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家

化学家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道家文化经济学

一、自由主义

“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是经济学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西方世界历来极力传播自由主义,并推出自己在经济学界的代言人:亚当•斯密、冯•哈耶克、路德维希•艾哈德及米尔顿•弗里德曼等等。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以“看不见的手”理论而著称,该理论认为:每一个进入市场的人都是持自利动机的,他们通过交易达成合作,从而在实现自利动机的同时也造福了他人。从整体社会来看,这种市场秩序提供了一种资源配置机制,它能够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其余三位也分别有自由主义专著。

其实,这种“代言人”的资格应该是中国道家文化的创立者老子才配享有,《道德经》深刻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理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常无而无所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强烈反对国家干预,他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天下多忌讳则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大道废,有仁义。”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是因为:政府只有充分了解每个公民的利益和偏好,并据此求出社会总体利益,才能胸有成竹地去干预经济。然而此项准备工作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因为每个人只能在进入选择过程时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遑论政府。中国有句古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哉?”说的即是政府不能干预的原因。西方有句谚语:“鸟以为把鱼举在空中是一种善举”说的是政府强行干预的后果。即使政府能够无所不知,但在干预措施的执行过程中,也常会偏离其初衷。

二、

中国经济社会能有今天的面貌,来之不易。1840年的那场所谓的中英通商之战,把一个体态臃老的“东方巨人”炸得如入云里雾中,痛定思痛之后,炎黄子孙便开始了艰难的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征程。终于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欣慰之余,我们不仅反思:我国要想获得持续长足地发展,就得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扬弃,不断地创新。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又容易产生错误的倾向:如照搬照抄,妄自菲薄等。

中华民族曾创造过辉煌的农业文明及太平盛世,如此丰功伟业令当时当世的“夷国”望尘莫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现在所谓的西方发达国家曾实施“西中结合,中为洋用”的国策,积极吸取中国先进的理论思想和物质文明。如中国“阴阳学说”,儒家“天命”理论,“四大发明”等。因此,我们不可一味地“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应首先实现自己祖先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值增值,再行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本文探析了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文化所蕴含的现代经济学思想。

三、循环经济

道家提出了崇尚自然、尊重天地、无以人灭天、天人不相胜等环境伦理思想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开创了循环经济思想的先河。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所谓对立,是说人类要生存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存在着与其他生命体在资源利用上的竞争;所谓统一,是说在终极意义上人与自然万物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离开自然环境,人类将无以生存及发展。在对立过程中实现统一,在统一中又不失去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价值和尊严。人与自然万物都是自然系统中的一个成员,彼此之间是互为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除了人之外,地球上各种物质,不仅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且对人类都有积极意义,是赖以生存的基础。老子曰:“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他告诫人们不要自恃灵明而高高凌驾于天地万物之上,不要凭仗强大有力而妄为滥施。庄子“天与人不相胜也”的睿言就深刻地表达了人与自然应当平等的至理。

全文阅读

樊澄:财务“化学家”

樊澄是国航的副总裁兼总会计师,自2004年9月以来分管国航规划发展部、财务部、资产管理部、集中采购部等部门的工作,涉及公司战略规划、财务管理、风险控制、资本运作等众多领域。

记者见到樊澄时,正是这个冬天北京第一场雪的早晨,在位于顺义区的国航办公大楼,望着窗外的雪,樊澄很自然地从天气谈起,讲到了气候、经济、政治、人文等大环境可能对民航产生的影响,以及他个人对公司乃至整个航空业的思考。看似随意的一番话,让记者体会到了他广阔的视野、独特的职业视角和对民航事业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战略引领为导向

熟悉樊澄的人知道,他大学的专业是有机合成,后来又获得了北京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他还持有高级会计师、高级工程师、注册会计师等资格。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专业背景,使他的视野并不局限于财务,而是常常站在更高的层面理解财务、运用财务,赋予财务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功能。难怪他的同事开玩笑称,樊总关注的不仅仅是数字表面的“物理反应”,而是更加重视财务数据背后的“化学反应”。这也使他的工作中充满了创新与质变。

樊澄非常重视战略引领和战略实施。为实现“竞争实力世界前列、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客户体验独特美好、相关利益稳步提升”的战略目标,国航确立了“枢纽网络战略、成本优势战略、资源聚合战略、产品创新战略、品牌战略、专业化战略和人才战略”的7大战略重点,每年通过战略解码确定公司的年度战略管理点,并建立多层级管控架构推动战略实施。这些年来,国航的战略目标日益明晰,战略进程得到稳健推进,在网络布局,成本控制,运行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基础管理为抓手

牵牛要牵牛鼻子。这一点在樊澄的工作风格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全文阅读

躬耕教育――记无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申泮文

1935年,一位出身贫寒的广东少年,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其间因战乱辗转加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一名少年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并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无机化学教育和教育改革。70多年时光中,当年风华正茂的少年成为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但他依然奋斗在教育岗位的第一线,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传承着南开精神。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院教授申泮文。(图1)

2006年冬天,互联网上多了一位特别的博主,90岁高龄,被网友称为“全中国最老的博主”。这位老博主就是申泮文。他紧跟时代脚步,80岁开始学电脑,90岁开博客。为实现教育强国的理想,他将自己的博客取名为“申泮文教育家博客”,通过互联网宣传南开大学和自己的教育理念。(图2)

