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德国汉学家顾彬最近又批评中国作家,说他们不学无术,一有空就喝酒吃饭。这让我想到一个朋友对"两会"报导的抱怨:"两会"就让我看见"两会",而不是花絮。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在我看来,正经内容太少、花边新闻太多是他们的共同点。
古今中外很多作家都是酒的朋友,其中不少人狂喝烂醉,甚至搭上性命。这大概因为,作家通常内心敏感,情绪波动,容易郁积胸中块垒,需要酒来浇注。同时,就像摇滚歌星借助一样,一些作家也从酒精中寻找灵感。但是,喝酒只是花边新闻,一个作家最重要的东西是作品。“李白斗酒诗百篇”,如果没有诗百篇,他喝再多我们也不会知道。但是现在很多作家没有了作品,只剩下喝酒吃饭、争风吃醋等花边新闻了。
“两会”等政治新闻的报导也是如此。有一些花边新闻并非坏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官员的个性和政策的产生过程。但是如果说到正经内容总是空话套话,讲起花边新闻才眉飞色舞时,那也是很奇怪的事。事实上,我们总是可以听到一些记者在电视上说,“我又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但他们从来不告诉你他在正经的新闻方面有什么发现。
举一个例子吧。我在看外交部长的记者见面会时发现,外国记者一般都能提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轮到新华社的一位记者时,她问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外交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二是杨外长你属虎、喜欢评弹,个人兴趣和外交工作的关系如何?
第一个问题明显大而不当,杨外长只好回答“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是机遇大于挑战”云云;第二个问题就是典型的花边新闻,只有无聊的八卦媒体才会把属相和外交联系起来。一起看电视的家人当场就十分困惑:她是真的不知道怎样提问呢,还是不敢问?
从这位记者的表情可以看出,她对第一个问题也没有意外答案的期待,但是显然为第二个问题感到得意。事实上,杨外长当即说,你的第一个问题比第二个问题好回答,结果也真的花了大段时间来描述其个人性格。从新闻的角度说,花边新闻抢了正经新闻的彩,显然是一种失败。
但是在我们的报纸版面、电视屏幕或者网络页面上,读者看得津津有味的往往是花边新闻。那些正经新闻从内容到表述,基本都不会超过他们的预期。记者在正经新闻方面无所作为,也会把精力转移到花边新闻上,美其名曰“两会花絮报导”。
最被异化的是女代表和少数民族代表。网络上有集中的图片展示,名曰“女代表风采”、“少数民族代表风采”,他们完全被当作了风景来观看,被关注的重点是相貌、服饰和表情,而不是他们代表了谁,有什么政治作为。
古代的商人为拓展商品经营,做好生意,提高商家店铺或商品的知名度,很早就知道利用广告来传播商品信息,招揽生意了。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一书中说:“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可见古时的商人便已经懂得商品要畅销,生意要兴隆,还要善于推销自己、做好广告宣传,做到“悬帜甚高”。这里所说的“悬帜”,即指悬挂的酒旗,也就是古代商家店铺最早出现的一种“幌子”广告。
幌子,是古代商业广告中一种很常见的形式。古典小说名著《水浒传》对幌子中的“酒幌”作了很多描写。酒幌又称“帜”、“锦旆”、“布帘”、“酒望”、“酒旗”等。它们有的挑出在房檐上,有的用竹竿挑在树梢,有的挑出在店铺门前。《红楼梦》中说,贾宝玉曾引用古诗“红杏梢头挂酒旗”之句为稻香村题额。贾政察看大观园里稻香村一处景致后也说:“此处都好,只是少了一个酒幌子,明日竟做一个来。”其实,古时候的酒店是“酒好也怕巷子深”的。所以古商人尤为重视用酒幌子来做广告宣传。
