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希望理论视角的谈幼小衔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希望理论视角的谈幼小衔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鉴于幼小衔接对幼儿生理心理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国外学者斯奈德提出的希望理论进行探讨,试图进一步深化幼小衔接各利益相关者对幼小衔接的认识,主要从如何运用希望理论,即在目标设定、实施手段和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剖析,为将后开展幼小衔接的研究和教育项目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希望理论;幼儿;幼小衔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273-02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之间的互相衔接,也就是学前儿童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小学教育的初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幼小衔接经历对很多幼儿和家长来说是痛苦的,难以接受的。从以往对幼小衔接的研究看来,大部分研究者将幼小衔接的内涵狭义化了,把幼小衔接仅仅界定于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的衔接,实际上,幼小衔接作为基础教育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多方位的支持才能顺利进行,也才更符合终身教育理念。斯奈德提出的希望理论是目前希望研究的主流理论之一,该理论以目标导向(goal-directed determination)、路径思维(pathways thinking)与动力思维(agency thinking)等框架研究希望,为幼小衔接教育在目标设定、实施手段和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开展提出全新的视角。希望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在幼小衔接中把儿童可持续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

一、希望与希望理论

希望作榛极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积极品格,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斯奈德提出希望是“以追求成功的动力(目标导向的能量)和路径(实现目标的计划)交互作用为基础的一种积极的动机性状态”。[1]

基于斯奈德(Snyder,2002)的研究[1],希望是经过后天学习而成的一种个人思维,因为有了这一思维,激发个体不断朝向目标前进。它的组成部分有三个,分别是目标、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每个人为自己设立的长期或短期目标中,实现的可能性可以很低也可能很高;但为了使自己设定的目标得以实现,个体需要抱有希望,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缺一不可,前者是指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后者是指运用方法的动力。

在遇到各种困难和未知的过渡期里,儿童表达出了希望获得成人帮助的愿望,允许成人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思想,支持他们在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儿童意识到进入小学会带来改变并且很多人希望他们适应这些改变[2]。

二、希望理论运用于幼小衔接的可行性

1.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元认知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处于幼小衔接阶段大班的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有初步的发展,对于小学的学习主要是学科教学,对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知识,不仅是要向学生教授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授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的策略。又有研究表明,幼儿元记忆能力的发展具有年龄阶段性和关键期,年龄和教育训练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3]因此在此阶段训练幼儿希望思维是完全可行的。

2.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在问题解决的能力上需要更大的灵活性。对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即将升学面临的是生理上的变化伴随着学科教师的增多(幼儿园为两个主配班老师);学习方式从游戏过渡到以学习为主,这些变化都需要在面临问题来之前增强自我效能感,采取应对技能,掌握适应性技能,如自我调节、战略规划等。幼儿在认知上唯有更大的灵活性方能解决面临的问题。

基于以上考虑,在希望理论的帮助下幼儿可以自行设置学习目标来使自己顺利度过幼小衔接转折期,成人可以教会幼儿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激发他们实现目标的动力。

三、在幼小衔接中运用希望理论

从幼小衔接的实际工作来分析,幼儿园和小学往往难以把握幼小衔接的具体目标和操作要求,因此在工作中难免出现停留在形式的举措或徒劳之举,因此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幼小衔接的质量标准体系,希望理论确实能够对幼小衔接提供一种教育导向,但是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父母或学前教育工作者如何将这一原理运用于实际当中。笔者认为应当首先考虑幼升小这一过渡阶段成人为其提出有目标的干预方案;而后再将富有希望的思维模式注入即将面临的小学课程中。

对于希望理论来说,实现目标的方法和动力是可被教授的技能,因此教育者(家长、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就可以通过心理教育、将教育咨询和干预与实际教育相结合来灌输学生富有希望的信念。

1.目标的设定和排序。幼小衔接重在四个过渡,即心理过渡、能力过渡、习惯过渡、知识过渡。厘清过渡性成长的内容之后,可以为幼小衔接设置可操作性的目标,家长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对这些目标重要性进行排序,分级逐级实现目标。

