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过渡教育论文

过渡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过渡教育入学教育论文

一、研究方法

(一)测验工具

本研究采用卢谢峰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5]测量大学新生和大二学生的适应性状况。问卷包括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的适应性、生活自理的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状况表现等维度。用自编的《规则意识问卷》测量大学生关于社会基本规则、校园基本规则、学习相关规则等三个方面的规则意识。

(二)数据收集

1.问卷调查法:本文旨在探讨学生在适应性上是否有差异。故选取2013年新入学学生及大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大一学生100名,大二学生121名。涉及理科、工科、管理、文科等不同学科。

2.个案访谈法:对大一学生进行个案访谈,了解学生高中毕业后到进入大学后一段时间里的生活轨迹,梳理能够对规则意识产生影响的因素,并验证问卷调查所得出结果是否可靠;对大二学生进行个案访谈,了解其在入校初期的经历,并听取希望得到怎样的过渡教育指导。

(三)分析方法

1.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大一、大二学生在三种规则之间是否有差异。

全文阅读

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内涵、挑战及其对策研究

摘 要:过渡型社区是从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过渡的中间型社区,过渡型社区教育就是在过渡型社区内开展的教育活动。过渡型社区教育不仅具有服务性、针对性、现实性等社区教育的基本特性,还具有示范性、传承性、融合性等特点。过渡型社区教育在教育内容、形式、时间安排、成效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都面临着挑战。为顺利开展过渡型社区教育,可以从特色化社区建设、师资建设、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针对性教育活动的开展等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迎接挑战。

关键字: 过渡型社区 过渡型社区教育 挑战 路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动迁户农民转变为居民,进入社区生活和工作,过渡型社区即城市化过程中由动迁户居民构成的中间型社区,它既有农村社区的特性,又有城市社区的特征。过渡型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文明,提高居民素质的重要举措。厘清过渡型社区教育的特点并阐明分析过渡型社区教育面临的挑战,不仅有利于澄明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发展路径,而且对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过渡型社区教育的内涵

过渡型社区是指在社会发展城市化过程中由动迁户居民组成的社区,它是区别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特定社区。过渡型社区教育是指在过渡型社区内开展的教育活动。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社区教育的服务性、针对性、现实性等基本特点,同时它还具有一些自身独有的特征,如示范性、传承性、融合性等。

首先,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服务性。过渡型社区教育是非盈利性质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过渡型社区的居民提高综合素质及精神境界,培养其归属感及主人翁精神。也就是说,通过过渡型社区教育,使“社区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步形成共同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信仰和归属感,即形成了某一种共同的‘社区精神’。”[1] 其次,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针对性。是指过渡型社区教育是有目标指向的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下,和谐是过渡型社区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但和谐社区不是同一社区,而是有地方特色的社区。过渡型社区教育的目标是健康、成熟的和谐社区,一个“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社会、社区与生态、社区与群众等各个层次关系处于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区。”[2] 第三,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现实性。通过过渡型社区教育,可以引导社区居民追求高尚的理想和目标;扎根于现实实际,逐步规范和影响社区居民的行为模式。第四,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示范性。 示范性主要是指过渡型社区教育对其他社区建设的影响作用。积极来讲,一个过渡型社区的教育工作开展的好,组织的好,就会为以后类似的社区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反之,以后类似的社区建设就会遇到阻力,甚至会降低政府在民众心中的认同感和信任度。第五,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传承性。就是说过渡型社区教育在应对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过程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据调查,过渡型社区中外来人口高达50%左右。[3] 因此,过渡型社区居民自然要承受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及本土文化的冲击。通过过渡型社区教育,他们积极地吸取精华,扬弃糟粕,在社区转型过程中传承、保存了传统文化。第六,过渡型社区教育具有融合性。在过渡型社区,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相遇、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撞击,这些必然存在的矛盾造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过渡型社区教育有助于促进文化与文化的融合,满足不同居民的精神需求,提升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

二、过渡型社区教育面临的挑战

过渡型社区居民一方面为了适应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又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展现自我人生价值,对过渡型社区提出了较高的教育需求。并且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时间安排以及技能培训等方面对过渡型社区教育提出了挑战。