此外,我国古代的商家店铺还有用实物、口头等多种形式做商品广告的。商人把所卖的货品实物陈列或悬挂于店铺门前。诸如粮店门前悬挂几穗稻谷、麦子、高粱、玉米;炊具店门前悬挂铲子、勺子、笊篱;饭馆门前桌案上摆放猪牛羊熟肉、熟鱼虾、馒头等,以其商品实物为媒体做广告宣传。由实物广告还又衍生出模型广告。如火腿店门口挂一只大于实物的大火腿模型;剪刀店门口挂把大于实物的大剪刀模型;打铁店门口挂出大于实物的大锄头、大镰刀模型等,以此来引起顾客的好奇和注意,产生促销效果。更为突出的是,商人在推销货品时,还以各种腔调的吆喝叫卖之声为传播形式,这就是口头广告。他们摆摊设店,或者肩挑手提,边走边吆喝边卖。《燕京杂记》中载:“京师荷担卖物者,每曼声婉转,动人听闻。”《帝京岁时纪胜》中亦有记载:二月,有贩乳鸡、乳鸭者,“沿街吆喝,生意畅然”;五月,“沿街吆卖”嫩玉米,曰“五月先儿”;九月初九,以面为糕,“于(街道)中笊席叫卖”。还有敲锣、打鼓、摇铃、摇拨浪鼓等声响唱卖的。
另有商家店铺以墙壁为媒体做壁画广告的。如酒店的“壁上描刘伶贪饮,窗前画李白传杯”的广告,十分有趣。也有在墙壁上不画图只写字的酒店、客栈,上书“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庭户朝迎三江客,门关暮接五湖宾”、“宾至如归少安毋躁,客来不速小住为佳”。这些文字颇具文学艺术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增加了商业广告宣传促销的魅力,使顾客在购物与消费中平添了几分美感。
摘自《河南日报》
法新社10月19日文章,原题:火烧一般的中国饮料挑战西方
问任何一名西方人世界上最流行的烈性酒是什么,他们很可能不会说出――甚至没听说过烈度极强的白酒的名字。但国际饮料公司说,世界范围内卖出的白酒量比伏特加、威士忌或朗姆酒都要多。这就是13亿中国人为之狂热的“国饮”。
几家公司正试图把白酒打入海外市场。只是有一个问题:酒精含量高达60%,有明显的气味,对很多西方人来说,白酒令其受不了。
那些尝过白酒的西方人的反应往往与在香港教书的英国人斯图尔特・布朗一样,“太令人恐怖了,就像是脱漆剂。”在上海工作的英国战略咨询师詹姆斯・辛克莱娶了中国妻子,但他称在华生活的13年“一直在尽力避免白酒”。
白酒市场的领军者五粮液在纽约时报广场租了块广告屏幕来促销,据说花费达40万美元。英国一家公司在完成收购后致力于提升水酒坊的国际销量,该品牌的酒已在22个机场和新加坡的商店里出售。
然而,由于白酒具有难以渗透的文化界限,会注定失败吗?白酒爱好者认为问题很简单,那就是非中国人几乎没有关于白酒的知识。
白酒是同菜肴一起吃的,从来不和调酒饮料一起喝,是大喊“干杯”来敬酒的。白酒会出现在正式宴会上,若赶不上喝酒的节奏会令主人没面子。外国人经常被建议干脆假装滴酒不沾。中国的工作招聘有时还会要求求职者必须能喝白酒,因为用白酒招待客户是生意的一个关键。
在北京工作的饮料专家保罗・马修把西方人难以接受白酒的部分原因归结为不熟悉其香味,“西方人似乎不喜欢白酒刺鼻的气味,与中国人认为法国奶酪等食品难以接受一样。”他还说,“白酒的市场相当有限――中国以外的一些消费者是出于好奇才会喝一点。从长远来看,白酒打入当地市场相当困难。”
吕梁去过多次,算算已有6次之多。吕梁山上固然有许多可看的美景,却也经不住这么多次游览。景色还是那么优美,一次两次尚有新鲜感,多了也颇觉乏味。
前几次去吕梁,是因为《吕梁文化丛书》开卷第一部《古之旅》要由我捉刀,为写这部丛书,先后去了3次吕梁山,加上以前去过的两次,总共已有5次。再好的景观也有些厌了。然而因为《吕梁文化丛书》举办首发式,又去之时,却另有一番收获,因首发式在杏花村酒都宾馆举行,此行的目标就明确了——喝酒。
杏花村美酒喝多少次也没个够。这回饮酒共分3次,刚到时就先一饮,第二天一早去厂区参观,在酒缸旁一饮,第二天开完会一饮。
先说在厂区酒缸旁饮酒。2007年山西文学颁发杰出作家、优秀作家奖时,我已在酒缸旁饮过,深知其中奥妙。一进厂区,处处酒香飘逸,人已浸在酒香中,连不喝酒的女性也跃跃欲试,等到酒库,望着摆成一片的酒缸,早就情不自禁了。此番重来这里,先在包中藏了两个矿泉水瓶,想放两瓶带回去与朋友一起享用,不料机关算尽,还是碍于文人面皮,望着如同自来水管一样流淌的美酒,终究不好意思去接。弄得连喝的兴趣也没有了。随大家来到作坊内,几个身着古装的工人正在用传统方式制酒,一会儿,酒从漏斗流出,大家纷纷接一杯品尝,此酒系原浆,有72度之高,喝一口,只觉一股热流从口中缓缓向腹内蠕动;再品,余香满口,绵绵不绝,香而不烈,市面上决然不会有此等美酒,不知刘伶、李白之类见得此酒能饮几杯?
