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美]马克・邦兹/文 钟子林/译

这篇译文选自[美]哈佛大学马克・伊文・邦兹于2004年出版的《西方文化中的音乐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本)中的两段文字,它们各有标题“现代主义”(第355―357页)和“后现代主义”(第440―444页)。鉴于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涉及对西方音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国内对它又有不同理解,特别是对约翰・凯奇,有人认为他是现代主义者,有人认为他是后现代主义者,所以把它译出来,供大家参考。本书作者认为凯奇是“最典型的现代主义者”,而后现代主义是“兼收并蓄的风格混合”。最近国内出版的另一本书《二十世纪音乐》([法]丽-克莱尔・缪萨著,马凌、王洪一译)也没有把凯奇放在后现代主义中进行介绍,认为后现代主义“提倡把现代音乐与过去音乐重新联系起来”(228页),这一点与本书作者邦兹的观点是一致的。

――译者

现代主义(Modernism)

现代主义是一种现象,它影响了20世纪所有艺术,包括文学、绘画和音乐。就它本身来说,它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使各种重要风格得以产生。现代主义基于确信新的音乐一定要尽可能地不同于旧的音乐而不惜任何代价地自觉寻求创新。至少从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家们就已自觉地寻求产生新的艺术。从这个意义来说,现代主义一直就是创造过程的一种推动力。但是,在20世纪,追求新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中心地位,包括全面反对长期以来一直是基本的那些因素: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文学中的线形叙述,绘画中的具象和透视,以及建筑中的装饰。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先锋派。先锋派(avant-guade)这个词相当于法文中的vanguard,是指在战斗中进攻敌人的先头部队,以此比喻一小群为反对听众保守趣味而进行战斗的艺术家。在20世纪所有艺术领域中的先锋派人士――现代主义者――认为他们的责任就是带领艺术走向新的方向。

在音乐中,现代主义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放弃传统的形式和调性。但是现代主义也对艺术的许多方面形成了长期的影响: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无调性、序列音乐、偶然音乐――都使听众面对新的挑战。即便是表面上较少对抗性的语言,如新古典主义、简约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也可以被理解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应。在现代主义最极端的形式中,它寻求抹杀所有与过去的联系。作曲家、指挥家布列兹(Pierre Boulez, 1925―)曾经著名地声称:“创造者必须径直地往前看,涂抹蒙娜・丽莎是不够的,因为那样做并没有使蒙娜・丽莎消失。所有过去的艺术必须被彻底消灭”。

但是,即使彻底消灭过去,作曲家也仍然不得不面对过去。毕竟,新奇也只能对比已经所做的事情才能衡量出来。约翰・凯奇(John Cage)或许是20世纪所有作曲家中最典型的现代主义者,他用逗趣的方式巧妙地概括了这种奇谈怪论:

有一次在阿姆斯特丹,一位荷兰音乐家对我说:“你在美国写音乐一定十分困难,因为你离开传统的中心那么远”。我不得不说:“你在欧洲写音乐一定十分困难,因为你那么接近传统的中心”。①

全文阅读

后现代主义

在历史上所有的艺术设计运动中,后现代主义恐怕是最具争议的概念。它拒绝简单的定义,颠覆了人们关于风格的固有观念,解除了艺术设计身上束缚的枷锁。作品时常摆出滑稽、挑衅、荒唐的姿态,让世人对于风格概念的阐释有了新的领悟。现代主义的具体定义为极简主义和实用主义,是对世界的规范化表达。而后现代主义更像是一面摔碎的镜子,每一片都支离破碎地折射出现代主义忽略的各个方面。

本次展览展出了1970至1990这二十年间,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所代表的伟大意义。雏形期(Presence of the Past)的代表作品包括Hans Hollein创作于1980年的威尼斯的一处建筑的外立面,不同的长廊圆柱体现了建筑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原始花园到经典废墟再到现代主义的摩天大楼。在此次展览中,V&A博物馆将其进行全尺寸复制,奉献给观者。1981年,波普艺术家Andy WarhoI为迎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到来,创作了一幅绢印版画。画面中一个大大的美元符号,意在讽刺自己作品的市场价值,却在不经意中预言了后现代主义的没落。随着世界经济的急速繁荣,人们对与金钱及利益越来越紧密结合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趋之若鹜,在这种浪潮的影响下,曾经的后现代主义就这样在自我发展的繁荣阶段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其与金钱进行毁灭性结合的变身。

