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孩子成长寄语

孩子成长寄语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孩子成长寄语

1、愿你是一棵树:春天,吐一山淡淡的香味;夏天,洒一抹如泉的凉荫;秋天,举一树甜甜的青果;冬天,做一个养精蓄锐的好梦!

2、所有的爱给我们的孩子,陪伴着孩子一起成长,放飞!

3、宝贝,现在的你是一个美丽童话的开始,以后的故事也许包容万像,但一定美不胜收,是绚丽的晨曦。也许有风有雨,但一定会有灿烂的阳光迎接,愿你健康、快乐、聪明、纯真善良……,你幸福所以我们幸福!

4、让理想为你的人生导航,让知识为你增添力量,做一个成功的人!

5、聪明的人,今天做明天的事;懒惰的人,今天做昨天的事;糊涂的人,把昨天的事也推给明天。愿你做一个聪明的孩子!愿你做一个时间的主人!

6、空中点点闪烁的银光环绕着缤纷的梦想,祝福你,双手合十许下的心愿,都一一实现在眼前!

7、希望你的宝宝健健康康成长。前途无量,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8、愿你像那小小的溪流,将那高高的山峰作为生命的起点,一路跳跃,一路奔腾,勇敢地、勇敢地奔向生活的大海……愿你是风,鼓起白色的帆;愿你是船,劈开蓝色的波澜,生活正在你的前方微笑,勇敢地走上前去,将彩色的人生拥抱,飞吧,飞吧。

全文阅读

家长对儿子寄语范本

自从儿子上了中学,作为家长,每周末我都有一项作业,就是在学校为了家校沟通而设置的“周末彩虹桥”本子上写“家长寄语”。

初见“周末彩虹桥”,我欣赏有加。因为此“桥”上不仅设有“周末作业”、“本周测试成绩”、“一周自评”等栏目,还有“家长寄语”、“到家时间”、“回校时间”等。应该说,对家长了解孩子一周的学习情况、自我认知情况、周末作业完成情况,掌握孩子是否按时回家等都是不无裨益的。心想这学校果然名不虚传,在家校沟通上费了点心思。于是,每周末,我都根据孩子一周的学习、自评情况及周末作业完成情况认真给予“寄语”。这寄语无非分为两大类:一为针对学习类——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希望;二为针对品行类——名言警句,书面教导,提升品性。开始时自我感觉不错,觉得既为儿子分析了成绩不足,又以另一种方式教育了孩子。有一次和孩子的老师交流,她还非常诚肯地表扬我对孩子的评价较中肯。为此,一直感觉不错。

发现这“寄语”有问题是在一个美发店里。有次到美发店洗头,刚好看见老板的孩子在吧台上写作业,一眼看见了那本熟稔的“周末彩虹桥”,我顺手翻开了它,粗看,孩子的字写得不错,端正清秀,再看,成绩也不错,好多次测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再细看,家长寄语栏怎么和其他栏一样的字迹?往后翻,所有的字迹都出自孩子一人之手,家长寄语栏的“寄语”也同出一辙,均为四个字:加油!成功!亦或:努力!成功!后来,我问老板,怎么对孩子的学习这么放手,就连家长寄语也让孩子自己“寄”了,老板不无调侃地说:本人不才,从现在开始让孩子提前介入,争取培养一个优秀的好家长呢!我鄂然。老板后又坦诚地说她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这语,她的确寄不了,只有让孩子自己寄了。又说,这学校考虑的是全面,加强家校沟通,可老让我们家长寄语,她学校怎么就不寄语呢?她们不寄语不评价,我们怎么知道孩子在学校的真正表现,谈何家校沟通呢,明摆着是单向沟通吗……听着挺在理的。

后来,和其他家长聊及此事,大多有同感——认为这彩虹桥难以真正起到沟通家校的目的,家长不可能透过这小小的本子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这家长寄语周周必寄对家长而言变成了例行公事也就失去了应有之义,难以“寄”出成效……

鉴此,想对校方说:能不能少一份形式多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家校沟通呢,除了“家长寄语”?

