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读书之所以是一种乐趣,并不在于作者告诉你什么,而是因为读书使你积极思考。下面是带来的读经典品国学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读经典品国学心得体会一
古时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赋从个人推广到天下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诚;要使自己意念真诚,先要招致自己的良知;要招致自己的良知,先要摒除物欲的蒙蔽而后才能政治自己的家族,整治自己的家族而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到平民,都是要把修养自身道德作为根本。一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败坏,却要他整治家族、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那是从来也没有过的。这就叫做知根本,这就叫做良知到来。
在这段文字中提出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在《大学》中还有一段话阐明了这个关点,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意为:所谓整治自己的家族在于修养自身品德,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往往会偏爱,人们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人往往会偏恶,人们对于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会偏敬,人们对于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会偏护,人们对于自己所轻视的人往往会偏轻。因此喜欢一个人而知道他的缺点,讨厌一个人而了解他的长处,这样的人天下少有。所以有句俗语这么说:人们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就不知道自己禾苗的茁壮 。这就是说不修养自身品德,就不能够整治好家族。文字虽然阐述的是修身齐家之义,但是更深刻提出了人必须克服感情偏私问题。在一个大家庭中,对于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能心存公正而一碗水端平,使长幼亲疏之间、姑嫂妯娌之间同心协力、和和睦睦,是很难办到。所以,要想整治好家庭,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无偏见,无好恶,待人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由此可见,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一名老师,这种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每位老师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谁的家庭富有、地位高低、孩子模样好坏等作为喜欢或讨厌他的标准,这样才不愧于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从品读、学习《四书》中知道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感谢《国学经典》,因为有了它,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让我受到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它真是一碗心灵鸡汤。
读经典品国学心得体会二
国学博大精深,自问知之甚少,原本以为国学只是年老学者们钻在故纸堆里埋首做的文章。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才明白国学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我们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我们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做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通过这次在线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谈到国学经典,我心十分澎湃,所谓国学,就是一国之所术也,这也必然与我们的古圣先贤紧密相关。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经典,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国学圣贤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 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 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以上是我对国学经典一点感悟,希望对国学爱好者学习国学经典和国学圣贤文化有一定的帮助!同时我也希望国学经典能成为世人的千古国学,让我们的名族精神永传下去。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二)
最近,校园里正在开展一项活动,叫做“国学经典诵读”,大家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国学经典包括很多,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复杂的还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等。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下面请看整理的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学生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1: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正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留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题目,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还答应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 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顺的个性。
二、启发诱导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题目。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进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愤、悱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以为,要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熟悉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
三、学思结合
只身一人 领着数万雄兵
——第二十二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心得体会
5月6日至8日,怀揣着无比激动与兴奋的心情参加了第22届现代与经典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历时两天半的活动里,享受了一场华丽的视听盛宴。我们共听了13节课,多场报告,这些来自全国的教授、副教授、校长、特级教师等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课堂,他们的课堂淡定而精彩,丰富而不华丽,他们对英语教学研究的激情与执着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感受到了名师的魅力和专家的风采。看着他们,不禁让我想到了美国女作家玛雅安吉罗写的"只身前行,却仿佛领着一万雄兵",现场的名师们自身都有带着千军万马的阵势!
主维山老师和顾洁老师的课很有激情和亲和力,诗一样的老师,诗一样的话语,语速平稳,吐字清晰,善于发现,平等看待每一位学生,以真心换真心。重点突出,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林丽老师教态自然活泼,注重师生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案的设计很有梯度,练习方式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充分展示了一节独具匠心的观摩课。淡定稳重的王劲春老师的课堂上任何一个环节都是精心设计的,在看似漫不经心的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新的单词和句式,还巧妙的化解了重难点,在行云流水中交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田湘军老师的课,真有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美妙感受。他丰富的表情,夸张而生动的肢体语言和较为地道的语言仍记忆犹新。他在课堂上放的开、收的住,让学生一会儿云里,一会儿雾里,可就是这样的课堂教学风格深深吸引了我。课的伊始 ,田老师设计了经典游戏Simon says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具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很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的学习达到了一个小高潮,这也为后面课堂中师生交流互动做了很好的铺垫。课堂中,老师和学生不再是教和学的关系而是朋友,随意轻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学的平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将文本内容配乐《当你老了》唱出来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自发的掌声数次在会场内热烈响起。本节课中学生不仅收获了基础知识,更收获了一份喜悦、一份感动,真的很棒!