复杂而又激奋人心的后现代主义曾经在二十世纪八十年挥了巨大的影响力。那么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它还有多大的影响力呢?事实上,在艺术设计氛围宽松、形式易变和超级商业化的今天,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它的影响力。在现代艺术家Roberf Longo的系列作品《Men in theCity》中,一系列的图片展现了一个因为抽搐剧痛的西装男,他跃起和侧身的姿势,是舞蹈行为还是犯罪现场?没有人能够判断清楚,这就是艺术家对于模糊状态的捕捉。一瞬间的模糊形象,混乱却富有动态的美感。如果你能够理解这件作品,也就明白了后现代主义的意指。

图1《i-D》杂志艺术版,1985年8月,封面人物为Lizzy Tear

图2美元标志,安迪・沃霍尔作品,1981年,绢刻版画,私人收藏

图3穿孕妇装的格蕾丝・琼斯,尚・保罗・高德与安东尼・洛佩斯作品,1979年

图4无题,卡勒姆・卡文作品,1985年

图5新大路建筑立面,汉斯・霍莱因作品,1980年

全文阅读

后现代主义时装

后现代主义时装的背景

后现代主义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西方信息革命的产物,它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广泛地体现于文学、哲学、建筑设计等各个领域中。所谓“后现代”并不是指时间上处于“现代”之后,而是针对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而言。在绘画上,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抛弃传统绘画的写实主义,创造了独立于客观自然状态之外的抽象艺术;杜尚则将其思想推进发展,彻底颠覆了艺术的固有概念,认为思想本身就是艺术。之后,波普艺术的流行、解构主义的热潮及超现实绘画、新绘画的多方面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时装上得到充分表现是在20世纪70年代。朋克们在清一色的黑皮茄克上随心所欲地装饰闪闪发光的别针、铆钉、拉链、锁链和刮脸刀片,嬉皮士们则留着刺猬状的短发在节奏激烈的摇滚乐中狂舞,街头时装与社会风潮相呼应。“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是当时指导着装打扮的名言,高级女装也由此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时装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时装发展到今天,体现了集多元文化于一身的精神,它在背弃传统的同时,坚决反对提出一个新的思想和秩序取而代之,有意识地不确定自己的身份。后现代主义时装大致有四大特征:

一、延续性。 既对抗它的前身――经典传统,又反对有一个特定的新的概念标准,这种混浊性使其跨越了高雅与大众化的疆界,并有意游戏于这种分界之间。在后现代主义时装作品中既可以看到过去的影子(借用历史风格来增加设计的文化内涵),又完全是崭新的形象。

二、广泛性。后现代主义跨越国家和学科界限,从建筑学到艺术、音乐、文学,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几乎都涉及到了。后现代主义时装的设计理念、灵感与视野具有全球性的广泛空间。

三、包容性。后现代主义时装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自然、历史、社会、未来及今天的所有时装形态都被包容进来。

全文阅读

后现代主义哲学

【内容提要】后现代主义质疑构成现代思想倾向核心的理想、原理和价值观。没有客观真理,道德价值也是相对的。实在是由形形的社会共同体以社会的方式建构起来的。后现代主义放弃启蒙运动关于进步的信念,不再坚持乐观主义,相反,却表现出苦恼的悲观主义。启蒙运动“人类征服自然”的模式必须让位给与地球合作的态度。

【关键词】解构/知识/真理/启蒙运动

【正文】

根据民意调查,66%的美国人相信“绝对没有绝对真理!”在年青人中,这个比例高达72%。(注:GeorgeBarna,TheBarnaReport:WhatAmericansBelieve,1991,PP.83-85.)

“不相信真理”,这是自相矛盾的。因为,“相信”意味着“认为某事是真的”。比如说,“没有什么是真的,这是千真万确的!”就是无意义的胡说。“绝对没有绝对真理!”这一陈述本身就是绝对真理。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嘲弄这一概念,认为它是一种哲学猜谜游戏,但却很少认真加以思考。今天,并非某些秘传的或反常的哲学家,而是衔头巷尾的普通人坚持对真理的这一看法。

西方文化经历了许多阶段。一种世界观之后是另一种世界观。18世纪,启蒙运动对支配西方文化的《圣经》综合体系发出挑战。19世纪,浪漫主义和科学唯物主义占支配地位。20世纪,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和存在主义相继各领。