酒桌上喝酒还和以前一样,共4种酒,即老白汾、白玉酒、玫瑰酒和竹叶青。4种美酒之中,白玉、玫瑰香中带甜,分明是给女性喝的,竹叶青香中带着药味,只有老白汾最合我意。菜肴也很丰盛,鸡鸭鱼肉,流光溢彩,色香味美,究竟难敌美酒诱惑。都算是文人嘛,文绉绉三巡过后,才没有了拘束。杏花村不光酒好,酒杯也特别,细高状,看上去如同竹节,可上下两面斟酒,上端若一般酒杯大小,下面相当于上面的五倍,即喝一杯相当于五杯。喝酒时也有讲究,所谓一心一意,七上八下之类。我等饮者,只担心喝不够,哪里还在乎这些,不管是一心一意,还是三心二意,只管尽情豪饮。
记得上次在汾阳,曾用下端大杯喝过十五六下,且不晕不醉,荡气回肠。汾酒不愧是历史名酒,绵香悠长,清爽宜人,一杯下肚能感到酒的美妙,几杯过后,就随酒意进入一种忘我境界。早把来时家人朋友叮嘱忘之脑后,来者不拒,甚或上前挑战。惜乎时间太短,不等尽兴,那边已有离坐者。张石山、张发一班人乘酒兴唱起歌。与他们相比,我属喝闷酒者,只论酒,不论其它。唱歌毕竟只是酒后宣泄,我还没喝完。
当天下午与何西来夫妇、人民文学出版社一干编辑去临县碛口参观明清民居,看黄河奔流。参观完李家山民居,临县政协又免不了一番招待,酒还是杏花村老白汾,却再也喝不出前一天的滋味。第二天中午,在北武当山脚下的真武宾馆,方山县政协用当地美酒招待,喝下去,只觉辛辣刺喉,几欲下泪。如此感觉,只能辜负主人美意。
喝过杏花村美酒,再好的酒也难以下咽。2007年那次去过杏花村后,好长一段时间,不能再喝酒,大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这次,这种感觉更强烈,恐怕三五个月之内,再难喝出酒的滋味。
8月20日晚,弈城围棋网请参加百灵杯16强战的5名韩国棋手吃饭。来北京多次,他们对住处附近很熟,他们中的朴正祥九段、白洪淅九段还会说中文,根本不用担心他们在北京的生活问题。
朴廷桓就餐前还在弈城网上下棋,他是网上的超级棋痴,近乎每天酣战不休。半小时前他与范廷钰三段在网上蒙面进行大战,赢定了的他因超时判负,让押他分的棋迷损失不小。说起这事,朴廷桓也很委屈,“我的鼠标已点上去了,但没反应,一会系统说我超时了。”
朴廷桓的网名“我不卡”(idontcal)已为棋迷熟知,他在网上下棋极多,胜率颇高,而且他屡屡重押自己,动辄数十亿虚拟币之巨,大有视虚拟币如粪土的豪迈气概。但这样豪爽的结果往往是,数百亿的身家一天内就输个精光,沦为穷光蛋,但他也有一天内赚取一两百亿虚拟币的本事。
席间有人向他开玩笑“讨包”,他问:“想要多少?”“20亿成不?”“嗯,没问题。”
2006年富士通杯冠军朴正祥长胖了不少,他解释说刚刚结婚,老婆漂亮又贤惠,做得一手好菜,婚后其体重直线上升。来北京后,每天陪白洪淅吃吃喝喝,更挡不住长肉了。
朴正祥透露,从8月14日亚洲电视快棋赛到百灵杯赛,白洪淅每晚拉着朴正祥喝酒,亚洲电视快棋赛在首尔举行时,朴正祥每晚还赶到赛地作陪。但让他感到冤屈的是,“我每晚陪他喝酒,他一路赢棋,拿到冠军,但酒钱竟然还要我出,这人品太有问题。”白洪淅4月份获BC卡杯冠军,8月又问鼎亚洲电视快棋赛,4个月内进账3.4亿韩元。
白洪淅不无委屈地说:奖金都还没拿到手呢,拿到后我会请朴正祥和大家喝酒吃饭的。一边的朴正祥接过话:“你们以为他说的是真的吗?我怎么觉得他就是拿到奖金,也不会有什么变化呢?”
白面书生般的赵汉乘九段颇具君子风范,来中国参加围甲联赛已有两年,人品、棋品均无可挑剔,他很喜欢吃中国饭菜,和中国棋手交朋友。他最难忘的是2011年与古力、党毅飞在首尔一家烤肉店喝酒,兴之所至,豪爽之极,将餐馆的清酒和啤酒全喝光,“那是我喝酒喝得最多的一次,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那样喝过酒了。”
