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航天航空技术

航天航空技术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技术转移航空航天论文

一南京航空技术转移中心运行模式

1发挥航空、航天、民航“三航”特色优势

立足江苏,积极实施民,整合资源,加速形成学校向产业技术转移的有效机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具有良好军工技术基础的综合性研究大学,研发了一大批运用于国防的高新技术和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在民用市场同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发挥国防特色,积极推进军工技术向民用市场转移,势在必行。针对国民经济和江苏省发展,中心加强引导军用技术与民用市场的融合,使国防科技在服务军工科研和生产的同时,为地方经济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赋予学校科技工作新的增长点。有效形成了军民融合、军民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例如,在民用航空发展需求方面,中心重点在通用航空设计制造、航空规划与交通管理、民营运营与空港经济、飞机运行与安全保障、民航培训与先进训练等方面加快推进技术转移和辐射,先后为镇江新区、扬州新区、南京江宁区等地方政府开展航空产业和空港经济规划,与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无锡苏南国际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上海机场集团公司等20余家省内外机场,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民用航空局华东管理局等航空公司和空管部门,江苏航空产业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中国商用飞机公司等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推动我校特色“三航”技术在相关领域迅速应用和转化。

2参与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的研究

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建合作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心以国家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为抓手,充分利用学校人才、特色优势学科和最新科技成果的优势,积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强与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构建合作平台,走政产学研合作之道路。同时,企业单纯依靠内部技术创新活动实现技术创新能力提高越来越难,需要与外部知识源的合作,因此,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已成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心先后与南京六合区、张家港、连云港、萧山、武义等19个省内外城市共建南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同时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与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建立研究院、研发基地、工程中心、联合实验室等36个技术创新平台。这些平台的建立,大大加快了学校最新科技成果向地方转移,促进了当地经济及企业的快速发展。中心依托我校在航空航天民航等领域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积极参与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研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显著提升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例如,在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新能源产业领域中,中心以我校作为首席单位承担的三项国家“973”项目为基础,整合学校在力学、电子信息和机械自动化等学科方面的科研成果及人才团队,与无锡市展开了全面合作,将“973”项目、国防预研项目等研究的创新成果成功应用到无锡的风电产业,开发出了全球首创的MW级竹质复合材料风力机叶片,共建无锡市风电设计研究院、南航无锡研究院等创新平台16个,有效推动了无锡市在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优势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3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加速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建立,有效推进学校最新科技成果转化成社会生产力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为我校、地方企业、科技人员等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我校最新科技成果迅速向企业集聚,对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我校技术转移中心的职责所在。一方面主动贴近企业,挖掘企业技术需求,积极构建企业、中心数据共享平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网站),主动联合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成果转化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积极推荐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直接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有效开展科技人员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完善制度、规划激励措施,制定各类学科及技术团队的产学研合作策略,实现重点(特色)学科服务重点产业,不断提升中心综合服务能力。同时,中心着力建设打造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技术转移人才体系,多次组织涵盖科研老师、学院科研秘书、技术经纪人及中心管理团队等技术转移各个层面人员的技术转移业务培训,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视野开阔的创新型科技人员服务团队,为服务企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不断强化和提升中心服务人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综合服务能力。

二小结

全文阅读

关注航空航天技术

“嫦娥二号”奔月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三丙火箭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嫦娥二号”原本是“嫦娥一号”的备份星。因为“嫦娥一号”出色完成了探月一期工程目标,没有必要再发射备份星。为最大限度节省国家的资金,科学家对这颗“嫦娥一号”的备份星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进,把它改造成了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嫦娥二号”。从外观来看,“嫦娥二号”和“嫦娥一号”大小和形状几乎完全一样,可谓孪生姊妹。“嫦娥二号”环月后,进入了100千米×15千米的椭圆轨道飞行,这就是说,卫星距离月球最近时仅有15千米,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将是更为清晰的“月球的脸”。