全文阅读

应考压力下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一种办法是搜集大量的包含“度”或“渡”语素的词语,编成一道道或一组组的测试题,接着就是认认真真地紧盯着学生操练,什么“课课练”“周周练”“双休练”“月月练”诸如此类的形式,就是这么鼓捣出来的。在各类名目的“练”中,学生做错了就严加督促纠错。然后再搜集整理学生普遍有错的,再次编试题试卷,再次训练,如此往复,成年累月师生都是辛辛苦苦地沉浸在“题海”之中,气喘吁吁地攀爬于名目繁多的“练山”道上。整个“教”与“学”的生活痛苦万分!更有一些出格“认真”的老师,可能还会对掌握不太好的学生采用“罚”的手段,一旦操作过度,还可能激化师生矛盾。

这种办法就属于“应试教育”。还有一种办法不是这个样子。在对“度”与“渡”经过一番追根溯源的琢磨探究后,这位学生可能会终身不忘这两个字的区别了。“度”与“渡”在其他义项上一般不会相混,只有同表“过(经过)”的意思时,两个字很容易写混了。比如国庆、春节,好多单位门口就挂着“欢渡国庆”“欢渡春节”,这个“渡”就写错了。其实,在现代汉语中,“度”与“渡”同表“过(经过)”的意思时,“度”是指“在时间上经过”,与“水”无关,如“度假”;而“渡”则指“由此岸到彼岸”,一般与“水”(包括实体的、比喻抽象的)密切相关,如“渡河”“渡过难关”(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是说像由此岸到彼岸一样,通过困难的关口)。这样一来,学生就怎么也不会误将“欢度春节”写为“欢渡春节”了,这位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不会再挂“欢渡春节”的横幅。在探究归纳出“度”与“渡”义项同为“过(经过)”的词语运用区别规律的基础上,再来安排适量的练习,加以检测和巩固学习成果。比如设计如下一道题目。请将“度”或“渡”填入下列各个词语或句子的括号内。欢()五一()假不虚()年华皇览揆余初()兮远()重洋泅()强()大()河()过难关(说明:上两行均填“度”,下两行均填“渡”)这一下学生不但可以准确区分,还可以享受到自己探究出规律后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也就是享受到学习的愉悦了。当然,上述教学过程也不要仅用老师一味“灌输”的简单办法,可以叫几位学生上黑板先默写一些分别有“度”“渡”语素的词语或成语、名言警句,然后请同学查字典根据义项一一分辨。一句话,上述“‘度’指‘在时间上经过’、‘渡’则指‘由此岸到彼岸’”的结论,应该由学生们经过一番“犯错”—“思辨”—“讨论”—“归纳”的过程而得出。这个老师“设局”、学生“钻套”的过程并非教学游戏,而是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工具书纠错,如何进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概括,并知晓仅仅写对一个字之于社会生活的意义等等。这样的追根溯源、思考分析、概括总结、寻求规律的学习体验过程,始终伴随着思维训练,同时也是非常符合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的,也就是说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不会忍受语文知识学习的“煎熬”,相反也可以有语文知识积累的“享受”。这一种教学办法就是属于“素质教育”。

综观上述第二种办法,其教育过程大体如下。1.锁定“度”与“渡”的区别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2.进一步锁定“度”与“渡”的义项同为“过(经过)”时的区别为教学重点、探究点;3.采用“引导”而不是一味“灌输”的办法,让学生由“犯错”到“知错”(包括错误原因)再到“纠错”,进而概括出区分规律,也就是上升为理性认识;4.辅以适度适量的练习,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笔者将上述语文知识教学的办法,视为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其依据如下。1.讲究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这是避免题海战术高耗能低产出的基础;2.讲究知识点突破口的准确锁定,每论中的,少有甚至没有无谓的课堂讨论学习,这是避免题海战术高耗能低产出的关键;3.讲究原理的探究,规律的总结与把握,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用理论武装头脑,用理论指导知识的运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是避免题海战术高耗能低产出的捷径;4.讲究启发“引导”,让学生“愤悱”,激发探究兴趣,培养思维能力,饱尝成功的喜悦,这是避免题海战术高耗能低产出的保障。显而易见,这第二种方法大异于第一种短视狭隘、简单粗暴、高耗能低产出的语文知识教学办法;这第二种方法始终有思维训练伴随,有学生主动探究驱动,最后规律得出,运用奏效,还能尽享学习的快乐,并且于学生终生发展有益。