许多社会评论家一致认为,西方世界正处在变革之中。我们正经历一场文化转折,它类似于现代性从中世纪衰落中的诞生。这就是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过渡。这一巨大转折造成当代文化的各个方面的分裂。

一、“世界就是文本”:语言的解构

全文阅读

后现代主义镜像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纪录片创作涌现了一股反传统纪录片创作的新浪潮,这些影片大胆采用了一些新的手法、 以“一种新的话语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美国电影理论家林达威廉姆斯将这一系列影片称为“新纪录电影”。新纪录电影引发了对于新纪录电影运动之所以形成的背景的思考。新纪录电影的产生究竟是受了什么历史背景的影响呢?林达威廉姆斯认为,纪录电影之所以出现了这样的创作新倾向,是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新纪录电影;叙事策略

一、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特征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缘起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本质文化精神,即技术理性主义的危机直接相关。技术理性主义文化模式是西方近代社会理性化和个体化进程,即现代化进程的产物。它强调入之主体性,倡导人对自然的技术征服和人类历史的完善完满的结局和终极目标。因而,人之主体性、技术理性的至上性、历史的终极价值成为工业文明的文化精神的根本内涵。但是,这一理性主义模式在20世纪却陷入了深刻的危机。对于自然的理性把握和技术的赠副,并未完全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并把人带入完善完满的自由王国和人间乐园,相反,它在一定条件下却成了消解人之主体性的超人力量,并导致了技术理性、意识形态、官僚政治等异化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使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文化活动转变为商品化的、以消遣和操纵为宗旨的、非创造性的“文化工业”。后现代主义思潮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危机中产生的对于现代工业文明精神的一种反叛和否定。

后现代主义最早的代表人物法国著名哲学家利W塔德从知识分子和知识状态角度人手,揭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生成的基础。他指出,王业文明高度发达的条件下,知识状况的最大改变在于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之间的冲突。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科学知识变成一种“话语”,一种可以操作的电脑语言。这样一来,科学大规模地将知识变成电脑语言,变成可以操作运用的资料,而无法电脑化和精密化的人文科学知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这种精密化和商品化的知识状况的直接后果是使传统人文科学所持有价值失效,具体表现为“叙事危机”。这一叙事危机突出表现在以法国大革命为代表的关于自由和解放的“宏伟叙事”与以黑格尔哲学为标志的关于思辨真理的“宏伟叙事”的失效和危机。随着人文知识地位的动摇和英雄的远去,科学知识走向平面化。正是在这种平面化的知识状态和知识危机中,产生了“后现代主义思潮”。

我们所认识的致力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者,激进的有德立达、福柯、利奥塔德等人,较温和的有贝尔、杰姆逊等人,对于后现代主义,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认识,但是在“否定性思维”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他们都主张否定和解构一切。美国后现代主义学者大卫格里芬认为:“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任何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在文艺心理学中,现代性的体现就在于现代主义,而后现代主义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现实的反叛。尽管到现在对于后现代主义没有公认的、明确的概念,但是在纵观有关后现代的书籍后,美国后现代学者杰姆逊较为准确并全面地概括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他认为,后现代主义文艺和美学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平面感觉:深度模式削平,即消除现象与本质、表层与深层的对立,从本质走向现象,从深层走向表层;第二,断裂感:历史意识消失,从而不再有历史和未来,只留下现在一个时间维度;第三,零散化:主体的消失,即主体开始零散成碎片,世界是物化的世界,而不再是人的世界或以人为中心的世界;第四,复制:距离感消失,机制复制的结果是文化的衰败和世界的物化。

二、后现代主义对新纪录电影创作的影响

1 对叙事策略的影响。

全文阅读

浅析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摘要: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形成了建筑面貌的一致;而后现代主义建筑是针对"建筑面貌"做出了回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风格上是两个极端,但在诸多方面互有异同。

一、背景及简介

(一)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设计从建筑设计开始,很快便影响到城市规划设计、环境设计、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和几乎所有的传达设计等领域,成为一场前所未有的、声势浩大的设计运动。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等欧洲国家,在二三十年代达到高峰,二战以后通过美国影响到全世界。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条件和要求的崭新建筑。强调功能主义,用科学的、客观的、理性的精神进行设计。它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设计,提出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机器美学”,希望通过现代设计来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表现出强烈的民主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二)后现代主义: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 ,特别是对现代主义理性的反叛。在20世纪50年代现代主义日渐衰落的情况下,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开始逐渐盛行。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全文阅读

