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汉族作为中华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一个称呼代表汉族的民族特点。当每一个被问起自己民族归属的时候,常常带有一种民族的自豪感,而并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思想。汉服带有汉族的民族文化特点,蕴含汉族的文化美感,是对民族文化服装的一种称谓。研究汉服的由来,分析汉服的礼仪服饰特点,认识汉服发展与民族文化复兴之间的关系,从汉服中认识汉族文化,从汉族文化中学习汉服的特点。提高二者的融合,加强中华礼仪文化的复兴和发展。
【关键词】汉服;汉族;礼仪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60-01
一、引言
汉服与中华礼仪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每当说起民族,人们往往带有一种崇高情绪,对民族文化、服饰、美学投以无限的憧憬。研究汉服与汉族文化,分析中华礼仪文化与汉服之间的关系,从中华民族礼仪之邦中,找寻中华礼仪服饰的标准,从服装中发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原因,分析汉服中所蕴含的中华礼仪内涵。
二、汉服文化的由来
汉服,从字面意思分析是汉代民族的服装,一些人对其有不同的认识。他们认为,汉服是中华民族整体的传统服饰,这是区分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而言的说法。汉服的服装主要由帽、服、鞋、配饰等物品组成,汉服文化的礼仪标准也是以汉族文化为基础,逐步演变过来的。关于汉服的记载最早是在《汉书》中,以汉朝中的“汉”字为代表,通过衣服制度制定服装礼仪,以《礼记》、《周礼》中的礼仪典章为基础记载,以儒家礼仪思想为基本要义。《左传》也有对服饰礼仪的记载,称“服装之美、谓之华。华夏也一”。由此可知,我国称为华夏、礼仪之邦,是基于服装礼乐文明而由来的。
三、汉服的礼仪制度
摘要:汉族服饰作为中华服饰关键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一代代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在中国历史文献《舆服志》中,主要反映的是历代官服制度,而在民间,人们自我表现的欲望使他们寻找到穿着服饰的其他出路,这种出路便是按照民俗的惯性制作并穿用的,而非《舆服志》中决定的服志。所以服饰即民俗,民俗即礼仪。如果说服饰社会学是把服饰放在人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研究,那我们则是把服饰放在民俗风物中进行观察分析,把精神需求放在第一位,不必专门的考虑社会性而是更多的遵循民俗的载体。通过服饰的民俗事象和民俗礼仪中服饰的特点等方面来分析,汲取历史文化中的养分,为现在服饰的传承与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汉族服饰;民俗礼仪;节日礼俗;传承;发展
一、汉族服饰是民俗礼仪的载体
民俗礼仪的存在表现在直接现实和精神寄托两个方面。而汉族服饰作为民俗中有形的物质载体,自然也将中华民族传统汉文化的民俗中所寄托的千古意蕴和万种风情通过服饰进行了完美的诠释。
汉族服饰是民俗礼仪的直接现实,表现在人们的一生中,如汉族的成年礼、婚丧嫁娶等服饰都是具有标志作用的;在节日礼仪中,也会有一些特定的仪式服饰和歌舞服饰等,也起到以一定的烘托气氛的作用。
另一方面,汉族服饰还是一种心意民俗的寄托。在很多的祭祀祭神、祈福求祥、辟邪驱魔的主观意图中,也都通过了民俗的一些表现来得以实现。百姓的心愿通过这些形式得以寄托和释放,这便是民俗仪式所能取得的成效。
二、汉族服饰是民俗礼仪的直接现实
中国谚语中,有“入乡随俗”的说法,这个“俗”即当地的民俗。这是通过当地的房屋建筑和服装服饰的风格特色,便能让人一目了然的直观感受到这个地方的特色。这或许就是直接现实的直观表现了。民俗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衣食住行中,衣,也是首当其冲的物质性的现实。