聆听着他们精彩的课,尽情感受着他们各种不同的教学风格,收获颇多:
一、教师在备课上下足了功夫。通过观摩这些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一位教师在备课上所花的工夫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他们从课堂开始与学生的打招呼,到导入到情境创设,一环扣一环,衔接自然,学生能够很好的跟进,没有断点。而且从一些教学细节上,更可见各位教师备课时的独具匠心。
二、注重情境的设置,使英语课堂贴近生活,学以致用。情境因贴近生活而真实,因超越书本而鲜活。尽力把新授知识演绎为学生们熟悉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从而激发学生们对新知识点的兴趣。为了使每节英语课都充满着生命活力、富有生活气息,这就需要精心创设逼真的英语交际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熟悉的活动场所,学生们在生活情景中学会了英语,并学会了用英语进行交际。
摘要:国学经典记载了很多我国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也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将国学经典引入课堂教学,使得莘莘学子可以接受国学经典的道德洗涤,使得学生可以在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能够亲身践行道德观念,提高学生们的自身素质。本文详细探析了国学经典的德育功能,仔细分析了国学经典可以带给学生们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国学经典 语文教学 朗诵 德育教育
一、探究国学经典与教学的关系
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得学生们在人生道路上找到最佳的开端和继续学习的动力,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学科魅力,引入国学经典教学不失为一个方法。国学经典在于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学生的教材中渗透着国学经典,在课堂上教授国学经典文章,帮助教师在最快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国学经典的应用创造看课堂的上课气氛
国学是一门非常具有学科魅力的学科,想要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国学还有语文的知识海洋,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引入国学经典后,教师真正需要的是渐渐地解放课堂上传统的教学,缩短讲解基础知识的时间,同时还需要改善讲解古诗文的方式,放弃逐字逐句解释的传统方法,要给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文学环境,让学生能够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意境,教授学生朗诵国学经典中的诗文,让学生感知诗中美的意境,一旦学生体会了国学经典之中的意义,就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国学经典读物,积极地开展语文的学习。
(二)国学在教学中应用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
在朗读国学经典的时候,教师需要教授学生如何真正将自己放入国学经典所创造的环境中去,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底蕴,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深入体会古人的道德观念,同时学习他们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自我的文化修养,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将国学经典引入课堂的目的,实现了给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标。
摘 要: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的冲击,文学经典的处境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娱乐化倾向和离心倾向都为文学经典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如何走出当下困境,如何让人们重新认识经典的重要性,如何回应文学经典消亡论,这些都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关注经典、阅读经典已不是简单的个体问题,而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关键词:文学经典;困境;突围;经典改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130-02
文学经典一直以来都为人们所关注,近年来又成为社会各界的热点话题,并非文学经典异常火热,而是距离人们越来越远。文学经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的双重挤压下,处境渐趋尴尬,阅读群体也逐渐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文学经典搬上银幕,改编后的文学作品给受众带来文学盛宴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侵蚀着经典的固有形象。文学经典如何从当下的消费主义语境中突围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学经典的现状
市场经济、消费主义、电子媒介、图像时代都对经典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关注经典、阅读经典的人群逐步萎缩,甚至有人感慨:“当我们现在大谈特谈经典的同时,经典就已经渐渐远离我们了。”[1]这一论断可以从高校学生的经典阅读调查结果中得到印证。《红楼梦》和《战争与和平》是中外文学名著,也是名副其实的经典之作,它们应该是学生眼中的宠儿,但对北京10所高校的2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读过《红楼梦》等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的只有11.3%,读过《战争与和平》的只占42%”[2]。这两部文学名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何等重要,它们的命运尚且如此,其它文学经典的处境可想而知。