在许多人眼里,白酒是男人的酒,女人一般是不沾的。但我要讲的恰是一位杰出女性与白酒结缘的事情,这份缘酝酿了她的一生,也芬芳了她的生活,品评白酒的奇特要求让她付出太多,也得到应该得到的。
她就是王贤,河南赊店老酒股份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在2015年底第三届全国酿酒行业白酒品酒技能竞赛中,她取得全国第10名的成绩,而且是连续三年蝉联“全国酿酒行业技术能手”称号,人们惊叹她是河南白酒品评第一人和“最懂酒的女人”。
在参加工作前,王贤虽然见识过不少男人大碗喝酒的壮举,甚至遇到过醉酒者滑稽的丑态,但要把白酒和自己的青春乃至喜怒哀乐联系起来,那是做梦也梦不到的。王贤高中毕业就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让同窗好友们想不到的是她竟然去了酿酒行业,做的还是技术员。从最初的滴酒不沾,到白酒的“水深火热”,喝上一口又一口,人家还要问酒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刚刚高中毕业的女孩,能行吗?
连王贤自己也很担忧,好在年轻,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有机会就有未来。想明白了自己的前途,王贤就静下心来,接下来要做的唯有最实际的工作、最顽强的实践,那是舌尖上的劳动。
书籍是通向成功的阶梯,王贤除了在图书馆借专业相关的书,若听说谁的手里有一本难得的关于酒的书,多远都跑过去诚恳求借,然后不分白天黑夜地发愤苦读,越读越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更认识到白酒的白绝不是单一的透明,而是海纳百川后的通透。与之相关的专业实在太多了,化学、食品、酿造、化验、勾兑、检验分析、设备、食品安全、微生物……每一样都要重新学起,还要打破相互间的阻隔,在内在里织成四通八达的技能网络。靠自学,王贤的专业知识达到大学本科水平,还撰写发表了几十篇专业论文。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白酒品评这种独特的工作不能纸上谈兵,一切都靠实战实解决,你一个人说行还不行,还要经过无数消费者的舌尖检验和认同。
刚开始品评白酒,王贤跟其他普通人一样,只觉得辣嗓子,白酒的浓郁燥烈几乎将她拒之门外,连女性特有的细腻也似乎帮不上什么忙。辣得流眼泪还要喝,喝得头疼头晕还要品,慢慢地,她品出了白酒的酸甜苦辣咸,而这也是人生的五味啊。但她仍然不得要领,在这里,一叶难知秋,一滴水难以看到大海,她感到自己的味蕾并没有打开,品评一种白酒后,她也很难说出一个所以然,更不用说研制开发新产品了。
王贤很苦恼,也有些躁,而这是白酒品评的大禁忌。既然能使青春沉稳,也应该让舌尖随心。既然书籍是梯子,有经验的师傅更是靠山。她决心走出斗室,去见识大天地。不知多少次风雨兼程,多少回弯路迷津甚至半途而归,她去名企,去拜访名家,哪里不懂就问哪里,再保守的人她也要问出个一二三来,不怕人烦,不怕吃闭门羹,因为不信同行是冤家,只信共同的爱和追求会让人最终敞开心扉,同赴佳境。有一位名家深受感动,告诉王贤:“白酒品评需要的不仅仅是味觉,还有视觉和嗅觉,你的品评越理性,台下台上越要求你必须用心,白酒有魂,用心方能抵达,而这没有艰苦卓绝的爱和日久天长的磨炼,是无法登堂入室、功德圆满的,而你做好付出和牺牲的准备了吗?”