全文阅读

读懂《父母的心》中的“爱”

1968年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主席强调:“川端康成先生的获奖的重要意义,其中一点就是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道德性与伦理性的文化意识。”在《父母的心》这篇文章中作者有这样的体现吗?作为一名自小丧失亲人,对亲人的爱充满渴望的孤儿,在《父母的心》中,作者究竟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教师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父母的心呢?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采用类比,读懂纠结的爱

《父母的心》中父母对于是否把孩子送出去其实是很纠结的,首先贵妇人给出了优厚的条件,孩子给她,除了父母可以得到100元的酬谢,更重要的是孩子可以过好日子,而且可以继承财主的家业;孩子如果不送,待在他们身边,他们已经没有能力抚养这些孩子了,四个孩子会使他们的经济负担更重。可是把亲生的孩子送给别人,从此骨肉分离,这份痛楚,这份牵挂,这份歉疚可能会伴随他们终身,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份纠结?采用类比,可以加深理解,元代作家姚燧曾写过《凭栏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此曲全以思妇的口吻写出。古代丈夫离家,或征战,或行役,天气转凉时,妻子就给丈夫寄上寒衣。姚燧此曲,构思巧妙,它偏不从寄衣入手,反着眼于“欲寄”与“不寄”的内心矛盾。冬天到了,妻子想到丈夫,想给他寄寒衣,但一转念,他有了寒衣,就会不急于归家了。这一来,与其寄,不如不寄。再一转念,若不寄,丈夫就会衣薄被单忍饥受冻了。寄也难,不寄也难。她左思右想,辗转踌躇,始终拿不定主意。这样,全曲虽然没有正写思念,却通过写妻子内心的为难,处处显示她对丈夫爱之深,念之切。

父母对子女的送与不送,这也是左右为难的事情,但这种为难恰恰是父母爱子女的表现,通过类比,加深了学生对父母犹豫不决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仿写,有学生写道:“《送子女》欲送子女子孤单,不送子女子贫寒,送与不送间,父母千万难。”

二、深层品味,读懂爱得内涵

父母三次送出孩子,又三次要回孩子,表面看来都是表现对孩子的爱,但通过填写表格仔细阅读,深层品味,就会发现父母的心的深层内涵。首先送走的第一个孩子。父母商量后,送出的是长子,因为对方是“财主”,需要一个孩子继承家业,所以夫妻商定之后,决定将大儿子送走。这一决定完全是为对方着想的:性别上选择男性,年龄上选择大的,也就是给对方要“有用”。要回的理由是“我们家的接班人”,川端康成在此处要表达的就是这位“父亲”对“财主”家庭以及自己家族的责任心。

送出第二个孩子后,母亲又要用三岁的小女儿来换二儿子,理由似乎很可笑,二儿子“从眉眼长相到说话的嗓门,和我那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如果把二儿子给了人,“就像把婆婆扔了一样不好受”。这个理由其实是谈孝顺父母的话题,而且出面的是母亲,自古婆媳关系难以相处,让媳妇出面似乎更有说服力,这是与上一代的亲情不断的一个侧面体现。川端康成表达的是父母对长辈的孝心。

第三个孩子的要回好像没有理由,可是真诚感人, “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冷酷无情。……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语言虽平淡朴实但连财主夫人也深受感染,在第三次要回孩子的情节中,出场的人物是父亲和母亲,可见两口子的思想是一致的,这次,川端康成要告诉我们是父母对晚辈的爱心。这样通过让学生细读课文,完成表格,深层品味,学生深切地理解了父母的心其实包含了对家族的责任心,对长辈的孝心,对晚辈的爱心。这才是父母的爱的内涵,也是川端康成表现道德性与伦理性的文化意识。

全文阅读

寄宿家庭等于家吗?