文学经典在传播中的另一遭遇是被改编或被改编后搬上银幕。经典的改编由来已久,近年来中国对经典的改编进行得如火如荼。其实改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典经过改编进入千家万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经典的作用,无论对社会发展还是民智提升都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改编经典的负面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对文学经典形成了巨大挑战。受改编者等诸多因素影响,改编后经典往往难以保持“原汁原味”,进而导致受众对经典误解。改编后的文学经典被搬上银幕后命运也不尽相同。早年改编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向经典致敬,尽力维护经典原貌,从而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时下经过改编的文学经典在银幕上呈泛滥之势,显然在吃文学经典影响力的老本,是对经典的不敬。扭曲原著精神、篡改经典、亵渎经典等行为无疑是对受众群体的一种戕害。2013年上映的音乐剧电影《悲惨世界》让不少年轻观众产生沉闷之感,影片过多地削弱了原著的力量。《悲惨世界》显然是一流经典,但却难以改编为一流电影。原因很简单,一流电影需要一流导演,而且导演还需很高的文学素养。因此,一流文学经典和一流电影难以画上等号。
二、文学经典的困境
2012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与湖北省作协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作研究中心,并以“当代文学经典化”作为文学活动与文学研究的宗旨。在文学活动层面,中心每年主办“文学春讲”、“文学秋讲”;每次邀请一位著名作家和一位著名文学理论家进驻华科,在高校及社会上演讲。在学术研究层面,以“当代文学经典化”为核心,策划组织专题性的“喻家山文学论坛”,并出版相关图书。
本辑三篇文章,一是对于“文学经典化”的学术理念、研究路径的阐释,一是对于写作中心学术活动的学术论评,一是2012年11月喻家山文学论坛“故事与经典”学术讨论会纪要。(本专辑主持人 李俊国)
重提“当代文学(主要指新时期以来三十多年的当代中国文学)经典化”研究,我们自知,仍然冒着一定的学术风险。因为,十年前国内有少数学者刚刚提出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经典化”话题,当即遭到来自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艺学、乃至当代文学学科本身的质疑;而后,又有德国学者顾彬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垃圾说”的学术观点而且影响颇盛;还有,传统的文学阅读,已经被当下阅读的功利性和全媒体自媒体阅读的性所遗弃;也就是说,当我们的文学处在极度的“边缘化”的时代,我们仍然坚持“当代文学经典化”,似乎文不对题,或者,逆势而为。
即便如此,我们觉得当代文学经典化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应该而且必须得以正视和重新申论。
当代文学经典化,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学术问题,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当代文学经典化的文学史事实依据何在?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还是“经典”?如何判断?标准是什么?
二、当代文学研究,为什么应该以“经典化”研究作为必要的研究思路和学理参照系?
三、如何从事当代文学经典化研究?换一种表达,如何寻找当代文学经典化研究的路径和方式?
近几年,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的诸多独特的民族文化精华越来越多地获得有识之士的肯定,国学经典教育也由此步入人们的视野,且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国学教育走进课程,必然伴随着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的引入,而经典诵读作为国学教育中最基本的一环,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笔者所参与的国学经典教育课程在教学上主要采用生活案例分析、道家文化介绍与讨论、经典诵读三段式的方法。经典诵读虽然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有些不相适应,但却是深入掌握国学精髓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学经典教育的关键一环。我们倘若不对经典进行诵读,则始终难以接近和捕捉其中的独特韵味和不言之教,同时自身也难以形成直接从经典中获取营养的习惯与能力,而更容易停留在人云亦云或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作为这门课的必备环节,教师必须对经典诵读给予高度重视,让学生愿意诵读、热爱诵读,其中如何为学生寻找到诵读的意义与乐趣成为关键。为了培养学生们的诵读兴趣,笔者尝试了多种方法,以下就培养中学生诵读兴趣的探索和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介绍诵读意义,教师体验先行
经典中蕴含着大量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这些内容只有通过我们亲身的诵读才能深刻体味,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够亲近和获得圣人们的“不言之教”。诵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学习方式,最核心的原理不是当今科学界所采用的逻辑推理,而是一种“直觉启发式”。这一点作为当前我们学习内容与方法的重要补充,理应保持与国学经典内容相匹配的特有的学习方式,而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教给学生,首先与教师自身是否正确认识诵读密切相关。有时,教师对国学的一句否定性意见,往往就可能阻塞或封闭了学生在某个方向或主题深入探究的兴趣和可能性。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介绍清楚,为什么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经典诵读,而不能只是停留在“观书”和讨论的层面上,要让学生们了解经典诵读的意义。