说起开博的事,申老说:那时候正好“天津人民视窗”采访我,动员我在他们那儿开博客,我就答应了。因为我要利用这个平台宣传教育改革,在这上面发表我对教育的许多看法,以期引起大家的注意。看的人主要是我们南开大学的,天津市的,外地人很少看。不过我注意到总理看过我的博客,在南开中学教育改革中,是温总理提出让南开中学首先在全国办中等学校的第一个理事会。我对许多事情有我的看法,而且也直接表达出来,从来不隐晦自己的观点。

2006年以来,申泮文陆续发表了近30篇博文,提出了很多观点与意见。他认真阅读网友给他的留言,还会在第一时间回复,这让网友对他十分喜爱和尊敬。在他的博客上,关于学术的探讨异常热烈。2009年8月,申泮文发表了一篇关于普通化学(General Chemistry)课程命名问题的博客。这看似简单的一篇博文却引起了网上激烈的辩论。

有人问申老,您的博客上有没有人对您提出的一些观点持不同意见?申老回答说,有持不同意见的,都是学术上的。我就跟方舟子打了一架。我们的化学教育课程是一百年来陆续从国外引入的。引入时,我们处于比较落后状态,那时国力衰微,文化水平很低,所以对引进国外的课程不是很懂,不知道这个课程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如说外国化学的第一个课程是General Chemistry。我们不懂这是什么意思,把它翻译成“普通化学”。 到90年代有了互联网,我们去查国外的教学课程体系,去研究这个东西,发现这么翻译是错误的,General Chemistry不是普通化学,应该是化学总论。讲授这个课程的老师必须是很有经验、对化学科学全面掌握的人。在国外讲这门课程的是学术造诣很深的老教授。

申泮文觉得化学总论,也不能正确地表现出这门课程内容的深浅,所以他把它命名为化学概论。正是因为当年翻译上的差错,使得这门课程只是讲解一些化学基本原理,一般都由年轻教师授课。使得这门课的深度不够,不能起到为新生全面介绍化学的作用。申泮文提出化学概论必须要由资深的教授来讲解,才能使学生对化学产生足够的认识和兴趣。而作为一名中科院院士、南开大学的老教授,申泮文自己更是从事了近四十年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申泮文的这个观点也遭到了别人的批评。申老说:方舟子就在他的博客里骂我,说你这个老教授老糊涂了,怎么把这个General Chemistry翻译成化学概论呢?它应该就是普通化学,就是讲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我也发了一个博客给他,批了他一顿。我是很有斗争性的。

在博客里打嘴仗这种情况在年轻人中很常见。但申老作为年纪最长的博主,在他的博客里发生这样情况,估计就此一家,别无分店。中国人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性格也会更平和。申老90多岁了,怎么还这么有个性?申老说:我一生都很有个性。我这一生,就是在不断的斗争过程里成长起来的。