旅行者二号到达太阳系边缘

1977年,美国发射了“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它们是对太阳系的外层行星进行探测的最早的太空探测器。“旅行者”1号在1980年完成土星观测后就结束了它的最初使命。从那以后,它就开始挺进外层空间。在1998年,它越过了“先锋者"10号探测器,成为距地球最远的人造物体。

2010年11月5日(北京时间11月6日),NASA宣布,“旅行者”1号太空探测器已经到达太阳系的边缘,并且正在飞入一个此前从没有探测过的太空区域。“旅行者”1号的旅程是一个科学上的里程碑。这是第一次,一个人造物体旅行了135亿千米(84亿英里),大约相当于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90倍。

相关学科

数学:“嫦娥”升空是中国航天科技的又一次进步,这一素材可在2011年中考数学里以题目背景的形式出现。

全文阅读

焊接技术在航空航天工业中的应用

摘要:焊接技术是航空航天工业的重要连接技术,在航空航天材料加工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焊接技术已成为飞机制造中的关键技术,为飞机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技术保证。本文对电子束焊、激光焊、搅拌摩擦焊、线性摩擦焊、扩散焊的原理、特点及应用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电子束焊;激光焊;搅拌摩擦焊;线性摩擦焊;扩散焊

中图分类号: V26 文献标识码:A

焊接是通过加热、加压,或两者并用,使同性或异性两工件产生原子间结合的加工工艺和联接方式。焊接既可用于金属,也可用于非金属。在航空航天装备和材料加工过程中,焊接技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电子束焊

电子束焊( EBW)是在真空环境下利用会聚的高速电子流轰击工件接缝,将电子动能转变为热能,使被焊金属熔合的一种焊接方法。作为高能束流加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束焊具有能量密度高、焊接深宽比大、焊接变形小、可控精度高、焊接质量稳定和易实现自动控制等突出优点,也正是山于这些特点,电子焊接技术在航空、航天、兵器、电子、核工业等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航空制造业中,电子束焊接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飞机发动机的制造水平,使发动机中的许多减重设计及异种材料的焊接成为现实,同时为许多整体加工难以实现的零件制造提供了一种加工途径;另外,电子束焊接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成功地解决了航空、航天业要求各种焊接结构具有高强度、低重量和极高可靠性的关键技术问题。所以在国内外的航空和航大工业中,电子束焊接已成为最可靠的连接方法之一。

2激光焊

激光技术采用偏光镜反射激光产生的光束使其集中在聚焦装置中产生巨大能量的光束,如果焦点靠近工件,工件就会在几毫秒内熔化和蒸发,这一效应可用于焊接工艺。激光焊具有焊接设备装置简单、能量密度高、变形小、精度高、焊缝深宽比大、能在室温或特殊条件下进行焊接、可焊接难熔材料等优点。激光焊接主要用机大蒙皮的拼接和机身附件的装配。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航空航天工业中,已利用15kW的CO2仿激光焊机弧光器针对飞机制造业中的各种材料、零部件进行了激光焊接试验、评估及工艺的标准化。空中客车公司A340飞机的全部铝合金内隔板均采用激光焊接,减轻了机身重量,降低了制造成本。

全文阅读

无线电技术在航天航空上的应用研究

摘 要 无线电技术具有实时性,传播距离远,载波频率唯一等特点,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可实现对无线电技术的信号的采集与转换,从而得到用户需要的频率段的无线信号。在现行航空航天上,无线电技术具有导航、定位、实时跟踪等性能,在安全性能评估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全面而系统的分析了无线电技术在航天航空上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 无线电技术;导航定位;航天航空

中图分类号V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0-0189-02

0 引言

近时期,无线电技术在军事上和民用上和航天航空上的研究越来越多,无线电技术是一个黑匣子,看不见摸不着的一门无线通信技术,无线电技术是一种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识别定位性能的一种新型的技术,其应用很广泛。无线电技术的数据的发送和接受,主要体现在其传感器上,特别的是,现行的无线电通信系统集数据的采集、通信性能和数据的处理于一体,其在现有我国的汽车行业、航天航空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无线电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无线电系统的不断的更新和改进,无线电系统的性能,应该和无线电功能相适应,数据的实时传输型和实时显示,实时的保存记录和运行测试等数据的判断,均对无线电设备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无线电技术的广泛的应用,其功能的改进,技术的进步,收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将着重的论述无线电技术在航天航空上的的应用研究。