长期以来,专家们把素质教育搞得太玄乎了,好像它是一种悬浮于一线教学上空可望而不可即的神圣之物。其实并非如此,素质教育扎根于实际,扎根于一线教育之中,扎根于各门学科教育的土壤之中。数学、英语、语文等各科老师均可以也均应该有自己学科的素质教育。应考压力下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就是这么简单、朴素而踏实;我们每位语文老师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是完全可以进行素质教育的。

作者:周霞桥 单位:苏州市望亭中学

全文阅读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结论永远在明天”。弥渡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史森林就是以这样的责任担当,推动着全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两手抓“咬定青山不放松”

2008年,走马上任弥渡县教育局长的史森林 ,经历并见证了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2008年以来,弥渡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明德小学建设、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政策和项目的机遇,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山区学校、农村学校与县城学校同一标准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7亿元,新征土地987亩,排除危房19.1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6.9万平方米,整体搬迁学校18所,改扩建学校65所,撤并初级中学3所、完小9所、校点111个,全县中小学校数由2009年的237所调整为112所;以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为契机,累计投入资金1 850多万元,建成5所标准化的公办幼儿园,实施7所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项目,实施39所完全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项目;投入资金3 576万元,建设教师周转房29 800平方米。地方党委、政府全力支撑教育发展,加大投入支撑各种教育项目落地,致使全县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牢固的建筑是教室,不论乡村城镇,一排排整齐明亮的校舍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说到弥渡教育的变化,弥渡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史森林深有感慨地说:近几年,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发展教育,使各级各类学校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我们深切地知道“百年树人”的道理,教育是育人的事业,结论永远在明天。几亿的资金投入,没有教育质量的提高、没有课堂改革的有效实施、没有学校的内涵发展,再多的投入最终还是等于零。

这就是史森林,一句发自肺腑的话语,道出了一个县教育局局长难能可贵的教育情怀。这也是他自2008年3月担任弥渡县教育局局长以来,始终以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态度,坚持一手抓学校硬件建设、推动弥渡教育均衡发展,一手抓课堂改革、全力提高教育质量的真实写照。

“坚持一副牙齿咬到底,向管理要质量”

史森林常说:有好的制度,才能有好的校纪校风。要抓好弥渡教育,就是要坚持一副牙齿咬到底,向管理要质量,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来不得半点的虚浮。

全文阅读

现代学徒制: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优择”与“低保”

摘 要:国际上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模式主要有“直接过渡”模式、“同时过渡”模式和“推迟过渡”模式三种。现代学徒制作为“同时过渡”模式的典型代表,以其成本分担合理、质量保障较大和社会收益较高等优势在三种模式的差异比较中成为国际上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最优选择,同时也是我国学徒制从古至今演变的现实选择。为促使青年从学校到工作平稳、顺利、高效过渡,我国不仅需要对现代学徒制作出本土化的界定,还需在主体、法律以及平台等方面进行最低保障的探索。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从学校到工作过渡;最优选择;最低保障

作者简介:白玲(1988-),女,山西长治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原理、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张桂春(1956-),男,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基本理论、职业技术教育和比较教育。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编号:12JZD041),主持人:李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6-0005-06

随着以知识和创新为主的智能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面临着经济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这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培养出企业所需的核心技能人才,并减少个体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适应成本和社会资源的浪费,提高对企业的贡献率,成为各国职业教育重点关注的话题。2006年,国际现代学徒制创新网络(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Innovative Apprenticeship,简称INAP)在德国成立并召开了首次学术会议,主题为“学徒制的复兴:对学习型企业的回答”,这是学术界对现代学徒制发展情况综合考察后得出的结论[1]。我国2014年5月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与8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都强调现代学徒制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毋庸置疑,现代学徒制成为了国际公认的通过“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促进学习者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以校企合作为特征,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的职业教育制度安排和人才培养方式[2]。

通过比较目前国际上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几种重要模式,凸显现代学徒制在协调教育和就业系统、减少青年失业率、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分析说明现代学徒制是促进青年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最优选择。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学徒制如何在我国实现本土化,如何在学校本位职业教育与工作本位职业培训之间进一步发挥“绿色过渡带”作用,以帮助青年高效、顺利地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进行最低保障的探索则显得更为迫切。