全文阅读

哲学家文化哲学观论述

中西文化观

在道德精神和艺术精神中,艺术精神是为道德精神服务的,道德精神又是为政治服务的。唐氏认为儒家的基本目的是要保持和维护文明社会的正常秩序,而维护这种秩序的根本途径,儒家认为是保持文明社会中政治权力系统和文化教化系统的二元化,以道德教化引导政治治平。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儒者的命运要么屈服于政治,成为统治当局的帮凶;要么为政治所不容惨遭迫害。中国古代文化主要以个人生活问题和社会生活问题作为自己的主要文化对象,导致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社会政治道德问题的重视要比西方知识分子浓得多,他们很少关心自然界的现象,关心和进入社会政治生活成为他们为学的目的和生活的依靠。又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最终导致他们想改善政治又受制于政治,他们所倡导的儒学也一样是这种命运。可是,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作为一门特殊的人文科学,既重政治又超政治,所谓“治国平天下”是为了保持和维护阶级社会中集体、个人、统治阶级利益平衡,这种文化功能不是哪个朝代和哪个历史时期的特殊需要,而是有其历史的恒久性,因为没有哪个朝代不需要和平和安定。所以,儒学既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学问,又是一种古典的政治学、社会学。儒学的特殊地位和特殊的文化价值即在于此。唐氏尽管高扬和推崇儒学,但是他并不认为儒家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他认为真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是儒道两家的“相激相荡,相错相综”。他说:“大率儒树之则以承天,道明自然之用以辅之。儒重常,道观变。言治道者多本于儒,言治术者多本于道。儒畅性天之机,以成己成物;道养心气之虚,以静明无求。治世之能臣多崇儒,乱世之隐逸多崇道。道主宏纳主因势,故开国之君多崇道;儒树纲常以立本,故中兴之君臣恒近儒。立本故畅经常,因势故重史学。然归本而言之,则儒重刚性以建立,道重柔性以建立。”[6]关于西方文化,唐氏认为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宗教和科学,就是贯穿于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与中世纪文化的那种追求超越、追求普遍必然的精神,就是那种“求扩张生命力量于时空中之现实世界,并实现普遍者于时空中现实事物,以改造世俗,而不惜精神之物化之精神。”[7]104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和希伯莱文化共同孕育了西方近代文化。希腊文化是科学之母,这是人所公认的。研究希腊文化,从两种精神入手:一为阿波罗精神即科学艺术之精神;一为狄阿尼萨斯精神(Dionysius)及阿菲克(Orhic)教精神。唐氏指出希腊精神之可贵之处就是“能透过时空中事变之流转,而获得安身立命之地”的精神。[7]105这就是说希腊文化将生命建立在对时空物质世界关切的基础上,在其中发现运动的恒久性及其客观性来建立自身的信念。希腊文化以包括人类生活在内的整个宇宙自然为对象,重视对自然规律及其动因的探索。罗马精神在唐氏看来,它是人类“普遍纪律之强制的实现与普遍人性之自觉”。[7]107罗马法体现了罗马精神强制性的规律,而斯多噶哲学体现了人性的自觉。斯多噶哲学肯定自然理性的客观普遍性,肯定人类社会必须有如同自然秩序的社会秩序,这样就产生了强制性的纪律与法律,人类的理性就在于按照社会的普遍规律规范自身的生活。这样,希腊文化求普遍求超越的文化理性,就转化为罗马文化“主宰生活,条理化生活之实效”[7]109的生活理性。客观地说,罗马法就是斯多噶哲学精神的实现。基督教精神,唐氏认为这种精神是“绝对的普遍精神之肯定———内心之仁之自觉”。[7]110唐氏认为,斯多噶精神只认识到自然理性,并以此理性肯定人与人的平等。这是识义不识仁的,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分别也在于此,犹太教知义不知仁,而基督精神就是仁爱精神,不仅爱朋友也爱敌人,耶稣为人类赎罪而上十字架,是至仁之表现,耶稣之爱不特是理,且是情,不重外表而重内心,不仅通于他人之心,而且通于上帝。因知上帝之爱无限,而自觉有罪,由知自我有罪而重忏悔、信仰、圣洁和祈望。“所以耶稣之精神乃是一种求绝对超越现实自我,忘掉自我,而破除一切人与人间之界隔,而向往一纯粹的绝对的‘天心’、人心、我心之通贯的精神。”[7]111这种精神与儒家的精神不同,基督教的仁爱和儒家的仁爱分别代表着东西方道德精神的最高境界,以忘我实现自我,冲破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界限,而实现天心、人心、我心的贯通,这是二者的共同之处。但是,唐氏认为,基督教的仁爱在实现贯通的同时,天心与人心是遥遥相隔的,天心高高在上与在下之有罪的我心相对峙,有罪的我仰天膜拜、信仰、祈祷,这种信仰与崇拜一方面联系着天心与我心,一方面又推远两者的距离。科学精神和宗教精神都可追溯到古希腊,但真正典型的科学和宗教形态则分别出现在近代和中世纪。唐氏认为科学精神追求的是发现和实现普遍者于现实时空的特殊事物中,这本身就体现了对绝对普遍者的信仰,这就是说宗教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宗教从本质上讲是排斥理性实证的,宗教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信”代“证”,而科学则相反。如果只有对上帝及其宇宙秩序的信仰,而没有要求实证的理性精神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欲望,没有社会经济生活的物质需要,近代科学是不可能产生的。这从另一面说明了科学精神和宗教精神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且两者密切联系、彼此消长。概而言之,唐氏认为,“西洋文化之中心在宗教与科学”,“中国文化之中心在道德与艺术”。[7]61“道德艺术精神与科学宗教精神之不同,即主观我与客观物之和谐融摄关系与上所谓主观与客观之紧张对待关系之不同”。依据这一观点,唐氏认为,中国文化是“自觉地求实现”的文化,西方文化是“自觉地求表现”的文化。唐君毅在道德理性的层面上对中西文化整体的“人文”价值趋向进行了一番考察。他认为,西方文化的价值趋向于超人文和非人文,而中国文化的价值正在于指向人文。“所谓人文的思想,即指对于人性、人伦、人道、人格、人之文化及其历史之存在与其价值,愿意全幅加以肯定尊重,不有意加以忽略,更决不加以抹杀曲解,以免人同于人以外、人以下之自然物等的思想。”[8]因此,人文精神“成为唐氏哲学思想的一条闪光的主线,实现着唐氏的哲学精神”。[9]唐氏论中西文化,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就是“中心观念”。他说:“盖文化之范围至大,论文化最重要者,在所恃以论文化之中心观念。如中心观念不清或错误,则全盘皆错。”[10]1这一中心观念便是他所强调的“文化是道德理性的分殊表现”。唐氏对中西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根本缺陷的分疏比较,正是他对二者相融互汇、协调发展所作的积极探索。他一再强调“文化是道德理性的分殊发展”,道德理性既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出发点,又是其落脚点,在这种至高精神的统摄下,中西文化应首先承认彼此的主体性与独立性,以平等的眼光、平等的心态互视对方,增进相互了解和尊敬,互相欣赏和学习,互相批评与提携,真正使中西文化相容、相感、相通,从而形成独立与融合并存、多元与统一共居的、动态的、有机的发展格局,这样才能永葆整个人类文化的生命力。