在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汉民族服饰作为汉族人的文化象征受到广泛关注,其本质就是通过服饰来寻求民族文化归属感,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汉服运动。基于传统华夏文化的现代中式婚礼,作为传统礼仪文化的载体同时被广泛关注,逐渐开始形成复兴传统礼仪的文化潮流。在婚礼典礼时,作为汉族人身着汉服、按照传统礼仪举行仪式,这对恢复和发展华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随着汉服文化的发展,现代中式婚礼礼仪和汉服市场处于加快升华状态,同时西式婚礼礼仪在缺乏宗教背景下缺少了文化内涵,逐渐被放弃。现在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普通大众开始重视传统华夏婚礼礼仪,通过对中式礼仪文化的研究,使传统华夏文化进一步推广,能够在多元纷争的世界中焕发异彩,使中华民族能够以独具的特色屹立于世界。在这一背景下,展开对现代中式婚礼礼仪服饰研究与市场开发是极为必要的。
1.传统婚礼礼仪研究的重要性
目前,在世界各种民俗活动中,各民族都是穿着本民族的服装举行本民族的传统婚礼礼仪活动,现代的汉民族却遗失了自己的民族服饰以及礼仪文化。在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认识到民族服饰是民族身份的标志,是对本民族和民族文化的认同。于是大量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站论坛建立,许多有相同志趣的人以网络为平台进行华夏传统礼仪和汉服的研究和开发,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汉服运动。同时美国、荷兰、俄罗斯等国华裔建立北美汉服联合会等多种汉服民间组织。全世界孔子学院的建立,世界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式婚礼是传统礼仪文化的载体同时被广泛关注。基于传统华夏文化的现代中式婚礼礼仪,在社会上开始形成一股新的复兴传统礼仪的文化潮流。
在婚礼典礼时,作为汉族人身着汉服、按照传统礼仪举行仪式,这对恢复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已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史》等大量汉服与礼仪的研究史论资料,但是大都停留在历史的角度加以分析,并没有提出传统汉服和礼仪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实际制作开发。本文通过对传统经典记载的历代婚礼礼仪程序、传统汉服婚礼服饰系列进行探索、收集和梳理,总结出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结论。本文将对中式婚礼礼仪汉服的实际礼仪程序建立展开研究。汉服婚礼服饰体系和礼仪程序体系的确立有利于现代中式婚礼礼仪市场的开发和推广,有利于华夏传统文化的复兴。
2.重建符合儒家礼仪文化的周制婚礼的现代礼仪程序
第一部分:婚前准备。
准备新郎、新娘、赞者、司仪、从者等人的服饰。
准备婚礼所用礼器、果品等。
摘要:东汉明帝刘庄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他的一生深受儒家礼制思想的影响,在位期间主持制定了众多礼仪制度,其中的舆服制度,为后世二千余年的封建服饰制度奠定了基础。本文将就刘庄在服饰制度建立过程中的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展开研究探讨。
关键词:服饰制度;儒家思想;统治阶级;礼仪
中图分类号:J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04-01
作为维护社会统治秩序的一种有效工具,服饰礼仪制度最早始于西周。经过春秋战国、秦、西汉的发展,到东汉初年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东汉的“舆服志”是历代制定服饰制度的基础, 具有典范作用;在制定服饰制度的过程中,汉明帝刘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早在光武帝时期,作为巩固国家政权的一部分,礼仪制度得到了恢复和完善,特别是其中的服饰礼仪制度,成为东汉初期礼制建设的核心。例如:即位典礼时皇帝的着装,便参照了周天子祭天的服装样式。光武帝的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了群臣的支持,也深得百姓的拥护,为东汉建国初期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刘庄于永平二年的“舆服令”则进一步完善了冕冠、衣裳、鞋履和组绶等穿着与佩戴制度。