一、现代学徒制: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最优选择分析

全文阅读

搭桥架梯,启人心智,点亮课堂

【摘 要】过渡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课堂离不开有效过渡。本文结合初中思品学科具体实例,试从重过渡艺术,逐初中思品课堂之“无痕美”;推过渡艺术,显初中思品课堂之“多元美”;示过渡艺术,树初中思品课堂之“典型美”三个角度探究初中思品课堂中的过渡艺术,力求发人深思,以后能注重课堂过渡的设计与技巧,打造出智慧、高效的思品课堂。

【关键词】思品课堂;过渡艺术;无痕;多元;典型

中国有句古话:“过河要搭桥,爬高要登梯。”为了从此岸去达彼岸,从低处攀向高处,需要搭桥架梯。那就可以这么理解,这“桥”和“梯”就是为了达成某一目标的过渡工具。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一个知识点引向另一个知识点,把一个个知识点串联起来,这一过程中需要做好过渡环节。一些名师的课,一些多次打磨的全国金奖课,犹如一台天衣无缝的戏,总是让人觉得一气呵成、思维连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上这堂课的老师娴熟的“搭桥架梯”本领,即课堂教学的过渡艺术。

一、重过渡艺术,逐初中思品课堂之“无痕美”。

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科学方法的运用固然重要,思想品德教育艺术的运用也必不可少。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犹如看一场足球比赛,也许最会忽略是这场比赛的解说员,殊不知,正是他在画面后面默默地存在让有些看不懂球赛的人看懂了。同样的道理,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下,我们注重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离不开老师的“穿针引线”,从而创设成“无为”而教的教育境界,这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无痕教育。

在追求智慧、协同、高效的初中思品课堂时,需要新颖的导入、生动有效的学习过程、画龙点睛的结尾,更需要注重过渡艺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层层推进课堂教学内容,高效完成教学目标,这是教师学识、才能、智慧、品格、经验、胆识和灵感的综合体现,是思品课堂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想要实现思品课堂之“无痕美”,教师在过渡时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对时机,过渡求巧。选择时机是指善于选择对特定对象进行特定内容教育最佳时间。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时机选择得好,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在思品课堂上讲授预设教学内容时,仍要及时和适时抓住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应变,自然巧妙过渡,让学生感觉不到牵强变扭,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勇于创新,过渡求变。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面对理论性相对较强的思品学科,思品教师要改变以往顺其自然、随心所欲的过渡方式。如惯用的过渡语“接下来我们学习……”、“上一节课讲到……(哪里),本节课继续讲……”这样的过渡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主观能动性,因此,思品教师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使出浑身解数,搬出十八般武艺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的过渡,如:提问过渡、归纳过渡、表演过渡、故事过渡等方式。相信,教师的不断推陈出新,能让学生有耳目一新、兴趣盎然的学习感受。

全文阅读

从过渡年学习项目看教育职业化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作为欧盟成员国的爱尔兰经济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爱尔兰完善的职业教育体制为其崛起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过渡年学习项目是爱尔兰在中等教育阶段一个独特的学习项目,作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衔接,对于促进初中毕业年龄段的青少年的个人发展,积累社会经验,培养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走向成熟起到了积极作用。过渡年项目的实施体现了中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

关键词:爱尔兰;过渡年学习项目;中等教育;职业教育

过渡年学习项目在其他欧盟国家看来是一个特别的学习项目,它是爱尔兰针对15-16岁的初中毕业生的一个学习项目。爱尔兰的现有学制是初中3年,高中2年。初中之后高中之前有一个衔接阶段,初中毕业生可以选择是否参加一个过渡年学习项目。该项目介于初中毕业证书项目之后高中毕业证书项目之前,目的是促进初中毕业生的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以及教育和职业发展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人。