宗教观

唐君毅从发生学的角度对宗教的产生和宗教意识进行了疏释。当自欲望中解脱的自我和陷于欲望中的自我发生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从而使人产生一种以求上达的意识,即有罪苦的意识时,最后才有可能逼出有神的信仰和宗教意识。而且,只有当欲望中的自我和自欲望中解脱的自我的矛盾冲突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是宗教意识,否则就是道德意识。其区别是,在道德意识中,人虽然感到有两个自我的冲突,但如果还可由协调的办法得以解决这种冲突,或者说两个自我的冲突在自己的身上还没有达到统一体的破裂时,人虽有痛苦和罪恶感,他还会认为痛苦和罪恶是我所当受,是磨炼自己人格的好机会,如此,他还是生活于道德的境界中,而不是宗教的境界中。只有当他的欲望自我和自欲望中求解脱自我矛盾十分尖锐,以至无法达到协调和消解,两个自我陷入了分裂,而人的统一的自我不能形成时,或者勉强形成,过后又发现这种统一两个自我的努力并无实效,从而痛到绝望时,这时人才由道德意识转向宗教意识。在这个时候,两个自我陷入了完全的碍裂,人不能同时感到两个自我都是我。他如以欲望中的自我为自我,就会感到求自欲望中解脱的自我是另一精神实体而为神。如他以求自欲望中的自我为我,那么认为欲望中的自我不是我是魔。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我乃是欲望之我,所以人们通常都以欲望之我为基点,而求超越其欲望以实现自欲望中解脱的自我。这样,就表现为人对神的信仰。人们越把欲望之我视为卑微不足道,人们对神的信仰也就越强烈,对神的崇拜也就越虔诚。而当欲望之我被全部否定超化时,人就全感到他是生活于神的国度,成为神的化身。在唐氏看来,这就是宗教的真正根源和本性。宗教意识是人类从自然生命求解放或解脱的意识,是一种独立意识,是比求真求美意识更高的意识。它与求真求美意识不同的地方在于:在求真求美中,人的精神倾注于客观的真美而耗费自己的自然生命。故求真求美要受自然生命律则的支配,而宗教意识则不同,它不受自然律则的支配。唐氏把人区分为陷于欲望中的自我和求自欲望中解脱的自我,陷于欲望中的自我是指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或者说是有着自然生命的当下的自我,是具体的自我,形而下的自我。求自欲望中解脱的自我是指从欲望中超的自我,或者说是从自然生命中解脱出来的自我,这是精神的自我形而上的自我。这也就是前文所述及的“现实自我”和“道德自我”。由此看来,唐氏认为宗教意识是从心理上产生的两个自我冲突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唐氏把人的宗教意识区分为十种:一是信仰自然神,向它祈求满足自己欲望的宗教意识。二是信仰有限的人神民族神或超自然的无限神,而同时向它表示欲望的宗教意识。三是求神满足自己来生愿望的宗教意识。四是求神主持世间正义的宗教意识。五是求灵魂不朽以完成其人格以及以苦行求灵魂解脱的宗教意识。六是信神以克欲的宗教意识,是一种崇拜皈依神以克欲成德的宗教意识。七是不信神亦不执我的宗教意识。不信神也不执我的宗教意识,如佛教能对我执破除净尽,将自己同一于超越自我,既无人我之执,也无神我之执,而视一切皆空。八是担负人类苦罪,保存一切价值于永恒世界的宗教意识。九是对先知先觉的崇拜,以担负人类众生苦罪的宗教意识。十是包含对圣贤、豪杰、个人祖先、民族祖先的崇拜皈依的宗教意识。唐氏认为,第十种宗教意识是最高级的宗教意识,原因是在高级的宗教意识中所信的神如基督和佛菩萨,都是以担负人类的苦罪为己任的。而人类的圣贤豪杰,在实际上就从事担负人类苦罪的事业。显然,唐氏对宗教意识形态的划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道德味道重的要比道德味道轻的宗教意识高,不夹杂欲望的宗教意识要比夹杂欲望的宗教意识高。他的这种宗教形态论,表现出他要建立宗教道德一体的思想,他开始探索将儒学和宗教加以结合。