一、少年时期深受儒家礼制思想的影响
刘庄于公元58年至75年在位18年,是光武帝刘秀之后东汉第二位皇帝,也是刘秀的第四子。史书记载,明帝十岁能读《春秋》,十九岁学通《尚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永平二年正月,公卿议举南北郊,东平王苍议曰:“孔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为汉制法。高皇帝始受命创业,制长冠以入宗庙。光武受命中兴,建明堂,立辟雍。陛下以圣明奉遵,以礼服龙衮,祭五帝。礼缺乐崩,久无祭天地冕服之制。案:尊事神,洁斋盛服,敬之至也。日月星辰,山龙华藻,天王衮冕十有二旒,以则天数;旗有龙章日月,以备其文。今祭明堂宗庙,圆以法天,方以则地,服以华文,象其物宜,以降神明,肃雍备思,博其类也。天地之礼,冕冠裳衣宜如明堂之制。”
这里的东平王刘仓本是光武帝刘秀的第八个儿子,自幼好读经史之书,雅有睿智,深得明帝的信任,故而委以重任,拜为骠骑将军。他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并常和明帝一起研究制定各项礼仪制度。
根据上述记载,东汉明帝时期舆服制度实为刘仓等人与明帝共同议定,其详实程度,严谨程度,在东汉之前的历朝历代是不曾有过的,这一点充分说明了皇帝对舆服制度的重视,也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刘庄的影响。
〔摘要〕 礼乐文化包括经典诠释、礼乐制度的讨论与制作、礼教与礼俗等多层面的内容。由于礼乐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随历史呈现出变动且富有生机的面貌。其中礼乐制度的讨论与制作形成了数量可观的礼乐制度史类文献,《仪礼》《周礼》《礼记》这三种经典则是这类文献的引证来源。这类文献主要包括正史礼乐志、律历志、舆服志、郊祀志及仪注、政书类文献。汉魏六朝的这类文献,由于时代久远基本已亡佚。根据正史志书与目录书所载书目,可略窥其将经典用于礼乐实践,及由经典与历史现实发生冲突所产生的继承与演变状况。
〔关键词〕 汉魏六朝;礼乐制度;文献;礼乐志
〔中图分类号〕K2341;K2342;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4-0170-05
①《礼记・昏义》云:“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可参看。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两晋南北朝儒家礼乐文化研究”(RX13Y04)
〔作者简介〕汪舒旋,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064。
一、儒家礼乐制度类文献的来源与定位
礼乐属于传统中国文化核心之一,其对于传统中国人生活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多层次的。冠婚丧祭之礼,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可见礼对整个人生命过程的重要性。而由个人上升到群体层面,王者建立统治,皆需制礼作乐。礼乐刑政一也,礼乐具有政治性的教化、示范功能,因此要和礼俗区分开来,更不能简单等同于今天所讲的文明礼貌。《论语・八佾》载孔子言三代礼云“夏礼”“殷礼”,《尚书》之《皋陶》《舜典》亦有“五礼”“三礼”等记载,说明礼在西周及其以前已深入影响及于社会生活毋庸置疑。至东周,“礼崩乐坏”被用以形容社会的改变,此时孔子继承并整理了三代文化,《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经过孔子改造的《诗》《书》《礼》《乐》配以《易》《春秋》,由儒门弟子传至汉代,被尊为经学并由此影响及于汉以降的中国传统社会。晚近史学对汉代以后的中国传统,尤其是儒学、经学等内容,一度有将之视为僵化之整体的倾向。但三代之礼已各有特色,西周以后由孔子传承的礼,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孔子所整理的《礼》文献,在后来的十三经中收入了《周礼》《仪礼》和《礼记》,前二者被视为“经”,后者为解经的“传”。由于东周末的战乱和秦的焚书政策,今《仪礼》十七篇只剩士礼,记载冠、婚、丧、祭、射、乡、朝、聘①,汉代人用之以上推至天子礼。《周礼》主要记载了职官制度,包括百工。《礼记》则是孔子以后的儒门弟子对礼之义、礼之变、礼之实践的记录。而“乐”在汉代即无经书,对《乐经》是否具有文本形式,如果具有文本形式是否亡佚、因何亡佚,历代皆聚讼不已。但《周礼》载有大司乐以下二十官的制度,《仪礼》有乡射、燕礼等礼仪用乐的记录,《礼记》中有《乐记》专篇记乐之义,《荀子》《吕氏春秋》等先秦典籍也有对制乐、用乐的记载,因此尽管“乐”已无书,在讨论礼时,乐亦与之一体。