一、过渡年学习项目的理念与目标

过渡年项目是爱尔兰中等教育阶段的一个重大改革。它的实施反映了教育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爱尔兰中学生通常在15岁左右参加初中毕业证书考试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业,之后可以选择为期一年的过渡年学习项目继续学习。过渡年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教育体验,目的是使中学年龄阶段的青少年逐步成人,逐步成熟起来。为他们职业选择和进一步学习提供一个桥梁,帮助学生在一个知识多样化的环境中培养自己对于某一方面的兴趣,培养理性的价值观,使自己走向成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通过过渡年学习项目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过渡年学习项目也提供学习者一个机会使他们认识到教育与培训的价值,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人的要求。过渡年项目的实施为完成初中阶段学习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充分地体验学习和工作经验,重点不是以考试为中心,而是为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与未来的学习选择做好准备。爱尔兰政府为每一位参加过渡年项目的学生提供50爱镑的补贴。

过渡年学习项目的目的是为了使初中毕业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上逐步走向成熟,鼓励和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经验积累。从初中阶段的依赖性学习中走出来,培养自学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为期一年的学习发展和培养与工作和职业相关的技能,实现少年到成年人的过渡,走向成熟。在一年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积累知识和经验,还可以通过学校介绍或者个人联系进行工作见习积累经验,发展自己的兴趣,从而对未来的职业选择产生影响。

二、过渡年学习项目的实施内容

1974年开始,爱尔兰教育与科学部开始过渡年学习项目在部分学校开始试点,到1994年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过渡年的学习内容集中在非学术性科目上,比如急救、烹饪和打字等一些其他的生活技能。学生们参加许多的体育活动包括攀岩、爬山、赛艇、野外定向等。社区服务也是许多实施过渡年学习项目学校的必须条件之一。过渡年学习项目作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衔接,对于促进初中毕业年龄段青少年的个人发展,积累社会经验,培养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走向成熟起到了积极作用。

全文阅读

使过渡环节不再“过渡”

幼儿园一日常规活动中有着很多过渡环节,它们应当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事实上它们因被忽视而存在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托盘和活动回顾卡片将过渡环节与教育教学活动一体化,使过渡环节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目标。

一、过渡环节主要存在的三个问题

1.幼儿被动等待,教师消极控制。教学活动结束后幼儿无所事事地游走在教室,教师只是消极地控制幼儿,避免幼儿出现安全问题即可。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意识淡薄,教师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化”,以“保姆”的方式作用于幼儿。

2.渡环节缺乏教育性。过渡环节处于教育“真空”状态,幼儿无法在这一环节中获得身心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缺乏教育意识,不能抓住过渡环节的教育契机,特别是不能将过渡环节与教学活动相结合。比如,教师在午休后独自忙着整理幼儿的床铺,却没有意识到整理床铺是一个教育契机。有些教师也曾尝试让幼儿自己叠被子,可是这样做不仅秩序很乱,而且大多幼儿也叠不好被子,还得自己重新整理,反而加重了工作量。因此,放弃了这种尝试。工作的效率化使教师片面追求外在的效果,而没有把幼儿本身的发展看作最重要的问题。

3.过渡环节无法与主题教学发生联系。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包括集体教学、过渡环节、户外自由活动等都应该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并形成系统化的方案。这些设计应该具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所有活动都应该为这一目标服务。但是,很多教师在设计和实施单元活动目标时,只注重集体教学活动目标的设计和达成,而忽视了过渡环节的处理,未将过渡环节纳入到整体目标之中。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为了过渡而过渡,把过渡环节看作一个可有可无的过程,认为它不是“正规”活动,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因此对其不够重视。

二、过渡环节存在问题的应对之策

1.游戏托盘。即教师事先将活动室内不同区角中的某一材料放置在托盘中,在某些过渡环节时让幼儿一起讨论教师呈现出的材料的多种玩法;同时,通过对区角材料的讨论使幼儿在过渡环节时能在区角中自主学习。

游戏托盘可以在教师早上接园、从集体活动过渡到区角活动、从户外活动过渡到室内活动等过渡环节中使用,其具体功能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全文阅读