唐氏认为,人类受苦难多而无法自拔,受冤屈多而无处申诉,从而容易趋于相信神与灵魂之不朽,这可以解释西方宗教中的一部分事实,但人类的本性除求一般之幸福快乐,求客观社会上的正义实现之外,还追求德性之完满。向上精神强的人,必定想去除人格中任何一点点的过恶,以达到至善,而且也愿意看到一切人都去除任何微小的过恶,同达到至善。但是,人所向往的至善人格却是人今生所不能达到的,也不是只凭个人之力所能达到。于是人们寄希望“人之精神生命能存在于死后”,以使死后仍有继续向上,以达到所期望的至善的活动;同时,又寄希望于师友或其他人的帮助,甚至当他人的力量仍不足以助其去恶,或发现他人都陷于罪恶中时,就不免产生肯定有一至善的、有无限力量的神力的存在,以帮助自己以及他人拔除罪恶。唐氏认为,这种追求德性至善的愿望,是人类求神与追求灵魂不灭的宗教意识背后更深刻的动力。人一旦具此动机以信神或灵魂不灭之后,又会转而对于人的苦痛、幸福及罪恶与正义问题作一通观:认为人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受苦,乃由于人的罪恶。人有罪而受苦,即表现为宇宙的正义原则,而苦痛反过来又使人获得超越罪过、超越欲望的“善”,或者又成为磨炼人格,帮助人去除过恶的动因。可见,唐氏是用人类追求德性之完满的愿望来说明的产生,来解释世界上其他宗教的起源和一些宗教理论的。作为新儒家的杰出代表,唐氏认为儒家思想包含着宗教精神,可是也不同于一般的宗教,儒家思想作为宗教有它自己的特点。他认为宗教有它不同于道德和艺术世界的特征,就是它有一个超越者的存在,同时也认为儒家思想对于超越者的信念也是存在的,不过不表现为人格神的上帝,而是另一形而上的绝对实在———天。对于中国儒家来说,天和地并非只是自然界的存在,而是具有精神生命性的存在。在他看来,对于超越者的信仰而言,中国儒教和世界上其他宗教是相同的。但在如何肯定或证明超越者的存在方面,儒家思想和世界上其他宗教又是不同的。在论证天的存在方式上,唐氏得出了天(超越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内在于人心。他说:“就其内在于我,而为我之仁心仁性仁德,使我之生命、我之精神、我之人格之得日生而日成之言,则天心、天性、天德之全,又皆属于我而未尝外溢,以成就我之特殊性与主观性。”[11]88他认为基督教、回教与儒教的最大不同,就是基督教、回教皆重视上帝之超越性,而忽视其内在性,而儒教是超越性和内在性的统一。在他看来,宇宙间唯人能以人德继天德。人之以人德继天德,即其尽心知性以知天之事。人知其性即知其天所赋之性,天所赋之性为明德,此明德亦即天性;人知其性即明明德,而能继天。在儒家思想中,人不仅有所依赖于天,天亦有所依赖于人,无天道,人道固无所自始,而无人道,天道亦无以成终。这种天与人的交互作用关系就是儒家思想中天的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中国儒教思想尤重积极的肯定与保存一切有价值事物,“重在积极的培养一崇敬而赞叹爱护宇宙人生之善美福德之情,并以求有所增益于宇宙善美、人生福德,使之日益趋于富有日新为己任”。[11]90唐氏这种“融宗教于人文”的理论设想,是基于他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而为寻找中国未来文化出路所作的有益探索。唐君毅说:“孔子融宗教于道德,神即人。宋明即道德以为宗教,而人即神。吾人今即由道德以转出宗教,而人建立神,人造神。”[10]390由于这种宗教精神是由人的道德文化精神自身所建立的,是从人的人伦关系中,从人之家庭父子之相处,朋友之交谈、群众之聚会以及一切社会文化活动,历史文化精神之延续的客观自然物文化物中见神之存在,并与之相沟通,因此,它又是与中国人文精神相一致的,可以说是一种人文的宗教,唐氏宗教观可以说是一种人文的宗教观。他一生所孜孜追求的,是所谓真正的宗教精神。他幻想建立一种以儒教为基础的,又吸收世界诸大教之长的未来新宗教,以消除古今中外的宗教的纷争和冲突,使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得到安身立命之所,以满足人对精神价值的需要。