名家的话不啻醍醐灌顶,当王贤继续朝前行进时,方知话中藏深意。既然你爱上了白酒香,就真的不能再去闻女孩子都爱的鲜花香,而且连女性必备的简单化妆品也要狠心割舍,而这只为保护好身为一个白酒品评者的嗅觉和味觉,要做好“艰苦朴素”一辈子的准备。王贤下到车间,深入生产一线,长时间蹲在甑桶前,断花摘酒,滴滴品味,条分缕析,要在一瞬间抓住白酒的魂,当次日再现,也能准确识别才行,这恐怕比诗人抓住灵感还难吧?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白酒的香味物质竟有几十种之多,无形无色,怎么抓?这些香味物质反映到单体上,竟然反转成怪味物质,让人倒胃口。最可怕的,酒精的刺激常常会造成感觉的迟钝,致使不少白酒品评者半途而废,黯然退场,成也白酒败也白酒,令人欲哭无声。
戒酒一点通
“哇!”爸爸经过激烈的“战斗”后,醉醺醺地回家了。妈妈焦急地把爸爸安顿在床上,爸爸气喘吁吁地吐着难闻的酒气,把喝进肚里的啤酒大口大口的吐在大盆里。那模样,着实可怕。
爸爸天生对酒有着一种不可磨灭的感情,从前还是一杯一杯的喝,可现在却发展到了一箱一箱的喝,每次都喝得烂醉,脸红得像灯笼。瞧,这次一定又是硬着头皮和那些人打堵喝的吧!其实不只爸爸一个是这样,据调查表明,中国每年的饮酒量相当于两个西湖的水!
许多人已经意识到了喝酒对人体的伤害,都下定决心要戒酒,可一看见酒,嘴里虽然念叨着“戒酒戒酒”,手里却举着瓶子高兴地喝起来。那是酒精依赖,喝习惯了突然中断饮酒就会造成生理上的不适应,就算经过了专业的治疗,心瘾也难除。
为了让爸爸戒酒,我想出了许多的办法,把家里的啤酒啊,白酒啊,葡萄酒什么的,都藏起来,可是这些又有什么用呢?爸爸不在家里喝,我不可能把他所有能去的地方的酒全藏起来吧!于是,我冥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做一个戒酒的器皿。
于是我在超市里买了一瓶浓缩酒精,还买了做这玩意的各种材料,便在家里的书房忘我地做起来。经过一大个上午的工作,我终于把这个小巧玲珑,制做精美的小东西做好了。
不要小看这个东西,我称它为“戒酒一点通”。制作方法很简单:先把可乐罐的罐底用小刀轻轻挑去,然后把一团被酒精水泡过的棉花塞到里面去,插一个被毛巾包着的漏斗在里面,用胶带把漏斗固定好,就大功告成了!“戒酒一点通”高15厘米,大部分用可乐拉罐做成,我用优美的红色的繁体字,在拉罐上写“戒酒一点通”的标语,还画上戒酒的漫画,远远望去,这个装置就像一个打着雨伞的易拉罐小人,活像一件艺术品。谁会想到它其实是一个专门戒酒的装置呢!