1 无线电技术的发展

19世纪中期,莫尔斯发明第一台电报机,标志着无线通信的发端;随后贝尔实现了有线电话的通讯,早期的无线电发射器过于笨重,由于使用的是功率很强的间歇放电发射器,因此不便于安装,携带等;到了20世纪30年代,阿姆斯特朗发命令FM方式无线电,是无线电技术应用的新的里程碑,采用FM调制解调技术,大大的提高了无线电设备工作灵敏度,能够有效的弥补传输过程中的快速衰落或波动性等缺陷,因此取代了先前的AM方式无线电,在无线通讯领域广泛应用。然而现在的无线电技术多使用卫星遥测定位技术,使得无线电通信更加迅速和便捷,无线电通讯误码率和误诊率大大的降低。20世纪中期,我国引进原苏联的遥测无线电系统,应用于军事上的导弹的测量和跟踪等方面,无线电技术能否实时快速跟踪目标并且锁定目标位置,使得军事防御与攻击显得更加可控,21世纪,我国投入基于GPS系统的无线通信手段于军用、明勇航天航空系统,汽车等领域,实现了实时跟踪航天航空分级位置,多点定位和对空定位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现行我国无线电通讯技术在不考虑我国的路由带宽的影响下,其效率相对比较低下,同世界其他各国的遥测系统而言,就水平比较较低下,我国无线电系统主要是数据速率低、最高码率才只是每秒2兆,而且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外同类产品至少是每秒5兆;因此我国在无线电通讯领域仍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

2 无线电技术于航天航空应用分析

全文阅读

钛合金在航空航天应用中的焊接技术

(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 沈阳 110043)

摘要:钛合金具有密度小、强度高、耐热性好、导热性及抗疲劳性好、有着较宽的工作温度范围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而钛合金在飞机及其发动机等部方面的应用,不可避免的需要使用焊接手段进行连接,因此,钛合金的焊接方法在扩大钛合金的应用范围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钛合金; 航空航天; 焊接技术

中图分类号:V252 文献标识码:A钛及钛合金是一种密度小、强度高、耐热性好、韧性高、导热性及抗疲劳性好、有着较宽的工作温度范围和优异的抗海水腐蚀性能及超低温性能等一系列优异性能的工程结构材料。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钛及钛合金已经成为航空航天工业的支柱之一,相关资料表明,高性能钛及钛合金在航空航天工业中的应用占到了钛材总产量的70%左右。钛制设备虽然一次性投资较高,但全寿命费用较低,经济效益明显,目前高性能的飞机、坦克正在采用钛合金部件,先进发动机的压气机盘、压气机叶片、风扇叶片以及机匣等均由钛合金制造。并且在石油化工部门中钛合金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展。而钛合金在飞机及其发动机等部方面的应用,不可避免的需要使用焊接手段进行连接,因此,钛合金的焊接方法在扩大钛合金的应用范围上具有重要作用。

1.钛合金的电子束焊

电子束焊目前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钛合金的焊接中。电子束焊接是利用汇聚的高速电子轰击工件接缝处所产生的热能,使其加热、熔化、冷却结晶,形成焊缝的一种新型焊接技术。真空电子束焊,由于焊接过程是在真空环境中进行,杜绝了空气对焊缝的影响,所以焊缝的保护效果很好。可完全防止大气污染,易获得质量高于非真空环境下的焊缝。真空电子束焊焊接钛及钛合金具有独特的优势,表现为焊接冶金质量好,焊缝窄,深宽比大,焊接角变形小,焊缝及热影响区晶粒细小,接头性能好、焊接快。电子束焊焊后产生的晶粒大多是较均匀的等轴晶,焊接接头有较高的强度。