关注教学细节 追求完美课堂

教育学家杨再隋先生说过:“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细”指微末之处,“节”乃关键之处。课堂细节是指教学中的一个个微末而关键的片断。教学细节看似平常,但平常中蕴涵智慧;看似简单,但简单中孕育思想。新课程教学改革,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上实践和体现。教学细节鲜明地反映着授课者的教学理念,彰显着教学效果,是教学有效性的集中表现。任何课堂都是由无数个教与学的细节组成的,只有做到每个细节最优,且每个细节之间和谐,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高质量。我们平常教研活动中常见的 “磨课”、“扣课”,其所“磨”和所“扣”的无非就是课堂细节。课堂细节的正确处理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一种体现,更是精品课堂的画龙点睛之笔。可以说,对细节的处理,不仅能考量出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是评价一课堂的重要因素。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哪些细节我们容易忽略的?我们又如何以强烈的细节意识,去研究课堂千变万化的细节表现,开发细节价值,并在实践中打造出精品课堂呢?我尝试从课堂氛围、教学过渡、课堂语言、课堂反馈、情感教育、等几个方面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关注氛围细节,实现课堂高效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春花灿烂,沁人心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宽松的学习空间,给学生以亲密的交流空间;积极的学习氛围就像一座炫丽的彩虹桥,引领师生进行心与心的交融,把师生紧紧地联结起来。

语文课堂的氛围营造,除了平时的班级氛围精心经营营造,还有课堂学习氛围的精心营造。这里,也离不开对细节的关注。

常见的开课氛围营造,我们老师用得较多的有唱唱歌曲、背背诗词、做做游戏等,通过这些热身活动,调动起学生兴趣,使学生的心理做好开始学习的准备。但在一些特殊的时间,例如上午的第四节课,学生精神疲劳,思维倦怠。这些常用的方式已经让学生有了“免疫力”,很难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如果不在短短的开课时间里点燃学生的激情,就会影响整堂的效果。我见过一位老师,就关注到了这个开课细节,并成功地作了处理。这位老师一上讲台,就情绪高昂地说:“同学们,都说第四节课是最没有精神的时候。但老师却不这样想。我认为,既然前面三节我们都有了突出表现,最后一节,我们更应该用饱满的热情来展示我们的风采,对吗?”同学们齐声高呼:“对!”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却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

二、关注过渡细节,追求流畅过程

一堂好课通常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上都是无可挑剔的。但一堂精品课,除了大环节的精当,还应关注课堂的细腻度和流畅度。也即是过渡细节。

过渡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一个问题向另一个问题或由这部分教学内容向那部分教学内容转换的一个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过渡起着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的作用。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习、接受知识是有过程和层次的,但不能从一个知识点突然转接到另一个知识点,这会造成学生“接受短路”。所以在一个内容向另一个内容过渡时,要关注过渡这个细节,过渡细节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

全文阅读

基于希望理论视角的谈幼小衔接研究

摘要:鉴于幼小衔接对幼儿生理心理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国外学者斯奈德提出的希望理论进行探讨,试图进一步深化幼小衔接各利益相关者对幼小衔接的认识,主要从如何运用希望理论,即在目标设定、实施手段和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剖析,为将后开展幼小衔接的研究和教育项目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希望理论;幼儿;幼小衔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273-02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之间的互相衔接,也就是学前儿童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小学教育的初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幼小衔接经历对很多幼儿和家长来说是痛苦的,难以接受的。从以往对幼小衔接的研究看来,大部分研究者将幼小衔接的内涵狭义化了,把幼小衔接仅仅界定于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的衔接,实际上,幼小衔接作为基础教育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多方位的支持才能顺利进行,也才更符合终身教育理念。斯奈德提出的希望理论是目前希望研究的主流理论之一,该理论以目标导向(goal-directed determination)、路径思维(pathways thinking)与动力思维(agency thinking)等框架研究希望,为幼小衔接教育在目标设定、实施手段和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开展提出全新的视角。希望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在幼小衔接中把儿童可持续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

一、希望与希望理论

希望作榛极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积极品格,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斯奈德提出希望是“以追求成功的动力(目标导向的能量)和路径(实现目标的计划)交互作用为基础的一种积极的动机性状态”。[1]

基于斯奈德(Snyder,2002)的研究[1],希望是经过后天学习而成的一种个人思维,因为有了这一思维,激发个体不断朝向目标前进。它的组成部分有三个,分别是目标、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每个人为自己设立的长期或短期目标中,实现的可能性可以很低也可能很高;但为了使自己设定的目标得以实现,个体需要抱有希望,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缺一不可,前者是指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后者是指运用方法的动力。

在遇到各种困难和未知的过渡期里,儿童表达出了希望获得成人帮助的愿望,允许成人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思想,支持他们在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儿童意识到进入小学会带来改变并且很多人希望他们适应这些改变[2]。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