我担心“戒酒一点通”会不会奏效,为了以防万一,便自己先试了一下。我憋足气把嘴和鼻子压在漏斗上,我一吸气,差不多要昏了过去,“好大一股酒精味啊!”我用手给鼻子扇风,心里却暗暗高兴,爸爸不是喜欢酒里的酒精吗?给你最大的量,看你喝不喝得“伤”!
如果不是一则广告,武松打虎的故事或许不会上演;《水浒传》里最让人神情激荡的场面也就不会出现,“打虎武松”就没有机会一战成名。
没有这则广告,武松或许就不会喝酒;没有这则广告,武松或许就喝不了那么多酒;喝不了那么多酒,或许就不会乘夜过景阳冈。不过冈,当然不会遇见虎。遇不见虎,武松也许只能成为一个打猫英雄,机会巧了,顶多博得个打狗英雄的威名。这话听着绕,但道理却很浅显:一则广告,改变了武松的人生。
武松回乡,在阳谷县一山前看见某不知名酒店,店前酒旗招摇,上书一则流传数百年的著名广告语:三碗不过冈。令人感慨的是这则古老的广告语,完全合乎现代广告创意的几项基本原则。我们站在武松和所有过客的角度,试欣赏之。
其一,目标原则。做广告的目的是销售,否则,广告便没有价值。“三碗不过冈”一望而知,其酒之烈,有常人不可想象之处。所以,嗜酒之人,一看酒旗,马上就被激起喝酒的欲望:你云三碗不过冈,我偏买三碗来尝尝,成功地刺激了过往客商的消费心理;
其二,合规原则。在宋代,虽无禁酒之规,喝酒太过,有害身体的健康警示也没有获得社会共识,但作为商家来说,知其酒烈,不让消费者过多饮用,伤害身体,也是一种“商道”,更是一种为消费者负责的做法。
“三碗不过冈”,对于商家来说,隐含功诫。一则现代中国酒类广告“某酒虽好,也不要贪杯哦”,大约就是受了“三碗不过冈”这则广告语的影响;
其三,吸引原则。“三碗不过冈”,在词语上做了两个限制,一,限制了酒量;二,限制了酒后行为。为什么?凭啥呢?咋这样说话呢?凡是过往的酒客,都会如此质疑!过此店,本来喝水亦可,现在变得非喝酒不可了。用句市井之语来说就是“你把我的馋虫勾出来了”。
这则广告语通过限制酒客的行为,激起酒客的好奇心。广告语明白无误地告诉过往酒徒:此处有好酒,试君好酒量。痛饮三碗后,醉眼看山冈。
导演:马楚成
编剧:马楚成/陈舒
动作指导:李志忠
赛车技术顾问:林志颖
主要人物
小依(汤唯 饰)
一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阳光、开朗的邻家女孩儿,但是由于幼年丧父的心理阴影,一直无法克服心理障碍。后来在流光速车队教练高峰的调教下,成了一名赛车手。
韩冰(刘若英 饰)
前些日子读到一篇关于谈酒的文章,说是当今好像是一个离开酒就寸步难行的时代:说是一个从不喝酒的男人,似乎不是一个完整的男人:酒桌上,关键的时候,就是赶鸭子上架,飞不动,你爬也要爬上去,这才是风度,这才是气魄,这才是男人应有的精神,想想自己在过来的生活经历中,曾经在酒桌上也有过不少次的“拼杀”,有时醉得一塌糊涂,究竟醉过多少回。已经记不得了。
常有人说中国人最喜欢喝酒。而实际上,酒的盛行不仅是中国,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大都不能例外,不然,这几年,为什么许多外国的酒,比如什么“人头马”、“轩尼诗”、“路易十四”等等,甚至比中国的酒发展势头还猛呢?