要想把道德这一课补上,中国人一定要有“礼”的观念和意识。
游走于商海与国学之间
中年的洪炜在事业上仍算不上成功人士,他把自己定位于“传统文化推广者”。他重点推广和倡导的是两汉时期的礼仪文化。
洪炜如一条鱼,游走于商海和国学文化之间。做公司运营总监,他把所有的业务活动都贴上“传统文化”的标签;办私塾,他给孩子们穿上汉服,以儒学为教育理念,开发启蒙孩子,培养他们从小“知礼”“懂礼”;他做公益,仍是以文化使者的身份出现为了饰演古代帝王,他蓄了胡子,每每身着一袭汉服出现在活动现场,那君临天下的威武,总能惊艳全场。
洪炜和所有的现代文明人士一样,崇尚两汉文化,因为两汉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是以华夏文化为核心,从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华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自汉高祖刘邦出生至汉朝的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无不以“礼”字贯穿其中。
“重兴中国,再造华夏,我们必须从根开始;我们不能眼看着祖先传下的精神家园在我们手中一年年沦陷。”洪炜喜欢孩子,与小孩子天天打交道时,他还没有当爸爸,那时他开了一个儿童摄影室,专门给小朋友拍写真。后来他开办私塾,与这段为孩子“服务”的工作经历不无联系。
2005年,洪炜的摄影室开在西安纺织城。有一次,来了一个长得像年画上喜娃娃一样的小朋友,他给“喜娃娃”穿上了汉服,可爱的小娃娃一颦一笑憨态可掬,照片洗出来,竟产生了惊人的效果。从此,洪炜在摄影室以汉服为主题,吸引来了很多孩子妈妈。
来的年轻妈妈多了,便有人提议,别总是给孩子拍汉服写真,也可以给大人拍呀。由拍汉服写真,洪炜加入了西安汉服社,参与的多了,他萌生了做汉文化推广的念头。
今天,我随厦门晚报小记者团来到了厦门市图书馆,在一个厅里,体验儒汉文化礼仪。为我们讲解的,是贾春雷老师。看着一个个穿着汉服的人慢条斯理,温文儒雅地走出来,我不禁赞叹道:“真美,真有礼仪!”汉服的样式也是有礼仪讲究的,汉服的上身是交叉条带,右带在里,左带在外,因为古代一向以右为大,把右藏起来,是对人的尊敬。汉服是世界上第一个最有礼仪的服装。听到这,我不禁对中国汉朝的灿烂文化和先人的礼仪教养而自豪。
一边观看演出,一边听讲解,更让我感受到汉文化的精髓以及古人的注重礼仪。可是看着那些儒雅的汉文化表演,让我突然想到了我们现如今中国人的礼仪。看看我们大街上走路故意一癫一癫的人,摇摇摆摆,大八字脚地,一点也不文雅,反而显得粗鲁笨拙,没有礼仪,与汉朝时人们小步轻快的样子形成巨大反差;再想想更令人可耻的,例如随地吐痰,随手扔纸屑,在公众场合大骂粗话,这还是眼前那温文儒雅的中国人了吗?中国的传统美德到哪里去了?这样优秀,这样文明的祖先应该培育出同样温文儒雅,有礼仪的人民,为什么却拥有了现在这样的子孙后代?这让我很不解,也很气愤。在老师的讲解中,其中有听老师讲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事,那就是在国外时,一个犹太人指着老师的鼻子说:“我们犹太人被世界辱骂了100年,因为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家园,而且礼仪甚差,现在换你们中国了。”我听了老师讲的故事,心里很不平静,凭什么说我们中国人被辱骂?我虽然义愤填膺的,但回头想想,原来传统的礼仪之邦现在确实变得有些没素质,有的人经常随地乱扔烟头,像这类例子应该数不胜数,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我们中国人还没有建立起环保意识,和一些礼仪的讲究。还记得听说过一个故事,在国外的歌剧院门口,贴着用中文写的“请中国人不要大声喧哗”的条子。身为中国的一员,看到这样的话应该会很气愤吧,这跟眼前那文明,儒雅,当时被外界十分尊敬的中国人有着巨大的反差吧!所以,我们更应该学习古代孔子儒汉文化的精髓,汉代人们的礼仪与文明,说学习,不如说延续这种礼仪与文明。让中国人的公民素质再一次提高,延续以前的儒雅,不要再让“中国人请不要大声喧哗”这类的话再出现。
我号召,大家都去学习中国古人的文化素养,让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称号延续下去!
