LUAN Chao

(Qingdao Technical College, Qingdao, Shandong 266555)

Abstract Japanese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its social culture. Therefore, the introduction of Japanese culture knowledge is very important. The writ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cultural education in Japanese basic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to introduce Japanese culture into it.

Key words Japanese; basic teaching; social culture; introducing

全文阅读

基础化学教学中中职教育论文

1教材的选择上轻理论而重应用

对于中职在基础化学的教材选择上,要坚持“理论知识适度,后续课程够用”的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在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要勇于删除那些深奥的理论和陈旧的内容,善于补充一些新近的科研成果和科技动态,使教学具有新颖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同时,基础化学作为化工学科的基础课程,不可能只用一本教材就能够顾及到各相关专业的联系点,这就需要教师对化工专业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提前了解教材了解专业特点及该专业在基础化学中所要涉及到的知识点,以便在备课前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制定适合的授课计划。例如:在化工冶炼专业的教学中应侧重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氧化还原反应这四部分的内容;在食品化工专业的教学中应侧重物质的量、有机化合物和溶液的配制这三部分的内容。同时,要将学生实验作为重中之重,在实验中教给学生正确的操作规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因为中职学生不像普高学生要面临升学压力,用人单位在他们身上看中的不是理论知识的深远,而是动手能力的强弱。为了培养这样具有一定知识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不要求纵向的深度而要求横向的广度,在教学中应遵循“宁浅勿深”的原则,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相关专业课打造一个够用管用的平台。例如:指导食品加工专业的学生制作果冻;引导化工冶炼专业的学生可以自行设计简单的实验装置来模拟“炼焦”等,充分体现“以专业为中心,基础知识服务于专业”这一教学理念,进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中职学校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课前个别辅导查漏补缺,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够吃得了;课堂讲解时“宁少勿多”,让基础居中的学生能够吃得好;课下个别补充扩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吃得饱,最终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3采用探究型教学法

为了让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相关专业课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应加快探究型教学法的步伐。因为探究型教学法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学习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能力为教学目标而设计授课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进行评议→最后得出结论。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服务于学生”这一教学理念,既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

借助于多媒体这一平台将抽象的书本知识直观形象的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易于理解。同时,书本上有限的理论知识满足不了各专业的需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搜索总结与本专业有关的实践知识来补充理论,从而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以上是这些年来我对中职教育中基础化学一些教学方法应用中的切身体会,“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寻求更加适合中职基础化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学生和新的要求。

全文阅读

多种教学媒体化基础教育论文

一、利用网络平台优化教学资源,拓展学生自主学习途径,丰富知识视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校已经实现了光纤到班。学校为每个教学楼安装了无线网络终端,在楼道为学生安装了电子白板,学生通过触摸白板上的网络地址就可以实现网络链接。这些教学手段的出现,极大地刺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基本上每个家庭都能够实现网络链接。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网络资源进行课下学习,丰富学习内容。对课上的疑难问题,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再学习,直到弄懂弄通为止。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感知历史学习不是那么枯燥无味,而是贴近生活,感觉就在身边,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教学“失误与挫折”一课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让学生自己看书,从书本中了解“、化运动、”中的相关信息,从中感悟如何正确面对失误与挫折。教材上的资源是很有限的,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教师可在课前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查询,了解我国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复杂性,了解导致各种运动出现的原因和结果。教师可要求学生把查询的结果记录下来,整理到笔记本上,上课时进行交流。通过学生的交流,我发现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并且所列举的实例很经典,很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教材情境,渲染课堂氛围,通过视觉刺激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感悟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也承载这一种教学功能,那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初中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对历史的学习感觉力不从心,其主要原因是历史教材时代性、专业性、理论性和逻辑性很强,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很抽象。为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历史知识,体验历史教材的生活化、趣味化,教师可在历史教学中从网络上下载相关资源,或利用教材配套的数字资源包,选出适合本节课使用的视频资源,利用多媒体进行形象直观、趣味生动的展示,从而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深刻理解教材的内涵,理解历史教材的现实意义。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新知,提高了对历史课程的感悟能力,使学生牢固树立了历史责任感。

比如,在进行“初中历史大事年表”的教学时,教师应改变以往的读书教学法,在课前从网络上查找大量的教学资源,主要是视频资料和图片信息。上课时,教师可出示相应的资料,结合历史事件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这一话题。教师除了对照教材上的历史大事年表进行承担责任感的教育外,还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历史大事件,如展示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大地震及震后救灾的视频画面,展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成功的视频,展示马航MH370客机失联的视频等。这样,学生就能根据现实中的历史事件谈自己的感悟。然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社会上要敢于承担责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样通过视觉刺激启迪学生思维,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悟能力。