后现代主义思潮

随着现代西方教育思潮逐步渗透,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无不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理念。如后现代主义师生观认为,传统教学本质上是教师单向、独白式的权威教学,即承认并维护教师在知识传授中的中心地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弱势群体地位,教师成为话语霸权的占有者,学生的自主性和潜能受到压制。因此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教师的话语霸权,铲除对秩序和权威与日俱增的服从,鼓励在课堂教学中以师生平等对话代替教师的传授与灌输,以培养求职者的民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后现代主义认为,教师不应该是知识与专业的权威,应该从知识的简单传授和控制中走出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超越已有的知识,成为教学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采用“对话式”教学,而对话一直是人们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它常常被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提问与回答,但是对话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只在于它的形式,更在于它的实质。对话的实质意义是对话者的自我理解与对话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如果不能够有效促进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或者主体自身的自我理解,那么问答就只剩下交流的形式而失去了交流的实质。本文主要从教师的自我对话,与同事间的对话,与学生的对话来描述其对教师发展的作用。

一、教师的自我对话――反思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How to think)一书中论述了反思性教学的思想。他将教师的反思与常规行为进行了对照,从而深刻地表明了反思性实践的本质。

他认为,教师的常规行为的根本决定因素在于传统权威和冲动。而教师的反思始于他在教学过程当中所体验到的困难或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这种不安全和不确定感促使教师在行动中或行动后分析自身的经验。这种反思是一种面对问题和反映问题的主人翁方式。反思行为是一种比逻辑的、理性的问题解决更为复杂的过程,需要理性和情趣的共同参与。

反思的行为主要反映在整个教学领域的事件,包括课堂管理、教学手段、学生、学校的组织以及社会准则和伦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其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第一,行动研究法。它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专家研究成员共同合作,一边研究,一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它是实践性与参与性相结合、合作性与渗透性相结合、持续性与及时反馈性相结合以及可变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典型。第二,个案研究法。教学个案是对教学实践的描述。它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示教师与学生的行动、思维、感受。个案不仅仅是故事,在特定的个案中还包含抽象的理论和原则。个案研究有助于教师从多角度来看问题。第三,反思日记法。这种方法是指教师以写日记的方式来促进其反思性能力的发展。日记的内容通常包括教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所知、所做并对为什么要做某事进行反思,从中得出结论。第四,微格教学法。它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西方的一种教师教育方法。现在作为一种反思的教学方法,它是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录像,然后重放录像,教师和有关人员边看边评议,分析问题,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其特点有正确全面,反馈及时,镜像效应。第五,交流讨论法。它是指教师们聚集在一起,针对课堂上发生的问题,各抒己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得出最佳方案为大家所用,达到共同的目的。

通过反思,有助于教师改进教育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助于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因为反思、总结的过程就是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有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通过反思性实践,可促使教师经验量的增加和经验质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经验的准备性。教师的反思,其实是教师的教学伦理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对话,因此,反思是沟通教师“所倡导的理论”与“所采用的理论”之间的桥梁,是促使“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互动共生的手段。它有利于教师智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改善教师角色形象,提升教师专业地位,扩大专业自;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共同发展。

二、教师与同事的对话――合作

全文阅读

现代主义之后的新都市主义设计时代

上世纪初“房荒”成为整个欧洲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现代主义住宅思想出现。以柯布西耶的福胡让住宅区为例剖析了其现代主义思想“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的多层理念以及此后高密度住宅浪潮造成的社会问题。重点以新都市主义代表作佛罗里达海滨镇的传统邻里开发模式为例,从理想距离、公共空间、当地特色三个方面分析对比了新都市主义相较现代主义思想的发展与革新。最后对中国当前社区建设与传统小镇街区保护进行了新都市主义的借鉴思考。

现代主义住宅发展浅析

1.柯布西耶的现代主义住宅思想

20世纪20年代,由于大工业城市造成的人口膨胀以及战造成的经济困难,住宅建设成为整个欧洲最为迫切的问题。柯布西耶在1923年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一观点。