由于真空电子束焊接需要真空室,所以一般不适合于室外焊接以及大尺寸工件焊接,而且焊缝中易出现气孔,但塑性相对降低,结构尺寸易受真空室限制,不适合于大批量生产。

2. 钛合金的激光焊

全文阅读

初探先进焊接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焊接技术也得到了很大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航天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在航天工业制造中焊接技术是极其重要的一项焊接技术,对航天工业制造将会有很大地促进作用。在航空航天材料的加工过程中,焊接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为了保证航空航天工业制造的质量,必须要采取先进的焊接技术,以此来促进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该文主要对航空航天工业中焊接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航空航天 先进焊接技术 应用 探讨

中图分类号:V2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077-02

τ诤附蛹际趵此担主要是利用加热以及加压的方式来将同性或者是异性的工件产生原子间的结合,从而来完成零件的加工以及工件的连接。焊接技术可以用于技术焊接,同时在非金属焊接中也将会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航空航天大型工业制造中,在材料的加工以及连接方面将会得到广泛应用。为了保证航空航天的焊接质量,那么必须要采用先进的焊接技术,以此来提升焊接的效率。

1 电子束焊

现今来看,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航空航天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在航空航天制造中,焊接技术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有效提升制造的效率,促进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1]。对于电子束焊来说,主要工作原理就是在真空的环境下,利用汇聚的高速电子流来进行工件接缝处的轰击,这样会将电子动能转化为热能,将其溶合成一种焊接方式,这也是高能束流加工技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子束焊的主要优势就是能量密度较高,同时焊接的深宽比比较大,焊接变形较小,其控制的精确度比较高,焊接的质量稳定较为容易实现,自动控制的优点也比较明显,电子焊接技术在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中将会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会对其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在航空制造业中,电子束焊技术的应用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飞机发动机的制造水平,将发动机中的一些减重设计以及异种材料进行有效焊接,同时为一些整体加工无法实现的零件制造提供加工的途径,以此来提升加工的质量。同时电子束焊自身将会有效提升航空航天工业中焊接结构高强度以及低重量、高可靠性的关键技术问题,保证航空航天材料的焊接质量。所以现今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电子束焊技术是最为重要的焊接技术之一。

2 激光焊接技术

对于激光焊接技术来说,也是一种较为重要的焊接技术,主要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偏光镜反射激光,从而来产生光束,将光束集中聚焦在装置中,产生较大的能量光束,如果焦点逐渐靠近工件,那么工件将会在瞬间熔化以及蒸发,该方式将会用于焊接的工艺[2]。激光焊接的焊接设备装置较为简单,并且能量的密度也比较高,变形较小,其焊接的精确度比较高,同时焊缝的深宽比也比较大,这样将会在室温以及一些特殊条件下进行焊接,对于一些难熔材料的焊接具有很明显的优势。激光焊接主要是应用在飞机大蒙皮的拼接上以及机身附件的装配上。在美国激光焊接技术在航空航天的应用较广,其中已经利用15 kW的CO2仿激光焊接弧光器对飞机中的各种材料以及零部件进行全面的交工,以此来保证其工艺的标准化。同时在很多领域激光焊接技术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生产制造成本也将有所降低。

全文阅读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航空航天业技术溢出研究

摘要:航空航天业是我国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工业部门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推动国家整体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协调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构造了一个衡量航空航天业技术溢出的量化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提取了影响技术溢出的主要因素――技术投入能力与技术产出能力,并就如何有效利用这两个影响因素扩大技术溢出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航空航天业;技术溢出;因子分析