教师对诵读意义的了解和介绍是以其具备一定的诵读实践为基础的。对于诵读的意义,笔者在教学之前已经实践过一段时间,取得了一些初步的体验,这一点恰恰是非常关键的教学准备环节。因为,教师体验先行是学生诵读的第一步。以国学中的道家文化为例,笔者通过课堂实践发现,当代中学生对道家文化的了解主要受传媒影响,并且局限在二手资料和他人评价影响下的主观印象,缺乏对道家文化的根基如《老子》《庄子》《易经》等经典的亲身阅读和体会,因此这种兴趣只停留在比较浅显和不稳定的阶段,也不一定能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更为有效的促进作用。同时,国学经典的发散性是比较强的,对语句和文字的解读往往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见解,断章取义或者按自身喜好解读往往成为经典教学的最大障碍。因此,国学经典教育课程应该力图将现有教育体系中所不包含或涉及很少的中华文化精髓介绍和展现给学生,让他们能够有一个更直观且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自主思考、批判、选择和融会贯通。相对于西方文化和科学内容,大多数人对传统文化比较陌生,尤其是对经典中独特的内容,往往会因为我们的了解太少而缺乏辨别力和批判力。因此,了解先于追捧或批判,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原则,而诵读作为了解国学经典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则显得十分重要。
二、建构诵读环境,体验清静自然
初中生正处于先天身心状态向后天成人化状态转变的过程,“仁德”主导下的正心、正念、正气的培养,自我反省和自律习惯的养成,是这个阶段教育的重要目标。高中生处于“青年养志”的初期,正是“义德”主导下的意气风发的年龄,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对自我的认知,将决定他们一生的志向与达到的高度。[1]正所谓“少年养正、青年养志”。但是,无论是“正气”的树立,还是“志向”的生长,都不能通过简单的说教或者道德规范来达成,而必须借助于学生自己的探索与建构来实现。对自我内心的探究,对自我情绪的疏解与调控,正是这个阶段“养正”和“养志”的重要基础。在这种身心自然的调整和体验中,学生的身心得到抒发和平抑。因而,如何建构诵读环境,使学生身心舒展,体验清静自然,是需要我们思考的主要问题。
在诵读之前,给学生放一些轻柔的民族音乐,引导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放松身心,感受心灵和身体的宁静自然,缓解和消除平时的紧张或压抑感,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现代社会环境下的传统文化教学,如果是在喧嚣忙碌的城市氛围中,这种氛围本身与经典文化所要传递和表达的宁静、悠远是不一致的。如果学生们找不到清静自然的身心感觉,那么经典诵读也往往停留在动口不动心的状态,难以深入体会经典的博大精深。事实证明,学生也非常喜欢这种音乐沐浴下身心放松的体验。也许在人们日益忙碌的现代社会,哪怕是片刻的身心放松,找回清静自然的感觉,也仍然是我们大多数人,即使是尚未步入社会的中学生,所需要但往往没能得到实现和满足的。而这个方面,恰恰是我们需要从国学经典诵读中所要找回的宝贵资源。
三、有声有色,音声相合
【摘 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灿烂遗产,是中国人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继承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每一位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国学经典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价值契合性,因此,将国学经典作为切入点,利用诵读经典的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将国学经典加以渗透和运用,可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经典诵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229-02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也在多次会议上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辅导员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当前,许多大学生消极厌学,沉迷网络,贪图享乐,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观念淡薄。然而,现行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却收效甚微,许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未能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为此,探索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十分必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灿烂遗产,是中国人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可见,中华传统经典思想深刻,具有丰富的人身修养和爱国主义思想,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将国学经典作为切入点,利用诵读经典的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将国学经典加以渗透和运用,可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本文以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经典晨读”活动为例,探索经典诵读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玉林师范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学校,是培养广大中小学教师人才队伍的摇篮,培养一批对国家、民族和人民负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对中小学教育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基于此,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于2013年9月开展“经典晨读”活动,旨在从传统经典中汲取教育资源,提升大学生人文修养及责任意识,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一、经典略论