维我中华,东亚之光。炎黄世胄,鸿图大同……进学受教,儒道为重。遵古礼行,仪节典范。诗书义礼,实践於兹。吉时令节,遵礼为之。殷殷学子,伏祈佑之。”随着阵阵宣誓声,一场别开生面的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在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文体广场举行。昨日上午八时,100名年满18周岁的艺术职业学院学生身着汉服,按照中国古礼举行了成人宣誓仪式。仪式包括升国旗唱国歌、加冠、行冠礼宣誓仪式、整冠、代表发言、院长致辞、行揖礼等程序,这也是该校首次按照古礼举行成人宣誓仪式。记者杨菁菁文!摄仪式还原《朱子家礼》列为《仪礼》之首章的“冠笄之礼”,是古人极为重视的成人礼。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百名年满十八周岁的学生身着汉服,排成方阵。两边有众多学生家长以及该校16、7岁学生观礼,现场还有古乐演奏。据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学生处周励副处长介绍,这一礼仪过程是按照《朱子家礼》的流程制订的,但中国古代成人礼一般是面对家庭内部子弟成年而制订,学校所举办的这次仪式是一个集体活动,学校老师在制订仪式时,去掉了古礼中一些不符合时代精神的步骤,增加了升国旗等爱国教育内容。宣誓仪式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云主持。整个仪式流程包括升国旗唱国歌、加冠、行冠礼宣誓仪式、整冠、代表发言、院长致辞、行揖礼等内容。加冠后的学生们身着汉服,面对国旗、父母与师长宣读誓词,立志成才。之后,前来观礼的家长及领导为学生们整束冠带。服装全部手工制作据负责本次成人宣誓仪式的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周励介绍:今年,在全国各地举行了多次公祭,如祭祀孔子大典、公祭大禹陵等,风俗礼仪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举办成人宣誓仪式能让学生们更切身地了解传统文化。有些学生开始对活动不太理解,对传统礼仪也不太懂,但随着学校训练的深入,反响很好,许多十六七岁的孩子们都非常羡慕能参加仪式的学生们。这样的成人仪式今后每年都将举办一次。据了解,学生们所穿着的汉服,是学校按照汉代服装的要求,由该校服装设计系的师生们手工制作的。全部服装制作花了一星期时间。..百名学子举行汉服成人礼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汉式婚礼 人伦之本的典范
上海真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国际化城市,于是婚礼的仪式也受西方影响渐渐被西化,新娘身着白色婚纱,新郎着有黑色西装,手挽手进入教堂的场面不胜枚举。汉式婚礼却是回归传统的,讲究的汉式婚礼不只是聚会、宴饮、取乐,有着不可轻慢和亵渎的仪式,是人生的一场庄重宣告。汉式婚礼很庄严,更有仪式感。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和婚后礼,环环重情重礼——
婚前礼
1.纳采。男方向女方求婚,以雁为贽见礼物。《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2.问名。纳采后,问得女方之名,以便占卜成婚与否、吉凶如何。《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
3.纳吉。问名之后,男方“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仪礼?士昏礼》)。男方问名后,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若得吉兆,派使者带雁到女家报喜,仪如纳釆。
4.纳征。男方遣使者向女家纳聘以订婚。《仪礼?士昏礼》:“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纳征以后,婚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
5.请期。男方择定成婚吉日,正式约定女方,以雁为贽见礼物。《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郑玄注:“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辞,即告之。”
摘要:在概述了国际礼仪的含义、特征及其与中华礼仪的渊源的基础上,试从五个不同的角度对礼仪的国际化进行思考,并给出一些建议,望能引起学界和汉语国际教师的关注,从而使国际化礼仪为我国国际交往服务,为汉语国际推广服务,并将国际化礼仪的作用发扬光大。
关键词:国际化礼仪;汉语国际教师;中华礼仪;西方礼仪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众所周知,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礼仪。而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在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礼仪的国际化在国际间的交往中的作用日趋显著。因而,我们在学习自己国家的传统礼仪的同时,重视国际化礼仪的知识:了解国际礼仪的含义、特征;搞懂国际化礼仪与中华礼仪以及西方礼仪的历史渊源;认清国际化礼仪与其他名族的传统礼仪的区别与联系;树立起正确恰当的态度对待国际礼仪和学习国际礼仪,从而使其为我国的国际交往服务。作为汉语国际推广者的对外汉语教师,也应对其有深刻的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文化障碍,在和睦的师生关系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率,便于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
一、国际礼仪的含义和特征
狭义的国际礼仪只要是指正式的、官方的礼仪。而广义的国际礼仪不仅包括正式的、官方的外交礼仪,同时还包括不同国家人民之间在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共同认可和遵守的各种礼仪形式。更详细地定义为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不同国际的人民之间在长期的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并逐渐为国际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以一定的程序和模式来体现彼此之间的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行为规范体系。国际礼仪作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同和遵守的行为规范,有着其显著的五大特征即普遍性、包容性、相对性、传承性和约束性等。
二、国际礼仪与中华礼仪的渊源
被称为礼仪之邦的中国,早在西周时期的“周礼”里就体现出我国较完整的国家礼仪制度。另一方面无论是古、现当代的中国,还是近些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全球国际间的交往中都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当今世界流行的国际礼仪许多都明显有着英国礼仪的痕迹,受西方的影响较大,但是国际礼仪也从中华礼仪中国有所吸收如:国际礼仪与中华礼仪一样也追求人际交往的和谐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