人生哲学

在人生问题上,唐氏提出了“人生之本在心”的命题。唐君毅对“心本体”的体认是从怀疑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出发,进而转入对产生此怀疑之心灵的认可的。唐氏哲学认为现实宇宙是虚幻的,人有追求真实的、善的、完满的世界的要求,这种要求的本质是超越现实世界的生灭与虚幻,追求一种恒常的真实,而这种想法源自每个人的内心,此内部的自己即是心之本体,由此可体认到形上界之真实自我的存在。作为超越现实世界的心之本体,唐君毅认为是内在于自我的道德理想。同时,唐君毅把人的思想和精神看做比客观物质世界更为真实的生命本体,认为此种心本体虽不可见,但能于表现心之作用的精神体会到它的存在。人的物质存在是身体,其精神存在属于心灵,心是身体的主宰,身只是心的外壳。这是一种唯心主义存在哲学。在这种哲学里,人之身体亦为生命精神所渗贯而成为主体之能觉,具有精神性,故人生之本在心,人生的活动本质上就是心的活动,是生命精神的表现。[1]98唐君毅视心为真正的先天地而生的万象之主宰和人之灵根,绝对之绝对,永恒之永恒。于是“我赞叹,我崇拜,赞叹崇拜我的心。我的心,即我的上帝,我的神。你是真美善之自体,你是至善至美与至真”。[12]唐氏还认为,人可以从两方面去看,从外面看,人即是现实的物质存在,人就是他的身体,而身体不外乎是十四种元素的复合物。而从内部看,则人当下即是一精神的存在,当然,在这两者之中,心灵重于身体,精神高于物质。原因很简单,心是身的主宰,而身则只是心的外壳。“以心统身,理乃自真”,心是人的根本,人生的本质,是心而不是身。为什么是心统率身而不是身统率心呢?唐氏认为,首先,心能融和万物,而身不能。比如,当人们想着亲爱的人时,他的心就在亲爱的人身上。其次,心不受时空的限制,而身则受时空的限制。在物质的空间里,一切物质的排列都有空间的次序。而在心里所有的物质都可以随着想象而自由地排列组合。在现实的时间里,过去的事情便不能再回来,未来的事情也不会提前到来,而在心里,人可以重新生活在过去也可以生活在未来。再次,心能开辟思想而身则不能,只要你有足够的想象力,心可以自由往来,开辟出这样那样的思想境界,心能将你所感觉到的一切东西、一切声色形味任意加以组合融解,从而构造出丰富多彩的世界乃至无穷无尽的宇宙。另外,心能进行自我认识而身不能。心能以它自己为对象在它内部自由活动,能进行“吾日三省吾身”能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关照。笑时,知道自己在笑,且能笑己所笑,恨时也知道自己在恨,且知道在恨谁。在心的自我认识中,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心的活动兼有内外两重世界,且能互相转化,以至无穷,这些都是身体无能为力的。所以,在唐氏看来,人生的活动就是心的活动。他认为人生最低的活动就是求人的生存。求个体的生存就是现在的我对未来的我的召唤,这在本质上是心的活动。人生较高的活动是男女之爱,在爱情面前只有心心相印才能彼此结合,因爱情的结合就是心的结合。人生更高的活动是求名。求名,唐氏认为就是在他人之心中求自我的存在,仍然是心的活动。人生最高的活动就是知识上求真,艺术上求美,道德上求善。知识上求真是心智的运用,艺术上求美是具象会心,道德上求善,是拓展自己的爱心,由亲亲而仁民,由仁民而爱物。总之,人生的各个层次的活动都是心灵精神活动的表现。心灵精神的表现有充盈和不充盈之分,表现充盈时,人生就高尚;反之,就心灵闭塞,精神流荡。至于现实的物质身体,在唐氏看来,那是一个负性的存在、消极的存在。物质身体存在的意义就是在它被逐渐消耗的过程中,使心灵精神逐步得到释放,离开了心,身体的存在就毫无意义。如果人们将身作为根本,那么就会被欲望、本能、冲动所支配而产生人生的悲剧。关于人生的意义,唐氏认为在于充量地开拓精神的空间。“唯人生之本质兮,唯此内在之精神。唯人生之目的兮,唯在实现此精神。旷观人生一切之活动,唯系于精神表现于充量与否兮,然后知内在精神之为至真。”[2]178-179在他看来,之所以有人道之苦、世界之乱,就是因为人们没有充分理解人生的意义,不知道自己区别于动植物之生,只求自己生于外在的自然世界,而不求生于内心的精神世界。唐君毅这种开拓精神空间的人生意义论,可以说是其人生根本在心观点的延续,反映了唐氏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时代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关于人生的境界,唐氏在《人生之体验•自我生长之旅途》中由低到高提出了十种人生境界。第一是婴儿阶段,这是人生的初始境界。第二是人生的童年生活时代的境界。第三是人生追求爱情的青年时代和有了孩子的中年时代的境界。第四是追求名誉的壮年时代的人生境界。第五是事业中之永生与人类末日的杞忧的境界。第六是追求真理的人生境界。第七是指追求美的艺术创造者的人生境界。第八是追求善的伦理道德家的人生境界。第九是追求圣洁的者的人生境界。第十是指天人合德的中国儒者的人生境界。在上述十种人生境界里,前四个境界是人生生长不同阶段上的人生境界。这是任何凡人也都要经历的人生境界。六到十则是超凡人的人生境界,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境界,而是求真者、求美者、求善者、求神圣者和求仁者的不同的人生境界。由此可见,在唐氏的世界里,物质的世界是最低的,接下来是真、美、善(道德)、宗教、仁,最终达到天人合德的最高境界。总的来说,唐君毅的文化哲学观是一种建基于“心本体”之上的唯心主义哲学观,他所追求的就是“道德自我”的建立。唐氏肯定生命世界在物质世界之上,而心灵世界又在生命世界之上,而为自然宇宙之中心,这一中心理念支配了唐氏的全部哲学。他以心本体论为核心,以心灵开出九境为框架,把客观世界事物的个体、种类、功能因果关系,主观世界的感觉活动、理解活动、道德反省活动以及人们的一神教信仰、佛教信仰和儒教信仰,都归于生命心灵的超越活动。他将道德自我与文化相联系,强调人类的一切文化活动,均统属于一道德自我,且为其分殊表现,道德自我构成种种文化意识的灵魂,成为唐君毅文化哲学的理论基础和中心观念,贯穿于唐氏哲学整个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唐氏这一超越的唯心主义哲学,具有统摄中、西、印三系思想中唯心主义哲学、特别是西方近现代唯心主义哲学的性质,从而把中国儒家传统的心性之学发展到现代阶段。

作者:吴衍发 单位:东南大学

全文阅读

客家文化对客家青年学生的影响调查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以自编的调查问卷就客家文化对客家青年学生的影响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客家文化对客家地区青年学生的影响有限,有日趋淡出之势。以此提出通过学校教育,以专门课程对客家学生广泛实施客家文化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客家文化 客家青年学生 调查报告

问题的提出和调查方法

随着客家研究日益深入,客家研究组织林立、学者众多,客家学已成为显学,客家文化研究也已收到很大社会效益,同时客家文化教育推广工作也逐步开展。但当前客家文化的教育实践局限性也很明显:台湾客家文化的教学实践主要侧重于语言,围绕争取客家权益与发扬、保存客家语言文化服务,从适应本土化需要出发在中小学校开展母语教学并且在传媒界宣传客家,内容多局限于台湾客家;大陆高校的客家文化教育实践,一般作为大学生选修课,或局限于部分专业的学生,缺乏针对性;中小学的客家文化教育,是依附于其他课程的渗透内容,在应试、升学教育指挥棒下,中小学的尝试,对客家文化教育而言连萌芽都不算。客家文化教育的现状,不利于进一步普及客家文化、持续弘扬传承客家精神。

这种形势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传承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的问题,就成了客家民系发展不能逾越的一道坎。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的弘扬传承,应该由谁肩负?如何才能实现客家文化、客家精神可持续地弘扬传承?客家文化对客家青年学生的影响究竟如何?为寻找答案,笔者实施了本次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全面分析,提出建议。