传统经典,曾是两千多年来中国读书人必诵之书,然而近百年来,老、中、青三代的中国人,已渐渐连古文都读不懂,更不用说如“四书五经”一类的经典了。无论世事如何诡谲,人间如何颠沛,人性始终如一。经过历史涤荡流传下来的经典,它不只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不只是古人的,更是现代的,乃至是未来的。北宋理学家程伊川曾说:“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只《论语》一书,即可陪人一辈子。而要接近乃至于了解《论语》,用诵读的方法可谓事半功倍。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当今的学校育人都是教育学生先成人、再成才的原则。“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更是我们学校育人的终极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在学校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这就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校的工作是围绕教育局工作精神开展的。按照教育局的要求“小学不让一名学生掉队,抓好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工作,国学经典进校园,建立家长学校,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全面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东丰县未来公民素质”这一宗旨。我校在中心校的正确领导下,制订了捆绑式的工作方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把家长学校、国学经典进校园、在教改中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工作、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融为一体来抓。
我校的育人理念是:凡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事情我们都无条件的借鉴、学习和采纳。是的,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文华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对学校的立德树人教育起着巨大作用。尤其是在提高未来东丰公民素质的特殊背景下,传承中华美德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还能教会学生养成刻苦读书的习惯,对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后三分之一学生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帮助。
我校根据中心校下发的国学经典工作计划,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有条不紊的开展此项工作。首先由学生诵读《经典》开始,低年级学生诵读《正蒙宝典》,中年级诵读《学庸论语》,高年级诵读《老子庄子选》让学生利用晨读时间和在家里时间,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去完成。而且每个班级在上课前必须诵读一段经典,这样我校的学生已经养成了每天都自觉的学习国学经典的良好习惯。
英国著名学者洛克说过“习惯一旦形成,用不着记忆就能很容易很自然的发生作用”。
学习国学经典贵在践行,我校要求传统美德必须融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具体是这样做的,各班级把《弟子规》践行档案和良好行为习惯档案粘贴上墙。档案中有二十件小事儿,要求学生每天做到其中一件或者多件善事,由家长每天打电话或者亲笔写纸条告知老师。而且档案中还有个人体会,学生一个月写一次感受。我校又制定了《弟子规》践行擂台赛,每周对学生所做的小事儿进行汇总。每月对践行结果进行评比、表奖。即一天一汇报、一周一总结、一月一评比。“不积细流无以至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在孩提时代从一点一滴的善事做起,正所谓的“不以善小而不为”。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这种如春蚕啃桑似的教育使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了。那时还是一年级的学生刘知源在全镇的《弟子规》践行演讲比赛上获得了一等奖。内容讲述的都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他的哥哥是位脑瘫患儿,一切都不能自理,刘知源学了《弟子规 》后,放学回家主动帮助父母照顾哥哥,给哥哥洗脚、喂饭等力所能及的活。不喜欢学习回家就迷恋网络的五年级学生所正宇,现在已经戒掉了坏习惯,每天都能按时完成作业并帮父母做些家务了,学习成绩由原来的及格边缘,到现在的三科成绩均在80分以上,他身上还有一个最大闪光点就是机灵,勤劳,只要他看见校园内有杂物总是能迅速地捡起来。现在的六年级学生高原在我校时是位“小霸王”,通过学习了《弟子规》后一举改掉了坏习惯,并能热心的关心、帮助同学,在五年级的全镇统考中荣获第一名,如今他还是个非常优秀的运动员,在县田径运动会上屡获佳绩,他变了,变成了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让国学经典在“家长学校”课上升华。我校每学期至少上两次以上“家长学校”课,课前三十分钟都是家长与班主任交流孩子的近期表现、或是双方交换有关孩子教育的意见。我校有专门的老师在上课,有专门的“家长学校”课教案。开始时组织全体家长观看孝亲片、励志片、勤奋片等等,内容涉及到古代的传统美德事例和当代的孝亲事件。有时还组织学生当场给在座的亲人们洗脚,同时播放背景音乐《母亲》或者是《父亲》。场面感人至深,使学生们体验到”孝”的真谛。接着是向家长传授国学经典知识,讲述我们的老祖宗是怎样教儿育女的。比如孟母三迁、岳母教子等等。让家长们认识到国学的魅力,这样家庭与学校才能合力教育好孩子。经过几次开课后,家长越来越关心学校和学生,老师的工作事半功倍,效果非常的好。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校号召全体老师诵读《国学经典》并且制定了相关考核办法。我们的教师每天针对自己所学经典内容要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做好学习笔记。这样经过每天的知识积累老师的传统文化内涵储备与日俱增,经典知识含量日渐丰富。老师们对于大部分的经典词都能够向学生阐释。 在我校荣誉并不是老师追求的唯一,但通过此次学习活动看到了老师们的进取心和责任的担当意识,也看到了学生们在我校学习国学有丰富的资源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