越来越多的低龄学生被至海外留学,有的是在父母的陪同下生活,也有一大部分被送去了寄宿家庭。寄宿家庭能否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赴美读高中的孩子中有80%选择在美国的寄宿家庭中生活,其中近30%的孩子在四年的留学生涯中因为各种原因频繁的更换寄宿家庭。矛盾主要集中在饮食、交通和交流方式三大方面。

寄宿家庭,即Homestay,每个家庭每次接待一个学生,寄宿家庭管三餐、网费和水电费,孩子需要自己整理房间。刚开始住进去会经常一起吃饭,慢慢熟悉一点便不强求一起吃。学生需要自己洗碗,衣服需要放洗衣机和烘干机,需要自己把垃圾桶推到路边。有的家会有宠物。

孩子在出国之前会被要求做一份关于自己选择寄宿家庭特殊要求的{查问卷。问卷上的问题包括“是否可以有宠物”“寄宿家庭自己的孩子是否也住家”。当然有些寄宿家庭也有自己的要求,比如“只限男生”,然后会按照彼此的要求随机分配。

寄宿家庭给远离故土的孩子们带来家的温暖,让他们不再有那么强的孤独感。另外,寄宿家庭的家庭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增强了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但也有很多低龄的留学生在国外并没有感受到所谓的家庭的温暖,关于寄宿家庭的不好记忆或许给他们留下了毕生的阴影。《多伦多都市报》曾发表评论表示,“时下的寄宿家庭,可能限于经济状况,不少均是以盈利为主要目标,忽视与寄宿学生的沟通,饮食、生活习惯,文化语言的差异,导致许多不愉快发生。”

无数中介宣传美国的寄宿家庭充满友爱,课程设置会让我们的孩子有多好的发展,但是低龄孩子适应能力弱、自我保护力差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这样子再美好的前程又有什么意义?

“小留学生”不但要面临和国内同龄人一样的精神压力,还要适应新的文化和语言环境,除了现实的学习生活问题,心理问题也不容小觑。他们多数尚未成年,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在生活、学习和人格成长中他们更需照顾、引导。

如何选择寄宿家庭?

全文阅读

小学、初中、高中班主任寄语大全

1、你是一个热情、懂事、仁义的学生,但是在学习这方面,仅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别忘了,罗纳尔多可不是一个白丁运动员,好好学吧,只有这样才能圆你美丽的梦。

2、你勤劳,每次到校放下书包(_ni qin lao _mei ci dao xiao fang xia shu bao)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笤帚扫地;你开朗,教室里常常可以听见你银铃般的笑声。只是学习上还需要努力,相信你不会让老师失望的。

3、班里的卫生你常常挂在心间,老师从心底里感谢你。可为什么课堂上偶尔有小动作,相信你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

4、你诚实、善良、文静的像个小女孩,学习认真刻苦,课堂上专注的神态让老师高兴。班干部如果能有点魄力就更好了。

5、看着你天真无瑕的面孔,老师心里多么快乐,你对老师的关心,让老师感动。学习上当你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失败也是伟大的。

6、课堂上,你稳如泰山,八神地(_ke tang shang _ni wen ru tai shan _ba shen de)听讲,写字时你如一只勤劳的小蜜蜂。跑道上你如一只矫健的小鹰在展翅飞翔,你恬静、聪慧、活泼、大方,用你的辛劳为己争气,这里,老师向你道声: “谢谢,再奋进向上!”

7、你勤奋上劲,活泼可爱,老师很喜欢你,但你要严于律己,才能成为一个更出色的孩子。

班主任寄语集锦 小学班主任寄语集锦 高二班主任寄语集锦 高中班主任寄语集锦 初一班主任寄语集锦 高三班主任寄语集锦 班主任班级寄语集锦 大学班主任寄语集锦 初中班主任寄语 初中班主任经典寄语

全文阅读

儿子的青奥作业

作为一个三年级学生的家长,我比很多人都更早地感受到了青奥会的存在。

早在两年前,学校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全体一年级家长带孩子到南京老山的青奥林种树,迎接青奥会。在青山绿水之间,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挖坑、培土、浇水,家长们则在旁边做辅助工作。忙碌完毕,望着一大片种植好的青奥林,每个孩子的脸上都乐开了花。