一、研究背景

技术溢出(Technology Spillover)是指先进技术拥有者在从事生产、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输出技术而引起的技术水平的提高[1]。航空航天业的技术溢出则指航空航天业的先进技术通过一定渠道自愿或非自愿地传播到其他工业领域,进而带动这些工业领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航空航天业是我国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装备多、投资费用大,是国家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航空航天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逐步建立起平台化、系统化、专业化的研发与应用体系。它技术内涵高、产业链长、辐射面宽、连带效应强,对众多高技术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拉动作用。研究表明,内涵科技因素越高的行业部门对其他部门的贡献效应越大[2]。航空航天技术是高科技领域的前沿,航空航天业必然对其他部门具有较大的贡献效应,其技术溢出也应该是显著的,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前提条件进行的研究。因此,探究影响航空航天工业技术溢出的显著性因素,充分利用其技术溢出作用,对于加快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并不深入,多数学者从理论层面分析技术溢出的问题,也有学者较为系统地对技术溢出是否存在、影响技术溢出的因素以及技术溢出的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但这些研究都局限于外商直接投资(FDI)这一领域,没有从行业层面上分析该行业部门对其他行业部门的技术溢出,并且没有在理论上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利用我国航空航天业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提取影响技术溢出的关键因素,进而对促进我国航空航天业技术溢出及产业自身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

影响技术溢出的因素有很多,根据现有文献的研究将其大致归纳为:(1)人力资本因素。Keller(1996)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积累的差距导致技术吸收效果与经济增长率的不同[3];Borensztein等(1998)认为人力资本存量是影响技术溢出效应的关键因素[4];王成岐,张建华,安辉(2002)得出人力资本存量与技术溢出效应不相关的结论,但他们认为人力资本投入以及人才素质是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5]。(2)技术差距因素。Findlay(1978)和Wang and Blomstorm(1992)的研究表明技术差距越大示范模仿空间越大,吸收技术溢出的潜力也就越大[6];Kokko(1994)的研究发现低技术水平严重阻碍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7];Perez(1997)从吸收能力角度考虑,认为过高的技术差距会影响示范模仿机制发挥其应有作用。(3)经济开放程度。Blomstorm and Sjoholm(1999)、认为经济开放度高的企业由于竞争压力大而进行更多的研发投入以提高自身吸收能力[8];Kokko(1994)发现经济开放程度与技术溢出效应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7];包群,许和连,赖明勇(2003)用出口依存度等来衡量经济的开放程度,发现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等都是促进技术溢出的有利因素[9]。(4)研发投入因素。Kathuria(2000)指出技术溢出效应并非自动产生,技术吸收方要想从中获利,须对学习活动进行投资;田慧芳(2004)的研究则表明工业部门研发投入水平与技术溢出效应呈负相关关系。此外,市场结构、工资水平、产业关联、基础设施、经济政策等都作为影响因素引入了技术溢出的相关研究中,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此进行探讨。

二、指标构建与分析方法

目前,对技术溢出进行实证研究时,学者们通常首先选择一个影响因素,然后确定与该影响因素内容相关的指标体系,最后采用一定的计量方法(如多元回归、分组回归等)来分析这些指标。本文在分析技术溢出时,也采用了这种研究思路:选取航空航天业为研究对象,根据技术差距等影响因素建立与之相关的量化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指标与技术溢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对提取出的公因子进行显著性检验。

(一)技术溢出指标体系

全文阅读

焊接技术在航空航天工业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焊接技术是航空航天工业中一种重要的加工工艺,是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中作者指出航空航天工业中常用的焊接技术包括电子束焊、激光焊、搅拌摩擦焊、线性摩擦焊和扩散焊五种焊接技术,进而以当前应用较多的电子束焊为例对焊接技术航空航天工业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焊接技术;航空航天工业;应用

焊接技术是链接技术中的一部分,是航空航天工业紧密器件制造中补课或缺的技术。在现代生产中,各种新型焊接技术的广泛引用,极大地简化了航空航天中各类构件的加工,节省了生产材料,提升了生产效率。随着焊接技术的不断进步,航天飞机的重量得到了坚强,同时也为航天飞机及其器件的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带动了航天飞机整体性能的提升。文章将对焊接技术在航空航天工业中的应用研究