本次调查选取自编的客家文化对客家青年学生的影响状况调查问卷,通过大样本随机抽样,在广东河源市、梅州市共10所职业院校对1000名学生进行调查,有效问卷875份;调查对象来自小城镇的23.8%,来自农村的57.6%,包括来自惠州、东莞等地的少量客家学生,主要是受客家文化影响比较直接的人。从调查对象分布情况看,调查样本代表性较强。

调查结果分析

客家青年学生对客家文化的认知总体水平低,普遍存在很强的片面性与局限性。调查数据显示,能有比较准确选择的只有两个项目:客家人的先祖来自古代中原,客家人的先祖历尽艰辛迁徙来到现居住地,但作出这两个选择的也分别只有63.6%和67.4%。稍好的,有45.2%的学生知道客家人与广府人、潮汕人都是汉族人但又有很大区别。其它多选的认知项目,能比较全面准确地作出选择的,几近为零,而且普遍存在很强的片面性与局限性。

全文阅读

承客家文化,展学生风采

长汀县,别称“汀州”,自盛唐到清末,均为州、郡、路、府的治所,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汀州对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很深的,因此被众多客家乡贤誉为“客家的发祥地”“客家首府”。客家先民几经跋涉来到闽西汀州地域,客居于崇山峻岭之中,在这世外桃源里繁衍生息,开拓创业,渐渐造就了中华民族中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长汀县作为客家首府的“根”和“魂”。客家文化的精髓在于“吃苦耐劳、艰苦创业、怀乡爱国、精诚团结、尊师重教、克勤克俭”的客家精神。

当前职业中专学校学生的特点是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学习热情不高,缺乏进取心和钻研精神,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自制力较差,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但这些学生的智力素质并不差,他们往往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为了树立学生的信心,发掘学生的潜力,因材施教,长汀职业中专学校积极开展以“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为主题的客家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把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客家文化的熏陶中自由翱翔,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育人作用。

一、以硬件建设为基础,营造客家文化的环境氛围

客家文化融于学生生活,但学生们往往是身在其中而不自知。学校必须打造有特色的客家文化校园环境,把客家文化的硬件载体纳入校园文化基础建设中,突出环境育人的作用。

首先,学校依托长汀县客家博物馆设立客家文化教育基地,以此作为学生了解客家移民史、客家人创业史、客家风俗等的窗口,组织学生参观体验,让学生对客家文化有个整体的了解和认知。

其次,在校园建设“客家文化长廊”,内容包括客家民系的形成、客家首府“长汀”、客家的母亲河“汀江”、客家人的创业精神、客家人的道德观等五部分;在校园宣传栏、楼梯、走廊,张贴主题鲜明、风情浓郁的客家文化特色宣传画、名人格言、学生的自勉句,让学生在浓郁的客家文化环境氛围中接受熏陶。

最后,办好客家文化展示场所。创建“客家演艺馆”,供搜集、整理、改编、表演客家传统民俗、剧目、曲目、舞蹈之用,使之成为校内客家文化展示的重要场所;筹建“客家风情展览厅”,与长汀客家研究中心合作,在展览厅展出有关客家文化的实物、图片等,使之成为校内客家文化熏染师生的重要基地;建设“客家美食烹饪展示室”,依托烹饪专业,展示客家美食,让学生亲身体会客家人的心灵手巧和聪明才智。

二、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开展客家文化的

全文阅读

家园互动转变家长“小学化”观念

一、宣传工作先行,呼吁家长转变“小学化”观念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家长缺乏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不能以幼儿为本,以幼儿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针对家长认识上的误区,我园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家园联系册》、宣传橱窗、家园共育专栏、幼儿园博客等途径,积极做好相关宣传,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知道幼儿教育的重点在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而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会识多少汉字、会做多少道算术题、会背多少首古诗的“神童”。我们呼吁家长能够理解幼儿教育的真正内涵,转变家长“拔苗助长”的错误育儿观念,赢得了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二、进行培训交流,引导家长转变“小学化”观念

以往每学期幼儿园召开的家长会,一般以介绍学期教育任务,提出让家长配合的要求为主。在“去小学化”活动开展以来,我园通过“转变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专题培训讲座和家长会,向家长宣讲教育部的通知,并把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向家长讲解。针对部分家长受应试教育影响、缺乏科学的保教知识,对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不理解的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在理解家长顾虑的同时,对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工作作了解释说明,并从幼儿年龄特点、心理和身体发育状况等方面阐释了学前教育中儿童的成长需求,用一些小故事、生动的名人成长事例消除了家长心中的担忧。

在家长会上,我们还组织家长进行家教经验交流,请教子有方、教育效果好的幼儿家长介绍他们的做法,供大家学习借鉴。这样的家长会,对引领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克服“小学化”倾向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共建成长档案,激励家长转变“小学化”观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为了转变家长“小学化”观念,我们和家长一起为每一个孩子建立了一份成长档案,其内容包括幼儿基本信息、照片、作品、点滴进步记录、童言稚语、旅游见闻、学期评语等内容。教师和家长从家庭、幼儿园两方面对孩子行为进行实录、分析,使幼儿的点滴活动情况能够清晰地记录下来。幼儿成长档案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以家园互动式的成长档案形式呈现,给了家园一个交流沟通的载体。家长在参与幼儿成长档案的制作过程中,看到了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也了解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与特点,使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可以更加有的放矢,这对有效消除家长“小学化”观念、树立正确育儿观起到了激励作用。