这次经历明显提升了我了解青奥会的热情,我专门查阅资料,知道青奥会是一个属于全世界青少年的盛会,它的目标之一,是在青少年中提升体育运动意识和参与感。

没过多久,儿子又接到了一项作业:画一幅画,展示孩子对青奥会的欢迎和渴望。儿子很开心,而且已经有了自己的构思:他想画一个人拼命奔跑,目标是力争第一。奥运会的精神不就是“更高更快更强”吗?我和孩子妈都觉得这个构思不错。

第二天,儿子满心期待地带着这幅画去上学了,结果放学回家后却蔫蔫的,问了他好几次原因,儿子才委屈地说:“老师批评我了,说我应该把学校的名字画在上面……”

画幅画,表达一下迎接青奥会的心情,有必要把宣传的任务强加进来吗?第一次,我对与青奥有关的作业产生了反感。没想到这之后,此类作业一个接着一个。其中二年级寒假作业要写一篇跟青奥有关的作文,同时,还要上网参加青奥寄语活动。

这两年下来,我们已经做了很多跟青奥有关的作业,早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激情。儿子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什么寄语来。脆提议说:“我们就不写寄语了。”儿子很担心:“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安慰他:“反正这是选做作业,不做没有关系的。”

可开学第一天,儿子很失落地回来说:“全班只有10个同学没有写寄语,都被老师批评了。而写了寄语的同学,每人都得到了一朵贴花作为奖励。”

全文阅读

寄宿制学生亲情缺失问题应对策略

近年来,随着教育布局调整的推行,寄宿制学校雨后春笋般出现。经过几年的努力,寄宿制学校在学生管理中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寄宿制学校学生融入集体时间长,学生的自理能力明显高于非寄宿制学校学生。但是随着寄宿生向低龄化、长期化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伴生问题:学生很小就离开父母,独自面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及心理的困惑;有些学生性格孤僻、怪异、不合群;有些学生性格暴躁,小小年纪就患上了心理疾病;个别学生对家长感到陌生,节假日对家庭生活不适应,学生和家长情绪对立,产生隔阂和矛盾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学生亲情缺失造成的。怎样弥解决宿制学生亲情缺失的问题呢?通过探索研究,我们认为以下措施,值得尝试。

一、创设条件,让家长到校陪读,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感情

我们深知,学校教育无法替代家庭教育,教师的爱心无法弥补学生的亲情缺失。现在,大多家长周一把孩子送进学校,周五才接回家居住,一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只有两天,有的家长双休日还在务工,学生和家长相处的时间很短暂,自然就感情生疏。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学校层面上设计了校园开放月(周、日)活动,邀请家长到校园,和孩子一起活动,通过“三进、三看、三提高”等形式,增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三进”,即进教室、进宿舍、进食堂。让家长走进教室,观摩课堂。家长通过观察孩子的课堂表现,了解孩子的学习态度,掌握孩子的学习现状,让孩子感受亲情关怀的温暖。让家长走进宿舍,体验生活。家长通过与孩子一同生活,了解孩子的生活环境,体验孩子的集体生活,感受孩子的卫生习惯,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在校的生活状况。通过对比孩子有父母陪伴与无父母陪伴的不同,让家长深入认识亲情带给孩子的幸福感是无法替代的,从而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让家长走进食堂,品尝饭菜。通过让家长到学生食堂就餐,品尝学校食堂饭菜,了解学校的餐饮管理情况,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状况,让孩子感受家长陪伴的温暖,增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亲情关系。“三看”,即看学校、看孩子、看教师。看学校办学,参与管理学生;看学生学习、生活,使家长真实地看到自己孩子在班上、课堂上的表现;看教师的课堂教学及学校管理,与孩子的科任教师和班主任交流沟通,深入了解孩子在校表现。“三提高”,即提高认识、促进亲情、提高效益。通过家长入校“三进三看”,切实提高家长对学校管理的认识,提升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同度,增强家长亲情教育的责任感。