1 航空航天工业常见焊接技术

1.1 电子束焊技术

在真空环境下,将高速电子流聚焦后对准工件进行缝接,而这时电子束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将金属工件熔合,这种焊接方法就称为电子束焊( EBW)。它也是一种高能束流加工技术,与其它焊接技术相比具有很多优点,例如:能量密度高、焊接深宽比大、变形小、精度高,还可以自动控制等。电子焊接技术这些优势,使得它在航空、航天、电子、核工业等产业方面应用广泛。将电子束焊接技术运用于航空制造业中,使得制造飞机发动机更加精密,质量更加先进,也使得很多零件的减重设计、异种材料或者难以整体加工的零件材料的焊接得以实现。在航空航天产业方面,最重要的技术就是焊接零件具备高强度、低重量和稳定性的特点,而电子束焊接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由此可见,在航天航空领域,电子束焊接已经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

1.2 激光焊技术

激光技术首先依靠偏光镜反射装置,将激光束聚焦在工件上,利用光束产生的巨大能量,瞬间就可以将工件熔化和蒸发,这种技术就是激光焊接。激光焊所需的装置较为简单,焊接时能量密度高、精确度高,工件变形小,而且可以焊接难熔零件等,这种技术在室温或特殊条件下都可以进行。在对飞机大蒙皮和附件进行拼接时,经常用到激光焊技术。早在1970年左右,美国就将激光焊技术运用于航空航天工业中。他们制造了一台15kW的CO2仿激光焊机弧光器,在生产飞机的各种零件和材料时运用了激光焊技术,对其进行焊接试验及提高工艺标准。空中客车公司生产的A340飞机,其零件中的全部铝合金内隔板都是利用激光焊接技术完成,使得机身重量有所,生产成本也得到降低。

全文阅读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经济学分析

摘 要:运用回归分析法建立模型,对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投入与中间产出的关系以及中间产出与最终产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技术创新投入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的增加会带来中间产出专利申请量更大比例的增长,而专利申请这一技术创新中间产出又对最终产出产品销售收入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航空航天器;技术创新;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180-02

引言

技术创新在当今世界性竞争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源泉,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作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与作用更加重要。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无论是用于技术创新投入的资金或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研发人员,均十分稀缺。这就要求在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进行决策时,必须有坚实的科学根据,以使有限的技术创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科技数据的限制,有关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的定量分析相对匮乏。笔者通过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的定量分析,得出这一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与作用,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依据,使决策更为科学客观。

(一)指标选择

技术创新的衡量涉及到创新过程的三个主要方面:创新投入,如资金和人力资源;创新的中间产出,如新发明和新知识;创新的最终产出,如不断提高的收入和利润。在考察技术创新过程时,采用R&D费用和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这两项指标作为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专利申请量作为技术创新中间产出指标,产品销售收入作为技术创新的最终产出指标。

(二)数据说明

全文阅读

航空航天产业技术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文章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SFA)对1995-2011年航空航天产业技术效率进行了具体测算,并对地区特征、人力资本素质、研发投入、企业规模及制度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产业整体技术效率水平不高,各年技术效率呈波动性增长,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局面,人力资本素质、企业规模及制度因素对产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适当提升有助于提高产业技术效率;研发投入显示出消极影响,故应对国防科研体制进行改革和调整。

关键词:航空航天产业;技术效率;SFA;影响因素

一、 引言

目前测度产业生产率的方法主要是总量生产函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Method,SFA)和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适用于不同的条件,其中DEA法要求较高的数据准确性,SFA法考虑了随机误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允许存在无效率,能较好的模拟经济状况。由于航空航天产业在发展中存在随机扰动和不可观测因素,采用SFA法应该更为适用。

技术创新要素是产业创新要素的核心,创新组织要素和创新环境要素围绕着技术创新要素发挥作用。因此,文章采用SFA的方法对我国航空航天产业1995年~2011年的技术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时间、地区特征、人力资本素质、研发投入、企业规模及制度等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为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提升提供借鉴。

二、 模型与数据来源

1. 航空航天产业生产效率基础模型。文章采用Battese&Coelli(1995)提出的SFA模型 ,假定我国航空航天产业生产函数为CD生产函数,则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为:

Yit=A(t)K?琢itL?茁itevit-uit i=1,…,I;t=1,…,17(1)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