在过渡阶段到来之前对于幼儿和家长最关心的事情进行系统化的划分。如,可能面临升小学后,儿童厌学(心理过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习惯过渡),社会交往能力差(能力过渡),作业完成不了(知识过渡)等。教育者可以基于希望理论为幼儿循序渐进地设置目标提供干预措施,笔者建议可以先考虑小学需求再来考虑社会期望。例如:家长或教师可以帮助幼儿设置了解小学的生活环境;适应小学的生活制度;在学习方式上实现以游戏为主转变为以学习为主;最后才是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扩大社交圈。

将希望理论设定目标的方法运用到幼小衔接的教育中,可以增加幼小衔接教育的可操作性,更可以使预期幼小衔接的成效评估称为可能,提高幼小衔接教育的成效性。

2.创建目标实现的路径,开发实现目标的方法。在成人的帮助下,幼儿一旦在成人的帮助下为自己即将到来的过渡阶段设定了目标,教育者可以开始教会幼儿创建实现目标的路径,激发他们实现目标的动力。如,在幼小衔接能力过渡中,幼儿在家长或教师的帮助下创建了要实现自己的能力过渡目标需要再生活自理能力、学习管理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这些方面努力,这就为幼儿创建了实现目标的路径,有了众多实现目标的路径,在两个阶段的过渡中找到方法就不难,如在生活自理能力这一子目标上可以训练幼儿自己快速地穿脱衣服,主动喝水等。又如,在众多家长最头疼的幼小衔接的知识过渡上,在步骤一将目标细化并排序为数字数量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知识,那么在此阶段,成人需要帮助幼儿找到实现数字数量知识和语言文字知识获得的方法,如从超市买回来的物品交给孩子进行分类等在生活中帮助孩子建立“数量”的概念;在家庭中为孩子多提供绘本阅读时间等方法。

3.加强正能量教育,培养希望品质为导向的幼儿积极心理成长档案。希望理论的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形成观为幼小衔接教育及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希望理论认为人的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形成,也就是说持有希望品质的人在童年时期是可以对自己的生活有能力地去计划并实施的,这一点与《指南》想要培养的有能力、有自信的主动学习者不谋而合。斯奈德认为许多儿童在成长中对环境中缺乏清晰的界定,成人对其支持力度较低,和家庭联系较少,这些会削弱儿童的希望信念。[4]因此在幼儿实际生活中,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应该加强对幼儿的正能量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孩子健康、快乐、努力,也就是《指南》里所提到的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包括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

三、结论

总的来说,在希望思维下帮助幼儿发展知识、技能及态度,儿童不仅在幼小衔接这一阶段受益,在将来的其他阶段的衔接过渡中也能找到启示。在希望理论的支持下,希望教育者更多去考虑幼小衔接给儿童带来的积极的情感态度,让幼儿对过渡期的跨越充满信心,同时也需要教育者对幼小衔接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和可能的干预。

参考文献:

[1]Snyder,C.R.Irving,L.Anderson R .Hope and Health:Measuring the Will and the Ways[J].Handbook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The Health Perspective.1991.

[2] Fabian,H.and Dunlop,A-W.(2007).Outcomes of good practice in transition processes for children entering primary school.Working Paper 42. Bernard van Leer Foundation:The Hague,The Netherlands.p3,p9.

[3]铸,张庆林.青少年元记忆能力发展的认知研究[J].心理学探新,000,0(1):38-41

[4]Snyder,C.R.,Lopez,S.J.,Shorey,H.S.,Rand,K.L.,& Feldman,D.B.(2003).Hope Theory,measurements,and applications to school psychology.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18,122C139.

Applying Hope Theory to Support Immature Curriculum Transition

HONG Pei-qiong

(Quanzhou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Quanzhou,Fujian 362000,China)

Abstract:Mature curriculum transitions pose challenges to many students who meet these tasks with varying levels of success.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al and strengths-based literature offers Hope Theory,a research supported approach that can mitigate risks in school transition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how educators can apply the tenets of Hope Theory to empower Children’s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Key words:the transition from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to formal schooling;children;hope theory