针对一些性格孤僻,自理能力差的学生,我们邀请家长来校住校陪读。我们专门在学生公寓楼开辟了“亲子屋”,让家长和孩子同居一室,以方便家长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在餐厅开辟了“亲子餐桌”,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就餐,矫正学生的不良饮食习惯;在教室设置了“亲子书桌”,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我们在宿舍还专门提供了亲子床位,让同宿舍的学生家长轮流来校晚上与孩子同住,一方面增进孩子与家长的感情,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对孩子起管理约束作用。

二、强化责任,让教师的爱心和耐心,点燃学生的亲情之火

一是努力学习,更新观念。进一步探索“互联网+”模式下的寄宿生管理方法,加强学生心理辅导,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创新管理育人模式,盘活寄宿制学校管理资源,构建人文和谐的育人环境,力求使寄宿生管理教育工作有新的突破。二是加强教师的责任心,使其以饱满的热情做好寄宿生管理工作。无论是班主任、科任教师还是生活指导教师、安全保卫人员等,都要明确各自时段所肩负的责任,让他们切实扮演好两种角色:既要管理教育好学生,还要关心呵护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贴心人。从而增进师生间的关系,增加亲和力。三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心理抚慰。如性格孤僻的学生、单亲家庭学生、问题家庭学生、特异体质学生、患有心理疾病学生等,学校在摸底排查的基础上,要建好专门的档案,指定专人对其进行心理抚慰,跟踪调试,积极矫正,在教师春风化雨般的感染和影响下,使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亲情观,让孩子健康成长。

三、挖掘资源,让丰富多彩的活动,拨亮学生亲情的明灯

寄宿制过早地让孩子远离父母,导致亲情缺失。学校要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注重亲情教育,弥补不足。学校要挖掘有效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有益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友谊,陶冶情操。要利用好寄宿生充足的在校时间,多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趣味游戏、益智影视、校外实践、观光踏青等,提高孩子适应生活的能力,丰富寄宿生的情感生活。

全文阅读

聋儿康复机构寄宿制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一、现 状

聋儿康复机构寄宿制的托教方式,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经济条件的制约。近年来,听障儿童康复机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因经济条件及康复力量的制约,以及听障幼儿居住地的分散,机构建设无法普及到基层,甚至有的县市一级至今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干预机构,这种状况势必给那些距离机构较远的家庭带来了接送子女的困难,因此,寄宿制方式成为家长和管理机构无奈的选择。二是不同层次的家长需要。有些文化水平低,尤其是本身存在听力障碍的家长,他们认为在机构比在家里更有利于孩子语言学习和训练;少数家长借口工作繁忙,不十分重视幼儿的康复训练,把幼儿康复的责任推卸给机构和老师;还有的家长对康复效果失去信心,存在甩包袱的心理,趋于给孩子选择寄宿。三是市场经济选择的结果。虽然康复机构被列为政府扶持、资助的对象,但有限的财政拨款及财政预算内的职工编制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兼有民间康复机构的出现,机构管理者愿意设置寄宿班来吸引家长,同时略微提高有偿服务费用以补支出的不足。

二、寄宿制管理的三种保教模式及特点

学前聋幼儿康复机构不仅担负着聋儿听力语言康复的重任,同时也承载着普通托幼机构保教结合的责任,而在寄宿制机构内处理好保育与教育的关系尤为重要,重保轻教或重教轻保都会给聋幼儿的康复和身心健康带来影响。从保教结合的紧密程度来看,寄宿制条件下大致有三种保教模式。