不过,要说酒的历史,我以为还是中国的悠久,中国酿酒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据有关资料显示,最初起于商周,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了。否则,商纣王何以称之为“酒色之徒、无道昏君”?无酒,他又何以整日沉湎酒色?其实,说中国酒起于商周,也不能算准确,大概更早一些。还曾经看到有人撰文说:在夏朝的初年,一个名为仪狄的官员曾用桑叶包饭酿成酒献给大禹,大禹感到味道甘美,连感叹道:“后代必有为了饮酒而亡国的。”――确切地说此说法出自《战国策》:“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由此可见,酒是帝女令仪狄酿造的,而这两位都是人类早期氏族部落的女性,女性却成了中国酒的发明创造者,是中国酒的祖先。至于杜康造酒,看来则是另一回事了。同时,还可以看出,早有古人因酒而忧了,酒能成事亦能败事。在数千年的历史上,因酒色而亡国者不乏其人,可见,大禹初见美酒就心生忧虑而大发感慨并“绝旨酒”,确实不无道理。
女人造了酒,供给男人喝,“酒色之徒”这个“雅号”,也是送给某些男人的,而“酒色之徒”的造就者却又是造酒的女人。然而,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人一般却是不上酒桌的,好女人要恪守妇道,好女人是不能好酒的,好酒的女人不是好女人,女人一旦好酒就容易误入歧途。比如那潘金莲,如果不是被王婆强拉上酒桌贪了几杯,何以和西门庆搅在了一起?看来酒真不是个好东西――其实,这样说也未免太偏颇了,酒本身是没有过错的,无论酒的“威力”多么强大,关键是喝酒的人如何把握自己。
另据罗马神话中说酒神巴克斯发明了葡萄酒(是葡萄酒。不像中国的黄酒或白酒),成千上万的女性崇拜得几近疯狂。即便是在酒神出游的时候,其身边还总是跟随着一群醉醺醺的女人,她们一边饮着葡萄酒,一边唱歌跳舞,不知道她们是爱酒还是爱那酿酒的人。但无论她们爱谁,那不是中国的事情。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骚客们大都爱饮酒。文人们因爱酒。兴之所至,便给酒起了许多雅名,比如什么“金浆”、“琼浆”、“玉液”、“琬液”、“琼苏”等等。有些还直接写入诗中。李白一曲《将进酒》成为千古绝唱。酒成了文人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再也分不开了。据说曹雪芹也是很喜欢喝酒的。他的晚年生活十分困顿,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写作《红楼梦》的时候,早已由“钟鸣鼎食之家”跌落到“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贫困境地。常常借酒浇愁。他的朋友敦诚说他“举家食粥酒常赊”,敦敏则说他“卖画钱来付酒家”。已经潦倒到如此地步了,且还要喝酒。也许正是由于他的贫困,在贫困中有酒的陪伴,饱蘸着泪水与血,才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宏篇巨著。
中国人传统的饮酒方式也最讲究的是意境。最佳的状态是似醉非醉,半酣微醺,使人处于快乐、兴奋的境界中。这时的人不仅话多。而且会兴致大发,妙语连珠,诗人则诗如泉涌。人喝酒达到这种境界,可谓是超凡脱俗,炉火纯青了。据说诗仙李太白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喝出了最佳意境,不然怎么会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呢?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还不是很多。带着目的性喝酒,总避免不了“实用主义”之嫌疑,没有目的性的狂喝且又喝得一塌糊涂,则往往被人称为“酒晕子”、“酒鬼”――“酒鬼”和“酒仙”的距离大着呢。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酒,也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酒了。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工具、一座桥梁、一条纽带,一种人与人交往的情感载体,是人际关系的“剂”和个人性格的“壮胆剂”,它起到调节人际关系、培养和促激人们性格的作用。正可谓酒的作用无可估量,其地位真是举足重轻。中国有句俗话,叫作“无酒不成席”,没有酒是无法请人吃饭的。至于饭菜如何,则另当别论,而酒却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饭店宴请朋友,无论你的菜档次多么高,如果没酒。那场面是十分尴尬的,大家面对丰盛的菜肴,简直无法下箸。菜少点没关系,没酒是万万不可的。反之。即便饭菜差点,只要有酒,主与客三杯酒下肚,红光满面,心中热浪翻滚,于频频碰杯之间,那话也就热了起来,手把酒杯,已顾不得菜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