四、家长走进校园,促进家长转变“小学化”观念

全文阅读

家庭化学实验对化学兴趣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科学性、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也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化学[1]。在初中九年级开始接触这门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开展一些家庭实验,购买一些专业实验器材,在生活中引导学生做一些化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作为一名高中生,把我是如何开展家庭化学实验,如何将化学与生活联系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1.在家庭生活中发现化学

在日常生活,我们时时刻刻离不了化学,我们祖先发明的蒸馒头可以说是利用化学的典范,首先使面粉中的淀粉发酵产生乳酸,和面时加入苏打,苏打呈碱性与原来成酸性的面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受热膨胀使馒头发悬,这里就会讲到面粉的发酵作用,实际就是糖类的乳化,产生酸,酸和苏打发生酸碱中和作用,既有有机化学,也有无机化学。窗户上的玻璃,我们天天见到,其实学习了化学后,认识起来就十分简单了,二氧化硅是它的主要成分,玻璃的种类很多,普通浮法玻璃主要成分是硅酸钙和硅酸钠,主要反应如下:Na2CO3+SiO2=(高温)Na2SiO3+CO2CaCO3+SiO2=(高温)CaSiO3+CO2酒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其实酒精制作过程也是淀粉的发酵,首先醛化,再生成酒精。学习这些章节时我们时刻想着这些反应,记忆一定十分深刻。

2.在家庭建立简单的化学实验

2.1选择实验的场所

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除了生活的必要空间,可以开辟3-5m2作为开展化学实验的场所。图2-1是我在2013年初中三年级时建立的家庭实验室,在客厅的一角,利用墙面做了一些简单的格子,放有关的化学器械,但是一些化学药品一般不要放在上面,可以单独放在一个箱子里,另放在地下室。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室就完成了。

2.2购买必要的化学实验

随着科技和商业的发展,现在单独为学生准备的成套化学试剂已经商品化,通过网络购买了由上海化学试剂厂生产的成套化学试剂一套,器械有铁架台、酒精灯、三角烧瓶、试管架、各种试管灯,实验药品有高锰酸钾、氯酸钾、碳酸钙、氯化钠、二氧化硅、硅酸钠、稀盐酸、稀硫酸等必备的化学试剂。

全文阅读

利用家乡文化资源 优化中学美术教学

众所周知,嵊州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人杰地灵、山水秀美,自古就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之说。从古至今,众多文人墨客、名流贤士入剡揽胜,留下许多名胜古迹。东晋王羲之、谢灵运,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和宋代陆游、朱熹等或游憩访胜,或定居讲学都乐此不疲,难怪杜甫会咏出“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

这辉煌而又深厚的地方文化资源,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嵊州人们无疑是一笔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对于嵊州市美术教学,更是一个天然博大的艺术资源宝库。

当前,新课程给美术教学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在倡导开发多元鲜活的地方课程,强调体现“教有特色,学有特色”的背景下,立足家乡、有效整合地域环境,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很有必要,并自然而然落到美术教师的身上。

本人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和美术教学规律,针对家乡的资源特色,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了有效、生动的美术教学活动,优化了美术教学手段,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一、挖掘环境资源,开展建设性美术创意活动。

第一,领略剡中山水灵秀妩媚,感悟文化底蕴深厚流长,进行描绘家乡风光,开展环保宣传系列美术创作。

“自爱名山人剡中”。嵊州四面环山,四明、会稽、天台山脉相拥,一条碧色剡溪蜿蜒期间。青嶂层楼、溪雨滩声,处处尽蕴秀色,智者乐山,仁者乐山,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都到嵊州流连盘桓,或挥毫作画,吟咏著述,把人文之美溶化于自然之美,利用现成的自然、人文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

以学校春游、秋游为契机,带领学生投身大自然,领略家乡风光的秀美,获得审美愉悦,同时激发学生用手中的画笔描摹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全文阅读

办好家长学校 优化家庭教育效果

摘 要: 通过对克拉玛依准东第一小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特性分析,确立利用学校开办家长学校促进家庭教育的优势。学校通过采用专题讲座、开放日活动、亲子活动、家庭指导教育菜单等多种实践 活动方式,增进了家校的了解程度,树立了家长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家庭教育的能力,发挥了学习型家庭在家教中的示范作用,初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家庭教育模式。

关键词:克拉玛依准东一小;家长学校;教育指导;优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4)01-0074-06

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深刻、全面、持久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1]35近年来,克拉玛依准东第一小学(简称准东一小)坚持把家长学校作为提高家长素质的主要阵地、创新家庭教育的重要场所、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渠道。在克拉玛依市全面开展“和谐家庭教育工程”的环境下,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师、班主任指导师、顾问、志愿者不断增多,为促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推动家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克拉玛依市实施的和谐家庭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阳光工程,为学校的家庭教育带来了新理念、新活力,同样也给予了学校新的挑战和思考。[1]27准东一小外来务工子女儿童占比76%,这些孩子由于缺少父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管理,行为习惯差,学习不自觉,容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难以管理,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如何整体提高准东一小家庭教育水平,尤其是解决外来务工子女的家教问题迫在眉睫。

一、准东一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状况的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基本现状

准东一小地处城乡结合处的边缘,临近外来人口居住地,学区内既有少数的油田职工子女,也有较多的野外一线职工、买断职工及外来个体经营人员子女,学校整体的社会环境比较复杂。由于家长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学区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家庭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低知家庭的比例较高。一些家长的文化知识、亲子关系、家庭环境均对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学业成就的期望和心理品质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表现为: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