1.保育模式。保育模式是指晚间活动主要由保育员来组织,它减轻了家长每天接送幼儿的烦恼,但保育员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好幼儿的日常生活,因此,保育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分离,阻碍着听障幼儿语言、思维、身心的全面发展。首先,在保育员人手不够的条件下,组织幼儿写字、画画、阅读、观看电视等静的活动较多,幼儿的户外活动相对减少,其直接的后果是压抑了好动期幼儿身体的自然发育。其次,缺乏沟通交流的语言环境。保育员忙于照顾幼儿的琐事,无暇和幼儿交谈,而孩子们面对的又是同样不能自由表达的同伴,在这种环境里,幼儿白天所学的语言知识无法得到巩固和使用,学习正常语法的机会相对减少,相反为幼儿使用和自编手势语创造了条件,给幼儿的语言康复效果带来障碍。第三,保育员无法协调自由与纪律性的矛盾。为了便于集体活动的组织以及从孩子的安全考虑出发,保育员更多地强调幼儿对命令的服从和行动的统一,忽视幼儿好奇心的激发和创造性的培养。而纪律一旦固化为一成不变的规矩,那么也就会成为束缚幼儿心智的绳索,容易导致幼儿机械性思维的形成。

2.参与模式。有条件的康复机构,意识到晚间活动是白天课间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因此安排教师直接参与组织晚间集体游戏,同时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要求教师对部分聋儿进行有偿性的个别训练。这种方法虽然能够一定程度地改善晚间幼儿活动的无序和自发状态,但是由于教师精力有限和人手不够,还是无法为住宿机构内幼儿创造丰富自然的语言交流环境。

3.委托模式。有些家庭,客观上存在着每天接送孩子的困难,但又迫切希望孩子能早日康复,在经济许可的前提下,由家长向机构提出,委托机构内教师担负起机构以外的时间的看护和康复训练。这种训练因为能够借助于教师家庭内的自然环境而优于前两种模式,比如本机构内教师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状况和语言发展水平,熟悉语言康复训练的方法,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开展语言训练;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在日常活动中开展家庭式训练,让幼儿在较轻松游戏的环境里学习发音、习得语法;有机会与教师的其他家庭成员开展交流,通过扩大交流对象和范围,能促进幼儿扩展所学的知识,同进拉近与幼儿的心理距离,让幼儿感受家庭的温暖。但是这种方法费用较高,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服务对象比较狭窄。

三、对策与思考

全文阅读

撤并·寄宿·问题

随着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深入,寄宿制学校渐成农村义务教育主流。然而,为了达到教育的规模效应,在没有认真比较撤并节约成本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成本情况下的盲目撤并,导致农村寄宿生大量增加,办学条件与寄宿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同样在城市,越来越多的家长或因工作太忙,或担心老人带不好孩子,选择让孩子上寄宿幼儿园和寄宿小学。

“安全第一”是共识

妈姑,是彝语“骂谷”的音译,意为古时屯兵的关隘之地。而今,地处贵州省赫章县西南部的妈姑镇则是全县的工业重镇。距离妈姑镇政府16公里的天桥学校,是妈姑镇天桥村教学条件最好、师资力量最强、基础设施最为完备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但与乡镇学校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605名在校生中,有356名小学生。据该校校长介绍,学生中只有一少部分来自学校所在的天桥村,大部分来自学校对面大山脚下和学校后方的另一个村庄。全校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每天上下学至少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

12岁的刘飞,就读于天桥学校四年级。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时的生活完全靠刘飞和他读六年级的哥哥打理。每天早上6点哥哥就要起床做饭。冬天天亮得晚,有时候兄弟俩还要打着手电筒去上课。在国家实行“免费午餐”计划之前,兄弟俩几乎就没有吃过午饭,要等到下午3点多放学,再走一个小时回家之后才能自己做饭吃。每天来回两个多小时的山路,让兄弟俩很是疲惫。天桥学校是西部边远山区非常典型的农村学校。当地青壮年外出务工的现象非常普遍,由此而产生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分外棘手。学校虽然被上级评为“留守儿童之家”,却无法满足留守儿童旺盛的寄宿需求。因为没有寄宿条件,难以忍受每天长途跋涉上学的45名小学生选择了租住校外的民房。

“安全第一”是大多数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共识。为了加强寄宿生的管理,学校把学生在校时间排得非常紧凑,早自习和晚自习管理严格,学校文体设施极度匮乏,学生们基本上没有“课余活动”。所谓最主要的“课余生活”,女生不过是在空荡荡的操场上跳皮筋,男生就是围在一起打乒乓球,但有限的一两张斑驳的乒乓球桌,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城里“寄宿”也不看好