1924年柯布西耶设计的福胡让居住区包括150幢住宅,以基本单元为主组合出五种类型的住宅,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每层设计功能分区,强调出屋顶花园的重要地位。福胡让住宅的结构适应工业化批量生产、打破传统的建筑模式、注重实用功能。而重要的是在整个福胡让住宅区“关系性的设计”上有所尝试。塔式住宅与另一侧错位住宅形成动态均衡;利用色彩变化加强建筑空间组合。建筑每一处形态变化都为居民带来灵动。柯布西耶也提出了自己的城市规划思想:功能分区明确;底层透空,解放地面;棋盘式道路,人车分流;建立小城镇式的居住单位。

2.现代主义住宅思想的片面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欧美国家的住宅建设浪潮中人们并没有得到舒适的体验,住宅如“机器”般冷漠而强调功能。“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被片面的使用了,一批集合式住宅因极度格式化、高密度化,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孤独、走廊问的犯罪行为、污染等。现代主义建筑在1972年3月15日下午死亡,以美国居住区Pruilt-lgoe炸毁为标志。虽然这句宣言有失偏颇,但这里所谓的死亡是指现代主义过于强调工业化、功能化层面的死亡,缺乏人文关怀的住宅区终将走向失败。

新都市主义――现代主义的反思

全文阅读

当代景观设计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当代景观设计存在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双重思想的交织拼贴过程中,文章解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概念,寻找摘录两种思潮的设计理念,最后对两种思潮交织中的国内景观设计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景观设计;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引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并存的当下,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甚至某种程度上的新现代主义影响着周身的文学、艺术、电影、哲学等等,当然,当代景观设计也不例外。

1 现代主义的景观设计

1.1 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诠释

文章写到当代景观设计,固然是区别于纯粹的现代景观设计的,它包含着当下存在的有影响的一切思潮影响下的景观设计。现代主义景观是一个断代的特定术语,其主要指在20世纪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具有现代主义诸多特征的景观形式。

全文阅读

当后现代主义照进现实

摘要: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所代表的不仅是收集资料的方法以及所收集的资料的不同,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属于不同的科学思考典范。然而根据现实问题的复杂性,两者走向融合将是必然所趋。

关键词:量化研究;质化研究;差异;相融

当理性主义一次又一次用数据表明“真理”时,我们经常只是被深深折服,并深信不疑,或是再次臣服于实验研究的不容置疑性,但所谓的一些“真理”不断被,地球不是中心,万物也不是上帝创造,经典牛顿力学也受到来自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挑战,人们也渐渐看到现实的复杂性和不可测量性,后现代主义思潮为这一切迷茫带来了解释和答案,而所谓的研究范式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我们意识到现实问题的模糊性时,研究范式也出现了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之争。

1、“质”“量”之异

根据新力市场研究(DMB Research)资深研究人员表示,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定量,就是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定量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由于其目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的量的属性作出回答,故名定量研究。

一般量化研究的问题可分为三类:现况不明的问题称为描述性问题;关联不清的称为关联性问题;因果不解的问题称为因果性问题。而采用的研究方法有:社会调查、实验研究和结构观察。而在资料和数据收集;也是量化最突出的环节需要采用一些统计分析方法:描述统计、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显著考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量化研究在具体运用别强调操作化、概括化及客观性。量化研究采实证主义的观点,以统计分析探究社会的现象,企图建立放诸四海皆准的原理原则,更进一步解释、预测和控制社会的现象。量化的研究者皆认为社会的现象可透过观察而得,强调价值中立的态度,以达成客观。

关于质化研究,陈向明总结了质化研究的主要特点:“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型与非参与型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人细致和长期的研究;分析方式以归纳法为主,在当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通过证伪法和相关检验等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其个人背景以及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必须加以考虑;研究过程是研究结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必须详细加以记载和报道。”

质化研究强调通过被调查者的眼光看世界,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有对事件的主观认识及其建构。这一观点反映了社会建构论的影响。社会建构论的代表人物格根曾经指出:“对于现代主义者来说,世界简简单单地‘在那里(out there)’,以供观察。然而在后现代主义者的文本里,这种假设是没有理由的……谈及‘世界’或‘心灵’等需要语言,‘物质’、‘心理过程’等词语并非世界的镜子,而是语言系统的构成成分……在这个意义上,那些被我们当成‘真实的’,那些我们信以为真的心理功能,不过是公共建构的副产品”。既然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面对的仅仅是一种建构,那么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和被研究的对象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研究者要透过被研究者的眼光看世界,分析研究对象怎样建构了他或她的世界,通过彼此的沟通和协商,建立对社会生活的共识。质化研究就建筑在这样一种理念之上。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