三、利用电脑软件制作“思维导图”,通过多媒体展示引领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突破教学难点

历史课程知识点相对比较繁多,很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不是很紧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这些知识点又具有对比性。基于这些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法进行对比教学,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上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思维导图”,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学生通过对“思维导图”的理解,理解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和分析,提高了总结归纳能力,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全文阅读

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文献综述

摘 要:鉴于文化基础课在中职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其本身固有的学科特点,结合相关专家和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认识,总结了近年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将它们进行分类、总结、梳理,以期找到未来研究的思路、方向等。

关键词:基础教育;相关文献;教育模式

文化基础课教学对于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又能为他们日后的继续教育铺路。当前,中职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关联不大,大纲与学生实际脱节”以及中职生“文化基础知识较差,对理论课学习兴趣较低”的现状,使得对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研究迫在眉睫。显然,相关专家和教师也意识到了这点,近年对该项课题的研究层出不穷。笔者基于此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和总结,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目前,关于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研究有以下几个角度。

一、从总体概括的角度进行的“问题发现式”研究,即总结归纳当今中职文化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再试图找出相应的解决

办法

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职生源基础较差。朱强在其《中职生――“弱势群体”存在问题与教育对策》一文中从家庭背景及思想状况等角度全面地剖析中职生“弱”在何处;其二,对文化基础课定位的偏颇。中职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而往往忽视学生文化课的基础作用。刘晓燕的《关于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的思考》及梁立成的《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实践探索》等文中均涉及:对文化基础课认识上的偏颇是导致其被放到次要位置的原因。其三,缺乏对文化基础课完备的评价机制。与专业课相比较,基础课缺少诸如“资格证书”“技能大赛”之类的强有力的评价机制,不论对教师还是学生的评价都非常宽松,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其四,教学大纲定位与生源质量出入较大。河南省商务学校教师周莉所写的《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提到:中职学校若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安排上课,学生普遍接受困难;如果降低难度,又难以满足部分升学学生的要求。因此,很多学校和老师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对于上述问题,解决的策略主要有:其一,改进方法,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其二,纠正思想观念,摆正文化基础课定位;其三,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改革;其四,结合教育教学目标,建立健全文化基础课评价机制等等。

二、有的研究是将教学过程分化,从不同阶段分别对基础课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全文阅读

大学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实践分析

摘 要:多元智能理论崇尚在教育中使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要注重学生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实践能力,该理论与新课程理念存在一定的共通,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要求。为使多元智能理论更好地融入到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元智能理论的作用,本文重点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实践展开了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 课堂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22-01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及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不仅要足够重视计算机文化基础专业教学,同时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时展要求及学生个性发展进行教学改革,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进行合理化指导,对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多元智能理论基本概述

1.1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概念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诸多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反响,受到了学者的一致好评,具有强大的理论生命力,为我国现代素质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拓宽了现今素质教育的思路。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九种智能,每个人在各种智能方面的表现都有所差异。合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能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个性得到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多种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发各种智能。

1.2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容

全文阅读

《普教研究》双月刊组稿计划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部省级教育理论期刊。主要面向基础教育科研与教育管理者、中小学教师及高等院校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师生广泛征稿。本刊注重把握基础教育科研的时代脉搏,刊发基础教育发展进程中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优秀文章,在关注教育实践应用的基础上,着重教育理论方面的深层次探究。

本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库全文来源期刊,所发表文章均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数据库网站全文备查。

为了提升办刊品位,提高本刊服务质量,特将2013年组稿计划公布如下,诚请广大读者、作者踊跃投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2013年本刊主要栏目设置及刊发内容:

【教育理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中具有科学性、引领性的优秀论文。

【学术前沿】国内外基础教育领域中具有一定前瞻性、学术性、综述性的理论研究成果。

【局长论丛】从教育行政管理者的角度,发表教育管理、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校园文化、区域性教育均衡发展与特色办学、内涵发展等论述。

【专家访谈】专家论述新形势下基础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

全文阅读

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研究

摘要:

在分析问卷调查需求大数据基础上,以需求理论、经济博弈论和产出最大化理论耦合指导下,首先以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为基础,运用教育需求征询系统,有力拉近双方趋同率,在第一层级实现双方需求趋同最大化;接着通过该征询系统,将师范生需求与已存储的社会/用人单位信息求同,将三方趋同需求信息反馈至高师院校,助其制定基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培养针对满足基础教育阶段需求的合格人才;在两次、三方需求信息求同过程中,全程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关键词:

需求理论;经济博弈论;产出最大化理论

一、研究背景

当前社会各界围绕“优质师资”争夺而产生社会矛盾和问题:社会、教师、学生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持续升温,围绕“优质教育”产生的供需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学前教育“入园难”现象普遍;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家长热衷于“重点”学校,致使这些学校“一座难求”而“二、三流”学校面临生源紧张的生存压力。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制约了各地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严重影响着这些地区的当前发展,而且从根本上制约着长远发展,给各地整体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造成巨大负面影响。上述问题,追本溯源,在于高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接环节脱节。鉴于此,本文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以需求理论为切入点,以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对接改革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归纳等研究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高等教育、高中非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初中、小学)、学前教育四个教育阶段,高校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中小学现有教师资源配置两个角度,在充分调研论证高师院校专业设置与基础教育阶段师资需求现状基础上,运用产出最大化理论和经济博弈论,寻求有效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对接模式。旨在不大幅度增加师资培训投入的前提下,对高校师范专业现有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及在职各阶段已有教师资源进行优化重组,有效提升教育投入的单位产出,扩大“优质教育”的普及面与影响力,彻底解决“优质教育”供需双方的矛盾,总体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助力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现状

纵观当前学界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据中国知网1979-2015),仅有单永志[1]就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作用展开了初步探讨。

全文阅读

地方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地方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维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以“传承而非返古”方式对待中国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以“借鉴而非效颦”方式对待国外的实践教学模式;融汇并“冷存”各种理论,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后“融化”在地方基础教育现状中,以地方基础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为根基,以问题的解决为原创的助力,以智慧的课堂为方法。

关键词:基础教学;传承;实践教学;模式在对待传统基础教育文化的时候必须坚持传承而非返古的思路,进而才可以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在对待外来基础教育文化问题上,必须坚持因地制宜而非拿来主义,更不能在中西陈旧的理论体系中往复循环,而应该根据基础教育的客观情况直面教学实践的本身,并以此纽带融汇中西已有的各种理论,提炼适合地方特色的模式构建方法,解决地方问题。

1融汇与传承

在面对已有基础教育实践教学理论指导问题上,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坚持三个着力点:一是传承融汇传统教育文化积淀避免文化倒退;二是将西方理论融汇为已所用避免效颦;三是基于地方基础教育实践本身对中外教育理论进行融汇,创造智慧课堂。

1.1坚持传承而非返古

基础教育传统是围绕着教育领域形成的世代相传的关于教育的处事方式,是一种对教育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号召力的文化力量,为此基础教育改革绝不能丢弃传统。一方面必须坚持传统,我国实践教学从源流来说,主要是以儒家课程与实践教学思想为主线的教育传统,“以孔、孟、荀为源,以董、韩、朱、陆、王(夫之)等为流,以王国维、蔡元培、黄炎培、陶行知、陈鹤琴等为变”。这些教育思想在教育历史中获得赞许和认可,并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必须坚持传承。坚持而并非返古,传统虽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权威的“前见”逐渐成为“死板教条”时,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积淀进行融会贯通的“领”与时俱进的“悟”,传承合理的文化内核,从而使传统的基础教育理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地方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当地的基础教育现状及问题,结合基础教育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汲取的元素和灵感,形成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传统文化基因的实践教学模式架构。

1.2坚持借鉴而非效颦

在对待西方实践教学研究成果的问题上,地方基础教育实践教学面临着“东施效颦”的困境:近代以来,我国大量引入从古希腊、罗马到当代德、日、法、捷、美、苏、英等过课程与教学论思想。在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上常以谱系学、行动学、现象学、建构主义等带有浓郁西方色彩的分析视角透视地方教育实践,陷入了西式思维和表达,有的无视地方基础教育现状生搬硬套,最后东施效颦、南橘北枳。对待西方教学理论的方式不应该屈膝相望,而将其作为解决现实教学问题的工具书,仔细根据目录查看能解决地方实践教学哪个方面的问题。“冷存”各种西式理论,在适时于中国传统理论有机融合,使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发展的过程中获得用之不竭的养分,并在寻根、流传、质变的辩证运动中形成地方特色。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