在北京当医生的张诚坚决反对把二女儿送去寄宿。张诚的大女儿两岁零六个月就被送去“全托”,一直到小学毕业,而且上的是精心挑选的寄宿学校。现在,他一谈到“寄宿”就后悔不已。“很多人因为没有对比,感觉不到寄宿的问题。老大寄宿后,一个月、半个月就生一次病。”张诚发现这个问题并不是个别情况。在老大的班里,寄宿的孩子普遍身体不好,而且个子矮。“相比而言,老大小时候的独立能力比妹妹强,但她就是只管自己那摊事,好像是个局外人。而且两个孩子的性格大不一样。我们都是同样教育,但小的非常灵动,也会疼人,家里什么事都喜欢参与;老大就显得木然多了,也缺乏和家里的互动,你关心不关心她好像都无所谓。”张诚说,自己的大女儿根本不需要亲密接触。你想抱抱她,她甚至会闪到一边,警惕地看着你。

张诚看来,过早将孩子送去“寄宿”是非常残酷的,孩子年龄越小所受的伤害会越大。他毫不客气地将寄宿制幼儿园斥之为“高级的孤儿院”,他说,“在这里,孩子的物质需求不缺乏,但情感的需求是缺乏的,幼儿园的老师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因为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感受不一样。父母两人照看一个孩子与一个老师照看多个孩子,其情感的投入也不一样。”

全文阅读

关于小学寄宿制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能力探讨

【摘要】计划生育实施以来,我国入学适龄儿童人口不断减少,国家为了集中教育资源,解决中小学过度分散的问题,适时的提出了撤点并校的措施。小学寄宿制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孩子们上学路途远,降低上学途中的事故。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加强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凉山地区地处山区,少数民族众多,发展小学寄宿制是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保障学生学习能力和适应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有效形式。但纵观凉山小学寄宿制学生基础学习能力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立足凉山本地区现实情况就小学寄宿制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展开探讨,以期找到更好促进学习学习能力的方式。

【关键词】小学寄宿制;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凉山地区

前言

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打破了传统的农村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量的向城市输入,虽然带来了城市财富向农村的转移,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也破坏了几千年的家庭结构。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民族地区务农人口进城务工致使大量留守儿童滞留农村,寄宿制小学不仅承担了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更担负了家庭教育的责任,因此发展寄宿制小学自身责任重大。寄宿制小学发展的好坏会影响到未来儿童的成长成才,必须要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既要掌握良好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也要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做人道理的知晓。

一、寄宿制小学

我国农村艺术教育长期存在着教育资源分布散乱,教师能力水平不高,教育质量能以满足群众需要的客观问题,这在少数民族地区显得尤为严重。凉山地区以山区环境为主,自然环境复杂,交通不便,孩子们上学难问题由来已久,再加上父母外出打工比较频繁,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好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不仅会影响孩子未来发展,也会影响我国关于建设社会主义人才强国的战略。凉山地区较早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于2003年出台了《凉山民族寄宿制中小学管理办法》对寄宿制小学教育做了良好的引导,促进了凉山地区小学寄宿制学校的发展。

二、凉山地区寄宿制小学存在的问题。

凉山地区少数民族占了人后的半数以上,加上地理外置偏僻,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彝族的在人们的生活中根深蒂固,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孩子们在入学之前长期说自己的方言,缺乏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只有进入到小学之后才开始接触正学的汉语学习,因此学习能力与汉族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少数民族孩子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兴趣爱好,也更愿意与自己有着同样文化背景的孩子们交流,这样也不利于彝族孩子们的语言学习能力。家长角色的不足也是影响孩子们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多是多子女家庭,加上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会受到来自观念上和经济上的影响。学校教育也扮演这重要的角色。语文老师普通话是否达标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是少数民族孩子接受汉语的第一个窗口,如果早期汉语教学不标准后期将很难改变。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